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微生物分析报告

微生物分析报告

微生物分析报告

微生物分析报告范文第1篇

目的:对比改善实验室质量管理前后临床微生物分析结果,探讨分析实验室质量管理的重要性。方法:回顾分析临床实验室质量管理前50例临床微生物检验结果作为对照组,实行实验室质量管理措施后的50例临床微生物检验结果作为观察组,两组结果进行对比,记录分析数据。结果:实施实验室质量管理措施前,临床微生物检验分析准确率86.00%。实施实验室质量管理措施后,临床微生物检验分析准确率为90.00%,两组检测结果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关键词:微生物检测;质量管理;结果分析

【中图分类号】

R249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3763(2014)08-0102-02

近年来,医院不断有新的耐药菌株出现[1],感染病例也不断增加,这对医院的临床微生物实验室不断提出新的挑战和要求。临床微生物检验分析的结果能够为医师临床提供可靠的治疗依据,同时还能提供合理使用抗生素和及时检测医院感染流行情况的依据。因此做好实验室质量管理工作,提高临床微生物检测分析准确性是提高患者治疗效果、降低患者治疗风险的有效途径。具体报告如下:

1 资料和方法

1.1 基本资料:

随机选取本院实行实验室质量管理措施前的50例临床微生物检测分析报告作为对照组,选取实行实验室质量管理措施后的50例临床微生物分析报告作为观察组。

1.2 实验室质量管理措施

1.2.1 形成科学合理的质量管理体系[2]:

参考ISO或国家制定的相关实验室管理的要求和标准,并与实际情况相结合,形成科学合理的质量管理体系,并形成文件,制定相应的程序文件、质量手册和操作手册等,提供给所有参与检验工作者参照和学习。

1.2.2 认真详细编写管理文件[3]:

SOP作为检验工作人员参照的主要指南和依据,它能保证所有检验工作人员的检验操作更标准规范和统一。SOP文件在编写时应当包含微生物标本的采集步骤、采集方法、使用试剂、培养基的制备方法、操作注意事项和相关参考文献。SOP文件编写完成后须有责任科室主任签字生效,不得随意更改。

1.2.3 标本采集方法:

明确采集标本的最佳时机,如应在发热时抽血培养标本,根据不同样本的采集要求明确适当的采集方法、所需要的培养器皿、培养温度、运送时间等,送检标本如不合格,应立即要求检验人员与临床进行联系。

1.2.4 检验人员素质培养[4]:

微生物实验室检验人员在上岗前应经过严格的培训,每一位检验工作人员都必须经过专业知识和实际操作两项测试的考核,考核通过才能从事微生物检验工作。除此之外,每年还应对检验人员进行培训再教育,不断提高检验人员的职业素质。

1.2.5 检验仪器校准:

所有检验仪器必须建立相应的制定校准程序和操作程序,定期对检验仪器进行校准,校准程序应包括校准的方法、可接受范围和期限。每做一次仪器维修和保养都要做好记录,并且在之后做好校准工作。更换过的鉴定板每更换一块都要标准菌株进行质量控制,细菌鉴定仪每次鉴定前都应该进行自动校准,采用化学试剂纸片对高压湿热灭菌器进行灭菌效果监测。

1.2.6 检验试剂及培养基:

所有用于检验的培养基和试剂都应该想进行登记记录,无论是商品化采购,每一样试剂都应该有明确清晰的产品信息,包括品名、批号、有效日期、浓度等。同时试剂在使用前都应该经过仔细的观察和检查,通过试剂颜色、厚度、是否有细菌污染现象、是否存在溶血、是否存在过多气泡等方面来检测试剂的质量。而检验所用的培养基和细菌鉴定板在石永强都应该观察包装是否破裂,是否在使用有效期内。试剂盒染色液的容器上应该明确表明相关信息,过期的试剂和染色剂绝对不能在继续使用。

1.2.7 加强与临床的沟通与配合:

与临床及时有效的沟通,向临床宣传正确的采集标本和运送标本的正确方法,以减少实验前的误差,提高检验分析结果的质量。

1.2.8 准确的检验报告[5]:

患者的检验结果在公布之前必须进行双责任人签字确认,包括检测分析操作者和复核主管签字确认。复核主管必须对检测报告的合理性、准确定进行审核和判断,要杜绝错误报告的产生 ,当出现严重威胁患者生命安全的检验结果时,复核人员要立即通知临床医生注意。

