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风湿治疗中医方案

风湿治疗中医方案

风湿治疗中医方案

风湿治疗中医方案范文第1篇

【关键词】 慢性肛周湿疹;中医治疗;方法;疗效

作为临床常见皮肤疾病,慢性肛周湿疹病因复杂、病情延展、病程较长、易反复、治愈难度高,可出现顽固性的瘙痒、皮肤干燥、灼痛、皲裂等现象,对于患者正常的生活与工作危害甚高,甚至可能诱发患者的严重心理障碍[1]。目前,临床医师对此病症的治疗整合出了局部封闭疗法、激光疗法、外敷软膏疗法以及内服汤剂疗法等多套方案,各套方案均有自身独特的疗效,而且临床评价不一[2]。本院以总结中医疗法在慢性肛周湿疹疾病中的疗效作为切入点,选择53例病患进行了临床辨证以及对症治疗,下文为此次治疗的内容与研究结果: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慢性肛周湿疹53例患者全部为我院在2011年2月――2012年1月间收治,男性42例,女性11例,年龄处于25岁-63岁之间,平均为42.6±2.4岁,病程处于5个月-4.5年之间,平均为2.5±0.5年,53例患者均经过慢性肛周湿疹诊断标准确诊,不存在严重肝肾功能缺失、糖皮质素类药物使用期、高血压、糖尿病或恶性肿瘤问题。

1.2 方法

1.2.1 证型诊断 中医临床医师为53例患者进行辨证,22例患者发病日久、病情缠绵反复不愈,肛周的皮肤呈苔藓样改变、粗糙肥厚,瘙痒部位在抓挠时有皮屑脱落,剧烈痒感阵发,脉沉细、舌质淡、苔白薄,口干不思饮水,确诊为血虚风燥证型。31例患者发病缓慢,肛周的皮疹多为丘疹、丘疱疹,颜色暗淡,渗出液体少且稀薄,部分伴有鳞屑,因瘙痒而将皮疹抓破后外溢出少许浸水,舌质淡、舌苔白薄腻、面色萎黄、食少便溏,诊断为脾虚湿蕴证型。

1.2.2 治疗方案 ①血虚组:采用当归饮加减方进行治疗,致力于养血、祛风、润燥、止痒,方药包括:黄芪、白芍、生地黄、地肤子、蒺藜各15g,当归、何首乌、川芎、防风各10g,甘草、蝉蜕各5g,每日一剂,水煎服,分早晚两次服用。若患者口渴咽干加入麦冬、玄参,若剧痒难忍,无法入眠,则加入酸枣仁与珍珠母,若患者肛周边缘皲裂、粗糙肥厚,则加入鸡血藤与丹参。②脾虚组:采用加味补中益气汤方,治以健脾、益气、利湿,方药包括:黄芪30g,党参15g、当归15g、白芍15g、苍白术15g、柴胡10g、陈皮10g、防风10g、黄柏10g、升麻5g,1剂/日,水煎,早晚两次服用。若患者隐血不足加入烊化阿胶6g,若局部潮湿较重则加入蒲公英15g、虎杖20g,若瘙痒严重加入苦参与白蒺藜各15g。此外,给予两组患者除湿止痒软膏外敷治疗,将软膏涂在肛周病变部位,每日3次,3周为一疗程。

1.3 疗效评定 治愈:肛周皮疹彻底消退,患者不再有瘙痒症状;显效:肛周皮疹消失在总量2/3以上,瘙痒症状改善明显;好转:肛周皮疹消失的量为总量的1/2,瘙痒的症状部分减轻;无效:皮疹与瘙痒均为改变或加剧。

1.4 统计学处理 以SPSS12.0软件进行数据处理,P

2 结 果

中医医师为患者进行临床辨证,最终将患者分为血虚风燥证型(22例)及脾虚湿蕴证型(31例)两组,两组患者在接受对症汤剂治疗之后,其总体有效率分别为95.45%(血虚组病患)、96.77%(脾虚组病患),各组均有1例无效,见表1。而且,患者在治疗过程中及治疗之后,均未发生任何显著的不良反应。

3 讨 论

临床医师研究证明,常见的慢性肛周湿疹皮肤疾病,多是由急性的湿疹病症治疗延误问题而导致,为提高这一病症的痊愈率,研究人员立足于清热、利湿、祛风、止痒,整合出诸多治疗方案[3]。这些治疗方案虽然都取得了一定的疗效,但由于分型不够精细,患者治疗效果往往不够理想,在治疗后常易反复发作,使患者痛苦不堪。

我院为了解决这一问题,针对慢性肛周皮疹病症的临床治疗,对53例患者实施了中医理论辨证,并为其进行了分型治疗,将53例患者确诊为血虚风燥及脾虚湿蕴两种证型,并针对各自病症状况,采用了中药汤剂及外敷软膏的配合治疗,两组患者分别得到了95.45%(血虚组病患)、96.77%(脾虚组病患)的总体治疗有效率,证明了中医辨证方法在治疗该病症中具有的优势。

但是,从细节来看,本院对53例患者治疗的痊愈率分别为45.45%(血虚组病患)、70.97%(脾虚组病患),患者痊愈状况较差,且各存在1例无效的患者。总之,采用中药治疗慢性肛周是真具有良好疗效,但仍需进一步对临床症状分型及治疗方案进行完善。

参考文献

[1] 陆明山.加味补中益气汤治疗慢性肛周湿疹[J].山西中医,2012,28(11):7-7.

