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语文核心素养教案

语文核心素养教案

语文核心素养教案

语文核心素养教案范文第1篇

关键词:培养方案;修订;教学改革

高等学校本科培养方案是培养本科人才的总体设计蓝图,是学校组织教学活动和从事教学管理的主要依据。高水平的培养方案应满足经济社会对高等教育的新要求,体现先进教学理念和教育思想,符合教育规律和学生成长成才规律。培养方案修订是总结反思原方案的经验和不足、系统推进教学改革的重要契机和手段。

河海大学是以水利为特色、工科为主、多学科协调发展的部属全国重点大学。学校以国家教育规划纲要为指引,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核心,以教育教学改革为动力,确立全面发展理念、多样化人才理念和研究性教学理念,以生为本,面向需求,科学构建2012版具有河海特色的“刚柔相济”的本科培养方案,积极探索多样化、多层次、个性化的人才培养模式。

一、深入学习,开展全面调研

学校自2011年6月起历时1年,经过学习研讨、调研分析、修订论证、审议答辩、修改完善、定稿印制6个阶段,至2012年7月完成了2012版培养方案修订工作,从2012级本科生开始实施。

为更好地推进2012版培养方案修订工作,学校展开了广泛深入的调研活动,主要分为教务处牵头的整体调研和学院牵头的专业调研,两类调研同步进行。

一方面,教务处从方案整体设计出发,先后至南京大学、浙江大学、东南大学等多所“985工程”高校及与我校相似的行业性高校实地调研,同时展开国外知名大学先进教学经验的网络调研,基本情况见表1;并且召开学生、教师、教学管理人员座谈会,了解学生需求和教师建议等。

另一方面,各学院积极开展专业调研活动,明确要求各专业调查分析国内外排名前十的相同专业,分析其人才培养现状,并对照自身进行本专业的优劣势分析;同时开展对行业企业的调研,了解经济社会对专业人才的新需求。

通过前期充分学习与调研,我校了解了当前“985工程”高校以及国外知名大学在人才培养改革方面的新举措,探索了培养创新型、复合型、多样性、国际化人才的新趋势,明确了未来本科人才培养的新思路,指明了2012版培养方案修订改革的方向。

为切实加强对各专业培养方案修订工作的指导,学校还要求各专业重组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明确要求成员由相关政府部门、高校、科研单位、企业等机构的有关专家及本校教师组成,其中校外成员至少占1/3,且必须有1名外国专家。这样从组织上确保人才培养契合社会、行业的新需求,并与国际高等教育接轨,培养高水平本科人才。

二、更新观念,明确修订思路

学校坚持“致高、致用、致远”的教育理念,努力实现素质教育与专业教育、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理论教育与实践教育、共性教育与个性教育协调发展。

一要更新培养观念,明晰改革方向。树立全面发展观念,努力造就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树立多样化人才观念,尊重个人选择,鼓励个性发展,提供多样化培养途径;树立系统培养观念,加强校企合作、与科研院所合作及中外合作等多种联合培养方式。

二要以需求为导向,明确专业定位。新方案要求各专业充分分析所面临的学生发展需求、行业发展需求、国家发展需求以及国际发展趋势,明确本专业的人才培养定位;继承发扬本专业的好传统、好做法,形成本专业的办学特色;同时,梳理以往方案不适应新需求之处,理清培养方案修订的思路和重点。

三要优化课程结构,努力柔性多样。新方案运用弹性教育理念、个性教育理念、社会价值理念构建课程体系;根据学生个性化需求,减少必修学分,增设选修学分;扩大选修权限、实施全校性选修;注重学科交叉,推行跨学科/跨专业选修;注重文理交融,强化通识课程选修

四要强化实践教学,提升创新能力。新方案着重培养学生发现新知、运用真知的能力,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提高实践创新能力;独立设置各类实践环节和项目训练型课程,增强学生科研训练,将大学生研究训练计划(SRT)等课外科技实践活动列入培养方案;大力推进“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完善企业培养方案,鼓励学生走进企业,提高培养实效。

五要以学生为本,激发学习主动性。新方案注重学思结合,倡导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参与式教学,引导学生主动学习、主动思考、主动实践;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为学生营造独立思考、自由探索、勇于创新的良好环境;促进科研与教学互动,及时把科研成果转化为教学内容,让学生早进课题、早进实验室、早进团队,培养学生自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六要增加国际元素,培养国际视野。新方案借鉴国际先进教育理念和经验,致力于培养大批具有国际视野、通晓国际规则、能够参与国际事务的国际化人才:加强国际规则教育,推动跨文化交流;开设全英文课程、增设专业国际规范课程、国际文化课程;支持与国外大学间的学分互认等。

三、科学构思,确立方案框架

培养方案修订的核心和落脚点是课程框架体系。本次修订工作中,我校以生为本,主动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求,推行理论教学、实践教学和科学研究“三元结合”的培养模式,实施“精炼理论讲授,强化实践教学,倡导自主研学”的培养方式,科学构建2012版培养方案课程框架体系。

1. 方案总框架

总学分数由原来的180左右改为165左右。课程由通识课程、专业课程、个性课程、实践课程、素质拓展课程组成,具体如表2。

2. 通识课程框架

通识课程由公共必修课和通识选修课构成,旨在加强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的贯通和融合,引导学生广泛涉猎不同学科领域,拓宽知识面,培养学生的认知能力、思考能力、批判能力和创新精神,对学生的价值引导、心智培育、健全人格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具体如表3。

(1)大学英语类课程。学分数由16改为9。以提高学生的英语综合应用能力为目标,将英语课程分为基础英语课程和拓展英语课程,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分级教学、小班化教学。前3个学期每学期开设基础英语课程3学分,此后广泛开设外语类选修课和专业方面的双语课程、全英文课程等。对于大一期间已通过英语四级考试的学生,可不再修读大学基础英语,但必须选修拓展英语课程,以保证修满分的英语课程。

