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无机化学专业信息

无机化学专业信息

无机化学专业信息

无机化学专业信息范文第1篇

关键词: 企业信息化 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 企业资源计划 ERP沙盘 

 

1现状分析 

 

高校的专业设置受到社会分工的直接影响。一般说来,高校的专业设置主要以满足社会已有专业分工为原则,使大学生一毕业就能很好地适应专业工作岗位。 

然而,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以下简称信息管理)专业的设置却有些特殊。中国信息技术发展与应用起步较晚,远远落后于发达国家。为了尽快与发达国家接轨,加快国家信息化建设的步伐,在社会专业岗位并不清晰的情况下,中国高校纷纷开设信息管理专业。 

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信息管理专业从无到有,发展非常快,至今已遍布全国各大高校。信息管理专业的职业定位从建立至今始终处于探索状态,虽然国内外学者一直在研究探索信息管理专业的教学体系、职业定位,但是大多没有系统化地从信息管理专业社会职业定位的角度来反思学生的知识构成与专业技能,使得教学体系的改革始终与学生就业脱离,没有从根本上实现信息管理专业学生专业培养与将来就业的直接接轨。 

从理念上说,信息管理专业是一个管理学与计算机科学交叉的专业,所学的课程一般包括管理学相关课程、计算机相关课程和信息管理相关课程等。学生的就业方向可以是管理、计算机和信息管理,侧重在信息管理。 

但从实际就业情况来看,信息管理专业毕业生应聘工作岗位时,往往会出现这样的情况:管理技能不如管理专业的学生,计算机技能学生不如计算机专业的。人才市场上提供的信息管理岗位需求比较少,且多数是要求从事电子化办公秘书工作,没有多少专业技能可言,这样的岗位各专业的本科生都可以胜任。由此反映出现行的信息管理专业在职场上没有体现其特有的、有别于其他专业的自身职业素质和技能,这是影响信息管理专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关键问题。 

 

2信息管理专业人才职业定位分析 

 

教育部在《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和专业介绍》中对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的业务培养目标做了明确规定:本专业培养具有现代管理学理论基础、计算机科学技术知识能力,掌握系统思想、信息系统分析和设计方法以及信息管理等方面的知识与能力,能在国家各级管理部门、工商企业、金融机构、科研单位等从事信息管理及信息系统分析、设计、实施管理和评价等方面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 

根据上述培养目标来检索具体的社会岗位需求,发现国家企事业单位或部门在招聘的时候很少提供信息管理专业岗位需求,即使提到也是等同于计算机相关专业要求。 

国家企事业单位信息化建设已经进入高速发展轨道,信息化战略地位、信息化推进组织体系、 信息化政策规划体系、信息化基础设施等已初步建立。信息化建设已经成为衡量企事业单位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指标,我国现阶段正处于信息化建设高潮期,毫无疑问,社会需要信息化建设人才。 

以企业信息化建设为例,其信息化人才需求包括技术领域、制造领域、管理领域等方面信息化建设人才,同时需要计算机硬件系统购置与维护、软件系统开发与维护、网络环境维护、信息化建设规划等方面人才。 

技术领域信息化建设主要要求计算机辅助设计专业;制造领域信息化建设主要要求计算机辅助制造专业或自动化专业;管理领域信息化建设一般要求计算机及相关专业。 

很明显,信息管理专业岗位应该在管理领域(覆盖政府机关、工商企事业单位等各行业管理领域)信息化建设,重点要放在信息化建设规划,管理信息系统分析、设计与开发,信息系统软件引进、实施与维护上。 

无机化学专业信息范文第2篇

一、对会计专业人才信息化方面的要求

一方面,企业要求今天的财会人员不仅能够利用会计软件来完成简单的记账和报告工作,还需要系统的理解财务与业务的关系,从ERP的角度实现会计对经营活动的全过程进行核算、控制与管理。另一方面,作为财会专业的学生,将来可能会是单位的会计信息系统的设计者、使用者、管理者、鉴证者或会计咨询人员。这就对会计专业人才在信息化学习方面提出了一定的要求。

