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语文教学中的主体

语文教学中的主体

语文教学中的主体

语文教学中的主体范文第1篇

关键词:中学语文;阅读教学;教学方法;主体性

【中图分类号】 G633.33【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1-1297(2012)10-0095-01

一 教师可以通过创造和谐的教学气氛,重点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和谐民主的教学气氛有助于学生更好地进入角色,同时也是培养学生主体意识的前提条件,这不仅有助于学生减轻学习上的精神压力,缓解课堂疲乏,情感教学法,就是教师在课堂上创设各种情境,使学生入情入境,和老师的情感产生共鸣。而爱是情感的基础,教师首先要将自己的真挚情感融于课堂教学之中,以端正的教态,慈爱的神情,和蔼的语言讲课,让学生在温暖和谐的气氛中,集中精力聆听教师的讲授。鲁迅先生说:“意美以感人,一也;音美以感耳,二也;形美以感目,三也。”微笑可以填平师生之间的鸿沟,可以架起师生互相理解的桥梁,上课时,当你面带微笑,步履轻盈迈上讲台时,孩子们的情感也会被同化,在舒畅的心境下聆听教诲,感受被激励的幸福,感受获得成功的快乐,还有助于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让他们在对教师课堂的热爱情绪中,激发他们强烈的求知欲,最终促使他们积极主动去探索学习。

而且,教师在这种环境下指导学生阅读时,不再是自上而下,授之以渔的形式,而是引导他们去探索,分析,鼓励他们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创设情境,情境教学法就是根据课文所描述的情境表象,使学生仿佛置身其间,如临其境,师生在此情此景中进行着一种情境交融的教学活动。创设情境可以通过图片、摄影、音乐的描述,再现教材的情境,使学生对作品刻画的人物,描写的事物,抒发的感情,阐述的哲理,产生一种真实亲切明晰感。

二 教师可以通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

学习兴趣在学生的学习活动中占有很重要的作用,兴趣是学生学习的最佳动力,与此同时,兴趣与学生的情感紧紧相连,积极的情感有助于学生更好地掌握所学材料,当然消极的情绪也会抵制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学的根本目的不是教会解答、掌握结论,而是在探究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锻炼思维,发展能力,激发兴趣,从而主动寻求、发现和解决新的问题。新课标强调: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在课程内容上,要不断开发、充分利用学校、家庭、自然、社会中的语文教育资源,特别是那些鲜活的、密切联系现实、密切联系学生经验的教育资源,使语文课程内容不再局限于教科书,以鲜活的现实素材使语文内容变成课堂教学的一泓活水。在课程实施上,要拓宽学生的学习空间,增加学生语文实践的机会,加强教学与生活的联系与沟通,变读书、答问单调的形式为丰富多彩的语文实践活动,让每个学生动脑、动口、动手,使小课堂连着大世界。

学生积极的思维与其思维的品质有关。在日常的教学中,应通过一定的练习训练其品质,如思维的条理性,逻辑性等,学生掌握了思维的方法,他们才能正确地思维,得出令人满意的结果。学生在听课时,若能循着教师的思路走,甚至搞清了教师讲课的思维方法、思维形式、思维规律,那么,学生一定会处于积极的思维状态,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学生的积极思维与其智力水平相关。教师的启发诱导应符合学生的心理特征和思维水平,情境的创设和问题的提出都应符合学生的心理特征和思维水平。学生对某些问题的理解有较大的难度,可更换一个角度来提出问题,或者将其问题再分解成有梯度的相关的若干个小而易解的问题,一个一个的小问题理解解决了,大的问题自然而然得以解决。这样有利于学生思维的正常开展。当然,所分出的小问题应有价值,既要有利于调动学生的思维,又要有利于问题的解决。

三 教师通过一些课外阅读拓展,培养学生的阅读主动性

初中生的自学能力已经达到了一定的层次与水平,此时,教师应当注重发挥学生课前预习的作用,前延教学关口,为课堂教学活动的顺利开展以及教学成效的提升奠定坚实基础。首先,教师要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预习习惯。依据某教育杂志社的调查结果,仍然有35-45%的初中生在语文学习中没有课前预习的习惯,这与新课程理念的要求是不相适应的。教师在教学中应当对学生的预习活动提出具体要求,尤其是要求学生养成课前必须预习的习惯,并拟定预习重点,提高预习针对性。其次,教师应当注重对学生科学预习方法的指导。部分初中生在语文学习中虽然有预习的积极性,但是方法不够科学,也制约了预习效果,这就需要教师强化科学预习方法指导。许多教师在教学中向学生推广的“读、思、记”三步预习法是一种非常成功的预习方法,学生通过对教材的深入阅读了解内容,通过深入思考探究问题,并进行练习,检测学习成效。另外,教师还要指导学生将预习过程中需要帮助的内容摘记下来,为探究教学奠定基础。

