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语文教育的核心

语文教育的核心

语文教育的核心

语文教育的核心范文第1篇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学;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

G623.2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精髓,指引着学生思想的成长。语文课堂是培育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阵地。小学教育的对象是小学生,他们正处于培育价值观的关键阶段。因小学生的思维以形象思维为主,具有自制力差、活泼好动、注意力集中时间短等特点,若在课上对他们进行说教,不但不会收到培育价值观的效果,还会令学生非常排斥,最终造成对语文课的不喜g。所以,语文教师一定要对学情加以了解,针对学生的特点,与教材相结合,选择丰富、灵活的教学形式,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接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

一、通过教师自身的人格魅力对学生进行教育和影响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说:“教育是教人化人,化人者也为人所化。”可见,榜样具有无穷的力量,教师的个性心理、教学艺术和品德修养都时时刻刻在影响着学生。学生品德的培养和思想的转变都不是靠说教就能起到效果的,而是需要师生间进行情感交流。所谓“亲其师,信其道”,学生常常会在对老师有了喜欢的情感后才会对老师产生信任,从而对老师传授的知识与技能加以接受。所以,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必须在日常行为和教学活动中始终贯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严于律己,以身作则,做好学生的榜样。让学生在获取知识和技能、实现自身能力有效发展的同时,接受自然而生动的思想教育,收到润物无声的效果。

二、对课堂教学的主阵地作用进行充分发挥,不断渗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

指出,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切实贯穿在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要从娃娃抓起、从学校抓起,做到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要运用各种文化形式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形象、生动地表现出来,用高质量、高水平的作品向人们形象地阐述什么是真善美,什么是假恶丑,什么东西值得肯定和赞扬,什么东西必须反对和否定。所以,将价值观教育渗透在小学语文课程中,应以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精神为指针,努力寻求小学语文课程实施和价值观教育的结合点和融入点,从中挖掘出价值观的教育资源,让小学生受到积极的情感熏陶与价值导向,从而为小学生形成正确、稳定的价值观奠定良好基础。

1.从教材中挖掘人格光辉和人性的真善美

每个人都有追求美和崇尚美的心理特征,特别是儿童,在他们眼中一滴水和一朵花都是美的。因此,在语文教学中,应该让学生拥有一双发现美的眼睛与一颗感悟美的心灵,从中挖掘出人格光辉和人性的真善美。

语文课本是小学语文教学最大的资源,要想让课本内容更能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需要教师对课本资源不断进行挖掘和整合。教学过程中应引导学生从语言入手,感受形象,体验情感,体会哲理。如在教学《桥》这篇课文时,文中提到在洪灾突然袭来之时,一位村党支部书记为了安全转移村民,用无私的精神对转移秩序加以维护,而他自己和儿子却被洪水卷走。教学中,应将这位村支书的语言、动作和神态描写抓住,对他维护转移秩序的情景进行想象,让学生从中感受一个共产党人的高尚人格和无私精神。语文教材中有很多这样的例子,关键是教师的正确解读、对教材中各种价值观教育元素的挖掘,且要将其有机渗透到课堂的教学中。

2.对教材中各种价值观的元素进行正确捕捉,远离假恶丑

人的本性是向善的,向善的源泉是向善之后内心体验到的快乐。教给学生“什么是真善美”要比让学生了解“什么是假恶丑”更为重要。小学语文教材中对人性弱点进行详细表现的课文并不多。一般描写人性的弱点时,也只是略写,甚至一笔带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引导学生通过认识人性的弱点来体会人性的优点,但不可引导学生去获得负面的体验,让学生远离人性的假恶丑,从而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如在教学《巨人的花园》一课时,认识巨人的自私,感受到帮助别人才能真正体会到快乐。通过《将相和》的教学让学生认识廉颇的嫉妒心,对廉颇被蔺相如感化的心态变化过程进行重点体会,从中领会到只有对别人有了正确的认识,才能保持一颗平常心。

