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高等教育核心任务

高等教育核心任务

高等教育核心任务

高等教育核心任务范文第1篇

深化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要始终坚持“德育为先,育人为本”的高等教育办学理念。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要坚持以立德树人为根本。

2014年5月4日,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深刻阐述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德的关系:“核心价值观,其实就是一种德,既是个人的德,也是一种大德,就是国家的德、社会的德。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国家的德”“社会的德”“个人的德”,从三个层面回答了我们要建设什么样的国家、建设什么样的社会、培养什么样的人的重大问题。坚持“德育为先,育人为本”的高等教育办学理念,内在要求就是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作为第一位教育贯彻高校教育教学始终。

当前,在高校某些专业、学科中,存在着一种不协调的声音,认为核心价值观教育是非专业性的思想政治教育,是外加于专业教学的临时任务。虽然这种不协调的声音不是主流,但也反映出某些学者视高等教育为纯粹专业知识教育的错误认知。实际上,这种看法早已受到中外有见识的学者的批评。美国学者德怀特・艾伦就指出,高等教育有两个目的,“一个是要使学生变得聪明;一个是要使学生做有道德的人。如果我们使学生变得聪明而未使他们具有道德,那么,我们就为社会创造了危害。”(德怀特・艾伦:《高等教育的新基石》,《求是学刊》2005年第3期)这里,“聪明”说的是专业知识,“道德”则包括政治方向和思想品德。在德怀特・艾伦看来,政治方向和思想品德尤为重要,缺失了这一方面的教育,就会给社会带来危害。这一观点表明重不重视政治方向和思想品德教育,不是个别性的问题,而是涉及办学方向的本质问题。当然,这里说的政治方向和思想品德的具体内容与我们所讲的不同,但就教育的一般原则而言,这些观点还是具有一定的启发意义的。政治方向和思想品德教育事关“办什么学”“培养什么样的人”“培养的人跟谁走”的问题,具有极端的重要性。

始终坚持“德育为先,育人为本”的高等教育办学理念,要求高校坚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知识教育,把核心价值观融入教育教学全过程,引导广大青年学生勤学、修德、明辨、笃实,使核心价值观成为他们的基本遵循,形成优良的校风和学风。

深化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要落实好、履行好首要责任人的责任。高校核心价值观教育的首要责任人是高校党委书记和校长。一所高校的党委,特别是书记和校长等主要负责人的思想政治状况,往往决定着一个学校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阵地的存亡。现实中,高校的领导干部坚持什么样的办学路线,重用什么样的人,能不能发挥党组织的作用,在大是大非面前清楚不清楚,在学生中有没有应有的威信,实际上关乎高校走什么路、是不是坚持社会主义大学办学方向等重大问题。高校党委书记和校长是统管全局的。核心价值观教育在高校有无地位,能否列入高校工作的重要议程,并作出长远安排,持久地卓有成效地开展下去,完全取决于他们的思想水平、政治觉悟和工作部署。所以,高校党委书记和校长必须担当起首要责任人的重任。

事实表明,凡是核心价值观教育搞得生机勃勃、成效显著的高校,无不是学校党委和行政领导特别是一把手重视的结果。所以,高校党委书记和校长对核心价值观教育认识是否到位,是否有贯彻落实的思路、要求、措施与行动,决定着高校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成效及成效的大小。假若一所高校的党委书记和校长认识不到位,甚至连有关文件都不看,有关精神都不知,有关会议都不开,有关工作都不部署,或只走过场一般开开会、讲讲话,不身体力行,不深入学校教学工作一线开展调研、掌握情况、总结经验、发现问题、提出改进措施,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和各职能部门人员再努力,也难以有明显成效。

把核心价值观教育贯彻到高校教育教学的各个环节、各个方面,必须落实好高校党委书记和校长的政治责任和领导责任。首先,要从思想上认识到核心价值观教育是关系高校社会主义意识形态领导权、管理权和话语权掌握在谁手中的大事,是确保国家政治安全和意识形态安全的重要部分,是落实“四个全面” 战略布局的精神动力。在这方面的失职是事关政治方向、办学方向的过错。其次,要建立长效机制,定期研究,有效指导,具体部署,督导检查,确保核心价值观教育在组织领导、学科建设、课程设置、科学研究、人才培养、队伍建设、后勤保障、综合管理、社会服务等各方面持续进行。再次,要密切关注高校教学,特别是哲学社会科学学科教学与研究领域的思想动向。对于在思想观念上崇尚西方思想理论,在价值取向上追名逐利,在教育教学上弱化、淡化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在科学研究上以学术探索为名宣扬错误思潮等倾向,都要及时给予引导和批评。对于个别一贯抵制四项基本原则,经多次教育而坚持不改者,应果断采取组织措施,决不能听之任之。

深化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必须发挥好高校所有职能部门和全体教职员工的作用,形成教育合力。对于核心价值观教育,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肩负着重要责任,首当其冲,责无旁贷。但是,他们不是唯一的教育任务承担者。高校所有教师包括哲学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领域的教师、管理人员等都肩负着这一重任,任何人不能置身事外。

就高校组织机构来说,也不是只有马克思主义学院(或思想政治理论课部)才担负着核心价值观教育的任务。应该说,推进核心价值观教育,学校所有院系、所有职能部门都肩负使命和责任,区别只是在于实施和体现这种教育的方式、内容、途径有所差别。一所高校对弘扬和践行核心价值观的认识深度和自觉程度,决定着它在核心价值观教育方面所取得的实际成效。

