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供应链管理的困难

供应链管理的困难

供应链管理的困难

供应链管理的困难范文第1篇

论文关键词 中小企业融资 供应链金融 融资法律制度

市场化改革以来,对中小企业的融资扶持一直是经济发展的重点问题。但是由于中小企业羸弱的自身条件与金融风险控制要求之间存在着无法逾越的鸿沟,其融资问题一直没有得到显著改善。中小企业的融资问题涉及因素众多,其中法律制度设置必然是极为重要的一个环节。就我国目前的情况来看,既存的法律制度显然未起到破除中小企业融资困难的作用。对于既有制度的不足,学界普遍从银行与企业、国家与企业的关系进行分析,呼吁银行放松对中小企业融资和限制以及国家出台政策对中小企业融资进行扶持。诚然,银行与国家对中小企业的融资都有极大的影响,放松银行对于中小企业的融资限制和加强国家对中小企业融资的扶持力度都是十分重要的举措。但是,解决中小企业融资困难问题不能单方面强调国家和银行的作用,中小企业自身的作用也不可忽视。结合金融学以及供应链管理学方面的研究,本文试图从中小企业的角度反思中小企业的融资困难问题,构建以供应链为基础的中小企业融资法律制度。

一、中小企业融资法律制度及其困境

中小企业作为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发挥着不替代的作用。但是中小企业的规模小、经营不稳定、风险大等特性使其融资风险为传统银行机构所不能承受。因此中小企业在各国都面临着融资困难问题,对于这一现象有学者称“中小企业融资困难是一个世界性难题。”

对于世界性难题的中小企业融资问题,我国也和多数国家一样在多部法律中都设置了相关制度,具体而言可以分为支持中小企业间接融资的法律制度和支持中小企业直接融资的法律制度。支持中小企业间接融资的法律制度主要有:《商业银行法》第34、36条,《中小企业促进法》第10条、11条,《中小企业融资担保机构风险管理办法》第11条。这些规定分别确定了中小企业向商业银行进行担保融资的资格、国家财政对中小企业的支持制度以及担保机构对中小企业的融资担保费率的优惠等;支持中小企业直接融资的法律制度则主要有:《证券法》第16条,《首次公开发行股票并在创业板上市管理暂行办法》第10条。这些法律法规分别确立了公司债券的发行制度、中小企业在创业版上市场制度等。

从以上的规定来看,我国从直接和间接融资市场两个方面对中小企业进行了融资法律制度的设定,并且还明确了国家进行政策扶持。但是现实中的中小企业的融资问题却没有因为这些制度的确立而得到明显缓解。就其原因,本文认为有如下两个方面:

一方面,以上制度未能降低资金提供方的融资风险,从而无法激励融资。众所周知,中小企业融资困难的根本原因在于其违约风险较大。而对于这一风险的处理,不同的法律有不同的反应,但总体上来说是以预防为主,如《商业银行法》第36条规定了借款人应当提供担保。对风险进行预防性的法律制度,尽管可以将风险控制在可接受范围,但是对于减少风险、促进中小企业融资却没有任何帮助。

另一方面,既有的促进中小企业融资的法律制缺乏体系性。中小企业融资问题涉及到银行、企业、国家以及其他的融资主体,其中银行、国家、企业三方主体间的关系尤为重要。当下的法律制度虽然强调了银行与国家的作用,却没有将中小企业这个融资主体整合进来,从而未能发挥中小企业在融资中的“自救”作用。缺乏中小企业力量的融资法律制度难以形成体系性效应,会在制度中造成短板以至于制约整个融资法律制度效用的发挥。

二、供应链金融的融资模式引入

对于扶持弱势群体的发展,国内外较为成熟的做法是开展互助合作。中小企业作为企业中的弱势群体,尽管不能像农村专业合作社那样进行股权合作,但是可以借国外的做法,实行供应链上的互助合作。所谓供应链,是指“围绕核心企业通过对信息流、物流、资金流的控制,将供应商、制造商、分销商、零售商直到最终用户连成一个整体的功能网链结构。” 供应链的基础是企业间的分工代替了企业内部的分工,从而使具有分工关系的企业必须相互依存共谋发展。这种分工其实是一种利益联动关系,而这种联动关系也可以反映在企业的融资问题上。以供应链作为基础进行融资的模式在经济学界称为供应链金融,即指“商业银行从整个产业链角度出发,对一个产业链中的单个企业或者上下游多个企业提供全面的金融服务,以促进供应链核心企业及上下游配套中小企业‘产-供-销’链条的稳固和流转顺畅,构筑金融机构、供应链上的企业和物流公司互利共存、持续发展的产业生态。” 供应链金融主要有三种模式,即物流企业主导模式、商业银行服务模式和企业集团合作模式 ,这三种模式的区别在于提供资金方不同,分别是物流企业、商业银行、卖方企业。这三种模式具有的共同特点是以核心企业为中心,对其上下游企业进行融资服务。

很多情况下,围绕核心企业的供应链是由一两个大企业与数个中小企业组成,因此,供应链金融很大意义上是为中小企业资金周转而生的一种金融模式。供应链金融模式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问题的优势是其克服了单个企业规模小、不稳定的缺陷,为融资机构的风险控制提供了可能。但是,供应链及供应链金融是一个泊来品,与我国当下的法律制度有水土不服的现象,如果要将其作为解决中小企业融资的一个制度设置,需要审视供应链金融所涉及的法律制度以及当下我国法律制度中最可能的供给方式。

如上文所述,供应链金融有三种模式,这三种模式穷尽了供应链参与主体中可能的资金提供方。依我国《银行业监督管理法》第19条、《商业银行法》第11条的规定,从事贷款业务须经国务院银行业监督管理机构批准。中小企业的融资主要是债务性融资(借贷),一般情况下,物流企业与卖方企业均不具有经营贷款业务的资质。因此,在我国实行供应链金融式的中小企业融资,制度成本最小的一种办法是采取商业银行服务模式。商业银行服务模式的供应链金融又可以分为两种形式,一是由供应链向商业银行连保实现对单个或多个企业融资贷款;二是商业银行兼营物流业,以商品、应收账款作为抵押物为供应链中的企业提供贷款。以上两种方式,第一种要求供应链具有合作的保障;第二种要求商业银行可以兼营物流业,虽然是与我国法律制度最接近的方式,但仍然需要进行一些法律制度设置才能实现。

三、构建中小企业供应链融资的法律保障制度

上文分析到,商业银行服务模式的供应链金融是制度成本最低、最可行的选择,而这一模式有两种形式,一是由商业银行向具有联保关系的供应链提供融资服务,二是商业银行兼营物流业,以商品或应收账款作抵押融资。对于联保融资,尽管现有的《合同法》、《担保法》、《物权法》已经确立了相对完善的担保体系,但是联保并没有消除风险,而只是将风险转移到了供应链的合作伙伴上,因此需要保证商业银行与供应链、供应链联保商间的信息对称;对于商业银行兼营物流业的模式,尽管可以实现对单个企业的抵押贷款,也可以保证商业银行的信息对称,但是,根据《商业银行监督管理法》第22条的规定,商业银行的业务范围由国务院监管管理机构审定,因此,商业银行不能在没有审批的情况下从事物流业。据此,本文认为应当从以下几个方面对我国中小企业开展供应链融资的法律制度进行完善:

