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风湿类中医治疗方法

风湿类中医治疗方法

风湿类中医治疗方法

风湿类中医治疗方法范文第1篇

关键词:中医中药;类风湿性关节炎;综述

【中图分类号】R593.2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783(2012)02-0432-02

类风湿性关节炎(Rheumatoid arthritis,RA)是一种常见的以关节组织慢性炎症性病变为主要表现的自身免疫性疾病,主要病理变化为关节滑膜细胞浸润,滑膜翳形成,软骨及骨组织的侵蚀。滑膜反复炎症,最终导致关节结构的破坏、畸形和功能丧失[1]。临床的主要表现为慢性、多发性、对称性关节肿痛。本病病程长,致残率高,如果得不到及时的治疗,最后出现关节畸形、强直、功能丧失, 导致不同程度的残疾,严重影响患者的社会生活,对患者带来巨大的心理压力[2],现代医学对其尚无特效疗法。根据其临床表现特征本病属中医“痹证”、“历节风”、“顽痹”等范畴,由于中医辨证论治的个体化治疗在缓解疼痛、减轻关节病理损害,延缓关节畸形,提高生活质量等方面具有很大优势,近年来中医药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的临床研究也取得了较快发展,显示了良好的前景。对于类风湿性关节炎的治疗中医药的治疗越来越显示出重要地位。

1病因病机

类风湿性关节炎临床上以关节疼痛、肿胀、活动受限、僵硬、变形为特点,以反复发作、缠绵难愈、病程较长、致畸和致残率高为致病特点。根据其临床特征属中医“痹证”范畴。早在内经当中就出现了关于痹证病因病机的论述,《素问•痹论》曰:“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指出了一般痹证的基本病机,认为痹证的形成是正气不足,感受风寒湿邪,邪气乘虚而入,侵及血脉,逐渐形成痹证。在病因病机方面,除具有一般痹证的特征之外,类风湿性关节炎具有自身的特点。

1.1痰瘀互结是类风湿性关节炎的病理基础。“正气存内,邪不可干”,本病形成的根本原因是由于人体正气不足,风寒湿热之邪乘虚外袭,影响正常气血循行和津液输布,气血津液运行障碍,或不通,或不荣,筋脉筋骨逐渐失去气血所养,日久逐渐表现为关节疼痛明显,发红肿胀、扪之灼热、明显晨僵、屈伸不利等症状,随着疾病的发展,在病邪的反复作用下正气更虚,并且由于气血津液运行障碍逐渐形成痰瘀互结,日久积聚于筋骨之间,逐渐出现了关节的肿大,最终形成虚实、寒热错杂的复杂病机特点[3-4]。总之,病邪入侵,影响气血津液代谢,形成痰瘀互结的病理基础,痰瘀互结痹阻血脉逐渐形成典型的类风湿性关节炎的临床表现。因此,气血不足、邪气入侵、痰瘀痹阻血脉是类风湿性关节炎证候形成的三个主要要素,其中痰瘀互结是病理基础。

1.2瘀血是贯穿类风湿性关节炎疾病发展的病理因素。类风湿性关节炎的发生发展,尽管病程不同,在不同的发病阶段,其病机也不尽相同,表现出来的证候也有不同,但正虚、邪痹及瘀滞夹杂互为因果始终贯穿于各个证候之中,正气亏虚为疾病之本,邪痹及瘀滞为疾病之标。瘀血是贯穿始终的病理因素,因此活血通络祛瘀应贯穿类风湿性关节炎治疗的始终。也有学者通过临床研究对此进行了肯定[5-6],方路等应用流行病学调查方法对昆明地区150例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进行中医证候规律的初步研究显示RA疾病过程中常见湿热痹阻证、寒湿痹阻证、肾气虚寒证及肝肾阴虚证四个证型,各证型的发展过程中均有瘀血阻滞的表现。

2治疗方法

根据类风湿性关节炎疾病的发生发展过程,目前多数医家认为大致可分为活动期、稳定期、缓解期三个不同阶段,不同阶段其临床表现有所不同,病因病机及证候特点也都各具特点,因此对于类风湿性关节炎的治疗必须注意临床分期与辨证论治相结合。

2.1辩证分型:目前对于类风湿性关节炎的主症分型尚未形成统一的观点,分型少者仅以寒热辨别,分为寒热两型,多者则根据不同发病阶段的病机特点、临床表现特征等进行分型可多达10余种。

