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人寿保险经济学

人寿保险经济学

人寿保险经济学

人寿保险经济学范文第1篇

【关键词】寿险需求 影响因素 主成分分析

全球经济一体化和金融自由化推动了各种寿险金融产品的不断创新,也加快了寿险业的发展,2013年,我国寿险保费收入10740.93元亿,同比增长了7.86%。虽然我国人寿保险业的市场规模在不断扩大,寿险公司数量和新型寿险产品种类也逐步增加,但国内寿险的需求水平和发达国家相比还有很大差距,居民收入、文化素质等因素制约着我国的保险深度和密度。而中国人口的老龄化,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城乡居民的生活水平差距的缩小,教育的普及以及文化程度的提升,这又为寿险带来了更大的发展空间。

目前,国外的相关理论研究都是基于成熟的国外市场而言,对于我国这种寿险快速发展的新兴市场而言,盲目套用国外学者现成的研究结论恐怕难以真正分析出我国寿险业发展的实情。因此,针对中国人寿保险市场的发展特点,我们很有必要去探究下不同的影响因素是如何影响我国寿险有效需求的,研究结论既可以为各大寿险公司制定公司发展战略提供相应的参考意见,也有利于保监会制定和实施寿险业的相关政策。

一、我国寿险需求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

(一)变量选择

(1)国内生产总值。保险需求与一国的经济发展水平是成正比的。因为GDP反映了一个国家的经济实力,GDP越高,财富越多,居民生活水平也越高,对购买保险的需求也越高。

(2)通货膨胀。通货膨胀越严重,对保险金额的贬值作用越大,相当于提高了保费费率或寿险产品实际价格,同时通货膨胀会降低投资者的实际收入水平,从而降低投保人的投保意愿。

(3)利率。利率越高,投资者会把资金存放在银行,寿险相比之下会丧失优势和吸引力,反之寿险则会更受青睐。

(4)居民储蓄水平。居民储蓄水平越高,就意味着居民有强烈的储蓄意愿,寿险是兼具保障和收益双重功能的保险产品,从而储蓄转化为寿险需求的动机就越大。

(5)金融深化程度。一国的寿险需求与本国的金融深化程度密切相关。本文用M2/GDP的比值来衡量金融深化程度。

(6)社会保障水平。一般认为,社会保险与人寿保险存在一定程度的替代性,一个国家社会福利政策越好,保障措施更加完善,居民养老问题的后顾之忧就越小,从而寿险需求也就越低,反之亦然。

(7)受教育程度。一般来说文化程度高,收入一般也高,对保险的理解更加客观合理,风险意识较强,更易选择保险作为其分散风险的途径之一,自然购买寿险的潜在需求相对较大。

(8)少儿抚养比。人们根据自己的寿命长短合理安排消费和储蓄,年轻的消费群体无论是投资意识还是储蓄水平都较低,这就决定了较高的少儿抚养比导致了较低的寿险需求。

(9)老年抚养比。老年抚养比越高,意味着这个社会的老年人口越多,老年人会更多的通过购买年金型或储蓄型的寿险产品来补充养老金不足等问题,因此对寿险的需求也会越旺盛。

(10)死亡率。死亡率越高的国家其寿险产品的需求也越高,因为随着年龄的增加,退休后的老年人既要面临着收入大幅减少的风险,又要不得不接受身体健康素质日益滑坡的现状,因此对寿险产品需求也越大。

(二)数据来源

本文选取了1993 -2013年的数据,资料来源于《中国统计年鉴》、国家统计局、保监会和《中国保险年鉴》。通过对我国寿险业的发展情况进行简要梳理和概括,提出了10个影响我国寿险需求的主要因素:GDP(X1)、CPI(X2)、城乡居民存款(X3)、金融深化程度(X4)、利率(X5)、社会保险基金(X6)、受教育程度(X7)、老年抚养比(X8)、少年抚养比(X9)、死亡率(X10)。由于寿险公司的数量难以精确统计,故选用人寿保险公司保费来衡量我国的寿险需求。

(三)主成分分析

(1)KMO和Bartlett的检验。首先考查所选因素是否满足因子分析的条件,通过KMO和Bartlett的检验发现,KMO检验结果显示,0.793表示所选数据满足作因子分析的条件,巴特利的球形度检验Sig.值为0.000,说明数据来自正态分布总体,适合作进一步分析。

(2)解释的总方差。从表1可以看到,有三个特征值大于1,故选择前三个作为主成分,其公因子累计方差贡献率为93.911%,说明提取出的三个主因子基本上涵盖了原始变量几乎所有的信息,具有比较强的综合性。

