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供应链指导意见

供应链指导意见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供应链指导意见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供应链指导意见

供应链指导意见范文第1篇

【关键词】供应链金融;风险分析;模糊综合评价

1.引言

供应链金融是指利用供应链中的核心企业、第三方物流企业拥有的资信能力,以核心企业或第三方物流企业为出发点,为供应链中的小微型企业提供金融支持,缓解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与供应链中的小微型企业之间因信息不对称而导致的双方利益受损,解决小微型企业在融资时面临的抵押、担保资源不足等问题,从而将资金有效注入到供应链中处于相对弱势的上下游配套小微企业,解决小微企业融资难、成本高和供应链失衡等问题。但由于供应链金融涉及的参与主体较多、融资模式多样、契约设计复杂,商业银行在推广供应链金融业务时,需对供应链金融业务的风险进行分析管理,从而增强供应链金融的业务适应和拓展能力。

供应链金融风险主要是指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在对供应链中的小微企业提供金融支持的过程中,由于无法事先预测的各种不确定因素带来的影响,从而导致供应链金融产品带来的实际收益与预期收益发生偏差,甚至还有可能出现资产不能收回而遭受损失的可能性。为尽可能地减少不确定因素带来的负面影响,对

2.模糊综合评价法概述

模糊综合评价法基于模糊数学,根据模糊数学的隶属度理论用模糊数学把定性评价转化为定量评价对受到多种因素制约的对象或事物做出总体评价。它能系统地解决各种非确定性、模糊的、难以量化的问题。模糊综合评价通过构造等级模糊子集量化反映被评事物的模糊指标(即确定隶属度),然后通过模糊变换对各指标综合分析。其一般步骤如下:

(6)归一化处理

得出具有可比性的综合评价结果。

3.供应链金融业务风险评价指标选择

供应链金融业务面临的风险很多,为提高评估效用,需选取关键指标,建立供应链金融风险评估体系,用最简单的体系反映最真实的状况。本文利用传统风险评估的框架,根据供应链金融业务涉及的主体及相应业务流程进行风险评估指标设计。

通过对现有研究成果的归纳整理,可将供应链金融业务风险分成4种,分别是行业环境、供应链运作、融资项下资产、企业信用。

4.供应链金融业务风险的模糊综合评价

4.1 确定评价对象的因素集

根据选择的供应链金融风险因素评价指标,设因素集U有4个评价指标,分别是行业环境、供应链运作、融资项下资产、企业信用。U={u1,u2,u3,u4}={行业环境,供应链运作,融资项下资产,企业信用}。

4.2 确定权重集W

评价指标体系中每一指标对供应链金融风险评价的影响程度不同,各项指标权重系数的选取,也将成为影响评价结果的重要因素。指标权重的确定可采用德尔斐法、统计分析法、专家会议法、层次分析法等。本文采用德尔斐法,将第一步各专家个体判断进行整理、归纳、统计,所得结论作为第一轮意见,对每一权重求出中位数和上、下四分位数,反馈给各专家,再次征询其意见,允许他们重新做出判断,如此进行几轮,专家组成员的意见逐步趋于集中,直至最后获得具有很高准确率的集体判断结果。

根据供应链金融业务风险评价影响因素,建立供应链金融业务风险评价指标体系及权重(见表1)。

4.3 设评价集R

在评价指标间的重要性程度存在差别的情况下,模糊数学评价法非常实用。本文基于德尔斐法法,确定评价对象的因素集即确定评价指标的权重,对供应链金融业务风险单一因素作出不同程度的评价。根据具体情况对供应链金融业务风险的评价,可设评价集V,V={高、较高、中、较低、低},分别给予5、4、3、2、1五个等级的分数,即从“高”(得分5)到“低”(得1分),中间另有三个选项:“较高”(4分)、“中”(3分)、“较低”(2分)。

4.4 建立单因素评价矩阵(隶属度矩阵)

对收集到的供应链金融风险原始评价指标实际值进行无量纲化处理后,对因素集U中的单因素Uij作单因素评价。根据隶属函数可以确定评价指标值属于高、较高、中、较低、低每个等级的比重,得到因素Uij的单因素评价结果,用Ri=(ri1,ri2,…,rin)来表示,它是评价集V上的一个模糊子集。分别对同一准则层的m个因素进行单因素评价可得到一个总的评价矩阵R。

根据最大隶属度原则,B'中最大者即为某小微企业供应链融资风险评价后所属的等级,即经过模糊综合评价,该小微企业在进行供应链融资时风险等级属于中等,商业银行可将风险评估结果作为是否对供应链中该小微企业发放贷款的参考。

5.结论

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在开展供应链金融业务时的风险评估是一个复杂的过程,但通过模糊综合评价法较易分析、确定贷款对象——处于供应链中的小微企业的风险等级,同时科学、客观地将定性指标分析转化为定量分析,为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供应链金融业务拓展提供更加客观、科学的决策参考。

参考文献

[1]梁保松,曹殿立.模糊数学及其应用[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7.

[2]白世贞,黎双.基于BP神经网络的供应链金融风险评估研究[J].商业研究,2013(1):27-31.

[3]高新波.模糊聚类分析及其应用[M].陕西: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2004(4).

[4]张涵俘.模糊诊断原理及应用[M].西安:西安交通大学出版社,1992.

[5]严广乐.供应链金融融资模式博弈分析[J].企业经济,2011(4):5-9.

供应链指导意见范文第2篇

关键词:绿色供应链;绩效评价指标;

F274A

黄华(1991-),男,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供应链与物流。

目前,环境问题已经成为社会和经济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实施绿色供应链体系将协调环境与发展的关系,绿色供应链体系是人类可持续发展战略在制造业的具体体现,构建绿色供应链体系是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需求,因此,构建绿色供应链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具有重大意义。

一、绿色供应链那换概念及其特点

绿色供应链是指由于环境恶化和资源短缺以及环保意识的提高而形成的基于再制造、清洁再制造、绿色制造模式的由供应商、分销商、零售商、顾客文化价值观构成的关于物流、资金流、信息流的活动。它的目标是兼顾生产与环境相容,实现资源配置的最优化。

绿色供应链不仅具有传统供应链的共性特点,还具有如下特点:

1绿色供应链是闭环供应链。传统供应链中,各个部门只对根据自己事先设定好的评价指标体系对本部门的经营状况进行评价,供应商只关心价格,制造商只关心成本、效率和产量,分销商只关心仓库水平、库存周转期和仓库面积。而绿色供应链不同于传统供应链的主要一点是绿色供应链是闭环供应链,它涵盖了回收以及废弃物物流,当它们从供应链末端返回到上游制造商时必然要求考虑到彼此之间的相互信息,因此大大加强了信息联系。

