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设施农业与科学考研方向

设施农业与科学考研方向

设施农业与科学考研方向

设施农业与科学考研方向范文第1篇

1产学研结合培养新农村建设人才的现实可行性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和建设创新型国家战略的实施,国家把开展产学研合作作为技术创新、科技成果转化的重要举措。充分发挥政府引导作用,制定一系列措施,为产学研合作营造良好外部环境,并明确指出,要加快推进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建设步伐,积极鼓励和引导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加快技术转移和科研成果转化及商业化、产业化进程。为增强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地方政府鼓励开展产学研合作,希望借助高校、科研院所的人才、智力、科技信息资源优势,为企业产品创新、工艺流程改进和地方经济发展提供有力支撑,使企业真正成为创新的主体。国家和地方各级政府对产学研合作的高度重视为推进产学研合作深入开展和创新实践人才培养提供了良好的外部条件。随着高等教育改革的深入和建设创新型国家战略的实施,很多高校已经认识到产学研合作在增强高校服务社会职能中的重要作用,将产学研合作作为高校发展的重要内容。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进程中,高校特别是农业高校作为农技推广、创新人才培养的重要力量,通过产学研合作鼓励农业科研人员深入基层开展农业技术推广,加强农业教育合作人才基地建设,提高创新型、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为新农村建设提供强大的人才储备。实践充分证明,高校通过产学研结合方式在培养新农村建设人才方面具有独特优势。农业高校在长期的实践发展中,积累了培养农业专业人才的丰富经验,作为产学研结合的主要组织者,农业高校借助丰富的教学资源和齐全的学科专业门类、完善的课程体系和人才培养制度,在农业现代化进程和新农村建设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但也要看到,当前我国高校在新农村建设人才培养模式上较为单一,过分强调理论教学和专业学习,在实践教学和创新能力培养方面还有待改进与提高。同时,农业生产经营企业和地方管理部门直接面向农民和市场,他们了解农民的技术需求,在农村建有面积广阔的产业基地,但农业专业人才和技术相对缺乏和不足。通过产学研结合方式培养新农村建设急需的创新型、实践型人才是对农业高校教学与科研功能的有益补充与完善,有利于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创新人才培养体系,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2当前产学研结合培养新农村建设人才存在的主要问题

2.1农业高校与涉农企业产学研结合的紧密度有待提升

受传统观念和体制机制等因素的制约,当前我国农业科研评价体系建设中存在着重理论、轻应用,重学术研究、轻科研成果转化,重纵向联系、轻横向交叉等弊端。农业高校作为农业专业人才培养和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力量,也存在同样弊端,导致农业科研成果数量虽然多,但实际应用性成果产出少,农业企业与高校合作紧密度较低。同时,产学研合作是一项系统性、复杂性的工程,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周期长、成本高、潜在风险大、社会公益性强、商品性较弱,这些特性决定了农业企业与高校开展产学研合作的难度。加之我国多数农业企业科研创新能力不足,在校企合作中需要高校对企业所需的科研成果进行全程跟踪指导服务,并在后期的技术开发应用中进行进一步的调整完善,但在目前的高校科研体制机制下,制约了高校科研人员的流动性,对校企深度合作带来了一定的影响。从目前高校人才培养现状看,高校产与研还没有做到完全结合,学生在创新能力、实践应用能力培养上还缺乏有效的平台和载体。

2.2产学研结合培养农业专业人才的内容有待充实完善

随着农业现代化建设进程的加速,目前很多高校已经充分认识到产学研结合在农业专业人才培养中的重要性,并采取有效措施积极主动加强与农业企业、有关部门的对接合作。在实际利益的驱动下,虽然企业、地方农业主管部门与高校开展了多种形式的合作,并发挥各自优势联合建立了教学实习基地和科研基地,但在产学研合作过程中,企业更加注重以自身需求为导向开展技术合作,对高校的课程安排、教学内容、教学模式等缺乏深入的了解,对学生专业知识、业务能力、综合素质、创新水平等缺乏全面的了解,加之当前产学研合作管理制度不健全,对双方各自的职责、权益、义务等规定不明确,导致产学研合作过程中难免出现一些矛盾纠纷,进而影响到产学研合作的深入开展和实际效果。

2.3产学研结合新农村建设人才培养制度有待健全

当前,我国产学研结合培养农业专业人才的各项规章制度还不健全和完善,对校企等合作主体在产学研合作中的知识产权、相关权益分配等缺少明确具体的规定,导致合作过程中因权益分配问题引发矛盾纠纷的现象时有发生,对合作双方建立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和科研成果转化并最终走向市场化、产业化带来不利影响,严重挫伤了双方合作的积极性,进而影响到农业人才联合培养工作的有序有效开展。另外,由于法律制度不健全,对产学研合作主体的权利义务缺乏明确具体的规定和约束,合作过程中,高校在组织学生进入企业或科研院所进行实践实习后,企业和科研院所出于自身利益考虑,往往把学生看作是廉价劳动力或开展科研的助手,对学生的专业水平、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的培养提高重视程度不够,管理不严,导致产学研结合培养新农村建设人才的实际效果大打折扣。

3产学研结合培养新农村建设人才的有效路径

近年来,在国家和各级政府的政策支持下,很多高校特别是农业院校把开展产学研合作作为增强服务社会功能的重要举措,通过与涉农企业、科研院所合作联合建立农教基地、科研示范基地,进一步提高了农业人才培养质量,有力推动了新农村建设进程。越来越多的农业院校积极贯彻落实国家相关政策方针,坚持面向“三农”的办学方向,积极引导鼓励在校师生走出校门,深入农村,了解农民的技术需求,积极探索产学研合作在农技推广、人才培养、农业增效、农民致富中的有效模式与途径。部分高校把深化产学研合作,加快科研成果转化作为为新农村建设服务的重要举措,以实际行动加入到新农村建设的大潮中。加快农业现代化建设进程,重点在于加大农业科研投入,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加快农业科研创新体系建设;关键在于依托重点科研项目、产业基地加强农业科技创新团队建设,着力培育农业高层次人才和产业领军人才。积极支持和鼓励高校、科研院所与涉农企业、专业合作社、农户开展产学研对接合作,加快农业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为新农村建设提供坚实有力支撑。

3.1要进一步优化产学研合作的外部环境

国家和地方各级部门要发挥引导作用,制定和完善有利于产学研合作的政策措施,为产学研合作的顺利开展提供制度规范和政策保障。建立完善相关法律法规,以法律法规形式明确产学研合作主体的职责、权力和义务,切实维护合作各方的合法权益,充分激发和调动参与主体的积极性、主动性,为深化产学研合作,密切各方联系提供法律政策保障。要突破区域、部门、学科的限制,建立开放、统一、协调的联动联合机制,整合各类资源要素,促进农科教的有效融合。加快推进校企联合共建实习基地、科研示范基地建设,搭建产学研合作平台,创新新农村建设人才培养模式。进一步完善产学研合作评价考核机制,坚持分类指导,注重实际问题解决,改变重横向联合、轻纵向交叉,重基础、轻应用,重学术、轻成果转化的状况,将产学研合作纳入到职务晋升、职称评定、评先树优的整体工作中。积极鼓励科研人员走入社会,深入农业,面向农业,开展校企合作,提高农技推广服务水平,真正实现以产带学、以学促产、产学融合的目的。

