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无机化学学科评估

无机化学学科评估

无机化学学科评估

无机化学学科评估范文第1篇

[关键词]公共政策;评估;改进

[中图分类号]D630[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2426(2011)03-0046-02

一、公共政策评估及作用

公共政策评估是政府政策研究和分析的重要环节,通过政策评估可以使政府对政策系统、过程和结果进行综合效益和效率评价,从而决定该政策的延续、调整、终结,或改善政策系统,提高政策质量,有效实现政策目标。公共政策评估可以全面考察和分析各个阶段政策的运行情况,为以后的政策实践提供理论基础和参考,最终提高政府决策的质量

可以说,公共政策评估足政策分析不可或缺的一环,在公共政策的整个运行过程中,政策评估不仅是政策过程的终点,也是提升政策质量、评价政策方案及执行活动的必要手段,随着我国政策科学研究的深入发展,党和政府已经认识到政策运行的好坏对经济发展和社会运行所产生的巨大推动作用,因此,各级党政部门越来越重视政策评估对于决策科学化、政策民主化的影响,积极开展政策评估,实现政策所要达到的目标。

公共政策评估是依据一定的标准和程序,对政策效益、效率及价值进行判断的一种评价行为,目的在于取得有关这些方向的信息,作为决定政策变化、政策改进和制定新政策的依据,是一种,具有特定标准、方法和程序的政治性活动和政策运行的重要环节,也是政策有序运行的重要保障。作为一种对政策效益、效率、效果及价值进行判断们政治行为,公共政策评估对于改进政第制定系统、克服政策运行中的弊端和障碍、增强政策的活力、提高政策的水平都具有重要作用,已经成为公共部门纪效管理中的重要工具和手段。通过政筇弹估可以判断公共政策目标的实现程度和预期效国,电是合理配置政策的有效手段,对于公共政策的运行和有序发展,实现公共政策的科学民主,满足公众利益和需求都有重要作川。

二、我国公共政策评估困境

1.缺乏州弹估的科学认识,我国公共政策评估还没有形成科学机制,不少政府及其官员对公共政策评估的意义、环何和分析不到位,没有形成刈公共政策评估的统一认识不少官员认为,政策制定科学、运行无误就是公共政策有效性的表现,村公共政策评估只是应付上级和群众的一种手段,这样,在迫于政策砰估时,不少政府往往缺乏划评估的科学态度,:无法有效开展政策评工作、另外,政府内部真正搞政策评估的人员较少,绝大多数评估人员并不了解评估的意义,不知如何确屯评估指标,采用哪些评估方法而只是以L级赞同为炫耀工作的标准,影响了政策评估的信度和效度。

2,评估丰体相对单一。过玉的公共政繁评估主要山各级政府负责,是政府了解公共政策效果的过程,并依据一定标准判断这些效果是不是预期的效果一他们以自身合法性和权威性制定政策而很少关注社会环境的变化及其他社会组织和公民的需要,造成其他公共组织和公民被动、消极地应付歧策规定,而参与、协助政府搞评估的积极性、主动性不强,难以体现评估的客观公正原则,,原则上,不同的公共管理主体都可以参与公共政策评估,主体不同,对问一公共政策的评估电会形成不同的结论,而评估主体只局限于政府,难免会使结论显得过于单调。

3.评估资料和经费不足。政策资料和信息是开展政策评估的前提,缺乏足够的与政策相关的资料和信息就无法有效开展评估。由于政府对公共政策信息的重视程度不够,政策信息管理中所掌握的资料和信息不完整、不精确甚至捕鱼正确都影响了政策评估的过程和结果此外,由于重视程度低,各级政府不愿意支付政策弹估的资金、办公设施以及人力资源等方面的成本,使公共政策评估所需的经费严重不足,造成我国公共政策制定和执行机关缺乏评估经费的问题,评估活动难以持续开展。

4.评估标准不统一。我国大政方针原则上山国家统一制定,具体政策及评估由各地方政府自主安排。由于各地区实际情况不同,政策评估方式多种多样,政策砰估的结果差异性自然较大。某些地方政府机械性地以国家政策为依据,而缺少变通和灵活处理;只结合本地特殊情况开展评估而与国家方针政策不符,造成政策走样、扩大或替换。评估标准不统一又造成某些政府在评估中按照本级政府的利益提供有利于自身发展的信息,或者有意汉地夸大、缩小、掩盖和扭曲政策运行中的事实以求政策的稳定,使政策评估向有利于本级政府的方向倾斜,导致评估目标模糊,无法形成山上下统一的评估标准。

5.评估方法有待改进。政府在评估中常用前后对比、对象评定、专家判断和自主评定等方法开展评估。前后对比法为评估活动提供了基本的理论框架,刘象评定法扩大了政策评估的范围,专家判断法提高了评估活动的客观性,自我评定法使得政策评估活动经常化。这类评估方法偏重于定性分析,实际评估时缺少量化指标,运行中常表现出手段落后、前后矛盾、难以实施和控制、有些统计数字的真实性值得怀疑、评估结果缺乏实证性等问题。有些地方政府甚至存在凭经验办事、搞形式主义的现象,提供的评估统计数据调查不深人、不全面,评估的方法亟待改进。

6.评估缺乏法制化和规范化环境。由于我国公共政策评估起步晚,发展时间短,与之相关的法律制度还不健全,这样,政府实施的政策评估仍然由领导者凭个人价值偏好在一组备选方案中择一而评估,很少主动思考其效果和目标。评估中的“形象工程”、“面子工程”一旦出现问题,没人承担责任和风险。缺乏法制化和规范化的政策评估环境也使评估过于随意,评估方案的采纳完全取决于政府政策的制定者个人或团体,无法形成法制化和规范化的评估方法,影响了公众和社会组织对政府评估的接受程度。