(2)计算机信息类课程。学分数由5改为3。以提高学生的程序设计能力为目标,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和网络教学平台,开设程序设计课程,各专业根据需要选择不同程序语言。此后,鼓励各专业开设结合本专业的软件类课程。

(3)军事类课程。学分数4不变。以增强国防意识和军事素质的实效为目标,改革教学方式,将学分分为1(课堂)+1(实践)+2(军训)。

(4)思政类课程。学分数16不变。以增强思想道德品质和素质的实效为目标,改革教学方式,将学分分为10(课堂)+6(实践),将学分分布到4年,其中6个实践学分要统筹安排、注重效果。

3. 实践课程框架

实践课程主要包括教学实验(或教学实践)、技能训练、工程训练、科研训练、社会实践与创新训练等模块,是培养学生的工程与创新意识、实践能力、分析和综合能力以及合作精神的重要环节,具体见表4。

四、整体优化,彰显方案特色

1. 研制个性化课程模块,提供个性化学习课程体系

为满足学生个性化发展需要,新方案专门设置个性课程模块。学生可根据自身兴趣在全校范围内自由选择修读一定学分的课程,理工类学生至少修读18学分、经管人文类学生至少修读23学分。个性课程模块包括专业内选修课、专业外选修课。

专业内选修课是本专业推荐选修的课程,理工类专业分学术研究型与工程技术型两类,经管人文类专业分学术研究型与应用技术型两类,且与相关专业方向结合设计,供本专业不同方向的不同发展类型学生修读。

专业外选修课是为培养交叉型、复合型、国际化人才而设,含跨学科/专业课程、国际交流学习、辅修专业。其中,跨学科/专业课程指学生在全校范围内跨学院、跨学科、跨专业修读的课程;国际交流学习指学校认可学生在国外交流学习期间修读的相关课程,并按等额学分认同。学校要求学生在校期间必须修读跨学科/专业课程或参与国际交流学习3~6学分。

2. 构建首席教授负责制的核心课程体系,推进精品化专业教育

为切实提高我校专业教学质量,培养高素质专门人才,学校全力打造核心课程体系。核心课程体系是奠定学生专业素养的最为重要的课程。每门核心课程采取首席教授负责制,并 成立课程组或教学团队开展建设,团队成员由老、中、青三代教师组成。

核心课程体系包括公共核心课程、通识选修课核心课程、学科基础核心课程、专业核心课程。公共核心课程指培养学生基本科学素养与人文素养的关键课程;通识选修课核心课程指丰富学生通识知识结构的关键课程;学科基础核心课程指奠定学生专业基础知识和能力的关键课程;专业核心课程指使学生掌握专业核心知识与技术能力所需的关键课程。

学校共建立核心课程237门,其中公共核心课程9门、通识选修课核心课程30门、学科基础核心课程54门、专业核心课程144门,构成了具有“河海”特色的核心课程体系。

3. 加大实践教学比重,提升学生实践创新能力

新方案将理工科专业的实践教学课时比重增加到25%以上,文科专业的实践教学课时比重增加到20%以上。实践教学主要包括教学实验、技能训练、工程训练、科研训练、社会实践与创新训练等模块。

学校给学生提供诸多机会,让其进入科研与工程实训项目中,真实有效地增强学生的科研素养与实践能力;积极加强卓越工程师实效性培养,为试点专业单独设置培养方案;开设创新教育课程、搭建专利孵化平台,鼓励学生展开创新科研训练,并计入一定学分。

为提高学生综合素质,激发实践创新潜能,鼓励参与创业实践活动,新方案制订《素质拓展学分的实施及认定办法》,素质拓展学分含必修和选修两部分,只要学生参加社会实践、创新创业、学术科技、道德修养、文艺体育等活动均能获取相应学分。

4. 开设新生研讨课,转变学生学习方式和思维方式

新方案中推行了新生研讨课,现已开设37门课程,如“水问题论坛”、“走进水的世界”、“化学与生活”、“走进数学”等。新生研讨课旨在让新生入学后即与专业教授见面,尽快融入大学学术氛围,了解学科发展动向,发掘自身研究潜能。新生研讨课不仅使新生学到专业知识、了解学科的前沿问题和本质问题,更重要的是让新生通过高水平教授的引导,在主动参与和充分交流中启发研究和探索的兴趣,学习科学的思维方式与研究方法,培养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

5. 加强大学英语改革,开设全英语课程、专业,增强学生国际交流能力

为培养学生英语实际应用能力,增强学生国际交流能力,学校制订了《大学英语教学改革实施方案》,实行分级教学、分类培养,改革教学模式,完善基础课程和拓展课程体系及教学评估体系。具体要求如下:大学英语课程学分调整为9个学分,给学生提供了更多自主学习时间;学生按成绩分为三级,小班化教学;大学英语课程内容模块化,含“综合英语课程(读、写、听、说、译)”模块和“语言应用及语言文化类拓展课程”模块。

为加快学校国际化进程,推进与国外高水平大学联合培养本科生项目的实施,2012版培养方案还要求每个专业至少开设了2门全英语课程,在水文与水资源工程、水利水电工程、港口航道与海岸工程等学校传统优势专业中还将开设全英语专业,同时,鼓励和支持学生参加短期国际访学、交流、会议和比赛等活动。