3.2进一步丰富产学研结合新农村建设人才培养的内涵

从目前产学研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看,主要体现在组织学生深入企业、实习基地开展教学实践和实训锻炼,产学研人才培养侧重形式,缺乏实质性内容。因此,在产学研结合培养新农村建设人才过程中,应紧密结合农业农村发展实际和农民技术需求,充分发挥高校自身的人才、科研优势,加强与涉农企业的合作,采取有效措施吸引企业参与到农业人才培养工作中,校企联合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改进教学方式,完善教学内容,提升教学质量,丰富实践教学环节。鼓励企业参与学校人才培养规划、专业学科建设体系,使农业院校专业设置、人才培养更加科学合理。要进一步拓宽农业人才培养渠道,允许高校与企业共同培养农业硕士等高层次人才,鼓励高校教师定期到涉农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等进行实践和岗位锻炼,了解和把握农业前沿信息、市场需求,开拓视野,提高科研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通过产学研合作,鼓励校企联合建立农业工程实验室或技术中心,为学生开展科研实践,促进理论与实践结合积累经验、创造条件。积极鼓励学生参与农业科研技术开发和服务工作,根据教学、科研需要,让学生承担相关科研任务,在实战中得到锻炼,提升能力。

3.3建立科学高效的教师绩效考核和学生发展测评体系

在产学研合作培养创新型、实践型农业专业人才的过程中,教师发挥了关键作用。通过教师的辛勤劳动和付出,不仅提高了学生的创新能力、就业能力,拓宽了就业渠道,还为加快农业现代化进程,提高农业科研水平,促进城乡一体化做出了重要贡献。但在现有的产学研教师考核体系中,教师的价值很难得到有效体现,一定程度影响了教师培养农业专业人才的积极性、创造性。因此,高校及有关部门应对产学研合作现有评价体系进行调整和完善,在职务晋升、职称评定、绩效考核、评先树优等方面,应把教师对学生的指导数量、工时数量、深入一线指导农技服务的条数、撰写相关科研资料工作量及产生的经济社会效益等充分考虑进来,激发和调动教师开展产学研合作的积极性。同时,要建立学生综合素质发展测评体系,对测评中集中反映的问题采取措施及时进行纠正,调整和优化人才培养方案,为学生将来就业规划和自身发展定位提供参考。学生综合素质发展测评体系的建立过程中,需要校企合作,企业作为市场的主体,对人才需求状况和标准要求有着更为全面透彻的了解,鼓励企业参与学生发展测评体系的建立,有利于测评体系建立的科学性,也有利于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

3.4发挥各级政府在产学研合作农业人才培养中的作用

产学研合作培养农业专业人才是一项综合性、系统性的工作,涉及到不同的参与主体,由于当前我国产学研合作法律法规还不健全,相关机制还不完善,不同参与主体的利益归属不同,因此产学研合作中难免出现一些矛盾和利益纠纷。因此,政府要充分发挥自身在产学研合作农业人才培养过程中的引导、协调、监督、服务、管理功能,为产学研合作的顺利开展创造条件。要加大政策、资金扶持力度,进一步加强产学研合作平台建设,完善相关硬件设施设备,为学生进入涉农企业、专业合作社、科研示范基地、教学实践场地等开展教学实践和科研活动提供必要的经费保障。要进一步制定完善相关的政策法规,明确高校、企业、科研院所等主体参与产学研合作的权责义务,消除障碍,确保产学研合作农业人才培养的连续性与稳定性。各级政府部门要把产学研合作农业专业人才培养工作成效纳入到高校、企业、科研院所综合考核评价体系,进行定期考核,并对产学研合作农业人才培养中做出突出贡献的参与主体进行奖励,调动其工作积极性。同时,还要建立企业利益补偿机制,鼓励涉农企业积极参与到产学研合作农业人才培养工作中来,规范和优化外部环境和条件。

4结语

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需要大量具有开拓意识、创造能力的创新实践型人才。产学研合作作为知识创新、技术转移和成果转化的重要途径,在培养新农村建设人才中发挥着重要作用。面对当前在产学研结合培养新农村建设人才过程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和不足,要进一步优化产学研合作的外部环境,采取多种有效措施推进农业人才培养工作,建立科学高效的教师绩效考核和学生素质发展测评体系,充分发挥各级政府在产学研合作农业人才培养中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夏建国.校企联合培养人才的创新探索[J].中国高校科技与产业化,2010(12):10-12.

[2]李友生,李玉清.产学研合作培养农业工程人才的路程[J].中国高等教育,2015(8):34-35.

[3]沈振锋,胡紫玲.发挥农业高校优势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思考[J].安徽农业科学,2015(1):215-217.

[4]周敏.加快高等农业院校高新科技成果转化工作的建议[J].中国农学通报,2015(3):117-119.

设施农业与科学考研方向范文第2篇

关键词:设施花卉栽培;实践教学改革;创新能力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37-0043-02

近10年来,花卉产业作为一项占地面积小、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大的优势产业,正越来越成为农业种植结构调整的重要方向,成为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提高农民收入水平的重要手段[1]。目前,中国花卉生产规模已居世界首位,但总体生产水平不高,与发达国家相比,缺乏现代化、标准化的设施花卉栽培技术指导[2]。高等农林院校所开设的“设施花卉栽培”课程主要讲授花卉的生长条件、温室工程设施建设和环境调控技术、花卉的设施栽培管理及具体花卉的周年生产技术等方面的内容。因为内容涉及面较广,各地差异较大,如果继续使用过去重理论、偏量大、讲解过细过深等传统的教学方法,势必影响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3]。因此,社会要求和行业发展需要改革传统的教学模式和实践教学。

一、设施花卉栽培课程的定位

现代农业的发展离不开能够熟练操作和驾驭现代设施的综合型应用人才。因此,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的设施农业科学与工程专业培养方案将专业方向分为以下三个模块。

1.植物科学模块。该模块主要培养农业园区的栽培管理和相关的工程管理人才。

2.工程设计建造模块。该模块主要培养园艺设施的设计与建造人才,课程设置以温室建筑工程类为主,开设少量栽培管理类课程。

3.农业园区规划模块。该模块主要培养农业园区规划和城镇化发展需求的景观设计类人才。这种分模块的培养方案,有利于根据学生兴趣、个人潜力,实施分类培养、因材施教,从而达到培养创新复合型现代农业人才的目的[4]。设施花卉栽培作为设施农业科学与工程专业的主要专业课程之一,经过学习之后,应掌握花卉栽培的基本理论、原理和方法,为今后能够独立地从事大型现代化温室花卉生产的技术指导和经营管理、休闲园区花卉栽培指导打下坚实的基础[5]。

二、设施花卉栽培课程实践教学的现状及存在问题

1.设施花卉栽培课程实践教学的现状。目前,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设施农业科学与工程专业设施花卉栽培总课时为48课时,其中实践教学16学时。实践教学主要是花卉种类识别、花卉种子繁殖、花卉扦插繁殖、多浆植物嫁接和花卉盆栽土的配制及盆花养护管理。实习方式主要是教师在温室或园区讲解,学生自行单独识别。这种方式的弊端是学生较多,现场嘈杂,仅教师跟前的学生能听清,学生听不清楚,失去兴趣,影响教学效果。在进行花卉播种繁殖时,学生以宿舍为单位分组进行,播种完后,由学生拿回宿舍自行管理。由于宿舍温度和光照无法控制,致使每次实验结果很难确定,发芽率偏低。扦插繁殖亦是如此,扦插完后自行养护,实验室条件有限,由于学生不认真,成活率极低,实验效果达不到培养要求。

