首页 > 文章中心 > 对健康促进的理解

对健康促进的理解

对健康促进的理解

对健康促进的理解范文第1篇

关键词:健康管理概论;理论实践一体化;教学模式

健康管理概论课程是健康管理专业的核心课程之一,也是健康管理专业学生接触的第一门专业课程,传统理论、实践分离的教学模式严重阻碍了学生关键能力培养。健康管理概论课程理论实践一体化教学模式以学生为中心,注重对学生创新能力、动手能力、思考能力等关键能力的培养,无疑为培养高等健康管理技能型人才开辟了一条重要途径。

1健康管理概论课程理论实践一体化教学模式的优势

1.1合理利用授课学时健康管理概论课程的授课对象是三年制高职学生,他们在校学习时间只有两年,需要学习的课程很多,而作为专业核心课程的健康管理概论只有60学时。理论实践一体化教学模式不仅可以避免有限的授课学时被分为理论与实践两部分,也可以避免因理论教学在前、实践教学在后,两者之间存在时间差,导致学生将大部分理论知识遗忘,上实践课时教师不得不对理论内容进行复习,既造成了教学内容重复,又浪费了有限的授课学时,进而影响教学效率。1.2有效提高学生课堂知识内化程度健康管理概论课程理论教学侧重于健康管理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讲解,实践教学侧重于学生健康管理基本技能与岗位意识培养。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同步进行,不仅可以解决理论实践分离造成的教学内容脱节、影响学生探索精神培养的问题,还可以在课堂上同时完成“知识的传递”和“知识的内化”,使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等基本技能以及健康管理理论知识实际应用能力得到有效提高。

2健康管理概论课程理论实践一体化教学模式的构建

健康管理概论课程理论实践一体化教学模式的构建,并非是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简单、直接的组合,而是将健康管理概论的理论教学实践化,让学生在实践中探索、验证理论知识,并用理论知识来指导实践、解释实践结果。2.1分析健康管理职业能力,将教学内容按照健康管理工作流程进行模块化整合健康管理概论课程理论实践一体化教学模式构建的基础是教学内容的模块化整合。常规的健康管理概论教学按照教材章节安排进行内容讲解,与健康管理工作岗位联系较少,学生学习兴趣不高,学习效果较差。为了加强健康管理概论课程与健康管理工作岗位的联系,可以根据健康管理职业能力打破章节限制,将教学内容按照健康管理工作流程进行模块化整合。整合之后的教学内容包括6个学习任务:健康管理的认知,健康状况的信息采集,健康状况的评估,健康促进、行为干预和咨询指导,健康管理评价,健康管理知识拓展。模块化整合可以使教学内容与健康管理工作有机融合,有利于学生知识的融会贯通以及对健康管理工作岗位的了解。2.2根据课程特点和学生需求,进行任务驱动、小组合作等教学设计健康管理概论课程理论实践一体化教学模式构建的载体是教学设计的转变。学生通过小组合作方式完成健康管理案例分析和其他健康管理岗位任务,并进行汇报交流;教师根据学生汇报交流情况进行总结和补充,对学生知识掌握情况进行检查,有针对性地提高学生对知识与技能的掌握程度。这种教学设计不仅体现了学生主体、教师主导的教学思路,还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掌握实际健康管理中所需要的基础知识、专业技能、沟通技巧、工作技巧,并能实施有效的健康管理。2.3认真分析学情,准确把握教材,实施课堂教学健康管理概论课程理论实践一体化教学模式构建的关键是课堂教学实施,这就要求教师认真分析学情、准确把握教材。2.3.1认真分析学情是实施课堂教学的前提教师应该认真研究学生的学习基础、态度、能力以及个性特点,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如问题探究式学习、实践体验式学习、小组合作式学习等,并选择相应的教学媒体和手段,如典型健康案例、典型教学视频、思维导图、学习任务单等。教师要针对学生认知水平和实践能力实施教学,以“学生该如何理解健康管理理论知识,如何正确进行健康管理实施,如何应用健康管理知识更好地服务健康管理对象”来突破教学难点,强化教学重点;通过分析“学生最感兴趣的是什么,会遇到哪些困难”,使教与学更有目的性和自觉性,进而实现理论实践一体化教学[1]。2.3.2准确把握教材是实施课堂教学的基础在授课之前,教师应该充分理解教材,认真研究教学内容,根据不同教学内容确定适合的教学模式。以“健康促进与行为干预”课堂教学实施为例,教材的内容编排次序为健康促进与行为干预的意义、任务、流程和方法。认真研究这节课的教学内容后发现,教材教学内容的编排次序与健康管理工作岗位实际不能很好地对接,应将教学内容进行重组。重组后的教学内容分为两部分:健康促进与行为干预的任务,健康促进与行为干预的方法、流程及意义。授课过程中以健康案例分析为引领,讲授完健康促进与行为干预的概念后,给出案例:患者,男性,18岁,大学生,因左下肢肿胀、麻木一天就诊;就诊前,患者连续六十多小时玩网络游戏,长时间保持静坐不动状态,经检查诊断为左下肢深静脉血栓。学生分组讨论分析,说出作为健康管理人员应为该案例中的大学生提供哪些健康服务,从而确定健康促进与行为干预的具体任务。之后请学生结合师生共同讨论得出的健康促进与行为干预方法,画出对案例中大学生进行健康促进与行为干预的流程图。最后,师生共同总结健康促进与行为干预工作的意义。这样的课堂教学将教学重点(健康促进与行为干预的任务)突显出来,也突破了教学难点(健康促进与行为干预的流程)。理论实践一体化教学中,学生不仅学到了基本的健康管理理论知识,还用所学知识解决了健康管理对象的实际问题,实现了知识在课堂内的直接内化吸收,强化了课程与工作岗位的联系。2.4学知识,长能力,学生真正成为课堂教学的主体健康管理概论课程理论实践一体化教学模式构建的核心是以学生为中心,将课堂交还给学生,将学习的权利交还给学生,让学生由被动学习变为主动学习。理论实践一体化教学模式强调将理论运用于实践,除注重学生理论知识的掌握外还注重其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理论联系实践能力培养,从而促进理论与实践的有机融合。在完成学习任务过程中小组成员合作,加深了对专业理论的掌握,手脑并用,提高了专业素养及沟通、交流、表达等综合能力,教学效果显著提高[2]。