2绿色供应链是“绿色”供应链。“绿色”即在对环境影响最小的基础上最大限度地实现自身利益。传统供应链许多都是“先污染后治理”,完全忽视预防工作,把一切问题都集中到事后处理。但环境一旦遭到破坏是无法进行事后弥补的。绿色供应链在评价绩效时首先考虑的就是环境污染指标,因为如果少了这个指标,绿色供应链就不能称之为“绿色”,它即与普通供应链无异。

3绿色供应链是信息化供应链。随着科技的迅猛发展,如今供应链各成员间已经绝大多数实现了计算机网络化,企业的许多资源也都实现信息化管理。日新月异的外部环境使得企业随时都有可能因为一个小小的偏差而置于“危险”的环境中。信息不能及时传递和传递的不准确都有可能使企业蒙受巨大的损失。因此绿色供应链各环节必须加强信息沟通,使信息交流畅通无阻,每个企业可以及时获得所需要的、准确的产销信息,这样才能使企业效益实现最大化。

二、绿色供应链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绿色供应链绩效评价是指不同的供应链成员之间基于相同的战略目标,在对供应链整体发展清楚了解的背景下,构建与各成员自身要素相匹配的评价指标体系,并利用评价指标体系结合某些特定的诸如系统动力学方法对企业的经营成果进行全面的评价分析,用以指导企业今后的发展。

(一)绿色供应链绩效评价体系构建原则

1系统性原则。绿色供应链是一个范围广泛的系统,它包含了从上游到下游的许许多多企业,因此,在构建绿色供应链绩效评价指标时,必须全面考虑各企业的实际特点,不能以偏概全,这样才能使绩效评价发挥最大作用。

2实用性原则。绿色供应链绩效评价理论需要在实际中发挥具体作用才能体现出它的价值,否则,空谈理论而不切实际就会没有任何意义。必须能对企业的经济发展具有指导作用,才可以为企业的未来指明发展方向。

3简明性原则。在对绿色供应链进行绩效评价时,由于上下游包含的因素较多,不可能每个都考虑到,在实用性的基础上必须保证指标的简洁性,每个指标都可以从不同侧面反映出绿色供应链的现状,这才会对给企业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4延展性原则。世界万物无时无刻不在变化,企业的外部环境亦是如此。因此,绿色供应链评价指标的选取也应该从大局考虑,使其在今后相当长一段时期都不会因某些外部因素的变化而失效。

5定性定量相结合的原则。在指标体系建设过程中,我们很容易就陷入单纯定量或定性的怪圈中,显然仅仅使用一种方式远远不能满足指导企业实践的需求。定性过多,企业完全照本宣科,不仅没有作用,反而会滋生出一些对企业的负面影响因素;定量过多,使用范围会大大减弱,不能扩展到其他的方面,从而失去理论指导意义。

(二)绿色供应链评价指标分析

绿色供应链与传统供应链有许多不同的地方,比如再制造模式方面,传统供应链集中于柔性制造和敏捷制造,而绿色供应链更关注于清洁制造和绿色制造;绿色供应链还包含传统供应链没有的文化和价值观。这些都说明了绿色供应链绩效评价不能按照传统的做法去实施,必须根据其基本要素和特征并结合专家分析特别是要建立在权威数据的基础上,得出简洁易行的指标,这样才便于供应链各成员的实际操作。

1财务运营指标

(1)总资产投入增长率:当年投入资产总额减去上年资产投入总额之差与上年投入总额之比即为总资产投入增长率。总资产投入量是从整体上反映企业经营战略的投入能力,可见,若总资产投入量越高,则说明企业经营绩效越好,企业发展能力就越好,绿色供应链整体绩效越好,它是投入指标中最关键的一项指标。

(2)销售利润增长率:销售利润增长率等于本期利润与上期利润之差与上期销售利润之比。绿色供应链销售利润增长率越高,说明每一单位的绿色产品销售所得利润越高,说明绿色供应链产品受到大家的欢迎程度较高,因而绩效越高。

(3)净资产收益率:净资产收益率等于各企业净利润总和与净资产总和之比。该指标是衡量企业利用资产获得利润能力的指标。它是绿色供应链净资产收益的数据表示,可见,若净资产收益越多,则绿色供应链发展前景越广阔,企业绩效越好。

2客户服务绩效指标

(1)订单完成率:订单完成率是衡量客户所得到承诺完成的时间标准,是指定单到货周期与客户需求时间段的比值。订单完成率越高,说明该绿色供应链整体运转效率越高,客户满意度越高,该供应链整体绩效越佳。

(2)准时交货率:准时交货率是在规定的时间内按照顾客的要求准时把货物送到顾客的手中,它间接反映了绿色供应链系统的流畅性、稳定性大小和顾客的满意度高低。交货率越高,顾客满意度越高,整体绩效越好。

3可持续发展能力指标

该指标是整个绿色供应链绩效评价的核心,也是绿色供应链最具代表性的指标。

(1)清洁能源利用率:清洁能源是指对环境无副作用的且能循环再利用的能源。清洁能源利用率是指在提供一定的能量的基础上,清洁能源所占比重的大小。利用率越大,说明绿色供应链越环保,技术含量越高,因为达到的效益也会越大。

(2)废弃物循环利用率:这一指标是可持续发展能力指标的核心。当废弃物进入了绿色供应链的循环中,不仅可以使得企业减少原有的处理成本而且可以增加上游的原材料供给,从而可以减少原材料采购费用。因此废弃物利用率越高,企业的发展越稳定,越有前景,绩效越好。

(3)绿色产品生产比例:绿色产品已被越来越多的消费者所重视,绿色产品生产的比重越大,则企业的绿色环保社会形象也就越佳,也易于受到社会和公众的认同。

(4)绿色环保认证率:绿色环保认证和其他体系的质量认证一样,正受到越来越多的企业青睐。绿色环保认证率越大,表明绿色供应链企业所受的认可程度越大,绿色供应链绩效越好。

(5)年环保资金投入率:它等于企业当年在环保方面投入的资金占企业经营成本的比例。投入越多,则说明企业对环保越重视,绿色供应链绩效越高。

三、结语

当前,国内外对于绿色供应链管理的研究还远远不能满足企业的实际需求。在现实企业存在投入成本与经营目标和收益间不协调矛盾的大环境下,绿色供应链至今仍没有得到广泛实施。但是其实践价值已经被原来越多的专家和企业所重视。此外,本文所考虑的因素可能不够全面,相信随着更多的专家学者对绿色供应链的深入研究,一定会有一套更完整的、更接近企业实际和给企业带来更多的指导意义的指标体系出现,绿色供应链也会走向成熟和不断发展。