风湿治疗中医方案范文第2篇

【关键词】 类风湿关节炎;中西医 治疗

1 西药治疗

1.1 一线药:非甾体药。使用时应根据病情个别选药;治疗目的不同选择不同的剂量;不应同时联合应用2种以上药治疗;使用3~4周后才能对药效作出评价;注意护胃。常用药物有:①布洛芬片或芬必得胶囊。②双氯芬酸肠溶片。③赛莱昔布胶囊。④双氯芬酸栓塞肛外用;或吲哚美辛栓。

1.2 二线药:慢作用抗风湿药物,可改善病情。一旦确诊,主张早期应用;长期应用,疗程至少半年,甚至更长;使用过程注意复查肝肾功能、血常规等。常用药物为:①甲氨蝶呤片甲氨蝶呤注射剂静脉推注或静脉滴注。②柳氮磺胺吡啶片。③雷公藤多甙片。Leflunomide、Etanercept、Infliximab、Minocycline做为抗类风湿二线药也正式加入指南。Leflunomide是一种新型免疫调节剂,主要通过抑制嘧啶核苷的从头合成途径及酪氨酸信号传导抑制T细胞激活与增殖,减轻炎症反应,并可能有一定抗EBV、CMV病毒作用。指南推荐维持量10-20mg/d,而有文献证明每周给药一次同样有效,4—6周起效,12周疗效明显,主要副作用为胃肠反应及肝酶升高。四环素类抗生素如Minocycline是另一类新兴抗RA二线药,文献报道其可抑制HLA-DR4+类风湿患者的病情进展。但这些新型慢作用药应用于临床时间尚短,其长期安全性及确切疗效还需进一步评价。新指南同时强调DMARD联合用药方案的重要性。文献报道MTX+SSZ+HCQ、MTX+环孢素、MTX+Leflunomide、MTX与Etanercept或Infliximab等联合用药方案有效且安全。目前更有效的联合用药方案尚有待进一步研究。

1.3 三线药:糖皮质激素。主张根据病情小剂量使用时间1~3个月;注意护胃及其严重的并发症。免疫吸附治疗2002年ACR治疗指南正式把免疫吸附治疗列入RA治疗方案之中,用于DMARD治疗无效或不能耐受DMARD治疗的成年RA患者,推荐每周一次,连续12周。

1.4 生物治疗:随着生命科学的发展,生物制剂治疗RA取得了飞速发展,大量文献证实抗TNF制剂Infliximab、Etanercept治疗类风湿的有效性。欧洲及北美多项随机双盲临床试验证明全人源化抗TNFαmAB(Adalimumab)合用或不合用MTX可明显改善RA患者症状及体征,ACR20、ACR50、ACR70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并具有免疫原性低的优点,可能是一种更有希望的新型生物制剂。

2 中药治疗

根据《中医病症诊断疗效标准》中虺痹的诊断依据诊断,均为风寒湿阻型。主要症候:关节肿胀疼痛,痛有定处,晨僵屈伸不利,遇寒则痛剧,局部畏寒怕冷舌苔薄白,脉浮紧或沉紧。方药组成,现国内专家不断探索新的方药组成,以期达到更好的治疗效果,例如何守再配方:川乌6g、麻黄12g、白芍60g、黄芪30g、生甘草12g,并随证加减,风邪偏重者加防风、络石藤、海风藤、青风藤等,湿邪偏重者加防己、威灵仙、木鳖子、独活、羌活等;寒邪偏重者加细辛、千姜等。有兼证者,兼血瘀者加乳香、没药、红花、三七、穿山甲、皂角刺等;兼痰浊阻滞者加陈皮、茯苓;搜风:蜈蚣、全蝎、白花蛇、乌梢蛇等;范仁忠等[3]应用除痹汤(桂枝、白芍、制附子[先煎]、黄芪、白术、熟地黄、当归、制首乌、甘草、知母、青风藤、丁公藤、独活、秦艽、防风)为基础方,剧痛不已者加细辛、罂粟壳;周身酸痛重者加防己、木瓜;肢体麻木者加丹参、鸡血藤;畏寒肢冷者加肉桂、鹿角片;口干尿黄者加忍冬藤、土茯苓。

3 常用治疗方案

方案1:1种一线药物+MTX+SASP+雷公藤十三线药+中药治疗;方案2:1种一线药物+SASP+雷公藤+三线药+中药治疗;方案3:1种一线药物+MTX+SASP+雷公藤+中药治疗;方案4:1种一线药物+SASP+雷公藤+中药治疗。

