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供应链管理的基本概念

供应链管理的基本概念

供应链管理的基本概念

供应链管理的基本概念范文第1篇

1供应链概念

供应链的概念是在80年代末提出的,它是一种新型的管理模式,实际上,供应链是一个系统,是客观存在的,在供应链中,有非常清晰的过程:原材料的生产、产品形成、销售等一系列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每一个环节都是“需方”和“供方”的对应关系,就形成首尾相连的供应链[1]。在没有对供应链有明确的认识时,大都认为供应链是企业中的内部过程,是通过生产的转换和销售等过程传递的,美国的史迪文斯曾经认为:“供应链是从供应商的供应商到用户的用户流中所产生的长链”,现阶段,大部分人对供应链的认识停留在了核心企业的网链关系上,中国的马士华教授说:供应链是一个整体的功能网链结构,该条链主要是围绕着企业的核心环节进行,并对企业中的物流、资金流等进行控制,按照生产顺序将产品送到供应商、分销商等手中的一个结构。这条链的结构非常简单,都是按照第一、第二、第三进行排列的,

2物资管理的概念

物资管理的概念可以从两个角度进行分析,分别是传统的物资管理概念和现代的物资管理概念,其中传统的物资管理概念是指企业所需要各种物资的使用和利用等的总称。物资供应计划的编制、物资储备量的控制以及综合利用的管理等。而现代的物资管理概念则是为了满足顾客的需求[2]。

3供应链管理的概念

在当下市场竞争如此激烈的环境下,供应链管理逐渐受到了人们的关注,实际上,在国际上有一些企业已经将供应链管理应用在企业的物资管理之中,并且取得显著的效果,比如DELL公司、IBM公司以及宝洁公司等,美国供应链管理协会将管理链管理作出了重新的定义,主要包括:原材料、制造与装配、订单管理及最终交付用户,这些都可以说成供应链管理的主要内容。

4供应链管理与物资管理的关系

供应链管理与物资管理的关系是包含与被包含的关系,可以说,物资管理是供应链管理的一部分,物资管理仅仅是应用在企业内部,为了促进企业的发展,将供应链管理与物资管理进行有机的结合,将原料供应、生产、销售等形成一个整体的供应链,这不仅能够提高产品的质量,优化供应链管理,还能提升市场竞争力。而供应链管理则是对供应链中所触及到的信息流、价值流、资金流等的管理,它主要是以Internet作为依托[3],并且以同步化生产计划为指导、供应、实施的,主要包括:供应链产品需求预测和计划、供应链的设计、基于供应链管理的产品设计和制造管理、反向物流管理、供应链实施的原则和步骤以及基于供应链的用户服务和物流管理等,可以说,供应链管理注重的是物流成本和用户服务水平的关系,所以,要想使供应链企业群体获取利益,就需要将供应链中涉及到的各个部门结合在一起,这样,才能将力量最大限度的发挥出来。

5基于供应链理论的物资管理特点

供应链管理是一种新的管理思想,它涵盖的是由供应商到消费者的全过程,强调的是战略管理,由于“供应”在供应链占据着重要的作用,所以在进行供应链管理的时候,应该加强核心企业与相关企业之间的关系,从而实现双赢。事实上,供应链管理具有更高的目标,它不仅仅是完成市场目标,更是一种服务。供应链管理最重要的环节就是采用集成的方法对供应链进行控制。要知道,物资采购是企业的起点,也是企业核心业务流程的开始,从某种程度上说,物资采购并不是购买原材料,而是一种能力,更是一种联系,将沟通生产与物资供应联系在一起,在二者之间架起了一座桥梁,进而促进了供应链系统的发展,提高了供应链上企业的运作效率。将供应链理论应用在企业物资管理中,主要表现在:第一,为订单而采购,采购模式简单,降低了库存成本,提高了物流的速度。第二,重视外部资源管理,传统的采购模式,使得供应商不能够及时地了解采购部门的业务流程,给供应商带来了缺陷。第三,战略协作伙伴关系,在以往的采购模式中,基于战略伙伴关系的采购方式存在很多问题,这些问题是库存问题、风险问题、降低采购成本问题。其中风险问题主要是在运输过程中出现的风险或是产品质量的风险,库存问题主要是由于以往的采购模式不能够使供应链中各个环节共享信息,使得供应链的整体效率得不到提高,进而减少了需求信息的失真现象。第四,信息集成共享,要想保证供应链得到共享,就要协调企业之间的产品流、信息流,并且及时的掌握供应链上的信息,以此提升供应链的性能,进而保证供应链能够真正的做到信息共享。

结束语:

供应链管理的基本概念范文第2篇

关键词:服务质量;供应链管理;建模;差距分析

中图分类号:F274 文献标识码:A

收稿日期:2013-05-08

作者简介:熊伟(1963-),男,江苏常州人,浙江大学管理学院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研究方向:质量管理与质量工程、生产运作与供应链管理;王辉(1988-),男,浙江临海人,浙江大学管理学院研究生,研究方向:质量管理与质量工程、生产运作与供应链管理。

基金项目: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项目编号:12&ZD206。 近几十年来,服务质量一直是研究人员和实践者感兴趣的研究领域。随着世界经济的快速发展,组织在通过供应链管理寻找创造和传递顾客价值的方法中面临着越来越大的压力,商业模式的变化迫使组织的经营重点,从单纯的利润最大化转变为通过提升顾客满意度,以获取最大化利润。所以,不仅需要组织关注内部流程,同时需要关注产品或服务的交付方式。因此,与顾客建立关系可改善组织盈利能力、服务能力以及减少成本,已经得到越来越多的共识(Niraj et al.,2001)[1]。