6. 推进研究性教学,引导教学方式改革

语文核心素养教案范文第2篇

【关键词】核心素养 未来教室 智慧提问 精讲多学

随着新课标的深入改革,小学英语教学的不断发展,英语教学逐步从“知识核心时代”转向“核心素养时代”,学生的核心素养不仅仅是知识和能力,而是“个人发展与社会发展所需要的必备品格与关键能力”。但是在当前的小学英语课堂中,还存在不少问题,教学局限于“工具性”的内容,以教语言知识、词汇、句型和听说读写的技能为主,忽略了英语课程对学生多层次思维能力的培养;教师对语境创设不充分,对文本语篇的意义和内涵解读不到位,对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未能落到实处;对优秀文化的认知浮于表面,以及较少引导学生运用英语来分析问题和解决生活中的问题,使语言学习和语言运用能力呈现脱节状态。因此,核心素养概念的建构必然引发我们对小学英语课堂教学内容的重新思考和对教学方式的进一步优化。在我校举办的基于核心素养的小学英语课堂研讨活动中,笔者全程参与,在实践与反思中探索,本文将以两节公开课(选自外研社《新标准英语》)为例,结合个人的实践与思考,浅谈基于核心素养下的小学英语课堂的个人点滴体会。

一、教学主张之一:步入未来教室,实现“单一”走向“多维”的文化体验

国际理解能力和跨文化交流能力是21世纪公民的必备素养。学习英语是实现国际理解和跨文化交流的重要途径。但是很多人只看到英语作为一种语言工具的作用,没有意识到学习英语的过程本身也是增进国际理解与形成跨文化意识和能力的过程。在英语学习的过程中,学生除了学习相关语篇,还应接触大量的英语国家社会现象和文化背景。

受限于教室内部的资源和教师事先筹备好的资料,传统的英语课堂,只能单一地运用一只粉笔,一手简笔画,一张教学卡片,一份课件来体验文化。而如今,教育技术在发展,我们可以通过环境革新,借用VR设备、平板电脑、白板等多元信息工具辅助教学,引导学生走进虚拟空间,浸入未来教室,撬动英语课堂的变革,打破了时空的限制。并为内容呈现、智能交互、即时评价等环节提供了更多的便利和可能,学生的学习拥有更大的空间、更为自主姿态去尝试体验文化、感受新知。

【案例1】 Module 8 Unit 2 There are lots of games.

F老师展示的课例是五年级上册第八模块第二单元的语篇课。文本主体内容是了解英国学校。这是一个与学生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话题,通过校园生活介绍,引导学生学习语言本身。透过语言文字符号表象,通过形式多样的教学活动,挖掘更多具有现实生活意义的内涵。适逢今年是我校建校72周年,如何将文本中的英语学校,巧妙地迁移到我们自己的学校建设呢?这其中蕴含的文化意识的目标如何突破?我们认为,文化体验,文化品质的培养应该渗透在建构语言的过程中。因此,F老师通过PPT的引领,课堂教学递进深入,逻辑推进。两个微视频的使用,把抽象的叙述形象化。VR设备的使用把学生带进虚拟的国外校园中,在三维的立体空间里身临其境的体验着新加坡的校园生活,学校的布置摆设与学生活动的场面栩栩如生地呈F在眼镜的世界里,提升了学习的积极性、趣味性和有效性。而后再运用所学语言,通过立体空间抓取,全班同学献计献策,一同设计自己喜爱的学校,动口动脑再动手,突破了传统的图片简易教学,在趣味盈然的多维体验中实现了文化理解和价值认同,但更为重要的是运用所学语言,形成了用语言做事情的能力。

VR(虚拟现实)、AR(增强现实)正在成为学生生活必需品的今天,我们只有跟随时代的脚步不断前进,勇敢地拥抱信息时代,才不至于被时代所抛弃,走进未来教室,尝试环境革新,从“单一”走向“多维”,将呈现更多课堂实践的可能。

二、教学主张之二:展现智慧提问,培养从“定向”走向“多元”的思维品质

作为核心素养的思维品质,指人的思维个性特征,反映在逻辑性、批判性、创造性等水平和特点。课堂提问是小学英语知识训练、思维训练中最常用的行之有效的方法和手段之一,是教师输入信息,传递信息,达到师生交往的一条重要渠道。而目前课堂提问被“师问生答”、“一问齐答”的陈旧模式所垄断,形成了千人一面,约定俗成的固定格式,使课堂提问失去了它应有的魅力和功效,互动效果必然失色。所以核心素养导向下的英语课堂,教师必须重视提问艺术,精心设计问题,方能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

展示课中,F老师关注诸多具有启发力的参考性问题,在课堂中创设了让学生自由英语思维的时空,赋予语言自由灵动的生命活力。

【案例2】

T: Children, do you want to visit other schools?

Ss: Yes!

T: OK, now let’s go to the school of Singapore,can you guess what you may see in this school?

S1: Maybe there are lots of paintings in the school.

S2: Maybe the students can play computer games.

S3: Maybe there is a new gymnasium.

S4: Maybe there is a school bus.

S5: Maybe there is a big library.

S6: Maybe they eat lunch together.

T: Good guessing!Maybe it is so beautiful.

...

在佩戴VR眼镜参观虚拟现实的新加坡学校前,F老师告诉学生这是一所美妙的校园,通过引导性的问题鼓励学生大胆猜测,运用目标语言开启思维,展开各种合理的想象,不仅引发孩子对国外校园的期待,还培养了孩子运用英语思维的习惯,

从以讲授为中心转变为以学习为中心的课堂,中间的桥梁是“教师的提问”。因此,今天的英语课堂需要革新师生的互动方式,重新思考教师的智慧提问,以真实的问题形成问题矩阵,试图让孩子在对问题的追寻中,慢慢形成从平面向立体,从定向到多元,从低阶到高阶的思维结构,最终运用知识浸入到真实的世界,这就是智慧提问极具价值之处。

三、教学主张之三:实施精讲多学,成就“学会”走向“会学”的能力提升

21世纪的公民必须具有终身学习的意识和自主学习的能力,在英语学科核心素养中的学习能力,主要是指主动学习、积极调适、自我提升的意识、品质和潜能。经过几年的教学研究实践与摸索,我们构建出英语“精讲多学”课堂的“四段式”教学模式,即:“诱导探究归纳迁移”。教师借助“精问、精导、精讲解、精巩固”的活动组织方式,促进学生“多听、多说、多读、多写”的活动实施,在实践中变学生的“学会”课堂为“会学”课堂,为自主学习和可持续学习创造了有利条件。

【案例3】 Module 8 Unit 1 Do you often tidy your bed?