表1 解释的总方差

(3)旋转成分矩阵。下表显示了旋转后的成分矩阵,从图中我们可以看到,第一个因子在死亡率、GDP、社会保险基金、城乡居民存款、受教育程度、少儿抚养比上有较大的载荷,所以其反映的是经济和人口因素,第二个因子在利率和金融深化程度上占有较大的载荷,所以其反映的是政策因素,第三个因子在老年抚养比和CPI上占有较大的载荷,所以其反映的是民生因素。

表2 旋转后的成分矩阵

(4)主成分回归。为了进一步探讨提取出来的三个主因子对我国寿险需求的影响,下面本文将提取出的三个主成分,即经济和人口因子、政策因子、民生因子作为解释变量,以寿险需求作为因变量建立多元回归模型。

表3 模型汇总

从上表模型的拟合情况可以看到,模型的拟合优度为0.957,F统计量为214.333,显著性水平p为0.000,说明模型整体上拟合比较好,说明提取出来的主因子基本上可以反映我国寿险需求的影响因素。

表4 参数估计

上表显示了多元线性回归模型的结果,除政策因子外,在5%的显著性水平下,经济与人口因子、民生因子均通过了检验,说明经济与人口因子、民生因子对寿险需求存在显著的影响。因此我们对寿险需求Y建立以下方程:

Y=3583.955+3509.123F1+461.91F3

二、结论和建议

通过上述实证研究,我们得到以下结论:

(1)经济与人口因子与寿险需求存在正相关关系,并且对寿险需求产生显著地影响。国内外众多学者已经证明了经济增长是一国保险市场发展的动力,也是其主要影响因素。当经济呈现快速发展,居民存款不断增加,受教育程度水平越高,人口老龄化问题日趋严重,死亡率不断上升时,对寿险的需求自然就增加了。

(2)民生因子也与寿险需求存在正向相关性,并且对寿险需求也存在重要的影响。一般来说,物价指数与寿险需求存在反向的关系,物价水平越高,对寿险的需求越小。但是由于我国老龄化问题非常严重,而老年人口数与寿险需求间存在正向关系,老年人口越多,寿险需求越大。因此总体上看,由CPI和老年抚养比综合作用的民生因子对寿险需求存在正向的影响。

(3)政策因子对寿险需求的影响在本文分析中不明显,可能因为政策因素的作用机理比较复杂,存在一定的不确定性和时滞性,因此对寿险需求的影响不明显。

参考文献:

[1]Outreville, J.F. Inflation and saving through life insurance.[J].The Journal of Risk and Insurance, 1971,(63).

[3]Zietz,E.N. An Examination of the Demand for Life Insurance.[J].Risk Management and Insurance Review,2003,(6).

[4]赵桂芹.中国寿险需求影响因素的检验[J].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2006,(1).

[5]夏益国.我国寿险需求影响因素的回归分析[J].统计教育,2007,(9).

人寿保险经济学范文第2篇

寿险企业的市场营销环境,是寿险企业外部与市场营销活动有关的因素与寿险企业内部影响市场营销的因素的总和。因为寿险企业市场营销活动的成败,不仅受外部环境的影响,还受内部因素的制约。寿险市场营销就是要把外部环境与内部因素结合起来,协调发展,取得动态平衡。

一、寿险营销的外部环境

(一)基础环境

1经济环境

(1)经济发展水平。寿险是经济发展的产物,并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而不断发展。经济繁荣时,社会对寿险商品的消费水平相对提高,寿险市场需求增长,通过市场机制的作用,寿险企业经营规模就会扩大,经济效益就会提高。反之,情况则相反。因此,经济发展水平对寿险企业的发展速度和规模起决定性的作用。

经济发展水平是一个综合指标,寿险企业在进行经济发展水平分析时,应着重考察以下因素:a、社会购买力;b、消费者收入;c、消费者支出模式的变化。

(2)宏观经济政策和经济体制。经济体制是一切经济活动的前提,宏观经济政策则体现着宏观经济发展的方向,它们必然影响和制约着寿险企业的市场营销活动。随着我国的经济体制由传统的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给寿险业带来了巨大的机遇。另一方面,我国寿险企业也应当尽快改变原有计划经济体制下的一套运作模式,提高服务质量和工作效率,以适应市场经济的要求。

2社会政治环境

主要包括那些能够强制和影响社会上各种组织和个人行为的政治体制、法律、政府机构、公众团体。寿险企业,作为社会经济的一个微观主体,其营销活动必定要受到政治环境的影响和制约。

