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风湿骨质疏松的症状

风湿骨质疏松的症状

风湿骨质疏松的症状

风湿骨质疏松的症状范文第1篇

关键词:类风湿关节炎;骨质疏松症;危险因素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病例来源于2011年10月~2013年10月,我院风湿免疫科门诊及住院类风湿关节炎患者100例,其中男性类风湿关节炎组20例、女性绝经前类风湿关节炎组80例、另选取正常志愿者指标人数100例子作为对照组。

1.1.1纳入标准 入选所有病例同时符合RA西医诊断标准、中医痹症诊断标准和中医痹症证型诊断标准。

1.1.2排除标准 ①患者长期服用糖皮质激素、雌激素、雄激素、抗惊厥药、抗凝剂以及影响骨代谢药物史的患者;②患有严重肝肾功能损害、糖尿病、甲状腺、甲状旁腺等内分泌疾病者;③长期抽烟和酗酒者。

1.2方法 设计登记表:详细询问患者病史并记录患者病因、病程、发病年龄、临床症状、女性患者的月经情况。QCT所测BMD值,观察0P常见的危险因素、关节因素、药物因素、中医证型。

1.3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软件13.0进行统计分析,数据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计量资料符合正态分布采用t检验、单因素方差分析,非正态分布的采用秩和检验、Logistic回归分析等。

2 结果

我院入选病例结果研究发现:类风湿关节炎患者发生骨质疏松的概率是是正常人的2倍。我院的研究发现:男性类风湿关节炎组、女性绝经前类风湿关节炎组、女性绝经后类风湿关节炎组骨质疏松的发生率分别为33.3%,17.2%和34.8%,较相应的对照组(分别为5.6%,9.5%和4.9%)明显增高,说明RA患者更易发生骨质疏松。我们发现病程长、吸烟、服用激素、骨折家族史是增加骨质疏松发生率的危险因素。

RA患者OP的发生率明显高于匹配的对照组,除年龄、绝经等传统的OP的危险因素外,任何剂量激素、病程长和25(OH)D水平下降都是RA高发OP的危险因素,而患者日常的生活质量降低和红细胞沉降率等炎性指标也可能参与RA相关性OP的发生。本文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病程、激素和绝经是OP的危险因素,而25(OH)D是RA患者OP的保护因素。

3 讨论

①类风湿关节炎疾病本身的类症就可能导致患者全身和局部骨质丢失。②糖皮质激素治疗是公认的骨质疏松危险因素。此类患者,有的在专科医生的指导下正确使用小剂量的糖皮质激素(强的松每日剂量小于或等于7.5mg),有的在服从某地购来的“特效药”,其中多含有不明剂量的地塞米松或强的松。目前认为激素治疗无安全的剂量可言。我们的研究结果显示类风湿患者服用激素较未服用激素者发生骨质疏松的危险是27倍。③患者得了类风湿关节炎后因关节肿痛,减少了活动量减少。尤其是户外活动减少,不仅减少了肌肉牵拉对成骨细胞的刺激,而且减少了光照时间,影响了维生素D的合成,从而影响了钙的吸收利用,进而加重了骨质疏松症状。④男性类风湿患者多有吸烟的习惯,烟草中的烟碱能增加骨吸收、抑制骨形成。若每天吸烟20支,25~30年后骨量就会下降10%~80%。两者均增加了骨质疏松的危险。

3.1临床诊断方法的选择 临床上采用骨密度(BMD)测量作为诊断骨质疏松、预测骨质疏松性骨折风险、监测自然病程以及评价药物干预疗效的定量指标。

骨密度及骨测量的方法也较多,不同方法在骨质疏松症的诊断、疗效的监测以及骨折危险性的评估作用也有所不同。临床应用的有超声波、双能X线吸收测定法(DXA)、外周双能X线吸收测定法(PDXA)以及定量计算机断层照相术(QCT)。其中DXA测量值是目前国际学术界公认的骨质疏松症诊断的金标准。

