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景观规划设计

景观规划设计范文精选

景观规划设计

景观规划设计范文第1篇

随着知识与信息时代的来临,交流已变得相对容易,社会发展速度节奏成倍增长,巨大的社会需求变革要求每一个个体与集体作出相应的变化,新的社会与经济、环境模式应该对应怎样的规划设计理念,是本文所关心的问题。笔者认为,与知识经济、信息时代、文化生态时代相适应的规划设计审美思想不再是贯穿二十世纪始终的功能与形式美学原则,长期以来被奉为空间审美金科玉律的功能、形式比例原则。这些原则在纷繁多变的众多思想杂流的冲击下,变得模糊、混沌而富有多义……在面对千篇一律的城市风貌和建筑面孔,衣食不愁的人们终于发出了很多疑问。原始、自然、多义、丰富、混沌、模糊的原生态景观和非机器化的农业文明手工景观重新以巨大的自然野性姿态博得了众多的人们的怀念和欣赏,工业文明的机器与直线不再是主宰的审美选择。城市中心的巨大膨胀伴随着城郊土地的严重流失、以及农村的工业化进程等、带来了政治、经济、观念文化的相互渗透,同时使我国的空间审美意识在不同的城市、不同的经济和文化状态下形成了巨大的差异,这种差异或体现为一种相互融合、共存的奇异状态,或则变现为一种水火不相容的隔离状态,或体现为一种较为纯粹的工业文化表现或农业文化表现,或表现为非常流行、前卫的后工业、信息时代的纯粹状态,而有时则依然表现为传统的天人合一的自然原生态状态。然而如此纷繁复杂的空间审美思想状态其走向基本有一个较为明确的趋同,即综合了各种文化与生态状态的理想的景观模式,我们简单称之为“理想景观生态美学”。理想景观生态美学是原生态景观美学与人类先进文化科技状态的提炼与抽象。是一种全新的多义的能够适应自然生态需求与高度科技文化需求的审美原则,它以原生态景观审美为基本出发点,以关注人类各个历史时期的生活民情、科技文化、历史记忆精华为焦点或内容,包含了工业时代的比例、尺度等空间形式原则,同时从宏观角度和个体层面则极力反对单一工业文化空间审美的一种审美观念。

这些相互矛盾,观念纷杂的思想现状非常具体而现实地存在于我国的各类思想观念层面中,我国进入WTO之后,经济全球化的态势在我国将近一步加强,外来思想的强力注入,使我国的思想观念不得不提前做出综合整合,即用具有自己民族与国情特点的文化观、思想观来面对来自世界各个文化层面的对比与冲击,只有具备自己民族的鲜明思想文化观念,才能面对来自世界的冲击,成为世界文化思想观念的一个重要成员。比如,我们不可能在一个经济全球化的时代,普遍使用美国或者英国、德国的文化去面对这些国家的文化竞争。因此在我国无论多么繁杂多变的思想观念将在一定的时间内达成相对的统一,这是我国对外文化发展的历史必然。中国经历了漫长的农业文明时代,这从另一个方面培养了我国自然与人文高度和谐的哲学观念,在工业时代,中国古老缓慢的农业生态思想观念显得无法适应,因此在十九世纪以来的一百多年来,我们在经济方面大大的落后了,然而,当人类文明跨过了工业时代,进入生态、信息时代之时,中国传统的生态农业文明熏陶下的思想观念得到了绝好的发展契机,天人合一的思想,虚实一体的哲学观念将会重新得到高度重视,这与新世纪生态学整体思想的观念不谋而合。可以预言,规划设计审美的主流思想必将从功能形式至上的审美原则融合、置换为具有先进生态学思想的景观生态审美观念。但这并不意味着其他思想观念的审美观将会消失,相反则将会更为精致而富有特色,只是不再成为普遍的标准与原则!

以下几点是当前我国对于空间、景观、文化以及生态环境的观念概览:

传统农业文明的国民基础决定了基本空间审美的质朴与杂乱

快速工业化、信息化进程的城市文化决定了城市空间千篇一律的面貌

文人仕官一体的文化传统决定了追求空间意境的虚无和幻想,缺乏实际操作性

经济全球化的浪潮使现达国家的现代文化已成泛滥趋势

繁忙的普遍物质化、科技化社会文化生活追求使原生的生态文化与自然生态逐渐被人们遗忘

环境的恶化使先富起来的一部分城市文化人首先认识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

城市中产阶级的兴起使得舒适的生活空间创造变得迫切和需要

中小城市与超大城市空间审美追求的相反性趋势变得日益突出——工业化与后工业化的文化追求差异冲突。

二.困惑与问题

随着我国经济结构的快速改变,人们的空间审美观念悄然发生着巨大的变化,功能形式等经典空间美学原则受到空前的挑战,在我国特有的社会形态发展过程中,空间审美思想将呈现多元并存的现状,空间审美的思想观念、意识正在发生着历史上从未有过的改变,这种改变是由我国特有的发展中国家现状和经济全球化的趋势所决定的。旧有的景观空间的审美原则正在进行着历史性的融合与置换,这种融合、置换将在世界各个国家之间、城乡之间、不同人文或地理单元之间交叉出现,交叉融合,发展趋势趋于明显,即趋同于以自然生态景观审美为目标的“景观生态审美”模式。

接受西方纪元文化,我们进入纪元二十一世纪,各行各业以崭新的期待接受新世纪思想的沐浴、挑战。然而同时,生存与居住环境问题却日益凸现。生态环境与经济、社会发展综合问题也随之越来越突出,为适应这种急剧变化,作为社会经济发展的先行行业——规划设计,其思想应紧紧把握时代脉搏,为社会发展、变化做出合理预警和对策。规划设计的观念也应作出相应的改变,不仅仅应解决局部人群或地域的矛盾,也不能单独追求片面的空间功能需求,也远非“空间形式美学”一词所能简单概括,而应着眼于大地环境的综合改善。如果说,20世纪初期在西方兴起的工业设计思想革命掀起了工业设计的狂潮,演绎了现代意义上的空间环境设计思想美学,近而推动了社会的发展,影响人类整整一个世纪,对人类在文化进化史上写下了岂今为止最为光辉的一页;那么在21世纪,当人类面对自身文化极度发展所带来的负面影响的诸多作用下,在社会、经济发展和生存环境恶化的巨大压力下,如何谱写新的历史篇章,人类在思想方法层面上如何提出新的革命性的“激活点”或者在设计规划上提出新的、能够在更大程度上协调诸多矛盾的规划观念,是我们应当高度重视的规划战略思想。新世纪规划设计的革新点在哪儿?发展趋势又是什么?这一系列的问题一直困惑着我们新一代规划设计师。

三.景观审美观念的整合、提炼

经济的繁荣必然导致文化的昌盛,这是人类历史的客观发展规律,我国社会经济发展迈入了一百多年以来新的高峰起点,面对新的全球化经济、文化模式,思想观念的整合与提炼则是必然归宿,而此过程将会随我国的经济建设而逐渐形成,我们处在一个多阶段的发展时期,具有明显的中国发展阶段特色,即包含了农业文明的审美情节,有具备工业文明的极简特点,同时生态学思想的发展与古老的东方哲学形成了相辅相成的呼应关系,从而使景观生态审美在我国尤其在经济文化发达的地区,形成了先锋的审美观念。并与新的科技发展取得了高度的和谐。

概括而言空间规划设计的文化审美观念将以三类趋势作为新世纪景观审美的基本类型模式:

1.村落田园审美观——农业文明的审美观念

童叟闲适、麦香稻花、田园风光、桑麻之乐是农业文明时代典型的景观特色,这类景观特色并不会随着农业文明的结束而结束,而是作为一种典型的文化、自然景观结晶永远留在人类的记忆当中。

2.极简主义审美观——工业文明的审美观念

工业文明的标志则是机器美学的兴起,一切事物在工业文明时代变的那么富有规律,简洁,经济功能的原则是一切人类创造物变得简洁而富有想象空间。

3.景观生态审美观——生态信息文明审美观念

景观生态审美则是整体综合的审美观念,它不以单纯的视觉形式为审美原则,也不以生活生态为主要内容,而是这些诸多要素的集合,其核心内容是生物物种的生境和谐概念,在此基础之上,考虑一定意义上的人性空间,但绝不仅仅是完全以人为本的景观空间,而是宜人生态生境与人性空间的交融、整合。

四.规划设计实例

长春净月滩风景林规划的审美原则综合了以上三类审美类型的观念,在点、线、面的景观构架中,以景观生态审美为根本面的造景基础,充分遵循了自然植被景观系统的审美原则,创造了层次分明的林缘小乔木、灌木、草花地被景观系统。人工休闲设施的设计则遵循了自然景观生态的原则,力求不着痕迹,水岸休闲步道的设计则用运极简主义的设计原则设计了方便的大大降低的造价符合经济原则。而空间景点的设计设美观念则兼顾了传统意境园林的审美要旨。

4.1规划综述

风景区是一个景观综合体,具有多种功能,风景区景观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必须以保护为前提,风景区规划的核心是景观保护和恢复规划。风景林规划是风景区积极保护规划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而景观保护规划又以景观综合评价为基础。一个完整意义上的风景林规划包括现状景观林地评价、景观林特点结构分析、景观林地规划设想、景观林地的规划反馈即纳入自然风景林地进行结构和群落稳定性等生态景观美学的评价确认,然后在此基础上结合游憩和社会经济综合效益进行总体协调。

4.2现状分析

4.2.1.风景林现状的特点分析

地处景观边缘地带

景观敏感度较高

相对坡度较小

现状植物稀少

4.2.2生境分析

长春市净月潭地处吉林省东部山地向西部草原过渡的地带,属长白山余脉的低山丘陵地带。净月潭森林公园的植物跨长白山、内蒙、华北三个植物区系植物品种丰富现有高等植物550种,乔木树种达30多个,还有很多观赏植物花冠木及地被植物。

现有森林景观具有较大的优势,绿化效果较好,林木茂密,森林覆盖率高,大面积人工林和天然次生林已形成壮观的森林风景,具有雄伟简洁的韵律,但不足之处也较为明显。

主要有以下几点:

树种单一

色叶树少

林相变化不大

无林缘植物和林木下层结构植被,层次单调。

空间景观效果平淡,花灌木贫乏,群体效果不够丰富。拟建净月潭风景林地,位于净月潭南岸潭边湿地,地形平缓,土壤肥沃,属于河滩漫水边缘地带,适合多种乔、灌、草植物生长。适合该地生长的乔木及灌木林型,但现有植被非常稀少,除有少量榆树外,基本是农田,风景林的建设难度比较大,在较小的面积内模拟植物自然群落,并且形成良好的景观,要求有高度的生态美学协调能力和熟练的植物生态习性之把握。

4.2.3水文及气象条件

气候为温带半干旱与半湿润的季风气候的过渡性气候区,年平均气温4.7度.

海拔一般在220——406米

最大冻土深169厘米

极端温度:-34.9摄氏度——38摄氏度

表面土壤状况:白浆化暗棕壤,厚度15-50厘米

水文状况:属于低山丘陵裂隙潜水贫水区,但地表水较充足。设计水库水位234米,库容2450万立方米;死库水位223.5米,库容97万立方米。

4.2.4景观评价及分析

净月潭风景林规划用地属人工湖泊(蓄水湖)边缘湿地,其水位调节完全靠人工蓄水及排水控制,地带边界较为稳定,不同于自然河流及湖泊水位,就目前气候和季节涨落影响,其稳定性较为规律,夏季设计水位不超过234米,冬季结设计冰面高程为也不超过234米

通过对净月潭景观要素的分析,景观可控要素是规划设计的主要区域,因此合理的规划设计和长远的建设考虑显得非常重要,不可控因素如天象及山体景观仅能从全局着手,从大的宏观区域着手进行环境改善而得以改善。

从景观敏感度分析,该区域是二级敏感度与一级敏感度之胶合状态,是风景整治规划的核心部分。

从景观阈值度讲区域拟建风景林地属一级阈值度,抵抗人为破坏的能力最弱,更需林地的保护与涵养。

从边缘效应理论出发,河边坡地与道路旁边地为景观可利用度最高区域,也是开发与保护阈值最为集中的区域,从此意义上讲,以涵养水源为主的风景林开发是十分正确的决策。

从保护湿地的理论,生态资源效能考虑,建立更稳定的河滩风景,灌木林地更能协调多方的阈值。

根据净月潭总体规划风景资源的评价体系之评价要素和评价因子两个方面,对其八个度量因子进行统筹评价,即从典型度、珍稀度、科研度、半厚度、观赏度、利用度、三效度、破坏度等因子入手,对该规划区进行考核。即在典型性上应延续建设国内首屈一指的人工森林群落体系,突出背山面水的植物群落层次变化特征,以观赏性为突破口结合利用度和三效度尽量减少开发的破坏因子,力求使风景林达到总体规划景观要求的一级水平。

4.2.5功能结构布局分析:

净月潭拟建风景林地现状结构简单,为空间缓坡滨水空旷地,垂直及水平层次均很简单,背景是长白落叶松及樟子松林,植物群体天际轮廓线为微变化上升曲线。为增加规划风景林地的丰富性和宏观统一性,从垂直和水平的不同林型变化入手创建结构复杂、群落稳定的准生态风景林布局结构。

4.2.6现状交通分析:

现状道路交通只有林地南侧的环潭路,没有其他辅助游览和观光道路。

4.3规划原则思想

净月潭风景区总体规划景观保护规划原则有如下规定:

4.3.1改善森林生态环境,保护在先。

4.3.2坚持可持续发展原则,将保护与扩大生态资源相结合,在保护好森林公园的山水林的前提下,扩大造林,增加蓄水。

4.3.3坚持环境影响项目“三同时”原则严格禁止污染,必须限期治理迁出。

4.3.4坚持以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原则,对危及物种生长生存的病虫害。地方性森林灾害和各种可能导致环境恶化的隐患,应以积极预防为主采取综合的防治措施。

4.3.5保护工程设计要坚持坚固、适用,并以周围景观相协调相的原则。保护工程设施因地制宜,就地取材,尽可能做到即实用美观,在体量、色彩、风格上与自然环境相协调,起到点景美景的作用生物资源保护规划。

净月潭经几代人的经营,形成以樟子松、油松、落叶松、红松等针叶林为主体的三十多种树种组成的森林生态系统。在生物资源的保护培育利用、森林防火、病虫鼠害的防治方面已形成一套较为完善的管理体系。但随着公园开发的范围扩大,游人量的增加,对林地及生态迁移道的践踏与破坏已与日俱增,为此在该区的风景林旅游景点的规划当中,应充分考虑景点开发和游人对生态资源的影响,从规划设计角度采取有效措施进行合理的开发性保护,完善该区的森林景观层次和生态资源环节。

针对风景区内风景林地规划现状及委托任务,我们提出了以下六个具体的风景林地建设原则:

景观规划建设的宏观统一性原则。

生态保护原则多样性。

植物风景景观布点的丰富性原则。

为人性原则。

景观保护规划的前提性原则。

景观规划的反馈机制原则。

4.4风景林规划定性:

根据总体规划之原则规定,风景林的规划应在基础之上,根据具体的生态风景林建设科学规律,结合我们提出的四个规划原则,对风景林地定性有更加明确的定义:即宏观视野内具有统一植物远景景观,近景游憩空间内具有尺度宜人、变化丰富、群落稳定的滨水林地景观生态空间,并且在林地内有一定的休闲设施和活动场地,空间结构布局适合植物景观的充分展现以及各景点特色景区的形成。

可以说风景林的建设从宏观角度讲是森林外缘与滨水坡地两个边缘地域的交叉地带。从景观层次和生物物种的丰富性出发,该风景林应以现状落叶松、樟子松为背景,体现丰富多姿,层次多元以带状阔落叶树为次背景,以小乔木和灌木为主要景观内容的林缘风景林景观带。

4.5规划结构布局

风景林位于净月潭南,环潭路内侧为沿潭地带的中心。为使该风景带满足对岸视点及内环路沿线在潭边的近距离观赏风景的要求,总的布局采用了沿地形及潭边走向的层带状布置,断面布局呈三角状布置,风景林地的空间格局是背景林的延缓和发展,是整个潭南风景林的组成部分。环潭风景林是一个整体,规划从潭之上游到下游风景林地的分布变化在景观和生态布局上应形成一定的序列。

4.5.1环潭南白桦、黄栌、珍珠梅群落林带——桦林风情

4.5.2环潭北钻天柳、茶条槭、太平花群落林带——柳岸波光

4.5.3环潭东杨树、腊梅、盐夫木群落林带——潭梅迎雪

4.5.4环潭西春榆、枫树、溲疏连翘群落林带——枫榆家园

此次规划的风景林地属潭南桦林风情风景带,以落叶松渗透林、白桦林、亚乔木黄栌林、灌木珍珠梅为主的自然生态群落林带景观和开敞游憩景观为主要特色,共同构建净月潭环潭的总体景观格局。环潭景观主要展现春、夏、秋、三季植物景观。冬季的净月潭则主要以树木枝干为依托充分展现北国雪域的壮美景象。积雪重重,树木的花、叶或落叶或被积雪所盖,唯有整体的树形姿态和未落之果才是展现雪域风情的最好组成元素。应此环潭周边的风景林建设在很大程度上注重突出春、夏、秋三季的植被景观特点,但在植物空间格局的布置上则应完全体现四季景观变化的方方面面。

