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景观设计理论

景观设计理论

景观设计理论

景观设计理论范文第1篇

关键词:景观设计艺术文化影响

自1858年奥姆斯特德设计的纽约中央公园建成,景观建筑学走向普通人和独立的学科道路以来,文化和艺术早已走出了精神贵族们的世袭领地,来到尘世中摸爬滚打,不断影响甚至引领着世界景观设计的发展。

从20世纪30年代末开始,欧洲和日本一些国家的景观设计领域已开始持续而活跃地交流和融合,并反映出其受到20世纪艺术流派——从概念艺术到地景艺术和建筑——从包豪斯到纽约第五大道的影响。传统风格不再是当代设计师为我们这个技术社会设计创作庭院的典范。设计师们可以从绘画、雕塑、电影等一切领域中获取灵感。二战前后的现代艺术及现代建筑理论促进了现代主义建筑逐步得以形成。现代主义对景观建筑学最积极的贡献并不在于新材料的运用,而是认为功能应当是设计的起点这一理念。使得景观设计从而摆脱了某种美丽的图案或风景画式的先验主义,得以与场地和时代的现实状况相适应。60年代以来年景观设计则受到了环境艺术的影响及后现代主义的推动。此时的艺术怀着更为宽容的态度,赋予了景观建筑适用的量性和更大的创作自由。艺术不再是先验的形式主宰,而成为了设计的激励力量。

在这一阶段生态意识在景观设计中也有所体现。设计师们从对形式美及优越文化的陶醉中,引向对自然和自然与人的关系的关注,开始了解并懂得植物比人工大坝更能有效地防止水土流失,微生物比化学品更能持久地维持水体干净;泥质护岸比水泥护岸更经济持久;自然风比人工空调更有利于健康。设计师们找回和重视城市中的边缘生态系统,通过种植天然草坪和耐旱植物来改善人们的生存环境和节约能源。

20世纪末的高、新、尖科学技术的不断涌现也为这一时期的景观设计提供了技术支持和新的灵感。科学思想本身作为当代文化的一部分,也在客观上促成了未来派、风格派、解构主义、超现实主义等流派的形成。塑料制品、合成金属、玻璃纤维、光线照明设备在设计公共景观时被大量使用,极大地丰富和扩展了景观设计的表达语言。

在当代文化思潮的影响下,景观设计呈现出多样性的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现代艺术和后现代艺术对景观设计的影响

现代艺术和后现代艺术虽然以激烈的对立态度先后出现,但这并不影响景观设计作为一个独立的系统对这两者的吸收和容纳。现代艺术把景观设计从图案和所谓的风景秩序中解放出来,引入到功能和社会尺度的角度,但也因其过分地追求纯粹、自我中心和整体艺术语言的单调而迅速促成了后现代艺术的诞生。后现代艺术真正包容了不同文化传统、不同艺术形式、不同标准和不同的表达语言,使得当代景观设计在一个尽可能立体的舞台上粉墨登场。其中一些全新的艺术活动开辟了当代景观设计的新局面,他们主要是:大地艺术。

大地艺术可以看成是室内装饰作品向户外发展的结果,最早的样式可追溯到古埃及的金字塔和英国的斯通享治圆形石柱。大地艺术的作品都十分关作品的“场所感”,即作品与环境有机结合,通过设计来加强或削弱基地本身的如地形、地质、季节变化等特性,从而引导人们更为深入地感受自然。其中最具影响力的作品是史密森的《螺旋防波堤》。这个巨大的,由6500吨黑色玄武古石、石灰岩和泥士建造的螺旋形防波堤匐卧在美国尤他洲大盐湖东北角的岸边,盘旋伸入粉红色的湖水中,被作者称为是通往海底史前文明遗迹的通道。其它著名的作品有:德。玛利亚的《闪电原野》,通过壮观的不锈钢陈列,通过闪电雷鸣等自然力量接近了天与地,把人类引导到对自然灾难的体验中;松非斯特的《时间风景》,则通过种植大片的松树和毒胡萝卜林,来营造一个都市中的先哥伦布时代的森林。这些大地艺术的作品大都介于雕塑和建筑之间,并逐渐在现代公共空间的设计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他们将风景融入到现代城市生活中,并接近了自然与人类的感受和距离。受到大地艺术的影响,奥地利艺术家拜耶和瑞士景观设计师克拉墨设计了一系列从自然生态的角度出发,又具有神秘的艺术性的环境景观艺术设计作品。如著名的西亚图的米溪尔土地工作和亚斯本草原旅馆的“土丘园”。

概念艺术

概念艺术来源于20年代早期的达达艺术,认为艺术没有什么神圣和持久的价值,它的本质是思想或者概念,物理形态的具体作品并不重要,所以也叫思想艺术、后物体艺术或无物体艺术。用来记录思想的照相实录或者对一个事件的文字材料,是概念艺术的常见形态。其根源可以追溯到马塞尔。杜尚。概念艺术家探询艺术与思想或艺术与知识的关系,这种作品实际上并不是用来观赏的,所以在美术馆以及其他场合展出的往往是一些临时性的装置。海泽的《双重否定》和克里斯托的一系列包裹作品都可以看作是概念艺术与地景艺术的奇妙结合。这些作品透露出某种哲学意味并且随着作品本身的消失加强了人们对这些观念的记忆。代表的艺术家还有依夫斯。克莱恩,皮埃尔。曼佐尼和美籍犹太艺术家施瓦次。施瓦次的景观设计作品融合了多元的艺术风格,除了受到概念艺术的影响,直接把实物复制应用到公共环境中,她还以极简艺术和波谱艺术的手法来表达其对景观环境中艺术气氛和文脉的理解。

二、生态论理对景观设计的影响

70年代始,生态环境问题日益受到关注,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景观建筑教授麦克哈格提出了将景观作为一个包括地质、地形、水文、土地利用、植物、野生动物和气候等决定性要素相互取得联系的整体来看待的观点。西蒙。凡。得。瑞恩曾提出其定义:“任何与生态过程相协调,尽量使其对环境的破坏影响达到最小的设计形式都称为生态设计。”这种协调意味着设计尊重物种多样性,减少对资源的剥夺,保持营养和水循环,维持植物环境和动物栖息地的质量,以有助于改善人居环境及生态系统的健康。从某种意义上来讲,景观设计是人类生态系统的设计,一种基于自然系统自我有机更新能力的再生设计。在这一期间,麦克哈格提出了“千层饼模式”,完善了以因子分层和地图叠加技术为核心的生态主义规划方法。这些理论和方法赋予了景观学以某种程度上的科学院性质。景观建筑学也不再仅仅是艺术化地布置植物和地形,而是可以经历种种客观分析和归纳的,有着清晰界定的学科。