3.2临床治疗对策和建议 ①使用控制病情的抗风湿药有效地控制类风湿关节炎是至关重要的。类风湿的治疗达到病情缓解或低活动度的治疗“目标”后,身体内的炎症因子才会下降,并为骨质疏松的治疗提供了有利的基础。同时,控制病情后尽可能或停用激素。②患者在关节肿痛情况得到一定的控制后,应在风湿科医师及康复科医师的指导下加强关节功能体育锻炼。③有吸烟不良习惯的患者一定要戒烟。因为吸烟本身又是诱发类风湿的环境因素。所以戒烟有利于此两种共患疾病的控制。此外,不宜饮酒、饮咖啡、碳酸饮料等。④补钙及维生素D。一个成年人每天需要800~1200mg的元素钙,据调查发现,按中国人的饮食习惯,饮食中可提供约600mg的元素钙。不足的600mg左右的元素钙则需要额外补充。补钙可通过喝牛奶和服用钙片。固体钙和液体钙的吸收率约在30%~40%。有不少患者担心服用钙片后会导致肾结石。其实,肾结石大部分是草酸盐结石,适当补钙可以减少肠道对草酸盐的吸收,反而不利于肾结石的产生。不过,过度补钙会增加患肾结石的机会。多饮水并定期监测泌尿系超声可控制风险。

维生素D不但能促进钙的吸收,还可以提高免疫力,增加肌肉力量,平衡身体,防止跌倒。对类风湿患者而言,补充维生素D和补钙同样重要,每天补维生素D 800U,方能起到预防骨质疏松的作用。60岁以上的人推荐应用活性维D,如骨化三醇、阿法迪三,这类维生素D无需经过肾脏代谢和转化,可以直接吸收并发挥生理功能,作用更明显。

以后所述为预防骨质疏松的基本方法和措施。而一旦检查发现骨质疏松,则需要使用抗骨质疏松的药物(如阿仑膦酸钠)进行治疗。目前有学者建议对高危患者(尤其是长期使用激素治疗者),最好在骨质疏松出现前,就进行预防性的药物治疗。

4 总结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生活质量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及早发现及治疗类风湿关节炎,预防骨质疏松,提高生存质量是类风湿患者和风湿科医生共同努力的方向。

参考文献:

风湿骨质疏松的症状范文第2篇

红斑狼疮、类风湿关节炎等风湿性疾病患者体内,自身免疫功能紊乱,会产生一系列针对自身骨骼、关节、血管内皮等部位的抗原抗体,从而对这些部位造成一系列损伤破坏。有资料显示,在类风湿关节炎患者中,骨质疏松症的患病率是一般人群的2倍以上。这样的患者,治疗往往需要选择皮质类固醇激素、甲氨蝶呤、环磷酰胺等药物,而这些药物又会对骨骼的造骨微环境造成影响,加剧骨质疏松的进展。

临床应用表明,双膦酸盐等特殊药物在治疗骨质疏松症的同时,对风湿性疾病造成的骨关节损害有缓解作用,可提高患者生活质量,还能减少、缩短抗风湿药物的使用量和时间。

乳腺癌、前列腺癌、甲状腺癌

研究显示,乳腺癌、前列腺癌的增生与转移,与体内的性激素(雌激素、雄激素)有关,也就是说性激素参与了这些肿瘤细胞的增生、转移和远处定植的过程。因此,在这些肿瘤患者的治疗过程中,拮抗性激素的内分泌治疗必不可少。而性激素是维持和促进骨量增长的最重要的一种激素,内分泌治疗会加速或促进患者骨质疏松的进展。另外,对于乳腺癌患者的随访发现,如果存在骨质疏松,发生骨转移的概率明显增加,并且预期寿命会缩短。

上述患者在抗肿瘤内分泌治疗的基础上,加用双膦酸盐类抗骨质疏松药物治疗,除了能提高生活质量外,也能够明显减少肿瘤骨转移率,延长生命。此外,甲状腺癌术后采用甲状腺激素替代治疗时,骨量的流失要比正常人快3~5倍,会导致骨质疏松的产生。

