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儿童情绪行为心理学

儿童情绪行为心理学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儿童情绪行为心理学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儿童情绪行为心理学

儿童情绪行为心理学范文第1篇

【关键词】 延边地区朝鲜族留守儿童情绪稳定; 研究; 对策

留守儿童是指因父母双方或一方外出(出国)打工而被留在户籍所在地,不能和父母双方共同生活的未成年人。随着我国现代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农村的剩余劳动力大规模向城市转移,留守儿童群体正不断扩大,留守儿童的生存状态及身心发展现状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已有研究发现,留守儿童存在孤独、自卑、焦虑、冲动、情绪不稳定等问题,存在心理健康隐患[1]。延边地区朝鲜族父母大部分出国(韩国)打工,留守儿童数量剧增,父母长期不在身边,留守儿童的情绪极不稳定,给留守儿童的生活、学习、心理上带来了一定的不利影响。有研究显示朝鲜族留守儿童问题较国内任何地方都严重[2]。对此2013年9-10月,本院心理科受延吉市人口和计生局的委托,在延边地区七所朝鲜族小学,共计3319名学生进行调查。其中留守儿童1854名,非留守儿童1465名,进行“小学生情绪稳定测验”。旨在调查留守儿童情绪不稳定的现状,从而进一步有效地开展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提供参考,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研究以延边地区朝鲜族小学生为调查对象采用整群抽样法,对延边大学师范分院附属小学、公园小学、延南小学、新兴小学、建工小学、中央小学、延新小学的四、五、六年级学生,情绪稳定情况进行了问卷调查。问卷由研究人员或经过培训并熟悉问卷的责任护士说明填写问卷的要求,统一指导语,然后由学生自行填写问卷,研究人员将学生填写好的问卷当场收回,回收问卷3319份,回收率100%。来自3319份调查对象其样本如下:男1577名,占47.5%,女1742名,占52.5%。年龄10~12岁之间,四年级1187名,五年级966名,六年级1166名。留守儿童1854名,占55.9%,非留守儿童1465名,占44.1%。

1.2 调查方法 本研究的调查工具采用“小学生情绪稳定测验”,该量表适用于六年制小学生的四、五、六年级的学生以及五年制小学生的三、四、五年级的学生。分数在44分以上,表示情绪稳定;分数在38分以下,表示情绪不甚稳定。该量表在国内外被广泛运用,具有较高的信度和效度,本研究使用的问卷经过试测和修订,具有较高的一致性。

1.3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9.0软件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数资料采用 字2检验,以P

2 结果

2.1 留守儿童与非留守儿童情绪稳定测验评分情况比较 根据留守儿童情绪稳定测验平均值划分为三组,稳定组(44分以上),中间(44分~38分),不稳定组(38分以下)。情绪稳定得分越低,个体的情绪属于不稳定状态。下面是留守儿童与非留守儿童情绪稳定测验评分情况比较。经调查,非留守儿童情绪不稳定率低于留守儿童,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字2=7.882,P=0.019),见表1。

3 讨论

目前,社会上对留守儿童的关注越来越多,人们开始探讨提高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的具体措施,许多人将留守儿童问题视为“问题群体”提倡对留守儿童问题特别对待。然而,留守儿童群体规模越来越大,留守已成为普遍的社会现象。朝鲜族社会也普遍存在留守儿童问题,留守儿童在朝鲜族学校居于多数,全州朝鲜族学校留守儿童在校比例为61.3%,个别学校比例已经达到70.0%以上,而且大部分朝鲜族留守儿童情绪处于不稳定状态[3]。朝鲜族留守儿童之所以处于情绪不稳定状态与亲子长期分离有关,朝鲜族留守儿童父母多为跨国劳务,因此儿童与父母常年多分离,有一部分学生父母去国外长达10年之久,又不常回家,使许多留守儿童十分思念和渴望与父母团聚,亲子长期分离对儿童的情绪情感、人格发展、心理健康有消极影响。如在经典精神分析理论中弗洛伊德非常强调儿童与父母的关系,并将他们之间的相互作用看成是情绪发展上的创伤性后果,研究还发现不仅是早期亲子分离对儿童心理发展有消极影响,而且分离时间越长这种消极影响越大。如小学生留守儿童人格问题,心理健康问题和行为问题更多的这一事实充分说明了这一点。一百多年前,在心理学的早期发展阶段,威廉姆·詹姆斯(William James)提出情绪是由生理反应造成的。同时丹麦的心理学家卡尔·兰格(Carl Lange)也同时提出了这种观点,所以这种理论便被人们称为詹姆斯-兰格理论(James-Lange theory)[4]。情绪和情感是指人们对客观事物是否符合自身需要的态度的体验当客观事物满足了人们的需要或愿望时,就会引起人的诸如高兴、愉快、满意、爱慕等肯定的情绪和情感[5]。当客观事物不能满足人的需要和愿望时,会引起人的诸如生气、苦闷、不满、憎恨等消极否定的情绪和情感。本文用“情绪稳定测验”量表对留守儿童进行评定,研究结果表明不同性别的留守儿童情绪稳定方面有差异,女孩的情绪稳定得分上均明显低于男孩,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3.1 原因 留守儿童由于不能和父母在一起生活,在成长过程中缺乏父母的教育与关爱,在心理发展过程中,比较容易受不良社会环境的影响,心理发展受到阻碍,最终产生情绪不稳定等心理卫生问题。