综上所述,健康管理概论课程理论实践一体化教学是通过典型健康案例和岗位工作任务来创设情景,通过小组合作方式开展学习,是一种比较有效的教学方法。它打破了传统教学模式,通过解决学生身边和工作中遇到的问题来实现知识的内化,不仅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而且提高了创新能力与解决实际问题能力。

作者:王艳霞 单位:北京信息职业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对健康促进的理解范文第2篇

论文关键词:城市,人口将康素质,亚健康,对策

国民健康指标是衡量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之一。2007年1月11日公布的《国家人口发展战略研究报告》中,把大力提高人口素质、优先开发人力资源作为实施人口发展战略的关键环节,并提出“提高人口健康素质,实施全民健康工程”的口号。同时,世界卫生组织(WHO)在1994年提出了健康城市的概念。健康城市是一个不断开发、发展自然和社会环境并扩大社会资源,使人们能够在享受生命和充分发挥潜能方面互相帮助的城市。开展健康城市最重要的特征是使政府、群众、志愿者们通力合作,关注城市的健康,并用更多更好的方法处理健康问题。开展健康城市的目的是通过提高人们的认识,动员市民与地方政府和社会机构合作,以此形成有效的环境支持和健康服务,从而改善环境和健康状况。目前,建设健康城市已成为各大城市发展的目标,而人口健康是健康城市的首要指标。因此,对人口健康素质进行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人口健康素质的科学内涵剖析

世界卫生组织成立之初(1948年)便在其宪章中对健康下了明确的定义:健康不仅是没有疾病和虚弱,而是一种躯体、心理、社会适应的完满(complete)状态。1989年WHO把道德修养纳入了健康的范畴,提出了“身体健康、心理健康、道德健康、社会适应良好”四个方面的健康新标准,内容包括:“健康者不以损害他人的利益来满足自己的需要,具有辨别真与伪、善与恶、美与丑、荣与辱等是非观念,能按社会行为的规范准则来约束自己及支配自己的思想行为。”这就是“健康四维“观念。

世界卫生组织的多维健康概念不但在学术界,而且也在普通人群中得到广泛的认可。健康作为一种完美的境况更应看作是一种理念和追求。健康是多维的,亚健康也必然是多维的。目前,对亚健康状态尚无一个公认统一的定义和判断,国内学者对此作了大量的研究和探讨。2006年在北京举行的“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亚健康专业委员会成立暨首届世界亚健康学术大会”上中华中医药学会亚健康分会,亚健康中医临床研究指导原则起草小组提出了亚健康状态的最新概念。其概念为:亚健康是指人体处于健康和疾病之间的一种状态。处于亚健康状态者,不能达到健康的标准,表现为一定时间内的活力降低、功能和适应能力减退的症状,但不符合现代医学有关疾病的临床或亚临床的诊断标准。由此我们可以推断亚健康状态的界定标准:

①排除疾病源因素的疲劳和虚弱状态。

②介于健康与疾病之间的病前状态(中间状态)。

③在生理、心理、社会适应能力和道德上的欠完美状态。

④与年龄不相称的组织结构和器官生理功能的衰退状态。

二、人口健康素质的结构分析

世界卫生组织(WHO)把“健康”定义为“躯体上、心理上和社会适应上的理想状况”。由此可见,没病、没痛、没残障,准确来说并不就等于完全健康,心理健康与社会适应上的良好表现同样是健康的重要指标。同时,世界卫生组织虽然给出了健康定义,但问题是如何解释健康?什么状态可以视为“躯体上、心理上和社会适应上的理想状况”。因此,我们需要明确到底何为健康,按健康的标准来判断自己是否是一个真正健康的人。

