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物业培训学习心得体会

物业培训学习心得体会

物业培训学习心得体会

物业培训学习心得体会范文第1篇

关键词:高职院校;物流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45-0267-03

一、物流产业及区域发展概况

(一)产业背景

国家“十二五”规划明确提出物流业为十大振兴产业之一,说明已经把发展现代物流业摆在非常重要的位置,其指出要大力发展现代物流业,要加快建立社会化、专业化、信息化的现代物流服务体系,大力发展第三方物流,优先整合和利用现有物流资源,加强物流基础设施的建设和衔接,提高物流效率,降低物流成本。

(二)区域背景

广东省也十分重视发展现代物流业,紧贴国家发展规划,在广东省“十二五”规划中指出要重点发展现代物流等现代服务业,明确要求要以国家规划目标为总体目标,加快物流基础设施和网络建设,打造以珠三角地区为主体的便捷高效现代物流网络。

二、广东省物流人才能力和素质需求现状

珠三角是我国发展物流产业最早的地区,据相关资料显示,广东省物流从业人员缺口将达到300万,不同类型的物流企业、物流工作岗位性质、不同行业、不同地区都对物流人才需求不尽相同。根据高职院校物流人才培养的基本定位为高级技能型人才,需要掌握国际贸易、运输、物流地理,且还需具有扎实的英语能力和物流经营相关知识。为了获得准确的数据报资料,已经完成了《广东省物流人才需求调研报告》,分析了广东地区特别是珠三角地区的中小出口制造型企业物流人才需求、中小微物流企业物流人才需求,为制定高级技能型人才培养标准奠定了基础。具体的就业岗位如图1所示。

总体来说,广东省中小物流企业对高职物流人才能力和素质要求主要可归纳为:良好的沟通能力、动手实操能力、团队合作能力。专业理论知识要求主要包括:物流管理知识、财务知识、专业英语、计算机信息系统知识等。目前来说,物流人才主要来源之一是高校毕业生,最有效的途径就应该是加强高等院校的物流学科和专业建设,提高高职院校物流专业学生各项知识和技能。在珠三角区域,对高职院校物流专业的人才培养提出了有针对性的具体要求,如何制订契合物流企业发展的人才培养方案是高职院校物流专业发展的当务之急。

三、人才培养方案系统设计与开发的建设思路

(一)确立以职业能力为导向的培养方案

学院物流专业或系部要以物流管理岗位群的职业能力要求为基础,借鉴中小微物流企业各岗位工作要求,以物流工作流程为依据,确立职业能力要求和知识模块,构建新的课程体系。课程体系必须突出岗位能力和职业素质培养,并注重对学生职业道德和创业能力培养。另外课程体系要淡化专业基础课、专业理论课和专业实训课的边界,延伸与企业合作范围,在课程设计上,与企业共同开发一批工学结合的实训实践课程和专业精品课程。目前已经努力把《仓储与配送实务》、《生产运作与管理》、《物流运输实务》等课程列为精品课程开发项目,目的是打造课证一体化和培训学生的职业能力。

(二)提升校内外实训基地的建设质量,满足实践教学需求

学院物流专业或系部要加强实践性教学环节,突出技能训练。学生实训环节既包括校内实训,还包括校外实训基地的顶岗实习。走工学结合模式、提高学生职业技能的前提条件是要具备良好的校内外实习实训基地。

(三)建设好梯队型的专兼职教师队伍

学院物流专业或系部要加强与物流行业企业的合作,安排专职教师参与到物流企业一线的实践,提高其专业技术和技能水平,建设一支“双师”型教师队伍。同时通过对外引进海外人才和招聘物流企业专家兼职等方式,建成一支由本校专职教师和企业兼职教师共同组成的优秀教师团队。

四、设计和开发“专业+创业”模式的建设路径

根据新的人才培养方案系统设计与开发的建设思路,本文提出以“行业+企业”模式为支撑,以“专业+创业”模式为系统设计和开发的建设路径,通过这个模式培养适合广东省中小微物流企业人才,解决企业技能型人才的缺口,并为社会解决就业严峻形势找到突破口和方向之一,提升学生的创业激情和能力,为将来创业打下坚实基础。

(一)共同研究讨论确定人才培养目标和规格

通过专家论证、集体讨论等方式对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与规格进行准确定位,建立物流管理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定期开会讨论人才培养方案的修订意见和建议。

(二)共同开发模块化课程体系及具体课程

按照新人才培养方案要求,物流管理专业的课程体系采用工学结合模块强化技能、能力训练的课程体系,该课程体系由基本职业素质模块、职业定位顶岗实习模块、创业能力训练模块构成。初步设计和开发的课程体系由专业实践课程(平台实践课程、专业技术实践课程、拓宽训练)、专业理论课程(平台课程、专业技术课程、拓宽课程)、公共基础课程、方向性选修课程组成整个体系。主要在平台实践课程里面,开设物流认知实训、国际贸易实训、管理学基础课程实训、市场调查、会计实操等,在专业技术实践课程里面开设仓储与配送实训、物流运输实训、报关综合实训、采购与供应管理实训、连锁企业物流实训、商务谈判实训等,在拓展训练课程里面开设供应链管理实训、电子商务实训、创业方案设计、毕业论文设计、毕业实习等。