情绪是衡量一个人心理健康的重要方面[1]。当生活中的应激事件(如父母外出打工)发生时往往最先影响到一个人的情绪,而引起不良的情绪问题。处于身心飞速发展时期的留守儿童,由于学校学习的压力,生活节奏的高度紧迫感,父母过高的期望,不良的同伴交往关系等多因素,使他们不时经历情绪,情感上的困惑,受到孤独、忧郁、焦虑、愤怒、嫉妒等不良情绪的侵袭而情绪不稳定。如,小伙伴闹矛盾,吵架等。如果引发强烈情绪的情况持续不断,危机反应会消耗你的精力,并导致生理和心理健康状况恶化。由于亲情缺失,儿童缺少情感和心理关怀,缺少倾听和寻求帮助的对象。与外界不愿意接触或接触太少,一些留守儿童表现内心封闭,情感冷漠,行为孤僻等个性特征。不同程度地存在性格缺陷和心理障碍。

3.2 对策 在儿童人格形成过程中,亲子关系是一个极其重要的因素[8]。这种关系直接影响到孩子的行为、心理健康、人格与智力发展。同时,该过程也是不可逆转的 。因此,外出打工的父母要妥善安排留守儿童的生活,选择好合适的监护人。监护人不能仅仅以能够使孩子吃饱穿暖为标准。如果监护人确实没有教养儿童的能力,建议父母中的一方留下来照顾孩子,尽量稳定留守儿童的情绪。应当让父母看到孩子出现的心理问题,让他们了解他们不在孩子身边对孩子的心理造成什么样的影响,产生什么样的后果,从而真正了解孩子心理的想法,在他们想通过拼命挣钱,为孩子铺就成才之路的误区中醒来,看看孩子是最需要什么,因此对留守儿童的父母进行引导,尽可能使他们与自己的孩子生活在一起,给孩子最贴切的帮助和指导。学校和家庭应该去培养留守儿童自立自强的性格,让他们在困难、挫折面前不退缩,父母不在身边是个考验,学校可以利用这一点培养孩子的生活自立能力,让他们理解父母的苦心。同时多给留守儿童一份爱心、一份理解,使留守儿童感觉被人关心、帮助,消除不稳定情绪。

社会支持是影响个体身心发展的重要因素,尤其对于那些处于不利环境条件下的个体,社会支持更是一个重要的应对资源,对个体的身心发展具有一定保护性作用[8-9]。首先,政府要承担起关爱留守儿童的公共责任。留守儿童的问题是一个重要的社会问题,解决这个问题的责任主要在政府。留守儿童的身体发育、心理、品格问题都必须依赖政府制订更有利措施。政府利用节假日建立“留守儿童之家”,社会各界开展与留守儿童一帮一绝对子活动。政府部门需加大力度宣传留守的危害性,以各种方式让父母认识到留守对孩子的不利影响,父母尽可能不让孩子“留守”[10]。对于学校,应该特别关注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建立留守儿童心理咨询室,老师应该把爱播散到每一个留守儿童的心田,从感情上拉近与留守学生的距离,这是提高留守儿童教育效果的前提。采用多种方法,规范留守儿童日常行为,实现自律与他律的结合,这是留守儿童教育的关键。对于留守儿童,应加强与父母的沟通,使其更加理解父母外出的动机和对自己的期望。社区还可以为留守儿童建立信息卡,以便留守儿童有了问题及时与父母沟通。同时,社区护士应听取留守儿童的心理感受,教会留守儿童应用心理防御机制,如宣泄:让留守儿童表达自己的真实感受和想法,鼓励宣泄、释放压力。转移:教会留守儿童产生不良情绪时,利用读书,看报,听音乐,进行一些体育锻炼来分散对应激源的注意力,以帮助留守儿童接受留守的事实,调整心态,适应角色,学会自我调节情绪。

总之,留守儿童是心理健康教育中不可忽视的重要群体,他们正处于身心发育的重要时期,在学习,生活,人际交往等方面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心理困惑。在情格塑造和品德培养上也处于关键点。此时若能对他们的情绪问题及时了解并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将起到事半功倍和防患于未然的作用。医护人员应重视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问题,及时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使留守儿童在全社会的支持下健康、快乐地成长。

参考文献

[1]侯洋,李施漫,李毕琴,等.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水平的情绪管理团体咨询效果研究[J].中国学校卫生,2009,30(3):219-221.

[2]葛秀杰,李春玉.朝鲜族留守儿童问题研究进展[J].护理研究,2012,26(3):760-761.

[3]朴婷姬,安花善.积极心理学视觉下的朝鲜族留守儿童研究[J].民族教育研究,2013,24(1):58-63.

[4]菲利普,津巴多,罗伯特·约翰逊,安·韦伯.津巴多普通心理学(原书第五版)[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2(1):327-328.

[5]姚树桥,孙学礼.医学心理学[M].第5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6(1):21-22.

[6]范杰慧,江鹏程,杨晓,等.我国农村留守心理问题研究进展[J].医学信息,2011(4):1573-1574.

[7]张帆,刘琴,孙敏红,等.我国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研究的系统评价[J].中国循症医学杂志,2011,11(8):849-857.

[8]何国平,赵秋利.社区护理理论与实践[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2,7(2):367-369.