(一)出台支持供应链金融的法律规范

供应链金融虽然只是联保融资或物流、资金流结合的金融形式,其制度需求也能涵摄于既有的规范之下。但是供应链金融毕竟关涉中小企业融资与银行信贷风险两大问题,因此需要对其中的具体操作细节进行明确的规定。结合上述分析,本文认为应当由国务院银行业监督管理机构制定促进商业银行开展供应链金融的部门规章。其中应当明确供应链联保融资模式中的借款企业与联保企业对商业银行的信息披露义务,以及违反此义务应当承担的责任;此外,还应当允许商业银行兼营物流业务,并以物流为依托与整个供应链合作,为中小企业提供抵押融资服务。

(二)明确商业银行开展供应链金融的监管机制

供应链管理的困难范文第2篇

关键词:供应链金融;中小企业;融资;新路径

前言

中小企业的大量存在是一个不分地区和发展阶段而普遍存在的现象,是经济发展的内在要求和必然结果。中小企业在世界各国经济发展中占有重要地位,它在保障充分就业、维持市场竞争力、确保经济社会运行稳定、优化国民经济结构布局等方面发挥难以替代的作用。据统计,我国中小企业占全部企业总数的99%,创造的最终产品和服务的价值占我国GDP的50.5%,解决就业量占我国城镇总就业量的75%以上,提供的产品、技术和服务出口约占我国出口总值的60%,完成的税收占我国全部税收收入的43.2%。

中小企业构成了我国经济的一个重要层面,它已经成为保证我国经济发展和市场繁荣乃至富民强国的重要基础,推动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重要力量。然而中小企业的融资困难与其在国家经济发展中的巨大作用形成了鲜明对比。由于缺乏必要的信贷信用、贷款抵押财产以及担保资源匮乏和自身经营的高风险等因素,中小企业融资成为了制约中小企业发展的主要瓶颈。国家统计局的《中小企业发展问题研究》指出,在生产经营上融资比较困难和很困难的中小企业分别为68%和14%,资金不足分别列为企业停产的首要因素和经营困难的第二大因素。

一、供应链金融的基本问题

针对于中小企业的融资难问题,供应链金融(supply chain financing,SCF)的概念应运而生。所谓供应链金融,就是金融机构、第三方物流和供应链上下游企业等充分发挥各自优势,相互协作,从整个产业链角度考察中小企业的融资需求,为供应链中处于弱势地位的中小企业提供金融服务。在我国,由于提供融资的主要是银行,因此更多的学者认为,供应链金融就是银行将核心企业和上下游中小企业联系在一起而提供灵活运用的金融产品和服务的一种融资模式。供应链金融也称作供应链融资。目前,商业银行开展的供应链金融业务主要有以供应链核心企业为风险责任主体、银行为其上下游中小企业提供供应链融资,基于货权控制和存货抵押的供应链融资以及基于应收账款质押或转让的供应链融资。

为更好的理解供应链金融这一概念,我们来看一个具体的实践案例。永业钢铁(集团)有限公司是重庆市的一家民营钢铁企业,该公司与上游企业攀钢集团的结算主要是采用现款现货的方式,由于流动资金紧张,无法向上游厂家打入预付款,有好的订单也不敢贸然出手,在价格选择和行情把握方面都处于被动,公司业务发展严重受制于资金瓶颈。2005年底,永业钢铁开始与深圳发展银行接触。深发展重庆分行为该公司设计了一套融资方案:在没有要求该公司提供抵押担保前提下,给予该公司4500万元授信额度,主要通过现货质押和预付款融资等业务模式进行,从而解决了该公司的融资难题。

这就是典型的供应链金融“1+N”模式。该模式由深圳发展银行在2006年率先推出。在上述案例中,永业钢铁是“N”,攀钢集团则是“1”,即核心企业。“1+N”表达了深发展这样一种见解:一个特定商品的供应链从原材料采购,到制成中间及最终产品,最后由销售网络把产品送到消费者手中,将供应商、制造商、分销商、零售商,直到最终用户连成一个整体。在这个供应链中,竞争力较强、规模较大的核心企业因其强势地位,成为其中的核心“1”,而上下游配套企业大多数是中小企业便是“N”,这些中小企业往往难以从金融机构融资,资金十分紧张,这种资金链的不均衡很容易导致整条供应链也随之出现失衡。而在供应链融资模式下,金融机构将资金有效注入处于相对弱势的上下游配套中小企业,全方位地为链条上“N”企业提供融资服务,解决供应链失衡问题,实现整个供应链的不断增值。

可见,供应链金融最大的特点就是在供应链中寻找出一个大的核心企业,以核心企业为出发点,为供应链提供金融支持。一方面,将资金有效注入处于相对弱势的上下游配套中小企业,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和供应链失衡的问题;另一方面,将银行信用融入上下游企业的购销行为,增强其商业信用,促进中小企业与核心企业建立长期战略协同关系,提升供应链的竞争能力。在供应链金融的融资模式下,处在供应链上的企业一旦获得银行的支持,资金这一“脐血”注入配套企业,也就等于进入了供应链,从而可以激活整个产业链条的运转,而且借助银行信用的支持,还为中小企业赢得了更多的商机。中欧国际工商管理学院金融研究中心主任张春教授毫不掩饰对供应链金融服务的赞赏:“供应链金融服务模式,对还没有完全建立诚信档案的中小企业来说,将是一大福音,它将在一定程度上缓解诚信机制形成较早、较好的大企业融资成本较低,而中小企业融资困难的情况。”

二、供应链融资模式分析

供应链融资模式从供应链上下游流程与资金缺口阶段的角度,采用保兑仓融资模式、融通仓融资模式与应收账款融资模式的分类方法,如图所示。

第一,保兑仓融资模式。处于供应链下游的中小企业,有时也需要向上游核心大企业预付账款。对于短期资金流转困难的中小企业而言,可以运用保兑仓业务来对某笔专门的预付账款进行融资,从而获得银行短期的信贷支持。“保兑仓”业务指以银行信用为载体,以银行承兑汇票为结算工具,由银行控制货权,卖方受托保管货物并对承兑汇票保证金以外金额部分由卖方以货物回购作为担保措施,买方开出银行承兑汇票,随缴保证金、随提货的一种特定票据业务。从商业银行的角度,保兑仓模式以供应链上游核心大企业承诺回购为前提条件,由其为中小企业融资承担连带担保责任,并以银行指定仓库的既定仓单为质押,同时开出的银行承兑汇票由物流企业提供承兑担保,从而大大降低了银行对中小企业的信贷风险,同时也给银行带来了收益,实现了多赢的目的。

第二,融通仓融资模式。融通仓模式以中小企业为主要服务对象,以流动商品仓储为基础,利用第三方物流企业作为联结中小企业与金融机构的综合平台,开辟了中小企业融资的新渠道。企业在申请融通仓进行融资时,需要将合法拥有的货物交付银行认定的仓储监管方,只转移货权不转移所有权。在发货以后,银行根据物品的具体情况按一定比例(如60%)为其融资,大大加速了资金的周转。当提货人向银行支付货款后,银行向第三方物流企业发出放货指示,将货权交给提货人。如果提货人不能在规定的期间内向银行偿还货款,银行可以在国际、国内市场上拍卖掌握在银行手中的货物或者要求发货人承担回购义务。通过融通仓服务中小企业可以将银行不太愿意接受的动产转变为其愿意接受的动产质押品,从而构架起银行与企业之间资金融通的新桥梁。

