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风湿性心脏疾病的治疗方案

风湿性心脏疾病的治疗方案

风湿性心脏疾病的治疗方案

风湿性心脏疾病的治疗方案范文第1篇

关键词: 慢性风湿性心瓣膜;临床护理;最佳方案

慢性风湿性心瓣膜病简称风心病,是指风湿性心瓣膜炎症所遗留下来的以心脏瓣膜损害为主的一种心脏病。主要累及40岁以下人群,女性多于男性。风湿性炎症及修复过程中,心脏瓣膜纤维化,僵硬,钙化,挛缩及粘连,腱索及融合和缩短,使瓣膜口狭窄和关闭不全。二尖瓣最常受累,其次为主动脉瓣。2个或2个以上心瓣膜同时受损时多称多瓣膜病,以二尖瓣狭窄合并主动脉瓣关闭不全最常见。瓣膜狭窄或关闭不全可造成血流动力学改变,增加心脏负荷,病变早期经代偿心脏尚能维持正常功能,当代偿超过一定限度或存有诱因,如反复风湿活动,呼吸道感染,心律失常,心内膜炎,过度劳累或情绪激动等加重瓣膜受损和心脏负荷时,出现心力衰竭。二尖瓣狭窄可引起左房肥大,肺静脉,肺毛细血管压增高而致肺淤血或肺水肿,晚期因肺动脉压增高导致右室扩大,右心衰竭。二尖瓣关闭不全引起左室,左房肥大,晚期因左心衰竭导致肺淤血,肺动脉高压和右心衰竭。主动脉瓣狭窄及关闭不全可致左室,左房肥大及左心衰竭,严重时产生心肌及脑缺血。现将我院16例慢性风湿性心瓣膜病患者经过我院临床护理体会总结如下。

1一般资料

选取临夏州和政县人民医院2012年3月-2015年3月收治的慢性风湿性心瓣膜疾病的患者16例,病史均有8年以上,发作时均表现为呼吸困难,患者多有先有劳动后呼吸困难,逐渐出现夜间阵发性呼吸困难,甚至个别患者出现端坐呼吸,咳嗽,声音嘶哑,心跳严重,疲乏无力,个别患者出现食欲不振,恶心,尿量减少等症状,严重发作时出现头晕,心悸,呼吸困难,胸闷,气短等症状。二维及多普勒超声可确诊为风心病。X线片检查可见房室扩大,心电图可见房室肥大,心律失常等均有助于确诊。

2 护理措施

2.1心功能监护护理

指导心功能代偿期病人适当进行锻炼或参加轻工作,可以增加抵抗力,预防感冒,活动量以无心悸,气短,疲劳过度,避免剧烈体力活动,劳累和激动,保证充足的睡眠,心功能失代偿期应根据病情增加休息,限制活动甚至绝对卧床休息,抬高床头或取半卧位,两腿下垂坐位,避免体力劳动和不良刺激,心功能III-IV的育龄女患者应避孕,病变轻者应在严密监视下渡过妊娠,分娩及产褥期。风湿性心脏炎患者应绝对卧床休息至症状消失,实验室指标恢复正常后3-4个月才可增加活动量,在病情允许时,鼓励并协助卧床病人翻身,帮助按摩,活动及用温水浸泡下肢,预防压疮及深静脉血栓形成。

2.2饮食护理

指导病人摄入高热量,高蛋白,高维生素,易消化,清淡饮食,心力衰竭时应低钠饮食,以加强营养,增强机体抵抗力,预防便秘,减轻心脏负荷。

2.3 症状护理

观察病情,注意有无风湿活动的征象,如关节红肿疼痛,皮肤环形红斑,皮下结节,发热等,有无并发症的表现,如出现气急加重,乏力,食欲减退,腹胀,尿少,肺部湿罗音,颈静脉怒张,肝大,水肿等提示心力衰竭,有心悸,胸闷,晕厥及心率,心律,脉搏改变等提示心律失常,有意识障碍,偏瘫,失语,肢体疼痛,动脉搏动消失,皮肤苍白,发绀,腰痛,血尿,腹痛,便血,突发胸痛,气急,咳血,休克等征象提示血栓栓塞,有发热,咳嗽,咳痰,肺部罗音等提示肺部感染,应及时汇报医生。

2.4 常规护理

向病人及家属说明治疗风心病的长期性,帮助病人树立信心。注意休息与活动,避免劳累和情绪激动,合理饮食,防治风湿活动,使病情长期保持稳定。介绍预防风湿活动,感染性心内膜炎及肺部感染的方法,如居室应温暖,通风,干燥,防寒湿,预防上呼吸道感染,做好口腔,皮肤卫生,扁桃体炎反复发作的病人最好在风湿活动控制后2-4个月手术摘除扁桃体,牙龈炎与龋齿病要及早治疗。病人感冒发热,咽喉疼痛,扁桃体炎急性发作或风湿活动时应立即就医,按照医嘱应用青霉素治疗,风湿活动控制后长期应用苄星青霉素120万U,每4周肌注1次,在拔牙,扁桃体摘除术,分娩,人工流产术,内镜检查等有可能引起菌血症的手术操作前,应告诉医生自己患有风心病,以及时预防性应用抗生素,医护操作应注意严格无菌操作。

2.5 健康教育

教会病人及家属自我护理及观察病情的方法,如测量体温,脉搏,体重,采用正确的卧位,鼓励卧床病人咳嗽,定时为其翻身拍背,按摩下肢等。详细介绍药物名称,用法,疗效,副作用及坚持服药的重要性。嘱咐定期门诊复查,病情变化时及时就医。