1.3 试验数据处理:

两组微生物检测分析结果采用统计学处理软件SSPS19.0处理,计数数据采用卡方检验,当P

2 结果

对照组50例微生物检测报告中有43例检测报告准确性有效,占总检测报告数量的86%;观察组准确性有效的检测报告为45例,占总检测报告数量的90%。观察组检测报告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检测报告有效率,两组结果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一所疾病防疫控制机构的检验水平、管理水平、科研水平的重要标志是实验室的管理和建设状况,这在很大程度上反应了疾病防疫控制机构的综合实力。随着各种关于实验室管理技术规范、管理法规的颁布实施,实验室的设计、建造、验收、检测过程等逐渐走向了规范化、法制化的轨道,这些措施的颁布和实施有效的提高了实验室的实施条件和环境质量,而严格的实验室质量管理体系使得检测试验操作更加规范化,这些因素都直接影响了微生物检测报告的质量结果,最终影响医师对患者的诊断治疗,影响国民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所以要在临床推广实施实验室管理措施体系。

参考文献

[1] 肖亚玲,康凤凤,王治国. 临床实验室质量管理和患者安全[J]. 中国医院,2014,02:7-9.

[2] 何梦林. 探讨临床微生物检验中质量控制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 中国医药导刊,2013,S1:347-348.

[3] 韩淑娥,孟芝君. 临床微生物实验室培养标本不合格的原因分析及解决对策[J]. 山西医药杂志,2013,12:1433-1434.

微生物分析报告范文第2篇

关键词 药品不良反应 回顾性分析 合理用药

近年来,随着《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和监测管理办法》等法律法规在医疗机构的贯彻实施,医院领导和临床医护人员对药品不良反应的重视程度不断提高,不良反应报告和监测工作呈良好发展趋势。为进一步探讨我院药品不良反应发生规律和特点,研究不良反应发生的因素,寻求避免或减少不良反应的方法,切实保障患者用药安全、有效,本文对我院收集的41 例不良反应报告进行回顾性分析和讨论。

1 资料来源与方法

1.1 资料来源

所有资料来源于2006年我院药剂科收集并呈报上海市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中心的报告41例。

1.2 方法

2006年度收集的不良反应报告,按性别、年龄、药品类别、不良反应临床表现类型、给药途径及不良反应结果等进行统计分析。

2 结果

2.1 病例资料

在 41例的报告中,男性18例,女性23例,女性比例略高于男性(1.277 8∶1)。在各年龄段患者分布情况中,年龄最小为31岁,最大为92岁。

2.2 不良反应涉及的药品种类

按照药品的作用、用途分类,对不良反应涉及的药物进行分类统计(表1)。

2.3 不良反应涉及的抗微生物药品种类

从表1可以看出,许多药物都会引起不良反应,其中以抗微生物药病例报告居多,占总报告数的46.35%。对不良反应涉及的抗微生物药品种类及构成比进行的分类统计见表2。

注:由于有些病例报告同时涉及两个药品,故大于总数19

2.4 不良反应累及系统(器官)及其临床表现

药品不良反应累及系统(器官)及其临床表现见表3。

*有些病例的药品不良反应同时累及多个系统(器官),所以总计例数为46例

2.5 不同给药途径引起不良反应的例数及其构成比

各种给药途径引起的不良反应如下:静脉滴注14例(34.15%);口服26例(63.42%);肌内注射1例(2.44%)。

2.6 药品不良反应的结果

不良反应的结果有治愈、好转、后遗症及死亡等情况。绝大多数不良反应病例在停用可疑药品并接受对症治疗后会有好转或治愈,只有极少数严重的不良反应可能导致后遗症甚至死亡。对本组41例报告结果进行的统计分析见表4。

3 讨论

3.1 性别、年龄对药品不良反应的影响

从统计数据来看,41例不良反应报告中女性高于男性。因为我院为老年护理医院,老年人由于肝、肾功能减退,药品代谢速率慢、血浆蛋白含量低等,同时还患有多种慢性疾病,合并用药增多。因此不良反应的发生率一般较高,而且一旦发生,情况相对比较严重,再加上原患疾病的影响,往往使病程延长甚至造成严重后果。因此,在临床实践中应考虑年龄因素对不良反应的影响,加强对老年病人的用药监护。

