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碳中和带来的机遇

碳中和带来的机遇

碳中和带来的机遇范文第1篇

【关键词】 碳交易;CDM机制;减排;市场

一、碳交易的来源

碳交易是为促进全球温室气体减排,减少全球二氧化碳排放所采用的市场机制。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通过艰难谈判,于1992年5月9日通过《联合国气候变化框公约》。1997年12月于日本京都通过了《公约》的第一个附加协议,即《京都议定书》(简称《议定书》)。《议定书》把市场机制作为解决二氧化碳为代表的温室气体减排问题的新路径,即把二氧化碳排放权作为一种商品,从而形成了二氧化碳排放权的交易,简称碳交易。

二、碳交易的三种机制

(1)清洁发展机制(Clean Development Mechanism,CDM)指的是附件1缔约方国家(发达国家)以提供资金和技术的方式,与非附件l国家(发展中国家)开展项目级合作(通过清洁发展机制CDM),项目所实现的碳减排量可经过碳交易市场用于附件1国家完成《京都议定书》减排目标的承诺。CDM是碳交易配额市场中重要的基于项目的碳交易机制。(2)联合履行(Joint Implementation,JI)系附件一国家之间在监督委员会(Supervisory Committee)监督下,进行减排单位核证与转让或获得,所使用的减排单位为“排放减量单位”。(3)排放交易(Emissions Trade,ET)是指把排污许可证看成固定的“污染权”,把排污收费看成“污染价格”,由此建立起可以交易“污染权”的市场。另外,还有一个自愿减排的市场(VER)。主要是一些比较大的公司或者机构,由于自身宣传和履行社会责任的需要,购买一些减排量来抵消其日常经营和活动的排放。

三、中国碳交易市场发展现状

1.碳交易的中国机遇。(1)中国减排市场潜力巨大。中国作为发展中国家,工业能耗高、技术手段相对落后,达到减排要比发达国家节省很多资金,现行的技术转移就可以使一些中国企业达到大量减排。中国能源结构以火电为主,可改造空间大,水、风、核能等清洁能源所占份额较小,结合CDM项目的实施,运用新技术改善火电实现节能减排是大有可为。(2)必将有力促进节能减排。根据《京都议定书》,发达国家应在2008~2012年的承诺期内,温室气体排放量在1990年的基础上平均减少5%。对于发达国家而言,温室气体的减排成本在100美元/吨碳以上,在中国等大多数发展中国家进行CDM活动,减排成本可降至20美元/吨碳。巨大的减排成本差异,促使发达国家积极进入发展中国家特别是中国寻找合作项目。发达国家的到来,一方面带来我国节能减排的所需资金,另一方面又带来了平时高价购买都不一定买得到的节能减排的先进技术,必将有力促进经济结构的调整,调整经济增长方式,达到节能减排的效果,实现经济健康,平稳,快速发展。

2.中国碳交易市场面临的挑战。(1)印度等发展中国国家的竞争。印度是全球第二大排放权供应国,其竞争优势与中国相似,在碳市场建设方面,印度先行一步,已成立了两家相对成熟的碳交易所,其在碳金融开发方面动作迅速、态度积极:开发碳金融衍生品、成立作为买方的碳基金收购本国的碳排放权、实施买卖方均为同一国的CDM 单边项目等创新措施有效地刺激了国内的碳交易市场。在今后的国际市场竞争中,印度势必是中国最强有力的竞争者。拉美在实施CDM减排项目方也一直走在世界前列。(2)政策风险。在不久的将来,世界各国对于温室气体减排将达成新的协议,中国存在着承担碳减排义务的巨大可能性。中国的温室气体排放总量居世界第二位,预计到2020年左右,中国的温室气体净排放量将赶上并超过美国。美国拒绝批准《京都议定书》的借口之一,就是议定书没有划定中国、印度、巴西等主要发展中国家承担温室气体减排义务。在2012年后,中国极有可能会被限定明确的减排指标。(3)无定价权。2008年,中国最早的3家环境权益交易机构在北京、天津、上海分别成立,不久,武汉、杭州、昆明、河北省环境能源交易所相继成立,中国的碳交易所已不少,但在国家层面尚没有设计明朗的碳市场机制,没有一套完整的包括定价、核证在内的制度体系,目前除参考欧盟碳交易所规定的价格外,就是美国芝加哥气候交易市场的价格。

基于对以上机遇和挑战的分析,明确了碳交易的发展确实给我国经济的发展带来了难得一遇的机遇。也应该清楚所面临的巨大调挑战,哪一个环节出问题,都可能会前功尽弃。应抢抓机遇做大做强国内碳排放市场,大力推行节能减排,为碳交易市场提供源源不断的可供交易的碳排放权,鼓励金融业介入并大力培养碳交易相关的专业人才。只有提前做好一切准备工作,才能继续保持我国在碳交易市场中的竞争优势,为中国经济的发展开创一条新路。

