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生态学研究的主要用途

生态学研究的主要用途

生态学研究的主要用途

生态学研究的主要用途范文第1篇

(一)学科特点

跨文化交际作为一种全球化发展的必然趋势,在国际贸易往来、商业会谈、公共传媒教学、对外文化发展等方面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相应的,跨文化商务交际作为一门交叉学科,涉及应用语言学、社会心理学、商务研究、管理学、文化研究、组织行为学等多领域,其多维学科性质使其具备了极大的发展前景和研究深度、广度。

(二)研究方向

Hall的高低语境文化理论第一次从文化关系入手,探讨含蓄文化与直接文化的差异,以此寻求有效商务沟通的途径。Hofstede在吸收前人研究成果基础上,提出著名的文化四维度理论(高低语境、个人主义与集体主义、权力距离、不确定性规避)。史兴松、徐珺认为当前跨文化商务交际学研究主要涉及四方面内容:商务交际指南、跨文化商务交际能力培养方法和路径、以文化为变量的对比研究、商务语篇分析。乐思伟总结了传统和多维动态的跨文化商务交际学理论模型,提出五个方面的论题:关于理论的研究、具体商务活动的研究、教学研究、商务话语研究和商务礼节研究。

二、以文化整合为主要途径的商务英语教学应用策略

(一)以培养文化差异敏感性为出发点构建课堂

Bennett(1993)提出通过合理的教学程序设置来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敏感性,使学生认识民族中心主义(ethnocentrism)和自我矮化(minimization)的两种认知发展极端。因此,教学大纲、教学计划、流程等要精心设计,对文化差异的呈现和解释要递进式地从浅到深,由简单到复杂。从构建主义的教学观来看,培养跨文化敏感性有助于塑造学生的文化身份认同,其目的是使学生意识到本族文化是许多独立发展的构建现实中的一种形式。

(二)以动态的商务文化为导向指导英语教学

将商务文化应用在商务英语教学中,要使两者在动态中相互配合。传统的商务英语教学一大弊病是注重基本的商务英语知识讲解,把涉及的文化差异作为一种静态模式来探讨。这种方法的优点是学生很够有效快速地获得文化敏感度,准确理解并预测不同文化间的交际行为。但缺点就是容易形成刻板印象,以整体解释个体,从而忽略文化群体内的个体差异。教师应认识到全球化的深入发展使得人们交际中的商务环境和商务文化处在一种动态的平衡中。讨论商务文化相关案例时鼓励学生要用发展的眼光,理解学科的多维化发展趋势,体现出商务英语教学的灵活适应性。

(三)以案例为中心传授商务沟通的实用策略

在跨文化交际课堂上,传统的案例教学通过分析文化差异对交际行为的影响,着眼点大多仅要求学生认识理解现象。缺乏实际操作策略,学科难免陷入纸上谈兵的尴尬,与其专门用途性质违背。以文化整合为途径的教学策略要求教师结合具体案例,指导学生掌握宏观和微观的商务知识体系,以获得有效的解决途径和实用策略。例如,本国和他国在社会、经济、政治、经商环境、法律法规、国家政策等各方面的异同;商业组织形式、决策制定、行业文化、竞争机制等如何影响商务交往等等。同时,这种多学科的介入也对商务英语教师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

三、结束语

生态学研究的主要用途范文第2篇

人口健康与可持续发展密切相关,都强调在决策时有必要思考长期目标,综合考虑环境、社会和经济因素,人口健康是可持续发展的五大优先发展的目标之一,没有健康的人口可持续发展就不可能实现。 1992 年在里约热内卢召开的有关环境和发展的联合国会议上进一步完善了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并指定了人类在此发展中所处位置: “人类处在可持续发展所关注的中心”。

没有比人口健康更重要地测量发展的可持续性了,传染性疾病在全球越来越多地出现或者重新出现,可能是当今世界对公共健康问题的最大挑战。如果没有一个更宽广的研究视野,一个全新的范式―一个包括生物复杂性的新的概念框架以促进新的理论和模型,这个问题就不能理解和解决。

1 人口健康及其决定因素

按照生物医学的观点,健康是“一个有机体或有机体的部分处于安宁的状态,它的特征是有机体有正常的功能,以及没有疾病”,即“无病就是健康”,与其说是健康的定义,不如说是没有疾病的定义,因此被认为是一个消极的概念。

世界卫生组织提出了早期的健康概念,即“一种身体、精神以及社会福利的完美状态,而不仅仅是没有疾病和身体虚弱的现象”。根据这个定义,健康所需要的条件不仅包括满足人类的基本需求和对环境灾害提供保护所需资源的有效性,而且还需要有安全感和安宁感。这一定义超越了传统的“生物医学”、“消极”的方面,比如死亡、疾病和残疾等,并因其对健康的综合性以及强调更广、“积极”、社会心理的方面而受到欢迎,被无数次引用。这个定义从不同维度为健康提供了一个广为接受并有说服力的思考,比如对物理(结构及功能)、社会、角色、心理(情感和智力)以及健康状况的总体理解,从过去仅仅对健康的物理因素的关注向前推进了重要的一步,算得上第一个较为完整的定义。

