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饮食文化传播的意义

饮食文化传播的意义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饮食文化传播的意义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饮食文化传播的意义

饮食文化传播的意义范文第1篇

关键词:“美食题材”;影视作品;饮食文化;传播

中图分类号:G20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8883(2016)11-0178-01

什么是“美食题材”?有些人认为在电影、电视剧中大量出现了对食物的特写就是“美食题材”。事实上,影视中的“美食元素”和“美食题材”影视作品是两个截然不同的概念。沈宏非在《如何定义“美食电影”》一文中认为:“以做饭或吃饭为主题或卖点的电影,通常被称为美食电影。”由这一概念延展开去,如《孤独的美食家》(日本美食题材电视剧)、《朱莉与朱莉亚》(法国美食题材电影)、《寿司之神》(日本美食题材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中国美食题材纪录片)等,都应属于“美食题材”影视作品。这些“美食题材”的影视作品在为观者呈现视觉盛宴的同时,也使其中的饮食文化得到了良好的传播。代入到我国饮食文化的传播和推广过程中,笔者认为,“美食题材”影视作品可以作为中国饮食文化传播的重要途径应用到实践中去。

一、“美食题材”影视作品的创作理念

首先,影视作品若想发挥传播中国饮食文化的作用,应具有平民化的创作理念。这种理念强调受众意识,要求影视作品的创作者站在受众的角度上,以平等的心态面对社会群众,并创作出为大众所接受的作品。以《一城一味》为例,片中选取了中国美食文化各不相同的7个城市作为拍摄地,以当地最普通的食材和当地人最为常见的餐饮习俗作为表达对象,通过平民化的叙述方式,以贴近老百姓生活的姿态表达“一方水土养一方人”的中国文化。这种创作意识上的平民化,更有利于增加受众的认同度,从而收到良好的传播效果。其次,“美食题材”影视作品的纪实性与艺术性应进行有机结合。以纪录片为例,记录真实是纪录片拍摄及制作过程中不可违背的原则,但是若要制作出有记忆点、有传播效用的纪录片,就需要在保证记录真实的前提下,融入创作人员的艺术想象力。此外,对拍摄对象自身文化内涵的深度挖掘在这一环节中是必要的。英国电影导演约翰•格里尔逊认为:“纪录片要从日常生活中拍出一部戏剧,从一个问题中写出一首诗。”所以,如果专题纪录片想达到传播文化的效果,就要合理运用这一创作理念,在叙述客观事实的同时,采取艺术的语言和表现手法,不仅要向受众展现客观现实,还要给受众以艺术层面的审美享受,从而引发受众对纪录片所要表达的主旨的思考。除此之外,理想的文化传播过程必须要是真、善、美的结合。这里提到的“真”,不仅指尊重客观事实、展现饮食文化的真实面貌,更指真诚的创作态度。以《舌尖上的中国》(第一季)为例,参与拍摄的15个摄影师都是“70后”,他们都有着良好的学习能力、前卫的思想和坚韧的品格。拍摄过程中整个团队辗转了大半个中国,他们怀揣着对食物、对饮食文化的敬意,把这些饱含历史情感的美食通过优美的镜头语言完美地表达出来。“善”指在中国饮食文化的经营和推广活动中,要追寻对大众有益的功利价值。尤其是在经济迅速发展、生态遭到破坏的21世纪,影视作品必须呈现出以“仁爱”为核心的人文关怀。“美食题材”影视作品得到的支持与当下生态环境持续恶化、食品安全频发危机有着一定的内在联系,因此此类影视作品的创作中应着力呈现人与人、人与食物乃至人与社会之间的和谐关系,这也是当今社会中人们所期望看到并必须付诸实施的。至于“美”,影视作品的美应包括美的客观事物以及美的镜头语言。例如,《中国美食探秘》系列纪录片,采用高清设备拍摄,展现出中华民族悠久丰富的美食文化传统。片中对于美食技巧、食材食器的展示,可以帮助观众进一步理解人与食物之间的关系。其优美的美食呈现不仅吸引了大批观众,还升华了民族情感,这些都是利用“美食题材”影视作品进行饮食文化传播的过程中可以学习和借鉴的。

二、“美食题材”影视作品的传播渠道

影视作品要想传达其创作理念,除了文本本身的价值外,还需要凭借有效的传播手段。“美食题材”影视作品中深厚的文化内涵不能局限于在小众群体中传播,必须通过各种途径为其汇聚人气,并实现品牌化。在这里,传播媒介的选择对传播效果的好坏就显得至关重要。以《一城一味》为例,它依靠中央电视台纪录频道《时代》《真相》一类成熟的纪录片播出平台,在未播出时就有了一批相对固定的受众群,因而达到了良好的传播效果。这也给中国文化的经营管理者和推广人员以启示:想要依靠影视作品传播中国文化,就要给予影视作品创作者以技术和政策的支持,这样才能吸引观众的视线,达到理想的传播效果。除了依靠传统的电影院线、电视媒体外,借势网络媒体也是一个很好的选择。在使用传统媒体进行信息传播的同时,借助网络媒体进行再度推广,可以得到传播速度和传播质量的双重保证。互联网聚集了大量的高文化素质、高消费能力的目标受众,所以网络理应成为营销传播的终端阵地。传统媒体涉足新媒体产业,也是其自身资源优势的延伸。再者就是制造社会话题。在食品安全遭受威胁的今天,“美食题材”影视作品可以唤醒我们对于传统食物的美好记忆,随之而来的关于食品安全的大规模讨论,也会成为作品走红的推动力量。同时要注意的是,想要真正体现出影视作品的价值和意义,就必须摒弃其泛娱乐化的倾向,利用事物的本真和现实去引起公众反思,不能为了制造社会话题而片面追求故事悬念,赚取廉价的关注。

三、结语

“民以食为天,食以味为先”,食物与人类生活息息相关,在物质生活日益得到满足的今天,精神需要显得尤为重要。只有在影视作品中将“食欲”这种需要和谐地体现出来,才能够成功引起人们的共鸣,创造出优秀的作品。“美食题材”影视作品有自身独特的优点,它既能满足人们对“食欲”的渴望,亦可为饮食文化的传播提供助力。如果能够坚持正确的创作理念,并为其选择适当的传播渠道,那么既可以创作出优秀的“美食题材”影视作品,又可以将中国的饮食文化发扬光大。

参考文献:

[1]何苏六.纪录片的责任与影响力[J].现代传播,2005(01):83-86.

[2]常纾涵.从“舌尖”到“中国”——从文化认同到国家认同[J].新闻爱好者,2013(10):22-24.

[3]李萍,张涛.创新美食文化传播思维实践多模态国际传播媒介策略——以成都美食文化国际传播为例[J].成都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05):23-26.