Z教师的课是选自外研社版《新标准英语》六年级的一节课。主要内容是通过使用“Do you often...?”句型了解孩子的日常行为情况。Z教师对教材进行深入分析和挖掘,寻找文本与学生实际生活中的连接点,确定评选“阳光少年”为本课的教学主线,清晰的教学任务贯穿始终,在教师的“精讲”引导下带动学生的“多学”,真正促进学生学习能力的提升。

1. 诱导环节:自主求知旧知引入,问题激发

T: Children,what do you often do ?

S1: I often play basketball.

T: Oh, you are so healthy and strong. What does Simon often do in the picture?

S2: Simon tidies his room everyday.

T: Do you think he is a sunny child?

Ss: Yes.

2. 探究环节:自主探究个性理解,合作探索

T: Is Lingling a sunny child? Why? Read and find out reasons in the text.

Ss 两人一组,阅读寻找支撑个人观点的答案。

S1: I think, Lingling is a sunny child. Because she tidies her room everyday.

S2: I think, Lingling is a sunny child. Because she helped Tom tidy his bed.

S3: I think, Lingling is s sunny child. Because she read stories everyday.

...

3. 巩固环节:自主训练掌握规律,强化训练

T: Simon, Lingling and Amy are all sunny children. How about Sam?

Let’s try to ask him some questions and get to know if he is a sunny child or not?

S1: Sam, do you often play basketball?

Sam 虚拟回答:Yes. I play it everyday.

S2: Sam, do you often do homework?

Sam: Yes, everyday.

S3: Sam, do you often help your mother do housework?

Sam: Yes, often.

...

T: Is Sam a sunny child?

Ss: Yes, he is.

4. 迁移环节:自主迁移巩固新知,形成能力

T: Sam is a sunny child. Why do you think so?

S1: Because he is very kind and nice. He often helps his mother do housework.

S2: Because he is hard working. He does homework everyday.

S3: Because he is healthy. He does sports everyday.

...

T: Yes, so to be a sunny child. What should we be?

Ss: We should be helpful / kind/ hard -working / healthy ...

T: According to these factors of being sunny children. Now try to investigate our classmates and recommend the sunny children in our classroom.

(W生通过四人小组的调查,了解班级同学平日常的生活活动、生活习惯,对照评选阳光少年的标准,推荐心目中最合适的人选,并为其写下一封推荐信。)

在以上的案例中,Z教师甘当绿叶,把课堂的主导权交给学生,通过精短简练的语言,让学生有目的、有方法地进行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在已有知识的基础上悟出语言材料的意义和运用,以学生的体验代替老师的讲授,从而实现“精讲”。作为课堂的主体,学生通过教师良好精简的课堂组织,运用个性化的形式内容,锻炼了自己整合、创新、语言表达的能力,并能让自己在不断地完善中获得成长,从“学会”慢慢成为“会学”的 主人。

诚然,我们所提出的基于核心素养的小学英语课堂三大教学主张,即――未来教室、智慧提问、精讲多学,只能算得上是当前英语课堂变革洪流中的三条细小分支,且和较为成熟的传统课堂教学存在一定的差距。但不可否认的是,这三条路径对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确实起着积极的意义。

“教育理想高于天,落地方有百草园。”从核心素养到核心素养的落地,究竟路有多远?怎样才能逼近核心素养的真正落地?当然,发展学生核心素养的一切课堂实践的可能,都离不开教师的教学设计与实践。所以,英语教师也应深刻地认识到,英语不仅仅是语言工具,更是重要的育人载体,英语教学应该围绕培养学生良好品格,正确的价值观来进行。只有这样,英语教学才能回归语言教学的本质,我们的英语教学才能朝着健康、理性的方向发展。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教育部关于全面深化课堂改革 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Z].2014.

语文核心素养教案范文第3篇

【关键词】农村;中小学;英语;素质教育

1 引言

中小学英语是九年制义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了《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2011年版),为英语课堂素质教学进行了指导性规定。由于素质教育是一项全面、综合、以培养中小学生实践能力、创新精神和社会责任感的教育,因此在中小学英语课堂教学过程中能否贯彻素质教育理念、执行素质教育方略、整合素质教育资源和科学考评素质教育成果,将决定着素质教育的开展。

2 英语课堂素质教育存在的问题

受传统应试教育的影响,中小学生在英语听、说、译能力教育以及人文素质培养等方面与素质教育的要求存在一定差距。广大农村、尤其经济文化落后的农村地区中小学,在素质教育方面远远落后于经济文化发展的城区中小学,比较受教育者全体、全能和个性特征综合发展的素质教育来说,农村中小学英语课堂素质教育问题还客观存在。具体表现如下:

2.1 贯彻素质教育理念不深入。英语教师是推动英语教学的主导力量,在培养学生学习能力、创新能力和热爱生命、乐善仁爱、服务社会的人文情操方面,应该比学生家长和学生本人更深入地懂得素质教育的内涵、意义,在教授英语课堂上应当融入素质教育理念,落实人本主义有意义的学习。对待学生不仅要有“太阳”般的温暖,而且要有“舵手”般的指导,用自己过硬的教育专业与能力素质上好英语课。但是由于农村中小学对素质教育的要求不严,教师的素质教育理念不强,有的存在着对什么是素质教育理解偏差,以为特长班才是素质教育,在英语课堂上不知道怎样教学才是贯彻了素质教育。把素质教育的内涵建立在应试教育的基础上,以求课堂教学形式的新颖别致,而教育效果仍然没有超越应试教学。另外,学生对英语课堂素质教育持被动态度。在分数决定成败的应试环境下,英语课堂培养学生情感态度、学习策略、文化意识等素质要求被应试考试的狭隘内容所冲击。学生关注的是分数,忽略了综合能力与素质的培养。再有,农村中小学英语教师队伍不强,进而影响着英语课堂素质教育的深入开展。