妊娠期、哺乳期

风湿骨质疏松的症状范文第3篇

类风湿性关节炎是一种非特异性炎症,是结缔组织渗出形成的慢性炎性病变,其特点是局部关节反复肿痛、胀痛,导致关节软骨破坏、纤维强直,最后形成畸形。手足小关节是最早、最常受累的部位[1,2]。本文收集了我院2009年6月~2010年6月40例门诊患者,通过对其影像学表现的分析及查阅相关的文献,增加对类风湿性关节炎的认识,提高诊断的正确性[3]。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40例患者中,男13例,女27例,最大年龄为56岁,最小为12岁,平均年龄34岁,其中男性平均年龄31岁,女性平均年龄35岁。所有患者均符合类风湿诊断标准:①晨僵持续至少1 h(每天),病程至少6周;②有3个或3个以上的关节肿,至少6周;③腕、掌指、近指关节胀至少6周;④对称性关节胀至少6周;⑤有皮下结节;⑥手X线改变(至少有骨质疏松和关节间隙的狭窄;⑦血清类风湿含量升高。有上述7项中4项者即可确诊为类风湿性关节炎[1]。

1.2 方法

采用万东产的TX-PR1000型X线机及飞利浦DR型号为ROT350。X线部位手关节腕关节、膝关节,均双侧对照。

2 结果

2.1 关节受侵部位手部

病变19例;腕关节病变17例;手部及腕同时病变12例。其中桡腕关节、腕间关节9例,其次腕掌关节8例。

2.2 X线表现[4]

关节病变同时受累4例。所有患者均以对称性侵犯手、腕小关节为特点[5]。类风湿性关节炎早期出现的X线征:①骨质疏松 病变早期往往局限于关节,缓慢进展后范围扩大,最后形成普遍骨质疏松。本组病例中60%早期X线表现为骨质疏松,与其他资料统计相符。②关节间隙狭窄 X线往往表现为关节周围软组织明显肿胀;关节间隙显示欠清晰。早期常见于近指关节,其中伴骨质疏松2例、关节边缘骨质虫蚀状5例、关节囊状密度减低5例;当病变进一步发展,可出现骨质明显破坏,骨质关节糜烂增生变形、强直等。③关节面出现虫凿样破坏改变24例;由于滑膜内皮细胞增生、肥厚,形成绒毛状皱褶,突入关节内,绒毛可坏死脱落,肉芽组织也可以破坏软骨下骨,使骨小梁减少、骨质疏松、骨髓的造血组织被纤维脂肪组织所取代。早期X线表现关节边缘有骨质疏松,并可见骨质的少量吸收,后期出现典型的虫蚀状侵蚀。后期关节面逐渐被肉芽组织所代替、关节纤维化,形成纤维性强直,最终发展成为骨性强直(5例)。④关节软骨改变 当病变侵犯骨软关节面时,则呈囊状变,囊内边缘欠清晰,往往以单发常见。囊状变是病灶边缘骨质破坏吸收,向软骨下发展侵入松质骨的重要表现。此病变可单独存在或伴有骨质疏松及关节间隙狭窄(1例),囊变的直径一般<5 mm,对类风湿性关节炎的诊断具有重要意义。

3 讨论

类风湿性关节炎是一种慢性全身性自身免疫性疾病,是一种以关节滑膜滑膜炎反复发作为特征性疾病,可导致对关节内骨及关节下软骨的破坏,形成功能障碍,甚至强直。类风湿性关节炎同时又是全身性结缔组织病,病变累及全身各个器官,故本病又称为类风湿病。

3.1 临床表现及病理

类风湿性关节炎病因不明,可发生于任何年龄,往往多见于青年女性,病变大多起于手足。掌指关节及近侧指间关节最先受累及。病变多为两侧,有显著的对称性趋势。早期出现乏力、全身肌肉痛、低热和手足麻木、刺痛等全身症状,病变持续发展,肌肉呈保护性痉挛,最后关节强直和畸形。实验室检查:70%~80%类风湿因子阳性。类风湿关节炎的原发性病理改变是一种非特异性滑膜炎。当病变进入慢性期,形成许多绒毛样突起,绒毛具有很强的破坏性,可以造成关节破坏、关节畸形、功能障碍[4]。