(一)掌握如何为公司设计或选择合适的会计信息系统

每个公司的企业经营特点和财务核算方面都有所差异,会计专业人才要学会如何为公司设计或选择合适的会计信息系统。作为设计者,必须把会计专业课程、管理和信息技术方面的知识,扎实掌握,融会贯通,才能适应要求较高企业的需要。比如,通过运用信息技术,设计出企业物流、资金流、信息流三流合一的会计信息系统,把会计业务流程与其他业务流程融为一体,将会计信息系统与业务信息系统无缝集成,进而为企业的经营决策提供信息支持。作为信息系统使用者,在信息方面和专业方面的要求也很高,仍要懂得信息技术原理、会计专业知识和管理知识以及各方面知识是怎么运用的,然后再结合企业需求,为企业选出合适的会计信息系统。除此之外,还要熟悉目前市面上的各种类型会计软件,熟悉它们各自的特点。

(二)注重自我更新知识

会计信息系统本身就是一门多学科交叉的课程,主要是计算机方面和会计学,又是一门专业理论、方法、实践都很强的课程。信息技术促进了全球经济的发展,经济的发展又对信息技术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同时,随着经济环境的变化,会计环境也在变化,进而影响到会计理论和实务的变化。所以,面对这种不断变迁的复杂的经济环境和信息技术的日新月异,所以会计专业人在的信息化知识不是储存式的,而必须是不断更新的,这就要求会计专业人才能够通过自主学习来丰富更新知识,跟上信息技术和经济发展对人才知识结构的要求。

二、高校会计专业信息化实验教学现状分析

我国从会计电算化到会计信息化已经经历了三十多年的发展历程,高校为使学生更好地适应社会需求,也陆续开展了会计信息系统等方面的教学,特别是会计专业信息化实验课程的开设,为会计专业学生信息操作方面的能力提高不少。

(一)会计专业信息化方面主要实验课程

我国高校会计专业毕业前大都开设了信息化方面的实验课程,比如《会计单项模拟实验》、《会计综合模拟实验》、《ERP软件模拟实验》、《财务软件应用实验》、《审计软件应用实验》等。这些软件都有不同的特点和目标。比如,《会计单项模拟实验》、《会计综合模拟实验》、《ERP软件模拟实验》这些实验属于结构型,流程性较强,主要使学生能够熟练掌握会计信息化条件下的会计核算方法,培养学生独立完成各项基本软件操作技能及熟悉企业的内部控制制度,锻炼学生客观操作能力,对其操作结果可用正确或错误来判断。但是《财务软件应用实验》、《审计软件应用实验》这些实验属于半结构型的,主要使学生学会财务建模,对会计业务进行分析、控制、管理、预测和决策,可以说这些实验主要是一些工具集,锻炼学生利用这些工具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依赖职业判断,对其操作结果不适合用正确或错误来判断。

(二)实验课程相关软件和课程较少

虽然我国各高校总共开设的会计信息化实验课程不少,但是,大部分高校会计专业所开设的信息化实验课程在1-2门之间,开设较多的《ERP软件模拟实验》。该实验所用的软件主要有演示版软件和ERP商品化软件。演示版软件一般是在购买实验教材时赠送,节约了购买成本,但是,演示版某些功能会受到限制,比如“用友―U8.5”中工资管理系统中的“月末处理”就不能使用,另外还有演示到期的问题,实验中的日期跨度不能超过三个月等。ERP商品化软件是向专门的软件公司购买的,比如用友、金蝶等,具有较高质量和通用化标准,但是价格高,花费大。所以目前高校采用演示版本较多。

《ERP软件模拟实验》的相关课程有《基础会计学》、《计算机基础》、《数据库原理》、《会计信息系统》、《财务会计》、《管理会计》、《财务管理》等等。这些课程应是《ERP软件模拟实验》的先导课。

三、高校会计专业信息化实验教学存在问题

高校会计专业信息化实验教学虽然是很多高校培养会计信息化人才的主要手段,但是目前整体情况是,信息技术人才不少,会计专业人才不少,既懂会计又懂信息技术的人才也不少,但是能把会计知识和计算机只是很好融合的人才是奇缺。主要原因有:

(一)实验目的不被学生理解、实验内容单一

目前高校的会计专业信息化实验目的是培养学生从企业经营管理的整体角度出发,熟练掌握会计核算的相关流程,理解财务和业务的关系,并且可以进行经营分析、预测和决策。但是目前的实验由于数据的关系,实验的内容主要是利用会计软件建立账套,各系统的初始化、编制凭证、进行期末处理和编制报表等,还有部分财务模块和业务模块的内容,很少利用会计软件进行经营分析、预测和决策。所以学生做完实验后认为做该实验的目的在于熟练会计业务流程操作,会计信息化就是利用计算机对会计业务进行记账,是对手工会计的替代。

(二)信息化实验课程太少

财政部王军副部长曾经说过“打造一支熟悉国际规则、掌握企业管理、信息及技术和会计业务的多面手的会计信息化人才队伍”,各个高校也认识到会计信息化人才培养的重要性,但作为培养会计信息化人才的主要课程――实验课,无论是实验门数,还是实验时间都比较少,一般是集训2周。这就造成学生只会利用会计软件进行模拟操作,没有时间去思考为什么会这样,如果出现问题应该去哪些设置找原因,不能充分理解财务和业务的关系。比如我们学校的会计信息化实验,90%的学生都会在实结中的存在问题一栏中写到“实验课程太少,不能充分理解和掌握实验内容。”

(三)计算机方面的课程较少

目前,大部分会计专业所开的计算机课程主要是《计算机基础》和《会计信息系统》,而《会计信息系统》大部分是讲软件的操作应用。所以,对学生来说,计算机知识的学习机会较少。很少有学校专门开设《数据库原理》等与信息系统开发设计有关的课程,这样就造成今天这种情况,会计专业的人才很少精通信息技术,企业或软件公司中开发设计会计信息系统的人员大部分都是计算机人才,这样就会影响到系统的适用性。

(四)精通信息技术和会计的师资较少

要培养会计专业学生信息化能力,需要有一支精通信息技术和会计的师资队伍。然而,目前专门的会计信息化教师奇缺,目前高校会计专业从事信息化教学的教师基本上是从计算机学科转行的,无论是从人数还是实力都处在非常弱势的地位,并且存在断档的危机。这种情况下,会计与计算机高度融合的师资比人才更加奇缺。这类师资除了要具备扎实、系统的会计和计算机的理论功底,同时要有会计信息化的实践经验,相对于“人之成才”来说,会计信息化师资队伍的成长更加艰难。

四、完善高校会计专业信息化实验教学的建议

(一)明确实验目标

实验课程的目标不应该是一成不变的,它要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需求,以及这些发展和需求带来的专业需求的变化而变化,在开设实验课程时教师和学生一定要明确该实验的目标。每门开设的信息化实验课程都有各自的目标,有些由于实验数据和交易平台的一些原因,使原本实验目标无法实现,一定要告知学生,不然他们就会误解实验的目的,进而影响对相关课程和问题的理解。

(二)要有充分的理论课做基础

会计专业学生在做信息化实验时,不仅要能够依据实验进行操作,还要能够充分理解实验的目的、内容和原理。目前社会所奇缺的是能把计算机知识和会计知识高度融合的复合型人才,所以高校在会计专业人才培养时,要让学生具备会计和计算机方面扎实的理论基础功,才能把实验效果达到最佳,这样学生在以后才能结合丰富的实践经验,不断地跟上信息化发展的步伐。这就需要高校在开设足够多的理论基础课以后,再开设信息化实验课。另外,高校可以开设一些计算机方面的辅修课程,引导学生向会计信息化人才方向发展。学生在本科阶段夯实了计算机、会计的知识架构和思维方式、学习方法后,才能成为会计信息化的后备人才。

