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环保效益分析

环保效益分析

环保效益分析

环保效益分析范文第1篇

关键词:环境保护;相关因素;效益

随着工业化进程的不断深入,在推动国民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也带来了一系列的生态环境破坏问题,例如空气质量下降、自然灾害频发,等等,极大的影响了人们的正常生活质量和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为了有效保障社会主义事业建设目标的顺利达成,营造一个良好和谐的社会环境,国家持续加大对环境保护工作的投入和扶持力度,人民群众对环保工作的关注和参与度也不断提高,节能环保、低碳、绿色等理念深入人心,节能减排工作深入落实到人们工作生活的每一个角落,节俭节约、绿色健康成为当前社会的主流价值理念。然而我们需要看到,环保工作还面临着许多难以解决的难题,尚处于初始的探索阶段,因此有必要持续深入的对环保工作的有效性及效益进行探讨研究,为相关工作的科学分配、合理协调、优化创新提供依据。

一、环保工作相关因素分析

影响环保工作效益的因素有很多,包括技术水平、产业结构、政策法规、经济环境以及舆论导向、民众素养、从业者能力水平等主客观因素。现有调查研究结果表明:环保产业发展与经济状况、环境状况、科技状况、法律状况和公众意识状况呈正相关关系,例如GDP增长1%则促进环保产业产值提高11.35%,科技水平增长1%,则促进环保产业产值提高1.38%。由于我国的环保事业尚处于初始阶段,当前国内公众环保意识对环保工作效益的激励力度还不够,环保法律法规尚不够完善健全,对环保工作效益的影响不十分明显。由此可见,环保工作效益受经济发展水平等外部因素和环境科技水平等内部因素影响较为明显,但相关机制不够健全,民众的环保意识还未能充分觉醒且发挥作用,有必要更深入的挖掘各因素的关联与作用,从而为环保工作效益的提高提供指导依据。

经济发展水平目前是制约环保工作效益的最重要因素,我国的环保事业建设兴起时间较短,自身尚未形成较为科学完善的体系和机制,受经济发展水平的影响十分大。环保事业建设和工作开展实施离不开资金和资源的支持,从国外环保事业发展的历程来看,无不是经历了大力发展经济、在经济水平达到一定高度后逐渐加大环保建设投入力度的过程,以经济发展为根基推动环保事业建设,为环保工作提供充足的资金、人力资源等各种资源能源。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将经济建设放在国家发展的首位,短短几十年来取得了令世界瞩目的成绩,随着经济实力的增强和全球环境问题的日益恶化,近年来对环境保护工作的投入和扶持力度不断加大,依靠着较为强大的经济能力在短时间内取得了很多的环保效益,例如绿色建筑已成为建筑行业发展的必然趋势,节能空调等节能设备走入人们的日常工作和生活,能源利用率不断提高,太阳能等可再生资源的价值不断得到更深一步的挖掘,植树造林、城市绿化等措施为人们营造了更好的生存环境。这些成就的达成,离不开我国经济高速发展的支持,在社会经济水平不断提高的大环境下,环保工作拥有了萌生、成长的沃土。认识到这一点,有助于捋顺环保工作与经济建设的关系,正确的认识到经济建设是环保事业建设的重要基石,而环保事业建设是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必要保障,而非将二者置于对立的地位,从而有助于从战略角度进行科学规划部署,更好的推动经济建设和环保事业建设的发展。

环保科技水平目前是制约环保工作效益的最重要内部因素,科技是第一生产力,对于环保事业建设也不例外。环保工作的开展,离不开各种先进的环保技术支持,例如太阳能技术降低了能源产生和消耗对环境的危害、节能建筑减少了建筑材料的无端浪费和能源的不必要损失。依靠先进的环保技术,环保工作可以更轻易的、更高效的实施,取得更好的效果。然而当前来看,国内的环保科技水平与发达国家相比仍存在不小的差距,不仅是环保技术的高科技含量低、数量少,而且真正得以在环保工作中应用推广的仍很少,远远不能满足未来环保事业发展的需要。因此,必须在认识到环保科技水平重要性的基础上,继续加大科研开发投入,加快新成果的实践推广,在努力研发新技术的同时切实有效的发挥环保技术的作用,以促进环保工作效益的提高。

环境状况、法律状况和公众意识状况也是关系到环保工作效益的重要因素,虽然目前对我国环保事业建设的影响尚不够明显,但在未来将会起到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尤其是环保法律体系建设和公众环保意识将对环保工作效益的提高起到深远的影响。从我国当前的情况来看,虽然公众的环保意识得到很大幅度的增强,环保理念已经深入人心,但是在实际工作生活中尚未成为决定性的主导力量,例如政府部门在城市规划建设中仍有过于重视短期的经济效益而忽视环保效益的现象,人们在生活中为了个人利益仍可能置环保利益于不顾,这些问题的解决不能仅仅依靠公众环保意识的增强,更需要社会舆论、法律法规的引导和约束,才能从具体行为上加以避免。另外,教育水平是关系到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基础,对环保工作效益的影响也举足轻重,良好的教育不仅有助于提高整体民众的能力素养,形成正确的意识观念,更有助于培养出优秀的环保工作者,提高科研能力,为各项环保工作的开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二、对我国环保工作前景的展望