有学者对类风湿性关节炎从中医四诊和中医证候分类结合进行研究,结果提示,寒湿痹阻是最为常见的证候,其次为湿热痹阻,肾气虚寒,接下为痰瘀痹阻、肝肾阴虚证型[7]。邹伯琦[8]在总结治疗RA的经验基础上认为可以将本病分为4型,初期因风寒湿邪侵入关节经络,气血不通,多表现为风寒湿痹型,治疗以风散寒、利湿宣痹为主;急性发作期湿热痰瘀痹阻经络、关节,表现为湿热痰瘀型,治疗以祛湿清热化痰为主;痹病日久,肝肾亏损,辩证为肝肾不足证,治以补益肝肾、通经活络;本病晚期多表现为气血两虚,辩证属气血两虚型,治以补气养血、活血通络。也有学者[9]结合现代统计学方法采用动态聚类法对类风湿性关节炎的临床分型进行研究,结果显示常见的有5种证型分别是肝肾两虚型、寒热错杂型、气阴两虚型、湿热阻络型及痰湿阻络型。由于类风湿性关节炎病程长,一旦发病进展迅速,并且在疾病发展的不同阶段表现的临床症状有所不同,因此也有部分学者根据不同发病阶段的临床特征将本病分为活动期、稳定期、缓解期三个不同阶段进行辨证论治,认为活动期的疾病特征表现为“邪气盛、病势急”,关节症状比较明显,往往表现为关节疼痛剧烈,根据寒热偏盛不同具体可以分为风湿热证和风寒湿证,并分别以温通和清热凉血为治疗原则,根据轻重、病程长短进行加减治疗;稳定期多见肝肾亏虚证及气血不足证,以虚实夹杂为主要特征,常见的证型可分为气血亏虚型、阳虚型以及痰瘀阻络型,治疗以补气养血、益肾的基础上配合活血祛瘀通络为治疗原则;缓解期患者一般无典型的症状,病机特点以正虚为主,治疗以扶正固本为主[10-12]。

类风湿性关节炎的临床分型虽不统一,但仍具有一定规律性,其临床分型与疾病分期的关系,临床分型是否与临床生化检查之间存在某种联系仍需进一步深入的研究。

2.2内治法:桂枝芍药知母汤是《金匮要略》中治疗风湿历节的一个著名方剂,而根据类风湿性关节炎的临床表现与历节病的主证极为相似,有学者运用桂枝芍药之母汤加减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取得了较为满意的治疗效果,在临床应用中也观察到经过桂枝芍药知母汤治疗后,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的全血黏度、血浆黏度等均有明显下降,提示服用此方具有改善血液流变学的作用[5]。类风湿性关节炎临床表现错综复杂,寒热错综之证尤为多,而桂枝芍药知母汤是兼顾寒热错杂的典型处方,在临床应用中以此为基础方,通过辩证进行药物加减可提高治疗的效果。

气血不足是痹证形成的内在因素,气血不足,血脉空虚,邪气乘虚而入,风寒湿热之邪痹阻筋脉关节,邪气留滞,又会进一步耗气伤血,导致筋骨失养,风、湿、瘀血相互胶结,形成虚实夹杂,这个过程中瘀血作为其病理产物,又是影响其发生发展的重要致病因子。因此在治疗上首先要祛瘀,有学者采用加减补阳还五汤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属气血亏虚、风湿痹阻筋脉之证,取得了比较好的临床疗效[13]。

痹证后期常表现为气血亏虚,肝肾不足,而是独活寄生汤具有补益肝肾气血,活血通络的作用,也是治疗痹证的著名方剂,有学者采用独活寄生汤加减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获得满意疗效[14]。

许多学者采用自拟方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也取得较为理想的治疗效果,有学者根据临床实践总结认为风寒湿痹,寒湿火瘀是类风湿性关节炎最多见最基本证候,在此基础上自拟寒湿方取得了较为显著的效果[15]。有学者认为治疗本病的原则是补肝肾,强筋骨,健脾除湿,祛风寒,化瘀血。并在此治疗原则指导下自拟处方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收到良好效果[16]。

2.3中医外治法:中医外治法也是以中医的整体观念和辩证施治思想为指导,通过肌肤吸收药物,促进血液循环,血管扩张,改善局部或全身神经、肌肉、器官的功能,发挥药物疏通经络,调节气血,平衡阴阳等作用,促进机体功能的恢复,达到治病的目的[17-18]。有学者通过临床实践认为采用中药熏蒸治疗配合功能训练,可以提高患者对疾病的认识,使患者主动参与关节的功能动训练,有助于改善关节功能,提高临床疗效,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19]。穴位注射疗法也具有活血祛瘀、消肿止痛等作用,能有效改善血液循环管,减轻局部疼痛,改善关节的功能,类风湿关节炎的发病过程中伴随着关节功能的损伤,证候表现最大的特点是关节及肢体变形,根据病因病机的分析也显示瘀血是贯穿类风湿性关节炎个阶段的病理因素,有学者根据RA的证候及病机特点选用当归注射液采用穴位注射的方法治疗类风湿关节炎,认为讲当归注射液注射到相应穴位可起到降低炎性介质和致痛物质水平的作用,而且无明显毒副作用,安全可靠[20]。