真正发挥好高校所有职能部门与全体教职员工在核心价值观教育中的重要作用,首先,在思想上,要树立“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的全方位育人观念。高校的核心价值观教育,不仅体现在教书一个环节上,还体现在管理与服务等环节上。观念是行动的先导,只有高校各职能部门、所有教职员工在观念上真正确立起“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的全方位教育观念,才能真正消除核心价值观教育只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或马克思主义学院、思想政治理论课部)的责任的偏见,也才能在实践中形成各职能部门相互支持、所有教职员工相互配合的全方位育人格局,进而形成推进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强劲合力。其次,在实践中,要真正发挥各职能部门的优势和全体教职员工的积极性、主动性与创造性,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走向深入。高校党委宣传部、学生工作部、团委等职能部门要联合马克思主义学院(或思想政治理论课部),以全面贯彻党的十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深入学习系列重要讲话精神为契机,采取师生喜闻乐见的方式,加强以核心价值观为主题的校园文化建设,把核心价值观的教育涵养在各种文化活动之中。

深化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要将其内容和精神渗透于高校哲学社会科学专业教育之中。哲学社会科学专业教育在高校核心价值观教育中担负着重要任务,核心价值观“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离不开高校哲学社会科学专业教育这一重要路径。要坚持思想政治理论课与哲学社会科学专业课相结合,注重发挥和落实哲学社会科学课程的育人功能与哲学社会科学教师的育人职责。

第一,要对哲学社会科学的本质与功能有清醒认识。

高校哲学社会科学中,哲学、法学、政治学、社会学、历史学、经济学、管理学、文艺学等绝大部分学科都具有鲜明的意识形态属性。它们作为高校文科的基本学科和基础课程,以理论的形态表达着一定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正如西方人文社会科学著作一般说来具有强烈的为资本主义服务的政治倾向性一样,当代中国的哲学社会科学,特别是贯穿于其中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 从根本上说,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政治的反映,理应服务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政治发展的要求。为此,它们必须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灵魂,也必须把学习、研究和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根本任务。

第二,要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不动摇。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党的十以来,我国高校哲学社会科学有了很大的发展,为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作出了重大贡献。但是,在其发展过程中也存在一些突出的问题,这些问题可以大致概括为“五种西化”,即一些人的思想西化,一些教材内容西化,一些研究方法西化,一些学术话语体系西化,一些科研成果评估体系西化。这“五种西化”倾向反映在法学、政治学领域,有极少数人顽固坚持西方民主,企图瓦解我国社会主义的根本国家制度和基本政治制度;反映在经济学领域,有极少数人坚持新自由主义观点,主张全盘西化,彻底私有化、市场化和自由化,企图瓦解我国社会主义的基本经济制度;反映在史学领域,有极少数人竭力宣扬,抹黑党领导的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历史,企图瓦解我们党执政的历史支撑;反映在社会学领域,有极少数人竭力鼓吹“公民社会”,企图瓦解我们党执政的社会基础;反映在新闻学领域,有极少数人竭力鼓吹“新闻自由”,企图摆脱、否定党对新闻工作的领导,如此等等,虽是支流和杂音,但仍值得高度重视。高校要克服这些噪音、杂音,排除前进中的干扰,最根本的是要弘扬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推进哲学社会科学教学科研骨干研修工作,组织广大哲学社会科学教师系统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各学科都要把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作为第一工程、铸魂工程,旗帜鲜明地把马克思主义作为自己学科的指导思想和理论基础,充分发挥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方面的教育功能。

第三,要充分发挥哲学社会科学的研究优势。

高等教育核心任务范文第2篇

【关键词】“校财局管” 农村义务教育 经费管理模式

财政部、教育部《关于确保农村义务教育经费投入加强财政预算管理的通知》(财教[2006]3号)明确提出:“以县为主,校财局管”的财务管理体制。从2007年春季学期开始,全面实行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这既是一项“群众得实惠,政府得人心,社会得发展”的重大举措,又是一项“确保优先发展义务教育的战略地位,确保义务教育的责任落实,确保义务教育的经费投入,确保义务教育健康均衡发展”的总体要求。随着农村义务教育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以往各中小学“校财校管”的财务管理模式已不能适应义务教育发展要求。建立健全的预算编制制度和适应当前教育经费的财务管理体系,是理顺教育财务管理体制,规范教育财务管理行为,确保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体制改革的需要,只有实现“校财局管”的财务管理模式,才能保证教育体制改革的顺利进行和不断深入。现本人就工作中的体会浅谈“校财局管”的农村义务教育经费管理模式。

一、实行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以前的财务管理体制分析

2007年以前,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实行“独立核算,校财校管”的财务管理模式,学校的收入主要是学杂费收入(按小学70元/生·期,初中90元/生·期的标准收取)、财政补助收入、住校费收入和其它收入。各中小学校设有总务主任、会计、出纳等岗位,负责本校的会计核算工作。学校的财务开支由各学校校长审批,这种管理办法沿用了几十年,也发挥过其历史作用,如正常公业务费报账方便,学校对财务状况掌握及时准确等等,但也现露出了很多的问题和弊端,与现在农村义务教育新机制改革的“以县为主、校财局管”的管理格局严重相悖。主要表现在:

(一)预算管理不严

中小学校预算编制制度不健全,编制也不科学。大部分中小学校没有合理安排财务收支,存在学校收多少就用多少,财政拨多少就花多少的现象,有的学校甚至盲目上项目搞建设,造成负债运行,影响学校的正常运转;有的学校根本没有按照学校当前和发展的需要编制预算,有的虽然也编制了预算,但是预算编制不完整或比较粗放,或者完全没有按照预算执行,我行我素;有的学校将公用经费用来发放教职工补助,有的将基建专款用来保运转,有的拆东墙补西墙,造成资金挤占、挪用的现象时有发生等,严重影响了正常的教育教学秩序。

