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生态保护市场分析

生态保护市场分析

生态保护市场分析

生态保护市场分析范文第1篇

关键词:汉中;生态旅游;SWOT分析;策略

旅游是人们利用余暇在异地获得的一次休闲体验。[1]生态旅游不是普通旅游,1993年国际生态旅游协会把其定义为:具有保护自然环境和维护当地人民生活双重责任的旅游活动。汉中的生态旅游资源,从全国来看,优势并不突出,影响力不大,但与周边的干旱少雨或者天气寒冷的地区相比较,仍然具有一定的优势。

一.汉中生态旅游市场的现状

首先,从汉中市政府和开发商操作看,宽泛的生态旅游和普通旅游难以区分。其次,汉中生态旅游市场只是旅游市场的一部分,理论研究仍处于探索阶段。最后,从市场份额看,传统的休闲观光旅游仍是主流,严格意义上的生态旅游者仅限于科考,摄影,户外探险等。

二.汉中生态旅游市场的SWOT分析

(一)汉中生态旅游市场优势(strength)

地处中国南北分界线上,气候温润;有特品级旅游资源,且体量大,景色优美;国家的退耕还林政策,强制保护了林区的生态;西汉和十天高速公路将川陕鄂之间的旅游交通条件大大改观。

(二)汉中生态旅游市场劣势(weakness)

对客源有较高要求,可以说是生态旅游者造就了生态旅游市场;生态资源比较脆弱,接待游客能力有限,由于缺乏科学指导,部分生态资源已经遭到破坏;生态景区的道路标识、宣传册子等都没有注重环保教育,生态旅游如果完全是公益性的,利益相关者不能自觉保护环境。

(三)汉中生态旅游市场机遇(opportunity)

当下政府把生态保护纳入政绩考核,为生态旅游铺平了道路;陕西大秦岭旅游的整体开发思路,把汉中也纳入进去了;借力国家的南水北调工程,治理污染的水利资源,维护自然生态平衡,提升旅游吸引力。

(四)汉中生态旅游市场威胁(threat)

生态旅游开发较早且较为成熟的香格里拉、西双版纳等景区,对其他景区形成遮蔽效应;汉中生态旅游市场的培育开发要保留原滋原味,远离人工雕琢,需要专业人才加入;景点必须配套完善的旅游信息系统,环境监测系统,旅游救援系统等基础设施。

三.汉中的生态旅游市场吸引力分析

旅游吸引力的本质是旅游资源子系统与旅游客源市场子系统之间在自然、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差异,[2]差异越大,吸引力越大。生态旅游供应市场早期是“三S”地区,但是随着游客环境意识的高涨,旅游热点从“三S”转变成“三N”,即上山下河。

(一)汉中生态旅游资源自身的品质

汉中的生态旅游资源按其本体属性分和自然两大块,在627个旅游单体中,拥有全部8个主类,26个亚类,占国标的83.87%。未获级的旅游资源有237个,普通级旅游资源有281个,优良级旅游资源有109个,其中:特品级有3个。[3]到目前为止,汉中有:世界人与自然生物圈1个,国家自然保护区8个,国家水利风景区3个,国家森林公园4个,生态旅游最具核心吸引力的就是自然资源,汉中的自然资源不仅品位高,而且品种多,兼具南北之美。这些资源要么远离市中心空气中饱含负离子,要么碧波荡漾,要么潺潺的溪流、鸟儿婉转歌唱,一年四季景色不同。三月佛坪满山遍野山茱萸花、西乡樱桃沟满眼粉白的樱桃花、四月汉中有壮观的油菜花海,五月鲜红欲滴的樱桃采摘季,八九月桔园黄橙橙的橘子等你来摘,十月、十一月到米仓山看红叶,十二月到二月大雪封山,别有一番肃静之美。

(二)生态旅游者对汉中旅游的心理需求

普洛格(1972)把旅游者分为两类,安乐小康型旅游者和追新猎奇型旅游者。不同人格的旅游者对旅游产品有不同的心理需求。生态旅游者追求的是到大“自然(Nature)”中,去缅怀人类曾经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怀旧(Nostolgia)”情结,使自己在溶入自然的同时进入精神领域的“天堂(Nirvana)”[4],追求的是较深入的了解自然,不是普通的走马观花式旅游。汉中的自然风光完全可以满足长期生活在各种嘈杂、浮躁中的白领。下面是2001年到2011年的11年间,到汉中旅游的中外旅游者人次和收入数据,除了2003年旅游业受“非典”冲击,发展减缓外,每年到汉中旅游的人次和收入逐年递增。