3.2 不同给药途径对药品不良反应的影响

在41例不良反应中,14例是由静脉滴注引起(占34.15%),26例由口服引起(占63.42%),1例由肌注引起。这可能与老年人用药习惯有关。尽管口服占的比例比静脉滴注高,但是不应忽视静脉滴注引起的药品不良反应。因为静脉给药可使药品直接进入人体,且静脉给药产生的不良反应的直接诱因较多,如内毒素、pH值、渗透压等,因此在临床上应引起充分重视[1]。

3.3 抗微生物药的合理使用

在41例不良反应报告中,抗微生物药引起的有19例,占总数的46.35%。不良反应临床表现有过敏反应、高热、头痛等全身性损害,皮疹、瘙痒等皮肤及其附件的损害,恶心、呕吐等胃肠道损害,头痛、头晕、失眠等神经系统损害,还有肝酶升高等。抗微生物药品的多种不良反应临床表现与其在临床上广泛应用有着密切的关系[1]。41例不良反应病例涉及抗微生物药品以喹诺酮类、抗结核病药、头孢菌素类、硝基咪唑类、青霉素类为主。

不良反应的发生与药品的使用频率高、剂量大有关。大量使用抗菌药品,使患者体内菌群失调,增加了疾病治疗的难度。在此提醒广大的临床医师:必须严格按照《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使用抗菌药物,减少或避免无明显指征用药、预防用药、联合用药、用药剂量过大、疗程过长等情况出现。以降低不良反应的发生率。

参考文献

微生物分析报告范文第3篇

[关键词] 药品不良反应;统计分析;镇江市

[中图分类号]R969.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3-7210(2007)12(c)-175-03

为了解ADR在我市的发生情况及其给患者造成的危害,笔者对2006年我市药品不良反应(Adverse Drug Reaction,ADR)监测中心收集的1 277例进行了总结分析,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对2006年我市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中心收集的1 277例ADR报告表采用Excel电子表和手工筛选方法,按患者性别、年龄、涉及药品种类、与ADR有关的抗微生物药种类、中药注射剂情况、给药途径、不良反应累及系统-器官及其临床表现等进行统计分析。

2 结果

2.1 药品ADR与性别、年龄的关系

在1 277例报告中,男性684例,女性593例,男性比例略高于女性,为1.151。在各年龄段患者分布情况中,年龄最小者不足1岁,最大为83岁。见表1。

2.2 涉及ADR有关的药品种类

在1 277份ADR报告表中,涉及大多数临床常用药品,参照国家ADR中心药品分类标准及《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临床用药须知》[1]分类方法,将涉及ADR的药品进行分类统计(表2)。

2.3 与ADR有关的抗微生物药种类

从表2可以看出,许多临床用药都会引起ADR,其中以抗微生物药物病例报告居多,共计677例,占总报告数的53.01%。现对ADR涉及的抗微生物药物品种及其构成比进行分类统计(表3)。

2.4 不同给药途径引起ADR的例数及其构成比

见表4。

2.5 与ADR有关的前十位药品

1 277份ADR报告表中前十位的药品排序见表5。

2.6 与ADR有关的中药注射剂情况

1 277份ADR报告表中,涉及中药注射剂的ADR共87例,占总例数的6.81%,其中严重ADR 2例,排列前十位的中药注射剂品种情况见表6。

2.7ADR累及系统-器官及其临床表现

一份ADR报告可能累及多个系统-器官的损害,按WHO国际药物监测合作中心药物不良反应术语器官分类代码进行分类,将1 277例ADR按其累及系统-器官及其临床表现分类,见表7。

3 讨论

3.1 性别、年龄对药品不良反应的影响

从表1的数据来看,在1 277例ADR报告中,男性比例高于女性,为1.151。从年龄分布看,ADR可发生在任何年龄组人群,其中31~40岁以及61岁以上的患者发生ADR的报告较多,对此我们要加以关注。不同年龄的患者其血浆蛋白与药品结合能力、药品代谢速度及肾脏排泄速度均不相同,因而,ADR的发生率也有所不同。特别是老年患者,随着年龄的增加,生理机能出现下降,使得药物的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都有变化,一旦发生ADR就比较严重,再加上原患疾病的影响,往往使病程延长,甚至造成严重后果。所以老年患者用药时应合理选用并尽可能避免多种药物同时使用。性别、年龄对ADR的影响程度还有赖于监测工作的进一步开展和相关研究工作的进展。