(二)财务收支过乱

部分学校乱收费现象还没有从根本上得到治理,存在的问题还相当突出:如有的票据管理混乱、不使用合规的票据或收费干脆不开票据;有的超标准收费、重复收费、巧立名目收费、搭车收费、扩大范围收费或只收费不服务、教材课本费收费混乱;有的利用提高班、补习班、特长班、竞赛班等方式变相收费;有的对校服费和刊物费实行“一刀切”强制收费等;还有存在“一边免费,一边乱收费”现象。学校经费支出的无计划性和无预算性,使得部分学校支出过滥、过乱:如吃喝招待、乱送、乱发、乱补、乱购现象严重,有的招待费、租车费超标严重,非生产性费用支出较大。有时支出票据“白条”多,有的支出校长一签到底、大金额票据无附件、一件事重复支出、超标准开支、超范围开支等等,造成部分学校债台高筑。

(三)资产管理不实

由于学校经费缺乏计划性和预算性,学校重投资,轻管理的现象存在,部分学校盲目的购建资产,固定资产购入后又不登资产帐,在固定资产帐中不反映,使得学校账账、账卡、账物上的资产数据不符,部分学校的财产被盗了、被损了,单位固定资产账目上根本反映不出来,存在有账无物或有物无账现象。在使用固定资产过程中,出借、出租、转移固定资产时,没有严格按照规定的程序办理相应的手续,造成学校资产流失。

(四)财务监督不力

学校的有限经费没有建立科学的预算编制、严格的执行控制制度和系统的分析评价的体系,收支信息反馈迟缓、时效性差,分析数据有限且利用价值不高,不能及时、有效地对中小学资金的收支进行管理,缺乏对经费活动进行事前、事中、事后的监管,难以对预算执行情况做出准确的评价,无法确保资金安全和有效使用, 学校财务没有切实做到公开透明,不能及时方便地向社会公布,接受社会监督。

(五)会计核算不准

基于会计业务发生时间、会计核算方法和账务处理技术手段等方面的原因,大多数学校采用分散模式进行财务核算,财务数据不能集中管理,没有形成统一的财务标准和计算口径。由于各中小学校财务管理水平不一致,教育主管部门制定下发的会计科目体系、核算方式、财务管理制度等难已得到具体落实。有的学校会计核算方法随意更改,总、明细账科目随意增减的情况时有发生,导致各学校的财务数据不一致,影响各校之间的财务数据的可比性,无法对各中小学校的财务数据进行汇总分析,实现财务数据共享。

二、实行“校财局管”的积极意义

鉴于上述原农村中小学教育经费管理存在的种种问题和弊端,迎来了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的“东风”,义务教育阶段中小学校财务实行“以县为主,校财局管”,是实施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的需要;是科学、合理配置教育资源,加快农村义务教育事业发展的有效手段。从而有利于规范财务核算,提高会计信息质量;有利于增强政府的宏观调控能力,提高资金使用效益;有利于集中教育优势,提高工作效率;有利于加强财务监督,提高财务收支的真实性和透明度。其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规范财务管理,加强会计监督

1.收费行为规范化

按照省物价局、财政厅、教育厅每学期的收费文件规定:学校除按规定向自愿在校就餐学生收取伙食费外,不得向学生收取其它费用。对义务教育阶段中小学的经费进行集中核算,可以从源头上杜绝学校的乱收费行为,在票据管理和报账程序中进行规范,这样可以从根本上有效地控制学校收费行为,杜绝学校“一边免费,一边乱收费”现象的发生。

2.支出管理合理化

“校财局管”要求学校的所有支出均需通过教育经费核算管理中心的账户进行核算,对学校的每项支出从原始单据的审核到最后报账,严格遵守报账审批程序,从而有效地制止学校财务支出中违法违规行为的发生,杜绝不合理的开支,使有限的教育经费充分利用到教育教学活动中去,也严格地控制学校新增债务的发生,保证了会计资料的合法性和完整性。

3.账务处理统一化

教育经费核算管理中心对义务教育阶段中小学校的会计业务核算严格按照会计制度和相关的规定进行账务处理,统一了会计核算的口径和费用支出标准,教育经费核算管理中心根据审核通过的报账单及相关原始单据,填制记账凭证、登记账簿、编制会计报表,确保了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和准确性。

4.会计监督有效化

教育经费核算管理中心的会计人员的隶属关系与学校分离,能够有效地摆脱会计人员与学校的依附关系,使会计人员的工作相对独立,为会计人员依法行使职权提供了有利保证。教育经费的使用管理由事后监督向事前和事中监督转变,实现了会计监督前移,从制度上减少了学校任意支配资金的可能性,防止了资金使用过程中不规范行为发生。

(二)强化预算编制,促进集中采购

1.预算编制精细化

义务教育阶段中小学校依据上年度的会计资料和本年度的教职工人数、学生人数及学校的实际情况,按照统一的口径和要求进行预算编制,按照“准备和二上二下”的原则编制预算,使预算编制更加科学、准确、精细,提高部门预算的编制质量。教育经费核算管理中心在日常财务处理过程中严格执行学校预算指标,从而强化预算约束机制,促进预算制度的执行,并对预算进行考核评估。

2.政府采购制度化

根据本年度学校的预算编制,对大宗采购项目,必须按政府集中采购程序进行购买,如不按规定执行政府集中采购的采购行为,教育经费核算管理中心可以拒绝受理,对未上报采购预算和超过财政核定标准的采购项目将不支付款项,从资金结算方面杜绝不合规采购行为的发生,对学校的采购行为起到了制约作用。从而防止学校采购的随意性,促进政府集中采购工作规范有序。

三、实行“校财局管”的财务管理模式

(一)设置合理的会计机构

1.按照中央和国务院关于农村中小学实行“以县为主,校财局管、分校核算”的管理办法要求,以县级财政、教育部门组建农村义务教育经费核算管理中心,县域内农村义务教育阶段中小学校的会计核算工作。

