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微生态制剂

微生态制剂

微生态制剂

微生态制剂范文第1篇

随着微生态学理论研究的不断深入。微生态制剂(或称微生态调节剂microeclogial modulator)也随之迅速地发展起来。从本世纪初梅切尼科夫(Elie metchnikoff)在欧洲提倡饮用酸牛奶可健康长寿以来,微生态制剂亦从此而风行于世界各地。70年代德国Volkor rusch在赫尔本建立了微生态学研究所,并从事对双歧杆菌、乳杆菌、大肠杆菌等活菌作生态疗法的研究与应用。日本微生态制剂发展较快。80年代初已有26种微生态制品用于医疗和保健。其他各国亦多种微生态制品投放市场,而且数量和品种亦在不断扩大。我国最早使用微生态制剂乳酶生(表飞鸣)来治疗肠道疾患。80年代初大连医科大学康白教授首先研制成功促菌生(蜡杆芽胞杆菌)以来,事后各种活菌微生态制剂相继研制成功。并陆续投放市场,这些微生态制剂一问世,便受到了人们的普遍关注和欢迎,并以惊人的速度、良好的效果被更多人群所接受。其主要原因是因为该制剂能纠正微生态失调,调节人体微生态平衡,起到有病辅治、未病防病、无病保健的主要作用〔1~3〕。

1 微生态制剂的定义和类型〔3~5〕

微生态制剂是在微生态学理论的指导下,调整生态失调(microdysbiosis)保持微生态平衡(microeubiosis),提高宿主(人、动植物)健康水平或增进健康佳态(wellbeing)的生理性活菌制品(微生物)及其代谢产物以及促进这些生理菌群生长繁殖的物质制品。目前国际上已将其分成3个类型,即益生菌(Probiotics)、益生元(Prebiotics)和合生素(Synbiotics)。

益生菌(Probiotics)又称益生素,是指投入后通过改善宿主肠道菌群生态平衡而发挥有益作用,达到提高宿主(人和动物)健康水平和健康佳态的活菌制剂及其代谢产物。近年来,国内外研制出多种益生菌活菌制剂,其基本指导思想是用人或动物正常生理菌群(normal microbiota)的成员,经过选种和人工繁殖,通过各种途径和剂型制成活菌制剂,然后再以投入方式使其回到原来环境,发挥自然的生理作用。目前应用于人体的益生菌有双歧杆菌、乳杆菌、肠球菌、大肠杆菌、枯草杆菌、蜡样芽肠杆菌、地衣芽胞杆菌、丁酸梭菌和酵母菌等。

益生元(Prebiotics)是指能够选择性地促进宿主肠道内原有的一种或几种有益细菌(益生菌)生长繁殖的物质,通过有益菌的繁殖增多,抑制有害细菌生长,从而达到调整肠道菌群,促进机体健康的目的。这类物质最早发现的是双歧因子(bifidus factor)。如各种寡糖类物质(oligosaccharides)或称低聚糖。常见的有乳果糖(lactulose)、蔗糖低聚糖(oligosucrose)棉子低聚糖(oligofaffinose)、异麦芽低聚糖(oligomaltose)、玉米低聚糖(cornoligossacharides)和大豆低聚糖(soybean oligosaccha-rides)等。这些糖类既不被人体消化系统消化和吸收,亦不被肠道菌群分解和利用,只能为肠道有益菌群如双歧杆菌和乳杆菌利用,促进有益菌的生长繁殖,抑制有害菌的生长,从而达到调整肠道正常菌群的目的。其它尚有一些有机酸及其盐类,如葡萄糖酸和葡萄糖酸钙以及我国的某些中草药类,如人参、党参、黄芪等或茶叶提取物亦能起到益生元的作用。

合生素(Synbiotics)是指益生菌和益生元同时并存的制剂。此类制品是以益生菌和益生元同时并用,服用后到达肠腔可使进入的益生菌在益生元的作用下,再行繁殖增多,使之更有利于发挥抗病、保健的有益作用。此类制剂已经在我国面市,并有逐渐增多的趋势,其中“希尔春多元养生素”是个典型的代表。

2 微生态制剂的国内外研究和生产概况〔3、5~8、11〕

早在本世纪初(1907年)着名细菌学家梅切尼科夫即提出饮用酸奶可以延年益寿的假说以来,而微生态制剂真正用于防治疾病却是近20年的事。

日本是世界上研制开发和利用微生态制剂较早的国家之一,其产品主要是双歧杆菌活菌制剂。在70年代初,已将双歧杆菌活菌制剂用于临床治疗腹泻。至80年代中期已有26种产品,90年代已达到饱和状态。据报 道至今在日本生产这类制剂年产值达200亿日元以上的企业已有10余家。其品种分3大类。即双歧杆菌食品(包括双歧酸奶,双歧杆菌乳制品、双歧杆菌面包及饼干类)。双歧杆菌保健食品(含双歧因子),以双歧杆菌促生因子为中心的特定保健食品(包括强化寡糖类食品及双歧杆菌、乳杆菌培养物的提取物等)和双歧杆菌药品(包括单菌制剂和联菌制剂),其剂型有粉剂、颗料剂、锭剂、胶囊剂和微胶囊剂等多种。

其他许多国家,例如德国、美国、法国、意大利、荷兰、英国、俄罗斯和韩国等亦都有不同类型的微生态制剂的产品,有的产品近年来已进入我国市场。

但目前国际上对开发新微生态制品的主要方向已从单纯的“益生菌”或“益生元”转向结构合理、效果更加优越的“合生素”这一方面。即“益生菌”和“益生原”同时并存或并用的制剂。据日本报道:实验研究已经证明,在双歧杆菌活菌制剂中加入双歧因子(例如各种类型低聚糖)后,其效果比不加的制剂提高10~100倍。其次,正在开发能使活菌制剂有更好稳定性的新剂型,例如肠溶胶囊和微胶囊剂型。它们不仅能保持活菌在产品中延长存活时间,而且人体服用时更能通过胃酸这个屏障。保证有更多益生菌进入肠道而使其发挥有益的作用。再者,增加活菌制剂中的活菌数量(为108~109/g)。此外,有些国家正在利用分子生物学和遗传工程技术、改造生理性细菌的遗传基因,将外源性有益基因转入生理性细菌中,构建成优良的工程菌株等的研究,从而研制出更多更有效的新型微生态制剂,造福于人类。