四 教师通过鼓励学生大胆创新,来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在教学中,教师要想培养出能够适应现代社会的创新人才,一切必须从学生出发,引导他们学会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而在真正实践中,学生的主体性如何能得到开发,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中不断激发学生的思维情感,激起他们创造的火花,从而使他们的自身主体性得到很好的发挥。亚里斯多德曾经说:“思维是从疑问和惊奇开始的。”这就表明,只有有疑问,有问题,才会出现思考,才会出现创新。因此,在阅读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多鼓励学生提出疑问,还要向学生多提出一些质疑的方式,以此来对他们做科学的引导。

语文教学中的主体范文第2篇

语文教师应善于从课堂中积极寻找有利于培养人文精神的切入口,利用感性教学尊重个体生命,充分调动和发展个体能动性,并通过感性的积淀,不断上升到理性的认识,从而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学生健全人格,并引导其不断增强自我完善意识,以达到“教是为了不需教”的目的。培养学生主体意识,使学生体验到语文学习的愉悦,把对语文学习活动的兴趣转换成对掌握语文知识内在规律性的探索,把对语文学习的感性认识转化为主动学习的理性认识,并把这种活动与自己的学习生活结合起来,内化为自己学习的动力。具体可从四方面着手,即构建和谐民主的教学环境,培养学生主动参与的意识;提供多边交流的教学平台,培养学生合作竞争的意识;拓展思维空间的教学实践,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体悟人文精神的教学思想,培养学生自我完善的意识。不仅需要感性的点燃和熏陶,也需要理性的启发和诱导。

1 培养学生良好的习惯

美国著名的心理学家杰丝?雷耳说:“称赞对鼓励人类灵魂而言,就象阳光一样,没有它,我们就无法成长开花。”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仅要教知识,更重要的是要教规律、教方法,在教学过程中使学生掌握知识的规律和学习的方法,并在学习中加以运用,成为“会学习的人”,这才是培养了学生的主体意识。在文言文教学中,我总是有意识地把新课文中的一些实词、虚词与学过课文中的实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对比,引导学生结合上下文进行合理地推导,培养他们的求异思维,做到善于归纳和总结,逐步掌握文言翻译的规律。

有了良好的学习习惯,学生的独立阅读能力和自学能力也得到进一步发展。同时,强化学生的主动参与意识。人总是渴望被人重视,渴望获得成功,我们的学生也不例外。他们往往将教师作为最重要的参照者,教师的一个眼神、一个首肯都会对学生产生莫大的影响。语文教学中极易产生“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现象,抓住这一特点,课堂教学中多给学生提供成功的机会,并加以适当地承认、激励,会使其逐渐自信起来。

2 挖掘教材中的情感因素

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这种对话实质上是阅读的主体――学生的能动性参与行为。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和体验语文课程标准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反对离开教材思想内容的纯工具训练,大力提倡在语文教学中,适时自然地融入情感教育,以此来促进学生健全人格的发展,促进语文能力的提高。这种对话是富于个性的,每个学生以独特的感受和经验参与这种对话,以自己的感情需求和阅读经验对文章的意义做深层次的开拓、补充和创造,调动学生已有的情感因素对文章进行想象和再创造,实现学生个性化阅读。

在新课程理念指导下,初中语文教学面临着一次全新的变革。教师无论在理论还是在实践上,都要有强烈的学生主体意识。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中之重,既要培养学生知识能力,更要落实学生学习的主体性:联系学生生活实际,精心设计教学环节,激发学生阅读兴趣;充分挖掘教材中的情感因素,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和体验;发挥教师在阅读中的组织者、促进者的作用;在阅读方法上,对学生加以引导。