三、科学技术对于景观设计的影响

艺术设计和创作是一个有规律可循的造物过程,特别是60年代以来西方艺术摆脱了架上绘画和雕塑,利用机器批量生产艺术品后,景观设计领域也突破了沙、石、水、树木等天然材料的限制,开始大量地使用塑料制品、光导纤维、合成金属等新型材料来制作景观作品。其中广泛应用的新兴材料和技术主要是:

人造雾

人造雾是采用设备处理后的净化水,以直径极小的微粒在空气中漂浮,形成白色自然物的奇特景观,颇似自然雾气的浓缩,给人一种回归自然的体验。人造雾可按设计想要的效果及实际应用的要求随意控制。因而广泛地应用于现代园林建筑及特色造景当中。

塑料制品及聚合物

塑料制品聚合物给景观设计师提供了方便、经济、适用范围极广的造景材料。塑料制品现在已经普遍地应用于公共雕塑,景观设施甚至建筑设计等领域中,而各种聚合物则使轻质的、大跨度的室外遮蔽设计更加易于实现。

玻璃纤维和光纤

玻璃纤维掺入水泥和一些轻型膜网中大大提高了材料的抗拉性能。另外玻璃纤维和光纤技术的结合使得室外景观照明更加灵活多样。目前已有一些设计甚至单独使用光纤和霓红灯来表达其景观作品的文化内涵。

景观设计理论范文第2篇

一、景观设计理论课程的价值分析

景观设计是为应对生态环境恶化而产生的,受到国内外广泛关注。国外景观设计专业课程分为三类,设计课、讲授课和研讨会、独立研究。我国的景观设计专业课程和其他设计专业一样,主要包括理论课程和实践教学两大类。实践教学在培养学生动手能力方面有较强的实际意义,通过专题训练学生能掌握正确的设计方法,师生一对一的辅导有较多时间,互动性强,教师时刻把关学生作业,容易出效果,历来受到重视。而理论课程教师往往采用传统的教学方式去讲解,理论内容比较枯燥,很难激起学生兴趣,课时安排相对较少,教学效果较差。甚至有学者认为,实践教学是景观设计学科教育中的关键内容,这也从侧面反映出对景观设计理论课程地位的忽视。通过上述课程特点、课程安排和一些学者的观点,可以看出,景观设计理论课程普遍不受重视。事实上,景观设计理论课程涉及到的内容广泛,能丰富学生专业知识,提高理论水平,在其专业学习过程中具有不可替代的地位。以河南工业大学设计艺术学院为例,该校景观设计的学生在不同阶段安排的理论课程有“景观设计概论”、“人体工程学”、“环境心理学”、“景观生态学”、“中外园林史”等(见表1)。笔者结合多年的教学经验,对上好“景观设计概论”课程有一些见解和认识。

二、当代景观设计理论课程教学思考——以“景观设计概论”为例

景观设计理论课程的教学效果主要取决于两个方面,一是教学内容的丰富性,二是教学方法的灵活运用。

1.丰富教学内容

作为一门专业课程,教学内容在教学大纲中已有明确规定,任课教师须按大纲要求范围讲授有关内容,完成教学计划。但是实际课堂教学是灵活多变的,为开阔学生视野,作为任课教师,可以增加景观行业资讯的内容。每次上课用约5分钟时间和学生们分享一下景观行业的新闻及景观设计的最新发展动态,通过这条途径使学生掌握景观设计的最新作品和新的理念,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热情,激发他们对景观设计的热爱,并且希望这种关注能长期持续下去变成习惯。日积月累,采用这种“新鲜资讯5分钟,开心学好专业课”的教学模式,景观设计的信息在潜移默化中就被学生们消化吸收了。交流读后感也是行之有效的途径。开课之初,应该给学生推荐阅读书目,并大致介绍一下适合阅读的阶段。如《风景园林设计》(王晓俊编著,江苏科技出版社1993年出版)、《风景园林设计要素》([美]诺曼K.布思著,中国林业出版社1997年出版)适合初学者阅读,《西方现代景观设计的理论与实践》(王向荣、林菁著,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1年出版)、《现代景观规划设计》(刘滨谊著,东南大学出版社1999年出版)、《景观设计学(场地规划与设计手册)》(约翰•O•西蒙兹著,俞孔坚译,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0年出版)等适合有一定专业基础的学生阅读,在间隔一段时间之后,抽出课堂几分钟时间让学生们交流读后感。班里会有一些积极的学生先读了某本书,由这些学生给大家介绍心得,每个学生会有不同的感受,大家从交流中获取更多。受从众心理的影响,下次就会出现更好的场面,激发学生们开展讨论,会取得更好的效果。通过交流读后感,学生的理论知识得以积累,同时丰富了教学内容,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独立性。

2.灵活使用教学方法

作为一门理论课,课程内容有很大一部分是需要教师讲解的,偶尔提问来验证一下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但这两种教学方法都相对传统,对学生而言毫无新意。时代在发展,现在的大学生思维活跃,对新东西充满好奇;科技在进步,多媒体课件教学早已进入课堂,这就对教师提出了新的要求。课件要精心设计,制作要认真,需要投入大量时间和精力,搜集素材,增加动画效果。除此之外,其他教学形式也应综合应用。

(1)讨论。讨论即在教师指导下,以学生为主体围绕某一主题进行讨论的一种教学方法。这种方法可以使学生在讨论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使学生能够理论联系实际,达到应用知识的目的。在任何一门课程中,讨论都有发挥的余地。讨论可以是分组讨论也可以是全班集体讨论。任课教师对讨论的内容可以不做要求,但可以统筹讨论的方式方法。如交流读后感是未事先设定具体内容的。讨论会也可以这样展开,如在讲景观空间时,让学生们讨论一下校园环境,“景观设计的本质是设计空间,校园中心广场的空间怎么样,学生们根据我们所学的专业知识来评价一下?”选择这样一个学生们可以切身体会的环境展开讨论,每位生活在这个环境的学生都有发言权,保证每位学生都有话可说。当然,在讨论过程中,学生是主体,教师是引导者,对教师要求也较高,必须具备一定的思考判断和洞察能力,记住学生们的发言,并能及时对讨论进行总结提炼,发现优点与不足,澄清学生的思想认识。