饮食文化传播的意义范文第2篇

饮食是一种文化现象,它具有文化的共性。语言是文化的载体,翻译是文化的传通。对于翻译,传统观念认为,就是两种语言间的转换,而忽视了翻译的文化问题。事实上,在跨文化交际中,交际者遇到的最大困难不是语言,而恰恰是文化。翻译本身就是不同文化间交流的产物,是跨文化传通。20世纪下半叶,翻译的研究出现文化转向,目前,在翻译研究界,人们把对翻译的意义和作用推向了另一个新的研究方向——文化交流与传播。人们把目光投向了翻译承载的使命,把翻译置于各民族文化交流的大背景中进行考察。因此,饮食文化的翻译研究也应置于中国与世界接轨的大背景下进行。

经历了五千多年历史的中华饮食文化,博大精深,是中国人民的光荣与自豪。目前,文化与翻译的研究大多着眼于宏观,而专门讨论文化某一领域翻译比较少。据悉,北京为了迎接2008奥运,针对菜单翻译问题,向社会各界征集对《中文菜单英文译法》的意见,,收录了2700多条菜单及酒水的英文,另外,还专门组织了专家研究讨论有关菜名的翻译,旨在让国外旅客更方便地了解中国饮食文化。菜名实际上是一国文化的体现,老外对中华饮食文化的了解很大一部份就是从中国菜中体现出来的,如果外国人能明白我们的一些菜名的寓意,或是把这些菜名弄明白,实在是在学习一门艺术,他们定会因此而更了解和喜欢中国。

二、饮食翻译中的文化身份问题

基于文化研究的广阔视野来探讨华夏饮食文化的翻译,就不能不涉及到其文化身份问题。文化身份通常被看作是某一特定文化的特有,同时也是某一具体的民族与生俱来的一系列特征(蒋红红,2007)。无论对于一般意义上的文化还是某一特殊领域里的文化,在翻译中识别文化身份可以强化本民族的文化特点和文化特性。不同的国家和民族的饮食文化存在着明显的差异,这种差异就是文化个性或民族特性,构成着独特的民族特色文化,形成了世界文化的多元性。中华饮食文化形成其固有的文化身份,是文化中最珍贵的部分,是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应予以最大限度的保留并有效传播的部分。

具有五千多年悠久历史的中华饮食文化博大精深,是中国特有的文化,是中华民族的宝贵财富。在文化饮食翻译中,要求译者必须对中西文化都有充分把握,用西方人最喜欢的方式去翻译中国的文化内容。笔者认为,汉英翻译的目的之一在于让世界了解中国,促进中华走向世界。但不断交流与融合的世界文化使人类共性的认识逐渐扩大,随着经济政治的全球化,各民族间的差异不断在缩少,而中华自身的文化身份却变得模糊。正如A.L克鲁伯所说“每一种文化都会接纳新的东西,不论是外来的,还是产自本土的,都要依照自己的文化模式,将这些新的东西加以重新塑造。”当我们自豪地看到伟大的中华文化被广泛传到世界各地时,我们要注意中国也在不断受到外来文化的冲出和影响。笔者认为,在世界全球化和文化的趋同过程中保持中华饮食文化固有的个性和特征,保证中华饮食文化身份的清晰度,显得尤为迫切与重要。

要保持中华文化身份,使之有效地得以传播,首要的是保护文化的核心价值不受到损坏(李庆本,2004)。不同文化的相互了解,互为尊重,互为补充,以达到人类心灵的沟通,应该是多元文化语境下的一种理想追求。美国著名汉学家约翰.J.迪尼教授指出:“每一种语言都从文化中获得生命和营养,所以我们不能只注意如何将一种语言的内容译成另一种语言,还必须力求表达两种文化在思维方式与表达情感方面的习惯。”那么,翻译作为跨文化传通,如何才能发挥其本质价值,让世界人民都认识中华饮食文化,是值得探讨的一个重要问题。

三、中华饮食文化翻译中的“痛处”——可译性与不译性

在翻译研究中出现了可译与不可译的争论。我国著名翻译家杨宪益先生提出了“文化意味”不可译这一问题,是指文化中的意义,即这种文化意义对本文化群体而言是不言而喻的,然而对不同文化群体的成员来说,则是陌生的。我们知道,由于世界各国人民所生长环境的地理、气候及风俗习惯等都存在着或多或少的差异,相互而言有许多新鲜事物。如中国有许多像“狗不理”“麻花”“糯米鸡”“双皮奶”等这些有名的民间食品,要把它们翻译出来介绍给外国朋友认识确实不容易。因为这些传统的食品是中华民族特有的,不能从英语语言的文化中找到相应的词来表示,而且它们当中还隐含了不少历史典故,并非能用三言两语道清楚。

关于如何更好地解决饮食文化翻译中的“文化”问题,金惠康教授认为,对于这种存在的语言不可译和文化不可译,“从翻译技巧的角度看,译者若紧扣原语的含义,不死抠字眼,至少能对作者的意思进行诠译或引申,这样可实现和提高跨文化的可译性”。笔者认为,根据翻译中的对等原则,这种对等是没有绝对的对等,在文化翻译这方面尤为明显。因此,翻译时只能通过寻找相通点而不是相同点,使原语者和目的语者能达到一个共识,这是从实践中已经证明可行的,因为文化是可以理解的。那么,作为译者就要充分了解两种语言的文化背景。

我国的外交政策提出要做到“求同存异”。在翻译研究中,有学者也提到,翻译是个求同存异的行为过程。由于文化翻译具有跨文化性,翻译必须做到尊重原文化与目的语文化,通过各种各样的方法手段,努力使译文保持原文化的意义与内涵,达到宣传和发扬原文化的目的。

四、存在问题

2006年,北京市旅游局从北京各大涉外饭店搜集了3大箱菜谱,共30000多个菜名的翻译。有关翻译小组人员研究后,发现其英语翻译五花八门,有的让外国客人不知所云。笔者认为,以上所举虽是小事,造成的却是国家间的误解。可见,翻译的跨文化性意义是不容忽视的。

笔者从网络以及相关一些书籍上收集了几百个中餐菜名的英文翻译,并对此进行研究,发现存在着三大翻译上的问题:

1.翻译得不知所云

“水煮鳝片”翻译成‘thewaterboilstheshanslice’,如此按字面来翻译成的英文实在令人啼笑皆非。还有把“麻婆豆腐”翻译成“满脸雀斑的女人制作的豆腐”,“红烧狮子头”翻译成“烧红了的狮子头”,“四喜丸子”翻译成“四个高兴的肉团”,看了会叫人跑掉。因此,对于菜名的翻译,译者切忌没理解清楚其真正的含义而直接用字对字的方法来译。这些翻译或是有明显的语法错误,或是严重歪曲原名的意思,使外国人读后感到一头雾水,不知所云,这不能达到通过翻译进行交流的目的。

2.表达不一,让人糊涂

在中国饮食文化翻译中,往往会看到一些用词不一致的现象。由于不同的英语单词,它所指代的事物,表达的意思都是有所差别的。这个问题主要出现在对点心类的翻译上。如:

把“馒头”译成:steamedbread;steamedbun

把“汤圆”译成:pudding,dumpling,ball

把“粥”译成:gruel,softrice,porridge

一个食品竟然派生出好几样不同的东西来,确实让人费解。因此,翻译此类食品时,译者一定要理解清楚各种食品的性质特点,找准相关的词来翻译,不能张冠李戴,更不能顺手牵羊,东拉西扯一个词来凑合,此做法是对文化极大的不尊重。对此,尽管译者可以采用多种方法进行翻译,因为翻译方法是灵活的,但应尽可能地保持原文化的意义与内涵。如“宫保鸡丁”这道菜有常见的3种译法:

GongBaoChicken;

SauteedChickenCubewithPeanuts;

DicedChickenwithPeanutsinChiliSauce(2007-12-13).