内外游览路口和主要景观游憩点进行合理布局,是规划布局的重要组成部分。路口的布置要力显自然本色,通过树木灌丛和地形的设计变化,将主口处理成独特而吸引游人的标志点。

自然、合理,通畅并吸引人的林地小景点布置在滨水沿线,增加潭边游览线的丰富性。从大的块状结构可分为四个区域。即:滨水区、中心疏林区、野营区、东侧游戏区、西侧灌木地被及微地形景观区域。

4.6植物景观生态群落规划

景观生态学的理论是进行景观规划设计的依据,我们根据Forman.Narch.IanMcHarg.kisser等人总结出来的多条景观生态学原理提出如下一般原则:植物生态群落的规划应服从这些一般原则。

4.6.1功能性原则

指植物设计时应在体现植物生态群落稳定的原则下坚持以人为本的规划理念,将植物的叶、花、果、味、枝干等相对与人的特色审美及生态功能尽可能体现出来,做到功能和空间统一,功能和生态审美统一。发挥植物在分隔空间、形成绿色景观中的重要功能和作用。结合道路游线、地形改造以及不同空间序列分区,规划设计不同景观层次和群落关系。

4.6.2整体优化原则

景观是由一系列生态系统组成的具有一定结构和功能的整体。景观规划与设计应把景观作为一个整体单位来思考和管理,达到整体最佳状态,实行优化利用。净月潭风景林的规划应从植物群落之间、植物与地形景观之间以及人为构筑景观几个方面,通过时间这个因素,进行优化和协调取舍,才能创造出自然、稳定的植物风景景观。

4.6.3异质性原则

异质性是指在一个区域(景观生态系统,对一个物种或更高级生物组织的存在起决定性作用的资源在空间(时间)上的变异程度。景观空间异质性的发展维持和管理是景观规划与设计的重要原则)。对于游憩性风景林地的建设,异质性是指潭边风景景观的特色,和滨水生态群落的特色林型。其关键是潭面水位线的稳定性和变化程度。

4.6.4多样性原则

多样性是在一个给定系统中环境资源变异性和复杂性的量度,包括物种多样性和景观多样性(即生境或生态系统多样性)两个方面。其景观多样性是描述生态镶嵌式结构的景观中嵌块体(生态系统)的复杂性,他可用丰富度、均匀度、镶嵌度和连接度四个指标来表达。多样性既为景观规划与设计的准则又是景观管理的结果。风景林的规划的多样性原则主要表现在植物种类的丰富性上,而不是植物个体的数量上,即:多样性的前提和基础是均匀度和连接度。

4.6.5景观个性原则

每个景观都具有与其它景观不同的个体特征,即不同的景观具有不同的景观结构和功能。因此景观规划与设计要因地制宜,体现当地景观特征,不能生搬硬套其它地域的景观利用模式,这也是地域分异客观规律的要求。

4.6.6遗留地保护原则

遗留地指原始自然保留地的宝贵历史文化遗迹,应对其实行绝对的保护。《世界自然资源保护大纲》提出了自然保护的三大目标:

保持基本的生态过程和生命维持系统;

保存遗传基因的多样性;

保证生态系统和生物物种的持续利用。

目前,风景林地的建设,必须和现状灌丛以及背景落叶松林的保护协调进行对应。

4.6.7生态关系协调原则

生态关系协调是指人与环境、生物与环境、生物与生物、社会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景观利用的人为结构与自然结构,以及生态系统与生态系统之间的协调。把社会经济的持续发展建立在良好的生态环境的基础上、实现人与自然的共生,是当今景观规划与设计的重要目标。具体的来说,风景林地的开发建设,应处理好适度开发

4.6.8整体综合性原则

景观是自然与文化生态系统的载体,往往很复杂,景观规划需要用多学科的知识,综合分析景观各要素。净月潭风景林地的建设涉及植物生态、景观生态、自然及综合地理、城市休闲生活、生态审美等方面的综合和协调,在强调主要景观整体性的基础上,必须考虑各组成要素的综合性原则。达到生态系统的最佳值。

4.6.9生态景观美学原则

生态美泛指自然美,生态关系和谐美及艺术与环境融合美;它与强调人工规则,对称形式线条等传统美学形成鲜明对照,生态美学原则是景观规划与设计的最高美学准则。生态美学原则在自然化人文景观规划与设计中显得尤为重要。让城市充满大自然的生趣是我们共同的呼声。净月潭风景林规划属自然化人工景观规划设计,应以恢复自然景观群落保护物种生境和自然过程为目的。根据风景林地的边缘地带性质参考典型地貌的森林覆盖比例,合理的森林覆盖应为15%(乔木)58%(小乔木、灌)27%(草)。

(风景)景观是由各个在生态上发生共轭的,有规律地结合在一起的最简单的单元地域单位所组成的复杂地域系统。并且是各个要素相互作用的自然地理过程总体,这种相互作用决定景观动态。单元地域单位又叫初级景观或单元景观,它是景观的最小结构部分,这种初级景观就是B.H.苏卡乔夫的生物地理群落,是植物、动物、微生物、小气候,地质构造、土壤、水文状况、人为因素等相互制约的总体。是具有相同状况的生物(生物群落)和具体相同起源和进一步发展可能性的一致地段,根据这一定义及其讨论,净月潭风景林的规划应该在植物群落特征,总体结构以及景观整体性上满足单元景观构成的要求。地处半自然空间地段和两个边缘地带的风景林,实际上其主体景观构成应以小乔木、灌木和为主,乔木元素和地被草地元素应是嵌块体和次要组成元素,人为的开发和利用应为求减小对该单元景观的和谐度影响。人为进行风景构造的材料和方式必须是生物性和生态性至上原则:

在城市及城郊景观的创造方面,德国景观生态学家对景观的理解更具现实性。即:景观是地球上和谐的地段,包括自然景观地段,人文景观地段。我们的目标是运用生态学和景观学原理,营造一个尽量合乎自然景观群落原理并具有一定稳定性的具有独特景观特色的地理生境,生境(Ecetope)的基本单元,内部特征具有高度同一性,符合整体性原则。

边缘群落效应是森林景观生态学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净月潭风景林带为典型的边缘群落构建带,据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研究所对边缘效应与森林景观关系之研究,发现边缘区域植物群落之生长速度,叶面积指数和林木生物(产)量及平均高度,胸径均高于一般普通群落,边缘群落包含三个层面的含义:

地理边缘和水陆边缘

群落生长边缘(意义边缘)

边缘群落的动态和静态含义

此边缘类型属林缘动态结构,其内容在宏观景观类型中属于河漫滩小乔木灌丛景观类型。根据以上原则,分析丘陵河漫滩地的植被自然结构和典型林型生长特点,可将该风景林地分为六个层带结构即:

路缘落叶松、白桦林渗透林带

路缘小乔木灌木地带林带

中心区主调树种及小乔木灌木林带

中心区林缘地被及花灌木带

草坪微地形、草原地被缀花带

水生沼生植物滨水层带

该地段背景现状林型基本为樟子松、落叶松林,秋冬季节叶稀疏后金黄飘逸,整个景观雄伟秀丽。林边规划地带地形起伏平缓:由南至北到潭边地势依次降低,从自然地形和植被群落分析,由路至潭的群落关系为:过渡大乔木、小乔木、灌木、地被及草地、沼泽水生植物。

本区的可供利用的大乔木有:蒙古枥、蒙古杏、蒙古桑、家榆、兴安林、枝子等疏林和紫椴、水曲柳、胡桃楸、枫桦、色木槭、白牛槭、拧筋槭。

灌丛有:稠李、麻黄、忍冬、火炬树(小乔木)、毛榛、东北山梅花、光萼溲疏、刺五加、黄花忍冬、疣枝卫茅、青槭类、朝鲜荚迷、暖木条荚、早花忍冬、蓝靛果忍冬、东北茶蔗、暴马丁香、珍珠梅。

藤本植物,尤其林冠稀疏的地方有:狗枣猕猴桃、桃、软枣猕猴桃、北五味子、山葡萄、。

草本植物有:山茄子、木贼、透骨草、蛰麻、木金凤、蚊子草、斯鹤草、鹿踢草、鹿药、小叶乔、七瓣莲、假繁缕,以及名贵药材人参、平母、大麻等。

草原草地植物主要有:草、羊草、娄陵菜、野古草等地被草原植物。

盐碱植物有:蒙古碱蓬、盐吸地肤、燕子尾、碱灰菜、细花碱茅等。

芦苇沼泽植物:芦苇、灯心草、菖蒲、苔草、水葱、三棱、碱蓬、盐吸、地肤、燕子尾、碱灰菜、细花碱等。

落叶阔叶林带,由于人类活动频繁原先红松阔叶林被多次采伐或火烧等连续破坏所形成的以蒙古枥、山杨、白桦及榆等树种组成的次生阔叶混交林,是典型的夏绿林景观。

本区的鸟类具有适应干旱草原生活特征,主要有沙鸡科的沙半鸡、百灵科的沙百灵颖科的大颖、稚科的环颈稚和鹌鹑等,肉味鲜美、水禽中还有很多珍稀的候鸟、春来秋去,在本区江河、湖滨栖息繁殖的鸟类主要有丹顶鹤、灰鹤、白枕鹤及鸭科的各种野鸭。

规划在林地内散养一些适宜鸟类增加游人兴趣,加强滨水林地的生态稳定性。

4.7风景林季相景观规划

4.7.1.春花:在林缘周边规划一些早春灌木及花卉,在潭边植柳、杏、桃、樱花、迎春等春花植物。

4.7.2夏绿:主要栽植浓荫植物,重点配植色叶微差树种,在宏观浓荫绿色的统一性基础之上,力求丰富的绿色系列变化。

4.8.3秋叶:规划槭树、枫树、桦树及白蜡、银杏等秋景树种。达到层林尽染,万紫千红的植物生态艺术效果。

4.7.4冬雪(枝):规划在林间种植雪松、白皮松、黑松等,与落叶树、灌从的比例控制在1:3:2.6。展现树木枝条的以及更好的表达雪景。

全区在几个带状层次植物季相分区的基础上,利用丰富的植物及水资源,在季相景观突出的前提下力求季相的统一风格,风景林的内在结构与功能要求风景林内应该具备:

a.林相结构的统一连接性

b.林斑嵌块结构的丰富性

c.林缘植物的圈层分布规律

d.林地疏密空间的分布——郁闭度景观

e.种间关系的自然性、合理性

4.8景区划分

根据风景林生态及空间布局结构和规划规模、性质、以及不同景观变化,我们将该林地分为五个景区:

4.8.1净潭映月景区:包括净潭映月、枫丹凝露、飘雪茶香、林雪人家、轻舟泛水景点。

4.8.2草色波光景区:包括平湖溢香、湖月清新、草色花香、樱梨纷飞等景点。

4.8.3湖山真意景区:包括冰雪湖山、湖山真意、苍松翠柳、荫柯鸣蝉等景点。

4.8.4四季桦林景区:野牧轻歌、桦林风情等景点

4.8.5金色迷园景区:金色迷园、飞雪探梅、苍松翠柳等景点。

4.9游憩休闲功能分区

规划风景林地性变化态势明显,边缘优势非常强烈,宏观远景景观要求景观组成和构成空间有较大统一性,虽然规划在内部空间组织上做到了一定程度的丰富性,但其空间格局大势决定了功能分区的划分,即以湖滨边缘为聚集线的游憩活动区和以路缘坡地为造景线的植物生态区。全区从功能上分为如下几个:

4.9.1滨水有其活动区。

a.中心疏林草地石景景观休闲区。

b.野营区。

c.东侧迷园区。

d..西侧灌木地被及微地形景观休闲区。

4.9.2植物生态景观区

a.微地形景观

b.植物群落区

4.10风景林的景观元素组成规划

自然风景林地的群落关系复杂,种间关系稳定,季相景观丰富,但在较小面积内很难形成秩序感较强的景色,拟建风景林总面积54公顷,但位于较为狭长的沿湖地带,视觉感受面积很大,能够形成较好的季相景观效果。

4.10.1特色森型组成

吉林长春地区适合河滩生长的九类林型分析

河滩钻天柳林

此类钻天柳林的生境是沿河两岸,土壤湿度较大或有季节性积水,地势平坦,土层深厚肥沃。分布面积较大,是钻天柳的主要林型林分结构较简单(由于各数树种不适应这种水湿生境),钻天柳一般占8成以上,近乎纯林,在此林型中能与钻天柳混生的乔木树种较少,数量也少,常见的有春榆、大青杨。

灌木主要有:珍珠梅、毛赤杨、辽东丁香、粉枝柳、稠李。

下木生长茂密较多有:白花碎米荠、山荷叶(Atilboidestubularis)、狭叶麻(Urtricaarguetifolia)、水金凤、木槭、蝎子草、小叶芹、鸭儿芹、山芝麻、山茄子、大叶樟等。

谷地钻天柳

钻天柳:东北群众称“红梢柳”以其幼枝夏绿冬红颇为醒目美观而得名,在东北分布很广,北与北极圈相平行,南迄朝鲜半岛,一般分布在200米左右。最高达1500米。

钻天柳喜水湿环境,喜肥沃土壤,喜光。从其自然分布看,属耐寒而又适应冻土的河边植被。各森林树种,在长白山漫江一带能耐-44℃严寒,虫害少,抗病性强。

森林分结构:与生境有极密切关系,一般有明显规律性,呈片状条带状纯林,对土壤湿度的适应范围较大,特别具有耐水湿的特点。

积水较多时一般表现为纯林而在良好土壤湿地为复层林相,位属上层。

钻天柳林群落外貌整齐,郁密度大,一般在0.8左右。

春榆林

春榆是表白植物区系的孓遗树种之一,为原生森林植物被类型,沿岸水曲柳、鱼鳞云杉林、春榆红松林、春榆水曲柳林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分布在吉林山区低山地带和低山丘陵地区的河谷漫滩以及平缓山麓和台地等地段。大到在海拔300到1000米之间。春榆林的几个典型林型。

坡地春榆林

分布在低山及低山丘陵地带缓坡主斜缓坡中下部或台地上。阴坡和半阴坡层多,土壤为坡,母质上发育的暗棕色森林土,排水良好湿度较大。

其各树种的组成系数为:

上梢:春榆4-7

水曲柳1-3

紫树1

色木槭1

此外尚有蒙古枥、白桦、山杨、裂叶榆、枫桦、胡桃楸、黄檗等。

下木中密或密:主要有毛榛、刺五加、簇毛槭、东北山梅花、花楷槭、光萼溲疏、东北茶镳。

草本以湿地中生型为多:山茄子、木贼、小叶芹、玉竹、毛缘胎草、变汉草、苔草、大猫眼等。

天然更新主要为色木槭,水曲柳。

溪谷春榆林

上木:春榆、水曲柳为主,其余有胡桃楸、椴树、白桦、香杨、大青杨、粉枝柳。

下木:暴马丁香,其次为:刺五加、山梅花、黄花忍冬、珍珠梅。

草木:棣棠开麻、宽叶荨麻、假繁缕、小叶芹、蕨、山茄子、木贼等,林分郁密度为:0.6-0.8,春榆可高达30米。

低地水曲柳林:

多见于河谷两岸海拔低于800米的平坦小河各地。

上木:主要有:水曲柳、白桦、粉枝柳。

中木:暴马丁香、毛榛、珍珠梅、小梅花、黄花忍冬、刺五加、卫矛以及山葡萄、狗枣、猕猴桃等藤本植物。

草本:贯众木槭、毛缘苔草、舞鹤草、落新妇、毛假繁缕、山茄子、康松草、凤毛菊、毛蹄盖蕨、蚊子草。

(7)低谷地白桦林

多分布在200-400米丘陵谷地,有常年或季节性流水,地表常有微起伏,林地湿。林木组成单纯(限制旱生树种)群落结构简单多团状布置疏密不均少数有水曲柳和色木槭混交,郁闭度达0.5。

中下木:珍珠梅、茶条槭等。

柳叶绣线菊、蓝靛果、忍冬等占一些优势。

草木:光叶蚊子草、毛缘苔草、落新妇、水金凤等。在林中空地有桂皮紫、小叶章

(8)地漫岗蒙古栎林

这一林型的蒙古枥多嵌在,杨桦林及水杨林及其它混交林之中,以小面积纯林或与小杨、白桦呈混交状态,组成树种较杂。主要有:白桦、紫椴、胡桃楸、水曲柳、色木槭、春榆、榭树、糠椴、白牛槭等。

下木变化明显,主要有:东北山梅花、长白蔷薇、乌苏里绣线菊。

草本:羊胡子草、四花苔草、宽叶苔草、关苍术、头菜、尾叶香茶菜、轮叶沙参、宽叶山蒿等。4.2.5功能结构布局分析:

净月潭拟建风景林地现状结构简单,为空间缓坡滨水空旷地,垂直及水平层次均很简单,背景是长白落叶松及樟子松林,植物群体天际轮廓线为微变化上升曲线。为增加规划风景林地的丰富性和宏观统一性,从垂直和水平的不同林型变化入手创建结构复杂、群落稳定的准生态风景林布局结构。

4.2.6现状交通分析:

现状道路交通只有林地南侧的环潭路,没有其他辅助游览和观光道路。

4.3规划原则思想

净月潭风景区总体规划景观保护规划原则有如下规定:

4.3.1改善森林生态环境,保护在先。

4.3.2坚持可持续发展原则,将保护与扩大生态资源相结合,在保护好森林公园的山水林的前提下,扩大造林,增加蓄水。

4.3.3坚持环境影响项目“三同时”原则严格禁止污染,必须限期治理迁出。

4.3.4坚持以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原则,对危及物种生长生存的病虫害。地方性森林灾害和各种可能导致环境恶化的隐患,应以积极预防为主采取综合的防治措施。