(2)案例教学。相对于传统教学方式以教师讲解为主,案例教学则将学生放在了主动地位,教师以启发式教学实现了师生的多向交流,对于开启学生设计思路具有长久意义。有研究者认为“案例教学天然适宜在设计类课程中运用”,这是对案例教学的肯定。这里要讨论的是案例教学同样适宜在理论课程中运用。比如在讲解景观设计的场所精神时,可以以中山岐江公园为例。岐江公园原址为粤中造船厂,始于20世纪50年代初,终于90年代后期,经历了社会主义工业化发展进程,承载了一些人的记忆,见证了城市的发展。其在设计时面临着三种思路,最后选择的这个建成方案贯穿了生态恢复和废旧再利用的思想,强化了场地及景观作为特定文化载体的意义,揭示了人性之真和自然之美。通过对案例的始末及设计思路、设计理念的介绍,学生很轻松就理解了什么是场所精神,如何通过设计体现场所精神。通过实际案例学生明白了高深的理论,既掌握了知识,也能激发他们学习景观设计的兴趣。案例教学实施过程中要注意选取的案例要典型、有启发性,能有针对性地说明问题。

(3)演说展示。演说展示即给定学生一个课题,限定时间查找资料做PPT,准备汇报,面对所有师生在规定的时间之内进行课题成果的演说展示。据说这是中国学生最为惧怕的一种教学形式,但这种形式的优点也是显而易见的,能够很好地锻炼学生在其未来的职业生涯中汇报讲演的能力,这种能力对于一个优秀的设计师是非常重要的。课堂上给学生这样一个展示自我、锻炼能力的机会对于学生将来的发展大有裨益。课题可以根据教学内容事先安排好,让学生自愿报名或者教师指定学生,要根据学生的特点指定学生,照顾好学生的情绪以及个人能力,因为要面对全班同学讲解,需要考虑该生做某个课题能否达到预想效果,这些都要求教师要熟悉学生情况。

(4)实地考察。实地考察是设计实践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在理论课程中,选定合适项目让学生去实地体会对于及时验证理论知识同样重要。景观设计本身就是一门应用性极强的学科,通过实地考察,在增强感性认识的同时,学生有意识地将理论与周边环境联系起来,以新的眼光重新审视优秀案例,整理考察报告的时候尤其能锻炼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为下一步的学习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实地考察一般是分小组进行的,这个过程分工协作也能锻炼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景观设计是综合性较强的工作,这种合作精神的培养对以后的工作有着特殊意义。

(5)课堂快速练习。景观设计理论课时有限,为充分利用上课时间,课堂快速练习是一条有效途径。区别于快题练习,课堂快速练习只有10分钟左右的时间。如在讲景观设计的场地分析之后,给定一基地要求学生以草图形式快速完成方案构思。这个过程能检验学生接受新知识的水平及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设计完成后教师将学生的方案集中及时点评,展开讨论,以使学生之间能发现差距,互相学习。当然,在课程教学中,上述几种教学方法和讲授法、提问法、多媒体教学等是综合运用的,要求教师能根据教学内容充分备课,做好教学设计。

景观设计理论范文第3篇

1场所理论的基本内涵

1.1场所

场所(place)是人文地理学的核心概念,同时也是建筑学、环境心理学、社会学的研究对象。奥格纽(Agnew)认为场所的存在不应只是空间尺度,而包含有场所、位置及场所感三种主要元素。挪威建筑理论家诺伯格•舒尔茨(Norberg-Schulz)认为:场所与物理意义上的空间和自然环境有着本质不同,它是人们通过与建筑环境的反复作用和复杂联系之后,在记忆和情感中所形成的概念,是由人、建筑和环境组成的整体。

1.2场所理论

场所理论是诺伯格•舒尔茨创建的建筑现象学理论中最重要的领域,从场所的结构和场所的精神两方面对其进行了详细的讨论。空间是构成场所的重要元素,是容纳人们日常生活经历的三维整体。一方面继承了人们传统从定量的角度对空间的界定,如三维几何空间,体现空间有实在的形式和限定的元素;另一方面意味着空间包含有更为综合的、全面的气氛,富含人的意识与行为。

场所精神表达的是场所具有自己独特的精神和特性,能吸收不同的内容,能为人的活动提供一个固定空间,能在一段时期内对特定的群体保持方向感和认同感。它是环境特征集中和概括化的体现,人们通过体验,能感受到不同类型的场所特征,从而理解到场所的本质———使人们在世界中居住下来,并从中深刻而广泛地经历到自身和世界的意义。场所的结构和场所的精神是彼此相互影响、相互补充的。场所不只适合一种特别的用途,其结构也并非永恒固定的,而是伴随场所的发展而变化,场所的精神也随着场所结构的积极变化而不断以新的方式体现出来。

2场所理论下校园景观设计应遵循的原则

除教育科研等核心功能外,大学校园还承担有大量社会职能———生活居住、休闲娱乐以及社会交往等,所以积极努力地为师生们创造一个易于生活、学习、交流并且富有场所精神的校园景观环境应该是设计师们尽力去追求的。

2.1自然生态

这是设计的首要原则。一方面是大学校园占地面积动辄几百亩,甚至达到千亩以上,校园内有较为丰富的自然环境。设计中应该巧妙地将基地原有地形和水体等自然元素融入到建设环境中,以保持及提升大自然的景观意境。另一方面,在新建筑、新环境等人造景观创作中,要努力实现空间生态,应切合教师和学生的心理需求,赋予物质场所以精神及情感能量,给人以亲和力、吸引力。

2.2功能价值

景观设计必须置于体现校园功能的背景下,辅助或促成校园主体功能的发挥。设计中应尽量做到景观与功能相结合,既要考虑景观建设的实际审美价值,更应该是学校教育和文化建设的组成部分,是教育空间的有力补充。环境优美的学习场所可以以清新的空间环境和放松的学习氛围去带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而有形的雕塑点缀或是抽象的意境升华都会给人以潜移默化的熏陶与思考。