3 创设有趣的学习场景

在教学过程中,为使学生由被动的学习变为学习的主人,我在教学时提出富有启发性和趣味性的问题,创设生动有趣的学习场景,激励学生动脑子去思考,让学生在参与中增强主体意识。如教学《镜泊湖奇观》一文最后一段时,我引导学生读一读,找一找,议一议形成地下森林这样的奇观是因为有哪几方面条件,想象描绘一副地下森林的景象。画得好的,老师当场奖励给一面小红旗,结果学生们学得非常有趣 ,反复体会语言文字描绘的景象,把抽象的文字符号换成直观的图画,动手画好了不同景象的地下森林,火山口有的画得大,有的画得小,有的画得高,有的画得矮,有的有缺口,有的还画上了松树,动物 。再在此基础上我引导学生,仿照这个自然段的写法写一段话,内容即可以描写马鞍山,又可以写狮子岩旁边的森林,即可以写郊外的田野,又可以描写天上的晚霞等等。学生就在我出的这些点子上展开丰富的想象认真仿写。这样学生自始至终在教师点子的引导下,主动的参与,开动脑筋,成为学习的主人。

4 改变语文教学方法

语文教学中的主体范文第3篇

关键词:小学语文;主体发展;实践思路

在高举素质教育大旗的今天,人们越来越意识到素质教育的重要性。而作为实施素质教育的有效途径,关注学生的主体发展、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已刻不容缓,特别是在小学语文的教学中,更应如此。本文以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影响学生主体发展的因素作为文章内容的切入点,并对小学语文教学中实现学生主体发展的思路进行了详细地阐述。

一、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影响学生主体发展的因素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能够影响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因素有很多,但主要有以下几点:课堂教学中缺乏师生间、学生间的交流与沟通,传统的教学模式也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学生成长的阶段性特征。具体内容如下:

(一)课堂教学中缺乏师生间、学生间的交流与沟通

课堂上良好的师生间、学生间的沟通与交流能够极大的促进发挥学生主体作用,而反之则限制了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小学语文是基础教学的最重要组成部分,为其他课程知识的学习奠定坚实的文字理解、文字解读基础。沟通与交流是提高学生理解能力、学习能力的重要手段之一,小学语文课堂上往往出现教师自顾自的讲,而学生只能被动的受教的情况,这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因此,教师应在课堂教学中赋予学生更多交流的机会于平台,一方面能够对提高学生语文水平也产生极大的帮助,另一方面也能够强化学生小组合作的意识和能力。

(二)传统的教学模式

也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传统的“一言堂”“填鸭式教学”已经不能够适应新时期下教学的发展,然而,一些教师仍沿用这种教育模式,在小学语文教学中一味的只根据教材内容来进行备课或制定教学的条条框框,并要求学生在这些限制条件中进行思考、学习。导致出现教师一味按照自身思路的对教学内容进行讲解,而忽略了学生的理解能力有限的现象,而此时学生提出的问题偏离了自身思路,往往会令教师手足无措,甚至对学生进行批评教育。这种传统的教学模式严重的影响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不但不利于教学工作,也阻碍了学生实现全面发展。因此,教师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要灵活的运用教材,进而对学生进行有效的引导,才能最大化的发挥学生主体作用。

(三)学生成长的阶段性特征

处于小学阶段的学生天性活泼好动,对新事物具有强烈的好奇心,思维异常活跃,导致在语文课堂教学中经常出现学生的思维范畴脱离了教学范围,所提出的问题或发言偏离教学内容。这时就需要教师进行正确的引导,并鼓励学生以不同的角度分析问题,促进学生发散思维的发展。而不是一味的对学生思维进行纠正,按照自己设定的条条框框进行思考,这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因此,教师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要根据学生此阶段的成长特性,对学生进行有效的引导,多采取鼓励教学,令学生能够自由的发挥其想象力,进而提高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

二、小学语文教学中实现学生主体发展的思路

(一)注重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

在学生主体发展中,培养学生对语文知识的学习兴趣是关键,浓厚的学习兴趣是学生学习的驱动力、源动力,能够令学生保持积极的学习态度、活跃的学习状态和主动学习的习惯,增强他们对学习的主观能动性,从而为学生探求、理解、掌握、运用语文知识奠定坚实的基础,也为其他学科的学习打下良好的铺垫。

(二)教学中采用鼓励教学,培养学生思维能力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面对学生提出的疑问或质疑,要采取鼓励的态度或语言,让学生自由的阐述自己的看法、意见,即便有错误也没有关系,要肯定学生敢于提出疑问的学习态度,并提倡这一行为,以调动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教学活动中。同时,教师还应引导学生主动的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并培养学生养成正确的质疑方法,例如,通过新知识与所学知识的对比过程中质疑,培养学生思维能力和探究知识的主动性。在解决语文问题的过程中,教师还应指导学生主动的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或讨论、或辨析,令学生自发的获取信息,提高学生主动性和积极性。