(1)政治体制。它制约和规范着各种组织的行为,不管是寿险业还是非寿险业。

(2)各种法令法规。尤其是《保险法》和相关经济法规,不仅规范寿险企业的行为,而且还将影响寿险企业内部险种结构的变化、新险种的开发以及发展速度等各方面。

(3)政府的政策。法令法规一般来说相对稳定,但政府的政策,特别是与寿险企业密切联系的税收政策、产业政策、金融政策等是对许多重大政治、经济问题作出适时、适当的反映,因而对寿险企业市场营销活动的影响更为频繁。

(4)主管政府机构。包括对寿险企业某些业务活动进行管理的政府机构,如工商局、税务局、财政部、中国人民银行等。

(5)公众。这里不是指一般的老百姓,而是指所有实际上或潜在地关注、影响着寿险企业达到其经营目标的能力的公众。主要包括:a、媒介公众,主要是报纸、杂志、无线电广播和电视等影响广泛的大众媒介。b、公众团体。在西方常被称为“压力集团”(presure group),指为维持某些部分的社会成员利益而组织起来的会对立法、政策和社会舆论产生重大影响的各种社会团体。例如消费者协会。

3人口环境

由于寿险市场是由那些具购买欲望且有购买能力的人所构成的,因此,人口的数量、分布、构成、教育程度以及这些因素的发展动向就构成了寿险企业市场营销活动的人口环境。人口环境对市场需求的影响是深刻的,也是整体性的和长远性的,因而影响寿险企业市场营销机会的形成和目标市场的选择。

(1)人口总量。

(2)年龄结构。

(3)人口的地理分布。

(4)家庭规模、家庭类型及其变动、家庭职能的变化。

(5)人口环境的变化动向。包括: a、人口出生率的变动。b、人口的流动性,即人口的迁移活动。

4社会文化环境

中国的传统文化以小农经济为基础,以宗法家庭为背景形成,是一种重视人际关系、伦理道德的文化,对于我国寿险企业市场营销活动有着极为深远的影响。

此外,我国以及国内各地区的文化教育水平对寿险营销的影响也不容忽视。一般而言,文化教育的普及程度高低与人们接受寿险产品的难易程度呈正相关关系;而就文化教育的深度而言,文化层次较高的人,一般接受新事物较快,容易转变传统的“养儿防老”观念,寿险意识较强,而对于文化层次较低的人来说,则很难转变其观念。

寿险企业进行市场营销考虑文化环境时,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的差异,并采用不同的营销方式:

(1)民风习俗、礼仪交往的不同,影响着营销方式的选择;

(2)不同的民族有不同的文化传统和民风习俗、礼仪;

(3)宗教信仰的不同,会导致文化倾向、禁忌的不同;

(4)不同的职业,不同的阅历,在购买倾向上有不同的态度。

5科技环境

科学技术深刻影响着人类历史的进程和社会经济生活的各个方面,其中包括寿险企业的市场营销活动。科技进步给寿险企业市场营销活动带来的巨大影响表现在:

(1)日新月异的科学技术在社会生产中的广泛应用,使灾害事故可能造成的人身损毁的伤害程度不断扩大。(2)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将使寿险企业控制风险的能力显著增强。(3)新技术的发展会使人们的消费习惯、行为方式等发生变化,同时会带来新的交易方式、销售手段。

 

(二)相关环境

1消费者的风险和寿险意识

消费者包括已购买寿险商品的顾客(投保人)和尚未购买寿险商品的潜在的顾客。

如果寿险消费者具有明确而积极的风险和保险意识,不仅可以为寿险经营提供良好的心理气氛,而且还可促进保户积极配合寿险企业的工作,提高寿险经营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同时,消费者还可能根据自身风险特点和对寿险的需求,向寿险企业申请特殊种类寿险,或为寿险经营提出各种建议和意见,推动寿险业的发展。此外,消费者若具有较强的风险和保险意识,还能够监督寿险企业的经营活动,从而促使寿险公司提高经营管理水平。

因此,寿险经营者应因势利导,提高消费者认识、估价、处理风险和妥善利用寿险手段管理风险的能力,进而为寿险经营创造一个良好的心态环境。

2竞争对手的状况

寿险市场竞争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同业竞争,即寿险企业之间在经营规模、险种、信息、服务质量和价格水平上展开的竞争;二是行业间的竞争,即寿险企业同其它行业相互渗透,乃至引起资金转移而产生的竞争。目前,我国寿险市场竞争的格局已初步形成,寿险企业中既有国有独资企业,又有股份制企业;既有中资企业,又有合资、外商独资寿险企业。寿险市场竞争状况日益激烈。这就要求寿险企业增强意识,敢于竞争,重视对寿险市场竞争状态的研究,掌握竞争对手的情况,据此确定经营对策,充分发挥自己打击竞争优势,出奇制胜。