随着微生态学理论的发展。近年来我国微生态制剂的研究和开发,亦获得迅速发展。国内已被批准药准字的单一菌种的产品就有丽珠肠乐、回春生(双歧杆菌)、金双歧(双歧杆菌)、促菌生(蜡样芽胞杆菌)、整肠生(地衣芽胞杆菌)、降脂生(肠球菌)、抑菌生(枯草杆菌)等。多菌联合制剂有培菲康(双歧杆菌、嗜酸乳杆菌、粪链球菌)和乳康生(蜡样芽胞杆菌和干酪乳杆菌)等。还有异构化乳糖和甘露低聚糖等。而作为保健药品和保健食品的制剂就更多了,在此不再一一举例。

3 微生态制剂的主要作用机理〔2、3、6~7〕

微生态制剂与其它药物不同,从理论上讲,它优于抗生素,克服了应用抗生素所造成的菌群失调、耐药菌株的增加以及药物的毒副反应。实践证明,微生态制剂的优越性即健康人群使用它来增进健康素质,提高健康水平,达到防病治病目的,其作用机理有下列几个方面:

3.1 生态平衡理论 微生态学认为,人体、动植物体表及体内寄居着大量的正常微生物群。宿主、正常微生物群和外环境构成一个微生态系统。在正常条件下,这个系统处于动态平衡状态。这一方面对宿主有利,能辅助宿主进行某些生理过程;另一方面对寄居的微生物有利,使之保持一定的微生物群落组合,维持其生长与繁殖。在微生态系统内微群落水平中,少数优势群对整个群落起着决定作用,而在微种群内部中优势个体对整个群落起着控制作用。一旦因种种原因而失去优势种群,则微群落就会解体。若失去优势个体,则优势种群更替,并改变了微生态平衡。例如,由于抗生素、放射治疗、手术和过敏性疾患等因素引起正常菌群变化,微生态平衡遭到破坏,即生态和菌群遭受失调,引起一系列临床症状。如双重感染

和免疫力降低等。利用宿主体内的正常微生物优势菌群成员的益生菌,制成的微生态制剂,可以调节失调的菌群,使宿主体内恢复正常的微生态平衡,达到防病治病的目的。

3.2 生物屏障理论 生物屏障理论又称生物拮抗理论,肠道

内正常菌群直接参与机体生物防御的屏障结构,包括化学屏障和生物屏障,生物屏障是指肠内主要菌群的代谢产物例如乙酸、乳酸、丙酸、过氧化氢及细菌素等活性物质,可阻止或杀灭病原微生物在体内的定植。生物屏障是指定植于粘膜或皮肤上皮细胞之间的正常菌群所形成的生物膜样结构,通过定植保护作用影响过路菌或外来致病的定植、占位、生长和繁殖。微生态制剂中的益生菌就是这类正常菌群中的成员,可参与生物屏障结构,发挥生物拮抗作用。

3.3 生物夺氧理论 根据正常微生物群的自然定植规律,人或动物出生时是无菌的,出生后不久就被一系列微生物细菌定植了。定植的顺序先是需氧菌,后是兼性厌氧菌,随后的是厌氧菌。厌氧菌之所以不能先定植,是因为自然生境内有过多的氧。在需氧或兼性厌氧菌生长一段时期后,由于氧被大量消耗,从而提供了厌氧菌生长条件,厌氧菌才能生长。厌氧菌虽然不能先定植,但是整个微生态系统中其数量上占据首 位,并保持着一定的生态平衡。利用无毒、无害、非致病性微生物(如蜡杆芽胞杆菌等)暂时在肠道内定植,使局部环境中氧分子浓度降低,氧化还原电位下降,造成适合正常肠道优势菌生长的微环境,促进厌氧菌大量繁殖生长,最终达到微生态平衡。

3.4 三流循环学说 三流循环其主要内容是能量流、物质流及基因流的循环。

能量流即能源运转,正常微生物群的内部与其宿主保持着能源交换和运转的关系。现在已提出一个生态能源学的分支,它们研究人类、动植物与正常微生物之间。正常微生物与正常微生物之间所存在着能源的交换关系。近年已从电子显微镜的观察中发现,人和动物肠上皮细胞的微绒毛(microvilli)与正常细菌细胞壁上的菌毛(pili)极为贴近,并发现有物质交换的现象发生。

物质流即物质交换 正常生理菌群的能源与物质均依赖于宿主,不存在宏观生态学中的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的区别。但都存在着降解(catabolison)与合成(anabolism)的代谢。降解与合成是微生物代谢中的必然途径,这与宿主细胞的功能是一致的。正常生理微生物菌群与宿主细胞通过降解和合成代谢进行物质交换。裂解的细胞与细胞外酶可为微生物利用,而微生物产生的酶、维生素、刺激素以及微生物降解的细胞成分也可为宿主细胞利用,如此反复进行着物质交换。

基因流即基因交换 在正常微生物之间有着广泛的基因(即DNA)交换,例如耐药因子(R因子)、产毒因子等都可在正常微生物之间通过物质的传递进行交换。微生态制剂可以作为非特异性免疫调节因子,促进机体吞噬细胞的吞噬能力和促进B淋巴细胞产生抗体的能力。这不仅可以抑制腐败菌和致病菌的生长,还可降解肠道的有毒物质(如氨、酚、内毒素等),保证微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物质流和基因流的正常运转。

4 微生态制剂的应用〔3、7~12〕

4.1 微生态制剂的作用

4.1.1 调整微生态失调 宿主体内的正常微生物群,由种属、定位、年龄、生理状态及其与外环境的适应性具有特定的定性、定量与定位的结构关系,这个结构就是微生态平衡。如果这个平衡遭到扰乱(如抗生素及其它药物、同位素、激素和外科手术影响等),就可产生微生态失调。作为微生态制剂应具有调整微生态失调的作用。

4.1.2 生物拮抗 微生态制剂具有定植性、排他性及繁殖性。微生态制剂中的活菌应成为微群落中的成员,进入生境后能够卷入机体的微生态体系中,对非机体本身的微生物能够起到拮抗作用。

4.1.3 代谢产物 微生态制剂所致的代谢产物如乳酸、醋酸、丙酸、过氧化氢和细菌素等活性物质,能改善机体生境的生物化学和生物物理环境。抑制外来和致病微生物的繁殖,从而有利于机体保持生态平衡。

4.1.4 增强免疫 微生态制剂可以作为非特异性调节因子,通过细菌本身或细胞壁成分刺激机体免疫细胞,使其激活,产生促分裂因子,促进吞噬细胞活力或作为佐剂发挥作用。此外,微生态制剂中的益生菌还可发挥特异性免疫功能,促进机体的B细胞产生抗体的能力。