2.2 现有素质教育资源整合和利用不到位。在农村中小学英语教育的人力资源非常不足。在皖北农村,一个英语教师每周代20多节课是非常普遍的现象。同一个乡镇,英语教师人数与学校学生人数的配置也存在不合理现象;不同学校,管理水平和教学软件也不尽相同;在教学硬件方面,能够帮助英语课堂素质教育开展录音机、计算机、投影仪、电视机、DVD、音像设备等在农村中小学非常薄弱,即使有的学校有能力去置办这些设备也常因技术、管理和教育常态的影响被闲置或搁置。随着国家对农村中小学教育投资的增加,有的学校建立了多媒体网络教室和语音室,但限于师资力量和缺乏善用教育设施的方法,多媒体教室也就成为量化达标的摆设,本可以帮助中小学生听力和英语口语练习的、连英语教师都不能有效替代的教学设备却利用效率不高,有的甚至只成为供英语教师展放教案和照搬书本东西的工具。如何才能把它利用到英语课堂的素质教育上,使有限的教学设施在素质教育中发挥更大的作用,因没有找到结合的嵌入点,对中小学英语课堂的素质教育帮助不大。

2.3 英语堂课素质教育效果考核有偏差。考核决定课堂。对英语教学质量的考查,目前是以试题的形式,期终分数一锤定音,考核办法没有与时俱进,不能行之有效,对学生情感态度、认识和社会生活能力等素质考查薄弱。而这些素质的培养往往是在中小学阶段效果最好,就象小孩学习英语一样,在13岁以前效果最佳。形成英语课堂素质教育效果考核偏差的原因多样,其中应试定输赢的惯性思维在作怪,人们没有跳出形成已久、并认为是目前最能体现公平的一种考查模式。为了考出高低,试题完全可以不按照素质教育的规定,偏难、偏窄、求怪、份量超大,导致实际教育与之前一开始规划的素质教育蓝图达不到一致。另外,素质教育效果的考核体系建立难,目前还处于摸索阶段,没有打破应试能力一统天下的局面,把综合素质考查定位在听、写能力和语音、词汇、语法知识两个方面。因平时英语课堂上不注重英语听力和表达语言基本素质的培养,出现只会考试而不会说英语、只能凑合考试而听不懂英语的现象。难怪英语专八的不会用英语跟人交流、能交流会用英文写作的却过不了六级!英语课堂素质教育科学的考核体系没有建立以及传统考查评价的局限性直接影响着英语课堂素质教育的开展。

3 解决英语课堂素质教育存在问题的办法

根据素质教育理论和英语新课标要求,针对英语课堂素质教育薄弱环节,英语课堂素质教育的出路应该放在教育主客体改造、课堂教学倾向素质化以及教学效果科学化考评三个方面,并齐抓共管,标本兼治、综合治理。

3.1 改造教育主体和教育客体,使之互为主客体,使之共为一体。农村中小学英语教师,作为教育工作“教”的主体,学生便是客体,作为“学”的客体,学生便是主体。在英语课堂上,教师是教学一体,学生也是学教一体。这决定了课堂教学决不是什么旧式的“君臣父子”关系和现代的“完全自由”活动。教师执行素质教育方针,首先必须准确把握自己在教学过程中的作用和位置,以及正确处理自己与学生的关系。这关涉到能否在观念上乐于开展素质教学。若强调教师只教,不顾及班级每个人的学习,不顾及每个人德、智、体、美等素质的发展要求,并把学生只作为异己的客体对待,忽视他们自主性、独立性和创造性的发展需要,那么课堂教学失去民主性,这与素质教育的民主性原则和全面性原则相悖。若强调学生只学,丢弃教师先导作用,为满足自我实现的需要而自我设计和自我奋斗,丢弃人文情感和教师的关怀,并把教师作为客体工具对待,忽视教师为人师表、朋友般关爱的职业操守,那么课堂教学失去对等性,这与素质教育的社会性和人文性相悖。从改造教学主客体入手,改变教师传统教育理念,培养师生正确的构成关系,发挥英语教师课堂素质教学的“舵手”作用,树立帮助学生象“地球绕日”般服务宗旨,建立师生同志式或朋友般平等关系,在教与学的课堂上,形成“天人合一”般的“教学一体”、“师生一体”关系。对教育主体和客体改造,关键是对教师和学生进行教育构成关系改造,使他们各自树立自己在教学课堂上应当担负的角色和任务,以一种健康的姿态共同完成英语素质教育任务。同时对教育工作者,尤其教师进行素质教育重要性、内涵以及在传统教育基础上如何嵌入素质教育的认知改造,使教师认清自己在教学中所发挥的作用,摆正心态,在熟知素质教育是什么情况下,乐于在课堂上开展素质教育。