3寿险营销中间人

寿险营销中间人是指帮助寿险企业推销寿险商品给最终消费者以及其他服务的机构及人员,具体包括:保险人,保险经纪人,营销服务机构(如广告商、寿险咨询机构)及金融机构等。营销中间人为寿险企业推销产品,并提供咨询、广告等种种便利营销活动的服务。寿险企业在开展营销活动时,要综合考虑营销中间人的实力、服务及其它变化,并在营销环境分析时,深入考虑这些因素,与这些力量建立起密切有效的联系,提高营销活动的适应性。

二、寿险营销的内部环境

内部环境实际上是寿险企业的内部与营销活动有关系的因素。换言之,市场营销是企业各个方面工作的综合反映,是企业内部实力的综合体现。寿险公司内部各个部门、各种管理层次之间的分工是否合理、合作是否协调、目标是否一致、是否团结合作等直接影响着公司整体的工作效率,影响着营销决策和营销方案的实施。

(一)寿险经营目标

寿险经营目标,是指寿险企业在充分利用现有经营条件的基础上,经过努力所要达到的经营目的和标准。寿险公司作为市场经济中的一个经济主体,其经营目标就是通过寿险服务,保障社会公众经济生活的安定,实现企业自身利润最大化。上述目标是寿险经营活动的最终目的和行为标准,是寿险企业经营决策的前提和企业经营的指南。

(二)寿险经营策略

寿险经营的内外环境纷繁复杂,尤其是外部经营环境变化频繁且难以预测和控制,如经济周期、科技进步、消费习惯、市场需求等各种因素的变化,都可能严重影响寿险经营活动的顺利进行和经营目标的实现。对此,寿险经营者应该事先作好充分的准备,针对经营环境的每一重大变化,制定出一个或多个应变方案和对策,确保寿险经营的稳定性和经营目标的实现。同时,根据变化了的形势,随时修正和调整经营策略,以适应寿险经营活动的需要。

寿险经营策略的主要内容有:

1市场开发策略;

2促销策略;

3盈利策略。

市场开发策略既包括原有市场的扩张,也包括新市场的开拓,具体来说有市场浸透策略、市场开拓策略、新产品开发策略以及混合策略等内容。寿险企业在选择市场开发策略时,应根据具体的经营战略、经营市场及其他因素来决定选择其中的一种或同时采用多种策略。

促销就是向消费者介绍和宣传寿险商品和服务以促进和影响人们的购买行为和消费方式。具体包括广告、人员推销、销售促进、宣传和公共关系引导等五种促销方式。每种促销方式都有其长处和不足,寿险公司应将各种促销形式有机地结合起来,形成不同的促销策略,以更好地推进寿险商品的销售。

盈利策略是指为实现寿险经营的利润目标所采取的行动方案。主要包括低成本策略、高收入策略和多角化经营策略。寿险公司根据自身实际情况采用降低业务费用、节约开支、开展新业务、扩大经营规模或是多方位经营等方式来实现企业的利润目标。

(三)寿险企业经营管理水平

寿险企业的经营管理是指对寿险经营各个环节(即展业、承保、赔付、投资),保险与寿险信息等活动进行计划、组织、协调和控制活动。

人寿保险经济学范文第3篇

关键词:退保;数据分析;影响因素;结论;建议一、 寿险业现状

我国保险业自1980年恢复以来,由于我国巨大的市场需求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升,呈现出快速发展的势头,我国保险业各项业务特别是人身保险费收入增长迅速,人身保险费用有1982年的2274.8亿元增长到2012年的1.016万亿元,其中寿险保费收入为8908亿元,寿险保险密度得到了快速上升。

然而近几年寿险业的发展并不是一帆风顺的,增长低迷,龙头企业出现了滞涨的状况,保费增长缓慢或是负增长,2012年1-11月,中国人寿、太保寿险、平安人寿、新华人寿、泰康人寿、人保寿险前11个月收入分别为2988亿元、881亿元、1192亿元、992亿元、580亿元、596亿元,同比分别增长-0.3%、8.3%、3.8%、-8.8%、-8.3%。同时退保率也处于较高水平,2009—2012年退保率分别是2.08%、2.79%、2.31%、2.5%。

二、寿险业退保行为影响因素分析

(一)实证分析——经济因素对寿险业退保的影响的分析

1.利率的高低与退保行为有直接关系

存款利率的高低变化趋势跟退保率的高低变化趋势一致。由于利率市场的变化将会导致投保人购买寿险的机会成本和相对价格的改变,如果寿险产品的预定利率水平低于或其调整滞后于市场利率的增加,购买寿险保单的消费者就会选择替代性的收益更高的投资渠道,进行中途退保。