2.设施花卉栽培课程实践教学存在问题。①大部分学生眼高手低,缺乏钻研创新精神。教师讲授时觉得简单,不认真听讲,自己动手做时发现不会。②学生学习缺乏明确的目的,缺乏职业规划,对专业前景有疑惑,从而缺乏学习兴趣,主动学习不够。③思想重视程度不够。学习兴趣不浓,主动性不高,不重视理论联系实际。实验课上,教师详细讲解实验原理、操作步骤等,学生在实验时只是“照方抓药”,按照实验步骤完成实验内容,最后撰写实验报告。④教材、教学大纲陈旧。一旦形成,并非每年都更新,所以课题讲授就是照本宣科,没有加入最新的知识和技术,学生学习兴趣和热情不高。⑤实践教学缺乏创新性,缺乏研究探索性实验,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开拓创新和钻研精神。现在的实验课相对简单具体,不利于调动和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⑥教师考核学生实验实习不够严格。实验报告相互抄袭现象时有发生,部分学生做实验态度不端正,侥幸心理严重。因此,对“设施花卉栽培”实验教学进行教学法探索应用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课题。

三、“设施花卉栽培学”实践教学改革

1.突出综合能力培养改革实验教学内容体系。实验教学体系虽相对独立又与理论教学体系紧密衔接。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在设施花卉栽培实践教学改革中,在不断更新和提升理论教学的同时,更加注重更新实验教学内容和方法改革。在仔细分析了该课程存在的问题后,以提升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善于解决实际问题的科研实践能力为出发点,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综合能力为要求,从课程教学手段和方法,实践教学体系结构,实践技能考核等方面提出加强“设施花卉栽培”课程实践教学改革的建议和措施,构建了设施花卉栽培实验教学内容体系,从而达到创新型复合人才的培养目的。

2.优化“设施花卉栽培”课程实践教学体系结构和内容。改进和加强实验实践教学,对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至关重要。为此,我们采用“项目学习法”为主要手段,将全班学生按兴趣分成若干个小组,根据花卉植物生长发育特点,分别承担花卉植物生长发育过程中不同的小型研究项目(课题)。在课程实践教学体系、实践教学方法和实践教学考核全过程中,变学生被动接受知识为主动研究学习,从而提高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和综合能力。①实验布局设计方面。教师将就业方向和课程实验相联系,让学生能将职业规划和课程学习相结合,变被动为主动。将原有的花卉学实验内容和可开设实验提供给学生,让学生参与实验体系的构建,使兴趣与教学相结合。根据学生职业规划,将学生分成兴趣组,依据教学大纲将整个设施花卉栽培实验分为识别、探索和综合3大块。考研学生组,结合花卉的研究及实验条件,开设探索性实验;将来从事温室花卉栽培组,开设综合性实验,学生做市场需求调查分析,然后做项目规划;休闲模块学生组,根据使用目的来做项目规划。通过项目的实施,使学生不出校园,能够进入实战。启迪学生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②实验内容方法方面。基础实验以加强学生对基本方法和技术的系统训练为主;探索性实验以培育学生主观能动性和创新能力;综合创新型实验以训练学生对知识的综合运用创新为主;探索设计型实验以启迪学生思维为主,并为将来进一步研究建立兴趣和奠定基础。根据兴趣爱好,将学生分成若干项目组,每项目组一个小项目,让学生实际操作,开阔学生视野,培养学生创新精神。③实习基地建设方面。学院根据专业特点,把校内实践教学基地分为三种类型:一是学院管理的资源标本园区;二是学校设立的科学研究园区;三是学校的推广、示范实验场和校办产业。此外,用协议合作形式建立了许多校外实践教学基地。这些种类丰富、功能多样的校内外基地为深化实践教学改革提供了重要的基地保证。

综上所述,通过“设施花卉栽培”四年的实践教学改革,增强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增强了学生适应社会的本领,提高了学生的就业率,增强了学生的动手能力,为其在竞争激烈的就业市场占有一定优势打下一个良好的基础。近几年,园艺学院设施专业学生就业率一直位居学校前列,考研率大幅度提高。考外校的学生,所考学校对其评价很高。用人单位也乐于接受我们的学生。学生利用在这门课中学到的知识,设计的课外科技作品在学校乃至陕西省举行的“挑战杯”课外科技作品大赛上屡屡获奖。

参考文献:

[1]包满珠.花卉学[M].第2版.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8.

[2]高祥斌.“花卉学”实践教学改革探讨[J].山东省农业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9,23(1):170-171.

[3]郭先锋,杜明芸,赵兰勇,等.园林专业花卉学课程教学改革的探索[J].中国林业教育,2009,27(1):70-72.

[4]王宏丽,裘莉娟,邹志荣.设施农业科学与工程专业学生工程素质培养研究[J].中国农业教育,2011,(4):76-78.

[5]周明芹,安运华.“花卉学”课程实践教学改革探讨[J].长江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7(4):95-97.

基金项目: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教学改革项目(JY1102022,JY1302020)。

设施农业与科学考研方向范文第3篇

结合现代农业的特点,依据设施农业技术专业岗位群对人才专业技能与综合技能的需求,从根本上打破了传统的学科本位教学模式,根据园区规划设计、预算、施工、植物生产、养护、果蔬贮加的工作过程,充分利用生长季园艺植物的生长发育规律,最大限度地实施实践实训课程计划,工学交替,创新形成充分体现校企合作特征的设施农业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1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设施农业技术专业毕业生主要面向园区规划设计、预算、施工、园艺植物的种苗、园艺产品的生产、植物的病虫害防治、园艺产品的采收与采后处理、都市农业观光等行业。新的人才培养模式的主要特点是教学活动与园区规划设计、预算、施工以及园艺植物的生长周期同步进行,结合设计、预算、施工等主要工作过程以及园艺植物生长周期中的苗期、营养生长期、开花座果期、成熟期、休眠期等主要物侯期,基于园区规划设计、预算、施工、园艺岗位育苗、土肥水管理、植株调整、病虫害防治、花果管理、园艺产品采后处理与加工技术等典型工作任务,培养学生与之相对应的设计识图、预算、施工、种子处理、整形修剪、花期控制、采收、病虫害防治等关键技能和综合管理能力。该模式从根本上改变了教学和生产脱节的现象,学生直接参与园林、园区规划设计、施工、园艺植物生产和养护,能够边学边做,边做边学,学习过程体现了在实践中学习,在学习中实践,学生的学习内容与工作实际紧密结合。

2构建基于典型工作任务的课程体系

以育苗、植株调整、花果调控等典型工作任务为导向,以种子处理、苗木繁育、管理、整形修剪、病虫害防治、人工授粉、花期控制、施肥、灌水、园区设计、识图、施工养护等关键技能为主线,结合国内外现有的职业资格标准,在学习《英语》《计算机》等素质教育课程的基础上,与企业共同开发建成由专业基础课程、专业核心课程、专业拓展课程构成的新型课程体系。专业基础课程由《植物识别与应用》、《园艺植物生长与环境》、《园艺植物肥水管理》、《园艺设施与机械》组成,使学生能够奠定专业基础,树立专业思想;专业核心课程由《园艺植物育苗技术》、《园艺植物花果管理技术》、《园艺植物植株调整技术》、《植物病虫害防治技术》、《园区规划设计》、《园林植物施工与养护技术》组成,培养学生的专项技能与综合技能;专业拓展课程由《园艺产品贮藏与加工》、《植物组织培养》、《园艺产品市场营销》、《园艺植物造型艺术》组成,满足行业对学生拓展能力的需求。在教学方法手段上,教、学、做一体,在教学评价方面,建立突出职业能力的课程标准,规范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校内成绩考核与企业实践考核相结合,突出能力考核,强化形成性考核。