2.3整体效益

景观设计应该从全局出发,注重校园整体氛围与场所环境的塑造,注重多样空间节点与空间界面的打造,注重不同季节与不同时段景观意境的协调,以营造丰富、多彩的场所空间。在创造富有特色和可识别的子场所环境时应与场所功能相协调、与校园景观系统的整体基调相吻合,要注意不同功能空间之间的景观连接与过渡。做到校园、景观一体,功能多样,环境多彩。

3场所理论在校园景观设计中的运用思考

3.1分层次、整体把握

3.1.1宏观层次———以整体空间环境为营造对象

设计师应站在校园全局的高度,将景观设计与校园功能分区相协调,重视动、静以及学习、生活之间的差异与联系,提升校园景观的整体内涵。

(1)明晰整体设计的出发点。

每一个校园的整体设计中,都必须明确其所承担的具体功能,教学科研型的还是与行政管理一起是综合型的,以此为基础详细分析基地、建设理念等,找出总体规划的切入点及景观设计的出发点。以在设计中把握主要矛盾、突出主体特点、明确主从关系,理顺各要素之间的的内在逻辑和行为方式,从而确定各景观要素应遵循和突出的重点,保证整体统一的方向。

(2)实践相互循环的思维过程。

设计师应保持多向循环的综合思维,即从建筑设计出发考虑规划、从景观构建出发考虑规划、从外部空间结构考虑规划,同时也必须反向思考,从总体规划考虑建筑、景观及外部空间的设计。每一个设计阶段、每一部分设计都必须要兼顾其他设计的需求,做到相互协调、合理取舍,以整体空间环境营造为最终目标。

3.1.2中观层次———优化群体建筑外部空间

从地域面积及功能上讲,中观层次对象即为各功能区或是各功能建筑组群,设计师应以景观建设为桥梁,使建筑组群外部空间与周边环境形成整体。

(1)强化外部空间的主体化。在对各功能区进行总体设计时,应加强对外部空间环境的思考,以形成各功能区小空间的整体氛围。尤其是进行景观专项设计时,建筑群应该只是众多环境组成元素之一,甚至是配角地位,要重视外部空间形体的塑造与感情的渲染。同时应该从明确建筑和基地的图底关系落脚,着重分析外部空间之间的相互联系,加强小空间的连贯性与整体性。

(2)塑造外部空间的宜人性。设计中应注意将人的活动与外部空间的布置结合起来,增强空间的可利用性和自身参与性。在景观建设中应根据功能区的实际用途人为地策划出一些辅助空间,可以不必有很大的实际用途,但通过塑造,可以提升外部空间的舒适度,提高人的通达性和可驻足性,起到优化校园环境的总体利用效果和质量的作用。

3.1.3微观层次———重构“灰空间”和“构筑”空间

微观层次的思考内容主要是单体建筑的建造。

(1)重构建筑“灰空间”。

它是介于室内外的过度空间,一定程度上可以抹去建筑内外的界限,消除内外空间的隔阂,使室内外形成一个有机整体,给人一种自然的整体感觉,可以较好地提升建筑的亲和力,提高它的使用效果。设计中可以使用连廊、平台、楼梯以及步行桥等实现建筑物的灰空间设计,这种虚化处理对增强建筑场所的空间层次和空间质量有较好的促进作用。

(2)“构筑”建筑新空间。

这主要是对建筑设计提出更高的要求,寄希望建筑师能在建筑设计中,精心完成设计任务书要求的各项功能空间外,多创造出一些心理性的场所空间。此类空间非真正的建筑空间,也不具有直接的功能作用,多为建筑墙体的延伸、立柱的架构或者各类标志及小品的点缀等,为示意性的装扮空间,但可以增强建筑的场所感,赋予冰冷的实体空间以温暖的人性感知。

3.2从元素、细节入手

虽然校园社会是由学生、教师及后勤职工等多种人群组成,但校园景观设计必须坚持基于教育这个大背景之下,各景观元素的建设应以体现人文关怀、构建人性场所为目标。雕塑:作为点缀在校园中的景观艺术品,多具有一定的寓意,有的还是校园的标志性景观。首先要选择非常恰当的放置位置,其次是根据雕塑自身的意义配置相应的周边配景,可以有绿化、铺地等,以烘托其意义表达、丰富其空间情感,使之成为景观视线的焦点、教育宣传的平台。水景:无论是动态还是静态,水景都可以软化环境,增添校园亲切感,赋予空间场所以灵气。设计中应加强水景的综合利用,不管是独立的大面积湖泊,还是与建筑物有一定融合的水系,在其沿线应该有多样的空间,有丰富多彩的学习、休憩氛围,不能是为水景而水景,要借水生情,由情促学。

广场:校园建设中广场是少不了的,但普遍只重视入口广场或中心广场,因为那是学校形象,而真正有“人”参与的各类空间如教学建筑群间和宿舍组团内的空间多受漠视。设计中应重视此类院落小广场的建设,让其成为学生、师生之间交流的平台,成为课后活动的首选场所,让学生们有“去处”。

植被:最普通、使用最多也最灵活的景观元素,校园是高绿地率的场所,应该以积极的心态对待绿化工作。可以通过二维地面的流线种植和三维立体的高矮错落,配以斑斓的花草形成多样、奇特的各类实体功能场所和虚拟情感空间,为师生营造恬静、怡心、自然的场所环境,吸引师生的驻足与参与。

道路:最应体现以人为本的原则,尤其是各功能区内部道路的设计与使用上。线型设计可以考虑车行的要求,但总体应该活泼些,减弱其交通职能的心理感觉,如地面有涂鸦,两侧有画廊等等。通过建筑小品的装饰增强其美学价值,甚至赋予教育意义,使之成为一个“普通”的场所空间。

景观设计理论范文第4篇

关键字:公路;景观设计;动态特性;美感特性;景观敏感度

0.引言

优美、和谐的公路景观对于保障车辆的行驶安全,提高司乘人员的舒适性,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近年来,我国公路建设突飞猛进,2004年,全国公路通车里程达187.07万公里,居世界第四位,其中高速公路3.43万公里,列世界第二位,有力的支撑了国民经济的健康发展,但与此同时,公路建设带来的生态破坏、景观割裂以及由此引发的交通事故等负面影响日益凸现,对我国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构成了严重威胁。因此,对公路沿线进行环境保护和景观设计,成为我国公路建设中的迫切任务。