事实上,语文教材中还有很多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素材,如感恩、爱国、责任等,这些都需要教师去认真挖掘和整合,以使学生受到感染和打动,从而再用心去感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三、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合到教学活动中,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行培育和弘扬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温良恭俭让、仁义礼智信等很多文化元素的核心就是“德”。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集中体现着中华民族普遍认可和广泛接受的思想品格、道德规范与价值取向,具有非常丰富的思想内涵。强调:“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立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根基。它凝聚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志,为中华民族的发展壮大提供了丰厚滋养。当前,我们所倡导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丰富的营养,有着非常强大的生命力。

总之,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渗透到小学语文的教学活动中,既要重视学科知识与技能的传授,又要重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教育,用教师的人格魅力对学生进行教育和影响,通过整合教材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素材,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语文教学活动相结合,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接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

参考文献

[1]殷忠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4(9):73-76.

[2]林世凤.核心价值观在学科教学中的渗透DD以小学语文教学为例[J].福建基础教育研究,2014(6):2-5.

语文教育的核心范文第2篇

【关键词】语文课程 核心素养 培养 表达

前言

随着社会成员生活质量的逐渐提升,广大学生家长开始关注起相关教育人员教学方式的应用水平。学生在语文科目相关课程知识内容方面的学习效果以及相应的学习成绩等,越来越成为备受社会成员热切关注的重点探讨话题。受素质教育全新教学理念的影响,越来越多的教师开始着重关注对学生在学习能力方面的培养。有关语文核心素养的可操作性表达的探究,就成为了相关教育工作者的主要研究课题。

一、教育革新中的核心素B

进入到二十一世纪的现代化社会发展进程以来,语文科目教育教学工作的开展模式越来越成为教育部相关工作人员关注的焦点。社会各个行业的繁荣发展需要学校培养全新的应用型人才与之相匹配,这就对语文传统教学模式以及教学理念提出了革新式的要求。为更好的完善和改革语文的教育教学工作,教育领域的相关专家学者逐渐深入研究并实施将学生核心语文素养的培养以及表达结合应用到教学课堂之上①。

发展到二十一世纪的第十四个年头,在教育领域在课程改革深化政策逐步推行的带动下,逐渐形成了以人为本作为核心教育理念的语文核心素养教育发展体系。有关可操作性表达式核心素养的培养,逐步进入到系统化以及理论化的发展阶段。语言运用的构建方式、语文思维的发展以及升华以及语文文学知识审美鉴赏能力的培养等,都是语文核心素养教学模式所包含的教育内容。

二、发展语文核心素养可操作性表达的探究

1.结合核心素养教育理念,创建特色教学课程

在我国语文科目传统教学课程设计和课程安排的过程当中,有关课程教育内容的划分大概可以分为两个不同高度的级别分类。其一是国家或者学校所在地区内部教育部门统一规定的语文教学内容,这一类教育教学课程的开展以实现或者满足全体学生共性需求内容的为基础或者最终教育目标。第二种教育课程的设定主要来自于学校内部有资深教学经验的语文教师,在结合本校学生自身发展特点以及学习习惯的基础之上设立的特色教育内容。后一种教学课程的设立,主要是为了实现学生不同方面富有个性化的学习需求。

需要相关教师重点注意的是,语文核心素养的培养以及可操作性的表达是一种内隐化的培养内容,教学路径的设计应当尽可能顺应或者创建在真实的教学情景之上。

2.设立情景对话,结合短剧表演

语文教师在培养和发展学生语文科目可操作性核心素养的表达能力时,为有效集中学生对于语文知识内容学习的注意力,可以安排课堂适当的教学时间将短剧表演的情景化教学模式引入到语文课堂之上。通过与语文课程内容息息相关的情景短剧的排练和表演,学生能够对相关语文课程的教学内容有一个更加全面和深入的了解。让学生能够在更加轻松愉悦的课堂氛围当中,逐渐形成学习语文知识内容的兴趣②。

