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新农村建设规划走向

新农村建设规划走向

新农村建设规划走向

新农村建设规划走向范文第1篇

摘要:社会主义新农村规划设计是我国当前城乡建设关注的焦点,本文以长安东大镇新联村村庄规划设计为例,探讨新农村规划的相关理念、策略和方法。规划以“自然、和谐”为基础,提出“旅游核心、新村宜居”的规划概念,以期塑造一个“集约、生态、宜居”的新型农村社区。

关键词:自然和谐新农村 规划设计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已成为我国现代化进程中重大的历史任务,村庄整治作为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即是当前村镇建设的重点,也是摆在全国村镇规划建设工作者面前一道全新课题。本次村庄整治规划本着资源整合利用、落实“四节”的原则。希望通过村庄整治,能够走出一条“综合整治、改善村貌、优化环境、加快发展”的可持续发展之路,有效推进新联村的小康型新农村建设,为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注入了新的生机和活力。

一、项目概况

长安区地处关中平原腹地,南依秦岭,北邻西安;新联村位于长安区西部,属于东大街道办所辖范围。该村坐落在秦岭山脚下,因为环山傍水、山清水秀的地理环境,不少人选择在节假日前来度假、避暑…全村居住地形从东至西2.3公里,南依秦岭,北临沣河,西连东石村,老环山路为村庄过境路,是环山旅游线的有机组成,东临210国道,有着极好的自然环境优势。

本规划范围为新联村村庄建成区范围,面积约 29.41公顷。现有人口932人,约246户,平均约4人/户。

二、发展条件

1、不利因素

(1)基础薄弱,仍处于封闭、内向的农村经济状况。

(2)村庄建设落后于时代脚步:人居环境差;缺乏公共活动空间;缺乏必要的共设施;村庄建设与自然环境不融,缺乏特色。

2、有利条件

(1)用地与环境:依山临河,自然环境优美。

(2)区位与交通:新联村地处环山旅游线上,交通方便,利于开发建设。

(3)政策与机遇:适逢城乡统筹发展、改变二元结构的历史时期;紧邻朝着国际化大都市迈进的西安市,山水资源显得更加珍贵。

(4)新联村的整体搬迁建设,有利于村庄整体规划、统一实施,为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

4、村庄性质

(1)村庄功能

本着避实就虚、扬长避短的原则,村庄功能应体现以下特点:

依托资源、跨越发展:以传统农业为基础发展旅游业,由第一产业转化为第三产业,跨越式发展。

居游分离、重点突破:西部居住区,东部旅游区,特色鲜明,形成区域性核心节点,带动周边发展。

融山纳水、天人合一:依山靠水,山水文化,村庄结合自然形成自己特有的产业功能,错位发展。

根据以上分析,新联村功能拟定为:旅游服务;村民居住;生活服务。

(2)村庄性质:根据以上职能,新联村性质拟定为:以山水环境为依托,以游览观光、旅游服务为主导的,特色鲜明、设施齐全的山水农村新社区。

三、规划原则与重点

立足于城乡统筹理念,围绕居住――旅游这一核心,走可持续性发展的道路。根据以上指导思想,确定规划原则为:1、统筹规划,区域协调。2、集约整合,合理布局。3、生态优先,适地开发。4、因势利导、凸显特色。

规划重点:1、走生态化、外向型、集约化道路。2、正确处理保护、利用、发展的关系。 3、整合资源、形成特色。 4、完善功能、健全设施。

四、总体布局与规划设计

1、空间发展战略:“南控、西住、东服、北游”

南控:南部依靠秦岭,根据《大秦岭西安段保护利用总体规划》要求,未来10年,规划区域内25度坡线以上人口将逐步外迁,实行退耕还林、生态移民,因此,环山路以南严格控制建设用地。

西住:村庄向西地域宽广,作为村庄居住建设用地,平整填方,适宜发展。

东服:东部临近沣河,环境秀美,作为休闲度假服务区,建筑舒展,环境宜人。

北游:北临沣河,利用自然资源优势,作为村庄环境提升的主要方面:整治沣河沿岸环境,扩大河漫滩经济生态林地种植范围,构筑以亲水活动为主导的生态观光旅游功能区。

2、功能结构

形成“一轴、两带、三廊、四心”的功能结构。

“一轴”:以老环山路为村庄发展轴,东西贯通,向两侧发展。

“两带” :滨河绿化带与公共设施服务带。滨河生态绿地既为村庄、旅游提供优美的环境,更为沣河的生态保护做出榜样;西南部集中村委会、幼儿园、活动中心、医院等公共服务设施,形成全村的公共服务中心,方便村民生活。