[参考文献]

[1]曾现洋,曲建华供应链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的研究[J]河南农业大学学报,2004

[2]武春友绿色供应链管理与企业可持续发展[J]中国软科学,2001,15(4):67-70

[3]张华伦,冯田军,董红果绿色供应链管理的绩效评价[J]统计与决策,2006(4):57-59

[4]赵丽娟,罗兵绿色供应链中环境管理绩效模糊综合评价[J]重庆大学学报,2003(11):155-158

[5]姜旭,卢晓君绿色供应链绩效评价研究[J]黑龙江对外经贸,2008(4):76-77

[6]毛会芳,邹辉霞基于供应链管理的绩效评价研究[J]科技与管理,2004,(4):15-19

[7]熊威绿色供应链管理及绩效评价研究述评[J]科研管理,2005(7):7-10

供应链指导意见范文第3篇

关键词:信用评价;供应链融资;中小企业

一、 引言

供应链金融理论的提出,为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题开辟了一条新的道路。有机构预测,供应链融资业务年均增长速度将保持在10%以上,到“十三五”规划完成时,在我国市场规模将会达到14.98万亿元。由此可见,供应链金融的出现和发展对国内外中小企业融资的重要促进作用。值得注意的是,信用评级作为融资风险评估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我国发展水平还相对落后,特别是针对中小企业的信用评级体系还不健全,还没有在供应链融资模式中充分发挥作用,因此,有必要对供应链融资下中小企业的信用评价体系进行研究。

二、 中小企业供应链融资模式

深圳发展银行在2000年前后率先对供应链金融理念进行了系统性地诠释。随后,该模式迅速从东部沿海地区向全国延伸,特别是在当前经济增长下行压力增大、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三去一降一补”的时代背景下,以商业银行为代表的广大金融机构和大批中小企业踊跃加入到供应链金融的大潮当中,能否融入供应链的环境,成为中小企业成长与发展的关键因素之一。

该模式之所以能顺利开展,一个显而易见的原因就是能够带来较好的经济效益。据统计,深圳发展银行2005年的总资产为2 292.16亿元,到2013年已经增长到18 917.41亿元,净利润也由当年的3.52亿元增长了42.3倍。这段时间正是该行大规模拓展供应链金融业务的时期,该银行的盈利能力、营运能力和健康程度得到了极大的提高了。而更深层次的原因在于机制的供应融资模式的科学性和可操作性。供应链融资模式主要就是金融机构通过供应链将上下游企业作为一个整体来进行综合考虑,将资金流有效整合,改变了传统的将大中小型企业一刀切的模式,进而提供更加科学、安全的融资方案;同时,有效弥补了中小企业在信用观念、举债意识、偿债能力等方面的不足,使之更加便捷地获得金融机构更多的资金支持,赢得更多的商机。按照组织结构划分,供应链融资主要有以下两种模式:

1. 有核心企业的供应链模式,即“1+N”模式。无论从生产角度还是金融服务角度来看,供应链都是由供应、制造、分销和零售等各个环节上的不同主体组成。所谓“1”就是这个链条当中的核心企业,或规模最大,或信誉最好,或行业地位最高,或资金最为雄厚,其一举一动都会对链条上的资金及物流等造成举足轻重的影响。换句话说,核心企业可以通过其强大的综合能力,能够与相关中小企业――也就是“N”,在生产关系和具体业务上联合构建一个相对安全、稳定的供应链生态。在“1+N”模式中,商业银行可以利用供应链的伴生网络关系,将“1”的信用导入上下游的“N”,并提供相应的金融服务。只要“1”符合银行的评级授信和信贷审批条件,相关的“N”只要与“1”之间存在真实交易便可获得银行授信。也就是说,“1”在利用其经营和偿债能力、良好的声誉获得与商业银行间稳定的信贷关系后,间接为上下游的“N”提供了信用担保,使之获得更多的信贷支持和金融服务,从而有效解决供应链资金失衡的问题,达到银行与企业双赢、多赢的目的。

2. 无核心企业的战略联盟式供应链模式,即“N+N”模式。也称为“N”模式,最大的特点就是供应链上不存在突出的核心企业。供应链条上的中小企业们为摆脱“单打独斗”的困境,相约“抱团取暖”,通过互保机制变成一个实力较强的整体,发挥集群效应,放大自身优势,增强信用水平,以此方式向银行申请信贷支持。但是“N+N”模式也有显著的缺陷,供应链整体信用很容易因为其中某家企业出现信用等级下滑而出现下滑,而想要保住单个中小企业信用的稳定性是非常困难的。商业银行因此在实际操作中通常更加青睐“1+N”模式。

三、 我国中小企业信用评价指标体系的现状与不足

我国信用评级行业长期由国家发改委、人民银行、银监会、保监会等部门在各自领域内进行归口管理,他们对该行业的创立、快速发展和不断完善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然而,毋庸讳言,在各部T监管理念、手段和力度不尽相同的情况下,如此“多头管理”造成一定程度的混乱现象,如评级机构没有统一评判标准,个别评级机构专业程度不高,甚至存在利益监控真空,“花钱买评级”的案例。在2016年间,信用债市场出现违约潮,评级行业的乱象也是其重要原因之一。

2016年10月,中国人民银行会同发改委、银监会《信用评级业管理暂行办法(征求意见稿)》,进一步明确了中国人民银行是信用评级行业主管部门,人民银行、发改委、证监会在职责范围内依法对信用评级业务实施监督管理。比较遗憾的是,其中并没有对具体的信用评级指标做出更新、更科学的规范。目前信用评级行业主要依照人民银行2006年颁布的《信用评级管理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来开展业务,其中明确规定了借款企业信用评级六大指标(表1)。

在对大型企业的信用评价上,不同评级机构在具体的操作过程中,通常根据实际情况,在《意见》六大指标中选取其中几个易用比率衡量的一级指标来进行评级,特别是偿债能力、获利能力、经营能力,但在二级指标选取上的差异稍微明显一些。

在对中小企业的信用评价上,目前还没有统一的系统的评价指标体系,有的机构选择与大型企业相同的评价体系;有的从硬实力和软实力两方面进行综合评价。目前多数商业银行对中小企业信用能力的评价仍然集中在财务状况方面,而且在行业上也没有加以明显的细分,这种方式不仅反映不出企业对其上下游的辐射和影响力,也难以对其发展潜力做出综合的、准确的判断。供应链融资的出现,为中小企业找到了新的融资途径,但是现有的商业银行信用评价指标体系在实务操作中却面临着一些矛盾之处,具体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一是共性与个性的矛盾。现代企业不论大小,在运营目标、生产经营等方面有相通、相同之处,但针对不同的企业个体的评价更需要看到其与众不同的地方。如果对中小企业采用与大型企业相同的信用评价指标体系,必然会得到较低的评价得分。