4.1.5 促进机体营养吸收 微生态制剂中的益生菌(如双歧杆菌和乳杆菌等),在机体内能够合成多种维生素,如尼克酸、叶酸、烟酸、维生素B1、B2、B6和B12等。促进机体对蛋白质的消化、吸收和利用。促进机体对钙、锌、铁和维生素D的吸收,具有帮助消化增进食欲的作用。

4.1.6 延缓衰老 微生态制剂有利于补充老年人体内双歧杆菌和乳杆菌等优势菌群的缺失,坚固肠道生物屏障结构,参与肠道菌膜的重建,从而直到重要的占位保护作用和排它性的生物拮抗作用。并能分泌多种有机酸、细菌素和抗菌物质,构建化学屏障、使异常增殖的腐败菌减少。并大大地减少机体对有毒产物(组胺、酷氨、腐胺、硫化氢、吲哚、亚硝盐和酚类等)的产生与吸收,有利于脏器功能的正常发挥及衰老进程的延缓。微生态制剂作为免疫赋活剂或非特异性免疫调节因子,可激活或促进机体的细胞和体液免疫功能,这就有利于机体免受致病微生物的侵袭和损害。微生态制剂中的益生菌还具有激活机体细胞内超氧化歧化酶(SOD)、过氧化氢酶和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的作用,促使抗氧化物产生,减少自由基的损伤和延缓老化作用。因此,微生态制剂对老 年人保健作用就在于通过对机体体内微生物菌群调整,激发机体本身的效应(如微生态系、免疫系和代谢系的活动),来达到调节自身,延缓衰老进程的目的。

4.1.7 防病治病 微生态制剂通过扶正祛邪,调整体内环境,已显示出对某些疾病起着预防和治疗的作用。

4.2 微生态制剂的应用范围

微生态制剂应用范围包括医用微生态制剂,兽用微生态制剂和农用微生态制剂等。

兽用微生态制剂主要分两类:一是兽用,多采用乳酸杆菌、双歧杆菌、蜡状芽胞杆菌等活菌制剂,用于防治畜、禽、鱼的消化道、泌尿道疾病;二是微生物饲料添加剂,多以乳酸杆菌和蜡样芽胞杆菌为主,用于猪、牛、鸡、兔等禽畜的育肥、抗病,可代替抗生素,减少有毒物质在体内的残留量。

农用微生态制剂:已研制成增产菌是多种蜡样芽胞杆菌构成的植物微生态制剂,通过调节微环境、寄主、正常微生物种群和病原物之间的平衡。对农作物可提高产量达10%~30%。它的推广,已取得了巨大的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此外,利用多种微生物制成土壤微生态制剂也正在研制和试用中,它可以改良土壤生态结构,有利于植物生长发育,最终达到增产丰收的目的。

医用微生态制剂已广泛应用于临床上对多种疾病的防治,其使用范围还在不断扩大,现已成为人们作为有病辅治、未病防病、无病保健的重要生物武器。

4.2.1 多种胃肠道疾病的防治 微生态制剂一般都具有调整肠道菌群失调,改善微生态环境的作[:请记住我站域名/]用,故对各种原因引起的急、慢性肠炎、痢疾、结肠炎等具有良好的预防和治疗效果。

4.2.2 医源性感染疾病的防治 用微生态制剂治疗因临床大量使用抗生素而引起的肠道菌群紊乱,念珠菌、肠珠菌占优势而厌氧菌明显减少等所引发的抗生素相关性腹泻,伪膜性肠炎均具明显疗效。可解除大量抗生素使用或滥用所造成的严重毒副作用。

研究中还表明,现代农药、现代医疗诊疗技术:如大量应用细胞毒性药物、激素、同位素、免疫抑制等治疗,以及手术后原因均可直接和间接地破坏机体内正常微生物的生长与繁殖,造成微生态失调,引发各种医源性疾病,也可应用微生态制剂治疗而获得良好效果。

4.2.3 肝脏疾病的防治 双歧杆菌和乳杆菌活菌制剂能抑制肠道腐败菌和产生尿素酶细菌生长。从而可降低肝炎、肝硬化和肝

昏迷患者血液中的内毒素水平,改善肝脏功能。由于使用微生态制剂可使肠内菌群恢复正常。因此可改善肝脏的蛋白质代谢,并使肝脏解毒功能得以恢复。因而对肝脏疾病能起到辅助治疗作用。

4.2.4 便秘的防治 由于服入的微生态制剂中含有大量的双歧杆菌或乳杆菌,它们在体内代谢过程中产生多种有机酸, 使肠腔内pH值下降,Eh电势降低,调节肠道的正常蠕动,缓解便秘。

4.2.5 婴幼儿保健 采用微生态制剂可以有效地预防和治疗因牛奶喂养婴儿引起的坏死性结肠炎及各种婴幼儿腹泻,并可增强对疾病的抵抗能力。因为经过益生菌发酵的产物中,铁、锌、锰和铜的含量增高。经益生菌发酵后的奶制品,其微量元素的含量也有提高。

4.2.6 防治高胆固醇血症 研究中已经表明,双歧杆菌、乳杆菌的微生态制剂,服后可使胆固醇转化为人体不吸收的粪甾醇类物质。人体试验已经证实,食用乳杆菌和嗜热链球菌的酸奶,可降低血液中胆固醇含量的5%~10%,这对于治疗和缓解胆固醇血症有一定的疗效。

4.2.7 防治癌症 研究表明,服用含有双歧杆菌、干酪乳杆菌的微生态制剂,可促进机体内吞噬细胞的活力,增强机体免疫功能,降解肠内亚硝胺等致癌物质,并已发现对癌细胞也有一定的抑制作用。

5 微生态制剂的发展与前景〔2、3、9〕 医用微生态制剂,近年来已在国内外迅速崛起,方兴未艾,这是医学发展的必然,科学进步的结果。微生态制剂的出现,给医学科学带来了又一次革命。

微生态制剂与其它药物不同,它能起到“已病辅治、未病防病、无病保健”的重要作用。微生态制剂的重点是“无病保健”。这就是说,即使健康人群,也可以服用,增进健康素质,提高健 康水平。当然也同时产生防病、治病作用。微生态制剂通过扶植正常微生物种群,调整生理平衡,发挥生物拮抗作用,从而可排除致病菌和条件致病菌侵袭。在抗生素和免疫抑制剂应用日益普遍的今天。人们已认识到它们在恢复人体健康的同时,也给人群带来某些菌群失调所引起疾病的阴影。人们在寻求更好的防病治病的措施时,微生态制剂便受到了人们的关注和欣赏。因为它能克服机体菌群失调的弊端。纵观现有各种药物,能够代替抗生素作用的,尚无端倪。但是,微生态制剂却颇有可能。随着微生态学的发展与完善,通过生物工程技术,改造微生物菌群的遗传基因,筛选各种有益的中草药,将会研制出更多更好的新型微生态制剂,用于加强和改善宿主机体的各种生理功能,起到防病治病,促进发育,增进体质,延缓衰老及预期长寿的目的。益生菌与益生元的研究,目前国内外不仅进入高潮,而且已形成强大的产业。据日本报道生产这类制品的厂家产值在100亿日元以上的就有10余家。我国生产微生态制剂的厂家(包括:医药、保健、饮料、化妆品等)已达到30~40家。而新厂还在继续涌现。21世纪是生物科学世纪,也是微生态制剂的辉煌时代,让微生态领域与药学领域互相渗透,相互协作,为研制出更好更多的微生态制剂作出贡献。

6 参考文献

1.康白.微生态学.大连:大连出版社,1998.