2.4针灸治疗:针灸是中医学特有的一种治疗方法,具有疏通经络的作用,并且具有副作用小,可长期治疗的优势。类风湿性关节炎临床上以关节疼痛活动受限为特点,采用针刺治疗多选用四肢腧穴为主穴,通过针刺手法刺激相应的穴位,疏通经络,改善气血运行,达到通利关节的作用。临床采用药物和针灸配合治疗RA,在改善RA患者关节活动能力、提高生活质量等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任永霞[21]应用针刺结合梅花针治疗RA120例,以四肢穴位为主穴,并根据疾病不同阶段进行辩证论治,随症加减,如:行痹加膈俞、血海;痛痹加关元;着痹加足三里、商丘;热痹加大椎、曲池。结果显示总有效率97.5%。类风湿性关节炎是一种自身免疫性疾病,往往表现为缠绵难愈的特点,因此在临床实践中更多的学者采用针灸与药物相结合的治疗方法进行RA的治疗,也取得了显著的临床疗效。张锋利[22]等采用针刺与中药配合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其中针刺选用大椎、至阳、命门、风池、合谷、足三里为主穴,结合辨证取穴,并根据疼痛部位循经选穴,针刺手法采用平补平泻法;中药选用自拟治痹经验方,主要的药物组成包括独活、桑寄生、青风藤、海风藤、制川乌、炙黄芪、丹参、炙甘草,两者配合治疗RA总有效率可达92.41%。

3结语

类风湿性关节炎是一种严重危害影响人类生活质量的疾病,具有病程长,缠绵难愈的特点。临床上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的策略在于:(1).控制关节及其它组织的炎症,缓解症状;(2)保持关节功能和防止畸形;(3)修复受损关节以减轻疼痛和恢复功能。然而,目前西医在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并无明显的优势,常用的非甾体类抗炎药(NSAIDS)也仅对初发或轻症病例有一定的疗效,却不能阻止类风湿性关节炎病变的自然过程,长期服用此类药物还会导致诸如胃肠道反应、出血、过敏及肝肾毒性等不良反应[23]。传统中医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有着数千年的经验与优势,中医中药以其辨证论治的个体治疗特点,针对RA的病理病机的特点,对症下药,以活血,化瘀,通络为总的治疗原则,通过内服外敷,针灸等综合治疗手段,在改善关节功能,提高患者生活质量等方面具有显著的优势。近年来随着各种临床经验的不断总结和各种相关研究的开展,中医中药对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的疗效越来越确切,优势也越加明显,其也将为临床一线医生治疗该病提供重要的手段和新的思路。当然,我们也要看到中医中药治疗类风湿性关节存在的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比如临床的分期以及分型不统一,多是医家凭借经验进行治疗,可重复性较差,其次对于中医中药治疗有效的内在机制研究也亟待深化。

参考文献

[1]陈灏珠.实用内科学[M]-11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1:2318

[2]刘健,程华威,郭雯,等.类风湿性关节炎生活质量调查[J].中国临床保健杂志,2006,9(2):107

[3]龙渊,文继红,张瑞荔.类风湿性关节炎的中医药防治思路[J].云南中医中药杂志,2011,32(1):7-9

[4]刘晓艳, 吕明.类风湿性关节炎中医病机特点之探析[J].上海中医药杂志,2011,45(3):19-21

[5]方路,许东云,阎 霞,等.昆明地区150例类风湿性关节炎中医证候规律初探[J].云南中医中药杂志,2006,27(1):31-32

[6]刘学义,李红波.中医中药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182例疗效观察[J].内蒙古中医药,2011,3:8-9

[7]鲁丽,李兆福,狄朋桃.类风湿性关节炎中医证型分析[J].新中医,2011,43(1):66-67

[8]邹伯琦.辨治类风湿性关节炎33 例的体会[J].江西中医药,1995.26 (2):26

[9]邓兆智,何羿婷,余煜棉.计算机模式识别法对类风湿性关节炎中医证候判断与常规临床判断的比较[J].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1996,16(12):727-729

[10]刘孟渊.类风湿性关节炎的证治体会[J].中医杂志,2001,42(8):465-466

[11]杜彩凤,赵勇,邹小娟.基于现代文献的类风湿性关节炎证候、证候要素分布特点的研究[J].世界中西医结合杂志,2011,6(2):161-163

[12]雷裕后.分期辨治类风湿性关节炎32 例[J].实用中医药杂志,2004,20(3):127

[13]郭凤莲.加减补阳还五汤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的临床观察[J].四川中医,2002,20(4):33-35

[14]梁晶,马丽.独活寄生汤加减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40例[J].吉林中医药,2005,25(10):24

[15]许东云,许云香,邹雁宁.寒湿方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40例临床观察[J].云南中医中药杂志,2009,30(11):14-15

[16]张映聪.自拟活络蠲痹方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1 50例[J].云南中医中药杂志,2009,30(2):34

[17]牟增兴.中医中药治疗痹证的疗效观察[J].医学信息,2009,12(1):156

[18]汪元,沈鹰.中药薰蒸疗法治疗关节炎30例疗效观察及其抗炎机理研究[J].中医正骨,2005,17(10):636~637

[19]姜宏芳,龙启顺,业华仙,等.中药薰蒸配合功能训练辅助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40例疗效观察[J].云南中医中药杂志,2010,31(8):18-20

[20]池守海.当归注射液穴位注射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60例[J].中国民间疗法,2009,17(3):9