尽管世界卫生组织的健康概念提出了不同方面的界限,但它不是一个综合的方法,并且各个方面又很难测量,福利也没有被明确定义出来,而且,它还缺乏文化上的考虑。这个福利的完美状态和这个理想化定义是不可能实现的,因此每个人都缺乏健康。

目前国际上对人口健康还没有一个统一的定义,但它被公认为起源于社会科学领域的现代“健康观”。现代健康观认为健康是一种能力或资源,它使我们有能力获得教育和技能,实现人生目标,提高和满足个人愿望。

加拿大在人口健康研究领域一直处于领先地位,1989年,加拿大高级研究院(the Canadian Institute for Advanced Research)提出了人口健康的概念以及影响人口健康的因素(如图1),认为“人口健康是指用健康指标来衡量,以及通过社会经济和物理环境、个人卫生习惯、个人能力和应变技巧、人类生物学、早期儿童发展和卫生保健服务所影响的总人口或特定子人口的健康” 。并提出每个健康的决定因素并不是孤立的起作用的,各个因素之间错综复杂的相互作用对健康产生更深远的影响。例如,失业或导致社会隔离和贫困,它反过来又影响一个人的心理健康和应对技巧。 这些因素一起又可以导致更差的健康状况。

资料来源:Evans, R.and Stoddart. G. ‘Producing Health, Consuming health Care’. CIAR Program in Population Health, Working paper No.6 p51, Toronto, April, 1990

早在1974年,加拿大政府在对健康问题进行了广泛调查的基础上,发表了著名的“the Lalonde报告”,在理论上全面地阐述了非传染性疾病流行学所发现的公共卫生问题,用更为广泛的“健康领域概念(health field concept)”替代传统的“所有的健康改善都源自医学”的狭隘观念,提出了影响健康的“力量-- 领域”模型。该模型认为,影响人口健康的因素可以分成4个主要力量:1)环境;2)人类生物学;3)生活方式;4)卫生保健服务的可及性。

与传统健康护理的概念不同,人口健康的研究对象不只是病人,而且还包括健康人口和亚健康人口,其目的是促进整个人口的健康并消除人群之间健康状况的不平等,它关注的是影响人们健康的生活和工作的条件,这些条件促使或支持人们做出健康选择以及促进和保护健康的服务,这种方法认识到健康比一个好的卫生保健体系的含义更广。

2 传统生物医学途径的局限性

一直在帮助患者治病、康复中起主要作用的医疗保健,也就是生物医学模式现在正处在危机之中。一方面世界各国人口的预期寿命在不断提高;另一方面医疗保健的支出也在不断高涨,在西方工业化国家,公共健康的费用急剧增长,不仅体现在具体的数字上,也表现在它在国民生产总值(GNP)中所占的份额上(如表1 )。如果照这样持续增长下去,健康可能会成为一种大多数人消费不起的物品,到21世纪末期,很多工业化国家的GNP将全部被医疗保健所消耗,这就是所谓的“成本爆炸”问题,它决定单纯生物医学模式的不可持续。

资料来源:OECD(1990)WHO(2005)。

寿命的增加速度减缓伴随着健康保健支出的持续增长,我们不能得出医疗服务的边际生产力是下降的结论。这种反比关系也可能是个人对增强健康的努力减少或者其他因素,特别是环境因素。

流行病的统计资料和科学研究已证实,人类的健康水平与其周围的生活环境,诸如空气、水、食品等的污染与否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在过去的二十年间,新的传染病已表现出了空前的增长率,而且这种增长的趋势还会持续下去。各种新老传染性疾病目前的传播和增长倾向,反映了在人类生态学中人口统计学、商业、环境、行为、技术和其它方面的快速变化。因此,如今应当从整个生态体系范围内来研究传染性疾病。而这些因素对人类健康造成的影响,传统生物医学模式是无能为力的。

另外,虽然生物医学途径在诊断和处理大部分疾病时是有效的,但是它是一种以病人为中心的途径,其不足之处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首先它主要集中在分析何种疾病和如何处理上,并且在人类史上大部分治疗过程中都采用这种途径。其次,它更重视疾病的起因而不是健康的决定性因素,关注的是患者而不是一个人口群体。

资料来源:J.A. VanLeeuwen, etc. Evolving Models of Human Health Toward an Ecosystem Context. Ecosystem Health, Vol. 5 No.3 September 1999

而且,传统生物医学途径主要关注病理学、生物化学和疾病生理学等物理过程,它在病因产生和治疗过程以及疾病预防过程中并没有把人的精神、社会和生态系统的作用考虑进去。所以这个途径对促进人口健康和帮助预防新的疾病可能不是有效的。人口健康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生物医学问题,它还应该有着更为丰富的内涵。