“三廊” :一廊,以村委会,幼儿园小游园形成视线走廊,将沣河美景引入村中。

二廊,以流入沣河的村中小河绿化带为为视线走廊,进行居住区,旅游产业区东西两区对话。

三廊,旅游产业园步行景观大道连接老环山路与滨河大道,为鹿鸣园打开良好的视线走廊。

“四心” :村口公共服务中心;村庄中心游园区;东部景观大道广场中心;东部休闲广场中心。

3、用地功能布局

全村分为三个片区――西北村民居住区;东部旅游产业区;沿老环山路设村委会,商业,医院等公共建筑,形成一条主街,保留村庄特有的商业公共主街,村口广场,幼儿园以及其后的商业小游园,为村民提供娱乐休闲场所。

4、绿化系统规划设计

绿地系统由水体、景观绿地、游园、生态绿地构成。村庄规划范围总体东南高,西北低,住区水体系统总体流向由东南流向西北,即将村旁小河水引入住区内部,形成绿化水体,再由西北方向流入沣河,利用河水资源,形成活水水系,造价低且美化村庄环境,提升村庄品质。

景观绿地采用点、线、面相结合的方式,尽量使所有居民都能享有良好的景观。

点――宅间、宅前、院落绿化,小广场小空地小空间绿化。

线――道路均绿化,主要道路加强绿化的带状联系与渗透;沿中心街道带状绿化;滨河生态绿地是整个村庄北部一条巨大的带状绿地,是优美的,宜人的,稀有的,是整个村庄的亮点。

面――居住区与综合服务区设置大片的绿化。提供休闲与活动的空间,充分发挥环境对品性、人格的熏陶作用。

五、景区游览规划

1、景区划分

1)山水文化展示区

2)农家小院体验区

3) 休闲娱乐垂钓区

4)滨河休闲亲水区

5)特色餐饮服务区

2、主要景点:构建三大主题广场

1)新联村文化广场:展示新联村历史、地貌、姓氏、人物、重大事件、发展历程等。

2)山诗文化广场:如: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杜甫:《望岳》)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陶渊明:《饮酒》)

3)水词文化广场:

柔情似水,一衣带水,小桥流水,一江春水向东流……水词含情,给人以联想、启迪。

六、建筑造型特点

建筑单体采用徽派建筑结合关中民居,青砖黛瓦,高墙小窗,马头墙,既有关中民居的自然古朴,隐僻典雅,又有徽派建筑的淡雅清新。

1、形体:建筑形体简单大方,既适应当地环境,与山相携,与水相融。

2、色彩:深灰顶、灰白墙,自然、古朴,与环境融为一体。

3、材质:砖墙加外墙涂料,墙角处采用灰砖勾缝的形式,求得变化并构成特色。

新农村建设规划走向范文第2篇

关键词:交通示范村 道路拼宽 公路规划

党的十七大以来,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中,党央进一步加强了新农村建设步伐。省委、省政府根据本省实际情况,大力进行“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作部署,全面加强全省农村小康社会建设和农业农村现代化步伐。

1村域现状概况

1.1自然地理条件

1)地理位置及村庄分布

该村位于千年古镇南5.8公里,东西临河(考虑投入成本暂时不向东西延伸),南北与两个自然村彼邻相连,全村区域面积约2.63平方公里。

村域村庄体系呈“一心七点”的布局结构,一心指行政村,七点为规划保留的七个自然村,在村里分布稀散,详见图1。 村域分布图(图1)

2)气候特征

本村地属东亚亚热带季风区,气候温暖湿润,雨量充沛,四季分明,冬季受北方冷空气影响,盛行偏北风,天气清冷干好,夏季受西太平洋副高压控制多偏东南风。年平均气温15.7度,全年无霜期240天,年平均日照时间1830小时,年降雨量为75cm,75%集中在5-9月。全年光、热、雨同步,有利于农业生产。

3)地形地貌和水文条件

本村地垫平坦,属江南典型的平原水乡型村落,平原沃野,有明显的泻湖区域地貌,村域内水网密布,地表及地下水均较丰富,为农业灌溉、渔业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

1.2村庄规模

现辖7个自然村,户籍总人口1738人,村庄建设总用地23.5公顷,人均建设用地135.2m2。

1.3道路现状

⑴村内县道在村西南北贯穿,路况较好,是村内最主要的对外联系通道。该公路连接南北城镇主干道,也是市东部区域南北向的主干线,南北向连接高速公路、国省道等干线网。公路为二级公路,设计速度80Km/h,路基宽20m,沥青砼路面,路况较好,详见图2。

⑵道路1在村中东西走向,全长1.96Km,现为4.5m宽的沥青砼路面,两侧1~1.5m宽绿化带。该道路与道路2相交,交于从县道起至叉口约1.1Km,交叉口以西路况好,基本无裂缝及破损;叉口以东道路存在裂缝、坑洞、凹槽等严重病害。

⑶道路2在村东呈南北走向,全长0.76Km。现状道路分布图(图2)