[9]郭贞美,陈青,潘清文,等.情绪管理治疗对儿童攻击的干预研究 [J].中国现代医生,2010,48(13):98-99,105.

儿童情绪行为心理学范文第2篇

认识活动儿童心理行为发展近年来不论是老师还是家长都日益认识到情绪情感在孩子心理发展中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情绪情感绝不是从属于其他心理活动的“副现象”“副产品”,而是儿童心理发展中的重要方面,对儿童心理、行为具有重大影响,起着强烈而明显的动机功能和交际功能。孩子的年龄越小,情绪情感在儿童心理和行为发展中的影响就越大。

一、情绪情感是儿童心理活动和行为的激发者

情绪直接指导、调控着儿童的行为,驱动、促使着儿童去做出这样或那样的行为,或者不去做某种行为。比如,在孩子愉快情绪下,他们愿意学习,做什么事情都积极。情绪不好时,则不愿意学习,活动也不积极。孩子要喜欢一个老师的时候,这个老师说的话就特别爱听,叫干什么就干什么,愿意学她教的所有东西;要是不喜欢一个老师,她说的什么话都不爱听,叫干什么偏不干,叫别干的偏干,而这个老师来教任何东西的时候要么不认真,或者做小动作、眼睛看别处。幼儿喜欢画画时,拿起笔来就画,画个没完;不想画的时候,怎么让他画他都不愿意画。我们班就有个孩子叫顺顺,平时对画画挺感兴趣的,有一天他早上来幼儿园的时候情绪就不太好,我早上有节美术活动,活动的时候顺顺就很不愿意动笔,“美丽的春天”的主题画画了几笔就不想画了,我启发他说:“你想想,春天万物复苏,可以画一棵小树呀!”结果他说:“还没长出来呢”,我又说:“那你画个小朋友吧”,他说:“他们都不爱在这里玩。”正向人们常说的:“孩子是凭兴趣做事”“儿童是情绪的俘虏”。“高兴不高兴”“愿意不愿意干”,对儿童的心理和行为影响极大。情绪直接支配和左右着儿童的行为。

二、情绪情感推动、组织儿童的认知活动

儿童的认知活动带有明显的无意性的特点。其中一个突出的表现就在于受情绪影响制约非常大。例如,孩子喜欢憨厚、滑稽的相貌,如小猴子就很容易吸引儿童的注意,孩子特别爱看;但是他们一般不喜欢犀牛等这种动物,它们不太容易吸引儿童的注意。与儿童愉快情绪相联系的人和物也是这样,如生日蛋糕、小熊打鼓等,与之有关的事物,孩子就很容易记住,而且保持很久,不太容易混淆。但是如果生活中孩子父母或是家长要问:“妈妈买了3个苹果,爸爸吃了2个,还剩下几个?”有的孩子就不去回答这个问题,而有可能说:“那爸爸怎么吃了这么多呀?”这就是情绪在其中的作用。

有不少心理学家做了情绪对认知作用的实验研究,都证明了情绪对认知的组织、影响作用。例如,用情绪激动法可以促进孩子掌握某些难以掌握的词,用示范法让幼儿掌握“你”字不成功,而用情绪激动法却容易成功,比如,我有一天问儿子:“这个糖是谁送你的呀?”儿子说:“阿姨送你的。”我马上又说:“啊,送给我的呀。”随即拿走了,这时儿子马上激动了起来,立即叫道:“是送给我的。”此时他对“你”“我”二字十分注意了。

心理学家研究结果表明,婴幼儿不同情绪状态对其智力操做的影响是明显不同的,具有显著的差别。具体表现为:

1.在外界新异刺激作用下,婴幼儿的情绪可以在兴趣与惧怕之间浮动。当这种不稳定状态游离到兴趣一端时,激发儿童探究活动;当游离到惧怕一端时,则引起逃避反应。

2.愉快情绪有利于婴幼儿的智力操作及效果,而痛苦、惧怕等对婴幼儿智力操作不利。积极情绪起推动、促进的作用,而消极情绪起破坏、干扰的作用。

3.同一情绪在不同强度水平时对智力操作效果的影响也不同。过低或过强的情绪水平不如适中的情绪状态,后者才能导致最佳的操作效果。

4.愉快情绪强度差异与操作效果之间成倒U字型,即适中的愉快情绪能使智力操作达到最好。

5.痛苦、惧怕情绪强度差异与操作效果间成直线相关,即痛苦、惧怕强度越大,操作效果越差,操作效果随其强度的增加而下降。

总之,不同性质和不同强度水平的情绪对认知活动起着不同程度的推进或破坏作用,直接影响着活动的效果。

三、情绪情感是儿童人际交往的重要手段

每一种情绪都有其外部表现,也就是表情,他是人与人之间进行信息交流的重要工具之一。在幼儿与人的交往中,占有特殊的重要的地位。儿童在掌握语言之前,主要是以表情作为交际的工具,它和语言一起共同实现着儿童与成人、儿童与同伴间的社会往。婴幼儿对他人的提问、要求或者意愿、反应,常常不用语言,而是用一定的表情代替,或者是用表情来辅助自己的语言表达。