如果把人体的健康水平用一条直线来表征,健康与疾病可谓是直线的两端。健康到疾病之间是量变到质变的过程。

图1 个体健康水平一维表征图

如图1所示,个体健康水平除了疾病、健康两个状态以外,还有第三状态--亚健康。据世界卫生组织(WHO)一项全球调查结果告诉我们,真正健康的人仅占5%,经医生检查,诊断为疾病的人也只占20%, 75%的人处于亚健康状态。1999年,WHO宣布:亚健康与艾滋病是21世纪人类最大的健康敌人。目前,美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CDC)已把持续和症状突出的亚健康状态(严重疲劳、肌肉疼痛、失眠等)作为一种疾病来对待,法国把亚健康视为“人类的新传染病”。我国近10年才开始重视和关注亚健康问题,并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工作。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北京、上海、广州、深圳等地都出现了亚健康状态在人群中与日俱增的情况。初步调查显示:高级知识分子、企业家、艺术家的亚健康发生率高达70%以上;城市中新兴行业如高新技术产业、电子信息、IT业、新材料业、广告设计、新闻及行政机关等行业或部门人群中高达50%;步入中年的人群中处于亚健康状态的比例接近50%。当前国民亚健康问题加剧,全国老龄人口快速增加,急需进一步提高全民健康意识,宣传疾病防治及自我保健知识,呼吁全社会都来关注亚健康防治,关注健康长寿。

本研究对通过对亚健康状况情况进行的大样本调查,采用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编制的《中国人亚健康测量问卷》,人口健康素质可以躯体、心理及社会功能等三个维度来考察,具体见下图:

图2:亚健康问卷结构

三、提高城市人口健康素质的对策及政策建议

(一)建立动态的心理监测预警系统

随着我国城市进入快速建设期和发展期,我国大中城市也同时迈入了“非稳定状态”的危机高发期,尤其是经济发达沿海城市。心理健康是指人的基本心理活动的过程内容完整、协调一致,即认识、情感、意志、行为、人格完整和协调,能适应社会,与社会保持同步。做好心理健康,必须建立一个反映灵敏、准确的心理监测预警系统,应对个体及群体心理危机的发生。

1.建立专门的心理监测预警机构。

由点及面,由上至下,层层铺开,为预防和处理心理危机,有效地协调多个单位和机构:精神卫生服务机构、综合性医院、公共卫生机构、120、110、热线电话、学校、妇联、青年团、老年人团体、媒体和其他机构;在居委会、社区街道、城镇等部门,由公共卫生医疗部门设立专门的心理卫生机构或专人负责心理监测预警,从而在整个社会编织起一张生命健康的安全保护网络。

2.加快队伍建设。

一方面,政府要整合现有资源,从医疗卫生、教育等行业进行人员选拔,建设一支由心理学专家、公共卫生研究人员及精神卫生控制工作人员组成的心理队伍;另一方面,支持现有人员提升素质,并加快选拔和培养有志于心理工作人员的力度;第三,向不同类型服务机构的工作人员提供持续的培训,建立心理监测预警的信息队伍。

3.加快制度建设。

逐步完善和健全社会心理监测预警的法规制度,从制度上规范和保障干预活动的有效进行。尤其对于危害程度较深的突发灾难事故的心理干预,更需要制订周密科学的应急方案,明确宣传部、水务局、农业局、林业局、公安局、教育局、民政局、交通局、气象局、民航局、安全生产监管局、铁路火车站、科协、红十字会等相关部门的责任,建立完善的配套的应急机制。同时,对已经接受心理监测预警介入的人员进行心理动态跟踪。

4.加大宣传教育力度。

通过媒体和其他方式获得公众对心理危机研究与干预工作的支持,提高公众的精神卫生意识,促进有心理问题的人尽早寻求帮助。通过建立医疗、卫生、公安、教育、消防等部门共同参与的救助网络,设立专门网站,定时通告社会注意和帮助高危人群。特别针对压力巨大、容易产生心理危机的行业,通过讲座、培训、辅导等各种措施,提高心理监测预警的覆盖面。同时,要树立危机预防与干预的理念。思想上,要坚持以人为本,高度认识理解心理危机预防与干预工作;对象上,要面向全市公民;策略上,要立足预防为主;方法上,要坚持教育性、系统性、常态化。

5.建立心理危机干预网络。

心理监测预警,必须动员各方的力量,构筑全方位、多途径工作网络:在全市范围内,形成“市政府—危机干预专家指导小组—社会各类基层部门”等立体网络。

6.提高危机干预的效果。

在危机干预时,需不断评估干预措施是否产生了预期效果,以便随时根据实际需要对计划做出调整和修改,以寻求最佳的解决方案。

(二)周期性的开展“心理体检”,将其纳入健康检查体系

通过定期体检了解身体的健康状况,已成为很多人的共识与习惯。不过一个人的健康实力与健康管理范畴还不止于此。WHO关于健康的定义,除了生理健康,还有心理与社会适应力水平,而这两项也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我们的生活品质与健康实力。