现为4.5m宽的沥青砼路面,该道路与道路1相交,交于从北起至叉口约0.35Km, 交叉口以南路况好,基本无裂缝及破损;叉口以北道路存在裂缝、坑洞、凹槽等严重病害。

⑷道路3在村北呈东西走向,全长0.55Km。现为3~3.5m宽的沥青砼路面,道路存在严重的裂缝、坑洞、凹槽等病害。

⑸道路4在村中心呈南北走向,全长0.55Km。该道路与道路1、道路3相交,两个交叉之间道路宽度为1.5m水泥砼道路,道路破损严重,砼出现断裂病害;北交叉口以北道路宽度为2.5m水泥砼道路50m长,路况较好,其余为1.5m宽水泥砼路道路破损严重,砼出现断裂病害;南交叉口以南道路宽度为3.5m沥青砼道路,路况好。

⑹道路5为行政村村委会向北延伸,连接道路1、道路3的道路,该道路南北走向,全长0.37Km。该道路距道路1(30m范围内)宽度为5m水泥砼路,其余路段为2.2m宽的水泥砼路,路况好。

⑺其他连村道路,村内现有①-⑥条连村道路,主要用于以上道路连接至自然村村庄内道路,基本情况情况如下:道路宽为2.5-3.5m,多为水泥砼路面,路况好;路宽2.5m道路为非交通型道路,路宽3.0m以上为交通型道路,合计2.6Km。

⑻机耕路,经调查该村对今后现代化农业早有规划且部分已实施,机耕路的一侧或两侧种树,全为泥路。部分道路上种有蔬菜,部分道路上杂草丛生,其宽度1.5m~3.5m,全长约17Km。机耕路路网中因土地改建为房屋或者种植物的变化,路网出现中断或者布置比较稀疏,没有定向规划。

2道路规划

2.1指导思想

全面实践科学发展观,大力落实省委、省政府相关方针、政策,紧紧围绕市创业富民、创新强农目标,全面推进新农村建设,认真贯彻以人为本、人与自然和谐,坚持走资源节约型、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努力打本村良好交通平台,建立公路养护管理长效机制,推进村庄建设快速和谐持续发展。

2.2规划期限

为了与市、区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五年”规划相协调,按照新农村建设应稳步推进、层层深入的要求,本规划期限为近期2009-2012年,远期2013-2020年。

2.3规划原则

为打造交通示范村,进一步推动农村发展,促进农村和谐,村内道路规划确定以下规划原则:

⑴全局着眼、合理布局原则。对该村道路建设,要借鉴外地区先进经验,进行整体考虑,既要考虑外部连通,又要考虑内部便捷,既要考虑农民居住,又要考虑农民生产生活。

⑵以人为本、便民惠民原则。农村道路网建设,要充分考虑人的因素,要以便民利民为出发点,使农民在路网建设中得到实实在在的实惠,进一步改善他们的生产生活条件。

⑶节约环保、和谐有序原则。在道路规划时,要结合本村发展的实际情况,分析该村人口、经济等发展趋势,合理规划路网密度,结合村里民风民俗,优化环境,进一步和谐村庄建设。

2.4规划思路

根据村内道路现状及实际发展需求,确定了村内交通建设规划的整体思路,即“连干道、串主线、联路网、利良田”。

⑴对外连通交通大网络。县道是区内一条重要的交通主干线,为该村对外大交通构筑了良好的平台。为方便百姓出行,在道路完善的同时,考虑公交停靠站建设,进一步满足村庄物流和人流的需要。

⑵全面串联邻村主干道。为使本村对外交通进一步通畅,对周边村庄道路连接情况进行统一部署,把握好与相邻自然村连接的出口,合理确定道路改造规模,道路宽度采用考虑实际交通需求,道路线形改善要本着节约土地的原则,构筑起村内良好的村庄对外交通平台。

⑶着力打造内部道路网。根据村的实际情况,确定了村庄道路主骨架,即“两横三纵”道路主干网,在打造本村良好的对外交通的同时,本着以人为本、便民惠民原则,进一步完善村庄内部道路网,结合新农村建设村庄整治,使每家每户都能通行汽车,进一步打开百姓致富之门、和谐百姓的生活。

⑷有序推进农业现代化。村庄道路建设不仅要满足百姓生产生活,还要着眼长远,促进农业发展。农业整体向着规模化、专业化、机械化方向发展,这要求我们合理分析现代农业生产对道路的需求确定村庄农业生产道路建设规模。

2.5远期规划

本村辖7个自然村,为了加强村与村、村与城镇之间的沟通与联系,确保村间道路的便捷畅通。对村内路网进行规划:

通过对现有道路情况的调查,利用横穿该村的县道,经规划道路总体可以形成“两横三纵”地发展格局。“两横”为道路1、道路3;“三纵”为县道、道路2、道路4。具体详见图3、表1。