四、情绪情感影响儿童个性形成

儿童情绪情感对其个性的形成也有很大的影响。个性是在后天环境的影响下逐渐形成的。儿童情绪情感对其具有重要影响。首先,在生命的前几年中,在于不同人、不同事物的较长期的接触中,由于成人对其的不同态度、方式,孩子逐渐形成了对不同人、不同事物的不同的情绪态度。如我们班中就有两个很明显的孩子――娇娇和乐乐,娇娇的爸爸妈妈都是做生意的,由于工作很忙常常对孩子的关心少一些,就连开家长会有时候也是忙得没时间来;而乐乐的爸爸妈妈从乐乐小的时候就常常看很多的育儿知识,他们知道成人对孩子经常关心。满足孩子的合理要求对孩子的个性形成有很关键的作用,他们总是每天抽时间给孩子讲故事、周末一起带孩子去玩等。所以两个孩子在幼儿园的情绪反差就很大,娇娇常常是不说话、老师上课时也是心不在焉、不太爱和其他的孩子交流,而乐乐自信、乐观、爱交朋友、喜欢和老师说这说那。所以成人经常对孩子关心、,总是满足孩子的合理需要,使孩子与其共处时总是引起良好的情绪反应;而另一些成人对孩子过多斥责或忽视、冷漠,使孩子的合理精神需要总是得不到满足,孩子与其在一起总是引起不愉快的情绪反应。久而久之,儿童便对这些不同的成人形成不同的情感态度。其次,儿童由于经常、反复受到特定环境刺激的影响,反复体验同一情绪状态,这种状态便会逐渐稳固下来,形成稳定的情绪特征,而情绪特征正式个性性格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

学前儿童情绪情感对其心理发展具有非常重要而广泛的意义,影响、涉及到儿童心理其他诸方面的发展,作为幼儿教师的我们更应重视对儿童情绪情感的培养,并把我们所掌握的专业知识和家长分享,共同做好家园共育,使孩子们具有良好、积极的情绪状态,尽量经常处于愉快、活跃的情绪之中,这才是我们做老师最开心的事情。

儿童情绪行为心理学范文第3篇

儿童的情绪问题是儿童生理和心理发展过程中的一个很重要的方面,它直接影响着儿童其他方面的发展,尤其对于特殊智障儿童来说,情绪情感的控制和培养的好坏是直接关系到他们能否融入社会主流的关键。

关键词 特殊儿童 健康情绪 培养

情绪是生活的一部分,每一个人的生活里永远脱离不了多种情绪的变化起伏。当今社会的生活节奏快,正常人的情绪都会有较大的起伏波动,何况特殊儿童,如果他们不懂得缓解自身情绪,不懂得如何面对和处理他人的情绪,那么,特殊儿童的人际交往、与人合作等社会适应方面就会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对特殊儿童进行情绪教育可以帮助他们处理好人际关系,帮助他们解决好冲突,帮助他们开展好合作,从而使他们更好地参与社会生活,更好地适应社会,被社会所接纳。

一、对特殊儿童进行情绪培养的重要意义

1、有助于补偿特殊儿童的身心缺陷,使特殊儿童的身心得到较协调、健康的发展。情绪是心理的组成部分,若特殊儿童情绪的缺陷得不到补偿、改善,其心理始终存在着较严重的缺陷。

2、有助于特殊儿童认识水平的提高。一方面,较稳定、积极的情绪状态,有助于特殊儿童投入学习和训练,可增进自身知识水平和技能。另一方面,随着高级情感的发展,特殊儿童能够理解、体会相应的知识内容、事件或者人物精神,从而提高自身的认识水平,并有利于形成良好的个性品质和行为方式。

3、有助于特殊儿童更好地生活。当特殊儿童大致能认识和处理由生活中各因素的刺激而引发的情绪变化,能学习面对生活压力而调适、缓解自身情绪时,他才能更好地实现自强自立,更好地生活。

二、特殊儿童的情绪的主要表现

1、情绪不稳定,体验不深刻。常有教师反映智力落后儿童“忘性大”,被老师批评后没多久又再次犯错,究其原因,跟智力落后儿童愧疚、羞耻等情绪体验不深刻有关。

2、情绪体验的强度与引起情绪的外部刺激不一致。若智力落后儿童当众被批评,他可能没多大感觉,甚至笑嘻嘻的甘之如饴。而当他分到的东西与别人不一样时,他就会哭闹得惊天动地。

3、控制情绪的能力差。在日常生活中经常出现这样的情况,智力落后学生在一起玩,偶尔开了玩笑或推拉了一下,马上造成大冲突,气愤难平的两个人打斗起来,为此纠缠不清。

4、高级情感发展缓慢。虽然特殊学校颇为重视对智力落后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注重培养他们的道德感、荣誉感等高级情感,但智力落后学生因自身身心缺陷的限制,高级情感发展的程度显然无法与教育训练强度对等。如十三四岁的智力落后儿童仍会因老师奖的食物而无比兴奋,却很少为胸前飘扬的红领巾感到兴奋,一时的兴奋是有的,但他们很难意识到身为少先队员的光荣。

三、特殊儿童的情绪特点对学习生活的影响

1、对身心发展的影响。特殊儿童的身心缺陷使他们较难觉察自身内在情绪的变化,认识到引绪的原因,若得不到正确、适当的教育和引导,智力落后儿童情绪方面的缺陷就得不到补偿和改善,致使身心发展不协调或不健康,出现情绪失控的情况也就不足为奇了。