例如,当在为学生讲解苏教版语文课本中《晏子使楚》的这篇文章时,教师就可以将文章当中叙述的故事情节作为蓝本,引导学生排练表演历史情境短剧。在情景短剧的排演过程当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充分发挥自身的想象能力,让《晏子使楚》当中的历史情景能够更加真实的重演到语文课堂之上。在学生表演历史情景短剧的过程当中,教师也可以根据教学大纲当中的教育要求,适时向学生提出引导性的教学疑问。让学生能够在自主探究的同时,完成重点知识内容的学习任务。

3.顺应学生认知发展规律,实现科学化训练

相关教师还应当将核心素养的可操作性表达模式的设定更加科学化的训练培养方式,使核心素养综合学习能力的培养能够尽可能符合学生在语文知识内容方面学习和认知的发展规律。当学生熟练掌握基本语言运用技巧之后,再对其开展进一步更深一层的阅读或者写作方面核心素养的培养。只有将语文核心素养培养方案相关教育内容的设计由浅入深、从易到难,才能让学生在口语表达以及综合写作方面的学习能力得到综合的提升。教师要富有教育耐心,逐步开展每一阶段的教学工作,最终实现语文核心素养可操作性表达的终极教育目标③。

结论

总而言之,语文相关教育教学活动的开展应当秉承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核心素养是对学生综合语文探究和学习能力的概括。结合语文教学工作开展的特点以及核心素养的基本教育理念,进一步深入研究语文科目核心素养的可操作性表达,是当今社会教育教学事业发展水平不断提高的必然结果。只有相关教育人员掌握更多能够实现语文核心素养可操作性表达的教学方式,才能最终实现语文教学事业的繁荣发展。

【注释】

① 丁文静、韦冬余. 试论语文核心素养的涵义、特征及培养策略――基于研究性教学模式理论的分析[J]. 现代语文(学术综合版),2016(06):80-81.

② 赵莹莹. 从“语文素养”看“语文核心素养”的内涵及特征[J]. 牡丹江大学学报,2016(11):173-176.

语文教育的核心范文第3篇

一、语用能力

语用能力顾名思义就是语言运用能力,它是语文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一个人应该拥有的基本素养,是一个人学习、工作和生活进行交流和表达思想的工具。语用能力不仅是语文学科素养的核心,更是文化素养、思维素养、审美素养的重要基础与综合体现。《义务教育阶段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曾明确指出:“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规定初中生应“具有适应实际生活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正确运用祖国语言文字。”高中语文课标中提出:“高中语文课程应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使学生具有较强的语文应用能力。”语言文字学习是学习其他学科的前提基础。“对母语能力的高度重视已呈国际化趋势,母语能力是核心素养极为重要的指标。”[2]具体内容如下表所示:

从图表内容我们可以看出,世界发达国家或国际组织在制定核心素养时把母语运用能力作为个人发展和适应社会发展的重要指标。但遗憾的是,我国由于受应试教育的影响,由于考试方式的受限,导致对语用能力的考查受到了影响。因此,在语文学业成就的评价中应坚持语用能力考查为基础,在此基础上有所突破,弱化学生的语言知识体系的考查,强化言语应用能力的考查。尤其是对口语交际能力的考查要在中考和高考中体现出来。

二、思维能力

未来社会需要的人才是具备“专家思维”和“复杂交往”的人,而非储存知识“图书馆式”的人。世界上许多发达国家十分重视思维能力发展,看下表:

从图表内容可以看出,美国、澳大利亚、新西兰和新加坡都把思维能力作为本国的核心素养指标,尤其注重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思维能力作为核心素养的重要内容之一是有国际共识的。

而语文学科作为母语具有其自身的独特性,内涵的丰富性。语文被赋予更多的教育功能。“语文科是语言学科,同时也是思维学科”[3],“只有语文学科,既不能脱离语言去发展学生的思维,也不能脱离思维去发展学生的语言,必须在二者的统一中去实现语言和思维的共同发展。”[4]在言语的信息传递中,需要对信息进行加工、处理,离开了思维这个“加工厂”,信息的传递就会出问题。“大脑的思维活动是一切言语交际的中心环节。”[5]从语文的智育功能来看,语言文字可以训练学生的形象思维,文本阅读可以训练学生的批判性思维,作文写作可以训练学生的创新性思维。在以往的语文教学中,特别注重感性,理性思考不足。因此,语文在学科本体性知识上有待开发的空间较大,尤其需要加强阅读教学中的批判性思维和写作教学中的创造性思维的开发。