3 护理结果

在经过一段时间我院的临床护理及治疗后,慢性风湿性心瓣膜病患者治疗中起到一定的效果,其中显效10例,占62.5%,有效13例,占25%,无效2例,占12.5%。总有效率87.5%。通过我院有效的治疗与优质的临床护理,患者起到了很好的效果。

4 讨论

我院优质的护理就是针对一个具有共同病理特征的群体,开展连贯性的针对慢性风湿性心瓣膜患者的知识性系统性的护理与治疗,使得病人对自己的疾病了解更多,更好配合医务工作者的治疗,提高患者的治愈率。慢性风湿性心瓣膜病是内科中较少见的一种疾病。我院临床护理在慢性风湿性心瓣膜患者治疗的临床中相比较而言效果比常规的护理方法更好,这些患者压力比较大。这些患者更需要旁边人的安慰和心理疏导以及专业人员的知识讲解,我院的护理水平可以使患者心理压力变小,对于患者疾病康复有很大帮助。一般治疗方法不能很好的针对患者进行对应的治疗及其护理,往往患者心理压力大。我院的护理水平改变了之前患者对护理工作者的态度,一般的护理方法,往往会忽略病人的感受,病人心情不好,往往会对护理工作不满意,很大程度上造就了医患的矛盾。我院临床治疗及其护理可以使患者更全面的知道自己的疾病,且在与患者交流过程中给予患者温暖,经常与患者沟通,帮助患者在生理上和心理上解决问题,患者负面的情绪变少,从根本上讲,和政县人民很好的护理水平增加了患者的数量,减少了患者的经济负担,更好的处理好了医患关系的和谐。

我院的临床护理及其治疗在心功能恢复中起到了很好的作用,对慢性风湿性心瓣膜病患者身体恢复占有重要位置,合理的临床护理可降低医疗费用,减轻患者的痛苦,提高生活质量,起到保持身体健康和心情愉快的作用,慢性风湿性心瓣膜病患者病因复杂,病情变化较慢,严密观察患者病情变化,采取积极的护理措施,对治疗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针对不同阶段的病情,灵活采用临床护理,起到很好的缓解作用。

风湿性心脏疾病的治疗方案范文第2篇

【关键词】风湿病;中医药法;中医风湿病学;创新发展

中国首部《中医药法》已于2017年7月1日正式施行。《中医药法》以保护、扶持、发展中医药为宗旨[1]。其最大的亮点在于将中医药几十年探索、发展有益的经验、政策用法律形式固定下来,将人民群众对于中医药的期盼和要求用法律形式体现出来,对中医药行业发展具有里程碑意义。作为风湿病的从业者,本文浅谈在新形势下如何把握机遇、迎接挑战,进而促进中医风湿病学的发展。

1规范风湿病的诊疗行为

风湿病是常见的慢性炎症性疾病,经规范治疗多能恢复正常生活。但未经规范治疗危害大,轻者会出现关节痛,影响日常生活;严重者会导致畸形或者残疾,甚至威胁到生命健康[2]。中医药治疗风湿病历史悠久,积累了丰富的防治经验,并有明显的疗效,受到了广大患者的欢迎[3]。然而不少“江湖游医”抓住患者心理,以祖传秘方、偏方进行虚假广告宣传,并私制疗效不确切、毒副作用不清楚的药物,患者受诱骗前往就医,致使病情延`,造成患者健康和财产的双重损失,同时也让中医蒙受不白之冤。《中医药法》第53~59条加大了对中医药违法行为的处罚力度,针对非法执业、违规广告等行为制定了明确的法律责任。当然对于确有专长的民间医生,《中医药法》第15条规定经人民政府中医药主管部门组织实践技能和效果考核合格后,可取得中医医师资格。因此,一方面应当以《中医药法》为准绳打击各种风湿治疗的虚假广告,维护广大风湿患者医疗安全;另一方面要发挥中医药优势,提高中医药服务能力。通过监督与能力提升,方可实现中医风湿病的规范诊疗。

2创新风湿病的防治理论

《中医药法》第3条提出:“发展中医药事业应当遵循中医药发展规律,坚持继承和创新相结合,保持和发挥中医药特色和优势,运用现代科学技术,促进中医药理论和实践的发展。”历代中医对风湿病的诊疗是百家争鸣,各有长短,应汲取历代中医防治风湿病的精髓,参考风湿病的新进展,依据临床研究成果,对中医风湿病的理论与实践进行创新和发展。

2.1痹邪理论中医学称风湿病为“痹病”,历代医家认为其基本病因是正气亏虚,风寒湿邪乘袭发而为病。痹病由风寒湿三气杂合而诱发,还需与五体相合,与五脏之形气相合才会形成痹[4]。其中尤其强调“合”的重要性,不与之相合则不为痹。合于皮肉脉筋骨则分别为皮痹、肉痹、脉痹、筋痹、骨痹(五体痹),合于五脏则为心痹、肺痹、肝痹、脾痹、肾痹(五脏痹)。上述是中医对风湿病病因病机的传统论述,有学者提出“痹邪”致病理论[5-6],认为脏腑亏虚,营卫之气不和(负责防御机能),遭风寒湿等外邪入侵,两者“相合”,形成新的病理产物――“痹邪”,此痹邪又成为致病关键因素;由于它是由正气与外邪“相合”而产生,与防御因子在“形”上有着很大的相似性,不易被机体的防御因子识别,加之赋予外邪特性,无孔不入,或痹于脏腑而致五脏痹,或痹于五体而成五体痹。