3 人口健康的生态系统途径

我们的健康状况密切反应了我们周围各种环境的健康状况,这是生态系统途径提出的基础。生态系统途径认识到人类与他们所处的生物物理、社会和经济环境之间不可分割的联系,这些联系最终反应人口健康状况。生态系统可广泛地分为生物物理方面(BP环境)和社会经济方面(SE环境)(如图2),生态系统中BP环境要素形成了所有生命赖以生存的生态支持系统。而SE环境则是整个人类社会经济关系的总和。

生态系统同时也是多层次的,因此又分为不同的内部BP和SE环境和外部BP和SE环境。位于任何生态系统边界之外的是近邻生态系统的BP和SE环境,能够影响独特生态系统内部的BP和SE环境。例如水和空气污染在生态系统中自由流动会在邻近的生态系统中产生问题。同样,在邻近的和相隔很远的生态系统中有大量的社会和经济活动。外部BP和SE环境对生态系统的BP和SE环境可能有巨大的影响,因此它应该作为影响生态系统中人类健康和生态系统健康的主要影响因素的代表。一个生态系统的内部BP和SE环境与外部BP和SE环境之间也存在相互作用和反馈。

此外,一生态系统的内部BP和SE环境是对于其它生态系统影响的外部BP和SE环境。当然,由于一生态系统的BP和SE环境之间复杂的相互关系,外部BP环境不仅将直接影响一个生态系统的内部BP环境,而且作为适应变化着的内部BP环境的生态系统的成员也间接影响这个生态系统的内部SE环境。同样也适应于外部SE环境。

生态系统的途径给人类健康的社会和生态决定因素带来一个系统的视角,它把人类健康放在生态系统的背景之下,并发展了对生态系统健康与人类健康关系的整体理解。因此,为了改善人类健康,生态健康对于健康的决定因素通过生态系统和社会赋予的权利的更好的管理而实现。

因此,为了增进人口健康,我们需要跨越生态系统的生物物理特性,同时考虑到全体人口,包括病人、健康人口和亚健康人口,包括人类和他们的生物物理、社会和经济环境之间不可分割的联系,这些已经反映在了个人的健康当中。

4 生物医学模式与生态系统途径的比较

生物医学模式与生态系统途径对于人口健康的促进来说是两种不同的方法,存在着许多差异。首先,两者关注的重点不同,因而研究视角也不同。生态系统途径对于环境管理、经济因素以及社区愿望给予同等的重视,而传统的生物医学模式关注后面两者,忽视了环境因素。

两者的理论基础也不同,因而其指导思想、基本主张、方法基础和实施结果也会不同(如表2)。

资料来源:Stachtchenko & Jenicek 1990; Rose 1985; Labonte 1981; 1991

生态健康的主要挑战是从公共健康到生态健康途径,即:1)分析特定生态系统中多种因素之间的相互作用;2)利用跨学科,大众参与以及社会平等的方法战略;3)从单一的医疗服务到生态系统管理的视角,意味着部门间的规划和政策。

生态系统途径是为了人类的健康和福祉,以人类为中心围绕寻求最佳平衡管理着生态系统,而不仅仅是环境保护。因此,它的目标不是把环境保护得像人类居住环境出现之前的样子。人类的存在创造了一种新的动力,据此需要考虑到人们的社会和经济愿望,尤其是自从人们有能力以一种可持续的方式控制、发展和使用或者滥用环境。

生态系统途径的实施离不开多学科之间跨学科合作的重要性,如社会科学、卫生经济学、环境、生态和生命科学等。例如,在对生物多样性长远未来的双重威胁(包括来自人类的威胁)这个问题上,就需要结合生态学专家、生物学专家、流行病学专家、病毒学专家以及健康专家的研究专长,以人类为中心的跨学科研究途径来解决这些问题。另外,生态系统途径的实施也离不开大众的参与,以及社会公平和性别平等。

参考文献:

1 [美]F.D.沃林斯基.健康社会学.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9

2 郑晓瑛.人口健康与社会可持续发展.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2;6

3 国家人口发展战略研究课题组.国家人口发展战略研究报告.人口研究,2007;1

4 Jean Lebel. Health: an ecosystem approach,the International Development Research Centre, Ottawa, Canada, 2003

5 United Nations. Population, environment and development: the concise report,2001

6 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Health and environment in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five years after the earth summit, Geneva, 1997

7 Anthony J. McMichael. Population health as a primary criterion of sustainability, EcoHealth, 3,182-186, 2006

生态学研究的主要用途范文第3篇

体育类学生专门用途英语教学模式一、问题的提出

随着国家的发展,我国的体育运动也取得了长足的进步。由于国际间体育赛事的增加,体育人不应仅局限于自己的体育技能学习,那些既精通体育又熟练掌握英语的体育人才,是新形势下炙手可热的人物。黑龙江得天独厚的地理条件,使得这块黑土地在体育人才的培养上形成了自己的特色,但英语教师在学生英语技能的培养过程中怎样才能培养出顺应时代潮流的合格体育人才,却是值得认真思考和研究的问题。本文针对黑龙江省高校体育类学生专门用途英语教学模式进行研究,旨在丰富黑龙江省高校体育类学生的专门用途英语教学的理论知识,提高人们对专门用途英语的总体性认识;进一步完善和优化黑龙江省体育类学生的大学英语教学工作的相关设计和实施策略等实际操作问题,深入研究和促进其相关理论的完善和发展。为今后黑龙江省高校体育类学生的英语教学改革方向提供一定的参考,并为广大英语教师的专业发展提供参考。