4.3.5保护工程设计要坚持坚固、适用,并以周围景观相协调相的原则。保护工程设施因地制宜,就地取材,尽可能做到即实用美观,在体量、色彩、风格上与自然环境相协调,起到点景美景的作用生物资源保护规划。

净月潭经几代人的经营,形成以樟子松、油松、落叶松、红松等针叶林为主体的三十多种树种组成的森林生态系统。在生物资源的保护培育利用、森林防火、病虫鼠害的防治方面已形成一套较为完善的管理体系。但随着公园开发的范围扩大,游人量的增加,对林地及生态迁移道的践踏与破坏已与日俱增,为此在该区的风景林旅游景点的规划当中,应充分考虑景点开发和游人对生态资源的影响,从规划设计角度采取有效措施进行合理的开发性保护,完善该区的森林景观层次和生态资源环节。

针对风景区内风景林地规划现状及委托任务,我们提出了以下六个具体的风景林地建设原则:

景观规划建设的宏观统一性原则。

生态保护原则多样性。

植物风景景观布点的丰富性原则。

为人性原则。

景观保护规划的前提性原则。

景观规划的反馈机制原则。

4.4风景林规划定性:

根据总体规划之原则规定,风景林的规划应在基础之上,根据具体的生态风景林建设科学规律,结合我们提出的四个规划原则,对风景林地定性有更加明确的定义:即宏观视野内具有统一植物远景景观,近景游憩空间内具有尺度宜人、变化丰富、群落稳定的滨水林地景观生态空间,并且在林地内有一定的休闲设施和活动场地,空间结构布局适合植物景观的充分展现以及各景点特色景区的形成。

可以说风景林的建设从宏观角度讲是森林外缘与滨水坡地两个边缘地域的交叉地带。从景观层次和生物物种的丰富性出发,该风景林应以现状落叶松、樟子松为背景,体现丰富多姿,层次多元以带状阔落叶树为次背景,以小乔木和灌木为主要景观内容的林缘风景林景观带。

4.5规划结构布局

风景林位于净月潭南,环潭路内侧为沿潭地带的中心。为使该风景带满足对岸视点及内环路沿线在潭边的近距离观赏风景的要求,总的布局采用了沿地形及潭边走向的层带状布置,断面布局呈三角状布置,风景林地的空间格局是背景林的延缓和发展,是整个潭南风景林的组成部分。环潭风景林是一个整体,规划从潭之上游到下游风景林地的分布变化在景观和生态布局上应形成一定的序列。

4.5.1环潭南白桦、黄栌、珍珠梅群落林带——桦林风情

4.5.2环潭北钻天柳、茶条槭、太平花群落林带——柳岸波光

4.5.3环潭东杨树、腊梅、盐夫木群落林带——潭梅迎雪

4.5.4环潭西春榆、枫树、溲疏连翘群落林带——枫榆家园

此次规划的风景林地属潭南桦林风情风景带,以落叶松渗透林、白桦林、亚乔木黄栌林、灌木珍珠梅为主的自然生态群落林带景观和开敞游憩景观为主要特色,共同构建净月潭环潭的总体景观格局。环潭景观主要展现春、夏、秋、三季植物景观。冬季的净月潭则主要以树木枝干为依托充分展现北国雪域的壮美景象。积雪重重,树木的花、叶或落叶或被积雪所盖,唯有整体的树形姿态和未落之果才是展现雪域风情的最好组成元素。应此环潭周边的风景林建设在很大程度上注重突出春、夏、秋三季的植被景观特点,但在植物空间格局的布置上则应完全体现四季景观变化的方方面面。

内外游览路口和主要景观游憩点进行合理布局,是规划布局的重要组成部分。路口的布置要力显自然本色,通过树木灌丛和地形的设计变化,将主口处理成独特而吸引游人的标志点。

自然、合理,通畅并吸引人的林地小景点布置在滨水沿线,增加潭边游览线的丰富性。从大的块状结构可分为四个区域。即:滨水区、中心疏林区、野营区、东侧游戏区、西侧灌木地被及微地形景观区域。

4.6植物景观生态群落规划

景观生态学的理论是进行景观规划设计的依据,我们根据Forman.Narch.IanMcHarg.kisser等人总结出来的多条景观生态学原理提出如下一般原则:植物生态群落的规划应服从这些一般原则。

4.6.1功能性原则

指植物设计时应在体现植物生态群落稳定的原则下坚持以人为本的规划理念,将植物的叶、花、果、味、枝干等相对与人的特色审美及生态功能尽可能体现出来,做到功能和空间统一,功能和生态审美统一。发挥植物在分隔空间、形成绿色景观中的重要功能和作用。结合道路游线、地形改造以及不同空间序列分区,规划设计不同景观层次和群落关系。

4.6.2整体优化原则

景观是由一系列生态系统组成的具有一定结构和功能的整体。景观规划与设计应把景观作为一个整体单位来思考和管理,达到整体最佳状态,实行优化利用。净月潭风景林的规划应从植物群落之间、植物与地形景观之间以及人为构筑景观几个方面,通过时间这个因素,进行优化和协调取舍,才能创造出自然、稳定的植物风景景观。

4.6.3异质性原则

异质性是指在一个区域(景观生态系统,对一个物种或更高级生物组织的存在起决定性作用的资源在空间(时间)上的变异程度。景观空间异质性的发展维持和管理是景观规划与设计的重要原则)。对于游憩性风景林地的建设,异质性是指潭边风景景观的特色,和滨水生态群落的特色林型。其关键是潭面水位线的稳定性和变化程度。

4.6.4多样性原则

多样性是在一个给定系统中环境资源变异性和复杂性的量度,包括物种多样性和景观多样性(即生境或生态系统多样性)两个方面。其景观多样性是描述生态镶嵌式结构的景观中嵌块体(生态系统)的复杂性,他可用丰富度、均匀度、镶嵌度和连接度四个指标来表达。多样性既为景观规划与设计的准则又是景观管理的结果。风景林的规划的多样性原则主要表现在植物种类的丰富性上,而不是植物个体的数量上,即:多样性的前提和基础是均匀度和连接度。

4.6.5景观个性原则

每个景观都具有与其它景观不同的个体特征,即不同的景观具有不同的景观结构和功能。因此景观规划与设计要因地制宜,体现当地景观特征,不能生搬硬套其它地域的景观利用模式,这也是地域分异客观规律的要求。

4.6.6遗留地保护原则

遗留地指原始自然保留地的宝贵历史文化遗迹,应对其实行绝对的保护。《世界自然资源保护大纲》提出了自然保护的三大目标:

保持基本的生态过程和生命维持系统;

保存遗传基因的多样性;

保证生态系统和生物物种的持续利用。

目前,风景林地的建设,必须和现状灌丛以及背景落叶松林的保护协调进行对应。

4.6.7生态关系协调原则

生态关系协调是指人与环境、生物与环境、生物与生物、社会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景观利用的人为结构与自然结构,以及生态系统与生态系统之间的协调。把社会经济的持续发展建立在良好的生态环境的基础上、实现人与自然的共生,是当今景观规划与设计的重要目标。具体的来说,风景林地的开发建设,应处理好适度开发

4.6.8整体综合性原则

景观是自然与文化生态系统的载体,往往很复杂,景观规划需要用多学科的知识,综合分析景观各要素。净月潭风景林地的建设涉及植物生态、景观生态、自然及综合地理、城市休闲生活、生态审美等方面的综合和协调,在强调主要景观整体性的基础上,必须考虑各组成要素的综合性原则。达到生态系统的最佳值。

4.6.9生态景观美学原则

生态美泛指自然美,生态关系和谐美及艺术与环境融合美;它与强调人工规则,对称形式线条等传统美学形成鲜明对照,生态美学原则是景观规划与设计的最高美学准则。生态美学原则在自然化人文景观规划与设计中显得尤为重要。让城市充满大自然的生趣是我们共同的呼声。净月潭风景林规划属自然化人工景观规划设计,应以恢复自然景观群落保护物种生境和自然过程为目的。根据风景林地的边缘地带性质参考典型地貌的森林覆盖比例,合理的森林覆盖应为15%(乔木)58%(小乔木、灌)27%(草)。

(风景)景观是由各个在生态上发生共轭的,有规律地结合在一起的最简单的单元地域单位所组成的复杂地域系统。并且是各个要素相互作用的自然地理过程总体,这种相互作用决定景观动态。单元地域单位又叫初级景观或单元景观,它是景观的最小结构部分,这种初级景观就是B.H.苏卡乔夫的生物地理群落,是植物、动物、微生物、小气候,地质构造、土壤、水文状况、人为因素等相互制约的总体。是具有相同状况的生物(生物群落)和具体相同起源和进一步发展可能性的一致地段,根据这一定义及其讨论,净月潭风景林的规划应该在植物群落特征,总体结构以及景观整体性上满足单元景观构成的要求。地处半自然空间地段和两个边缘地带的风景林,实际上其主体景观构成应以小乔木、灌木和为主,乔木元素和地被草地元素应是嵌块体和次要组成元素,人为的开发和利用应为求减小对该单元景观的和谐度影响。人为进行风景构造的材料和方式必须是生物性和生态性至上原则:

在城市及城郊景观的创造方面,德国景观生态学家对景观的理解更具现实性。即:景观是地球上和谐的地段,包括自然景观地段,人文景观地段。我们的目标是运用生态学和景观学原理,营造一个尽量合乎自然景观群落原理并具有一定稳定性的具有独特景观特色的地理生境,生境(Ecetope)的基本单元,内部特征具有高度同一性,符合整体性原则。

边缘群落效应是森林景观生态学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净月潭风景林带为典型的边缘群落构建带,据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研究所对边缘效应与森林景观关系之研究,发现边缘区域植物群落之生长速度,叶面积指数和林木生物(产)量及平均高度,胸径均高于一般普通群落,边缘群落包含三个层面的含义:

地理边缘和水陆边缘

群落生长边缘(意义边缘)

边缘群落的动态和静态含义

此边缘类型属林缘动态结构,其内容在宏观景观类型中属于河漫滩小乔木灌丛景观类型。根据以上原则,分析丘陵河漫滩地的植被自然结构和典型林型生长特点,可将该风景林地分为六个层带结构即:

路缘落叶松、白桦林渗透林带

路缘小乔木灌木地带林带

中心区主调树种及小乔木灌木林带

中心区林缘地被及花灌木带

草坪微地形、草原地被缀花带

水生沼生植物滨水层带

该地段背景现状林型基本为樟子松、落叶松林,秋冬季节叶稀疏后金黄飘逸,整个景观雄伟秀丽。林边规划地带地形起伏平缓:由南至北到潭边地势依次降低,从自然地形和植被群落分析,由路至潭的群落关系为:过渡大乔木、小乔木、灌木、地被及草地、沼泽水生植物。

本区的可供利用的大乔木有:蒙古枥、蒙古杏、蒙古桑、家榆、兴安林、枝子等疏林和紫椴、水曲柳、胡桃楸、枫桦、色木槭、白牛槭、拧筋槭。

灌丛有:稠李、麻黄、忍冬、火炬树(小乔木)、毛榛、东北山梅花、光萼溲疏、刺五加、黄花忍冬、疣枝卫茅、青槭类、朝鲜荚迷、暖木条荚、早花忍冬、蓝靛果忍冬、东北茶蔗、暴马丁香、珍珠梅。

藤本植物,尤其林冠稀疏的地方有:狗枣猕猴桃、桃、软枣猕猴桃、北五味子、山葡萄、。

草本植物有:山茄子、木贼、透骨草、蛰麻、木金凤、蚊子草、斯鹤草、鹿踢草、鹿药、小叶乔、七瓣莲、假繁缕,以及名贵药材人参、平母、大麻等。

草原草地植物主要有:草、羊草、娄陵菜、野古草等地被草原植物。

盐碱植物有:蒙古碱蓬、盐吸地肤、燕子尾、碱灰菜、细花碱茅等。

芦苇沼泽植物:芦苇、灯心草、菖蒲、苔草、水葱、三棱、碱蓬、盐吸、地肤、燕子尾、碱灰菜、细花碱等。

落叶阔叶林带,由于人类活动频繁原先红松阔叶林被多次采伐或火烧等连续破坏所形成的以蒙古枥、山杨、白桦及榆等树种组成的次生阔叶混交林,是典型的夏绿林景观。

本区的鸟类具有适应干旱草原生活特征,主要有沙鸡科的沙半鸡、百灵科的沙百灵颖科的大颖、稚科的环颈稚和鹌鹑等,肉味鲜美、水禽中还有很多珍稀的候鸟、春来秋去,在本区江河、湖滨栖息繁殖的鸟类主要有丹顶鹤、灰鹤、白枕鹤及鸭科的各种野鸭。

规划在林地内散养一些适宜鸟类增加游人兴趣,加强滨水林地的生态稳定性。

4.7风景林季相景观规划

4.7.1.春花:在林缘周边规划一些早春灌木及花卉,在潭边植柳、杏、桃、樱花、迎春等春花植物。

4.7.2夏绿:主要栽植浓荫植物,重点配植色叶微差树种,在宏观浓荫绿色的统一性基础之上,力求丰富的绿色系列变化。

4.8.3秋叶:规划槭树、枫树、桦树及白蜡、银杏等秋景树种。达到层林尽染,万紫千红的植物生态艺术效果。

4.7.4冬雪(枝):规划在林间种植雪松、白皮松、黑松等,与落叶树、灌从的比例控制在1:3:2.6。展现树木枝条的以及更好的表达雪景。

全区在几个带状层次植物季相分区的基础上,利用丰富的植物及水资源,在季相景观突出的前提下力求季相的统一风格,风景林的内在结构与功能要求风景林内应该具备:

a.林相结构的统一连接性

b.林斑嵌块结构的丰富性

c.林缘植物的圈层分布规律

d.林地疏密空间的分布——郁闭度景观

e.种间关系的自然性、合理性

4.8景区划分

根据风景林生态及空间布局结构和规划规模、性质、以及不同景观变化,我们将该林地分为五个景区:

4.8.1净潭映月景区:包括净潭映月、枫丹凝露、飘雪茶香、林雪人家、轻舟泛水景点。

4.8.2草色波光景区:包括平湖溢香、湖月清新、草色花香、樱梨纷飞等景点。

4.8.3湖山真意景区:包括冰雪湖山、湖山真意、苍松翠柳、荫柯鸣蝉等景点。

4.8.4四季桦林景区:野牧轻歌、桦林风情等景点

4.8.5金色迷园景区:金色迷园、飞雪探梅、苍松翠柳等景点。

4.9游憩休闲功能分区

规划风景林地性变化态势明显,边缘优势非常强烈,宏观远景景观要求景观组成和构成空间有较大统一性,虽然规划在内部空间组织上做到了一定程度的丰富性,但其空间格局大势决定了功能分区的划分,即以湖滨边缘为聚集线的游憩活动区和以路缘坡地为造景线的植物生态区。全区从功能上分为如下几个:

4.9.1滨水有其活动区。

a.中心疏林草地石景景观休闲区。

b.野营区。

c.东侧迷园区。

d..西侧灌木地被及微地形景观休闲区。

4.9.2植物生态景观区

a.微地形景观

b.植物群落区

4.10风景林的景观元素组成规划

自然风景林地的群落关系复杂,种间关系稳定,季相景观丰富,但在较小面积内很难形成秩序感较强的景色,拟建风景林总面积54公顷,但位于较为狭长的沿湖地带,视觉感受面积很大,能够形成较好的季相景观效果。

4.10.1特色森型组成

吉林长春地区适合河滩生长的九类林型分析

河滩钻天柳林

此类钻天柳林的生境是沿河两岸,土壤湿度较大或有季节性积水,地势平坦,土层深厚肥沃。分布面积较大,是钻天柳的主要林型林分结构较简单(由于各数树种不适应这种水湿生境),钻天柳一般占8成以上,近乎纯林,在此林型中能与钻天柳混生的乔木树种较少,数量也少,常见的有春榆、大青杨。

灌木主要有:珍珠梅、毛赤杨、辽东丁香、粉枝柳、稠李。

下木生长茂密较多有:白花碎米荠、山荷叶(Atilboidestubularis)、狭叶麻(Urtricaarguetifolia)、水金凤、木槭、蝎子草、小叶芹、鸭儿芹、山芝麻、山茄子、大叶樟等。

谷地钻天柳

钻天柳:东北群众称“红梢柳”以其幼枝夏绿冬红颇为醒目美观而得名,在东北分布很广,北与北极圈相平行,南迄朝鲜半岛,一般分布在200米左右。最高达1500米。

钻天柳喜水湿环境,喜肥沃土壤,喜光。从其自然分布看,属耐寒而又适应冻土的河边植被。各森林树种,在长白山漫江一带能耐-44℃严寒,虫害少,抗病性强。

森林分结构:与生境有极密切关系,一般有明显规律性,呈片状条带状纯林,对土壤湿度的适应范围较大,特别具有耐水湿的特点。

积水较多时一般表现为纯林而在良好土壤湿地为复层林相,位属上层。

钻天柳林群落外貌整齐,郁密度大,一般在0.8左右。

春榆林

春榆是表白植物区系的孓遗树种之一,为原生森林植物被类型,沿岸水曲柳、鱼鳞云杉林、春榆红松林、春榆水曲柳林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分布在吉林山区低山地带和低山丘陵地区的河谷漫滩以及平缓山麓和台地等地段。大到在海拔300到1000米之间。春榆林的几个典型林型。

