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无机化学与分析

无机化学与分析

无机化学与分析

无机化学与分析范文第1篇

关键词:课程改革;调研;整合;多媒体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7712 (2012) 14-0144-01

一、无机及分析化学课程改革注意事项

课程改革大致经过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为探索阶段,第二个阶段为修订和提高阶段,第三个阶段为完善和形成阶段。在改革过程中,我们应正视问题,任何改革都不是一蹴而就的,在无机及分析化学课程改革上面也是一样。

在思考无机及分析化学课程改革的具体方向和内容时,更要去借鉴别人的先进经验,或者是别的学科类似情况,这样就可以让我们的课程改革少走弯路,减少不必要的损失,以免更多内容重复。在课程改革前,更需要做细致、科学和实事求是的调研和研讨,这样才能让我的课程改革丢以前的包袱,更加深入和成功。

二、从实际出发对教材进行科学整合

无机及分析化学老教材是由分析化学和无机化学两大基础部分组成,知识面涵盖广,知识点多等特点。在其中,有很多知识点既不合适实际需要,也与高中和初中的教材相互重叠,同时由于课时的减少,在有限的课时,还要去学习重叠的知识,既浪费了宝贵的学习时间,由于老调重弹打击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逐渐对化学失去兴趣。还有一个更为直接的现实就是,高中和初中的化学教学大纲和教材都已经改革完成,那么就要求大学院校也要与之相适应进行必要的课程改革。

在这样的情况下,对老教材进行必要的整合,让新教材更为符合实际需要,更加贴近现实生活,尤其是要符合当今社会前沿科技发展潮流。经过对教材的整合,让教材去除了不符合实际需要和重叠的部分,使新教材结构体系更加紧密、科学。同时也为授课教师提供更多的授课课时,能让授课教师把更多关于化学领域的前沿科技介绍给学生,增加学生的求知欲,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三、提高实验教学的重要性

化学是一门实验性很强的科学。在实验教学过程中,学生通过自己动手、观察实验现象、收集数据、撰写报告等训练步骤,可以培养科学的思维方法、创新能力以及探索科学的兴趣。性质验证实验尽量减少。取消陈旧的方法,加强综合性实验。我们在精选内容时,尽量选择那些能体现化学学科的科学方法、基础实验理论和技能的实验,通过有限学时的教学,使学生在实验室接触较多的反应类型和操作技术。无机及分析化学实验是学生进入大学后第一次正规接触化学实验,必须高标准、严要求,才能为后续课程打下良好的基础。

四、引进更为科学的评价方法

现行的学习评价分为三大模块:平时成绩、考试成绩和基本技能操作,而基本技能操作主要指实验部分;这三大模块各占总成绩的比例为:平时成绩百分之三十,考试成绩百分制四十,基本技能操作百分之三十。而平时成绩主要包括:报告、课堂纪律、回答问题、平时作业以及考勤等;考试成绩包括院校和系统一组织年中和年末考试成绩。。但是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并没有得到有效利用,这样情况就会导致学生主要是以书本理论知识以平时成绩和考试成绩两大模块为主要评价对象,忽略了学生在该专业应有的基本技能操作的重要性,这样培养的出来的学生还是停留在已经成为过去的书本理论知识,而不能通过实验来发掘新的知识点。

五、教学方法的改进

(一)情景教育方法的使用

情景教学模式作为一种仿真培训方法,主要使学生在这一特定的情境中体验事物变化的过程,理解书本中的重要知识点,发现事物变化的规律,提高自己的技能,丰富自己的经验,发现自己的不足;更为重要的是把书本中的呆板画面用仿真技术呈现在学生眼前,拓宽学生的知识面。

(二)注重课堂教学对学生引导

在平常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通过课堂提问,小组讨论,学生辩论和课后作业等多种形式来引导学生积极思考,拓展学生的思路,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以此提高学生的求知欲望。最后让学生通过这一解惑的过程,达到学生对其他知识点的自学目的,这样技能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还能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习惯。

(三)计算机技术的使用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和普及,它广泛的用途已经和课程教学进行了很好的融合。在课堂上,授课教师适当的使用计算机媒体技术,既活跃了课堂气氛,还能拓展学生的思维,提高学生的求知欲,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其中,关键在于多媒体课件的制作。好的多媒体课件在其整体设计思想、课件的结构、课件制作平台、素材的准备和选取,以及准确的切入点都是息息相关,直接影响到多媒体课件的教学质量。利用多媒体技术,要把书本知识准确、系统利用声光电反映出来,那么以上几点是至关重要决定性因素。

六、小结

以适应当今科技发展和需要的初中和高中的化学教学大纲和课程教材都已经改革完成,那么大学院校的相关的教学大纲和课程教材也要进行相关的调整和改革,才能适应整个教学体系建设和发展,才能适应当今社会科技高速发展。

参考文献:

[1]薛德平.《无机及分析化学》(第四版)教材的编写体会[J].中国大学教学,2007,3.