第三,应收账款融资模式。供应商将货物卖给客户,若客户不直接支付现金,则产生应收账款,直到某个期限后才能收回现金。可是,供应商需要支付生产加工所花费的劳动成本与到期应付账款,以及存货融资质押贷款到期的本息,或者支付提前进入下一个生产运营周期所需的资金。应收账款融资模式,是指以中小企业对供应链上核心大企业的应收账款单据凭证作为质押担保物,向商业银行申请期限不超过应收账款账龄的短期贷款,由银行为处于供应链上游的中小企业提供融资的方式。应付账款融资模式可以帮助中小企业克服资产规模与盈利水平难以达到银行贷款标准、财务状况与资信水平达不到银行授信级别的弊端,利用核心大企业的资信实力帮助中小企业获得银行融资,并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银行的贷款风险。

三、供应链金融在中小企业融资中存在的问题研究

供应链金融在中小企业融资中存在的问题主要包括:

一是实施供应链金融的关键在于那些需要获得银行融资的中小企业必须与一家值得银行信赖的大型企业发生业务往来,从而使其获得“某种资格认定”,以达到银行认可的资信水平,利用大企业的良好信誉及与银行稳固的信贷关系为其提供间接的信用担保,帮助中小企业获得银行贷款。因此,供应链金融不是面向所有中小企业的融资模式,中小企业必须以大型企业为交易对象,必须是处于某产业链上核心大企业的上下游配套企业,具有稳定、真实的贸易背景,才可能通过该种模式获得银行融资。

二是核心企业与贷款企业合谋。现代企业竞争已经不仅仅表现在单个企业之间的竞争,往往反映在供应链与供应链之间的竞争,一旦有外来资金进入供应链的运作,供应链会期望能够拥有这部分资金,甚至通过这次的合作获得更大的资金支持。在银行不能满足供应链的要求时,可以采用合谋策略,“俘获”银行,以借新贷款还旧贷款,迫使银行继续对供应链进行投入。

三是供应链管理一般采用的是独家供应商供货,这就不可避免的存在很大的风险。一旦供应商在供货上出现差错(如缺货、时间延迟、质量不达标等),就必将导致整条供应链出现危机,供应链上其他环节就不可能正常运行。同样,生产过剩与运输过程的不稳定在整条供应链中将会造成物流配送的延迟,并由此导致供应链物流的中断,影响到供应链下游企业的运营,这种状况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银行的贷款风险因此,供应链金融服务的实施,在很大程度上还要依赖于物流业的成熟发展、依靠物流企业的资信实力。

随着市场竞争由单个企业之间的竞争发展到产业链的竞争,供应链金融应运而生。供应链金融服务是将物流、资金流、信息流统一起来,有效地整合到供应链管理中,并以核心企业为中心,将资金注入周围的上下游企业,提升整个供应链竞争能力与内在价值的服务理念。站在产业供应链全局的高度,切合产业经济,提供金融服务,将资金有效注入处于相对弱势的中小企业,并为大型企业提供全面金融服务,从而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我国中小企业的融资困境,又延伸了银行的纵深服务,实践证明,供应链金融是一种为中小企业量身定制的融资方式,为中小企业开辟了新的融资途径。

参考文献:

供应链管理的困难范文第3篇

关键词:企业供应链;供应链管理;国际贸易融资;中小企业融资

1企业供应链和供应链管理

供应链管理(SupplyChainManagement)是近年来随着全球制造(GlobalManufacturing)的出现在企业资源规划(ERP)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管理方法。企业供应链管理,是对供应链中的信息流、物流和资金流进行设计、规划和控制,统一整合企业的制造过程、库存系统和供应商产生的数据,对供应、需求、原材料采购、市场、生产、库存、定单、分销发货等的管理。企业供应链管理的目的在于增加企业对市场的预测性,减少库存,提高发货供货能力;减少工作流程周期,提高生产率,降低供应链成本,减少总体采购成本,缩短生产周期,加快市场响应速度,保证在正确的时间把正确的产品/服务送到正确的地方,确保顾客满意,以中心制造厂商为核心,将产业上游原材料和零配件供应商、产业下游经销商、物流运输商,产品服务商以及往来银行结合为一体,从而有效分配资源,提高工作效率,提高企业对市场和最终顾客需求的响应速度,增强竞争力,提高供应链中各成员的效率和效益。论文百事通

企业供应链管理可以分为如下几个部分:

计划部分:企业设定一个策略来管理所有的资源,以满足客户对所生产产品的需求。这一部分的目的在于建立一系列的方法监控供应链,使之能够有效、低成本地为顾客递送高质量和高价值的产品或服务。

采购部分:这一部分的任务是选择可以为企业的产品和服务提供货品和服务的供应商,和供应商之间建立一套定价、配送和付款的流程,包括提货、核实货单、转送货物到本企业的制造部门并批准对供应商的付款等。在这一部分,企业还要制定对供应商提供的货品和服务的管理流程,对之实行监控,针对其中的问题加以改进。

制造部分:这一部分是指安排生产、测试、打包和准备送货所需的活动。在这部分中,企业要测量供应链中质量水平、产品产量和工人的生产效率等内容。

配送部分: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物流”部分,这一部分要做的工作是调整用户的定单收据、建立仓库网络、派递送人员提货并送货到顾客手中、建立货品计价系统、接收付款。

退货部分:指建立网络接收客户退回的次品和多余产品,并在客户应用产品出问题时提供支持,也就是供应链中的问题处理部分。

供应链管理是企业适应日趋激烈的全球竞争的一种有效途径,供应链管理可为企业带来如下的效益:

(1)降低供应链内各环节的交易成本,缩短交易时间。

(2)使供应商随时掌握企业的存货情况,根据需求及时组织生产,由此降低企业的存货水平。

(3)方便供应商及时取得存货和采购信息,减少采购管理的人员,降低采购成本;

(4)便于企业准确及时地预测市场变化,根据市场需求生产出需要的产品,减少生产时间。

2国际贸易融资与中小企业的发展

国际贸易融资是指在商品交易中,运用结构性短期融资工具,进出口商选择的国际结算为依托、基于商品交易中的存货、预付款、应收账款等资产,以在国际结算的相关环节上提供的资金融通,以加速企业的资金周转,解决企业应收账款或对外付款所面临的资金困境。国际贸易融资可以改变企业的资金流,影响企业资信调查、催收账款、信用担保等财务管理。国际贸易融资的方式可以同时服务于两个市场,使外贸企业对内、对外业务的资金链实现对接。

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和市场经济的发展,中小企业在国民经济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国家取消对公有制经济对外贸经营权的垄断以后,越来越多的中小企业获得外贸经营权,成为我国外贸领域一支生力军。但是在过去的一段时间内,虽然中小企业在经营方式和市场开拓方面较为灵活,但是受经营规模和自有资金规模所限,在发展中常常遇到资金短缺的约束造成这一问题的主要原因是:

(1)银行出于资金安全的考虑,对中小企业融资条件苛刻:我国中小企业数量众多、但是质量良莠不齐。

(2)银行出于对利润最大化的考虑,对中小企业贷款的积极性不高。相对于大型企业来说,大多数中小企业对信贷需求量小、次数多,贷款的机会成本较高。

(3)针对中小企业融资的适用金融产品、信贷评价体系和担保体系普遍缺乏,我国传统的金融政策和融资体系是以国有企业特别是国有大型企业为主要对象设计实施的,普遍缺乏针对中小企业融资的适用金融产品、信贷评价体系和担保体系。如果银行参照针对大企业的财务指标标准,那么众多有融资需求的中小企业将达不到要求,企业也就无法得到贷款。

中小企业融资往往具有金额小、次数多、周转速度快等特点,而贸易融资则具有高流动性、短期性和重复性的特点,强调针对资金流和物流的操作控制,淡化财务分析和准入控制,有利于动态把握风险,规避中小企业经营不稳定的特点,相对于普通的流动资金贷款,国际贸易融资具备风险度、银行准入门槛、审批流程速度等方面的优势:

(1)在银行传统的流动资金贷款过程中,银行要对企业的规模、净资产、负债率、盈利能力及担保方式等情况进行严格的审查,中小企业往往因为财务指标达不到银行标准而无法融资。在国际贸易融资过程中,银行重点考察的是企业单笔贸易的真实背景及进出口企业的历史信誉状况,无需采用传统的评价体系。银行通过封闭式运作资金,通过确保每笔真实业务发生后的资金回笼来控制风险。因财务指标达不到银行标准而难以获得融资贷款的中小企业,可以通过真实交易的单笔国际贸易业务来获得贷款,进而通过滚动循环来获取企业发展所需要的资金,在一定程度上解决融资困难。

(2)在传统的流动资金贷款模型下,银行需要对贷款企业的基本情况、财务指标、发展前景、融资情况、信用记录、可抵押物或可担保单位等各个方面做出严谨的调查,审批流程比较长。中小企业由于资金链较为紧张,因此融资的时效性要求较强,经常发生等银行审批完毕企业已经不需要融资的情况。在国际贸易融资的模式下,银行可以整合简化国际贸易融资流程,在调查企业单笔贸易背景和企业历史信用记录的基础上,就可以放款,审批流程相对简单,可以满足中小企业融资的时效性要求,使得企业可以较为快速地获取所需资金。

(3)中小企业的流动性贷款具有高风险,高成本,低收益的特点,中小企业由于资金链紧张,很容易挪用流动贷款,银行承担的风险加大。在国际贸易融资模式下,银行注重企业贸易背景的真实性和贸易业务的连续性,通过审查企业的信用历史记录、交易对手、客户违约成本、金融工具的组合应用、银行的贷后管理和操作手续等情况来确定企业在贸易过程中所产生的销售收入,以此确定企业国际贸易融资的第一还款来源,由贸易额扣除自有资金比例确定融资额度,将期限限定与贸易周期相匹配。一般说来,资金不会被挪用,能有效降低银行风险。

(4)我国银行业的中间业务尚处于起步阶段,未来发展空间很大。由于直接获取银行贷款难度较大,中小企业普遍对贸易融资需求很大。国际结算作为一项银行中间业务的支柱产品,可以扩大银行的收入来源;此外,银行可以从对进口开立信用证、进口押汇、出口押汇、出口贴现、保理业务、开立银行承兑汇票等中间业务中直接收取手续费,扩展中间业务收入。

3企业供应链管理和国际贸易融资

上个世纪90年代以来,国际贸易增长速度一直高于全球生产总量的增长。我国以制造业为主的中小企业发展迅速。根据有关资料的统计,目前在中国正式注册的中小企业已超过1000万家,占全国企业总数的99%,中小企业创造的进出口额贸易占比超过60%。但由于在供应链中处于弱势地位,在与具备较强实力的上游的供应商和下游的经销商谈判过程中,中小企业不得不接受苛刻的贸易条件,导致其正常现金流周转困难,加之中小企业信用评级普遍较低,无法提供银行传统贸易融资授信所需的抵押或信用担保,因此往往遭遇到现金流的困扰。根据UPS的年度《亚洲商业监察》报告显示,2005年,中国23%以上的中小企业遭遇现金流困扰,而与此同时,全国中小企业却有近11万亿元的存货、应收账款。企业遇到的这种情况其实就好比捧着金饭碗要饭吃,这里的金饭碗就是让企业苦恼的大量原料、存货、应收账款等动产。

另一方面,国际贸易市场呈现明显的买方市场特征:单笔贸易额降低、赊销贸易增多,账期延长等,市场竞争也已从单一客户之间的竞争转变为供应链与供应链之间的竞争。同一供应链内部的各企业相互依存,供应链的整体运转与管理成本受到供应链中包括核心企业和处于弱势的中小企业的整体资金的运作能力和效率影响。在此背景下,国际贸易项下供应链融资服务应运而生,国际贸易融资的对象从大企业转到供应链中的中小企业。银行根据进出口供应链的不同特点及进出口企业在供应链不同环节的需求,为企业分别提供进口供应链融资服务和出口供应链融资服务,分别解决企业在进口开证、进口付款、出口采购、账款回收等供应链环节的融资问题使中小企业无需再为进出口融资问题苦恼。国际贸易项下供应链融资市场具备很大的需求,发展潜力巨大。

所谓供应链融资是银行在掌握整个供应链情况的前提下,对核心企业的上游和下游的中小企业提供的融资,从这个角度来说,供应链融资实际上可以说是面向中小企业的金融服务。

以中国银行的“融易达”为例,“融易达”是一种供应链融资,它是在以赊销为付款方式的交易中,在买方签署书面文件确认基础交易及应付账款无争议、保证到期履行付款义务的情况下,银行在占用买方授信额度的前提下,不再占用卖方授信额度而为卖方提供的贸易融资。“融易达”充分利用了作为核心企业的买方的额度资源,为周边的中小企业卖方提供便捷的融资服务,从而提升了供应链整体的竞争实力。

与传统贸易融资相比,国际贸易项下供应链融资服务,针对企业在进出口贸易中因无法提供固定资产抵押、信用担保或授信额度不足的融资困境,不强求企业提供固定资产抵押或担保,而是增加了货物质押或应收账款转让作为授信条件,以控制物流及应收账款为风险控制手段,为中小企业提供供应链融资服务。在银行授信审查中,不再是单纯强调企业的财务报表,企业的交易对象和合作伙伴,企业所处的产业链是否稳固以及目标企业所在的市场地位和供应链管理水平成为银行关注的重点。经营较稳定,贸易背景真实,货物流或应收款可控的企业成为银行国际贸易融资业务的良好客户群体。

通过提供国际贸易项下供应链融资业务中,银行可以针对企业运作流程的各个环节进行融资服务,满足企业供应链环节的不同需求。银行的“供应链融资”从核心企业入手研判其整个供应链,灵活运用金融产品和服务,一方面,对处于相对弱势的上下游配套中小企业进行资金支持,解决供应链失衡问题;另一方面,将银行信用融入上下游企业的购销行为,增强其商业信用,改善其谈判地位,使供应链成员更加平等地协商和逐步建立长期战略协同关系。企业只需付少部分的保证金,就可以借助于国际贸易项下供应链融资服务获得足额的资金支持。同时通过这种杠杆经营效应,企业得以迅速扩大进出口规模,提升在供应链环节的竞争实力和整个供应链的竞争实力。

国际贸易项下供应链融资方案,可以通过盘活企业动产和应收账款来改善企业现金流,并提升企业竞争力,扩大企业进出口规模。另外供应链融资可以解决企业在不同供应链环节融资困难的问题。银行通过针对企业不同供应链环节的融资需求提供“量身定做”的各类新型产品和一揽子服务,降低供应链平均融资成本。银行还可以通过延迟支付进口款项或者提前收回出口货款,帮助企业有效防范人民币升值的汇率风险。

在国际贸易供应链融资过程中,银行围绕企业供应链,结合贸易结算方式,充分运用银行信用、商业信用和物权等多种信用增值工具,设计多层次、多角度的贸易融资产品组合,提供融资整体解决方案,满足企业的不同需求。

在传统的国际贸易融资模式下,企业对贸易融资的需求是交易支付和现金流量控制。在供应链融资模式下,企业需求已经发展到对资金利用率及财务管理增值功能的需求。因此银行需要关注整个国际贸易供应链的整合和价值链的管理,通过管理和控制现金流、物流、信息流,一体化整合贸易环节中资金、商品、信息,形成供应链融资新理念,围绕供应链形成完整的贸易融资解决方案。新晨