坡地春榆林

分布在低山及低山丘陵地带缓坡主斜缓坡中下部或台地上。阴坡和半阴坡层多,土壤为坡,母质上发育的暗棕色森林土,排水良好湿度较大。

其各树种的组成系数为:

上梢:春榆4-7

水曲柳1-3

紫树1

色木槭1

此外尚有蒙古枥、白桦、山杨、裂叶榆、枫桦、胡桃楸、黄檗等。

下木中密或密:主要有毛榛、刺五加、簇毛槭、东北山梅花、花楷槭、光萼溲疏、东北茶镳。

草本以湿地中生型为多:山茄子、木贼、小叶芹、玉竹、毛缘胎草、变汉草、苔草、大猫眼等。

天然更新主要为色木槭,水曲柳。

溪谷春榆林

上木:春榆、水曲柳为主,其余有胡桃楸、椴树、白桦、香杨、大青杨、粉枝柳。

下木:暴马丁香,其次为:刺五加、山梅花、黄花忍冬、珍珠梅。

草木:棣棠开麻、宽叶荨麻、假繁缕、小叶芹、蕨、山茄子、木贼等,林分郁密度为:0.6-0.8,春榆可高达30米。

低地水曲柳林:

多见于河谷两岸海拔低于800米的平坦小河各地。

上木:主要有:水曲柳、白桦、粉枝柳。

中木:暴马丁香、毛榛、珍珠梅、小梅花、黄花忍冬、刺五加、卫矛以及山葡萄、狗枣、猕猴桃等藤本植物。

草本:贯众木槭、毛缘苔草、舞鹤草、落新妇、毛假繁缕、山茄子、康松草、凤毛菊、毛蹄盖蕨、蚊子草。

(7)低谷地白桦林

多分布在200-400米丘陵谷地,有常年或季节性流水,地表常有微起伏,林地湿。林木组成单纯(限制旱生树种)群落结构简单多团状布置疏密不均少数有水曲柳和色木槭混交,郁闭度达0.5。

中下木:珍珠梅、茶条槭等。

柳叶绣线菊、蓝靛果、忍冬等占一些优势。

草木:光叶蚊子草、毛缘苔草、落新妇、水金凤等。在林中空地有桂皮紫、小叶章

(8)地漫岗蒙古栎林

这一林型的蒙古枥多嵌在,杨桦林及水杨林及其它混交林之中,以小面积纯林或与小杨、白桦呈混交状态,组成树种较杂。主要有:白桦、紫椴、胡桃楸、水曲柳、色木槭、春榆、榭树、糠椴、白牛槭等。

下木变化明显,主要有:东北山梅花、长白蔷薇、乌苏里绣线菊。

草本:羊胡子草、四花苔草、宽叶苔草、关苍术、头菜、尾叶香茶菜、轮叶沙参、宽叶山蒿等。4.10.2.灌丛林型的适宜群落

榛丛(Form.Gorlos.Keferophylla)

高1-2米为吉林省优势种群之一,生长期为15年,寿命可达20年。

柳丛:

柳属中柳、蒿柳、三蕊柳、卷边柳等灌木丛型柳树为优势种组成的群落。多分布在低山丘陵地带沿河平坦的河岸阶地,一般以杞柳为优势群落,高约1米左右。

混生有毛榛、疣枝卫矛、溲疏等。草本以小叶樟占优势,混有凤毛菊、地榆、白屈菜。

胡枝子灌丛

枸杞林(Lycinm.chimmense)根条发达,强萌能力5-8月期间能生新条,高可达1-2米地径可达1米左右,株径为2X2米或2X3米。

盐肤木丛盐肤木又名盐麸子平均树高2.1米,一般在阔叶混交林林缘上层一般是蒙古枥,胡桃楸、水曲柳、黄檗、裂叶榆、灌木层有:鼠李、暴马丁香、卫矛、金银忍冬、胡枝子、毛榛子等。

草本:败浆草、茜草、尚菜、苔草、蕨类。

规划在以上八个乔木混交林林型和五个灌丛林型为依据,结合一些引进景观树种、秋季景观树种,力求造就适合该地生长,并有独特统一风景景观的休闲风景林地。

4.11景点布置规划

依据净月潭风景区总体规划,该区风景林规划属一般游憩次区,可根据风景游憩的功能和景观要求进行适当满足保护规划的适度开发。规划定位为自然型风景林,要求管理较为精细,有一定的风景林设施和休闲场地,能够满足假日休闲的城市居民活动。

根据该地段风景资源的特点和人们对自然风景资源的兴趣集中程度,对景点进行了合理布置。主要兼顾了三个方面的视线审美要求:

其一:净月潭边区域及对岸的宏观观赏要求。

其二:潭边路缘落叶松林带的宏观景观结构统一性。

其三:潭边近景景观的丰富性要求。

路缘为林间潭边农田地,观赏价值和丰富性都很低。故主要景点主要以人工创造的风景林为主,结合现有的滨水,缘路景观形成一个宏观上符合整个潭区的风景结构,但相对独立并具有相当丰富性的景点分布模式。

根据总的布局结构,规划风景林可分为五个自然景区八个景点的布置是在原有景观的基础上,结合一些功能性设施而规划的。这五个景区是:

1.净潭应月景区

2.草色波光景区

3.湖山真意景区

4.四季桦林景区

5.金色迷园景区

在五个景区内分布十八个景点(景点介绍限于篇幅从略)

5.12.地形竖向设计

风景林地的地形竖向设计,基本保持了原有河漫滩滨水缓坡地的特征,只做了小的微地形调整,规划在近岸点地形向潭面凸伸的地段顺势进行地形堆高调整,丰富湖岸线的景观效果,营造更好的植物造景空间。

5.13道路交通规划

道路交通的规划和林地保护抚育相结合,限制车辆使入,整个林地交通道路分为三级,主路、次路、辅路(小路、简易通道、以及木栈道等五个类型等三个层次,增加路面的层次,并协调于不同的植物景观。主路为石板或混凝土路面,次路为石板或砾石嵌块路面,辅路可采用灵活的方式如:砂石路、草地路、木条路、栈道或大小石面镶嵌路面等。

主路宽3米——碎石路面

次路宽1.8米——碎石路面、草地嵌石路面

辅路宽0.75---1.5米——草地碎石路面

5.14水土保持及规划

拟建风景林目前为裸露土层,仅在庄稼未收割前有较弱的抵抗冲刷力。为此,成林之前和植物群落稳定前期的水土保持措施显得尤为重要,规划结合景观塑造,采取了如下水土保持措施以加快风景林的更好形成:

采用一些景观效果好,但具有典型水土保持作用的植物群落,如沿层带结构,每隔十米种植根系发达的地被植物苜蓿、野牛草等,灌丛如榛丛、胡枝子、灌木柳丛等。

采用石景组成局部石丛,结合地被植物形成石台地,防止水土流失。

保持整个规划风景林地不露土,实行草地、地被及灌丛乔木组成的全面立体绿化措施。

水土保持主要林型选择

山顶防:主要以蒙古枥、山杨、桦槭椴为主,长白落叶松也是其主要树种。

防坡林:主要以现有天然次生林为主。主要有:蒙古枥、山杨、白桦。灌木以榛丛、胡枝子和其他草类占一定比例。

景观规划设计范文第2篇

关键词:城市景观景观网络规划设计网络思维

ABSTRACT:Networkcharacterconsistsinurbanlandscape.Forplannersorarchitects,thethoughtoflandscapedeignshouldnotbelinearorunilateralbutbeofnetworkcharacterofurbanlandscapebecomprehendedbetter,andcanthehighlinked,symmetrical,multi-level,wellflexible,multi-style,sustainableandgraduallyconsummatedurbanlandscapenetworkbecreated.

KEYWORDS:urbanlandscape,landscapenetwork,plan&design,networkthought

“网络”是现代社会中使用频率最高的词汇之一。网络无处不在,从足球表面图案到围棋、蜂窝、树叶叶脉、心血管系统等,都呈现出不同的网络形态。网络不仅影响我们的日常生活,也与城市景观设计有着内在的关系。凯文。林奇关于城市意向五要素就清晰地表达了城市景观的网络特征:路径即是城市网络中的线;边界即是界定城市网络的边缘;区域即是一定范围城市网络中点、线、面的集合;节点可以是路网的交点,也可以是景观视线的交点,可以解释为城市网络中线性要素的交点;标志物即是众多节点中突出的节点[1].只要了解网络概念,把握几个关键因素,人们就能很快获得一个城市的整体印象。这就要求我们通过理解城市景观存在的这种网络现象,并运用网络的思维方式去塑造城市景观,使之具有人性化、可以有机生长并符合自然发展规律。

一、景观网络的基本概念

城市景观网络并非只是孤立的点、线、面的简单集合。由于城市是人类政治、经济、文化、社会活动的场所和载体,城市景观因人的存在和人的活动而具有意义,只有把城市景观与人的活动联系起来作为一个网络系统去对待,才有可能产生高质量的城市景观设计。

1、定义

网络是一系列相互连接的点和线构成的平面或空间网状物。在城市景观中,网络是各种景观元素组合或叠加形成的系统。城市景观网络是自然的或人工规划设计的相互连接的空间形态,主要以自然要素(如植被带、河流、山川)和人工要素(包括公园、街道、广场、建筑物)组合形成。在这个网络中,景观节点(如公园、广场、街头绿地、庭园等)和景观走廊(如街道、滨水开敞空间、楔形绿地)相互联系,共同构成一个有机、多样、高效、动态的景观结构体系,共同维持良好的城市感知效果以及城市与自然的和谐关系。城市景观网络有着自身独特的特征:首先,景观网络是均匀的、单元独立的、易于拼接和可以生长(复制)的,具有连续性;其次,景观网络的元素不是简单的分散,而是一种“形散而神不散”的关系,分散的点、线、面都有内在的联系[2].

2、构成

景观网络可以分成很多种。从层次上可以划分宏观、中观和微观网络:宏观层面的景观网络可以是城市群或更大区域的景观或生态网络;中观层面的景观网络可以是城市里的绿地系统网络或广场网络等;微观层面的景观网络可以是某一街区或街坊等小范围的景观网络。从角色的转换上可以分为实体景观网络与空间景观网络:实体景观网络如街道两旁的建筑物系列与广场上的雕塑等构筑物系列所形成的实体网络;空间景观网络如建筑物所围合的街道、硬质广场空间和绿化水系空间等虚体网络。从景观网络的形态上可以分为方格网、蜘蛛网、树枝网和组合网络等。

3、特性

(1)层次性.城市景观网络的各个元素都是有层次的,包括景观节点、景观轴线和景观区域。不同层次的景观元素服务并影响于不同等级的区域范围。就一个城市而言,标志性建筑也有层次性,包括全市的、区域的、一个街道的或地段的建筑。如果本身应该是区域性的标志,就不要使其成为全市性的标志,否则将得不偿失,不仅降低了美学价值,而且要付出极大的经济代价和社会代价,甚至是政治代价。

(2)交换性。在城市景观节点和景观区域之间的交汇地带,通常会存在多种能量的流动、物质循环,以及信息的传递和交融,如人流、物流、车流、信息流等等。我们在进行城市规划和景观设计时,节点和通道的处理就显得尤为重要。因此,节点处的建筑、广告、绿地、广场等设计应该结合景观要求,为各种物态和信息的交流与互换提供多种可能的、互通式和无障碍的联系。

(3)联结性。联结性即是指城市景观要素之间存在一定的联系。一般而言,城市网络主要是通过道路网络来联系的,而景观网络通常和道路的网络有重叠的关系。然而,景观网络并非被动地服从道路网络,我们应该重视生态景观网络在生态恢复、经济发展、社会学等方面的作用。因此,在进行城市规划设计中,景观网络应该与城市道路网络的要求同时考虑,甚至可以比道路网络考虑得要提前一些。

(4)多样性。景观的类型多种多样,包括铁路、公路、街道、河流、山脉、广场、建筑群体、公园、街头绿地等等。它们共同反映了景观的不同类型和不同层次。城市社会是多元化的社会,多元的社会需要多样化的城市景观。不能只是按照少数人的价值观去接受和理解这个城市,否则是不公平的;应该让不同的利益团体、不同的群体各得其所,真正地体现城市景观的多样性。

(5)有序性。事物发展的一般规律都是从小到大、从短到长、从慢到快;从点到线,从线到面、从面到体。在城市建设中,网络发展的次序性与资源有关。尤其是在我国当前资源较为匮乏的条件下,建设的次序性显得尤为重要。我们必须先做最紧急的、最需要的事,也就是最有效的事。

(6)有效性。景观网络质量的高低直接体现在空间格局与景观生态功能两个方面,它可以反映景观网络的有效利用状况。一个成功的城市景观网络可以充分发挥其有效的作用,也就是它能够很好地满足各类人群的需求,可以成功地避免负荷过重或是空闲无用这两种极端状态。

二、景观网络的主要作用

1、城市功能

从城市生命系统看,景观网络有以下几个功能:

①促进新陈代谢。因为城市是个有机体,必须通过螺旋式的、而不是呆板的状态让它循环,城市景观网要起到这样的作用;

②平衡社会生态。从景观网络的层次性出发,根据不同的人口分布及各个阶层不同的需求进行布局,以满足各类人的活动需求;

③协调人与自然。人工的东西过于集中将会形成对自然的破坏和对抗,通过融合与渗透的手法,把生态景观线或面引入,从而缓解这种人工物过于集中而造成的对自然生态的压力与矛盾;

④形成安全格局。通过景观网络中人与动、植物的交流、动、植物之间的交流,形成合理、安全的距离,以维护生态的可持续过程[3].

2、人本意义

人本意义指的是城市景观网络对人的作用。人本意义不仅体现城市景观网络的创造者,而且还要考虑如何去服务周围的人,包括不同阶层的人,特别是那些易于被忽视的弱势群体。人是平等的,人又是多种多样的,所以景观网络要体现多样性。对景观网络的塑造要考虑使用的方便和宜人的空间尺度。

很多城市花了很多钱去建设大广场、景观大道等形象工程,但景观效果并不理想。这是因为其决策者和设计者没有明白城市景观网络中的关键点在哪里,关键的线和面在哪里。城市社会由多样化的人组成:有富人,有穷人;有受过良好教育的人,也有没受过教育的人;有不同的人种、不同的年龄。这种多样化要求我们在景观规划中满足各种不同社会地位、不同年龄结构和知识结构的人的需求[3].

3、审美价值

城市景观网络的构建不仅要考虑景观的空间格局和其生态功能,作为可以被人直接感知的网络空间形态,还要考虑其审美价值。景观网络的设计应符合形式美的基本法则,即遵守节奏与韵律、统一与变化、对比与微差、均衡与稳定、比例与尺度等[4].

(1)节奏与韵律。由相同的元素或几种元素合成一个单元,再像细胞一样不断叠加生长,形成不同层次的城市景观网络,这也包含了很多审美的意义。例如,澳门市政厅前广场铺地,具有强烈的节奏韵律感,不断地重复、不断地叠加与生长,具有网络的意义。广西少数民族村庄的民居,具有相同的建筑形式,如吊脚楼,运用了相同的建筑符号。

(2)均衡与稳定。城市景观网络的各种要素之间的排列与组合,须讲究各种要素比例的均衡与稳定。为了避免呆板,时常除了均匀、规律、对称等形式外,还有渐变、起伏、交错和非对称的处理,追求静态与动态的结合,讲究动态的平衡与稳定。

(3)对比与微差。在城市的景观塑造过程中,对轴线、走廊、节点、标志、景区等景观元素的塑造,一般都会注重虚实的对比或阴阳的对比与和谐。有时运用均质中突然产生变异的景观处理手法,能给人万绿丛中一点红、耳目一新和相得益彰的美感。

(4)尺度与比例。小尺度的景观给人亲切感,人们易于亲近和易于把握,如中国古典园林中就有很多这样的造园要素,诸如假山、水池、凉亭、长廊、小桥和盆景等。大尺度的景观易给人开阔、雄伟、磅礴的气势,如大江大河、人造大地景观等等。不同的比例和尺度会给人不同的感官刺激和美的感受。

(5)理性与浪漫。理性与浪漫体现的恰恰是中西方文化的差异。东方文化是感性而含蓄的,就审美价值而言,追求自由、曲折,强调曲径通幽和步移景异的效果。而西方文化是理性且裸露的,它追求规则、直率和一览无余的效果,如意大利的台地园和法国的几何园。

三、景观设计的网络思维方法

网不同于单调的线,它是由众多的线纵横交织构造起来的,因此呈现出丰富、生动和复杂的格局。既然城市景观具有网络特征,景观规划设计师在景观设计中的思维就不应该是直线式的或单向式的,而应该具备有网状结构式的网络思维。所谓“网络思维”包含以下一些特征。

1、多元互动

多元互动体现的是一种多元的价值观。现在投资主体出现多元化的趋势,投资商、企业、老百姓以及不同利益团体的意见都要充分地反映和体现,而且这也应该受到法律的保护。如城市规划的“公众参与”就是城市规划历史上的最大变革,也是城市规划摒弃精英思想,逐渐走向制度化、走向成熟的标志。

这是历史发展的趋势。

2、系统综合

景观设计者的思维方式必须是系统综合的。这就要求我们在景观设计中自觉地把各种“景观要素”作为一个系统,每一个系统都是一个网络;而系统与它所处的环境又构成更高一级的系统,即组成更大的网络。在景观规划设计中,我们应该善于运用系统思维,分出层次、重点和次序。