目前,对服务质量的研究大部分集中于服务及相关行业,以供应链整体角度研究仍较少。诸多实证研究证明服务质量与组织经营绩效、顾客满意、顾客忠诚、盈利能力和低成本的相关性,能激发研究人员和实践者探索该领域(Leonard and Sasser,1982; Cronin and Taylor,1992; Hallowell,1996; Chang and Chen,1998; Silvestro and Cross,2000; Newman,2001; Sureshchander et al.,2002; Guru,2003等)。Nix(2001)[2]指出供应链情景下服务质量研究的重要性已被广泛接受,但其研究仍较少。通过对服务质量模型的综合研究,Seth et al. (2005)[3]指出必须在一个包括产品和服务交付相关的运营流程领域研究服务质量。鉴于服务质量不仅对供应商、分销商、员工和顾客有影响,同时也影响整体的业务及组织发展,本文尝试在供应链情景下理解服务质量概念,并提出供应链服务质量的概念模型。

一、文献回顾

“服务”拥有丰富多样的含义,但其应用于管理文献中却产生了相当大的模糊性。在20世纪的50、60年代,西方市场营销学界开始对服务进行系统研究,诸多研究人员试图从经济学、服务营销、服务过程、服务特性、服务管理,以及与实物产品对比等不同视角对其进行定义。尽管不同研究者、不同机构对服务的定义可能有所区别,但从其本质上看都认为服务是以满足消费者的需要为目的,是以人的活动为基础的,是为消费者提供满足的过程。所以,服务管理不同于一般的产品管理,服务有其特定属性。基于此观点,越来越多的研究人员投身于更加具体的服务管理方法和工具的研究上,服务质量的概念化和测量就是研究的焦点领域之一。

(一)服务质量的定义

服务质量的概念是从有形产品的质量概念引进而来,Parasuraman et al. (1988)[4]提出人们对有形产品质量的认识大致有4种:(1)零缺陷;(2)符合某种规范或标准;(3)对顾客需求的满足程度;(4)“内部失败”(指产品离开工厂之前)与“外部失败”(指产品在市场中的表现)的发生率。但是,由于服务与有形产品的不同特性,使服务质量的概念和有形产品的质量概念在内涵上有很大的不同。

20世纪70年代初,Levitt(1972)[5]首次提出服务质量概念,认为服务质量就是指服务是否能达到预设的标准。根据认知心理学的基本理论,Gronroos(1984)[6]提出了顾客感知服务质量,服务业开始重视质量问题。服务质量既是服务本身的特性的总和,也是消费者感知的反应。在对服务质量的研究过程中,主要是北欧和北美两大学派有明确的研究成果,表1展示了部分较有代表性的服务质量的定义。总第437期

熊 伟:基于顾客导向的供应链服务质量概念模型研究

服务质量定义的变化反映了人们对服务质量认知的大致过程,虽然研究人员对服务质量的定义有所不同,但都认为服务质量是一种主观的质量,是很难以客观的标准来衡量的,它取决于顾客的实际感受。因此,供应链情景下的服务质量可以定义为在供应链整体下的不同层级的期望和感知差异的比较。

(二)服务质量模型

目前,对于服务质量的概念和模型已经有了较为系统的发展。Gronroos(1982)[7]认为感知服务由三个要素构成,即技术质量、功能质量和企业形象。后来Gronroos(1984)对自己的观点进行了修正,指出服务质量由技术质量和功能质量两个要素构成,企业形象对技术质量和功能质量有过滤作用,并提出了一个感知服务质量模型。在此基础上,Parasuraman et al. (1985)[8]将服务质量概念化为顾客期望和对服务体验评价的感知差距,并构建了服务质量差距模型。此后,Parasuraman et al. (1988)修正和发展了服务质量测量工具,提出一个由有形性、可靠性、安全性、响应性、移情性构成的,包括22项问题的SERVQUAL量表来测评服务质量。

鉴于其决定服务质量的5个维度和SERVQUAL评价方法是建立在美国对信用卡、电话服务、零售银行、证券经纪人,以及家电维修和维护等部分服务行业的实证研究基础上,并未考虑其它国家和地区的不同因素对服务质量的影响,因而具有一定的争议性。基于概念或实证研究,后续部分研究人员对维度的数量和测量项目进行了进一步的研究。因此,差距模型和SERVQUAL研究结果具有前沿的实践意义和科学指导作用,并成为大部分研究人员构建内部服务质量模型的基础(Akan,1995; Avkiran,1994; Babakus and Mangold,1992; Bojanic,1991; Carman,1990; Finn and Lamb,1991; Johns and Tyas,1996; Johnson and Sirikit,2002; Saleh and Ryan,1991等)。

服务营销专家Rust and Oliver(1994)[9]站在外部服务质量的角度,提出了包含服务产品、服务传递和服务环境在内的三要素模型。虽然该模型未通过实证研究进行验证,但在银行和保健行业已发现相似模型。通过利用来自银行业和医疗服务业的数据,同时参考其他研究人员的成果,Brady and Cronin(2001)[10]对Rust and Oliver模型进行了实证检验,构建了服务质量阶层结构模型,并将三要素重新命名为结果质量、互动质量和物理环境质量。所以,该模型具有一定参考意义。另外,基于期望和感知的服务质量理论也被质疑,鉴于Cronin and Taylor (1992)[11]所提出的只测量服务绩效(顾客感知)的SERVPERF量表,比SERVQUAL在测量服务质量方面效果更好,部分研究者在该基础上进行了拓展研究(Babakus and Boller,1992; Gotlieb et al.,1994; Hartline and Ferrell,1996等)。