无机化学与分析范文第2篇

关键词:无机化学实验;创新素质;培养

教育部《关于进一步深化本科教学改革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 指出“要坚持知识、能力和素质协调发展,继续深化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等方面的改革,实现从注重知识传授向更加重视能力和素质培养的转变”。高校实验教学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重要环节,实验教学质量的高低直接决定了人才培养的效果。深化高等院校实验教学改革,充分发挥其重要作用,是实验教学面临的迫切任务[1]。

近3年来,我校无机化学课程组成员积极进行教学改革,在中药学、药学、药物制剂、制药工程等专业相关课程体系与实验教学内容改革的研究与实践方面做了大量工作,主持了我校多个相关理论和实验课程教学大纲、课程指南等教学文件的撰写工作;尤其在实验教学内容与方式方面进行了许多探索性的研究与尝试。全面整合实验教学内容,改革实验教学方式,开展多层次、多元化的实践教学活动,取得了显著成效。无机化学课程被评为校级精品课程;还创建了中药配位化学研究所等研究基地。本文仅就优化实验教学内容、改革实验教学方式、积极开展课外实践、无机化学实验教学绿色化研究、多元化评价实验技能等方面谈谈我们的一些实践与思考。

一、优化实验教学内容,循序渐进培养创新素质

一年级新生由于在中学化学实验训练少,大部分学生的动手能力都较差,要在无机实验中完全取消“验证性”实验,代之以“设计性”实验,无异于拔苗助长,是不可行的。如何合理选择实验内容,由浅入深,由简到繁、循序渐进地设计实验过程,对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习热情、培养创新素质是至关重要的。

针对传统的无机化学实验内容设置以验证性为主,探索性、研究性内容明显欠缺的弱点,我们将实验内容进行系统的整合,适当增加综合性、设计性实验比重。一方面我们保留和改进了一些经典的验证性实验,将一些基本操作融入到综合性实验中、在性质实验中穿插一些小小的设计性实验,如在缓冲溶液实验中,引导学生设计缓冲溶液的配制与检验,在氧化还原实验中要求设计金属置换实验等趣味性实验,在配合物性质中融入多种配合物的生成和应用等;另一方面,增设了3个新实验。新开实验尽可能体现本课程的前沿性、实用性、趣味性以及和药学专业的关联性。在实验课上遵守教师引导、学生为主体的原则,充分调动学生参加实验的兴趣和热情,培养自主学习能力,逐步引导学生从简到繁、由浅入深进行实验设计,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使学生在有限的学时中得到更全面的训练和提高。

2009年7月,本课程组成员作为骨干力量参编了我校教改成果《基础化学实验Ⅰ》和《基础化学实验Ⅱ》的编写。实践证明改革后的实验教学更有助于使学生理解和掌握所学理论知识和基本技能,也可更有效的激发学习兴趣、强化动手能力、培养创新思维能力。

二、改革实验教学方法,开展层次递进的多元化实践性教学

以学生为本、学科特点为主,重视基础技能、提高综合素质。以多种形式开展第二课堂和课外兴趣小组等实践活动。如,开放性实验室,学生加实验员模式,开设课外研究小组等。鼓励学生积极思考,敢于置疑,促进科学态度和创新精神的高层次发展。

多年来,课题组成员积极鼓励学生参与教师的科研课题实验,使教学有较明确的实际应用。学生在学习课堂知识的同时,了解学科前沿领域,开阔眼界,极大地激发了学习兴趣,增强了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新意识。科研和教学相结合,理论联系实际,学生较早地接触科研项目,加强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与训练,使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和科研素养都得到了明显的提高,成效显著。如课题组成员指导的大学生创新项目“水杨醛缩甘氨酸西佛碱配合物的降糖活性研究”和“实验室含银废液回收新法探究”分别获得我省大学生“挑战杯”课外科技作品创新大赛二等奖和三等奖。 转贴于

三、无机化学实验绿色化,在教学中渗透学生环保意识的培养和强化

无机化学实验绿色化,在化学实验教学中渗透学生环保意识的培养和强化。不仅能够合理利用资源和能源,从经济上降低教育成本,而且从源头上消除了环境污染。今天培养的高素质人才,是未来科技发展和社会建设的主力军,增强他们的环保意识,使他们关心社会,关心环境,了解个人利益与环境的关系,有助于构建明日的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和谐关系,这是高等教育不可推卸的责任。

对传统实验内容进行改进,在不影响实验效果前提下,以尽量少的化学原料和试剂获取尽量多的化学信息。努力做到“性质实验点滴化,制备实验减量化”,同时引进新的实验项目,重新组合或设计实验内容,综合利用实验产物。在完成实验教学计划的前提下,充分利用相关反应,实现链式衔接。如将过去溶液的配制与标定训练中的碳酸钠改为氢氧化钠,再与醋酸电离常数测定相链接;将五水硫酸铜制备与硫酸四氨合铜制备相链接;硫酸亚铁铵制备与三草酸合铁酸钾合成相链接等,通过调整实验次序,使一个实验的产物或废物成为下一个实验的原料,使本来存在的几次污染变为一次污染,甚至变得没有污染。实验改革试运行2学年,收效良好[3]。