3、动态思维

随着城市社会的进步和信息化时代的到来,不同区域、不同职业、不同社会地位的人们之间的交往越来越多,思想和文化价值观呈现出多元化和碰撞频繁的趋势,影响景观规划设计的价值观的变化也在加快。因此,我们需要具有“时空转换”、“步移景异”、“时过境迁”的时空动态思维,敏锐地发现和及时抓住城市景观中的新现象和新征兆,敢于创新,以促进城市景观网络的形成和完善。

四、当前城市景观设计和实施中的某些弊端

从网络的视角来观察城市景观问题,可以发现存在的一些弊端。

(1)网络的联结性减弱。网络的联结性影响到网络的整体综合效能的发挥。一些城市的景观大道单纯为汽车交通服务,其宽阔的非人尺度的车行道、中心绿化带和过快的车行速度给人行交通带来很大的不便,隔断了街道两侧居民的生活联系,割裂了城市,使城市的某些部分呈现出“孤岛”的效应。

(2)网络的均匀性破坏。景观网络均匀性遭到破坏主要表现为景观要素在地域上分布不均,特别是供人们休闲的城市绿地和广场数量不够,使城市各部分的居民不能平等享受公共空间和良好的景观。

(3)网络的层次性不够。一些城市往往热衷于“城市形象工程”的景观大道和大广场,为了突出个别市级景观大走廊、城市广场,而忽视更多的、更适宜人们日常使用的街头小绿地和小游园、小广场等。

(4)网络的多样性降低。很多城市大到整个城市风貌,小到居住小区景观,单调、雷同,缺乏多样性。这种情况往往导致人们感到心灵空虚,生活乏味。

(5)网络的弹性丧失。网络弹性的丧失主要体现于景观走廊弹性的丧失,突出表现在对城市水系的功能和景观价值的无知。例如,在河道整治“美化”过程中,走入了“八化”的误区:

①硬化,即以混凝土代土,减少生物多样性;

②桶化,即高坝围合,阻隔景观通道;

③直化,即裁弯取直,破坏自然遗存;

④简化,即砍树削坡,消除视觉弹性;

⑤非化,即挖沙取石,损害自然面貌;

⑥紧化,即空间压迫,挤占活动场所;

⑦盖化,即变明为暗,隔绝人水联系;

⑧污化,即排放“三废”,形成感官污染。城市景观中一旦出现了类似“八化”做法后,便使城市景观网络丧失弹性,失去其生态平衡和良性循环的功能。结果使空气调节能力不断下降,城市热岛效应愈加明显,生物的新陈代谢难以为继,景观的审美价值也受到影响,最终必然导致城市整体环境不断恶化和难以恢复[3].

城市景观规划师只有具备了网络的思维方法,才能更好地理解城市景观的网络特征,才能创造出联结性强、均匀性高、层次性丰富、弹性强、样式多、并可以持续发展和不断完善的城市景观网络,形成丰富而富有活力的城市景观空间。

参考文献

[1]林奇K.城市意象。方益萍、何晓军译。北京:华夏出版社,2001.

[2]韦湘民,罗小未,雷翔。热带滨海城市设计。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5.

景观规划设计范文第3篇

摘要:园林规划在现代化城市建设与城乡发展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当前,在很多城市的规划中都应用了园林景观元素,但是在乡村建设中,乡村景观规划并不是很常见。事实上,乡村景观建设能够对当地的人文景观与历史遗迹起到有效的保护效果,并能优化乡村的风貌,将乡村的特点与自然风景呈现给人们。本文围绕乡村景观设计在园林规划中的发展趋势展开了探讨。

关键词:乡村景观设计;园林规划;发展趋势

引言乡村景观中蕴含着独特的文化内涵与审美价值,将其融入到园林景观设计中能够起到点缀自然风光的效果,使园林景观更具文化内涵。在园林景观设计中,可以利用乡村景观元素,使风景园林在具

有观赏价值的基础上,更具文化价值。同时,也要注重乡村景观设计在园林规划中的整体性,实现乡村景观与风景园林的和谐统一。

1园林规划与乡村景观设计概述

园林规划是结合园林用途、规模以及规划方面的需求,运用合理的规划方式,在指定区域内进行的空间布局和其他建设行为,创造出别具一格的园林景观。常见的城市园林规划有城市公园、风景区、城市绿地系统等其他表现形式。园林规划涉及范围较广,它涵盖了生态学、经济学、社会学以及管理学等诸多学科知识,在具体规划中,不但要有细腻而严谨的计划,同时也要遵循生态保护理念,并体现出艺术性与观赏性,兼顾经济性原则,为群众创造舒适美观的城市空间。乡村景观设计是立足于乡村实际面貌,通过营造特色景观,淋漓尽致地反映出乡村独特的生活状态、经济文化和自然风貌。乡村景观设计是园林规划中的一种方法,是一种具有独特地域风格和人文内涵的园林景观建设活动,在当前时代背景下受到了广泛关注。乡村景观设计既可作为一个区域总体园林规划的延伸,与城市景观及其他景观共同形成整体生态景观系统,也能和乡村旅游对接,成为促进乡村经济发展的途径之一。

2乡村景观的构成

2.1乡村自然景观乡村自然景观具体指未经人工处理自然形成的景观,这种景观通常具有鲜明的特色,如水域地区、平原地区和丘陵地区等,各具特色的自然景观构成乡村整体的自然风景。乡村自然景观具有独特的地域特征和人文内涵,是园林规划设计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2.2乡村人文景观乡村人文景观指区域内经长期演变发展所产生的特有文化,具体是指以农业为主体的生产性景观与乡村聚落景观,代表着乡村社会文化发展现状。乡村人文景观具有地域性特征,同时又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与自然环境有着密切的关系。因此,其构成要素包含物质层面的自然因素与非物质因素,如历史文化与人文内涵等。我国长江流域,经过当地人们的劳动与建设塑造出了江南文化,时代在进步,江南地区乡村也在稳步发展。江南乡村的水流是江南地区血脉的象征,在长江三角洲地区的乡村布局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在长江流域,无论是古代建筑还是现代建筑,皆可在其中发现长江流域灵动之处。

3乡村景观设计要点

3.1彰显地域文化在园林规划中,要确保乡村景观设计合理,就要全面理解乡村地域文化。因此,在开展乡村景观设计时,要坚持因地制宜的原则,只有这样,才能够得到有效的设计效果。综观全局,我国各地区的乡村均有显著特色的地域文化,因此,在乡村景观设计中,要立足于该地区特有的乡村地域文化,在此基础上进行景观设计[1]。在实际设计中,应结合地区特点,因地制宜地制定相应的规划与开发策略,并加强对地域性文化内涵的挖掘,这样才能打造独具特色的乡村景观设计方案。例如,对内蒙古阿拉善左旗乡村进行景观设计时,可以将当地极具特色的蒙古族文化作为核心,深度挖掘地方自然景观和特色文化,并将其融入到园林规划方案中,打造更具标志性与地区特色的乡村景观。3.2重视乡村生产景观农业生产在乡村中无处不在,是农村的一项主要标识。所以,在乡村景观设计中,就要充分地利用这一标识,打造具有特色的农业生产景观,使其成为乡村地区一道独特的风景线,吸引城市居民前来参观。在此基础上,结合地域文化以及自然环境特点,打造具有鲜明区域特色和乡土气息的乡村景观,从而进一步凸显乡村地区特有的历史文化底蕴和人文风貌。例如,宁夏回族自治区固原市隆德县是我国主要的土豆种植地之一,其得天独厚的地理条件孕育出了具有鲜明地方特色的红皮土豆。在设计乡村景观时,可以将其作为设计元素之一,把土豆栽培、加工环节打造成景观项目,使其成为独特的乡村生产景观,既能使乡村景观更具标志性,也能够促进地方农业经济发展,达到生态和经济共同发展的目的。

3.3保留乡村自然生态景观与城市景观相比,乡村景观具有天然性特征,所以在开展乡村景观设计时,要充分地发挥出天然性优势,并将其放大,彰显出乡村景观的原生态特色[2]。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水平不断提升,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大自然中的自然景观资源,从而选择远离都市喧嚣的乡村进行休闲旅游活动。西安市中云村就是建立在纯天然的自然景观基础上打造的野营观赏地,是当地旅游产业中一项极具特色的项目,游客们到露营地参观体验,能够领略秦岭自然风景区的雄伟壮观,以此来吸引更多游客。

4乡村景观设计在园林规划中的应用

4.1延续乡村的历史文脉在乡村自然文化中,历史文脉是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乡村景观规划设计中,首先就要考虑如何保护当地历史文脉,并对其进行传承与发扬。当前大部分的历史文化遗迹都在城乡建设的过程中遭到了损坏,对于现存的历史文化有必要进行保护与发扬,以此反映整个乡村的地域文化特征。将乡村文化与现代园林进行结合,能够形成一种全新的园林景观形式。比如,运用乡村景观进行园林规划设计时,可以将部分乡村景观用作“农家乐”,游客能够在此体验农家生活,充分感受乡村文化和传统历史文化的魅力。此外,在乡村园林规划设计时,也应该将农业发展与生态环境相结合,让当地居民能够感受到乡土特色,将乡村中的农田以及旧村落作为乡村景观中的一部分,将当地的乡村历史文化保护起来,游客在参观体验的过程中感受到乡村的历史变迁。

4.2增加农业体验,彰显田园风光将乡村景观融入园林规划设计,可以利用农业生产的体验价值。当前,不少人对农业知识知之甚少。为了丰富人们的乡村体验,可以将农业生产体验作为乡村景观的一部分,使园林规划更具乡土性。在具体的规划设计中,可设立相关农业体验基地,让游客在参观体验的过程中领略农业生产的魅力,打造独具特色的乡村景观。

4.3将乡村景观与风景与园林进行统一规划在园林规划设计中,把乡村景观纳入其中,有助于当地生态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在当前的园林规划设计工作中,一些乡村风景区保持半开放状态,这种规划方式能给当地居民带来一定经济效益,同时又能充分保持乡村特色,借此实现生态经济共同发展[3]。如河南云台山乡村景观设计,获5A级开放景区称号,在具体的园林规划中,将景观和居民日常活动相融合。景区总面积240km2,多为自然景观,很多当地居民仍保持传统的生活和劳动习惯,外来游客能够前往农家用餐或住宿,并体验农业劳动。这种园林规划方式将当地的自然景观与人们生活劳动作为整体性景观,充分利用了当地的人文资源,并带动了农村经济的增长。

5乡村景观设计在园林规划中的发展趋势

5.1园林规划中的乡村景观设计趋向人文精神的体现园林规划应注重人文精神,秉承“以人为本”设计理念,具体涉及两个方面:(1)将乡村景观纳入园林规划中,要尊重本地居民生活习惯与生活节奏,园林规划中应尽量让当地的原有住户参与具体设计,可由居民推选代表,直接参与设计,也可在设计初期开展大范围考察访问,对乡村资源分布、环境与气候情况、居民的作息、劳动时间、民风民俗等情况进行深入调查研究,这样才能做到不影响当地乡村居民生活状态,不破坏生态环境,还可以最大程度地争取到居民的信任与支持[4]。根据不同地区的自然条件和人文特色,因地制宜地制定相应的景观设计方案。(2)保护乡村居民生活状态及当地环境资源,满足广大人民群众对乡村景观的感受与体验,考虑公众对乡村景观体验的各项需求,立足于乡村景观与乡村文化,开展有效组合与创新,设计出具有浓厚乡村气息、舒适安逸的园林环境,使参观者获得视觉上的震撼与灵魂的净化。

5.2园林规划中乡村景观设计趋向乡村特色文化景观的体现将乡村景观融入园林规划中,更能体现出我国生态文明的内涵。园林规划中的乡村景观设计应注重品质,对地方景观与文化特色进行深度挖掘,为人们呈现具有代表性的景观内容,彰显园林景观设计中的乡土气息与地域特征。尽量将最原始的乡村景观呈现给人们,尊重当地居民生活状态及风俗习惯,打造原生态的乡村景观。此外,也要发掘乡村历史文化与景观的潜在价值,打造具有个性化特征的乡村景观,确保乡村景观设计独具特色。

5.3园林规划中乡村景观设计趋向可持续发展乡村景观设计是推动园林景观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确保经济利益与生态环境均衡发展,使两者能够相得益彰,形成和谐、良性循环的关系,以生态推动经济建设,以经济发展保护生态[5]。为了更好地促进城乡建设和农业现代化发展,应该加强乡村景观绿化建设。这就要求乡村景观设计过程中时刻都要坚持低碳环保的原生态景观设计,合理规划空间,利用绿色节能资源,开发当地的环保乡土素材,尽量减少现代化园林规划与开发对自然生态环境造成的破坏,确保生态化园林产业可持续发展,使乡村园林景观能够长久保持美观性与艺术性。

5.4园林规划中乡村景观设计趋向创新设计在园林规划中应用乡村景观设计也要进行合理的创新。在风景园林规划与建设中,只依靠模仿与复制,将使风景绿化变得毫无意义,并容易造成人们的审美疲劳,盲目引进精美的植物,会使园林失去协调性,同时也不利于乡土资源的保护。景观设计应以广泛的研究为前提,根据乡村景观设计中的现实需要,对乡村景观进行合理的现代化改造,实现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有机融合,并要严格关注二者的主次关系[6]。乡村景观不可为满足现代化审美而随意改造,这不仅会破坏原有景观的协调性,也会使乡村景观的主、次关系不复存在。利用乡村景观,既可以发挥出园林景观的美化效果,营造全新视觉体验,也能作为农业科学传播的基础。因此,在进行现代乡村景观规划设计时,应注重将传统与创新相结合,满足现代人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和精神生活需要。乡村景观设计的整合是无法照搬套用的,必须因地制宜,在当地生态特征的基础上进行适当的优化与改造,才能取得预期规划与建设效果。

6结语

优秀的乡村景观设计,能够在保护地方特色与传统文化的同时,建立生态和经济和谐发展的局面,更能得到原住居民对于乡村景观设计的支持。因此,乡村景观设计设计人员要直视现实问题,找准乡村景观设计重点,因地制宜的开发当地的乡村景观,促进乡村经济的不断发展。

作者:仇传辉 单位:淮阴师范学院

景观规划设计研究2

1园林景观相关设计与施工两者的联系密切

在园林景观设计建设中设计很关键。其不但是决定着园林的整体风格、效果以及观感,更加是对园林景观进行科学规划布局,而施工作业必须要在园林规划好的前提下才能够正式进行,才能够取得良好的施工效果。因此,园林景观设计与施工是紧密联系的,其两者之间存在互相促进、相互补充的作用,现代化的园林设计都是围绕着人们的需求进行设计建设。所以,设计人员在对园林景观进行设计的过程中必须要以人为中心,理解真正的设计意图,重视最后的施工效果以及体现的核心价值,只有设计规划合理了才能够有助于后期施工作业人员按照要求进行完善,从而使施工最终的效果展现到最完美,最终能够展现给人们美观又实用的园林景观。如果是园林景观进行设计的过程中就有不够合理,那么最终施工的结果也不会是非常符合人意的[1]。同时,如果是设计规划很完美,但是却没有运用具有技术含量的施工队伍进行建设,那么最终展现出来的施工效果也是没有灵魂的,所以,不能忽视园林景观设计与施工之间的密切联系,他们是相互之间不可或缺的关键要素,两者之间相互制约,相互扶持。只有两者之间配合好才能够建设出美观实用的园林景观。

2园林设计与施工衔接过程中的难点

2.1管理模式滞后一直以来的旧的管理模式已经无法满足现代化园林景观建设的新模式。陈旧的建设方式是由设计院与施工团队两个独立主体,园林景观的设计图纸是由设计院负责的,而施工团队是根据设计好的图纸进行施工的。园林设计施工一体化建设组织的整体关系是错综复杂,作为园林设计施工主体,往往在园林项目建设的过程中不能够全方位做好管理,关键是因为管理园林项目的人员专业技术能力参差不齐,缺乏匠人精神,缺少管控全过程的能力,更加缺少统筹协调的能力,导致管理不到位。

2.2参建各单位重视度不足,配合度不够对于设计方而言,有的园林设计者由于缺乏经验,想法比较新颖,追求标新立异,希望达到视觉冲击,却忽视了结合实际现状场地空 间,设计的景观缺乏合理性与可行性,从而没有真正改善园林生态环境。若进行建设施工的相关人员并没有专业的施工经验,施工人员技术能力水平不高,在正式进行园林施工的前期,没有对施工现场进行详细勘察,会促使设计与实际施工的结果不相符。另外,园林建设的材料及人工成本很高,施工过程中,往往因为材料替换,工程的返工,导致成本增加,施工后的效果达不到预期图纸呈现的效果。在园林建设的实践过程中,很多作业人员没有遵守设计要求进行施工,没有按照图纸规划严格进行,其表现在:①因为设计中配置的植物市场上较为稀少,所以进行采购有困难,或许是因为材料的成本太高,所以在进行施工的过程中可能会被替换,因此会影响到原本的设计效果;②因为进行园林作业的人员专业技术不足,对图纸的规划设计不能够完全理解,同时,施工进行分包的现象存在多,就是很难统一进行管理和控制,最终是景观的整体效果不理想,甚至促成很多工程“后遗症”。