商业银行是企业供应链管理的重要合作伙伴。商业银行通过对企业供应链提供资金和结算支持,协助企业进行资金流、信息流管理,对企业物流管理进行改进和完善。供应链融资既可以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问题,又提升了供应链整体的质量和稳固程度,也培养出一批处于成长期的优质中小企业,改变银行一味依赖大客户的局面;同时银行通过掌握供应链企业的信息来真实了解企业的经营情况,从而更深入地制定个性化服务方案,最终实现金融资本与实业经济的协作,构筑银行、企业和商品供应链良性互动的产业生态,达到银行与供应链成员的多方共赢。

4结语

供应链对企业的成功是至关重要,但是目前企业具体的供应链运作并没有与公司战略保持一致,供应链的重要性和其实际表现尚存在差距,供应链的控制不完整,企业以成本控制和客户服务为目标进行供应链管理的变革存在很大的难度。

企业应该针对供应链的每一个环节制定严格的改进措施,使供应链管理和供应链融资相互促进,增强供应链融资能力。

参考文献

[1]@姜学军.创新我国国际贸易融资势在必行[N].中国证券报,2007-12-25.

供应链管理的困难范文第4篇

 

供应链管理(supply chain management)是近年来随着全球制造(global manufacturing)的出现在企业资源规划(erp)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管理方法。企业供应链管理,是对供应链中的信息流、物流和资金流进行设计、规划和控制,统一整合企业的制造过程、库存系统和供应商产生的数据,对供应、需求、原材料采购、市场、生产、库存、定单、分销发货等的管理。企业供应链管理的目的在于增加企业对市场的预测性,减少库存,提高发货供货能力;减少工作流程周期,提高生产率,降低供应链成本,减少总体采购成本,缩短生产周期,加快市场响应速度,保证在正确的时间把正确的产品/服务送到正确的地方,确保顾客满意,以中心制造厂商为核心,将产业上游原材料和零配件供应商、产业下游经销商、物流运输商,产品服务商以及往来银行结合为一体,从而有效分配资源,提高工作效率,提高企业对市场和最终顾客需求的响应速度,增强竞争力,提高供应链中各成员的效率和效益。 

企业供应链管理可以分为如下几个部分: 

计划部分:企业设定一个策略来管理所有的资源,以满足客户对所生产产品的需求。这一部分的目的在于建立一系列的方法监控供应链,使之能够有效、低成本地为顾客递送高质量和高价值的产品或服务。 

采购部分:这一部分的任务是选择可以为企业的产品和服务提供货品和服务的供应商,和供应商之间建立一套定价、配送和付款的流程,包括提货、核实货单、转送货物到本企业的制造部门并批准对供应商的付款等。在这一部分,企业还要制定对供应商提供的货品和服务的管理流程,对之实行监控,针对其中的问题加以改进。 

制造部分:这一部分是指安排生产、测试、打包和准备送货所需的活动。在这部分中,企业要测量供应链中质量水平、产品产量和工人的生产效率等内容。 

配送部分: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物流”部分,这一部分要做的工作是调整用户的定单收据、建立仓库网络、派递送人员提货并送货到顾客手中、建立货品计价系统、接收付款。 

退货部分:指建立网络接收客户退回的次品和多余产品,并在客户应用产品出问题时提供支持,也就是供应链中的问题处理部分。 

供应链管理是企业适应日趋激烈的全球竞争的一种有效途径,供应链管理可为企业带来如下的效益: 

(1)降低供应链内各环节的交易成本,缩短交易时间。 

(2)使供应商随时掌握企业的存货情况,根据需求及时组织生产,由此降低企业的存货水平。 

(3)方便供应商及时取得存货和采购信息,减少采购管理的人员,降低采购成本; 

(4)便于企业准确及时地预测市场变化,根据市场需求生产出需要的产品,减少生产时间。 

 

2 国际贸易融资与中小企业的发展 

 

国际贸易融资是指在商品交易中,运用结构性短期融资工具,进出口商选择的国际结算为依托、基于商品交易中的存货、预付款、应收账款等资产,以在国际结算的相关环节上提供的资金融通,以加速企业的资金周转,解决企业应收账款或对外付款所面临的资金困境。国际贸易融资可以改变企业的资金流,影响企业资信调查、催收账款、信用担保等财务管理。国际贸易融资的方式可以同时服务于两个市场,使外贸企业对内、对外业务的资金链实现对接。 

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和市场经济的发展,中小企业在国民经济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国家取消对公有制经济对外贸经营权的垄断以后,越来越多的中小企业获得外贸经营权,成为我国外贸领域一支生力军。但是在过去的一段时间内,虽然中小企业在经营方式和市场开拓方面较为灵活,但是受经营规模和自有资金规模所限,在发展中常常遇到资金短缺的约束造成这一问题的主要原因是: 

(1)银行出于资金安全的考虑,对中小企业融资条件苛刻:我国中小企业数量众多、但是质量良莠不齐。 

(2)银行出于对利润最大化的考虑,对中小企业贷款的积极性不高。相对于大型企业来说,大多数中小企业对信贷需求量小、次数多,贷款的机会成本较高。 

(3)针对中小企业融资的适用金融产品、信贷评价体系和担保体系普遍缺乏,我国传统的金融政策和融资体系是以国有企业特别是国有大型企业为主要对象设计实施的,普遍缺乏针对中小企业融资的适用金融产品、信贷评价体系和担保体系。如果银行参照针对大企业的财务指标标准,那么众多有融资需求的中小企业将达不到要求,企业也就无法得到贷款。 

中小企业融资往往具有金额小、次数多、周转速度快等特点,而贸易融资则具有高流动性、短期性和重复性的特点,强调针对资金流和物流的操作控制,淡化财务分析和准入控制,有利于动态把握风险,规避中小企业经营不稳定的特点,相对于普通的流动资金贷款,国际贸易融资具备风险度、银行准入门槛、审批流程速度等方面的优势: 

(1)在银行传统的流动资金贷款过程中,银行要对企业的规模、净资产、负债率、盈利能力及担保方式等情况进行严格的审查,中小企业往往因为财务指标达不到银行标准而无法融资。在国际贸易融资过程中,银行重点考察的是企业单笔贸易的真实背景及进出口企业的历史信誉状况,无需采用传统的评价体系。银行通过封闭式运作资金,通过确保每笔真实业务发生后的资金回笼来控制风险。因财务指标达不到银行标准而难以获得融资贷款的中小企业,可以通过真实交易的单笔国际贸易业务来获得贷款,进而通过滚动循环来获取企业发展所需要的资金,在一定程度上解决融资困难。 

(2)在传统的流动资金贷款模型下,银行需要对贷款企业的基本情况、财务指标、发展前景、融资情况、信用记录、可抵押物或可担保单位等各个方面做出严谨的调查,审批流程比较长。中小企业由于资金链较为紧张,因此融资的时效性要求较强,经常发生等银行审批完毕企业已经不需要融资的情况。在国际贸易融资的模式下,银行可以整合简化国际贸易融资流程,在调查企业单笔贸易背景和企业历史信用记录的基础上,就可以放款,审批流程相对简单,可以满足中小企业融资的时效性要求,使得企业可以较为快速地获取所需资金。