3.2 注重课堂教学与教育内容,使之体现素质化,使之相互一致。英语教案设计与教材内容一定要匹配,教学预设一定要忠实于课本。为了把课文内容有计划地传授给学生,课堂教学一定要注重教材、教案和教学活动的有机统一,并允许教师在课堂上随着学生学习情景的变化调节、修正和创新。因此,贯彻素质教育,首先教材编写一定要体现素质教育精神,使知识性和素质化合理编设,相互结合。以为课文多彩、多画、多对话就是素质教育的做法是大错特错;缺乏词汇、语法、对话文化、情感态度、交际策略等知识的介绍是不行的。针对广大农村中小学生英语文化背景几乎为零的实情,教材直接以对话、阅读导入,而缺乏语法、短语、课文知识背景介绍,这样的材料编排没有针对性。现在教材素质教育的内容明显、充分,但实际贯彻起来相当团难。问题出在注重素质内容的编写,忽视了相关知识的明白归类和介绍,教材没有把素质性与知识性很好地结合起来。教材的素质材料与知识材料的分配存在矛盾,高起点的教材与英语基础水平低的学生在学习的阶梯方面存在矛盾。另外,教材内容年级性阶层差别不太,六年级阅读理解的难度不亚于八年级水平。农村存在小学不学英语到初中再学习也一样的认识,许多学生错过了在小学学习英语的最佳时期。故贯彻素质教育精神,教材内容一定要体现知识性、素质性和阶层性。它规定了教学教案设计的生动性、多彩性和科学性。

在适宜的农村中小学英语教材为前提下,英语教师的教案设计一定要反映课程的特点,体现教材素质精神,把教材内容的知识性以生动的课堂教学呈现给学生,让学生在快乐中学习;把教材素质的培养内涵以多彩的课堂形式和教学技巧内化于学生的学习过程中,让学生在感悟中提高认知和技能;把教材培养目标以阶梯型的任务循序渐进地分解在教案中,使学生在跟随教师的教学中明确目标和任务,获得负责和担当。在具体的课堂教学过程中,为了顺利完成教材规定的教学任务,英语教师综合运用教案和教学设施,并在课堂上按照教学过程最优化原则提高教学效果。比如教材的听力部分,可用录音机播放磁带,或用多媒体图音并茂地展放,让一切可用的教学设施都要围绕英语课堂的效用展开。可是有的老师认为多媒体等大型教学设施太麻烦而直接用录音机替代;还有的老师认为讲课比听力课更重要,于是尽量减少学生们的听力课而讲课,一次次“偷工减料”的结果只能是以英语听力差为代价。培养英语听力、说话交流的基本功课被质量大打折扣的一次次英语课堂教学而最终用学生的“晕船英语”、“哑巴英语”和“国产英语”买单。落实英语课堂素质教学,这是英语教师的基本任务,是衡量教材、教案、教法的关键。另外,在教案设计、教学活动和实际生成教学之间也应该保持着一致性。一个合格的英语教师决不会机械地照搬教材和教案的,往往在课堂上生成一些与本节课内容相关或联系紧密的东西,来帮助学生学习。要求教学预设与生成一致性,就是要求教师在课堂上不要以自我为中心随意教学,生成的东西一定要体现素质性,并把生成的文化意识、情感态度、学习策略等素质培养的内容融会在教学中,用教师的课堂激情、创造和有意识的素质嵌入能力修正应试教育课堂。

3.3 加强素质教育和综合考核,使之建设体制化,使之良性循环。素质教育是社会建设内容,让全体受教育、全面发展、增进与各国文化交流和增强社会创造力是我国的国策之一。保障英语课堂素质教育的顺利开展必须有一套行之有效的社会管理体系作为激励和推动的依据。农村中小学英语课堂素质教育不高一个至关重要的因素就是考核体制没有真正形成所致,使课堂素质教学得不到社会体制的约束和保障。因此,加强和落实素质教育的综合考核体制建设,来保障中小学英语课堂素质教育的执行。

综合考核体制建设应从考核机构、考核措施、考核指标、考核对象和考核方法等方面着手。逐级建立中小学英语教学素质考核领导小组和素质教学专家考评小组。改革以往管和评不分、流于形式的检查与专业考评不分以及机构存在不作为现象,提高考核人员职业操手和英语科学考查能力。制定保障开设英语课堂素质教育措施,在资金投入、设施建设等措施之外,抓好英语课堂素质考核措施,如教案素质性选评、教法素质性展评、教具素质化利用率评价、教室素质化环境评估、课堂生成教学素质倾向监控以及学生技能和创新思维大练兵等,以强化和激励英语教师落实和展开素质教育。英语新课标把素质教育的目标分为“语言技能、语言知识、情感态度、学习策略和文化意识”五个方面,它规定了英语课堂效果考核指标的设定。过去对这五个方面的素质培养因应试环境考核指标的设定是偏面的和僵化的,语言技能不考听力,语言知识不考语音,个性的情感态度、学习和社会认知统统围绕在应试考查范围内,后三种素质考核没有凸显出来。因不注意人的全面发展考核,使得语言教学避重就轻,学生学的支离破碎,难怪中小学生七年的英语学习还是听不懂英语,说不好英语。因此,完善英语教学五种素质建设,拟合素质考核的权重和考核项目分配在教学中,实行“听力指标、对话指示、综合指标和班级考评”四种指标来考核英语教学质量。具体讲,对教学过程的考核,要把五种素质作为素质指标,考核到“教”的过程中,由“教案、教学过程三次抽查录像和年终学生调查问卷”组成;对教学效果“学”的考核,由听力、对话、综合、班评四种指标组成,并以30:30:30:10权重计算出学生的英语水平。综合考核对象一般分为教育管理者(学校)、教师和学生,素质考核要考核英语教师在课堂上贯彻素质教学过程的全貌和学生学习英语教学效果的全景。考核的内容要围绕英语新课标规定的五个方面所含的内容进行,细化教师三项指标和学生四项指标考核。考核方法要实用,以学生学习效果指标考核为例,听力和综合可放在一张试卷上,但听力一定要体现年级阶层性差异,并且题量、时间适度;对话由英语教师与学生模拟实际场景对话,并对照英语新课标五级对话考核标准评价赋分;班评由全班同学和代课英语教师对该生在学习态度、发言、演讲、同学交流和互助等平时表现进行测评。如果考核体制每一个组成部分都能够建设的好、执行的了,那么它对素质教育的推动将起到不可估量的作用。同时,若英语课堂素质教育开展的好、实施的了,则它对考核体制的健全也将起到推动作用,彼此因果相关,良性互动。