3互动协作的设计与施工

3.1规划阶段设计和施工的互动进行城市建设的过程中,包括住宅小区,商业广场、道路、消防等,设计人员在进行总体的规划设计过程中,一般都会把景观的设计一同进行规划,同时,需要把景观设计提前介入到规划设计阶段,才能够降低设计不符合实际的几率,保证前后期的一致性,降低整体的设计返工量,整体上提高园林景观规划设计以及施工的可行性。例如,专业人员在对住宅小区进行设计的实际中,特别要注意园林景观在住宅小区进行建设的整体协调性。施工单位必须要掌握园林景观规划设计实际理念,专业设计师必须要做出园林景观的具体细节规划设计方案,再请建设方及相关专业人员对其园林景观设计方案进行审核,确保审核通过后,再确定最后的施工方案。若是最终的设计效果没有完全的展现出来,那么很大原因是相关施工作业人员对设计意图理解不到位,不具备专业的作业技术经验,遇到问题凭经验自行处理,未沟通协调,使有作业问题出现,才导致最后的设计效果无法展示,达不到预期的园林设计效果,因此,在确定最终设计方案的前期,不能忽略与相关技术人员进行科学探讨,主要探讨设计方案具体在设计过程中,与各专业之间的协调管理,相互叠图梳理排查各专业冲突问题协调解决,怎样调整才能达到满意的设计效果。必须要由专业技术人员根据具体的规划设计方案,进行科学施工。

3.2设计和施工在图纸相关设计阶段实现互动当园林景观建设总体规划设计方案被确定后,就必须要重视施工图纸的制作。施工图其能够给予进行园林施工的作业人员有利指导,若是施工图纸设计不合理,那么,施工工作会被直接产生影响,所以,必须要对施工图纸进行周密规划,落实图纸的具体可行性,也就是说必须要确保施工图纸具备实际可操作性[2]。相关人员必须要把图纸做到科学全面,做好所有的细节问题,若是设计柱子一类的微小景观,要求设计者不能够忽略细节,只凭以往的经验进行设计工作,必须要根据实际的需求,按照科学的尺寸做好设计,保证设计出来的图纸实际尺寸能够和实际施工的工艺相协调,同时,必须要与周围的环境保持协调关系。园林设计师必须要和施工专业人员共同探讨施工图纸,只有结合施工人员的丰富作业经验,才能够落实好园林景观施工现场的施工工艺进度。所以,相关设计人员必须要与施工人员根据实际情况对施工设计图纸进行沟通交流,当发现设计方案有不足之处施工设计人员一定要协助其进行充分的了解,进行设计理念更改,强化图纸的实际操作性,最后才能够使图纸符合施工进度以及实质。只有设计与施工在图纸方面进行实际的互动探讨,就会降低园林景观最终施工效果不符合预期的设计效果。

3.3设计和施工在施工阶段实现充分互动普遍在施工园林景观的开工前期,施工单位以及监理单位都已经确定好,所以在未正式进行开工前,园林工程的建设单位必须要把设计团队以及施工单位,还有监理单位聚集在一起,由设计单位进行设计图纸交底,把设计图纸的意图和效果要求完整的传递给施工方,同时对施工单位提出的图纸问题进行答疑解惑,若是图纸出现问题需要进行修改,提出解决方案,论证后确定可行性,再进行图纸变更。为了能够更好的进行施工作业,同时需要设计者掌握施工现场的有关情况,也要给出实质性的意见,才能够辅助施工单位正确且有质量的进行作业,才能够在施工中降低出现问题的几率,切实提高园林景观施工作业质量,是施工阶段相关施工作业人员能够掌握设计图纸的理念以及规划实质,及时纠正施工中出现的不符合实际问题,落实施工过程中的每个阶段施工预期目标。预防由于图纸问题导致施工过程中出现停工以及返修的情况,进一步推动园林景观规划设计施工的协调发展。

4园林景观规划设计阶段与施工的协调管理措施

4.1从施工方面进行充分考虑设计人员在对园林景观工程进行设计之前必须要对施工现场进行仔细的调研。在调研过程中,要对当地植物的生长环境以及周边地形和市场都要进行充分考虑,在此基础上充分结合建设方提供的相关建设地质资料来进行设计。此外,对于园林景观施工中会使用到的施工技术和材料工艺,如果存在不熟悉的情况也要提前进行沟通咨询,因为如果没有对施工现场进行充分调查,而是仅仅依据提供的数据资料来进行设计的话,就非常容易出现设计方案与施工实际情况出现不一致的情况,也会延误后期工程的顺利施工。只有进行充分的考虑才能更好地保障园林景观设计得以科学、合理、经济、有效及顺利的开展[3]。

4.2设计要合理考虑植物配置的适宜性相关人员切记对于园林景观工程设计必须要展现出美观性,那么植物的科学配置是不可缺少的,同时,在进行植物配置的过程中必须要根据当地的气候环境以及地质条件选择适宜的植物进行种植,且要做好养护工作,才能够使园林植物配置成活率更高,减少损耗。

4.3施工专家提前介入虽然说在园林景观进行建设的过程中,良好的设计结合科学的施工技术方法能够对园林景观建设过程中的不足进行弥补,但是设计方案能否在施工过程中展现出效果,离不开专业的施工队伍,更加需要专家对设计施工方案进行评审,特别是对于景观的大型构筑物、竖向排水、材料运用、通用节点等,是比较重要的部分,必须要有专家进行审核,若是施工过程中有不足之处,必须要采取良好的应对措施,最大限度地完善设计方案与实际现状的结合匹配。

4.4深入了解图纸,依工序施工施工实际上就是把设计转化为现实的具体过程,需要相关的专业人员在作业的前期做好准备工作,无论是组织设计还是交底工作都必须要谨慎进行,熟悉掌握好施工图纸的各项做法及设计意图,发现问题提出质疑,组织会议相互探讨,若是施工进行的过程中发现了不符合图纸的地方,必须要重新进行沟通,避免设计更改的现象,按工序及规范要求进行作业,才能够最大限度地确保园林景观施工不受图纸问题影响。使施工园林景观的建设能够保质保量,且达到预期效果。

4.5监督协调管理模式确保园林景观建设中设计环节与施工可以保持协调关系,就必须要监督协调管理模式。必须要借鉴已建成的优质项目的成功管理经验,结合科学的管理技术,通过专业的技术人员,排查各类隐患和设计施工缺陷,对施工进行有序管理,定期对相关人员进行拓展培训,体现出协调管理制度的最大价值,尽量协调设计施工之间的关系,确保园林景观的建设目标,落实设计施工相协调的整体景观建设。

5结语

综上所述,现代化园林景观建设越来越多,影响因素也越来越多,其中关键的原因是园林景观设计与施工不能够进行良性协调,促使施工质量达不到预期效果。所以,做好园林建设中设计与施工的沟通衔接工作十分重要。要想能够确保园林景观工程但是效果达到预期设计效果,离不开建设方管理人员、设计团队与施工团队的协调统一意见,要求进行园林景观设计的相关人员拥有较强的专业能力积极地与施工团队进行良好沟通,共享各方资源信息,加强对园林现场的监督指导,推动园林设计和施工建设效果协调共进,最终有助于我国园林景观建设的健康发展。

作者:谢晓景 单位:海峡宏基建工集团有限公司

景观规划设计研究3

为深入践行提出的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思想的核心理念,广东省委政府于2018年创新性地提出要高标准建设“万里碧道”。深圳市率先“认领”了1000km的碧道建设任务,并计划建成一批碧道示范工程[1]。在此背景下,宝安区启动了下涌碧道建设工程设计项目编制工作。通过碧道建设统筹生产、生活、生态三大要素,推进流域综合治理,建设生态廊道,带动周边产业发展,提升人居环境,打造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中国典范,实现区域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1项目概况

项目位于深圳市西北部,宝安区沙井街道,下涌西起截流河,东止东兴花园及康民路,全长2.72km。总建设范围约32.3ha,其中碧道建设核心区约13ha,研究范围约300ha。基地周边以工业区为主,夹杂一些城中村,少量绿地,无特定商业区(图1)。通过现场踏勘,总结出基地主要存在“能来不易入,有水难亲水,空间被割裂,生态待修复”等问题。规划主要围绕这些特征和问题,提出针对性地规划设计策略,并制定碧道景观的总体布局和详细节点方案。

2主要内容

2.1制定“健康河-人文道-创新带”三大策略(1)通过自然与安全并重的“强韧性”生态织补,打造韧性健康河。打破下游行洪瓶颈,拆除驳岸违建,形成2.72km的行洪通道,同时建设生态驳岸,提升防洪强度,保障行洪安全;通过水质改善与生态修复齐头并进,实现水体全面康复;构建河流生境网络,以生态绿廊、水廊等方式链接周边城市公园绿地,重建生物与人类互动的廊道系统(图2)。图2规划策略和五大系统建设内容(2)创造地域文化特色的“微更新”模式,建设幸福人文道。打通空间断点、激活空间资源,使河岸更开放,针对各类断点和堵点,通过“针灸”式的微更新设计手法进行辟通和连接,例如在岸上缺乏连通的空间区段建设水上栈道和步行桥梁,贯通左右岸和上下游;关注边角余料空间的发掘和利用,提供多层次开放空间,并采用场地整治、景观改造、设施提升、艺术美化等多种方法将空间激活。强化慢行链接、注入公共活动,使河岸更具活力,针对多样化活动的需求特征,以亲水漫步道、运动跑步道、休闲骑行道形成贯穿全线的游憩路径,在垂直下涌河堤岸方向设置更多的慢行廊道,使河岸开放空间与城市公共空间网络相融合,有效“链接”腹地。聚焦周边文化遗产,彰显文化底蕴,使河岸更具人文性,通过植入创意、展示、演艺等新文化功能,打造河岸“文化时尚秀场”。(3)谋划基于产城融合为导向的“轻产业”创新发展,构建繁荣创新带。从未来产业与空间结构出发,以共享、复合、生态为核心,让制造厂房走向多元开放,完成新型复合产业花园演替,构建碧水庭间产业园。

2.2构建“一河三段”的总体空间布局总体空间结构分为下游田园思乡、中游产城融合和上游活力人居三大段落(图3)。下游田园思乡段,紧邻海上田园,生态本底优良,通过构建水生植物带,为鸟、昆虫、鱼类等动物预留栖息地,建立人与自然的和谐对话;针对北岸城中村居住的外来人口,以乡愁为主题,营造闲适氛围,打造城村共生的景观体验空间。中游产城融合段,构建复合多元的功能体系,导入新型业态,丰富区域游乐内容,为周边居民提供高品质的城市公共服务,促进产城互动;推进沿河区域的绿色产业调整和生态园区建设,形成先行示范,辐射周边工业聚集区,助力产业升级,实现产城共融。上游活力人居段,服务全年龄段人群的使用需求,设计更体现人性化,创造可供人与人之间相互交流、和谐共生的社区交往空间;挖掘人文历史和地方民俗,打造具有地方特色的水文化景观碧道和风光带,展示本土文化底蕴和魅力。

2.3打造“一台、一桥、一园”三大节点乡愁舞台(图4),以诗意田园的生态环境为基底,巧妙地结合城中村河岸边多元精彩的生活景象,构建具有乡土气息与归属情怀的空间意象,塑造“小桥、流水、人家”深赋意蕴的特色文化景致,让居民“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水城连桥(图5),以现代时尚的外观和自由舒展的形式打破现状的冰冷空间。人行天桥跨径约120m,桥宽约4m,主梁采用钢结构箱梁。天桥紧密结合周边城市更新,预留接口,通过立体方式梳理复杂的交通流线。另外,对高架桥墩进行美化亮化,形成独具一格的夜景观 。乐活公园(图6),推崇绿色健康、可持续的生活方式。在现有的东塘公园和党建公园基础上,对场地及周边进行系统梳理,通过低干预和微改造,拆除现有围墙打造无界公园。同时以“碳中和”城市为导向,引入最前沿治水理念,打造大型净水花园和科普展示平台,建设绿色城市特色示范空间。

2.4谋划实施河流治理与生态修复重点项目水体治理方面,通过提升泵站抽排能力、保障行洪顺畅,新建町步,有效蓄水、增氧,增加亲水效果下,同时保障水安全;通过提升补水点水质,增设微生物驯化设施和曝氧喷泉,封堵现状排污口,利用植物打造水下森林,改善水环境;通过两岸种植各类挺水植物更进一步净化补水水源,在丰富生境的同时,也将都市生态圈内的动物吸引至河道内,重构河道生态系统。驳岸整治方面,针对现状大部分河段驳岸空间狭小,绿化不足,亲水性差的特点,采用开拓现状直立式驳岸空间的方式,以部分区域敞开下河台阶的形式将河岸面向城市敞开;驳岸上下增加绿量,河道靠岸处增加连排的水生植物,下河台阶也以绿化做点缀,使之成为连通河岸生态空间与城市生态系统之间的绿色媒介;在适当位置敞开挡墙,设计成草阶式下河入口以增加绿量及拓展空间;同时选取合适点位,在不影响行洪条件的情况下增设架空挑台,从而实现对现状驳岸全方位的空间优化[2]。智慧系统方面,沿河岸建设多元立体监测体系、多维信息服务平台、智慧预报调度平台以及支撑保障环境体系,对流域实时数据,进行多源、多尺度的无缝融合,构建信息化服务体系,真正实现流域智慧数字化管理与服务。

3结束语

通过设计实践,深入探索了碧道建设内涵。设计以现状问题为导向制定三大策略,以周边功能和人群分布特征为导向构建空间布局,以项目落地实施为导向策划3个详细节点,为深圳宝安区碧道建设提供了全新设计样本,也为实现“碧一江春水,道两岸风华”的美好愿景提供了方向和路径。

参考文献

[1]王世福,黎子铭.依托文化线路构建粤港澳人文湾区的空间战略思考[J].南方建筑,2019(6):39-45.

景观规划设计范文第4篇

[关键词]基层乡镇;景观规划;地域性文化;景观营建体系

城镇化建设的核心是“人”的城镇化,目的是提高城镇化建设的整体质量。基层乡镇景观不仅要科学合理地进行规划,更要注重传承当地文脉和内涵。本文通过挖掘滁州市来安县张山镇的民俗文化、空间构成以及文化产业,总结归纳出能够开发当地特色、可持续性的乡镇景观规划设计具体实施途径,建设乡镇美好环境,提高居民生活水平和文化自信,推动新型城镇化建设上升新高度。

一、乡村振兴背景下的基层乡镇景观规划设计

现阶段国家正在大力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那么什么是城镇化,城镇化是人类生产和生活方式由乡村向城市的转变。基层乡村作为城镇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城镇建设发展中的作用是不容忽视的,也是关键性的。新型城镇化发展绕不开基层乡村建设,在党的报告上提出了乡村振兴战略,乡村振兴战略的目标就是为民谋发展。重视农村基础建设,开展新农村和美丽乡村建设等相关改造,标志着我国乡村建设开始进入新的发展阶段。近些年来政府工作报告和全国农村工作会议提出建设美丽乡村具体实施办法,目的是建设功能完善、干净整洁的新农村,在改善乡村生态环境和基本生活设施的基础上,促进乡村社区居民精神、政治和生态文明全面发展和进步,通过科学合理的建设规划和部署,走稳乡村振兴道路[1]。

二、现阶段乡镇基础建设和景观规划普遍存在的问题

在进行基层乡镇景观规划与设计之前,需要了解现阶段乡镇基础建设存在的问题,对这些问题深入分析研究,以此作为乡镇景观规划与设计的出发点。现阶段乡镇基础建设存在的首要问题是农村长期存在的生活污水和垃圾的治理工作,我国从2018年开始实施乡村环境整治行动,虽然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脏乱差局面,但是依然没有让乡镇居民从观念上产生改变,整治行动过后,依然会有生活垃圾和污水的随意排放,没有从根本上解决乡镇卫生和美观性等问题。如何持续性地开展乡村人居环境整治,是景观规划与设计相关人员需要解决的首要问题。景观规划方面,乡镇基础建设普遍存在的问题是缺少自身特色,美丽乡村并不是千村一面,乡镇出入口、乡村建设不是所谓的模式和统一,大量同一性质的基础设施元素,会造成视觉上的疲劳。另外,由于部分基层乡镇建设者缺乏对自然生态的重视,生态保护观念落后,重视经济忽视资源配置,导致乡镇大量自然植被被砍伐,自然景观退化,原本能够打造生态旅游环境的乡镇景观变成大面积耕地[2]。

三、来安县张山镇乡镇景观建设实地调研

乡镇是社会文明的发源地,乡镇景观是历史文化与生态环境的见证,是乡镇居民生活的重要载体,也是研究传统聚落的重要部分。笔者通过对安徽中部部分普通基层乡镇的实地调研,深入了解当地概况、乡镇居民生活环境、基础设施、产业结构以及民俗和地域文化等基本情况。调研过程中发现基层乡镇景观建设普遍存在的问题,下面就以滁州市来安县张山镇为例进行具体说明。

(一)张山镇基本概况

张山镇隶属安徽省滁州市来安县,地处来安县城东北部,行政区域面积98.4平方公里,户籍人口24892人,张山镇东临半塔镇,南邻施官镇,原本由张山乡和长山乡合并,管辖张山、桃花、郭郢、倒桥、仰山、长山等9个行政村、1个生活区,312省道贯穿张山镇境内,附近有白鹭岛风景区、来安池杉湖湿地公园等旅游景点。2019年张山镇政府规划建设郭郢村美丽乡村示范点,完成乡镇道路扩建、污水管网和村部整体规划等项目,以桃文化作为乡村振兴点,打造华东最美桃乡。张山镇美丽乡村建设是当地政府真正落实到实处,并有一定成效的,笔者仅针对实地调研中发现的问题进行分析研究。