2、对认识的影响。特殊儿童的高级情感发展缓慢,教师在教育和训练中若一味注重思想品德教育和高级情感培养,忽视了情绪教育,就如同在沙地上建高楼,缺乏基础,无法收到预期的效果。例如:教师讲授《让我们荡起双桨》这篇课文时,引导学生体会文中的思想感情,并引导他们说说自己的幸福生活,学生却很难体会,同时也说不出自己过着怎样幸福的生活。原因在于智力落后儿童体会不出什么是幸福感,因此无法认识理解相应的知识内容。

3、对生活的影响。情绪是生活的一部分,每一个人的生活里永远脱离不了多种情绪的变化起伏。二十一世纪的生活是多元化的,对正常人来说尚且有很多生活压力,必须学会调适情绪去面对,而特殊儿童的情绪特点不是令他们的情绪表现与外界刺激的强度不一致,就是令他们产生过激反应而失控,他们又如何面对生活中的各种压力,如何去应付生活中的各种问题?可想而知,特殊儿童的生活情趣、生活质量甚至基本的生存都会出现问题。

4、对适应社会的影响。当今社会的生活节奏快,正常人的情绪都会有较大的起伏波动。何况特殊儿童的社会适应能力较常人差,如果他们不懂得缓解自身情绪,不懂解读他人情绪,不懂得如何面对和处理他人的情,那么,弱智儿童的人际交往、与人合作等社会适应方面就会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同样,社会也无法接纳和认同一群智力有问题,情绪又有问题的人。最终,使特殊儿童能适应社会,融入社会生活的教育目标就不能真正实现。

四、特殊儿童健康情绪培养的方法

(一)营造快乐的学校教育氛围

1、建立融洽的师生关系。营造和谐的课堂氛围是教学成功的关键。特殊儿童由于智力的缺陷,在其情绪、个性、行为诸方面存在严重心理障碍,给教学的顺利进行往往带来许多意想不到的困难,如果不加以引导,将扰乱教学的开展,更不必说取得成效了。教师在学校里应深入学生中间,和他们玩耍、游戏,亲近他们,利用大课间以及活动课的时间和他们打成一片,玩跳绳、打沙包、捉迷藏等,从而树立平易近人、和蔼可亲的形象,让学生愿意和老师交往,营造和谐的课堂氛围,由“怕”学变成“敢”学,由“厌”学变成“爱”学。

2、控制和消除消极情绪。在特殊儿童成长和自立的道路上,免不了受到歧视和挫折,因此,指导他们控制和消除由此产生的消极情绪就十分重要。教师可从下面四个方面考虑着手:一是转移他们的注意力,如出外散步、看电视、谈天等。二是提高智力落后儿童的认识水平,让他们有较清楚的自我认识和自我评价,并能对事情进行一些理智的分析,学会较全面地考虑自己对情绪的表达方法和行为是否恰当,从而学习控制情绪。三是结合实际对落后儿童进行思想教育和道德情感培养,指导他们学习从长远利益出发,以集体利益为重去面对和处理困境和冲突,而不是为了一些小事或自己的物质需要得不到满足而导致情绪失控。四是鼓励他们积极锻炼身体,健康的身体有助于保持充沛的精力和开朗的心境,有助于控制和消除消极情绪。

3、补偿情绪缺陷。尽可能地补偿他们的情绪缺陷,进而发展智力落后儿童良好的情绪、个性品质和行为方式。有重点地、有针对性地对特殊儿童进行情绪情感培养教育。中低年级的学生,可着重学习觉察内心的情绪变化,认识引绪变化的原因,学习觉察他人的情绪变化,认识如何面对他人的情绪反应。高年级的学生,可着重学习如何调适、缓解情绪,如何解决冲突,如何控制情绪、如何采取适当的表达方法和行为。指导他们去学习如何适当地表现情绪反应,学习采取适当的表达方法和行为。

(二)建立和谐的家庭教育氛围

由于生理缺陷,智力落后儿童在认知、动作、情感控制及生活自理等方面都远远落后于正常儿童。他们的情绪不够稳定,容易变化,爱冲动,常常受外界情景的支配。他们的生活空间狭小,除了学校就是家庭,父母与他们交往的机会最高。因此,特殊儿童比正常孩子更需要父母的教育,他们需要家庭的温暖,特别是父母的爱。

1、要给孩子真正的爱。当前许多家长对特殊孩子主要采取两种态度:一是视孩子为包袱,累赘,甚至认为家中出了这样的孩子是件耻辱的事,对他们冷眼看待,不闻不问,漠不关心;二是家长认为孩子的不幸是自己造成,觉得对不起孩子,怜悯之心和负罪感驱使他们对孩子百依百顺,包办代替。这两种极端做法都是不采取的。家长应该调整好心态,平静对待,面对现实,给予孩子真正的爱,既不能溺爱,也不能冷漠,把握好爱的尺度,让孩子在真正爱的雨露滋润下快乐生活。

2、要给孩子锻炼的机会。家庭是人生的第一环境,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庭环境对孩子的性格、思想、志趣的形成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家长应给他们创造一些成功的机会,让他们承担力所能及的家务活,完成力所能及的学习作业,让他们获得成功,并给以鼓励。使他适应环境,逐步学会生活自理,参加简单的劳动。

3、要多给孩子鼓励。心理学研究表明:儿童的一切活动都希望得到家长和他人的认可,家长要善于发现和捕捉孩子的闪光点,给予表扬,哪怕是一点小小的进步也要及时肯定,让其体会成功的喜悦,体会到快乐,鼓励要在行为完成之后,这样可以增添孩子的信心,发挥自身潜力,鼓励的方式很多,我们可以说:“你真棒”!“你真聪明”!或是送他们一个甜美的微笑!从而有利于他们发展和保持较稳定的积极的情绪状态。