3.不够准确

由于文化上的差异,在饮食翻译上,我们不难发现,有不少中国特有的东西是不能在英语字典里找到相关的词来表示的。另外,有些食品,我们可以用英语表达出其基本意思——一个笼统的意思,而不能道出其细节。如:中国菜当中,有很多是以“肉丸”为主材料而做成的。可是一个“丸”字,都用‘meatball’来译的话,笔者认为十分不准确。难道外国人天生来就会知道中国制作‘meatball’里头究竟是猪肉,牛肉,鸡肉还是鱼肉?在此,译者要注意一点,某些教徒是不能吃某类肉的,如伊斯兰教徒不吃猪肉。因此,笔者认为翻译的准确性不仅是翻译的一个行为标准,也是一个道德标准,是尊重各国人民文化的表现。而且,这种笼统的翻译,往往会失掉地方饮食文化的特殊性——文化身份。

再如,中国人除了三餐主食之外,还喜欢吃糕点,糕的品种可谓不胜其数。广东人喜欢吃的早点有“萝卜糕”和“芋头糕”,有人翻译成:‘Friedwhiteradishpatty’和‘Tarocake’。笔者查阅了《朗文当代高级英语辞典》和《牛津高阶英汉双解词典》两大权威词典,比较了patty,cake,pudding,pastry,dumpling,和bun的词意,认为在翻译两种食品时,根据它们的选料(萝卜,芋头,粘米粉,水),做法(蒸),及特点(软块状),最佳的选词是‘pudding’。

五、饮食文化翻译的方法

为了能更好地翻译出中式菜名,笔者认为,了解中国菜名的命名方式尤为重要。根据王秉钦教授在《文化翻译学》一书中所提,可归纳出六种方式:以写实物法命名,以写意手法命名,以人物、地名、数字以及颜色命名。从这些命名方式中可以看出,除了以写意手法命名的一些菜名之外,大部分的菜名都显示出菜肴的主材料,作料,烹调方法,口感,口味等信息,有些就以菜肴的发源地和发明者来命名,也有些菜名本身是个历史典故。有了这些信息,译者就可根据菜肴的特点来确定翻译的方法。

另外,从翻译的内容和本质来看,笔者认为与文艺性的翻译相比,饮食文化的翻译更多的属于科学翻译,因为它是以传达实用信息为主的翻译活动,以求信息量相似的思维活动和语际活动(黄忠廉,李亚舒《科学翻译学》,2004)。而且,饮食文化翻译有很明显的“准确性,有效性,程式化”(黄忠廉,李亚舒《科学翻译学》,2004)等科学翻译的特征。至于怎样译,就“要由译者面对文本,综合各种因素做出最后决定”,是“讨价还价”的结果。(贺微,2006)基于此特征与目的,笔者对饮食文化翻译的方法归纳如下:

1.直译法

对于中外两国都有的食物或食品,就用现有相应的词或表达来翻译。如各种蔬菜、水果、肉类等名称可从字典中找到相应的词来翻译。如果是一些外国有而本国没有的食物,我们也可以找出相应的英语单词来翻译。可是对于一些本国有而外国没有的食物,如果外国人有现成的说法,翻译时就可直接采用,如广东有一种瓜,当地人称作“丝瓜”,外国朋友称为‘Chinesecucumber’;如果没有相应的词来翻译的话,就得改用别的方法,避免前面所述的那些不该发生的笑话。

2.音译法——创中国特色

音译法可以用来翻译一些本国或本地特有的食品。事实上,国内许多食品的名称如“香槟”(champagen)“芝士”(cheese)“吐司”(toast)“汉堡包”(hamburger)等都是从地道的英语所翻译过来的,久而久之中国人都知道那是什么东西了。那么,我们也可以直接用我们的读音来翻译本国特有的食品,让外国人都熟悉中国的说法及认识它们,据了解,在美国和欧洲的中餐馆中,中文菜单翻译英文最直接的方法就是“音译”,这种方法简洁而直接也很有特色,如豆腐,更多的用‘TOFU’来翻译,美国人点菜时已经会正解地说“TOFU”,还知道它是有益健康的。这才真正做到了传播本国饮食文化精髓的目的。诸如此类的,又如“驴打滚”(Ludagur),“狗不理”(Goubuli,后来据此读音定为:Gobelive);再如“馒头”,“饺子”,“汤圆”不如直接音译为:Mantou,Jiaozi,Tangyuan,这样一来,外国朋友也就知道这是地道的中国风味小吃了。

3.混合法

虽然音译法直接而且很能体现中国的特色,但是,对于一些初次接触中国饮食文化的外国朋友来说,确实有点为难了他们。为了更好地解决跨文化理解上的问题,译者还最好在音译之后稍加注解或补充说明。如,对“狗不理”可加注‘steamedmeatbun’的解释;在翻译“河粉”时,可加注‘cantonesestyle’使之更准确。

另外,对于一些以人名,地名等来命名的菜名,翻译时可采用音译与直译混合的方法来处理。如“宫保鸡丁”可翻译为:‘GongBaoDicedChicken’(笔者译),“麻婆豆腐”译为MaPoBeancurd或MaPoTofu(注beancurd)(笔者译),“东坡肉”译为‘DongPoStewedPork’。

4.意译法

以写实手法命名的菜名,往往其体现了菜肴的很多基本信息,因此比较多地采用意译,主要把菜肴的主料,口味,口感,烹法等基本信息翻译出来,或者再加用‘with+辅作料’。如:braisedbeefwithbrownsauce红烧牛肉

Slicedchickenwithseasonalvegetables时菜鸡片

Tenderstweedfish水煮嫩鱼

Slicedfishwithtomatosauce茄汁鱼片

SatuteedSliceMuttonwithScallion葱爆羊肉片

RoastedLambLeg烤羊腿

FriedEggswithHam火腿煎蛋

TraditionalAssortedSweetsBeijingStyle京味什锦甜食

5.图文声并用

用意译法来翻译菜名,使翻译有更高的准确性和更强的有效性,但有时候会显得过长,不简洁。为此,笔者认为可以用简洁的翻译加附上相应的图片,这样的效果会更佳。而对于一些含有历史典故的菜名,更好的是通过服务人员现场解说,或者让外国朋友翻译出有关背景资料供阅读。

六、结论

随着经济政治的全球化,文化也不断全球化。事实上,中国早在秦汉时期,就有对外的交流。如西汉的张骞出使西域,唐朝高僧鉴真东渡日本等,这些跨文化交流,使中国有机会吸收外来的先进文化,同时也把华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饮食文化,发扬并传播到世界各地。那么,在跨文化的环境中,各国人民是通过什么样的方法途径,才得以如愿有效地相互交流呢?本文就是从跨文化传播的角度来探索文化翻译的另一新意义——文化的传播。为此笔者想对中国饮食文化的翻译展开讨论,通过讨论,探讨目前中国饮食翻译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并归纳出一些相应的翻译策略用以处理翻译中的问题,使翻译真正实现交流,传承,沟通,创造与发展的本质价值。

参考文献:

[1]金惠康.跨文化交际翻译续编.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4.

[2]吕俊.跨越文化障碍——巴比塔的重建.江苏:东南大学出版社,2001.

[3]王秉钦.文化翻译学.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1995.

[4]许钧.尊重、交流与沟通——多元文化语境下的翻译.中国翻译研究论文精选.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6.

[5]龚光明.翻译思维学.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4.

[6]拉里A.萨默瓦,理查德E.波特.文化模式与传播方式——跨文化交流文集.北京: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3.

[7]单波,石义彬.跨文化传播新论.湖北:武汉大学出版社,2005.

[8]外语教学与研究.2007,(3).

[9]贺微.译学研究的视角与选择[J].中国外语,2006,(5).

[10]朗文当代高级英语辞典.外语教学与究,2002.

[11]牛津高阶英汉双解词典.外语教学与究,1997.