二、黑龙江省高校体育类学生大学英语教学现状

1.学生英语基础差

体育学生在进入大学之前的学习都以体育训练为主,文化课学习为辅,高考前参加的术科考试对其能否进入大学起到决定性的作用,因此他们“重体轻文”。这种情况在英语学习中更为明显,因此造成学生英语基础普遍较差。

2.学生学习英语的态度不积极

态度决定一切。体育生面对英语学习的态度并不尽如人意,他们总是提不起兴趣,觉得这样的课程枯燥、难懂,也不知道今后他们到底要怎样使用英语。

3.学生学习英语的目的不明确

没有目的的学习是盲目的,也很难取得理想的效果。通过对体育类学生英语学习的目的进行调查后发现,90%以上的学生表示,学习英语就是为了应付考试,而在大学里体育生实现考试及格的目的不难达到,因此大部分学生在英语学习上花的心思很少。而少有的愿意学习英语的学生也只是兴趣使然,说到学习目的也不是很清楚。

4.学生英语学习环境不理想

人总是很容易被周围的环境影响,在体育生的群体里那些喜欢学习英语的学生常被同学们看做是另类。这样的情况在体育专门院校更为突出。长期浸染在这样的环境中,愿意学英语的学生也逐渐对英语失去兴趣了。

5.体育生的课程设置特点对英语教学产生冲击

体育生的课程设置和教学安排比较特殊,突出的特点就是术科课多。学生在上完某项专项课后再来上英语课的情况时有发生,学生累得精疲力尽,这对英语教师的授课产生很大的不良影响。

以上问题的出现,都直接导致黑龙江省高校体育类学生的大学英语教学效果不尽如人意。久而久之,黑龙江省高校体育类学生的大学英语教学呈现了恶性发展的态势,学生得过且过,考试及格万岁,教师按部就班,完成既定的教学任务就行。

痛定思痛,我们的教学出现问题根源在哪里?我们为什么开设英语课?我们到底要培养体育生的什么英语技能?怎样培养?ESP教学为我们指明了方向。

三、黑龙江省高校体育类学生ESP需求分析

1.什么是ESP

ESP即专门用途英语(English for Special Purposes)的简称。20世纪50年代提出,我国对专门用途英语的研究起步较晚,研究进展也较缓慢。最早的我国专门用途英语研究,应该是从20世纪70年代末开始。1978年,杨惠中教授发表了《科技英语的教学与研究》和《国外科技英语教学与研究动态》两篇论文,文中对ESP的概念进行阐释,并推荐了当时在国外流行的有关教材,如English in Focus,Nucleus等。

2.什么是需求分析

上个世纪70年代需求分析在外语教学中开始应用。外语界对需求分析理论的含义研究可归纳如下:

第一,学习者对外语学习的期望。主要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个是学习者希望经过一定的外语学习后要达到什么样的外语水平;另一个是学习者希望在外语学习过程中得到怎样的外语教育,包括教师的教学方法、手段的运用、教学内容的制定、教材的选用等。

第二,社会对外语学习者的外语技能需要。主要指外语学习者在社会活动中应该具备怎样的外语技能才能满足特定社会活动的需要。

3.黑龙江省高校体育类学生ESP需求分析

通过自省、访谈、问卷调查、观察等方法,分析黑龙江省高校体育类学生ESP需求,目的是了解黑龙江省高校体育类学生的ESP需求,同时也为黑龙江省高校体育类学生专门用途英语教学模式的研究提供有理论上可行的依据。

笔者从事高校体育生的英语教学十几年,在教学和研究过程中深刻体会到,黑龙江省高校体育生的大学英语教学存在很大的局限性,主要是体育生在大学期间用两年的时间,200多学时都进行的是通用英语教学,而很少涉及体育专门用途英语。体育生的培养方向是非常明确的,就是培养体育专门人才,而体育生今后的发展方向也很明显,就是从事与体育有关的事物。因此,无论从学生自身对英语的需求来讲,还是从社会对体育生的英语需求来看,体育生除了能进行日常的交流外还应该掌握足够的体育专门用途英语,否则体育生的特点怎样体现?又如何从事与其专业相关的外事活动?