村内道路规划表表1

2.5.1村内主干道

将道路1、道路2、道路3规划为村级主干道,其中道路1、道路2规划宽度6.5m(2×0.25m土路肩+6m行车道),详见图4,道路3规划宽度5m(2×0.25m土路肩+4.5m行车道), 详见图5。主干道规划为为沥青砼路面,道路可利用现有沥青道路进行加宽的方式进行:路基用宕渣填筑,老路侧在老路面上铺筑3.5cmAC-13C沥青砼,拼宽侧路面结构为25cm二灰碎石+3.5cmAC-13C沥青砼,最终两侧路面标高同高。

2.5.2村内次干道

“两横三纵”中的最后“一纵”为道路4,与道路1、道路3相交。该道路与道路1交叉以村内道路规划图(图3)

南利用现有3.3~3.5m的沥青砼路面,路况好; 交叉以北规划为宽4.5m村级次干道,采用沥青砼路面修筑,路面结构为25cm二灰碎石+3.5cmAC-13C沥青砼。

2.5.3村内路网完善

村中非交通型道路较密集,其路面宽度为2.5m,采用水泥砼路面。目前已有①-⑥条道路,对已有道路进行维修,同时可以根据各个村间交通需要进行建设连接至主干道、次干道。

2.5.4机耕路完善

本次规划根据现场的机耕路进行利用为原则,对现有机耕路的情况进行完善:断头路及没有形成路网的进行规划连通,规划机耕路宽度3m,为节约造价与机械行走方便,路面采用砂石路面,合计长度3Km。

3公路养护管理构想

为保障村庄道路的良好运营,按照《市农村公路养护与管理办法》建立完善的公路管理体系,切实加强组织领导,保障公路养护工作的良好运作,保障公路安全畅通;确定责任人,保障责任落实到位。乡镇政府需明确分管领导,专门管理人员至少2名,具体负责公路的养护和路政协管,村民委员会有明确路政信息员,建立日常养护队伍,保障道路畅通。

4 结语

结合村里现有道路特点,减少交通建设投资,利用现有道路进行扩建、改建达到满足规划要求,对主干道、次干道、机耕路中的断路、少路进行连接达到整个村域内交通网的完善,通过对近期规划、远期规范进行分批投资达到村里可支出范围。通过对该村的交通规划,提高该村路网的可实施性、操作建设性。

参 考 文 献

[1] 交通部公路司,中建标公路委员会.JTJ B01-2003公路工程技术标准[S].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2004.

[2] 中交第二公路勘察设计研究院.JTG D30-2004 公路路基设计规范[S].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2004.

[3] 中交公路规划设计院.JTG D50-2004公路沥青路面设计规范[S].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2006.

[4]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部. GB 50220-95 城市道路交通规划设计规范[S].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1995.

[5] 柯君亮,中小城市交通规划与可持续发展,茂名学院学报,2010年1期.

[6] 王芳杰,农村联网公路规划方法研究,科技创新导报,2010年12期.

新农村建设规划走向范文第3篇

二十年发展艰难奋进

新桥镇位于靖江市西南部,南临长江,西与北接壤泰兴。原是一个3万人口、30万平方公里的小镇,2000年与东邻太和镇合并。现有6.1万人口,面积61.3平方公里,辖18个村、3个居委会。2010年实现GDP47.54亿元,财政收入5.25亿元。农民收入在2007年过8000元,2010年达12795元。

经与镇村干部座谈了解,并对新桥镇主要经济数据分析,20年中,新桥的发展经历三个阶段。

1991年―2000年期间,乡镇经济继续较快发展,到2000年,全镇GDP达到7.16亿元,财政收入0.51亿元。虽总量整体增加,但总体增幅呈下降趋势,而且明显低于靖江全市和全省增幅水平,从前两年超过20%的增幅下降到后两年的不足10%,在2000年甚至掉入负增长。这与上世纪80年展速度遥遥领先于靖江全市和全省,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这是新桥镇改革开放30多年来发展势头受挫向下延续最长的时期。这个时期,农民收入、城镇建设和社会建设也困于发展停步不前。

2001年-2003年期间,在上世纪90年代后期全省实施乡镇企业改制的大背景下,新桥镇于1999年启动了乡镇企业改革,并于2000年底实施了乡镇合并。这三年,新桥痛定思痛,力推改革,经济年增长重回10%左右,但尚不稳定,具有明显的磨合盘整特点。农民收入也有所增长,但总体增速与周边地区相比仍处在相对较慢的水平。

2004年至今,通过改革调整,新桥建立了新的发展机制,生产要素激发出新的活力,经济发展重新走上快车道,年增长爬升到20%以上,经济社会发展的协调性也明显增强。农民人均收入跟着翻番,全镇的规划建设在一个全新的起点上迈出了强健步伐。经验教训都是宝贵财富