(三)构建良好的学习氛围,让学生的特长能够充分发挥

世界上不会有两片相同的叶子,自然也不会有两个相同的人,因此,教师在日常的教学过程中,应秉持因材施教的原则,尊重学生之间的个体差异性,对班级整体学生的兴趣、爱好以及优势能够全面掌握,并进行有针对性的训练,帮助学生将其优势能够充分地发挥出来,从而使各个水平阶段的学生都能够有所进步。教师也可以给学生足够的空间,比如,在教学内容完成之后,将剩下的时间交给学生,让学生自由支配,学生可以结合自己的兴趣爱好进行学习,充分发挥他们的优势,为其全面发展夯实基础。

(四)积极探索新的教学模式

教师应在日常的工作的过程中,积极探索新的教学模式,通过教学方法的灵活采用,真正激发出学生的学习兴趣。首先,教师应对教材有整体性地把握,并充分结社学生的实际情况,明确教学目标。其次,应对教学方法进行精心设计,从而能够有效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提高学生参与教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最后,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比如,通过翻转课堂法,让学生真切认识到学习的重点,从而对教学内容进行有效地把握,也可以通过小组合作学习的模式来对他们的合作意识进行培养,提高他们的人际交往能力。

三、结束语

总而言之,通过在小学语文课堂上,对学生的主体发展加以关注对素质教育工作的有效落实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这仅仅依靠教师的努力是不够的,更重要的是这需要学校和教师以及学生之间三方面的配合,只有这样,才能将学生的主体地位真正凸显出来,从而使学生的学习成绩能够得到有效提升,其综合素质也会有很大的提高和进步,进而有效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王先炳.在中心语文教学中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思考[J].语文教研,2007,(10).

[2]孙素霞.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J].学周刊,2013,(08).

语文教学中的主体范文第4篇

关键词:小学语文 课堂教学 教法 学法 培养

在以学生自身发展为目的的教学活动中,学生是主体,课堂教学结构应强调学生个性的发展。过去,我们许多教师都认为学生离开老师就不会学习,因此,上课满堂灌,课后布置大量的习题,导致了学生厌学、怕学。在这样没有创造氛围的课堂中,学生没有学习的自,因而也就不会有创造思维的产生,更谈不上语文课堂的高效化。我们只有把学生当作学习的主体,在教学中把课堂还给学生,才能培养出创新型的学生。那么如何使学生在课堂中真正地投入到学习中,把自己变为课堂的主体呢?笔者就语文教学实践中的几点体会略谈于后:

一、在生活中教语文

在语文教学中,我们不能只限于课堂教学,要让学生走出去,去参加社会活动,让他们用自己的眼去看、用自己的脑去想、用自己的手去做,在生活中去感知语文、学语文。例如《放风筝》,我在授课之前给学生布置了到野外放风筝的作业,然后把放风筝的感受写下来。第二天课上同学们兴味盎然地谈论着各自放风筝的过程,既有成功的喜悦,又有失败的教训。同学们通过亲身的实践,体会了放风筝的乐趣,学会了放风筝,同时对课文有了更深入的理解。语文来自生活,应在生活中学语文。

二、用教科书“教”语文

授课过程是师生共建知识的过程,我们在教学中要用教科书“教”语文,而不是“教”教科书,要让学生自己积极主动收集材料、拓展知识。例如在教学《荷花》一课时,我首先让学生收集古今有关写荷花的文章,在课堂上让学生用自己掌握的知识赞美荷花。有的说“荷花,六月二十四日是你的节日,你如出水芙蓉,亭亭玉立”,有的说“你那姣好的容颜白如玉、粉如花”,有的说“你中通外直、不蔓不枝,出淤泥而不染,濯清莲而不妖,是花之君子者也”,还有说“你是神的使者,莲花仙子是你的化身……同学们在课堂上畅所欲言,通过交流,不仅欣赏了荷花的美,更重要的是学习了荷花的高贵品质。