(三)共同建设提升物流管理专业校内外实习实训基地

物流管理专业将根据真实生产任务和情境,与合作企业共建情境式的校内外实训基地、校内仿真型实训基地和校内外生产型实训基地,形成与合作企业互利双赢的局面。目前,我院物流工程系已经与顺丰速递东莞分公司合作建立了校内实训基地――东莞职业技术学院大学生速递中心(速递实训室)。整个速递中心(速递实训室)完全依照企业真实营业环境布置,引进顺丰全套经营管理制度及管理系统,在为校园师生提供优质物流(速递)服务的同时,为物流专业学生提供一个完全企业化运作的真实的实训环境,提供全方位、综合性强的专业实训实习。大学生速递中心(速递实训室)采用学院投资建设、企业全程参与、学生自营自管、教师协助指导的模式,其运作从门店管理、市场开发、广告宣传、人员招聘与考核、业务经营管理、质量监控等完全引入企业管理文化,结合学院实际,在经营运作过程中,学生的学习、实训实习一体化。通过规范化、制度化的真实环境建设,充分发挥其实习基地、实训场所、教学平台、师生服务中心的多个作用,办出了专业特色,提高了人才培养质量。

另外为了拓宽和加强物流专业学生的顶岗实习环节,采取和合作企业签订协议的方式,把学生毕业顶岗实习期和企业试用期相结合,使学生的毕业实习和企业的用人需求紧密结合。我院已与物流合作企业共同制定了毕业顶岗实习管理办法,并与其中六家企业签订顶岗实习协议,明确双方的责任和义务。在学生顶岗实习期间,聘请企业经理或业务骨干作为学生顶岗实习指导教师,与物流管理专业教师共同参与学生的组织教育、技能指导及考核上岗工作,加强学生在实习期间的管理,同时注重职业道德和纪律教育,增强人际交往和心理承受能力,培养吃苦精神。

(四)共同打造“双师”结构型的教学团队

高质量教学团队建设是保证基于工作过程所需的知识传授和职业技能、能力训练的顺利展开的基础要求,那么必须培养既有专业职称,又有职业资格,还有技能等级证的“双师”结构型师资队伍。而要建设这样的教学团队,校企合作是可行的和可操作的。在实现双向交流的基础上,行业企业需要为教师提供见习锻炼、挂职实践、参与员工培训的平台,学院也为聘请相关物流专家进行兼课任课、挂职实训实习指导教师、参与人才培养的教学过程和量化评价教学质量的监控,真正能够形成出得去、来得了、可干事、能作为和“双师”教学型团队。

五、保障措施

(一)制度保障

希望新设计的人才培养方案通过项目的方式进行学院立项,并下达《项目建设任务书》,然后组建项目团队明确项目的建设责任、各阶段的建设任务、建设进度和建设目标等,并按照学院的各项规章制度进行检查考核、评价通报,以保证项目建设的进度和质量,确保项目建设达到预期目标。

(二)组织保障

首先组建项目团队,负责项目的规划、决策、实施、管理等工作,然后安排组员进行项目的具体建设计划实施,最后由学院组织实施项目监督、检查项目执行情况、评审、竣工验收等。

(三)人员保障

根据系统设计与开发内容,项目团队成员由物流管理专业教学团队、中小微物流企业负责人或管理者、出口加工制造企业负责人或物流相关的管理者、物流行业领域专家构成。

(四)经费保障

在取得学院项目立项的基础上,获得学院立项资金支持,还可以在专业建设资金中获得系部的专款专用,也可以在合作企业中获得本项目拨款支持,项目组严格按照学院和其他部门的相关规定使用资金。通过本项目拨款、企业投资、系部配套三部分资金保障项目顺利完成。

(五)质量控制

首先,按照立项任务书严格执行项目建设方案,以学院的相关政策为依据,项目团队不得随意变更,若确因客观原因需对原计划进行局部调整,须严格按审批程序报批学院相关部门审核。其次,加强项目运行监控,项目建设将按照“责任到人、专家把关”的思路,将建设内容层层落实。同时,根据学院有关政策,由学院对项目建设方案执行情况进行定期检查和评估。同时由物流专业系部对其随机抽查,实现对项目建设全过程的动态管理。

六、结语

构建以“行业+企业”模式为支撑,以“专业+创业”模式为系统设计和开发的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实现“三突出、三优化、三加强”,即:突出能力素质提高、突出职业道德培养、突出专业技能训练;优化课程体系、优化教学内容、优化教学方式、方法;加强外语、计算机教学,加强人文社科教学,加强创业理论课程教学,让学生“从学中做”、“从做中学”,从而实现“素质高、知识广、能力强”的高级技能型人才标准,取得社会企业的认可与接纳。

参考文献:

[1]刘艳华.高职物流管理专业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开发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2,(6):23-25.

[2]王秀繁,矫利艳,王煦.工作过程系统化的高职物流管理专业课程开发与实施[J].职教探索,2010,(7):166-167.

[3]王红艳,李选芒.高职物流管理专业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课程体系构建[J].教育与职业,2011,(36):35-36.

[4]曹军,陈兴霞.谈基于工作过程的物流管理专业课程体系开发[J].辽宁高职学报,2010,(2):45-48.

