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人工降雨对自然的危害

人工降雨对自然的危害

人工降雨对自然的危害

人工降雨对自然的危害范文第1篇

酸雨对健康有害

酸雨,顾名思义,就是一种溶入酸性物质的雨,而这些酸性物质则源于大气中的二氧化碳、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等气体。当雨水的pH值小于5.6时,就是酸雨。随着工业的发展,人类向大气中排放的硫氧化物和氮氧化物越来越多,酸雨也就成了全球性的共同问题。早在20年前,西德的《明镜》周刊就指出:“如今欧洲国家的雨,己不同于工业时代前的水,而是稀硫酸和稀硝酸的溶液。”

酸雨是对整个生态环境的全面侵袭,对人体健康也有直接和间接的危害。据美国科学家估计,全美每年仅因矿物燃料排放的酸性硫酸盐,就夺去大约1万人的生命。据报道,北欧的斯堪地纳维亚半岛的婴儿,因饮用酸化后含铜较高的井水,经常出现腹泻病症。酸雨使得土壤中镉的含量增加,农作物中镉元素的含量也将相对增多,人类食用后,会影响身体健康。德国科学家还研究发现,酸雨是导致癌症、肾病和先天性缺陷患者增加的环境因素之一。

我国科学工作者通过调查发现,酸雨污染区的儿童,血压有下降的趋势,红细胞及血红蛋白偏低,而白细胞数偏高;一些呼吸道病症(如咳嗽、鼻塞、哮喘等)的出现率也偏高。在酸雨污染区生活的成人,其患病次数、时间、医药费用等,都明显高于清洁区,其中,患呼吸系统疾病是清洁区的4倍,患心血管类病是清洁区的2倍。实验室研究表明,酸雨对呼吸道中起主要防御功能的细胞有重要损伤作用,会大大提高呼吸道感染和肿瘤的发生几率。

酸雨对人类健康的危害,主要通过三种途径:(1)经皮肤沉积而吸收,这种危害虽然直接,但似乎很“浅显”,症状一般不重,典型的个例也很少,尤其不能像酸雨危害建筑物一样,能“凝固”一些症状;(2)经呼吸道吸入,主要是硫和氮的氧化物引起急性和慢性呼吸道损害,这方面的临床病例很多,原先就有肺部疾患,特别是年幼的哮喘病人,受酸雨影响最为明显,直接导致病情加重;(3)来自地球表面微量金属的毒性作用,这是酸雨对人类健康最具重要性的潜在危害,这种危害不仅表现于酸雨导致的铜、镉等含量增多,直接对人体有负面影响,更令人担忧的是,酸雨沉降于地球表面后,受地质因素的影响,会从土壤和岩石中过滤出来一些金属,其中的铅、汞、铝三种对人类具有危害性。

要避免或减轻酸雨对人体健康的危害,最根本的方法是预防酸雨。具体来说,就是要减少污染物质对大气的排放,例如对排出的硫氧化物进行回收利用,使用低硫燃料等等;日常生活中,要注意食品和饮用水的卫生,注意饮食的品种和营养结构。专家研究表明,一些绿色食品,如绿豆、海带、鲜果等,能加速体内有害物质的排除,多吃这类食品,就能有效降低酸雨对健康的危害。

小雨和大雨保健效果不一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保健意识的增强,“小雨中散步”渐渐成为我国许多城市(尤其是南方城市)居民的一种休闲时光。

现代医疗气象学研究表明,小雨中散步有许多晴日散步无法比拟的健身作用。首先,阳光的照射及细雨初降,会使空气中产生大量有利于人体健康的阴离子(有“空气维生素”之称),而雨中散步是有一定运动量的,通过腿、臀、腹等一些肌替的收缩和放松,生理负荷逐渐增强,呼吸加深,肺活量扩大,有利于呼吸新鲜的空气(包括阴离子)。其次,在霏霏细雨中,树木花草更翠绿艳丽,道路和建筑物更洁净,从而有利于消除因阴雨天气而引起的人体情绪郁闷症。此外,在气温较高的夏季和初秋,冒着小雨散步,无异于进行一次天然的冷水浴,雨滴对颜面、头皮、肌肤进行“自动”的按摩,常常令人神清气爽,耳目一新,疲劳和烦愁顷刻俱除,同时还会大大增强肌体对外界环境变化的适应能力。

小雨对健康有益,大雨对健康无益。最近,英国科学家乔治・弗拉耶尔研究发现,下小雨时,降水雨粒不带辐射污染物,从而给人以一种清新、舒畅的感觉;而大雨中则夹带着大量的射线和污染物。这位科学家在研究报告中指出,云中的雨滴都依附着不少污染物,但小雨滴需要20至30分钟才降到地面,这一过程中,雨滴受到的辐射污染将完全消失,而大雨滴降至地面的时间则要短得多,射线等污染物也会随之降到地面。所以,大雨中散步对人体健康并没有什么好处。