类风湿关节炎的治疗方法虽多,但疗效不佳,常因西药长期治疗的不良反应而中断治疗中药虽不良反应较小,但用药时间长,疗效缓慢,重复性差。中西结合,扬长避短。对于肿痛症状明显者可选西药以阻止病情发展。在与中药现代化结合领域中:中西医结合疗法能有效地调节机体免疫功能,减轻肝肾损伤,提高疗效,明显减少单纯西药治疗时免疫抑制剂、非甾体抗炎药及激素用量,说明有些中药具有调节免疫和肾上腺皮质功能的作用,具有抗炎镇痛和慢作用药的特点。另外,现代中药药理研究认为调和阴阳药具有免疫调节作用。养阴药能减轻免疫抑制剂引起的不良反应,还能抑制免疫功能的亢进。

总之,类风湿性关节炎目前仍是威胁人类身体健康的一种疑难病证,单独依靠任何一种药物尚不能达到理想的治疗效果。应发挥传统医学优势,将中医药与现代医学有机地结合起来,找到一个在临床上行之有效的方法,以减少患者痛苦,提高患者生存质量。

风湿治疗中医方案范文第3篇

【关键词】基层医院;循证医学;中西医结合;类风湿性关节炎;应用价值

【中图分类号】R2-031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4-4949(2014)04-0499-01

类风湿性关节炎(rheumatoid,RA),中医谓之“白虎风”、“历节”、“鹤膝风”、“骨痹”、“顽痹”等,认为其的发生与内脏亏虚,禀赋薄弱,外邪侵袭等因素有关,其内因是脾胃肝肾气血阴阳不足,卫外不固,而外因卫风寒湿热之邪侵袭人体[1],因而致病。西医认为其是一种以关节滑膜为主要靶组织的慢性系统性炎症的自身免疫性疾病,主要侵犯手足小关节及其他器官或组织[2-3]。笔者从事RA的临床诊治工作多年,认识到中医与西医毕竟是两中套截然不同的医学理论体系,中西医结合不能只满足于在一个病人身上同时应用中药和西药,而是提高疗效,减少副作用,并且从中药寻找更有效的抗风湿药物。笔者通过对我院2012年2月~2014年2月共计150例RA患者,遵循EBM证据要求,分组进行中西医结合的中药熏蒸疗法、及非中药熏蒸的疗法治疗,发现中西医以传统的中医外治疗法为基础,其对缓解RA有显著疗效或能明显提高其他药物疗效。现总结如下,以期能供今后进一步研究的文献参考和价值借鉴。

1 循证医学

循证医学(EBM)是以遵循科学证据为临床依据在治疗、诊断、预防疾病的发生,患者的康复和预后等方面通过各种方法和技术寻找最新、最有效、最有力的科学证据并选择最佳治疗方案。内分泌科医护人员通过在网上各种有效搜索引擎工具进行文献检索,并对其真实性和可靠性进行适时评价,找出最佳证据资料,以达到最适诊断方法与辅助检查,最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案,确切评估患者治疗效果和预后[4]。网络EBM已经成为风湿免疫科医护人员方便查找医学证据和资料的重要网络资源库,它包括临床实践指南数据库等众多的EBM资源。风湿免疫科医护人员可根据RA患者病情变化和个体差异,在综合患者实际情况下通过以问题和病人为中心,用循证思维来指导基层医院风湿免疫科临床医疗实践。

2 提出和确定问题

2.1提出问题 遵循找问题、找原因的阶段循环,本文所研究的问题是对我院2012年2月~2014年2月共计120例诊治的RA患者,随机分为两组:中西医结合组(治疗组)60例,男10例,女50例,年龄最小31y,最大60y,平均(45±10)y,病程最短12W,最长10y,平均(3.1±2.7)y;非熏蒸组(对照组)60例,男15例,女45例,年龄最小24y,最大62y,平均(50±11)y,病程最短12W,最长2y,平均(4.0±3.9)y。

2.2确定问题

2.2.1 西医RA诊断标准及分期标准按照美国风湿病学会(ARA)1987年修订的RA诊断标准执行。

2.2.2中医认为RA病因病机复杂,常常虚实相兼、寒热错杂、痰淤互结,发病机制与关节、肌肉、经络痹阻、气血运行不畅有关,以邪气痹阻、痰淤互结、寒热错杂、正虚邪实、本虚标实为特征,瘀血贯穿于疾病的始末。故将RA分为风寒湿痹型、风热湿痹型、寒湿瘀热错杂型、肝肾气血亏虚型等,并认为各型之间常常相互转化或同时并见。

3 检索证据

针对本病患者,按照EBM实践证据检索的原则,确定检索词:类风湿关节炎;中西医结合疗法;基层医院;作用分析;应用价值。分别检索与类风湿关节炎有密切相关的二次文献数据库或原始文献数据库,例如ACP Journal Club、MEDLINE等。对检索的资料进行RCT系统评价或单个大样本的Ia级证据评价,必要时对筛选出的资料特别是与RA的临床问题有密切相关,并进行Meta分析确定检索结果。

