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环境科学管理

环境科学管理

环境科学管理

环境科学管理范文第1篇

一、环境科学与工程实验室安全与环保现状及问题

在高校的实验室建设过程中往往会配套设计针对环境专业基础实验室和环境污染控制技术实验室来加强对实验室安全环保问题的管理和工作,同时,实验室会配备具体的仪器室、药品室来对实验操作过程中所运用的仪器和药品进行管理和监控。同时,为了预防可能出现的实验问题和实验污染,需要加强对实验室周边的监控管理、完善包括消防系统、通风系统在内的紧急事故处理系统,针对可能出现的实验室问题进行及时处理。虽然,高校通过一系列的配套设施和手段来加强对实验室的安全和环保管理,然而在具体的实验过程中,由于自身实验操作不当导致的实验室问题仍然存在,造成这一系列问题存在的原因往往是由于师生之间缺乏足够的安全意识以及责任意识所导致的。师生之间的安全意识和环保意识需要加强,由于安全意识的缺乏最终所导致的实验室事故比比皆是,通过加强师生之间的安全观念能够有效地缓解和减少可能出现的实验室事故。在实验操作的过程中,为了防止造成实验室污染的扩散需要尽可能选取试剂最低使用量,来达到减少污染、节约药品的目的。学生需要加强自身安全保护,以及对实验室的污染物进行及时处理,避免对外界环境造成污染意识。缺乏有力度的奖罚制度,在实验室的安全和环保管理过程中,需要确立和明确奖罚制度,实验室的安全环保工作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因此对于由于不当操作导致的实验室事故所造成的损失,需要进行严厉的处罚。通过这样的方式不仅能够督促实验室工作人员形成良好的责任意识,还能够起到警示的作用,使得更多的人能够明白实验室安全环保的重要性。同时设立奖励制度,对于能够遵循实验室操作规范并严格恪守的人员进行一定的奖励,为对实验室安全环保做出突出贡献的工作者进行鼓励。

二、建立健全的实验室安全和环保管理制度

建立和完善实验室安全和环保管理制度是保障实验室工作能够正常运行的先决条件和重要保障。其中,作为实验室而言,其工作的核心目的就是在安全合理的前提下开展科研工作的研究,在这样的背景下,环境科学与工程实验实践教学中心在实验室安全方面根据实验仪器以及实验药品分别制订了不同的管理制度,以及对实验室的卫生制订了相关要求来确保实验室的安全规范。同时,针对可能发生的实验室事故,做出了应急处理和规范,制订了突况下的紧急预案,确保在意外发生时能够正确地采取应对措施并对问题进行解决。加强实验室安全环保的落实工作,设置专人管理看管,以便加强对于实验的安全和环保管理。与此同时,也不能忽视对实验室安全的规范管理和排查,因此,可以通过开展定期检查的方式来排查可能存在的安全隐患,对仪器设施的正常使用进行考核,保障实验室管理的规范性。

三、加强安全、环保教育及培训安全、环保教育的推广和普及

对于提升实验室工作人员以及学生的安全环保意识具有重要作用和意义,对此,有关部门可以定期开展讲座和安全教育培训来加强对于工作人员和学生的教育,使其明确安全环保意识在实验室操作过程中的重要性,并定期组织人员开展全方位的安全检查。对于不曾有过实验经历,或初次进入实验室的工作人员,在进行实验之前,需要对其进行统一实验室安全教育课堂,来进行安全教育的培训,用以提升安全意识,对于那些存在着一定危险性的实验而言,在实验开始之前,更加需要着重强调实验安全的重要性,对于实验安全教育无法达标的学生和工作人员,拒绝其进入实验室进行实验。通过开展安全教育来将安全意识明确至学生的意识深处,提升实验安全的保障。

实验室的安全环保工作的有序开展是实验室能够得以正常运行的重要前提,同样也是实验教学能够进行的先决条件。在高校进行实验室建设和发展的过程中,对于实验室的管理也需要进行创新和发展,通过加强监管能够显著的降低可能出现的安全隐患和实验事故的发生,相关制度的完善是实验室工作正常运行的重要前提。

作者:张惜嘉 单位:江苏大学

参考文献:

[1]孙艳.环境科学与工程实验室安全与环保管理实践[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4,v.31;No.213(6):169-171.