当然,大雨和小雨是相对而言的。一般来说,雨滴细小,在空中如丝如雾,落地时无溅水,平坦路面没有明显积水,可视为小雨;而雨滴较大(有时分不清雨滴),在空中呈帘状,落地时有溅水,路面积水较深,则要视为大雨。

必须指出的是,小雨中散步虽然开心又保健,但也要关注天气背景。比如,夏秋季雷雨天气时,必须等到雷声停止时,方可外出散步,以避免雷击伤人事故;冬天有逆温现象时(常常表现于城市低空有烟雾),近地层空气中(包括小雨滴)含有大量的化学污染物,对人体健康十分有害,因而绝对不可外出散步。

人工增雨不影响健康

依据气候规律,每年夏秋时节,我国许多地方都会出现明显的旱情。气象部门利用适宜的天气条件,在有关部门的配合下,用多种方式实施人工增雨,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旱情。不过,人们在欣喜之余,多少也有些担忧:将炮弹打上天空,或用飞机在云层上播撒化学物品,是否会给环境造成污染呢?人工所增的“雨”是否会危害健康呢?

理论和实践都告诉我们,这种担心是完全没有必要的,无论是人工增雨,还是别的什么人工影响天气手段,对大气、水等环境因素都是没有危害的。

人工增雨是开发利用空中水资源的一种有效手段,它的核心就是通过飞机、大炮、火箭等传输手段,对局部大气云层施加催化作用,促使云中更多的水分变成雨滴降落下来。人们担心人工增雨对环境有污染,主要是基于两点:一是催化物没有被云中水汽吸收,会不会直接造成大气污染?二是催化物被吸收后,降落到地面的雨水,会不会对水资源和地面造成污染?

据专家介绍,目前人工增雨作业中使用的催化剂通常有三类:第一类是可以吸附云中水分变成较大水滴的盐粒等吸湿剂;第二类是温度很低的干冰,其汽化时可使周围空气层冷却到零下40度左右,从而引起水汽的凝结;第三类催化剂是被称为“成核剂”的碘化银,它具有云中自然冰核的性质。

干冰就是二氧化碳的固体形态,它和盐都是来源于天然物质,因而也不会对自然环境有什么污染。另外,由于盐粒等只适用于温度高于零度的暖云,干冰的制造、保存和运输很不方便,实际作业中较少使用。碘化银是目前我国实施人工增雨和防雹的主要催化剂。碘化银本身毒性很低,再加上它比干冰制造冰晶的效能高出成百倍,通常对一块积状云只要播撒十几克至几十克就能奏效,因而总投放量也很少,无论是否被云中水汽吸收,散布于地空的碘化银含量都很低(完全在达标范围内),不可能对大气和水造成污染。

前不久,经中国气象局人工影响天气处的专家们评估测定,在实施人工催化剂后的近地面大气和降水中,碘化银的含量极低,几乎为零,因而也不会造成任何污染。

彩雨会危害健康吗?

一般说来,因植物性的侵蚀而导致的“彩色雨”,对人体健康是没有什么危害的;而因污染性的侵蚀而导致的“有色雨”,对健康是有害的。通过下述两例,可以基本说明这两点。

人工降雨对自然的危害范文第2篇

1贵州省气象防灾减灾现状

1.1防灾减灾

大自然在提供人类赖以生存条件的同时,也不断地制造多种灾难。随着全球气候变暖现象加剧,极端灾害性天气出现的频率逐渐加大,对社会带来了严重的影响,将会造成更大的经济损失。对灾害的防御是一项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需要政府发挥主导作用,各部门之间互相配合,明确各自的职责和业务,只有这样才能通过科学合理的方法开展防灾减灾工作,将气象灾害对农业生产及国家造成的损失降到最低。

1.2气象灾害基本势态与气象防灾减灾

气象灾害作为原生态的自然灾害,具有种类繁多、分布范围广、活动频繁以及危害严重的特点。气象灾害不仅对人们的生产生活造成影响,同时还会恶化环境,影响经济发展,气象灾害在各类自然灾害中造成的危害是最大的,因气象灾害造成的人员伤亡占自然灾害比例的45%,农作物受灾面积比例占88%,而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比例占71%。

1.3气象防灾减灾行动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对气象工作的关注度逐渐加大。小至有无风雨、阴晴冷暖,大至全球气候变化,年内旱涝趋势,而对灾害性天气的预警预报则对人们正常的生产生活息息相关。近年来,气象防灾减灾工作越来越受到贵州省政府部门的高度重视,在各方面开展了大量工作,不断规范气象防灾减灾法规,同时建立起了气象防灾减灾机构,使贵州省的综合防灾减灾系统不断得到完善,大幅度降低了气象灾害带来的各种损失,确保了人们生命财产的安全。