因此,在语文学业评价中应把思维能力的评价放到重要位置,但在传统语文学业评价中,因思维能力的隐蔽性不易被评价,多数教师没有对学生提出思维能力培养的具体要求及考核的标准和办法。因此,思维能力的评价在中学语文学业评价中被弱化。把思维能力作为中学生语文学业成就评价的核心,可以实现语文学科核心素养和学业评价的一致性。

三、审美能力

审美能力是一个人发现美、感知美、认识美、欣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人们在感知美、欣赏美的过程中心灵得到净化,情感得到了愉悦,自我个性得到完美发展。早在1906年,王国维在《论教育之宗旨》一文中,把美育和德育、智育和体育相提并论,王国维认为,教育的宗旨是培养完人,而人的能力又分为身体能力和精神能力,人的精神能力包括三个部分:“知力、感情及意志是也,对此三者而有真善美之理想:真者知力之理想,美者感情之理想,善者意志之理想。完全之人物不可不备真善美之三德,欲达之理想,于是教育之事起。”[6]蔡元培认为:完美人格的完成,非知识积累、技能训练就可完成,而需美感教育来最终完成。“美育可以促进道德的完善。”[7] 通过审美教育培养学生成长为一个具有优秀品质的人。而审美能力是在审美教育中获得提高的。语文教学与审美教育有着割裂不开的紧密关系,两者之间互相依存,互相促进。语文教材中所选取的文章,大多数是长久流传、脍炙人口、文质兼美的名篇佳作,几乎涉及美的各个领域和各个层面,它们反映了自然美、社会美、艺术美和人性美,通过语文教学,可以培养学生敏锐的感知力、独特的想象力、丰富的情感力和深刻的理解力,达到以美悟真、以美启智、以美怡情、以美扬善之目的,最终使学生形成成熟、健全的优秀品质。

199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行素质教育的决定》提出了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目标,把美育提到一个和德、智、体一样重要的位置。在国际上,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欧盟、美国和新加坡也都把艺术素养作为核心素养的重要指标。如下图所示:

从图表内容可以看出,新加坡把“能够欣赏美”作为自己公民的核心素养,欧盟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都把“艺术素养”作为核心素养来对待,足以见证审美能力的重要性。

我国在传统的语文学业评价中比较关注显性的知识和技能,对审美能力的考视不够,如果把审美能力作为语文学业成就评价的重要内容,在评价中突出它的重要指标,势必引起教师和学生的重视,从而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培养学生的优秀品质,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四、文化素养

文化素养是一国家公民必备的品质。世界上许多国家和国际组织把文化素养作为核心素养列入培养人才的目标当中。如下图所示:

从图表上看,新加坡把“能够进行跨文化合作”、美国把“跨文化技能”、芬兰把“文化认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把“文化艺术”作为本国公民必备的核心素养,可见文化素养的重要性。

语文和文化的关系,需要从语言文字的产生谈起。语言文字是古代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作为文化的符号系统和信息载体而产生的,从其产生的源头可见,它天生包含两个部分即符号系统和文化意义。因而在进行语文学习掌握语言文字自身符号的同时,文化教育已悄然进行,而文化素养主要在文化教育中形成,但我们在当前的语文教育中忽视了这一点,导致许多学生到了大学依然不知什么是文化教育。因此,贯彻文化教育是今天语文教育应当树立的理念,也是语文教育的出发点,是语文教育的内在要求,而非人为强加。语文教育的最终目的是其民族文化的教育。因此,在全球化和知识经济时代,掌握本民族文化是教育的重要职责,是进行跨文化交际的基础,它是民族存在的生命力,在内化本民族文化的基础上,吸纳其他民族的先进文化,提高自己文化的竞争力,也是民族文化长盛不衰的源泉。作为一位炎黄子孙,继承中国传统文化和发扬中国传统文化是一项义不容辞的责任。自觉发展传统文化的需求驱动语文课程在内容选择、教学行为和学业评价上发生了很多改变。重视文化传承是母语教育的固有责任。文化自觉是时代的要求,不仅对于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和建立和谐社会具有重要意义,而且在世界一体化中能够形成世界各种文化多元共存、取长补短、共同发展的局面。因此,把文化素养作为中学生语文学科学业成就评价的一项内容是语文学科的本质要求。