目前国内的环保工作,普遍上受低碳环保意识不足、产业结构不合理等现状的制约,工作效益未能达到预期的标准。例如水电等资源浪费现象仍普遍存在,经济发展对煤炭等传统资源依赖性过重,高碳企业数量众多改型不易,过于依靠高能耗、高污染和高排放来获取经济效益,环保工作技术含量水平低,等等。

因此应积极进行环保事业建设的战略谋划,将环保工作融合、渗透到经济建设和教育培训、文化活动之中,大力发展低碳产业,调整产业结构,在降低能耗、排放的同时提高产品附加值,为循环经济发展等提供政策指导和税收优惠等支持。同时要做好环保法律体系建设,结合国际上的成熟经验与我国实际,尽快出台相关法律法规,补充完善国内环保法律体系的空白,明确环保工作的职责、义务和危害环境行为的处罚措施,以规范环保工作环境,为各项工作的顺利开展提供有效依据。另外还需大力强化教育培训和科研力量,加强国际间的交流与国内环保工作各主体的合作,依托于基础教育强化公众的环保意识,通过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培训提高环保工作者的自身素质与技术技能水平,通过高校、企业等科研机构大力开发环保新技术、新设备并进行实验、推广,为环保事业建设提供人力资源和科技力量支持。

结语

综上所述,环保工作效益的影响因素众多,掌握各因素与环保工作的关系有助于科学合理的规划环保事业的建设步伐,有针对性的针对现存问题采取相应措施,通过多方联动形成全民共建的和谐氛围,依靠经济发展、科技进度、企业民众积极参与来营造一个和谐稳定、持续高速发展的良好环境。

参考文献:

[1]尚杰,李大全.环保产业市场化驱动力分析[J].学习与探索.2007(04)

[2]方巧云.我国环保产业的现状与发展研究[J].北方经济.2006(15)

[3]王谦,李振波.中国环保产业:如何在尴尬中成长[J]. 环境保护. 2009(12)

[4]胡仕琴. 中国环保产业的市场前景、问题及对策[J]. 全国商情(经济理论研究). 2009(20)

环保效益分析范文第2篇

关键词:广东建筑施工;节能理念;应用

引言:近些年,随着经济社会的进步和人民物质生活的提高和房地产市场的火爆,我国的建筑企业进入了一个快速扩张的时期。但与之相对应的是,我国现在面临一个相对困难和严峻的国情,具体说来就是能源资源的相对紧张,和资源环境的越发恶劣。在这种背景下,大力推动节能环保政策在建筑施工中的应用,就显得十分必要且刻不容缓。科学合理的采用节能环保的理念,提高建筑施工的环保水平和制定较高的节能标准,不仅能够给建筑物带来额外的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更能促进可持续战略发展。

广东建筑施工中应用节能理念的重要性 由于广东省的煤炭资源的存储量有限,并且广东省又是一个人口大省,广东省的人均能源资源支配量很低。同时广东省又是一个工业大省,每年需要从外省运输大量煤炭资源,因此广东将面临资源紧缺的严峻形势。近几年在广东省,不论是政府,还是建筑企业和一般个人都越来越重视节能环保问题。广东省政府在2014年8月出台了《广东省关于促进节能环保产业发展的意见》。该《意见》提出,大力推动广东省发展节能环保技术,也加快推动发展节能环保技术和加快培育节能环保市场,大力促进环境监测技术与环保材料研发应用。近些年,国家和政府的相关环保节能法律政策的提出,必将对建筑行业施工理念产生深远的影响。

一、目前广东建筑施工中应用节能理念的现状

(一) 现有的建筑规划不合理。一个合理的节能环保建筑规划方案,要求建筑从各个方面来讲都要达到国家节能标准,并且能够推动当地文化习俗,保护特有的地方文化。但是目前来看,广东建筑行业的节能环保理念不是特别强,没有针对广府文化,潮汕文化和客家文化相结合形成各自不同的建筑文化。现在的建筑节能只是在造型和材料使用上,但是没有与周围环境,当地建筑风格,当地民俗等形成整体的一致性和协调性。

(二)建筑施工上的节能环保理念滥用。目前广东省的建筑企业对节能技术学习不够,对环保理念理解不深,没有结合广东省气候和环境的特点,导致在实际的施工过程中节能理念应用不合理。例如,忽视当地的自然通风条件,广东梅雨季节天气和广东的自然光照特点,而盲目增加节能环保技术设备,这样不仅没有正确发挥节能环保的优势,反而增加了建筑物的成本,给施工方和投资方都带来了额外的成本。