2.康白.微生态学原理.大连:大连出版社,1996.

3.杨景云主编.医学微生态学.北京:中国医学科技出版社,1997.

4.Aranoe BA,Cebra J J,Beuth J B,et al.Review,Zb1.Bakt,283:431.

5.袁佩娜.微生态制剂概况.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中国生物制品规程一部(试行规程).1995.

6.康白.微生态学研究.大连:中国微生态学杂志社编,1995.

7.袁杰利编.肠道菌群与微生态调节剂.大连:大连海事大学出版社,1996.

8.鲍行豪,沈为民,沈永芳.微生态保健制品的分析与应用,科技通报,1998,14(2):120.

9.于敏、霍继明、杨景云.微生态调节剂的作用与发展趋势,中国微生态学杂志,1998,10(2):117.

10.王霞、张喜儒.双歧杆菌研究进展,中国微生态学杂志,1997,9(2):61.

微生态制剂范文第2篇

微生态制剂是利用正常微生物或促进微生物生长的物质制成的活的微生物制剂,它可以调节微生态平衡[1],维持机体内菌群的种类及数量的正常分布,起到预防疾病,提高免疫力的作用。随着微生态制剂的研发步伐的加快,微生态制剂品种越来越多,应用的范围也越来越广泛,特别是儿科。微生态制剂主要用于防治小儿变态反应性疾病、小儿肺炎继发腹泻、婴幼儿腹泻、新生儿黄疸、早产儿喂养困难疾病。本文结合临床和有关资料报道对微生态制剂的药理作用以及在儿科的临床应用进行阐述。

微生态制剂的药理作用

微生态制剂是利用正常菌群或其促进物质制成活的生物制品,其作用就是调整生态失调,保持微生态平衡,促进健康的作用,作用机理是使肠道内减少或缺乏的正常微生态在数量上或种类上恢复其生态平衡。目前,用于微生态制剂的菌种有地衣芽孢杆菌、片球菌、明串珠菌、链球菌、肠球菌、乳酸球菌、乳酸杆菌和双歧杆菌等。临床分为3个类型即益生菌、益生元和合生素。

微生态制剂的临床应用

小儿腹泻病:小儿腹泻是小儿常见的一种疾病,特别是6个月~2岁婴幼儿,发病率最高,这是由于小儿胃肠道发育尚未成熟,消化吸收功能还不健全,受饮食的冷热、软硬等变化影响很大,还与天气的冷热有较大的关系,小儿受温度的影响较大,一旦受凉,也容易造成胃肠道的不良反应,造成菌群失调,而引起腹泻,严重影响了小儿健康和发育。近年来国内外应用微生态制剂通过调整肠道微生态平衡,抑制肠道病原菌繁殖,从而达到治疗腹泻的目的。长双歧杆菌能在肠黏膜上通过磷酸壁与肠黏膜上皮细胞相互作用密切结合,形成生物学屏障[2],构成肠道定植抵抗力,阻止致病微生物的定植与入侵,且长双歧杆菌能产生较多的乳酸和乙酸,降低肠道pH值,抑制致病菌的生长,可减少肠道毒素的产生和吸收。同时还可激活人体吞噬细胞的吞噬活性,增加人体免疫力。

功能性胃肠道疾病:功能性胃肠道疾病病因不明确,可能与肠道运动功能失调、内脏敏感性增高、黏膜免疫炎症、中枢和肠神经轴调节异常、肠道菌群紊乱等有关,目前缺乏有效的治疗。益生菌具有酸化肠道、改善排便和调节肠道免疫炎症反应的作用。对功能性消化不良、功能性便秘和功能性腹痛,推荐使用双歧杆菌、乳杆菌、粪链球菌、枯草杆菌、酪酸梭菌等益生菌药物[3]。

微生态制剂与变态反应性疾病:目前,过敏性疾病的发病率逐年上升,已经成为全球关注的焦点,变态反应性疾病包括:药物过敏、食物过敏、特应性皮炎、结膜炎、哮喘、过敏性鼻炎等。哮喘的发生与胃肠道双歧杆菌和乳酸杆菌减少有关,应用微生态制剂可以调节菌群之间的数量与种类的平衡,使菌群失调的机体恢复正常,从而达到治疗的目的。临床上多推荐使用酪酸梭菌、枯草杆菌、粪链球菌、乳杆菌和双歧杆菌制剂作为辅助治疗。

展 望

微生态制剂从应用至今,均未引起严重不良反应,是一类比较安全的药物,随着研究的深入,微生态制剂的临床作用已经得到认可和确认,病情逐步成为研究的热门话题。特别是一些发达国家,研究的更为深入,而且日益兴盛,特别是随着基因工程的发展,微生态学步入了宏基因组学时代,微生态制剂会有一个新的发展契机。

参考文献

1 Parent D,Bossens M,Bayot D,et al.Therapy of bacterial vaginosis using exogenously applied Lactobacilli acidophili and a low dose of estriol:a p lacebo controlled multicentric clinical trial[J].Arzneimittelforschung,2010,46:68-73.