二是个体与整体的矛盾。传统评价体系是以单个企业作为评价对象来运行的,但供应链金融的核心是将个体置于整体当中并进行综合考察,除了考察个体企业的经营和盈利能力、成长性、信用记录等方面的内容,也考察该企业的服务对象、交易对手、实际控制人的相同内容。

四、 供应链融资模式与三维信用评价指标体系的应用

如前文所述,面对供应链金融和中小企业的蓬勃发展,传统孤立的评价体系已经不能跟上时代的需求,亟需建立一个新型的、规范的、完整的信用评价体系,充分考虑供应链的结构特点,统筹考虑全面性、科学性、有针对性、可操作性原则,科学地选取具有代表性和影响力的评判指标,从根本上破解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问题,为相关业务奠定健康和稳定的信用基础,促进金融机构与中小企业的携手共赢。

吴晶妹(2009)的创新性地提出了三维信用评价指标体系(表2),经过多年推广和应用,已经得到了各界的广泛认可,可以以此为基础来构建供应链融资模式中的中小企业信用评价体系。

需要注意的是,三维信用评价指标体系最初是针对各种类型企业的共性特征来提出的,在后来的应用中也会针对不同的评价对象来进行动态调整,增加或者减少相应的指标,特指二级指标和三级指标,而一级指标维持“三维”不变。对此已有机构和学者进行过论述,在此仅针对供应链融资模式和中小企业的特征来进行分析。

无论是“1+N”模式还是“N+N”模式,其本质都是在供应链上通过交易行为将生产、加工、销售、物流等环节上各个企业组织协调起来以提效增信,其中企业之间的互相履约便成为构成供应链的基础,因此,“供应链合作水平”应当作为二级指标纳入“践约度”的范畴。综合考虑供应链各个环节的特点,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一步细化其三级指标。

1. 核心企业信用。核心企业作为供应链中的龙头,对上下游企业的生产经营和信用水平有着决定性的影响力,必须重点分析研判,可以采用魍车娜维信用评价指标体系进行打分。

2. 合作时间。企业之间的长期合作能够充分反映出中小企业之间的默契程度、依赖程度和稳定性,显而易见,当彼此存在良好合作的情况下,企业不会轻易更换合作伙伴。

3. 订货量比率。该比率越高越能说明企业在供应链中的地位,其他企业对其的依赖程度也就越高。可以用核心企业当期与该企业的订货量占核心企业总订货量的比率反映出来。

4. 订货量增长率。也就是核心企业在该企业当期订货量较上期订货量的增长程度,增长程度增高也就意味着其在供应链中的被依赖度更强,有着更好的合作前景。

5. 订单完成率。在持续的生产经营活动中,企业不可避免地会依照宏观形势和市场需求来动态调整订单,这就要求接单企业具有良好的适应能力,可以随时做出相应的调整。该比率即完成订单数量与接收订单总量的比值。

6. 产品合格率。中小企业的技术水平可以通过其符合国际、国内或行业内标准的产品数量占产品总量的比例来体现。产品合格率高的企业受供应链上其他企业的欢迎程度更高,在链条中的地位更难被替代。

7. 产销比。产品销售量与产品生产量的比值能够充分说明中小企业被市场的接纳程度,是企业生产能力和营销能力的综合体现,能够展现出该企业与其他同类型企业之间的实力对比情况。

8. 信息共享程度。企业的信息化程度和企业间的信息管理系统兼容性能够体现出信息共享程度,即信息的时效性和有效性。与订单完成率类似,可以体现企业对市场需求的反应能力。从理论上说,该指标应该是被共享的信息量占总信息量的比率,但在实际操作中要做出准确的判断则需要高端的信息技术加以支撑。

将上述指标通过综合评议和专家打分之后,可以将依赖度指标、产品竞争力指标、适应性指标、运作效率指标合并为“供应链合作水平”,作为三维信用评价指标体系中的二级指标纳入践约度的范畴,同时将核心企业信用、合作时间、订货量比率、订货量增长率、订单完成率、产品合格率、产销比、信息共享程度作为其三级指标。整合后的三维信用评价指标体系的情况如表3所示。

五、 相关政策建议

我国信用评级行业较国外起步较晚,但已经在政策制度上已经趋于完善,具体评价方法上也有了较为成熟的成果,如三维信用评价指标体系,但也要注意到在细致程度上还有较大进步空间,特别是在应对供应链金融等新型模式方面还需要监管部门、金融机构、中小企业,包括学界共同努力研究完善。一是完善征信与评级制度和体系,加强对整个链条的综合把控,充分考虑供应链中企业的资质、盈利能力、偿债能力等指标,以及供销业务、物流运输的流畅程度,保证优质的核心企业为授信方背书。二是强化风险预警机制,加强稽核检查,防止以信息不对称现象带来的负面影响,同时通过建立企业信息库等措施,进一步加强对信贷资金发放及使用情况的跟踪,提升监管水平,从而将信用风险发生的可能性降到最低。三是提高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的经营能力,不断改造升级生产经营技术和管理能力,提高企业运营透明度及核心竞争力,带动供应链整体质量的提高。四是推动中小企业信用文化建设,进而充分调节人与人、人与企业、企业与社会之间的信用关系和信用行为,让企业及其从业人员认识到失信行为的危害,自己参与健康市场环境的建设当中。

参考文献:

[1] 吴晶妹.现代信用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

[2] 吴晶妹.三维信用论[M].北京:当代中国出版社,2013.

[3] 林毅夫,李永军.中小金融机构发展与中小企业融资[J].经济研究,2001,(1):10-18.

[4] 周再清,钟翼,欧阳国良.供应链上中小企业信用评价模型的构建及实证研究[J].上海金融,2010,(11):100-108.

[5] 毕毅,庄毓敏.基于供应链金融的中小企业融资[J].中国金融,2010,(14):85.