四.汉中生态旅游市场营销策略

(一)产品策略

首先做好理念营销,[5]由汉中市政府出面,主题为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 “汉中印象”系列全方位点对点广告。其次就是建立以消费者为中心的产品差异营销。对第一客源市场省内的陕北、关中地区,以及甘肃和内蒙古地区的产品策略是:对身体健康的中青年白领可以推出徒步,穿越的探险生态游。对这些地区的身体不太好的中老年人,推出普通的休闲观光游。对第二客源市场山西、河北、北京、东北、重庆等地,主要是打“绿色大氧吧”的牌子,对空气污染严重的大城市,推出空气清新愉悦的体验生态游。对第三客源市场海外的游客,我们主打“魅力历史名城”的牌子,宣传上,主要跟着陕西历史文化名城走。具体由合作旅行社对现有旅游线路针对目标客源市场进行整合,按客源市场的真实需求量身打造,获得他们的好口碑,树立起汉中旅游的品牌。产品包装设计理念就是“天然去雕饰”,保护好生态环境就是最好的包装。生态旅游产品不同一般意义上的产品,普通旅游产品在其不同生命周期,产品策略不同,生态旅游产品比较独特,重在生态环境的保护。

(二)价格策略

普通品级的适合采用随行就市定价策略。特品级的,政府指导定价,等有了品牌后,可以按品牌地位心理定价。

(三)渠道策略

生态旅游渠道可以选择直销,也可以选择包销或者代销。具体做法是:一方面,在客源所在地设客户咨询联系点。另一方面就是设网络咨询报名平台。最后,与国内外各个旅行社合作,设咨询点。后期,可以根据产品生命周期和保护环境的宗旨灵活调整商。

(四)促销策略

主要是提供免费体验之旅。其次,是利用名人效应。利用汉中走出去的名人宣传汉中。最后,在冬季和节假日,可以对特品级生态旅游产品之外的旅游产品及衍生产品打折,比如普通观光旅游,休闲度假游,土特产、住宿、餐饮、歌舞表演门票等,用普通旅游来养生态旅游。

总之,汉中的生态旅游之路,重在做好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在此基础上惠及当地民众,在满足消费者需求的同时,保护好我们的青山绿水,动物,植物,把生态旅游作为教育民众、提升汉中城市文化品位、调整产业格局的助推剂,把汉中建设成一个物资精神文明同步提升的城市。

参考文献:

[1]谢彦君.旅游的本质及其认识方法——从学科自觉的角度看[J].旅游学刊,2010,(1).

[2]谌贻庆,毛小明,甘筱青 旅游吸引力分析及模型[J].企业经济,2005,(6).

[3]徐映雪,任志远,薛亮 汉中市旅游资源特征分析与评价[J].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07,(8).

生态保护市场分析范文第2篇

关键词:城市道路;建设项目;环评;环境问题

Abstract: city road construction projects in the construction period and operation period produces the waste water, waste gas, noise and solid waste are adverse effects to the city and the surrounding environment. Therefore, it must do a good job of city road construction project environmental impact assessment. This article mainly discusses the transportation construction project -- city road construction project environmental impact assessment and the key points in.

Key words: city road; construction project; environmental impact assessment; environmental problems

中图分类号:TU7 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2095-2104(2012)

城市道路及交通路网的建设,是城市发展过程中的必然产物,是地区经济发展的要求,是城市总体规划中必不可少的部分。城市道路建设过程中主要环境问题来源于建设期的施工设备噪声、扬尘、水土流失、生态破坏等影响和运营期的车辆交通噪声和汽车尾气等影响。为此,结合近期城市道路环评中的工作实践经验,提出现阶段环评中应重点关注的问题。

1 城市道路环评重点

城市道路建设项目环评主要以环境现状调查为基础,分析施工期土地占用和路基挖填方、施工临时占地对沿线的生态破坏及水土流失的影响,施工人员的生活污水和垃圾、施工扬尘、固体废物等对环境的影响以及施工噪声对居民、学校等敏感点的影响;分析运营期车辆尾气对环境空气敏感目标和沿线环境空气质量的影响,分析交通噪声对声环境敏感目标和沿线声环境质量的影响并提出沿线城市规划建设控制的建议,分析路面雨水地表径流对区内排洪、纳污水域水质的影响;提出施工期及营运期生态保护、污染防治措施的合理性和有效性分析。

1.1 工程概况及工程污染源分析

1.1.1工程组成及主要技术经济指标

(1)建设项目组成。建设项目组成应包括主体工程和配套工程(指立项确定的永久性工程,如道路工程、桥涵工程、排水工程、照明工程、交通工程、绿化工程、强弱电管线预埋工程等)和辅助工程(主要指施工期的临时性工程,如取弃土场、施工生产生活区及施工临时道路等)。