3加强实训基地建设

高职设施农业技术专业的培养目标是为农业产业培养生产、服务和管理第一线的高层次实用人才,强调学生实践能力培养,而学生的实践过程主要在实训基地中完成,因此校内外实训条件建设,既是学生综合技能培养的载体,也是课程体系建设的依托和“双师素质”队伍建设的重要渠道。设施农业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不仅增加了实践教学比例,还要求在生产性实训基地进行同步现场教学,同时要求变革传统的教学方式和教学内容,进一步增强教师队伍的双师素质,因此,根据新的教学过程需要,在校内实训基地建设方面,把原有校内实训室和基地进行整合为生产、科研、培训、推广、技术服务、职业技能鉴定一体化的四大中心,即园区和新农村规划设计中心、植物组织培养实训中心、现代园艺产品生产中心、园艺作物育种实训中心。对校内实训基地管理实施“教师指导,学生管理”的开放式管理模式,以科研项目和学生课外科研活动兴趣小组为载体,搭建师生互动平台。在校外实训基地建设方面,充分利用周边农业园区,与校外基地建立了“企业为主、学校参与、共建双赢”的管理运行机制,成立了由校企双方共同参加的基地运行管理小组,共同协商基地接纳学生的实践与规模,如:包头市万科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包头市共青农业科技示范园区、包头市园林研究所、包头市农业科学研究所、包头市果树研究所,这些校外基地可以批量的接收学生实训实习,基本满足学生的实践教学,保证了人才培养质量。

4专业教学团队建设

采用企业挂职、企业科研合作、科技服务,参加省级和国家大赛等多种途径提高专业教师的教学水平和职业教育能力,聘用行业企业一线技术人员作为兼职教师,使“双师素质”教师达到75%以上,专兼职教师比例达到1:1,形成“双素质、双结构”专业教学团队。

5教学质量保障

突出产学结合,强化实践教学,树立全新的设施农业技术专业高职教学过程质量观。在监控评价上,从注重理论教学的评价转向对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监控评价,充分体现设施农业技术专业以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专门型人才为目标的职业教育特色。

设施农业与科学考研方向范文第4篇

本届年会是在农业部农业机械化管理司、海南省农业厅的大力支持下,由农业部规划设计研究院主办,北京华科润浓咨询有限公司(中国温室网/《温室园艺》杂志)承办的。海南省农业机械化管理局、三亚市南繁科学技术研究院、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环境与可持续发展研究所设施农业研究中心、中国食品土畜进出口商会花卉分会、海南省农业科学院蔬菜研究所、海南大学园艺学院协办本届年会。

参加本届年会的代表460余人齐聚海南,共同探讨一年以来我国的温室园艺行业发展。其中,来自安徽、北京、福建、甘肃、广东、广西、贵州、海南、河北、河南、黑龙江、湖北、湖南、江苏、江西、辽宁、内蒙古、宁夏、青海、山东、山西、陕西、上海、四川、天津、新疆、云南、浙江、重庆等29个省(市、自治区),以及来自以色列、沙特阿拉伯、美国、韩国、且本、丹麦、德国等国家和地区的与会代表共360余人,参加全国设施农业技术培训研讨班的代表60人,来自全国30所科研院所和院校的专家代表45人出席了本届年会。此外,部分专业观众也应邀参加了本次盛会。

自“中国温室2002”开始以来,中国温室园艺行业年会已走过10个年头,至今已是第十一届。作为一项全国性的设施农业研讨交流活动,中国温室园艺行业年会正日渐成为一个包括政府、科研、企业和种植户等四个层面统一的交流平台。

“中国温室2012”隆重开幕

11月15日上午9:00,“中国温室2012”在海口市海南皇冠假日滨海温泉酒店隆重开幕。农业部农业机械化管理司科教处处长王国占、海南省农业厅副厅长王晓桥、农业部规划设计研究院党委副书记李玉荣、海南大学副校长胡新文、海南省农业科学院副院长张治礼、海南省农业机械化管理局局长石礼滨、农业部规划设计研究院处长王传华、海南大学园艺园林学院院长李绍鹏等领导及嘉宾应邀出席开幕式。

农业部农业机械化管理司科教处处长王国占、海南省农业厅副厅长王晓桥、海南省农业科学院副院长张治礼、海南大学副校长胡新文、农业部规划设计研究院党委副书记李玉荣分别致辞,向“中国温室2012”举办表示祝贺。

王国占处长在讲话中提到,党中央、国务院十分重视设施农业发展,要求工业化、城镇化、信息化和农业现代化同步推进。要夯实农村农业发展的基础,提高农业现代化水平和农民生活水平,要加快推进农业机械化,加快发展设施农业,发展轻力业生产方式。今年中央一号文件又明确提出,加快推进农业科技创新,加强设施农业装备与技术示范基地建设。近几年,农业部为促进设施农业发展,在国家支持推广的农业机械产品目录中增加了设施农业装备的品种,加大了对设施农业装备的购置补贴力度,开展了包括设施农业在内的园艺作物标准园创建活动、设施农业装备与示范基地建设,设置了菜篮子产品生产专项扶持资金,启动了非耕地公益性农业行业科研专项,不断推进设施农业生产条件改善,推动设施农业技术装备水平的提高。农机具购置补贴政策是农机化主管部门推进设施农业发展的重要手段。当前,人们对高品质安全设施农产品的消费需求呈刚性增长,为设施农业的快速发展提供了强劲动力。设施农业科技投入逐渐增大,创新能力不断提高,新技术新材料新装备工艺能力明显增强,为设施农业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撑,国家扶持力度不断加大,设施农业发展的政策环境越来越好,发展机遇越来越多,发展空间越来越大。

海南省农业厅王晓桥副厅长表示,海南属热带季风气候,光温充足,雨量充沛,四季如春,素有“东方夏威夷”和“天然大温室”的美誉,拥有全国热储面积的42.5%,拥有四面环海的无城区天然屏障,是发展热带高效农业的黄金场所。海南生物物种丰富,农业特色鲜明,优势突出,已成为我国重要的冬季瓜菜和热带水果生产基地、农作物种子南繁基地、天然橡胶生产基地、无规定动物疫病区、海洋渔业基地。海南自20世纪90年代开始引进设施农业,最先是由吴明珠院士在海南三亚市用椰糠基质栽培大棚哈密瓜,此后海南省农科院于1995年利用薄砂基质栽培大棚黄瓜和洋香瓜取得成功,2003年起由哈密瓜、西瓜等优质产业的带动,海南省的瓜菜设施大棚建设进入较快发展期。2009年起,海南省开始实施现代农业生产发展资金支持瓜菜设施大棚建设项目,政府带动瓜菜设施大棚建设进入快速发展阶段。截至2011年,海南省瓜菜大棚面积达到13万亩,初步形成了区域规模化生产的格局,如以乐东、陵水、三亚为主的南部哈密瓜产业带,以文昌、琼海、万陵为主的东部大棚西瓜产业带,以屯昌为主的中部苦瓜产业带,以儋州、白沙、五指山为主的中西部和以海口定安为主的北部常年瓜菜产业带。至2011年,海南省喷滴灌节水设施推广面积110万亩,地膜覆盖栽培推广面积约100万亩,集约化育苗、太阳能杀虫灯、粘虫设备、防虫网、遮阳网等设施瓜菜栽培面积约80万亩,田头预冷库总容量22万亩。这几年,海南省农机工作有了长足进步,仍将继续贯彻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贯彻十精神,同时认真落实好国务院《关于促进农业机械化和农机工业又好又快发展的意见》,创新农机购置补贴方式,强化农机化公共服务功能,着力推进农机化设备服务,进一步培育发展主体,拓展服务领域,加快农机化新技术、新机具的推广和应用,全面提高农机装备水平、作业水平,服务水平和安全水平,促进农业机械化又好又快发展,为推进海南省热带现代农业基地建设提供有力支撑。相信,这次培训班的举办必将大大推动和促进海南省设施农业的发展。