从免疫学角度看,风湿病多由自身抗体介导的各种免疫复合物,沉积在组织及器官诱导免疫炎症而致病。痹邪类似于自身抗体,外感风寒湿后,引动伏留体内的痹邪,致使津停为湿,湿聚为痰,血滞为瘀,邪郁化热,形成内生痰、湿、瘀、热等病理产物混杂(类似抗原抗体复合物),侵犯脏腑而致病。发于皮肤类似硬皮病,发于肌肉类似多发性肌炎,发于肌腱类似强直性脊柱炎的跟腱炎,发于血脉类似血管炎,发于骨类似骨关节炎。风湿病属于系统性疾病,可累及内脏,如肺间质病变、肺动脉高压、肝功能损害、蛋白尿、胰腺炎等,与中医的五脏痹类似。可以说“痹邪”架起了中西医沟通的桥梁,是中医风湿病病机理论的创新,这一理论也获得很多学者的支持[7-8]。

2.2痹邪论治

2.2.1扶正祛邪风湿病多以外感风寒湿邪为始动病因,形成的痹邪可伏留体内,每遇外邪反复发作。临床上不少控制稳定的风湿病常因感染而复发,长期的免疫抑制剂治疗又可使免疫功能下降,容易感染,导致风湿病的控制难度加大。外邪侵袭是首因,故及时解表祛邪是治疗的首要任务,《伤寒杂病论》记载了系列方药,如麻黄加术汤、麻黄杏仁薏苡甘草汤、桂枝芍药知母汤等[9]。对于深伏于内的痹邪,除祛风除痹从表而解外,尚需扶阳气,充腠理,缓缓蒸发,通畅营卫,致风湿尽去。四神煎是代表方剂,该方重用黄芪补气发汗,使深伏于内的痹邪随汗而解,丰富了汗法应用[10]。此外,玉屏风散、黄芪桂枝五物汤、补中益气汤等均为益气扶正之品。气虚伤阳者致阳气虚弱,扶阳医家郑钦安认为阳气不足,百病重生,代表方剂如乌头汤、麻黄附子细辛汤等。吴生元[11]善用川乌、草乌治疗风湿病,独树一帜。

2.2.2调理脏腑调理脏腑可祛除痹邪,一方面是因为痹邪可侵扰五脏,如狼疮性肾炎,风湿扰肾是其重要病机,从风湿扰肾角度论治可为肾病的辨治提供新思路[12]。另一方面通过恢复脏腑功能,提高正气抗邪能力,以改善人体免疫功能的紊乱状态,减少风湿病的复发。此外脏腑功能的恢复促进了气、血、津液的运行与代谢,有益于痹邪等病理产物的消除。例如,临床上抓住口干、眼干是干燥综合征的主要症状,认为肝胃郁热是该病的重要病机,采用清胃泻肝、撤热存津法治疗,不仅有不错的临床疗效,而且部分患者的抗核抗体、抗SSA抗体、抗SSB抗体等能转阴[13]。王承德[14]提出“痹必夹湿”,认为痹始于湿,病机于湿,变生于湿,治难在湿,强调治疗风湿病应首重脾胃,以健脾化湿为治疗大法。焦树德[15]认为肾督阳虚是强直性脊柱炎的基本病机,根据临床症状提出了以补肾祛寒治�短牢�基础的补肾强督治法。金实[16]认为津液输布失常是干燥综合征的关键问题,提出从宣肺布津论治干燥综合征。上述均是通过审证求因、谨查病机、明辨脏腑而祛除痹邪的。3发挥中医的临床优势

3.1以循证医学彰显中医临床优势《中医药法》第41条提出:“加强对常见病、多发病、慢性病和重大疑难疾病、重大传染病的中医药防治,以及其他对中医药理论和实践发展有重大促进作用的科学研究。”临床疗效是中医生存和发扬光大的源动力、生命力和推动力[17]。中医风湿要走向世界,首先要依靠有疗效优势的临床研究,不能自我陶醉。然而历代医家对中医的疗效更多地基于个体诊治经验,无统一标准,严重影响了中医临床疗效的评价和技术推广。目前,中医风湿的前瞻性、多中心、大规模的临床研究还处于起步阶段,因此迫切需要加强中医风湿病的循证医学研究。也有学者认为中医是辨证论治(个性化治疗)不适合循证研究(标准化治疗),两者之间的矛盾不可调和。鉴于风湿病以慢性病为主,多具有基本病机,围绕基本病机(共同规律)是可以开展临床疗效评估的,只有将多中心的随机对照、队列研究等引入中医风湿病的临床研究中,才可能获得疗效的确切证据,才能让医生心里有底,提高诊疗的自信心,尤其是年轻医生。