4、要营造良好的家庭环境。家长在孩子面前不要永远是同一副表情,而是要表露出自然的情绪变化,并适当地与他们交流,向他们说明引绪变化的原因,从而让孩子了解到每个人都会有因不同原因引发的喜怒哀乐等情绪变化。另一方面,家长要在孩子面前表现出适当合宜的情绪表达方法和行为,让他们能够模仿学习。模仿是儿童的天性,由于智力落后,弱智儿童对事物的判断能力很差,模仿时不加选择,因此父母的一些不良习惯就会在孩子身上出现,因此家长要时时注意自身形象,改掉不良习惯,处处给孩子树立榜样,建立良好的夫妻关系,以此来优化家庭环境,创建良好的家庭氛围,排除各种干扰,为智力落后儿童的成长创造条件。

(三)营造关爱的社会教育氛围

特殊儿童由于自身具有生理缺陷,大都不合群,他们不善于交朋友,容易孤立,怕受到别人的歧视。家长们也会因此觉得抬不起头,不愿带孩子们出门,不知不觉中就减少了孩子与社会接触的机会,害怕与人交往、不会乘车购物等都是智力落后儿童社会适应能力差的表现。智力落后儿童接受教育的最终目的是将来能够适应社会,自食其力。因此应该领学生走出课堂溶入社会,参与社会实践,拓宽学习空间。可以利用班队活动、课外活动和节假日进行社会实践活动,

特殊儿童需要周围的人关心他、接纳他、信任他。他们也和正常儿童一样有成功的愿望,希望得到周围人的承认、认可。因此我们要扩大宣传力度,争取社会对智力落后儿童更加关注、理解、尊敬和接纳,让特殊儿童能在同一片蓝天下愉快地发展身心,拥有更多的积极情绪去学习和生活以及去适应社会。

参考文献

[1][美]休厄德.特殊需要儿童教育导论.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7.

[2]王占福.孤独症的快乐疗法.吉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9.

儿童情绪行为心理学范文第4篇

关键词 情绪障碍 儿童少年 相关因素

儿童情绪障碍是发生在儿童少年时期以焦虑、恐怖、抑郁或躯体功能障碍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组疾病。对126例儿童少年情绪障碍患者作相关因素调查分析和治疗干预,为保障儿童少年心理健康提供参考依据。

资料与方法

近3年来收治儿童少年情绪障碍患者126例,男56例,女70例,男:女=1∶ 1.2,年龄5~18岁,诊断和分类依据《中国精神疾病分类方案与诊断标准》(第3版)[2],情绪障碍的类型为:儿童分离性焦虑症、儿童恐惧症、儿童社交恐惧症、焦虑症、抑郁症、强迫症、癔症、未分化情绪障碍。

研究方法:⑴调查方法:由医生采集病史,在确定临床诊断后列入研究对象。采用自拟《儿童少年个人、家庭及社会生活事件调查表》,采用问卷调查与访谈相结合的方式,由调查者讲明调查表中各项内容及要求,使患者理解后填写或由调查者代为填写。当由几种诱发因素共同作用时确定一种最主要因素。同时进行《症状自评量表》和《汉密顿焦虑量表》(HAMA)、《汉密顿抑郁量表》(HAMD)测量。对于年龄较小的儿童,《症状自评量表》由医生询问后代之填写。⑵治疗干预:以3种治疗方式对研究对象的情绪障碍予以干预,将研究对象分为3组。采用单纯心理治疗方式的为心理治疗组,其具体心理治疗方法根据病情选择,有认知治疗、行为治疗、系统性家庭治疗等。采用单纯药物治疗方式的为药物治疗组,选用5-羟色胺再摄取抑制剂。采用上述两组结合治疗方式的为心理+药物治疗组。入组方式是由医生建议,经家长及患者同意后选择。⑶治疗后随访0.5~1.0年,根据医学心理科状及汉密顿焦虑量表、汉密顿抑郁量表、Y-B强迫量表测量结果进行疗效评定。①有效:是指临床症状减少一半(HAMA、HAMD和Y-B量表评分减分率50%);②临床治愈:是临床症状完全消失(HAMA和HAMD评分

统计学处理:采用X2检验。

结 果

不同诱发因素对126例儿童少年情绪障碍的影响情况,见表1。

儿童少年情绪障碍的类型在不同年龄和不同性别方面的发病情况不同,见表2。

在3种治疗方式的干预疗效上,心理治疗组与药物治疗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V2=0.64,P>0.05);而心理+药物治疗组与心理治疗组比较(X2=4.91,P<0.05)和药物治疗组比较(V2=8.05,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3种治疗干预方式有不同的效果,见表3。

讨 论

未分化情绪障碍位居儿童少年情绪障碍之首,可能是因为特发于儿童少年期的情绪障碍是情绪发育阶段的突出化,还未完全构成十分肯定的质的变化,往往不易明确划分不同的临床类型之故。其次是强迫症,这可能与学校生活的矛盾和竞争,学业过重,期望值过高,使外界压力与他们的心理承受能力产生偏差,产生了强烈的情绪反应和焦虑不安的心理,可以认为强迫症状正是用来抵消或减轻焦虑不安的心情。临床实践证明,心理治疗结合药物控制情绪反应和症状,才能得到最理想的治疗效果。