4 方法步骤

4.1 治疗方法

4.1.1 对照组给予美洛昔康7.5 mg/d,加用甲氨喋呤10 mg/W,治疗期间药物剂量不变,且不加用激素、中枢镇痛药或其他特殊治疗。治疗组在非熏蒸组治疗基础上加用熏蒸治疗,熏蒸时将熏蒸方药装入纱布袋中,放入S2型低频熏蒸治疗仪(辽宁省大连金州康疗器械厂生产)药箱内煮沸,蒸气温度设置在55℃左右。熏蒸药物为自拟熏蒸方(羌活20g,独活20g,防风15g,桂枝15g,细辛10g,川芎20g,海风藤30g,徐长卿30g,姜黄20g,苏木20g,冰片1g)。所用中药材均由中国人民广州总医院中药房提供,对患者的四肢关节进行熏蒸治疗,20 min/次,1次/d,20次为1个疗程。根据患者症状轻重及并发症等适当行抗风湿的西药治疗,做好对症处理。

4.1.2 如果患者中医分型清楚,分型辨治 风寒湿痹型:治以祛风散寒,除湿通络,用躅痹汤加减;风热湿痹型:治宜清热利湿,化瘀通络,用白虎桂枝汤、四妙散等化裁;寒湿瘀热错杂型:治宜寒热并用,清热除湿、温经化瘀,用桂枝芍药知母汤加味;肝肾气血亏虚型;治宜滋养肝肾、调补气血、活血通络,用独活寄生汤加减。

4.2 观察指标 临床症状治疗前、治疗中以及治疗结束时详细检查并记录关节压痛数、关节肿胀数、晨僵时间等。

4.3 疗效判定标准按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中相关标准[5]。

4.4 统计学方法 治疗前后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组间计数资料采用 x2检验,疗效比较用Ridit分析。

5 结果

5.1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治疗后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0.0%,对照组为80.0%(p < 0.05)。经卡方检验,RA的熏蒸及非熏蒸治疗有效率无明显差异(P

6EBM小结

EBM是一种以事实为依据的科学思维方法,与临床治疗RA紧密结合时,可以减少不同地区医疗机构,不同医师间医疗水平的差异,提高各医疗机构整体医疗质量,为患者提供最佳有效的治疗。EBM的出现标志着基层医院风湿免疫科医生在临床治疗本病时进入了以科研方法去解决实际问题,因而随着其在风湿免疫科方面临床应用可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EBM能够使基层的医疗单位承担起较高水平的医疗行为,在降低RA的发病率,病残率,减少患者医疗费用,适当解决患者就医难等问题方面有重要意义。结合EBM在思考和探讨将中西医结合疗法应用于本病治疗全过程,并在其中寻找和开发出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的特效药,对患者行循证治疗,通过多种治疗手段,促进患者疾病康复,为基层医院风湿免疫科临床提供重要的EBM价值检索,以协助疾病诊疗,因其应用方便,疗效确切,减少并发症,能为病人所接受,是本病治疗的有效手段,目前中草药有效成分治疗RA已取得一定的成果,拥有着广阔的应用前景。

参考文献

[1]饶光立.风湿康胶囊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62例疗效观察[J].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2004,12(1):63-64.

[2]陆再英,钟南山,谢毅,等.内科学[M].第七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848-855.

[3]孙朝文,王凤亮,于静,等.内科护理速记宝典[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14:345-348.

风湿治疗中医方案范文第4篇

一、做好早期诊断

医师临床治病,正确的诊断是为前提。对于类风湿关节炎来讲,虽属中医弊病范畴,但又有别于一般的痹病,乃风寒湿之邪内舍肝肾,深筋着骨所致,加之中医对本病的辨证分型至今尚未统一,所以施治的方药,治疗的疗程,用药方法等都有一些特殊的要求。临床实践证明,早期正确诊断及早进行正规治疗和多方调护,其治疗效果、预后和转归的均较好。

通常,典型发作的类风湿性关节炎,参照1987年美国风湿病学会(ARA)提出的RA的分类研究标准,不难做出正确诊断。但是一些早期、轻型,尤其是不典型的病例,则是对临床医生鉴别诊断基本功的一个考验,所以医生应保持特有的警觉,综合症状、体征、实验室检查指标配合影像学检查,认真细致对临床资料进行客观分析,并参考辅助检查结果,做出正确的诊断。临床也可见一些以非手部小关节起病,特别是以内脏或多系统起病者,关节X线片又无明确提示,最易误诊,有条件可作CT或核磁共振,必要时可做滑膜活检、滑液分析及血清免疫学检测等,以免误诊。早期正确诊断,及时治疗,延缓病情发展,很有意义。

二、国内诊断标准(1988年全国中西医结合风湿类疾病学术会议修订通过)