物业培训学习心得体会范文第2篇

[关键词]供需结构;物流人才;培养模式

[中图分类号]G649.2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3283(2013)07-0145-03

一、高职院校物流人才培养存在供需结构性矛盾

现代物流是支撑经济发展的基础性产业,是经济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必然产物。物流业的快速发展使其成为重要的经济增长点,物流人才需求也快速增加。

目前,我国物流学科体系已初具规模,学科专业设置渐趋完善,为社会培养了一大批物流专业人才。就福建省来说,目前福州大学、华大、集美等本科院校均设有本科物流专业,设置物流专业的高职高专、中职等院校则更多。但这些院校设置的物流专业大多是粗放型的,在精细化、专业化方面还存在不足:大部分院校的物流专业设置与研究方向非常相似,培养目标、教学计划、课程设置大同小异,缺乏特色;在物流人才培养的“质”和“量”上,供需的结构性矛盾比较突出,不能满足经济增长与物流业发展的需要。突出表现在:一方面,企业与社会大量缺乏物流高级人才;另一方面,拥有物流专业背景的毕业生就业前景并不很乐观。要解决这一矛盾,首先要对社会物流行业发展和物流人才需求状况进行调查分析,从培养目标、培养计划等方面进行系统思考,构建合理的物流专业人才培养体系,以培养出符合市场需要、具有独特技能和优势的物流管理人才。

随着海峡西岸经济区规划和建设,区域经济快速发展,促进了地区物流产业的发展,进而带来对物流人才巨大需求。从福建省物流交易网上的人才招聘情况来看,物流人才也是供不应求。如宏捷物流集团是典型的第三方物流企业,每年都要招聘大量的物流专业人才;苏宁电器是连锁经营企业,其物流是自营的,每个配送中心都急需物流人员。虽然物流企业每年都在各高校招聘应届毕业生,但他们很多主要还是靠自己培养物流专业人才,毕业生进公司后,先经物流专家专门培训后方可上岗。福建信息职业技术学院物流专业的就业近几年表现较好,但也应看到,学校的物流人才培养与企业需求还有一定差距。物流企业需要既懂物流实际操作,又了解物流行业基本知识和情况,最好具有物流行业工作经验的人才。

二、物流专业毕业生就业难的原因

(一)学生自身原因

1.就业心态不好。一些毕业生仍将自己定位在国家干部这一陈旧观念上,追求良好的工作环境和工作待遇,而企业对大学生并不买账,他们更注重的是其工作能力。如福耀玻璃所招的大学生,无论什么专业都必须至少下工厂基层锻炼三个月,这吓跑了一部分求职大学生。

2.综合素质不高。大部分物流专业的学生知识面较狭窄,自我学习能力及自我调节能力较差。此外,大学生有一定理论功底,但实际动手能力和实践经验不足,就业后不能马上适应企事业工作的实际需要。

3.缺乏诚信。多数物流企业反映当代大学生普遍缺乏诚信,合同期间觉得太累、太苦、没前途就单方面跳槽;不能静心工作,给企业带来很大困扰,也给应届大学生的就业造成负面影响。

4.职业技能不足。高校对大学生职业技能训练不成体系,力度也不够,缺乏对大学生职业素质(如吃苦耐劳、开拓精神、市场观念、管理技巧、团队精神、应变能力等)的培养。现有课程体系存在诸多问题,与社会需求和行业发展相脱节,导致毕业生无法适应相关行业工作;毕业生需要较长时间的培训才能胜任工作,有的甚至还不如参加过短期培训的社会就业人员。这种状况最终造成很多毕业生捧着毕业书证却找不到工作。

(二)学校原因

高职院校教育与就业脱节的根本原因在于高职院校人才的培养模式。毕业生知识、能力和素质结构缺乏特点,尤其是缺乏专科人才应有的比较强的操作和实践能力,所学的知识和技能没有跟上时代的步伐,导致其在人才市场上没有竞争优势。校内实训基地缺乏实践性、开放性和职业性,难以保证学生校内学习与实际工作的一致性。

三、高职院校物流专业情况调查

(一)专业课程设置方面

因为大二的学生学过了大部分的专业课,大三的学生学过了所有的专业课,所以选择对大二和大三学生的调查问卷加以分析。

大二与大三学生对专业课设置的意见基本类同,普遍认为最实用的三门专业课的依次为:仓储配送管理(22.3%)、物流成本管理(11.7%)和运输管理(10.6%);物流信息技术应用、采购管理和国际物流与货代实务以9.6%的比例并列第四位;营销管理实务系统和物流设施与设备并列第五位;其他专业课的比例相差不大。

学生希望增设的专业课包括:集装箱运输管理实务、供应链管理、报关报检、货代、物流系统工程、物流企业运作实践等。

三、高职院校物流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措施

(一)加快教学内容与课程体系改革

1.完善教学大纲,更新教学内容。根据培养方案中关于培养目标的要求,精心设计课程教学目标、确定教学内容,剔除陈旧、重复的教学内容,补充更新学科前沿知识成果。福建信息职业技术学院新的教学大纲不仅保证了教学的基本规范,同时使近年来学校开展课程建设、科学研究和教学改革研究的成果及时得到巩固。

2.整合优化课程体系,建设精品课程。根据学校的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和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具体要求,统一安排基础实践教学环节,努力实现夯实基础理论知识、强化基本技能、提高基本素质的培养目标。通过实施精品战略,促进主干课程的建设与当前的工学结合的高职物流专业教学模式相结合。福建信息职业技术学院物流管理专业开设的物流管理课程已于2009年获得学院精品课程立项,并经验收通过;仓储管理实务课程也在2010年院级精品课程立项,已经验收通过;采购管理实务课程于2011年申请院级精品课程立项,其他如物流信息技术应用、物流成本管理等专业课程的建设也正在往精品课程的方向前进。

(二)加快教学方法与手段创新

积极推进教学方法和手段创新,以有效培养学生的知识应用能力,充分利用了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如多媒体、校园网教学等;在实践中,教师针对职业的特点积极探索适应学生的教学方法,如在操作实训时精讲多练;在理论教学时,注重最新信息的传输和思维引导。具体措施如下:

1.导入任务教学法。引入以任务为导向的教学模式,对现有的专业课程进行改革。针对某一问题或某一任务小组成员之间可以相互讨论,并要求小组合作来解决问题或完成任务。为了促进学生积极思考问题,踊跃发言,可采取奖励措施,由小组共同完成任务,或对问题进行正确的解答,或提出一些比较新颖的观点、独到的见解,都会给整个小组加奖励分,并且经常公布小组得分排行榜,从而激励学生的团队合作积极性。

2.以赛促学促教。物流专业每年有两大赛项:一个是物流储配方案设计与执行大赛。学生不仅能够将平常所学的理论知识最大化地应用到实训与比赛中,并且通过实训与比赛来验证所学到的知识,加强学生对物流业的核心环节——储配作业不同知识点、技能点的掌握;通过这类技能的实训与比赛展示学生在组织管理、专业团队协作、现场问题的分析与处理、工作效率、质量与成本控制、安全及文明生产等方面的职业素养。另一个是物流管理沙盘大赛,可以有效地培养学生物流服务质量的持续改进能力、运输与配送管理能力、仓储与库存管理能力、客户服务与订单处理管理能力、财务管理与物流成本控制能力等;同时还可培养学生严谨周密的思维方式及整体运营的全局观、团队合作和协调能力、战略分析规划能力与决策能力。在辅导学生参加比赛的过程中,教师的教学水平也会得到提升,带队出去比赛也加强了校际交流,扩大了视野。

3.完善教学设施,实现教学手段现代化。应加强教学软硬件建设,改进教学手段,特别注意采用计算机辅助教学、音像视听教学、模拟情景教学、多媒体教学等现代化教学手段。应充分利用较成熟专业(如电子商务)相关电子设施,现在已购买的物流软件和硬件在提高学生物流综合实践能力方面会发挥较大作用,并适当增添物流专业相关软硬件,在图书馆中增加物流专业方面的图书资源。

(三)完善实践与实训教学内容

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要求高等职业教育要突出实践能力的培养,实训、实习是实现高等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的主要途径。在实践教学的改革中,应注重“走出去,请进来”,校企合作,校企互动,在合作和互动中寻找教学改革与创新的机会和突破口。

校内外实训基地建设的总体目标是:完善实习机制,落实理论与实务并重的基本原则;强化专业知识和能力学习,培养学生敬专业精神;体认教学实习内涵;拓展公共关系,培养终身学习的习惯。实习、实训既提供单项技能训练,也提供综合技术实践训练,如基本技能训练、高新技术训练、初步的项目训练等。在教学中不断加强实验室、实习实训基地的建设,建立有利于培养技术应用能力和综合应用所学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新模式。其中,实验室、实训基地尽可能与生产、建设、管理和服务一线保持一致,形成全真或仿真的职业环境。

1.加强校内实训室建设。目前福建信息职业技术学院物流管理专业已拥有模拟实验室2个:(1)物流软件实训室,拥有第三方物流软件、国际货代软件、运输管理软件、ERP供应链软件。(2)仓储配送实训室,该实训室软硬件配合使用,模拟仓储配送的实践情境。

物流管理专业实验室、实践教学基地建设规划的基本思路是:坚持走产学研结合的路子,与多类型的物流企业合作,优势互补、互利互惠,并根据企业对客户、内部职工培训的自身需要,校企共同建设培养基地;引入企业最新设备并建立更新机制,更好地为实践教学和地方经济建设服务;确立组织保障——成立专家指导委员会。

正在完善仓储配送实训室的建设和筹划建设电子商务物流管理技术研发中心,预期达到以下效果:在现有设备的基础上,进一步对专业设备进行增设和改造,从而形成一个设施设备齐全、功能完善、具有现代化水平的软硬件配套的物流管理专业实践体系,满足物流管理专业教学和科研开发的需要。

物业培训学习心得体会范文第3篇

【关键词】物流专业 实训课程体系 建设 成效

【中图分类号】G【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3)03C-0085-02

针对物流这一新兴专业尚未建立较为完善的实训课程体系的状况,广西交通运输学校物流专业总结了20多年交通运输管理、物资管理专业教学与实践经验及多年物流管理专业办学情况,借鉴其他学校成功经验,依托交通行业优势,致力于建立和完善物流专业实训课程体系,取得了较好效果。为使物流专业的发展更能适应社会和行业需要,促进学校人才培养与行业需求顺利对接,广西交通运输学校物流专业组建了研究小组,确立课题,在深人物流企业对其岗位能力进行调研的基础上,确定物流专业的核心职业技能,本着以培养核心技能为目标的原则,拟定物流专业实训课程体系建设方案,对学生进行专业技能的综合训练,以进一步提高物流专业学生的实践技能。本文拟对该校物流专业实训课程体系的建设情况及成效进行综述。

一、物流专业实训课程体系建设

(一)做好前期调研与规划工作

围绕物流专业核心技能,要想在原来课程体系和模式下实现开发一套基于行动导向教学法的物流实训课程体系,提高物流专业学生的职业能力,比较困难。为此,广西交通运输学校物流专业项目组首先进行市场调研,发放《广西中职物流专业毕业生岗位需求调查表》,分析并综合调查情况,同时通过学生实习与就业反馈、企业对毕业生的评价,对物流专业岗位群进行分析,确立物流专业毕业生所需的岗位能力与综合能力;其次,对专业教学方案、课程标准等进行规划,如进行必要的修改与开发;最后结合实践能力需要,初步建立教学综合实训体系。这是进行实训课程体系建设的前提。此外,陆续完善职业能力培养的教育教学管理制度,包括教师素质提高、学生学业考核认定、教学效益评价与反馈、校企合作等方面的制度,以保证实训体系的顺利实施。