参考文献

[1]江峰,刘伟民.中国碳交易市场建设的SWOT分析.环境保护.2009

碳中和带来的机遇范文第2篇

关键词:江淮城市群;出口贸易;碳关税

基金项目:安徽省教育厅人文社科重点项目(编号:SK2014A335);滁州学院校级人文社科项目(编号:2012sk004B)

中图分类号:F7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14年9月16日

当前,世界贸易领域面临的前沿课题即探讨“碳关税”一旦实施将对世界各国和地区出口贸易发展产生影响。“江淮城市群”是以合肥为核心、以沿江城市为两翼、辐射范围达到安徽北部和安徽南部的省级经济圈,是“1+10”城市群,主要包括包括合肥市区、六安市区、淮南市区、蚌埠市区、滁州、马鞍山、宣城、芜湖、铜陵、池州(部分)、安庆(部分)等11个地市和地区。探讨江淮城市群如何应对“碳关税”,明晰“碳关税”对江淮城市群的贸易产业发展和经济增长的影响,厘清机制,从政府角度对外提出应对措施、对内进行产业结构调整与升级、加快技术革新与改造,能够为安徽省应对欧盟、美国等发达国家陆续开始征收的碳关税提供理论与实践的依据。

一、碳关税问题研究评述

“碳关税”是现今国际贸易领域最受人关注的焦点之一,其内涵是以进口产品生产过程中的碳排放量为征收依据的排放费。“碳关税”的滥觞可以追溯到欧盟对碳关税概念的提出,而美国众议院于2009年6月底通过的征收进口产品“边界调节税”法案,被视为第一个将“碳关税”的具体实施时间和规则以法律形式进行的安排。国外研究者主要研究碳关税的经济福利效应、环境影响等方面,我国国内学者立足中国国情,研究重点集中在碳关税合理性问题以及对我国产生的影响方面。

(一)国外研究现状。欧美学者较早就开始研究碳关税,Ackermana(2007)等测算了美国和日本之间贸易产品的隐含碳,其利用投入产出模型估算出1995年美日间的贸易使美国减少了0.146亿吨二氧化碳排放量,而日本碳排放量因此仅增加了0.067亿吨二氧化碳,这一贸易为全球节约了0.079亿吨二氧化碳排放量。由此可以看出,美国要减少超过50%的碳排放才能赶上日本的工业环境标准,同时各国之间合理的贸易有助于减少全球碳排放量。

Whaley(2009)等从全球气候变化的情况出发展开研究,借助动态模型得出单边减排有可能在国内外产生积极的溢出效应。Yan Dong、John Whaley(2009)研究了碳关税对世界贸易格局的影响,并认为欧美对中国征收碳关税势必导致后者出口萎缩。Ben Lockwood、 John Whaley(2010)则认为,碳关税未必会导致产品价格优势减弱或恶化贸易结构,但由于国际社会对碳关税的敏感性,拟征收碳关税的国家可以寻找其他方式来代替。但是,欧美学者对基于我国现状的碳关税问题研究成果相对较少,主要集中于对发达国家内部水平贸易的研究。

(二)国内研究现状

1、对征收碳关税原因的研究。危敬添(2009)预测,到2050年全球温室气体排放总量降至1990年排放量的80%才有可能避免全球平均气温再上升两度。潘辉(2011)指出碳关税是美国国内利益集团和政府博弈均衡的结果。李晓玲、陈雨松(2010)认为,碳关税的提出是综合考虑产品竞争力、碳泄漏和政治问题的结果。李平等(2010)从美国角度出发展开研究,认为征收原因可以归纳为以下三点:第一,维护霸权地位,压制发展中大国;第二,转嫁责任和成本;第三,争夺国际环境问题话语权。

2、对碳关税征收合理性的研究。对碳关税是否符合WTO规则这个问题,我国大多数学者持否定态度。如刘天姿、陈彬(2011)认为,碳关税违背了国民待遇原则和最惠国待遇原则。佟占军(2011)认为,碳关税是美国借环保的名义行贸易保护之实,由于GATT例外条款规定不明确,可以通过解释适用条件否定碳关税的合理性。王海峰(2011)认为,碳关税可能会违反《补贴与反补贴措施协议》,美国在提出碳关税的同时还设计了“免费配额”和“碳排放配额返还计划”,以帮助本国企业削弱或抵消由于碳关税引发的成本增加,这是一种变相的补贴政策。杨明珠(2011)分析指出,美国对能源密集型产品征收的关税已经接近WTO关税减让表中的上限,如果再加征碳关税,势必突破上限、违背关税减让原则。