(三)政府对建筑行业应用节能理念的奖励政策相对较少。我国是从21世纪提出可持续发展战略后,才开始重视建筑行业的节能环保问题,推行的时间晚,推行力度不够大,特别是奖励条款的缺失。国家和广东省政府关于建筑企业节能环保的文件中,很少能见到对于优秀建筑企业的奖励的条款,这样必然打击建筑企业改善和推行节能环保理念的积极性

(四)建筑企业环保技术落后且监管不到位。在现有的节能环保的法律法规中,提出的建筑节能标准,都是起到规范性的作用,强制性的作用体现的不是很充分。再加上建筑部门和环保部门隶属于不同的行政部门,导致监管上出现很大的问题。政府在宣传建筑行业节能环保问题上的意识不强,资金奖励不足,宣传不到位,也导致广东省建筑节能技术发展较为缓慢。

二、建筑施工技术中对节能理念的应用体现

(一)大力发展太阳能和风能等新兴能源。太阳能和风能是一种节能环保的新型能源,应该在广东建筑行业中充分利用。首先,广东省大部分地区位于北回归线附件,一年四季都有丰富的太阳光照射。建筑物顶楼安装太阳能板电源可以有效地利用太阳辐射,通过把太阳能转化成电能或者热能,能够保证建筑物的照明和洗浴等功能。广东省是一个有着漫长海岸线的省份,其风能资源也是较为丰富的,风能也是一直安全的,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资源。通过发电机,风能能够有效的转化成电能,储存起来,转化给建筑物重点供电设备。如果有条件的建筑同时利用太阳能和风能,那么节约电能的效果更佳,可以满足建筑物里面的住户正常的照明,供热需求。

(二)加大建筑施工的绿色节能设计。建筑施工的绿色节能关系着建筑物的品质和在里面生活工作人们的健康。建筑物的绿色节能可以包含两个层次,第一个层次是建筑施工时,坚决不能使用有毒有害的材料。无法避免使用轻度毒害的材料时,例如建筑施工的涂料里面的甲醛,应该对轻度毒害的材料的用量进行控制,并找到有检测资质的环保机构进行检测。对于检测合格的建筑也应该使其挥发之后才能入住,对于检测不合格的建筑应该进一步采用环保技术,去除有毒有害物质的影响,鼓励建筑行业使用环保材料。建筑物的绿色节能第二个层次是应该在建筑物的顶部和外墙种植绿色植物。广东省地处亚热带地区,夏天漫长且温度很高。如果施工方在建筑物上外墙和顶端种植绿色,那么植物通过蒸腾作用,可降低建筑物周围的环境温度.降低了空调的使用率。其次,建筑物表面的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吸收和减少空气中的二氧化碳释放氧气,维持大气质量,缓解城市中的温室效应。建筑物表面的植物还具有美观等功能。

(三)在建筑主体结构的设计中加入节能理念。房屋主体的节能减排理念主要体现在屋顶、外墙和窗户玻璃上。对于屋顶来说,针对广东省特有的气候,有条件的建筑物应该增加有一定坡度的蓄水房顶,该蓄水房顶的好处在于可以只能加屋顶的隔热性质和防潮功能,而且还可以增加屋顶外观的美感。墙体的环保理念体现在用高效保温的复合材料,代替以砖头水泥为主的传统墙体。节能环保的新型建筑材料的使用可以增加墙体的保温体系,减少环境的污染物。这种新型的环保材料是对废品聚苯乙烯塑料的再利用,该建筑材料的施工也跟传统相比更加简单和安全,而且增加施工效率。

(四)在建筑门窗的设计中加入节能理念。门窗是建筑围护结构中散热量最大的构件,考虑门窗的环保节能问题主要考虑诸多问题。首先门窗的使用应该尽量选择安装精度的节能型五金配件,减少安装偏差。增加建筑物防雨、采光、通风、隔声的效果,门窗整体立面分格要符合广东地区人文风俗和美学特点,这样才能为当地居民提供舒适、宁静的室内环境。建筑行业的节能减排理念也能在新型玻璃上体现,广东地区现在写字楼的玻璃会反射强烈的阳光,不仅给行人带来视觉污染也会带来资源浪费。“夹丝玻璃”、“变色玻璃”、“吸音玻璃”等新型玻璃材料的使用,不仅可以满足建筑玻璃的采光和封闭功能,还能发展节能、安全、装饰的功能。

三、节能环保对建筑行业的经济效益分析

发展节能环保的建筑材料首先能消耗工业废品,例如工业煤灰、煤炭的尾矿、锅炉残渣等都能成为新型建筑环保的原料,建筑企业可以用这些工业废品做新型墙体。环保建筑中的门窗、墙体和屋顶是重点的改造项目。据统计,改造后年效益为200亿以上、再加上环保型供热管道和和室内采暖改造,还会增加150亿元的经济效益。因此,节能环保产业带来的经济效益是非常可观的。预计“十一五”期间,我国GDP年增长将保持8%左右。其次,发展节能环保的建筑材料可以降低建筑业的能源使用率。在未来的几年,我国GDP的增长速度应该远远小于能源使用的增长速度,因此可以预计,能源短缺是未来几年我国经济的发展的一个困境。节能环保型产品在建筑行业的运行,不仅降低了建筑业的能源占用,还会对自然环境产生正面效益。