环境科学管理范文第2篇

环境科学的实验很多都是专业实验,药品除了一些常见的易耗品外,很多都是比较专一,用量不大,而一般一门实验的开设都是一年开设一次,一次开设的次数2-3轮,所以在采购比较专一的药品时,为了环保,应该算好一年大概的最大用量,3-5年的总量后来购置,一是避免药品放太久了变质浪费,二是避免过于频繁采购浪费人力。药品应该分门别类,对于易制领用的时候应该以1年的量或者1个学期的量来领取,采购不能过多,放置应该有专门的地方,应该通风良好,闭光,必须上锁,钥匙只能实验室管理老师持有,学生领取和相应的量必须有指导老师签字或有关部门盖章,实行责任制管理。环境科学实验还涉及到微生物的培养和使用,必须严格控制,如果出现细菌污染,后果是不堪设想的,所以,对于其培养和保存工作,必须由实验室管理老师来专人管理,用于实验的话,应该由管理老师拿到实验课老师管理,实验课老师来给学生说明其使用的细则和违反规定的后果,使用过程,管理老师应该进行监督,不能拿出实验室。用于科研工作,应该由科研的指导老师来借用,而且签订责任书,写明其用途和用量。

使用过程应该有老师全程监督,保持其安全,避免不必要的负面效果。仪器的购置首先是满足教学的需求,另外再满足教师和学生的科研工作,一般教学的仪器都相对比较简单,使用功能单一,购置的量较大,除了其应用于教学,别的作用就不大,其管理也是一个问题,一台仪器其使用一年2-3次,学生实验开设完毕,该仪器也就不会再用,等下一年的开设,所以为了这部分仪器的有效使用,延长使用寿命,应该2-3月定期开启运转,避免长期不用的机器失灵,做好使用记录,备案。可以应用与科研工作的仪器,其使用频率可想而知,对于其购置,在允许的情况下,多购置几台,让教师和学生的科研工作能够有效的进行,多出一些科研成果。对于其借用,应该严格做好使用记录,定期进行维护和保养工作。每年对所有实验室仪器的使用记录进行统计,使用得多的仪器以后的采购可以偏多,为能更好的满足需求,提供更好服务作为基础。

2实验室场地的管理

实验室是放置仪器药品和做实验、科研的地方,必须保持整齐有序,定期进行卫生整理。对于放置仪器的实验室,应该根据仪器的性能与运行的要求对实验室进行配置,需要干燥的需配置干燥机,对于不经常使用的仪器,应该定期开机运行,并且记录使用的情况,以方便下次的使用,出现问题应该及时做好记录,及时报修,保持仪器在需要的情况下能够有效的运行。用于实验教学的实验室,应该配置好打扫卫生的工具,实行责任制,该学期开设的实验课,就应该由该课程的老师和学生来保持卫生等工作。有违反实验室规定的学生应该对其行为进行纠正,教育其改正。

损坏实验公共物品的应该让其登记并给于一定赔偿,这样才能养成学生良好的实验习惯。保护好实验设施。用于科研工作的场地,做科研的指导老师与实验管理人员签订借用协议书,让学生熟悉使用实验应该履行的责任,而不仅仅是使用,对用水用电应该做到不浪费,对不按照借用协议书执行的学生,追究其指导老师的责任,对情节不同实行一定的惩罚,以后多长时间不能再借用实验室。这样才能有效的利用实验室场地资源。把管理工作量分摊给各个指导老师,一是可以减少实验室管理老师的工作量,二是可以有效地督促学生,也让指导老师有一定的责任感,对实验室的情况能更多的了解。

3结语

环境科学管理范文第3篇

[关键词]公共管理 资源共享 交互模式 灵活教育模式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4)08-0222-02