3、碳关税对我国经济的影响研究。当前,学者基本达成了共识,认为碳关税的实施必将对我国经济产生严重影响。如郑春芳、赵亚平(2011)提出,碳关税将改变我国商品的出口结构和贸易方式,预计到2015年加工贸易出口比重将下降到40%以下。詹晶(2011)认为,碳关税作为一种新型碳排放限制措施,短期内将增加我国农产品出口成本、缩小出口规模、恶化贸易条件,但从长期角度来看,若我国农产品出口业应对得当,碳关税会逆向倒逼我国农业的发展,改善农业生态环境,促进低碳农业等新兴产业发展,促进农产品出口结构调整。

二、碳关税的合理性分析

判定碳关税的征收是否合理,主要是考察征收该种税是否违背了WTO的基本原则。如果征收碳关税违反了WTO的基本原则(主要是指最惠国待遇原则、国民待遇原则以及例外条款),则应视其为不合理,反之,则认为其合理。

(一)根据最惠国待遇原则分析碳关税合理性。通过WTO关于最惠国待遇的规定可以看出,对于那些在国内实施碳税或者为了承担碳减排限额而付出一定经济代价的国家来讲,征收碳关税是符合最惠国待遇原则的,具有一定的合理性。

(二)根据国民待遇原则分析碳关税合理性。国民待遇原则要求进口国对待进口商品要与本国生产的同类商品一视同仁。若进口国在对本国国内生产的同类商品征收新税种或实行新政策的基础上,要求对进口商品征收不高于本国同类商品的同样税收或实行同样政策,也并不算违背国民待遇原则。而这恰恰就是探讨“碳关税”是否违背国民待遇原则的一个症结:拟征收碳关税的国家均为强制承担碳减排义务的国家,其为了完成减排义务,必然对本国生产环节中的设备进行加工、改造,促进技术升级,甚至进行产业转移,这些内容都需要耗费大量资金。资金从哪里来?肯定从各类税收中来。对于企业来讲,税收的增加无疑也增加了生产成本,增加了产品的价格负担。而对于那些向这类国家进行商品出口同时又是非强制性减排的国家,其生产成本没有增加,出口品在进口国市场上明显产生了价格优势,增强了竞争力。那么,从这一层面讲,美国等要求对同类商品征收“碳关税”,也不违背国民待遇原则。

(三)根据例外条款判定碳关税合理性。该条款主要内容是要求成员国善意使用例外条款,并指出了三种不应出现的情况,即任意的、不合理的歧视以及对贸易的变相限制。但是条款对一些关键词语并未明确具体的衡量标准,比如说“不合理的”、“必需的”、“任意的”等,含糊其辞、没有严谨的规定,这需要在具体的争端解决案例中进行判断。

笔者认为,对于碳关税不能简单判定其是否合理,要根据今后的具体执行情况,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为了将碳关税限定在WTO框架内,在今后的执行中要规范碳关税措施。一方面加强碳关税措施的透明度;另一方面利用多边国际环境保护协议界定碳关税措施。目前,多边国际环境保护协议已达200多个,影响几乎遍及全球。因此,如果WTO能够通过多边谈判将碳关税措施在WTO内的合法性和可行性得到明确界定,将对全球的环境和自然资源产生积极的作用。

三、碳关税对江淮城市群出口贸易的影响

江淮城市群具有三大主体功能:一是安徽省的科教集中区;二是泛长三角的制造业基地;三是我国东中部过渡地带的大城市群。面对同样处于中部地区的武汉城市圈、河南中原城市群、湖南长株潭城市群的迅速发展,“江淮城市群”为打造中部地区东向发展的“门户城市群”,应有效利用对外贸易途径提高自身对安徽经济增长的贡献度。改革开放以来,该地区出口规模和出口结构发生巨大改变,取得巨大成就。开放初期,出口额较少且主要是以自然资源等初级产品为主;随着经济增长及区位优势的显现,初级产品出口比重逐步下降,工业制成品比重连年上升。进入21世纪,机械及运输设备出口更是迅猛增长,成为我国重要的制造业基地之一。