随着商业模式和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电子数据交换、POS系统以及ERP系统等在内的技术,在提升服务质量的过程中扮演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Furey(1991)[12]认为IT可以通过提升方便性,提供额外服务以及收集服务绩效相关信息,以提高服务质量。IT重要性的提高促使研究人员研究顾客如何评估基于IT的服务以及该评估,对顾客对于整体服务质量感知的影响等,同时带动了相关服务质量模型研究的发展(Berkley and Gupta,1994; Dabholkar,1996; Broderick and Vachirapornpuk,2002; Zhu et al.,2002; Santos,2003)。

综上所述,国外服务质量的研究以理论为基础,从服务质量产生机理出发,结合行业实证研究来探索服务质量要素,并建立模型,其中PZB的服务质量评价模式在实证研究中具有广泛的应用。这些研究一个明晰的分析路线就是研究焦点从决定服务质量内因开始,从内向外逐渐拓展,从内部员工到外部消费者,再延伸到消费者所处的环境特征,从单向服务质量决定到互动服务过程。

(三)供应链中的服务质量

目前,大部分服务质量研究聚焦于顾客感知层面,在供应链情景下的服务质量适用性研究则较少。对供应链服务质量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分销(Bienstock et al.,1997[13]; Sinha and Babu,1998[14]),物流(Mentzer et al.,1999[15],2001[16]),采购(Stanley and Wisner,2002[17])或快速响应(Perry and Sohal,1999[18])等方面,而不是作为一个整体的供应链,表2展示了部分供应链服务质量研究方面的进展。与服务的研究发现相似,人们普遍接受服务质量与供应链绩效改善存在相关性。因此,有必要站在供应链角度,以综合的方式研究从供应商到分销商的供应链服务质量,以期实现供应链基本目标。

(四)小结

目前,由于对于服务质量仍没有统一的定义,对服务质量的研究较多地聚焦于概念、模型和测量等方面,服务质量模型的研究也需要在具体领域和研究对象下进行审核与修正。对服务质量的研究较多的是以顾客感知为基础,而对影响服务结果的组织支撑能力和水平考虑较少,不利于组织系统地发现不足,以及有针对性地改进和提升其服务水平。合理的服务质量评价不仅要评价顾客感知质量,还应评价服务企业固有的服务能力和水平及组织支撑质量。因此,供应链情景下的服务质量概念的适用性还不是很充分,服务质量建模与测量方面还有一定的差距,这促使我们在下节中提出该模型。

二、供应链服务质量概念模型构建

通过对服务质量、服务质量模型、供应链服务质量的回顾,本文综合考虑Parasuraman et al.以及Brady and Cronin的研究成果,并结合供应链特征,分别从内部及外部角度,构建供应链服务质量概念模型,具体如图1所示。

图1 供应链服务质量概念模型

(一)内部服务质量与外部服务质量

服务支撑能力反映的是在供应链中以核心企业为主导,对跨越组织界限的价值创造活动进行整合的程度,其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供应链对顾客提品或服务的有效性及效率问题。虽然供应链管理强调对外部业务伙伴的集成,但实际实施过程中必须首先通过整合内部职能,然后转移至外部整合。因此,内部服务质量不同于外部服务质量,对于内部各职能的整合也变得较为重要。服务支撑能力能改进人员管理培训、信息沟通、组织氛围、企业运营和资源配置等,从而提升外部服务质量。对于外部服务质量,参考Brady and Cronin(2001)提出的服务质量阶层结构模型,对顾客感知服务质量划分为交互质量、结果质量、环境质量等要素。

1.交互质量指顾客在接受服务的过程中对服务人员、事件处理及信息的感知,该维度对感知服务质量有很重要的影响。

2.结果质量是指当服务完成时,顾客对服务经历的整体感受和需求被满足的程度,以及对服务组织和人员形成的整体感知,诸多营销学领域的研究者认为“服务结果”对感知服务质量有显著的影响作用。

3.环境质量指顾客在服务过程中对有形的物质设备(如电脑、桌椅等),以及无形的环境设计(如氛围、秩序等)的感知。

以上三类要素较为直接地解释了顾客对服务质量的感知过程,对于顾客得到了怎样的服务、顾客如何得到服务以及顾客在怎样的环境中得到服务等问题较为明晰。

(二)供应链差距

对于整体供应链服务质量模型,本文参考Parasuraman et al.(1985)的研究成果,克服传统单个企业与顾客之间感知服务质量差距研究的缺陷,通过差距分析并考虑双向差距进行构建,探索供应链不同层级企业之间相互感知差距细节,及其对最终顾客感知的影响,具体如表3所示。

需要指出的是以上几类双向差距的产生可表现为沟通交流差距、期望与感知差距、信息差距、资源、战略与能力的差距,以及文化及其他方面的差距等,不同层面的差距具有不同的侧重点或表现形式。所以,作为核心企业内部横向职能部门,以及纵向管理层级之间差距的识别,对于提高供应链整体服务质量也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三)小结

供应链情境下的服务质量模型为评估供应链服务质量提供了概念框架,但处于探索阶段的模型仍需要进行实证研究,需要开发完整的方法去识别供应链中关键和非关键的差距;有必要强化完整的模型及验证三个双向差距,并决定影响它们的因素;有必要开发标准的工具以测量供应链服务质量,以传递顾客满意及获得顾客盈利;有必要研究外部环境因素对于供应链服务质量的影响。

三、结语

本文提出的供应链服务质量概念模型与传统服务质量模型具有不同特点,通过差距分析识别了供应链不同层级企业,及核心企业内部的关键差距,这些差距可能是相互关联的,并且在不同层级会对供应链绩效有不同影响。本文明确了内部服务质量与外部服务质量之间的关系,鉴于其有助于供应链核心企业寻找供应链弱点,描绘供应链未来战略方向,其作为内部和组织间的标杆管理工具,以提高供应链整体服务质量,可以预期这种模型对于关注供应链管理效率的组织而言是非常有益的。

参考文献:

[1] Niraj R,Gupta M,Narasimhan C. Customer profitability in a supply chain[J].Journal of Marketing,2001,65(3):1-16.