总而言之,广东省建筑行业在施工过程里面中应用节能环保理念是顺应时展潮流的。也是行业的进步和经济发展的大势所趋。各级政府,相关部门和建筑行业自身应该努力提高建筑施工技术水平,确保建筑施工整体设计节能环保的有效措施,增强施工质量和建筑物的使用性能,努力减少对外界环境的污染,确实提高人民生活品质。

参考文献:

环保效益分析范文第3篇

作者简介:陈伸星,华东政法大学硕士在读,研究方向:环境与资源保护法。 

中图分类号:D922.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592(2016)03-013-02 

随着新修订的《环境保护法》的正式施行,人们对环境问题的关注度又上升了一个高度。一方面人类在享受征服自然才有的社会进步和发展,另一方面也在同时面临环境污染和资源枯竭所带来的环境问题。解决冲突的一种方法是把环境资源纳入市场管理的范畴,环境法的经济分析是指用经济学的观点考虑环境问题的经济根源,改善现行环境法基本制度,破解矛盾,找出一条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能协调发展的路径。 

一、环境法经济分析的动因 

(一)环境问题的经济根源 

1.经济行为的负外部性。行为的负外部性,是指人们的行为给社会和其他个体带来了不利的影响。负外部性包括生产的外部性和消费的外部性。例如,汽车排放尾气,以及工业企业排放“三废”等留下的难降解垃圾,对周围环境都有不同程度的负面影响。根据科斯定理,在市场交易成本为零时,人们会自发的实现资源配置效率的最优化,所以,私人市场就解决了外部性问题。但是,在现实生活中,交易成本不可能为零,科斯定理难以应用到生活中。所以政府通过管制、征收庇古税等公共政策来解决外部性问题。政府在制定各种税收标准和税收额度时,要经过前期大量地调查和摸排,才能明确地知道企业、周遭环境的大量信息,从而确定排污者的边际个人成本、边际社会成本和边际社会效益。如果政府在以上这些事项的所付出的成本大于预期的收益,那么政府便不会那么积极,甚至是不作为。更何况,政府的权力那么大,没有第三方的监督,极易滋生腐败和寻租行为,或是企业与政府勾结,出现“政府失灵”现象 。 

2.共有资源的非排他性。在经济学中,根据物品是否具有排他性和竞争性,可以把物品分为私人物品、公共物品、共有资源和自然垄断物品。共有资源是有竞争性而无排他性的物品。清洁的空气和肥沃的土地、水、野生动植物等是典型的共有资源。在我国,共有资源是属于国家集体所有,但是集体这个概念是很难确定主体的,那么共有资源是不具排他性的。也就是说良好的环境是每个人都可以享用的,同样环境破坏的成本也不需要违法者个人承担 。1968年,美国哈丁教授的文章《共有地的悲剧》深刻地阐述了因为外部性的存在和人们寻求个人利益最大化而致使共有资源的衰竭:当一个人使用共有资源时,他就减少了其他人使用这种资源的机会;因为这类负外部性,共有资源往往被过度开发 。这样以牺牲环境来实现经济增长的模式,最终加深了环境和经济的矛盾。 

3.高能耗、高物耗、高污染的经济模式。目前的生产和消费方式都是这样一个套路:大量开采资源——大量生产——大量消费——大量废弃。这种套路以高物耗、高能耗和高污染为代价,是不可循环和不可持续的。虽然我们在大量开采资源,但可悲的是,资源的利用率却非常低;而且,像纺织这种高污染的产业,遍布各地的小作坊比正规的大企业所占的比重更多,小作坊由于它地点隐秘、乱排污、成本低,再加上环境执法人员短缺,很难管理。现在,在人类掌握了改变自然的科技技术后,开始肆无忌惮得践踏环境和自食恶果,不改变这种唯我独尊的心态,环境问题就不会得到解决。 

(二)环境法经济分析之优势 

传统环境法学者在研究环境法时,受到了部门法研究范式的影响,造成了环境法在我国的发展艰难。运用法律经济学对环境法进行经济分析不仅能拓宽环境法发展的视野,环境问题产生的经济根源也要求在环境法中应用经济分析。运用法律经济学对环境法进行研究有如下的优势: 

1.引入效率观念。在法律价值中体现效率观念,在分配和使用资源领域可以全面推动价值极大化方式。 

2.突破了传统环境法学研究部门范式的瓶颈。在经济学研究中,常常会用到量化的、数据的、实证的分析,同样地,运用这些研究从逻辑与事实量方面实现环境法在选择、优化和合理配置资源时实现帕累托最优,从而降低交易费用。 