(一)对传统高耗能产业出口贸易产生抑制与阻碍

1、农业及农产品出口贸易的影响。安徽是一个农业大省,农产品出口贸易缓解了省内农产品的相对剩余压力,提高了农民收入,对农村社会的稳定也发挥了重要作用。因此,碳关税一旦实施可能会对中国农产品贸易产生不容小视的影响。从短期来看,征收碳关税将产生“抑制效应”。这种抑制体现在:第一,征收碳关税必然会使出口农产品的成本上升、价格上升、竞争力下降,抑制农产品出口贸易的发展;第二,农产品出口贸易环境恶化,即碳关税开征会导致出口的高碳农产品价格上升、数量减少,这就造成省内高碳农产品市场萎缩的情况;第三,容易引发贸易战,因为美国一旦开始实施碳关税,会损害贸易伙伴的经济利益,使中国农产品出口贸易环境恶化,从而传导至安徽省农产品出口贸易的发展受到抑制,这样很容易招致各贸易伙伴的效仿和报复,贸易战将会在农产品的各个行业和各类产品之间开展。

2、工业品出口贸易的影响。在安徽省不断加快工业化、城镇化的今天,经济增长的重要动力是由工业品出口贸易提供的,工业制成品的出口一方面提供了大量的就业,另一方面加快了产业升级与技术更新。但是,工业品制造离不开能源消耗,而化石能源消耗仍然是当前最主要的能源供给,这种消耗势必带来高排放。如果工业部门开始承担“碳关税”成为事实,工业出口品竞争优势将被削弱,出口量下降,由此产生的将是就业萎缩、经济增长放缓甚至停滞、总需求下降等一系列连锁反应,如果处理不当还有可能出现经济危机。

3、纺织服装业出口贸易的影响。纺织服装业一直是安徽传统出口产业,对带动经济发展功不可没。欧盟、美国等发达国家是服装纺织业出口的主要市场,这些国家一旦开始实施碳关税,出口到这些国家的纺织服装业产品必将首当其冲受到碳关税的冲击,纺织服装行业出口形势必将恶化。安徽纺织业是以加工贸易为主,是承接来自西方发达国家的产业转移,究其原因是为了利用劳动力资源丰富的比较优势,降低生产成本以扩大利润空间,而不是因为技术升级等因素。这样,发达国家就将纺织服装业中碳排放高的生产部分转移到安徽,使安徽沦为发达国家碳排放的牺牲地。

(二)对低耗能产业出口贸易产生一定积极作用。安徽低耗能产业主要指服务业,从顺应低碳经济的发展、规避碳关税对经济的冲击来看,一定程度上的节能减排能够推动了服务业的发展。因此,碳关税即将征收的紧迫感,实际上能够促进服务业借助发展低碳经济、实现节能减排的契机,带动规模经济的发展,向现代服务业转变,向产业链高端延伸。

(三)对新型低碳产业的形成产生一定促进作用。碳关税即将征收的事实,对传统高耗能产业产生重大阻碍的同时,对新兴低碳产业反而能产生一定促进。如风电产业、光伏产业及核电产业等。江淮城市群目前处于大力承接东南沿海产业转移的前沿,长三角边缘,应该顺应世界市场局势,大力引进外资发展低碳型新兴战略产业,实现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遍地开花,成为带动区域增长的新动力。正是由于碳关税的征收逐步走向事实,倒逼区域内低碳产业的发展迫在眉睫,从而加大了发展力度。因此,从这一角度来讲,碳关税对新型低碳产业的形成发展产生一定促进作用。

四、江淮城市群出口贸易应对碳关税壁垒的措施与建议

(一)优化产业结构,改善出口结构。碳关税会对高耗能产业带来冲击,但如钢铁、冶金、化工这样的高碳产业关系国计民生,不能放弃。面对这种情况,只能通过优化产业结构来降低“碳关税”带来的冲击。一方面大力发展有竞争力的新兴低碳产业,鼓励金融机构为其提供融资便利,使环保集约、节能减排的理念成为今后政策的重要着眼点,发展清洁能源产业、新材料产业等。今后,我国政府应扩大对这些新兴产业的补贴和资源倾斜,促进该领域的发展;另一方面应将高碳环节转移出去。仿照西方发达国家将碳排放高的产业或生产环节转移到国外去,只在国内留存碳排放低且具有高科技含量的部分。

(二)加强自主低碳技术的研发。要降低碳关税对我国经济的冲击,必须用科技创新做支撑,从根本上改变高碳问题。第一,对于可再生的清洁能源,如风能、水电、生物能等,要加大投入,争取早日攻克关键技术;第二,对于石油、化工等传统重污染行业,重点应放在如何进行有效的产业结构调整、减少经济对这些行业的依赖上,以及如何在这些行业的生产过程中进行清洁生产,降低生产过程中的碳排放量;第三,将目光从传统能源转移到现代新型技术上,如今的纳米材料、分子生物等都是具有良好发展前景的,在这些方面进行自主研发,可以带动低碳经济的发展。