四、改革实验考核方式,多元化评价实验技能

无机化学实验考核是无机化学实验课教学的重要环节,实验成绩的评定是对学生实验习惯、实验知识、实验技能和实验过程中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综合评价,它直接影响到学生开展实验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从而影响着实验教学的质量和效果。改革实验考核方式,多元化评价学生实验技能,不仅考察学生基本知识掌握的程度,而且全面评价学生理论实践灵活结合的能力等综合素质。在实验考试中,我们将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作为评定的重要指标,对学生的成绩实施了多方面的综合评价,充分体现学生在实验中的主体地位。我们采取以下方式来评价学生实验课的成绩:总成绩=实验报告(30%)+平时成绩(20%)+操作考试(20%)开卷考试(20%)+ 研究性学习(10%)[4]。

多元化的科学合理的考核方式,客观公正地评价了学生基本技能的掌握和学习能力,大大调动了学生上实验课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对于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观察思维能力,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古人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爱因斯坦也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它可激发人的创造热情、好奇心和求知欲。”无机化学实验在大学实验教学中占有特殊地位,

学生的兴趣和态度将会直接影响今后整体实验教学的效果。无机化学实验对于学生能力的全面发展、创新意识的萌发和实践习惯的养成,起着极其重要作用。我们优化实验教学内容,积极开展课外实践,将科研与教学紧密结合,创造条件使学生较早科研和创新活动,循序渐进培养他们的科学素养和创新能力;不仅能够有效地传递知识信息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而且从多层次、多方位由浅入深、促进感知与思维的统一,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为我们培养新世纪创新型、综合性人才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崔斌,赵建社,张逢星.大一化学实验的改革与实践[J].大学化学,2006, 21(2):19-21.

[2]吴现棉,袁芳芳,吴勇.浅论无机化学实验教学改革的方法[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09,(5):81-82.

无机化学与分析范文第3篇

关键词:无机材料分析与测试;实例;数据库

中图分类号:G642.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47-0145-02

一、引言

《无机材料分析与测试》课程是材料、化学等专业的一门重要基础课,是使学生具备应用无机材料表征技术的基本能力,为学生能够独立地进行无机材料的分析和研究工作及科学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发展提供基础和保障的课程。因此,本课程作为材料、化学等专业一门必修的重要基础课,已在理工科院校越来越受到重视。其讲授内容主要包括无机材料形貌、结构、物相和微区成分分析的理论基础,是融合了化学、物理学、量子力学等的多学科知识,原理抽象,学生较难理解,且课时少,教学内容多,分析表征方法的原理又各不相同,知识点散,不易抓住重点。而教材内容的安排大多偏重于介绍仪器的工作原理,具体应用实例所占的篇幅较少,这不但使学生对理论知识理解困难,感性认识也相对匮乏,所以学生普遍感觉本课程内容抽象,理解掌握困难,是材料、化学类学科中难度较大的一门课程。

《无机材料分析与测试》课程所讲授的内容和涉及的仪器设备属于大型精密仪器,不仅价格昂贵,平时维护费用也较高。同时需要操作人员经过专门培训才能使用,且承担大量的科研测试任务。这些因素决定了这门课涉及的实验教学内容只能以演示为主,而这只能让学生对测试方法有一个初步的认知,并不能达到深入的了解和掌握。所以在毕业设计环节,往往会出现学生不仅对如何正确选用各种分析方法感到困惑,也很难正确地分析测试数据,这不仅延缓了毕业设计的进度,也影响了论文的质量。实际上,不管是考虑到本科学生的毕业设计还是他们今后的工作需求,只要掌握如何利用分析测试设备为自己的学习和研究服务即可,也就是说这些设备的具体操作和使用方法并不是他们必须掌握的重点。因此本课程的实验教学的内容侧重点应该由对大型仪器的参观改为对实验结果的分析更为合理,而选择合适的案例则变得尤为关键。结合我校专业和学科特点及师生的实际需求,我们提出在教学过程中采用“实例系统化”。

二、“实例系统化”的应用

(一)应用模式

所谓“实例系统化”,就是我们在讲解某一方法时,以当前研究最热门的先进无机材料为实例,而我们在讲解后续的各种方法时,也以相同的材料为实例。比如,无机材料TiO2、石墨烯等在当前热门的太阳能电池、光催化、锂电池等领域中有广泛的应用和研究,我们在讲解各种分析方法时,都以TiO2、石墨烯等的表征数据为实例进行介绍。特别是对含有相同元素的某类材料的表征数据可以进行对比讲解(如C元素在石墨烯与C3N4中XPS数据的对比分析),以此加深学生对测试方法原理的理解。