因此,在生活节奏日趋加快的今天,工作压力、情感困惑、抑郁等已成为困扰现代人的主要“心结”。而一些压力和情绪长期得不到舒解则可以导致躯体化症状:如腹痛、胸闷、背部疼痛、恶心、呕吐、不能耐受某种食物、气促、心悸、头晕、等症状。有调查显示,到医院就诊的患者,超过半数并未见生理性病变,而更多是心因性疾病。因为心理状况隐藏在内心,人们只知道自己心情不好,却很少像身体状况那样能引起人们的足够重视。一项调查显示:全国精神疾病患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近年调查局部地区各类精神疾病总患病率在14%到17%。然而,实际上到医院就诊的比例,远远低于发病率。

生理体检是为了能够主动掌握身体的情况变化,对可能发现的问题及早治疗。“心理体检”也一样,许多心理疾病不是一朝一夕产生的,也具有生理疾病所常有的“潜伏期”,如果尽早通过心理测评等手段及早发现,则可以防止心理问题演变成严重的心理疾病,而且有利于生理功能的全面健康。现代医学证明,人体内有一种最能促进身体健康的力量,即良好的情绪的力量。70%的病人只要消除了恐惧和忧虑,病就会自然而然地痊愈;98%以上的疾病会因为心情愉快而出现明显好转。

心理体检并不是生活中的奢侈品而是如跑步、健身一样是日常就可以进行的基础服务“心理体检”应该定期或者根据个人情况不定期地进行,从大健康的概念出发,整合考虑躯体、心理与社会适应因素在健康中所起的作用,在身体体检的基础上,加入心理体检。

(三)增强身心健康的保护因素,减少身心健康的危险因素

1.危险因素

凡引发人们心理健康水平下降的因素被称为危险因素。如:治安不好、居住环境差、文化氛围不好等。

2.保护因素

凡促进心理健康水平提升的因素被称为保护因素,如幸福感、对市民的认同水平等。

(四)加强身心健康教育

健康教育是通过有计划、有组织、有系统的社会和教育活动,促使人们自愿地改变不良的健康行为和影响健康行为的相关因素,消除或减轻影响健康的危险因素,预防疾病,促进健康和提高生活质量。

健康教育的核心问题是促使个体或群体改变不健康的行为和生活方式,尤其是组织行为改变。诚然,改变行为与生活方式是艰巨的、复杂的过程。许多不良行为并非属于个人责任,也不是有了个人的愿望就可以改变的,因为许多不良行为或生活方式受社会习俗、文化背景、经济条件、卫生服务等影响,更广泛的行为涉及生活状况,如居住条件、饮食习惯、工作条件、市场供应、社会规范、环境状况等。因此,要改变行为还必须增进有利健康的相关因素,如获得充足的资源、有效的社区领导和社会的支持以及自我帮助的技能等,此外还要采取各种方法帮助群众了解他们自己的健康状况并做出自己的选择以改善他们的健康,而不是强迫他们改变某种行为,所以健康教育必须是有计划、有组织、有系统的教育过程,才能达到预期的目的。

(六)建立城市健康促进计划

健康促进的概念比健康教育更为广义。1986年在加拿大渥太华召开的第一届国际健康促进大会发表的《渥太华宪章》中指出:“健康促进是促使人们提高、维护和改善他们自身健康的过程。”这一定义表达了健康促进的目的和哲理,也强调了范围和方法。

《渥太华宪章》并提出了健康促进的五点策略,制定健康的公共政策健康促进超越了保健范畴,它把健康问题提到了各个部门、各级领导的议事日程上,使他们了解他们的决策对健康后果的影响并承担健康的责任。

1.健康促进的政策由多样而互补的各方面综合而成,它包括政策、法规、财政、税收和组织改变等。

2.创造支持性环境人类与其生存的环境是密不可分的,这是对健康采取社会-生态学方法的基础。健康促进在于创造一种安全、舒适、满意、愉悦的生活和工作条件。任何健康促进策略必须提出:保护自然,创造良好的环境以及保护自然资源。

3.强化社区性行动健康促进工作是通过具体和有效的社区行动,包括确定需优先解决的健康问题,做出决策,设计策略及其执行,以达到促进健康的目标。在这一过程中核心问题是赋予社区以当家作主、积极参与和主宰自己命运的权利。

4.发展个人技能健康促进通过提供信息、健康教育和提高生活技能以支持个人和社会的发展,这样做的目的是使群众能更有效地维护自身的健康和他们的生存环境,并做出有利于健康的选择。

5.调整卫生服务方向卫生部门的作用不仅仅是提供临床与治疗服务而必须坚持健康促进的方向。调整卫生服务方向也要求更重视卫生研究及专业教育与培训的转变,并立足于把一个完整的人的总需求作为服务对象。

综上所述,健康促进的概念要比健康教育更为完整,因为健康促进涵盖了健康教育和生态学因素(环境因素和行政手段)。健康促进是指一切能促使行为和生活条件向有益于健康改变的教育与生态学支持的综合体。健康促进是健康教育发展的结果。健康促进是新的公共卫生方法的精髓,是人人享有卫生保健'全球战略的关键要素。

参考文献:

[1]郑康生,汪晓阳.人口健康素质的可持续发展与健康教育[J].中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6)

[2]张彦军.增强知识分子健康意识的现实意义[J].新乡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1(3):38-40.