2.CPI对寿险退保的影响十分明显

CPI作为衡量通胀率的一个重要的经济因素,其与通胀率呈正相关,它的走向也就代表着通胀率的走向。通胀率对寿险市场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较高的通胀率会导致消费品的价格水平升高从而减少未来任何固定金额给付的真实价值。其次,通过降低实际利率水平减少那些固有名义收益率的资产或负债的实际收益率。

3. 投资渠道对寿险退保有一定的影响

投资渠道作为一种影响因素主要体现在我国经济由过去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过程中,家庭拥有资金由单一的储蓄变得更加多元利用,比如投资股市、国债、楼市、黄金等等,寿险具有投资的价值,是一种投资的渠道,然而其投资价值主要受到利率、通胀率的影响,当其收益率高于通胀率或者其他投资方式收益率时,寿险保单的消费就会随着上升。

(二)制度因素对寿险业退保的影响的分析

社会保障体系越全面、运行越有效,保险的需求就越低,二者之间存在着负相关的关系。特别是寿险业,当社会保障制度保障的内容与寿险保单的内容出现重叠或者具有替代效应时,那么居民就会对之前投保的寿险产品进行退保。寿险业作为一种新型的产业,处于不断的发展中,而相应的法律规范比较欠缺和不完善,因此在寿险业的法律和规范根据市场出现的情况进行改善时,先前的消费者会因为由于制度的变化而导致自身的收益变化的状况进行自身的投资调整,如果收益低于预期那么就很可能出现中途退保现象。

(三)消费主体和销售主体对寿险业退保的影响分析

从销售方来分析,寿险退保行为的影响因素主要体现在寿险公司为了扩大销售量,提升销售业绩,盲目的对销售人员运用业绩激励办法,来刺激销售人员,在这种情况下,销售人员为了奖金和提成就不会过多考虑处销售量之外的东西,忽悠消费者,甚至会夸大收益率,导致最后消费者的分红大大少于宣传的分红额度,导致消费者退保或者不续保。从消费方来分析: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就可以发现,现实中的寿险消费一般是有熟人推荐或者推销,在这种情况下,购买时顾客疏于对寿险产品的了解,然而当顾客购买后发现该产品不适合自己或者明显收益率低于其他产品,这时候就会很自然出现退保行为。

三、降低退保率的措施

对于寿险公司来说,要想降低公司的退保率,规避过多了退保行为,宏观的经济因素是寿险公司所不能左右的,寿险公司能做的只能是改进和完善主观条件,利用客观条件,在现有经济形势下,改变自身去适应市场。

(一)加大对销售人员的管理力度

销售人员作为根消费者直接接触的人员,其在销售过程中的言谈举止、销售礼仪、业务能力对于公司的业绩和在消费者心中的形象有着巨大的影响。因此寿险公司应该加强对销售员的业务能力培训,以顾客的需求为导向,用优质的服务,精湛的业务能力,饱满的热情赢得客户对产品的信任。

(二)品牌化

品牌化的基础是品质。公司要想赢得消费者的信任,就必须提供优质的服务,优质的产品。

加大市场宣传,是人们不再对保险存在认识误区,培养大众的保险意识,让保险内化为人们的一种生活方式。

树立顾客为上帝的工作态度。优质的服务是在激烈竞争中取胜的关键,把优质的服务贯穿与整个寿险服务过程,赢得顾客的满意和信任。改变过去顾客购买保单前后态度立马转变的工作方式。

改进售后服务。要把寿险的销售看成一种持续的销售行为,不能做一锤子买卖,加强对客户资料的搜集,建立客户维护制度,定期进行电话联系,及时向顾客反映保单的信息。

提高寿险理赔质量,注重时效性。理赔是寿险公司的核心业务,及时的理赔,良好的理赔,对于提高客户满意度,赢得市场口碑有重要意义。

(三)市场导向

寿险公司在设计寿险产品时要以市场为导向,产销适路,满足市场的差异化需求,提高市场占有率,提高公司的盈利水平,降低退保率。

(四)深化对客户的管理

加强对客户的财务信息管理,了解客户的收入水平、家庭支出、职业、健康状况等来衡量客户的缴费能力,防止某些客户因收入原因中途退保,更要防止一些客户进行逆选择骗保费。信息的管理不仅停留在客户购买寿险保单前,还要继续跟踪客户购买保单后的状况,防止客户因一些突况做出退保。(作者单位:郑州大学公共管理学院)

参考文献:

人寿保险经济学范文第4篇

关键词 经济增长 风险规避 保险需求

1 经济增长促进保险业发展的原因分析

1.1 风险因素

“无风险,无保险”,风险是保险产生、存在和发展的前提条件和客观依据。风险具有客观性和发展性,随着经济的发展,风险也在发展,人们在使某些风险损失减少的同时又创造了新的风险。

现代生产力的发展使产业结构发生了划时代的变化,出现了电子计算机技术、航天等一系列新型工业,创造出了数倍于历史上任何时代的物质财富。但与此同时,它也带来了比以往任何时期都更多、更集中、破坏性更大的风险。在现代社会风险日益增加的情况下,人们对保险的需求也日益强烈,从而使得作为风险管理重要内容之一的保险业得到了空前的大发展。

风险和风险的管理方式是共同发展的。经济的增长促进了风险的发展,新的风险的发现及解决反过来又促进了经济的增长。所以,经济增长带动的人类实践向纵深的发展的同时,也会不断的促进保险业的发展。

1.2 财富因素

一国的收入水平一直是影响保险需求的最重要的因素。保险需求随收入水平提高而不断提高,其原因在于:第一,保险的储蓄性决定的。短期内,由于平均消费倾向递减,作为互补的平均储蓄倾向会随着财富的增加而递增。按照Kuznets的实证研究,长期内,平均消费倾向是恒定的,但随着人们财富的增加,储蓄总量也在增加。保险具有储蓄的性质,决定了保险的需求会随着人们的财富的增加而增加。第二,保险的保障性质决定的。对于不确定情况下的决策,可以运用效用理论。面对不确定情况下的决策问题,可以将期望值看作一个经济项目的价值,这就是期望值原则。无论面对怎样的随机损失X,付出数额E(X)就不会感到有差异。但多数决策者并不按照这一原则,初始财富水平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决策。保险需求的财富弹性是指,个人财富的变动率所引起的保险需求的变动率。“如果我们假定所有国家都沿着一条共同的发展道路前进,就可以从研究中得出一条合理的结论,即保费的收入弹性大于1。”说明国民收入的一定增长会产生保费收入的更大规模的增长。

1.3 人口结构的变化

经济的发展也会使社会中人口结构发生变化,进而影响寿险产品的需求。经济的增长使人们的观念和生活方式发生变化,也使人们的期望寿命增长,对寿险作为储蓄工具的需求也就越强烈。另外,长寿意味着寿险价格降低(Outreville,1996)。不同年龄的人的分布情况,以及与此对应的财富的分布状况,是影响保险发展的一个重要条件,尤其与人寿保险的关系更为密切。

此外,由于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我国的人口平均寿命有稳步增长的趋势。养老保险的主要目的之一在于防止人们超长存活而无经济来源。因此,平均寿命的增长也促进了对养老保险的需求。我国较高的少年儿童赡养率,对寿险构成了显著的正面影响,同时我国正在增加的老年赡养率,也将使我国寿险业受益。

1.4 意识水平的变化

随着经济的发展,社会分工的细化和人口迁移的频繁,传统的思想在不断的变化。特别是对外开放以后,经济发达国家一些进步、文明观念的引入,促进了中西方文化的交融,改变了人们对一些问题的思考方式和看法。保险,与许多新生事物一样将越来越为大众所认识、所接受。随着经济的发展,受教育的人口越来越多,相应的教育投资也越来越大,这其中包括对保险的需求。教育是使科学转化为更广泛的技术和生产力的重要环节,这样又促进了经济的发展,进而形成了良性的循环。

1.5 社会经济体制的变化

新制度主义经济学认为,诸如储蓄率高、受教育程度高、技术创新活跃等因素,是与经济增长相伴随的发展的表征,而不是发展的原因。从根本上看,除非现行经济组织是有效率的,否则,经济发展就不会出现。每个人必须受到激励,才会去从事合乎社会需要的活动。为此,需要设计某些机制,使社会收益率与私人收益率近乎相等。为了使经济持续发展,必须不断地对现行的经济体制进行改革。

这样,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会对保险产生相当的影响。当政府实行扩张性的财政政策时,会扩大总需求,从而加大保险需求,反之,减少保险需求。如果政府实行紧缩性货币政策,使货币需要大于货币供给,可能因而减少保险的购买;反之,则增加保险的购买。