3.调动企业自主治理污染的积极性。效率高的法律制度能促使排污者根据市场规律来选择没有外部性的生产方式,使排污者可以有选择的余地,而不是像过去一样企业“对抗式”的敷衍治理。 

二、我国现行环境法基本制度的经济分析 

我国的环境立法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经过近40多年的发展,环境法制度体系已经初具规模并呈体系化的发展趋势。但同时也必须看到,目前的环境法制度体系,不完备的方面还较明显,距市场化的要求还有相当差距。例如,近几年的雾霾问题和多地PX项目与当地居民造成的冲突等问题都亟需环境法制度切入解决。立足于目前的基本事实,本文就环境法中几项基本制度切入对其进行经济分析。 

(一)环境影响评价制度 

我国《环境影响评价法》第2条的规定,环境影响评价是指对规划的建设项目实施后可能造成的环境影响进行分析、预测和评估,提出预防或者减轻不良环境影响的对策和措施,进行跟踪监测的方法与制度 。而环境影响经济分析是环境影响评价中的重要内容,但是中国的环境影响评价制度中的经济分析一直都很薄弱,有些环境影响评价文件只强调规划或者建设项目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环境效益反倒是其次。建设项目或者规划的环境影响评价结论一般都是可行的,很少项目会因为环境影响评价结论而审核不过关的,被评估方也很少根据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单位出具的环境影响评价文件实施环境保护措施。在我看来,环境影响评价中的经济分析和单纯的项目费用效益分析是不同的,费用效益目的主要是计算后期除去成本后能获得的经济上的收益,经济分析的主要内容是核算规划或项目实施后的环境成本和效益。在环境影响评价书或环境影响评价表中应当加入经济分析专章,制定出能与目前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并轨的环境影响经济分析学习指南和分析导则 。

(二)排污收费制度 

排污费属于环境税的一种。环境税包括环境消费税、资源生态税和污染控制税。在我国,向水体、大气、海洋排放污染物和产生环境噪声等的个人或单位需要按照各类防治法的规定向相关行政单位缴纳一定的排污费 。庇古的《卫生经济学》写到:“环境问题的主要经济根源是外部效应,为了消除行为外部效应,就必须对该类排污单位征收一定的税收或者费用。”上文提到的排污费也可称之为庇古税。排污收费制度有很好的实践操作性,易于推行,对经济增长起到一定的推动作用。一方面,排污收费制度是“污染者付费”原则的具体体现,排污单位考虑到经济利益,在提高技术水平的同时减少排污,改进生产技术,淘汰落后的技术和设备,提高经济和环境效益。另一方面对煤炭等资源纳入征税范围,加重重污染型企业的负担,促使他们改进技术,否则可能面临的就是停产停业等处罚措施。 

(三)环境公益诉讼的经济分析 

环境公益诉讼,即指特定的国家机关、社会团体和个人根据法律的特殊规定,在环境受到及有可能受到污染或破坏的情况下,为了维护私人权利或环境公共利益不受侵害,针对有关民事主体或行政机关的行为向法院提起诉讼,由法院依法裁判并追究行为人法律责任的诉讼制度。新《环境保护法》第五十八条规定:“对污染环境、破坏生态,损害社会公共利益的行为,符合下列条件的社会组织可以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1)依法在设区的市级以上人民政府民政部门登记;(2)专门从事环境保护公益活动连续五年以上且无违法记录。”我们可以看到的是,《环境保护法》只对可提起公益诉讼的社会组织做出了规定,对个人以及政府公权力部门并没有做出过多的解释。按理来说,真正遭受环境污染之果的是公民个人,公益诉讼的推动主体应该是私权利主体,在我国却变成了检察院和环保公益组织。究其原因还是因为在我国环境公益诉讼制度的设计下,诉讼活动的成本要远远高于诉讼的预期收益。实践中,政府公权力部门、环保公益组织 、公民个人都可提起环境公益诉讼时,必须要考虑诉讼成本和诉讼效益。这些主体的诉讼效益大于诉讼成本的情况下,才会有提起环境公益诉讼的意愿。诉讼成本包括机会成本、显性成本、隐形成本和错误成本。机会成本包括诉讼当事人和参与人放弃其它诸如和解而选择上诉到法院的经济成本。显性成本值得是诉讼当事人所支付的诉讼费、差旅费、案件费、法院审理案件和鉴定费的成本;隐性成本包括诉讼过程中消耗的人力物力和所占用的司法资源。错误成本指的是在法院判决错误的情况下所遭受的损失 。效益等于收益减去成本。从理论的角度来分析,当效益>0时,这种投资才是有回报的;当效益≤0时,人们是不会选择这种投资的。环境公益诉讼的效益主要有环境生态恢复、环境损害赔偿、其他效益等。而不同的原告主体,效益的具体形态又是不同的。在实践中,如果诉讼预期效益>0,那么当事人当然会选择诉讼方式来维权;相反,则会选择其他非诉讼的方式维权。 