过去20年中,新桥镇有辉煌的荣耀、低谷的徘徊、艰难的跋涉。凤凰涅,现在,终于重又走上了新征程。回首往事,无论是长期在靖江市委领导岗位上的干部,还是镇村干部,他们心情复杂、感慨良多。我在新桥的4天调研中,深为新桥有过曲折而惋惜,更为他们坚韧不拔、敢于担当的精神而感佩,也为他们仍能坚持奋发进取、勇争第一的状态而振奋。回顾新桥20年的曲折发展,经验和教训,都是宝贵财富。尤其在一些重要关系的把握和处理上,值得深思体味。

一是机制体制与长效发展的关系。新桥的乡镇工业起步较早,一批镇村干部和企业家铆足一股劲,凝心聚力,经过十多年的打拼,到上世纪90年代初,把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偏僻小镇打造成苏北第一的耀眼明星。但由于乡镇企业产权不明晰等体制弊端,到90年代中期,新桥的经济明显动力不足,逐年下滑,再难支撑长效发展。到1999年乡镇企业改制时,集体企业基本上都是零资产转让。企业改制后经过3年多的调整,新桥镇经济才重新出发,走上了发展快车道。新桥有起有落的发展过程,虽受宏观环境的影响,但根本的还是体制机制的制约。一时、一企、一域的快速发展,总会有一些特殊条件可以支撑,但长远的、整体的健康发展,必须建立在科学合理的机制体制基础之上。立足长远发展、永续发展,应着眼科学合理、符合科学发展规律的体制机制建设。根本性、基础性的制度建设,有可能是一个痛苦的抉择,也可能在短期内要付出一定代价,但这是必须的、值得的。

二是经济发展与干部队伍的关系。新桥在乡镇工业起步和走向90年代前期顶峰的过程中,一批乡镇干部和企业负责人,发扬“四千四万”精神,奋发创业,作出了不可磨灭的历史性贡献。但在功成名就、物质待遇和各种荣誉接踵而至以后,一些干部和企业负责人陷入了迷茫,小富即安的情绪滋生蔓延,创业激情不再,躺在功劳簿上无所作为了。而对于一些干部居功自傲,出现了不少苗头性的不良现象,也没有及时制止并采取果断措施,导致较长一段时间内干部队伍松垮涣散。1992年以后的几年,各地经济竞相跨越发展,而新桥反走下坡路,其重要原因,与干部队伍的精神状态密切相关。“成也萧何,败也萧何”。阶段性的能人经济,对突破、起步和冲击落后的观念、体制,具有历史性的贡献。但如不正确引导和适时转变,对经济社会的负面影响将产生严重后果。实践反复证明,干部队伍建设对于经济社会的发展,其保障和支撑作用,任何时候都不能漠视和轻视。

三是新农村建设与城镇化的关系。时隔20年再进入新桥境内,首先触目的是村庄鳞次栉比,其间上世纪80年代的楼房已所存不多,代之而起的是装璜考究的别墅型建筑。走进镇区,与我想象中的新桥形象更是相去甚远,视觉比较杂乱,建设缺少章法,第一感觉即是村镇建设的规划管理滞后了。近年来,新桥正在大力推进居民集中居住,并在规划建设新镇区。但搬迁工作量巨大,拆迁补偿代价不小。据孝化村已拆迁310户的情况,平均每户补偿30万元,最高补偿76万,最低补偿17.5万。有几户即将拆迁的补偿将达到100万以上。孝化村共有700户左右将要拆迁,按现有情况,补偿将达到2个亿。一个村要付出如此高昂的搬迁代价,将是未来多年的沉重负担。在城镇化的历史进程中,农村不应被动地成为城市扩张规模和拓展空间的不竭资源,农村自身的规划建设实际上尤为紧迫,必须在空间规划和功能布局上实行源头管控,否则难免“折腾”,导致自然资源和社会财富的无谓消耗。

四是现代农业与农民增收的关系。农业现代化,既是农业装备和生产以先进技术武装的过程,也是农业经营方式向有利于农业长效发展转变的过程。新桥镇结合农村集中居住点建设,正在积极推动土地流转。全镇现有耕地45000多亩,已有8000多亩约占五分之一的耕地流转。流转的土地以发展高效农业为主,流转的方式以村集中转租给大户经营为主。全镇统一流转价格为每亩每年1200元,这在当地还是全省,都已是比较高的价格,对转让出经营权的农民体现了倾斜和照顾。据与村组干部和一些农民交谈,现在50多岁以上的农民,轻易不愿放弃土地经营权。一方面是现在种田劳动强度已不大,一方面是“手中有田,吃粮不慌”,仍然有“不愿多种田,不愿不种田”的心态。为保证农田较高的产出能力,他们希望各级政府在