[2] Nix N. Customer service in supply chain management context,in Mentzer,J.T. (Ed.),Supply Chain Management[M].Sage Publications,Beverly Hills,2001,CA:358-9.

[3] Seth N,Deshmukh S G,Vrat P. Service quality models:a review[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Quality & Reliability Management,2005,22(9):913-949.

[4] Parasuraman A,Zeithaml V A,Berry L L. SERVQUAL:a multiple item scale for measuring consumer perception of service quality[J].Journal of Retailing,1988,64(1):12-40.

[5] Levitt T. Production-line approach to service[J].Harvard business review,1972,50(5):41-52.

[6] Gronroos C. A service quality model and its marketing implications[J].European Journal of marketing,1984,18(4):36-44.

[7] Gronroos C. Strategic Management and Marketing in the Service Sector[D].Swedish School of Economics and Business Administration,1982.

[8] Parasuraman A,Zeithaml V A,Berry L L. A conceptual model of service quality and its implications for future research[J].The Journal of Marketing,1985,49(4):41-50.

[9] Rust R T,Oliver R L. Service quality:insights and managerial implications from the frontier. In Rust,R.T. & Oliver,R.L. (Eds),Service Quality:New Directions in Theory and Practice[M].London:Sage Publications,1994:1-19.

[10] Brady M K,Cronin Jr J J. Some new thoughts on conceptualizing perceived service quality:a hierarchical approach[J].The Journal of Marketing,2001,65(3):34-49.

[11] Cronin Jr J J,Taylor S A. Measuring service quality:a reexamination and extension[J].The Journal of Marketing,1992,56(3):55-68.

[12] Furey T R. How information power can improve service quality[J].Planning Review,1991,19(3):24-6.

[13] Bienstock C C,Mentzer J T,Bird M M. Measuring Physical Distribution Service Quality[J].Journal of the Academy of Marketing Science,1997,25(1):31-44.

[14] Sinha R K,Babu A S. Quality of customer service in supply chain system:a diagnostic study[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Quality & Reliability Management,1998,15(8/9):844-859.

[15] Mentzer J T,Flint D J,Kent J L. Developing a logistics service quality scale[J].Journal of Business Logistics,1999,20(1):9-32.

[16] Mentzer J T,Flint D J,Hult G T M. Logistics service quality as a segment-customized process[J].The Journal of Marketing,2001,65(4):82-104.

供应链管理的基本概念范文第3篇

[关键词]供应链 供应链管理 绩效评价 供应链绩效

一、前言

在日趋激烈的全球化竞争中,单个企业间的竞争已经被企业群体之间的竞争所取代,表现为供应链之间的竞争。因此,供应链的绩效评价也显得尤为重要,近几年成为供应链管理领域研究的热点。20 世纪六七十年代, 供应链在世界范围内已经开始受到广泛关注; 到 80 年代末提出了供应链的概念; 进入 90 年代,供应链管理成为各国学者和企业家研究的一个热门领域。供应链由直接、间接为实现顾客需求的所有各个环节组成,不仅包括制造商和供应商,而且包括运输机构、仓库、零售商和顾客。

二、供应链绩效评价的概念与内涵

1. 供应链的概念与内涵

供应链的概念最早出现在 20 世纪 80 年代左右,但到目前为止没有形成统一的定义。Lin F. R.等认为供应链是包括供应商、制造商、 销售商在内, 涉及物流、资金流、信息流的企业网络系统。Stevens认为 ,供应链是通过价值增值过程和分控制从供应商的供应商到用户的整个过程 ,它始于供应的源点 ,终于消费的终点。Christopher 认为,供应链是一个组织网络,所涉及的组织从上游到下游,在不同的过程和活动中对交付给最终用户的产品或服务产生价值增值。国内学者对供应链的认识也不尽相同。陈国权认为,企业从原料和零部件采购、运输、加工制造、分销直至最终送到顾客手中的这一过程被看成是一个环环相扣的链条 ,这就是供应链。蓝伯雄认为,供应链是原材料供应商、零部件供应商、生产商、分销商、零售商、运输商等一系列企业组成的价值增值链。马士华认为,供应链是围绕核心企业 ,通过对信息流、物流、资金流的控制,从采购原材料开始,制成中间产品以及最终产品,最后由销售网络把产品送到消费者手中的将供应商、制造商、分销商、零售商、直到最终用户连成一个整体的功能网络结构。供应链的概念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供应链参与者:供应商、生产商、销售商、运输商等;(2)供应链活动:原材料采购、运输、加工、制造、分销等;(3)供应链的三种流:物流、资金流和信息流;(4)供应链的拓扑结构:网络、链条、网链。这四者贯穿起来,就形成了供应链。

2. 供应链评价的概念与内涵

供应链绩效评价是供应链管理的重要内容, 对确定供应链目标的实现程度和提高决策支持具有重要意义。尽管供应链管理概念迄今为止已经历了三十多年的发展历程, 对供应链绩效评价的研究也有了一定积累,但由于供应链至今尚无一个公认的定义, 因而供应链绩效评价的定义也未能统一,对供应链绩效评价的内容界定还很不完善, 缺乏系统性。笔者认为,供应链绩效评价是指围绕供应链的目标, 对供应链整体、各环节(尤其是核心企业)运营状况以及各环节之间的营运关系等所进行的事前、事中和事后分析评价。供应链的绩效评价,从着眼点来看,应服务于供应链的目标;从客体来看,应包括供应链整体及各组成成员;从空间来看,涉及内部绩效、外部绩效和供应链综合绩效;从内容来看,涉及反映运营状况和运营关系的各种指标;从时间来看, 包括事前、事中和事后。