(三)禁止高碳产业向省内转移。在安徽经济发展的进程中,外国直接投资做出了很大的贡献,这是值得肯定的,但同时我们也要意识到外国直接投资给经济发展带来的一定问题。以往,一些发达国家国内的环境规则较严格,高碳企业为了躲避这种约束,就通过各种方式将碳排放高的产业或者生产过程转移到我国乃至安徽,使省内承担了大量的碳排放额,今后,对到安徽进行投资的企业要进行严格的检查,以免使安徽沦为发达国家高碳产业转移的避难所。

(四)构建并推进“碳税”制度。碳税是国内环境税的一种,目前欧洲的瑞典、丹麦、意大利以及加拿大的不列颠和魁北克在国内开征碳税,而且这一制度被越来越多的国家所认同。可以在省内试行开征碳税,既可以促进高耗能产业的改造,也可以合理合法规避发达国家征收的碳关税,同时也可以将税款用于扶植低碳产业的发展,可以说是“一举三得”的应对措施。

(五)加强政府配套服务。高碳产业进行转型升级以及新型低碳产业的发展都离不开政府的扶持,只有政府建立健全相应配套政策,才能更有效地完成这种转型升级。今后,企业对低碳的战略咨询、管理咨询、碳核算、碳审计、碳减排等服务的需求会越来越多,政府做好服务工作有利于高碳产业低碳化。

主要参考文献:

[1]Frank Ackermana,Masanobu Ishikawab,Mikio Suga.The carbon content of Japan-US trade[J].Energy Policy,2007.35.9.

[2]Shurojit Chatterji,Sayantan Ghosal,Sean Walsh,John Whalley.Unilateral Measures and Emissions Mitigation.Working Paper 15441,No.14711,2009.

[3]Yan Dong,John Walley.Carbon Morivated Regional Trade Arrangements:Analytics and Simulations NBER Working Paper No.w14880,April 2009.

[4]Ben Lockwood,John Whalley.Carbon-motivated Border Tax Adjustments:Old Wine in Green Bottles[J].The world economy,Volume 33,issue 6,page 810-819,June 2010.

[5]危敬添.《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的历史和现状[J].中国远航航务,2009.11.

[6]潘辉.美国碳关税政策的政治经济学分析――基于美国国内利益集团与政府博弈的视角[J].亚太经济,2011.3.

[7]李晓玲,陈雨松.“碳关税”与WTO规则相符性研究[J].国际经济合作,2010.3.

碳中和带来的机遇范文第3篇

1.1发展低碳经济是企业转变发展战略的需要

企业的发展战略必须适应行业和市场需求的变化,石油企业是传统能源企业,因此低碳指标的制定和相关政策的产生,将对石油企业的发展产生重要影响,甚至对石油行业格局、企业经营模式产生根本影响。因此,石油企业必须重视低碳环保,不断调整发展战略,走低碳环保的可持续发展之路。

1.2发展低碳经济是转变企业发展方式的需要

低碳经济对于企业发展方式的影响深刻,给一些原本效益不好但是碳排放量低的企业带来了相对竞争优势。对于碳排放量大的企业,必须做出发展战略调整,实行技术改造升级等方式来转变企业发展方式,最终适应低碳经济发展的需要。可见,发展低碳经济,推动了企业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提高了企业淘汰落后产能、降低碳排放量的主动性。

1.3发展低碳经济是企业提升环境管理能力的需要

低碳经济时代进行环境管理是对传统环境管理的拓展,低碳经济时代的环境保护不再是被动适应法律法规规定,而是主动采取措施降低碳排放量,降低生产经营的成本,提高企业的可持续性发展水平。通过这种形式的提升,可以调动企业全程参与低碳生产经营管理,把低碳融入到企业的方方面面,变成企业的一种潜意识动作,一种自觉的和必须的动作。因此,发展低碳经济,是石油企业提高自身环境管理水平、降低环境成本的需要。

2低碳背景下我国石油企业管理创新的途径

低碳经济背景下的石油企业应该改变被动承担低碳责任的态度,应该主动适应低碳经济的市场需求和政策要求,将低碳作为一种战略机遇、将低碳作为一种经营理念、将低碳融入到企业经营管理的方方面面。石油企业只有走低碳环保的道路,才能抓住战略机遇、顺应局势,才能提高企业在市场上的综合竞争力。具体来说,石油企业应该在企业形象、管理理念、发展战略、技术创新等宏观方面进行设计,也应该在风险控制、安全生产、人力资源、财务、供应链管理等细节方面进行管理创新。