三、公共政策评估的改进之道

1.评估观念要深化。通过加强公共政策评估的理论建设推动政策评估的发展,提高全社会特别是政府部门对政策评估环节、过程和意义的认识,使其思想上重视政策评估。为此需要政府部门加强政策评估的宣传,使公众认识到政策评估是政策改进和发展的重要环节,不仅能够帮助政府政策机构制定科学有效的公共政策,体现政策的优势和成效,还能够充分利用现有政策资源,补充、修正和完善公共政策。为了统一思想,改变评估即是“评优”的错误思想,还要正视政策评估的批判性和价值性,坚持全面、客观、公开、公正的原则发现和解决政策问题,提高政策质量,推动公共政策的科学化和民主化。让参与政策评估的全体人员充分理解政策评估的重要性,对其开展的政策评估给予资源上的支持,为其政策评估工作营造一个良好的外部环境。政策评估是政

府规范运行和有效服务的重要体现,因此,政府必须重视政策评估工作,深化政策评估观念,构建适合我国政策评估的理论体系。

2.评估主体多元化。社会发展促进了社会公共权力承担和社会资源提供方式的转变。公共权力和资源的提供者既可以是政府也可以是其支持的企业、私营部门或非政府社会组织。公共事务主体的扩大要求重组和调整公共权力和资源,中央及省级政府在统一安排和部署下必须确立标准、制定政策,允许并鼓励更多的社会公共组织和个人参与政府政策的评估,改变政府作为唯一评估主体的现状,鼓励政策评估主体的多元化取向,实现政策参加人员、专家和公众三结合的评估主体结构。政策参加人员了解政策制定的动因、发展和实施中的问题;专家则可以用丰富的理论知识对政策进行实质性研究和分析;公众是政策直接作用的对象,对政策运行效果有更深刻的体会,要保证公众参与政策评估的权利,使其对政策作出满意度评价。根据不同主体的需要,在科学规划的基础上赋予其相应的自,鼓励其独立、自主、积极地参与政策的制定与评估并给予合理评价。各级政府还要鼓励评估主体献计献策,改进政策评估,对政策评估贡献大、作用显著的评估主体,政府要给予支持,从整体上提高政府评估的水平和质量。

3.评估组织专业化。重视评估组织的建立和评估工作人员的培训。独立的政策评估组织是政策评估科学性和客观性的保证,要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鼓励评估组织独立自主的开展政策评估,减少政府的行政干预。对于党政机关内部的政策评估组织,要强化其政策评估职能,特别要将政策制定和政策执行两个部门分开,让其各司其职、各负其责,并辅之以外部的、独立的民间政策评估组织,发挥民间政策评估组织的专业优势和社会关系优势,通过这些民间政策评估组织了解民意。还要加强专业评估人员的队伍建设,作为政策评估的实施者,专业评估人员的经验、知识结构、理解和掌握政策的水平、运用评估技术的熟练程度、个人的道德修养以及对问题的敏锐力和分析力都会影响政策评估的水平和质量。因此,造就一支专业化的评估队伍,就要尽快提高其服务意识和效率意识,以绩效和工作满意感为衡量标准加强对其考核、培训、教育和管理,或在高校相关专业目录中增设政策评估专业,培养相关人才;注重政策评估的资金投入,鼓励相关学者加强对政策评估理论、评估方法和评估技术的研究,为评估工作的顺利开展奠定基础。

无机化学学科评估范文第2篇

Abstract: With the diversity of social developing needs, the market of assessment has become inevitable. A new round of undergraduate teaching evaluation is bound to learn a lesson of the last assessment and pays sufficient attention to the market of assessment. The advantage of market assessment is quick response to market demand. Assessment is not affected by the administrative act, and the results are more objective.

关键词: 本科教学水平评估;市场化;趋势

Key words: undergraduate teaching assessment;market;trend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2)03-0184-01

0 引言

第一轮高校本科教学评估已于2008年结束,新一轮的教学评估也已拉开了序幕。在新的时局面前,新一轮教学评估工作必然呈现出新的气象和新的动态。评估市场化就是其发展的必然趋势。高校要想发展,就必须参与到市场竞争中去。

1 新一轮教学评估的市场化要求

质量是高等教育的生命线,建立高校教学质量保障体系是促进高校可持续发展的有效手段。教育评估作为一门新兴的学科,从目前的情况来看,无论是专家还是学校精力投入都不足。从第一轮本科教学水平评估过程中可以看到,评估专家都是从学校、科研单位或评估中心调来的,他们具有多重身份,各自均有着各自本职工作,所以在培训、评估过程中难以排除这些因素的干扰,致使其不能潜心进行评估工作。这种身份上的不确定性会让评估专家缺乏归属感,从整体上难以形成一个稳定的、专业的评估队伍。

评估专家参与评估活动具有非连续性,不能把评估作为一个系统任务来做。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高等教育应该更加开放,竞争也应更加激烈。高校要想发展,必须争取更多的资源。办学理念、办学体制、管理方式等方面都要进行深刻变革。

然而政府对高校不合理的管理、对高校自的忽视、对高校教学教学评估的过渡的控制,客观上抑制和削弱了高校的主动性与灵活性的发挥,高校无所适从,找不到自己的发展方向,导致被动缓慢发展。高校主体意识的淡薄,不能充分意识到评估的必要性和重要性,缺乏市场竞争的动力最终导致高校发展步履维艰。