海南省农业科学院副院长张治礼在致辞中介绍到,海南素有“天然大温室”之称。此次“中国温室2012”在“天然大温室”召开,这反应了我国农业产业界、科技界对温室大棚内涵认识方面的创新和进步。以前,大家主要关注温室大棚在温带地区的使用和推广,关注温室大棚的增温、保温的效果和功能,希望在寒冷季节能够为植物提供一个适宜的生长环境,实现反季节生产与供应。现在,我们发现,在海南这样的热带地区,温室大棚却能起到降温、防暴雨、防虫、防病的作用,在高温多暴雨的季节能够保障海南瓜菜的淡季生产和市场供给。当然,因为(使用)目的不同,海南的温室大棚的图形设计与北方有很大的不同。海南省农科院是最先在海南推广和使用设施农业大棚的倡导者。近年来,由于对设施大棚认识方面的创新,海南温室大棚发展非常快。海南农业的设施化,尤其瓜菜、花卉等园艺产业的设施化,不仅得到了业界和政府部门的认可,相关的专家也投入更多的精力关注设施大棚的设计与应用,对海南设施农业的发展、保障海南淡季瓜菜的生产和市场供给,并通过大棚设施化控制病虫害,进而提高海南瓜菜质量等方面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海南大棚设施种植虽取得了很大进展,但与北方大棚温室的普及程度和技术水平相比还存在很大差距,包括如何利用大棚温室降低温度,如何提高海南大棚的抗风、抗暴雨的能力,如何降低大棚的造价、扩大推广面积,如何研发适用大棚生态环境的专有品种和技术,如何解决大棚种植条件下的连作障碍等问题。在这次会议上,我们的专家们能够更多的关注、交流和研讨以上几方面的问题,会议的成果必将进一步推动海南设施农业的快速发展,推动海南热带现代农业的增产再上一个台阶。

海南大学胡新文副校长在致辞中代表海南大学向年会的召开表示祝贺。他指出,设施农业是传统农业摆脱自然环境束缚,实现高产高效的有效途径,是农业走向集约化、规范化、规模化、现代化的最佳方式,也是发展现代农业、避灾农业和节水农业的有效载体。海南省地处我国的最南端,具有特殊的气候条件和得天独厚的农业生产条件,虽然海南的气候条件适合作物的周年生长,但同时也面临着高温、病虫害,尤其是近几年接连出现的低温、寡照等自然灾害的影响。在海南发展设施农业相对于北方地区来说具有投资少、运营成本低、收益高的特点。2008年海南省设施农业销售收益超过12亿元,其中设施大棚蔬菜、水果和花卉的收益达到每亩平均4000元、8000元、6000元左右,有力地促进了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海南省把设施农业作为调整农业结构的重要措施,采取财政扶持、政府贴息的优惠政策,鼓励农民发展设施农业。2010年和2011年,海南省设施农业补贴的资金分别为1.76亿元和1.97亿元,设施农业已经成为海南农民增产增收的重要途径。海南大学是海南省与教育部共建的211工程建设的重点高校,该校从2006年开始增设了设施农业科学与工程本科专业,目前已经有3届毕业生,这些毕业生已经在海南、广东、广西、福建等地区就业,而且得到用人单位的高度好评。本次年会选择在海口召开,是对海南省设施农业的关注、肯定和宣传,将对海南设施农业发展起到鞭策和鼓励作用,为该校设施农业科学与工程专业的师生提供一个很好的学习的机会。

农业部规划设计研究院党委副书记李玉荣代表主办方致辞。她指出,伴随着以往10届年会的成功举办,它正日渐成为一个以设施园艺为中心,由政府、科研机构、企业和用户四个方面广泛参加的交流平台。自农业部出台《关于促进设施农业发展的意见》以来,我国设施农业进入了一个崭新的发展时期,各地积极落实扶持政策,稳步加大资金的投入,不断强化科研创新,标准体系持续完善,技术培训日益活跃,社会服务越来越健全,为加强农业基础地位,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提供了十分有效的途径。所谓“十年磨一剑”,我国的设施园艺产业取得了许多的成绩,我们的科技取得了许多的成果,我们的企业也得到了更多的效益。目前,正是我国“十二五”的第二年,在复杂多变的国际、国内形势下,每个国家、地区和行业都在认真思考和积极探索适合于自身健康持续发展的道路。温室装备产业也应该在认真分析形势、把握时代要求的前提下,进一步统一思想,达成共识、以更加积极主动、科学有效的行动为产业更加美好的明天不断创造有利的发展环境。

会前考察探索海南设施园艺现状

11月10~13日,由农业部规划设计研究院周长吉研究员、中国农业大学陈端生教授、北京市农林科学院李明远研究员、北京绿东国创农业科技有限公司汪晓云高级农艺师、海南大学园艺园林学院刘建副教授、海南省农业科学院蔬菜研究所王敏高级农艺师等业内专家组成的会前专家考察组对儋州市、乐东市、三亚市、五指山市、海口市等海南省设施农业重点发展地区进行了实地考察。考察中发现,在素有“天然温室”之称的海南省,蔬菜、花卉、果树等园艺作物利用温室设施的目的以避雨、防虫、遮阳等需求为主,因此,海南省园艺生产多见遮阳棚、网室大棚,而涉及园艺育种需求的温室设施则建设规格比较高档。同时,考察还发现,海南省温室设施主要面临高温、潮湿、强风等恶劣自然环境的考验。如何解决上述问题是该省的重大课题。

行业发展论坛内容丰富

在两天的会议期间,有28位专家和企业代表依次作主题发言。与会代表围绕2012年中国温室园艺行业发展及技术创新、温室产业转型发展的战略思考、温室“弃耕”问题、台风对设施农业的影响、生态餐厅项目的可持续发展等论题进行了广泛研讨交流。大会论坛由北京华科润浓咨询有限公司总经理李志主持。

今年,农业部规划设计研究院副总工程师周长吉研究员应邀做题为《抓住机遇脚踏实地科学发展》的大会主题报告,其中不仅介绍了我国设施农业产业发展前景的展望(即近一年来温室行业的发展政策和机遇),同时也就温室设施中的省力化技术与装备、以及海南保护地设施的考察成果进行了交流。江苏大学农业工程研究院院长毛罕平教授、中国农业大学农业部设施农业工程重点实验室主任李保明教授、华南农业大学工程学院辜松教授、甘肃省农业科学院邱仲华研究员、海南大学园艺园林学院刘建副教授、海南省三亚市南繁科学技术研究院设施农业研究中心主任杨小锋副研究员、华南农业大学资源环境学院刘士哲教授和山西农业大学园艺学院蔬菜系主任李亚灵教授等8位嘉宾分别针对《我国温室环境控制技术现状与发展》、《我国温室产业转型发展的战略思考》、《温室物流化生产装备系统》、《甘肃省设施农业发展现状与展望》、《海南热区温室工程产、学、研现状与所面临问题的探讨》、《台风“山神”对海南南部设施农业的影响及思考》、《规模化生产无土栽培设施选型的思考》、以及《发展适度规模温室走专业化生产之路》等话题做特邀报告。其中,毛罕平教授、辜松教授从工程角度分别介绍了国内外温室环境控制技术、温室物流化生产装备系统的情况。李保明教授、刘士哲教授、李亚灵教授则表达了我国温室产业转型发展的战略思考、规模化无土栽培设施选型,以及发展适度规模温室,走产业化生产之路的观点。此外,刘建副教授、杨小锋主任则作为海南省产学研代表结合自身教学与科研实践积累,同与会代表一起探讨了海南省设施温室产业的发展现状、特点及面临的问题:邱仲华研究员则对太阳能在目光温室中应用情况进行了重点介绍。