目前,网络技术正不断渗透于现代社会的各个领域,小到个人、家庭的日常生活,大到社会经济、产业的宏观运行。不能否认的是,网络技术成为了这个时代的最显著标志之一。人们的工作与生活都离不开网络技术的支持,想要实现自身的发展与提升,更需要积极主动的借力于网络时代的各种产物。从教育领域看,越来越多的高科技教学工具被运用于教学活动,一味的使用以往的课本、习题册教学,不仅与现阶段的教育教学要求严重脱节,一定程度上也成为了教学模式陈旧落后的一种标志。可见,在充斥电子产品与先进科技的当代,教育模式与学科建设的创新,成为教育机构与教育工作者急需解决的问题。公共管理作为现阶段较为热门的学科,同样需要适应网络环境带来的冲击,甚至应该更加积极主动地迎合网络环境特点,巧妙地将挑战转化为机遇,这样才能保持该学科持续的生命力。公共管理学科如果在网络环境下能够自在发展,其未来前景也将会是更加值得期待的。

一、公共管理学科建设现状分析

在现代学科建设中,可谓是种类繁多,其中公共管理学科建设也是得到了人们的重视。公共管理是一种公共组织的职能,以公共事务为管理对象和起点,以实现公共利益的有效组织为主要目的。公共管理从学科角度看,被合理的划分为职能与目的不同的几个部分,包括城市管理、行政管理、发展管理、教育管理等。全球化新公共管理运动促成了公共管理走向系统化、科学化,在进入高速发展的21世纪后,它进入了百家争鸣的阶段。与大多数学科相同的是,在不断的教学实践中,公共管理学科教育在形态上发生了变化,包括教材、文献的变化与演进,教学方式的改革,教学活动的丰富,以及教学目的的进一步深化等。这些时代变迁的烙印,无不深深的反应在每项人类活动中。

就目前而言,公共管理学科的建设发展到了一个重要的阶段,学科教学的创新尝试、教学资源的极大丰富以及网络环境的不断渗透,使得公共管理学科也面临着更大的挑战。首先,在课堂以及课外教学活动中,公共管理的教学内容及目的得到了不断的扩展,对公共管理知识与技能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公共管理实用性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公共管理已经不仅仅局限于理论学说方面,其逐渐演变成了一种实用的技能,能够熟练运用公共管理有关理论解决实际问题,成为了目前进行公共管理学习的人们的主要目的,相关的教学目标与教学活动也逐步向“脚踏实地”转变。公共管理学科由于其多元化的特点,造成了该学科内容的复杂性、多变性,这就意味着在学科建设阶段,人们就应该做到广泛的、多元的思考与教学探索。因此,想要实现公共管理学科的现实意义,还要求人们具备充分的学习资源,相关理论书籍、报刊杂志,包括一些前人的成功经验与失败教训等。这些都能够为该学科提供充分的硬件保障,能够充分的满足学生的求知欲望。

除此之外,人们还应该注意到,公共管理学科实际上呈现着一个动态的发展轨迹,它内涵的深化与广度的延伸,都在人们的不断钻研与探索中得到实现。所以关注学科知识的更新,时刻进行交互式的探讨,也是人们想要实现学科建设的关键。由此可见,现阶段的公共管理学科建设仍然面临着具有时代特点的一系列问题,只有把握好信息与网络集成发展的步伐,才能够防止公共管理学科与时代脱节。所以,巧妙地将挑战转化可以利用的优势,才能够保证公共管理学科具有充分的现实意义。