在我们以往的教学模式中或者绝大部分的教材中,案例分析一般都不会选用同一种物质。我们采用“实例系统化”这样一种模式,可以说是一次全新的尝试,出发点就是让学生通过用同一种物质将不同的分析测试方法联系起来。这样做,首先会使学生在接触一种新的测试方法时有一个感性的认识,因为他们在前面课程的学习过程中已经对这种物质的某种表征数据比较熟悉了,再接触一种全新的方法不会很抵触。而且,很多分析测试方法有着必然的联系,比如我们在讲解锐钛矿TiO2的XRD数据时,会指出各个衍射峰所对应的晶面间距,而我们在讲解锐钛矿TiO2的高分辨透射数据或者对其衍射花样进行标定时,也会涉及晶面间距,这样我们就能通过同一种物质将这两种分析方法有机结合起来,使学生更容易接受和消化所学内容。同时也培养了学生及时温习已学知识的习惯,避免“学后面忘前面”的情况发生。更为重要的是,各种分析表征技术的综合运用能力的培养可以使学生的科学思维和创新能力得到更好的锻炼。

(二)建立表征数据库

要做到“实例系统化”,首先需要对先进无机材料有一个全面的了解。纵观无机材料当前研究热点,结合我校教师的研究背景,初步确定出几大热门研究方向,如太阳能电池、光催化、燃料电池、锂电池、量子点LED等。进而归纳整理出研究热门的无机材料,如TiO2、石墨烯、CdSe、Fe2O3、ZnO、C3N4等。然后就这些材料的表征数据按照表征技术(XRD、SEM、TEM、XPS等)进行分类总结,建立无机材料实例表征数据库。这不仅为教学提供了丰富的案例,也为学生今后继续深造和从事材料研究、生产等提供了翔实的参考资料。但需要注意的是,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必然会导致新材料的层出不穷,各种分析检测技术的革新也是日新月异,这意味着实例表征数据库需要及时更新,紧跟科技发展步伐。现在网络信息发达,各大仪器厂家新仪器、新技术的推陈出新都能在网上及时获知,各大高校也都有TOP期刊的电子资源,这给我们及时更新数据库提供了便利条件。

应用这样的实例不仅可以将研究前沿与表征技术紧密结合,突显前沿性和实用性,使枯燥的知识变得易于接受,而且可以让学生对无机材料当前的研究动态有全面的了解。经过调研,我校教师在这几个领域均有深入研究,将专业教师的研究内容纳入实例中,不仅可以让学生能够根据自身的兴趣来选择合适的毕业设计任务,还能激发他们踊跃参与大学生创新项目。笔者在教学中采用“实例系统化”后,最直接的感受是学生做毕业论文上手很快,对很多数据信手拈来,不需要再花费大量的时间查阅文献,而且对数据的分析、实验条件的优化能力也得到显著提高。

(三)引入专题讨论课

本课程内容多课时少,如果在课堂上给学生讲解大量的案例是不现实的,而先进无机材料的种类又丰富多样。基于这种情况,我们引入了专题讨论课。讨论课是“教师和学生共同参与探寻知识的一种教学方法”,在很多课程的教学中都有成功案例。通过探索,我们总结出一种在《无机材料分析与测试》课程的教学过程中运用专题讨论课的方法。其具体实施过程为:首先由教师拟定5~6个先进无机材料专题,该材料是教师在以往授课中未涉及到的。然后由学生依据自身兴趣自主选择或教师指定,就某一材料专题形成兴趣小组。学生需要在国际权威科学杂志如《先进材料》、《美国化学会志》及《材料化学》上就所选“材料”查阅近年来发表的文献,并精选出能够体现该“材料”里程碑式的科学发现及涵盖讲授过的所有分析测试技术的文献。文献选定后,经过整理、分析和讨论,最终由每个小组推选一名报告人,就本专题以科研论文讨论的形式让学生课堂汇报,汇报重点为多种测试方法的综合运用分析。汇报课由教师主持,学生代表依次上台,以多媒体为辅助进行汇报陈述。在每一位学生的汇报结束后,教师给予点评,在肯定其优点的同时指出不足。

虽然讨论课会占据一部分课时,但是它的课程内容远远比相应课时教师讲授课内容多。而且它的实施不仅开拓了学生视野,培养了他们的自学能力、查阅文献能力、表达能力,还进一步丰富了实例表征数据库内容。更为重要的是,学生通过文献精读,培养了科研思维,即如何通过严谨的数据分析得出科学研究的结论,而小组讨论的方式还能有助于学生之间沟通和协作能力的培养。与此同时,教师的教学能力也能得到进一步的锻炼,因为在讨论课上可能会出现突发状况,比如学生不愿意发言,情绪失控以及专题的讨论要点与教师之前的设想大相径庭等,这会影响课堂教学效果。所以要想上好讨论课,需要教师花费大量的时间与精力进行准备,做好应对各种突况的备用方案。

三、结束语

《无机材料分析与测试》是一门应用性强的综合性课程,在教学过程中采用“实例系统化”,突出前沿性和实用性的同时,还能显著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为他们的后续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目前,国内各大高校及研究所均有材料类众多专业期刊的电子资源,如此丰富的参考资料不仅能够让老师及学生及时了解无机材料前沿方向研究动态,也能提供翔实系统的表征数据。“实例系统化”不仅可以在《无机材料分析与测试》课程中加以应用,而且在凡是涉及到材料表征技术的相关课程中都可以实施,所以它的应用前景是非常广阔的。

参考文献:

[1]张霞,徐欣欣.无机材料结构表征技术课程的开设[J].大学化学,2011,(26):26-28.