[21]任永霞.应用针刺结合梅花针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120例[J].云南中医中药杂志,2005,26(11):38

风湿类中医治疗方法范文第2篇

关键词:类风湿性关节炎;中医治疗;综述

类风湿性关节炎(Rheumatoid arthritis,RA)是一种以关节病变为主的慢性自身免疫性疾病,主要累及手足中小关节,病情反复迁延,若得不到及时诊断和早期合理治疗可导致骨质损害、关节破坏、畸形和功能障碍,造成不同程度的残疾,预后不良。RA逐步成为影响人们生活健康的主要疾病之一[1],该类患者长期遭受疼痛、残疾、治疗后不良反应及精神压力等,从而严重影响着患者的生活质量。

1病因病机

RA属中医学"痹证"、"骨痹"、"历节风"、"鹤膝风"等范畴,《素问・痹论》曰"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所谓痹者,各以其时重感于风寒湿之气也。"《济生方・痹篇》谓"皆体虚,腠理空虚、受风寒湿气而成痹也"。指出痹症的发生不外乎虚实两端,虚为正气虚损,实则责之于风、寒、湿等。袁立霞等[2]认为RA的病因病机多由于正气的虚弱,致使机体卫外不固,腠理不密,风湿之邪乘虚侵袭,日久蕴而化热,湿热交阻,壅遏于骨节经脉,从而引发风湿热痹;或由于素体脾胃虚弱,运化失常,加之膏脂蕴积,酿生湿热,湿热内蕴,复感风邪,风与湿热相搏,流注经络关节,气血不得流通而成风湿热痹。刘健等[3]认为,RA的根本病因是脾胃功能受损,气血营卫不足;脾虚湿盛,痰浊内生兼瘀血阻滞。陈光星等[4]认为正气亏虚加上外邪侵袭,痹阻经络关节导致了RA的发生。正虚主要包括肝肾不足、阴血亏虚和卫表气虚等方面,邪实包括风邪、寒邪、水湿、痰饮等。朱震[5]、王燕[6]等人认为RA发病病因以肾虚为先,肾虚是痹病发生的重要内因。适燕笙[7]根据传统"六气皆能化火"的理论,结合现代研究认为RA为先天禀赋不足,肝肾精亏,营卫俱虚,复因六气化火,浊毒瘀热久留而成。

2辩证分型

曾祯[8]认为RA 的分型应根据患者的临床表现,舌脉象,具体可分为寒湿痹阻型、湿热痹阻型、痰瘀互结型、肝肾亏虚型。王永梅等[9]将类风湿性关节炎分为急性期与缓解期,急性期又分风寒湿痹型和湿热阻络型。薛盟举[10]总结多数医家经验,提出RA 的分型主要有寒湿阻络型、湿热阻经型、痰瘀痹阻型、肝肾亏虚型,此外,除上述常见证型外,还可见热毒内盛型、正虚邪恋型、脾胃虚损型、气血亏虚型、寒热错杂型等。陈光星等认为RA 表现为寒湿痹阻、湿热痹阻、痰瘀互结、肝肾两虚和气阴两虚等5 种比较常见的证型。王艳玲等[11]对192 篇文献中出现的RA中医证型进行统计,再将完全相似的证型合并并进行统一,最后按照统计频率的高低顺序确定了12种常见证型,如肝肾亏虚、风湿热痹、湿热痹阻、痰瘀阻络、气血亏虚、寒湿痹阻、风寒湿痹、瘀血痹阻、寒热错杂、脾肾阳虚等。

3中医治疗

对于RA 的治疗原则历代医家观点各不相同,但总的治疗原则即扶正祛邪。不外内外二法治疗:①中医内治法,RA是一种自身免疫性疾病,目前中西医均无特效药物或方法治疗,因此临床上也暂无规范化治疗路径。王振亮[12]认为从肝论治RA疗效确切,值得推荐。龚艳等[13]根据《血证论・痹痛》中提到的:"身体不仁,四肢疼痛,今名痛风,古曰痹证。虚人感受外风,客于脉分,则为血痹",故从瘀论治RA 在临床上得到很好的疗效。刘健[14]从脾论治痹症,主张健脾益气、化湿通络法。王燕认为肾虚痹证的发展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因此, 在临床实践中,应多加重视益肾药物或益肾法对RA 的治疗作用。李广文[15]认为,应紧紧抓住"久病多瘀"、"久病入络"等特点,辨别寒热,按照急则治其标、缓则治其本及标本兼治的原则施治。清代《顾松园医镜》认为热痹不仅可由感受湿热之邪引起,而且风寒湿痹可"邪郁病久,风变为火,寒变为热,湿变为痛",提出"通络活血、疏散郁滞剂中参与降火、清热、豁痰之品"是其治疗大法。治疗宜重用清热、祛毒、化瘀药物,适燕笙拟方如下:黄芪30g,生蒲黄15 g,炒五灵脂15g,当归10g,川芎10g,赤芍10g,生地黄30g,虎杖30g,青蒿30g,苍术10g,细辛3g,知母30g,蜈蚣2条。取得一定疗效。清代董西园在《医级・杂病》中论述痹之病因时明确指出:"痹非三气,患在痰瘀"。陈龙全等[16]认为痰瘀阻滞是内外因综合作用的病机转归,药用小活络丹加减,偏痰阻者以指迷茯苓丸加减。刘端勇[17]、王英[18]等选择虫类中药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取得良好效果。②中医外治法:目前中医外治法结合内治法在临床上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也颇有特色,常用的外治法如针灸疗法、推拿疗法、中草药熏蒸、腹针疗法、灸法、穴位注射[19]等。郝桂锋[20]提出运用某些药物(如川芎嗪注射液、一枝蒿注射液、维生素C、维生素B6、甲钴胺等)穴位注射治疗颇有疗效。