基于学科核心素养的中学生语文学业成就评价内容的构建不仅顺应了核心素养的要求,也满足了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目标指向,更契合了语文教育的本质,符合时代的要求。把语用能力、思维能力、审美能力、文化素养作为语文学业成就评价的内容,符合语文教学从低级到高级,从具体到抽象,从工具性到人文性的语文学科的教学规律。充分体现了语文基础性、实践性和综合性的特点。而且在这个过程中,思维能力扮演了中介的作用,学生在理解语言运用语言的过程中,通过思维活动,使其内化为审美情趣、人文素养和民族文化,流淌在自己的血液中,形成自己的人格品质。

总之,语文学科的语言和思维的统一,民族语言和作品内容的人文性,使其在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上有先天的优势。学生在语用能力、思维能力、审美能力、文化素养方面得到了提高,自然语文的核心素养就得到了提高。因此,从语用能力、思维能力、审美能力、文化素养四个方面来构建中学生语文学业成就的评价内容,为语文评价标准的制定、评价方式的确立和评价工具的开发找到了依据,对中学语文教学改革的深入发展起到了引领作用。

参考文献:

[1]余文森.从三维目标走向核心素养[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6,(1).

[2]贡如云,冯为民.高中语文核心素养的实质内涵及培育路径[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7,(5).

[3]朱绍禹.中学语文教学法[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88.

[4]卫灿金,武永明.语文课程与教学论研究[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5]王占馥.思维与语言运用[M].广州:广东教育出版社,2003.

语文教育的核心范文第4篇

关键词:小学英语;课堂教学;英语学科核心素养

在教育部2014年印发的《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颁布后,深化课程改革与加强培养学生核心素养,成为教育界关注的热点话题,英语学科的教学更是走在前头。龚亚夫说:“小学英语学科教学将不仅教授问路、点餐、购物等为了在外国环境中“生存”的内容,而将涉及学生所必备的品格和关键能力,应该为促进学生作为人的全面发展,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学生的核心素养应该是涉及学生知识、技能、情感态度、价值观等多方面的能力的要求,是个体能够适应未来社会、促进终身学习、实现全面发展的基本保障”[1]。《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2011)》中也提到“英语课程承担着培养学生基本英语素养和发展学生思维能力的任务”,“语言既是交流的工具,也是思维的工具”。[2]因此,做为教育前线的英语教师有必要及时探析、研究学生核心素养及英语课堂中如何对英语核心素养的落实,以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一、英语学科核心素养的实质内涵

(一)英语学科的育人价值

对于中国学生来说,英语就是一种语言技能,谈不上素养。其实,这种观点只注意到英语作为一种语言的价值,没有全面把握英语作为一个学科的育人价值。如果不能准确把握英语学科的育人的价值,就不能理解英语学科核心素养的内涵。

所谓的学科的育人价值,是指某个学科的课程内容除了使学生学习某些学科知识和发展学科技能之外,还要促进学生在心智能力、情感态度、思想品德、社会责任等方面的发展。基础教育阶段的各门学科都有育人的价值,都可以从不同的角度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英语学科也不例外。[3]英语学习不仅是交流的工具,也是思维的工具,也与英语国家的文化有千丝万缕的联系。学习英语的过程是学生接触其他文化、形成跨文化理解意识与能力的重要途径,也是促进学生思维能力进一步发展的过程。