基金项目: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项目(项目号:10JJD790012)。

供应链指导意见范文第4篇

关键词:有效竞合;合作伙伴;优质猪肉供应链;形成机理

一、引言

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猪肉生产和消费国家,但中国养猪业和猪肉生产在数量稳步增长的同时,质量安全状况未有相应的改善,直接影响了国内消费者的身心健康和猪肉产业国际竞争力的提升。实施供应链管理,组建由适度规模养猪场、大中型生猪屠宰加工企业、超市和中高收入理性消费者构成的优质猪肉供应链是改善猪肉质量安全状况,提升国内消费者生活质量和猪肉产业国际竞争力的有效途径(孙世民,2006)。

供应链管理强调合作伙伴间既竞争又合作的竞合共赢思想。美国学者Nalebuff Barry和BrandenburgerAdam于1996年在《竞争合作》一书中首次提出了竞争合作理论。他们认为,供应链企业之间的竞合是指,合作把饼做大,竞争把饼分掉。国内学者钟胜(2006)进一步指出,合作创造竞争优势,以获取更大市场份额。这意味着,供应链企业的竞合,先是通过合作创造相对于其他供应链的竞争优势,再是利用公平的分配制度合理地分配合作带来的整体利益。离开了合作,供应链管理难以成功;没有竞争,供应链也缺乏续存的活力。

竞争合作理论被提出以来引起国内外学者的普遍关注,成为近年来国内学术界供应链管理领域研究的热点之一。代表性的研究有:王永平等(2004)运用博弈模型分析了供应链企业竞争合作机制的演进过程;焦志莹等(2005)运用系统科学的理论和方法,从经济学模式、组织行为学模式和自组织模式的角度研究了供应链成员之间的竞争与合作关系;甘凯等(2006)分析了供应链企业竞合关系的影响因素,提出了竞争合作程度系数的概念;张威等(2007)从生态演化的观点提出了企业竞合关系分析模式。这些研究仅局限于对供应链企业竞合关系的一般分析,对竞争与合作的内在联系涉及较少。事实上,合作与竞争在很大程度上是相互矛盾的,过多的合作必然会减少竞争,活力不足;但过度竞争又会损害合作,优势不强。可见,供应链合作伙伴之间需要一个适度水平的竞争与合作,即有效竞合。

基于上述基本认识,笔者将针对优质猪肉供应链的特殊性和基本定位(孙世民等,2006),在论述优质猪肉供应链合作伙伴,即养猪场、屠宰加工企业和超市(Pig Farm,Slaughterhouse,Supermarket,简称PFSS,全文同)有效竞合内涵的基础上,剖析PFSS有效竞合的形成机理,旨在为加快我国优质猪肉供应链的建设与健康持续发展提供理论参考和借鉴。

二、PFSS有效竞合的内涵

(一)有效竞合的概念

竞争是企业生存与发展的自然现象。在经济学范畴中,竞争是指商品的生产者和经营者为争夺有利的生产条件和销售条件,以便获得最大利益的斗争。竞争一般是指利益的争夺,从而竞争双方或多方因利益的冲突而互相排斥,具有极强的排他性和对抗性,是典型的“零和博弈”。市场经济条件下,竞争可促进技术进步、优化资源配置,产生竞争活力。

合作是企业走向成熟的表现。合作是指企业之间和谐共处,与所有利益相关者合作,充分利用各利益相关者的个别有限资源和能力,协同把“蛋糕”做大,实现整体发展。这种发展表现为快速响应、质量改善、成本较低、高水平服务和柔性供给,在提高消费者满意度的同时提高合作者的个体利益,从而提高整体竞争优势。这种来源于企业间合作的优势,笔者称其为合作优势。

竞合是企业生存与发展的客观要求。竞合是指在运作过程中,企业始终处于竞争和合作的氛围,不管是针对竞争对手还是上下游的合作伙伴,都同时存在着竞争和合作的关系,是一种竞争性的合作,或是一种合作性的竞争,这种竞合关系既有竞争活力又有合作优势,是推动企业发展的潜在动力和源泉。可见,企业的竞合同时存在于纵向和横向两个维度中,即与竞争对手在进行竞争的同时,也有合作的可能性;对供应链合作伙伴而言,在进行合作时也必然包含着因利益分配导致的非零和竞争博弈。

有效竞合是企业竞合的一种理想形态。借鉴J,M.Clark(1940)关于有效竞争的概念,笔者提出企业有效竞合的观点,即企业竞争活力与合作优势相互促进的一种理想状态。结合Nalebuff Barry和Branden—burger Adam的竞合观点,供应链合作伙伴有效竞合就是通过供应商、制造商和销售商之间在核心业务上的合作与协调,提高供应链业绩,再通过公平合理的分配制度分配供应链整体利益,促进合作伙伴间的合作程度,吸引更多的合作伙伴加盟供应链,从而形成“合作一提高绩效一合理分配一促进合作”的良性循环。

(二)PFSS有效竞合的内涵

优质猪肉供应链合作伙伴有效竞合,即养猪场、屠宰加工企业和超市之间的合作优势与竞争活力有效地协调起来,从而形成有利于优质猪肉供应链长期发展的竞合格局。

1 PFSS之间有效竞合的前提是能力及资源互补。传统的养猪场、屠宰加工企业和超市之间由于缺乏合作而注重各自能力和资源结构的完整性,相互间互补性差。与此相反,优质猪肉供应链中,PFSS仅将有限资源集中于自己的擅长业务和核心能力,因此必须在产品(主要是种猪、饲料、兽药、商品猪和分割包装肉)开发、系统(如生猪饲养管理信息系统)开发、库存决策等方面相互合作,才能形成并不断提高供应链整体竞争优势。所以,能力及资源的互补成为优质猪肉供应链中PFSS有效竞合的前提。

2 PFSS之间有效竞合的核心是质量安全。供应链管理的主流理论认为,供应链管理追求的焦点是速度,但优质猪肉供应链追求的应是质量安全。这是因为:从供给角度看,生长周期引致的时间竞争局限性决定了优质猪肉供应链不能象制造业供应链那样追求对市场的快速响应,而应把质量安全放在首位。从需求角度看,优质猪肉供应链的用户主要是中高收入的理性消费者,他们更加关注猪肉的质量安全状况。从全球发展趋势看,食品供应链管理的重点由原来的保证供货质量逐步转向保障质量安全,基于质量安全的食品供应链管理已成为当今全球学术界研究的重点课题(黎继子等,2004)。因此,PFSS之间有效竞合的核心是优质猪肉质量安全问题。

3 PFSS之间有效竞合的本质是公平与效率统一。有效竞合的两个决定变量是合作优势和竞争活力。优质猪肉供应链中,合作优势在于猪肉质量安全水平的提高,是PFSS资源合理配置和有效使用的产物,表现为优质猪肉供应链运作效率的提高;竞争活力的现实意义表现为PFSS之间通过协商解决利益分配中的争议、冲突和矛盾,合理分享合作带来的成果,体现了优质猪肉供应链的公平性。