二、网络环境下公共管理学科建设的意见分析

(一)网络环境下的规模化资源共享

网络环境下的资源共享是信息技术突飞猛进的推动力,也是其高度发展的产物。种种事实证明,这种“大资源”优势让工业领域、农业领域、经济领域、文化领域等切实的得到益处。网络环境下的信息传播、处理的迅速,大大简化了人们工作的程序与步骤,取而代之的是鼠标、按键等极其便捷的高科技工具。人们不需要像以往翻阅大量的资料文献,或是利用一定的空间存放这些书本,也不会再面临找不到理想的图书资源的困扰,所有的问题都因为网络发展迎刃而解。将公共管理学科置于网络环境中,好处是显而易见的。人们可以没有障碍的利用海量的图书资源以及相关的视频资源,大大提高了公共管理学科的学习效率,充实了其教学效果。公共管理作为一个年轻的学科,缺乏一定的教学资源基础,利用高科技的图书资源库,人们可以轻松找到自己感兴趣的或者是与学习相关的文献资料,突破了公共管理学习的第一道障碍,这样的突破对个人学习与学科建设都是有百利而无一害的。这种“后发优势”的充分发挥,也能够让公共管理学科在众多学科中迸发蓬勃的动力,为实现其长足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公共管理学科领域的交互模式

公共管理学科本身正处于蓬勃发展阶段,它的“年轻”主要体现在形成系统时间较晚,人们的接受程度不高,而这些劣势在现阶段正逐渐转变“先抑后扬”的优势,越来越多的人们意识到公共管理对现代社会的重要作用。而当人们一旦有了某种欲望,便会积极的将想要发展的对象与现阶段最先进的因素联系起来,将公共管理学科置于网络环境就是如此。公共管理学科一定程度的开放性,给学科建设有了更大的提升空间,所以交互性的学科模式可以被应用到公共管理中。交互式模式主要要求学生之间、教师之间、师生之间的双向交流以及领域范围内的论坛、研讨会等情景交流。这样的开放讨论,实际上缓和了等级身份差异,每个人以平等的地位阐述自己的观点看法,接受来自他人的判断与评价,这一过程本身也是教育领域提倡的“有教无类”的生动实践。除此之外,网络环境的交互模式在硬件软件配置上、信息处理上,也更体现出了其高效性。以往的圆桌会议发展到今天,已经被远程交流、网络平台等所取代,这些高科技的交流工具既保留了这些学科建设活动的初衷,又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其运作效率,强化了实际效果,给包括公共管理学科建设在内的多种研究提供了更多的可能。

(三)基于网络技术的公共管理灵活教育模式

灵活教育模式(Flexible Model of Education)是由现代高水平的科学技术与多元化的教育理念共同衍生出来的一种教育模式,“灵活”是它的显著特征。它融合了终身教育理念与先进的网络科技,最大程度地为学生呈现多样的学习模式选择,来使公共管理理论与技能教育得到实现。2000年,雅典远程教育委员会提出灵活教育就是要学生自主的选择学习地点、学习方式、学习道具等。这一切自助活动的原则,都源于学生自身的学习效率曲线与兴趣方向,这种模式将学生自身实际情况置于首位,结合每个人的特点形成不同的学习与教育模式,能够一定程度的形成教育成果的最大化产出,这也是这种模式的最终目的。

公共管理学科需要更具生命力的创新与开发,先进的教育模式与必要的技术支持都为该学科的长足发展做好了充足的准备。网络技术给这种充满不确定性与实施难度的教育尝试提供的强大的技术支持,个性化的档案管理、复杂的数据分析与整合,以及最终教学成果的评定,都将通过网络技术得以实现。公共管理本身也是一项复杂的数据处理活动,将它与同样要求数据管理的灵活教育模式加以融合,并赋予了网络技术的充分支撑,这种搭配将会给教育领域,以及公共管理领域呈现奇妙的化学反应,同时也将会使公共管理学科建设实现质的飞跃。

三、总结

现阶段备受人们关注的公共管理学科正在面临与网络环境的磨合,两者的相互作用将会为公共管理领域呈现新的局面。网络环境所给予的便捷且海量的资源共享、无障碍的交互沟通,以及博采众长的先进教育模式,都丰富了公共管理学科建设的内涵与外延。这些充满未来感的网络科技因素,与现阶段热门的公共管理学科之间的强强联合,不仅实现了不同领域的无障碍沟通合作,也体现了现今科技高速发展正作用于社会方方面面的时代特点。公共管理学科顺应时代潮流的改进与自我提升,也将为其持续发展提供不竭的动力。

【参考文献】

[1]吴菲.公共事业管理体制创新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0(10).