微生态制剂范文第3篇

水产微生态制剂在鱼类、虾类养殖中应用广泛,其饲用效果也得到了肯定,而在海参养殖中目前应用相对较少。海参高密度的养殖环境、残存饵料腐烂、生物代谢物及生物残体的沉积、有害藻类及病菌的大量繁殖,导致养殖水体的理化环境和生态环境恶化,直接危害到海参生长、发育和产品质量。利用微生态制剂不仅能降低水体有机物污染,净化水体,还可抑制或杀死病源微生物;作为饲料添加剂,还可补充营养成分,改善海参胃肠道有益菌群,从而达到生态防治的目的。 1微生态制剂在海参养殖中的应用 1.1抑制有害菌,减少病害 海参高密度养殖过程中由于有害菌群过度繁殖,易引起海参烂边病、烂胃病和越冬保苗期及养成期的周身腐烂病。育苗期的烂边病、烂胃病,发病频率极高,引发的育苗失败率可达90%以上(徐广远等,2010;王印庚等,2005)。育苗期的烂边病和越冬保苗期及养成期的周身腐烂病,主要致病菌为海洋弧菌;烂边病主要是环境不佳、弧菌感染所致;烂胃病主要是弧菌感染和饵料品质不好,搭配不合理所致(王颖等,2009)。刘朝阳等(2006)研究报道,微生物制剂中的益生菌体在海参养殖池中生长繁殖,成为水体中优势菌群,可以排斥或减少致病菌繁殖,起到防病作用。目前,噬菌蛭弧菌微生态制剂已经广泛应用于鱼、虾、蟹养殖。陈家长等(2004)研究了噬菌蛭弧菌对中华绒螯蟹和暗尾东方鲀养殖池塘环境的改善作用,结果表明,噬菌蛭弧菌不仅能寄生和裂解一些异养细菌(包括有害病菌),降低养殖生物的发病率,而且对养殖生态环境也有一定的改善作用,能有效控制养殖水体的化学需氧量(COD)、硫化物和氨氮等。薛德林等(2009)研究表明,将海洋胶红酵母、光合细菌应用于海参成参养殖中,能够提高海参产量14.3%~16.4%,并可有效减少由于弧菌引起的海参周身腐烂病等病害。 1.2参与海参体内的微生态调节 海参体腔肠道内存在大量的微生物,各种微生物在肠道内保持一定的动态平衡,构成肠道微生态环境。微生态制剂进入海参体内一方面能刺激和促进肠道微生物的增殖,调节肠道pH,刺激肠道微生物的生长和活性以提高微生物对饲料的酶解率,从而增强海参的消化机能,提高饲料和消化率(王立超等,2005);另一方面微生物与病原菌争夺营养或附着点,可抑制其他微生物的生长。刘朝阳等(2006)研究报道,有益微生物如弧菌、假单胞菌、杆状菌和乳酸菌等有益微生物,作为非机会菌能够抑制机会菌的繁殖和生长,使幼参处于健康平衡状态;在越冬阶段和成体阶段,也是通过调节和改善刺参肠道功能,进而促进刺参的生长。 1.3净化水质,消除污染物 海参生长对养殖水体的要求非常高,水质不好极易引起海参吐肠、化皮等病症。春季是海参病害暴发和流行的主要季节(王印庚等,2004)。一般春季海参都会在水温为7~15℃时暴发因肿嘴而继发的吐肠、化皮等疾病。常发病的池塘类型有:(1)海参密度较大的池塘;(2)底质较差的池塘;(3)新池塘底栖硅藻等天然饵料严重不足的池塘。微生态制剂中的有益微生物的代谢具有氧化、氨化、硝化、反硝化、解磷、硫化及固氮等作用,能将上述海参生长环境中的有害物质分解为二氧化碳、硝酸盐、硫酸盐等,保证海参育苗水体中溶解氧、COD、生物耗氧量(BOD)和pH等指标的稳定。微生态制剂不仅净化了水质,还能为单细胞藻类的繁殖提供营养物质,促进藻类的繁殖,为海参提供饵料。于向阳等(2011)在辽西刺参育苗中应用EM菌,结果表明,EM菌具有净化水质、分解海参粪便和大分子有机物和提高饵料利用率的作用。邹健等(2007)研究报道,在海参疾病高发时期,应当积极监测水质。当水质下降时,加注新水、增加溶解氧和添加水中缺乏的某些营养盐类以恢复池水的生态平衡;同时还要定期使用EM菌制剂,一般每15天使用一次。因为EM菌属复合微生物菌,可有效分解池底的腐败有机物,将其转化为底栖硅藻可以吸收利用的营养盐,为刺参提供足够的饵料生物。 1.4提高饲料利用率,降低养殖成本 微生态制剂的菌体营养丰富,蛋白质含量高,氨基酸成分齐全,富含淀粉酶和蛋白酶等生理活性物质,还有不饱和脂肪酸、细菌多糖及各种辅酶,具有调节海参微生态平衡的作用(李君丰等,2010)。微生态制剂中维生素B6能提高蛋白质的消化率和氨基酸的吸收率,维生素B12与叶酸能促进胆碱与核酸的合成,这些均能促进海参的生长,提高海参的成活率(吴皓和吴盛辉,2008)。微生态制剂中芽抱杆菌可产生蛋白酶、淀粉酶和脂肪分解酶,这些活性消化酶可以帮助海参提高对营养物质的消化和吸收(谢凤行和赵玉洁,2006;侯颖和孙军德,2004)。此外,微生态制剂还能显著提高海参自身消化酶活性。袁成玉等(2006)研究表明,益生菌可以提高幼刺参的消化酶活性和成活率,并具有促生长的作用。 2应用注意问题 2.1选择合适的菌种 可制作海参微生态制剂的菌种有光合细菌、硝化细菌、反硝化细菌、芽孢杆菌、酵母菌、噬菌蛭弧菌、碱杆菌属、黄杆菌等。选择菌种时应根据使用目的的不同,选择合适的菌种。如为稳定水质,防止水体老化,保持水质,可选用含有乳酸菌、光合细菌、酵母菌、放线菌、芽孢杆菌、硝化细菌等的EM菌制剂(于向阳等,2011);在海参疾病高发期,为提高海参免疫力可选用含有蜡样芽胞杆菌、枯草芽孢杆菌的微生态制剂;如海参养殖池内出现海参化皮、肿嘴、滑板、僵硬症,可选用含有噬菌蛭弧菌、噬菌体的微生态制剂。 2.2禁止与抗菌药物同时使用 微生态制剂一般都禁止与抗生素类或抗菌化学类药物同时使用,否则会抑制或杀死其中的活菌,减弱或失去效果(丁彦文和艾红,2000)。如果发现病参后要马上检出、隔离。养殖池塘用0.5~1.0g/m3的强力溴或聚维硐碘进行杀菌处理。病参可用20μL/L的盐酸土霉素、青霉素各10g/m2或520μL/L的聚维硐碘浸泡30~60min。也可以在饵料中拌入2~3g/kg的盐酸土霉素、环丙沙星等制成药饵投喂一周进行治疗,停药一段时间后,再用EM菌制剂和噬菌蛭弧菌制剂泼洒水体,这对水生态环境维护和抑制病菌具有明显效果。#p#分页标题#e# 2.3选择适宜的贮存温度 微生态制剂属于活菌制剂,若保存方法和保存条件不当,都会造成细菌失活,因此必须根据相应的要求进行保存。温度是影响微生态制剂菌种存活率的重要因素。当温度超过30℃时,细胞内化学物质和酶反应加快,体内蛋白质、核酸和其他细胞成分可产生不可逆的失活。所以,微生态制剂一般冷藏于温度为2~8℃的环境中,以免细胞内的酶及其他细胞成分失活或变性,而影响菌体活力。 2.4长期使用 有益微生物具有净化调整养殖水体环境,快速分解有害物质,防病控病,修复海参肠道的功能,增强其免疫力和抗病力的特殊功效,但作用效果相对缓慢,因此在养殖中要最大限度的发挥这些微生物的调节作用,改善水产养殖生态环境,就必须持续使用,从而达到最佳使用效果。 2.5注意使用条件 应用微生态制剂要根据水质环境条件的变化,结合各种微生物的特性进行合理使用。如光合细菌生长的适宜水温为15~40℃,最佳水温为28~36℃,生产实践证明,水温在20℃以上时施用为好;水肥施用可促进有机污染物的转化,改善水体环境;水瘦时应先施肥再施用光合细菌,这样有利于光合细菌在水体中的活力和繁殖。芽孢杆菌为好气性细菌,当其繁殖时会消耗水体大量溶氧,因此在使用时要保证水体高溶氧,或提前2h进行增氧;当水体底质环境恶化或藻相不佳时使用,可将水体中有机质矿化生成单胞藻类所需的无机盐,从而构造一个良性的生态环境。 3展望 微生态制剂可通过调节整个海参养殖环境中微生物区系的组成和分布,抑制有害生物的过量增殖或加速降解养殖环境中多余的有机质,从而抑制和减弱病原微生物的致病作用,改善海参的肠道功能,提高消化能力,增强海参的营养作用,并能修复由于化学药剂和抗生素等长期使用对水体造成的污染。因此,以微生态制剂代替抗生素和化学促生素,将成为海参饵料添加剂的重要研究方向。