(2)主要经济技术指标。建设项目经济技术指标包括道路等级、路线总长、道路红线宽度、道路横断面形式、机动车道数、计算行车速度、路面结构、道路交通量达到饱和状态时的设计年限、总投资等。

1.1.2线路走向及施工布局

根据城市道路规划设计考虑的主要因素和设计原则,提出拟建道路走向及各临时工程的布置情况。对于城市道路建设项目中除了要考虑主体工程的施工影响外,还有考虑临时工程的影响,如取弃土场、施工生产生活区、施工临时道路等,说明其规模、占地类型、位置,并分析选址合理性。

1.1.3工程污染源分析

城市道路建设项目工程分析应涵盖勘察期、施工期、运营期,以施工期和运营期为重点。工程分析内容应包括:项目地理位置、工程规划依据、工程类型、项目组成、占地规模、施工场地布置、施工方式等。工程污染源强分析是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工作的重要基础,通过全面剖析建设项目对建设地区周围环境可能产生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的诸多因素,并结合工程规模分析污染源的量,为环境影响预测计算和评价提供参数,为建设项目建设正确决策提供科学的依据。

(1)废气污染源。城市道路建设项目施工期废气污染物主要来源于施工过程中的扬尘,若为沥青路面还需考虑沥青烟;道路运营期废气污染物主要来源于汽车尾气。

(2)废水污染源。城市道路废水污染源主要来源于施工期施工人员洗浴、冲厕、餐饮等生活污水和道路路基施工产生泥浆废水,建筑材料及施工场地地面被雨水冲刷造成地表水污染,以及施工路面的养护、砂石料冲洗、施工机械养护等污水排放也会对地表水体造成污染。

(3)噪声污染源。施工期噪声影响主要表现为道路施工机械设备噪声对两侧居民、学校、行政办公区等敏感点的干扰。运营期噪声源主要是各种车辆在行驶过程中产生的交通噪声(包括机动车发动机噪声、排气噪声、车体振动噪声、传动和制动噪声等),其中发动机噪声是主要污染源。

(4)固体废弃物污染源。施工期固体废弃物包括废弃土方、安装建筑垃圾,以及生活垃圾。营运期固体废物主要源于运输车辆洒落的运载物,发生交通事故车辆洒落的运载物,以及乘客和行人丢弃的物品,数量较少。

2 特殊因素评价

城市道路建设项目属于生态影响类建设项目,其征用土地,改变土地利用状况,破坏地表植被,改变区域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因此,城市道路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在传统污染影响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的基础上,应重点考虑它们对生态环境的影响,以及城市景观和区域社会经济结构功能的影响,将城市建设与城市功能、城市景观特色和环境承载能力结合起来,体现以人为本、和谐共存的理念。

3 城市道路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中关注的环境问题

在城市道路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中,应关注以下环境问题:①建设项目选线和施工布局要充分考虑环境条件,详细说明工程与各类保护区(饮用水源保护区、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生态保护区、文物古迹等需要特殊保护的区域)、区域规划和环境敏感区的位置关系及可能存在的影响,要全面重点预测分析项目选线和施工布局对区域环境产生的影响。②说明道路主体工程和临时工程征地类型、数量,特别是占用基本农田的位置和数量,分析占地对当地农业生产的影响以及对当地社会经济的影响分析;说明工程是否涉及拆迁,对征地拆迁提供可行的征地拆迁安置方案,说明征地拆迁的社会影响分析。③在考虑建设项目可能引起的环境影响是否可以接受的同时,对项目施工过程中的水土流失和生态影响进行重点分析,应重点考虑工程用地、桥涵工程和其他施工临时工程所带来的生态破坏,提出有效的水土保持和生态恢复措施。④施工期还要注意主体工程行为带来的环境问题,如路基开挖工程涉及弃土和运输问题、路基填筑需要借方和运输等,说明取弃土影响和运输过程的影响。⑤在环境影响评价中,应重点对运营期交通噪声进行预测分析,提出噪声达标防护距离,对超标敏感点提出经济可行的环保措施,并对拟建道路两侧规划内容提出噪声防护措施和规划控制建议。⑥根据拟建道路等级和环评导则的要求,对运营期汽车尾气进行评价。⑦运营期根据沿线区域环境特点和可能运输货物的种类,识别运输过程中可能产生的环境污染和环境风险,提出对应防范措施和应急预案。

4 结束语

综上所述,城市道路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中应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明确项目工程组成是环境影响评价的第一关,施工期注重大气、噪声、废水和生态环境影响分析,运营期注重噪声和大气环境影响分析,提出污染防治措施,降低道路建成后的环境影响,为城市的长远发展提供保障。

参考文献:

1.环境保护部环境工程评估中心,环境影响评价技术方法.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北京.2012(2).