(3)中小企业的流动性贷款具有高风险,高成本,低收益的特点,中小企业由于资金链紧张,很容易挪用流动贷款,银行承担的风险加大。在国际贸易融资模式下,银行注重企业贸易背景的真实性和贸易业务的连续性,通过审查企业的信用历史记录、交易对手、客户违约成本、金融工具的组合应用、银行的贷后管理和操作手续等情况来确定企业在贸易过程中所产生的销售收入,以此确定企业国际贸易融资的第一还款来源,由贸易额扣除自有资金比例确定融资额度,将期限限定与贸易周期相匹配。一般说来,资金不会被挪用,能有效降低银行风险。 

(4)我国银行业的中间业务尚处于起步阶段,未来发展空间很大。由于直接获取银行贷款难度较大,中小企业普遍对贸易融资需求很大。国际结算作为一项银行中间业务的支柱产品,可以扩大银行的收入来源;此外,银行可以从对进口开立信用证、进口押汇、出口押汇、出口贴现、保理业务、开立银行承兑汇票等中间业务中直接收取手续费,扩展中间业务收入。

3 企业供应链管理和国际贸易融资

上个世纪90年代以来,国际贸易增长速度一直高于全球生产总量的增长。我国以制造业为主的中小企业发展迅速。根据有关资料的统计,目前在中国正式注册的中小企业已超过1000万家,占全国企业总数的99%,中小企业创造的进出口额贸易占比超过60%。但由于在供应链中处于弱势地位,在与具备较强实力的上游的供应商和下游的经销商谈判过程中,中小企业不得不接受苛刻的贸易条件,导致其正常现金流周转困难,加之中小企业信用评级普遍较低,无法提供银行传统贸易融资授信所需的抵押或信用担保,因此往往遭遇到现金流的困扰。根据ups的年度《亚洲商业监察》报告显示,2005年,中国23%以上的中小企业遭遇现金流困扰,而与此同时,全国中小企业却有近11万亿元的存货、应收账款。企业遇到的这种情况其实就好比捧着金饭碗要饭吃,这里的金饭碗就是让企业苦恼的大量原料、存货、应收账款等动产。

另一方面,国际贸易市场呈现明显的买方市场特征:单笔贸易额降低、赊销贸易增多,账期延长等,市场竞争也已从单一客户之间的竞争转变为供应链与供应链之间的竞争。同一供应链内部的各企业相互依存,供应链的整体运转与管理成本受到供应链中包括核心企业和处于弱势的中小企业的整体资金的运作能力和效率影响。在此背景下,国际贸易项下供应链融资服务应运而生,国际贸易融资的对象从大企业转到供应链中的中小企业。银行根据进出口供应链的不同特点及进出口企业在供应链不同环节的需求,为企业分别提供进口供应链融资服务和出口供应链融资服务,分别解决企业在进口开证、进口付款、出口采购、账款回收等供应链环节的融资问题使中小企业无需再为进出口融资问题苦恼。国际贸易项下供应链融资市场具备很大的需求,发展潜力巨大。

所谓供应链融资是银行在掌握整个供应链情况的前提下,对核心企业的上游和下游的中小企业提供的融资,从这个角度来说,供应链融资实际上可以说是面向中小企业的金融服务。

以中国银行的“融易达”为例,“融易达”是一种供应链融资,它是在以赊销为付款方式的交易中,在买方签署书面文件确认基础交易及应付账款无争议、保证到期履行付款义务的情况下,银行在占用买方授信额度的前提下,不再占用卖方授信额度而为卖方提供的贸易融资。“融易达”充分利用了作为核心企业的买方的额度资源,为周边的中小企业卖方提供便捷的融资服务,从而提升了供应链整体的竞争实力。

与传统贸易融资相比,国际贸易项下供应链融资服务,针对企业在进出口贸易中因无法提供固定资产抵押、信用担保或授信额度不足的融资困境,不强求企业提供固定资产抵押或担保,而是增加了货物质押或应收账款转让作为授信条件,以控制物流及应收账款为风险控制手段,为中小企业提供供应链融资服务。在银行授信审查中,不再是单纯强调企业的财务报表,企业的交易对象和合作伙伴,企业所处的产业链是否稳固以及目标企业所在的市场地位和供应链管理水平成为银行关注的重点。经营较稳定,贸易背景真实,货物流或应收款可控的企业成为银行国际贸易融资业务的良好客户群体。

通过提供国际贸易项下供应链融资业务中,银行可以针对企业运作流程的各个环节进行融资服务,满足企业供应链环节的不同需求。银行的“供应链融资”从核心企业入手研判其整个供应链,灵活运用金融产品和服务,一方面,对处于相对弱势的上下游配套中小企业进行资金支持,解决供应链失衡问题;另一方面,将银行信用融入上下游企业的购销行为,增强其商业信用,改善其谈判地位,使供应链成员更加平等地协商和逐步建立长期战略协同关系。企业只需付少部分的保证金,就可以借助于国际贸易项下供应链融资服务获得足额的资金支持。同时通过这种杠杆经营效应,企业得以迅速扩大进出口规模,提升在供应链环节的竞争实力和整个供应链的竞争实力。

国际贸易项下供应链融资方案,可以通过盘活企业动产和应收账款来改善企业现金流,并提升企业竞争力,扩大企业进出口规模。另外供应链融资可以解决企业在不同供应链环节融资困难的问题。银行通过针对企业不同供应链环节的融资需求提供“量身定做”的各类新型产品和一揽子服务,降低供应链平均融资成本。银行还可以通过延迟支付进口款项或者提前收回出口货款,帮助企业有效防范人民币升值的汇率风险。

在国际贸易供应链融资过程中,银行围绕企业供应链,结合贸易结算方式,充分运用银行信用、商业信用和物权等多种信用增值工具,设计多层次、多角度的贸易融资产品组合,提供融资整体解决方案,满足企业的不同需求。

在传统的国际贸易融资模式下,企业对贸易融资的需求是交易支付和现金流量控制。在供应链融资模式下,企业需求已经发展到对资金利用率及财务管理增值功能的需求。因此银行需要关注整个国际贸易供应链的整合和价值链的管理,通过管理和控制现金流、物流、信息流,一体化整合贸易环节中资金、商品、信息,形成供应链融资新理念,围绕供应链形成完整的贸易融资解决方案。

商业银行是企业供应链管理的重要合作伙伴。商业银行通过对企业供应链提供资金和结算支持,协助企业进行资金流、信息流管理,对企业物流管理进行改进和完善。供应链融资既可以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问题,又提升了供应链整体的质量和稳固程度,也培养出一批处于成长期的优质中小企业,改变银行一味依赖大客户的局面;同时银行通过掌握供应链企业的信息来真实了解企业的经营情况,从而更深入地制定个性化服务方案,最终实现金融资本与实业经济的协作,构筑银行、企业和商品供应链良性互动的产业生态,达到银行与供应链成员的多方共赢。

4 结语

供应链对企业的成功是至关重要,但是目前企业具体的供应链运作并没有与公司战略保持一致,供应链的重要性和其实际表现尚存在差距,供应链的控制不完整,企业以成本控制和客户服务为目标进行供应链管理的变革存在很大的难度。

企业应该针对供应链的每一个环节制定严格的改进措施,使供应链管理和供应链融资相互促进,增强供应链融资能力。

供应链管理的困难范文第5篇

关键词:贫困地区;产业链延伸;石阡县;茶产业;路径

中图分类号:F3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4)13-0025-03

贫困地区如何脱贫致富,产业发展是关键,尤其应立足贫困地区的产业实际,在引进和发展二、三产业的同时,注重传统农业产业的提升,尤其应注重通过产业链条的延伸实现产业转型升级。2011年,时任国务院副总理回良玉视察铜仁,寄望贵州茶产业做大做强,铜仁市已把石阡、松桃等地作为茶产业重要发展基地。茶产业链的延伸是茶产业做大做强的重要途径,是茶产业实现循环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方式,因此,研究茶产业链条的延伸问题具有重要意义。