微生态制剂范文第4篇

习惯性便秘是指患者并非是因为肠道和相关器官的病变而经常出现的一种病症。该病患者往往由于年岁大、进食过少、食物过于精细、食物中缺乏纤维素等因素使结肠的蠕动功能减弱,进而导致了便秘。另外,人们的生活不规律、睡眠不充足、排便不定时、经常抑制便意及紧张、抑郁等精神因素,也可引起结肠蠕动失常或肠痉挛而导致习惯性便秘。该病患者往往每隔2~3天或更长的时间才能大便1次,大便坚硬干燥,呈颗粒状、羊粪状,并伴有左下腹胀闷不适、腹痛、食欲不振、头晕乏力、消化不良和失眠等症状。不少习惯性便秘患者会长期依靠泻药来缓解便秘,但效果并不理想。该病患者虽然在使用泻药后可使便秘得到暂时的缓解,但只要停药便秘又会发生,反复如此地服药导泻,最终会形成对泻药的依赖,使便秘越来越严重。

近年来,在临床上使用微生态制剂治疗习惯性便秘取得了较好的疗效。微生态制剂是利用正常微生物制成的活菌制剂。凡是能促进正常微生物的生长繁殖及抑制致病菌生长繁殖的制剂都可被称为微生态制剂。该制剂有着其他药物不可替代的优点,即“患病治病,未病防病,无病保健”。健康人、腹泻患者和便秘患者均可服用该制剂以提高健康水平。目前在临床上可用于治疗习惯性便秘的微生态制剂有:①金双歧:此制剂中含有长双歧杆菌、保加利亚乳杆菌、嗜热链球菌、促菌因子等。金双歧主要用于治疗由肠道菌群失调引起的急慢性腹泻、习惯性便秘、结肠炎、小儿厌食、消化不良等病症,也可用于治疗因使用抗生素、放疗、化疗、手术等引起的胃肠不适,并有改善肝功能,提高免疫力的功效。金双歧的用法是:每次口服4片,每日早晚各服一次。②丽珠肠乐:此制剂是一种双歧杆菌的活菌制剂,主要用于治疗因肠道菌群失调而引起的急慢性腹泻、便秘、急慢性肠炎和肠易激综合征,也可辅助治疗因肠道菌群失调所导致的内毒素血症。丽珠肠乐的用法是:每次口服1~2粒,每日早晚各服一次。③妈咪爱:此制剂是由枯草杆菌、肠球菌组成的多维颗粒制剂,属于儿科用药(成人也可以服用)。妈咪爱主要用于治疗小儿消化不良、食欲不振、营养不良、由肠道菌群紊乱引起的腹泻、便秘、腹胀、肠道内异常发酵、肠炎,及因使用抗生素而引起的肠黏膜损伤等病症。该药的用法是:两周岁以下的小儿每次口服1袋,每日服用1~2次;两周岁以上的小儿每次口服1~2袋,每日服用1~2次。

据报道,习惯性便秘患者服用金双歧进行治疗的有效率可达98%左右,并且未出现任何不良反应。专家指出,微生态制剂能够给肠道补充大量的生理性细菌。这些生理性细菌在肠道内定植后,一方面可产生大量的有机酸而使肠腔的pH下降,修复和稳定肠道的功能,增强肠蠕动能力;另一方面还可抑制肠道内腐败菌的定植和生长,改变肠道内的不良环境,改善粪便形状,使粪便松软而有利于排出。此外,微生态制剂还可促进食物的消化、吸收和利用,对减轻腹胀不适和消化不良等消化道症状也十分有效。■

微生态制剂范文第5篇

摘要植物微生态制剂作为防治设施蔬菜连做障碍的一种有效手段,以效益高、作用广泛、无残留污染等特点而受到世界各国广泛的重视,成为当前研究与开发的热点。然而由于目前我国发酵工艺水平落后,市场监管制度不健全,导致我国植物微生态制剂产业的发展受到限制。该文从植物微生态制剂发酵工艺和产品质量控制出发,简述了现阶段我国植物微生态制剂工业的现状、存在的问题和对策。

关键词植物微生态制剂;发酵工艺;质量控制;现状;问题;对策

AbstractAs a method of effectively controlling continuous cropping obstacles of protected vegetable,the vegetable microecological preparation with the characters of wide effect,low cost,little residual contamination and so on,widely concerned by the world,it has become a hot spot in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But Because of the backward in fermentation process level and the imperfections in market supervision system nowadays,the development industry about vegetable microecologicalpreparation has been limited.In view of the fermentation technology and the production quality control of producing vegetable microecological preparation,the present situation,existing problems and coutermeasures about the industry of vegetable microealogy preparation at present in China were expounded.