饮食文化传播的意义范文第3篇

关键词:饮食文化 传承 发展

引言

中华饮食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在世界上享有很高的声誉,正如孙中山先生在其《建国方略》一书中曾说:“我中国近代文明进化,事事皆落人之后,惟饮食一道之进步,至今尚为各国所不及。”如今,在中西方饮食文化不断交流和碰撞的过程中,我们的饮食文化逐渐出现了新的时代特征和更为深刻的社会意义。为了使中华饮食文化能以不衰的生命力占据世界市场,我们每一个人都应承担起将所属的文化发扬光大的责任。如何继承和发展我国优秀的饮食文化,便成为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在饮食文化方面的一个重要课题。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以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努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为主题,做出了专门的研究和部署,并且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

全会指出,当今世界处在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当代中国进入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和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越来越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丰富精神文化生活越来越成为全国人民的热切愿望。对于餐饮界而言,我们要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明确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化事业的重要职责和崇高使命,准确把握当今时代文化发展新趋势;结合餐饮行业的实际,推进餐饮产业与饮食文化相融合,对我国优秀饮食文化做到批判性地继承和发展,进而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深化对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学术研究,加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理论研究和责任担当;切实推进理论创新,更加自觉地加强对重大现实问题的学术关注,为中国餐饮业作出新的理论贡献。

饮食文化与文化的关系

文化包括广义文化和狭义文化。广义文化是指人类在社会历史实践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狭义文化专指社会意识形态。文化是“自然的人化”,即由“自然人”化为“社会人”。由于人的实践活动同时就是文化活动,因此,文化可以归纳为人的存在方式和生活方式。人类为了生存,首先要满足基本的生理需要,俗话说就是填饱肚子,也就是“吃”,当吃喝的需求得到满足,人类会产生更深层次的需求。从古至今关于“吃”的一切现象和关系的总和,都可以归结为饮食文化的范畴,它贯穿于人类的整个生存、延续和发展的历程,体现在人类活动的各个方面和各个环节中。饮食文化来自于、表现于和存活于生生不息的人的文化世界之中,是人的生命力和主体性的张扬与展示。

具体而言,人活着,就需要吃东西,这是本能,是自然人属性。但人为什么吃、吃什么、怎么吃,这就是饮食文化所要研究的问题,这是社会人的属性。不同地区、不同民族(中、西方人,农业民族,游牧民族)、不同时代所表现的吃的内容和吃的方式是不同的,这就构成了不同的饮食文化,它是在特定的社会民族文化的氛围中长期积淀形成的。深究其结构层次:首先,物质层面。比如前面我们说吃什么、怎么吃,这是文化。但凡此种种首先必须固定、附着在一个物质上面。也就是说,我们“吃饭”,首先必须要有“饭”本身。第二,制度层面。譬如,我们要举行一次婚宴,光有饭菜、主客、场地还构不成一个完整的婚宴,还要按照一定的规格和礼仪,把诸种散乱的、众多的对象组织起来。第三,精神层面。这也是饮食文化最核心的部分。还是说婚宴。比如说,现在饭菜、主客、场地一应俱全,并且都已经按照一定的规格和礼仪组织起来了,那么,下一步就应该考虑,这次宴会的目的是什么?如何凸显其主题、特色?于是,我们才算确立下了举办这次宴会的目的、宗旨―喜庆祥和或欢快、个性的婚宴,也就是办这个婚宴的精神所在,最终是为了保证能够完成、实现大家共同致力于的欢庆、见证新婚的一些精神上的追求。也就是说,一次现实的饮食活动,我们若要将其设计、安排得合理、美满,吃什么仅仅是个基础,更为关键的主要的是我们是否将与宴者所从属的大文化背景理解、诠释得恰到好处。所以说,饮食文化不仅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是最为基础的部分。饮食文化与文化相伴而生,相和而成,相随而行,二者共生共存。

我国饮食文化传承与发展思路

纵观全球,放眼中国,我们不难发现,随着生产力的提高、商品经济的发展,家务劳动社会化越来越深化,当今人们的饮食生活已经形成了一个新的运行模式:现代餐饮业以餐饮产品为桥梁将餐饮企业和餐饮消费者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形成了完整的饮食文化运行机体。饮食文化在餐饮大众层面的折射所形成的现象,表现在人们吃什么、怎么吃、吃的目的、吃的效果、吃的观念、吃的情趣及吃的礼仪等等,它既是饮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餐饮消费者的需求的表现形式。饮食文化在餐饮企业层面的折射所形成的现象,在表层要素表现为餐饮品牌名称、菜点等;在深层要素表现为企业的价值观念、经营哲学等所表现的文化内涵,它是饮食文化的另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市场经济的今天,餐饮企业的经营基本上都是建立在对餐饮消费者需求分析的基础上,根据企业自身在经济实力、业务能力等因素,选择经营业务的范围进行经营运作。餐饮企业在餐饮产品的销售过程中,通过为餐饮消费者提供的餐饮产品与服务,向餐饮消费传递的是从外到内的企业文化。餐饮消费者和餐饮企业在由价值规律形成的互动机制下使饮食文化得到不断的自我发展。因此,针对中国饮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所面临的问题,我们也应该从消费者、餐饮产品和餐饮企业三要素切入。

(一)消费者:饮食文化的缔造者

正如以上分析,在商品经济时代,虽然表象上消费者更多表现出享受者、接受者的身份―享受现有市场可能提供的各种饮食产品,体悟与之对应的各种饮食文化,但仔细思考,不难得出其实深入到饮食文化乃至文化的本质―“人的存在方式和生活方式”以及商品经济“需求决定供给”的本质,历史上的广大劳动人民和当代的消费者其实一直都是不自觉或自觉中创造、沿革并传承着自己的饮食文化。因此,从饮食文化传承与发展的角度,消费者当之无愧应该是真正的缔造者。

当今,人们的饮食生活已经进入了“体验经济时代”,饮食文化逐渐走向多元化,人们的饮食需求已从温饱型向质量型、享受型转变,讲究饮食的美感、情趣和健康等等。消费者要扮演好饮食文化缔造者的角色,完成好其在中国饮食文化传承和发展中的历史使命,归根结底集中于其是否全面、准确地理解饮食文化内涵。

一是,自觉树立“饮食素养”观念。作为饮食文化的缔造者,系统的、全面的饮食知识是一个消费者进行饮食文化传承和发展的看家本领。个人饮食素养的重视与提升,不仅能从自我创造层面促进中国饮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更能从鉴赏、消费层面推动整个餐饮市场从消费需求到企业供给的全面升级。具体而言,迎合时代的需求,当今消费者应该更新对中国饮食文化的理解:不应仅停留在“吃”的表层,而是强调饮食文化所产生的社会意义。在日常生活、工作和学习中,不仅应该自觉地熟悉甚至掌握诸如饮食营养、烹饪技术等饮食科学知识,还应广泛接触、了解各时各地饮食文化知识,掌握各国各地饮食历史与发展、饮食风俗与习惯,从而获知具体时空下的饮食文化的完整内涵,为其逐渐形成较强的饮食文化鉴赏与创造能力奠定文化修养基础。

二是,发挥教育的基础性保障作用。诚然,中国饮食文化的缔造根植于每一个消费者的饮食素养,但要达到实现中国饮食文化整体传承和发展的水平与高度,仅有消费者个人的自我修养肯定是远远不够的,而是更多地取决于国家、地方有关饮食文化层面教育体系的完善程度。因为教育不仅是灌输知识和培养人才,而且是传递社会生活经验和传承社会文化的基本途径。因此,我们可以从教育入手,传输给消费者相应的饮食科学文化知识,即进行“食育”。搞好“食育”教育应采取以下举措:一是全民性。我国地域辽阔、人口众多,“食育”应注意覆盖各地域、各类人群,面向公众普及饮食科学知识,使公众能够通过各种途径获取饮食科学知识。二是全程性。“食育”应根据不同年龄段的特点,设计不同的“食育”内容,使公众从入学开始直到成年、老年全程获取所需的饮食科学知识。特别是青少年的学龄时期,应将“食育”与德、智、体、美并列为教育方针的重要内容。三是专业性。“食育”应特别注重专业性,应制定“食育”行业准入制度,规范专业人员的从业标准,避免公众获取不正确的饮食知识。四是规划性。“食育”应由政府相关部门和有关专家共同制定面向不同人群的“食育”规划,既要有短期规划,又要有中长期规划,有计划、有步骤地推行“食育”。五是监督性。“食育”应确定政府有关部门对“食育”进行监督与管理,规范行业行为,清理不符合行业标准的机构和人员,规范有序地实施“食育”。