(三)加强我国会计信息化师资队伍建设

高素质、高水平的师资队伍是推进我国会计信息化人才建设的必备条件,目前高校对师资队伍的建设也有不少改革措施,比如师资博士后培养机制、聘用校外经验丰富的、有高级职称或职务的专家做兼职教师、建立人才培养实验基地等。教师可以通过师资博士后培养机制,会计专业引入计算机专业的博士毕业生做博士后,进行会计信息化师资的培养;还可以与企业联手,请有信息化实践经验的专家做兼职教师,同时将企业的会计信息化经验和问题带到学校,供年轻教师和学生学习和研究。这样会加速会计信息化师资队伍的成长。

参考文献

[1] 周喜. 基于SaaS的高校会计信息化模拟实习教学研究. 财会通讯,2011(7).

[2] 欧阳电平.会计信息化人才培养现状与思考. 财会通讯,2011(7).

无机化学专业信息范文第3篇

为了适应社会对信息化技术人才的需求,高职院校在会计专业课程体系建设方面增设了会计信息化的内容作为专业核心必修课程。但是由于各高职院校在对会计信息化课程的定位与认识不同,导致课程设置方面也存在差异。笔者经过对多所职业院校的课程设置进行调查分析,结合实际教学经验,发现高职院校会计专业在会计信息化课程设置方面存在如下问题。

(一)对课程名称的认知差异导致课程目标定位不一致

大部分高职院校均意识到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对会计行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因此,在课程设置上均增开了会计信息化类的课程。会计信息化类在课程名称上最初流行的叫法为会计电算化课程,随后又紧跟时代步伐改称之为会计信息化系统课程。这两种对课程名称的定位有着质的区别。在上世纪的七八十年代,计算机开始应用于会计领域,极大地提高了会计工作效率。为培养这一方面的应用型人才,会计教育界将开设的相关课程名称称之为会计电算化。而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强大的计算机信息处理技术、网络化技术广泛应用于会计行业,使得会计信息的采集、加工、处理、存储、传输等有了超强的技术手段支撑。在此时代背景下,相应的会计教育课程应称之会计信息化系统课程,但是至今为止仍还有不少的职业院校将这一类课程称为会计电算化课程。课程名称定位不准确导致在教材、教学内容的选择上存在偏差。市面上有关这一类的教材主要分为两类,一类是侧重培养操作技能,主要介绍财务软件的操作;另一类是侧重培养会计信息系统的处理能力,主要介绍信息系统的开发、设计与维护等。很明显,选用的教材不同,实现的教学目标自然存在差异。只注重操作能力和只注重会计信息系统开发设计的能力都无法实现会计专业岗位实务信息化技术人才培养目标,应构建起将两者相融合的会计专业核心课程体系。

(二)课程教学内容定位不准确

应设置哪些课程来培养学生的会计岗位实务信息化能力呢?各职业院校的做法不一。至今为止,不少的职业院校仍在倡导“一门课程论”,仅将会计信息化课程作为一门课程而存在,将课程定位为某一两类通用财务软件的操作应用教程,旨在培养学生熟练运用财务软件进行企业日常会计业务的核算处理能力,忽视对学生会计信息化知识体系的构建。导致学生缺乏信息系统的专业维护能力,毕业后在专业岗位上无法应对会计信息化的技术问题。而有些职业院校则主张开设多层次的计算机类的课程,从计算机基础知识、信息系统的维护与开发到高级语言的编程设计等。知识维度过高的课程设置让基础知识薄弱的高职生无所适从,且从学制与学时上无法进行相应的时间配比。知识维度过高或过低的课程设置都不利于会计专业岗位实务信息化技能型人才的培养。因此,应从时代的需要出发,构建起以培养专业岗位实务能力和会计信息化综合能力为人才培养目标、会计专业岗位实务课程与会计信息化课程相融合的专业核心课程体系,以满足信息化时代对会计专业岗位实务信息化技能型人才的社会需求。