①症状:以小关节为主,多为多发性关节肿痛或小关节对称性肿痛(单发者须认真与其他鉴别,关节症状至少持续6周以上),晨僵。

②体征:受累关节肿胀压痛,活动功能受限,或畸形,或强直,部分病可有皮下结节。

③实验室检查:RF(类风湿因子)阳性,ESR(血沉)多增快。

④X线检查:重点受累关节具有典型类风湿性关节炎X线所见。

对具备上述症状及体征的患者,或兼有RF阳性,或兼有典型X线表现者均可诊断。并有如下分期:①早期:绝大多数受累关节有肿痛及活动受限,但X线仅显示软组织肿胀及骨质疏松。②中期:部分受累关节功能活动明显受限,X线片显示关节间隙变窄及不同程度骨质腐蚀。③晚期:多数受累关节出现各种畸形或强直,活动困难,X线片显示关节严重破坏、脱位或融合。

三、治疗方法

1、早期治疗

研究证明,关节软骨或骨质破坏可在RA发病3个月内出现。国际公认的RA治疗窗口期为3个月,即在发病3个月开始DMARDs的治疗。及时正确的应用DMARDs可使大多数患者的病情完全缓解。仅少数患者可能属难治性RA,需试用不同的DMARDs联合治疗方案、新型免疫抑制剂或其它方法。

2、联合用药

少数轻症RA病例单用一种DMARDs可能有效,但大多数病例需同时应用两种或两种以上的DMARDs才能使病情得到控制。临床研究证明,DMARDs联合应用的治疗效果明显优于单一用药。而且,DMARDs联合应用的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率并无明显增加。国内外常用的联合用药组合是甲氨喋呤(MTX)+ 柳氮磺胺吡啶(SSZ);MTX + 羟氯喹(HCQ); SSZ + HCQ及MTX + SSZ + HCQ等。近几年,来氟米特作为一种新型免疫抑制剂在RA的应用日趋广泛,而且,该药可能与MTX、SSZ及HCQ等有协同作用。此外,环孢菌素、青霉胺、硫唑嘌呤及金制剂与DMARDs联合应用的治疗效果亦优于各自的单一治疗。国产新药帕夫林在本病的治疗作用也已得到证实。该药安全性好,且有一定的肝细胞保护作用,与MTX及SSZ等药物联合应用治疗RA可能是一种较好的选择。

美国风湿病学会2002年对RA治疗指南进行了修订。与1996年提出的指南相比,最明显的变化有三点:(1)新增加了5种治疗药物,包括来氟米特,恩利(Etanercept)、英非单抗(Infliximab)、环胞菌素及米诺环素。(2)将免疫吸附疗法(Immunoadsorption)列为RA的治疗方法之一。(3)将MTX的推荐剂量从7.5-15mg/周增至7.5-20mg/周。

在临床上,有些轻症RA患者经一种DMARDs治疗可能使病情缓解,甚至在数月甚至更长时间内病情稳定。但是,其中不少患者可出现病情反复,尤其在血清中有高滴度自身抗体及免疫球蛋白的患者,病情出现反复更为常见,说明临床症状改善与病情完全缓解并不等同,血清中自身抗体的滴度明显减低是病情完全控制的必要条件。因此,在注意避免药物不良反应的同时,必须给予RA患者以足量、足疗程的DMARDs联合治疗。

3、个体化治疗方案

患者的长期缓解及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依赖于RA治疗方案的个体化。必须尽可能地为患者选择对其本人治疗效果及耐受性均最为理想的个体化治疗方案。单纯强调疗效忽视药物不良反应或担心出现不良反应而不给予规范治疗的倾向均不可取。药物的不良反应有时不可避免,但不能因此不予治疗。问题的关键在于如何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以及如何及时正确的处理。因此,选择疗效好而又无明显不良反应的个体化治疗方案是控制病情、改善RA预后的根本所在。

一般可先给患者以疗效较强的NSAIDs(双氯芬酸或足量COX2抑制剂),至症状缓解后减至较小剂量,并加用一种DMARDs。若无不良反应,根据病情可再加一种或两种DMARDs,直至症

状明显缓解、血清中自身抗体滴度下降。然后,可考虑将DMARDs改为维持量,以一种或两种DMARDs配以最小剂量的NSAIDs直至病情完全缓解。

4、难治性RA的治疗

难治性RA多指经正规DMARDs治疗仍不能缓解的RA患者。对于其治疗方法国内外已有不少探索。

(1)坚持辨证治疗

中医理论其精髓一是整体观念,一是辨证论治。中医药治疗RA的核心仍然是牢牢把握辨证的精确,把握好这一关键,临证施方用药方能有的放矢,确保中的,疗效显著。目前研究运用较多的一些验方、单方或制剂,如雷公藤、白芍总甙等,也出现局限性,一些人有效,一些人效国不明显,某些病人某一时段有效,而某一时段无效,呈现反复。如此种种都反映了RA为一难治性全身性疾病,病情反复发作,临床表现形式复杂,因人而异。所以以一药、一方统治RA似不可能。对于不少医家根据自身对医学典籍的体会,加之长期临床积累的丰富经验,形成治疗RA的独到的见解和创立的有效方药,我们认为其仍不失辨证施治的宗旨。因为他们临证应用时,也是要根据地域、人群特征及各人的临床表现的具体情况而有加减取舍,这亦即辨证施治。