(二)餐饮产品:传递饮食文化的重要载体

在市场经济时代,餐饮业以餐饮产品为桥梁将餐饮企业和餐饮消费者紧密的联系在一起。餐饮业中餐饮产品的概念不仅仅指菜肴,还可以指一个各类经营要素的有机组合,通常包括实物产品形式、餐饮经营环境和气氛、餐饮服务特色和水平、产品销售形式等内容。如今,饮食消费已经演变为一种文化消费,消费者在选择餐饮产品的过程中,向企业传递着从物质层面到精神层面不断变化的消费需求。餐饮企业为消费者提供特定的产品和服务,在满足消费者多样化、个性化需求的同时,实际上是与消费者进行着相应的文化交流。此外,中国饮食文化拥有几千余年的悠久历史,地域差异性和多民族特性使得餐饮产品具有明显多元的文化特征。餐饮产品因此成为大众吸收和传播饮食文化的媒介,人们不仅获得了饮食享受,还受到了中华饮食文化的熏陶,学习到了相关饮食哲学的深刻内涵。

餐饮产品作为饮食文化的物质层面,中国悠久的饮食历史和繁荣发展的现代文化为其不断发展、创新提供了更大的空间。从烹饪、菜点文化或人们饮食观念的角度来说,当今的餐饮产品应该在充分满足人们求卫生、求安全的前提下,以餐饮产品的味、质、香、色、形、器等基本属性为物质呈现,追求饮食的审美化。立足当今消费者需求的发展趋势,未来餐饮产品发展的方向主要有:

1.时尚化。饮食时尚的风向标本身就是餐饮产品创新的导航仪,大致来看,根据现代餐饮消费者的饮食需求,餐饮产品时尚化的内涵主要又有以下几个特点:一是简洁。现代人生活节奏加快,在烹饪上要求简洁,对烹饪美的追求同样要求简洁明快,反对繁琐。二是富有个性。现代人的审美观是强调个性的。在过于共性化的生存环境中,人们特别欣赏带有个性色彩的审美对象。对于日常的饮食,那些有着鲜明个性的菜肴点心和就餐方式总是更受欢迎。三是崇尚自由。自由是一种更高层次上的审美。人类的饮食活动现在已经从往昔固定的模式中走出来,去追求一种自由的方式。自助餐方式的受人欢迎,就是人们追求饮食自由的具体反映。这也是时代的产物,时代的特点。

2.返璞化。所谓返璞化的菜点,即是崇尚自然,回归自然,利用无污染、无公害的绿色食品原料而制作的菜点。由于现代都市生活的紧张、快节奏和喧嚣,加之社会大工业的发展,受抗拒污染及保健潮风行的影响,越来越多的人对都市生活产生了厌烦和不安,渴望回到大自然,追求恬静的田园生活。反映到饮食上,各种清新、朴实、自然、营养、味美的粗粮系列菜、田园菜、山野菜、森林菜、海洋菜等系列菜品日益受到人们的喜爱。这正对应于饮食美“俚俗”、“天然”的范畴,注重讲求原料的天然、质朴,制作工艺的绿色环保,营养搭配的多样平衡,饮食氛围的随意自在。因此,返璞化既充分利用资源,又保护生态环境和有益于顾客身体健康是餐饮产品创新的重要趋势之一。

3.健康化。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各种“富贵病”成了现代人的一大隐患,如何在饮食上做到更科学合理就显得更加重要。这种更多考虑健康原则的饮食倾向,必然对餐饮产品带来新的发展思路。比如,在烹饪中注重健康的合理搭配有时比口味更为人们所重视;低盐、低糖的食物受到普遍的欢迎,以及强调筵席的改革等等,都是基于健康的目的。另外,人们对滥用化肥、农药的农产品对身体健康的危害越来越重视,“无污染、安全、优质、具有营养价值”成为人们选购食品首要标准。因此,允许使用高效低毒农药和化学肥料的无公害食品;允许限量、限品种和限时间的使用安全的农药、化肥、兽药和食品添加剂化学合成物质的绿色食品;以及强调从种植、养殖到贮藏、加工、运输和销售各个环节中都不使用农药、化肥、生长激素、化学添加剂、化学色素和防腐剂等化学物质,不使用基因工程技术的有机食品受到人们的青睐。

4.多元化。饮食口味既有共同性的一面,又有差异性的一面。这就决定了菜品创新趋向的多元化。首先表现在经营的多元化,现代社会的高速发展导致了国际交往的频繁和扩大,广大烹饪师走出国门的机会增多,外国客人不断走进我们的餐饮市场,中外烹饪的交流越来越深入。由此带来了餐饮经营多元化的局面,菜点制作技艺相互模仿、学习、扩散,各地区与国家之间在技艺和款式上取长补短,不断借鉴与融合的菜点制作风格将更加明显。其次还表现在烹饪原料上。从发展趋势来看,以下的原料将成为今后的方向:可食性野生植物、藻类植物、人造烹饪原料、在国家法律允许范围内由人工繁殖饲养的部分优质野生动物以及昆虫等。另外还表现在烹饪设备的多样化、就餐形式的多样化、口味的多样化等等。

(三)餐饮企业:饮食文化的传承者

在宏观层面,餐饮产品文化是指在一定历史时期,餐饮业某一类或某一种菜点在质、味、触、嗅、色、形等方面以及制作和享用过程中形成的文化内涵,从属于餐饮文化的物质文化层;在微观层面,餐饮企业文化传播是由餐饮产品的制售来完成的,餐饮产品文化是餐饮企业文化的物质载体。因此,餐饮企业作为饮食文化的另一个重要主体,较个体的消费者,明显具有相当的开发实力和广泛的大众影响力,是饮食文化的传播者和开拓者,在中国饮食文化的发展历程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笔者从以下两方面提出企业层面传承与发展中华饮食文化的思路。

1.弘扬中华传统饮食文化。中华饮食文化承载着千年的中华文明,它的发展轨迹是随着我国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发展而积沙成塔的积淀过程,并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和特征。谈到中华饮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餐饮企业首先要善于挖掘历史上各民族优秀的传统饮食文化,从传统文化中吸收营养,做到古为今用,推陈出新。

民族的饮食往往是传统思维的表现形式,例如,中国传统饮食文化蕴含着民本、敬粮的饮食观念,“以味为本”的美食追求和崇尚自然的饮食哲学。加上传统饮食结构、饮食器具、饮食惯例和加工技艺的演变,使中华饮食文化的内涵在其不断发展的过程中得以丰富。餐饮企业可以通过举办或参与一些饮食文化主题活动,通过加深对传统饮食文化的理解,进一步推动中华饮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2011年12月17日以“仁和、博学、发展、共赢”为宗旨的“第二届中国(曲阜)孔府菜发展论坛”在山东曲阜举办,来自海内外的餐饮企业经营者和鲁菜烹饪大师就孔府菜的发展历史、继承、创新、发展等问题进行了交流研讨。此次活动凝聚共识,汇集力量,搭建了餐饮企业文化交流平台,不仅传播了孔家菜“食不厌精,脍不厌细”的饮食理念,而且弘扬了中华儒家传统饮食文化。

此外,餐饮企业可以把传统饮食作为特色推广,把传统饮食文化的精髓通过实践落实体现在餐饮产品上。注重对传统饮食文化工艺的把握,秉承继承、发扬、创新中国传统饮食文化的宗旨理念,探索挖掘中国各地各民族美食文化价值,通过其用心传承,为中华食文化的发扬贡献自己的力量。