[3]陆永庆.“英年早逝”与高校健康教育[J].体育学刊,2002(4):412-415.

对健康促进的理解范文第3篇

1、健康促进的概念

健康促进一词自20世纪20年代出现于公共卫生文献以来,人们对其内涵的理解不断加深,因此出现了许多不同的解释及定义。世界卫生组织将健康促进作以下定义:健康促进是促进人们维护和提高他们自身健康的过程,是协调人类与环境之间的战略,规定个人与社会对健康各自所负的责任。世界卫生组织还将其进一步解释为:健康促进是指个人与家庭、社区与国家一起采取措施,鼓励健康的行为,增强人们改进和处理自身健康问题的能力。健康促进的基本内涵包含了个人行为改变,政府行为(社会环境)改变两方面,并重视发挥个人、家庭、社会的健康潜能。健康促进主要由两部分组成,即教育和环境支持。教育是指健康教育,它不仅将促进人们从主观上自愿地采取各种有益于健康的行为,而且还将促进全社会的支持、促进健康促进氛围的形成。因此,健康教育在健康促进中起主导作用。环境支持的综合体包括政策、法规、组织及其他环境的支持,它既是促进人们采取各种有益于健康的行为环境,也是健康教育的环境,是健康促进的重要组成部分。

2、健康促进的活动领域

世界卫生组织于1986年在加拿大渥太华召开了第一届国际健康促进大会并发表了《渥太华宣言》。在宣言中,世界卫生组织明确指出了健康促进的五个主要活动领域。

2.1制定能促进健康的公共政策健康促进已远远超出了卫生保健的范畴,它将健康问题提到各个部门、各级领导的决策者的议事日程上,明确要求非卫生部门实行健康促进政策,以促使全社会更容易做出更有利于健康的选择。

2.2创造支持性环境健康促进强调创造一种安全、满意和愉快的生活和工作环境,以确保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向有利于健康的方向发展。

2.3强化社区的行动健康促进的重点是社区,充分发动社区力量和利用的资源,制定行之有效的社区健康促进计划,帮助社区成员认识自己的健康问题,并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提高社区人群的健康意识和生活质量。

2.4发展个人技能通过提供各种健康信息,使人们不断地增进保健知识、逐步地掌握保健技能,使人们能够更好地控制自己的健康和环境,从而较好地应付人生各阶段可能出现的健康问题,并很好地应付慢性疾病和意外损伤。

2.5调整卫生服务方向健康促进中的卫生服务的责任由个人、家庭、社区团体、卫生保健机构、政府及各行业组织共同分担,因此,全社会必须共同努力,建立一个有利于健康的卫生保健系统及社会保障体系。

3、健康促进的基本特征

(1)健康教育是以健康为中心的全民教育,它需要社会人群自觉参与,通过自身认知态度和价值观念的改变而自觉采取有益于健康的行为和生活方式。因此,从原则上讲,健康教育最适合那些有改变自身行为愿望的人群。而健康促进是在组织、政治、经济、法律上提供支持环境,它对行为改变的作用比较持久并且带有约束性。(2)健康促进涉及整个人群和人们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而不仅限于某一部分人群或仅针对某一疾病的危险因素。(3)在疾病的三级预防中,健康促进强调一级预防甚至更早阶段,即避免暴露于各种行为、心理、社会环境的危险因素,全面提高健康教育素质,促进健康。(4)社区和群众参与是巩固健康发展的基础,而人群的健康知识和观念是主动参与的关键。通过健康教育激发领导者、社区和个人参与的意愿,营造健康促进的氛围,因此,健康教育是健康促进的基础,健康促进如不以健康教育为先导,则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而健康教育如不向健康促进发展,其作用就会受到极大的限制。(5)与健康教育相比,健康促进融客观的支持和主观的促进为一体。前者包括政策和环境的支持,后者则着重于个人与社会参与意识和参与水平。因而健康促进不仅包括了健康教育的行为干预内容,同时,还强调行为改变所需的组织支持、政策支持等环境改变的各项策略。这就表明,健康促进不仅是卫生部门的事业,而且是要求全社会参与和多部门合作的社会工程。