2.国家环境保护部,HJ2.4-2009《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声环境》.2009-12-23.

生态保护市场分析范文第3篇

Abstract: The center of Yan'an concentrated in Baota District Sanchuan junction area, since years of ecological construction, the ecological environment has improved, but it is still at a critical stage of "governance and destruction stalemate phase", therefore, we should continue to strengthen ecological management, use artificial measures to promote the natural restoration, in order to improve the living environment in urban areas.

关键词: 延安市;生态环境;建设与保护

Key words: Yan'an;ecological environment;construction and protection

中图分类号:F323.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4)17-0298-02

0 引言

延安位于陕西省北部,地处黄河中游,介于北纬35°21′~37°31′,东经107°41′~110°31′之间,黄土高原的中南地区,北连榆林,南接关中咸阳、铜川、渭南三市,东隔黄河与山西临汾、吕梁相望,西邻甘肃庆阳,全市总面积3.7万平方公里。延安市的中心城区集中在宝塔区三川交汇地区,各类城市建设主要分布在东川、南川和西北川三条大的平川,以及杜甫川、市场沟等小型川谷地区。川道内有延河、南川河穿越,建设用地呈狭长的“Y”形,南川、西北川城市建设沿河道两侧分布;东川城市建设主要位于延河西北侧,中心城区人口和资源较为集中,商圈也主要分布在Y字型的交汇处。

1 生态环境建设概况

1.1 生态环境总体特征 回顾过去,延安市总体生态环境比较脆弱,水土流失严重,水污染比较严重,大气环境除总悬浮颗粒物达不到三级外,二氧化硫和二氧化氮已达到二级标准;延安城区噪声略超标,区域环境噪声平均等效声级60.2分贝,道路交通噪声平均等效声级72.0分贝[1];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较低,城市垃圾处理能力较弱。

1.2 生态环境建设成就 “十一五”以来,在延安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和省环保厅的大力支持下,在全市环保系统广大干部职工的辛勤努力下,延安市生态环境建设工作取得了丰硕成果,2010年延河综合污染指数比2005年的37.64下降了11.54,延河水质呈改善趋势;延安市城区环境空气优良天数2010年达到315天,比2005年的272天增加43天,2005年-2010年间未出现酸雨;延安市功能区2010年噪声达标率为60%,比2006年20%提高了40个百分点;延安第二垃圾填埋场已经开工建设,城镇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从2005年的45%提升到2010年的80%以上。

尽管近年来市委、市政府紧紧抓住西部大开发的历史机遇,坚持以生态建设统揽工作全局,在全国率先启动了退耕还林、天然林保护等林业重点工程,在生态环境建设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生态环境恶化的趋势得到根本扭转,但并得到明显改善,同时,边治理边破坏的现象时有发生,生态建设所面临的形势同全国一样,正处于“治理与破坏相持阶段”的关键时期,生态建设与保护的任务仍十分繁重。

2 生态环境影响因素分析

2.1 水环境影响因素分析 首先延安市属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植被稀疏,地形支离破碎,又多暴雨,大量泥沙被流水冲走,是黄河上中游水土流失最严重的地区之一,也是黄河泥沙的主要发源地之一,且治理难度大,任务长期而艰巨。另外,水土保持在一定程度上还存在人为水土流失、边治理边破坏等现象,以及投入不足、治理措施不配套等问题。延河流域的工业以石油工业为主,石油开采使延河水质石油类污染比较严重。延安中心城区的生活污水现一般都不经处理直接排放入延河,中心城区生活污水排放是造成中心城区内的延河水质污染的主要原因之一。

2.2 大气环境影响因素分析 延安中心城区地处黄土高原,植被稀疏,空气中总悬浮颗粒物的本底值比较高,中心城区又处于河谷之中,川道狭窄,周围梁峁遍布,这种地形在冬季时容易形成逆温和静风天气,不利于污染物扩散。燃煤也是影响延安中心城区环境空气质量改善的障碍之一,二氧化硫浓度在冬季和春季采暖季节明显高于其它季节,总悬浮颗粒物和降尘也呈现出一季度浓度较高的特征。

2.3 声环境影响因素分析 中心城区噪声主要来源于道理交通及过境公路建设,未对城区进行环境功能区调整,其次,老城区和新建城区各功能区布局不合理,道理交通网络规划不合理,对施工现场和建筑噪声为加强管理和执法,致使延安城区噪声略超标。

2.4 固体废弃物环境影响因素分析 延安中心城区产生的工业固体废物医疗垃圾目前是送到尹家沟垃圾填埋场进行填埋,而尹家沟垃圾填埋场是处理生活垃圾的,不具备处理医疗垃圾的能力。在延河沿线,经常可以看到沿岸居民(村民)丢弃的生活垃圾,造成垃圾堆积。