一、产业链延伸的基本理论

产业链是一个包含价值链、企业链、供需链和空间链四个维度的概念。价值链体现的是产业链中的不同企业的价值创造在相互交换提升中企业整体价值增值;企业链体现的是产业链中不同的企业之间通过物质、资金、技术等流动和相互作用形成的企业的相互关系;供需链体现的产业链中各个不同的企业和部门所提供的原料和产品,以及所需的原料和产品;空间链指同一种产业链条在不同地区间的分布或者指不同产业所处的具体地理位置。这四个维度在相互对接的均衡过程中形成了产业链,这种“对接机制”是产业链形成的内模式,像一只“无形之手”调控着产业链的形成。产业链的上游环节向下游环节输送产品或服务,下游环节向上游环节反馈信息,在各个环节之间进行着相互价值的交换,相互制约同时相互促进。组成企业链的企业彼此之间进行物质、资金的交易,交易完成也就实现了价值的增值,形成价值链,企业链在空间的分布上形成空间链,在地理上具有集中的特点,形成产业链中的集聚,企业集聚最终是为了实现经济价值,企业之间的经济活动通过相互的供需活动得以体现,各链条相互包含交叉,组成完整的产业链条。

产业链延伸是将一条已存在的产业链尽可能地向上下游拓展延伸,增强产中产业的经济效益,优化完善产业结构,增强产业竞争力,扩大产业规模,提高产业实力的行为[1]。产业链向上游延伸使得产业链进入到基础产业环节和技术研发环节,巩固产业根基,助力产中产业的核心地位提升;向下游拓展则进入到产品附加值增加和市场拓展环节,提升产业品牌,扩大市场占有率。产业链的实质就是不同产业的企业之间关联,而这种产业关联的实质则是各产业的企业之间供给与需求关系。产业链延伸完整的实现是上中下游产业链接顺畅,上中下游产业得到相互促进和提高,相互完善和增强,产业间的经济效益体现整个区域的经济效益[2]。石阡县在做大做强茶产业本身的同时,必须发展与石阡县支柱性产业茶产业相关的上、下游产业,形成以茶产业为核心的产业集群,发挥茶产业的辐射力,从而达到切实增加农民收入的目的。

二、石阡茶产业发展现状分析

1.石阡县茶产业发展情况

石阡县隶属国家武陵山经济协作区范围,属老、少、边、穷地区,位于贵州省东北部,铜仁市西南部,黔东武陵山脉西南麓,地处云贵高原向湘西丘陵过渡的梯级大斜坡地带,属典型的岩溶环境。由于石阡特定的地理位置和复杂的地形地貌,其发展立体农业成为了农业发展的重要出路,适宜于发展特色农业。石阡气候温润、温度适中、雨量充沛,正是这样特殊的地域特征和气候特点,为茶树种植提供了良好的土壤和气候环境,茶产业一直是石阡县的支柱性农业产业。石阡是贵州古老的茶区之一,唐建中元年陆羽著《茶经》,北宋乐史撰《太平寰宇记》均有石阡茶叶记载。到2012年底,全县茶园面积已达32万亩,位居贵州省第三,铜仁市第一。石阡苔茶成功通过了中国地理标志产品认证,获得了国际绿茶评比金奖和“中国苔茶之乡”、“贵州三大名茶”之一的称号。到2015年石阡茶叶产量预计达到3万吨,实现产值12亿元,力争成为全国绿茶生产加工的重要基地。

2.石阡县茶产业发展的经验与问题

石阡县茶产业经过了漫长的发展,成为石阡支柱性产业,也积累了一定的经验。一是因地制宜发展,茶产业成为石阡农业经济发展的方向。石阡充分利用当地阴雨大雾天数多、无霜期长的气候条件和土壤微酸性的土地条件,同时围绕市场导向,进行大规模茶树种植,茶叶供应量逐年增加,农民收入得到实质性提高。二是发展茶业经济,实现茶业产业化。茶产业是石阡的特色产业,以石阡“苔茶”为第一品牌的茶业经济,获得了较大的经济效益,做出了石阡本土特色。继苔茶之后,还不断推出新的茶叶品牌,利用品牌效应将石阡茶产业进行品牌化和规模化,结合地方特色将石阡茶叶打造成具有中国地理标志意义产品。三是重视人才培养,加强技术培训。充分利用现有茶叶人才,使他们尽快成为茶产业的行家里手;选送相关人员到茶产业先进地区以及大型茶叶集团学习种植、加工、管理和销售等方面的现代技术;邀请专家到石阡县作长期的跟踪培训;努力打造石阡茶产业的种植管理人才、茶叶加工师、茶艺表演师、茶叶评比品茶师等人才队伍。四是推进专业合作服务,完善茶业产业化体系。发展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是农民群众在家庭承包经营责任制基础上的一次农村经营体制创新[3]。积极培育一批茶叶产业专业合作社,为茶产业发展服务,同时,进行茶产业链延伸,拉长茶链条,走产业化之路。

在石阡茶产业发展积累一定经验的同时,也面临发展的一些瓶颈。一是资源利用粗放,茶产业发展成本高。茶产业是一种依靠自然和利用自然资源发展的产业,在石阡茶产业发展过程中,资源利用过于粗放,茶产业的单一发展,直接导致资源利用不足,茶产业的发展成本高。二是农村基础建设滞后,投入不足。尤其是交通不发达,运输成本高,农产品销售以最初的原始产品为主,增产不增收,致使农民收入水平低,增收困难。基础设施建设滞后,发展和投资环境较差,服务和带动能力差,农产品产、供、销的销售环节受到极大阻碍,茶业产业化难以实现。应积极提高山区农业的机械化率,逐步实现精细化、集约化、规模化、标准化生产。三是茶产业发展缓慢,技术落后。石阡茶叶的生产方面,采茶率偏低;茶叶的加工方面,加工机具过于陈旧,或者先进加工机具昂贵,深加工受到限制,优质茶叶低劣化处理,降低了茶叶的档次,影响了茶叶的价值,茶产业的升级受到严重制约。应积极革新茶产业技术,用生态环保的方式打造独一无二的石阡茶品牌。四是茶产业管理不完善,经营效益低。缺乏优秀的管理人才,产业管理乏力,不能为整个产业的顺利转型提供保障。应研究制定有利于人才培育、引进和利用的政策措施,为茶业壮大提供可靠的人才保障[4]。在贫困落后地区,农村集体经济薄弱,家庭经营效益低,没有实现规模化经营。