(二)景观规划设计存在的问题分析

1.乡镇基础设施建设不完善。乡镇基础设施不完善会成为乡村振兴发展的障碍,乡镇基础设施包括交通、水利建设、农村电力、农业市场、生态环境、文卫教建设、广播电视建设以及村部建设。乡镇内部交通道路是近年来政府新修整的,个别通屯道路两边与农田有一定高度的断层,存在一定安全隐患。农业市场方面,张山镇农业市场位于镇中心,由于道路宽度问题和农业市场位置规划不合理,多数摊位沿街摆放,造成道路拥堵。乡镇卫生方面,忽视公共厕所的搭建,临街店面存在占据景观道,景观道随意停放机动车辆,禽畜乱跑等现象。张山镇虽具备基本文化教育设施,但是利用率不够,例如乡镇中心广场健身器械布满灰尘,整体规划不合理,成为摆设,没有真正被乡村居民所用。2.乡镇街道界面层次单一。街道作为乡镇居民最主要的生活场所和生活空间,硬化工程完成并不能说明乡镇街道景观是完善的。张山镇街道入口处有大面积废弃耕地,中心沿街道路缺乏绿化,个别入村街道绿化区无人修整,沿街区域个别乡镇居民把景观树池改造为自家农作物种植区。另外还存在街道空间组织单薄、街道交往预留场所较少、街道界面层次单一、街道整体“模式化”设计等问题。3.居民生活娱乐区域建设不够人性化。由于外出务工人员居多,现阶段张山镇人口组成多数是老人和孩子,乡镇中心公园作为乡镇居民生活和休闲的中心,缺少景观和绿化设施,公共活动空间基本设施不健全,包括公共厕所、公共座椅、垃圾桶等设施的完善。缺少儿童和老人活动区域,缺少运动器械,中心广场规划不合理,缺少人性化设计,没有利用景观设计规划来关怀乡镇留守儿童和老人。没有意识到改善居民生活环境,增加居民幸福指数,提高居民审美意识和文化素养,才是真正意义上的脱贫。4.乡镇景观建设存在模式化现象。模式化这一现象存在于绝大多数基层乡镇景观建设中,美好乡村建设的模版拿过来直接套用,缺少对乡镇本身需求和当地资源状况的考虑,或者是模仿城市景观设计的一些元素,放在乡村景观建设里,最后的效果是让人啼笑皆非,造成资源浪费。乡镇标识导向系统以及公共基础设施建设方面也存在此类现象,例如村镇中心广场,作为乡镇居民活动中心,应具有乡镇本身地域文化特征,但“模式化”现象导致其与相邻村镇乡镇广场相似度很高,缺少当地特色。另外还有乡镇街头店面及招牌等景观同质化,街边绿化植物种植种类缺少合理性、后期维护跟不上等问题。5.乡镇景观与本地特色产业结合不够。张山镇作为旅游型乡镇,镇政府以“桃文化”为平台,仰山村和倒桥村以桃文化为乡镇特色建设的切入点。笔者通过实地调研发现,张山镇整体景观规划和设计并没有很好结合当地文化特色,作为乡镇出入口重要标识之一的进村牌楼,采用的是模式化徽派样式,外观破旧老化。乡镇特色文化在景观设计中的体现不只是在道路两边种满桃树,也不是在村镇广场绘制“桃文化”宣传招贴,是要在深入当地产业研究基础上,挖掘特色点,并且在乡镇景观界面设计中充分体现,打造景观与乡镇特色的深度融合。

四、构建“景观基础+文化产业”结合的景观营建体系

通过深入了解以张山镇为代表的基层乡镇景观设计中存在的问题,笔者以地域文化在乡镇景观设计中的重要性为理论基础,把乡镇资源、景观要素、产业特色和乡镇整体空间结构作为研究要素,构建以乡镇出入口景观、街道景观、村落景观、公共活动空间为关键点的景观建设体系。合理划分乡镇布局结构和功能组团,带动乡镇文化旅游资源,利用网络平台,发展文化产业新模式,创造“景观基础+文化产业”结合的系统化的乡镇景观营建体系,如图1所示。

(一)地域文化融入基层乡镇景观

地域文化的构成部分包括地区自然地理状况、社会发展过程,以及当地人们的价值取向和思维模式,是我国文化体系的重要支撑。把地域文化作为研究和设计基础,对乡镇特有的自然和人文层面的文化进行深度挖掘。其中自然层面的地域性文化包括地区自然地貌、植物以及地形等方面,人文环境层面的地域性文化包括该区域历史传统、生活习俗、风土人情和在此基础上的经济发展情况和产业特色。忽视地域性文化的景观设计而采取模块化、标准化的建造模式,必然会造成“千村一面”现象,其负面影响是深远的。提炼乡镇自然和人文地域文化特点,重视乡镇人文与经济价值的统一,结合地域文化,改善乡镇人文和生态环境。在乡镇景观整体规划环节中,强调特色地域文化的开发利用,通过景观功能科学规划、实现乡镇景观与地域性文化的高度结合[3]。

(二)构建“景观基础”四大空间体系

张山镇政府以“五清”为标准进行乡镇清洁活动,清理街道村庄垃圾、塘坝,清理乱贴乱画等,虽然村庄基础卫生整治率达到95%以上,但却忽视了景观规划与设计在乡镇景观建设中的重要性。美丽乡镇建设不仅是围绕“五化”“五清”,景观基础建设的完善和空间的合理规划也能实现乡镇人居环境质的改善,辅助乡镇开展美化、绿化、健全公共服务等工作的开展。1.乡镇出入口景观。乡镇入口景观作为与外界连接的交点,有着对地界限定、交通指引和基本印象等重要作用。重视乡镇入口标识设计,结合当地地域文化特征提取图形及色彩元素,作为入口标识设计视觉语言,进行整体风格定位,根据特点采用相应风格的构筑物、景观石等材料,充分结合当地自然环境生态特色和人文景观要素,设计中进行合理的空间规划,过程中要考虑到入口处交通问题,注意基础绿化和导向设施的融合,营造具有当地地域文化、辨识度强的乡镇入口景观。2.街道景观。街道景观作为公共空间景观设计重要分类之一,在乡镇整体景观的营造中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乡镇街道景观改造要从街道观赏性、舒适性和安全性的角度出发,从完整街道空间界面、提升街道功能性等方面提出乡镇街道空间布局优化等改造方法。以张山镇为例,第一,张山镇主要街道处于镇中心商业地区,商业空间主要特征就是服务村民,农业贸易市场的道路规划要根据乡镇交通现状进行合理规划,划分街道分级标准,打造合理的街道景观空间布局。第二,优化街道绿化景观,增加街道绿化层次,科学选择景观绿植,政府加大对乡镇街道绿化维护力度。街道景观改造不只是对街道卫生的清理和整治,而是通过对乡镇生活型街道中交通、空间界面和场所的重新塑造,提升乡镇街道的适用性,突出地方街道特色,改善乡镇居民在街道中的生活空间。3.村落景观。村落景观主要包括农作物种植区域、绿化景观、小型活动中心等空间,是由多要素共同组合而成,村落景观主要功能是服务乡镇村民,开放性特征让村落成为乡镇景观中最有生活气息的空间。从景观整体结构布局上来说,乡镇村落的景观改造可以围绕池塘等面状空间,形成围合感,或以线状的分布方式,以耕地或农作物作为多层次线状空间布局形式,营造乡镇村落整体走势节奏感,或进行多形式结构组合。把乡镇当地自然景观资源和地域文化融入景观设施和小品设计,例如遮阳绿荫小品、村落集会场所、健身步道。优化村落景观植物配置,增加植物层次和观赏性,营造宜居的村落环境。4.公共活动空间景观。完善乡镇公共活动空间景观建设,增加乡镇居民休闲活动场所、村史展览馆、文化馆、图书馆、儿童老人休闲公园等公共建筑。根据乡镇居民人口特点,优先考虑儿童和老人的使用需求。公共活动空间景观根据乡镇地形空间进行科学规划划分,各公共活动空间相互依托,形成乡镇主体活动中心,整体视觉设计语言可融入乡镇历史文化、特色产业等地域性元素。辅以景观凉亭、雕塑等小品,适当配置遮阴乔木、灌木和地被植物,合理选择景观材料,注意地面铺装材料防滑性能。通过公共活动建筑的增设、公共活动共建的科学布局、绿化的完善、地域文化的融入,创建具有功能性、文化性的公共活动空间,提升乡镇居民文化素养和幸福指数。

(三)“景观基础+文化产业”结合的发展途径

1.打造文化旅游小镇,实现产业经济与景观建设共赢。在基层乡镇基础景观建设规划、设计和实施等项目充分落实的基础上,发展地方文化旅游业,打造特色文化旅游小镇。例如江西婺源借助当地山水与茶文化,打造集生态旅游、生态古镇和生态农业于一体的生态乡村,树立文化旅游特色新形象。张山镇位于安徽东部长江中下游平原及江淮之间丘陵地带,张山镇政府重点打造村旅融合“风景线”,以江淮分水岭为特色进行美丽乡村建设。张山镇可以在乡镇旅游开发项目进行的同时,推进“乡村绿化、路灯亮化、道路硬化”等景观基础设施建设,将张山镇的“乡景、乡味、乡俗”等地域文化特色要素与景观设计融合,通过增加乡镇沿途旅游观光景点的设置,带动乡镇旅游宣传,实现乡镇景观改建与经济产业效益的共赢[4]。2.乡镇民宿开发推动乡镇风貌建设。乡镇民宿开发为乡村旅游业的发展提供坚实的基础,利用乡镇特色休闲农业和旅游示范区为载体,政府带动乡镇人民发展民宿休闲、生态养生等个体经营,帮助完善村镇服务设施,打造乡镇特色生态景区,通过民宿开发带动居民创收、乡镇经济增长和农业产业多元化发展。在此过程中政府参与改造整治乡镇外部景观环境,监督民宿品质,指引乡镇民宿消防安全、抗震和节约能源等要求的落实,配套建设生活垃圾和污水等处理设施,保持乡镇村貌整洁,打造能够突出乡镇文化、生活乐趣与生态环境高度契合的高品质民宿,通过创建民宿推动乡镇整体景观风貌的提升。3.创建“网络乡村”平台,开辟乡镇人文景观新道路。整合完善乡镇网络平台建设,通过“网络乡村”创建线上宣传平台,运用网络、电视、手机等数字媒介进行县镇景观宣传,塑造地区形象,树立地区生态品牌力和影响力。政府引导乡镇网络平台体系创建,完善乡镇文化旅游、销售平台、管理监督和平台支付方式等。例如张山镇村旅融合“风景线”以及“桃”文化活动等的宣传,都可以通过“网络乡村”平台实现,张山镇的网络形象设计要突出生态特色和景观风貌等要素,追求乡镇景观主题的个性化,利用“网红打卡地”等景观的兴建,提高张山镇知名度,提高乡镇居民文化自信,对维护乡镇景观环境的持久性有一定帮助[5-6]。

五、结语

景观规划设计是实现乡村振兴、打造美好乡村的重要手段,加强乡镇景观规划设计与改造、完善乡村基本设施建设、改善乡村生态发展是国家新型城镇化建设的大势所趋。需要参与乡村建设的人员对基层情况和面临的各项问题有深入的了解,加强规划与设计的统筹力度。在改善乡镇人居环境的过程中,立足乡村,突出地域特点和乡土特色,优化乡镇空间布局,科学规划与设计,统筹乡镇主导产业、生态环境与人居环境的关系。在国家和政府对乡村振兴战略相关政策的支持下,设计能够满足基层人民群众的、具有特色风貌的乡镇景观,通过基层乡镇景观改造的开展,带动当地农业产业的发展,建造非模式化真正的宜居乡镇,从而实现美丽中国的建设目标。

[参考文献]

[1]叶惠珠,李海荣,兰梦敏.城市公共空间适宜性评价分析的必要性研究[J].绿色科技,2017(3):32-34.

[2]张玉倩.基于循证实践的铜仁乡村地区旅游扶贫效果评价研究[D].北京:北京林业大学,2020.

[3]向冰瑶.陕北地域文化视角下城镇居住生活空间形态研究[D].西安: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10.

[4]杨秋夔.立足生态禀赋彰显地域特色全力建设国际生态旅游胜地[N].普洱日报,2021-10-09(03).

[5]王璐,李好,杜虹景.乡村旅游民宿的发展困境与对策研究[J].农业经济,2017(3):141-142.

景观规划设计范文第5篇

摘要:貉是我国重要而珍贵的本土毛皮动物品种,也是优质的裘皮原料之一。貉配种期的饲养管理是实现养貉增产增效的关键环节,将直接影响貉养殖场的经济效益。通过对貉配种期的发情生理特征、鉴定方法、营养与饲料、放对配种等饲养管理关键技术进行阐述,以期为提高貉配种期的受配率提供理论指导。

关键词:貉;发情期;配种期;营养

貉是我国养殖量较大的珍贵毛皮动物之一,其皮张为大毛细皮,具有板质结实、弹性好、绒毛丰厚、御寒保暖性强等特点。貉属于季节性发情动物,其配种期的饲养管理是全年生产工作中至关重要的一环。确保配种质量,提高受配母貉的受孕率,是貉配种期的关键工作,也是养殖场获得较高经济效益的重要基础[1]。现将貉配种期的饲养管理技术要点简要进行总结,为广大貉养殖者提供参考。

1貉的发情配种时间

貉为季节性一次发情动物,每年2~4月为貉的发情配种期,2月下旬至3月上旬最为集中。母貉的发情时间与年龄有很大的相关性。一般情况下,大于2岁的母貉发情较早,约在2月中旬就开始发情,而1岁母貉的发情较晚,多数在2月下旬开始发情。公貉的发情时间要早于母貉,多数公貉在每年1月底至2月中下旬就已经开始发情并配种。此外,年龄大于2岁的公貉参加配种时间和结束配种时间都要比1岁公貉略早。公貉在整个配种期间一直具有较强性欲和配种能力。

2貉发情的生理特征、行为表现和发情鉴定方法

2.1公貉发情期的生理特征和行为表现公貉的睾丸大小随季节变化而变化,每年9月下旬(秋分前)开始发育增大,初期的发育较为迟缓,后期增速明显,到翌年1月下旬达到最大(约鸽子蛋大小)。进入发情配种期的貉睾丸柔软、有弹性,阴囊松驰下垂、被毛稀疏。睾丸体积在2月中下旬配种时期达到最大(2.85cm±0.24cm)。此时的公貉性情活泼且好动,喜欢趋向母貉,经常跷起一后肢向笼侧网上淋尿,排尿频次多而量小,经常发出“咕咕”的求偶叫声。

2.2母貉发情期的生理特征和行为表现母貉的发情状态随季节变化而变化,在时间上往往略迟于公貉。生产上为了精确管理,把母貉的发情期细分为发情前期、发情适配期和发情后期三个阶段。发情前期的母貉外阴部周围阴毛微分开,阴门开始显露并逐步变得肿胀且潮湿,颜色介于微红和赤红之间,形状椭圆、无褶皱,阴蒂隐于阴唇内,无阴道分泌物,排尿次数逐渐增多,尿液颜色逐渐由清变黄,趋向异性但不接受爬跨,这个时期一般持续7~25d。发情期的母貉外阴部周围阴毛完全分开,阴门肿胀外翻,可以清楚的显露出来,软且有弹性,形状为圆形或椭圆形,有褶皱,为“十”或“Y”形,颜色呈粉红略带赤紫色,阴蒂向外翻出,阴道分泌物增多且黏稠,颜色为黄白或黄色,尿液颜色由黄变为黄绿色,此时期的母貉活动十分频繁,并经常发出“咕咕”的求偶叫声,当把母貉放入公貉笼中时,母貉翘起尾巴且能安静地接受公貉爬跨,此期是母貉的排卵期,也是最适配种期,一般持续1~4d。发情后期的母貉外阴部周围阴毛污秽不洁,阴门松软而不再肿胀,呈紫黑色,椭圆形,阴蒂缩回,无阴道分泌物,拒绝嬉戏,容易咬斗,该时期约为3~5d[2]

。2.3貉发情的鉴定方法母貉的发情持续时间短暂,准确鉴定公貉的配种能力和母貉的发情时期从而进行有效放对是貉配种期的关键。生产上主要采取四种方法进行发情鉴定,分别为生理特征和行为观察法、外生殖器检查法、阴道分泌物和精液显微镜检查法和放对试情法。公貉要检查睾丸发育是否正常、精液品质是否符合要求,开展本交的养殖场要注意观察公貉能否正常参与配种,配种能力差的要及时淘汰。母貉要根据检查结果做好记录,并适时安排放对。

3貉配种期的营养与饲料

配种期的种公貉需要比较频繁的参加配种,活动量和体力消耗都很大,同时性兴奋导致公貉食欲减退、体重明显下降。因此,在配种期养殖场需要保障种貉饲料营养全面,同时增加饲料多样性和适口性,提高种貉的食欲,从而为种貉性器官正常发育、加速发情、保持旺盛性欲和顺利配种提供必需的营养基础[3]。此时期种貉的日粮总体蛋白质水平应高于26%,配制饲料时要提高易于消化的优质动物性蛋白饲料比例(占30%~40%),谷物类饲料比例约为50%,蔬菜类饲料约占10%,还要注意补充适量的维生素A、维生素B、维生素D和维生素E。