农田基础设施和农业产业化服务方面为农民多做实事,在推进农业现代化过程中始终保护好农民的积极性和农业经营者的利益。

面向未来尚需同心戮力

近年来,新桥镇根据靖江市“一体两翼”的总体布局,以建设靖江市西部中心城区为目标,确立了工业化、城镇化两轮驱动,新园区、新城镇、新农村三位一体的发展思路,以“勇争苏中第一,再创新桥辉煌”的豪迈志气凝心聚力,努力打造产业特色鲜明、城镇结构合理、人民生活幸福的实力强镇、宜居城镇、生态名镇。这个思路,体现了新桥现代化建设的方向。千里之行,始于足下,目前要着力在这几个方面下功夫、见实效。

空间布局和功能定位明确的规划,既要科学合理,更要严格落实。新桥镇域面积60平方公里,作为靖江西部中心城区的镇区面积8.3平方公里,启动区为2.2平方公里。目前作为启动区的城市设计已基本编制完成。新桥镇党委十分重视规划编制工作,为保证规划编制水平,委托清华大学、南京园林设计院、苏州空间设计院等著名规划编制单位分别编制总体规划、景观规划、水环境规划和特种产业规划。作为一个镇域单位,能如此重视规划是一个重大历史进步,也是对新桥过去发展中有所不足的补救。但规划的付诸实施,任重道远。“书记调动、规划重弄”,仍是常见的社会现象。因为缺少规划或规划形同空文而造成的资源浪费、财富损失,以及因此而在人民群众心理上投入的阴影,代价深重。有了一个好的规划,如何确保实施不走样,不依领导干部的变动而变动,需要有更加切实的措施,探索更有效的办法。规划是否体现了群众的意愿,是否为群众所知晓、让群众来监督,规划变动如何设置有群众参与的程序,这些都是宏伟蓝图变为美好现实需要探索和解决的重要关节点。

产业结构调整要增量设置门槛和存量提档升级并举。新桥作为一个临江城镇,工业产业的结构水平不仅对自身的环境产生直接影响,也对长江水域安全产生直接影响。因此,发展新桥的工业经济,不仅要具有发展使命感,同时要有社会责任感。新桥的传统产业结构以金属制品、机械制造为主。近几年,新桥镇每年支持技术改造项目30个左右,技改资金年投入5亿元以上,已取得明显成效。今后应结合企业向园区集中,进一步加大政府对搬迁企业提升技术装备水平的政策支持,加快既有企业的提档升级。随着临江工业园区的建设,将会引进一批企业落户新桥镇,对此更要设置较高门槛,对引入企业在能耗、排污等方面严格把关、加强管理,切不可以一时一域的发展而付出沉重的环境代价和过高的社会成本。

农房拆迁要确保有序稳定。根据规划,近几年内,新桥镇每年要有1000户左右农民搬迁居住。这是一项十分艰巨的工程。在与5个村的支书、村长交谈中,他们都把拆迁安置列为最挠头的事。农民集中居住,在新桥这样人多地少、经济较为发达的农村,已是大势所趋。目前政府的推动力比较大,其动力主要来自于土地置换政策给发展留下的空间。但办好这件事,同样应更多地从农民的居住、生产、生活方便考量。关键是搬迁政策和工作方案要合理、公开。孝化村新居建设的承建商由村民代表大会决定,建设规划、新房价格、搬迁条件、操作程序等实施方案,都由村民讨论,向村民公开。这种做法,有利于避免一部分村民因情况不了解、不清楚而造成的矛盾纠纷。同时,要尽可能解决好农民的后顾之忧。一部分村民仍以种田为业,搬迁居住后他们远离农田,应在农机具购置、交通条件改善等方面给予政策支持。根本的还是要为他们的非农就业创造条件,以新农村建设和集中居住为契机,推动农业的规模经营,使农业的现代化与城镇化协调推进。

环境建设要多措并举。农村环境建设不仅涉及到生态建设,也涉及到社会建设。尤其像新桥这样处于大拆大建阶段,更要十分注意环境的保护和建设,加强管理。当前突出的,一是秸秆处理。今年靖江市下了死命令,全体动员、全面戒备,禁止焚烧,新桥镇基本实现禁烧。但行政成本太高,农民和基层干部对此并不认可。关键是政策引导和秸秆还田农具的技术装备还不到位,秸秆处置的办法比较单一。二是垃圾处置。农村垃圾也在与日俱增。靖江市在农村垃圾处理的组织建设上下了很大功夫,实施“垃圾收集、河道整治、道路美化、村道绿化”四位一体的管护制度,每个村有6-8人的专业管护队,并以市乡两级财政为主解决管护经费。现在突出问题是垃圾处置。传统的填埋方式弊端很多,难以为继,不仅引发水体、土壤的二次污染,填埋场周边农民也强烈反对。而垃圾焚烧设施的建设又跟不上,受制于一些政策和体制的限制。靖江有一家企业,愿意出资建设以垃圾焚烧为主的电厂,为平衡投入产出,需要同时配置煤发电设备,但现有的审批规定难以突破。这需要上级政府的理解和支持,从实际需要出发作出调整。