(二)英语学科核心素养的四大要素

把握英语学科的育人价值有助于我们理解英语学科核心素养的内涵及构成要素。从英语课程设置的工具性和人文性两大目标来看,具体到英语学科核心素养,主要包括语言能力、思维品质、文化品格和学习能力四个方面。“语言能力主要是指在社会情境中借助语言进行理解和表达的能力。语言能力是英语学科核心素养中的“核心”;思维品质指人的思维个性特征,反映其在思维的逻辑性、批判性、创造性等方面所表达的水平和特点;文化品格指对中外文化的理解和对优秀文化的认知,还包括评价语篇反映的文化传统和社会文化现象,解释语篇反映的文化传统和社会文化现象;学习能力则指学生主动拓宽学习渠道,积极调适学习策略,努力提升学习效率的意识 、品质和潜能。”[4]

二、课堂教学活动中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

具体的课堂教学实践活动是培养核心素养的主要载体。“学生的核心素养是整个学校课程的灵魂,统整学校课程规划和建设的各个要素。”[5]但是对英语教师来说,可以做到的是在不同的课型中渗透和加强核心素养的培养。下面是本人在不同课型教学中渗透核心素养的实践探析:

阅读教学是英语教学中最爱重视的一个课型,同时阅读也是培养学生思维品质、文化品格、语言能力和学习能力发展的最重要的方面。因此,在阅读教学中,我摒弃了以往只着重于字词句、长难句的讲解,带领学生进行文本的解读和阐释,针对不同的内容进行不同层次的提问、讨论、解释、分析和解决问题等。例如:在教学PEP人教版六年级上册第三单元Let's read Dear Diary中,在熟悉文本的基础上,以中秋节引导学生讨论中国传统节日,在这些节日中所做的活动,再过渡到了解外国的节日和活动,让学生了解中外优秀的文化传统和社会文化现象。最后再播放family公益广告视频,让学生感受到父母为自己和家庭的付出,从而激励他们积极的态度和增强学习的责任感。整个教学过程锻炼了学生的语言能力,培养了学生的文化品格。再例如:教学PEP人教版六年级上册第一单元Let's read Little Duck's Shadow中,我通过设计:预测、质疑、讨论等任务型活动训练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在教学中我指导学生运用不同阅读策略阅读故事并获取信息,从而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同时,阅读教学还拓展到课外阅读,在课外阅读中培养学生的阅读素养。

在词汇课型教学中,可以通过看视频、学幼鳌⒔灿⒂锏然疃来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例如在教学“open the door ”这个短语时,除了教给学生读音,还播放开门视频,让学生知道在开门时应该注意前后的行人,学会礼让。这让生硬的语言渗透了人性和温情,培养了学生必备的人生品格。在词汇教学过程中渗透自然拼读法,让学生掌握拼读法则,努力达到“看词会读,听音会写”的本领,提高他们识记单词的能力,让他们掌握英语学习的重要技能。

在对话课型教学中,可以通过讨论、辩论、角色扮演等活动,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通过讨论,学生可以学会表达自己的观点,并倾听他人的观点,并倾听他人的观点合作共享,分析综合。通过角色扮演,学生可以感受不同的文化,体会不同的角色,体验不同的角色,体验不同的生活。同时,在中语教学中,还可以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为学生设计解决问题型的任务, 让学生找出解决办法。如只给学生100元钱,让学生设计“购买计划”活动。在这个活动中,学生需要思考如何安排购物单,平衡零食与书籍费用,使自己的钱实现最大化价值。同时,也可以在全班设置评委组,由评委们选出最好的购物单。学生评判的过程,也是其能力提高的过程。[6]

总之,在不同的课型中,通过不同的课堂教学活动,可以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将各个年段、各种课型的活动系统化,逐渐建立起校本核心素养培养的特色活动系统,走出一条英语学科核心素养培养的创新之路。

我们教师要认真思考英语学习对学生思维品质培养的重要性,重视在英语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和文化品格。总之,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是今后一段很长时间的主要教学研究任务。

参考文献:

[1]辛涛,姜宇,刘霞,我国义务教育阶段学生核心素养模型的构建[J].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1).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2011年版)[M]. 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集团,2012.