(三)专业课程知识不能相互衔接

目前很多高职院校会计专业设置出纳岗位实务、财务会计岗位实务、成本会计岗位实务、流通会计岗位实务、纳税申报与税务处理岗位实务、查账岗位实务、财务报告编制与分析岗位实务、会计信息化岗位实务等岗位课程并分岗位、分模块、分阶段进行教学,以培养学生的专业岗位实务技能。但是由于各岗位的知识体系是分散的、割裂的,相互间不能融合,会计岗位实务知识与会计信息化知识不能相互衔接,导致知识内容分散,专业岗位实务能力与会计信息化处理能力不能相互融合,不利于会计专业岗位实务信息化技能型人才的培养。

二、高职会计专业岗位实务信息化课程体系总体设计

(一)会计专业岗位实务信息化课程体系基本框架

会计专业岗位实务信息化课程体系应构建起一个脉络清晰的课程框架,以专业基础课程作为先修课程,以会计岗位核算实务和会计信息化操作实务等课程为核心专业课程,以综合实践的课程作为能力拓展及延伸课程。学生通过先修课程掌握了会计专业岗位所应具备的基础知识,而通过后续课程的学习,将基础知识应用在相应的专业岗位上,进而通过综合能力拓展课程的学习和训练,达到专业岗位实务操作能力及信息化处理的综合能力的人才培养目标。会计专业岗位实务信息化课程体系基本框架,如表1所示。

(二)会计专业岗位实务信息化课程体系设计理念

以就业导向为出发点,以职业岗位任务为内容主线,以岗位实务信息化综合能力的培养为教学目标,以综合岗位运用能力为评价标准。将会计信息化的基本理论、技术应用与会计专业岗位实务操作有机融合,开发基于工作过程理念的理实一体化的课程。课程设计遵循职业教育教学特点,充分体现理论与实践学习的统一,以理论为基础、以实践为重点,探索学习过程与学习领域目标、工作项目,设计学习情境,分解工作任务,按照工作任务分析工作过程要素和条件、场景、环境等客观要素,在工作任务的引领下以情景模拟、角色互换、角色扮演、仿真操作、实训强化、项目教学等形式展开教学,让学习者在学习情境中完成各项工作任务,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学习并掌握会计专业知识和岗位职业技能。通过学习,使学生能够胜任相应的工作岗位培养目标是职业能力与职业标准,培养的内容是工作过程与工作任务,培养的途径是工作情境与项目,培养学生具有独立的思维与规范的行为,锻炼学生迎难而上善于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实现教学内容与岗位需求的零对接,有助于学生较快适应工作岗位的要求,提升学生就业能力。

(三)会计专业岗位实务信息化课程体系实现途径

无机化学专业信息范文第4篇

20世纪80年代,我国医学院校普遍开设了计算机文化基础、数据库技术基础、医学信息检索等课程,目的是使学生了解计算机基本知识,掌握计算机操作的基本技能,熟悉数据库的基本操作,了解数据库编程语言,熟掌医学文献检索方法,培养学生获取医学信息的能力。全国范围内中小学也陆续开设了普及性计算机课程,而大学阶段的课程与中学部分出现重复。同时,在大学阶段愈演愈烈的计算机等级考试的导向下,信息技术方面的课程内容也离社会需求越来越远,以至于出现获得各级计算机考试证书的毕业生,到医疗单位见到医师工作站、护士工作站却无从下手的尴尬。我国医学信息教育起源于20世纪60年代初对医学图书馆工作人员的在职教育与培训。1978-1984年,多所医学院校根据本单位和社会的需求,自主设置了医学图书馆专业班。1985-1987年,经原国家教委和卫生部批准,原白求恩医科大学、原同济医科大学、中国医科大学和原湖南医科大学开办医学图书情报本科教育,毕业时授予医学学位。1987年,原国家教委颁布了《全国普通高等学校医药本科专业目录》,将原“医学图书情报”专业列入“应用文理工科类专业”,定名为“图书情报学(医学、药学,专业代码:0902)”。1993年,原国家教委颁布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又将专业名称改为“信息学(医学、药学)”(专业代码:060202),拓宽了专业口径。1998年,教育部重新颁布了《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对若干相近专业进行了合并和重组,将原“经济信息管理”、“信息学”、“科技信息”、“管理信息系统”和“林业信息管理”等5个专业归并为“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110102),隶属管理学门类[4]。各医药高校在此基础上针对医药信息资源管理领域对人才的特殊需要设立了医药/卫生信息管理专业方向。其中专业名称有多种表示,如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医学方向和药学方向)、医药信息管理、卫生信息管理等。我国的医学信息学教育虽然已经在不同水平上建立起来,但教育的内容和标准差别较大[5-6]。无论是普及性还是专业性,都不能满足医学信息学发展的需要,医学信息学教育严重滞后于社会需求,教学改革已迫在眉睫。主要表现为:社会急需的医学信息学专业人才不足,尤其是新医改政策出台后,将需要大量医学信息学专业人才;目前国家尚无明确的医学信息学教育标准,甚至专业名称尚未统一;课程内容混乱,与社会需求严重脱节;现有医务人员医学信息学知识缺乏,与医院现代化管理不相适应。