3 生态环境建设与保护对策

生态保护市场分析范文第4篇

一、内容概要

该书集沈满洪教授近年来主持完成的七个课题为一体,以生态文明理论为指导,着力探究水源配置的若干关键问题,将各章分别命名为“生态文明论”、“水源保护论”、“生态补偿论”、“综合利用论”、“节约用水论”、“协调发展论”、“政策创新论”。各个部分既相对独立,又相互联系,共同构成了水源配置的理论体系。

作为我国著名的生态经济学家刘思华教授主编的《生态文明与绿色低碳经济发展论丛》中的一册,作者开篇从生态文明建设的理论与实践出发,概括出水源配置的三种管理模式:着重于挖掘水源开发潜力,增加生产和生活用水供给的水源供给管理模式;着重于提高水源利用效率,遏制不合理用水需求的水源需求管理模式;着重于降低市场主体间水源效率差异,发挥市场配置功能的水源贸易管理模式。

围绕这三种水源管理模式,该书以跨越晋冀鲁豫四省的漳卫南运河、横跨皖浙两省的新安江流域、温州市文成县的珊溪水库、丽水市青田县的滩坑水库为典型案例,借助供给-需求分析法、成本-收益分析法等现代经济学分析方法,结合源经济学、制度经济学、区域经济学等学科理论,着重解决了水源如何严格保护、水源如何跨界配置、水源如何综合利用、水源如何节约集约、水政策如何创新突破等重大问题。

二、基本特征

1.实践性。该书以我国水源配置的现实为研究起点,以解决水源配置的具体问题为落脚点,现实指导性强。该书在研究理念上特别强调统筹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在生态补偿机制构建中,既注重下游地区的用水权益,又注重上游地区的发展权益,提出只有在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的基础上,才能在更高层次上实现人、生态和经济的和谐均衡的指导原则;在流域协调发展研究中,既注重水源区的主体功能规划,也注重流域间的产业转型发展。在这一理念的指导下,该书提出了大量具体而富有操作性的对策措施。对于滩坑水库水源综合利用,不仅论证了水源配置的具体可行方案,提出了与温州开展水权交易的对策,还就方案设计了详细的指导意见与实施步骤;对于浙江省的节水制度,提出短期以水价制度和定额管理制度为重点,中期以节水监督管理制度、考核奖惩制度等为重点,长期以水权交易制度、循环用水制度等为重点的实施意见。

2.综合性。从理论来源上,该书综合运用了生态经济学、源经济学、经济地理学、新制度经济学、法经济学等学科理论,确保了全书的立论基础。从研究方法上,既注重生态补偿机制的主体关系分析等定性分析,又注重生态补偿金额测算等定量分析;既注重新古典经济学成本-收益方法的运用,又注重新制度经济学制度需求-供给思路的运用;既注重回答“是什么”、“怎么样”等纯事实叙述和科学预测的实证分析,又注重回答“应该怎么样”的价值判断的规范分析。从研究内容上,该书能够统筹源头水源保护与末端水污染管理,统筹生态补偿机制与环境损害赔偿机制,统筹流域内水环境保护与区域间水源配置,统筹水源的保护性开发与水环境的综合性治理。

3.前瞻性。由于作者扎实的理论功底、广阔的研究视野以及缜密的论证手法,该书不仅提出了大量富有实践指导意义的措施,而且设计了一系列前瞻性的方案。例如,在生态保护补偿机制中,不仅着眼短期,也着眼中长期。提出从“效率优先、兼顾公平”过渡到“公平优先、兼顾效率”和注重效率的指导原则、从金输入等“输血型”过渡到人力源开发等“造血型”和上游支持中下游的反补偿的补偿方式、从政府补偿过渡到市场补偿和社会补偿的机制选择;在水源配置的优先次序中,提出“生活用水+生产用水”的短期次序、“生活用水+生态用水”的中期次序、“生态用水+生活用水”的长期次序;在水价制度中,提出从单一水价过渡到两部制水价和阶梯式水价。这些对策既基于现实,又站在现实的基础上,有望提升该书的历史价值。