会计工作人员的合理配置是保证“以县为主,校财局管”必不可少的条件之一。教育经费核算管理中心的会计业务人员秉着精简、专业化、规范化、提高效率的原则,由财政和教育两家共同派员组成。教育经费核算管理中心内部设置业务核算组、资金管理组和综合组。岗位设置中心主任、副主任、主管会计、会计、出纳、稽核等岗位。教育经费核算管理中心的负责人和工作人员都必须具备《会计从业资格证书》或具备更高的会计职称,其人事任免和人员调动必须征得财政部门和教育部门的同意,保持会计业务人员相对固定。

2.义务教育阶段中小学校应设立一位具有《会计从业资格证》的人员,担任报账员工作,办理学校财务会计核算和报账等业务。

各乡(镇)中心学校设立一位具有《会计从业资格证》的人员,担任本乡(镇)中心学校的总报账员,负责本乡(镇)辖区内的会计复核和财务监管工作。

(二)制定健全的财务管理制度

为了规范会计核算行为,提高会计信息质量,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会计法》、《行政事业单位财务制度》、《中小学校财务制度》和《国务院关于深化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的通知》(国发[2005]43号)精神,结合当地实际情况,制订教育系统财务管理制度,主要包括:收入管理、支出管理、固定资产管理、负债管理、工资福利管理、会计人员管理、档案管理、服务承诺管理、首问负责管理、集中支付流程、集中核算操作程序、报销审核操作规程、财务监督与责任追究等内容,规范会计人员的操作程序和会计行为,明确规定具体事项的审批权限和审批程序,统一学校的收费行为和经费开支标准。使学校的领导及相关工作人员了解有关的财经法规知识,熟悉掌握各项财务管理制度和相关规定,方便学校的财务管理工作;使学校的财务工作有章可循,有据可依,为保证教育经费核算管理中心工作的顺利开展奠定良好基础。

(三)编制精细的学校预算体系

财政部、教育部《关于确保农村义务教育经费投入加强财政预算管理的通知》(财教[2006]3号)文件规定,农村中小学校预算编制统一以学校为基本编制单位,采用“二上二下”的预算编报模式进行预算编制。“一上”: 中小学校要在校长的统一领导下,财务人员具体组织实施,成立由教务、总务、财务和教师代表组成的预算编制小组,根据学校实际情况共同研究预算年度内学校收支计划建议,收集资料、审核数据、统计学校基本情况,按照预算编制原则,编报科学精细的预算建议数上报教育行政部门,教育行政部门汇总上报财政部门。“一下”:财政部门根据教育行政部门汇总上报的预算建议数,结合当地财力,统筹安排义务教育阶段中小学校的教育经费,编制本县年度预算初步草案报县级人民政府审定,经批准后下达预算控制数。“二上”:教育行政部门将财政部门下达的预算控制数,分配下达到所属各中小学校,各学校根据预算控制数,结合“一上”阶段编报的预算建议数,编制预算草案,上报教育行政部门。教育行政部门对各学校预算草案进行审核,汇编成教育部门预算草案,上报财政部门。“二下”:县级财政部门对教育部门预算草案进行复核后,送县级人民政府审批,报县级人民代表大会审议。在县级人民代表大会审议通过一个月内,县级财政部门向县级教育行政部门正式批复年度预算;县级教育行政部门将收到的年度预算批复,在15日内批复到各学校。

(四)实施统一的教育经费管理模式

1.经费体制不变,“零”负债运行

一是预算管理体制不变,年度经费预算仍由各学校编报,经财政审核后,报经人大批准,,是教育局转发给各单位包干使用;二是学校的理财机制不变,学校资金的所有权、使用权和审批权不变;三是会计主体法律责任不变,学校的各项收支仍由学校审批,并由学校承担相应的会计法律责任。为了保证学校正常运转,保证“校财局管”的全面推进,一定要将义务教育阶段学校的债务完全从学校剥离出来,让学校真正做到“零”负债运行。

2.账户统一设置,资金集中管理

取消义务教育阶段中小学校原有的银行账户,由核算中心统一在银行开设银行账户,进行集中管理;各学校所有的收入和支出均通过教育经费核算管理中心账户统一核算,银行转账、提取现金、银行汇兑等资金结算业务及资金拨入、支出、往来款项结算和资金收付均由核算中心统一核算办理。

3.财务统一核算,实行集中报账,

教育经费核算管理中心根据各学校年初的预算批复,确定一定数量的备用金给学校,备用金用完后,学校报账员将原始凭证签好字,交本乡(镇)中心学校总报账员复核、校长审签后,到教育经费核算管理中心报账,核算管理中心的会计人员根据财务管理制度对学校上报的原始凭证进行会计核算,审核无误后,按照报账流程开出转账支票,将钱转入由学校以报账员名义开设的账户上(原则上不直接支付现金)。对学校的乱送、乱补、乱发、超标准、超范围、“白条”等 支出及超出预算批复金额的,不予报账,严格遵守财务管理制度,杜绝不合理的收入和支出,严格控制学校新增债务,有效地提高资金管理效益。核算管理中心根据学校上报的原始凭证录入记账凭证(数额达到固定资产要求的登记固定资产),进行统一核算和记账。

4.账目规范保管,财务公开透明

高等教育核心任务范文第3篇

[关键词]高校;学生工作;核心价值观

经济全球化和高等教育大众化,给我国高校学生工作带来了严峻的挑战。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高等教育的全过程,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引导当代大学生,使之成为“值得信赖、堪当重任、大有希望”的接班人,是当前大学的重要任务和历史使命,它对于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高校学生工作必须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作为永恒的主线贯穿始终。