[2]宋浩杰.“材料近代分析测试方法”课程的教学改革探讨[J].河南化工,2014,(31):62-64.

[3]李军,王慧萍,刘延辉,何亮,李忠文.提升“材料现代分析技术”课程知识综合运用能力的实践探索[J].大学教育,2014,(6):105-108.

[4]王平,王斌,罗玉梅.“材料分析方法”精品课程建设实践与思考[J].教育教学论坛,2015,(1):135-136.

[5]李晏.高校讨论课教学的具体运用研究[J].新余学院学报,2015,(20):148-150.

无机化学与分析范文第4篇

《无机及分析化学》是精细化学品生产技术专业的一门必修课,也是一门专业基础课。为找准课程定位,明确课程培养目标,并为课程教学内容改革及课程建设提供充分的依据,《无机及分析化学》课程教学团队于2013年9月至12月在西安北方惠安化学工业有限公司、渭南海泰电子材料有限公司等13家企业和3所同类职业技术院校从企业生产、质量管理、分析检验等方面进行了调研,为该课程的定位和课程建设提供了充分的依据。

2课程调研基本情况

2.1调研背景和意义

2.1.1课程发展历程

《无机及分析化学》是由《无机化学》与《分析化学》两门课程整合形成的[1]。《无机及分析化学》的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①整合前,《无机化学》与《分析化学》分别强调无机化学的理论性和基础性、分析化学的实践性。②整合后,《无机及分析化学》强调无机内容与分析内容的有机结合和融汇贯通。③工学结合、行动导向下的《无机及分析化学》课程教学模式。

2.1.2工学结合人才培养的要求

2010年教育部、财政部联合下发的《教育部财政部关于进一步推进“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实施工作的通知》即教高〔2010〕8号文件和教育部教高〔2006〕16号文件,明确提出“要积极推行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的学习模式,把工学结合作为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要切入点,带动专业调整与建设,引导课程设置、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改革”。“加大课程建设与改革的力度,增强学生的职业能力。课程建设与改革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核心,也是教学改革的重点和难点。高等职业院校要积极与行业企业合作开发课程,根据技术领域和职业岗位(群)的任职要求,参照相关的职业资格标准,改革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2-3]。因此,深入行业、企业调研,了解企业的岗位设置归纳岗位职业能力,找准课程定位,明确培养目标是我们亟待解决的问题。

2.2调研思路与方法

本课程的调研思路是:从生产实际出发,调研企业关于分析检验等岗位设置,人才的需求,并分析岗位与能力的需求关系,再基于工作过程设计课程的学习单元,制定课程标准。课程组到精细化学品生产企业、同类高职院校考察,采用问卷调查、座谈、专家探讨等形式对分析检验及相关岗位设置和人才能力等方面开展市场调研;收集整理调研及专家讨论的材料,分析职业岗位和职业能力,确定企业对人才质量的要求。

2.3调研企业

西安北方惠安化学工业有限公司、渭南海泰电子材料有限公司、江苏大和氯碱化工有限公司、陕西渭河煤化工集团有限责任公司、陕西宝塔山油漆股份有限公司、陕西天宏硅材料有限责任公司、宝鸡阜丰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甘肃银光化学工业集团有限公司、西安高科理化技术有限公司、西安唐星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西安彩晶光电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西安瑟福能源科技有限公司、西安万邦制漆有限公司、陕西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杨凌职业技术学院兰州、承德职业技术学院。

2.4调研内容

调研的内容主要包括:需要无机及分析化学知识和技能的岗位有哪些、需要具备的知识是什么、需要具备的能力有哪些、本课程主要欠缺的方面、学生取得相关职业资格证书的重要性、本课程的意见和建议等。

2.5调研对象和方式

与企业负责人、企业人力资源部门负责人、生产一线单位负责人、生产一线的技术人员、管理人员和生产人员、同类高校专业技术人员进行访谈;参观精细化学品生产企业现场,在精细化学品生产企业质量部顶岗实习,填写《无机及分析化学》课程调查表等方式了解企业基本情况、企业生产组织情况、岗位设置、人才需求情况以及对课程知识的要求等信息。共发放问卷139份,回收有效问卷128份,有效回收率为92.09%。

3课程调研结果与分析

通过行业企业调研,取得到了第一手调研资料,通过对这些调研资料的整理,掌握了课程岗位方向和能力需求。

3.1岗位对相关知识和技能的能力要求

通过调研,确定了生产操作、分析检验、质量管理三个岗位需要用到《无机及分析化学》相关知识和技能,如表1所示。

3.2胜任工作岗位需要的相关知识或技能

①气体和溶液性质;②化学反应速率和化学平衡;③物质结构;④定量分析基础;⑤酸碱平衡和酸碱滴定法;⑥重量分析法和沉淀滴定法;⑦氧化还原反应和氧化还原滴定法;⑧配位平衡和配位滴定法;⑨吸光光度法;⑩元素及其化合物。以所选项目的数量按降序进行排列,依次为:④、⑨、③、⑤、②、⑧、⑦、⑥、⑩、①。