三、用儿童语言学语文

孩子天真活泼,语言寓有童趣,要让他们用自己的观点去认识事物、评判事物,在教学中有意识地去培养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培养他们丰富的想象力。例如在教学《海底世界》这一课时,我让学生们充分想象海底还有哪些声音,学生们一听这个问题,就叽叽喳喳说开了,有的说像小鸡叽叽,有的说像小羊咩咩,有的说像小猫喵喵,还有的说像小猪哼哼……听了同学们的发言,我说:“同学们,你们真聪明,你们用优美的语言告诉了老师海底还有那么多声音。老师今天饱了耳福,长了见识,你们都是未来的作家!”孩子们听了我的话兴奋极了,个个小脸都笑成了一朵花。我想几年之后,孩子们对我怎样讲《海底世界》印象也许很淡,但他们会记得住自己所创作的海底世界的声音。

四、在画中学语文

儿童形象思维占有独特优势,而形象思维主要是凭借事物的具体形象进行的。我在教学杜甫的《绝句》时,先范读诗句,让学生闭目在脑海中构思画面,然后让学生描述一下脑海中的画面。学生们有的说在遥远的地方看到皑皑雪山,有的说我看到白雪在春光中融化成一条大江浩浩荡荡地向东流去,有的说在江岸边有几棵柳树刚吐露出新芽,有两只美丽的黄鹂在柳枝间唱着悠扬的歌……同学们通过脑海中的画面对课文内容已初步了解了,再让他们细读课文,根据自己的理解画画,通过伙伴对各自画的评议,加深了对诗句内容的理解。

五、在表演中学语文

例如在教学《惊弓之鸟》这一课时,我先让学生分小组朗读课文,再通过小组讨论形式,对文中所述人物怎样把握就怎样表演,然后每小组派代表分角色表演剧情。同学们在读、议、演中把更赢这个自信又具有丰富经验的射箭高手表演得惟妙惟肖,同时也把魏王由怀疑到惊讶再到赞叹的心理活动表现得活灵活现。同学们在表演中把握了人物的内心活动,理解了课文内容,更重要的是培养了同学们的口语交际能力和表演能力。

六、在制作中学语文

语文教学中的主体范文第5篇

关键词:学生;主体性意识;高中语文教学;创造能力;培养

进行个性化的教育,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进行有效地发挥,是现代化教育理念所倡导的。在高中的语文新课程标准中,将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进行了明确,所以,我国的高中语文教学,应该回归到培养学生主体性意识上。进行个性化教育,将学生的个性发展得以有效地促进,使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动性能够充分地发挥出来,是新时代的教育理念所推崇的。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体,这是高中语文新课标所倡导的。因此,高中的语文教学活动,应该围绕对学生的主体性意识的培养来进行展开。

一、进行探究性学习

在进行高中的语文课堂教学中,对教师的教学,一部分学生可能会认为缺少创新,只是将课文的内容照本宣科地进行讲解,但是,探究性教学可以将课堂的乐趣进行增加,将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进行提升,从而使学生的主体性的意识得到有效地培养。由于没有学生的参与,培养主体性的意识也只能是空谈。在进行探究性的学习中,学生可以将课题自己来选定,然后,学生再以小组的形式,将本小组课题内容的讨论进行展示,使学生在进行探究性课题研究的参与时,将自己的观点充分地表达出来,学生自己在进行课题选择时,也能有可以说的话。例如,学习《再别康桥》时,教师将课文讲解完以后,可以组织学生开始探究性的学习,让学生分成几个小组,将另一首徐志摩的诗歌选择来进行赏析,让学生思考本组为什么要选择这首诗歌,将这首诗歌最打动人的地方进行探究。在进行探究性的学习时,教师应该注意,不要硬性地将一些思考的方法灌输给学生,不可以像上课一样,对学生进行强制性地要求回答一些要点,而是对学生思想的表达进行重视。

二、留足思考的时间

如果想要在语文的课堂上,对学生的主体性意识进行有效地培养,就需要在课堂上将充足的思考时间给学生留出来,尤其是那些多数学生都感到比较难理解的课文。例如,学习《祝福》时,教师可以让学生在进行预习时,就思考文章的中心思想,将很难理解的句子划出来。在课堂上,教师可以先对学生预习中理解不了的要点进行了解,有针对性地进行讲解,然后,将文章的中心思想,让学生进行概括,在进行概括的同时,做一下对比,发现学生自己预习的理解,与教师讲解后的理解有什么不同,引导学生将科学的学习方法进行掌握。教师在这一系列的讲解中都应该对学生进行观察,给学生留下充沛的思考时间,使学生充分地理解。