三、供应链绩效评价的研究现状

1. 供应链绩效评价的原则

供应链绩效评价现行原则是由徐贤浩等人在现行企业绩效评价指标特点的基础上提出的,这些原则要求采用能反映供应链业务流程的绩效指标体系,评价指标要能反映整个供应链、各组成成员的运营情况以及各组成成员之间关系,尽量采取实时分析与评价方法。这些原则为供应链绩效指标的选择提供了方向。但它并没有明确与供应链目标的关系,因此也缺乏战略性。

2. 供应链绩效评价的指标

关于供应链绩效评价指标,很多学者提出了自己的见解,影响较大的有:

(1)Lummus等人提出的4个方面的主要考核指标。供应方面包括供应的可靠性、提前期;过程管理方面包括过程的可靠性、所需时间和完成情况;交货运送方面包括订单完成率、补充提前期、运输天数;需求方面包括供应链总库存成本、总周转时间。

(2)Beamon把供应链绩效评价指标分为定性和定量两类。其中,定性指标包括顾客满意度、柔性、信息流和物流整合度、有效风险管理和供应商绩效。定量指标分为基于成本的指标(包括成本最小化、销售最大化、利润最大化、库存投资最小化、投资回报最大化)和基于顾客影响的指标(包括满足率最大化、产品交货延迟最小化、顾客响应时间最短、定货至交货时间最短和功能重复最小化)。

(3)我国学者徐贤浩等人提出了能反映整个供应链业务流程绩效的评价指标,包括产销率指标、平均产销绝对偏差指标、产需率指标、供应链产品出产(或投产)循环期指标、供应链总体运营成本指标、供应链核心产品成本指标和供应链产品质量指标。

(4)马士华教授等人提出了供应链绩效评价的一般性统计指标,包括客户服务、生产与质量、资产管理和成本4个方面,其中每一方面又包括7项具体指标。他们认为,除了以上一般性统计指标外,供应链的绩效还应包括一些综合性的指标或一些定性指标评价体系。

(5)PRTM[12]在SCOR(supply chain operations reference)模型中提出了度量供应链绩效的11项指标,分别为: 交货情况、 订货满足情况(包括满足率和满足订货的提前期)、完美的订货满足情况、供应链响应时间、生产柔性、总物流管理成本、附加价值生产率、担保成本、现金流周转时间、供应周转的库存天数和资产周转率。

(7)Mercer 管理咨询公司提出了以下7个指标对第三方物流3PL (供应链的一部分)和第三方供应商的绩效进行评价, 这些指标包括:准时运输、准时交货、运输精确性、订货完成率、项目完成率、库存精确性、毁损率。

总体上来讲,供应链绩效评价存在的主要问题包括供应链绩效评价的原则有待完善和规范,加强其指导作用。对供应链绩效的研究也缺乏对供应链绩效目标的考虑,很少考虑到供应商、分销商的选择对供应链以后运行绩效的影响以及供应链绩效综合评价问题。另外,供应链绩效评价方法和手段有待开发。

四、供应链绩效评价研究的发展趋势

1. 供应链绩效概念的界定

关于供应链绩效的概念应该有一个较为明确的界定,才能进一步研究好供应链的绩效评价。供应链绩效及其内容的界定有赖于供应链目标与政策的确定。对供应链绩效评价进行研究就必须围绕供应链目标及其政策合理界定供应链绩效的内涵与外延。

2. 供应链发展潜力的评价

供应链由许多合作企业组成,供应链发展潜力是企业通过自身的运作,不断扩大积累而形成的发展潜能。企业发展能力的形成主要依托于企业不断增长的销售收入,降低开支而节约的资金和企业创造的利润,企业应注意把这些利润转化为企业的积累与再投资。因而,供应链及各成员企业绩效评价应将长远发展潜力作为主要内容。

3. 供应链敏捷性评价

随着敏捷制造的逐渐发展,敏捷化是供应链和管理科学面向制造活动的必然趋势。敏捷供应链以增强企业对变幻莫测的市场需求的适应力为导向,着眼于提高供应链各缓解的边际效益,以实现本企业与合作企业的共赢。因此,供应链敏捷性评价将成为供应链绩效评价研究的重要课题。

4. 供应链环境效率评价

Beeman于1996年提出“绿色供应链”的概念,将资源回收率(material recovery rate)、核心回报率(core return rate)、废物比(waste ratio )、生态有效性(eco-efficiency)等环境指标加入到引入供应链模型,绿色供应链绩效评价或供应链环境绩效评价将成为供应链绩效评价研究的又一个热点。

5. 供应链评价系统的研究与开发

供应链管理是获得国际竞争优势的重要使能手段之一。利用信息技术进行经营过程重构,消除供应链中不增值的环节,从而降低成本,将成为提高企业竞争力的有效途径。由于供应链具有如此重要的作用,在全球竞争环境下,对供应链技术与系统的研究与开发已成为国内外的热点之一。供应链绩效评价系统的研究与开发也将纳入供应链绩效评价研究的轨道。

6. 供应链评价模型与方法的研究

供应链绩效评价是供应链管理中的一项综合性活动,涉及供应链各个方面的情况。因此,为了充分反映供应链绩效的全貌,需要研究建立集成化供应链绩效评价的层次结构模型,明确评价内容,设定评价要素,设置评价指标(包括统一的评价指标标准值);不仅要评价供应链的整体绩效,还要评价各子系统的绩效,更要对供应链绩效进行综合评价。为此,需要研究如何使用定量分析与定性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如模糊数学方法、人工神经网络方法、层次分析法等来进行供应链绩效的综合评价。总之,有关供应链绩效评价模型与方法的研究将成为又一项新的研究课题。