(二)建立一支实训教师队伍

能否有效地进行实训体系的开发和建设,教师是关键。因此,必须建立一支充满活力、全身心投入教育教改工作的教师团队,把握教改方向和人才培养目标。为此,广西交通运输学校物流专业做了以下工作:

1 选送教师参加企业一线的实践活动。这是教师建设与实施物流专业实训体系的重要一环。近两年,广西交通运输学校物流专业项目组四名教师先后到防城港务集团有限公司、广西万通国际物流有限公司等企业参加实践锻炼,清楚地了解物流企业对人才的需求情况,熟悉物流企业各岗位对能力的具体要求及各岗位群工作流程、工作内容和企业文化。回校后,他们根据企业对专业的要求调整教学方案,设置实训环境等,有针对性地指导学生进行专业模拟与实际训练,使教学、实训与社会和行业良好对接。

2 选送教师参加培训学习。近两年多时间,广西交通运输学校物流专业项目组成员先后参加全国中职物流专业部级师资培训、新加坡一广西项目培训、广西中职物流专业师资培训等,特别是到新加坡学习“教学工厂、教学企业”的理念,不仅使项目组成员了解到省内外、国内外物流行业发展的概况,开阔了眼界,而且亲身体会到行业发展对人才需求的迫切性和教学改革的紧迫性。该校物流专业项目组教师在提高理论水平的同时,其办学理念、实践教学思路也得到升华,在如何建设物流专业实训体系上得到极大的启发,从而使物流专业实训课程体系建设更具有针对性和实效性。

3 鼓励并组织教师参加教学活动与专业技能比赛。广西交通运输学校物流专业课题组教师大部分是30岁以下的年轻教师,大学所学的专业均不是物流专业。为此,课题组经常组织教师参加教学活动,如实训教学研究、教师间互相听课与评课、教师基本功比赛、课堂教学竞赛。同时,一方面让项目组老教师带领年轻教师进行教案撰写、实训教学指导、讲课示范等,另一方面邀请学校和企业资深教师及行业能手进行具体的指导。此外,鼓励并组织教师参加各种比赛,如参加教学课件、说课、全区优质课等比赛。

4 提高教师参与教研教改活动的积极性。一方面,增加教师间听课与评课次数,营造教师间互相探讨教学与实践经验的氛围。另一方面,引导教师主动参与课题研究。

(三)建立校内实训基地

广西交通运输学校物流专业的校内实训基地从无到有、从有到完善,经历了一个曲折的过程。2007年之前,学生的实训主要依托交通系统的企业,如防城港务集团有限公司、广西物资集团有限责任公司等,主要方式是外出参观;其次是采用多媒体实训教学,实训效果较差。该校项目组经过两年多的调研,走访兄弟院校,发现学校没有自己的专业实训基地,很难达到提高学生实践技能的要求。因此,从2007年起,除与企业进行合作关系,充分依托海尔集团广西配件物流中心、防城港务集团有限公司、广西万通国际物流有限公司等企业合作的优势,对学生进行真实环境的专业训练外,立足于校内实训基地建设,按照“以我为主,借助行业”的模式,构建提高专业技能的教学情境,组建了3D物流模拟实训中心、超市物流、电子商务模拟实训及计算机操作能力实训中心,改造了海尔广西备件物流中心,完成了物流综合实训基地的规划、设备设施采购方案等相关工作,并计划尽快完成该基地的建设。到时,物流专业实训基地将实现模拟仿真与真实环境并举,集教学实训、培训、上岗考证、服务广西等的功能,保障模块化实训教学的实施。

(四)对学生进行多环境、多渠道、多角度的实训教学

实施模块化实训教学,能使学生在完成理论学习的同时,集中时间在校内实训基地和合作企业进行专业综合实训,让学生在教学活动中领悟知识、掌握技能。广西交通运输学校物流专业从物流2007级(三年制)开始,在3D物流模拟实训中心对学生进行物流各岗位模拟操作实训教学,在海尔集团广西物流备件中心进行真实岗位工作训练。教师通过细心观察,发现学生的积极性不高、动手能力也较差,为此组织了如何提高学生参与实训的积极性和实训效果、如何改善实训方式等的讨论会,大家认为,必须进行模块实训教学,并要有一定的实训标准等。于是将确立的实训模块及实训标准在2008级(三年制)学生中进行试验,发现实训效果有了明显提升;接着进行总结,结合物流行业工作流程和行业对各岗位能力的要求,对现有实训课程内容进行完善。将实训课程分为3个模块,确定每一模块实训项目(课程),修改实训课程标准,编写相应的实训指导书,初步构建物流实训课程体系。将修改和制定的实训课程标准、指导书等运用于2009级、2010级物流专业学生实训,取得较好效果。此外,通过一系列的实训工作。在总结2009级、2010级物流专业学生实训基础上,进一步修改与完善,完成了物流专业实训课程体系的开发与建设。

(五)组织学生进行顶岗实习

按照中职办学要求,广西交通运输学校严格按照“2+1”模式组织教学,物流专业学生经过两年在校理论学习和实践技能训练,第三年即走向社会、走向企业进行顶岗实习,实习一年后适应社会、顺利就业。

二、物流专业实训课程体系建设取得的成效

(一)校内实训教学取得新进展

在物流专业实训体系不断完善过程中,广西交通运输学校物流专业通过不断改进物流专业的实训教学,近两年效果明显。一方面,学生参与实训的积极性提高,表现在2008级学生实训比2007级学生在积极性和主动性、到课率、各岗位工作模拟完成情况、订单录入速度与准确度等方面均得到提高;另一方面,组织学生参加广西中职学校物流专业技能大赛,获得个人多项二、三等奖及团体项目二等奖(第二名)的好成绩。