3.2借鉴精准医学理念发挥中医临床优势精准医学是以实现精准的风险预测和精准的疾病分类、诊断及治疗,制订具有个性化的疾病预防和治疗方案为目的。加强中医药的精准医学研究,是推动中医药创新发展的重要动力[18]。为此需要借鉴精准医学的思维开展风湿病的中医临床研究,以弘扬中医药自身的特色和优势。如痛风急性期以湿热证为主,为了证实我科痛风合剂的疗效,我们采用多中心、随机、双盲对照临床研究,结果发现其有效率为94.36%,显控率为66.19%。从显控率看,仍有30%的患者未达到理想的效果,传统中医更多地将疗效不佳的原因归咎于医生的辨证问题上,这是片面的。现代化学药临床疗效有异质性,中药也应当存在类似的差异,这是被中医临床忽视的关键问题。为此我们选取痛风急性期患者以痛风合剂进行治疗,开展了自身前后对照的疗效观察,以显控率为标准分为2组,对疗效影响因子进行逐步回归分析,筛选疗效的影响因素,结果发现痛风并发症、治疗前使用非甾体抗炎药、饮酒频率、发作频率和红细胞沉降率是影响疗效的主要因素(文章待发)。提示临床上对伴有上述影响因素的患者,建议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可提高临床疗效;或者说筛选出痛风合剂的适宜患者,减少治疗的盲目性,逐步实现痛风的中医分层治疗,这即为我们基于精准医学理念开展的新探索。

4创新抗风湿中药的研究思路

医院制剂是根据医生和患者需要配制的制剂,具有较强的针对性[19]。近10年来,院内中药制剂大幅萎缩,严重制约了中医临床疗效的提高。所幸《中医药法》第31~32条为院内制剂指明了方向,如国家支持应用传统工艺配制中药制剂,仅应用传统工艺配制的中药制剂品种,向所在地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备案后即可配制等。风湿病属于慢性病,需要长期服药,研发中药新药周期太长,院内制剂的价值就不言而喻了。

开发抗风湿院内中药制剂要选准方向,首先,川乌、草乌是治疗风湿痹病的重要药物,其药性大辛大热,可以驱下焦之阴,而复上焦之阳,临床散寒止痛疗效显著[20]。然而它们都具有一定的毒性,这种毒性受产地、炮制、药物配伍等影响,正是担心其毒性,临床医生使用很少,即便选用剂量也很小(3~9g),可能达不到治疗目的,以致这一有效的抗风湿方法遭到埋没。乌头汤是治疗风湿寒痹的经典方剂,如能深入研究乌头汤药效成分、毒性成分、含量检测、药效剂量、中毒剂量、药动学、药代学及质量控制等,则有可能为临床提供安全有效的制剂。其次,虫类中药(如蜈蚣、全蝎、蚂蚁等)具有钻透剔邪、搜风通络、消肿定痛的特性,因此凡属顽痹,必借虫蚁之类搜剔窜透,方能使浊去凝开,经络畅通,邪蠲正复[21]。这类药物相对乌头类安全性高,可以开展虫药小复方与改善病情抗风湿药(DMARDs)比较研究,有可能挖掘出与DMARDs疗效相当的药物。最后,祛风湿中药有上百种,每味中药又含有几十至上百种成分,因此,挖掘抗风湿中药的小分子单体成分或有效部位意义重大。目前,中药有效成分化合物库已经建成,相关研究技术逐步成熟[22-23]。风湿疾病靶蛋白的研究在不断深入,因此完全可以采用化学信息学技术,如分子对接进行中药有效成分的筛选,然后可在细胞模型上进行高通量的验证,进而在动物模型上开展临床前研究[24]。若人们能成功研发出新药,必将对风湿病的治疗产生深远的影响。

5风湿病中西医结合的创新探索

《中医药法》第38条指出:“加强中西医结合研究,促进中医药理论和技术方法的继承和创新。”中西医结合基本原则是优势互补、取长补短,在此基础上争取理论上的结合[25]。DMARDs是治疗类风湿关节炎(RA)的主要药物,然而起效慢是其不足;在治疗早期,如何迅速改善患者关节肿痛是RA治疗中的疑难问题,常用非甾体抗炎药或小剂量糖皮质激素,由于胃肠或心血管不良事件而受到限制[26]。另外还有少数患者虽经足量、足疗程治疗,甚至炎症指标已经恢复正常,依然存在关节肿胀。临床上我们常用加味四神煎进行治疗,该方重用黄芪为君,补气发汗,鼓动卫气,驱邪外出,辅以远志、石斛、牛膝、金银花,气足汗出,使深伏于内的邪气随汗而解。我们评价了加味四神煎治疗RA急性活动期的临床疗效,在常规DMARDs基础上,配合加味四神煎治疗,疗程1个月,结果发现加味四神煎能明显改善RA的临床症状,这就为加味四神煎联合DMARDs治疗RA活动期提供了临床依据(文章待发)。

以系统损害为主的风湿病,如系统性红斑狼疮,中、重度患者常需要激素治疗,糖皮质激素为肾上腺皮质所分泌,从激素的作用及副作用分析推断其具有“纯阳”之性。生理剂量下有“少火生气”作用,在超生理量长期使用的情况下,此“纯阳”之药易“阳盛耗阴”,出�F食欲亢进、面赤身热、心烦少寐、盗汗、舌红、脉细数等阴虚火旺之象(激素副作用)[27]。伴随着激素的减量,由于助阳作用力减弱,易出现肾阳亏虚之证,表现为形寒怕冷、面浮?白、肢冷便溏等症状。现代研究表明,长期大剂量使用激素可引起下丘脑-垂体-肾上腺(HPA)轴抑制,导致肾上腺萎缩,而在激素减量至维持期不能恢复正常水平可能是疾病易复发的重要原因[28]。因此,辨证论治应抓住肾虚这一关键问题,着重调整肾之阴阳平衡,以“壮水之主,以制阳光”之法干预激素副作用;“益火之源,以消阴翳”之法促进肾上腺皮质功能的恢复,以提高撤减的成功率,称为补肾序贯疗法[29]。大量的基础研究表明,滋阴泻火药可减轻大剂量激素引起肾上腺皮质抑制;在激素撤减过程中,温肾药可促进肾上腺皮质恢复[30-32]。我们在临床上采用补肾序贯疗法为激素的安全应用起到了保驾护航的作用,这就是将HPA轴与肾虚在临床应用上的理论融合。