4、健康促进的社会作用

(1)健康促进涉及整个人群的健康和生活的各个层面,而非仅限于疾病防治,还要解决行为和生活方式问题,降低危险因素,预防各种“生活方式病”。(2)健康促进直接作用于影响健康的各种因素,包括社会行为、生态环境、生物因素和卫生服务。(3)健康促进是运用多科学、多部门、多手段来增进群众的健康,包括传播、教育、立法、财政、组织改变、社区开发以及当地群众自发维护自己健康的活动。(4)健康促进的工作除卫生部门外,要利用各种机会,大力宣传,积极主动地争取各级领导从政策上对健康需求和有利于健康活动的支持,使各级政府把卫生事业当作政府的职责,将卫生健康目标作为当地政治经济发展的一部分。(5)健康促进强调个体、家庭、社区和各种群体有组织的积极参与,要注意发挥家庭成员在健康促进、健康保护中的作用,认识到人人有权享有基本卫生保健,同时人人也都有义务参与。而且需要组织机构提供有关的知识和技术,增强个人、家庭和社区的自身发展能力,促使个人和家庭参与社区规划、项目设计和评价。(6)健康促进是建立在大众健康生态基础上,强调健康一环境一发展三者的整合。

5、健康促进的发展

在新的世纪里,人们注意到行为与生活方式的改变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自然和社会环境因素的制约,对健康的认识也不尽相同。人们不再把健康单纯理解为“无病、无残、无伤”。随着人们对健康和疾病的认识逐渐深化,产生了新的健康观,即健康不仅是没有疾病或不虚弱,而是身体、精神的健康和社会幸福的完美状态。WHO为了实现人人享有卫生保健的目标,召开了多次国际会议,对实现人类共同目标的策划进行了认真探讨。在2000年6月墨西哥召开以“健康促进――架起公平的桥梁”为主题的大会,提出确定六项优先工作领域。

5.1强化健康促进的证据基础健康促进的效果可以用证据来显示。鉴于健康促进评估及证据的复杂性,倡导发展健康促进的证据规则,指出公正评价的唯一途径是强调证据,提出新世纪健康促进的任务是发展高质量的、广泛认可的、拥有可接受标准的证据评估,因此本次会议提出强化证据。

5.2强调社会对健康的责任本次会议强调社区的责任,特别强调加强社会和社区健康政策制定的关键活动――健康效果的评价,并列出了健康效果评价的5个因素(直接或间接的效果,筛选有效的信息,决定资源和技术的水平范围,评价报告的总结,政策项目的修订),介绍了一些社区健康效果评价的成功实例。

5.3增加对健康促进的投入大会推荐了一系列成功的健康投资方法和实际经验,如扩大健康资产和健康收益等,提出目前应该发展的九件事情(确定政治上健康的优先权,明确政策机构促进健康的责任,加深公众对健康的理解,认可健康、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平衡,发展技巧,寻求新机遇,描绘出健康投资的前景,建立新的基础设施来支持健康投资,学习如何健康投资)。

5.4增强社区能力和授权给个人和社区为实现社会公平,强调社会参与,增强社区能力,倡导从五个方面进行社区能力评价(广度、深度、方式、效果和可持续性),向全国推荐拉丁美洲的成功经验。

对健康促进的理解范文第4篇

健康教育,指的是通过规范化教育活动,使人们了解并采纳有益于自身健康的生活方式,预防疾病的发生,促进健康及提高生活质量。在内科护理中实施健康教育,既有利于促进患者身体早日康复,又可以培养患者良好的心理状态,以轻松的心态迎接所有治疗。另外在内科开展健康教育,也有助于提高护士的理论水平及业务水平。对此,本文筛选240例内科疾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对其中120例患者施健康教育护理,效果确切,现做如下报道:

1.对象和方法

1.1 临床资料

此次研究筛选2015年10月至2016年10月我院收治的内科患者共240例,根据护理方法不同进行分组:研究组(n=120例,男、女比62:58,年龄介于21岁至60岁之间,其中间值为(44±2.4)岁);参照组(n=120例,男、女比61:59,年龄介于20岁至59岁之间,其中间值为(45±3.4岁))。两组临床基本资料对比差异性并不显著(P>0.05),符合研究对比条件。

1.2 方法

1.2.1 参照组 施以常规护理,方法为:护理人员对内科患者行常规护理,入院后为患者量血压、血糖及测体温等,根据主治医生嘱咐给予临床对症护理护理。

1.2.2 研究组 施以常规+健康教育护理,方法为:研究组除了施行常规住院护理之外,还施系统性、组织性健康教育。其内容主要有:(1)健康心理教育:患者入院之初,护理人员通过与患者及其陪护家属的主动沟通了解患者心理状况,这样有助于评价患者的心理健康水平。对于有抑郁情绪的患者,护理人员可通过宣导以往成功个案来激励患者树立治疗信心,同时与陪护家属达成共识,共同开导患者,使患者形成良好的心理状态。(2)疾病知识健康教育:护理人员可简要向患者及陪护家属讲述相关疾病常规知识,例如该疾病的发病原因,临床症状,治疗方法及预防措施等,让患者对所患疾病有一定的了解。(3)用药知识健康教育:详细为患者讲解相关疾病的常用药物,并且讲解药物的功效、用法用量、药物禁忌及不良反应等。让患者对所服用的药物有一个基本的了解,从而提高患者服药治疗依从性。(4)饮食知识健康教育:对同期入院患者进行健康饮食知识宣讲,宣导科学、健康的饮食观念,树立患者健康饮食的意识,从而自觉形成良好的饮食习惯。此外,还可以派发饮食知识大全宣传册,详细介绍日常食物所含有的营养元素,让患者对饮食知识有一个更深的了解,认识到何种食物对促进自身康复有良好作用,同时也可以避免食用对治疗不利的食物。(5)生活方式健康教育:向患者宣导健康的生活方式对治疗及康复的好处。此外,给患者讲解不良生活方式对自身健康的不利影响,例如抽烟、喝酒会对肺及肝脏等重要脏器造成严重伤害,平时也要注意环境及个人的卫生问题,早睡早起,适当运动才能健康生活。