2.1树立低碳创新的企业形象

企业形象在现代经济发展过程中的作用越来越重要,积极、稳健、负责任的企业形象有利于提高员工的集体归属感和价值感,激励企业员工的工作热情,提高企业运营管理的效率,同时,良好的企业形象更有利于提高社会认知和消费者的接纳程度,从而提高产品的销量、促进企业的发展。因此,在低碳环保趋势下,石油企业更应该自上而下树立环保意识,建立低碳环保的企业形象,以便降低人们对于石化能源的高碳基的排斥意识,引导消费者更加理性地看待石化能源和石油企业,引导全社会从身边的点点滴滴、细枝末节做起,从细微处减轻碳排放,在现有能源结构优化调整的过程中,理性地追求低碳环保。

2.2转变生产经营管理理念

生产经营管理的理念是企业发展的重要指导思想,决定了一个企业的发展方向,为企业发展提供了动力。因此管理理念的创新对于一个企业的发展至关重要,石油企业要想获得良性发展,必须降低传统生产管理方式的路径依赖,在生产管理环节重视低碳理念的宣传和执行,将低碳作为企业发展的导向和目标。在具体做法方面,可以尝试建立低碳奖惩规章制度,降低碳节能指标量化分解到每一个生产环节,对每个岗位都设定低碳节能任务,将岗位职责、薪金待遇跟碳排放结合起来,对于考核不达标的岗位责任人,给予一定的处罚,以便带动各级员工的参与度,激发员工的低碳环保热情,建设全员参与、量化评估的低碳管理模式。

2.3提高石油企业环保管理理念

环保是每一个企业应尽的义务和责任,也是每一位企业员工、每一个人应尽的义务和责任。石油企业是能源行业的代表,在生产、销售、消费的过程中对环境的污染影响非常大,所以,石油企业及其员工更应该树立环保理念,将低碳环保贯穿在每一个生产管理环节。在具体措施上,石油企业应该加强环保投入、淘汰落后产能、推行清洁生产、建立健全环保管理量化评价制度,在环保管理方面不断探索,积极承担起低碳环保的社会责任。

2.4推行低碳发展战略

企业发展战略决定了企业发展方向,影响着企业发展的可持续性。石油企业在制定发展战略的过程中,必须重视环境保护和社会责任,将低碳环保思想融入企业发展战略的制定、执行、监督的全过程中,既要重视企业眼前的经济利益,也要注重协调长远发展的经济利益和社会效益,处理好短期经济利益和长远环保利益之间的关系,从战略层面考虑短期策略的合理性和科学性,将低碳环保理念贯穿在生产管理和销售的全过程中,在发展经济的同时,做到节能减排、低碳环保。从而使石油企业顺利应对环境危机带来的挑战,应对低碳能源和绿色能源带来的竞争和挑战。

2.5加强技术领域的创新

技术创新是企业发展的核心动力。石油企业应该采用低碳环保的技术设备和工艺流程,对节能绿色环保的项目要优先考虑、重点支持。在生产过程中更要注意改进生产工艺,采用清洁生产的低碳技术,把碳排放指标分解落实到每一个环节,降低碳排放量。同时,企业应该重视低碳环保技术的开发,积极参与到国内外科研环保机构组织的技术研究,掌握节能减排、绿色环保的核心技术,降本增效,提高核心竞争能力。在研制新技术的成本较高、长远效益不佳的情况下,可以通过购买引进低碳节能技术或者通过与国内外科研机构开展低碳技术合作来联合开发新技术、新方法。

2.6创新外部环境风险管理

企业经营面临众多外部风险,特别是加入WTO以来,国际经济环境的影响越来越重。石油企业的经营环境在国际油价跌跌涨涨的起伏变动中遇到很多机遇和挑战。不同国家地域政治经济环境的变动对于石油企业的影响也很大,像乌俄危机、卢布贬值等因素对国际油价和我国石油企业的影响就非常大。对此,石油企业应该建立外部风险识别控制体系,组建熟悉国际经济政治环境和经贸政策的专家顾问团队,在对国际环境进行宏观分析预测的基础上,准确地鉴别评估可能的外部风险,尽可能降低外部环境变动带来的可能风险和经济损失。同时,也要尽可能掌握国际、国内环保规定、碳排放规定、碳交易规则,不断开拓进取,探索低碳环保的新的发展模式,在国内外低碳经济中掌握主动地位。

2.7提高安全生产管理

安全生产历来都是企业发展的重点,对企业发展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而安全事故的发生对于企业正常经营、当地环境保护都有非常重要的影响。尤其是石化能源企业,石化能源具有易燃易爆特性,因此一旦发生安全生产事故或者储运环节发生危险,对当地环境破坏和人财物损坏都是非常严重的。对此,石油企业应该以贯彻宣传低碳环保理念为契机,强化员工在生产、储运、销售环节的安全意识,系统学习不同环节和不同岗位的安全隐患,做到能辨识、能预防、能逃生、能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降低危害造成的损害,在安全隐患的识别、处理上进行系统培训,从而降低安全事故发生的可能性。当然,在培训人员的同时,石油企业还应该加强科学预警机制和预警系统的建设,强化风险控制部门的职能,从生产、销售、储运等各个流程进行监控和预警,及时将危机信号传递到风险监控部门,实现企业安全危险信息的动态、全程监督控制,提高整个企业的安全风险控制水平。