因此,笔者认为随着市场经济的冲击和多样性的社会需求,把评估作为高校竞争的工具和手段,把评估纳入市场将是教学评估发展的必然趋势。建立和完善评估机构就是评估市场化的一个极好的表现形式,并且评估机构独立于政府部门,和政府之间不存在隶属关系,介于政府和高校之间,才能更好地满足不同利益主体的需求,才能为我国高等教育发展开启勃兴之路。

2 新一轮本科教学水平评估下,中介机构面临严峻形势

市场经济不是万能的。把评估直接推向市场风险很大。

首先,我国的中介机构发展程度不高,缺乏开拓市场的能力。就整体而言,尚未形成行业制度与竞争氛围。

其次是社会对中介机构的专业性和可信度认可度不高,更大程度依赖于高校、社会以及政府对中介机购的接受程度,对评估结论权威性的认同不很明确。

根据我国的国情,把政府管理高等教育的一部分权力委托或转让给中介机构相比之下是具有可行性和操作性的。中介机构中立于政府和高校,与两者没有隶属关系,容易得到社会公众的认同。同时也具有一定权威性,它对高校的评估会对政府政策和公众选择产生一定影响。中介机构通过接受政府和高校的委托,对高校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进行评估。政府委托中介机构,可以帮助政府进行相关决策,从宏观上把握本科教育发展。高校委托中介机构评估,帮助高校对本身本科教学工作的开展情况及相关建设情况进行“把脉”,从微观层面上促进本科教育。

中介机构进入市场化的竞争,首要的要具备市场竞争的运作思维。加强竞争意识和市场意识,不断做强自己。拓宽服务渠道,合理定位服务对象,满足不同利益主体的需要来争取更大的发展空间。以期建立以市场竞争为基础,以服务对象为导向的教育评估机制。政府、高校和社会都是教育评估中介机构的服务对象,就是所谓的“市场”,教育评估中介机构只有通过提供主动、专业、全面的服务,做好自己的“市场”,才能以最大能力争取到资源,机构才能生存和发展。

其次,评估中介性机构要加强自身建设,不断提高业务水平、优化结构、突出特色、注重专家管理等,要形成专业化的评估团队,不断开展评估的研究工作。在评估中,理论研究仍然是评估中介性机构主要职能之一。

最后,中介机构要建立健全规章制度,规范评估操作程序,加强机构的组织建设,以较高的信誉赢得发展的机会并改善工作条件。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发展和完善,建立以市场竞争为基础的教育评估机制的条件日趋成熟,评估的市场化也将为中介机构提供巨大的发展潜能。这些给中介机构带来巨大的发展机遇,又面临严峻的挑战,同时也是教学评估体制改革的一个方向。

3 展望

新一轮高校教学评估在总结了第一轮本科教学评估的经验和教训之后,呈现出新的气象。从我国当前国情出发,建立相对独立的中介机构,把高等教育评估推向市场,不仅符合高等教育发展的趋势,同时为我国高等教育的持续发展保驾护航。

参考文献:

[1]刘振天.新一轮本科教学评估工作应负担的三重使命[J].杭州:中国高等教育,2009,(21):29-30.

[2]史国栋,蒋必彪,龚方红.新一轮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评估初探[J].常州:常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04):61-62.

无机化学学科评估范文第3篇

一、无形资产评估的必要性

无形资产主要包括:商标权、商誉、商(字)号、专利权、专有技术、销售网络、著作权(版权)、软件、网站域名、企业家价值、土地使用权、特许经营权、资源性资产等。

1.以无形资产投资入股需要对无形资产进行评估。按照新《公司法》的规定,企业无形资产(知识产权)占注册资本的比例不得超过70%,货币占30%。与旧《公司法》的规定相比,国家相关的限制有所放松,但科技成果到底值多少钱?技术价值能否得到合资方的认可,在注册资本中能占多少比例,这就需要对其技术无形资产进行权威的价值评估。

2.无形资产评估是吸引风险投资的需要。风险投资公司不会让自己的钱去打水漂,他们对项目的筛选极其慎重,对技术项目的科技含量、新颖性、成长性、成熟性、风险性等都很关注,然而他们更关注的是技术项目的市场获得能力。一个处于初试、中试阶段的项目如果没有风险投资的注入,往往会前功尽弃,但如果拿着权威无形资产评估机构对其技术无形资产出具的价值评估报告去找投资机构,一定会得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3.无形资产评估可以增加注册资本金。企业的注册资本金较小,在经营过程中就不能体现企业的形象和实力,可能会失去一些很好的合作和发展机会。注册资金50万元与注册资金5000万元的公司给人的印象截然不同。如果企业把无形资产评估作价增加注册资金,就能巧妙、真实地展示公司形象,迎来更多发展机遇。

4.以无形资产质押贷款需要对无形资产进行评估。《担保法》第79条规定,商标专用权、专利权、著作权等知识产权可以质押贷款。产权人及银行对知识产权的价值认同是否统一,这就需要权威无形资产评估机构为其评估客观的公允价值。

5.无形资产评估可以为侵权索赔提供价值依据。中国作为WTO的成员国,在今后参与经济全球化的过程中,涉及到知识产权领域的侵权官司会越来越多,对知识产权损失的价值如何计算,这也需要无形资产评估机构的介入。