环境科学管理范文第4篇

关键词:高校 成绩管理 科学化

中图分类号:G640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0)04-110-02

高校教务管理是整个学校管理机制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而学生成绩管理是教务管理的基础和核心。学生成绩是高校人才培养计划的构成部分,是实现人才培养目标、培养学生创新思维与科研能力,验证学生综合素质与实践能力的重要手段。学生学习成绩的好坏,不但对其考评、奖学金评定等方面构成影响,而且还关系到学生的毕业与就业,因而成绩管理是政策性很强、相当严肃的问题。如何客观公正地评价学生的学业,如何准确及时地登录学生的成绩,对高校教学管理人员来说是不可轻视的重要问题。如何在网络环境下更好地加强成绩管理过程中各个环节的科学化管理,更好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促进高校学风建设,有利于考风、教风与校风的好转,才能稳步地提高教学质量。

一、目前高校成绩管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与困难

1.高校多校区的现状,使成绩管理呈现复杂性。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快速发展,各高校办学规模不断扩大,高校由原来单一的理工类或经济类学校变成集理、工、文、管、医的综合性大学,由此学生人数剧增,这些变化使成绩管理工作越来越繁重。多校区办学的形成,以及各类特色办学模式等,使得学校的成绩管理环节增多,信息处理量加大,并且由于成绩管理工作大部分集中于每学期的期末进行,时间紧、任务重,对成绩录入的及时性、准确性要求更加高。

2.教学管理模式的改革,对成绩管理工作要求的准确性。当前,大多数高校都在积极推进教学管理制度改革,逐步以学分制和选课制替代原有的学年制和班级授课制,这种教学管理模式的改革,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却给成绩管理工作带来了一定难度:学分制度的实施,学生自主选课的比例扩大,增加了课程设置的不确定性,学生选课后的教学班不等同于行政班,成绩管理不再以班为单位,而是以单个学生为管理对象,使成绩管理更加复杂;弹性学制,导致学生毕业时间不一致,增加了管理的时限和难度。

3.“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呈现了学生对成绩的个体性需求。以往学校的成绩管理侧重于成绩的归档管理,政策性、保密性强,对成绩的利用局限于教学效果的评价上,现在高校正积极推进“以人为本”、“终身教育”的现代教育理念,一切为了学生,以服务为宗旨的办学思想正在被各高校所认知、接受,学生在校学习期间以及毕业后,对成绩的需求增多,如各类在校期间奖、助学金,就业面试、报考研究生和公务员、出国留学等,都需要提供其成绩单。一系列“人性化”的教学管理使得管理对象从群体转向个体,改变了过去那些不适应新要求的成绩管理模式与手段。

4.稳定教学管理队伍,提高成绩管理水平。目前,许多高校的津贴分配政策进一步向一线教师倾斜,管理岗位拉大了领导岗位与普通管理人员之间的差距,在职称评定、进修等方面使教学管理人员面临不利地位,这样的环境不利于调动教学管理人员的工作积极性,造成了教学管理队伍的不稳定,很难吸引高素质管理人才。不稳定的教学管理队伍必然带来成绩管理的不稳定性,低素质的教学管理人员,缺乏掌握现代的、科学的管理手段与先进的教育理论,很难提高成绩管理水平。

二、如何提高高校成绩管理水平

1.建立健全成绩管理相关规章制度。以制度为保障,加强成绩管理的规范性和科学性。科学的成绩管理要做到有法可依,管理人员有法必依。为了减少工作的反复,免于陷入繁琐的事务管理,高校应建立健全成绩管理各项规章制度,包括试卷命题、考试日程安排、监考首则、监考的培训、考场的布置、考试要求、试卷交接、试卷批阅、成绩录入、成绩审核、成绩保送、成绩查询、成绩更正、成绩异动等各个环节,要分工明确,职责分明,真正做到责任到个人;同时要规范程序,明确流程,减少工作中的盲目和反复性。具体、明晰的规章制度会使教学管理人员在实际操作中得心应手。当然,仅有完善的制度还远远不够,只有在管理过程中严格执行这些制度,才能维护规章制度的严肃性、法规性,并收到良好的效果,从根本上保障成绩管理工作的规范性。