2贵州省主要农业气象灾害

2.1干旱

贵州省的干旱主要有春旱、夏旱及秋冬干旱。其中,危害程度和发生频率最高的是春旱,其次是夏旱,而秋冬旱造成的危害最小。春旱主要分布在贵州省西部,包括黔西南州、六盘水、毕节西部,春旱出现的天数要高于60.0d;轻春旱区主要分布在遵义市东部、黔南州南部和东部、铜仁市西部等地区,多年的平均春旱日数不高于40.0d。贵州省夏旱主要分布在东部地区,正好与春旱的分布相反,主要集中分布在黔东南州、铜仁市及遵义市南部,多年平均夏旱日数高于60.0d;而中等夏旱主要分布在毕节、贵阳市、遵义大部分地区等;轻夏旱主要集中在毕节和安顺大部分地区、黔南州西南部,多年夏旱平均天数为30.0~40.0d。在出现严重干旱的年份中,旱季往往会导致溪河断流,使人畜饮水出现困难。根据相关部门的统计表明,贵州省由于自然水缺乏,导致农村、乡镇的缺水人口数达331万,缺水大牲畜达232万头,一些农村还出现了重度缺水的局面。

2.2低温冷害

低温冷害在贵州省农业发展中造成的影响也很大。例如,1991年出现在贵州省的倒春寒天气,具有持续时间长的特点,造成遵义地区40%的农作物出现了不同程度的烂秧烂种。而雨凇、雪灾及霜冻也是贵州省常见的低温冷害形式。北方冷空气入侵到贵州之后很容易形成雨凇,人们常常将雨凇称为“凝冻”,对农作物造成的危害极大。贵州省在冬季常见的天气现象是降雪,因出现降雪天气时的气温比较低,也可以影响农作物的正常生长,降雪如果和雨凇同时出现被人们称之为“雪凝”。霜冻主要集中分布在贵州省的习水县和黔东南南部地区,多年平均霜冻日数要高于30.0d,威宁县霜冻日数高达89.0d。霜冻灾害性天气对喜温农作物造成的影响最大,是贵州省常见的农业气象灾害之一。

2.3冰雹、大风

冰雹、大风是贵州省常见的农业气象灾害之一。冰雹主要出现在春季,是全年总降雹日数的75%。大多数年份的冰雹、大风天气会影响农作物的丰产丰收,尤其是重雹天气对农作物造成的危害更大。贵州省严重冰雹区主要集中出现在六盘水和毕节市。由于冰雹和大风天气出现的时间短,地域分布呈现出插画型和跳跃式分布,所造成的危害十分明显。贵州省春季多是夏粮成熟和秋凉作物幼苗生长期,如果在此阶段出现冰雹天气,将会对农业生产带来极大的损失,轻灾年份全省农田受灾面积达6000hm2,一般年份全省受灾面积达5.3万~13.0万hm2,重灾年份受灾面积超过13.0万hm2。

2.4暴雨洪涝

贵州省各地每年每月均可出现不同程度的降雨天气,每年的5-9月降水比较集中,此时的降水量是全年降水量的70%。贵州省暴雨洪涝天气出现的频率较大,因降水强度大和降水时间集中的特点,很容易造成大范围和成片发生的特点,严重的暴雨洪涝会对农业基础设施和人们生命财产造成严重破坏。贵州省西南部地区是暴雨范围大和频率高的地区,年平均暴雨天数高达5.1d,其次多暴雨地区集中在黔西南东北部,贵州省东北部地区也是暴雨的多发区。

3农业防灾减灾对策

3.1加强重视,建立气象灾害防治工作长效机制

对于贵州省各级政府部门来说,要做好气象灾害监测预警和信息工作,成立领导机构,各部门之间要明确分工。将气象防灾减灾工作积极纳入到社会发展和国民经济及财政预算中来,由政府部门部署气象防灾减灾工作,其主要内容包括:构建起统一领导、部门联动的气象灾害应急响应工作小组,组织好气象灾害的相关工作,确保各项工作可以顺利进行;政府部门可以组织专业人员做好大型农业生产设施项目的气象灾害风险性评估,将气象灾害对农业生产的影响降到最低,结合不同农作物的特点,不断调整种植结构。

3.2树立防灾减灾意识,提高气象灾害的防御能力

贵州省基层气象部门可以在农村建立起长效的气象防灾减灾宣传教育机制,将防灾减灾教育纳入到农村教育体系中。通过在农村进行防灾减灾宣传教育工作,可以使农村的人们熟练掌握气象灾害的成因和相关防御措施,一旦气象灾害来临,可以确保农民规范自身的行为,降低气象灾害带来的损失。另外,气象部门还要加大对从事农业气象灾害防御工作人员进行专业技能和素质的培训工作,将应急系统建设和气象灾害监测预警的效益充分发挥出来。