从对一些体育生的用人单位进行访谈,笔者得到这样的信息,用人单位在招聘体育生时要求他们具备一定的体育英语专门知识。例如,能看懂体育器材的英文使用说明书,能用一定的英语进行体育知识教学等。

笔者向黑龙江大学、哈尔滨师范大学、哈尔滨体育学院三所高校的体育生发放调查问卷300份,回收有效问卷263份,从百分比数据分析上明显看出受调查者的英语需求,结果如下:

通过数据分析,我们可以看出,虽然学生对目前的大学英语教学满意度并不高,他们对英语学习的兴趣还不浓,学习的目的认识有偏颇,他们也不是很明白什么是专门用途英语,但在大多数学生看来,作为体育生除了应掌握日常交际英语外,更多的还是应该掌握与体育有关的英语知识,这就是ESP。

因此,我们可以得到这样的结论:黑龙江省高校体育类学生ESP教学不仅切实可行,更具有其深广的意义。ESP教学是从根本上解决体育生英语教学“按需教学”的有效途径。

四、黑龙江省高校体育类学生专门用途英语教学模式构建

1.课程设置

2013年2月25日,上海市教育委员会颁布了《上海市教育委员关于开展大学英语教学改革试点工作的通知》决定开展大学英语教学改革试点工作,其附件1《上海市大学英语教学参考框架(试行)(高等学校非英语专业本科用)》中,在教学内容的设置中要求试点院校将英语教学分为通用英语(EGP)和专门用途英语(ESP)两种。并解释“通用英语是一种除打语言基础外并无特殊目的的语言教学;专门用途英语是为学生专业学习需求或为未来工作需求服务的语言教学。根据使用目的不同,专门用途英语又可分为职场英语(EOP)和学术英语(EAP)。职场英语是具有岗位培训特色的英语教学,学术英语则是一种在高校层面上为大学生用英语进行专业学习提供语言支撑的英语教学。”

以上海的文件精神做支撑,按照体育生自身的特点及体育生的ESP需求,构建如下黑龙江省高校体育类学生专门用途英语教学模式:

2.课堂教学

具体到课堂教学中,应该按照学生的入学水平采取分层次教学。

英语基础差的学生在大一的第一学期进行基础英语教学,目的是为了夯实学生的英语基础知识,包括语音语调的规范,语法的梳理等。大一的第二学期主要进行体育通用英语的学习,这部分学习内容以交际英语为重点,包括听、说、读、写、译等课程,内容可以是指路、问路、订宾馆、订票等。大二的两个学年进行体育专业英语教学,在体育专业英语教学内容的设置上要充分考虑到不同体育专项的学生对体育专业英语需求的差异,分专业展开。例如,滑冰专项的学生应该学习与冰上项目有关的英语,而篮球专项的学生则应学习与篮球相关的英语知识。课程侧重于体育英语的词汇、句法、语篇、体裁的教学,大一和大二两个学年的英语教学设置为必修课。

大三和大四进行体育学术英语教学,主要是广泛的开设各种选修课,教学生如何听体育学术讲座、查阅体育文献、进行体育报告展示、学术写作、学术讨论等。目的是培养学生通晓体育专业国际规则、掌握体育学术交往中的跨文化交流、合作和沟通的技能。

英语基础好的学生省去基础英语教学,从大一第一个学期就进行体育通用英语教学,第二学期进行按专业的体育专业英语教学,大二一个学年开设体育学术英语教学,这些都设置为必修课。大三、大四学生按照自己今后的发展方向选修各种体育专门用途英语课。

3.教学方法

体育类学生不同于其他高校的学生,他们有体育生专有的特点,因此在教学方法上要在传承传统教学方法的基础上,主要运用多媒体和网络进行教学,同时要特别注意将兴趣教学法、激励教学法、情景教学法等运用于课堂上,实现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授课模式。

五、结束语

黑龙江省高校体育类学生专门用途英语教学模式研究工作顺利实施并在实践上运用,能为黑龙江省高校体育类学生的英语教学提供顺应新时期要求的新教学模式,以培养既精通体育又能熟练运用英语的体育人才;对教师本人而言,本项目的研究和实践,能帮助广大体育英语教师在未来发展中找准自己的位置,了解自己的专业发展方向,进一步提高教师的教育教学质量,对其将来的学习、工作和生活都将产生深远的影响。但区区几千字的研究报告不足以穷尽所有研究结果及设想,要想构建完善、合理的黑龙江省高校体育类学生专门用途英语教学模式还需在许多方面进行深入的调查及探讨,如如何制定合理的教学目标?如何选择和编写体育专门用途英语教材?如何评价体育专门用途英语教学效果?体育专门用途英语教师如何发展等一系列的问题,都有待解决。我们广大的英语教师应该坚持不懈的努力研究,争取早日使黑龙江省高校体育类学生专门用途英语教学模式趋于完善,加快其运用于实践的步伐,为黑龙江省高校体育类学生的英语教学,为黑龙江省高校体育人才的培养出一份力。

参考文献:

[1]吕建国.艺术类专业大学英语教学的现状和对策[J].中华女子学院山东分院学报,2009,(05).