4存在问题

最近几年中医治疗RA已经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果。然而,其治疗中仍有些方面不令人满意,仍存在一些尚待解决的问题:①由于RA的病因病机尚不明确,故缺乏以中医理论为指导的、先进的科学实验方法和严格研究设计下的基础研究。②对临床有效的方药不能只局限于传统理论指导下的个人经验,而要把这些经验进行理论化、系统化研究,尤其应注意远期疗效的观察,使结论具有可比性、重复性和先进性,以利于中医药的现代化发展;③应注重综合治疗方法的研究,以提高RA的治疗效果,如饮食调节、功能锻炼、外治法等的联合运用。④经方治疗RA 是我国治疗RA 等难治性免疫性疾病的一大特色,但迄今为止,其作用环节和机理仍不明确,以致于严重影响经方的推广和进行国际性开发,这也是当前制约中医药治疗RA 等自身免疫性疾病推广应用的关键问题。

参考文献:

[1]姜林娣,季建林,王吉耀.生命质量在风湿病临床中的应用[J].中华风湿病学杂志,2001,5(3):189~190.

[2]袁立霞,刘刚.类风湿性关节炎的病因病机浅析[J].陕西中医,2007,28(5):639.

[3]刘健,韩明向,崔宜武,等.类风湿性关节炎中医证候学研究-附100例临床资料分析[J].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1999(11):36-37.

[4]陈光星,陈纪藩,林昌松,等.《金匮要略》理论指导下类风湿关节炎诊治的实践与发展[J].广州中医药大学学报,2012,29(6):727-729.

[5]朱震,张世勤,汪悦,等.类风湿性关节炎中医证素分布[J].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2012,28(6):531-534.

[6]王燕,赵宏艳,鞠大宏,等.试论肾虚在痹证( 类风湿性关节炎)发生发展中的作用[J].2009,15(12):892-895.

[7]适燕笙.试从瘀热论治类风湿性关节炎[J].中国临床医生,2000,28(6):41- 42.

[8]曾祯.辩证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76例[J].中医杂志,2010,51(2):193.

[9]王永梅,刘杰,柴会立,等.传统医药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临床疗效观察[J].河北中医药学报,2009,24(2):10-12.

[10]薛盟举.类风湿性关节炎的中医药内治进展[J].中西医结合研究,2010,3(2):148.

[11]王艳玲,邱侠,张剑勇.类风湿性关节炎中医证型的文献研究[J].2010,30(7):711-712.

[12]王振亮.从肝论治类风湿性关节炎[J].浙江中医药大学报,2008,32(5):622-624.

[13]龚艳,沈洁.从瘀论治类风湿性关节炎[J].湖北中医杂志,2011,33(1):28-29.

[14]刘健.类风湿性关节炎从脾论治探讨[J].安徽中医学院学报,2004,23(1):1-4.

[15]李广文.辨证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16 例[J].辽宁中医杂志,2004,31(10):839.

[16]陈龙全,陈斌.类风湿性关节炎的病因病机及其辨证分型[J].中医药学刊,2003,21(3):469- 472.

[17]刘端勇,曾鸿鹄,赵海梅,等.选择虫类中药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的中西医结合思路[J].时珍国医国药,2010,21(5):1227-1229.

[18]王英,史博宏.中医辨证分型为主重用虫类药治疗类风湿关节炎160例临床观察[J].新中医,2010,42(7):46-47.

风湿类中医治疗方法范文第3篇

读者情报1

我在网上看到某医院风湿科采用“三位一体增免疗法”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介绍上说,这种方法结合中医辨证论治,重在增强患者自身免疫功能,可以从根本上治疗类风关,复发率只为2%……我看后半信半疑,真有这样的好方法吗?(河北 付先生)

读者情报2

我看到电视上介绍免疫介入疗法治疗类风关的,说效果非常好,而且起效速度也很快,能及时消肿止痛。请教专家:真有这种疗法吗?效果如何?(湖南 顾先生)