参考文献:

[1] Chopra S, Meind 1 P. Supply Chain Management [M]. New Jersey, U.S.A: Prentice Hall, Inc, 2001: 323

[2] 黄小原,李宝家.供应链集成化动态模型与控制[J ] .系统工程学报,2001 (4) :2542260

[3] 陈志祥,马士华,陈荣秋等.供应链管理与基于活动的成本控制策略[J] .工业工程与管理,1999 (5) :32236

[4] SIMON C Supply Chain Management :an analytical frame work for critical literature review [J]. European of Purchasing & Supply Management , 2000 (6) :67283

[5] 陈国权.供应链管理[J ] .中国软科学, 1999 (3):1012104

[6] 蓝伯雄,郑小娜,徐心. 电子商务时代的供应链管理[J] .中国管理科学, 2000, 8 (3) :127

[7]马士华, 林勇, 陈志祥. 供应链管理[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 2000. 37―66

[8]Lummus R R,Vokurka R J ,Alber K L. Strategic supply chain planning[J]. Product ion and Inventory Management Journal, 1998,(3):49-58

[9]Beamon B M. Supply chain design and analysis:models and methods[J ].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roduct ion Economics, 1998, 55: 281-294

[10] 徐贤浩,马士华,陈荣秋.供应链绩效评价特点及其指标体系研究[J].华中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 14 (2): 69-72

[11]马士华,林勇,陈志祥. 供应链管理[M].北京: 机械工业出版社, 2000. 342―346

[12] PRTM. Soor model [EB/OL]. http: // Supply -chain. Org /html/soor-overview, cfn, 2000-05-15

[13]Camm J D, Chorman T E. B lending OR/MS,judgement, and GIS: Restructuring P&G’s supply chain [J].Interfaces, 1997, 27(1):128-142

供应链管理的基本概念范文第4篇

【关键字】供应链管理物流管理供应链物流系统

20世纪80年代,随着物流一体化由企业内部物流活动的整合转向跨越企业边界的不同企业间协作,供应链管理(SupplyChainManagement,简称SCM)的概念应运而生。能够真正认识并率先提出供应链管理概念的也是一些具有丰富物流管理经验和先进物流管理水平的世界级顶尖企业。这些企业在研究企业发展战略的过程中发现,面临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仅靠一个企业和一种产品的力量已不足以占据优势,企业必须与原料供应商、产品分销商和第三方物流服务者等结成持久、紧密的联盟,共同建设高效率、低成本的供应链,才可以从容面对市场竞争并取得最终胜利。

一、供应链管理和物流管理的概念

1、物流管理的概念

物流管理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的物流管理是指物资的采购、运输、仓储和配送等活动,是企业之间的一种物资流通活动。广义的物流管理包括了生产过程中的物料转化过程,基于这种广义的物流管理,供应链管理也常常被人们认为即是物流管理。物流管理与供应链管理具有相似性,但在管理范围、管理角度、组织内部关系等方面又有明显的区别。由此可以看出,供应链管理源于物流管理,物流管理是供应链管理的重要内容,供应链管理的实效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采购、运输、仓储和配送等物流作业环节的管理和运作状况。因此,物流管理是供应链管理发挥整体效益的前提和基础。

2、供应链和供应链管理的概念

供应链是围绕核心企业,通过对信息流、物流、资金流的控制,从采购原材料、制成中间产品以及最终产品,由销售网络把产品送到消费者手中的将供应商、制造商、分销商和零售商直到最终用户连成一个整体的功能网链结构模式。

供应链管理是指人们在认识和掌握供应链各环节内在规律和相互联系的基础上,利用管理的计划、组织、指挥、协调、控制和激励职能,对产品生产和流通过程中各个环节所涉及的物流、信息流、资金流、价值流以及业务流进行的合理调控,以期达到最佳组合,发挥最大效率,以最小成本为客户提供最大价值的过程。

供应链管理是在满足服务水平需要的同时,为了使系统成本最小而采用的把供应商、制造商、仓库和商店有效结合成一体,并把正确数量的商品在正确时间配送到正确地点的一套方法。供应链管理把对成本有影响和在满足顾客需求过程中起作用的每一方都考虑在内,从供应商、制造商、仓库、配送中心到零售商,甚至是供应商的供应商及客户的客户,其目的在于提高效率、降低成本。供应链管理把企业管理的范畴从单个企业扩大到整个供应链并对之进行有效管理,通过信息共享将错失销售机会的可能性降到最低,减少整个供应链上的库存,降低操作成本,缩短交货时间,改善现金流量,将市场需求变化的风险降到最低。

二、供应链管理下物流管理的应用

1、供应链管理在物流中应用的必然性

物流系统是一个社会化系统,制约其发展的因素很多:不同消费区域的客户情况和环境条件,配送环节,物流成本,库存控制等等。供应链管理应用于物流是一种统一规划下的物流系统,具有供应链的管理特征和集成化优势。供应链管理中“业务流程重组”的思想使得作业流程快速重组能力极大提高,促进了物流系统的敏捷性,通过消除不增加价值的部分为供应链物流系统进一步降低成本和精细化运作提供了基本保障。

供应链是一个整体,合作性与协调性是供应链管理的重要特点。在这一环境中的物流系统也需要无缝连接,它的整体协调性应得到强化,例如运输的货物要准时到达,顾客的需要才能及时得到满足。采购的物资不能在途中受阻才会增强供应链的合作性,因此供应链物流系统获得高度的协调化是保证供应链获得成功的前提条件。