还有,针对消费者求新求变的消费心理,餐饮企业可以加大对餐饮产品的开发研究,使之与当下健康的饮食观念以及时尚的饮食风格相结合。餐饮企业要紧跟现代饮食文化发展的脚步,注重餐饮产品的创新,人们对餐饮产品的实用性消费上升到文化消费的境界时,中华餐饮文化在产品价值实现过程中得到传承与发展。

2.加强餐饮企业间的国际交流。随着国际间文化交流的日益加深,外来饮食文化不断介入人们日常的饮食生活中。要让中华饮食文化走向世界,一方面,就要求餐饮企业在坚持中国传统饮食文化的基础上,正确的对待外来饮食文化,积极参与国际饮食文化交流活动,促进文化交融的同时汲取其中有利于自身发展的有益成分,做到洋为中用。另一方面,餐饮企业要充分利用我国在世界各地孔子学院这一文化交流平台,将中国饮食文化纳入教学内容之中,以传播技术向传播文化转变,提升中国饮食文化在国外的影响力。

2008年10月,“第四届中国(北京)国际餐饮・食品博览会”,同每四年举办一届的“第六届中国烹饪世界大赛”(视为餐饮界的奥林匹克盛会)同期在京举办。来自包括美国、日本、澳大利亚、德国等近2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餐饮企业的厨师代表,均在比赛中展示了各国不同的饮食文化背景下的特色菜肴和烹调技术。大赛组委会专门设立的20个精品宴席美食展台,体现了各国餐饮企业的餐饮产品的文化特色。此次活动不仅是全世界餐饮业的盛会,更是弘扬中华饮食文化的平台,是餐饮业人士学习交流的绝佳机会。

这类饮食文化的国际交流活动,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世界各国餐饮企业对中国饮食文化的理解,加深了国与国之间的文化交流与友谊,并扩大了中华饮食文化在世界范围的影响。

综上所述,严格遵循当今饮食文化传承和发展的规律,紧紧抓住人类现实饮食生活运行的三要素,理解其要义,实现其提升,将实现中国饮食文化的更好传承与更快发展,从而最终融入并进一步推动中国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

参考文献:

1.孙中山选集[M].人民出版社,1981

2.杨铭铎.餐饮概论[M].科学出版社,2008

3.杨铭铎.加强中国饮食文化软实力建设的初步思考.中烹协首届餐饮学术年会上的发言,2010.8

4.杨铭铎.现代餐饮企业创新―创新系统构建研究[M].科学出版社,2010

5.余炳炎.现代饭店管理.人民出版社,2002

6.杨铭铎.饮食美学及其餐饮产品创新[M].科学出版社,2007

7.杨铭铎.餐饮企业管理研究上册―餐饮企业战略[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饮食文化传播的意义范文第4篇

关键词:翻译模因论;河西走廊饮食词汇;英译

中图分类号:H030 文献标识码:A

一、引言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由于地理位置的差异,各地的历史、文化、宗教、社会、民俗都存在很大的差异,饮食也如此。河西走廊因其独特的地理位置和气候条件,形成了以面食为主的饮食习惯。河西走廊的饮食文化博大精深,是悠久历史文化的沉淀。虽然主食以面食为主,但是勤劳淳朴的河西人民以其智慧,运用不同的制作手法和烹饪方法使得河西走廊的饮食不仅色香味美、色形夺目。

由于河西走廊横跨威武、金昌、张掖、酒泉和嘉峪关五市,使得河西走廊的饮食也存在一定的差异。若要将各具地方特色且富有文化内涵的河西走廊各地的饮食翻译成英文,让西方游客理解并接受,把河西走廊的特色饮食文化传播到世界各地,对于译者来说是很大的难题和挑战。因为,翻译的单位“既不是词汇,也不是文本,而是文化”。中西文化的差异导致译者很难在英语文化中找到与河西走廊地方饮食词汇对应的英语词汇,所以在词汇转换的过程中,要借助“模仿”复制的手段,探究河西走廊饮食词汇的翻译,希望为河西走廊饮食词汇的英译研究提供更加广阔的视角,让河西走廊饮食文化走向世界。

二、模因与翻译模因论

1976年道金斯在《自私的基因》中使用了Meme一词说明文化进化的规律。他指出meme不仅是人类文化进化的基本单位,而且还是文化遗传单位,要义是文化传播和模仿。Blackmore认为,如同生物进化一样,语言文化也在不断进化之中,在文化进化过程中,模因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切斯特曼提出的翻译模因论,主张翻译理论的更迭和演变本身就是翻译模因不断复制和传播的结果,他认为每一种模因既是对以前模因的复制和继承;而另一方面它也会在复制和传播的过程中产生一定的变异,在变异中求得发展。在复制模因的过程中,源语模因会束缚译出语,g出语会发生模因变体,如意译模因、节译模因、略译模因、译述模因、译评模因等,所以模因翻译是一个增值或删减的动态的传播过程,

三、翻译模因论与饮食词汇翻译

由于中西文化差异,河西走廊特色饮食文化中很多饮食词汇在英语中很难找到对应的词汇,这给翻译地方饮食词汇带来了很大的制约。为了把河西走廊的特色饮食传播出去,翻译模因论为饮食词汇的翻译提供了很好的翻译途径。从翻译模因论的角度,河西走廊特色饮食词汇及其所蕴含文化的翻译过程就是源语模因到译语模因的转化过程。在这个转化过程中,模因发挥着重要作用。由于模因翻译是一个动态的过程,意味着源语与目标语的转化可分为原信息的等值或等效的纵向传播和非对等的横向复制和扩散。根据模因的传播方式,结合河西走廊特色饮食文化的特点,以模因为切入点,有效地进行语言转换,可以使河西走廊的饮食词汇翻译达到外宣的目的。

(一)直译核心模因

1. 直译“绘形”模因

面食虽不像菜肴那么种类丰富,主料和配料繁杂多变,但其面粉的特性,可以被制作成形状、大小各异的种类。而形状各异的面食会影响食客的视觉从而影响味觉,因此面食翻译中在现面食制作的形状和尺寸大小是非常必要的,这样可以达到视觉感官上的满足,从而让国外食客在点餐时有更为直观的选择。对于以形命名的饮食名称可采用现形译法,直译这类饮食词汇的核心模块。河西走廊的特色饮食的命名中既包含了制作手法还包含了形状的信息,可直译核心模因来达到预期的效果。如搓鱼子、炮仗子、香头子、鸡肠子、麻食子(又名猫耳朵)、桃娃子、鱼儿粉都是以形命名的饮食,可直译绘形的核心模因,但为了避免产生歧义,可分别译为fish-shaped noodles、firecracker-shaped noodles, incense-head-shaped noodles、chicken’s gut-shaped noodles、cat-ear-shaped noodles、peach-shaped steamed bun和fish-shaped jelly。

2. 直译食材模因

河西走廊饮食的主要辅料也其命名的一大特点,不但可以提供客人选莱时所需要的基本信息,而且可以迎合客人的食欲、口味。翻译中可以采纳直译的翻译方法。如炸酱面译为noodles with fried bean and meat sauce, 荞麦面可以翻译成buckwheat noodles,灰碱面译为gray alkaline noodles,粉皮面筋可以翻译为sheet jelly and gluten,鸡肉垫卷子可译为braised chicken and doughroll。羊筏子就是把羊的内脏做馅,灌入羊肠蒸煮而成的河西走廊特色菜肴之一,由于大多数外国人忌讳吃内脏,所以翻译时一定要清楚地呈现菜肴的材料,羊筏子可以直译为sheep guts stuffed with offal sausage。杂碎译成lamb chop suey臊子面译为noodles with minced pork and vegetables。