新农村建设规划走向范文第4篇

“十二五”规划提出的三农发展新目标任务有哪些亮点重点

主要有四大亮点重点:

一是首次明确提出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9%)高于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8.5%)的目标,凸显了调整国民收入分配和把农民增收放到首要位置的新考量。

二是把加快农业发展方式转变、积极发展现代农业、加快构建高效生态的现代农业产业体系放到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突出位置,凸显了新时期坚持农业基础地位不动摇的新态度。

三是提出新型城市化与新农村建设联动推进,以全面实施美丽乡村建设行动计划为抓手建设农民幸福生活的美好家园,加快形成城乡发展一体化的新格局,凸显了在城乡发展一体化上走在全国前列的新谋略。

四是全面加大对欠发达地区的支持力度,把促进欠发达地区跟上全省发展的步伐摆到更加重要的位置,凸显了走绿色发展、生态富民、科学跨越路子的新导向。

“十二五”规划提出城乡区域协调发展实现新突破的总体要求,为实现这一新要求,在战略上有什么创新之举

根据我省工业化城市化加速提升的新阶段,规划提出了把新型城市化与新农村联动推进作为统筹城乡发展的新方略。具体来说,一是要以新型工业化新型城市化吸纳更多的农村劳动力到城镇就业创业和农民工市民化的机制,为农业规模化现代化创造基础条件。二是要形成城市基础设施和基本公共服务加快向农村延伸覆盖的机制,努力缩小城乡基础设施与公共服务的差距。三是要形成公共财政进一步向农业投入和农村民生倾斜的机制,提高公共财政和土地出让金用于三农的比重。四是要形成城乡资源要素优化配置的机制,促进城乡土地资源的节约利用和产业的集约发展、集群发展。五是要形成城乡生态环境保护和生态文明建设协调推进的机制,使绿色城镇与美丽乡村相得益彰。

“十二五”规划对现代农业建设,提出了什么样的新思路新任务新举措

“十二五”现代农业建设能否取得突破性进展,关键是要解决好现代农业在哪里发展、由谁来发展和如何发展的问题,纲要提出了以粮食功能区域和现代农业园区为主要建设载体,以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专业合作社、农业龙头企业为现代农业经营主体,以打造农业产业集群为农业主导产业的发展方向,以整体推进农业体制创新、科技创造、文化创意、能人创业和生态创优为战略举措,构建高效生态的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的新思路。这里的一个核心问题是要把“农业两区”建设与构建以集约化家庭经营和产业化合作经营相结合的新型农业双层经营体制相匹配,以实施农业品牌战略和做强做优特色精品农业为导向,使“农业两区”成为农业主导产业的集群发展区和现代农业发展的示范区,探索出一条具中国特色、特点的新型农业现代化路子。

“十二五”规划为美丽乡村建设描绘了什么样的前景,提出了什么样的新要求

“十二五”规划把新型城市化与新农村建设加以统筹规划是一大创新亮点。规划把实施美丽乡村行动计划作为全面提升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水平的主抓手,按照“规划科学布局美、村容整洁环境美、创业增收生活美、乡风文明心灵美、社会和谐服务美”的美丽乡村建设新要求,把中心村为重点的农村新社区建设成为农民幸福生活的美好家园,让广大人民群众在农村也能共享幸福民生。为此,规划提出了增强农民创业增收能力,深入推进村庄整治建设,大力推进精神文明建设,提升农村公共服务水平等方面的建设任务与工作举措,具有很强的时代性、前瞻性和可操作性。

新农村建设规划走向范文第5篇

关键词:村庄规划;中心村; 村庄改造;对策

村庄规划是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如何做好村庄规划,使其适宜村庄建设,成为指导村庄建设的有利武器,增强村庄规划的可实施性,是制定村庄规划应体现的一大问题,值得我们每一个规划人员进行反思。

本文结合河南省固始县农村实际情况和存在的问题,提出以下关于村庄规划工作的对策。

一、当务之急是做好中心村的规划

中心村又称小集镇,是一定区域内农村人口、产业、要素和设施的集聚中心,是连接中心集镇与广大农村的重要节点。中心村人口3000人以上,规模较大,区位较好,有一定的服务于周边的基础设施和社会服务设施,是乡镇的副中心。