1.国内外公路景观设计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西方发达国家的公路景观设计总体上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仅注重提高道路的通行能力,确保行车安全通畅,主要着眼于道路线形设计、结构设计、力学计算等公路本身的建设,尚未提出系统的公路景观设计理论;第二阶段,开始重视道路以外的附属设施、环境保护、管理等配套设施建设,使道路的功能得以更充分地发挥,但公路景观设计大多作为环境保护的一部分提出,初步的公路景观设计理论开始出现;第三阶段,着眼于道路的多功能利用,不仅使用路面,还利用立体空间(诸如立体交叉及地下空间),公路景观设计理论出现与其他学科相互融合的态势。现代公路景观设计正在成为一门涵盖土木工程学、生态学、计算机、植物学、美学、心理学等诸多学科的边缘性科学,公路景观成为信息化时代的多信息载体。当前国内外公路景观设计中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以下方面:

(1)公路景观设计滞后于路基路面及其他附属设施的设计,有的甚至忽视了景观设计,条块分割,人工雕凿痕迹明显。许多已经出版的书籍和已经成文的规定都把公路的景观设计等同于“美化设计”或“绿化设计”。

(2)设计中过分注重形式美,对司乘人员实际的景观体验重视不足。设计者常采取传统的园林景观设计手法来设计公路景观,许多公路被“装饰”成富丽堂皇的绿化带;缺乏全局意识,过分注重形式美,忽视了人们在车辆高速运动中的景观体验,造成过往旅客和驾驶人员眼花缭乱,易产生视觉疲劳和不良情绪。

2.基于动态特性的公路景观设计的基本思想

公路沿线的周边环境不仅要满通功能,而且还应该赋予人们优美、宜人的景观视觉。公路的景观设计, 一方面要强调公路与沿线的自然环境、交通设施、车辆等的协调统一,使公路成为环境的一部分,实现与自然环境的和谐;另一方面也要强调根据车辆高速行驶的动态特点,实时调整景观的表现形式,既满足静态视觉的要求, 同时也满足车辆行驶中人的动态视觉的要求,为司机和乘客提供实时变化的审美效果。

动态中人的景观尺度感、动态中人对环境的参与特点和人的心理感受是公路景观设计中至关重要的因素,公路景观设计应充分考虑人的视觉及行为特点,满足动态变化的要求。基于动态特性的公路景观设计方法是指根据司乘人员的动态视觉特性,充分考虑行车速度对景观尺度、人的美感特性、景观组合方式等方面的影响, 从人的动态体验出发,对公路沿线各种景观要素进行组合和优化设计。

公路景观设计面对的关键问题是如何处理速度(v)、时间(t)与景观效果的关系问题。这里的v和t不是传统物理学意义上的车速和时间,不能简单的理解为两地之间的位移跟速度和时间的线性关系。动态景观设计理论对v、t的理解,需从景观设计角度进行如下阐释:以车辆为参照物,v可以理解为公路景观以及与公路相关的自然景观(包括大地景观、气象景观、植物季相变化景观等)、人文景观(城市、河堤、名胜古迹等)的不断运动;t 应该理解为上述一系列运动景观的动态组合。也可以这样表述:公路景观设计应该营造出一系列闪现在人视野中犹如电影胶片般的动态、连续的画面。由于公路上的车辆一般都会经历起步、提速、持速运行、减速、再提速、再持速运行……这样一系列不断反复的运动,相应的,这一系列动态画面景观也经历着同样的运动和变化,设计人员进行公路景观设计时应充分考虑这种变化,区分具体情况下人的不同视觉感受,而不能采取一刀切式的设计。

3.基于动态特性的公路景观设计基本要素

3.1.动态中的景观敏感度

景观敏感度是指景观引起人们注意力难易程度的量度,相对于静态景观而言,车辆行驶过程中,公路景观的动态敏感度在很大程度上将会被弱化,因此,欲使道路景观对行驶中的司乘人员起到与静态相同的视觉效果,就必须通过专门设计,弥补车速对动态景观敏感度的弱化影响。

动态中景观敏感度(s)的大小和车速(v)、司乘人员前方视野中能清晰辨认景物的最大距离(dmax)、清晰辨认景物的最小尺度(hmin)、路侧能清晰辨认景物的最小距离(dmin)四大因素密切相关,其关系可用下式表示:

s=f(v, dmax, hmin, dmin)

根据相关研究成果,为了达到最佳动态景观敏感度(smax),不同车速(v)与dmax, hmin, dmin之间有一定的对应关系,见表1。

表1 车速(v)与dmax, hmin, dmin关系表

(table.2 relation among speed-v,dmax,hmin and dmin)

v(km/h) 20 60 100 140

dmax前方视野最大晰辩距离(m) 150 370 660 840

hmin前方视野晰辩最小物质尺度(m) 0.35 1.10 2.00 3.00

dmin路侧晰辩最小距离(m) 1.71 5.09 8.50 11.9

以限速60 km/h为例(当处于特定路段比如起步区、隧道内、急弯区时,需慢速行驶),司机前方的景观或景观单元的最远距离不应大于370m;不应小于5.09 m;它们的高度应大于1.10 m。当景观或景观单元的三维尺度超出这些阈值时,司机的景观敏感度为零,即对这个速度下行驶的司机来说是“视而不见”的。

导致动态中景观敏感度变化的因素很多,除了本文列出的v、dmax、hmin、dmin等四大因素外,敏感度的变化还受景物表面相对于视线的坡度、景物在视域内出现的机率、景物的色彩、质感、明度和人的视力、情绪以及天气的变化等很多不确定因素的影响,由于篇幅所限,本文不再详细叙述。

3.2.动态中人的景观尺度感

静态中人的景观尺度感是在人的生活起居中形成的,包括人的对周围环境形成的空间感、场所感,一般是宜人的小尺度;而在车辆行驶情况下,车辆的运行使人们对公路沿线景观的尺度感发生了变化,进而带来道路与周围环境产生新的比例关系,路边景物一晃而过,只有尺度较大的物体才能看清,这种大体量的景观尺度是人们视觉的需要,符合动态中人的心理感知和生理特点。高速行驶下的汽车只有穿行于大尺度的景观空间,司乘人员才能产生融入自然的感觉而不是被排斥感,所以,动态中人的景观尺度感常是宜车的大尺度。因此,公路景观设计中景观尺度的确定,应充分考虑动态中人的视觉、心理和生理的变化,根据路段的性质、车速等因素来综合确定。