3.3多学科合作,深入开展气象灾害

防御科学研究在研究气象防灾减灾的过程中,要结合多种学科,不断建立健全气象灾害预警、预报、预测能力,重点建设农业气象灾害预报指标,基于作物模型的灾害性天气预报技术等,对在气候模拟、遥感、网络、GIS等技术集成预警系统研制方面进行科技攻关,不断提升农业生产防御气象灾害的能力。

4结语

人工降雨对自然的危害范文第3篇

关键词:暴雨;旱涝急转;天气分析;大尺度环流

中图分类号:P458 文献标识码:A

前言

暴雨是我国夏季常见的自然灾害,而云、贵、川地处高原挡坡和盆地地带,由于地形关系,极易形成暴雨等自然灾害,而突发性暴雨天气往往对地区环境和生产、生活带来很大的破坏,常常伴有泥石流、山体滑坡和严重洪涝灾害,甚至是重大人员伤亡和交通中断。2011年6月17~18日的贵州省贵阳市修文县暴雨过程给当地居民的生产生活造成了很大的影响,其中泥石流和山洪造成的房屋倒塌人畜伤亡,农作物损失等巨大损失,分析暴雨的形成过程有利于加强对自然灾害的预防,减少灾害带来的损失,具有一定的意义。

1 暴雨天气的危害

暴雨天气是特殊气象尺度环流及天气尺度系统的结果,暴雨天气的危害有很多,包括:

1.1 出行不便

暴雨往往会伴有山洪、泥石流等自然灾害,破坏交通,给居民生活和出行带来不便。

1.2 农作物受损

暴雨造成的强降水将会直接使农作物受淹、冲毁,从而减产或绝产,给农业造成巨大经济损失。

1.3 次生灾害带来生命财产的损失

如触电、雷击、掩埋、溺水等各种伤害。

2 暴雨天气形成过程

贵州市气象台2011年6月17日17:05暴雨蓝色预警信号:预计未来12h,贵州市雨量一般为中到大雨,局部有暴雨,地质灾害气象等级在3级以上,可能诱发山洪、泥石流、滑坡等灾害,请广大老百姓及时躲避,并提醒防范雷击。17日21:30,降雨由中雨转为大雨,并逐渐发展为暴雨,18日一直持续到下午16:00才有所缓解。此次降雨给全区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损失和人员伤亡事件,是一场几10年罕见的强降雨。6.18修文县降雨的形成过程,是具有很多因素的影响。

2.1 地形特征

贵阳市位于贵州省中部偏北,E106′27〞~107′03〞,N26′11〞~26′55〞之间,地处云贵高原的东斜坡上,属全国东部向西部高原过渡地带。地形、地貌走势大致呈东西向延展,地势起伏较大,南北高,中部低。奇特的喀斯物地貌大量分布,既有高原山地和丘陵,又有盆地和河谷、台地,海拔872~1659m。修文县境内大部分地区海拔高度为940~1360m,属亚热带季风湿润温暖气候。特殊的地形地貌极易促成高压气旋的形成,并且会因为高度变化带来的温差诱发水汽层的降雨形成。

2.2 水汽形成特征

区域性持续降水给此次降雨提供了充足的水汽输送,从6月5日起,北京发生特大暴雨以后,6月10开始在深圳、惠州、武汉、重庆等地都陆续的发生几次暴雨强降水,西南部波及四川、广东、福建、河北、云南等几省的大范围降雨,形成了充足的水汽输送。此次暴雨修文县城区10h降水量高达258.3mm,是自1998年以来的最大单次降雨量。

2.3 环流形式演变特征

过程前期从云图中可以看出,16日晚间副热带高压还维持在广东一带,由于副高压的加强和北向抬升,形成暖性高压脊。而四川、湖北一带的持续降雨形成的深厚低槽,逐渐发展加强,在低槽前部形成饱和区。至17日12:00,西南涡流发展北移至贵州南部,在低涡前槽于贵州、鄂西形成急流轴,下午与北面的水汽云层相遇。由于冷暖空气活跃,四川一带形成的低涡与贵州西南地区的南北方向的强烈发展的倒槽合并,形成强烈气旋,21:00逐渐出现强降水时段。

2.4 高低空气流成因特征

低空气流是中纬度暴雨提供水汽和强度的最主要条件,根据天气云图可以看出,16日位于南面的副热带高压北抬时,北面的冷高压也在不断加强,南面的暖性高压势力强大,2种热力性质不同的气团相向运动,在遇到地势抬升时,热气团上升过程与冷空气经过贵州高山地势的阻碍与抬升,高低空气流垂直耦合相互作用产生暴雨。

2.5 环流特征

6.18暴雨前云图分布中显示,在对流层中对流上层为高压辅散场的西南气流,下层为热带副高压东南复合气流,垂直环流场中,高压辅散场的西南气流与热带副高压东南复合气流在修文县上空形成的上升环流,加大了暴雨的上升运动,在中尺度暴雨形成时,在高原边坡侧边界的作用下,东南风明显上抬。因此,吹向青藏高原的东南风与此次暴雨的形成有着很重要的关系。