二、当前无形资产评估存在的问题

1.无形资产评估机构和管理体制不够健全。在我国,现行资产评估管理体制是以国家国有资产管理委员会为最高统一领导者,以地方国有资产管理部门、评估机构的行政主管部门、评估客体单位的上级主管部门为分级管理者,以评估协会与自律性管理为辅助,以各类从事资产评估业务的评估机构为管理对象,以资产评估资格、过程与结果为管理的主要内容。在这种体制下,严重影响了评估结果的公正性和公平性。目前,虽然已经设立了有关无形资产评估管理部门,但是有些部门对国有资产进行管理的职能并未完全行使,也有些部门在明确职能、权限、责任范围上模糊不清,采取不正当手段招揽评估业务,或为了收费而一味地迎合企业,只象征性地到企业走走过场,使无形资产评估工作无法顺利开展。评估机构不健全,自然会影响到评估结果的准确性和公正性。

2.对评估对象和范围把握不准。由于对无形资产认识不足,造成大量的国有资产流失:一是在中外合资合作过程中对中方无形资产不进行评估或低估,使其无偿被合资企业使用。据统计,我国有90%的合资企业在合资初期未将其商标权、专利权、商誉等无形资产进行评估。二是在国有企业股份制改造过程中,企业资产往往按账面原值折股,或者对国有无形资产不评估、计价,不入账,使得能给企业带来经济效益的无形资产被排除在股本之外,一些企业即使对无形资产作价计股往往也只限于商标、专利等易于评估的无形资产,而对那些评估难度较大的无形资产如商誉、特许经营权等则忽略不计。此外,在企业承包、租赁经营以及兼并、联合过程中亦是如此。另一方面是,有的地方、有的企业又走向了另一个极端,对无形资产评估值越来越高,对评估的对象、范围越来越大。

3.无形资产评估中存在道德失范。近几年资产评估业务需求的激增,资产评估机构的数量也如雨后春笋般大量增加,资产评估从业人员也随之增加,少数评估人员在评估中无视国家法规和职业道德,对于无形资产评估结果的确定不是根据科学方法和客观事实,而是按照被评估单位的某种需要去做,导致评估结果严重失实。

4.无形资产评估方法和评估参数的选择具有较大的随意性。我国正处于经济转型时期,市场发育不成熟,无形资产成交案例较少,无形资产评估所需要的许多参数很难取得。从理论上讲,无形资产评估较适合的方法是市场法和收益法。市场法要求有一个活跃的交易市场和大量公开的成交案例,而我国目前无形资产尚不存在活跃的交易市场,并且有限的无形资产交易情况的有关资料也无法通过正常渠道取得。收益法评估中需要收益、成本、折现率、无形资产寿命期限等重要数据,这些数据从目前市场上公开的资料中也很难正确分析出来。

5.缺乏专门的无形资产评估人员。无形资产评估工作涉及会计学、财务管理学、工程技术学、市场学、法学等多门学科,要求评估人员具有广博的知识、丰富的评估理论和经验、熟练的评估技巧。但是,我国目前实行的是综合性的资产评估执业资格,只要取得了注册资产评估师的执业资格,其执业范围就不受资产类型的限制。这种“万金油”式的评估师很难保证有足够的经验和技巧从事无形资产评估业务。

三、加强无形资产评估管理的对策

1.改革现行无形资产评估管理体制,加强行业管理与行业自律。借鉴国际经验,结合我国具体实际,今后资产评估业的取向应该是政府监督下的行业自律与行业自我管理模式。因此,有两项工作是当务之急:一是要尽量减少政府部门对评估的多头管理以及行政干预,确保评估机构及人员的超然、独立,还资产评估业本来面目,使之真正成为客观、公证、独立的社会中介服务机构,坚决落实评估机构与行政管理部门彻底脱钩的要求,从制度上和体制上解决资产评估业中存在的严重缺陷,发挥资产评估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的应有作用;二是要强化行业协会职能,改革管理方式。建立起具有高度权威和高超管理芝术的行业自律性管理机构。行业协会的管理是在为管理对象提供服务基础上的管理,与一般行政部门的直接管理有着很大的区别。资产评估协会必须强化服务意识,明确自身职责,科学定位,准确把握行业发展趋势,依托社会需要,高效开展行业服务与管理。

2.建立健全无形资产评估的法律法规体系,使无形资产评估业有法可依。现代管理应该是法制化的管理,建立健全无形资产评估的政策法规体系,使无形资产评估走上法制化的道路,是搞好无形资产评估的根本保证。为了尽快适应我国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一些省、市相继出台了一些地方性法规政策,有力地推动了地方或行业无形资产评估业的发展。但是,由于地方性法规在评估标准、方法等方面存在差异,致使无形资产产权交易缺乏统一的客观依据。为此建立健全全国统一的无形资产评估法律法规体系就迫在眉睫。具体内容应该包括无形资产评估管理法、单项无形资产评估原则、无形资产评估操作规则、无形资产评估师职业道德守则等。

无机化学学科评估范文第4篇

随着大学教育质量评估的开展和深入,围绕质量评估这一主体展开的争论和质疑在理论界和实践领域也不断凸显。

(一)“可评”与“不可评”之争

有关大学教育质量评估的论文、著作大量涌现,质量评估机构也如雨后春笋般建立起来,不知不觉中人们已把质量评估作为诊治教育质量问题的一剂良药。“热衷于高教质量评估和管理的人们罗列出对于高等教育机构和在其中工作学习的人们的种种好处。”[1]不仅如此,他们还把现代经济管理的新理论应用到高校管理领域中,把企业产品质量保障指标移植到高等教育的质量评价中,并认为高等教育的质量应该而且能够量化成具体的数字。当然,对于新事物的出现难免会有不同的意见,质量评估机构的介入也引发了与支持者形成鲜明对比的反对意见。他们认为孤立的数字、描述的话语无法评定教育的质量,大学作为几个世纪以来仍然存在的为数不多的一个组织,因其鲜明的教育理念和对人的存在的关注,而表现出与其他行业不同的价值取向。此外,由于高等教育培养的人才的功能发挥的滞后性以及对于文化传承作用的无法估量性,高等教育质量是无法评估的,也没有一个指标体系能够囊括其功能的发挥,质量评估不仅不能促进大学教育质量的提高,反而会因外界的介入对教育机构产生破坏作用。