我们非常赞同诸多专家所提倡的以辨证论治为指导,结合现代药理、药剂和生物技术研究的成果,既辨证又有针对性的选择某些药理学研究比较明确的中药,组方治疗RA,可以取得更好的临床疗效。如常用祛风除湿通痹的中药,大多具有与西药非甾体类抗炎镇痛药同样的抗炎镇痛作用,虽然力度稍逊于西药,但副作用很少,病人易于接受,临床可结合辨证酌情选用。若属寒者,可选用桂枝、麻黄、乌头、附子、川芎、羌活、独活、细辛、白芷、木瓜、海风藤、白花蛇等;属热者,可选用汉防己、忍冬藤、青风藤、海桐皮、秦艽、牛膝、黄柏、赤芍、丹皮、僵蚕等;瘀者,可选用桃仁、红花、乳香、苏木、三七、丹参、蒲黄、血竭;虚者,可选用人参、黄芪、当归、熟地、鸡血藤、淫羊藿、巴戟天、女贞子、杜仲、骨碎补、肉苁蓉、白芍等。

从另一角度看,临床可在辨证论治的基础上,应用具有免疫抑制作用的中药,如天花粉、防己、穿心莲、山豆根、苦参、红花、泽泻、当归、沙参、玉竹、柴胡、黄芩、夏苦草、蛇床子、蚕沙、穿山甲、蝉蜕、水蛭、雷公藤等,消除炎症,控制病情发展。

RA的发病机制尚不十分明了,但肯定与自身免疫功能失调有关,除运用免疫抑制作用中药外,一些能增强免疫作用的中药,如人参、刺五加、黄芪、黄精、白术、灵芝、茯苓、猪苓、五味子、枸杞子、女贞子、淫羊藿、鹿茸、何首乌、菟丝子、薏苡仁等,临床也可选用。常常将具有免疫增强作用的中药和具有免疫抑制作用的中药联合同方应用,发挥其对机体免疫功能的双向调节作用,有益于RA病情的控制和改善。我们的“祛湿通络胶囊”就是在这一思路的指导下选用有效药物组成基本方药,主要药效就是取其免疫功能双向调节作用,控制和改善关节炎症和对骨质的破坏,从而达到更好的临床效果。

RA患者中很大部分曾用过糖皮质激素。诚然,糖皮质激素对控制炎症活动有很好的作用,确实糖皮质激素的强力抗炎作用与免疫抑制作用,至今尚无药能与其相比。但对RA来讲,长时间应用的副作用,使患者无法耐受而不得不被迫停药。据现代研究发现,很多中药具有类似糖皮质激素的作用,虽然药效强度不及西药,但其副作用却远比糖皮质激素小的多。临床结合辨证论治时的具体情况,可选用并可较长时间运用,往往效果显著。有些药物配伍后既有免疫调节功能又可防治激素停用后所导致的“反跳”。再如中医治痹传统使用虫类药,尤其是蛇类药,如白花蛇、乌梢蛇、蕲蛇、水蛭、地龙、全蝎、蜈蚣、地鳖虫、穿山甲、九香虫、蚂蚁等,认为他们功能搜风剔络、深入经隧、逐邪外出。现代研究表明,他们能促进肾上腺皮质激素的合成和释放,从而达到抗炎、消肿、止疼的作用,但并无肾上腺皮质激素的副作用。

中医认为藤类药轻灵善走经络,易通利关节而达四肢,治疗RA常用作引经药,引药力直达病所,提高疗效。常用的有青风藤、海风藤、忍冬藤、鸡血藤、天仙藤、络石藤等。

对疼痛剧烈者,中药乌头、附子、马钱子、洋金花、生半夏、雷公藤、白芍等经常选用。

(2)中西医药相结合,控制病情发展

由于RA的特殊性和难治性,在中医辨证施治的同时,应根据患者病情的轻重缓急与个体差异,正确使用辨证辨病相结合、中西医药相结合的方法,充分发挥中西医疗的特长,优势互补,灵活控制病情发展,尽可能较好的解除或减轻病人的痛苦。

若起病急骤,发展迅猛,关节剧烈肿痛者,应毫不犹豫使用西药,加用糖皮质激素或NSAIDs类制剂,以尽快控制病情,缓解患者痛苦。病情急重又合并严重关节外表现者,如心包积液、脑血管病致中枢N病变、严重眼疾、贫血等,血沉明显增高,经NSAIDs治疗无效者应及时应用糖皮质激素控制病情发展,待病情相对缓解后再行中医调治。

非甾体激素类镇痛剂及糖皮质激素对类风湿性关节炎的急性活动期控制炎症的治疗,还是不可缺少的。正确使用,对RA治疗很有意义。

对于反复关节滑膜炎症致肿胀、疼痛、僵硬、血沉增快、C-RP增高,西药治疗无效或因其副作用严重不能耐受而被迫停药者,可在中医药辨证的同时,加用一些治疗痹症的特色用药和经验用药,如雷公藤、马钱子、乌头、蕲蛇等。关节积液加桂枝、泽泻;晚期关节变形者,加天南星、穿山甲、白芥子、全蝎、露蜂房等化痰破瘀药,增强疗效。也可配合外治法等多方位联合治疗。