此外,高锋新颖建材(苏州)有限公司、天津市飞龙制管有限公司、北京绿东国创农业科技有限公司、丹麦桑那克技术有限公司、夏岩文化艺术造园集团有限公司、以色列吉尼嘉公司、品诚塑胶科技(上海)有限公司、北京普瑞瓦国际贸易有限公司、沙伯基础创新塑料(中国)有限公司、宁波中直农业科技有限公司、河南裕华光伏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北京金福腾科技有限公司、先正达生物科技(中国)有限公司、广州倍利机电科技有限公司、北京水润佳禾灌溉技术有限公司、浙江竟成特种单丝有限公司、成都智棚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北京鑫天碧农业设施工程技术有限公司、上海罗巴鲁富锌涂料有限公司等18家企业通过开放式论坛这一平台就温室创新覆盖材料(如五层共挤温室棚膜、LEXAN@力显@易洁防滴露阳光板、减反射温室专用玻璃)和温室专用大棚管材、日光温室新型保温被研发,生态餐厅可持续发展,水肥一体化、温室自动控制、温室驱动系统创新、温室骨架涂覆材料等话题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探讨。其中,创新材料、创新技术等成为今年年会论坛的重要话题。同时,也就温室“弃耕”现象和劣质PC阳光板充斥中国温室市场等现象进行了批判。

新产品新技术展示备受欢迎

本届年会将以往反响较好的“新产品新技术展示”环节进一步优化,吸纳了30余家与会企业通过特定展位的形式参与展示,从而达到推介新技术、新产品、新理念的目的。展示活动完全对外开放,与会代表通过这个平台达到了进一步了解同行和上下游产品和技术的效果。

专业参观

会后,与会代表还实地参观了三亚市凤凰镇妙林田洋设施农业示范基地、天涯镇兰花世界、吉阳镇热带设施农业科技示范园等海南省典型生产温室设施。

全国设施农业技术培训研讨班在琼举办

此外,全国设施农业技术培训研讨班同期在海南省举办。来自全国各省市农机主管部门、部分全国设施农业装备与技术示范单位负责人等60位代表参加了培训。此次会议培训了设施农业装备、园艺生产、温室工程等技术,展示了全国设施农业技术新成果、新产品,开展了设施农业交流研讨,总结交流了各地发展设施农业机械化的工作经验和做法,研究进一步促进设施农业发展的措施,谋划产业发展良策。农业部农机化管理司科教处处长王国占、张勇研究员出席会议。

结束语

设施农业与科学考研方向范文第5篇

赴美农业技术推广管理干部培训考察报告

为了学习、借鉴美国农业推广方面的经验,提高我国农业技术推广管理干部工作水平,促进高产、优质、高效农业的持续发展。经农业部和国家外专局批准,全国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组织派出以梁志杰同志为团长,江西、上海、贵州、湖北、山西、天津、湖南等省市和辽宁省大连市、锦州市、四川省双流县农业技术推广总站(中心)有关负责同志参加的农业技术推广管理干部培训考察团一共14人,于1995年11月4日至12月2日执行赴美国培训考察任务。

培训考察团由美国密西根州立大学(M.S.U)农业及自然资源学院负责接待。密西根州立大学成立于1855年,是全美第一所根据赠地法成立的州立(公立)大学。学校位于密西根州首府──兰辛市,规模宏大,景色秀丽,下设14个学院,共有4000多名教员,设有200多门专业学科。在校注册学生4.1万人。其中本科生3.2万人,研究生9060人,外国留学生近3000人,来自112个国家和地区,其中:中国留学生900人。学校总面积21.2平方公里,校园占地8.5平方公里,试验农场和农业教学、科研基地12.7平方公里。农业和自然资源学院为大学里历史最为悠久、师资力量最强的学院,在全美属于最好的十大农学院之一,作为典型的赠地法案学院,农学院实行教学、科研、推广三结合的体制,负责全州农业科研和推广工作。州政府不再设立科研和推广机构。美国所有州都实行这种体制。在行政管理上,农学院分为四大部门:即主管教学的学术和学生事业部,主管科研的农业试验站,主管推广的州立大学农业技术推广站和主管国际交流的国际农业研究所。具体负责这次培训考察活动的是学校国际农业研究所和农业技术推广站等单位。在20多天的培训考察工作中,全团受到美方的热情接待,密西根州立大学副校长、农学院院长Fred·Poston博士会见并宴请了代表团。整个培训考察日程紧凑,工作紧张,组织有序,内容丰富,方式活泼。代表团先后听取了学校二十多位具有博士学位的农业推广专家、教授的讲课和情况介绍,访问了拜伊(Bay)县、埃力那克(Arenac)县、麦森(Mason)县等三个县级农业技术推广站,考察了11个不同类型的家庭农场,4个农产品加工厂,一个生产资料公司,二个职业中学,二个农产品收购站,一个蔬菜水果批发市场,参加了埃力那克县农场主协会主席举行的情况报告会,走访了9个美国人家庭,其中:农场主家庭5个,大学教授家庭2个,中学教师家庭1个,推广站长家庭1个。应美方邀请代表团向有关专家、教授和部分外国留学生介绍了中国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工作内容,工作方法,取得的成绩等情况,就有关问题与美方朋友进行了研究、探讨,得到美方好评。本次培训考察,内容涉及美国农业立法的沿革,推广经费预算与使用,赠地大学体系,农业推广理论和原则,农业推广体制、管理、项目计划和评估,农业推广手段和方法,农业发展政策,现代通讯技术信息传播设施在农业上的应用,及美国朋友的家庭生活等诸多方面。同志们认为,本次培训考察收获不小,对美国特别是密西根州的农业和农业技术推广工作的现状,发展趋势,有了一定的了解,达到了预期目的。

美国是当今世界农业最发达的国家之一,也是世界最大的农产品出口国。据介绍现有人口2.6亿,直接从事农业生产的人口仅占2%左右,一个农民一年生产的农产品可满足128个人的生活要求。

密西根州位于美国的东北部与加拿大隔湖相望,气候条件和我国东北近似,是全美玉米、奶牛(牛奶)的主要生产区,全州现有人口940万,面积17万平方公里,地广人稀,务农人口仅占总人口的2.2%,农业生产具有以下特点:

(一)农业生产以家庭农场为主,农场规模越来越大。无论是种植业,还是养殖业,都以家庭为单位,实行规模经营,从发展趋势看,规模将会越来越大。全州前几年有5.2万个家庭农场,现在下降到5万个。家庭农场分两种类型,一种为专业性农场,一种为兼业性农场。中等专业性农场一般耕种2000?000亩地。无论专业性农场还是兼业性农场,都以自己耕种为主,农忙时雇请部分临时工,劳动生产率水平很高。

(二)机械化程度越来越高。耕地、播种、施肥、喷药、收刈、脱粒、加工、运输、精选、烘干、贮存、畜牧业上料、挤奶、消除栏圈全部实行机械化。我们参观的一些农场主无不拥有多种机械,这些机械性能良好,用途广泛,有的可以一机多用,如种植机械从整地、播种、施肥、喷药和收刈、脱粒、秸秆粉碎可一次完成。农产品加工,只要一按电钮全部自动完成,机械化自动化程度惊人。由于机械化、自动化程度很高,规模小一些的农场主大都是主营农业,兼营其它。