3.2 在RA诊断中常规X线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①早期:腕关节、近指关节呈明显肿胀,周围软组织肿胀,间隙增宽,同时骨质密度减低,并且伴有软骨破坏,但软骨下骨皮质往往未受侵及,部分软组织层次欠清。上述症状最早发于手足小关节,以掌指关节及腕关节最为常见。②进展期:骨关节面侵蚀起于关节面周边部分,继而延及关节面全部,并累及邻近的骨质。关节面模糊而不整齐。随关节软骨的破坏,关节间隙变窄。③晚期:X线呈现普遍性骨质疏松,可有明显骨质硬化,并可出现脱位或全脱位。关节软骨完全破坏,关节间隙消失,并可出现骨性强直。因软组织收缩,近侧指骨近端向内侧半脱位,指骨向尺侧脱位。本病无新骨生成或骨硬化[6]。但X线的缺点在于不能直接显示类风湿性关节炎的滑膜、滑膜增生、关节软骨破坏和肌肉等微小病理改变,只能从软组织肿胀、间隙改变等间接征象来加以推测,不能早期反映和预测关节破坏的发生[7]。

3.3 鉴别诊断

类风湿性关节炎需与下列疾病鉴别诊断:①滑膜型关节结核:可见于单发性腕关节,表现为关节囊及软组织肿胀膨隆,密度增高,软组织层次模糊,关节间隙正常或稍增高,邻近关节骨质疏松;病变发展,首先在关节非承重面,亦即骨端的边缘部分出现虫蚀状或鼠咬状骨质破坏,边缘模糊,且关节上下边缘多对称受累。关节软骨破坏出现较晚。②化脓性关节炎[4]:出现骨骼改变的第一征象为骨质疏松;接着出现关节间隙进行性狭窄;软骨下骨质破坏时骨面毛糙,并有虫蚀状骨质破坏。一旦出现骨质破坏,进展迅速并有骨质增生使病灶周围骨质变浓白。③牛皮癣关节改变:多有牛皮癣皮肤病史,多累及手足远侧指(趾),多累及手足远侧关节不对称。韧带附着处骨质增生。

X线是类风湿性关节炎的重要检查手段,在实际的临床工作中,传统的X线检查方法即可为多数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诊断提供客观的临床依据,且费用较低。若传统的X线检查所见仍不足以为临床高度怀疑的RA患者提供诊断依据时或需监测早期RA疗效时,可依据实际情况选择CT或进一步检查。

[参考文献]

[1] 吴在德,吴肇汉. 外科学[M]. 第6版.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913,896.

[2] 白人驹. 医学影像诊断学[M]. 第2版.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747.

[3] 兰剑明,崔飞云,黄必润,等. 类风湿性关节炎的影像学表现[J]. 实用医学影像杂志,2009,10(2):106-108.

[4] 叶任高,陆再英. 内科学[M]. 第6版.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888.

[5] 余卫,冯逢,林强,等. 类风湿性关节炎腕关节病变的影像学分析:X线、CT和MR影像对比观察[J]. 中华放射学杂志,2004,38(4):348-353.

风湿骨质疏松的症状范文第4篇

黄嫂被折磨得痛苦不堪,赶到医院去求专家诊治。经过多方检查,医生告诉她患的是骨质疏松引起的脊柱广泛性疼痛症。

脊柱广泛性疼痛是指脊柱及两旁疼痛,疼痛范围较广,无固定压痛点。疼痛可急性发作,亦可缓慢发生。急性疼痛时,十分剧烈,短期内难以忍受;慢性疼痛可持续很长时间,各种治疗常不能奏效。更年期妇女发病率较高,显然与骨质疏松有关。在确诊前,先应排除下列疾病:

(1)转移性癌肿:多数为一个椎体压缩和破坏,有时可发现原发癌肿。若有怀疑时,作同位素骨扫描,将有助于鉴别诊断。

(2)骨软化症:与骨质疏松合并存在时,诊断较难。作骨穿刺活检时,骨软化症的表现为骨基质增厚,钙盐减少。

(3)骨髓瘤:疼痛进行性加重,同时有贫血、蛋白尿、高钙血症等表现,作同位素骨扫描、查骨髓相,亦有助于鉴别诊断。

(4)类风湿性关节炎:急性期有全身不适、低热,晚期受累的关节(如指间关节)变形、僵硬。X线片见脊柱骨质疏松且关节间隙狭窄,甚至消失,前后纵韧带钙化,呈竹节状。

已确诊为骨质疏松引起的脊柱广泛性疼痛,其临床治疗效果不甚满意。目前有几种疗法可以试一试。

(1)调摄雌激素:由于雌激素降低,加速骨组织的溶解、吸收,骨组织的绝对量减少。所以,用一定量的雌激素,能阻止骨溶解。

(2)补充维生素D:能帮助消化道吸收钙质,同时还能刺激新骨形成。

(3)使用氟化钠:氟有刺激成骨细胞、促进骨形成的作用,但氟化钠在体内可产生某些副作用,应与维生素D及钙剂同时使用才能提高疗效,消除副作用。

(4)补充钙质:成人每天摄人的钙量以1000―1500毫克最合适。食物中牛奶、绿叶蔬菜、鱼和骨头汤中含有较丰富的钙。

风湿骨质疏松的症状范文第5篇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5-0019(2013)04-0090-03

【摘 要】目的 探讨髋关节类风湿性关节炎的x诊断与鉴别诊断,提高对本病的X线诊断水平。方法 收集了我院6例被临床确诊为髋关节类风湿关节炎患者的X线片进行回顾性分析总结。结果 髋关节在类风湿关节炎中很少受侵,多与类风湿脊柱炎合并发生,且为双侧受累,X线照片显示髋关节持重面对称性狭窄,股骨头向内侧移位,股骨头、股骨颈出现骨质侵蚀即囊性变等特征。

【关键词】髋关节;类风湿关节;X线诊断;鉴别

基本概述:在类风湿关节炎中髋关节的累及较少见,据国外统计,类风关在全世界成人发病率中约占1%~2%,而该病累及髋关节约5.15%~30%。早期X线表现通常不明显,随着病情进展关节间隙狭窄表现较为典型。股骨侵蚀和囊性变、骨质硬化在中晚期较常见,严重时可导致股骨破坏,严重影响关节的运动,导致残疾的形成。我们在对受累关节进行X线照片检查,不单单是为了确定诊断,还要为本病分期、供临床医生选择治疗方法和继续观察病变的进展情况。

1 材料与方法

1.1 本组收集了我院2008~2010年20岁以上类风湿关节炎60例, X线诊断确定、临床资料证实的髋关节类风湿关节炎6例。其中男女各3例,年龄20~70岁,平均年龄40.5岁,病程3~40余年。双侧受累者6例,合并类风湿脊柱炎5例,有长期使用激素治疗病史合并股骨头坏死3例。

1.2 X线检查方法本组髋关节类风湿关节炎患者均有X线平片,作髋关节以外部位投照5例。

2 结果

2.1 髋关节在类风湿关节炎中很少受侵,本组病例发生率为10%,多与类风湿脊柱炎合并发生,且多为双侧受累。早期骨盆、髋臼、大转子骨质稀疏,关节间隙正常,临床病理证实为髋关节类风湿关节炎1例;关节间隙基本消失,股骨头骨质破坏扩大形成明显不规则边缘凹陷和骨内小囊状破坏3例;关节破坏严重,股骨头向外上方脱位2例;继发退行性改变,关节周围软组织内钙化2例;合并股骨头坏死3例。

2.2 X线分期 根据美国风湿病协会标准分四期:Ⅰ期有骨质疏松,无骨质破坏,本组1例;Ⅱ期出现骨质疏松,软骨及软骨下轻度骨侵蚀破坏1例;Ⅲ期表现骨及软骨明显破坏变形,肌肉明显萎缩,但关节仍未强直,本组1例;Ⅳ期除具有上述3期改变外,并有关节僵直3例。