2.6 降水时空分布规律特征

17日上午10:00,贵阳市上空SW低涡气流建立,降水开始,但是由于受暖气团的控制,降雨以阵雨和零星小雨为主,18:00以后随着冷锋逼近,降水强度开始加大,17日21:00~18日11:00为降雨主要集中阶段,强降雨位于低空急流的前端,因此修文县正好处于此低涡前锋位置,暴雨持续时间最长。

3 暴雨天气的危害预防控制

由于在暴雨形成过程中的各种自然因素具有不可抗力,做好防灾减灾工作是预防灾害的基本要求:

政府及相关部门按照职责做好防暴雨准备工作;学校、幼儿园采取适当措施,保证学生和幼儿安全,必要时停课避险;驾驶人员应当注意道路积水和交通阻塞,确保安全,遇有山洪或塌方要及时停车;检查城市、农田、鱼塘排水系统,做好排涝准备;各级政府提前排查危房和危险堤坝,及时疏散人员,对于特殊地域必要时要断电;灾后及时组织救灾和恢复农业生产,尽可能减少损失。

4 结语

6月17~18日的暴雨是修文县罕见的自然灾害,这次强降雨的形成过程通过分析可以总结得出如下结论:

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西进与青藏高原暖湿气流的交汇是形成降雨的水汽输送源地;本次降雨的地形作用非常显著,是典型的云贵川盆地与高原地形高度差异产生的地形涡旋与热带高压气旋等尺度天气系统的相互作用,主要是青藏高原的迎风坡面对暖湿气流的强迫融合与抬升,对降水有很大的增幅作用;旱涝急转的特殊天气形成与全球气候变暖有直接的关系,全球气候温度的上升造成了各种自然灾害的频发,对于暴雨的形成具有促进作用。

参考文献

[1] 赵素菊.新乡市大到暴雨天气过程个例分析[J].科技论坛,2013(14).

[2] 彭贵康,卢萍,李呁英.雅安“8.26”特大暴雨的天气分析[J].高原山地气象研究,2008(9).

人工降雨对自然的危害范文第4篇

根据《地质灾害防治条例》(国务院令第394号)、《云南省地质灾害防治条例》、国土资源部《地质灾害防治管理办法》、区政府关于编制《20__年度地质灾害防治方案》的通知精神,为切实做好20__年地质灾害防治工作,最大限度地避免和减轻地质灾害造成的损失,确保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结合玉兴路地质环境特征和地质灾害现状,特编制20__年度地质灾害防治方案。

20__年地质灾害概况

20__年红塔区地质灾害高发期为6~11月,地质灾害类型主要为滑坡、崩塌、塌陷、地面沉降、地裂缝。地质灾害主要分布在山区切坡建房的民房、铁矿采矿活动较频繁的区域及部分乡村公路。

从地质灾害发生时间上看,泥石流几乎全部发生在雨季内,崩塌、滑坡和岩溶塌陷大多发生于雨季内(6~10月)。旱季发生的崩塌、滑坡一般都发生在露采矿山的边坡、排土场和新建公路沿线等人为工程活动比较剧烈的地段。

从灾害类型的分布看,崩塌主要发生在采矿、公路建设形成的人工边坡上, 滑坡主要分布于山区,均为表部松散残坡积物滑动和切坡建房,以岩、土接触面及土体岩性差异界面滑动为主。

玉兴路辖区原确定的两个地质灾害监测点,即玉兴路辖区内位于右所社区居委会的“红砖厂”、位于右所社区居委会的“五脑山”片,已于20__年年底因城市建设分别被征用,现已进行建设、治理。

一、20__年地质灾害预测

(一)致灾因素活跃程度预测

1、降雨趋势预测

单点暴雨及长时间连续降雨是诱发地质灾害的主要自然因素。根据红塔区气象台的20__年全区降水趋势,降水量预计为正常至稍偏多,年雨量900~950毫米左右,其中1~4月偏少,5月偏多,6~8月正常稍偏多,9~10月正常。预计20__年雨季开始期正常至偏早,将于5月上、中旬相继进入雨季,雨季开始前有中等偏弱强度的初夏干旱发生;5月雨量正常至偏多,雨量90~130毫米,5月气温正常至稍偏高;6月气温与常年接近,降水稍偏多,雨量140~170毫米左右。降水高峰期将出现在6~8月,降水趋势为正常稍偏多,总雨量为500~550毫米左右。单点大雨、暴雨偏多,有局部洪涝灾害和轻度插花性干旱发生。 9~10月降水量与常年接近,气温为正常至偏高,雨量为180毫米左右,三秋期间有5~7天左右的连阴雨天气。预计雨季在10月上旬前后结束。