三、主要创新

1.首次系统分析了水源生态保护补偿机制的主体关系。水源保护补偿机制实质上是一种依托在水源这个客体、借助补偿费这个工具反映经济主体之间水源产权关系的经济制度。由于水源的流动性决定了其特殊的产权制度,即不同的产权隶属于不同的主体,当主体间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不相容时,便产生了对水源保护补偿机制的制度需求。在该机制中不同主体间存在着错综复杂的产权关系:上级政府与地方政府之间的所有权和使用权关系、地方政府与公众之间的使用权关系、上下游地方政府之间的使用权和转让权关系、上下游公众之间的收益权关系。理清了这些主体关系,便可以明确补偿主体与受偿主体。作者认为,在受偿主体方面,从社会公平角度来看,在水源区与中下游地区间存在着自然差异这样的“起点不公平”,肩负水源保护不同责任的“过程不公平”以及经济发展差异这样的“结果不公平”,而“过程不公平”是不能追求的,所以水源区居民是受偿主体;从效率的角度看,收入差有助于推动人口梯度转移,受偿主体不应该是水源区居民而是水源区政府。在补偿主体方面,从社会公平的视角看,下游区域政府以及受益企业是补偿主体;从效率和水源保护补偿机制本身的实现成本看,受益企业不应该成为补偿主体。而与此同时,由于流域政府间存在层层加码、讨价还价等现象,致使交易费用巨大,从而得出可能出现纯粹的“下游区域补偿上游区域得不偿失”的结论,因此补偿主体应该是流域内最高级政府。

2.首次提出全因素差异度分析法等生态补偿价值修正方法。生态补偿标准测算是生态补偿机制从理论走向实践的关键环节,也是学术研究的一大难点。然而该书作者不畏艰难,大胆创新,首次提出了基于机会成本法的全因素差异分析法以及排污权交易法、土地损耗测算法等一系列方法,为该领域的研究注入了新的理论活力。在全因素差异分析法中,作者把在地理位置相近、发展条件相似的水源保护区与非水源保护区之间的经济发展差异称为全因素差异度,并且把它分解为自然区位差异度和生态保护差异度,而生态保护差异度正反映了由于特殊严格的环境保护所带来的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也就是应当给予特殊严格的保护区域支付的生态补偿数量。在排污权交易法中,作者指出排污权就是发展权,而上游地区由于水源保护的需要而“不作为”的直接反映就是部分排污权的丧失,通过情景分析法得出的“理论排污值”与“实际排污值”之差,即减少的污染排放量,其市场交易收益就是上游地区应该获得的生态补偿数额。在土地损耗测算法中,作者指出因水库建设而侵占的土地所减少的净收入就是水库上游地区该获取的生态补偿额度,而这种收入的减少量可以通过与水库水源之外的其他地区或者水库水源区本身作比较而获得。该书通过这些方法结合计量模型解决了相应流域生态补偿机制别棘手的“补偿多少”的问题,可为其他案例提供借鉴。

3.首次提出跨界水污染管理的组合式生态经济政策框架。跨界水污染问题由于各主体间产权不清晰、成本-收益不一致等因素,致使其一直困扰着我国流域治理实践。在本书中,作者针对漳卫南运河的环保、政府服务以及市场条件等状况,在比较分析了三种类型的环境经济政策的基础上,提出了别无选择的强制性机制是前提,权衡利弊的选择性机制是核心,道德教化的引导性机制是补充的机制构建思路。更为重要的是指出跨界水污染治理的总体构想是:统筹解决水源和水环境问题,需要构建起“双总量控制、双有偿使用、双交易机制”的经济政策框架,其中“双”就是指水权和排污权。该经济政策框架的构建有益于更加有效地激励各跨界主体通过一级“双”市场、二级“双”市场以及三级“双”市场提高水源配置效率,逐步解决跨界水污染问题。由于该思路的创新性,部分成果发表在SSCI期刊《水政策》(Water Policy)上。在新安江跨界水环境共保的政策建议中,提出了“生态保护补偿-环境损害赔偿协同政策”:达到规定的环境标准给以基础性补偿,优于规定的环境标准在基础性补偿以外给以奖励性补偿,劣于规定的环境标准则要求环境损害赔偿。组合式的生态经济政策建议突破了单一政策的局限性,采取奖惩并举的手段,更加有助于实现跨界流域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的目标。

四、问题评析

作为一部近40万字的专著,难免存在不足之处,主要有:

第一,课题报告痕迹依然较明显。该书各章均由独立的课题报告改编而来,尽管作者进行了卓有成效的修改,但为了保持原作者的本意,本书仍然具有较明显的课题报告痕迹。例如对生态补偿机制的补偿主体与受偿主体的重复分析问题、水源配置的系统框架没有充分展示的问题。

第二,全因素差异度法有待完善。在该书中作者提出的全因素差异度分析法因其忽略了其它因素,仅仅从目前可定量化的角度把它粗略地归于自然差异度和保护差异度,其测算出来的补偿金额将正如书中所言“是极大值”。所以为提高理论的准确性和应用价值,有必要进一步完善。