(二)“工具价值”与“人文特性”的冲突

社会经济的发展、科技变革的加速引发了对高等教育需求的增加,迫使大学不断从社会的边缘走向社会的中心,大学的“象牙塔”不断被市场化的浪潮侵入。同时,先进的管理理念、企业化的管理模式、科学的绩效评价体系也随之涌进了大学,尤其是在政府和市场的控制下,大学逐渐屈服于国家的意志,迎合市场对于各种人才的需求。时下兴起的高等教育质量保障运动也演变成了大学机构办学绩效的评估,并使大学质量评估由质量保障的“手段”演变成了“目的”。“在我们这个以群体秩序、技术和经济为主的时代里,当必然被绝对化时,那么人类存在的精神就陷入危险的境地,精神的基础就将被摧毁。”[2]大学教育质量评估的工具性价值已经遮盖了评估对于大学发展的真正目的。大学质量评估中存在一定的工具价值本无可厚非,但它并不是质量评估的全部,更不是唯一的意义。因为“不是所有的大学教育的结果、不是所有发生在我们教室或演播室里的重要事情、不是所有的师生互动中珍贵的东西、不是所有能让学院增值的力量都可以或应该以数字和测量来加以评定。”[3]其实我们能够确定我们是否在违背教育的规律,也清楚地知道教育的目的是为了“人”的全面提升而不是虚伪的外在光环。所以,大学教育质量评估的首要职责不是关注量化的数字,也不是指标的权重赋值,而是对人的存在特性的关照。

(三)在“消退”与“促进”之间

大学接受质量评估很少是出于一种自愿的活动,多数是由于外界压力而被迫接受。大学为了自身的声誉不得不为一次评估筹备上半年甚至更长时间,抽调本身就为数不多的教师或科研人员组成专门小组,虽已处于经费危机也必划拨出专门款项应对繁琐的评估过程。“新的干预和新的争论所构成的周期性威胁要求大学高层官员们能给予重视,从而使他们的注意力被分散,不能专注于学术工作职责……大学校长们的常规会议几乎都用来讨论与政府的关系问题,而不是讨论教育和科研问题。相类似的负担同样落在教授们的肩上。在多数重点大学,政府的表格、报告每年耗费了数千名教师的时间,而且大多是占用了科研、备课、辅导学生的时间。”[4]当评估结果对高校的影响至关重要时,为了达到预期的结果,相应的针对评估标准的“对策”必然也会出现,教师的消极情绪、学术上的造假、官僚腐化现象也随之而至。尽管上述现象在评估过程中不可避免,但质量评估所发挥的积极效应是不应被掩盖的,尤其是评估对于提高大学质量所发挥的重要作用。大学通过经常性的评估,可以发现教育教学中不合理的因素,及时获取教育质量方面的信息,并成为改进和完善大学质量问题的主要依据。另外,评估结果对大学的地位调整、荣誉强化、奖金增加等精神或物质上的奖励,必然在很大程度上调动人们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因此,即使“在评估结果不尽如人意时,质量评估仍能发挥它的正面效应。”[1]

二大学教育质量评估中争议产生的根源

由于任何事物自身都包含着既互相联结又互相排斥的两个方面,质量评估当然也不例外,上述诸多争议只不过是人们对质量评估这一矛盾主体认识的不同反映。循着这一思维逻辑,要想选择有效的途径将争议化解,必须充分认清质量评估中争议产生的根源。

(一)评估范围的有限性对大学教育质量的多样性的消解

众所周知,大学教育质量是一个复杂多维的概念,它不仅与大学自身的办学定位、培养目标和规格有关,也与社会适应和受教育需求有关。正如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1998年世界高等教育大会宣言《21世纪的高等教育:展望和行动》中所指出:“高等教育的质量是一个多层面的概念,包括高等教育的所有功能和活动。”对于整个高等教育系统来说如此,对于具体的一所大学也同样如此。大学教育质量包括大学的专业课程设置、师生比、校舍、图书资料、实验室设备、毕业论文质量、师资队伍、教学水平等一系列与大学教育活动相关的因素,当然,也包括大学对科学研究和知识增长的作用,以及对区域社会经济发展和文化进步所做出的贡献。其实,大学教育质量所涵盖的范围远不止这些,它包含了教育过程的每一个环节以及每个环节中所涉及的各种因素,但又不仅仅是一个过程的问题,还涉及教育的结果,包含了比教育本身更为广泛和长远的效果。这就要求在大学质量评估过程中能够树立一种全面和整体的质量观,从整体上,而不是从局部或某一方面去确立和评价大学教育的质量。从目前国内各种形式的大学教育质量评估以及大学评价与排行榜的指标体系来看,均是根据评价目的的需要,通过代表性指标的选取以及指标体系的进一步细化,以尽可能地囊括大学所有的功能和活动。即便如此,对评价指标合理性的批判时常见诸于报端,批评的正确与否暂且不论,我们不得不承认大学教育质量的复杂多样性是任何评价指标体系所无法涵盖的。这一矛盾存在的必然,成为人们对教育质量评估争议的根源之一。#p#分页标题#e#