1.4 效果评定

此次研究,我院内科室自制健康知识掌握调查问卷,调查患者对健康知识的掌握情况,设置50个问卷题目,2分/题,评判标准:0≤得分

1.5 临床数据

本次研究选用SPSS20.0软件对研究过程中获取的优良率、平均分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其中平均分采用“(±s)”表示,行t检验;优良率采用(n,%)表示,客观对照两组相关数据信息,若有差距,表明(P

2.结果

3.讨论

据有关临床实践研究证实,内科患者于护理期间,对其施以健康教育护理,能够大大提高患者的健康意识,提升患者的治疗依从性,对促进其尽早康复具有重要意义[1]。现代医学认为,对内科患者实行健康教育护理干预,帮助内科患者树立健康意识是提高患者治疗依从性的关键[2]。因此,在内科护理工作中应用健康教育,对提高临床治疗效果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健康教育是其中一种现代护理方式,将健康教育与常规护理相结合,对提高临床护理水平与质量有着显著的促进作用。随着医疗技术与护理水平的提高,健康教育在内科护理中的应用更加频繁,健康教育对促进患者康复有着显著作用。本研究男睦怼⒓膊 ⒂靡、饮食、生活方式等方面对患者进行教育,取得了较为良好的临床疗效。本研究对两组治疗后健康知识掌握情况进行调差,结果显示研究组掌握优良率(95.83%)与健康知识平均得分(88.76±6.54)分,对照组掌握优良率(52.5%)与健康知识平均得分(41.23±5.64)分,两组数据对比,研究组明显优于参照组(P

综上所述,在内科护理工作中应用健康教育,能够有效提高患者的健康意识,有助于促进患者康复,提高其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

对健康促进的理解范文第5篇

一、指导思想

以教育部下发的体育卫生工作条例为指导,坚持育人为本,根据小学生生理、心理发展特点和规律,运用健康教育的理论和方法,切实加强学校健康教育工作,提高学生健康水平,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促进他们身心全面和谐发展,为学生一生的幸福奠定基础。

二、工作目标

1、全面贯彻执行党的教育方针,对学生进行健康教育,使学生了解卫生健康的重要意义,培养学生良好的卫生习惯,改善学校的卫生与教学条件,加强对传染病,学生常见病的预防与治疗。

2、使学生了解一些卫生保健常识,培养学生的自我保健能力。

3、开展学生卫生健康与咨询服务。

4、增进学生身心健康,不断提高其健康水平。

5、积极参加体育锻炼,增强体质,保证学生具有旺盛的精力、愉快的心情投入学习。

6、促进儿童少年心理健康发展、预防心理卫生问题。

5、动员学生家长主动配合学校进行健康教育。

三、学校健康教育的主要内容

一年级

1、通过课堂内外的教育,向学生传授卫生科学知识,培养学生生活自理能力、个人清洁习惯,使他们自幼养成讲卫生、爱清洁、维护环境的良好品德。

2、培养学生有规律的生活作息制度,养成早睡早起、定时定量进食,既不偏食、挑食、也不过量进食。懂得环境污染对人体的危害,自觉地保护环境,并懂得预防接种的好处,自觉接受预防接种。

二年级

1、让学生观察自己身高、体重的变化,了解儿童期的正常生长发育,并注意生长发育期应注意的事项。知道保护眼睛、牙齿、耳朵、鼻子的重要。

2、认识到阳光、空气、水与身体健康的关系。

3、了解均衡饮食对身体发育的好处,培养良好的饮食习惯。

三年级

1、培养学生独立生活的能力,学会自己的事情自己做,懂得并掌握保护视力、预防近视的方法。

2、教育学生交通安全知识,避免发生意外事故。

3、了解自身的发育及运动对身体的好处,教导学生安全用电,并知道触电急救的方法及小外伤的处理。

四年级

1、使同学们熟记急救、火警、盗警电话号码,在遇到急救病人、车祸、火警等急救、意外事故时,懂得如何打电话。

2、培养学生独立思维的能力,知道人体需要的营养素,知道常见传染病及其预防。

3、懂得体育与健康常识:运动前后的注意事项;过量饮水也会中毒;玩与心理健康;学会调控自己的情绪。

五、六年级

1、使学生理解健康的概念,培养健康的意识行为,懂得预防食物中毒的方法。

2、让学生了解适时、适体的穿着有益健康,引导学生培养朴素、大方、适时的穿着风格。

3、使学生认识吸毒的危害,教育青少年千万不要因好奇去尝试吸毒。

4、让学生了解心理健康的概念和心理健康的标准使自己逐步具备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正确看待自己身上的生理和心理变化,培养独立思考能力,善于听取别人的意见,控制自己的情绪,多参与集体活动,培养良好的兴趣,并懂得如何自我保护。