Key wordsvegetable microecology preparation;fermentation process;quality control;present situation;problems;countmeasures

微生物活菌制剂又称微生态制剂,是从人类、动物、植物体内分离的有益微生物经特殊工艺制成的只含活菌或包含活菌及其代谢产物的制剂[1]。有益微生物通过作用于生物体表或体内,调节生物体固有微生物的比重和平衡,从而达到保健、增产和改良品质等作用[2]。微生态制剂以其无副作用、无残留污染、不产生抗药性等优点,逐步成为世界各国研究与开发的热点。1986年,我国陈延熙教授[3]首次提出“植物微生态学”概念,为应用微生态防治植物病害奠定了基础。1992年克洛珀[4]提出了“植物内生细菌”(Endophyticbacteria)概念,进一步促进了植物微生态研究与应用的发展。目前,国内外已经研制出一批效果显著的植物微生态制剂,应用的微生物菌种涉及假单胞菌、芽孢杆菌、链霉菌、木霉等属、荧光假单胞菌、蜡样芽孢杆菌、枯草芽孢杆菌以及海洋放线菌MB—9、海洋芽孢杆菌等20多种[5-10]。

植物微生态制剂主要通过功能微生物的生物占位、生物拮抗、免疫激活等机制达到控制病害的目的,因此活菌数量和功能代谢产物的效价是影响微生态制剂应用效果的关键。而发酵工艺则是制约产品质量、使用效果和成本的关键,该文就植物微生态制剂发酵工艺及其质量控制的现状、存在的问题和解决途径进行探讨。

1生产工艺

1.1传统生产工艺

目前,微生态制剂的生产主要包括液体深层发酵和固体发酵2种工艺[11]。

(1)液体发酵工艺。液体发酵工艺一般采用传统的液体发酵罐进行深层液体培养,发酵好的菌液直接装瓶作为成品,或经过浓缩、吸附、干燥制得固体菌剂,采用可湿性吸附剂可制成可湿性粉剂。因液体深层发酵工艺和设备已经十分成熟,根据发酵微生物的生物学特点和发酵特性,可方便获得较为理想的发酵工艺。液体深层发酵具有染菌机会小、易于规模化生产等特点。但是用于活体微生物制剂的发酵生产,如果直接制成液体制剂,具有不宜储运、货架期短、难以规模推广等缺点。工业生产上曾尝试利用液体发酵生产芽生孢子,而研究表明,芽生孢子活力低、不耐贮藏,难以应用于实际[12]。如果制备固体制剂,则工艺繁琐,生产成本高,废液排放污染环境。

(2)固体发酵工艺。固体发酵是指利用自然底物做碳源及能源,或利用惰性底物做固体支持物,其体系无水或接近于无水的发酵过程[13]。固体发酵过程产生的代谢产物可作为制剂组分应用,不仅减少了废物排放,还可提高产品的使用效果;而且固体发酵的孢子特性明显好于液体深层发酵的孢子,对干旱条件更具抗性,在干燥的环境中更稳定。但缺点是易污染、产量低、难以规模化生产,仅适用于好气微生物的发酵生产。为克服固体发酵工艺的弊端,国内外已开始注重固态生物反应器的研究与开发,在小规模发酵罐研制方面已取得突破并进行商业化运作,这为农用微生态制剂、酶制剂、发酵饲料等的规模化和产业化开发带来了曙光。

1.2新型生产工艺

(1)液固两相发酵工艺。首先采用液体深层发酵工艺快速生产出大量菌丝或孢子,再接种到密闭固体发酵罐中进行固体发酵,使菌体在近自然环境状态中生长、产孢[14]。发酵产物经低温干燥、粉碎,即得到成品。该项工艺结合了液体深层发酵和固态发酵,充分发挥了两者的长处,又避免了两者的缺点。这种密闭接种方法不易染菌,质量稳定,生产上便于管理,且种子培养周期短,发酵产物活力高。这种工艺的技术难点在于液体种子与固体培养基的衔接,需通过试验将液、固培养基和液、固培养条件合理衔接,以达到最佳效果。

笔者以链霉菌S506为菌种,将液-固结合发酵与传统固体发酵进行比较,结果表明:种子制备时间缩短了72 h,且菌体浓度达到98亿cfu/mL;在固体培养基中加入增效物质M后,发酵延滞期较短,且发酵周期大幅度缩短,产物活菌浓度可达到100亿cfu/g以上[15]。

(2)分段培养。最佳的工艺条件对菌体量和芽孢的生产是不同的。在菌体生长阶段采用如补料发酵等高密度的培养方法可提高菌群密度。采用2阶段策略,在第1阶段处于菌体量生产的最佳环境中,刺激产生更多的菌体;第2阶段,在有助于芽孢形成的最佳操作条件下形成芽孢。通过采用这种策略和最佳的实验条件,菌体(Bacillus coagulans RK-02)增加了大约55%,芽孢在干菌体中达到10~1 000亿cfu/g[16]。

(3)对复合菌株的产品,通过正交试验确定最佳配比。将各菌株设不同比例,按正交试验表进行组合,然后用试验检验效果。

(4)采用细胞生物量的检测。目前国外许多微生态制剂己广泛采用快速菌检技术-生物发光分析,利用菌种体内ATP与荧光素酶反应发光,其光强与ATP含量成比例,通过光强测定来确定菌种数量。

2植物微生态制剂的质量控制

生产植物微生态制剂的过程中,应严格遵守国家标准,如有效活菌数≥1亿cfu/g(固体制剂)或≥2亿cfu/mL(液体制剂);霉菌杂菌数≤300万cfu/g(固体制剂)或≤300万cfu/mL(液体制剂);保质期≥6个月(固体制剂)或≥3个月(液体制剂)等。为了保证制剂的质量,生产中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2.1筛选优良菌株

菌种(株)是维系微生态制剂生命力的关键因素,是微生态制剂的质量保证,是品质控制中最重要的指标。优良的菌种应具备3个条件:一是微生态制剂产品应标明所用菌种的所属、种名和菌号等[17];二是对植物无毒副作用,对土壤不污染;三是菌种具有较稳定的生物学、遗传学特征,在使用和贮存期间应保持稳定和活菌状态。