(三)商业性意识越来越强。农业生产以市场为导向,按市场需求进行,我们访问的农家,大都拥有电脑终端和州立大学农学院及其他信息中心联网,随时掌握市场供求信息,决定自己的生产经营。州立大学和其它信息提供者只负责提供市场信息,帮助农场主分析,利用信息,生产什么,生产多少,都由农场主取决市场自主经营。

(四)社会化服务十分发达。各农场与社会的各涉农部门和商业公司都保持着密切联系,农场所需的良种、化肥、农药、机械、饲料等生产资料,农产品的运输、销售、贮存,以及其它需要解决的问题,只需打个电话,有关单位便及时登门服务。

(五)劳动者素质较高。50%左右的农场主是大学毕业生,有的还是硕士甚至博士毕业生,农民的平均学历达到中专以上。

农业的发展与农技推广工作是密切相关的,自1914年美国建立农业合作推广体系以来,农业技术的推广一直促进着农业劳动者素质的提高和农业科技的进步,而高素质的农场主又对农业推广工作提出更高、更新的要求,密西根州立大学农技推广站和全美一样,对农场主的需求及时变换着推广方法、范围等,以适应社会的需求。通过培训和考察,我们认为美国的农业推广有以下几个特点:

(一)农业教育、科研、推广紧密结合。美国的农业推广以州立大学为核心,实行教育、科研、推广紧密结合,这种形式是依据美国的法律规定逐步形成的,1862年美国国会颁布的《摩里尔,赠地学院法》,由国家划出大片土地,在每个州各建立一所赠地学院,为农民培养农业和农机专门人才。1887年颁布《汉奇,农业试验站法》规定在赠地大学建立试验站,开展农业科研。1914年又颁布《史密斯,里沃,合作推广法》,授权赠地学院的农业推广可以得到联邦政府农业部的合作和支持。上述三个法案是根据不同的历史时期农业发展需要提出的,它奠定了美国农业发展的基础。三个法案是一个整体,它规定了三者之间的相互关系,并由州立大学组织实施,使州立大学逐步成为本州农业教育、科研、推广的结合体,既是教育中心,又是科研和推广中心。农业推广以州立大学为中心虽然有其历史特殊性,但创造的教学、研究、推广紧密相结合的成功经验,则有普遍意义。为了保证教学、科研、推广紧密结合,学校采取了以下措施:

1、教师既承担教学任务,又承担科研和推广任务,多数为教学──推广,科研──推广,教学──科研双重任务,或教学──科研──推广三重任务。

2、科研任务来自生产实际,根据推广工作,提出的问题,确定科研项目计划,成果一经确认,即向社会公开,不搞技术垄断。

3、教学、科研人员作推广人员的后盾,负责解决推广工作中的疑难问题。

4、对推广人员采取在职和定期离岗进修的办法,更新知识,取得硕士、博士学位。

5、召开教学、科研、推广人员研讨会,共同探讨解决新问题的途径和办法。

(二)多种社会力量合作办推广。农业推广是一项重大的社会公益活动,美国政府动员社会各界支持农业推广,从而逐步形成了一种多层次、多方面合作进行推广工作的机制。一是国家和地方合作办推广。农业部和州、县推广机构各司其职,互相合作,经费由联邦和地方政府共同负担。1995年密西根州立大学推广经费为4000万美元,其中:联邦拨款1000万美元,州政府拨款2000万美元,县政府拨款1000万美元,另外还有特殊推广项目经费和社会各界捐款800万美元。二是政府和社会合作办推广。州县两级推广机构中都设有政府代表,都成立有州立大学、有关部门、专业协会农民代表参加的农业推广顾问委员会(协会),负责推广工作的项目审定、经费筹集、人事安排和工作评估。三是以专职人员为骨干,专职、兼职和志愿人员合作办推广。兼职人员主要在州立大学,他们既搞推广又搞教学、科研,志愿人员主要在县和县以下以推广顾问委员会和参加“四健”(4H)会的人员为主。埃力那克县推广站只有5名专职推广人员,顾问委员会有12名,志愿人员多达几千名,面向群众的推广工作,许多是依靠志愿人员完成的,推广课题是由顾问委员会根据生产和社会发展的迫切需要提出,项目方案由农业教学、推广人员在深入调查,广泛听取各方面意见的基础上联合制定,项目的实施,除推广、科研、教学人员参加外,多种社会力量,包括政府机构、群众团体、大众宣传媒介、涉农企业和一些大型农场主,也积极配合,有的农场主还出钱、出地,带头实施推广项目,承担试验示范任务。

(三)农业推广队伍的素质高。密西根州1994年共有州、县农业推广人员445人,其中州农业推广站150人,县和区域推广站295人。150名州推广专家都是博士、教授,县和区域推广人员中70%为硕士,25%具有博士学位,无论是州推广专家,还是县级推广人员知识面都很宽,学识比较渊博,都会操作现代化的仪器设备。州、县农业推广站,全部实现了办公通讯现代化,所有推广人员都拥有电脑终端,与州立大学及其他信息中心联网,美国能形成这样高科技、高学历层次的农业推广队伍,一是高科技发展迅速,农场主的科技文化程度越来越高,自身素质差,很难再胜任推广工作。二是州立大学设立了农业推广教育系,在本科毕业的基础上着力培养农业推广方面的硕士和博士,形成了培养高级推广人员的教育体系。三是州立大学对推广人员的职位有严格的要求和招聘程序,招聘上岗后试用六年,方可聘为正式推广员,不管什么人,如果不能胜任工作,随时都有被解聘的可能。

(四)农业推广领域广泛,内容丰富。美国的农业推广是全方位、面向农村、农业和农民的,只要农村、农业和农民需要的,都是农业推广的领域和任务。工作范畴已远远跳出单纯农业技术本身,涉及整个农业和所在农民的种、养业、流通、农村文化、家庭教育、人际关系、协调指导等诸多方面,以满足农民的高层次需求。农业推广人员涉及和实施的项目分三大类:

1、农业技术和自然资源类:涉及农户利用现代化生产技术和企业经营管理经验,有效地从事农业生产,确保农产品质量,降低生产成本增加农场利润,开发新的农产品,参予国内外市场竞争,注重食品卫生,合理利用资源,保护环境及农民群众的多种需求和心理培训、法律和公共政策的咨询等。

2、“四健”青年俱乐部项目。四健是指健康的心、健康的脑,健康的身体和健康的手,“四健”是为农村开发农村青年资源而设计的。主要目的是为农村青年提供理论、实践环境,培养他们关心公共事业,实现自我控制,增长知识才干,提高领导、管理能力,试一试、干一干,成为有益于社会的人。

3、家政推广项目。家庭是农村发展、生活的基本单位,指导农村家庭生活、消费,健康发展是美国农业推广的重要任务。这类项目的主要目的是通过培训等活动,强化家庭的作用,制止家庭分裂,减少青少年犯罪,提高生活质量和健康水平,促进家庭的稳定发展和经营管理水平的提高。项目的主要内容有:(1)进行公共事业、社区活动和法律的培训,教育农民处理好家庭与社区、政府的关系;(2)进行有关食物与营养方面的教育,使其懂得营养和健康、生长发育之间的关系,注意营养、膳食和烹调技术;(3)进行卫生和健康方面的培训,指导农民搞好家庭保健,改善家庭卫生和设施,爱护公共卫生及设施;(4)帮助农民家庭进行住房需求评估,推荐家庭住房设计式样,提供房屋修膳和管理知识;(5)指导新婚夫妻和青年夫妇有效地履行自己的义务,尊敬长辈和抚育好小孩;(6)指导农民搞好家庭预算,用好家庭资金;(7)进行家庭生产经营管理知识的培训和指导,提高家庭农场的经营管理水平和经济效益。