生态学研究的主要用途范文第4篇

【关键词】研究生 科学道德 学风教育 新途径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09-0008-02

我国高校在其办学宗旨的建立上严格按照学风和学术要求对学校教育理念创建和完善。研究生教育属于高校科研型教育内容,在其教育深入改革过程中不仅需要从学生科研技能方面培养,还必须切实实现对学生的科学道德和学风方面的教育,实现规范型、道德型、研究型人才的培养,为我国科研工作的开展奠定基础。

一、研究生科学道德和学风教育工作的重要性

《礼记・中庸》中将学风一词引用到对学生的教育过程中明确指出学风教育在学生教育中的重要性。此外,《道德经》中指出“德”是德行、品行和王道的意思。其在现实社会中是正面价值取向的作用,是判断人们行为正当与否的关键性因素[1]。因此,道德和学风教育在教育工作中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第一,强化人与集体、人与社会的关系。研究生所面向的工作社会是科研机构或者国家专业的机构,其在工作过程中需要借助团体科研的力量才能够实现科研成果的创新。因此,研究人与集体关系的正确性和准确性关系到研究生未来的发展及社会的建设。利用科学道德和学风教育工作的开展能够从人与集体、人与社会的关系上强化和约束研究生的心理动机和生理动机,实现研究生在现实社会中的人生价值和科研价值。

第二,明确研究生的价值观和人生观。价值观和人生观的培养是人类生存之根本,也是人与人交往过程中关系的直接影响因素。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会促进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带动社会的发展,错误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会产生腐败价值,影响社会的发展。而科研人员在其人生观和价值观建设过程中一旦产生错误性,会导致背离社会道德基准,影响科研的正确性和价值性发展。因此,在我国高等教育中研究生的科学道德和学风教育工作具有明确研究生自身价值观和人生观的作用[2]。

第三,强化研究生的学习态度。研究生在学习过程中会根据学习内容表现出一种动态总结和处理的内在反应倾向,被称之为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态度是影响学生学习主观能动性的主要因素之一。科学道德建设和学风建设利用教育活动和活动内容对研究生的内在反应倾向造成潜移默化的影响,实现研究生学生态度再构建。因此,研究生科学道德和学风教育工作具有强化研究生自身学习态度的重要性。

二、研究生科学道德和学风教育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一)教育宣讲效果不理想

当前我国高等教育机构在实现研究生科学道德和学风教育工作的过程中主要是开展宣讲活动,对研究生进行再教育。但是,该种教育方式教育效果并不理想。根据新华日报中对北京几所大型研究生教育机构进行教育宣讲效果调查,发现只有10%的研究生通过教育宣讲更新了自身的科学道德意识,甚至有50%的研究生并没有参加学校组织的研究生科学道德和学风教育工作宣讲活动[3]。由此能够看出,当前我国高等教育机构在实施教育宣讲上并没有收获理想的宣讲效果,严重制约了研究生科学道德和学风教育工作的改革和发展。

(二)教育力度不够

科学道德和学风教育工作的开展需要高等教育机构和导师的支持,才能够实现教育的作用和价值。但是,当前我国高等教育机构在改革和创新研究生科学道德和学风教育工作的过程中教育力度明显不足。具不完全统计全国范围内实施研究生科学道德和学风教育工作的院校不足20%,学校在其自身教育改革过程中对研究生的科学道德和学风教育工作重视程度不足以制约研究生自身道德的建设和改进[4]。

(三)研究生自身参与性不强

研究生科学道德和学风教育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是关系到活动开展效果和学风建设的重要因素。当前我国研究生在其道德和学风建设中明显存在自身参与性不强的弊端。针对研究生开展的科学道德和学风教育宣讲课程中所宣讲的内容一般是研究生并未涉及的科学领域[5]。因此,部分研究生认为该部分内容与自身的关系不大,缺乏兴趣。此外,对于刚刚入校的研究生未采取科研道德和学风建设监督机制。我国高等教育机构对科学道德和学风教育工作的开展一般是采取选修课程的形式实现教育改革和教育实施。该种教育方式无法强制学生参与道德和学风建设教育中,最终导致研究生科学道德和学风教育工作效果不理想,无法发挥其在研究生教育中的重要性。

三、研究生科学道德和学风教育工作新途径

(一)利用宣传教育,提高科学道德和学风教育思想认识

我国作为具有辉煌教育历史的国家,在其研究生科学道德和学风教育意识的构建的过程中必须从教室和学生两方面入手,利用宣传教育方式提高科学道德和学风教育的思想认识。

第一,完善教育宣传设计规范。针对研究生科研道德和学风教育工作目标建立符合研究生心理需求的教育宣传方案,制定教育宣传设计系统,将设计好的教育方案输入系统内,进行系统实践评估,满足评估标准后,投入到教育宣讲工作中,从而以提高科学道德和学风教育思想认为为目标,发挥宣传教育的作用。

第二,构建联合研究生科学道德和学风教育平台,实现全国开展研究生科学道德和学风教育工作,扩大宣传效果,提高思想认识。例如,建立省与省之间的研究生学风建设网络交流大会,利用互联网宣传提高提高科学道德和学风教育思想认识。