(二)评估数据的精确性对大学教育质量模糊性的遮盖

大学教育质量的模糊性源自大学这一学术组织目标的模糊性。伯顿•克拉克指出:“高等教育机构被人们看做是联系松散的有组织的系统的明显例子,该系统的模糊性来自于软技术、分裂的工作、进进出出的参与者以及模糊的目标。”[5]22正是“由于目标是如此广泛含糊,以致大学或高等教育系统不可能实现目标———或不可能实现不了目标,任何人都不可能对目标实现的程度进行评估。”[5]19因为,评估的结果必然与大学学术组织的现状之间存在一定的差距。这一差距的存在是因为大学教育质量无法完全用数字来衡量,即使描述性的质的语言也无法准确无误地表达。以大学质量评估指标体系中“科研成果”这一指标为例可以发现,由于对论文和著作质量的高低无法鉴别,只有使用“高水平”这样模糊的字眼。大学的学术氛围、学术声誉、学术影响力如何估量,这些又能在多大程度上为学生在今后的工作和生活中继续开发自身潜能提供动力支撑不得而知。正如有学者所说:“诸如教学和研究等学术活动,虽然在时间上可以对其予以量的界定,却难有精确的质的规定。譬如,教学应该达到何种效果?研究应该深入到何许程度?这些都是无法精确量度的。”[6]所有以上这些问题无论能否测量,都是教育质量的重要内容,也是评估所要考虑的重要部分。当然,我们不能因为质量的模糊性而忽视评估数据的价值,更不能因质量的模糊性而否定评估,因为评估指标使大学复杂、模糊的教育状况变得清晰,理清了大学发展中的优势和不足,为制定相关决策提供依据。

(三)大学教育质量评估目的在实际效用上的偏差

我们暂且也应该相信对大学进行的各种形式的评估的出发点和目的都是建立在有益于大学发展的基点上,因为,“大学评价的最终目的在于更好地发挥大学的机能———进行教育和研究。换句话说,它的目的在于提高、改善教育和研究的水平。”[7]但当评估的结果与排名、经费拨款乃至能否继续开办等挂钩时,评估所产生的效果是否会偏离最初的目的也许不是评估主体所能完全预料和控制的。由于评估结果对外公布,并与学校的经费投入、专业设置、招生计划等大学的切身利益紧密相连,多数大学对评估工作都会全力以赴,甚至不惜以牺牲学校的正常教学工作和秩序为代价,按照评估指标体系的每一项标准和要求进行准备,以尽可能接近评估指标中的标准,其中,也不乏个别高校为了达标使用虚假数据,这必然会影响到评估结果的科学性和评估目的的真正实现。目前,我国各大学的教育质量之间存在巨大差异,将经费、专项资金以及其他相关优惠政策投入到评估结果前列的大学,势必会使大学教育质量差异表现更加明显,对于公平地提高教育质量是巨大的挑战。除此之外,评估结果所带来的大学发展模式的趋同,也成为不少专家学者所疾呼的重点,通过对不同学科建设、发展类型、历史积淀等各方面均存在差异的大学使用相同的评价标准,将加速大学的趋同化发展。当然,随着评估指标体系的改进,大学的特色也越来越受到关注,指标体系也尽量考虑大学的不同类型、定位以及发展历史,如在大学本科教学工作评估指标体系中,就增加了“特色项目”一项指标,以此凸显大学特色发展的重要性。

三大学教育质量评估中争议解决的途径

深入了解大学教育质量评估中存在的争议及其产生的根源,目的在于很好地解决这些争议,使质量评估充分发挥其应有的价值和功能。

(一)回归大学教育质量评估的本源

如果从大学产生之时考究,不难发现,大学自建立之时自身就拥有一套质量保障体系,但随着社会公众对受教育投资的增加而产生知情权和话语权,随着大学教育质量下滑而引发政府干预,全面正式的大学教育质量评估逐渐发展起来。自此,人们都倾向于通过评估结果来了解大学的情况,并以此鉴定大学名次,同时,质量评估也成为政府对大学发展进行监管的重要途径。在外部力量的介入下,质量评估失去了对于大学质量提高的作用。正如有学者所说:“对于那种将评价客观性本身加以目的化,以致造成了和使教育活动取得更大效果这个大目标相矛盾、相对立的现象,以及在考查教育成果之际经常以难以把握为理由而不去顾及那些在教育目标中应占有核心位置的内容的现象,更应予以充分注意。归根结底,确保教育评价的客观性只有在有助于教育活动朝着正确方向发展的情况下才有其现实意义。”[8]在此价值理念的引导下,质量评估的目的不是别的,“而是对我们的学生的关照。对我们学生的关照是要了解学生是否在低质量的环境中学习,而不是需要我们去对质量的定义进行令人头疼的哲学思辨,也不需要任何来自测量质量的高超技艺,而仅仅需要的是关心和勇敢的热情。”[3]这种指引不仅来自教育的内部,也来自质量评估的本源———对大学教育的主体的关注。