[3]程晓堂,赵思奇,英语学科核心素养的实质内涵 [J].课程・教材・教法,2016(5).

[4]陈琳.颂“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体系”[J].英语学习(教师版),2016.(1).

语文教育的核心范文第5篇

一、强化课堂教学渗透,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贯穿始终

什么叫语文?语文简称语言文字。著名教育家叶圣陶老先生曾经也作过解释,他说:“平常说的话叫口头语言,写在纸上叫书面语言。语就是口头语言,文就是书面语言。把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连在一起说,就叫语文。”语文教师要在实际教学中,自觉把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与语文教学新课标相结合,从不同的角度深入思考,努力发现课文中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因素,用简洁的语言写进教学目标中,用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多角度、多形式地对学生进行价值观正面引导。具体来说,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可以将文本阅读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三个层面相结合。一是侧重国家层面核心价值观的教育,通过《荷塘月色》《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拿来主义》《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等篇目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二是侧重社会层面的核心价值观教育,通过《梦游天姥吟留别》《寡人之于国也》《装在套子里的人》《我有一个梦想》等篇目正反角度培养学生自由、平等、公正、法制的价值观;三是侧重个人层面的核心价值观教育。通过《荷花淀》《纪念刘和珍君》《沁园春・长沙》等篇目培养学生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个人情怀。通过不同层面的教育引导,不断强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形成“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三维教学目标。

二、明确写作训练主题,在日常写作中紧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高考作文的主题,无论是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还是命题作文,最基本的原则是观点明确,内容充实,感情真实健康。以2015年高考作文命题为例。北京高考作文为我与英雄过一天,四川高考作文题目为老实和聪明,高考新课标I卷作文题为女儿举报老爸。这些材料作文和命题作文都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爱国、诚信、友善息息相关,考生只要平时多加关注和训练,思考各种社会现象,将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统一,就一定会写出观点清晰、主题明确的作文。再以爱国这一核心价值观为例,世界上的英雄千千万,各有所不同,比如将军、科学家、战士、外交家、音乐家,但这些形形的英雄身上,几乎都有一个共同点――爱国。不论是古代还是现代,不论是东方还是西方,爱国的主题就像爱情一样,永恒不朽。教师在教学中要让学生对这些英雄人物进行归类,有效引导,让周记、日记成为学生倾吐真情、放飞心灵的情感园地。

三、加强课外经典阅读,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为个体成长的动力

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有机渗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体可分为两类,一类是渗透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启蒙教育,另一类是渗透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教育,使学生确立科学的世界观,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培养优秀的品质及高尚的情操。在人物传记阅读教学中,要深入探究人物优秀品质,凝聚优秀人物体现出的核心价值;在诗歌阅读教学中,要深刻领悟作品意境和作者情感,挖掘作品思想内涵的核心价值……具体操作过程中:

一是通过阅读提升自我。歌德说“读一本说,就是和许多高尚的人谈话。”李苦禅说“鸟欲高飞先振翅,人求上进先读书。”古今中外的成功人士无不喜欢阅读。在阅读中,学生可以找到学习的榜样,等够自觉向榜样看齐,规范自己的行为。千古流传的文学作品中蕴涵的强大正能量与国家提倡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一脉相承,通过引导学生反复阅读感悟,可以让学生获得巨大的精神力量和前进动力。

二是通过品析陶冶情操。课外阅读活的核心是自主性,之所以特别强调自主意识,是因为观念意识是指导人们实践行为的基础,只让学生懂得答案、技巧是远远不够的,重要的是让学生在课外阅读实践中,体验内化的基础上,逐步形成自觉指导自己学习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尤其是随着互联网技术的逐步成熟,许多经典文学作品都已成功地搬上银屏、网络,像老舍的《茶馆》、罗贯中的《三国演义》、奥斯特洛夫斯基的《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路遥的《平凡的世界》、都梁的《亮剑》等。语文教师可以指导学生将文本阅读与观看影视结合起来。事后组织影评征文、座谈等活动,让学生在阅读和讨论中做好视角定位、角色定位、价值观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