三、利用多元化评价体系

对于学生的表现,教师应该进行反馈和评价,有利于学生将自己学习中的问题进行发现,将学生的学习能力进行提升。但是,在进行高中的语文教学中,教师将考试成绩进行过度地重视,对于学生的课堂表现却忽视了,会导致教学评价一元化,对学生不能合理地进行评价。所以,在高中的语文课堂中,教师可以及时地进行教学评价,尤其是学生在表达观点时的表现,教师及时的教学评价来对学生的主体意识进行有效地培养。例如,学习《哈姆雷特》时,学生的观点会不同,教师在将学生的观点听完时,就应该进行及时地评价。但是,评价不单纯是错或对,而是将学生全面的思考进行有效地引导,并将一些犀利而新颖的观点进行表扬,将学生主体意识和自信心进行有效地提升。

四、提升教师的审美素质

审美教育的直接实施者就是语文教师,所以,教师的审美水平和素质,对学生的审美能力具有至关重要的影响。在传统语文的教学中,若教师自身对审美的理解和领悟都比较欠缺,就会对学生审美能力的获得有所阻碍。教学作用是利用文学作品的美感,向学生将美好的愿望进行传达。若教师无法用自身的能力将文化美感进行描绘,又怎么谈得上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呢?例如,学习《背影》时,若教师在进行课文教授以前,不能将学生对父爱的思考激发起来,使学生无法与作者感情有共鸣产生,作者对父亲深沉的爱,学生是无法感受到的,也无法将自身的情感从优秀的作品中升华出来。

五、教学方法的改进

教师应该将课堂的气氛进行活跃。在课程开始以前,让学生将课程内容进行自主接触,将自己的问题和见解提出,不要用教师固定的思维将学生进行制约,使语文的教学寓教于乐,利用一些小活动或小游戏,将学生的兴趣有效地调动起来。例如,学习《茶馆》时,教师可以给学生分成小组,让学生扮演剧情中的角色,使学生对作者角色性格特征的塑造得以了解。将传统的教学模式进行改变,将幽默的语言及故事进行加入,分层教授课堂的知识,给学生进行互动的机会,从不同层面对知识进行掌握。将高中的语文教学与生活的实际进行统一,对于语文听说读写的能力让学生明确了解。教师用亲和力将学生进行感染,使教师和学生之间的关系得以活跃。教师在课堂的授课中,将学生被动接受的模式进行改变。例如,教师可以将诗歌亲自进行朗诵,使学生能够对诗歌的寓意更深入地进行了解,致使学生对教师讲授的兴趣得以有效地增加。在进行高中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主体性的意识,是一个非常复杂的问题,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利用多种实践方法,来将学生的主体性意识进行提升。但是,这些方法需要进行不断地改进,找到能够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进行有效调动的方法,让学生参与课堂,主动进行思考和探索,将学生主体性意识进行有效地提升。教师在这个过程中,也应该将自己的角色进行改变。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注重对学生进行引导,而不是将思考要点直接告诉学生,从监督者变成引导者。

六、总结

综上所述,随着教学改革发展的不断深化,怎样将学生的主体意识进行有效地培养,已经成为教育工作者考虑的重要问题。高中语文教学因为自主性比较强,教师应该对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进行加强,使学生自我理解的思考能力得以有效地提升。在进行高中的语文教学中,对学生的主体性意识进行培养非常重要。但是,从当前来看,高中的语文教学中,对于学生主体性意识的培养还有一些不足之处。所以,在高中语文教学活动中,语文教师要注意将正确的教学途径找到,把其中存在的问题进行解决,将学生学习的兴趣充分地激发起来,学生的主体性意识进行科学性地培养。

作者:高原 单位:辽宁省抚顺市清原满族自治县清原高中

参考文献:

[1]吕高桥.高中语文课堂的文学接受活动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4.

[2]盛爽.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中哲学意识培养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5.

[3]曹敏敏.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增强学生的“问题意识”[D].南京师范大学,2013.

[4]黄国华.主体性教学意识在高中语文课堂中的体现[J].中学语文,2016,(06):34-35.

[5]胡耀超.高中语文教学中学生主体性意识的培养[J].中华少年,2016,(05):260.

[6]邓余勇.高中语文教学中学生主体性意识的培养[J].课程教育研究,2016,(07):55-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