(二)重塑大学教育质量评估的合理性

在教育价值的引导下,质量评估体系不是一连串的指标,也不是断章取义的某个固定的数字。正如克拉克所说:“按照高等教育系统的标准来评价经济系统不会有太大的意义。同理,用评价经济系统的标准来评价高等教育系统并不可取。然而,我们的常识和管理理论中却渗透着把两者相提并论的谬误”。[9]其实,大学的根本特性是教育性和学术性,即使大学中存在科研绩效管理,那也是为了促成教育目的的实现。所以,大学教育质量评估不仅要有教育性的价值引导,也要对大学这一“复杂机构”和教育这一“复杂活动”有充分的认识。评估的绩效指标可以是刚性的,对那些能够数量化的指标进行测量,但又由于教育活动的主体是人,教育活动中充满了许多不可测的因素,因为它不仅包含了教与学的内容,也包含了价值观、态度和思维习惯,而后者之于学生学习的具体内容来说也许更为重要。另外,由于育人过程的漫长性,教育的成效也呈现出滞后性和动态性等特点,所以持续的跟踪评估是必不可少的。尽管每一种评估方法都责无旁贷地增强大学的教育质量,但是只有毫不懈怠地对它进行补漏纠偏,才能保证它不偏离主题,尽心尽力地服务于大学教育质量。

无机化学学科评估范文第5篇

关键词: 科技评估 风险投资 风险管理

1 科技评估

1.1 科技评估的概念

2000年12月28日科技部颁发的《科技评估管理暂行办法》将科技评估定义为“是指由科技评估机构根据委托方明确的目的,遵循一定的原则、程序和标准,运用科学、可行的方法对科技政策、科技计划、科技项目、科技成果、科技发展领域、科技机构、科技人员以及与科技活动有关的行为所进行的专业化咨询和评判活动”。从更广泛的意义上来讲,科技评估是对与科学技术活动有关的行为,根据委托者的明确目的,由专门的机构和人员依据大量的客观事实和数据,按照专门的规范、程序,遵循适用的原则和标准,运用科学的方法所进行的专业化判断活动。其结果要归结为能够回答委托者特定目的评估结论和评估分析。

1.2 科技评估的范畴

科技评估的范畴主要是职能性评估和经营性评估两大方面,职能性评估是指对政府科技活动有关行为进行的客观的、科学的评价和判断,为政府有关部门发挥决策、监督职能提供服务。经营性评估是指对企业或其他社会组织与科技活动有关行为进行的客观的、科学的评价和判断,为他们对被评事物的决策、判断提供参考依据。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科技评估作为一种咨询活动,不应仅仅只为政府决策服务,还应深入到市场中的各类科技活动之中,接受非政府机构委托的评估任务,如企业投资项目的科技评估、风险投资机构投资的科技评估、企业产权交易中的科技评估等。

1.3 科技评估的分类

科技评估可从不同角度分类。从评估时间上,可分为事先评估、事中评估、事后评估和跟踪评估四类。事先评估是在某项科技活动实施前所进行的评估,主要包括实施该项活动必要性和可行性两方面内容。它常常带有预测的性质,但不同于一般的预测分析;事中评估是在科技活动实施过程中进行的监督性评估,着重检验是否按照预定的目标、计划执行,对前面工作的进展与预期效果进行比较,并对未来进行预估,以发现问题,调整或修正目标与策略;事后评估是科技活动完成后进行的评估。另外,从评估空间上,可分为国家评估和地方评估;从评估规模上,可分为宏观评估、中观评估和微观评估;从评估方法上分,可分为定性评估、定量评估及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评估;从评估形式上,可分为通信评估、会议评估、调查评估、专访评估和组合评估等。

1.4 科技评估的方法

评估方法有广义和狭义两种概念,广义概念包括评估准备、评估设计、信息获取、评估分析与综合、撰写评估报告等评估活动全过程的方法,狭义概念特指评估分析与综合的方法。

科技评估可选用的方法多种多样,关键是要依据不同对象,有针对性地选择评估方法。常用的分析评价方法有定性和定量结合的方法、多指标综合评价方法、指数法及经济分析法和基于计算机技术的评估方法等。

2 风险投资的风险管理

风险管理是通过对风险的识别、衡量和控制,以最少的成本将风险导致的各种不利后果减少到最低限度的科学管理方法。风险投资的风险管理的出发点和归宿,都是企图运用系统的、综合的现代科学管理方法,有效地扩大投资活动的有利因素,控制和抑制不利因素,达到以最小的成本,安全、可靠地实现风险投资利益的最大化。

2.1 风险识别

风险识别是风险管理的第一步,是指对企业面临的,以及潜在的风险加以判断、归类和鉴定风险性质的过程。存在于企业自身周围的风险多种多样、错综复杂,无论是潜在的,还是实际存在的,是静态的,还是动态的,是企业内部的,还是与企业相关联的外部的,所有这些风险在一定时期和某一特定条件下是否客观存在,存在的条件是什么,以及损害发生的可能性等,都是在风险识别阶段应予以回答的问题。在风险投资中,风险一般可以分为两类:系统风险和非系统风险。系统风险是由公司之外的各种因素引起的,如战争、经济衰退、通货膨胀、高利率等与政治、经济和社会相联系的风险,是不能通过多角化投资而分散的,因此又称作不可分散风险或市场风险。重要的系统风险有政治风险、法律法规风险和政策风险等。非系统风险也被称作可分散风险,它是由公司本身的商业活动和财务活动带来的,如企业的管理水平、研究与开发、消费者需求的改变、市场营销风险以及法律诉讼等,其可以通过多角化投资组合而分散,是公司特有的风险。重要的非系统风险有决策风险、财务风险、信用风险、完工风险和市场风险。作为风险投资者,其关心的往往只是项目的系统风险,因非系统风险完全可以通过合理的投资组合而得到分散。