2002年8月29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村土地承包法》正式出台,第三十二条明文规定:通过家庭承包取得的土地承包经营权可以依法采取转包、出租、互换、转让或者其他方式流转。这为土地集中经营,走农业产业化道路提供了法律依据,也为农民从土地中解放出来进入集镇和中心村从事二、三产业提供了可能。固始县是个拥有163万人的人口大县,其中外出人口达50万人之多,他们中有的在大城市买了房,有的搬进了县城。但是更多的人把目光投向了集镇和附近的中心村,相信今后会有更多的农民进入中心村。这从客观上促进了中心村的发展,也对中心村规划提出了新的要求。因此,尽快做好中心村的规划迫在眉捷。

中心村建设包括村庄规划、加快农村人口集聚、加大配套设施建设力度,努力保障建设用地,大力发展村域经济和探索新型管理方式。着力做好中心村规划修编,规划编制要以城乡统筹、体现特色、相互衔接、公众参与为目标,按照“可持续发展、因地制宜、城乡和谐发展、适度超前”的原则和要求进行,力争把中心村基本建成布局合理、人口集中、经济发达、设施完善、村庄整洁、管理民主并具有一定辐射带动作用的新型农村社区。

二、村庄规划应以村庄改造为重点

村庄按类型可分为:改造型、新建型、限制型。固始是外出务工人员达50万人之多,外出务工大约开始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末期。靠外出务工挣钱富裕起来的农民首先为自己建起了漂亮的小洋楼,从上世纪90年代初期到目前大约有90%的农民盖起了新房,所建新房大多为砖混二层结构,使用寿命50年没有任何问题。还有相当一部农民沿国道、省道、县乡村公路两侧无序建房,既影响交通和群众生活,又不利于集约用地。盖起了新房的农民又走出了自己家门,房屋空置率至少在40%以上。由于规划和管理不到位,这些房屋非常分散,显然,近期要拆除这些房屋,集中规划一个新的更大的村庄是非常不现实的,农民们也是不答应的。由于绝大部分农民已建住房,因此要尽量避免规划新建型村庄,以免浪费更多的土地和资源。对于规模过小、交通不便、经济实力差,基础设施不配套的村庄,要限制其发展,坚决制止新建房屋,逐步引导和鼓励农民向集镇、中心村集中,也可迁往附近保留的村庄,减小自然村数量,形成规模效应。一旦时机成熟,可将其拆迁或并入其他村庄。

改造型村庄主要包括中心村和规划保留的自然村庄,也是村庄规划要做的主要对象。保留的自然村庄不宜太多。对于中心村,要通过完善基础设施,整治村庄环境,提高公共服务水平,尽快将其建设成为布局合理、设施配套、环境整洁、村貌优美的新农村。对其他保留的村庄改造的主要内容是要搞好“一建”:建沼气池;“三改”:改水、改所、改圈;“五化”:硬化、净化、亮化、绿化、美化。经过整治后的村庄要达到以下目标:村容村貌整洁优美,硬化路面符合规划、饮用水质达到标准,厕所卫生符合要求,排水沟渠和新旧水塘明暗有序,垃圾收集和转运场所无害化处理,农村住宅安全经济美观,富有地方特色。

三、要做好村庄整治中的规划编制工作

只有编制出切实可行的规划,包括图纸、说明书等,村庄改造和农民建房才能有图可依,才能按规划的意图循序渐进的建好村庄,乱搭乱建和今天建明天拆的现象才不会发生。但是村庄整治规划同新建型的村庄规划不同,可以说难度更大,对规划人员的业务水平要求更高。因此,在编制村庄整治规划时要十分重视基础资料的收集。一是要重视基础测绘工作,要有符合规划要求的地形图,最好能有1:500或1:1000地形图,这是做好村庄规划编制的基础。有了地形图,就可以把地规划意图清楚地表示出来。二是要全面翔实地掌握当地村庄自然地理、人口结构、经济发展水平、风俗民情、社会生活等方面的资料,要对原有村民住宅按层数、结构、质量等进行分类统计,除了危房外,大部分村民住宅予以保留,规划道路也不一定非要横平竖直,要结合地形和现象,随意就弯,避免大拆大建。这就要求规划设计人员要深入实地调查研究,了解村情民意。从基础资料收集到规划方案完成的各个阶段,要发动群众参与,广泛听取意见,走群众路线。通过与村委、村民代表开座谈会及规划方案公示等方式,促进村民参与规划,了解村民意愿,再根据村民提出的意见建议调整规划,充分体现共同编制,商讨编制的特点,取得群众对规划的支持,让规划更符合当地的生产、生活需要。只有这样才能搞好村庄规划,帮助农民解决实际问题,从而真正使规划在村容整治工作中发挥应有作用。

固始县辖32个乡镇,全县共601个行政村,村庄规划编制任务非常繁重,这就要求各级领导高度重视,多渠道筹集新农村规划编制资金,加强新农村规划技术力量,积极动员鼓励社会各方面和广大人民群众参与新农村规划编制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