(二)学生顶岗实习表现突出

广西交通运输学校物流专业项目研究是从2007级顶岗实习阶段、2008级第三学期、2009级第一学期开始,通过防城港务集团有限公司、苏州工业园等20多家用人单位、班主任和学生本人的反馈,发现不同时段的学生实习情况大不相同,学生顶岗实习的表现越来越令人满意。具体表现在:适应社会的专业理论水平上升,实践技能水平得到提高;善于学习别人的长处、改进自己的弱势,虚心请教,适岗能力明显提升;积极投入工作中,勇于承认自己的不足;遇事善于思考,遇到挫折时不气馁,顺利时不骄傲;工作时,遇到不明白的地方,大胆与同事、领导沟通与交流;遵规守纪,爱岗敬业。可用表1说明2007级~2010级学生顶岗实习的表现。

(三)学生就业情况越来越好

物业培训学习心得体会范文第4篇

关键词:专业建设;提升;专业服务产业;能力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4428(2016)03-121 -02

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应坚持贴近地方产业,积极主动与行业、企业合作,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为行业、企业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发展高等职业教育关键是要做好专业建设,专业建设能否适应推进职业教育改革创新、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和现代化建设的需要,决定了高等职业教育的成败。我院物流管理专业于2011年被列为教育部、财政部重点支持“提升专业服务产业发展能力”项目,在校企对接、系统培养、实践育人、培养模式及师资队伍建设方面进行了积极探索与创新,全面实践,专业建设成果显著。

一、物流管理专业建设举措

(一)完善校企合作建设专业机制,开创校企合作新局面

成立由企业、政府机构、行业和学院参与的物流管理专业共建共管委员会,出台物流管理专业共建共管委员会工作章程,制定共管委员会工作制度、委员选聘制度、工作激励制度等,确定委员会成员工作职责和目标及奖惩措施。共同研讨人才培养方案、课程体系、课程标准、教学改革、实践环节、人才培训和技术服务,实现人才共育、过程共管、质量共评,达到共同发展。

建立了与物流企业人力资源主管、院驻外工作站的定期沟通机制,及与物流企业互聘互兼人员制度;每学期聘请企业专家开设专业学术讲座2场。

(二)积极探索系统培养,推进中高职衔接

学院物流管理专业与徐州经贸高等职业学校建立对口支援专业建设合作,成立中高职专业衔接课程开发小组,出台中高职衔接课程开发小组工作制度,共同制定了中高职衔接的物流管理专业4门中职核心课程(如《物流业务流程》等)以及5门高职核心课程(如《采购与仓储》等)的课程标准。每半年召开一次中高职院校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及课程体系研讨会,针对已运行的方案存在的问题,展开研讨,提出修订意见,完善一体化的课程体系。做好高职专业技能在教学上与中职的衔接、深化与提升。同时,我院在教师进修培训、学生实验实训等方面,对徐州经贸高等职业学校提供指导,共同提升办学水平和教育质量。

(三)优化校内外实训基地建设,改善实践教学效果

1.校内实训室建设

建立认知实训――生产性实习――顶岗实习的三级校内外互补的实训实习体系。为了弥补校内现有实训条件的不足,加大实践性教学软件、硬件投入,对校内实训室进行扩建改造和提档升级,搭建起一个集供应、仓储、配送、运输、销售等企业节点于一体的供应链仿真平台,并将此“平台”当作舞台,通过任务引导、环境模拟、行动参与、亲身体验、情景感触等多种生动活泼的实验教学方式,培养学生能身临其境地在针对岗位、流程、任务的实践中,自主正确地选用实验系统所提供的各种软硬件资源的能力。

2.校外实训基地建设

在原有4家紧密型校外实训基地的基础上,选择与江苏百成大达物流有限公司、徐工集团、嘉里大通物流徐州分公司等7家企业进行人才培养的战略合作,形成了11个紧密型校外重点实习就业基地。在人才培养方案、人才需求调查、课程开发、“双师型”教学团队建设、双方人员互聘、生产性实训、顶岗实习、毕业生信息反馈等方面进行深度合作。通过校企合作实施工学结合的教学模式已经取得了明显成效,学生的专业知识和能力素质都得到了锻炼和提高,深受企业好评,更有不少学生被企业优先录用。

(四)深化专业建设与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1.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根据物流管理人才成长规律, 创新实践“双能并重、三元融入、四层递进、产学互动”的人才培养模式。“双能并重”即把关键能力和专业能力培养放到同等重要的地位,构建课程体系。“三元融入”是将企业元素、行业元素和国际元素融入到教育教学全过程中去,推行行业企业资格证书认证制度,实现校企全面对接,培养具有国际意识的物流人才。 “四层递进”是指在人才培养进程中,按照能力增长的规律,采用认知训练、过程模拟、真实演练、创新实践逐层递进的方式,由简单到综合逐步培养学生职业能力。(产学互动)依托校内外生产性实训基地,将生产与学习结合起来,让学生既得到职业能力的训练,又能养成良好的职业素养。

2. 重构专业课程体系

针对行业特色、专业人才需求层次、职业岗位能力、职业素质与知识点进行调研,针对运输、仓储、配送、采购、营销、信息等主要岗位群设置课程,将职业资格认证纳入日常教学计划,以学生为中心,以工作任务为导向,以职场典型的真实任务为教学内容,构建基于工作的、嵌入物流职业标准,功能相对独立的模块化职业核心课程体系,体现教、学、做一体化,保证了教学质量。