4 PFSS之间有效竞合的标准是关于努力程度与收益之间的最佳配置。笔者认为,优质猪肉供应链中PFSS有效竞合的标准是:齐心协力地创造集体利益,公平合理地分享个体利益,创造利益与分享利益良性互动发展。笔者(2004)的前期研究表明:在能力水平一定的情况下,优质猪肉供应链的整体利益取决于PFSS的努力程度(表现为合作意愿和合作能力的不断提高),而整体利益的分配制度又决定了他们未来的努力程度。因此,优质猪肉供应链的有效竞合状态,是一种关于养猪场、屠宰加工企业和超市的努力程度与收益之间的最佳配置。

5 PFSS之间有效竞合的理想状态是共生。共生是一个来自于生物学的概念,指人类之间、自然之间、人与自然之间形成的一种相互依存、和谐统一的生存方式,现已延伸到人文社会科学领域。优质猪肉供应链中PFSS之间的共生是对竞合的进一步深化,一方面强调PFSS三者间相互补充、相互依存、共同进化;另一方面强调和而不同,与异质者共生,实现自我发展与对其他共生成员促进的统一。可见,优质猪肉供应链中PFSS有效竞合应是这样一种状态:共同生存、共同盈利和共同发展,保存、延续与提升和谐统一、相互促进。

6 PFSS之间有效竞合的目标是优质猪肉的高质量与低成本间的平衡。供应链管理目标主要在于获得高用户服务水平和低成本之间的平衡,这无疑是合作伙伴间有效竞合的目标。对优质猪肉供应链而言,其用户服务水平表现为猪肉消费者的满意度。根据竞争理论权威专家迈克尔,波特的观点,消费者满意度提高表现为三方面,即价格不变价值提高、价值不变价格降低、‘价格稍有提高价值大幅度提高。优质猪肉供应链的目标客户(中高收入理性消费者)决定了其满意度的侧重点,即在猪肉价格稍有提高的同时大幅度提高其质量安全水平。可见,PFSS间有效竞合的目标是追求优质猪肉高质量与低成本两者之间的平衡。进一步说,只有实现两者之间的平衡,才能在提高消费者满意度的同时增加优质猪肉供应链的整体利润;否则,合作没有成果,竞争没有活力。

三、PFSS有效竞合形成机理

(一)PFSS有效竞合形成机理模型

机理和机制是两个既有区别又有联系的概念。机理强调组成部分共同的本质属性及其决定的运动原理,说明事物是如何发生、变化和发展的。机制强调组成部分间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耦和关系。机理决定和制约着机制,是基础和前提,机制是机理的具体实现形式。这里的形成机理,就是要试图回答优质猪肉供应链合作伙伴间的有效竞合是如何产生、变化和发展的,它包含哪些机制?见图1。

由图1可见,PFSS有效竞合的形成机理包含动力机制、传导机制、激励一约束机制、冲突一协调机制和实现机制等五个机制。它们既独立发挥作用又相互关联,构成PFSS有效竞合形成的一条主线和两条辅线,对应着一个内循环和两个外循环。其中,“动力机制传导机制实现机制形成并增强有效竞合效应动力机制”这一主线构成PFSS有效竞合形成的内循环;“激励约束机制形成与发展有效竞合效应激励约束机制”附线和“冲突协调机制形成与发展有效竞合效应冲突协调机制”附线分别形成左右两个外循环。笔者将内循环中的动力机制、传导机制和实现机制称为PFSS有效竞合形成的主导机制,将左循环中的激励-约束机制和右循环中的冲突一协调机制称为PFSS有效竞合形成的辅助机制。

(二)PFSS有效竞合形成的主导机制

图1中,动力机制、传导机制和实现机制之间的循环过程是:在不断提高猪肉消费者满意度的同时实现每个合作者的利益最大化,成为PFSS之间开展有效竞合的源动力;PFSS有效竞合的两个关键因素是合作优势和竞争活力,而合作优势表现为猪肉质量安全水平的提高,竞争活力来源于合理分享合作成果带来的积极作用;对合作优势和竞争活力的需求使PF-SS摒弃了传统的经营观念和思想,产生了相互间关系由竞争-合作-竞合-共生演进的动机;这种动机引导着PFSS的行为,即相互间签订合同并彼此承诺,通过兑现承诺而增强相互间的信任,逐渐形成和谐共生的有效竞合长效机制。PFSS有效竞合的形成,可提高猪肉质量、降低猪肉产品成本、公平分配供应链整体利益,提高猪肉供求双方的满意度,进一步增强PFSS对合作优势和竞争活力需求的愿望与程度。从系统科学的原理讲,这会增加负熵、减少正熵,形成并放大涨落,推动PFSS有效竞合的优化和升级。

1 PFSS有效竞合的根本动因在于自身利益最大化的实现。从理论上讲,PFSS间之所以开展有效竞合,是因为满足了个人理性约束。即PFSS从有效竞合中得到的期望效用不小于非有效竞合时能得到的最大期望效用。换句话说,PFSS间有效竞合可实现各自利益的最大化。从现实中看,笔者于2007年寒假组织了一次遍及山东、湖南、湖北、广西、浙江、贵州和陕西等7省份的规模养猪场和养猪专业户加盟优质猪肉供应链意愿的调查,534份调查问卷结果表明,规模养猪场和养猪专业户与生猪屠宰加工企业形成合作伙伴关系的动机,排在前两位的是减少风险和增加收入。

2 PFSS之间的合作优势表现为猪肉质量安全水平的提高。优质猪肉供应链中,优质猪肉是一个整体产品概念(孙世民,2003)。因此,PFSS的合作优势表现为:(1)大幅度改善核心产品。核心产品包括猪肉的卫生、安全、营养和风味等要素,是消费者购买优质猪肉的真正目的;(2)大幅度改进形式产品。形式产品包括猪肉的品质、品种、品牌、包装、商标等要素,是消费者可感受到的产品实体;(3)大幅度改善延伸产品。延伸产品包括猪肉的质量承诺、食用说明、信息传递和冷链配送等要素,是消费者在使用形式产品中获得的有形产品以外的附加利益。

3 PFSS之间的竞争活力在于竞争内容的协商解决。尽管PFSS之间存在着战略伙伴关系,但他们都是独立的利益个体,由于利益分配问题的存在,相互间不免会产生异议、矛盾甚至冲突,即竞争。由于在优质猪肉供应链中,这些竞争可通过内部协商友善地解决,因此解决竞争的同时促进了PFSS之间的沟通、理解、信任和协调,进而推动优质猪肉供应链完善利益分配机制、加快业务流程再造、提高企业文化契合度、增强相互信任水平,最终提升整体运作效率。