风湿性心脏疾病的治疗方案范文第3篇

资料与方法

1 病例选择

选择本院 2010 年 4 月2013 年 3 月门诊诊治的高尿酸血症患者 100 例,其中男 89 例,女 11 例;平均年龄为(4810)岁。分为治疗组 50 例,其中男45 例,女 5 例;平均年龄(4810)岁;血尿酸(UA)水平为(517.286.33)mmol/L。对照组 50 例,其中男 44 例,女 6 例;平均年龄(4712)岁;UA 水平为(514.590.29)mmol/L。2 组年龄、性别、UA 水平无显著性差异,具有可比性。

2 诊断标准

高尿酸血症的诊断参照有关标准,血清尿酸(UA)值 男 性 416umol/L(7.0 mg/dL),女 性 357umol/L(6.0 mg/dL)。有下列情况之一者排除:①痛风急性发作期;②尿酸性肾病患者;③已经出现高尿酸血症并发症,如关节畸形、肾功能损害等;④有可疑继发性高尿酸血症疾病者,如肾脏疾病、血液病、肿瘤及放疗、化疗、或服用相关药物;⑤近 1 个月内服用过降 UA、降脂药物及继发性高尿酸血症者;⑥合并心脑血管、血液系统严重疾病及恶性肿瘤者,妊娠或哺乳期,精神疾病者。

3 治疗方法

对照组口服别嘌呤片醇片,每次 100mg,每日 3 次;治疗组在此基础上给予清热渗湿通络方加减,基本方:黄柏 15g,苍术 15g,车前子 10g,泽泻 10g,薏苡仁 15g,土茯苓 15g,丹参 20g,牛膝 10g,甘草 6g,每日 1 剂,水煎,分 2 次服,4 周为 1 个疗程。2 组患者均要求低嘌呤饮食,禁酒,多饮水。尿 PH6.0 者,口服碳酸氢钠。

4 观察指标

观察 2 组患者治疗前及治疗后 4 周检测血尿酸、血肌酐、尿素氮、甘油三酯、总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等指标变化。

5 疗效标准

参照《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拟定。治愈:UA357 mmol/L;有效:357 mmol/L 416 mmol/L;无效:UA416 mmol/L。

6 统计方法

所有统计均采用 SPSS 15.0 统计软件处理。定性资料用百分比表示,采用 2检验检验。计量资料以(x_s)表示,比较采用 t 检验,方差不齐用秩和检验。

结 果

1 2 组临床疗效比较

治疗组有效率 92%;对照组有效率 76%;2 组有效率比较有显著差异(P0.05)。

2 2 组患者治疗前后血 UA、BUN 及 Cr 比较

治疗组治疗后 BUN、UA、Cr 与治疗前比较均显著降低(P0.05),对照组治疗前后 UA、BUN、Cr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组间比较,BUN、UA、Cr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2 组患者治疗前后血 TG、TC 及 LDL-C 比较

治疗组治疗后 TG、TC、LDL-C 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治疗前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治疗后血脂指标变化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讨论

现代医学认为,高尿酸血症是由于嘌呤代谢紊乱和(或)尿酸排泄减少导致的慢性代谢性疾病,中国专家共识提出最佳治疗方案是生活指导 + 药物治疗,但长期服用降酸药物均存在一定的副作用,如胃肠道症状、肝肾损害、骨髓抑制等。中医文献无高尿酸血症明确记载,但从疾病的转归和临床表现则涉及痹证痛风厉节等范畴。中医学理论认为,体内水液代谢与肺,脾胃及肾三脏功能失调密切相关,特别是脾胃受纳腐熟功能障碍,脾失健运,肾失蒸腾,至全身气化失司,水液代谢失调,湿浊之邪留滞而内湿滋生并弥散于营血,阻碍气机,久之湿浊化热而症见百端。笔者观察临床患者多见过食肥甘厚腻,则伤脾生湿久之化热,淤阻脉络,故认为清热渗湿通络为基本治疗原则。

风湿性心脏疾病的治疗方案范文第4篇

一、要先调整好心态

类风湿性关节炎和强直性脊柱炎均属于自身免疫性疾病,其治疗的效果及预后与患者的心理状态密切相关。我国古代医籍《黄帝内经》中明确指出:“心者,五脏六腑之主也……故悲哀愁忧则心动,心动则五脏六腑皆摇。”现代心理学证实,慢性精神压力常会引起内分泌失调,抑制免疫系统的机能,使免疫力急剧下降,从而会导致用药不灵。因此,要想治好病必须先调整好心态,消除患者对疾病的忧虑和恐惧心理,这对于疾病的治疗至关重要。

二、要尽早进行治疗

统计表明,病程2年的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骨侵蚀的发病率为50%,病程5年的此病患者骨侵蚀的发病率为75%。病程10年的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其致残率为50%,病程15年的这类患者其致残率为80%,病程20年的这类患者其致残率高达90%,并可使患者的预期寿命缩短15~20年。美国医生Thoburn的研究发现,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在发病的2~3年内(其关节软骨尚未被破坏时)进行治疗,是完全有可能治愈的。而一旦其病情发展为侵入性,引起了滑膜炎或骨和软骨受到侵蚀,则难以取得理想的治疗效果。强直性脊柱炎也是如此。因此,患有这两种疾病的患者必须抓住早期诊断和早期治疗这两个环节。近年来在这类患者体内发现的抗角质蛋白抗体(A-KA)、抗核周因子(APF)和抗环低氨酸多肽(CCP)等标志性的抗体,对类风湿性关节炎的诊断具有较高的特异性。这一发现有望提高类风湿性关节炎的早诊率。