3.3胜任工作岗位需要的相关技能

①滴定分析;②仪器分析;③无机物制备;④物质分离、鉴定;⑤其他。以所选项目的数量按降序进行排列,依次为:③、①、④、②、⑤。

3.4课程在培养目标的具体要求上的不足方面

①基础知识;②基本理论;③基本技能;④基本能力;⑤综合素质;⑥整体协调发展;⑦综合能力提高;⑧特长培养;⑨其他。以所选项目的数量按降序进行排列,依次为:⑤、⑥、⑧、⑦、④、③、②、①、⑨。

3.5在课程中加强实践性教学环节的最有效方式

①加强社会调查;②增大实践性教学环节比例;③增加实验、实训;④举办专题讲座;⑤增加现场实习;⑥开展技能竞赛;⑦举办相关知识竞赛;⑧教学做一体化;⑨其他。以所选项目的数量按降序进行排列,依次为:⑧、⑤、②、③、①、⑥、④、⑦、⑨。

3.6课程改革应主要从哪些方面进行

①加强课程整合;②使课程模块化;③搭建课程平台;④使课程“小”学时化;⑤加强实践性教学环节;⑥增设专题讲座。以所选项目的数量按降序进行排列,依次为:②、⑤、③、④、⑥、①。

3.7实训内容安排

①让学生自己设计,分组讨论,确定实训方案,老师归纳总结,任务实施;②保持现有模式;③任务驱动,学生自主完成,老师检查辅导。以所选项目的数量按降序进行排列,依次为:③、①、②。

3.8在学习中哪些教学资源对你帮助最大

①主教材;②辅导教材;③实验教材;④参考资料;⑤直播课堂;⑥网络课程;⑦CAI课件;⑧网上动态资源。以所选项目的数量按降序进行排列,依次为:①、⑧、⑦、⑥、⑤、③、②、④。

3.9在学习中哪些方面可以提高你的学习动力

①老师的表扬;②同学的认可;③疑问解决时的快乐;④无论怎么样都不喜欢学习;⑤其他。以所选项目的数量按降序进行排列,依次为:③、①、②、④、⑤。

3.10学生学习评价应该怎样确立

①老师根据平时表现自主确定;②老师和部分同学讨论后共同确定;③其他。以所选项目的数量按降序进行排列,依次为:②、③、①。

3.11对《无机及分析化学》课程的意见或建议

经对128份有效问卷进行统计分析,有以下几点建议:1)课程主要欠缺和应增强的方面是实际的动手操作能力,查阅一般无机及分析化学书刊、选择分析方法以及正确判断和表达分析结果的能力也有待加强。2)《无机及分析化学》课程应该增强专业基础理论知识、专业实操技能、实践检验的数据处理能力。3)建议《无机及分析化学》课程将实践内容大幅增加,理论与实践有效结合,同时采取更丰富的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使课堂内容更加生动有趣。4)通过本课程和后续相关课程的学习,取得中级分析工职业资格证书是必要的。调研结果表明:《无机及分析化学》是精细化学品生产技术专业的基础课程,该课程的教学对学生掌握精细化学品生产技术的基本知识与技能起到重要的作用,是精细化学品生产技术专业学生职业能力培养和职业素质养成的重要部分,是衔接学校教育与精细化学品生产企业人才要求的关键课程。课程应在课程的定位以及课程目标的确定、更新教学内容、加强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的培养、选择合适的教材及教学手段等方面加强建设,通过建设,将本课程建设成为教学理念先进,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灵活有效,高等职业教育教学特色鲜明,工学结合的示范性精品课程。

4《无机及分析化学》课程建设建议

4.1课程的定位以及课程目标的确定

4.1.1课程定位

《无机及分析化学》是一门专业基础课,其中分析化学内容更强调实践性,偏向于专业岗位技能的拓展[2-3]。本课程主要包括无机化学和分析化学两门分支学科的基本内容,是一门阐述无机化学和分析化学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应用性的综合性基础课程。

4.1.2课程性质

《无机及分析化学》是精化专业进行岗位能力培养的一门基础课程,本课程针对精化人才需求组织教学内容,按照工作过程设计教学环节,为化工分析岗位需求提供职业能力,为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提供保障。

4.1.3课程任务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了解近代物质结构理论的基本知识;掌握化学变化及水溶液中四大平衡的基本规律;熟悉常见元素及化合物的性质与作用;掌握滴定分析的基本原理与方法及在相关岗位中的应用。培养学生具备认真、严谨、务实的职业素质,为取得《化工分析工》职业资格证书打下良好的基础。