4貉放对配种的操作要领

4.1放对时间和方式一般将发情鉴定为最适配种期的母貉放入公貉笼中进行放对配种,采取这种放对方式的原因是:母貉迁到新笼后会在短时期内表现得比较安静、温顺,容易接受公貉爬跨,而公貉因处于自己笼中,对环境比较熟悉,交配的主动性会增强,有助于提高交配的成功率。在貉配种期,饲喂时间要根据整体配种进度和放对时间合理安排,最好不要在饲喂前后半小时内进行放对。配种初期气温相对较低,可采取先喂食后放对的方式,而配种中后期气温逐步升高,可采取先放对后喂食的方式。因为貉在寒冷天气中的性欲较强,所以在生产中可每天放对2次,即选择在上午和下午比较凉爽的时候各放对1次[4]。通过多年观察发现,早晨或者比较寒冷的上午貉的配种成功率通常高于中午或下午。若一天天气都比较寒冷,放对时间可以安排在全天进行。放对时要注意观察貉的配对行为,如果在30min不能进行交配,应即时更换种公貉,一直到实现交配为止。为了避免有些母貉隐形发情而错过发情期,可在母貉发情前期每隔3~5d放对1次,临近发情期时,要逐步增加放对频次,不断缩短放对的间隔天数,可由1~2d放对一次增加至1d放对2~3次,从而有效提高群体母貉的受配率。

4.2母貉复配对已经成功初配的母貉进行复配是保障母貉受配成功和提高产仔数的一种有效措施。复配的操作方法为:自母貉完成初配后第二天开始连续进行4~5d的复配工作,每天进行放对直到母貉拒配为止,如果能实现多次复配,受配效果更佳。为了便于貉育种和建立明确的家系,最好使用同一公貉进行复配,如果同一公貉确实无法完成复配任务,也可更换其他配种能力强的公貉进行复配。

5貉配种期饲养管理的注意事项

5.1提前调整种貉体况貉具有半冬眠特性,往往刚过冬眠期,就迎来貉的配种期。由于配种期种貉的食欲下降,体能消耗又大,体重下降比较严重。所以,在配种期前便应关注种貂的营养情况。在准备配种后期就应该根据种群的整体情况调节饲料营养,从而使貉在进入配种期达到最佳的体况。对于发情晚的母貉要注重增加光照时间,及时补喂维生素E粉,以使母貉及时发情。

5.2注重品种选育养殖数量大的规模化养殖场要注重提高种貉的品种选育工作,在配种前制定好配种计划,规范整理配种记录,做好个体档案管理。配种期要根据貉的经济性状开展同质选配,避免近亲繁殖,有条件的养殖场要引进优良的种貉进行改良,从而达到逐步提高养殖貉群的皮张质量和皮张大小,增加养貉经济效益的目的。5.3做好防寒保暖和笼舍卫生工作在东北等寒冷地区,进入11月应在种貉笼箱内添加垫草,同时要经常打扫笼箱,保证笼箱干燥和保温,预防种貉发生疾病。

5.4提高种貉驯化程度为了避免周围环境影响种貉的配种,在貉配种期要尽量保证养殖场安静,同时要让饲养员在准备配种后期有意识的加强种貉的驯化工作,抽时间多逗引貉在笼中运动,这样不仅可以提高貉的环境适应性,还可以增强种貉的体质和繁殖力。

6总结

貉配种工作是养貉实现增产增效的重要环节,如果配种期饲养管理不善,将影响养殖一年的经济效益。生产中要根据种貉的生长发育特点进行科学的饲养管理,一方面为种貉提供营养全面且适口性好的日粮,另一方面要保证种貉发情鉴定的精准性和放对配种的成功率,从而最大限度地提高貉的受配率和今后的产仔率。

作者:贾文会 单位:双辽市市区动物卫生检疫站

景观规划设计应用2

梅花鹿作为我国一级保护动物,已被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2015年《濒危物种红色名录》。野生梅花鹿主要分布于我国的黑龙江、吉林、辽宁和内蒙古等地。梅花鹿是一种中小型鹿,体长120~150cm,肩高70~90cm,体重60~110kg。毛色夏季为栗红色,有许多白斑,状似梅花;冬季为灰褐色,白斑不显著。雄性有角,雌性无角。

1饲养地自然概况

石家庄市动物园位于太行山脉与平原的交界地带,占地约4000亩,建成区2800亩,其中动物展区接近2500亩。园内的景观布局采用了非对称的方式,背靠山势起伏的隐风山,将人工建筑与自然景色有机巧妙地结合在一起。园区根据园内地形分为18个功能区。

2我园梅花鹿饲养情况

石家庄动物园饲养有梅花鹿60只左右,公母比例约为1∶2,主要在亚洲食草区饲养和展览。为了模仿野外生存环境,园内梅花鹿与其它食草动物如黇鹿、马鹿、白唇鹿等物种在同一个场地共同饲养,这样有利于这些动物自然行为的再现,也是该园对动物进行社群丰容的典型代表。石家庄动物园梅花鹿的饲养场地约为2000m2,地面为土地面上铺沙子,场地内有供车辆通行的水泥路。场地内设有几个隔离圈舍,供生病的动物隔离治疗所用。夏季天气炎热时,为给鹿群降温,园内设置了喷淋设施,供鹿群使用。园内制定了严格的规章制度,饲养员每日上班之后,首先对梅花鹿全群进行观察,看鹿有无精神不振、拉稀等异常现象,如发现异常,及时报告兽医和饲养管理人员采取隔离治疗或其它措施,如无异常现象,饲养员开始打扫圈舍卫生。打扫完毕卫生之后,饲养员开始给动物往草料架上添加干羊草,一般下午给动物添加胡萝卜和颗粒料。石家庄动物园饲养梅花鹿的饲料种类随着季节的变化而不断调整,夏季饲料主要有青草、干羊草、颗粒料、胡萝卜等,冬季主要有干羊草、玉米青贮、颗粒料、胡萝卜等。其它季节梅花鹿的饲料随着气温变化和动物的采食情况不断变化。饲喂量及饲料配方见表1、表2。

3梅花鹿繁殖情况

梅花鹿是季节性发情动物,每年的10~11月份为发情季节,在发情季节,鹿群的鸣叫声此起彼伏,雄鹿之间会发生打斗来争夺配偶,一般打斗胜利的雄鹿会有交配权,每只雄鹿可以跟多只雌性梅花鹿进行交配。梅花鹿的孕期为7~8个月,第2年的5~6月份,雌性梅花鹿会陆续产下幼仔,一般每胎生1只梅花鹿。刚生下的幼仔梅花鹿5~6kg,幼仔会形影不离地跟着母梅花鹿。幼仔生长很快,1.5岁就跟成年梅花鹿一样大小,2岁就可以繁殖交配。一般怀孕的梅花鹿在怀孕后期采食量会增大,营养需求比较旺盛,为了满足母梅花鹿对营养的需求,应该增加颗粒料和青贮饲料的供给量。

4梅花鹿常见疾病防治

4.1外伤。一般雄鹿之间到发情季节会发生激烈的打斗,极易造成鹿只受伤,针对受伤鹿只,我们会采取针对性治疗措施。为了预防打斗受伤情况的发生,每年的5~6月份对雄性梅花鹿进行锯茸工作,这样可以减少打斗造成的伤害。

4.2肠毒血症。这是一种由魏氏梭菌造成的传染病,一般在卫生条件较差的场地会发生,患病动物一般表现为精神沉郁、便血等症状,病程短的没表现临床症状就死亡,病程长的为几天。针对这种情况对患病动物进行隔离治疗,用高免血清和对症治疗的药物进行治疗。另外,对饲养场地进行彻底的消毒,一般用撒生石灰、聚维酮碘、84等消毒液进行轮换消毒。

作者:张永宾 刘义坡 吴万里 高翊翔 王志永 单位:石家庄市动物园

景观规划设计应用3

奶牛生产过程中围产期是最为关键的阶段之一,围产期是指奶牛产犊前后21d内的阶段,共计42d,围产前期是产前21d,围产后期是产后21d。围产期奶牛饲养管理水平的高低,将直接影响到后期奶牛的健康状况和初生犊牛的存活率及初生重。如果在围产期缺乏科学合理的饲养管理技术以及完善的奶牛产后监测手段,将直接导致母牛产奶量和乳品质大幅度降低,而且极易引起奶牛乳房炎、繁殖方面疾病和奶牛酮病的发生。因此,奶牛围产期的饲养管理水平关系到整个奶牛场的经济命脉,与奶牛养殖业的健康发展密切相关。

1围产期奶牛的生理特点    

围产期是奶牛养殖过程中非常关键的阶段,处于这一生长时期的奶牛由于物理性压迫和内分泌的改变导致其采食量也发生较大变化。随着分娩期的来临,胎儿对瘤胃等器官的压迫越来越严重,同时该时期奶牛的糖脂代谢以及内分泌激素等均会发生急剧的变化,从而导致奶牛采食量下降,长此以往,会导致机体出现能量负平衡的情况。分娩结束后,奶牛会出现血钙浓度短暂性降低的情况,非常容易诱发胎衣不下、奶牛乳房炎等疾病,还会造成机体免疫机能的下降,容易感染各类疫病。此外,处于泌乳期的奶牛需要消耗大量的能量以供产奶所需,故机体就会通过消耗自身的脂肪来满足能量需要,这样就会使血液中游离的脂肪酸和脂肪代谢产物含量增加,从而引发脂肪肝和奶牛酮病等疾病的发生,对奶牛的健康造成严重影响。

2奶牛围产前期饲养关键技术

优质的粗饲料是奶牛围产前期的主要饲粮,而围产后期以精饲料为主因此做好围产期奶牛的饲料过渡至关重要。如果在奶牛围产期没有做好饲料过渡,则会使奶牛出现瘤胃方面的疾病,尤其是奶牛酸中毒[1]。

2.1奶牛围产前期的营养需求由于围产前期是胎儿绝对生长的最快时期,奶牛不仅要满足其自身的营养需求,还要将一部分营养供给胎儿,同时还要为今后的泌乳做好准备。因此,在奶牛围产前期的饲养管理过程中,要提高饲粮的营养水平,加强营养供给。但是奶牛在分娩前干物质采食量降低,无法摄入足够的能量,此时应提高日粮中蛋白质含量,与此同时还要增加能量的摄入,从而降低奶牛酮病以及生殖疾病的发生。围产前期,在奶牛日粮中添加适量矿物质,可有效降低奶牛产后瘫痪。因此,在日粮中应将Ca、P含量保持在适宜水平,同时增加维生素D的含量以促进奶牛对Ca、P的吸收。在日粮配置过程中,要适当增加优质粗饲料,如燕麦草和紫花苜蓿等。另外还要注意饲料的安全问题,不能饲喂霉变、冰冻以及坏掉的饲料。在配置TMR饲料过程中,要注意切碎粒度,不能太细,也不能太粗,以2~3cm为宜。还可在围产期奶牛日粮中加入适量烟酸,尤其是对于过于肥胖或者发生过奶牛酮病的牛,有助于降低酮病以及其他代谢病的发生。

2.2奶牛围产前期的饲养管理对于奶牛围产前期的管理,要紧密围绕奶牛的营养需要、生理状况、饲养环境以及病理状态,科学合理地制定饲养计划。在饲养过程中,对奶牛进行分群饲养,科学合理地配制奶牛全价料。奶牛换群时要有合理的计划,依据奶牛的产奶量、生理阶段(泌乳期、围产期和干奶期)进行制定。母牛可以每周进行一次换群(产前21~28d),这样母牛就可以在围产期的围栏中停留足够的时间,以更好地积累营养并促进身体恢复。设定转移天数:头胎母牛为245~251d,经产母牛为252~258d[2]。奶牛产前首先要做的是对产房进行全面的清洁、消毒以及更换垫料,避免微生物的滋生,在产前一周将牛转移到产房,产前产后加强对产房的检查以确保消毒和整洁。奶牛围产前期提高日粮中粗饲料含量,尤其是优质的粗饲料,以提高奶牛的干物质采食量,从而满足围产前期奶牛营养需要。与此同时,应提供清洁和充足的饮用水,夏季和冬季的饮用水温度为15~20℃左右。围产期母牛的密度应小于80%,每天清洁牛棚的地板、食槽和水槽,还需要对运动场进行清洁和消毒。分娩前,要对奶牛外阴道和尾根进行全面的清洗和消毒,有必要时,修剪奶牛尾巴从而降低病原微生物感染的几率。合理控制牛棚温度,保持在16~20℃,夏季要做好降温防暑,可以选择喷雾冷却方法来减轻热应激对奶牛产生不利影响。

3奶牛分娩期的饲养关键技术

3.1做好待产准备妊娠母牛在产前半个月时,就会出现乳房膨大的情况,到临产前几天可从乳头挤出淡黄色的黏稠物,等到可以挤出乳白色的乳汁时,或者发现母牛阴唇肿胀,阴门处有透明的絮状物流出时,说明奶牛将在1~2d内分娩,饲养人员应密切关注奶牛的动态和临产症状,做好接产的准备工作。如果奶牛开始出现卧立不安,食欲下降,时吃时停,频繁排便、排尿等现象,说明母牛即将分娩,此时接产人员应将母牛转移到提前准备好的产房待产,并准备好接产需要用到的消毒药、毛巾、剪刀等助产器具,还应使用消毒液将母牛的生殖道外部和后躯等部位擦拭干净。

3.2分娩环境和接产工作母牛分娩用的产房应使用清洁、干燥、柔软的褥草进行铺垫,并提前做好消毒工作,以减少病原微生物感染。由于母牛分娩时会大量失水,可提前备好足量的温热麸皮盐水,以备母牛产后立即饮用。保持产房安静,并使母牛左侧躺卧,以免其瘤胃压迫到胎儿,通常情况下从阵痛开始1~4h母牛即可将犊牛顺利产出,若分娩过程中母牛出现异常或者难产的情况,接产人员应立即进行助产,待其胎衣排出后方可移出产房。如果在分娩后12h内胎盘没有被排出,就被诊断为胎盘滞留,需要治疗。另外,恶露排出后,用2%氢氧化钠溶液擦拭尾根部以及外阴部。

3.3分娩后的卫生与护理母牛分娩结束后,应及时将其身上的污物擦拭干净,并及时清除被污染的垫草,另外帮助母牛尽快地站立起来,以减少子宫和阴道的损伤,并且密切观察奶牛是否有产后瘫痪等症状,以及犊牛的健康状况等,同时做好详细记录。奶牛产后可为其提供温热的益母红糖水,1次/d,连续服用2~3d[3]。饲喂方面,应注意为母牛提供全价、优质、适口性较好的饲料,以增加采食量,帮助母牛恢复体力并满足营养需求。

4奶牛围产后期饲养关键技术

奶牛围产后期很容易受到外界环境的刺激(温度、湿度和人为因素),从而导致产后应激,因此要做好围产后期的管理工作。奶牛分娩后1周内,饲养上以优质干草为主,自由采食,之后逐渐增加精料,并补充干净的饮水和Ca。同时还应加强对奶牛的产后监测,以防止奶牛产后瘫痪的发生。另外,新生牛犊需要及时补充初乳。

4.1奶牛围产后期的营养需要奶牛围产后期的产奶量呈现逐渐增加的趋势,直至哺乳高峰期。然而,奶牛分娩后,身体虚弱,食物摄入量骤然下降。为了减少产后能量负平衡,增加奶牛围产后期日粮营养水平,增加营养供给[4]。

4.2奶牛围产后期的饲养管理加强产后对奶牛的监测,时刻关注奶牛体温,如发现任何异常,应迅速按照提前制定好的计划,进行诊断和治疗。每天注意观察牛粪的形状、气味和颜色,如粪便伴随有灰色、稀薄和恶臭,则可能为瘤胃消化紊乱疾病此时要减少精饲料的添加比例。每天记录产奶量、观察牛奶颜色、测定牛奶密度。与此同时,每天细心观察奶牛的乳房和乳头是否受损,防止奶牛产后乳房炎的发生。产头胎母牛由于头胎和泌乳的原因更容易受到刺激,产生应激反应。因此,在生产后应保证产后奶牛生存环境安静、舒适、温湿度适宜,避免生人进入圈舍,母牛和犊牛的饲喂工作尽量由同一人完成。为了促进围产期后期的泌乳,可以合理添加精料,并根据乳房肿胀程度调整挤奶次数。围产期后期,精粗比设置在40:60,防止奶牛过肥,钙磷比为1.5~2:1,粗蛋白质含量可提高到17%,粗纤维含量为18%~20%[5]。围产期后期奶牛密度仍低于80%。围产期后期恢复良好的奶牛,围产期后可直接转入泌乳组。

5总结

围产期、泌乳期以及干奶期三个时期组成了奶牛的产奶周期。其中所占比例最少的时期是围产期,但它对奶牛的生产性能以及繁殖潜力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在奶牛生产过程中,为提高奶牛产奶量,必须做好围产期奶牛的饲养管理,根据产奶前后的营养需要和生理状况,合理配置饲粮,以满足其在围产期全部的营养需求,为犊牛的健康出生和泌乳打下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荆学金,荆忠平.奶牛围产期饲养管理要点[J].中国乳业,2021(3):27-30.

[2]朱荣乾,屈德维.围产期奶牛的饲养管理[J].畜牧兽医科技信息,2021(2):114.

[3]李世芳,王运涛,刘建成,等.围产期奶牛饲养管理技术要点[J].养殖与饲料,2017(12):29-30.

[4]黄萌,李红宇,王德香,等.高产奶牛围产期精细化饲养日粮配制要点[J].现代畜牧科技,2021(1):17-20.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