2 我国经济增长促进保险业发展的实证分析

我们知道,经济增长的内容是方方面面的,我们仅从经济产出的总量上来分析对保险消费的影响,用国民生产总值这一变量来代表经济增长。这里运用简化形式模型,需要指出的是,简化形式模型的分析是为了研究变量之间的相关关系,但相关关系并不必然包含因果关系,因为某一变量的变动与另一个变量密切相关并不一定说明一个是因,另一个是果,如果变量的变化受到共同因素的影响,那么这种分析的效果必然会减弱。结构模型根据变量之间联系方式,找出他们之间的传导机制进行研究,可以避免上述问题。我们这里之所以选择简化式模型,需要做出以下说明:第一,如果经济的增长是均衡的,在假定居民的平均消费倾向和税收制度等不变的条件下,国民收入的增加会同等地增加居民的消费和储蓄,并且这种作用是直接的。这样包含国民生产总值和保险消费变量的简化式的模型的分析是合理的。第二,如果国民收入的增加是受货币因素影响的非均衡的增长,则为了使经济回到均衡点,政府会运用紧缩性的货币政策,即通过提高利率来抑制消费增加储蓄。一方面实际的传导机制或者还具有其他的形式,另一方面上述的传导机制在实际的经济运行过程中的作用会受到限制,使结构模型的分析具有操作上的不利性。鉴于以上的两点分析,我们这里选择简化式的模型(见附图)。

我国的保费收入与国民生产总值的增长速度大致呈现一致性,说明国民收入是影响保险业发展的一个重要的因素。我国的保险业的发展远远超过了同期的国民生产总值的增长速度,这其中有许多的因素。例如,保险产品替代品的价格、体制的因素等等。

本文将运用如下的模型进行分析,

InY=?琢1+?琢21nX+?着

Y:保费收入;X:国民生产总值;?琢1,?琢2:回归系数;?着:随机干扰因素。

可以得到如下的结果:

1nY=-12.690+1.7651nX

t=(-24.340)(34.064)

p=(0.0000) (0.0000)

F=1160.374

R2为0.983,调整的R2为0.982

可见,该模型能够很好的通过各种检验,反映了国民生产总值和保费收入之间的关系。这里的常数值并没有实际的意义。

对上式求导,dY/Y=1.765dx/X,即国民生产总值每增加1%,实际的保费收入预期会增加1.765%。这里的收入弹性是总体的弹性,包括寿险与非寿险之和。与寿险业相比较,我国的非寿险业务相对发展稳定。

如果随着财富的增加,人们趋向于更加的风险规避,即前文中我们的效用函数的选择是合理的,那么我国寿险业与国民收入的关系就是比较合理的。因此,同样我们可以得到关于非寿险业务与国民生产总值的回归模型:

1nY=-10.120+1.4681nX

Y:非寿险业务收入;X:国民生产总值。

该模型也能够很好地通过各种检验。我国的非寿险业务的收入弹性大致为1.468。Grace和Skipper(1991)的研究结果表明,可能不存在国际范围内的非寿险收入弹性,他们发现,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的非寿险收入弹性分别为1.14和1.75。我国的非寿险业务的收入弹性介于二者之间,大致有两种原因:第一,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经济的增长速度,使风险因素和风险事故增加,促进了对保险这种风险分担机制的依赖。第二,本文中的模型可能高估了我国的非寿险的收入弹性。实际上,在非寿险业务的内部,各种不同的产品对收入的敏感程度也是不一样的。

影响寿险业发展因素多于非寿险业的,所以使寿险业的发展具有较大的不稳定性。我国的寿险业的保费收入与国民生产总值的回归模型为:

1nY=-25.690+2.891nX

Y:寿险业务收入;X:国民生产总值。

这个模型的统计检验不如上述模型的好,但也能够较好的反映二者的关系。我国寿险业具有较高的收入弹性2.89,对于这种现象的解释为,第一,人们随着财富的增加风险态度趋于更加的风险厌恶;第二,市场利率风险使人们选择了相对稳定的保险这种储蓄方式;第三,市场机制的不完善(主要指市场中介问题)以及保险人对政府政策的不敏感性;第四,由于样本数据较少,存在高估寿险业收入弹性的可能。

可见,无论寿险业还是非寿险业,都与国民生产总值存在着高度的相关性,国民经济的发展是我国保险业高速增长的基础,这为实际业务提供了理论上的支持。

参考文献

1 孙祁祥,孙金勇.保险需求因素分析——兼论中国保险业增长潜在需求因素[J].改革,1997

2 卓志.我国人寿保险需求的实证分析[J]. 保险研究,2001(5)

3 邹薇. 经济发展理论中的新古典政治经济学[M]. 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0

4 袁宗蔚.保险学———危险与保险[M]. 北京:三民书局印行,1984

人寿保险经济学范文第5篇

经过20多年的洗礼,陕西保险市场在改革开放和西部大开发的推动下,逐步建立和完善了新时期的保险体系,呈现出保险市场主体向多元化迈进的可喜局面,其中寿险市场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保持了25%以上的年均增长速度,高于同期GDP的平均增长速度(见表1)。截至2006年12月底,陕西省保险机构实现保费收入116.2亿元,寿险保费收入85.2亿元,比上年增长17.3%,但保险密度和保险深度均低于全国431.3元/人和2.8%的平均水平。