4 PFSS之间合作优势与竞争活力的有效协调需要承诺和信任。根据合同法,承诺是指受要约人同意接受要约的全部条件以缔结合同的意思表示。优质猪肉供应链中,PFSS间通过签订合同建立合作伙伴关系,只有每一方都作出承诺,尽自己最大努力去履行合同中规定的权利、责任和业务,才能有效竞合。信任,就是相信对方能兑现承诺。通常,合作一方的行为选择取决于对另一方的信任。PFSS中的任一方只有信任其他方,相信他们的能力、可靠性和态度,自己才会兑现承诺并为其他方负责,相互间才能有效竞合。

(三)PFSS有效竞合形成的辅助机制

1 激励一约束机制。激励和约束既对立又统一,激励-约束机制促进PFSS有效竞合的形成与升级。

通过激励可调动PFSS各自的潜能,增强其合作的意愿与行动。激励途径主要有:(1)合理选择合作伙伴。主要是充当优质猪肉供应链核心企业的生猪屠宰加工企业,利用科学的评价指标体系和合理的评价方法,在综合评价的基础上严格选择养猪场和超市。这样做,避免了签约前的逆向选择和签约后的败德行为,同时也是对入选者综合能力的认可,使入选者产生成就感、自豪感和归宿感; (2)业务培训。通过业务培训提高PFSS的技能和效率,增强其对供应链整体的感激之情和回报之行; (3)绩效考核。根据强化理论,屠宰加工企业对生猪质量安全状况好的养猪场和猪肉消费者满意度高的超市进行正面奖励,可使其进一步改善生猪质量、提高消费者满意度;相反,对表现不好的养猪场或超市进行适当的负面处罚,可使其放弃不良行为并向好的方向转变。

通过约束措施可规范和优化PFSS的行为:(1)外部监督。主要是屠宰加工企业对养猪场和超市履约行为的监督,如定期或不定期地检查养猪场的饲料和兽药使用、饲养环境、疫病防疫和驱虫消毒等基本情况,随机地化验生猪的尿样或肌体组织等;(2)内部自律。利用PFSS社会人假设的一面,依靠各自的责任感和使命感,自我约束,向行为优良者看齐,自觉履行和约。

2 冲突-协调机制。优质猪肉供应链中,冲突客观存在,协调是对冲突的解决。从冲突到协调是一个从不相容目标到相容目标的过程。冲突一协调机制保障PFSS有效竞合的健康持续发展。

优质猪肉供应链中,PFSS之间彼此冲突的焦点在于供应链整体利益的公平分配。实际运作过程中,冲突内容主要有如下三方面:(1)内部交易价格的确定。优质猪肉供应链内部交易价格,主要是指PF-SS之间在饲料、种猪、出栏生猪和分割包装猪肉等交易过程中的价格。(2)产品质量的定级。是指对饲料、种猪、出栏生猪和猪肉等质量等级的界定,受定级标准和方法的影响。(3)不同企业文化的融合。通常,PFSS都努力寻求机会试图把自己的经营思想、价值观念、管理制度和决策方式等渗透到整条供应链中去,以便增强自己的地位和影响力。此外,PFSS间冲突还有交易附加条件(如超市进店费)索取、关联业务(如公共管理信息系统建设)投入和客观风险承担等。

利益协调的两个关键是利益分配和利益补偿。针对冲突内容,优质猪肉供应链的利益协调机制是,PFSS相互间进行平等地协商产品质量等级和内部交易价格的确定标准与方法,科学准确地评估每一合作伙伴对关联业务的贡献和客观风险带来的个体损失,并根据贡献和损失大小给予合理补偿。

供应链指导意见范文第5篇

(一)供应链

纪作哲(2002)认为,供应链是围绕核心企业,通过对信息流、物流、资金流的控制,从采购原材料开始,制成中间产品以及最终产品,最后由销售网络把产品送到消费者手中的将供应商、制造商、分销商、零售商直到最终用户连成的一个整体的功能网络结构模式。范歆(2006)认为,供应链是指从最初供应商的原材料生产到最终形成产品并送达顾客手中的整个过程。丁庭选、郭玲玲(2007)认为,供应链是指从供应商的供应商到顾客的顾客所组成的网络系统,其功能在于获取材料、生产产品,并把产品送达最终顾客。

综合上述定义,可以将供应链的定义简要描述为:由一个核心企业以及许多加盟的节点企业组成的,从原材料供应商到最终顾客的物流、信息流、资金流的网链结构模式。

(二)供应链成本

纪作哲(2001)认为,供应链成本包括所发生的一切物料成本、劳动成本、运输成本、设备成本和其他变动成本。刘刚(2004)认为,在供应链上生产和提供有关服务,开展各项活动等所占用和消耗的活劳动和物化劳动的货币表现就是供应链成本,也称供应链费用。桂良军(2006)则认为,供应链成本是供应链网链中,从原材料供应商到最终消费者整个供应链上发生的活劳动和物化劳动的货币表现,既包括有形的成本也包括无形的成本。

由此可见,供应链成本就是从原材料供应商到最终顾客的物流、信息流、资金流所发生的各种成本。

二、供应链成本管理存在的问题

供应链成本管理主要是指对整个供应链所发生的各种成本进行管理。整个供应链所发生的各种成本主要包括供应链设计和构建成本、运输和配送成本、库存成本、产品的生产成本、售后服务成本(丁庭选、郭玲玲,2007)。供应链成本管理注重企业之间的整合与合作,将整个供应链视为一个协同合作的整体。供应链成本管理在实践中主要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一)供应链成本控制观念薄弱

供应链成本管理的研究已经有30多年的历史,但由于理论的不完善和实践经验的不足,所以尽管有的企业已经在实施供应链成本管理,但是对成本管理和控制并没有制定系统的制度。而且,多数员工都还存在着错误观念,认为成本仅仅是个别部门,个别人的事,没有对成本管理和成本控制足够重视。同时,因为没有足够的已经成功实施供应链成本管理的企业案例进行参考,所以企业管理者对供应链成本管理的具体实施还存在一定的盲目性,也没有对全体员工进行成本文化的培训和教育,让员工认识供应链成本管理的重要性,以及降低企业成本的潜力是无穷的。所以,导致多数企业成本管理的思想依然单纯的停留在传统成本管理的基础上,只想最大限度的减少支出,降低成本,而忽视了其他方面如产品质量的提高和产品款式与包装的改进等。可见,只有经过不断的实践和摸索,企业才能开辟出一条属于自己的供应链成本管理之路,真正达到降低供应链总成本,实现企业利润的目的。