一、核心价值观的内涵与高校学生工作使命的一致性

1、核心价值观的形成和内涵

核心价值观是对社会发挥根本性指导作用、影响社会成员行为取向的最根本的价值理念,它是国家、社会、公民的基本价值尺度。20世纪中叶美国广泛盛行相对主义德育理论和形式主义德育理论,社会整合出现危机。为改变美国社会当时糟糕的道德现状,美国政府、社会和个人开始反省,最终提出核心价值观的概念。经过多年的学校教育,形成了比较系统规范的核心价值观教育体系[1]。新加坡政府源于当时国内面临的危机意识和忧患意识,于1991年颁布《共同价值观白皮书》,把五大共同价值观作为新加坡的核心价值观,不遗余力地加以教育和强化,取得了很好的效果。面对目前国际国内形势,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第一次明确提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科学命题,指出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共同构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社会主义价值体系中居统治地位、起指导作用,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大厦的基石,是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根本,是社会主义社会发展进步的生命线。

2、高校学生工作使命

高校担负着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和文化传承与创新的重要任务,高校的中心工作和最根本的任务是人才培养。我国高校学生工作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随着高等教育的变革与发展逐步成长起来的,在培养人才、完成办学目标中承担着重要任务,社会与高等教育的发展影响着高校学生工作使命的发展。学生工作既是人才培养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又对人才培养工作的诸多方面有着重要影响;学生工作事关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的问题,学生工作的水平关系着人才培养质量,学生工作的成败,关系着人才培养工作的成败。新时期我国高校学生工作的使命是促进学生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其内涵主要包括发展学生的道德、智力、实践能力以及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等,这些是学生发展的有机组成部分,其核心是促进学生的道德成长和智力发展。我国高校学生工作必须承担起具有历史意义的重任,在坚持使命、发展使命上的基础上开展工作,促进学生发展[2]。

二、高校学生工作的现状与加强大学生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必要性

1、加强大学生核心价值观教育是学校教育的本质体现

学校的出现是教育从生活过程中剥离出来,形成自己相对独立形态的标志。随着社会对教育的需求发生变化,教育的功能也随之发生改变。不论学校功能如何演变,自学校出现之日起,居于中心地位的教育社会功能就是为统治阶级的政治服务没有改变。学校教育自奴隶社会创立以后,在长达几千年的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它的中心功能就是为统治阶级政治服务;进入资本主义社会,社会要求学校教育为社会物质生产服务,为科学文化的普及与发展服务,教育为政治服务的功能一度变得隐蔽起来,但教育为个体发展服务的功能被鲜明的提出来;20世纪以来,随着社会主义国家的建立,社会主义社会制度的性质要求学校教育做到促进社会发展的功能与促进个体发展的功能协调一致,它代表了人类学校教育发展的政治方向[5]。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逐步成为学校教育的重要方面。

2、加强大学生核心价值观教育是大学生健康成长成才的内在需求

随着我国对外开放不断扩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我国社会经济成分、组织形式、就业方式、利益关系和分配方式日益多样化,大学生思想活动的独立性、选择性、多变性和差异性日益增强。从总体上看,当代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状况及其发展态势良好,价值取向积极向上,政治态度坚定鲜明,较好地体现了时代特征。但在一些大学生中也不同程度地存在政治信仰迷茫、理想信念模糊、价值取向扭曲、诚信意识淡薄、社会责任感缺乏、艰苦奋斗精神淡化、团结协作观念较差、心理素质欠佳等问题。绝大多数学生希望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发展自己的个性特长,成就一番事业,实现社会价值的同时也实现自我人生价值。这需要高校学生工作把党和国家对学生的期望与学生健康成长成才的内在需求联系起来,内化为学生的需要,通过核心价值观教育来主导学生、启发学生、激励学生、引导学生,帮助学生成就自我。

3、加强大学生核心价值观教育是高校学生工作的现实要求

从教育的本质看,教育是一种社会现象,它是培养人的活动,是使受教育者社会化的过程,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教育功能的内涵和外延有着不同的体现形式。建国初期直至改革开放前,我国高校学生工作主要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和管理。在改革开放后相当长的时间里,我国高校学生工作更多地靠经验和习惯去完成,是服从与上级的安排和行政指令,强调政治,强制约束和思想灌输。随着我国教育体制改革的深入,高校学生工作的领域和内容不断拓宽和丰富,学生的需求和要求也在不断增多和提高,高校的学生工作逐步改变了原来管理本位的思想,更多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工作从重视思想教育和日常管理发展成为以服务指导促发展成为趋势。教育从单纯的教育职能向管理和服务的演化过程,是与当前高等教育大众化、多样化、国际化的发展趋势及创新型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相适应的[4]。

从学生成长成才的全过程看,教育是基础,管理是保证,服务是拓展,因此高校学生工作必须坚持教育、管理、服务的统一。纵观目前高校学生工作,有相当一部分高校学生工作的指导思想就是保稳定,核心工作就是抓资助、抓就业抓服务,而忽视了价值观的教育和日常管理。为学生学习生活提供资助、为就业提供帮助,是服务的新型形式,可以解决学生的实际困难,但它没有也不可能解决学生深层次的问题。稳定是一切工作的前提,学生工作也不例外,但学生工作目标仅仅是稳定的话,就不可能有创新和突破,更不可能完成自身的使命。目前不少高校出现了教育功能弱化、管理权威削弱、服务质量不高等问题,部分学生工作队伍没有真正把握服务工作的服务性质及其育人内涵,使得这些工作既游离于教育和管理职能,又没有在服务职能的框架内得到有机整合,其服务的效果往往事倍功半[5]。少数受到资助和帮助的学生片面认为这一切理所当然,感激之心感恩之情荡然无存,这是价值观教育的缺失。高校培养的是未来的接班人,其政治面貌与文化教养、精神面貌如何,对整个社会建设和发展至关重要。如果他们缺乏民族担当责任意识和能力,那是学生工作的迷失、教育的失误和民族的悲哀。因此必须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通过主题教育活动的形式有意识的灌输给学生,这是时代赋予新时期高校学生工作的现实要求。