综上所述,环境公益诉讼的成本是很具体的,而效益则很抽象。公权力部门、环保公益组织和公民个人必须经过反复的效益分析,才能最终决定是否提起诉讼。同时,复杂的效益核算对于普通公民来讲是很抽象和专业的。目前的环境公益诉状制度设计缺少量化的激励办法,环保公益组织和公民个人提起诉讼的积极性是非常低的。为此,可以借鉴美国的奎太法则,比如环保公益组织和公民个人向法院提起公益诉讼后一旦胜诉,可抽取一定百分比的污染损害赔偿金,以此补偿前期付出的成本,或是环保行政部门根据发现和惩治违法行为的数量建立一个科学合理的报酬制度。 

三、结语 

从目前我国环境治理的成果来看,环境法作为一部独立的部门法发挥了不容小觑的作用。但是,我国环境法体系也存在一定程度的不足和缺陷,本文运用经济学理论对环境问题产生的根源和现行环境法的一些基本制度进行了经济分析,提出了质疑和给出了一些建议。解决环境问题并不是说只能通过国家干预就能成功的,相反,国家只需保持适度的干预,重点放在引入市场机制,大力发展环保产业;完善排污收费制度和环境资源权属制度;推动社会公众力量参与环境管理,比如积极参与环境公益诉讼和环境影响评价。只有这样将政府干预、财政手段、金融手段、市场交易相互结合,环境、社会和经济才能协调发展。 

注释: 

张璐.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学.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11-12. 

王紫零.环境保护——一种法经济学的思路.黄河科技大学学报.2014,6(4). 

[美]曼昆著.梁小民译.经济学原理.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237. 

张璐.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学.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115. 

刘嘉,张敏.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中的经济分析探讨.华东经济管理.2011,25(11). 

环保效益分析范文第4篇

最高审计机关国际组织(INTOSAI)第15届大会的代表们认为,环境方面的专业技术必须在政府环境绩效审计中得到有效运用,这些技术的获取途径包括邀请专家开展培训、招收新的专家进入最高审计机关或利用别国最高审计机关职员的专业知识进行联合审计等,代表们一致认为完善环境审计技术的重要途径之一就是最高审计机关之间相互交换有关技术评价标准和环境审计技术培训等方面的资料。此外,代表们认为环境技术委员会应当考虑向最高审计机关国际织织成员推荐几种可行的审计方法(杨丽,2010)。OfficeOfInspectorGeneral(1997)指出,项目分级评估工具(PART)已经成为美国环保局(EPA)对环境保护项目进行绩效评估的最重要工具之一。PART提倡将定性问题定量化分析,通过设计问卷的形式对项目的绩效和管理进行评价,传统的PART包括项目目标、战略性规划、项目管理和项目效果四个部分。另外,MillarA(2001)指出,逻辑框架法(LFA)作为项目的评估工具已经有几十年的历史,这种由美国国际发展署在1970年提出的项目开发工具,直到现在都被广泛的运用在项目考核评估中。EnvironmentalPr-otectionAgency(2008)在一份结果公告中提到,OfficeOfInsp-ectorGeneral在2003年对EPA的绩效考评中,应用了平衡计分卡法(BS)。依照BS法的框架,对环境类公共支出项目的绩效评估从绩效目标影响因素、为完成重大任务而增加的财务负担、内部管理和运作等4个方面进行。杨玉楠等(2011)研究指出,费用效益分析法是目前美国应用最为广泛的环境类项目评估手段。

2国内研究现状

2.1环保专项资金绩效审计评价视角

何芹(2009)针对目前环境保护专项资金绩效审计评价中的主流两大类指标,即经济指标和环境指标提出质疑,认为两者的独立运用都存在一定的缺陷,并建议采用生态效率的概念来衡量真实的绩效。袁广达(2007)建议以货币方式作为计量单位,从生态环境变化影响的视角,考察资源耗费、环保成本等方面评价绩效。并且参考《循环经济城市评价指标体系》,从环境保护资金投入使用效益、环境保护能力建设、环境保护管理的监督以及社会效益综合评价等维度评价环境保护的效益。黄溶冰等(2012)从真实性、合规性、经济性、效率性、效果性和回应性6个维度来定义绩效,并且对每个维度的特征进行了分析。贾卉(2013)建议可以运用共性指标与个性指标,从项目决策、项目管理和项目绩效三个方面对环境保护财政资金绩效进行评价。