2.在教务处宏观调控下,加大学院管理力度,理顺运行机制。理顺运行机制,建立权责明晰、分工明确的校、院结合的两级成绩管理模式。由教务处负责成绩管理的制度建设,规范成绩管理的各个环节,对成绩管理的整个过程起到决策、监督、协调作用,并对学院成绩管理工作完成的情况进行抽查考核,加大学院对成绩管理的力度。学院教学院长及教学秘书负责成绩管理的基础工作,教师所在学院作为考试的主考单位,提供考试、补考、重修考试等考试的命题、批阅、成绩录入及保送、试卷的保管等工作,由学生所在学院负责在籍学生的成绩管理,进行成绩的查询、打印、统计分析等工作。这样统筹规划,校、院成绩管理的权责明晰、分工明确,上下密切配合,相互协调,才能减少成绩管理的混乱现象,保证成绩管理工作正常、稳步进行。并在二级管理工作过程中,要注重原始记录,强化档案意识。学生的学习情况及过程应有详尽、准确的记载,做到有据可查。

3.借助教务管理系统及校园网络,提高成绩管理的服务水平。成绩信息是高校的重要教学信息资源,实现教务管理系统成绩数据管理的网络化、信息化,形成资源共享,不但可增强成绩管理的公正性、透明度,还有利于“以人为本”等现代教学管理理念的实现,提高服务水平。全校师生可充分利用校园网进行成绩查询,学生通过网络能够方便地查到各学期、各科的成绩,便于合理安排自己的学习进度。同时也减轻了教学管理人员的工作量,提高了工作效率,使成绩管理更加科学和规范,也为各部门及时了解学校教学情况提供了有效途径。

4.增大成绩管理的透明度,加强对学院成绩管理的考评。由于学生对成绩管理缺乏了解,对考试成绩只能被动的等待和接受,成绩管理并没有发挥出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动力的作用。因此,必须增大成绩管理透明度,加大对成绩管理工作的监督和控制。⑴考试前公布学生的平时成绩,既可使学生心中有数,又可杜绝考后教师为提高总成绩而随意给平时成绩的现象。⑵采取“考教分离”的方式,或利用试题库随机抽取试题的方式,这样既可以促进教学质量提高,也可以最大限度避免同一门课程由于任课教师的不同而有较大差异。⑶尽量采用集中阅卷、流水作业的方式评卷,增强评卷的公正性和可信度。⑷要求教师在录入成绩时,对考试作弊的学生设定为“违纪”,对缺考的学生要注明“缓考”或“旷考”,严格按照成绩管理规定进行操作。⑸提高成绩管理系统的数据更新速度,充分利用校园网络,保证学生随时查询到自己的各科成绩;同时,教师也可通过横向的成绩对比,找出自身教学过程中存在的缺点和不足,并在以后的教学中加以改正,提高自己的教学质量。再通过对纵向的成绩对比,也可以发现学生学习的动力及兴趣所在,从而找出培养优异人才的行之有效的途径。此外,教务处对各学院的成绩管理工作要进行考核,如对学院成绩上交、录入情况等进行检查,对弄虚作假、不负责任或不按时完成的行为要按教学事故处理,把成绩管理工作作为学院教学管理工作年度考核的一个重要依据。

5.积极提高教学管理人员的业务素质,稳定教学管理队伍。成绩管理工作是一项非常繁琐的事务性工作,管理者直接面对教师和学生,所处理的问题多、信息量大、时效性与原则性强。这就要求负责成绩工作的教学管理人员,一方面具有强烈的责任心与事业心,具备优良的思想品德和政治修养;另一方面又必须掌握现代的教育管理方法与手段,积极学习先进的教育管理理念,提高成绩管理水平。作为高校,要切实加强教学管理队伍建设,提高对成绩管理人员的思想政治教育、职业道德教育,注重引进教育管理和计算机方面的专业人才来充实教学管理队伍;全面提高成绩管理人员的整体素质,在职称评定、进修等方面给予倾斜,提高教学管理人员的待遇,稳定教学管理队伍,使成绩管理工作更好地服务于学生、服务于教师、服务于学校的建设事业。