(五)推广方式灵活,推广手段先进。农业推广单位都拥有电子计算机、卫星联网电话、电视、录放设备等现代化推广工具,推广人员将各种知识信息输入计算机内,农民需要什么信息只要拨个电话或打开计算机终端就可获取有关答案,十分便捷,我们走访的农户中,大部分都和州立大学计算机系统联网,无论是芝加哥的农产品市场价格,还是天气变化情况等,都可做到“秀才不出门,可知天下事”,州立大学除常用的宣传培训设备外,庞大的计算机系统除和各县推广站、农户计算机联网外,还与国内外有关重要部门联网,有关的技术信息可及时交流、传递。州立大学还设有6套电视节目,无线广播电台定期向农民播放农业知识技术和信息,利用卫星远距离教学也在应用中。

美国的农业推广方式,分直接推广、间接推广。直接推广是指推广人员走访到户,面对面帮助农民解决问题;间接推广方法是指借助印刷品、电话、电视、广播、电子邮件等进行推广宣传。目前,运用直接推广方法服务的约占农户数的25%,为了提高工作效率,大都是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如小组培训、参观、示范等,必要时还进行个别咨询、个别访问。各种农业推广方法,都体现了民主的,说服教育的原则,排除了任何形式的强迫命令。而且,绝大多数推广项目都是无偿的。

(六)队伍管理严格。在长期实践中,美国的农业推广成了一套严格的管理办法。

l、农业推广人员由州立大学直接管理,州推广专家由学校聘任,基层推广员由大学下属的州推广站聘任,并发工资,地方政府不干预推广工作。

2、基层推广人员由州立大学负责培训,每人每年回校培训时间不得少于20天,以更新知识,提高综合素质。

3、根据推广人员的特长,分别参加州推广站的推广项目。推广员带着问题回学校与专家教授共同研究,制定方案,再回去组织实施。

4、对推广人员的工作进行评估,如不称职,随时辞退。

美国根据本国的国情和农业资源,建立了一套完善的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体系,对农业的发展和农村经济的进步发挥巨大作用,它的一些作法和经验可供我们借鉴。为此,我们建议:

(一)进一步完善我国农业技术推广的法律、法规。农业技术推广是一项公益事业,需要政府强有力的支持,需要法律预以保护。我国人大常委会经过多年酝酿讨论,在广泛征求意见的基础上,颁布了我国第一部农业推广法,即《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技术推广法》,这无疑将对我国的农业技术推广产生深远的历史影响。但从推广法颁布两年来的实施情况看,由于法律条文太原则,操作性差,难以落到实处,建议尽快制订《农业技术推广法》实施细则,使法律更加完善,特别是在维护农技推广机构合法权益,国家保障措施等方面要具体、明晰,具有可操作性。

(二)改善农技推广部门的装备,促进农业科技信息、网络的发展。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市场经济的发展,科技和经济信息,显得越来越重要,信息已成为一项重要财富,谁先得到它,谁就可以取得经济上的主动权。美国农业推广部门把信息传递作为向农民服务的一项重要内容,大的农场主也十分注意收集农业科技和市场信息,他们都装备了先进的信息传播设备,建立了完善的信息传递系统。目前,我国农技推广部门普遍装备落后,信息传递慢,渠道单一,适应不了农民发展商品生产的需要。建议国家增加投入,改善农技推广部门的装备,重点抓好三个方面的工作:一是建立农业科技广播电视台。我国幅员辽阔,交通不发达,广播电视的覆盖面广,传播速度快,它不受交通便利与否的影响,同时利用广播配以电视,更加形象、生动,适合我国农民文化水平低的实际,是传播农业科学技术的一种好方法,国家应把它作为科技兴农战略的一件大事来落实。二是逐步建立计算机信息、网络系统。计算机的发明和普及应用,促进信息事业的发展。世界发达国都把计算机的普及推广和网络化,作为经济建设中的一件大事来抓,建议国家在“九·五”期间安排一定的专项经费,采取与地方联合投资的办法,在每个省确定若干个地、县农技推广部门,开展计算机网络建设的试点,同时,组织全国农技推广服务中心开展计算机软件开发。争取用一、二个五年计划,把全国县级以上农技推广机构都用计算机网络起来。三是增加农业科技读物出版发行,使农民比较容易得到自己需要的资料。

(三)加快农业科技体制改革的步伐,提高农业推广人员的业务素质。我国农技推广机构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内部分工过细,人员过多,业务素质普遍偏低。可借鉴美国的经验,逐步将推广机构内服务性的专业站(室)向专业公司(肥料公司、药械公司、果品公司等)发展,农业技术推广机构应逐步向综合性、宏观性方向发展。从重点进行生产技术指导,逐步转向农业资源综合开发利用,农业生产的经济效益与评价,农业环境保护等方面发展。二是采取切实措施加快对现有农技人员的技术培训,提高他们的素质。各级政府要增加农业技术培训经费,农业部和人事部门组织制定农技推广机构岗位任职标准,以调动在职科技人员参加学习、培训的积极性。三是继续抓农业内部的“三农”协作。我们认为,“三农”协作重点是省一级,省一级“三农”分属不同的三个系统协作难度大,农业部喊了多年成效不大,建议农业部对几年来“三农”协作情况;进行一次调查,在总结经验的基础上,就“三农”协作的组织形式,协作内容和方式,以及经费开支等做出具体规定,充分调动三家的积极性。

(四)增加农业投入,引导农业逐步向规模化、集约化农业发展。农业只有达到一定规模实现集约化经营,才能创造出更好的经济效益。我国目前实行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无疑是一种好的制度应长期坚持,但是,在乡镇企业发达,劳力向工业大量转移的地方及东北、西北等耕地面积大的地方,可以根据群众意愿,引导农民把土地向农业大户集中,建立家庭农场,实行规模化集约化经营。国家应增加投入为这些家庭农场提供一些中长期(10?0年)的贷款,帮助他们购买生产加工方面的机械设备,大幅度提高劳动效率,使之成为农业现代化的样板。

(五)改革农村教育。目前我国不少地方的中学教育存在着主要为了升学的偏向,在教育内容、教学方式上与农村需要脱节,根据我国实际,农村学校应以培养新型农民为主要目标,中、小学在教学内容,课程安排及对学校的考学率上都应围绕这一目标进行,只有这样才能培养高素质的新型农民。

加强农业技术推广管理干部培训考察团人员

团长:梁志杰全国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

处长高级农艺师

翻译:聂闯全国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

副处长高级农艺师

团员:杨庚全国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

高级农艺师

王晓鸿江西省农业技术推广总站

副站长高级农艺师

刘希文上海市综合农业技术服务中心

副主任推广研究员

高登祥贵州省农业技术推广总站

站长推广研究员

王银元湖北省农业厅粮油处

处长高级农艺师

姚永久山西省农业技术推广站

高级农艺师

康瑞昌山西省农业技术推广站

站长推广研究员

姚振凡天津市农业技术推广站

站长推广研究员

江勤友湖南省农业技术推广总站

科长高级农艺师

张贵彬辽宁省锦州市农业技术推广总站

站长高级农艺师

沙世同四川省双流县农技推广中心

副主任农艺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