3. 直译烹饪手法模因

河西走廊饮食制作的烹调手法相对于其他菜肴的制作手法来说,比较简单,主要以拉、揪、拨、炒、红烧、蒸、烤、油爆、油炸、焖、炕为主,所以都可以用“V-ed+N”来直译表烹饪手法的核心模因。如揪片子译成hand-shredded chips,拉条子译成hand-pulled long(flat or round )noodles, 炒面片和炒炮仗则分别译成fried chips和fried firecracker-shaped noodles,炒拨拉译为 stirred sheep offal, 拨鱼子(拨疙瘩)可译为sraped fish-shaped noodles(scraped doughball),火焰烤羊腿译为roast lamb leg。黄焖羊肉、红焖羊肉译为braised mutton,鸡肉焖卷子译为chicken braised with doughroll。油爆驼峰译为quick-fried hump,涮羊肉是instant-boiled mutton,炕羊肠译为baked sheep guts staffed with mixed sheep blood and flour,炸油糕fried pastry、素烧面筋 fried wheat gluten,粉蒸牛羊肉steamed beef or mutton with rice powder。

4. 直译地名模因

河西走廊的饮食虽然有共同之处,但是也有一定的地域差异,比如饺子、臊子面、凉皮虽然制作的主料是一样的,但是辅料和制作手法以及味道会有差异,所以命名会凸显地方特色,如张掖臊子面、敦煌臊子面、敦煌杂割、敦煌浆水面、肃州酿皮子、永昌水饺、永昌面皮等。翻译这些饮食名称要直译地名模因。如张掖臊子面和敦煌臊子面可译为noodles with minced pork and vegetables, Zhangye style和noodles with minced pork and vegetables, Dunhuang style。敦煌杂割和敦煌浆水面译为lamb chop suey soup, Dunhuang style 和 souherb noodles, Dunhong。肃州酿皮子、永昌水饺、永昌面皮分别译为clear noodles in chili sauce,Ganan style、 Yongchang dumping 和clear noodles in chili sauce,Yongchang。

(二)略译“虚”模因

河西走廊的饮食词汇不仅色、香、味美,更以“文化作料”,即比喻、夸张的命名手法表达对生活的美好祈愿,如牛鞭、丝路驼掌(雪山驼掌)、雄关酥、戈壁雁影和麒麟驼掌,很难通过直译模因和复制目的语模因达到翻译的目的,只好放弃形象的比喻的编段,略其形象色彩。但是“无论是口译还是笔译,都要 “直入主题”,开门见山地点明菜肴的原料和烹调方法”。在翻译这类饮食词汇时避“虚”就实,重点放在菜肴的实质内容的翻译方面。牛鞭是把牛鞭剞上花刀,后入鸡汤烧制而成,所以可以把这个“虚模因”略译,译为 stewed beef pizzles。丝路驼掌(雪山驼掌)译为steamed camel’s pawn。 武威的特色美食“三套车”译为hand-pulled noodles, bacon and jujube tea。西北大菜g为steamed sliced pork and meatball。

四、结语

河西走廊的饮食文化是河西走廊历史文化长期沉淀的产物,源远流长,博大精深。

以解释文化进化规律的模因论为视角研究河西走廊特色饮食文化的翻译,为我们的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基于翻译模因论,河西走廊的特色饮食文化的翻译过程就是源语模因到译语模因的转化过程中,基因的复制和变异。由于中西文化、饮食习惯等的差异和相似之处,河西走廊的饮食词汇在英语中“空缺”,只能通过直译、略译不同的核心模因来达到翻译目的。

参考文献:

[1] Bassnett Susan and Andre Lefebvre. Translation. History and Culture[M]. London: Routledge,1992.

[2] Blackmore S.The Meme Machine[M].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99.

[3] 谭占海.语言模因研究[M].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2009.

[4] 王雪瑜.翻译模因论探析[J].福州大学学报,2010(1).

[5] 任静生.也谈中菜与主食的英译问题[J].中国翻译,2007(6).

[6] 庄 帆.功能翻译论视角下的泉州传统饮食的英译[J].陇东学院学报,2013(1).

[7] 马萧.翻译模因论与翻译教学[J].山东外语教学,2005(3).

饮食文化传播的意义范文第5篇

【关键词】《舌尖上的中国》 冰山模式 符号学

2012年5月,经过整整一年筹拍的《舌尖上的中国》在央视一套与观众见面。一经推出就引发国内外的舆论热议,创造了中国纪录片的一个奇迹。该片通过7个主题故事,记录下中国各地富有传奇色彩的美食文化。通过对镜头、色彩、画面、声音等具体的视听觉符号进行组合,让受众在领略中华饮食之美的同时,感知其背后的原生态文化和中国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和谐相处的东方生活价值观。

“冰山模式”是跨文化纪录片传播的三层模式,它包括视听层、故事层、文化层。本文拟从微观、中观、宏观三个层面,立足符号学的视角对其进行解读。

一、视听层——微观层面的视听符号

视听层,是建立在镜头、色彩、画面、声音、道具等直观的视听符号之上。

首先,灵活、细腻的镜头。镜头作为纪录片最基本的视觉符号,承载着传播者的创作理念。瑞士语言学家索绪尔将符号分为能指和所指,镜头作为一种视觉符号, 不同拍摄方法下的镜头能指呈现出不同意义的所指。但“语言是由相互依赖的诸要素组成系统, 其中每一要素的价值完全是由另外要素的同时存在而获得。”①因此, 不同的镜头只有在相互联系中才能表达出完整的意义。

传播者为了让受众在感官上有新的突破,运用多种拍摄手法来传达自己的创作理念,如:仰拍、平摄、特写、微距摄影等。其中最为独特的是第一次使用高清设备来拍摄美食类纪录片,运用大量的浅景深镜头,以从微观的角度全方位展示包容、质朴、安然的中国原味,赋予画面深刻的含义, 激发受众的联想。镜头里一张张充满岁月沧桑的脸,一双双粗糙饱满的手,还有桌上一盘盘热气升腾、喷香扑鼻的美食,道出了来自大江南北的生活温情,让人们看到美食背后强大的人文力量。而在片中经常出现的意蕴深邃的结构性段落, 也寄寓着创作者的独特发现与个性。如《时间的味道》中,一位“虾酱奶奶”对着桌上的一张旧照片,她哭了。那是她已逝的老伴,他俩在一起做了一辈子的虾酱。舒缓的钢琴曲缓缓响起,镜头从下往上慢慢的定格在她老伴的照片上,老奶奶坐在靠椅上、遥望着窗外,老伴的照片与老奶奶的遥望相思在同一镜头中虚实交替,画面唯美,创作者通过一组独特的镜头表现“虾酱奶奶”与老伴之间的深厚感情。就这样,“时间的味道”在顷刻间征服了受众的心。

其次,浓郁、诱人的色彩。色彩是一个流动、变幻的视觉符号,不同的色彩符号能指象征着不同的意义所指,例如说到辣,人们想起火红的尖辣椒;提到酸,人们联想到橘子的橙色。

该片片花中充满浓郁的中国油墨画色彩,极具中国风味的墨水浸染出一幅幅鲜艳、饱满的画面,金黄的麦穗、鲜绿的竹林、乳白的脚板年糕、灰暗的古居民建筑、墨色的荷花鱼塘,给人一种身临其境,返璞归真,回归自然的意境。该片去戛纳电视节参展的海报《山水腊肉图》,巧妙地运用中国元素——山水画进行设计,用朱红色代替了黑白的水墨,层峦起伏的山峰变成了腊肉的瘦肉部分,平静无波的水面则是肥肉部分,水面上还有一叶小舟,设计者巧妙地运用中国元素的雅来诉说“吃”这件俗事,用不同的色彩符号创造出诗意般的意境,构成影片中国风的风格。色彩是符号,片花中的中国灰已成为一个代表中国的符号。