三、加强大学生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探索

1、积极推进高校学生工作的理念创新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实现社会主义价值目标的思想保证和行动指南,以人为本是社会主义价值观的主体。《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指出: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是的核心是解决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的重大问题,重点是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着力提高学生服务国家服务人民的社会责任感、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和善于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总书记在庆祝清华大学建校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指出,要把促进学生成长成才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要求当代大学生把文化知识学习和思想品德修养紧密结合起来,把创新思维和社会实践紧密结合起来,把全面发展和个性发展紧密结合起来。贯彻落实胡总书记关于学生工作的要求,需要高校学生工作不断创新学生工作理念,坚持以人为本。

2、不断创新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方法

美国学校实施核心价值观教育以哲学、心理学、教育学等学科为知识依托,以科学的调查研究、系列性的实验为依据,具有深厚的理论基础和较强的客观性、实用性和可操作性。其主要方法主要有价值灌输、价值澄清和价值分析等,通过学校课程、学校环境、课外活动进行核心价值观教育,收到了很好的实效,新加坡核心价值观教育也取得了较好的效果[1]。美国学校和新加坡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成功经验,为我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提供了重要的参考借鉴。当前我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关键在于将大的、抽象的、理论性的、与现实生活有一定差距的观点转化为学生切实需要的、乐意接受的、能够理解的概念。因此,我国高校在对大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时,要结合时代特征,灵活地综合使用各种价值观教育模式和方法,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与学生的成长和发展结合起来,将传统的有利于社会发展的价值观与符合社会发展需要的现代价值观结合起来,将教育引导和解决实际问题结合起来,将帮困助学与思想教育结合起来、将思想政治教育与大学生健康成长的实际需要结合起来;注重学生批评能力、辨析能力、创新能力的发展,避免生硬灌输,使核心价值观的具体内容转化为学生自身发展的需要。

3、充分拓展核心价值观教育的载体

一是充分发挥主渠道和主阵地作用。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对大学生进行主流意识形态宣传与教育的主渠道和主阵地,从事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师和学生政工干部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传播和教育过程中必然处于主导地位。这就要求从事思想政治教育的教师合学生政工干部要认同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效果,引导大学生通过日常生活去体会、感悟和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二是充分发挥校园文化活动载体功能。校园文化活动是开展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有效载体,要积极开展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中心的主题教育活动,把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和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渗透到各类活动中去,丰富校园文化生活,净化校园精神环境。还要加强对学生会组织、社团组织的指导,健全和完善各种管理制度。三是发挥网络教育和社会实践的积极作用。正确的导向是意识形态宣传的灵魂,高校要发挥网络教育的引导力量,大力宣传的主导思想价值观;还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与社会实践相结合,引导学生在社会实践和公益活动的磨砺中逐步形成正确的价值观[6],通过这一阵地影响大学生的意识和行为,使之成为“值得信赖、堪当重任、大有希望”的接班人。

参考文献:

[1]艾政文.美国学校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方法途径及启示[J].鸡西大学学报,2010(4)第5-6页.

[2]储祖旺,刘金锭.论高校学生工作使命[J].中国高教研究,2008(2)第63页.

[3]叶澜.新编教育学教程[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3:37,53-57.

[4]李荣华.如何提升高校学生工作科学化水平[N].光明日报,2011-02-07.

[5]潘世墨.高校学生工作――“教育管理服务”的辩证关系[J].中国高等教育,2007(10)第11页.

高等教育核心任务范文第4篇

一是正视当代革命军人核心价值观的社会认同度,谋求教育培育活动的大效应。部队普遍认为,当代军人核心价值观内涵丰富、通俗易懂,便于官兵理解和接受,在部队学习工作训练中起到了对照、消化、激励的作用。但受到社会上多元价值取向的影响,保障机制健全不够、衔接不紧等因素的制约,当代军人价值社会认同度不高的问题还客观存在。比如,部队出具的公函、介绍信缺乏作用和效益,甚至没人理会或束之高阁的现象经常发生;地方部门处置官兵立功受奖通知书不及时、不到位,言行比较冷漠;“一人参军、全家光荣”的认同感趋于淡化,军属光荣的地位日益下降,许多地方甚至不制挂“军属光荣”的荣誉牌;现在地方女青年找对象,流行“一款、二公、三学生,军人同志等一等”的交友择偶观,已婚官兵家属不理解、不支持工作的现象普遍存在;涉及官兵家庭和军人利益的社会诉求很难满足,甚至发展到无人问津或人财两空的地步。当前,转业复退军人安置过程中,地方人为设限、职务下调、工作难找或找不到工作的现象时有发生,甚至出现退伍军人因找工作受骗上当的事;还有条令规定军人非因公外出应当着便服的要求等等。这些情况,潜移默化中降低了军人的身份地位,模糊了官兵对当代革命军人核心价值观的理解认识,影响了培育活动的质量效益,甚至还产生了“部队有效、出去失效”的负面影响。笔者建议,培育当代革命军人核心价值观,要注重搞好顶层设计,进一步扩大社会各界的理解认同度,可依托省军区系统或双拥部门成立当代革命军人核心价值观社会培育办公室,负责推动和督导社会培育工作同步落实,配套完善当代革命军人核心价值观培育的法规制度,真正使教育培育活动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二是正视当代革命军人核心价值观的巨大能量,努力把教育培育活动贯穿各项工作全过程。当前,受部队工作接茬紧、节奏快、活动多、任务重的影响,一些基层单位在组织开展教育培育活动中,还存在“就教育抓教育”的现象,缺乏从高标准完成工作任务、推动部队长远建设的新角度审视教育、开展活动的意识和方法,既没有全方位、全领域发挥出核心价值观的巨大效能,又没有从工作效果上去反哺培育活动,认识上还有割裂、片面、孤立的理解,活动上局限于程序性、时效性、任务性,效果上满足于走完过程就了,官兵被动式地参加教育培育活动,主动结合工作自我培育还不够自觉,主题教育全方位发挥主导作用还不够充分。比如,培育活动对完成大项任务就有很大的推动力,但在平时的教育训练活动中体现得不够。完成重大或突击性任务时,各级都能以培育核心价值观活动凝心聚力,广大官兵在完成任务的实践中激发出攻坚克难的巨大能量,但完成任务后的固本培元工作做得不够,有的有头无尾,有的头重脚轻,有的顾此失彼。“把完成任务高高举过头顶”与“论功行赏时又轻轻放下”形成强烈反差,在崇尚荣誉上,官兵或多或少都有一种失落感。这其中有奖励所限的原因,更重要的是各级在主观上没有给予高度重视,不利于教育培育工作的深入推进。另外,干部任职“年龄到杠、一刀切”的现象,以及官兵成分变化凸显出的深层次问题,大呼隆式的教育培育活动显得鞭长莫及。笔者建议,科学制定衡量教育培育活动效果的标准尺度,从筹划部署到检验评估都要确立和强化教育培育理念,切实使核心价值观融入部队各项建设,发挥酵母作用。