2.2发酵工艺最佳化

活菌浓度是评定产品质量的一个关键指标。目前,我国微生态制剂行业生产的产品存在有效活菌浓度低、杂菌率偏高、有效期短等诸多问题,严重影响了市场的开拓和农民使用的积极性。还有些产品虽然开始有较高的活菌数,但由于产品中休眠体少,致使产品质量迅速下降,影响使用效果。这就要求在培养过程中要通过工艺和配方的优化,获得较高的产孢率。如选取合适的碳源,降低发酵培养基中的有机氮源含量,添加适量的Mn2+[18],将芽孢接种到培养基中活化培养,使之得到有效地提纯和复壮[19]。这些对提高菌数和产孢率均有显著的影响。对于不产芽孢和孢子的菌种,要采用合适的载体或保护剂,以保存有效活菌,延长保存期。吴皓琼等[20]研究表明,用糖蜜、麸皮等作为保护剂,对活菌保存有显著效果,且成本低,使用方便,适宜在生产中应用。

2.3产品质量检测与监督

目前的植物微生态制剂检验标准中一般包括活菌数测定、杂菌检查和安全试验等。活菌数检测常采用血细胞计数板计数的方法,这种方法快捷、简单,但无法排除死细胞的干扰;杂菌检查要求严格无菌以防再污染,给检测带来了不便;有的安全试验需要较长时间,因此开发出便捷、可靠的质量检测方法迫在眉睫。另外,目前市售的品种没有统一的质量检测标准,同一项目规格单位的表示方法不统一,所以应尽快规范植物微生态制剂的质量标准。

3存在的问题

植物微生态制剂虽然有很多的优点,但在实际生产和应用中仍存在以下问题:

(1)生产条件和生产工艺落后,产品质量不稳定。相当多的生产微生态制剂的厂家虽具备了基本生产设备和条件,但需改进的地方还很多,如搅拌设备简陋,干燥、造粒、原材料灭菌等达不到微生物学要求。

(2)生产微生态制剂的原料质量不稳定。以液体发酵工艺的吸附材料草炭为例,草炭产量大,但由于草炭加工技术落后和草炭颗粒过大,限制了微生态制剂质量的提高。

(3)活菌制剂在生产、加工、运输过程中极易失活,降低了生物活性。

(4)活菌进入植物根系微生态环境后,受各种环境条件的制约,不宜生长和定植,致使使用效果不稳定。

(5)国家法规不健全,市场混乱。有些厂家将少量发酵的微生物掺到大量的化肥或其他营养基质中,再以“微生态制剂”的名义进入市场推广应用,对判定起主要作用的物质没有做深入的试验,无可靠的证据验证,严重损害了农民的利益。

4解决对策

微生态制剂具有低投入、高产出、高质量、高效益、无污染等优点,非常符合现代生态农业和农业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如何使微生态制剂更好的发挥功效成为现今的热点话题。针对现存问题,在未来的生产和研究中应该着重做到以下几个方面。

(1)加强微生态制剂应用的基础研究。多年来,国外许多学者在诸如微生物和寄主间的关系、品种专性和广谱性机制、制品中微生物进入土壤后的制约因素等方面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在特定微生物进人土壤后的存活、繁殖、作用机理研究方面,产品质量和剂型改进等领域需加大科研力度。

(2)创建植物微生态制剂原料基地,投资建立具有先进设备的原料加工厂,为微生态制剂生产厂家提供高质量原料,才能保证产品品质。

(3)亟需研制和生产微生物肥料专用机械设备。专用的植物微生态制剂的生产设备除了包括大型自动化发酵设备,还要有造粒、干燥等辅助设备等。只有专用设备的广泛采用,才能促进我国微生态制剂产业化水平。

(4)及早制定相应法规,完善微生态制剂市场制度,加强对企业的监管力度。

5参考文献

[1] 洪黎民.微生态学及微生态制剂[J].中国微生态学杂志,2007,19(1):100-101.

[2] 蔡元呈,王琦.植物微生态制剂及其在生产中的应用——以“益微”为例[J].福建农业科技,2006(6):35-37.

[3] 蔡元呈.植物微生态学与植物微生态制剂的应用[J].中国生态农业学报,2002,10(2):106-108.

[4] KLOEPPER J W,BEAUCHAMP C J.A review of issues related to measur-ing colonization of plant roots by bacteria[J].Can.J.Microbiol,1992,(38):1219-1232.

[5] 王刚,杨之为.荧光假单胞杆菌P2-5菌株对小麦全蚀病的抑制作用[J].植物保护,2004,30(4):30-34.

[6] 侯晓丹,檀根甲,刘淑芳,等.枯草芽孢杆菌磁场诱变株对采后番茄灰霉病的控制效果研究[J].激光生物学报,2007,16(5):576-582.

[7] 崔堂兵,刘煜平,舒薇,等.枯草芽孢杆菌BS-06液体发酵生产农用抑真菌素的初步研究[J].江西农业学报,2007,19(10):78-80.

[8] 吴秀红,张新中,周永灿,等.关于芽孢杆菌(Bacillus)应用概述[J].现代渔业信息,2007,22(7):16-18.

[9] 宋卡魏,王星云,张荣意.枯草芽袍杆菌B68菌剂的初步研制[J].广西热带农业,2007,(4):41-43

[10] 薛德林,胡江春,马成新,等.海洋放线菌MB—97生物制剂在克服大豆连作障碍中的应用[J].现代化农业,2003(12):19-21.

[11] 荆忠良,张海峰,王振平等.微生态制剂的研究进展及其在畜牧生产中的应用[J].山东畜牧兽医,2007(3):50-51.

[12] THOMAS KC,KHACHATOURIANS G G,INGEDEW W M.Production and properties of Beauveria bassiana conidia cultivated in submerged culture[J].Canadian Journal of Microbiology,1987,33(1):12-20.

[13] 梅乐和.生化生产工艺学[M].北京:科学出版社,1999.

[14] BIESEBEKE R TE,RUIJTER G,RAHARDJO Y S D,et al.Aspergillus oryzae in solid-state and submerged fermentations[J].FEMS Yeast Rese-arch,2002,2(2):245-258.

[15] 穆燕魁,王占武,张翠绵,等.根际益生菌链霉菌S506固体发酵条件优化[J].微生物学通报,2008,35(10):1600-1605.

[16] SEN R,BABUB K S.Modeling and optimization of the process condi-tions for biomass production and sporulation of a probiolic culture[J].Process Biochemistry,2005(40):2531-2538

[17] 王刚.微生态制剂的若干问题[J].医药导报,2001,20(2):123-124.

[18] 徐世荣,陈骧,吴云鹏.细菌芽孢形成机制在微生态制剂生产中的应用[J].食品与生物技术学报,2007,26(4):121-1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