参考文献

儿童情绪行为心理学范文第5篇

一、研究对象及方法

1.被试  

本研究采用随机抽样法,在上海市某一级幼儿园随机抽取中、大班幼儿97人,被试均无严重躯体障碍且智力发育正常。

2.研究工具

办公室一间,桌子一张,椅子两把,摄像机一台,一元硬币3枚,玩具若干。

3.实验程序与方法

研究者在相对独立的空间内对被试进行一对一的测试,具体实验程序见表2。

4.编码和计分

本研究采用结构性和功能性双重编码,即对儿童的行为和语言进行频数统计,并分析行为的情绪表现功能。研究者采用有关儿童情绪调节策略的分类方法,将儿童情绪调节策略分为问题解决、认知重建、替代活动、自我安慰、被动应付和发泄六类。〔3〕其中前三项为积极调节策略,记1分;自我安慰策略不计分;后两项为消极调节策略,记-1分(详见表3)。研究者根据拍摄的录像,每隔5秒时间对儿童的行为进行一次编码(其中自我安慰行为需持续5秒以上才计分,以剔除一些随机行为);对儿童的每一句话进行编码(对于内容不同但功能相同的语言进行重复编码,例如,对“这个任务有点难,但玩了游戏也很开心”的话语计为认知重建策略两次)。此外,同一时间内采用多种策略的都计分,例如,儿童一边哭泣一边试图再立起硬币,则计发泄策略一次,问题解决策略一次。

另外,在步骤五中,主试询问幼儿是否难过,幼儿若回答难过或不说话,不计分;回答不难过,记1分。在追问不难过的原因时,将幼儿的回答归入以上六类调节策略进行计分,计分规则如前所述。三项分数的总和为儿童情绪调节能力的综合得分,编码后数据输入SPSS 11.5,进行统计分析。

由于采用的是结构性和功能性双重编码,因此,编码时研究者应注意将幼儿的行为放在具体的情境中加以分析。为此,研究者发现,幼儿的有些相似行为其实属于不同的调节策略,例如,幼儿摆弄硬币既可能是替代活动策略(高兴地玩),也可能是问题解决策略(认真摆放,试图继续完成任务),还可能是自我安慰策略(漫无目的地摆弄)。

二、结果与分析

1.儿童对情绪调节策略的运用情况

儿童在消极情绪情景中对六种情绪调节策略使用情况的统计结果如表4。

从表4可以看出,无论是4岁组还是5岁组幼儿,运用最多的是问题解决策略,最少的是发泄策略。此外,4岁组幼儿运用较多的是自我安慰和被动应付策略,5岁组幼儿则更多运用替代活动策略。

2.年龄和性别与儿童情绪调节能力的发展

为探讨年龄和性别对儿童情绪调节策略运用的影响,研究者以年龄和性别为自变量,以情绪调节策略为因变量,做2×2多元方差分析(见表5)。结果表明,年龄和性别的主效应以及交互作用都未达到显著水平,说明不同年龄(4岁和5岁)、不同性别的儿童对情绪调节策略的运用没有显著差异,情绪调节策略的运用不存在年龄、性别的交互作用。

为进一步探索儿童每一种情绪调节策略运用在年龄和性别方面的差异,研究者继续对六种情绪调节策略进行多元方差分析(见表6)。结果表明,儿童对替代活动策略的运用在年龄上存在极其显著的差异。而儿童对其余5种策略的运用在年龄和性别上均不存在差异。

三、讨论

1.儿童对情绪调节策略的运用情况

统计结果显示,两个年龄段儿童运用最多的是问题解决策略,这与以往的一些研究结果(无论哪个年龄段的儿童,运用最多的是替代活动策略)并不一致。〔4,5〕这可能与实验情境中主试所提供的任务和儿童所面临的困境有关。相比于以往研究中所创设的“输了搭积木比赛而没有得到奖品”或“得到了奖励却被告知奖品已经没有了”的情境而言,〔6,7〕本研究的情境更容易寻求到解决问题的方法,以往研究则可能更让儿童感到无计可施。另一方面,有研究者提出,情绪情境对儿童情绪调节策略的选择有重要影响,人际情境中儿童更多使用发泄策略,而非人际情境中儿童更倾向于运用问题解决策略。〔8〕

仅次于问题解决调节策略,中班幼儿更多地使用自我安慰和被动应付策略,大班幼儿则更多使用替代活动策略。这说明,在问题解决有困难的情况下,4岁组幼儿更容易陷入负面情绪之中,采取比较被动的应对方式;5岁组幼儿则掌握了更多的变通方式,例如,让自己投入到其他有趣的活动中,从而消解消极情绪情境带来的不快。替代活动策略具有积极性、持久性等特点,即使对成人来说,它也是一个不错的情绪调节方法。

最后,运用最少的是发泄策略,这与以往的一些研究结果较一致。也许是因为年龄的增长,中班及以上幼儿的自我控制能力已有很大提高,而情绪调节的经验也让儿童感受到,发泄等极端的有破坏性的行为并不能解决问题,相反还可能导致家长或教师对其不满。因此,随着年龄的增长,儿童的发泄行为会逐渐减少。在此次实验研究中,儿童的发泄策略都只是哭泣,几乎没有踢桌椅、扔玩具或哭闹等破坏性行为。