(二)供应链节点企业尚未形成协同合作的一体化机制

为了使供应链的总成本趋于下降,供应链管理中的物流资源配送是实行共享的,但是,企业间物流管理往往存在着此消彼长的现象,其中一部分原因可能是由于供应链各节点企业自身因素导致的,但是很大一部分原因是由于各节点企业之间没有实现资源的完全整合,未达到资源共享,也没有专门的机构针对上述问题进行公平、公正的协调与解决。长此以往,就会影响供应链成本管理有序的良性运行。

(三)供应链合作伙伴之间缺乏必要的信任

供应链中的企业都是独立的个体,企业间往往存在利益分配的矛盾。所以企业间的相互信任与合作是推动供应链有序运行的基础。然而,因为利益矛盾的存在,目前企业还没有达到真正的相互信任。所以,为了相互合作,供应链中的企业都是借助具有法律效力的合同来实现的。同时,合作伙伴的选择也是目前供应链企业存在的难题,如何选择合作伙伴,该选择什么样的合作伙伴等问题还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企业也尚未针对上述问题制定出合适的标准。

(四)供应链管理环节容易出现信息失真

由于合作伙伴之间的不信任,就会导致信息失真,它们往往不会将所获得的真实信息全部传达给其他合作伙伴。例如,在采购过程中,采购方处于有利地位,其往往会截留部分需求信息,人为地设置沟通障碍,而供应商也会隐瞒部分信息,双方都限制了有效的信息沟通,结果就会导致信息不对称,信息不对称带来的后果就是双方成本的增加。可见,信息共享对于供应链合作伙伴来说是至关重要的。

(五)缺乏合理的绩效与激励措施,利润分配不均

供应链中的企业都是独立的个体,企业间往往存在利益分配的矛盾。信息共享会带来额外的利润,而额外利润的增加主要体现在核心企业。各成员企业会担心核心企业滥用信息而占有额外利润,导致利润分配不均。但是,利润分配不均主要是由于企业缺乏合理的绩效考核与激励机制。目前的供应链企业恰恰忽视了这一点,在成本管理的过程中没有考虑运用一定的手段和方法对合作伙伴以及企业内部员工进行绩效考核与激励。

三、加强供应链成本管理的对策

(一)培养成本控制的文化意识

首先,要组织企业管理者对供应链成本管理理论进行系统的学习和了解,并向已经实施供应链成本管理的企业借鉴成功的经验及汲取失败的教训。其次,要培养员工的成本文化意识,要将成本控制理念作为企业文化的一部分,并且对全体员工进行培训,使他们充分认识到成本文化的重要性。同时,还要要求供应链上的每个节点企业做到自觉控制供应链成本。只有这样才能达到降低供应链总成本的目的。另外,企业在进行供应链成本管理的过程中还应该注意以下两点:一是充分认识到企业内部的各项活动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相互联系的,只有把这些活动有机的组织起来,才能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二是企业在供应链中不是孤立存在的,每个节点企业只是整个供应链体系中的一部分,一个环节,要将各个节点企业有机的联系起来,互相信任与合作,才能发挥供应链成本管理的优势,最大限度的降低供应链总成本。

(二)建立横向一体化机制

由于经济全球化的迅速发展,跨国企业竞争实力日益壮大,企业的纵向扩展能力不再为企业增强竞争力,反而使企业分散有限的资源,不能形成企业的优势业务和核心竞争力。资源的横向集成,强调集成外部相关企业的资源,形成强强联合、优势互补的战略联盟,结成利益共同体参与市场竞争,使每个企业都发挥各自的优势,在价值增值链上达到多赢互惠的效果。在保证服务质量、保证客户满意度的同时降低企业的成本,提升了企业的市场竞争力。横向一体化要求企业:

1.资源整合

在供应链成本管理中,对各节点企业实行资源共享,能使供应链总成本趋于下降。实现资源整合,需要从顾客反馈以及市场调研开始,一直到开发生产产品服务并接至顾客手中,链上的各节点企业应将自有资源与其他企业进行整合,从生产流通环节上降低成本。2.组织构建必须匹配

供应链成本管理的前提是关系管理,只有处理好成员间的关系,对各节点企业及其生产环节进行整合,建立良好的合作机制,才能实现成本的有效控制。供应链成本管理是各节点企业以协同合作的方式共同参与的,只是各企业参与的程度有所不同,核心企业要承担主要管理工作,并组织整个供应链的成本管理,从属企业则是参与管理,承担其份内的成本管理活动。而要管理好核心企业与其从属企业如上游供应商与下游分销商或客户的关系,传统的企业组织结构已不能满足要求。所以,在供应链中,专门设置一个与链上成员企业进行联系的组织机构已成为必要。这种与供应链匹配的机构必须履行以下职能:(1)维护成员间的关系,降低交易成本;(2)获取信息,同时进行信息交换,减少不必要的活动和业务开支。

3.成本管理方法的集成运用

供应链成本管理的横向一体化机制不但要求实现企业资源的整合、各节点企业的协同管理,还要求对成本管理的方法进行整合。不能只是单独在某个节点企业或者某个生产环节使用某种成本管理方法,而是将所有能运用于供应链成本管理的方法综合起来,形成一个新的统一体。只有这样才能充分发挥这些成本管理方法的作用,从而提高供应链整体效益。

(三)建立信任与合作机制

供应链的本质是将各节点企业的核心竞争力进行整合,所以,合作是供应链正常运行的基础,是供应链管理的核心。而信任是合作的基础,有合作的地方都需要信任。换句话说,信任可以促进供应链伙伴间的合作,减少供应链的交易成本,提高它快速反应的能力。但是,企业中的人际关系管理通常被认为是供应链管理中最困难的部分,因为供应链中参与的企业都是独立的利益主体,往往存在利益分配的矛盾。合作的难度超过了单个企业内部各部门之间的合作。所以,成功的供应链管理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就是供应链伙伴之间的信任关系。要想加强供应链企业间的信任,达到合作的目的,就要慎重选择合作伙伴,因为好的合作伙伴是加强供应链成本管理的重要基础。同时还要强化合作竞争观念,共担风险、责任与成本,共享成果与利益,形成良好的竞争合作关系。

(四)建立信息共享机制

信息共享是供应链成本管理的基础,供应链的协调运行需要建立在各个节点企业的高质量的信息传递和共享的基础之上。信息共享能使供应链上的所有成员企业更好地制定生产、销售和库存等计划,能使目标成本法顺利实施,并且使得企业在降低成本的同时能提高最终用户的满意度并达到促进供应链各成员间的相互信任的目的。另外,通过信息的获取,能使企业对已经获得的关于企业自身的信息进行集成和整合,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企业内部的不确定性。可见,信息共享对供应链成本管理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所以,供应链各节点企业要想提高顾客满意度的同时降低供应链成本,就必须要获得充分的信息共享。

(五)建立绩效考核与激励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