(3) 医患配合、守方久治疗效较好

因RA属难治性顽疾,正虚邪实,病势缠绵,做好患者的思想工作,使其认识本病的危害性和有关常识,与医生密切配合,坚定信心,使好的治疗方案得以实施,才能取得较好疗效。

患者有病乱投医,相信游医野药,往往延误病情,贻害终身。对RA的治疗非短期内可解决问题,即使名医良药仍需假以时日,医生也不能宥于“中病即止”的一般原则,错失转机。医患均应树立信心,坚持守方治疗(3-6个月),甚至终生服药。即使缓解期也应以中医药调治,并配合生活、情志调理锻炼等方可取效。

缓解期坚持中药调治,方能减少病情反复发作而巩固疗效。RA病人最易忽视缓解期的治疗和调养,服药中病即止,诸多症状缓解或消失、功能活动恢复后,或因经济情况即停止用药,往往造成病情反复。我们认为病人在缓解期仍应坚持辨证使用中药或中成药治疗,以调整机体阴阳、气血,清泄余邪,稳定病情,减少反复发作,巩固疗效。常用方剂有益肾蠲痹丸、杜仲壮骨丸、养真煎、益肾合剂、归芪冲剂、健脾丸、知柏地黄丸、玉屏风散、独活寄生丸、左归丸、右归丸,可依患者具体情况辨证并加减选用。

风湿治疗中医方案范文第5篇

【关键词】甲型HlNl流感 中医药治疗方案 比较分析

【中图分类号】R47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2)13-0028-02

随着甲型HlNl流感疫情的蔓延及奥司他韦储备量的减少和耐药的出现[1,2],中医药作为一种替代治疗方法已逐渐得到承认并广泛应用[3]。2009年5月8日后卫生部相继颁布了三版甲型HlNl流感的诊疗方案及中医药防治方案[4]。我单位中医专家联合多位名老中医制定了适合我市气候特点的甲型H1N1流感的治疗方案。甲型HINl流感治疗方案疗效与卫生部方案相比有无差异?我们进行了研究,现将结果总结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 例数与分组 共115例,随机分为四组:麻杏石甘汤组(3l例),麻杏石甘汤联合奥司他韦组(28例),中药组(3l例)及联合组(25例)。

1.2 纳入标准 符合卫生部的甲型HlNl流感诊疗方案(2009年试行版第二版) [5]的实验室确诊病例诊断标准者;年龄14~70岁者;病程≤3天者;体温≥37.5℃伴有流感样症状者;签署知情同意书者。

1.3 排除标准 (1)无发热和流感样症状者;(2)有肾、心、肺、血管、神经系统等严重基础疾病,代谢性疾病(糖尿病、甲状腺疾病、肾上腺疾病),免疫缺陷疾病,肿瘤,肝炎或肝硬化者;(3)妊娠或哺乳期妇女;(4)全身使用类固醇或其他免疫抑

制治疗者;(5)不愿参加此研究者。

1.4 终止试验标准 (1)药物过敏者;(2)依从性差者;(3)有重症倾向或达到重症诊断标准者[5]。

1.5 治疗方法

1.5.1 中药组 采用中医辨证及安慰剂治疗。邪在卫分证:清热解毒散 (太子参10g,苏叶6g,黄芩10g,大青叶5g,紫草5g,银花10g,连翘10g,桔梗12g,牛蒡子12g,薄荷9g,荆芥10g,芦根10g,枇杷叶9g,玄参10g,生甘草6g),水煎服(200ml,tid)口服5天;邪入气分、热毒壅盛证:清热宣肺饮 (桑叶10g,白茅根15g,金银花12g,连翘10g,桔梗15g,板蓝根10g,玄参10g,柴胡15g,薄荷15g,牛蒡子15g,马勃15g,黄芩15g,生甘草6g,生升麻12g),水煎服(200ml,tid)口服5天;温热挟湿证:化湿消滞汤 (苏叶10g,佩兰10g,藿香15g,厚朴15g,法半夏15g,茯苓15g,苡仁15g,扁豆10g,白蔻仁15g,苍术10g,陈皮15g,黄连15g,焦山楂10g,甘草6g,苦杏仁10g,建曲10g),水煎服(200ml,tid),口服5天。

服用上述中药同时服用安慰剂胶囊l粒/次,1日2次,连用5天。

中药统一用北京东华原医疗设备有限责任公司的煎药机(型号:YFY2UB)煎熬,每剂加水1000 ml,浸泡0.5小时,加压1.2~1.5MPa,煎煮20min,留取600ml。