3.2 抗微生物药的合理使用

抗微生物药是临床广泛应用的一大类药物,在其发挥治愈疾病等积极作用的同时,也出现许多ADR。从表2的数据来看,抗微生物药物引起的ADR报告677例,占总数的53.01%,引起ADR例数排列前十位的药品均为抗微生物药(表5)。本组抗微生物药物ADR临床表现有皮疹、红斑疹、瘙痒、荨麻疹、斑丘疹、注射部位皮疹、注射部位瘙痒等皮肤及其附件损害,过敏样反应、寒战、发热、过敏性休克、变态反应、全身性水肿等全身性损害,恶心、呕吐、腹泻等胃肠系统损害,肝功能异常等肝胆系统损害,肾痛等泌尿系统损害,呼吸抑制、喉痉挛、呼吸困难等呼吸系统损害及其他损害。抗微生物药物的多种ADR临床表现与其在临床上广泛应用有密切关系,与国内以往报道一致[2]。

涉及抗微生物药物以头孢菌素类、非抗生素类、大环内酯类为主(分别占抗微生物药物种类的30.28%、21.57%、16.54%)(表3)。头孢菌素类涉及过敏性休克、肝功能异常、呼吸抑制等严重病例。

造成抗微生物药物ADR频繁发生的原因主要有两点:一是临床使用面广量大;二是抗微生物药的不合理使用。大量抗菌药品的使用,使患者体内菌群失调,增加了疾病治疗的难度,延长了患者住院时间,使治疗费用增加。因此,临床必须严格按照《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使用抗菌药品,在使用抗微生物药时应注意:对症选择合适的抗微生物药;严格注意药物间的相互作用及不良反应的叠加;肝肾功能不全患者慎用抗微生物药;详细询问患者既往药物过敏史,建议使用头孢菌素类药物前做皮试。减少或避免无明显指征用药、预防用药、联合用药和用药剂量过大、疗程过长等情况出现。

3.3 不同给药途径对药品不良反应的影响

从表4的数据来看,1 277例ADR报告中,789例是由静脉滴注引起,占不同给药途径比例的61.79%。静脉滴注给药引起的不良反应远高于其他给药途径。静脉给药一方面能快速达到药物的有效峰浓度,为及时控制病情奠定了基础,但由于静脉滴注给药不经过代谢就直接进入血液循环,产生ADR的直接诱因较多,如内毒素、pH值、渗透压、微粒[3]等,都会增加ADR发生的概率。因此,临床上应根据患者病情正确选择给药途径,能口服用药者尽量避免静脉给药,并且在输液过程中应加强观察,及时发现突发病情,以减少ADR的发生。

3.4 中药注射剂的不良反应监测

1 277例ADR报告中,有87例中药注射剂引起ADR,占总例数的6.81%(表6),其中严重ADR 2例。ADR临床表现为皮疹、恶心、呕吐、发热、寒战、心悸等,也出现肝肾功能异常、过敏性休克等严重ADR,对患者健康构成极大威胁。国家ADR中心历年的通报中多次涉及中药注射剂,如葛根素、鱼腥草等注射液。

导致ADR的原因有多种,如中药注射剂的杂质、微粒以及中药注射剂的配伍等。由于中药化学成分和中药组方都比较复杂,中药复方注射液组分更繁杂,中药的有效成分不明确,还混杂大量未知其安全性的成分,中药注射剂制备工艺相对简单,用简单的提取、精制工艺制备药品组成各不相同、化学成分极其复杂的中药注射剂,其安全性和有效性还有待进一步评价[4];对成分复杂的中药注射剂无法制定专属性强的定性、定量指标来控制其质量,中药注射剂质量标准有待进一步提高。因此,对临床应用中药注射剂应高度警惕,严格掌握适应证,严格按药品说明书使用,密切注意患者过敏史并加强用药监护,尽量避免与其他药物配伍应用,从而使中药注射剂更好地发挥其治疗作用,避免药源性疾病的发生。