3 讨论

X线对类风湿关节炎诊断具有重要意义,虽然Ⅰ期髋关节类风湿关节炎缺乏特异性X线表现,仅表现为骨质疏松及软组织肿胀,但是,如果把各种症状和体征、实验室检查和X线所见综合到一起,则能够作出可靠的诊断。Ⅱ期及Ⅲ期较典型,凭借X线表现不难诊断,具体X线表现为:股骨头边缘骨质腐蚀及软骨下骨质中囊性改变和关节间隙狭窄,关节面破坏常开始于髋臼上唇,使此处轮廓毛糙而模糊,股骨头受累时常先出现于股骨头之外上方。随着病情发展骨质破坏扩大形成明显不规则边缘凹陷和骨内小囊状破坏,此种破坏也以髋臼上唇和股骨头外上方为著,这些改变可保留多年不变。关节间隙变窄一般出现在髋臼上方或内侧,可呈均匀狭窄如细线状,偶可完全消失。关节破坏严重者股骨头可变小而髋臼变大,股骨头向外上方脱位,或向髋臼内突出。继发退行性改变在髋关节较明显。由于韧带病变,关节周围软骨纤维化甚至骨化并不少见。

由于关节病变程度和类型的不同x表现有所差异,发育不良型:发病时股骨头骨骺尚存在,遭到炎症破坏后会出现关节的畸形和生长不平衡,X线可表现为关节对应关系异常;髋臼内陷型:多位青春期发病,股骨头轮廓得以保持,但股骨头向髋臼内陷,造成下肢缩短和功能受限;破坏型,这类患者年龄常大于40岁,而且长期有使用激素史,股骨头X线表现为相应部位出现囊变,如果囊变坏死广泛,可出现股骨头吸收消失;退变型:这种髋关节炎预后最好,它的病情进展缓慢,股骨头有活跃的修复表现,这种类型髋关节的解剖对应关系可以在长时间内保持稳定,影像学表现与骨性关节炎相似。

4 鉴别诊断

4.1 股骨头坏死有一少部分髋关节类风湿关节炎患者容易被误诊为股骨头坏死,这两种病出现的髋关节周围疼痛症状,行走跛行症状非常相似,同时类风湿关节炎可合并股骨头坏死,其原因主要是类风湿可造成持续性髋关节滑膜炎,影响股骨头血液供应,另外,为治疗类风湿关节炎时,很多患者使用大剂量的激素药物,从而导致股骨头坏死的发生。但股骨头坏死在发病初期出现髋关节突然疼痛,同时伴有行走跛行症状,并且这种疼痛症状初期是间隙的,4字实验阳性,做4字实验时髋关节功能不受限制;类风湿累及髋关节比较少见,它主要表现为对称性、慢性、进行性的多个关节炎,损害的关节主要是四肢小关节,当病变累及到双侧髋关节时,其他四肢大小关节已有更加明显的损害。而股骨头缺血性坏死多见于外伤性髋关节脱位或股骨颈骨折之后。

4.2 退行性骨关节病本病发病缓慢,多见于五十岁以上,以运动后痛休息后缓解为特点,X线可见关节间隙变窄,软骨下骨质硬化,骨赘形成,髋臼前、后缘尤其是前缘的骨质增生更为明显,呈致密的三角形;后期出现关节畸形、游离体等。

4.3 痛风95%发生于男性,以足部小关节多见,累及髋关节者较少见,X线表现为关节边缘硬化,不规则的骨质缺损,局部骨质疏松,关节间隙变窄甚至消失,如果在髋关节周围及臀部有痛风石钙化形成则更典型。痛风在应用激素治疗后同样可以发生股骨头无菌性坏死,可根据相应的临床实验室检查及两者X线表现特点进行鉴别。

4.4 骨性关节炎骨性关节炎与髋关节类风湿关节炎X线表现较为相似,特别是退变型,仅凭X线表现较难鉴别,但骨性关节炎多见于50岁以上人群,患者早年常有髋部外伤史或其他髋疾病史,X线表现为髋关节间隙狭窄以承重区为重,股骨头及髋臼边缘增生肥大,有外伤史者局部有相应的骨质变形,但常不伴小囊状骨质破坏改变。

4.5 风湿性关节炎多见于青少年,以四肢大关节游走性肿痛为特点,很少出现关节畸形。

参考文献

[1] 马方红,王贵娟 影像学检查在类风湿关节炎诊断中应用[J].临床荟萃,2003,18(10):597-597.

[2] 李景学,孙鼎云,骨关节X线诊断[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80:362.

[3] 蒋明,DAVID YU,林孝义,等,中华风湿病学[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