2.2环保专项资金绩效审计评价标准

刘晔、窦国栋(2007)以山西省污染防治资金为例,强调制定了农业与资源环保资金与项目的效益审计标准的重要性,建议将标准划分为定性标准和定量标准。其中,定性标准主要包括人大批准的部门预算、健全的法规和管理制度、是否有利于发展的根本标准以及审计人员的经验判断等;定量标准主要包括计划概算指标、部门或行业绩效指标以及其他相关指标等。何芹(2009)指出,评价标准是判断和衡量环境审计对象真实合法、环保公平以及经济性、效率性和效果性的尺度,它主要包括与环境保护相关的法律法规、国家颁布的环境标准、绩效指标的具体标准等。刘长翠等(2007)通过调查问卷的形式对环境保护专项资金绩效评价的情况进行了调查分析,问卷结果显示,69.39%的被调查者参照其他行业经济效益评价的标准,18.37%的被调查者将监管人员的主观判断作为绩效评价的标准。

2.3环保专项资金绩效审计评价方法

刘晔、窦国栋(2007)以农业与资源环保效益审计为例,认为效益审计分析评价的内容复杂多样,应该采用一套有效的技术方法全面、深入的进行审计评价,例如价值分析法、因素分析法和对比分析法。程亮等(2012)在其构建的中央环境保护专项资金项目评估模型中建议,对项目效果层次的评估可选用系统分析、专家评议、文献调查法、横向对比法、费用效果法等;对项目影响层次的评估可以选用规制对比法、有无对比法、先后对比法、横向对比法以及系统分析和专家评议等方法。杨玉楠等(2010)认为绩效的评估适宜采用对比分析的方法,评价中央环保专项资金项目的实施是否满足保障环境保护规划可持续运行的需求。袁广达(2007)认为环境效益评价中,可以运用“因素量化法”把一些与环保资金相关的非计量因素进行量化,并且按照其影响和重要程度进行排列,进而运用“对比分析法”与有关行业标准进行比较,以便得到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综合评价结论。王爽(2012)建议环保财政资金绩效审计评价可以选用沃尔评分法、模糊数学分法、综合指数法、因素分析法以及方案比较法等,并且举例说明了沃尔评分法和因素分析法的具体应用。

2.4环保专项资金绩效审计评价模型

房巧玲等(2000)运用系统论的观点构建环保项目财政支出评价模型。模型涵盖了作为一个系统的财政资金运作的全过程,绩效的评价作为行之有效的系统反馈回路,由三级指标构成,一级指标分别为关注环境保护支出系统运作转换过程的指标———合规性、环境保护支出系统输出的指标———环保的效果和资金的使用效率。万寅婧(2012)以江苏省节能减排(重点污染排放治理)专项引导资金为例,基于逻辑框架法构建了包括从投入、管理、产出和效益三个方面在内的环保专项资金绩效评价模型,并且对应模型的三个方面构建了有三个级别构成的评价指标体系。程亮等(2013)运用逻辑框架法从投入、产出、效果和影响四个方面构建了包括评估内容、评估指标、评估信息来源、评估方法在内的中央环境保护专项资金项目评估模型。孙童等(2007)分析评价了河北省省级环保专项资金绩效评价办法,该办法坚持从质和量两个方面对环保专项资金的项目实施内容和功能情况、资金保障情况、经济社会效益情况以及实施管理情况建立分层次的评价指标体系,取得了一定的效果。张芳丽(2007)认为环保专项资金使用效益不仅包括经济效益,还要考虑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在此基础上,从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三个方面设计了相对系统的、涉及资金使用过程的绩效审计评价指标体系。袁广达(2007)借鉴《循环经济城市评价指标体系》,从环境保护项目资金投入的使用效益、环境保护的能力建设、环境保护管理的监督以及社会效益综合评议等四个方面构建评价指标体系。李强(2012)将模糊综合评判法运用到环保专项资金绩效审计评价中,首先使用德尔菲法、文献调研法以及层次分析法构建一套由一级指标、二级指标和主要观测点组成的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并运用层次分析法确定各级指标的权重,基于此构建基于模糊综合评判法的综合评价体系。

3结语

环保效益分析范文第5篇

本文主要从保护环境、绿色建筑设计的原则进行阐述,对绿色建筑下的经济效益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对环境价值的计算方法、对绿色建筑的直接与间接的经济效益、二氧化碳减排所产生的经济价值等进行具体的分析,为促进城市低碳环保建设提供一定的理论参考价值。

关键词:

低碳理念;绿色建筑;经济效益;分析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我国建筑行业也取得了很大的成就,然而发展的同时却给生态环境带来了极大的破坏,当前,保护环境已经成为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点问题。因此,建筑行业应该立足长远发展,紧跟时代需求,大力推行低碳概念下的绿色建筑。绿色建筑对提高建筑行业的经济效益,实现环境保护,促进社会实现健康可持续发展具有重大进步意义。

一、低碳理念下绿色建筑的设计原则

(一)重点强调环境问题

在低碳理念下进行绿色建筑的设计,最重要的因素就是在不破坏环境的基础之上,将对生态环境的污染破坏降至最低,并采取有效的方法对生态环境进行保护。所以,在绿色建筑设计工作,就应该把环境保护工作做好,注重细节问题,强调绿色环保的建筑理念。