2.年龄和性别与儿童情绪调节能力的发展

研究发现,儿童对替代活动策略的运用在年龄上存在极其显著的差异,且大班幼儿运用替代活动策略明显多于中班幼儿。这与以往的一些研究结果(替代活动在4~5 岁间有显著的增长)较为一致。〔9〕另外,大班幼儿对问题解决策略的运用略少于中班幼儿,这也与以往的一些研究结果(在冲突情境中,中班幼儿更多地使用建构性策略,而大班幼儿则更多地使用回避性策略)相一致。〔10〕这可能是因为,随着年龄的增长,儿童的自我意识萌芽,独立意识增强,从而促使其产生了独自解决问题和困难的强烈愿望。因此,4岁组幼儿在消极情境中的态度开始转向问题解决。而一段时间的实践经验(如解决问题失败)使儿童开始懂得,在面对无法解决的困难和问题时可选择转移注意力,投入到其他更有趣的活动中。因此,5岁组幼儿替代活动策略明显增加,这是情绪调节能力进步的表现,毕竟并非所有的问题都是可以得到解决的。

其余五种调节策略的运用在儿童年龄和性别上均不存在差异。以往的一些研究也表明,3岁和4岁、3岁和5岁幼儿对认知重建、自我安慰、被动应付和发泄四种调节策略的使用有显著差异,而在4岁和5岁幼儿间并没有显著差异。〔11,12〕说明这些策略在儿童3~4岁期间发展明显,到4岁以后进入了相对平稳的发展阶段。

四、结论及建议

实验结果及数据分析表明,从整体上来说,4~5岁是儿童情绪调节能力发展比较平稳的阶段,六种情绪调节策略的运用中,替代活动策略的运用在此期间有显著的发展。无论是4岁组还是5岁组儿童,运用最多的是问题解决策略,最少的是发泄策略,此外,4岁组幼儿更多运用自我安慰和被动应付策略,5岁组幼儿则更多运用替代活动策略。根据以上研究结果,建议家长和教师在日常生活及情绪教育中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引导幼儿选择合适的情绪调节策略。儿童对情绪调节策略的选择具有较强的情境性,情绪调节能力较强的儿童通常会先判断其面临的困境是否在自己的解决能力范围之内,再决定是运用解决问题策略,还是其他两种积极调节策略。研究者认为这三种策略都是不错的选择,但也各有利弊。解决问题策略是最积极的应对方式,不仅有助于培养幼儿不怕困难、迎难而上的精神,更可以在问题解决中培养幼儿的自信心。但在现实生活中,并非所有问题都能得到解决,因此替代活动和认知重建策略也是可供选择的策略,学会转移注意力或自我开导更有助于幼儿幸福感和满足感的建立。日常生活中,家长和教师可以尽可能多为幼儿展现不同的积极处理方式,让幼儿懂得,在不同情境中可运用不同的方式调节情绪,既不能遇到困难就逃避,也不能执着于不可能达到的目的。

第二,引导儿童合理发泄消极情绪。在现实情境中,不可能所有的负面情绪都能通过问题解决、认知重建和替代活动等较为积极的方式去调节,适当的情绪发泄也是一种可选择的情绪调节策略。以往的相关研究发现,大多数家长不支持幼儿采用情绪发泄之类的调节策略;本研究也表明,极少有幼儿会采用极端的破坏性发泄方式。但有研究表明,哭泣这种发泄方式能够将负面情绪的强度降低40%,因为哭泣可以有效释放肾上腺素和去甲肾上腺素,这种生理反应有助于人们宣泄痛苦,获得平静。另有研究表明,情绪型眼泪中含有儿茶酚胺成分,这种物质是大脑在情绪压力下释放出的一种有害化学物质,因为这种化学物质在体内积蓄太久可能增加患心脑血管疾病的风险。心理学家威廉·弗莱推测,流泪可能是一种特殊的排泄行为,它能够排出由情感压力造成和积累起来的生化毒素。所以说,哭泣或许与其他(如摔东西、用力踢桌椅等)发泄方式不同,它不是一种极端且具破坏性的宣泄方式,而是一种顺应人类心理和生理需要,摆脱负面情绪的有效方式。因此,家长和教师应该正确看待儿童的哭泣,在必要时引导和鼓励儿童合理宣泄自己的负面情绪,以避免不良情绪在心中的积蓄。

第三,家长和教师要注意通过语言指导和行为示范,为幼儿提供具体可行的情绪调节方法。受能力和经验的双重限制,幼儿在情绪调节上常常是力不从心的,成人可以通过讲故事、角色互换等方式,为幼儿解决情绪问题提供具体直接的示范。此外,家长和教师还应当注意对幼儿情绪以及调节行为的及时反馈,促使其对自己的情绪调节有更加明确而深入的体会及认识。

参考文献:

〔1〕梁宁建.心理学导论〔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7:352.

〔2〕DAVID R S ,KATHERINE K.Developmental psychology childhood and adolescence〔M〕.北京:轻工业出版社,2009:388-396.

〔3〕〔5〕〔7〕〔12〕陆芳.学龄前儿童情绪调节策略的发展及其相关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04.  

〔4〕〔6〕〔8〕〔9〕〔11〕肖颖.3~5岁儿童情绪调节策略及情绪调节认知的发展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