3.5 受损器官系统分布情况

从表7可知,皮肤及其附件损害、全身性损害、消化系统损害、神经紊乱居前4位。其中皮肤及其附件损害占首位,共490例。这与此类反应容易观察密切有关,皮肤损害以皮疹为主,多数伴有瘙痒,一般较轻,但也有较严重的症状。其次是变态反应、发热、寒战等全身性损害,有481例,胃肠系统损害有476例,最多见的为恶心、呕吐、腹泻。神经紊乱233例,主要临床表现为精神运动发育障碍、失眠等。

3.6 应加强对国家通报品种的监测

国家《药品不良反应信息通报》迄今已了11期,1 277例病例中报告克林霉素注射液、莪术油注射液、清开灵注射液、加替沙星等药品不良反应都属国家通报品种,主要临床症状与国家通报基本相同,今后要严格加强对国家通报品种的监测。

随着药品不良反应病例报告数的增多,针对出现的药品不良反应情况,应加强药品不良反应监测工作,通过安全提示的方式,加快药品不良反应信息的传递,提醒广大公众注意药品存在的安全患,尽量避免严重药品不良反应的重复发生。建议生产厂家加强对产品的上市后监测,进一步开展完善工艺和质量标准的研究。建议医疗机构应正确制定用药方案,严格掌握适应证及用药剂量,提高合理安全用药水平,提高医疗质量,保证患者的健康。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药典委员会.临床用药须知[S].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12.

[2]陈建芬,郭辉,王琦.徐州市2004年药品不良反应报表分析[J].中国药物应用与监测, 2006,3(1):48.

[3]刘晓林. 2003年全省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分析[J].安徽医药,2004,9(2):155-156.

[4]周超凡.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的警示[J].中国药物警戒,2005,2(2):65.

微生物分析报告范文第4篇

关键词: 虚拟仿真实验 云雾物理 影响因子

通过虚拟仿真实验的开展,利用数值模拟分析影响云雾微物理的各个因子的作用,从而让学生在探索过程中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提升对云降水物理的学习和科研兴趣[1]。

本课程包含云雾微物理的虚拟仿真实验和相关理论知识的讲解,因此可以独立作为一门课程。通过图片和动画,学生深入理解气溶胶、垂直上升速度、湍流和夹卷对云微物理的影响。本课程也可以作为《云降水物理学》[2]这门理论课的一部分,进一步完善理论课的教学方式,活跃课堂气氛。例如可以在课堂上让学生用手机登录虚拟仿真实验的网站,现场做部分虚拟实验,剩下的作为课后作业完成。本课程可以让学生更深入理解寇拉曲线、云雾滴的凝结增长方程等理论知识。本教学中,应要求学生根据自己的想法,改变模式的初始条件,分析云雾微物理的变化。让学生学会探索、学会尝试,培养学生的科研兴趣,提高本科生的科研能力,在教学过程中寻找科研好苗子。

1.模块一:核化和凝结增长理论知识

(1)模块的设计目的

系统介绍同质核化、异质核化、寇拉曲线(温度效应、溶质效应、曲率效应)。

(2)模块的设计方案和功能

通过视频阐述水汽和热量的扩散规律(水汽的扩散、热量的扩散)、单个液滴的扩散增长过程(扩散增长基本方程、通风因子的作用、动力学效应)和云滴群的扩散增长。

实验报告要求:总结核化的分类、寇拉曲线峰值的含义、凝结增长的过程(100分)。

2.模块二:气溶胶对云微物理的影响

(1)模块的设计目的

帮助学生理解寇拉理论和云滴的凝结增长理论。

(2)模块的设计方案和功能

设置垂直上升速度为一个固定值,如2ms-1,进行如下数值实验。

设置若干组气溶胶数浓度、若干组谱型参数和若干组化学成分,让学生自由选择一个数浓度、谱型参数和化学成分,然后运行气泡模式,做出云滴谱随高度变化的动画,以及云滴数浓度、平均半径和含水量等随高度的变化图。

要求学生保持气溶胶数浓度、谱型参数和化学成分中的两个参数不变,只改变另外一个参数,然后运行气泡模式,做出与前一步骤中相同的动画和图,分析改变一个参数后对云微物理量的影响。重复进行,让学生在探索中学习气溶胶是如何影响云微物理的,最重要的参数是什么?