国务院于2006年6月26日颁布了《国务院关于保险业改革发展的若干意见》,放松了保险资金的投资渠道,加上国家对西部经济发展的政策支持,陕西省保险业面临着良好的宏观发展环境,因此进一步探求陕西寿险需求的影响因素显得尤为必要。

2文献回顾

在寿险需求的研究方面,大部分学者使用国家层面的宏观数据,既有对特定国家的分析,也包括多国的比较研究。在国内有许多学者运用多元回归方法对人寿保险需求进行研究。卓志在2001年对我国寿险业的影响因素进行研究,得出经济发展是影响我国寿险需求的重要因素,我国较低的人口教育水平阻碍了寿险的发展。吴江鸣和林宝清2003年提出了加权个人可支配收入对寿险保费收入具有十分重要的影响,均呈现正相关关系。阎建军、王治超2002年用取对数的形式建立多元回归模型分析GDP、名义利率对寿险需求的影响。陈之楚和刘晓敬实证了国内生产总值、个人可支配收入对寿险需求具有影响。2002年徐爱荣建立多元线性回归模型,表明国内生产总值对保险需求的正面影响以及物价指数对保险需求的负面影响。杨舸等在2005年运用自回归分布滞后模型进行分析,表明国内生产总值的增长是寿险需求增长的根本原因,而通货膨胀率、老年赡养率对寿险需求的影响并不显著。张伟通过对保险发展的规模、深度、密度进行分析,发现地区间保险发展不平衡的主要原因是经济水平、开放程度和社会保障水平。

3模型与数据

一般而言,寿险市场的需求影响因素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经济因素,包括经济发展水平、收入分配、消费价格指数、通货膨胀和存款利率等;二是社会和文化因素,包括赡养(抚养)率、文化教育以及社会保障等因素。参考国内外已有的理论和分析结论,结合数据的可获得性,本文选择以下变量对陕西寿险需求影响因素进行分析。

3.1变量的选择

衡量人寿保险需求水平的最有效的统计指标是有效寿险保单的保险金额,由于相关数据缺乏,加上新险种如投资连结险的保险金额是随分离账户的投资业绩而不断变化,所以应选取相应的替代指标,而寿险保费收入与保险金额具有精算的等价关系,本文用陕西人均年度寿险保费作为度量寿险需求的被解释变量,用y表示。y(元/人)=陕西寿险保费收入/陕西总人口数。并选取以下几个指标作为解释变量;

(1)收入变量:消费者购买人寿保险的支出直接来自于可支配收入,因此本文重点考察城乡居民可支配收入与寿险需求之间的关系。但是由于我省统计资料中没有“可支配收入”指标,所以本文以年末总人口数为权重,对城镇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及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进行加权,计算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用x1表示。x1(元/人)=(城镇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城镇人口数+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农村人口数)/陕西总人口数

(2)通货膨胀率:由于人寿保险具有长期性和储蓄性两大特征,使得寿险容易受到通货膨胀的冲击。通货膨胀对人寿保险经济需求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对人寿保险产品的价格影响。人寿保险保费与保险金额分别以货币形式缴纳和支付,而且保费缴纳在前,保险金额的给付在后。所以对保险费的影响或贬值较小,对保险金额的影响或贬值较大。二是经济的发展和增长使个人可支配收入提高。通货膨胀使实际收入的增长水平低于名义收入的增长水平,甚至可能会使实际收入的增长率为负。三是通货膨胀引起寿险的收益率下降,而其他金融产品的收益率不变或上升,替代效应使寿险需求减少。本文拟采用当年城镇居民消费品价格指数作为衡量通货膨胀率的指标,用x2表示,考察通货膨胀率对陕西寿险需求的影响。

(3)利率水平:利率是中央银行实施货币政策,调整国民经济运行的重要工具,它的变动将不可避免地对寿险需求产生影响。当寿险保单预定利率不调整的情况下,利率变动往往会引起其他金融产品收益率的变化,从而影响消费者对寿险产品的选择,预定利率根据银行存款利率调整,但带有滞后性,并且缺乏弹性,当实际利率与保险公司的预定利率不一致时,就会导致保险公司的利润风险。利率有实际利率和名义利率之分,本文选取名义利率,因为人们购买寿险产品或选择储蓄大多基于银行一年定期存款名义利率与保单预定利率的比较,因此选取名义利率,用x3表示,更能反映消费者对寿险需求的真实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