4.2优化课程设置,更新教学内容

在素质教育的前提下,构建全新的课程方案,完善学生的知识结构;以岗位能力培养为主线,开发教学项目;加强实训教学,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教学中努力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为学生未来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4-5]。

4.3加强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的培养

充分利用我院教学资源,进一步改革、完善、充实实训内容。重点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充分发挥“教、学、做”一体化教学职能。

4.4选择合适的教材

在教材的选择上充分考虑岗位任务、岗位能力的要求,选择按照项目化教学改革编写的教材,如果没有合适的则建议在教学实践中自行编写相关教材。

4.5改进教学手段

4.5.1多媒体教学手段

尽量采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多媒体教学手段及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能有效提高教学质量和效果[6-7]。多媒体技术所展示的图、文、声、像并茂,生动活泼,具有强烈的感染力和吸引力,能激发学生兴趣,活跃思维。

4.5.2网络教学手段

课程教学中教师制作该课程的电子课件、电子教材、习题、教学素材库、试卷库等教学资源,形成网络课程,使之具备助教系统、助学系统、自测系统。教师利用助教系统进行网上备课、网上教学、网上答疑。学生利用助学系统进行课后复习、完成作业、网上答疑、进行学习测试等。这一教学手段的应用将提高学生课后灵活学习、自主学习的积极性。

4.5.3情境教学手段

无机化学与分析范文第5篇

1.1实验结构的改革

无机化学实验与化学分析实验内容有较大程度的重复,如果将定性分析实验融入到无机实验中,将滴定分析实验与无机实验综合,实验结构重叠问题就能得到较好的解决。还可根据无机、分析化学教学内容的特点,保留一些经典的实验内容。如“反应速率与活化能的测定”、“无机盐的制备”、“酸碱溶液浓度的标定”和容量分析中具代表性的测定等。强化各个实验的基本原理和操作,在原有基础上,深化教学内容,增设一些具有先进性、典型化的实验,例如酸碱反应实验。原无机化学实验设有“醋酸电离常数的测定”,而在分析化学实验中有“混合碱的测定”和“铵盐中含氮量的测定”,根据学生反映,酸碱滴定操作重复过多,感到枯燥,为此我们可以将“混合碱的测定”和“铵盐中含氮量的测定”这两个实验删除,而在“醋酸电离常数的测定”实验中增加了醋酸溶液浓度的标定,这样不仅充实了实验内容,而且实验内容选择上具有典型性,酸碱滴定既有强酸、强碱之间的滴定,也有强碱滴定弱酸,以拓宽学生的眼界,同时根据醋酸电离常数测定值的准确度直接检验学生标定酸碱浓度的准确性。实验课程的整合给实验课的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原有的教材已不能满足实验的要求,特别需要与之相配套的符合学生实际情况的实验教材。为此首先在保持无机化学实验与分析化学实验教材自身的独立性和系统性的基础上,尽可能覆盖无机及分析化学实验基本操作技能,把那些对学生基本技能训练有重大作用的典型实验作为必做实验。精简两门实验中重复的部分,使其简而不漏。

1.2综合性实验的设立

无机及分析化学实验结构的改革使得综合性实验的设立成为必然。综合设计性实验的开设可有效提高学生综合设计能力和分析测试能力,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综合实践能力。综合设计性实验需要综合各门学科的基础知识,必须具备各门实验课程的基础操作能力。如果整合两个实验课程,则可以设立无机与分析综合实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例如:在开设的综合实验中,可以同时包含有无机化合物制备、原料与产品定量分析等多项内容。教师可提出项目,指导学生查阅相关资料,由学生自己设计实验方案并完成实验,最后要求学生以小论文形式写出实验报告。这类实验不仅能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自学能力和综合能力,而且也增强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如可将无机化学实验中“由铜为原料制备硫酸铜”与分析化学实验中采用碘量法测定铜盐中的铜含量有机地结合成为设计性综合实验,由铜和工业硫酸为原料制备硫酸铜,再将粗产品重结晶制得纯品硫酸铜CuSO4•5H2O,然后进行铜含量测定。本实验要求学生独立设计合理的实验方案,选择实验仪器并计算主原料用量及确定最佳的实验条件,通过该过程不仅消除了学生以往为追求产品数量而忽视产品质量问题,而且使学生巩固了基本操作,学会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

1.3教学方法的调整

无机与分析实验操作及其教材整合后,其教学方法也应作相应调整。根据综合性大学教学对象的差异性和教学组织的灵活多样性等特点,针对不同教学阶段、不同教学对象采用不同教学方法。如:第一周,在进行基本技能训练时,为保证学生操作的规范性,采用教师示范———学生实践———教师指导的教学方法;第二周进行定量分析实验时,为了培养学生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采用学生预习———教师讲解———学生实践———教师指导的教学方法,为下一步综合实验打下基础;第三、四周综合实验、设计实验时,采用教师命题———学生设计———师生讨论———学生实践———教师讲评的教学方法,以更好的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和创新能力。在教学方式上,采用多媒体教学为补充。根据综合性大学教育必须够用性原则,实验课时不能一味增加,无机元素性质、重量分析法等实验可以考虑在理论教学时一并完成。具体实施办法是:有任课教师在实验室录制相关实验教学录像,授课时采用多媒体教学。这样可以节省实验室资源,为学生自主实验提供条件。