5、了解环境卫生的重要作用,懂得爱护环境卫生从我做起。

6、让学生了解学校健康促进的内容,并在行动上支持和参与学校健康促进活动。

四、工作重点

(一)加强健康教育。

1、认真上好健康教育课,做到有计划、有教师、有教材、有课时、有教案。

2、为学生提供心理、生理卫生知识教育服务。各年级开设心理健康讲座,培养少年儿童提高调控情绪的能力,形成坚强的意志品质,具有预防心理障碍和保持心理健康的能力,具有和谐的人际关系、良好的合作精神。

3、重视学生心理、生理健康教育,开展高年级学生青春期卫生讲座,并配合录像、挂图等,使讲座内容丰富多彩,通俗易懂。

4、提高预防疾病的意识和能力,通过形式多样的健康教育宣传活动,让学生了解艾滋病的传播途径和预防措施,了解流行性感冒、病毒性肝炎、细菌性痢疾等的传播途径和预防措施。

5、坚持每周"大扫除"制度,着力培养学生卫生习惯,做到常洗澡,勤换衣,勤剪指甲,不喝生水,不随地吐痰等,确保学生健康行为形成率达80%以上。

(二)着力搞好环境卫生和个人卫生。

1、在硬件上,校舍、采光、厕所、桌椅配置等均达到国家标准。在软件上,政策落实,制度到位,急救、防灾有预案,卫生服务优良,档案资料齐备,实行依法管理。

2、通过宣传教育,让全体师生懂得环境对身体健康的影响,避免在不利于身体健康的环境(如大雾、灰尘、噪声等)中进行体育活动等。

3、学生个人卫生做到头发整洁、无异味;指甲勤剪;面、耳、颈干净;衣服鞋帽整洁、无异味。教育师生逐步形成健康的生活方式,自觉注意合理的营养和饮食卫生,较为合理地安排作息时间,自觉做到不吸烟、不酗酒、远离。

4、搞好健康教育宣传橱窗,印发健康知识宣传资料,利用学校媒体加大宣传教育力度,组织厕所消毒等工作。

5、开展环境卫生评优活动。各班划分包干区。每天由专人检查,当日整改。打分结果公布。积极开展“讲卫生、增进健康”的知识竞赛活动。使我校的健康教育工作持之以恒、不断深入。

(三)做好预防工作。

1、做好常见病的防治工作,以取得好的效果。

2、加强学生视力保护工作。以“防近”为中心,定期检查学生的用眼卫生,及时掌握学生视力动态,努力提高眼保健操的质量,积极改善学校卫生条件和设备,保证教室有良好的采光和照明。对近视新发病率及假性近视及时督促矫正,随堂纠正学生读写姿势(一尺一寸一拳),不疲劳用眼,按时下课,保证学生课间休息时间,学生每天在校时间不超过6小时。

3、做好传染病控制工作。积极配合疾病预防部门抓好传染病监测控制,落实好校园消毒、杀虫、灭鼠和注射相关疫苗等预防措施,严防传染病传入我校。如发生疑似传染病疫情,应立即向县疾控部门和上级主管部门报告,以便及时调查处理。

4、认真监督学校饮水卫生及食品卫生,开展经常性的食品卫生检查以及对外购食品的索证工作,杜绝食品卫生事故发生。

五、具体防病措施

近视、沙眼、蛔虫、龋齿、营养不良、贫血等常见病的预防是学校卫生工作的中心任务,今年将继续督促患有近视眼、龋齿以及营养不良、贫血等疾病的学生尽早治疗和矫正。

1、近视:对4.8、4.9近视学生、督促他们做好眼保健操,纠正不良的读写姿势,不疲劳用眼,注意饮食,多食蔬菜、水果,减少肉及糖的摄入。对4.8以下的近视学生除注意以上几点外,还要及时督促到医院治疗。

2、龋齿、使用保健牙刷、氟化牙膏,注意刷牙方式,养成睡前刷牙习惯;少吃甜食,坚持氟化泡沫治疗,做好体检后恒牙龋齿修补的督促工作。

3、沙眼:培养学生良好卫生习惯,不与家人共用生活用品,一经诊断出患有沙眼,即督促学生到医院治疗。

4、肠道蠕虫:督促学生饭前便后洗手,注意饮食卫生,一经查出便为其进行驱虫治疗。

相关期刊更多

舰船电子对抗

部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公司

对联民间对联故事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山西日报报业集团

广西水产科技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广西水产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