第三,建立校内研究生学风奖励机制,以促进研究生对学风建设关注度的提升,强化研究生的科学道德和学风教育思想认知性。在学风建立机制建立的过程中还可以通过奖励机制引发研究生之间的竞争心理,强化研究生对科学道德和学风教育工作的重视程度。

(二)结合社会需求,创新研究生人才培养模式

随着社会需求的不断变革,研究生的科学道德和学风教育工作的开展也需要结合社会需求,这样才能够在满足社会需求的基础上提升研究生的道德素质,提高高等教育机构的学风建设工作水平和效果[6]。

第一,创建多元需求培养方案。学风建设是构建校园文化、实现和谐校园建立的主要途径之一,具有重大的意义。良好的学风是学生学习目的、学习态度和学习精神的综合反应。因此,未来在对研究生科学道德和学风教育工作的开展过程中必须从学生目的、学习态度和学习精神等方面综合性创建多元需求人才培养方案。根据研究生的个人兴趣和需求,结合研究生的发展方向,巩固科学与道德之间的壁垒,实现研究生科学道德和学风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和完善。

第二,创建差别教育和评价标准。为进一步提升对研究生的科学道德和学风教育力度,加强研究生的参与力度,可以通过建立差别教育和评价标准的方式实现对研究生科学道德和学风教育的培养途径。例如,针对学术型和应用型两种类型的研究生对其进行体系评价,实现差异性道德和学风教育。此外,在研究生科学道德和学风教育评价标准途径创新的过程中建立个性化、怀柔化的学术论文、研究成果、学术报告评估体系,实现科学道德和学风教育与研究生的实际学习和生活相结合,提升研究生自身的参与力度,发挥科学道德和学风教育在研究生教育中的作用[7]。

第三,强化导师责任教育,发挥导师示范作用。完善研究生科学道德和学风教育工作新途径的过程中从导师入手,发挥导师在教育中的示范作用能够有效的提升教育效果。首先,必须强化研究生师资力量,在此基础上才能够实现示范作用。其次,建立正确的教育引导政策,利用政策引导作用强化导师在研究生科学道德和学风教育工作中的重要性[8]。最终,实现强化导师责任教育,发挥导师示范作用的研究生人才培养模式创新。

四、总结

当前我国研究生科学道德和学风教育工作中存在教育宣讲效果不理想、教育力度明显不足和研究生自身参与性不足的三点共性问题。道德教育和学风建设一直是我国教育工作改革的首要内容。为进一步强化校园文化建设,实现对研究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未来我国高等教育机构在改革和完善科学道德和学风教育工作过程中可以从思想认识和人才培养模式途径入手,创新、完善研究生科学道德和学风教育方式和内容,实现科学道德和学风教育的重要性,为培养规范型、道德型科研人才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何江,潘屹鸣.刍议研究生科学道德和学风教育质量管理体系之构建[J].上海中医药大学学报,2015,06(01):77-79.

[2]张艳萍,康永刚.探索完善研究生科学道德和学风教育工作的新途径――以吉林大学为例[J].思想教育研究,2016,03(05):98-101.

[3]曹国永.多措并举大力推进研究生科学道德和学风建设[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3,01(04):9-11.

[4]黄磊,王英国,闫亮亮.以宣讲教育推动研究生科学道德和学风建设的探索与思考[J].高校辅导员,2014,06(03):48-50.

[5]胡海峰.研究生教育质量评价工作视域下高校科学道德与学风建设[J].江苏理工学院学报,2014,05:94-97.

[6]郑卫荣.“首要责任人”视角下的研究生导师德育工作探索[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5,02(01):45-51.

[7]刘卓.以科学道德和学风建设引领高校研究生德育工作的探索[J].中国电力教育,2014,20(07):81-82.

[8]唐立军.加强、引导完善机制――切实做好科学道德和学风建设工作[J].北京教育(德育),2012,09(02):114-116.

生态学研究的主要用途范文第5篇

[关键字]园林景观生态学;任务;发展趋势

园林景观生态学以整个景观为研究对象,强调空间异质性的维持与发展,生态系统之间的相互作用,大区域生物种群的保护与管理,环境资源的经营管理,以及人类对景观及其组分的影响。在景观这个层次上,低层次上的生态学研究可以得到必要的综合。作为一门学科,园林景观生态学是在60年代在欧洲形成的。早期欧洲传统的园林景观生态学主要是区域地理学和植物科学的综合。土地利用规划和决策一直是园林景观生态学的重要研究内容。园林景观生态学直到80年代初才在北美受到重视,但迅速发展成为一门很有生气的学科。园林景观生态学给生态学带来新的思想和新的研究方法。它已成为当今北美生态学的前沿学科之一。

1.园林景观生态学的研究对象及任务

1.1园林景观生态学的研究对象

园林景观生态学的研究对象是作为复合生态系统的景观,景观是自然和人文系统的载体。园林景观生态学家对“景观”的理解不尽相同,这些观点既有所联系,又不完全一致,主要表现为三个方面。