3.3.动态中人的视觉特性

(1)公路上司乘人员的视点一直以一定的速度在运动,对景观的视觉感受也在不断地变化,在不同的路段环境中视觉感受是不一样的。在直线路段,沿前进的方向,视线正前方的画面呈单灭点,且视点在该画面上的位置保持不动,两侧景物稍瞬即逝;在曲线段,视线正前方的画面变为双灭点,画面虽在不断地变化,但因视野开阔,视觉停留的时间较长;而在互通式立交的匝道上,视点沿着某一半径的圆弧运动,圆心部位往往是视线的焦点,视觉停留的时间最长。

(2)根据人机工程学(human engineering)理论,行人在街上行走或在车辆低速行驶时,眼睛视力最强的部分看到物体细节时的视场角为3°,如集中精力观察某物体时人眼的舒适角度为18°,有些情况下人们观察物体时头部不动而需转动眼球,一般眼睛容易转动的角度为30°,其最大界限为60°,如看不清,在身体不动情况下转动头部,视场角范围可扩大40°~120°。公路上的司机和乘客,随着速度逐渐提高,头部转动的可能性也渐渐变小,注意力被吸引在车道上,视域会越来越窄,注视点也会逐渐变远。

(3)驾驶员只有在慢速的情况下才能观察到街道两旁的景物,车速越大,驾观员和乘客对面不容易注意到的范围就越大,当景物相对运动很快时,现象连续而且不清楚,一旦辨认不清就失去了机会。根据相关研究, 至少需要5秒的注视时间人们才能获得景物的清晰印象,也就是从开始注视到看清楚必须有一定时间。5秒注视时间获得景物印象的车速与距离关系如表2。

表2 五秒注视时间获得景物印象的车速与距离关系

(table.1 relation between speed and distance about five minute's image)

车速/km.h-1 20 40 60 80 100

距离/m 8.55 16.95 25.45 33.95 42.5

若公路干道车速为80~100 km/ h ,从表1 可以看出辨认距离为33.95~42.5 m。而单向道路一般为三车道,宽度为9~11 m,顺行车辆是无法看清路边景物的,因此只有加大景观的尺度才能满足要求。而公路服务区内道路是生活性的, 公路出入口空间是集散性的,均以低速交通方式为主,景观设计时要优先考虑人的静态视觉特性。

4.基于动态特性的公路景观设计基本原则

公路上所有的人造景观(包括人造自然景观,公路配套设施、公路上的桥梁及各类人工构造物),均应遵守统一与变化、节奏和韵律、均衡、尺度与比例等形式美的普遍原则,同时也要注意到动态中人的审美感受的特殊性。

(1)透视性原则

景观的布置不应影响公路的行车透视性要求,线路上的各组成部分的空间要充裕,保证有足够的视野和视距,使人们始终感到线路流畅,前方永远是大道康庄,视野开阔,景观协调,安全而舒适。

(2)诱导性原则

景观的布置,应能使司机在视觉上可以预知路线前方的路况和方向的变化,并且在空间上留有余地,使司机可以及时地采取有效的操纵措施,保证行车的安全,并使车辆的运动状态的改变不至于太突然而导致司乘人员的不适。

(3)景观兼容性原则

景观的布置要以环境中的自然景观为主、人工景观为辅,并且二者应相互兼容。公路周边的自然景观包括地形、地貌、山林水石、甚至云影天光,均是十分宝贵的景观元素,具有重要的景观价值,因而在设计中,应该尽一切可能,保留这些景观要素,并使之成为公路景观的一部分。图2列出了七种景观兼容性高低示意图。

(4)景观统一性原则

公路的基本功能是满足车辆的运行,是运用一切可能的物质技术手段,去实现车辆运行的速度。与速度这一概念相协调,公路的整体景观在形象上应该是简洁而大气、流畅而轻盈,在色调上则应该是和谐而明快。在公路景观设计中, 除把中央分隔带、路堤路堑边坡、两侧绿化带、互通立交、服务区和收费站、桥梁作为一个整体通盘考虑使得景观有统一风格外, 还要根据各自功能和服务对象设计不同的景观, 在统一中求变化、变化中达统一。以绿化为例:主线绿化应采用远乔木、中灌木、近花草的布置手法, 同时进行大分段设计不同形式且逐步过渡、连续不断、动中有变的“绿色长廊”。

(5)景观协调性原则

在确定公路的线型和路域内的景观时,要考虑其与环境景观要素在视觉感受上的协调,使路域内外的景观浑然一体,共同构成符合形体美学、均衡完美而又变化多姿的景观,使人们在使用公路系统的过程中获得舒适和愉悦(图3)。对于环境中景观不良的区域,可在线路选择时避让或远离从而弱化其影响。当无法避让时,也可通过设置隔离屏障或集密的绿化,将路域外的不良景观隔离开来,即要遵循“佳则收之,俗则屏之”的原则。

5.基于动态特性的公路景观设计方法

5.1.景观要素的布置

针对动态中人的视觉特性,在公路景观要素的布置时,要考虑不同路段上视觉停留时间的长短所带来的影响。对灭点位置变化较小的长直线路段,可以考虑布置对景;对视线停留时间较长的部位(如曲线路段、互通立交、匝道等),景观要素宜作强化处理,以加深景观的视觉印象;而对视觉停留时间短的部位,景观要素的处理可以适当淡化。

此外,还要考虑不同车速时司机视域和注视点变化所带来的影响。在速度逐渐提高的路段,由于司机的视域会越来越窄, 注视点也会逐渐变远,设计具有警示和导向作用的路标、绿化等景观时就应首先根据动态中人的注意力集中和视域变化的规律来确定其有效尺寸和距离。

5.2. 景观尺度的确定

由于动态中人的景观尺度感是宜车的大尺度,因此,随着车速的提高,人的尺度感不断加大,景观体量也要相应得加大。比如对于在公路景观中起重要作用的绿化植物,其风格可以是小巧精致和玲珑剔透的,也可以是一挥而就而气势磅礴的,但公路大范围绿化种植,一般情况下,“大手笔”绿化种植与现代化公路在内涵上更为协调,更符合人的动态视觉感受。