推进医学信息学教学改革

刻不容缓各高校应在医学信息学教学方面加大教改力度,教育和行业主管部门也应与时俱进,因势利导,为医学信息学教育改革创造条件,使医学教育真正面向未来,与信息技术的发展相契合。规范医学信息学教学管理目前教育部公布的专业目录中没有医学信息学,相关专业名称各异。建议教育主管部门将目前医学信息相关专业重新划分归类,明确医学信息学专业名称、学科划分和学位授予等相关问题;成立国家层面的医学信息学专业教育指导委员会,尽快组织制定出医学信息学专业基本要求;确定临床医学专业各层次学生医学信息学教学的基本内容,组织全国力量统一编写教材;进一步制定和完善医学信息学专业认证办法,对于未来可能或有意愿从事医学信息学相关工作的其他专业学生,如计算机、网络、通信、电子等信息技术类和电气信息类专业,鼓励他们通过一定学时的医学信息学课程的学习,参加国家医学信息学专项认证考试。调整医学信息学相关课程根据医学事业的发展需求,尽快建立具有我国特色的医学信息教学体系,积极推进医学信息学课程的教学改革。建议计算机基础知识的教学内容全部在中学阶段完成,医学院校取消计算机等级考试;将医学信息学列为医学各专业的必修课程,教学重点放在信息系统应用和信息素养培育上,要让学生更多地了解信息技术在医疗卫生行业的应用,加强数字医疗方面的教育,如医院信息系统、临床信息系统、电子病历、健康档案、PACS、LIS、社区医疗信息系统、远程医疗与医疗信息共享、医疗决策支持系统等;同时应注重培养学生信息获取和应用能力。此外,对于医学信息学专业学生,还应掌握数据库技术以及决策支持的基本知识,为学生今后参与医疗信息系统建设及医学决策支持系统的研发奠定基础[7]。考虑到中学阶段计算机教育的差异,新生的计算机水平参差不齐,可结合学生实际情况设定一个过渡期,在增设医学信息学课程的同时,本着实用够用的原则,将原有计算机基础知识的教学内容大幅压缩,或将计算机文化基础知识调整为选修课程。拓宽医学信息学教育对象医疗卫生工作中,迫切需要经过医学信息学培训或有医学信息学知识背景的人员能系统地完成医疗卫生信息处理和信息技术的有效应用。根据教育部、卫生部对医学教育“5+3”培养模式的要求,建议在毕业后3年的培训中将医学信息学作为重要的教育内容,并大力发展硕士、博士研究生教育,扩大专业人员队伍,提高医学信息专业人员整体水平[8]。同时,也应将医学信息学教育作为继续教育的内容,提升现有医务人员的信息素质。培育应用软件研发体系医学院校应积极发挥在医学应用软件研发方面的独有优势。国家应加强宏观指导,以医学信息学及相关专业为依托,独立研发或与软件公司开展校企合作,在医学应用软件需求分析、功能设计、软件开发及软件测试等方面,明确任务分工,集中各自优势,形成医学信息学产学研一体化的高效运行体系,提高我国医学信息化研究水平,并在理论和技术上寻求新突破,产生一批适用于我国现代医学发展的医学信息学研究成果。