物流管理主要关注企业内部的功能整合,而供应链管理则是把供应链中的所有节点企业看作一个整体,强调企业之间的一体化,关注企业之间的相互关联。物流管理是计划机制,而供应链管理是协商机制,是一个开放的系统,通过协调分享“需求与存货”的信息以减少或消除供应链成员之间的缓冲库存。供应链管理的概念不仅仅是物流的简单延伸。物流管理主要关注于组织内部对“流”的优化,而对供应链管理仅仅认识到进行内部整合的重要性是不够的。所以,供应链应用于物流不但优化了传统的物流系统,更使物流系统向更高一级发展,使物流的支链变大变广,使供应链管理发挥最佳效果。

2、供应链管理体系下物流管理的特点

物流管理是供应链管理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显著特点就是整体性。供应链管理过程中的信息传递很重要,其信息传递是在企业间逐级进行的,信息偏差也会沿着传递方向逐级变大,难免会出现信息失真,信息的利用率随之降低。另外,一般环境下的物流管理缺乏整体规划的观念,链上的每个组织只关心自己的资源(如库存),相互之间很少有沟通和合作。这经常导致一方面库存不断增加,另一方面当市场需求出现时又无法满足,因而企业库存成本很高,企业间因为物流系统不善而错失市场机遇。在供应链管理体系下,各环节之间是战略合作关系,具有利益一致性,各方的信息交流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信息的流量增加,信息的传递方式实现网络化,进而各方提高了在信息共享的程度,避免了信息的失真现象。除此以外,供应链管理体系下的物流管理还有以下特点。

(1)提高了物流系统的快速反应能力。供应链管理以Internet作为技术支撑,其成员企业能及时获得并处理信息,通过消除不增加价值的程序和时间进一步降低供应链的物流系统的成本,为实现其敏捷性、精细性运作提供基础性保障。

(2)增进了物流系统的无缝连接。无缝连接是使供应链获得协调运作的前提条件,没有物流系统的无缝连接,顾客需求得不到及时的满足、物资采购中途受阻等等而造成的有形成本和无形成本的增加会使供应链的价值大打折扣。

(3)提高了顾客的满意度。在供应链管理体系下,企业能够迅速把握顾客的现有和潜在(一般和特殊)需求,使企业的供应活动能够根据市场需求而变化。这样企业能比竞争对手更快、更经济地将商品或服务供应给顾客,极大地提高了服务质量和顾客满意度。

(4)物流服务方式的多样化。随着现代信息技术和物流技术的不断发展,物流服务方式日益表现出灵活多样的特点。为了适应国际化经营的要求,出现了发生在不同国家间的国际物流、专门从事物流服务的第三方物流企业及进行联合库存管理的分销中心等等。

3、供应链管理体系下物流管理的功能

(1)库存管理。通过库存管理缩短订货—运输—支付的周期,加速库存周转,减少及消除缺货事件的发生,有利于整个供应链的协调和运转。

(2)订购管理。订购是给供应商发出订单的过程,主要包括供应商管理、订购合同管理及订购单管理。通过供应链管理,企业可利用配销单据等对整个补充网络制定计划,并向供应链自动发出订货单,通过合同管理在供需双方建立长期关系,通过检查订购数量将订购单送达供应商并对已接收货物进行支付。

(3)配销管理。对进入分销中心的物资,其管理过程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配销需求管理、实物库存管理、运输车队管理、劳动管理等。

(4)仓库管理。仓库管理除了入库货物的接运、验收、编码、保管及出库货物的分拣、发货、配送等一般业务外,还包括代办购销、委托运输、流通加工、库存控制等业务。

4、如何协调供应链管理和物流的关系

物流是供应链的重要组成部分,并贯穿于整个供应链,连接供应链中的各个环节,成为企业合作的纽带。在制定供应链物流战略的过程中,一般需要注意以下问题:要对客户进行细分,对不同类型的客户确定相应的客户服务水平,如订货周期、运输方式库存水平等;要根据销售情况对产品进行分组,针对每一类别的产品可以采取不同的策略。定单录入、定单执行及交货作业处理占物流活动很大比例,因而需要通过技术和管理使整个供应链的物流流程更有效率,特别是对于成员企业间的接口部位,通过集成能剔除多余工作流,提高物流效益。各个成员企业应通过改善合作关系、使用现代管理手段和技术来实现准确预测、信息共享,从而减少不确定性因素带来的负面影响。

供应链与物流有着密切联系,在现阶段如何协调物流与供应链的相互关系,已经成为管理方向的一个重要研究课题。只有协调好物流和供应链的相互关系,才能使企业更有条理、更有针对性地进行配置、调控,应用更加适应企业发展的管理模式,使企业获得更大的效益。

三、总结

供应链管理在物流中的应用已经得到了广泛认同,如沃尔玛公司的销售配送系统计划、台湾雀巢与家乐福的VMI计划等,这些供应链管理环境下的物流更加具有实效性和成效性。企业通过供应链管理环境下的物流来建立新的企业管理模式,克服了传统物流的缺陷,更适应企业发展,更能为企业降低成本、创造利润。

【参考文献】

[1]方美琪、钟佳桂:电子商务与传统企业[M].清华大学出版社,2003.

[2]严冬梅:电子商务物流与配送[M].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3.

[3]杜荣华、刘中、海霞:电子商务与物流[M].人民交通出版社,2003.

[4]朱桂平、李怀政:物流企业分销网络战略管理[M].中国物资出版社,2003.

[5]黄小原、卢震:电子商务与供应链管理[M].东北大学出版社,2002.

[6]查尔斯.C.波里尔、迈克尔.J.鲍尔:电子供应链管理[M].机械工业出版社,2002.