参考文献:

1.潘秀珍.中国高校学分制的历史、现状和未来.广西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1

2.邓万友.基于网络环境的选课系统.大庆石油学院学报,2005(6)

3.王鹤.关于教务管理系统需求分析的研究.科技咨询导报,2007(05)

环境科学管理范文第5篇

关键词:农村环境;长效管理;探索实践;南通通州

改善农村环境面貌,提高广大农村居民人居环境质量,是推进“城乡统筹”“三化同步”发展,加快新农村建设,彻底改变农村面貌,实现农业现代化和工业化、城镇化协调并进的一个重要内容。从2010年开始,南通市通州区坚持以改革为先导,大力度实施“四位一体”管理机制,实现农村环境长效管理科学化。所谓“四位一体”即:将“农村道路养护、河道保洁、绿化管护和垃圾处理”为一体管理和实施“组保洁、村收集、镇转运、区处置,彻底改善农村环境面貌的模式。有力地推进了农村环境长效管理,农村环境面貌焕然一新,成为深受广大群众好评的民心工程。2010年通州跻身全国首批28家农村生活垃圾集中收运处置“全覆盖”县(市、区)行列。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进行了报道。南通市在通州区专门召开现场会推广了他们的经验,国家住建部也到通州进行了专题调研,给予了充分肯定。

一、针对存在积弊,认真谋划思路

长期以来,通州农村有些地方环境面貌“脏乱差”的现象比较严重。群众要求改变这一现状的呼声十分强烈,每年两会期间人大代表、政协委员都要提出相关建议和提案。过去每逢重大活动,大多搞突击式、运动式的整治,整治以后往往是“好景不长”。原有的管理机制无法彻底解决通州这一“老、大、难”问题,已直接影响了百姓的健康,影响了通州投资环境,成为建设幸福通州的重要制约。针对农村环境存在的突出问题,通州区注重“顶层设计”,成立了以区分管领导为组长的集镇、村环境长效管理工作领导小组,深入进行调研谋划。2009年底,通州区发改委会同财政局、城管局等六个部门,深入到各镇区进行调研,并到外地学习取经,召开多层面座谈会,牵头研究拿出实施意见,重点从体制、机制、政策等方面进行全面创新,形成了一系列措施意见,为实施“四位一体”长效管理机制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在此前提下,结合通州实际,出台了《关于进一步深化全区农村环境长效管理工作实施意见》和《关于在全区各镇(区、园)建立集镇管理委员会的通知》,明确要求各镇(区)“一把手”负总责,分管领导具体抓,落实5-7名专职人员,专门负责城乡环境长效管理工作,各村(居)也落实一名村(居)干部,具体负责环境卫生管理工作,并重点抓好以下几个方面工作:一是整合行政资源。将农路、河道、绿化管护和农村生活垃圾收集管理合而为一,整合区直部门管理资源,成立长效管理领导组,设立长效办,由区城管局牵头,分别从区水利局、卫生局、住建局、农委等部门抽调人员集中办公。二是放大执法力量。充分发挥行政执法部门职能作用,在农村集镇环境管理方面,采取公安、工商、城管、环保、卫生等行政执法队伍联合行动,有效整合行政执法力量;三是构筑基础平台。在每个镇、村相应成立长效办,建立专门管理机构和管理力量,发挥镇、村管理力量共同参与城乡环境管理,充分发挥镇、村两级主力军的作用。四是建立长效考核机制,实施严格的考核,坚持月考核,季奖惩,公开通报,考核结果与财政奖补直接挂钩,动真碰硬,不讲情面,铁面无私,公平公正,反响强烈。五是建好专职队伍。建立了一支2000人左右的专职保洁员队伍,由区、镇两级按1:1补贴落实保洁人员待遇,确保工作长效开展。