患类风关,的确需要调节免疫力

“类风关”指类风湿关节炎,是以关节慢性炎症为主要表现的全身性、自身免疫性疾病,主要表现为两手或足的小关节有明显肿胀疼痛。

这两位读者了解到的“三位一体增免疗法”、免疫介入疗法治疗类风关等,都提到了“通过免疫调节”治疗类风关。的确,免疫失调是导致类风关的主要因素之一。类风关患者的免疫功能(包括细胞免疫及体液免疫功能)都处于失调状态,表现为血清中可出现类风湿因子(RF)及抗环瓜氨酸多肽(CCP)抗体等多种自身抗体,以及补体水平降低等。这可导致关节滑膜的慢性炎症、血管翳形成等,并由此出现关节的软骨和骨破坏,最终导致关节畸形和功能丧失。

目前,中西医都有有效的方法调整类风关患者失调的免疫功能。西医常用的治疗类风关药物有甲氨蝶呤、来氟米特、羟氯喹、柳氮磺胺吡啶以及生物制剂等,中医则采用补益肝肾、强筋壮骨、活血化瘀的方法治疗类风关。

未经严格临床验证的疗法

读者提到的“三位一体增免疗法”及“免疫介入疗法”,虽然也涉及免疫调节治疗,但是,目前尚未有临床循征医学证据证实其确有疗效。一种疗法是否有实际疗效,首先必须经过随机对照临床试验的验证,这是评价任何疗法是否有效的标准。而所谓“三位一体增免疗法”“免疫介入疗法”等,目前并没有经过临床验证。仅仅根据个别人或少数人的“临床经验”和“证据”是远远不够的,容易造成偏差。

可以佐证的是,由中华医学会风湿病专业委员会及中华中医药学会风湿病专业委员会制定的我国最新“类风湿关节炎中西医诊疗指南”,列出了本病常用的诊疗方法和手术,而其中并未包括“三位一体增免疗法”“免疫介入疗法”等。

类风关并不能根治

风湿类中医治疗方法范文第4篇

[关键词] 中西医结合;风湿性关节炎;疗效;观察

[中图分类号] R59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4721(2012)10(b)-0101-02

风湿性关节炎是一种难治性、慢性疾病[1],是一种常见的结缔组织炎症,此病属中医学“痹证”范畴[2]。人体的阳盛即可以化寒邪为热,湿热交炽而发为此病[3]。笔者结合临床实践,将中西医结合治疗结果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本院2010年2月~2011年12月收治的确诊为风湿性关节炎的患者134例。治疗组67例,其中,男36例,女31例,年龄27~67岁,平均48岁;病程2~6年。对照组67例,其中,男38例,女29例;年龄28~66岁,平均49岁;病程2~7年。所有患者均无其他合并症。两组年龄、性别和病程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具有可比性。

1.2 诊断标准

参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4]:(1)关节、肌肉、筋骨等部位疼痛(酸痛、胀痛)或肿胀,局部畏寒或发热。(2)实验室检查:血沉≥30 mm/h,抗“0”>500 U。(3)X线片:受累关节仅见软组织肿胀,无骨质改变。

1.3 治疗方法

对照组予单纯西医治疗,口服维生素B、维生素C、萘普生早晚各一次;发热者可给青霉素静脉滴注每日1次,连续使用2周。

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予中医辨证治疗。(1)肾阳(气)虚型。主症:骨节僵硬,活动受限,舌质淡,脉沉细弱,方用桂附地黄汤:山药6 g、丹皮5 g、附子3 g、熟地12 g、泽泻4.5 g、山萸肉6 g、肉桂3 g、茯苓4.5 g。(2)肝肾两虚型。主症:关节疼痛,腰膝酸软,脉细数,舌光红。方用六味地黄丸合四物汤:山茱萸12 g、当归10 g、白芍12 g、熟地15 g、茯苓12 g、泽泻10 g、川芎9 g、淮山药15 g、黄芪30 g。每日1剂,6 d为1个疗程,治疗7个疗程。

1.4 疗效评定标准

(1)治愈:症状全部消失;主要实验指标(抗“O”)正常。(2)有效:主要症状基本消失,工作能力有所恢复,实验室检查有明显变化。(3)无效:治疗前后各方面无进步[5]。

1.5 统计学处理

两组数据比较采用卡方检验,采取SPSS 11.0软件进行数据的统计,以P < 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1.04%,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0.15%,治疗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P < 0.05)。见表1。

3 讨论

《黄帝内经》将风寒湿三气合称为痹。因为风湿病大多累及关节而引起疼痛,所以风湿性关节炎一词一直沿用至今。风湿性关节炎的典型表现是轻度或中度发热,游走性多关节炎,受累关节多为膝、踝、肩、肘、腕等大关节,风湿病是一种病因多样、病理复杂的疾病。临床上单独应用西药作用是镇痛、抗炎、解热,对风湿性关节病只是起到缓解效果,难以治愈,只能治标不能治本,效果不显著。风湿性关节炎属中医“顽痹”范畴[6],其病因是气血受阻,血滞酿瘀,营卫失调,胶着不解,邪客经脉,深伏骨骱,引起筋骨、关节屈伸不利,发生酸痛、麻木、僵硬导致活动受限。可见正虚是痹病发病的重要内因,邪侵是重要条件,不通是其病理关键。祛风散寒、疏筋活络、除湿止痛、疏肝解郁、解表化湿、燥湿化痰、理气和中等方法结合西医治疗收到了理想效果。肾阳(气)虚型,方中熟地、山萸肉、山药益肾填精,附子温阳益气,茯苓、丹皮利湿泄邪。肝肾两虚型,治宜滋阴补肾、养血和血、畅筋骨、利关节,方中六味地黄滋阴补肾,四物汤养血活血,。