2、人为致灾因素变化

玉兴路近年城区建设、公路建设发展迅速,人类工程活动可能引发地质灾害。

(二)20__年地质灾害趋势预测

根据20__地质灾害现状和危害程度,对照红塔区地质灾害调查与区划报告,预测20__年玉兴路地质灾害有如下特征:

1、地质灾害类型

玉兴路中心城区属地质灾害不易发区,但20__年人类活动可能引发地质灾害,主要有本辖区内未拆旧建新的民房、建筑场地整平时开挖的陡峭边坡、公路边陡峭地段。右所未被征用的山地、棋阳、荷花池、新兴社区的大红坡山地属地质灾害中等易发亚区,存在地质灾害隐患,人类活动如采石场后坡容易引发崩塌。

2、地质灾害发生时间

地质灾害诱发的主导因素为气象,矿山地质灾害除气象因素外,采矿采石活动也是主要诱发因素之一。因此,20__年地质灾害重点防范期仍为雨季,矿山地质灾害防范期应为整个采矿活动期。根据红塔区气象局的气象资料和红塔区地质灾害类型、分布特征,预测20__年玉兴路地质灾害的高发期仍为雨季,降水高峰期为6~8月,易发生地质灾害,重点防范区为6~10月。

二、地质灾害防治措施

20__年度地质灾害防治工作是按照地质灾害年度防治方案的统一部署,逐步落实地质灾害预警系统建设、地质灾害信息系统建设、重要地质灾害防治工程及监测预报示范区建设等工作,并加强地灾监测预警工作。

(一)强化管理

1、加强领导,建立机构。建立和完善街道办事处、居委会、居民小组三级地质灾害防治领导小组,全面负责领导各自辖区内的地质灾害防灾减灾工作。

2、利用广播、电视、报刊、科普手册、标语、传单等宣传媒介广泛深入地宣传地质灾害科普知识及防灾减灾措施,增强广大群众对地质灾害危害的认识,强化减灾意识,为防灾减灾工作建立深厚的群众基础;聘请有关专家对地质灾害群测及有关人员进行专业知识培训,以提高地质灾害防治队伍的业务素质。

3、严格执行《地质灾害防治管理办法》和《建设用地审查报批管理办法》有关规定,对新建、新搬居民点及公路等重要工程项目进行建设用地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工作。

4、有计划地对区内重大地质灾害隐患点和重要地质灾害隐患点进行地质灾害勘察,对危害特别严重的灾点优先治理,对规模大难以治理或投资太大的灾点应采取避让措施。

5、有稳定的工作经费来源,是保障地质灾害防治工作顺利开展的必要条件。除各级政府的财政投入外,还应按照“谁引发、谁治理”,“谁出资治理、谁受益”的原则,多元化、多渠道投资治理。

6、 坚持“谁破坏,谁治理”的原则,人类活动可能诱发地质灾害时,必须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工程建设时应避免开挖边坡过陡、过高,并及时进行边坡防护,严禁将工程废土、采矿废石、废渣随意堆放,大于25度的陡坡禁止开垦耕作。

7、配合区级防灾抗灾领导小组组织有关部门组成巡查组,在汛前、汛期、汛后分三次对境内重大、重要地质灾害隐患点进行巡回检查,对境内重大、重要地质灾害隐患点进行不定期巡查。

(二)搬迁避让

由于地质灾害易发区自然环境恶劣,地质灾害治理难度和投资均较大,因此,对地质灾害的危害一般应尽量采取避让方式:一是工程建设避开地质灾害危险区;二是居于相对稳定的地质灾害点上的居民,在汛期或遇暴雨时, 撤离危险区暂时躲避;三是居住在治理难度大或投资大的不稳定的地质灾害体上的居民和单位,一般采用搬迁避让的方式避免地质灾害的危害。

(三)监测预警

1、建立完善的地质灾害群测群防系统

群测群防系统的建设,是一个系统

工程,是由多种防灾减灾措施组成的有机联系的整体,各子系统相辅相成,缺一不可,因此,要建设好群测群防系统,各部门应密切配合,协调关系,统一行动。同时要制定相关的政策、法规,加强行政力度,保证防治工作的顺利实施。加强地质灾害监测网络和预警信息系统建设。地质灾害监测网络应以群众监测网络为基础,群专结合。 2、各级监测网络及相关责任单位的分工

原则上是谁受威胁谁负责监测,监测责任落实到具体的单位和个人。社区居委会地质灾害监测网络主要负责本辖区内地质灾害点(含隐患点)的定人、定点、定时巡查和简易监测,并及时上报监测记录;街道办事处监测网络负责本辖区内较大地质灾害点(含隐患点)的定人、定时、定点巡查,并将各村级网络的监测结果汇总上报。因工程建设引发地质灾害的,建设单位负责地质灾害监测,由建设单位承担治理责任并承担治理费用,由所属社区负责督促检查。