实验报告要求:描述不同参数改变后,云微物理量的变化特征(占80分);根据寇拉理论,给出云微物理量变化的内在原因(占20分)。

3.模块三:从微观角度分析雾霾区分的难点

(1)模块的设计目的

帮助学生深入理解寇拉理论,并了解从微观角度区分雾霾的困难所在。

(2)模块的设计方案和功能

设置模式所允许的最小垂直上升速度,如0.1ms-1,此时过饱和度较小,接近雾过程,重复2.2中的实验,分析雾中活化的气溶胶和未活化的气溶胶所占的比例,让学生思考雾霾是否可分。这是目前的热点问题,也是云降水物理教学的一个重点和难点。

目前气象行业标准中区分雾霾的标准都是宏观上的,其实从微观角度区分雾霾更准确,因为寇拉曲线可以明确地说明是雾滴还是霾粒子。假如规定未活化的气溶胶所占比例达到80%以上时,称为典型霾;未活化的气溶胶所占比例不到20%时,称为典型雾;如果介于20%到80%之间,则称为不可分的雾霾。让学生做数值实验,分析气溶胶的数浓度、谱型参数和化学成分是如何影响雾霾的区分的。

实验报告要求:给出典型霾、典型雾和“不可分的雾霾”这三种天气现象发生时气溶胶数浓度、谱型参数和化学成分的组合,每一种类型的天气现象至少给出一种组合(占100分)。

4.模块四:垂直上升速度对云微物理的影响

(1)模块的设计目的

帮助学生理解云群滴凝结增长理论。

(2)模块的设计方案和功能

在气溶胶三个参数都保持不变的情况下,让学生改变垂直上升的速度、运行模式,做出不同垂直上升速度条件下,过饱和度、云微物理量和谱分布随高度变化的动画。

实验报告要求:根据不同的模拟结果,做出动画或者图形,解释垂直上升速度对云微物理量的影响(占80分);根据云群滴凝结增长理论,给出云微物理量变化的内在原因(占20分)。

5.模块五:湍流对云微物理的影响

(1)模块的设计目的

帮助学生理解湍流起伏增长理论。

(2)模块的设计方案和功能

将利用犹他大学的夹卷混合气泡模式设计该模块。考虑到学生对夹卷混合气泡模式不熟悉,将用图形和文字说明该模式的功能。

传统的气泡模式的模拟区域是一个气泡,相当于三维模式的一个网格点。夹卷混合气泡模式的模拟区域不再是一个网格点,而是具有一定宽度、长度和高度的立方体,可以用来模拟云中的湍流过程,比传统的气泡模式先进。

让学生在夹卷混合气泡模式中设置一个湍流耗散率,把模拟区域分成若干小立方体,做出每一个小立方体内云微物理量和谱分布随高度变化的动画,要求学生对不同小立方体内的结果进行比较。

让学生改变湍流耗散率的值,做出类似的动画,对比不同耗散率条件下,不同小立方体内结果的差异。

在每一个湍流耗散率条件下,作出整个模拟区域内的云微物理量和谱分布随高度变化的动画。

实验报告要求:根据不同的模拟结果,画出动画或者图形,解释湍流耗散率对云微物理量的影响(占80分);根据起伏增长理论,给出云微物理量变化的内在原因(占20分)。

6.模块六:夹卷对云微物理的影响

(1)模块的设计目的

帮助学生理解夹卷混合过程。

(2)模块的设计方案和功能

设置三个参数(夹卷率、夹卷发生的高度和环境空气中的相对湿度),让学生保持两个参数不变,只改变第三个参数,画出谱分布随高度变化的动画,分析第三个参数的影响。

让学生探索夹卷混合过程对云滴谱增宽的影响。观测到的谱分布比理论计算的谱要宽,这是一个悬而未决的科学问题。要求学生画出不同夹卷率、夹卷高度、相对湿度条件下,云滴谱的标准差和离散度随高度的变化图。

实验报告要求:利用模拟结果,分析夹卷率、夹卷发生的高度和环境空气中的相对湿度对云滴谱分布及谱宽等的影响(占80分),并探讨内在机理(占20分)。

参考文献:

[1]王静,朱彬,华兴夏,等.基于“做中学”理念的云降水物理学实践教学改革研究[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4(7):145-148.