第三,定量研究有待进一步加强。尽管本书在生态补偿机制的金测算中结合计量模型做了不少探索,但是纵观全书仍然可以发现,定量研究还是本书的薄弱环节,众多环节还存在定量研究的空间,例如对于生态补偿金的分配依据等问题需要进一步探究。当然,环境价值的定量研究是世界性难题,但是,还是有希望突破的。

生态保护市场分析范文第5篇

按照我局“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工作安排,我就我市生态保护红线划定情况到xx,xx,xx等地进行了调研,与各县自然资源和规划主管部门、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等技术单位开展了座谈,广泛征求意见,分析研究当前生态红线划定与经济社会发展之间的衔接关系,对下一步生态红线优化调整提出了建议。

一、划定生态保护红线工作的重大意义

(一)划定并严守生态保护红线是深入贯彻落实生态文明思想的重要实践。指出,“要着力推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生态环境没有替代品,用之不觉,失之难存。要树立大局观,长远观,整体观,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环境,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环境”。划定并严守生态保护红线,把承德生态功能最重要、最关键的区域划入红线进行严格保护,系统保护生态空间,防止无序开发建设破坏生态环境,是践行“两山”理论,深入贯彻落实生态文明思想的重要实践。

(二)划定并严守生态保护红线是维护京津冀生态安全的重要保障。xx是总书记亲自定位的水源涵养功能区和亲自倡导的塞罕坝精神发源地,2014年对承德作出“建设京津冀水源涵养功能区,同步考虑解决京津周边贫困问题”的重要指示,为承德发展定位定音,《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纲要》把承德列为京津冀西北部生态涵养功能区,承德纳入国家三大发展战略布局,科学划定并严守生态保护红线,是承德建设京津冀水源涵养功能区、生态环境支撑区,维护京津冀生态安全的现实需要和重要保障。

    (三)划定并严守生态保护红线有助于增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能力。承德最大优势在生态、最大特色在生态,最大价值在生态,最大潜力在生态,最大的责任也在生态。特别是2019年5月,国务院批复同意承德市以城市群水源涵养功能区可持续发展为主题,建设国家可持续发展议程创新示范区,为承德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带来了重大机遇。划定并严守生态保护红线,坚持绿色发展,实施水源涵养能力提升,在深度贫困地区加强开展绿色产业培育、精准扶贫脱贫、创新能力提升等行动,将对全国同类城市群生态功能区实现可持续发展发挥示范效应,也为落实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提供实践经验。

二、承德生态红线划定情况

2014年,国家和省启动生态红线划定工作以来,承德市委、市政府始终高度重视此项工作,将其作为坚守环境质量底线和资源利用上线的有力抓手,作为推动生态文明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重要举措,成立专班,缜密谋划,加强协调,全力推进。经与省生态保护红线划定专题组进行多轮深入对接和沟通,划定了我市生态保护红线。2018年6月29日,河北省政府正式《河北省生态保护红线》划定成果,我市生态保护红线面积为16619.4万平方公里,占全市国土面积的42.07%,占全省陆域生态保护红线面积的43.03%,生态保护红线面积和占比均占全省首位。2018年,按照省委、省政府的《关于划定并严守生态保护红线的实施意见》,承德市生态保护红线划定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做好划定并严守生态保护红线有关工作的通知》,明确要求各市、县政府和市直有关部门,贯彻落实生态保护红线制度,严守生态保护红线,做好勘界定标有关工作。2018年7月,我市隆化县生态保护红线勘界定标试点工作正式启动,年底完成勘界定标试点并通过专家评审验收。

三、生态红线评估情况

按照市县同步的原则,重点核查生态红线划定的边界一致性情况、应划尽划情况、矛盾冲突情况。首先由各县自然资源和规划主管部门进行矛盾图斑识别及现场踏勘,识别生态红线内存在的问题,确定调整建议方案,由市级汇总并形成报告结论。

    (一)边界一致性情况核查

基于高清卫星图片对承德市生态保护红线边界一致性进行分析,各区县生态保护红线与山脉、河流等自然地貌单元的边界大体一致,部分区域生态保护红线与山脉、河流等自然地貌单元不一致。如承德县六沟镇葛杖子村生态保护红线为河道,但是与实地河道范围不吻合,原因主要是由于河流改道及与卫星影像清晰程度有关。

    (二)应划尽划情况

按照国家对生态保护红线划定的要求,禁止开发区域主要包括部级自然保护区、世界文化自然遗产、部级风景名胜区、国家森林公园和国家地质公园等类型,承德市生态保护红线划入自然保护区278125.02公顷,划入森林公园26035.99公顷,划入风景名胜区25781.52公顷,划入湿地公园面积2887.59公顷,划入地质公园6730.75公顷,划入一级公益林220684.89公顷。承德市应划入生态保护红线的空间已尽划入生态保护红线范围内。