(五)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升教师的教科研能力

落实学院骨干人才提升计划、青年精英扶植计划,实施能力提升工程:一是做到“五个一”,即专业教师联系一个企业,与企业技术骨干结成一个对子,解决一项课题,带好一批学生,开发一个岗位技能培训包;二是抓好青年教师到物流企业实践工作并及时把握行业发展最新动态,使得教师特别是青年教师实践能力和职业教学能力得到提升;三是参加国内外培训进修,包括职业资格认证、学历提升、国内外进修培训等各种学习,部分教师赴加拿大、美国进修培训,学习先进的高职教育理论和做法。实现教师发展与专业发展有机统一,打造敬业型、专业型、发展型和合作型的师资队伍。

充分发挥区位优势,加强与周边企业技术骨干和能工巧匠的联系,建设了专、兼任教师1∶3比例的专业兼职教师库,从中聘请了相关人员担任专业课程教学,参与专业标准制定、课程建设、实训室建设、教材编写、指导毕业生就业、拓展对外社会服务。利用兼职教师培训基金,提高兼职教师教学能力。每学期都邀请了在专业和行业内有影响的专家和教授到校举办讲座,拓宽专业师生的视野。

(六)发挥专业优势,增强社会服务能力

学生自入校开始专业教育到校内学习、企业实习等各个阶段都有完善的跟踪指导和监督考核机制,将职业能力培养、素质提高贯穿于人才培养全过程,保证了人才的培养质量,提高了学生的职业能力。目前,本专业的毕业生供不应求,已形成就业率高、就业面广和就业质量好的特点。部分毕业生已成为行业的骨干力量,走上了不同层次的管理岗位,成为优秀的管理者。大部分毕业生在徐州及周边区域就业,为地方经济发展做贡献。

利用物流管理的师资、技术与智力优势,积极开展物流项目咨询、规划、培训和科学研究工作,加大对外技术服务力度,促进学院和企业在生产、教学和科研等方面的紧密合作。特别是与徐州香山物流实业公司合作,共建物流管理专业教学和研究的共享服务平台,提供职业教育师资企业顶岗培训;以物流从业人员的职业资格和作业技能培训为载体,实现高职教育与中职教育、继续教育、社会培训的有效对接。

在积极开展社会培训的同时,学院依托国家职业技能鉴定站,开展了助理物流师、物流工程师、助理电子商务师、ERP应用师等工种的职业技能鉴定工作。

二、专业建设的主要创新与特色

(一)创新“2+0.5+0.5”人才培养模式

在学校“双能并重、三元融入、四层递进、产学互动”人才培养模式指导下,针对物流管理专业特点,实施了“2+0.5+0.5”教学实践模式。此模式的实施,不但职前综合训练教学活动以及毕业设计提高了学生专业实践能力,培养了学生的良好职业素养,为顶岗实习做好准备,而且加强了学校和企业的合作和融合,有利于学校和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形成师生、学校、企业的多赢局面。

(二)构建第三方人才培养质量评价体系

在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促进高职院校可持续发展中,结合专业特点,通过调研现行的高职人才培养质量评价现状,科学构建高职专业第三方人才培养质量评价体系,成立由用人单位、行业组织、麦可思研究院组成的第三方评价队伍,逐步改变高职人才培养质量评价以教育行政部门评估和高职院校自我评价为主的局面,在推动高职专业人才培养质量评价体系改革与完善方面,迈出了第一步。

(三)建成核心课程资源库,开辟了网络化教学形式

规划建设的五门专业核心课程教学资源库,为学生自主学习提供了课程标准、电子课件、案例库、习题库、学习指南、学习素材、参考文献在线答疑留言系统等各种教学资源,拓展了学生开放式自主学习的渠道,也促进了师生多方式、多层次的交流互动。

作者简介:

吴红,女,江苏徐州人,徐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教授、人事处处长,研究方向:高等职业教育、化工产品合成及优化研究;

耿波,女,江苏徐州人,副教授,徐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研究方向:物流管理及电子商务;

祝木伟,男,山东诸城人,研究员,管理科学与工程博士,徐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院长,研究方向:伦理管理、高等教育管理;

物业培训学习心得体会范文第5篇

就目前来说,中职物流管理专业理论课程教材相对比较完善,但实训操作教材相对来说比较薄弱,理念及技术相对比较滞后

“双证融通”就是要通过学历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这两类证书内涵的衔接与对应,实现学历教育与职业资格培训的融通,实现“一教双证”。双证融通是学历文凭和职业资格证书制度。中共中央《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指出: “要制订各种职业的资格标准和录用标准,实行学历文凭和职业资格证书制度”。国务院《关于(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的实施意见》进一步明确: “大力开发各种形式的职业培训。认真实行先培训后就业,先培训后上岗的制度;使城乡新增劳动力上岗前都能受到必需的职业训练,在全社会实行学历文凭和职业资格证书并重的制度”。

我校物流管理人才培养模式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我校物流管理专业原来实施的以基础课、专业课、选修课组成的课程体系,这些课程的教材知识结构相对陈旧,不仅不能充分反映企业岗位需要,而且同考证培训教材相脱节,理论性强,使学生学习物流理论知识无法与实践有效地结合起来,学生往往动手能力较差。

我校物流管理专业的师资队伍10个专业专任教师中,双师型教师4人,这些“双师型”教师作用在日常的教学及技能训练中得到充分体现,但是“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实践教学能力仍需提高,远不能满足技能型人才培养需要。有的教师虽然具有一定的实践经验,但只熟悉某一岗位的工作要求,不能满足全面实践环节的要求。