2.8创新人力资源管理

人力资源管理制度反映了一个企业选拔、使用、培养员工的方式。在低碳经济时代,企业应该采取科学的方法、规范的制度,对员工进行招聘和管理,在员工薪资待遇、绩效奖励方面进行有效的上层设计,以便激励员工深刻认识、高效执行企业的低碳环保理念方针,致力于实现企业长远的经济社会效益。具体措施上,石油企业应该着眼于不同岗位、不同工种的职责,从企业长远发展角度,以低碳环保为最终目标,完善员工激励制度和考评制度,培养员工低碳环保的意识,同时,对员工进行全面考察和培养,把认同并且愿意贯彻低碳理念的人才留下、用好,争取做到人尽其才,物尽其用。

2.9创新财务管理

低碳经济对企业财务管理产生重要影响,在成本核算和利润分配的过程中要注重社会、环境因素,对于石油企业来说则更应该重视环境成本的核算,对于环境成本低的绿色低碳项目要给予更多的资金支持。财务在企业经营管理中的另一个主要作用是通过投融资来获取资源、优化配置资源,降低企业经营管理的资金压力和风险,最终促进企业发展。石油企业的财务管理在低碳环保经济下可以采取集中核算、全面预算的方式,对资金进行统一管理,节约资金管理成本,降低财务风险,促进石油企业低碳策略的落实和执行。

2.10创新供应链管理

供应链管理涉及到企业与上下游企业的配合,因此,石油企业应该将自己的低碳理念融入到供应链管理中,通过自身的示范带动作用,促使上下游企业认识了解低碳环保给企业带来的长远效益,对环境保护带来的有利作用,努力建设一条低碳环保的供应链。石油企业在与上下游企业的合作中,应该不断修改完善采购和销售标准,与上下游企业密切合作,严控低碳标准,共同推进低碳环保理念的执行和落实。

3总结

碳中和带来的机遇范文第4篇

在去年国务院为应对国际金融危机而新增的四万亿投资中,直接用于节能减排、发展新能源产业的资金就达到了2100亿。中央政府推进新能源产业发展的决心之大,力度之强,前所未有。

事实上,早在国际金融危机爆发之前,中国就采取一系列重大举措,切实施行节能减排,推动新能源产业的发展。

从2007年开始,全国就统一行动,拆毁了国内所有的燃煤小电厂并积极推动有效开发利用煤层气(瓦斯)。与此同时,全国还取消了553项高污染、高耗能和资源性产品的出口退税;当年,国家还先后出台了天然气、煤炭产业政策,以推动能源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优化能源使用结构。

接下来,国家又实施了新修订的《外商投资产业指导目录》,对我国稀缺或不可再生的重要矿产资源不再鼓励外商投资,同时进一步鼓励外资进入循环经济、可再生能源等产业;一些不可再生的重要矿产资源不再允许外商投资勘查开采,限制或禁止高物耗、高能耗、高污染外资项目准入。同时,建筑物强制节能、家用电器节能标准等也正在逐步进入实施阶段。

新能源产业和低碳经济的发展,使我国的经济发展开始逐步摆脱单纯依赖传统能源、资源的局面,降低了我国经济对石油等传统能源的依赖程度,同时也带动了一大批相关产业的快速发展,为我国经济的发展增添了新的活力。

2008年,席卷全球的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后,受制于国际能源市场的传统产业一度陷入困顿,但刚刚兴起的新能源经济却以其低依赖性、可持续性的特点成为我国经济增长中的一个亮点。

潘家华:低碳经济带来巨大机遇

记者:低碳发展具体将带来哪些机遇?

潘家华:建设低碳城市,发展低碳经济,具有非常积极的意义,可以为地方今后的发展带来很多机遇,起码有以下几条:

一,发展低碳经济与国家正在开展的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在本质上是一致的,是贯彻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具体体现,与国家宏观政策相吻合;二,发展低碳经济,通过与节能减排和生态市建设相结合,可以强化当地的可持续发展;三,可以创造国际合作的机会。通过发展低碳经济,可以吸引来自发达国家的低碳技术投资,促进国际合作;四,可以增强经济竞争力。低碳经济的着眼点是未来数十年以“低碳经济”为标志的新一轮全球竞争,中国要未雨绸缪,争取在竞争中占据一席之地;五,低碳经济倡导的绿色生活方式、理性消费理念与每个人的健康密切相关。

记者:有一种观点认为,减少碳排放会损害经济发展,我国走低碳经济之路会面临哪些困难?