供应链管理的基本概念范文第5篇

关键词:可持续发展;供应链管理;绿色发展;研究综述

随着全球经济和社会的不断发展,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成为非常重要的研究课题,对于人类来说生态环境成为制约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但是伴随人类经济和社会的快速发展,从而引发了人类生存环境的不断恶化,生态环境的不断破坏,造成了许多的环境和社会问题,如果不能够解决这些问题,就会严重影响到人类的生存和进一步发展。进入21世纪以来,经济全球化不断深入,可持续发展的观念渐渐深入人心,人们逐渐意识到,只有进行不断的创新和改革实现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才能是人与社会人与环境和谐相处。在市场经济活动中,企业之间的激烈竞争,也逐渐转变为供应链和供应链体系之间的竞争,涉及到企业是否能够实施可持续的供应链管理。可持续供应链管理按照可持续发展理念,融合相关的理论知识,通过整合新技术,有助于提高企业的竞争力和企业的,经营效率。当前有关可持续供应链管理的理论研究非常丰富,但是这些研究涉及到许多方面,许多领域,当前学术界还缺乏对这些研究的相关总结。因此本文就是对这些理论的相关研究,而当前学术界对于可持续供应链管理那理论进行总结,分析现有的问题和发展趋势。

一、可持续供应链管理发展概述

可持续供应链管理相关研究是一门比较新兴的研究理论。可持续供应链管理等相关研究最早可以追溯到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在1993年,Drumwrigt提出,企业在生产经营活动中,不仅要产生利润,还应该对社会和环境负责,企业在追求经济效益的同时,也应该注重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并在这种基础上展开新型的采购,生产消费等基本生产经营活动。MurphyPois在他的物流管理相关研究中指出,物流活动中也应该注意环境问题,并将环境理念纳入到供应链管理当中。我国的学者认为,在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中要实现绿色物流,所谓的绿色物流指的是,在产品的运输储存,包装基本物流过程中,应该运用先进的生产技术,进行相关的规划和施行。其目的是为了减少对外部环境的污染,通过这种绿色物流,可以有效的利用外部资源,降低对外部环境的破坏。美国学者Easton提出企业应该将社会责任纳入到企业供应链管理活动当中,在供应商和制造商之中企业和消费者客户是相互依存的,这种依存关系应该建立在可持续的供应链管理当中。在供应链管理当中,特别是物流活动当中,企业应该考虑环境问题,要注意物流活动对环境的影响。

二、可持续供应链管理研究综述

可持续供应链管理的相关研究是建立在绿色供应链管理体系之上的,可持续供应链管理发展的时间比较短,是一门新兴的研究领域核医学科。当下学术界对可持续供应链管理的相关研究非常丰富,对这些理论研究进行相关的总结和概述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试图对当前学术界有关可持续供应链管理的相关文献进行总结和梳理,了解当前学术界的研究现状,找出其中的规律,梳理出一条未来的发展趋势,给将来的研究提供指导性的方向。首先是基于可持续供应链管理的绩效指标研究。美国学者Elkington在1998年提出了可持续供应链管理绩效指标的三种指标,其中提到了经济环境和社会的绩效指标之间的平衡。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可持续供应链的绩效指标本质内容应该是经济环境,社会三种指标的一种平衡。随后我国的学者提出绩效指标的可持续供应链管理概念,他们认为考虑到社会和环境方面的效益,企业在追求经济效益的同时反而加强环境意识,在可持续供应链管理当中应该包括财务绩效,客户反馈,业务流程指标,可持续发展能力指标。可持续供应链管理必须整合经济社会环境三个维度以实现供应链的可持续发展,通过这三个维度进行整合使得管理供应链当中的物流信息之本能够充分流动。随后我国的供应链管理学者提出了企业,供应链生态效率平衡理论,提出企业的供应链生态效率平衡理论指的是企业在生产过程中利用最少的资源产生最小的污染来实现最大的经济效益。

可持续供应链管理和传统的供应链管理相比是一种颠覆,从传统的封闭式的供应链管理体系转向开放的供应链管理体系,最大限度地降低对外部环境的污染和影响,实现对生态环境的最大保护。正是基于这一理念,我国学者提出适用特定的目标规划,和生产工艺过程,来优化企业的可持续供应链绩效水平,提出使用GP目标规划来实现可持续的供应链管理。所谓这GP目标规划,是一种多目标决策的方法理论,这种目标规范法可以确定优先级和最优目标。从原材料的收购制造销售使用的生产研发过程中,做到对外部环境最大保护,降低对外界环境的污染和破坏。

三、我国当前供应链管理出现的问题

对于我国的供应链管理来说,可持续供应链管理研究才刚刚开始,我国对这方面的研究起步较晚,虽然我国学者对可持续供应链管理研究方面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是仍存在着一系列的问题,需要解决。从此可持续供应链管理的理论方面来说,可持续供应链管理研究的相关概念并未进行明确的界定,由于我国对可持续供应链管理的研究起步较晚,相关研究人员只是对可持续供应链管理的其中几个角度进行相关的研究,因此,缺乏对可持续供应链管理研究的整体性和宏观性视角。有一些学者认为,可持续供应链管理仅仅涉及到企业生产产品的整个过程,因此,他们对于可持续供应链的管理只涉及到企业生产产品的过程当中,并没有考虑到企业的生产经营对环境的造成影响的因素。另一些学者认为,供链管理只设计个产品的物流方面,因此只是从企业物流,活动过程对企业的供应链管理进行相关研究。

另外一个方面,我国的专家学者对于可持续供应链管理的研究缺乏定量方面的研究,当前我国的学术界对于可持续供应链管理只是从概念和定性方面进行相关的研究,缺乏相关的定量模型,对可持续供应链管理尚未能进行准确绩效方面考察。因此我国关于可持续,供应链管理的相关研究应该按照可持续发展理念融合相关的知识技术,从而提高企业的竞争力,实现企业的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