语文核心素养教案范文第4篇

[关键词]课堂教学;思维发展;核心素养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7)16-0028-01

核心素养是目前教育改革的基本方向,它摈弃了传统以知识传授为主的简单记忆的学习模式,把倡导学生有意义学习,关注学生学习过程中的真正理解作为教学的主要方向,是以W生发展为主要目标的教学。目前的小学语文教学,学生的思维并没有真正得到提升,这不利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全面提升。要想改变这种现状,就要从“知识至上”转向以核心素养为导向,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一、拓宽思维的广度

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发展学生思维的途径是非常广泛的。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依据文本所提供的语言类型,充分发挥教材中的思维因素,确定好思维训练点,并采取有效的教学方法,以拓展学生思维的广度,提升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

如,教学苏教版第十一册《爱之链》一课,要让学生理解课文通过对乔依事迹的描写,明白当别人需要帮助的时候,要尽可能地伸出援助之手。在教学时,以不同角度为教学的出发点,学生的收获就有所不同。假如从乔依帮助别人不要报酬的角度出发,引领学生学习,那么就有助于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假如从课文的结构入手,就能使学生的布局谋篇能力得到有效培养……在课文中,这样的选点还有许多,教师要根据课文特点,以不同方面作为教学的突破口,使学生思维的广度得到有效拓展。在上述教学案例中,教师以不同角度作为教学的突破口,使学生养成了从不同角度挖掘文本教学价值的习惯,提高了学生解读文本的能力,促进了他们思维能力的发展。

二、发掘思维的深度

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学生真正的知识来源是思考。思考是解决学生一切学习难题的有效途径。思考有深有浅,只有思考得更深入,学生的学习收获才会更多。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仔细挖掘文本中值得学生深入思考、品味的内容,使学生真正深入文本,获得对所学知识的深刻印象,提高教学效果。

如,在教学苏教版第九册《少年王冕》一课时,教师让学生谈谈对王冕的看法。有的学生说:“王冕是一个好人。”有的学生说:“王冕是一个擅长画画的人。”学生们的回答固然不错,但是,如果止步于此,不去深究这背后的含义,那么学生的思维就停留在浅表的层面上。为了使学生的思维真正走向深入,教师追问道:“大家说得都不错。不过,你能根据课文,说说哪些地方体现出王冕的这种品质吗?请大家细读课文,找到以后大家交流一下。”这样的教学,学生从文本中来到文本中去,从文本对王冕的语言、动作、心理等一系列描写中,获得了对王冕的深刻认识。在上述教学案例中,在学生对王冕初步了解把握的基础上,教师通过追问的方式,促进学生的思维走向深入,不仅加深学生对课文主要人物的了解与认识,而且学生的思维能力也得到提升,有利于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发展。

三、改变思维的方式

在语文学习过程中,由于思维惯性或者思维惰性等影响,学生在思考或者回答问题的时候,总是喜欢选择便捷的通道,使他们的回答似是而非。要想改变这种现状,就要从改变学生的思维方式入手,引领学生从被动接受知识到主动学习知识,学会主动建构知识,发展自己、完善自己。

如,苏教版第五册《三袋麦子》一课,主要讲了土地爷爷分别送给小猪、小牛、小猴各一袋麦子,由于他们处理麦子的方式不同,因此有了不同的结果。在教学时,为了使学生真正理解课文的内容,教师就以麦子为主题,让学生说说如果有人送给自己一袋麦子的话,自己会如何处理。结果,许多学生想当然地认为送给自己麦子就是为了让自己吃。为了改变学生的思维方式,使学生养成全方面看待事物的习惯,教师就以此为契机,让学生想一想:除此之外,麦子还有哪些用处。在学生畅所欲言之后,教师让学生互相评议一下哪种处理麦子的方法会更好。这样,使学生的思维方式得到改变,有效地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在上述教学案例中,教师主要根据学生所学课文的特点,关注学生的思维方式,使学生知道对待同样的事情有着不同的处理方式,不要把思考的方向局限于一点上,这有利于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提升。

语文核心素养教案范文第5篇

论文关键词:中职;语文;课程改革

语文课“是中等职业学校各类专业学生必修的主要文化基础课”,“对于提高学生思想政治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对于学生学好各科知识,形成综合职业能力、创业能力以及继续学习和发展,具有重要作用。”然而,大多数职业学校的语文课程至今仍沿袭着传统的学科型课程体系,教材内容及形式与基础教育教材相差无几,缺少职业教育特色,加上教学方式的陈旧单一,造成了学生不同程度上的厌学,对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及综合文化素质极为不利。因此,中等职业学校语文课程改革势在必行。

一、中等职业学校语文课程改革的理论基础和现实条件

1.职业教育的内在规律客观上决定了职业学校在文化基础课程的设置上,应遵循以职业岗位能力为导向、强化服务专业课程功能的原则

“职业”是职业教育这一概念的核心,是区别于其他教育的本质所在。多年来,我国职教工作者在借鉴国外职教理论与实践经验的同时,一直积极地探索适合我国国情的、具有中国特色的职业教育理论及教学实践模式。从20世纪80年代至今,围绕着课程设置、结构、内容、形式及开发等问题进行了热烈的研讨,并就“职业教育是为生产一线培养实用型人才和高素质劳动者”达成共识。