5.3.公路动态景观设计的表现手法

公路在视觉效应上应该是一条动态景观的廊道。由于此廊道具有长度大,并且视点又以一定速度运动的特点, 因此,在公路景观设计中,应重视人的视感的变化及由此实现的美感特性中序列、节奏、韵律等法则的应用,这些法则的应用是实现富于动感、协调、优美的景观效果的重要手段。视点运动着的人们,希望看到优美、和谐、变化和有序的景观,并存在坚持追逐这些景观,且不到终点就不停止的愿望。因此,遵循形式美的普遍原则并充分考虑动态中人的美感特性是公路景观设计成败的关键。

(1)韵律节奏

自然界中许多现象,常是有规律的重复出现,有节奏的重复变化。韵律节奏是指某些组成因素作有规律的重复,在重复中又有规律的进行组织变化。重复是获得韵律的必要条件,但只有简单的重复则易感单调,故在韵律中应体现组织节奏上的变化。韵律节奏也是公路景观艺术构图的重要手法之一。公路景观构图的韵律节奏方式有很多,常见的有:(a)简单韵律,即由同一组成因素反复等距出现的连续构图,如等高、等宽的爬山型声屏障,等距离种植的行道树等;(b)交替韵律,即由二种以上的组成因素交替等距出现的连续构图,如公路选线时直路与弯道的交替布置,两种行道树的间种,两种不同的花坛交替布置和等距排列等;(c)起伏曲折韵律,即由一种或一种以上的组成因素在形象上出现较有规律的起伏曲折的变化。如连续布置的桥梁、边坡挡土墙、花坛、林带、建筑物等,为了防止呆板,宜遵循一定的节奏规律,体现起伏曲折的变化。

(2)景观序列

对于公路这样一个景观廊道,除了可以通过节奏和韵律的设计,沿着道路主线一层一层地展现景观的魅力外,还可以通过景观序列的安排,在节奏和韵律的基础上,营造一些景观的高潮,使人们在公路运行的过程中,获得层次更高的、更为完美的精神享受。

景观序列是景观元素为了达到某种目的而做的有意义的组织,是一种高度条理化的次序安排,一个景观序列单元要有开始和结尾,并且至少有一个高潮。公路中的一座桥梁、一处立交、一个收费站、一处具有景观特征的自然风景或人工构造物,都可以成为景观中的高潮而通过序列去引导、去预示、去渲染和去展现。从序列的开始到序列的结束,通过这些引导、预示和渲染,人们就会体验到完美的视觉感受。因此,公路景观设计中应充分合理的利用景观特色带和景观过渡带,形成有张有弛的景观序列,避免视野过于复杂或过于单调。同时,应立足于沿线原有的景观特色,通过视线的引导,创造视觉的兴奋点。

6.结语

公路景观设计应遵循人性化的设计理念,结合公路空间的美学特点和司乘人员的视觉特性,充分考虑到速度因素对景观形式、景观尺度、景观组合方式等方面的影响, 从人们的实际体验出发, 运用各种手段,科学、合理、经济的设计各种景观要素, 使公路不仅成为一条方便、快捷的运输通道,同时还可以成为一道靓丽的人造风景线。

参考文献:

[1] 夏本安.高速公路景观绿化设计研究,[j],《中外公路》

[2]林万明,高速公路的空间环境与景观设计, [j],《中国园林》,2003

[3]《公路环境保护手册》,[m],人民交通出版社,2004年

[4] 希百.驾驶员的视觉特性, [j],《汽车实用技术》

[5] jane f.garvey:flexibility in highway design,[m],1998

景观设计理论范文第5篇

关键词:房地产;园林景观;景观设计;施工管理

中图分类号: TU986 文献标识码: A

在进行房地产园林景观设计的时候,必须要把开发商、设计公司以及施工单位等等的意见进行充分的融合,并结合项目所在地的自然环境、文化特色等众多因素而创造出完美的作品;在进行施工管理的时候,充分认识设计存在的不足以外,还应在此基础上不断的改进和完善,从而把房地产园林景观设计以和施工管理工作有效的结合,做到井然有序。

一、房地产景观设计中存在的问题

1、设计理念认识不足

社会经济发展改变人们对居住环境的选择,当前的消费者除了考虑住房的建筑质量与风格、户型、区位等要素外,还将房地产园林景观与周边配套设施纳入选房的重要要素之一。

房地产开发企业在此市场背景下,不得不加大对开发房地产园林景观的投入。然而,大多数房地产企业并没有从以人为本的角度来进行房地产景观规划设计,在园林景观设计理念上认识不足,只是单纯受到利益驱使而进行房地产开发房地产园林景观绿化建设。为此,市场上出现了一些不良现象,诸如在彰显富贵、过分追求奢华或即时效果等急功近利的设计思想影响下,园林景观设计作品存在很大的盲目性、局限性与功利性。房地产园林景观设计若缺乏正确理念引导,则会劳民伤财,违背环境景观的功能需求,同时阻碍房地产企业可持续性发展。

2、急功近利、模仿之风盛行

近年来,园林景观设计已经成为房地产开发的重要组成部分,园林景观设计的质量影响着开发商的经济效益。首先,景观设计是小区主题及风格定位的展现,是房地产开发设计的基础。园林景观设计不仅仅是简单的绿化设计,而是对小区周围环境的整体考虑与规划,房地产开发设计要通过园林景观景观设计来实现。其次,良好的景观设计是房地产营销的筹码,户外景观设计和户外活动空间可以提升居民的归属感和认同感。因而大多数景观设计仅仅考虑房地产开发商的经济效益,没有充分考虑居住区内老年、儿童等人群的行为特点、活动方式;没有考虑房地产内景观与外部景观的协调性,导致房地产的园林景观缺乏文化气息,严重脱离实际、缺乏人性化及实用性和持续性的设计无法满足人们精神需求。单纯追求异域风情,一时间欧式风格泛滥,房地产小区中充斥着欧式广场、罗马柱和喷泉;追求急速绿化率,有很多开发商为了提升品位,盲目购买大批名贵植物和百年老树来堆砌成林。有的南方树种种到北部地区,植物适应不了当地气候,导致苗木大量死亡,造成经济浪费严重。

二、房地产园林景观设计

1、遵循地域性原则和历史性原则

地域性原则,就是住区景观设计应体现所在地域的自然环境特征,因地制宜的创造出具有时代特点地域特征的空间环境。所谓历史性原则,就要尊重历史,保护和利用历史性景观。对于历史保护地区的住区景观设计可结合实际情况综合调节。