三、石阡茶产业链延伸的困境与原因分析

1.石阡茶产业链延伸的困境

首先,价值链提升面临瓶颈。石阡茶产业链短,在市场竞争中处于严重的劣势。茶产业的上游产业种植原料供应和技术研发落后,下游产业销售市场拓展不力。石阡的茶产业整合性不够,茶业发展主要以“石阡苔茶”单一品牌为主,茶业缺乏多元化营销,产业链可持续发展能力较差。石阡工程性缺水严重,资金、物力和人力投入有限,可利用的土地资源有限,可持续发展面临困难。其次,企业链提升面临瓶颈。产业链中不同的企业之间通过物质、资金、技术等流动和相互作用形成的相互关系就是企业链。石阡茶产业正努力培育产业化龙头企业,隆重推出了“石苔天草、阡尊佛顶、云顶净界、贵绿”石阡苔茶商标,石阡苔茶成功通过了中国地理标志产品认证[5]。但是石阡茶业不能仅靠苔茶这一个品牌获得产业化和规模化。应大力发展茶叶加工,建设新茶园,加快建设区域性优质茶叶生产基地,提高规模化、标准化水平。再次,供需链提升面临瓶劲。产业链中各个不同的企业和部门对原料和产品的供给和需求的过程,就形成了供需链。石阡偏僻闭塞、信息落后,极易出现严重的供不应求或供过于求。供不应求,主要是受制于落后的交通,拓展开的茶叶消费市场不能得到满足;供过于求,成熟的消费市场狭小,消费过于饱和,无法发展更大的消费能力。做好茶叶的供需链,茶叶的销路也就不断得到拓展。第四,空间链提升面临瓶颈。同一种产业链条在不同地理区域间的分布就形成了空间链。如果产业链在地理上具有集中的特点,那也就形成了产业链中的集聚。石阡的茶业与邻近县、市、区的茶业没有很好的聚集,缺乏应有的产业联合,从空间链来看,不是相互孤立而是相互的联合才能赢得发展,强强联合或者强弱联合都是赢得市场的方式。

2.石阡茶产业链延伸困境的原因分析

石阡茶产业链的延伸遇到的困境主要基于其自身不足的一些原因。一是小农经济意识的影响。在石阡这样的偏远山区县,小农经济意识还一定程度存在,经济合作还面临许多问题,一些不成功的合作经济甚至打消了农民的合作积极性。农民收入少,运作资金少,农业组织的可持续发展受到制约,农村的乡土文化不利于组织合作管理,缺乏协作,无法调动农民的积极性和创造性,直接阻碍农民组织化程度的提高[6]。二是茶产业一体化经营层次低,产业链管理不完善。石阡的茶产业投入不足,产业发展整体滞后,产前和产后产业链延伸极其有限。三是茶叶科研与创新不足,采茶效率低,茶叶质量难以保障。茶业以特色农业为出发点,但其产前、产后产业却有着与工业和服务业相似的特点。茶树种植中的化肥农药和茶叶采摘机器来自于工业,而茶叶的研发又离不开科技的发展。同时,石阡机械化采茶虽然有了一定规模,但进一步推广在短时间内仍无法实现,采茶机具的价格不菲,购置机具就需要增加投入,资金有限,限制着采茶的机械化,而人工采茶效率偏低,难以实现规模化。还有就是茶叶质量问题,要做大做强做优石阡茶产业,必须彻底消除质量安全隐患。通过出台生态茶产业农资使用管理办法,全面达到有机茶园的生产标准,实施茶产业标准化项目,推进无公害、有机茶及茶叶质量认证体系工作。四是茶文化行业发展缓慢。人们听说过石阡的苔茶,但是为什么叫“苔茶”和怎么会叫“苔茶”这样的问题就一片茫然。石阡茶叶推销中缺乏的正是一种文化底蕴,一种特色文化,应不断创新茶文化,通过举办茶文化节,开展以品鉴为主要的茶叶评比活动,实施“走出去”战略,使石阡苔茶走向全国、走向世界。

四、石阡茶产业链延伸的路径探讨

1.厘清茶产业上下游产业,确定产业重点

茶产业的上游产业即产前产业,主要包括提供茶树种苗、化肥和农药以及相关的物流与管理服务等产业。茶产业的产中产业,主要包括茶树种植、茶叶采摘以及相关的物流与管理服务等产业。茶产业的下游产业即产后产业,主要包括茶叶加工、储藏、包装、运输、销售以及相关的物流和管理服务等产业,也包括茶园生态旅游观光农业、茶文化产业等。从茶业的长远发展来看,重点应发展茶产业下游产业、确定产业重点和形成在产、供、销上起主导作用的龙头企业。

2.以茶产业为核心,形成产业集群

茶产业是关联度很强的产业,能带动生态旅游观光业、饮食业、医疗保健业、茶文化行业、民俗文化业等行业的兴起。过去的经验已证明,石阡茶业发展已对烟草农业项目、果蔬业、特种养殖业等提供了更大的市场。石阡近几年捆绑旅游业和茶产业,互动发展,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取得了很多国字号品牌。如石阡名茶被评为“贵州三大名茶”之一,石阡赢得了“中国苔茶之乡”、“部级温泉群风景名胜区”、“中国温泉之乡”、“中国矿泉水之乡”、“中国营养健康产业示范基地”、“中国最佳休闲旅游目的地”、“贵州长寿之乡”等多项美誉。应在已有成绩上实现产业互动发展,形成产业集群,将旅游、茶产业、温泉业结合起来,实现和谐发展。尤其应在茶文化上做文章,宣传茶文化所隐含的休闲文化、审美文化、养生文化、交际文化以及本土文化,做到茶旅结合,发展茶园生态观光、茶叶农耕文化体验等乡村旅游,打造一批观光茶海、最美茶乡、风情茶园,同时,与石阡厚重的历史文化、农耕文化、红色文化结合起来,实现以茶促旅、以旅带茶。

3.广辟销售渠道,努力延伸茶产业价值链

销售环节是茶产业的最后环节,也是关键环节,做好茶叶的销售,也就实现了茶叶的整个价值链。应以市场为导向,生产适销对路的茶叶,尤其应生产具有石阡本土特色的苔茶,加大茶产业科技投入,做强石阡茶品牌,以科技引领品牌,增加茶叶的科技含量就是增加茶叶的附加值,形成石阡特色的茶品牌,发挥品牌效应。同时,在做好高档茶宣传同时增加中低档茶叶的生产,高档茶以优质昂贵适用于少数消费者,而中低档茶则适用于大众消费,人人都能消费得起,以高中低不同层次的茶叶去打开市场销路[7]。

五、结语

茶产业链的延伸是一个围绕茶叶发展产业的大问题,是一个从茶叶到茶业的转换。应做强茶产业的产前产业。加大茶园的基础设施、茶树的种植培育和茶叶的科学研究等方面的投入。在茶叶加工方面,培育龙头企业,加大招商引资工作,吸引外资和民营资本投资茶产业同时,积极争取国家产业扶贫资金的支持。巩固茶产业的产中产业。大力发展石阡特色现代茶业,转变发展方式,调整茶业结构,优化茶产品,突出石阡特色。做大茶产业的产后产业。要全方位推进茶产业链的延伸,拉长茶链条,走产业化之路,开发名牌产品,培植大市场,挖掘大效益。做好茶衍生品的研发和推广,在茶具、茶艺术作品、茶旅游、茶食、茶医药等方面开拓新领域。通过茶产业链条前中后产业的做强、巩固和做大,真正实现茶产业链的延伸,达到农民增收,为贫困地区产业链延伸提供实践范例。

参考文献:

[1] 黄晓珊,李梅华.拉长产业链条增加农民收入――以大悟县悟道茶为例[J].农村经济与科技,2010,(10):23.

[2] 卢新松,王永刚,潘加龙,严永福.婺源绿茶产业链延伸与发展的思考[J].蚕桑茶叶通讯,2010,(4):57.

[3] 林毅夫.制度、技术与中国农业发展[M].上海:上海三联出版社,2008:73.

[4] 丁兆堂.山东省茶产业人才需求状况及培养对策[J].高等农业教育,2010,(8):78.

[5] 刘志来,刘志荣,王开元.铜仁地区茶叶产业发展经验展望[J].中国茶叶,2006,(4):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