二、加大推进力度,确保落实到位

1.抓基础统标准。按照统筹城乡发展的思路,通州区认真做好镇村环境长效管理基础设置建设。制定了《南通市通州区农村环境卫生作业质量标准》,明确各类环卫基础设施设置数量和要求,严禁在国、省、县级道路两侧设置生活垃圾收集设施,堆放生活垃圾。在每个镇(区)建好生活垃圾收集房的同时,每个村(居)配足垃圾桶、箱(集镇配备果壳箱)。此外,还要求各地按照集镇4‰、行政村1.7‰的实有人口数比例配齐收集(保洁)员,收集(保洁)员统一实行公开选聘,择优选用。

2.强化财政投入。通州加大财政投入力度,加快推进基础设施,由区财政为主投入,完成县乡河道疏浚9条(段),疏浚总长度30公里,疏浚总土方60万立方米;对全区19条县道和7条区管乡道共计4.5万平方米路面进行维修;建成8座区域性农村生活垃圾转运站及配套工程。投入资金达2亿多元。

3.加大检查指导。一是坚持每月派员到各镇、村(居)进行暗访,对现场发现的问题进行拍照,将每次检查的问题梳理、分类,制成表格,连同照片一起交办给相关责任主体,要求限期整改到位,落实长效管理机制;二是积极帮助各地分析农村、集镇环境长效管理工作中存在问题的原因,研究问题解决的办法,指导下一步工作;三是结合集镇、农村环境长效管理工作实际,针对薄弱环节,适时开展专项整治。

4.坚持动真碰硬。一是在通州电视台、通州大众报、中国通州网等媒体上公布农村环境长效管理举报投诉电话,接受全区群众的批评与监督;二是在“通州区党政信息网”通报各地每月农村、集镇环境长效管理考核成绩排名;三是在通州电视台开播《农村环境半月谈》节目,通过镜头曝光“脏乱差”;四是每季度组织各镇(区)分管领导、镇管办、长效办主任,召开农村环境暨集镇长效管理现场点评会,到随机抽取的镇(区)进行现场观摩和工作交流;五是在区政府每月工作例会上,点评各地农村、集镇环境长效管理工作,指出不足,部署下一阶段任务;六是在全区范围内开展环境长效管理“达标村(居)”创建工作,引导广大群众树立环境保护意识。七是奖惩分明,不但在农村环境现场考核中增设对“生活垃圾收集率”方面的考评,而且还采取“重奖重罚”制,即每季度考核汇总时,达到基础分的,给予2.5元/人补助,达不到的,按每分0.1元/人进行扣除。相对于一个镇来说,平均一分达到5000多元。实行动态考核,奖优罚差,严格奖惩到位。

5.提高奖补力度。近几年,通州区进一步提高农村、集镇环境长效管理“以奖代补”力度,仅农村环境卫生方面考核补助经费每年就达2800万左右,且每季度由区长效办、城管办考核后,以“以奖代补”的形式,兑现发放至各地,补助经费统一由区财政专户支出,接受纪检、监察、审计等部门的监督与检查。

三、实际成效明显,广受群众好评

1.改善了农村环境面貌。“四位一体”长效管理机制实施以来,通州区农村环境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农村河道水清、面洁、线畅、坡绿,景象怡人;农村公路“畅、洁、绿、美”。农村垃圾实现了日产日清,垃圾平均收集率达到100%。过去是垃圾到处飘,现在则树绿水清鱼欢唱,民富村美新通州。

2.促进了两型社会建设。实现了农村生活垃圾收集处置“全覆盖、零填埋”的目标,日均处置570余吨,每年节约土地600亩。

3.提高了群众幸福指数。随着人们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现代人们更加注重人居环境、追求健康幸福。农村“四位一体”长效管护,促进了生态镇建设,2010年通州18个镇通过了省级考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