综上,中医证型是一个动态的过程,一个证型可以出现在病程的不同期。虽然肝肾两虚多出现在中后期,但在急性期又可以热毒或寒湿为主、即虚实相夹,因此,不仅证型不是一成不变,而且一个证型在不同时期可以夹有其他兼证,如血瘀痰阻,这在临床辨证施治时应根据当时具体情况辨证用药,传承中医治疗关节炎类疾病数千年之经验与优势,针对关节炎病理病机之特点,对症下药,采用活血、化瘀、通络、调节阴阳、除风驱邪的方法,斩断病根。中医治疗风湿关节炎是临床最常用的方法,是针对疾病病机特点而用药,进而达到标本兼治的治疗效果,具有无痛苦、无并发症、安全便捷、疗效肯定等优点。同时,应用西药可以很快缓解临床症状,达到治愈的目的。总之,中西医结合治疗风湿性关节炎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案。

[参考文献]

[1] 佟卓慧. 浅谈中西医结合治疗风湿性关节炎的要点[J]. 按摩与康复医学,2011,2(3):77.

[2] 李世才. 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风湿性关节炎46例临床观察[J]. 云南中医中药杂志,2010,31(3):19-20.

[3] 李建新. 慢性风湿性关节炎的治疗体会[J]. 中国中医药咨讯,2010,2(35):72.

[4] 刘文英. 中西医结合治疗活动期类风湿性关节炎56例[J]. 中国药业,2009,18(12):285.

[5] 刘春贝. 中西医结合治疗风湿性关节炎的影响[J]. 中国中医药咨讯,2012,4(1):66.

风湿类中医治疗方法范文第5篇

[关键词] 中医辨证;类风湿性关节炎;疗效

[中图分类号] R59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0742(2014)02(c)-0134-02

类风湿性关节炎属于全身性疾病的一种,关节滑膜炎为该疾病的典型临床表现,此外该疾病还具有在结缔组织方面的广泛性炎症,主要表现在血管、眼部、皮肤、心肺、浆膜等方面,导致关节中的骨骼、肌腱、韧带以及软骨等受到损伤[1]。从中医的角度上看,在早期、中期,类风湿性关节炎主要属于寒湿型,而在晚期,类风湿性关节炎主要属于阳虚型。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在中晚期,观察其舌象可发现多种症状,如痰积、成疲、化热、伤阴等,因此在治疗中不应全部采取燥湿通络以及温经散寒的治疗方法,还需对阴阳偏衰以及气血亏损等进行考虑。该次研究通过对2010年1月―2013年1月期间收治的82例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中进行分组研究,旨在探讨在类风湿性关节炎的临床治疗中中医辨证疗法的疗效,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该院收治的82例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其中男30例,女52例,年龄最大为50岁,最小为18岁,平均年龄为(28.12±4.33)岁;病程最长为10年,最短为1年,平均病程为(3.97±2.12)年;经诊断,82例患者均确诊属于类风湿性关节炎。其辨证分型结果显示,82例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中,有21例为湿热蕴阻型,18例为肝肾不足,26例为寒湿痹阻,17例为气血疲阻。采用随机分组的方式将82例患者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各41例,其中观察组应用中医辨证治疗,对照组则应用西药治疗。

1.2 类风湿性关节炎的诊断标准

该次研究中的82例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在诊断中均是以美国风湿疾病学会在1987年所制定的第8版《实用内科学》作为诊断依据[2],当患者满足以下4项诊断标准,便可确诊为类风湿性关节炎:①手部X线检查结果显示有异常;②具有对称性关节肿的情况,此情况持续时间>6周;③类风湿因子呈阳性,滴度在1∶32以上;④每日晨僵时间不少于1 h,且晨僵情况持续时间≥6周;⑤腕部、近端指间处以及掌指等处具有关节肿的情况,此情况持续时间>6周;⑥至少有3处地方具有关节肿的情况,此情况持续时间>6周;⑦具有类风湿皮下结节的症状;

1.3 治疗方法

1.3.1 对照组 对照组41例患者均采取西药治疗,给予患者200 mg维生素C以及110 mg维生素B,服用3次/d,另外给予患者25 mg消炎痛片,1~2次/d。若患者的病情较为严重,具有血沉快以及白细胞上升的情况,则给予患者静脉滴注800万U青霉素+250 mL葡萄糖溶液,1次/d,持续用药1~2周,并在短时间内给予患者服用5~10 mg强的松片,3次/d。1个疗程为30 d,根据患者的恢复情况持续治疗1~3个疗程。