三、治疗方案要个性化

因为药物的疗效及副作用有个体差异,所以患有类风湿性关节炎和强直性脊柱炎的患者在治疗时要配合医生选择最适合自己的药物,而这种选择要经过一个药物试用的过程。只有经历药物的试用期,才能摸索出有效合理的治疗方案,包括药物的选择、用药的剂量、用药的持续时间和维持量等。一旦制定出个体化的治疗方案,患者一般需坚持治疗3~12个月,以是否达到病情缓解为疗效评判的标准,切忌频繁更换治疗方案。

四、要巧用糖皮质激素类药物

糖皮质激素类药物只能抑制炎症而不能消除炎症。从患者的X线片中我们发现,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在应用糖皮质激素类药物治疗期间,即使症状和化验检查都有好转,但软骨和骨的破坏仍在发展。由此可见,长期滥用糖皮质激素类药物不仅不能根治类风湿性关节炎,还会对患者的身体造成损害。这是因为由糖皮质激素类药带来的危害比疾病本身更为严重。近年的研究发现,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应用小剂量糖皮质激素能阻抗骨质受到侵蚀,但要有严格的用药指征。通常,患者若处于疾病的急性活动期、全身症状严重且应用其他药物无效,或有全身性血管炎、多脏器损害、严重贫血、眼损害、高热或病情危重,可以小剂量短疗程地应用糖皮质激素类药物进行治疗(能口服就免注射)。另外,大剂量应用糖皮质激素类药物后要缓慢减量,逐渐撤停,如果骤然停药会导致病情反跳和撤药危象。

五、要联合用药治疗

目前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和强直性脊柱炎的药物有4种类型:①非甾体抗炎药(NSAIDS):该类药物具有抗炎、抗风湿、止痛、退热和抗凝血等作用,临床上常用的有芬必得(布洛芬)、扶他林(双氯酚酸钠)、消炎痛(吲哚美辛)、莫比可(美洛昔康)和西乐葆(塞来昔布)等。非甾体抗炎药起效快,止痛效果好,患者一般用药数日即可见效,若足量应用3~4周后未见疗效应考虑换药。在应用一种非甾体抗炎药治疗无效时,患者切勿自行加药,以免加重不良反应。②改善病情类药(又叫免疫抑制剂):该类药物可减轻病情,在一定程度上能缩短病程,阻止或延缓病变组织器官遭到破坏,也有助于激素类药物减量。常用的免疫抑制剂有甲氨蝶呤(MTX)、环磷酰胺(CTX)、硫唑嘌呤(AZA)、来氟米特(LEF)、环孢霉素(ACC-SA)、霉酚酸酯(MMF)、沙利度胺(反应停)和羟氯喹等。③糖皮质激素类药:常用的该类药物有氢化可的松、强的松和地塞米松等。④生物制剂:肿瘤坏死因子是导致类风湿性关节炎和强直性脊柱炎的罪魁祸首,它能破坏人体的免疫系统,引起炎症反应而损伤机体。肿瘤坏死因子需要与体内正常细胞的某个部位结合才能产生破坏作用,而以恩利(依那西普)为代表的靶向生物制剂,可以在两者之间"插上杠子",阻止它们"亲密接触",从而阻止疾病的发生。该类药物不仅能持续有效地缓解患者的症状,并可在病程的早期阻止疾病的发展。生物制剂和靶向治疗的出现,为类风湿性关节炎和强直性脊柱炎的治疗提供了非常有效的手段。但生物制剂也并非“神药”,患者在使用此药治疗时需配合一些传统的免疫抑制剂才能收到良好的疗效。

需要说明的是,上述4类药物尚无一种药可单独治好类风湿性关节炎和强直性脊柱炎。针对这两种顽疾,尤其是具有类似于局限性恶性肿瘤的增生性和破坏性生物习性的类风湿性关节炎,必须效仿治疗恶性肿瘤的方法,尽量采取既能迅速改善症状,又能长期控制病情进展的联合疗法,通过不同的作用机制协同发挥作用。在临床上,类风湿性关节炎和强直性脊柱炎患者通常会联合应用一种抗炎药、一种或多种免疫抑制剂进行治疗。

六、要有打持久战的心理准备

除非甾体抗炎药外,几乎所有的免疫抑制剂均起效慢、疗期长,如甲氨蝶呤需连用4~6个月,青霉胺需连用6个月后疗效才能稳定,环磷酰氨的疗程为6~12个月,硫唑嘌呤的疗程为3~12个月,使用维持量的时间需达到2~3年。国外有学者甚至用柳氮磺胺吡啶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病情缓解后再用小剂量进行维持治疗,以至于终生。因此,类风湿性关节炎和强直性脊柱炎患者必须做好打持久战的心理准备,只有坚持长期的治疗,才有可能取得良好的疗效。