三是正视当代革命军人核心价值观的引领作用,注重拓展创新教育培育活动的内容方法。培育核心价值观,在部队官兵的思想教育中,地位不可替代,作用举足轻重。从实践来看,任何一种科学理论都具有与时俱进的品质,当代革命军人核心价值观内容精炼,但涵义丰富、外延宽广,给我们组织开展教育培育活动留下了广阔的空间,因势利导、乘势而为,不断赋予教育培育活动新认识、新内容、新方法,必将对培育活动的深化转化起到重要的引领和导航作用。首先,经常化培育要注重计划性,可结合年度工作任务实际,制定核心价值观培育工作意见,分专题、分时段、分任务、分活动科学合理安排,拿出详细计划,让教育培育与部队工作任务相融渗透、互促推动,使培育核心价值观教育活动持续生效。其次,常态化教育要注重用制度作保障,用好学习日和形势政策教育,坚持定期检查督导、组织纪念活动,用氛围去感染塑造,用文化去熏陶固化,可通过专门设立“人民英雄纪念日”、“九八抗洪纪念日”、“汶川抗震救灾纪念日”等节日,大力宣传军人所作出的奉献,促使官兵自我培育、形成自觉。再次,推动深化转化要注重健全激励机制,可围绕单位年度任务和工作实际,研究制定具体可行的奖励措施,把开展教育培育活动的绩效作为干部政绩考核的重要内容,设制年度“当代革命军人核心价值观”荣誉奖章,与年度创先争优活动挂钩,定期搞好检查讲评,并给予一定的精神和物质奖励,持续推动教育培育活动健康开展。

(作者单位:中国人民71407部队)

栏目主持:姚健 周婧

高等教育核心任务范文第5篇

关键词:核心价值观 全人教育 必要性

1.树立正确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必要性和迫切性

1.1国家发展所需

众所周知,现今国家间的博弈主要有三种形态,即政治博弈、利益博弈和价值观博弈。也有人说,不出口价值观和文化的国家不叫大国。当今,各国软实力竞争日趋激烈,我国在文化交流中处于相对弱势,如何打破西方话语垄断、舆论垄断,维护国家文化利益和意识形态安全,迫切需要简洁的语言介绍中国,增加理解和交流。党的十报告指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兴国之魂,决定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方向。要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学习教育,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凝聚社会共识”。并以24个字概括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从3个层面、12个词组、24个字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表述,分别从国家、社会、公民三个层面阐述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层次,也集中反映了我们党和中华民族几代人的历史追求、目标追求、价值追求

当今在价值观多样化、文化多元化的社会转型期间,大力倡导和培育践行执政党和广大人民群众都认同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从价值层面回答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有利于凝聚社会共识,形成精神动力;有利于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

1.2大学生成长所需

价值观是指一个人对周围的客观事物(包括人、事、物)的意义、重要性的总评价和总看法。一方面表现为价值取向、价值追求,凝结为一定的价值目标;另一方面表现为价值尺度和准则,成为人们判断事物有无价值及价值大小的评价标准。当我们有矛盾冲突、或妥协与放弃的心理变化时,常常也是出于价值观的考虑。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是公民个人层面的价值准则,是社会主义社会公民的基本道德规范、基本价值追求。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大学生所有价值观念中最本质、最具决定作用的部分,是最根本、最重要和最集中的价值内核,它的成型和系统化,必将成为大学生共同遵循和维护的行为准则,潜入大学生的思想和心灵深处,进而作为大学生的价值传统和文化精神长期稳定下来,发挥代代相传的价值传递效用。

2014年5月4日,以“青年要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题,深情寄语青年学子时讲到“我为什么要对青年讲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个问题?是因为青年的价值取向决定了未来整个社会的价值取向,而青年又处在价值观形成和确立的时期,抓好这一时期的价值观养成十分重要”,并指出广大青年树立和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在“勤学、修德、明辨、笃实”四点上下功夫。这充分说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一个人健康成长的必要性。

2.全人教育与大学生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关联性

全人教育是在20世纪70年代从北美兴起的一种以促进人的整体发展为主要目的的教育思潮。所谓全人教育,是相对于作为工具的“半人”教育而言的,其目的是针对教育目标工具化倾向的一种矫正。概括地说,全人就是真正全面发展的人、和谐统一的人,是具有主体性并能够把握自己命运的人,是作为人的人而非作为工具的人,是在精神和心理上整全的人而非残缺的人。“全人教育”首先是人之为人的教育;其次是传授知识的教育;第三就是和谐发展心智,以形成健全人格的教育。从某种意义上讲,全人教育就是培养“全人”或“完人”的教育。全人教育的目的就是培养学生成为有道德、有知识、有能力、和谐发展的“全人”。