微生物分析报告范文第5篇

【关键词】 药品不良反应;分析;合理用药

作者单位:518116广东省深圳市龙岗区杨梅岗手外科医院

随着临床上各类药物的广泛使用,药物的不合理使用和滥用的问题日益加重,其ADR 的发生率也日渐增高。ADR监测工作在我国逐渐展开,并引起普遍关注。在临床上对药物引起ADR及其临床表现,做到及时报告,对其发生原因进行分析以引起临床医师的注意,将有利于提高医疗水平和治愈率,降低死亡率,节约医疗费用。本文拟就我院2003~2010年度上报的312例ADR进行回顾性分析,以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

1 资料与方法

收集ADR报312例,将患者性别、年龄、用药种类、给药途径、涉及器官或系统以及临床表现、ADR结果等信息导入Excel建立数据库,进行统计和分析。

2 结果

2.1 患者性别与年龄分布312例不良反应中,男172例,女160例,男女之比1.07∶1;年龄2~88岁,中位年龄49.4岁。

2.2 不同给药途径与ADR的关系 静脉注射给药引发的有312例(82.13%),口服给药76例(11.04%),其他给药(肌内注射、皮下注射、腹腔给药、皮肤给药、外用等)5l例(11.62%)。

2.3 药品种类与ADR的发生根据有关文献1]对312例ADR中涉及的药品进行分类,共涉及15类109个品种,抗微生物药物引发的ADR所占比例最高,有224例,占72.02%;其中,以喹诺酮类(42.48%)和头孢菌素类(29.54%)为主。其次是抗肿瘤药。

2.4 ADR涉及的器官或系统及临床表现ADR报告中皮肤及其附件损害125例(40.13%),临床表现多为皮疹和瘙痒,其次为全身性损害73例(23.39%)和消化系统ADR 38 例(12.20%)。

3 讨论

药物引起ADR涉及不同年龄段的人群,以老年患者为多,这是由于老年患者生理特点所致。老年人的药物吸收、分布、代谢、排泄等功能均降低,肝、肾功能减退,故易造成积蓄中毒。因此,老年患者用药时,必须注意用药量及药物之间的相互作用,在用药时必须考虑其生理特点而适当调整药物剂量和给药时间,以减少ADR的发生。此外,老年人往往伴有不同程度的心脑血管疾病和其他多脏器疾病,使用药品较多,而其体质和免疫功能相对较差,更易发生ADR。因此,应加强对老年人的用药监护。

引发ADR例次最多的是抗微生物药,抗微生物药用于细菌、病毒感染的治疗与预防,临床应用非常广泛,涉及每一个科室,使用率非常高2],其ADR数量也高。其中喹诺酮类最多,头孢菌素类次之。新一代氟喹诺酮类药物由于抗菌作用强、使用方便、头孢菌素类药物特别是第3代头孢菌素,因抗菌谱扩大、耐酶性能强,在临床上应用也很广泛,ADR报道也很多 临床应加强抗菌药物的合理使用,避免或减少无指征用药、无指征预防用药、盲目联合用药、用药剂量过大3]。

中药注射剂引发的不良反应亦随之增多,原因可能是中药制剂成分复杂,不易提炼精制,同时,在炮制、运输、储存过程中理化性质的变化均可能引发ADR 4]。

另外,人们从主观上对中药制剂不良反应的认识不足,中药普遍被认为药性平和,应用安全,往往忽视了其不良反应5],有的患儿家长甚至主动提出要为他的孩子使用中药制剂。建议临床医师谨慎使用中药注射剂,严格掌握中药注射剂的用药指征、用药途径、用药配伍,以减少ADR的发生。药品可因给药途径、剂型不同而发生不同的ADR。静脉滴注给药比其他方式给药更易引发ADR,主要是该方式直接将药物输人血液,药物的pH、渗透压、微粒、内毒素等均可能成为引发ADR的因素。因此,生产厂家一定要严把药品质量关,而医务人员必须正确操作、合理使用,避免因药品配伍不当、浓度过高、配制液体放置时间过长、滴注速度过快或过慢等引发ADR。

医务人员应增强对ADR的认识,对患者应详细交代各药在用药期问可能出现的毒副作用,并注意观察患者用药过程,做到早预防、早处理,把毒副作用对身体的伤害程度降到最低。

参 考 文 献

[1] 陈新谦,金有豫,汤光.新编药物学.第16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7.

[2] 谢金洲.药品不良反应与监测.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4:45.

[3] 魏淑波,陈伟民,张全英.药品不良反应报告表质量评价及分析.抗感染药学,2008,5(3):1871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