1.5.2 联合组 中医治疗同中药组;同时加用磷酸奥司他韦75mg,每日2次,疗程5天。

1.5.3 麻杏石甘汤组 采用麻杏石甘汤加减[4],及安慰剂治疗。麻杏石甘汤加减(炙麻黄6g,知母l0g,青蒿15g,石膏30g,金银花15g,黄芩15g,炒杏仁15g,连翘15g,薄荷6g,炙贝母10g,炒牛蒡子15g,甘草l0g),水煎服200 ml/次),1日4次,共5天;安慰剂l粒/次,1日2次,共5天。

l.5.4 麻杏石甘汤联合奥司他韦组 麻杏石甘汤200mL/次,1日4次,共5天;同时加用磷酸奥司他韦75mg,每日2次,疗程5天。

1.5.5 其他治疗 所有患者如症状明显者可对症治疗,合并细菌感染者加用抗生素治疗。

1.6 统计学方法 使用SPSSl3.0软件对研究对象资料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用均值±标准差表示。多组间的比较采用One-Way ANOVA方差分析,两组间比较用t检验。计数资料比较采用x2检验。P

2 结果

2.1 各组基线情况比较 见表1。另外,各组间患者基础疾病、流行病学、各化验指标异常情况均无明显差异。

2.5 中医证候评分及疗效比较 见表2,3 从表5、表6可见,各组治疗后中医证候评分明显低于治疗前,有统计学差异(P0.05)。各组间中医疗效比较无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

2.6不良反应 中药组1例(1/31)出现轻微的腹泻,联合组中1例(1/25)出现皮疹而中止治疗,麻杏石甘汤组及麻杏石甘汤联合奥司他韦组未见明显不良反应出现,组间比较无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

2.7并发症 中药组3l例患者中2例(2/31)、联合组25例中2倒(2/25)、麻杏石甘汤组3例(3/31)及麻杏石甘汤联合奥司他韦组2例(2/28)出现肺部湿呜,白细胞总数及中陆分类不高,各组发生率比较无明显统计学差异(P>0. 05)。

3 讨论

本组资料显示,轻症甲型H1N1流感临床症状轻,主要表现为发热、咽痛、咳嗽,部份患者有鼻塞、流涕、头痛,极少数患者尚有乏力、全身酸痛、腹泻(2.0%)。体征主要是咽部充血,约l/4的患者有不同程度的扁桃体肿大,与国内文献报道类似。我单位中医专家联合多名名老中医制定了轻症甲型H1N1流感治疗方案,辨为五种证型用药,分别为:风温邪在卫分证用清热解毒散;湿温证用清热宣肺汤:邪入气分、热毒壅盛证用化湿消滞汤;余热未尽、气阴两虚证用桑菊饮;表邪未解、邪热壅肺证用麻杏石甘汤。我们总结出甲流轻症患者常见的三种证型,定下了相应的中医常规治疗方案(同前述)。

我们制定的轻症甲型H1N1流感方案与卫生部方案比较有地方特色,表现在:卫生部方案[4]将甲流轻症分为风热犯卫、热毒袭肺两种证型,风热犯卫证治以疏风清热,选用银翘散加减(银花、连翘、桑叶、杭、桔梗、牛蒡子、竹叶、芦根、薄荷、生甘草);热毒袭肺证治以清肺解毒,选用麻杏石甘汤加味(炙麻黄、杏仁、生甘草、生石膏、知母、浙贝母、桔梗、黄芩、柴胡),清热力量较强。

我们在临床实践中发现卫生部方案与本地区甲流患者的证候特征并不十分吻合。人体素有内湿,暑天感邪之后又多夹外湿,故有内外合邪的表现;轻症患者的热象很少达到热入气分的程度,邪仍在表,临床诊视患者也证实了这一特点(舌苔腻、脉滑、少数有腹泻,鲜见身壮热、大烦渴等气分症状),故治疗不仅仅疏风解表清热,更注重加用芳香化湿、淡渗利湿等药物,而很少使用麻杏石甘汤等清气分热的处方,体现了地方特色,临床也取得了较好的疗效。服用中药的注意事项:老人应在医师的指导下适当调整用量服用;慢性疾病患者及孕妇慎用;预防感冒的中药不宜长期服用,一般服用3-5天;服用期间或服用后感觉不适者,应立即停止服药并及时咨询医师;对上述药物有过敏史者禁用,过敏体质慎用;不要轻信所谓的秘方、偏方和验方。

参考文献

[1]M sc.Ync Abcd,Ph,D JePapLmrg,M D,ef aI. Eme ce 0f 08dtivIie8nallt PmH1N1 VI…g Propaxlg[J]N EgIJ Med,2009;361(23):2296-2297

[2] Anne Mosclla.M, aobnI TmTIs rTlission 0f ivIrResis cant hmu㈣[J]H En商J M甜.2009,360(10):953-956

[3] 王玉光.王晓静,杜宏渡,等.6例甲型IIlNl流感确诊病侧。中西医证治报告[J].北京中医药,2009,28(6):403-406

[4] 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甲型H1Nl流感诊疗方案(第一版)[J]中国呼吸与临护杂志,2009,8(3):209-2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