2.2 风险衡量

风险衡量对已经识别的风险进行分析评估,以确定其损害程度的过程。风险衡量的方法分为定性风险评价方法和定量风险评价方法两大类,定性风险评价方法又可分为主观评价法和客观评价法,传统的主观评价法主要有观察法、资产负债表透视法和事件推测法等。现代的主观风险评价方法致力于将传统主观方法涉及到的因素综合在一起,并且设法将传统上的主观方法的定性分析特征转向定量分析上,由此而将主观分析扩展到能够同时完成综合评价风险因素与测量风险临界值的双重任务。现代客观风险评价法中,最具代表性的是“Z记分”方法。作为一种综合评价风险企业风险的方法,“Z记分”方法首先挑选出一组决定企业风险大小的最重要的财务和非财务的数据比率,然后根据这些比率在预先显示或预测风险企业经营失败方面的能力大小给予不同的加权,最后将这些加权数值进行加总,就得到一个风险企业的综合风险分数值,将其对比临界值就可知企业风险的危急程度。定量风险评价方法主要有风险图法、决策树法等。2.3 风险控制

风险控制是指在对风险进行全面的分析之后,实施各种风险控制工具,力图在风险发生之前消除各种隐患,减少损失产生的原因及实质性因素,将损失的后果减少到最低限度。实施风险控制的步骤是风险预测——风险决策——实施决策方案——方案的成果评价。风险控制的主要方法有风险规避、风险预防、风险分散、风险转嫁、风险补偿、风险抑制等。

3 科技评估与风险投资的风险管理

科技评估与风险管理既有联系也有区别,科技评估作为一种专业化判断活动,在介入风险投资的

风险管理后,其任务便是对风险进行识别和衡量,其结果作为风险投资机构投资决策和制定风险控制实施方案的依据。可见,在风险投资的风险管理中,科技评估实质是风险的识别和衡量的过程,而风险管理还包括了风险控制的实施过程,这样科技评估就可以作为风险管理一个组成部分,实现两者的有机结合,促进共同发展。科技评估与风险投资的风险管理的关系如附图所示:

3.1 科技评估是提高风险投资管理效率的重要手段

科技评估经过近十年的发展,已有一整套较为完备的评估规范和技术方法,在评估设计、评估信息采集、综合分析、评估质量控制等方面的研究已较为成熟,同时,由于科技评估机构长期致力于国家和地方各类科技计划、科技项目、科研机构等方面的评估,对于科技产业、科技政策等方面的研究也是其他咨询机构无法比拟的。而我国风险投资业尚处于起步阶段,国家还未出台较为完备的有关风险投资事业的行政法规,风险投资机构的风险管理机制还很不健全,对风险管理人才培训的投入和重视程度还远远不够,因此,将科技评估运用到风险投资的风险管理中将能充分发挥其作用,提高管理效率。

3.2 科技评估方法是衡量风>!

定量和定性方法相结合是科技评估方法应用的基本思路,这与现代风险评价所采取的方法既有相近又有其独到之处,科技评估中最常用的方法是多指标综合评估方法,它是在对多个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研究之后,设计一套相应的评估指标体系,并对每一个评估指标都制定具体的标准和统一的计算方法,使其能对金额、人数等可计量的指标进行定量评估,同时对社会影响等因素亦可做定性评估的描述。这与上面介绍的“Z记分”方法仅依靠可计量的数据作为评价基础相比较更为有效。采取科技评估方法衡量投资风险也更为准确、可信。

3.3 科技评估是推动风险投资管理创新的动力

引入评估机制,使风险投资机构的投资选择与投资决策相分离,使得风险投资管理更为透明化,也遏止了内部人员的“暗箱操作”等种种不良现象。通过独立的、专业化的评估中介组织的运作,将能使风险投资机构的管理层能更客观地认识到投资风险,从而可集中精力于投资决策,通过管理体制的创新,保证投资的科学性和安全性,也提高了投资成功率。

3.4 科技评估参与风险投资管理是其自身发展的需要

科技评估工作现阶段主要是为各级科技行政管理部门,主要是国家和省、市科技管理部门服务,而且大部分科技评估机构是由科技管理部门所属的有关单位,如软科学研究机构、科技咨询机构、科技情报机构等部门产生,但由科技管理部门所属的单位评估科技管理部门的科技项目、科技计划等等,在一定程度和一定范围内不可避免的受到科技管理部门的影响。因而,评估水平难以提高。因此,科技评估机构作为一种社会中介服务机构,和各类资产评估机构一样,应逐步社会化和多元化,如参与到风险投资管理的咨询工作中,只有社会化、多元化,才能充分引进竞争机制,优胜劣汰,提高评估水平,促进科技评估事业的发展。

3.5 科技评估促进风险投资实现动态管理

风险投资从进入到退出的全过程中,无时无处不存在着风险,实施某项投资决策前需要进行深入分析以确定各种存在风险的影响程度;进行投资后,还应深入到所投资的企业进行跟踪调查分析,对企业生产经营、财务状况,市场竞争状况,企业的发展趋势与步骤等,经常进行科学的、系统的分析与判断,发现潜在的风险,及时采取有效措施,杜绝它的发生或降低它的危害;风险投资退出后,还要对风险投资的效果进行测评,总结经验与教训,作为今后投资决策的参考。可见,风险投资的风险管理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实现管理目标需要实施一系列的评估,科技评估的事前、事中和事后评估能够满足这一要求,促进风险管理动态管理。

参考文献

1 国家科技评估中心编.科技评估规范,科技评估概论[M].北京:中国物价出版社,2001

2 杜沔.关于风险投资中的风险控制工具的探讨[J].中国科技产业,20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