七、病情缓解时还要进行巩固治疗

类风湿性关节炎的病程特点是缓解期和活动期频繁交替出现,每个周期可持续数周至数月。当疾病处于急性活动期时,患者的关节炎症、骨质破坏和脏器的损害均在加速进展,而且其血沉居高不降,疼痛症状非常明显。此时,患者要酌情调整药物或加大药物的剂量,可在中药内外兼治的基础上酌情辅以免疫抑制剂,通常须联合应用甲氨蝶呤和环磷酰胺,或单用甲氨蝶呤,每周服7.5毫克,1次顿服,可连用4~6个月。血沉居高不降者可应用青霉素钠盐800万单位和复方丹参注射液20毫升,分别静脉滴注,治疗14天为一个疗程,一般连续治疗3~5个疗程后血沉大多可降至正常。没有条件输液的患者可取女贞子30~60克,1日服1剂,水煎服,直至血沉降至正常为止。当该病进入缓解期时,患者疼痛的症状会明显减轻或缓解,血沉也会明显下降或降至正常,此时切勿停止用药,应以小剂量的药物维持至足够的疗程,一般应巩固治疗半年以上,以免病情反复发作。治疗强直性脊柱炎亦应采取此法。

风湿性心脏疾病的治疗方案范文第5篇

云南省怒江州人民医院内三科,云南怒江 673100

[摘要] 目的 本文以风湿性心脏病患者的护理干预措施进行分析和讨论,起到辅助临床治疗获得最佳治疗效果的目的。方法对我院自2010年6月—2013年6月住院治疗的126例风心病患者,采取生活护理、心理护理及医疗护理等系统护理措施。结果 经过系统护理,126名病人中,显效89人,好转35人,无效2人,整体有效达98.4%。结论 系统、正规的护理措施可以缓解风心病病人的焦虑情绪,减少病人不适症状,从而提高本病的临床实际诊治效果,有效提升了病人的生活自理能力,降低该病的复发几率。

[

关键词 ] 风心病;护理干预;临床分析

[中图分类号] R47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2-5654(2014)03(b)-0040-02

风湿性心脏病据估计全球患病人数超过1500万,并有每年50万的新病人,在我国部分地区的发病率仍然很高。因此,一经确诊风湿性心脏病,要采取及时、系统的治疗措施,经内科治疗效果不明显者,还要求施行外科手术如瓣膜置换等措施,以减慢病情发展,延长病后生存期,改善生活水平。其中,系统的护理对风湿性心脏病的治疗有显著的辅助作用,现结合笔者多年的护理经验和体会,通过近3年收治的126例患者的回顾性分析和总结,讨论最科学、合理、系统的风心病护理途径,以求规范临床护理措施,系统应用于临床实践[1]。现将该组患者的护理措施汇报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自2010年6月—2013年6月,我科共收治风湿性心脏病患者共126例,包括女性72例,男性54例,年龄分布24~71岁,平均45.2岁。

1.2 病情概要

患者病程3个月~32年不等,多为10年左右,伴活动性风湿热表现者48例,以青年患者为多,累及瓣膜最多见是单纯二尖瓣受累,为88例,单纯主动脉瓣受累8例,多瓣膜受累及30例,临床表现主要为乏力、活动后心悸、憋喘,伴随肺部感染患者10例,发生心功能不全患者6例。

2 护理措施

2.1 一般护理

病房环境应当保持安静,空气流通顺利,保证一定的阳光照射,维持舒适的温度和湿度,温度应恒定在20℃附近,湿度则应维持50%附近,最有利于病人休息,坚持定时开窗换气,但要避免患者在风口处受凉的问题,合理保暖,预防患者出现受寒感冒。对慢性病人或水肿明显、长期卧床的病人要注意皮肤护理,最好穿着宽松衣物,防止压疮,必要时选用气垫床等设施,教育病人或家属勤翻身,活动双下肢帮助血液回流,防止血栓凝结。

2.1.1 注意休息 病人的病情轻重不同,应依据病人具体情况合理进行运动。但当患者出现心功能不全或严重心律不规则,以及憋喘严重、咯血等症状时 ,应当嘱病人以卧床休息为主;心功能不全症状严重的病人,应当采用坐位或半卧位,以减轻心脏负担,缓解双肺充血压力,减轻呼吸困难。以上症状逐渐缓解后,可慢慢加大活动量,以改善一般症状,但要注意预防受凉等刺激,防止上呼吸道感染等,以免导致病情反复。

2.1.2合理饮食 风湿性心脏病病情多迁延、反复,多数病人消化、吸收等营养条件较差。为改善病人营养状态,现多主张患者应进食高蛋白、富含维生素等易消化的食物,并注意补充纤维素的摄入以利于胃肠运动。对心功能不全的病人,饮食应以清淡为主,控制钠盐摄入以免加重水钠储溜,可以流质或半流质食物为主,控制每餐食量的同时增加餐次,以免加重心脏负担,切忌暴饮暴食。心功能不全严重的病人,应强化护理措施,记录每日出入量,观察肢体下坠部位是否出现水肿,如有水肿,则应减少液体输入量,一般每日不高于1500 mL。

2.2 病情观察护理

本病病人症状发作时多强迫坐位或半卧位,同时病人病情变化较快。因此,应加强病情监测,有条件的单位应进行持续心电监测,动态观察病人的基础生理参数变化,重点是血压、心率、SPO2、呼吸频率、脉搏,以及患者的精神状态,病情较重的患者还要记录尿量、大便次数等,以上项目应定时做好记录;当病人发生活动后喘憋加重,呼吸频率大于20次/min,心率加快、心慌、乏力、反应迟滞、食欲不振时,应注意可能为心功能不全加重的先兆,应尽快告知医师以采取对应措施;如果病人突然出现平卧困难,喘憋严重,咯大量泡沫痰并带有血丝等症状时,或晚上睡眠时自行憋醒,感喘憋严重不能缓解,检查双肺听诊满布湿性罗音时,或者类似哮喘发作时的哮鸣音,极有可能是发生肺水肿的症状,为严重二尖瓣病变的危险并发症之一,需要立即通知医生紧急处理,并采取严密的护理准备[2]。