笔者所在的学院,在申请成为AASCB成员时,提出了学院使命:践行社会责任,推行应用创新,服务区域经济,培养商界骨干。商学院的全人教育,在一定程度上,涵盖了社会责任、价值观教育、思想品德教育等诸多内容,承载着对商学院学生思想行为、价值取向、职业定位等诸多方面的任务,对于学生全面发展成为社会主义“四有”新人有着十分重要的深远意义和现实意义。以人为本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体,既是时展和社会发展的迫切要求,也是人的全面发展的必然要求。责任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底线。责任作为一种可贵的品质,是个人或组织应该秉持的价值观念和道德准则,能对文明进化和社会发展作出质量上的规定。

因此,全人教育与核心价值观教育有相当多的交集。培养有担当精神和责任感的全人教育价值理念,有助于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反过来,正确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又能助力全人教育的传播。

3.以全人教育为切入开展大学生核心价值观培育实施路径探析

高等教育根本任务是立德树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最根本的是解决“培养什么人”、“如何培养人”的问题。近期教育部提出,高校以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为手段来培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思路和措施,即坚持科学教育和人文教育的相互渗透;注重理论教育与社会实践相结合;营造和谐校园文化与经常性的考评监督制度等综合配套措施。

3.1科学教育和人文教育的相互渗透

在实施全人教育过程中,学生全面发展的总体要求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关内容首先细化为学生发展核心素质和学业质量标准。AACSB标准提出,商学院对企业和社会的责任,要求学院要培养学生对各类观点的敏感性、意识和理解力。应培育学生对文化差异和国际化视野的高度敏感性和深刻理解力。毕业生应具备在全球背景下从事与商业和管理相关的工作。

笔者所在高校在修订培养方案时,除设置商科学校必修专业课程外,体现国际商务人才通用能力课程,还应具有良好的人文社会科学基础;掌握人的生理、心理、行为与商务企业有关的经济知识、社会文化习俗、法律与法规的基本知识,以及商务边缘学科与交叉学科的相关知识等等。在修订培养方案时,广泛征求商业、企业家建议,聘请业内专家开设前沿的专题讲座,开设人文素质的选修课程,加强通识教育,营造学生博览群书的环境,培育读书文化,以丰富学生的知识结构,服务长远发展。

“勤学”是每位大学生必备能力和品质,优秀的人才一定是文化功底深厚,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且通晓古今,丰富的知识结构。是今后职业发展所必需

3.2注重理论教育与社会实践相结合

团队精神、社会责任、奉献精神等道德情操,是商科人才必备素质之一。学院在秉承全人教育理念,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拓展平台、创新载体加强对学生的教育。围绕应用型国际商务人才的培养目标,把第二课堂的1.5学分用好、用实,实现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的有效互动。在接触社会中,通过第二课堂的社会实践,提升综合能力。同时,设置学分,要求全院学生参与社会志愿服务,学生走农村、走社区及走企业,开展志愿服务活动。与社区服务建立长期合作,开展英语口语授课、专业理财讲座、关爱空巢老人等公益活动。通过关爱社会弱势群体和参与校园内志愿服务工作。志愿服务制度化目的是培养大学生不仅关注自身发展,用所学知识为社会服务,更能心中有大爱,有担当精神和社会责任感。

“笃实”是当今大学生必备素质,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活动,才能真正深切体会他人感受和关注社会的发展变革,能够促进道德精神与经济发展的和谐平衡,从而为建构一个和平与可持续发展的未来作出贡献。

3.3和谐校园文化与制度建设相促进

高校是文化的集散地,良好的校园文化,是培养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重要条件。在校园文化中,在校学生参与出国、境交流学习,吸收外国留学生等,与不同文化背景的学生学习交流,让他们能感受和体验与他国的文化差别。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学生的生活习惯、审美观念、精神追求和人生理想。而全人教育,在一定程度上,饱含着文化教育、价值观教育、思想政治教育等诸多内容,承载着对大学生思想行为、价值取向、职业定位等诸多方面的任务。

营造学习经典著作的学习氛围.自古以来,树立信仰(包括宗教)有六大要素(六个字):经(经典著作),僧(专职布道者:僧侣、牧师、教师),众(信众,广大群众),庙(寺庙、教堂、学校),像(神像、十字架、孔子像、领袖像),礼(礼仪、升旗程序等)。让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尽脑,入心,学校加强理论学习的考核机制。要求大学生每学期必读经典著作,各种方式交流,记录考核学分;通过思政教师,生动课堂吸引学生学理论的兴趣;通过参观,升国旗仪式等方式,增强学生民族自豪感,坚定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心。大学生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承诺,更要承担。

用考核机制制度化记录成长轨迹。学院尝试推行的“鉴证青春”――学生成长足迹记载:具体包括新生入学教育、毕业教育、培养过程三大系列、5大方面(全人教育、公民教育和专业教育三位一体的入学教育、社会服务、科技大赛、文体活动、毕业德育答辩),每学期记载学生汇聚成4年成长档案。同时,尝试在毕业生登记表量化成10个指标5级评价(好、较好、一般、教差、差)直接打钩对应该生表现(学校评价中:政治、尚学、诚信、公民意识、社会服务、科技大赛、宿舍文明、人际关系、创新精神、贡献力等打分)。加强过程管理,写实性记录目的促进学生在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落实到位,做到聚沙成塔、垒石成峰。思想“顶天”、内化于心;行动“立地”、外化于行。

参考文献:

[1] .青年要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的讲话,http://.cn/c/2014-05-05/010030059292.shtml.

[2] 点燃学生心中那盏信仰之灯――记北京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王炳林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