最后,轻松、快捷的声音。在关注上述的两个视觉元素之后,让我们来聆听一下自然美妙的音符。

纪录片中除了大量的解说词外,就是人物的独白,而中国地域辽阔,由56个民族组成,各地的方言各具特色,《主食的故事》中的黄国胜吆喝着“黄馍馍,陕北的黄馍馍,我亢家沟的,绥德的第一名,我做的(黄馍馍)最好吃……没麻哒(没问题)”,这一充满浓郁乡土气息的听觉符号通过传播者的职业化透镜折射出陕北农民的朴实、淳厚、豪爽的性格特征。而在《自然的馈赠》中,惊人的一幕开始了,吉林查干湖的渔民缓缓地拉起冰面下的渔网,那急促、激昂的背景音乐让人神经紧绷、呼吸急促,因为人们期待海底的世界是否有自然的馈赠。

背景音乐作为听觉符号的一部分,要起到烘托、渲染情境和表现人物情感的作用。该片在配乐方面,呈现出清一色的中国民乐:二胡、古筝、唢呐、箫、锣鼓、木笛等。这一个个跳动的音符让二维的视觉符号产生时空的纵深向度,使平面的影像具有三维效果。

二、故事层——中观层面的故事叙述

故事层,建立在视听层之上,通过视听语言符号的组合,构成一个连贯的、具有意义的故事。

1、《自然的馈赠》

中国地域辽阔,各区域自然环境的巨大差异使中国人形成了异质的饮食习惯和生活方式,传播者通过选取不同地域中典型的个人、家庭和群体为叙事主体,向受众展现大自然是如何馈赠给人类食物,人类又是如何与自然相处,从而透析美味背后人与自然的故事。

2、《主食的故事》

热气腾腾的黄馍馍、弹力十足的兰州拉面、柔韧劲道的脚板年糕、意蕴合家团圆的饺子,传播者通过这些视觉符号的组合,向受众呈现出一个丰富多彩的主食世界。通过对视听符号的编码来展现中国人对主食的深厚情感。

3、《转化的灵感》

豆腐、黄酒、酱,都是一个个食物符号,都具有一种独特的风味,这种味道是人与微生物共同创造的成果,而这种创造被称作“发酵”。打造食物转化成美食的新境界,需要中国人怀着对事物的理解,在不断尝试中寻求着转化的灵感,这种灵感所打造出来的风味和对营养的升华令人叹为观止,并且形成一种叫做文化的部分,得以传承。

4、《时间的味道》

传播者通过腌腊、风干、糟醉和烟熏等古老的方法来向受众展示中国人留住食物鲜味的智慧,同时也向受众呈现出中华民族一种特殊的情感与文化意象,如对故乡的思念,对逝去岁月的怀旧,以及内心长时间蕴含的某种情感等等。

5、《厨房的秘密》

中国的饮食传统文化讲究色、香、味、形、器。在追逐这一系列的意境中,传播者主要透过厨艺精湛的中国厨师运用蒸、煮、炒来调控水火关系这一视角,来道出厨房的秘密,其“指符”是水与火的艺术,而“意符”是人与天地万物之间的和谐关系。

6、《五味的调和》

传播者通过不同的原材料、不同的调味品、不同的调制手法、不同的调味大师等这些具象的符号元素,调和出抽象的五位:酸、甜、苦、辣、咸。并指出:“五味的完美状态是五味的调和以及平衡,这也是中国人在为人处世、甚至在治国经世上所追求的理想境界”。

7、《我们的田野》

传播者引领受众完成一个华丽的转身——从餐桌转向大地。将餐桌上的美食回归本源、回归田野,探究美食的培育方法。透过最原始的符号——大自然,在关照中国美食多样性、地域差异性和农业多样性的样貌同时,也折射出中国人为了获取食物顺应自然、改造自然的自然道德观。

三、文化层——宏观层面的价值体系

文化层,是隐藏在故事背后的信仰体系、社会价值、伦理道德等文化能指。

纪录片作为文化传播的重要途径之一,具有承载不同文化和价值体系的特点。

首先,人与自然的和谐——生态伦理的回归。该片通过《自然的馈赠》和《我们的田野》两个主题,折射出中国人的自然道德观,中国人在与自然交往的过程中,怀着对自然敬畏的心态,自觉遵守保护自然的行为规范。人与自然之间是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关系。人类开发、利用自然,从中获取天然馈赠的物质原料来维持自身的生存与发展的同时;自然本身的存在与发展也不断受到人类活动的影响。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应该是和谐、平衡、共存、互利的,只有这样才能实现人与自然的可持续发展。

该片中,无论是浙江人老包挖掘冬笋,还是吉林人石把头、海南人林船长捕捞鱼群;无论是云南人单珍卓玛采摘松茸,还是圣武和茂荣兄弟俩采挖莲藕。通过对这些视听符号的再现和再造所构成的故事,折射出不同地域的中国人,运用各自的智慧,适度、巧妙的利用自然,获得质朴美味的食物。同时也鲜明而深刻地揭示了当代中国人饮食文化观念中敬畏自然、保护自然、尊重非人类生命价值等生态伦理思想观念的回归。

其次,人与人的和谐——人道主义伦理的传承。该片呈现大量温情和谐的家庭关系和邻里关系,而在这些关系中蕴含着各种饮食礼仪。在《主食的故事》中,有一段关于吃寿面的礼仪,寿宴仪式进行时,全村人在吃面之前,要在自己碗里挑出一根最长的寿面放在寿星公的碗里,要等他吃下这碗带着全村人寓意长命百岁祝福的面条,一场寿宴才算圆满。这种寿面礼仪体现出人与人之间互相尊重、关心、爱护的和谐关系。展现了一种老幼有序,其乐融融的人道主义伦理的价值观;而春节,对中国人来说,是一个属于家庭的节日,除夕之夜,合家团圆吃饺子取更岁交子之意,这是中国人的饮食传统文化,展现了家庭的团聚、传承和凝聚力。全村人在一起吃寿面,全家人围一桌吃年夜饭,邻里们在一起吃饺子,同事们在一起喝酒,这一幅幅画面符号深刻地揭示了人与人之间自由、平等、互相尊重、互相关心、互相爱护的人道主义伦理。

最后,人与社会的和谐——社会伦理的传递。人与社会之间是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关系。社会伦理思想主张: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则应该是社会要为个人的生存与发展提供自由、平等、公正等条件;与此同时,个人也有责任尽自己所能去维护社会的公平和正义,进行创造性劳动,对社会做出贡献。

该片中雪白的莲藕从河底挖出来,圆润的火腿抹好盐吊起来,满渔网活蹦乱跳的鱼捞起来,蒸笼里的热气腾腾的馒头蒸起来,金黄色的鸭子用甘蔗渣熏起来,韧劲十足的拉面弹起来,香喷喷的粽子包起来,这些鲜活的符号元素折射出当代中国人的社会伦理观,向受众展现出中国人民辛勤劳作的画面,他们凭借自己的双手在各自的岗位上从事着社会创造性的劳动。《五味调和》中,我们可以用“苦尽甘来”四个字来概括阿伦四十多年的生活经历,而这四个字也道出了人与社会之间的和谐关系,其包含了个人对社会的责任与贡献和社会对个人的尊重与满足两个对立统一面,只有处理好这两面,才能建设和谐社会,促进民族和地域的包容融合。

结语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该片透过美食这个窗口,让世界看到中国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和谐关系。在当下食品安全问题频发的状态下,这种和谐关系正是一种生态伦理的回归和人道主义伦理、社会伦理的传承。该片的对内传播,是建设和谐社会,促进民族和地域包容融合,是一种凝聚力;而对外传播,则是国家文化软实力建设,是一种影响力。

参考文献

①傅平,《浅谈民俗文化的象征意蕴》[J].《辽宁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