结语

无机化学专业信息范文第5篇

 

关键词: 企业信息化 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 企业资源计划 ERP沙盘 

1现状分析 

 

高校的专业设置受到社会分工的直接影响。一般说来,高校的专业设置主要以满足社会已有专业分工为原则,使大学生一毕业就能很好地适应专业工作岗位。 

然而,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以下简称信息管理)专业的设置却有些特殊。中国信息技术发展与应用起步较晚,远远落后于发达国家。为了尽快与发达国家接轨,加快国家信息化建设的步伐,在社会专业岗位并不清晰的情况下,中国高校纷纷开设信息管理专业。 

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信息管理专业从无到有,发展非常快,至今已遍布全国各大高校。信息管理专业的职业定位从建立至今始终处于探索状态,虽然国内外学者一直在研究探索信息管理专业的教学体系、职业定位,但是大多没有系统化地从信息管理专业社会职业定位的角度来反思学生的知识构成与专业技能,使得教学体系的改革始终与学生就业脱离,没有从根本上实现信息管理专业学生专业培养与将来就业的直接接轨。 

从理念上说,信息管理专业是一个管理学与计算机科学交叉的专业,所学的课程一般包括管理学相关课程、计算机相关课程和信息管理相关课程等。学生的就业方向可以是管理、计算机和信息管理,侧重在信息管理。 

但从实际就业情况来看,信息管理专业毕业生应聘工作岗位时,往往会出现这样的情况:管理技能不如管理专业的学生,计算机技能学生不如计算机专业的。人才市场上提供的信息管理岗位需求比较少,且多数是要求从事电子化办公秘书工作,没有多少专业技能可言,这样的岗位各专业的本科生都可以胜任。由此反映出现行的信息管理专业在职场上没有体现其特有的、有别于其他专业的自身职业素质和技能,这是影响信息管理专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关键问题。 

 

2信息管理专业人才职业定位分析 

 

教育部在《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和专业介绍》中对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的业务培养目标做了明确规定:本专业培养具有现代管理学理论基础、计算机科学技术知识能力,掌握系统思想、信息系统分析和设计方法以及信息管理等方面的知识与能力,能在国家各级管理部门、工商企业、金融机构、科研单位等从事信息管理及信息系统分析、设计、实施管理和评价等方面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 

根据上述培养目标来检索具体的社会岗位需求,发现国家企事业单位或部门在招聘的时候很少提供信息管理专业岗位需求,即使提到也是等同于计算机相关专业要求。 

国家企事业单位信息化建设已经进入高速发展轨道,信息化战略地位、信息化推进组织体系、 信息化政策规划体系、信息化基础设施等已初步建立。信息化建设已经成为衡量企事业单位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指标,我国现阶段正处于信息化建设高潮期,毫无疑问,社会需要信息化建设人才。 

以企业信息化建设为例,其信息化人才需求包括技术领域、制造领域、管理领域等方面信息化建设人才,同时需要计算机硬件系统购置与维护、软件系统开发与维护、网络环境维护、信息化建设规划等方面人才。 

技术领域信息化建设主要要求计算机辅助设计专业;制造领域信息化建设主要要求计算机辅助制造专业或自动化专业;管理领域信息化建设一般要求计算机及相关专业。 

很明显,信息管理专业岗位应该在管理领域(覆盖政府机关、工商企事业单位等各行业管理领域)信息化建设,重点要放在信息化建设规划,管理信息系统分析、设计与开发,信息系统软件引进、实施与维护上。 

从我国信息化建设现状来看,企业内部在信息化建设方面的岗位需求没有进行专业细分,它将管理信息系统软件的分析、设计、开发、引进、实施、维护和信息管理等工作需求统归为做软件。因此,企业招聘应届毕业生的入门要求就是能够编程,包括企业内部覆盖供产销各职能部门的信息系统软件,也包括企业各层次网站系统开发。而政府机关、事业单位则以网站系统开发和工作流管理为主。 