2、因地制宜,注重与周边环境的融合

房地产园林景观设计的过程中,要对建筑周边环境以及地形条件进行充分的调查,在景观设计中,要重视房地产园林景观于周边景观的融合性,根据施工场地原地形进行设计,充分利用当地植被多样性,保留原有群落类型和本土植被,对名贵古树进行充分保护,设计中要掌握科学性、灵活性和可操作性,营造适用合理的房地产园林景观.目前越来越多的房地产开发商开始注重于房地产价值的重要性,通过园林景观提升房地产价值。可是却仍旧忽略了外部环境协调,只是单纯简历内部园林景观,对于周围大环境的关注极少,所以,房地产价值并没有得到真正的提升。因此,在景观设计中不仅要注重内部景观设计的协调,而且还要加强外部景观的协调,使得景观设计与当地的人文特色、历史文化以及周围的水景、山势相互融合,进而创造出更加和谐美丽的景观。

3、提高园林景观的观赏性和实用性。

房地产园林景观即要满足大多数居民视觉审美要求;又要在统一中寻求变化,力求反映出自身特色,避免盲从俗套;还要应顺市场经济发展需求及地方经济现状,结合地方实情,注重节能和合理利用土地资源,尽可能地采用新技术,新方法。植物栽植要疏密有致,变化有度,体现韵律感和层次感。景观不仅要具备美感,还要体现景观的功能性与参与性。随着城市节奏的加快,城市居民的工作压力较大,小区要为业主提供身心娱乐的地方,园林景观工程要适当的设置相应的健身设施,体现园林景观的多功能性。总之,房地产园林景观工程景观设计要以人为本,打造生态节约型的园林景观,提高景观的实用性和观赏性,对植物的季节性进行充分考虑,做到四季有景可赏,水景和雕塑设计要遵循精而少的原则,减少成本的浪费。

4、在有限的空间内重注立体绿化的发展。

在现代化的城市当中,人口稠密,高楼成群,房屋毗连,寸土难寻,如何在有限的空间里营造出更美的环境,增加绿化覆盖率而不多占用土地,就需要设计者们另辟蹊径转向高空发展,提高立体绿化水平,开拓小区立体绿化空间。立体绿化是一个整体的概念,它可以是攀援植物绿化、墙面绿化、阳台绿化、门庭绿化、花架、棚架绿化、栅栏绿化、坡面绿化、假山与枯树绿化、屋顶绿化等等。它能加强景观与建筑的相互作用与相互结合。增加人与自然的紧密度,很好地保持建筑物与周围环境的协调。

三、房地产园林景观工程施工管理

1、严格把控设计交底

设计交底是建设成果与设计效果能否达成一致所迈出的关键一步。设计交底不仅需要设计方对设计定位、设计理念、设计意图等进行详细介绍,更重要的是让设计方、施工方、业主方三方采取互动式交底来达到对作品认识、理解的一致性。施工方、业主方根据自己对作品的理解做详细的阐述,设计方再根据他们的描述判断他们的理解,对存在的偏差进行纠正,最终达到共识。

2、施工组织设计审查,工程质量、进度、造价和安全文明得到保障

施工组织设计师工程项目管理的技术经济文件。审查施工阶段的实施性施工组织设计方案正确与否,直接影响工程项目进度控制、质量控制、造价控制。审查好施工组织设计,对于现场管理能够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3、提升管理人员的素质。

管理人员是园林景观管理的主体,管理人员的素质直接影响着园林景观工程的施工质量和呈现效果。景观工程强调追求工程的艺术,要达到给人以“移步换景”的美感,要达到这一点,在某些部位仅凭设计可能难以体现要达到的效果,需要通过工程管理人员及技术人员创造性的劳动,去实现设计的最佳理念与境界,比如假山堆叠、黄石驳岸、微地形处理等,这些都需要对其组织设计的详尽性、整体性进行严格的审查。通过管理人员对施工组织机构的人配备进行审查,重点审查项目经理和施工人员的管理、技术能力等,对工程质量和工程效果是非常重要的。管理管理人员要充分配合设计人员的工作,管理人员要深入现场,对植被种植中出现的问题进行及时的协商和解决,充分听取施工人员的意见,打造优质的园林景观。

4、严格控制景观材料的质量是工程质量和效果的重要保障。

景观工程涉及的原材料比较多,如种植土、苗木规格、各种管线、铺装材料、灯光亮化设施、控制设备等的质量都对工程质量和效果影响很大,因此,严格控制材料的质量是确保工程质量和效果的前提。

5、提高管理人员对房地产景观中绿化的认知。

积极合理的园林景观不仅可以美化居住环境,改善人们的居住条件,还可以提升居住环境的品位,提高整座城市的绿化率,为小区居民提供娱乐休闲的场所,房地产园林景观工程具有深刻的社会意义以及生态环境效益。

房地产景观的主角是植物,设计者要充分利用原有的本土物种,减少选用不适应当地种植的品种。相关人员对购进的苗木质量要进行严格的检查,切忌以次充好,破坏小区景观的密度感和立体感。只有严格规范苗木质量规格,才能确保苗木质量和设计规范的结合。只有施工人员深刻理解设计和现场进行施工,景观施工才能达到预期的设计的效果。

此外,园林景观工程完成后还需要有精心的后期养护工作。加强园林景观工程后期养护管理是园林景观工程质量管理的保证,要聘请专业的技术人员和养护人员做好后期的养护工作,针对不同的品种采取适宜的养护方法,以保证能长期的体现良好的设计效果,为业主提供良好的居住环境,提高开发商的经济收益,实现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的统一。

结语: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城市建设进程的加快,房地产开发成为经济发展的一大热点, 小区生态环境质量影响着人们的购房选择。优雅的住宅区园林景观和性能完备的健身设施也成为房地产开发商的卖点,园林景观设计关系着开发商房地产项目经济效益和综合竞争力。房地产生产商要加强对园林景观设计的重视,在设计的时候坚持因地制宜、和谐统一和可持续发展的原则,营造适用合理的房地产园林景观。

参考文献:

[1]郭晓辉.住宅小区园林设计的探讨[J]. 现代园艺. 2012(04)

[2]闫志磊.房地产园林景观工程规划设计探索[J]. 中国新技术新产品. 2012(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