3、各级监测网络由行政一把手负责。

社区居民小组、居委会、街道办事处三级明确网络监测人员,并将人员名单和联系电话于20__年2月5日前上报。

4、加强地质灾害的群测群防工作。

要建立起较为完善的巡查、值班、速报、督查制度,加强监测和灾害发生前兆特征巡回检查,经判定可能出现险情的,应及时采取应急措施,同时向街道办事处和国土资源主管部门报告。为了及时避灾、救灾,各级应建立应急预案。对于属地质灾害易发区的要组建有分管领导、相关部门领导和专业技术人员参加的应急机构,并配备必要的通讯、交通工具,以便应急人员能迅速到位,现场查明灾情,组织、指导防灾、救灾工作,尽量减少灾害损失。

5、落实相关经费

按照《地质灾害防治条例》的规定,街道办事处将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经费列入本级财政预算。

(四)工程治理

为减少地质灾害所带来的损失,坚持“谁破坏,谁治理” 、“谁出资治理、谁受益”的原则,督促责任人对交通干道及社会经济发展重点地段危害较大的地质灾害进行必要的工程治理。

三 、地质灾害的监测、预防责任

根据《地质灾害防治条例》及有关的法律法规,地质灾害的防治实行归口管理。灾害点有主管部门的由主管部门负责;因工程建设引发地质灾害的,建设单位应当加强地质灾害监测,由责任单位承担治理责任。治理费用,按照谁引发、谁治理的原则由责任单位承担;灾害点虽没有主管部门,但属人为诱发或有受益人的,由诱发者或受益人负责;因自然因素引起的地质灾害,由当地人民政府负责,各级人民政府应当按照各自的职责,组织有关部门及时采取工程治理或者搬迁避让措施,保证地质灾害危险区内居民的生命和财产安全。

人工降雨对自然的危害范文第5篇

关键词:泥石流、影响因素、危害程度、西气东输宁夏段

1 前言

西气东输工程是一项巨型的线型工程,干线西起新疆塔里木的轮南,东迄于上海西郊的白鹤镇,途经9个省、市、自治区,全长逾3800km,工程主要形式是浅埋的输气管道,沿线地面上还布设有升压站、清管站和分输站。输气管道内径1016mm,埋置深度2m左右[1]。

泥石流灾害对输气工程的危害是非常严重的,泥石流下切和侧向侵蚀可能造成管线暴露,也可能直接对管线形成冲击和腐蚀危害。宁夏段是泥石流发育较多的地区,该地区工程地质条件、气象水文条件、地形地貌条件均有利于泥石流的形成,所以研究宁夏段泥石流的形成机制和防治措施是十分必要的。

2 规模、特征及发育地段

宁夏段工程沿线共有泥石流沟24条。按照泥石流物质组成分类[2],西气东输工程宁夏段泥流、水流、水石流、泥石流均有分布,其中泥流主要分布在盐池县东红井子至陕西定边县红柳沟乡段;孟家湾至小湾段以水石流为主;其他段均为泥石流,其中下河沿至苦水河各沟道主要是稀性泥石流。总体来说,沿线泥石流沟都发源于南部基岩山区,出基岩山区后进入并深切山前冲洪积倾斜平原,在冲洪积倾斜平原沟口形成小的堆积区,大部分冲入黄河,下切侵蚀和侧蚀严重。宁夏段工程沿线的泥石流沟均是沟道长,流域面积较大,沟道纵坡降小,因此,泥石流冲击力小,表现为侵蚀搬运―沉积―再搬运―再沉积的特点,所以物源区、流通区和沉积区往往处于同一沟段。泥石流对本工程主要是淤埋和冲刷、磨蚀危害,以冲刷、磨蚀危害为主。见表1。

表1宁夏段泥石流灾害发育地段及特征汇总表

3 泥石流影响因素分析

泥石流的形成,必须同时具备三个基本条件:有利于贮集、运动和停淤的地形地貌条件;有丰富的松散土石碎屑固体物质来源;短时间内可提供充足的水源和适当的激发因素。而影响这三个条件的因素主要有以下四种:

(1)地形地貌因素

地形条件制约着泥石流形成、运动、规模等特征,主要包括泥石流的沟谷形态、集水面积、沟坡坡度与坡向和沟床纵坡降等因素。输气工程沿线泥石流沟谷均发源于南部基岩山区,由于构造的强烈作用,南部山区不断隆升,山区沟壑发育,地形高差大,山体陡峭,外营力作用(重力作用)强度大,便于水流汇集,沟道中下游又处于冲洪积倾斜平原,由于不断抬升,沟谷在此段下切作用强烈,能为泥石流不断提供充足的固体物源,且沟谷中下游多顺直,为泥石流流泄提供了条件,但中下游沟道多宽平,比降小,势能降低,因此,泥石流的冲击作用降低。