也就是说,信息管理专业人才进入企事业单位的基础技能是软件开发,这一点与计算机软件专业毕业生就业要求相近。但在开发过程中,信息管理专业人才优势逐渐显露出来。即

[1] [2] [3] 

在系统需求分析过程中,信息管理专业学生更容易理解管理者的要求,对管理理论思想方法的掌握使其能够在理解现行管理系统的同时提出更高的管理信息化建设思路。 

根据上述分析,信息管理专业人才要在信息化建设中找到合适岗位,软件开发技能培养是未来就业的敲门砖,而管理理论思想和方法的掌握则是其未来成为企业CIO的奠基石。 

 

信息管理专业人才知识体系构成 

 

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培养的专业技术人才既不是计算机软件开发人员,也不是管理人才,它不同于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也有别于工商管理等管理专业。它的专业知识体系是二者的融合,与二者有很多交叉,又有很大差别。在基础理论上它强调管理学基础,在应用技能上则强调信息系统软件开发能力,编程能力将是其走入社会成功就业的基本要求。 

应对现行的社会需求,信息管理专业人才知识与能力的构成至少要包含下述几个方面: 

() 经济学、管理学等方面理论知识 

要求信息管理专业学生学习掌握经济学的基本理论与分析方法,掌握企业管理相关理论知识,知识面涉及企业计划、采购、生产、财务、销售、人力资源等多方面管理理论知识。 

()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方面基础知识 

要求信息管理专业学生学习掌握计算机基本组成、操作系统、数据结构、数据库原理、程序设计基础、网络基础知识等。 

() 管理学思想理论方法综合应用能力 

要求学生能够综合运用所学的管理学理论与方法、经济学理论与方法、运筹学方法、应用统计学方法解决实际管理问题,这需要在教学过程中以案例引导方式培养学生自主思维、自主学习、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 

() 信息系统软件开发能力 

要求学生在掌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知识的基础上,综合运用数据库技术和相关开发工具,实现信息系统软件的开发。 

() 应用信息技术解决管理问题的能力 

要求学生能够综合分析现行管理存在的问题,借助信息技术的应用,结合管理流程再设计,提出管理信息系统综合解决方案。 

作为一个从事管理信息系统分析、设计、开发和维护的信息化建设人才,要掌握必需的管理学理论知识,并在此基础上强化信息系统分析、设计与开发能力。对于信息技术的掌握,不能只是认识和了解,必须经过信息系统软件开发的磨炼,形成系统化应用信息技术的能力,才能支持学生进入信息化建设行业中,胜任信息化建设规划,管理信息系统分析、设计与开发,信息系统软件引进、实施与维护等信息化建设工作。 

 

建立信息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新模式 

 

为了能够适应当前社会需求,信息管理专业人才培养必须以就业为导向,将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密切结合,将信息管理专业学生培养成为既有扎实的理论知识,又有一定专业实践技能的跨学科复合型人才,真正实现信息管理专业人才培养与社会岗位需求的零距离对接。

    信息管理专业人才培养需要分阶段确定培养目标,通过各阶段学习与积累,逐步达到人才培养目标。 

() 信息管理专业管理学基础能力培养 

以理论教学为主,结合案例教学,培养学生管理学基础。参考教育部规定,开设下述课程:经济学、会计学、市场营销学、生产与运作管理、组织战略与行为学、管理学原理、应用数理统计、运筹学等。 

() 信息管理专业管理运营技能培养 

以提高学生的运营管理方面专业素质为目标,在掌握管理学基础知识的基础上要求学生掌握经营管理的综合运用能力。开设ERP沙盘模拟演练实验课,通过实际运营的模拟演练,将学生对理论知识的掌握上升到实际运用阶段。同时,通过运营能力的竞赛激发学生专业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系统管理思想,提高学生综合运用管理知识的能力,使学生建立立体的管理学思维方式。 

() 信息管理专业计算机基础能力培养 

在管理学基础知识培养的同时,培养学生计算机基础能力,主要开设下列课程:计算机导论、数据结构、操作系统、数据库原理与应用、程序设计语言、网络工程、软件工程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