职业教育最关键的是提高学生的技能,而职业技能鉴定的核心内容也是技能操作与应用,因受应试教育的影响,我校原本对学生成绩考评基本上沿用传统的教学评价体系,以笔试形式的考试评价方式作为学生成绩评价标准,缺乏科学性。

目前我校物流管理专业拥有第三方物流实训室、物流沙盘模拟实训室、助理物流师实训室、供应链管理实训室、德意通收银员实训室、电子商务实训室、用友erp沙盘实训室各1个,主要设备价值总计198多万元;校外实训基地5个,校内外实训基地设备资源能完成仓储作业、助理物流师、ERP沙盘、助理电子商务师等实训项目,但因双师型教师的缺乏,实训基地利用率不高,同时随着行业的发展,校内外实训基地设施设备还需进一步提升层次,满足提高学生技能和理实一体化课改需要。

构建“双证融通”物流管理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措施

我校物流管理专业以培养学生的岗位适应能力为主线,提高学生的专业能力,适应企业需求,建立和实施“双证融通”的人才培养模式。即充分利用学校课堂教学、实训室理实一体教学、企业顶岗实习,创设教、学、做合一的学习环境,把学习与实习贯穿于教学过程和学习过程之中,学生在学习专业知识与技能的同时还应取得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培养适应相关工作岗位,具有较好实践操作能力及一定创新意识的应用型人才。

根据不同专业方向的岗位技能要求不同, “双证融通”的人才培养模式可分为三个阶段进行:

第一阶段一一职业感知:学生在学习公共基础课和专业基础课的同时,完成职业模块的各项初级训练,取得全国计算机等级考试一级证书和苏州市通用英语初级证书,并通过参观、讲座、参加企业冠名技能大赛等形式指导学生感知职业,了解岗位人才需求,进行职业生涯规划。

第二阶段一一职业准备:学生在教师和企业专家的共同指导下,进行职业模块的核心内容训练,完成基于岗位需求的专业核心课程的学习。在校内外实训基地展开仓储与配送作业实训、供应链管理、实训、运输管理实训等实训项目,考取助理物流师、国际商务单证员、助理电子商务师等职业证书。同时聘请行业企业技术专家承担专业核心课程的教学,将职业规范、职业态度、职业习惯渗入到教学中,学生通过仿真实训,作好充分的职业准备。

第三阶段一一职业体验:顶岗实习阶段,学生把部分专业核心能力模块移师企业实习,接触与本专业相关的实际工作,综合运用所学的知识去独立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提高实践动手能力,提升综合职业能力,履行其实习岗位职责,为以后走上社会打下基础。学校通过三方协议、校企共管、学生返校、追踪调查、实习总结等方式确保实习的规范化。

以物流管理专业岗位群定位及该专业技术能力培养目标为依据,优化课程设置,构建“公共基础课程模块+专业基础课程模块+专业方向课程模块”的课程体系模式。

就目前来说,中职物流管理专业理论课程教材相对比较完善,但实训操作教材相对来说比较薄弱,理念及技术相对比较滞后,为顺应实践性教学需要,由专业教师及兼职教师共同开发和编制本土实用性的教参、教辅资料,编写《仓储管理与作业实务》、 《物流信息技术》等优质特色教材用于学生课堂教学或用于进行省、市技能大赛的培训。

按照“教学模块化,理实一体化”教学思想,围绕强化学生职业技能和岗位适应能力的培养目标进行改革和探索。

在教学内容方面,体现实用性与基础性的统一。现代物流是将传统运输、仓储、包装等行业引入计算机信息技术,经过整合、重组而形成的创新产业,随着技术更新步伐的加快,对物流行业人才知识更新的要求也更高。因此在课程教学中,以仓储岗位、货运和电子商务等岗位为载体,将相关知识点分解到实际项目中,通过对项目的分析和实践,把实践教学分成基本技能训练、项目技能训练和综合技能训练等模块,使学生在某一特定的技术方向有特长。密切产学合作,注重该专业新技术、新规范、新方法的引进,及时调整课程体系,更新教学内容,改革实践能力培养机制,更好地利用企业资源,探索有效的能力培养模式和途径。

在教学手段方面,改革传统教学模式,把教学活动与生产实践、社会服务、技术推广及技术开发紧密结合起来,强化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把交互式教学、启发式教学、案例教学、岗位模拟教学等教学方法融人到各教学环节中,利用通讯视频技术、网络技术、多媒体技术等现代化教学手段,加速物流知识的传播和更新,提供给学生一个更为广阔的学习空间。

为适应人才培养模式改革需要,以“双师型”教师培养为重心,形成以行业、企业技术专家参与的教学理念先进、实践技能较高、双师结构合理的专业教学团队。积极创造条件有计划地推荐专业教师担任企业访问工程师、到国内外相关机构进行培训,让其获得前沿信息技术和先进教学方法,鼓励专业教师参加各种专业技能培训和考证。目前,我校具有4名高级物流师,3名物流师,他们为专业建设、课程体系构建及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校企合作等主要工作发挥重要作用。

校内实训基地建设。以学生职业能力培养和各类社会人员职业培训为目标,按照“工学结合”的原则,不断更新实训基地建设理念,建设并完善物流综合实训室、物流沙盘模拟实训室、助理物流师实训室、供应链管理实训室、德意通收银员实训室、电子商务实训室、用友ERP沙盘实训室等功能实用的实训室,新建报关模拟实训室、3D物流实训室,主要设备价值总计350多万元,不断提高学生的专业岗位能力,并加强实训基地环境文化建设,形成吴中区物流技能训练与物流职业培训“共享资源”平台。积极探索由学校提供场地和管理,企业提供设备、技术和师资支持的实训基地建设新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