(三)各类矛盾冲突识别

1.人为活动冲突情况。此次人为活动冲突识别主要通过三调图斑叠加、现场核实等方式,共分析了与永久基本农田、耕地、人工商品林等八大类认为活动冲突情况,涉及冲突面积共约   平方公里,约占承德市生态红线总面积的    %。基本农田:生态保护红线与基本农田冲突面积48.76公顷,占承德市生态保护红线面积0.0029%;耕地:与耕地冲突面积8642.14公顷,占生态保护红线面积0.52%,其中与旱地冲突面积8459.78公顷,占承德市生态保护红线面积0.51%,与水浇地冲突面积69.72公顷,占承德市生态保护红线面积0.0042%,与水田冲突面积112.64公顷,占生态保护红线面积0.0042%;人工商品林:将经济林、薪炭林、用材林等收集资料与生态红线叠图,生态保护红线与人工商品林冲突面积1200km2,占生态保护红线面积的7.22%;城镇:与承德市三调初期成果城镇进行叠加分析,承德市域生态保护红线与城镇冲突面积4.31公顷,占生态保护红线面积0.0003%;村庄:与承德市三调初期成果村庄进行叠加分析,承德市域生态保护红线与村庄冲突面积67.74公顷,占生态保护红线面积0.004%;基础设施:与承德市三调初期成果基础设施用地进行叠加分析,生态保护红线与基础设施冲突面积390.56公顷,占承德市生态保护红线面积0.0235%;合法矿权:与2017年矿产开采区块和勘察区块进行叠加分析,生态保护红线与矿产规划冲突面积8389.09公顷,占承德市生态保护红线面积0.5048%;旅游开发:与旅游开发项目范围进行叠加分析,生态保护红线与旅游开发冲突总面积1099.93公顷,占承德市生态保护红线面积0.0662%。

2.三条控制线交叉情况。承德市生态保护红线与承德市城镇开发边界图斑叠加分析,承德市生态保护红线与城镇开发边界交叉总面积645.22公顷,占承德市生态保护红线面积0.0388%,与承德市土地利用规划2020版基本农田图层叠加分析,承德市域生态保护红线与基本农田交叉总面积48.76公顷,占承德市生态保护红线面积0.0029%。

3.与各类规划冲突情况。承德市生态保护红线与承德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20版允许建设区、有条件建设区进行叠加分析,承德市域生态保护红线与允许建设区、有条件建设区冲突面积4093.62公顷,占承德市生态保护红线面积0.2463%。与承德市城市总体规划2030版进行叠加分析,承德市域生态保护红线与城市总体规划冲突面积137.95公顷,占承德市生态保护红线面积0.0083%)。

4.与经国家、省、市、县批复的重大基础设施冲突情况

承德市生态保护红线与风电、光伏项目进行叠加分析,生态保护红线与风电、光伏项目冲突面积239303.09公顷,占承德市生态保护红线面积14.40%。

四、生态红线评估调整建议

我市生态保护红线面积大,广泛分布于全市各县、乡镇和村,按照当时生态红线划定时的要求,使部分风电、人工商品林等绿色产业项目和线性工程划入生态保护红线内,占生态红线比例较大,总面积达到生态保护红线面积的20%以上,但这些人为活动与生态红线的矛盾冲突较小。按照自然资源部当前要求,这些绿色产业项目和线性工程全部作为矛盾冲突进行了识别,如将上述项目全部从生态红线中扣除,将对承德市生态保护红线总面积产生较大影响。从做好生态产业项目、线性工程与生态保护红线合理衔接,按照生态保护红线生态功能不降低、面积不减少、性质不改变的要求,提出生态保护红线调整建议。

(一)调整思路

将生态保护红线中的永久基本农田、合法矿权、城镇村、基础设施、光伏等与生态红线保护矛盾较大的冲突类型调出生态保护红线,在确保应保尽保的内容全部划入生态保护红线的同时,保障生态保护红线内全部要素符合保护要求。在生态保护红线调整过程中注重于自然保护地调整的衔接工作,待林草部门完成保护地调整后,将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森林公园等自然保护地划入生态红线,做到边界一致。

(二)调整方案

生态保护红线调出方案:各类调出面积40446公顷,占生态保护红线总面积的2.4%。

按照生态功能不降低、面积不减少、性质不改变的原则,结合“双评价”工作开展,在国土空间规划“三区三线”划定中统筹确定调入的生态保护红线,使划定成果更加权威、科学、法制、可执行,保证了生态系统完整性和生态廊道的连通性,并且保证了承德市的生态经济的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