1.3.2 观察组 观察组41例患者均采取中医辨证治疗,41例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所使用的基本药方包括多种中药,其中包含有6 g生甘草、10 g山药、30 g黄芪、20 g忍冬藤、10 g黄柏、20 g金银花、15 g牛蒡子、10 g莪术、10 g三棱、20 g龟板、15 g川芎、10 g地龙、20 g牛膝、20 g当归、30 g木瓜、15 g丹参、15 g茯苓、15 g防己、30 g熟地以及20 g鸡血藤。

在此基本药方上,一方面根据患者的辨证情况对药方进行加减:①肝肾阳虚:增加15 g狗脊、15 g鹿含草、10 g巴戟、12 g杜仲、12 g补骨脂、10 g鹿角胶;②肝肾阴虚:增加18 g白芍、30 g旱莲草、30 g女贞子、20 g知母、12 g麦冬、10 g玄参以及10 g生地;③气血不足:增加20 g熟地、15 g白芍、10 g五加皮以及20 g党参;④脾胃虚弱:增加4 g甘草以及12 g白术;⑤痰湿型:增加10 g竹茹、10 g僵蚕、20 g土茯苓;⑥湿热型:增加30 g薏苡仁、10 g木通、20 g生地、10 g玄参以及20 g水牛角(先煎);⑦风湿型:增加10 g防风、10 g苍术、10 g独活以及10 g羌活,并去除基本药方中的龟板、莪术以及三棱。

另一方面,根据患者的疼痛部位,对药方进行加减:①坐骨神经痛:增加15白芍、15 g地龙、12 g延胡索以及20 g木瓜;②颈痛:增加15~20 g的黄芪、当归、姜黄以及葛根;③背痛:增加白芷;④腰疼:适量增加秦艽、地龙以及续断;⑤下肢痛:增加15 g牛膝。

用药方法:水煎1剂/d,分2次服用,1个疗程为30 d,根据患者的恢复情况持续治疗1~3个疗程。

1.4 疗程评估标准

①痊愈标准:患者的临床症状与体征异常情况全部消除,且实验室检查结果正常;②好转标准:患者的临床症状、体征异常情况、实验室检查结果等均有好转;③无效标准:患者的病情无变化或恶化[3]。

1.5 统计方法

采用统计学软件SPSS13.0处理所有数据,并以χ2检验计数资料[4]。

2 结果

经过3个月的治疗后,两组患者的疗效比较,其中观察组具有明显优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类风湿关节炎具有病程漫长的特点,患者的发病期间,不仅会受到外邪的侵袭,还会出现正气不足的情况。所以,在临床治疗当中,应考虑到扶助正气,不应一味的注重疏风除湿、散寒清热等。中医认为,导致类风湿性关节炎的诱因可分为外因与内因,其中外因为外邪入侵,而内因则是机体存在劳倦内伤、气血虚弱等情况。相关医学研究中表明,引起类风湿性关节炎的主要是由肝肾亏损以及气血亏虚而导致的,因此在临床治疗中,应主要补益肝肾,并采取活血通络、壮骨补节、祛寒、化湿、散风等辅助治疗。

该次研究中,观察组患者均采取中医辨证治疗,在治疗应用通阳化疲消痹汤,药方中包含有多种中药,其中甘草可对多种药物进行调和,茯苓与防己具有利水除湿的功能,忍冬藤、黄柏、金银花以及牛蒡子等可起到散风清热解毒的疗效。木瓜、龟板、莪术、三棱以及丹参等联合黄芪,可起到益气补血的效果。当归、川芎、黄芪以及鸡血藤等药物具有增强免疫力、扶正祛邪以及益气补血的疗效,而山药、熟地以及茯苓等可起到滋阴补骨的疗效。相关医学研究中通过对180例类风湿关节炎患者进行分组治疗,以探讨中医辩证治疗类风湿关节的疗效。该研究给予治疗组中医辩证治疗,给予对照组西药治疗,结果治疗组与对照组的治疗总有效率分别为100.00%与76.67%,研究结果表明中医辩证治疗的疗效明显优于西药治疗[5]。而该次研究通过给予观察组患者应用此基本药方的基础上,根据患者的的肿痛部位以及辨证类型,辨证加减药物,患者通过治疗后,取得良好的疗效,其治疗有效率为100%,明显优于对照组的西药治疗,与该研究结果相一致。

综上,在类风湿性关节炎的临床治疗中中医辨证疗法,疗效明显,值得在类风湿性关节炎的临床治疗中推广应用,从而促进患者关节炎的痊愈。

[参考文献]

[1] 韩秋玲.中医辨证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的临床观察[J].中医临床研究,2011,3(16):11-12.

[2] 盛好,安莉萍,孟东红,等.类风湿性关节炎的中医研究近况[J].中国现代医药杂志,2012,14(1):130-132.

[3] 杨宗强.中医辨证施治类风湿性关节炎浅谈[J].中国民族民间医药,2012,21(6):28.

[4] 于莉.中医辨证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的体会[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12,10(2):143-1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