第一是从景观的直观景象来认识。这是景观的最原始和最普通概念,它主要应用于景观建筑学,这里寓有美学因素。尽管现代景观建筑学对景观的理解不限于此,但它依然是景观建筑学的主要目标。

第二是从个体的属性结构上理解景观。在地质学、地貌学、土壤学和植被科学中,景观原理用以说明个体各属性在地表的结构格局,这个属性是这些学科的研究对象,如岩石、地表形态(地形)、土壤个体、植物群落等。地质景观、地貌景观、土壤景观和植被景观常被用来描述格局。

1.2园林景观生态学的任务

目前,应遵循系统整体优化、循环再生和区域分异的原则,为合理开发利用自然资源、不断提高生产力水平、保护与建设生态环境提供理论方法和科学依据;探求解决发展与保护、经济与生态之间的矛盾,促进生态经济持续发展的途径和措施。园林景观生态学的基本任务可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景观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研究。包括对自然景观生态系统和人工景观生态系统的研究。通过研究景观生态系统中的物理过程、化学过程、生物过程以及社会经济过程来探讨各类生态系统的结构、功能、稳定性及演替。研究景观生态系统中物质流、能量流、信息流和价值流,模拟生态系统的动态变化,建立各类景观生态系统的优化结构模式。景观生态系统结构研究主要包括景观空间尺度的有序等级。景观功能研究主要包括景观生态系统内部以及与外界所进行的物质、能量、信息交换及这种交换影响下景观内部发生的种种变化和表现出来的性能。

二是景观生态监测和预警研究。这方面的研究是对人类活动影响和干预下自然环境变化的监测,以及对景观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的可能改变和环境变化的预报。景观生态监测的任务是不断监测自然和人工生态系统及生物圈其他组成部分的状况,确定改变的方向和速度,并查明种种人类活动在这种改变中所起的作用。景观生态监测工作,应在有代表性的景观生态系统类型中建立监测站,积累瓷料,完善生杰数据库,动态地监测物种及生态系统状态的变化趋势,及时发出,为决策部门制定合理利用自然资源与保护生态环境的政策措施提供科学依据。

三是景观生态设计与规划研究。景观生态规划是通过分析景观特性以及对其判释、综合和评价,提出景观最优利用方案。其目的是使景观内部社会活动以及景观生态特征在时间和空间上协调化,达到对景观优化利用,既保护环境,又发展生产,合理处理生产与生态、资源开发与保护、经济发展与环境质量,开发速度、规模、容量、承载力等的辩证关系。根据区域生态良性循环和环境质量要求设计出与区域协调和相容的生产和生态结构,提出生态系统管理途径与措施。主要包括:景观生态分类、景观生态评价、景观生态设计、景观生态规划和实施。

四是景观生态保护与管理研究。运用生态学原理和方法探讨合理利用、保护和管理景观生态系统的途径。应用有关演替理论,通过科学实验与建立生态系统数学模型,研究景观生态系统的最佳组合、技术管理措施和约束条件,采用多级利用生态工程等有效途径,提高光合作用的强度,最大限度地利用初级异养生产,提高不同营养级生物产品利用的经济效益。建立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保护区,经营管理和保护资源与环境。保护主要生态过程与生命支持系统;保护遗传基因的多样性;保护现有生产物种;保护文化景观,使之为人类永续利用,不断加强种种生态系统的功能。

2.园林景观生态学的未来发展趋势

随着问题的不断复杂化,传统的园林景观生态学已越来越不适应问题的解决。为了保持未来园林景观生态学的活力,园林景观生态学需要发展得更全面和更平衡。园林景观生态学不仅要保持其自然科学的属性,还要加强同经济、社会和政治等其他学科的联系,不断地改造和创新。这样,园林景观生态学才能拓展成为综合的景观科学。发展景观科学遵循的3个途径是:

2.1尺度一致性

即在时间和空间上必须同社会、行政和管理中相关的过程保持尺度一致性。由于景观是处于生态系统之上,大地理区域之下的中间尺度,许多土地利用和自然保护问题只有在景观框架下才能有效地解决,全球变化的影响及反应在景观尺度上也变得非常重要,因而不同时间和空间的景观生态过程研究十分重要。

2.2整体性

即景观科学是①园林景观生态学;②经济学和心理学/社会学;③包括设计、规划和管理的各学科;④决策学的有机统一。

当前人类对地球和景观的干扰日益严重,产生的问题也日益复杂。这些问题的解决需要经济学、社会学和其他包括公共管理学在内的各学科在景观尺度上同生态学密切合作。尽管园林景观生态学也提出了一些一般原理,但如何在真实的景观中应用这些原理还不甚清楚;同时,由于实际的景观管理需要多部门的协调组织,许多景观模型只是停留在理论水平上。这些迫切需要将传统的园林景观生态学和其他包括设计、规划、管理以及决策等学科紧密联系起来,也只有这样,才能提高园林景观生态学科研成果和信息在空间规划、决策和实施中的有效性,同时,反过来,提高园林景观生态学在评价各种规划和管理政策效果中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