(2)工程地质因素

泥石流形成与土石体的分布、类型、结构、性状、储量和补给方式有关。由于土源和强降雨时空条件差异,致使不同沟或同一沟不同期次泥石流的形成,汇集、堆积和危害程度等均不相同。输气工程沿线西部长流水沟右岸(南岸)诸沟属于短沟,出山口后进入山前老洪积扇,主要为半胶结的砾石、块石,洪水不易侵蚀挟带,固体物质量小;小湾至下河沿诸沟,坡残积物较多,固体物质主要为砂、碎石,量较大;下河沿至清水河段诸沟主要物源来自于中下游冲洪积高级阶地(南山台子),以泥沙、砂砾石为主,固体物质量大;清水河以东诸沟的物源主要来自于沟道的中上游,沟岸意侵蚀坍塌,固体物质以泥沙为主,储量大。

(3)气象水文因素

工程沿线泥石流的水体主要来自于强降雨,泥石流的始发雨量取决于降水强度及其总量。工程沿线多年平均降水量为190.69¬―295.08mm,年内降水分配不均匀,一般集中在6―9月,占全年降雨量的70%以上,雨季多出现暴雨和阵雨,具有历时短,强度大,且集中的特点,工程沿线一日最大降雨量可达60.5―121.1mm,每次暴雨洪水几乎都能形成泥石流。另外,工程沿线诸沟的发源地:香山和大罗山平均降雨量达到225mm和300mm以上,沟域上游降水量比中下游要大,是主要水源分布区,也具势能条件,因此由地形所造成的附加雨量形成的地表径流对激发泥石流的影响作用也很大。

(4)人为影响因素

工程建设也可能诱发和加剧地质灾害,由于管道以下埋方式通过个各沟道,且土石方量不大,加重泥石流的可能较小。但是,甘塘―碗泉车站,红柳沟以东的红寺堡地区、盐池县段的丘间洼地沉积有数米的粉细砂、粉土,工程施工扰动天然土层,易遭流水(洪水)侵蚀,形成侵蚀性冲沟,使管线暴露或凌空。工程建设也是不可忽略的因素。

4 危害程度及发展趋势

西气东输工程宁夏段以两种形式通过泥石流沟,一是在流通区(或形成区)通过,其对输气工程的危害是下切侵蚀和可能造成管线暴露,遭受泥石流的冲击和腐蚀危害,以及侧蚀冲刷沟岸坍塌,使管线暴露或凌空。对输气工程危害性大的为上红柳沟、危害性中等的为烟筒沟、东大沟、腰岘子沟、三古窑沟、阴洞沟、鸭爪子沟、苦水河;危险性小的有长流水沟及其右岸的7条支沟、冰沟、窑沟、朝家山沟、白鹅子沟、石黄沟、单阴洞沟、双阴洞沟、红柳沟(大河子水沟)等。工程沿线CA014―CA020、 CC002―CC018、 CD001―DA038段的丘间洼地沉积有数米的砂性土,易遭洪水侵蚀形成侵蚀性冲沟,冲沟一旦形成,将对管线构成危害。

5 泥石流防治措施

泥石流的防治措施主要有:预防和治理措施[3]。预防措施是在预测的基础上,采用绕避和预防性措施,保护生态环境,避免泥石流对管线造成灾害。治理措施包括:

(1)减少松散土石碎屑固体物质来源。通过修建谷坊、拦砂坝、挡土墙、护岸和潜坝等拦挡工程和固床固沟工程,拦蓄泥沙,稳定滑坡,固定沟床,保护岸坡,控制或削减松散土体补给量;并辅以排导工程,引、蓄水工程和植树造林,以进一步控制泥石流或减轻泥石流灾害。管线经过泥石流地区时,要注意环境保护工作,尽可能减少对原地貌的破坏,将水土流失控制在最低限度,以避免加大泥石流规模或引起新的泥石流发生。

(2)治水。采取引水、蓄水、截水等工程措施,减小地表径流,引排洪水,调节水量,削减洪峰,控制形成泥石流的水动力,制止或减轻泥石流灾害;修建少量拦排工程和大面积营造森林,用来稳定部分土体,减小地表产流,更好地发挥各种治水工程的作用。

(3)排导。对管线经过的泥石流频发地区,修建排导沟、导流堤、急流槽、渡槽等排导工程,将泥石流排导到管线范围以外,控制泥石流对流通区或堆积区管线的危害;同时在中上游修建拦挡工程,进行植树造林,以减小泥石流的规模和发生频率。

6 结论

(1)西气东输管道工程宁夏段是泥石流较发育的地区,沿线发育的泥石流沟有24条,包括泥流、水流、水石流、泥石流,对管线的危害均比较大。

(2)影响这些泥石流沟发育的因素有地形地貌因素、工程地质因素、气象水文因素、人为因素。

(3)泥石流下切和侧向侵蚀可能造成管线暴露,也可能直接对管线形成冲击和腐蚀危害,其危害性非常严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