2.3 心理护理

心理护理作为一项带有主观性和实践性色彩的干预方法,目前在护理实践中的应用越来越普遍,科学、有针对性的心理护理,可以起到促进患者康复,缩短病程的作用。风湿性心脏病作为一种慢性迁延性疾病,漫长的病程极易对病人的精神造成打击,影响病人生活质量的同时,伴发各种心理障碍,如对疾病的预后和治疗前景丧失信心,对漫长的治疗过程和复杂的检查手段失去耐心,情绪容易急躁、易怒。尤其是病人进展至心功能不全或严重心律失常时,病人常有惊慌、不安、不知所措甚至丧失继续治疗的勇气,个别病人有可能出现自杀、自残等极端情况[3]。对此,护理人员应当针对不同病情和情绪状态的患者制定个体化的心理疏导方案,对病人进行科学、系统的病因知识普及,使病人清晰了解风心病的病理特点、致病原因等,并对目前的治疗方案和护理措施等相关知识进行明确,消除病人的困惑心理。要做一个好的倾听者,让患者把内心的不安和困惑倾诉出来,起到缓解病人心理紧张、减轻病人心理压力的作用,并可以把本科室历年来的救治成功的病例收集整理,在向病人进行宣教时引用,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减轻病人的负面情绪,加强对医护人员的配合度,强化遵医行为,起到良好的作用。

2.4 氧气护理

本病的住院病人一般都存在程度不等的缺氧症状,通过氧疗可以有效改善患者的血氧饱和度,减轻心肌缺氧的程度和范围,并有缓解心理紧张、止痛的效果。因此,一般风心病病人住院后都常规给予吸氧处理,常规使用的是面罩或鼻导管吸氧途径,吸氧后要密切监测病人的呼吸频率高低、潮气量大小等的变化,以动态观察患者缺氧症状的缓解程度,发生异常情形要随时告知医师进行处理。如无特殊情况,一般给予浓度30%~40%的氧气吸入3~5 d为宜;部分长期缺氧的病人,应进行持续低流量吸氧,1~2 L/min;当患者缺氧症状重但无明显二氧化碳蓄积时,应采用断续高流量吸氧的方式给氧,以缓解心脏的氧供给;当患者并发肺水肿时,则应配以50%的乙醇湿化吸氧,待水肿缓解后重新给以常规吸氧。

2.5 药物护理

风湿性心脏病的常规药物处理,通常措施为强心、利尿、扩张血管等,合并肺部感染的还要求给予抗生素治疗。药物使用以前应当向病人讲明所用药物的治疗作用和常见副反应。使用地高辛类药物时,应当常规监测病人用药前后的心率变化,一旦出现心率紊乱、心率过缓等要及时告知医师处理[4];持续使用利尿药物的病人,应定期检查血钾浓度,预防低钾血症的出现;病人输液时一般要控制滴速,防止因心功能不全引发急性肺水肿等并发症。

3 结果

通过以上系统、科学的护理措施,本组126例病人显效89例,好转35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98.4%。

4 讨论

风湿性心脏病是我国一种发病率较高的心脏瓣膜性疾病,多源于风湿热反复发作导致心脏瓣膜变化而致。主要病理特点为心脏瓣膜的狭窄或(和)关闭不全,可同时累及一个多个瓣膜,女性患病率高于男性,我国的风湿性心脏病的发病数占所有心脏病人的40%左右,以中青年发病为主。瓣膜受累及最常见的为二尖瓣,然后是主动脉瓣,多个瓣膜同时受累时为联合瓣膜病。由于风湿热的反复发作和缓解,导致相应瓣膜反复发生炎症反应,长期发作即可使瓣膜发生变厚、缩短、粘连或机化等系列病理改变从而表现为相应瓣膜狭窄或关闭不全等。病变初期可无明显临床症状,随着病变加重可发生心脏肥大或心律不规则等病变影响病人正常生活和工作,大多经15年左右最终导致心力衰竭的出现。目前确诊风湿性心脏病最可靠的方法为心脏彩超检查,随着瓣口面积的缩小,病人的心脏血流动力学发生改变,初始表现为劳累后心悸、喘憋,随病情加重出血呼吸困难,运动乏力,甚至粉红色泡沫痰、心功能不全临床表现。

风湿性心脏病作为一种损害心脏瓣膜的迁延性疾病,症状表现各异,病程长短不一,病情变化迅速,对医院的护理人员的专业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仅要掌握专业的护理知识和能力,具备高尚的职业道德,做好常规护理的同时,还要对病人进行健康教育和心理疏导,以减少病人的住院天数,帮助病人更好的回到工作和生活中去。

[

参考文献]

[1] 王青,王启船,程明芝.对风湿性心脏病患者护理的分析[J].中外医疗,2012(27):137-138.

[2] 肖玉萍,贺晓仔.风湿性心脏病二尖瓣球囊扩张术后的心电监测及护理[J].基层医学论坛,2013,4(17):1518-1519.

[3] 朱少红.心理护理对风心病瓣膜置换手术患者术前手术应激的影响[J].临床医学工程,2013,20(6):751-7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