(二)降低建筑的能耗

在过去,建筑作为高消耗行业,能源消耗量过大,而低碳理念下的绿色建筑则要立足于减少能耗、节约资源,将资源实现最大程度的整合和利用,避免过多的资源浪费,另外,在节约的基础上,一定要降低能源消耗,节约和减耗实现同步。

(三)要关注建筑的舒适适用性

建筑行业要想实现长远的战略发展目标,就要满足消费者的生活需求。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越来越注重生态环保的健康生活,因此绿色建筑要在保护环境、低碳的理念基础上,将舒适性、健康行、特色性等元素融入绿色建筑,从而为人们创造更好的生活环境,使建筑更适合人们居住和生活。

二、绿色建筑在低碳理念下的经济效益分析

(一)环境价值的计算方式

在低碳理念下,绿色建筑取得了巨大的发展进步。之所以存在一定的进步性,是因为和传统的能源消耗较大的建筑工程相比,绿色建筑可以有效减少碳的排放量。在绿色建筑项目中,使用的绿色节能技术所带来的经济效益一般需要用“有无对比法”的方式来进行计算,并选择科学合理的方法进行评价,将评价参数和指标进一步明确。另外,在对绿色建筑进行计算的的话也可以采用市场价值计算的方式,也就是对采用低碳技术前的经济效益与采用低碳技术后的经济效益进行差额计算。间接性的费用,计算的是在建筑施工过程中对环境成本所造成的破坏损耗。以绿色建筑中的公共建筑为例,其设计的根本原则就是建筑生命周期内的整个资源节约问题。例如墙体采用复合保温板、隔音擦来哦,并使用绿色油漆、隔热材料等进行给排水系统的设计,等等。

(二)绿色建筑中的直接效益分析

绿色建筑在低碳理念的建设指导下,取得了更高的经济效益,其效益主要分为直接经济效益和间接经济效益。直接经济效益主要来源有以下几点:低碳理念的绿色建筑比传统建筑所节省下来的资金;建筑项目对资源的充分利用所节省下来的资金:对建筑的绿化面积增加后所带来的经济回报;资源回收利用带来的经济效益。除此以外,低碳理念下的绿色建筑的经济效益也可以通过绿色节能技术实现经济效益的提高,这些经济效益一般通过总得资源价值和能源价值计算进行把握,例如,在绿色建筑中,用水、供电、土地资源以及采暖等可以借助以下公式进行计算明确:(1)水能源经济价值=蓄能总量×能源耗费时的单价(2)电能源经济价值=节约能源总量×能源耗费时的单价(3)土地资源经济价值=节约用地总量×土地单价(4)采暖热能经济价值=节约的排放总量×采暖价格......以上这些具体项目效益计算的综合,就是低碳理念下绿色建筑项目所带来的直接经济效益。

(三)绿色建筑的间接效益分析

一般来讲,绿色建筑的建设给社会带来的经济效益就是我们所说的间接经济效益。例如,建筑绿化面积的加大提高该地区一定范围内的空气质量,对控制二氧化碳的污染排放、提高空气质量具有积极作用,这些都是绿色建筑所带来的间接效益。间接效益的计算(衡量)方法一般遵循的是机会成本法和替代市场法,借助这两种方法进行科学计算。替代市场法,一般在低碳环保建筑项目中得到应用后,参考建筑附近房地产项目中的有关信息,针对环境改变后所带来的经济效益的盈亏情况进行总结,估算出收益情况。机会成本法,是指对尚未开发的建筑项目,进行现有的净效益估算,并对开发后可能带来的经济效益进行预测估算,若综合估算后,开发后的经济效益远大于净效益,那么就可以进行建筑开发活动。

(四)二氧化碳减排所带来的经济效益分析

低碳理念符合当前的时展潮流,人们对健康生活的要求越来越多,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建设的发展进步,对整个社会具有一定的推动作用。在低碳理念下,绿色建筑逐渐向更加环保、更加节能的方向发展。政府一般会对当地所管辖地区的经济进行碳排放量计算,并通过权威机构对碳排放权进行拍卖销售,并可以进行转让,这样循环下去,使绿色建筑与各方利益挂钩,从而促进相关单位或企业有效减少资源浪费,实现节能减排。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低碳理念的落实可以有效降低建筑建设的成本投入,而且绿色建筑的推行,符合我国各个行业实现长期稳定发展的需要,也是我国国情的要求所在。因此,要大力落实绿色建筑,既能有效管理我国的建筑行业、控制地方房价,也是我国走可持续发展战略的要求所在,为我国的循环经济发展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高泉平.低碳理念下绿色建筑的经济效益分析[N].武汉理工大学学报,2010

[2]王爱燕.低碳理念下绿色建筑经济效益分析[J].建材与装饰,2015

[3]李伟.低碳理念下绿色建筑的经济效益分析[J].企业改革与管理,2016

[4]王晓明.低碳理念下绿色建筑的经济效益分析[J].建筑知识,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