潘家华:这一观点并不科学,减少碳排放关乎人类共同未来,节能减碳,实际上是共赢。低碳是有成本的。但是,在未来,碳是要计入产品成本的,环境也是一种成本。实际上,低碳生活并不遥远,很多是可以从现在开始、一步一步做的,并不是一定要等到未来。例如,我们可以少开车、多坐公交车等,这些简简单单、点点滴滴的改进,都可以在日常生活中实现。张坤民:发展新能源是内在要求

记者:我国发展新能源产业的原因?

张坤民:我国发展低碳经济除了应对气候变化等外部压力外,还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在要求。

一是我国人均能源资源拥有量不高,探明量仅相当于世界人均水平的51%。这种先天不足再加上后天的粗放利用,客观上要求我们发展低碳经济。

二是碳排放总量突出。我国人口众多,能源消耗巨大,碳排放总量不可避免地逐年增大,其中还包含着出口产品的大量“内涵能源”。我们靠高碳路径生产廉价产品出口,却背上了碳排放总量大的“黑锅”。在一些发达国家将气候变化当做一个政治问题之后,我国发展低碳经济意义尤为重大。

碳中和带来的机遇范文第5篇

“调结构”是重中之重

“调结构”已经提了很多年了,今年之所以放在如此重要的位置,一是“调结构”任务日前变得很紧迫,二是中国目前已具备了“调结构”的条件与能力。

国务院总理2月24日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研究部署进一步贯彻落实重点产业调整和振兴规划。我认为,其重点在于调整结构、转变发展方式,这将为相关产业带来新的发展机会。

首先,支持新能源汽车示范推广是具体措施的重头戏。因为汽车消费量相对家电而言更大,影响面更广,财政补贴、税收优惠、资金支持、行政审批等将会实实在在地惠及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发展。与此同时,继续实施家电下乡和汽车、家电以旧换新政策,扩大补贴产品范围,将有利于这些行业的发展,也是进一步扩大内需,特别是扩大农村消费市场的重要举措,相信会产生许多实际效应。

其次,上述会议提出推动电子信息、轻工、纺织等产业向中西部地区加快转移,这将有利于中西部区域经济发展。此前大力发展的高速铁路、高速公路等基础设施,使中西部地区已经具备产业转移的条件,相信中西部地方政府将会开展形式各异的招商活动,并将推行诸多促进电子信息、轻工、纺织等劳动密集型产业的优惠政策。

此外,低碳经济成为其中一个重要亮点。中国制定了节能减排的远景目标,政府必然要对重点行业推出具体措施。钢铁、石化、汽车是碳排放的大户,建立钢铁行业碳排放考核指标体系和汽车产品节能管理制度,启动石化行业低碳技术示范工程建设,将有利于节能减排目标的实现。

同时,政府还可能加强对林业、节能环保行业等碳消费为负的行业的支持力度,这些行业对节能减排的贡献应该得到应有的报酬。

利好于行业的议题将成热点

依据往年经验,“两会”的召开总会促成一些热点,这将会在一些比较有分量的建言中体现。

首先,今年是调结构的重要年度,相应地,如何降低过剩的产能,怎样鼓励消费等议题也会加大考虑。

在消费方面可能会有较大的刺激力度,这主要包括:补贴力度可能会加大,如加大家电、汽车、建材等行业补贴;提高居民收入,特别是提高低收入人群的收入,提高个税起征点可能会被重点关注。

其次,调结构方面,传统产能过剩行业可能在资金、政策等方面被抑制,而新兴产业则获得更多的支持。总体上来讲,随着“两会”的召开,一些利好于行业和市场的议题会获得关注,从而在市场形成相应热点。

关注低碳和信息技术板块

一般来说,研判市场非常重要的一个因素是政策面的动向,我觉得今年将会有一个非常大的投资机遇,就是政策因素带给我们的。

从去年底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我们可以看到整个货币财政政策还是维持双宽松,我们仍然还是要保持政策的延续性和稳定性。但是,需要注意,原来的“保增长”已经悄然转变为“稳增长、调结构、促消费”。2010年的投资机遇也就在这个转变之中,比如说消费领域的机遇,出口回暖之后的机遇。在这个转变之中,我们从第二产业的主导变成一、二、三产业并存,这样一个方向的转化给我们带来的投资机遇,在整个结构调整的过程中都会产生。

相关期刊更多

中国煤炭地质

统计源期刊 审核时间1-3个月

国务院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

中州煤炭

统计源期刊 审核时间1-3个月

河南省工业和信息化厅

中国煤炭

统计源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中国煤炭工业协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