因此,中等职业学校所开设的课程不仅要满足学生掌握就业岗位技能的需要,同时也要满足学生多元发展的、提高整体素质的需要。课程设置以市场为参照,突职业特色;课程结构以学生素质为本位,构建专业课程与人文课程横向综合的课程体系;课程内容以岗位能力为核心,实现学生职业能力、职业素养与就业需求的零距离对接;课程形式以探究和实践为主体,以适应中职学校学生的文化基础、心理特点及接受能力。为此,中等职业学校开设的文化基础课也必须打破传统学科体系,以提高学生职业能力为主线,整合课程结构,改革教学内容,更新教学方式,开发与职业岗位需求同步的校本教材。

2.我国职业教育课程改革的发展历史以及我校实施的“项目配课式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实验表明:我校语文课程改革的时机已经成熟。

随着对职业教育培养目标认识的不断提升,我国职业教育课程理论与开发的研究也经历了认识、实践、再认识、再实践的反复的历史变革。2005年12月全国职业技术课程研讨会议强调指出:“以就业为导向,把职教课程的理论和实践研究结合起来,探索建立职业教育、职业培训和职业资格相沟通的职教课程体系。”

在此背景下,我校于2006年9月在机电类专业实施了《项目配课式人才培养方案》。《方案》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以岗位工种为核心,根据实施项目设置课程、教学内容及相应的教学方式,并对文化基础课教学提出了“全方位跟进”的要求。我校语文学科课程改革方案相应出台。

二、我校语文课程改革方案的基本构想

1.方案概述及内涵

遵循职业教育的职业性、实践性、服务性、社会性原则,我校语文课程改革方案的基本内涵可概述为:以提高学生职业能力和多元发展为目标,以就业岗位对语文学科知识需求为核心,以突出文化基础课的服务功能为前提,以语文应用技能项目模块为基础,重组中等职业学校语文专业知识,构建多层面、全方位、立体式语文教学课程体系。

这里,“以技能项目模块为基础,重组中等职业学校语文专业知识”是指根据学生所学专业在校不同时期应知应会的项目要求,结合专业课内容,选定相应的语文知识点,再按语文课程性质、目标及教学规律,对语文知识结构进行重新整合,满足不同专业、不同阶段、不同层次的学生需要。

本方案将学生就业岗位对语文能力的需求与语文学科的知识体系相结合,把中等职业学校语文课程应达到的知识目标和能力目标解析为3个层面l0个项目,分别是:

(1)就业岗位需求层面。以就业岗位对学生语文能力的需求为导向,确定这一层面应达到的目标是:现代企业技能型劳动者应具备的口语交际能力、写作能力和现代文阅读能力。应知应会的项目有:①口语表达、交际的基本方法和技巧;②常用应用文体写作;③快速阅读方法。

(2)终身学习能力需求层面。以提高学生全面素质为本位,确定这一层面应达到的目标是:具备继续学习和适应职业变化所必需的语文基础知识及语文应用能力。应知应会的项目有:①发言、演讲、辩论等形式的口语表达能力的形成;②常用文体写作技巧;③略读、精读、比较、研究等阅读方法;④进一步巩固和扩展初中语文基础知识、文学常识、阅读与写作及文言文知识。

(3)个性发展需求层面。以满足学生多元需求及个性发展为参照,确定这一层面应达到的目标是:具备现代社会对人的综合素质需要及个性发展需要。参考的项目有:①文学作品赏析;②美学基础;③文学创作。

2.方案特点

此方案的突特点体现在四个方面:

一是根据就业岗位能力及专业课程需要,选设语文课程内容,注重学生基本技能的培养,突出职业教育特色,实用性强。

二是打破学科体系,加强了专业课程和文化基础课程的沟通与联系,课程结构趋于科学合理。

三是每一层面、项目的教学目标明确,知识要点集中,且与生活实际联系紧密,因此学生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果明显。

四是有利于“双师型”教师的培养。方案要求语文课教师不仅对语文专业知识要融会贯通,还要明确社会、企业、市场对人才语文能力的需求变化及相关行业的发展动态。只有这样,才能围绕学生就业岗位需求及专业需要组织语文课教学。

3.方案实施要求

以就业岗位对语文能力需求为核心重组语文学科知识体系,要求中等职业学校语文课教学在教材开发、教学方式方法及对学生考核评价等方面与之相适应。

一是在围绕专业课内容对语文知识点进行重新整合的同时,应注重语文学科知识体系的相对完整与统一。然而,在教材开发过程中,语文课程又不能完全像专业课程那样进行模块式分解,必须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和语文教学规律,科学设计项目内容,由浅及深、由表及里对语文基础知识及相关知识进行归纳综合,使学生在提高职业能力的同时,其关键能力也相应得到提高。

二是按照分解出的三个层而进行教学,注重语文教学方式方法的改革与创新。首先,注重学生基本技能的培养,紧密围绕专业课程及学生就业岗位对语文能力的需求,加大实践练习比例及与企业沟通力度,增强学生学习语文的日的性。其次,讲究课堂教学艺术,营造活泼的课堂氛围,科学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第三,教师应成为教学的组织者和引导者,最大限度地为学生创造实践活动的条件,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成为学习的主人、自我发展的主人和社会发展的主人。

三是对学生的考核评价标准及方式应体现多冗化操作思路。根据行为导向学理论要求,在对学生进行综合评定时,不仅要通过传统的笔试、口试方法考核学生的知识掌握程度,更要运用完成各种语文实践活动,考核学生的综合素质及综合能力。

4.方案实施过程中易出现的问题及解决对策

由于此方案打破了原有的传统学科知识体系,因此,在实施过程中必然会受到来自各方面的阻力。

一是观念的制约。目前一些学校的管理者、教师对职业教育培养目标及对职业教育课程改革的必要性认识不足,缺乏创新思路,对新的改革理念及做法存有抵触和畏惧心理。

二是师资的薄弱。以岗位需求项目为核心构建起的新的课程开发及教学框架x,j-教师的综合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观念需要更新,知识需要综合,角色需要转变,教师之问需要相互合作,以实现语文教学转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