1.4开放式实验室的设立

无机及分析化学实验的实验结构和教材的整合有助于我们设立综合性实验,从而培养学生勤动手勤动脑的习惯,培养学生学习兴趣,激发学生创新思维。对学生进行化学实验设计培养及实验技术和知识的综合应用能力训练,已成为学生创新能力培养过程中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因此必须对化学实验、实训教学模式进行改革,挖掘实验教学与工作过程的结合点。所以建立开放式实验室无疑是解决这一问题的较好方法。开放式实验室的设立将以学生为中学,注重从验证式教学模式向研究式教学模式过渡,由灌输式教学法向诱导式再到自主式教学法转变,从学生被动的被灌输到诱导学生学习,再到学生能自主学习相关知识和技能。通过各种形式和层次的实验教学,以及实验室的开放,极大地调动广大学生对实验课的学习积极性,体现因材施教的教学理念。在开放式实验室里,学生可以一改过去“照方抓药”的实验工作方式,在教师及时、正确的引导下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选择实验内容,将实验主体从教师转变为学生,使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得到充分发挥,并逐步培养学生完成既定工作的能力和毅力。开放式实验室是培养综合性大学学生工作能力和素质的有效手段。但值得注意的是,由于教学对象存在较大差异性,实验的难度和要求应遵循梯度原则,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选择教学题目。

2无机及分析化学改革与整合的特点

2.1增进学科间的融合,提高学习的时效性

随着化学学科在现代化工农业生产中应用的不断提高,化学各科之间的融合与渗透不断增强,工业分析中往往要综合运用无机化学、分析化学等领域的知识。将无机与分析化学实验内容整合,恰能避免学校知识与实践需要脱节的弊端。另外,大学的实验操作课程一般在新生入学第二学期开始,而此时大学的理论课程繁重,学生可能不能投入百分之百的精力与时间于实验中,所以课程的优化可以较好的解决这一问题。改革原有教学内容划分过细、各门课程过分强调各自的系统性完整性的状况,推进教学改革,为学生节省因重复操作而浪费的宝贵时间,提高学生学习的效率,从而达到增强学生获取和综合知识的能力,培养运用化学知识进行科学研究和解决工程问题的创新能力的目的。具体做法如:在实验内容的安排中,把化学常数测定的实验与仪器分析实验相结合,如,用pH法测定醋酸电离度、电离常数,由已知醋酸浓度改为学生自己配置标准醋酸溶液,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同时又学习了pH计的运用,提高了实验效果;在水中铁含量的测定实验中,运用分光光度法,既可以使学生学会分光光度计的使用,又复习了分光光度计的原理及计算知识。这样做可使基本操作更加规范化,建立正确的概念,实验效果更好。

2.2减少重复性,突出整体性

传统的无机化学实验和分析化学实验是彼此独立的,两门实验课程各自安排实验,在一定程度上会造成内容上的重复。如,传统的实验安排中,在分析化学试验中会做酸碱滴定分析实验,在无机化学实验中同样会做这项实验;又如,在无机化学实验中称量微量试剂时要用到分析天平,而在分析化学实验中分析天平的使用率更高,两门实验课程中都要讲解分析天平的使用方法未免太过重复。当实验中出现重复时,回使学生对实验的兴趣降低,影响教学效果,而且用两次实验课的时间做同一个实验,在一定程度上也浪费了学生的学习时间。当把两门实验课程整合成一门课程后,这类实验内容重复的问题就会避免。将两门课程联系在一起,可以发展学生的思维,拓宽学生的眼界,促进学科间的融合,使学生自主学会联系各学科之间的关系,学会多方面对待生活中的化学问题。因此,避免实验内容的重复在安排实验项目工作中非常重要。

2.3符合够用性原则

现在的教育体制,不善于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意识。在当今的高考体制下,学生很难有时间去积极的投入到自身的兴趣爱好当中。在学校里只是一味的去接受知识,不是通过自己的思考来获得。这样的一些死知识使得学生没有了学习的热情,同时也失去了自己探索知识的兴趣。进入大学以后高校的教育体制又过度放任,这样的一上一下使学生的思维转变过大,学生很难适应,独立思考与创新意识更难以激发出来。并且重复的实验使得实验仪器使用率增大,学校很难安排出空余的仪器供学生自主学习与创新。学生自制力不强,加之实验室资源的短缺,学生很难全面而精准的学习课业内容。将两门实验课程整合起来,可以空余出实验室资源,供学生操作兴趣实验。解决了当今高校实验室资源短缺的难题,让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学到更多的实验技能。针对教学对象的差异性,让领悟稍慢的学生有更多的机会操作实验内容,让兴趣浓厚的学生在教师的帮助下完成各项探索及创新实验,做到因材施教。

3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