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环境科学导论

环境科学导论

环境科学导论

环境科学导论范文第1篇

要提高毕业论文的质量,必须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优化师资结构,加强教师学术修养,提升指导学生的能力[3]。第一,适当减少每位教师指导学生的数量,以免因教师精力有限影响毕业论文质量;第二,鼓励现有青年教师通过进修、读博等方式提高自身学术水平;同时青年教师也应积极参加教学研讨,学习兄弟院校毕业论文工作的先进经验;第三,教师要注重指导学生在专业素养与创新潜能方面的培养,为本科生提供基本的研究条件,并尽可能为其创造良好的实验条件;特别是,指导教师要以严谨的治学态度影响学生,通过言传身教、潜移默化,让学生感到学术的尊严,对学术保持敬重的心态;培养学生良好的治学品性,诚实做事,杜绝抄袭现象。

2、指导学生毕业论文的方法

毕业论文选题一个好的论文题目是完成高质量论文的要素之一,指导教师要根据本科人才培养目标,从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出发,科学地选择毕业论文题目。根据相关学科研究动向,结合自己课题及实验室条件,选择难易适中的课题。选题要力争与生产实践相联系,使课题具有科研价值和现实意义。具体说来,选题可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进行。

(1)紧扣专业特点自主拟题

毕业论文需要大量专业知识的积累,也能充分体现学生将所学专业理论知识用来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是一次综合素质的练兵,因此,指导教师在选题时要紧扣专业特点,既要注意学生所学知识的深化,也要注意新知识、新技术的应用,力求使课题设计合理可操作性强,同时所选题目具有研究意义,易激发学生的研究兴趣。如,在我院环境科学专业毕业论文命题中,“校园水源的监测与评价”、“校园植物铅、镉污染现状调查与评价”、“陕北地区石油污染土壤的微生物修复”等选题,让学生学以致用,加深学生对本区域环境污染状况的了解并增强自身的环保意识,很具有现实意义,也容易调动学生的研究兴趣。

(2)结合指导教师科研项目进行选题

在毕业论文选题中指导教师可以将所承担省、市、校级科研项目分解为若干子课题,作为学生的毕业论文题目,可以组织课题小组,这样项目总体研究全面,各子课题的研究也较为独立,课题小组学生之间既相互联系又有各有重点。例如,我院指导教师的“AM真菌-植物联合修复陕北原油污染土壤研究”为陕西省科技厅项目,研究内容很多,指导教师将此课题分为不同的子课题,学生承担其中一项子课题作为自己的毕业论文题目,如“陕北柠条根围AM真菌分离及保藏”、“陕北石油污染土壤中重金属铜、锌污染分析”、“沙打旺和刺槐对石油污染的耐受力调查研究”等子课题,学生凭着科研的兴趣和爱好积极地参与,实践证明,此类论文完成质量良好,均入选校级、院级优秀毕业论文集,后期经过指导修改在国内核心期刊上发表了有较高学术价值的论文。另外,凡是参与此类论文的考研学生均以优异的成绩被录取,主要是学生从第七学期初就已经进入课题组,延长了论文的写作时间,学习考研并未受到影响,并为日后的研究生学习打下了坚实的科研基础。为了更好的推广以科研项目作为毕业论文选题,指导教师自身需提高科研学术水平,积极申报科研项目,并在院系网络平台设立指导教师信息专栏,供学生查阅,以便学生提前介入毕业论文研究,有充足的时间作保障。作为指导教师要注意把握各子课题的相对独立性,论文研究内容深度和难度要适中,使学生能够顺利完成。

(3)结合本科生创新实践进行选题

目前各高校都在积极推广大学生创新实践环节[4],如STITP(大学生科技创新训练计划)、数学建模、开放实验等各种形式。学生经过专业课程学习,已初步具备所需专业理论知识,可以开始创新实践研究,如将创新内容延伸到毕业论文环节中,可以有计划、系统地完成研究和分析,也是创新实践的延续和深入。从我院环境科学专业学生STITP立项完成情况看,凡作为毕业论文题目的均结题,毕业论文质量也较好,均在不同期刊上公开;相比没有作为的毕业论文的立项课题,由于项目计划安排及学生自身的原因均没能按时结题。因此,指导教师如果将指导的STITP项目转变为本课题组学生的毕业论文,因为研究时限较长,研究内容系统、深入,一般来说,论文质量较高。

(4)加强校企合作,在生产实践中选题

鼓励学生到企业开展毕业论文实践活动,首先要加强教师与企业之间的交流和合作,可以安排环境专业教师到设计院等相关部门接受工程师培训,不但提高了教师自身科研水平,同时也能够联系实际提出生产实践中的课题。指导教师可由教师和企业工程师共同承担,可以参与到企业治污工艺改进等课题的研究。此外,对于因签约单位要求实习等原因不能在校内完成毕业论文(设计)的学生,在选题时一般以综述性的论文形式完成,但由于本科学生较难把握,此类论文质量普遍偏低。要解决这一问题,除严格要求、减少综述性的文章数量外,还应与学生签约单位加强联系,根据企业生产需求,协助学生选择毕业论文题目,和企业工程技术人员联合指导学生,探索以企业为主的校企合作模式,建立一套规范的毕业论文管理模式。

毕业论文实验环节学生选题后,指导教师应该先组织学生阅读相关研究资料,使学生尽快了解课题的概况,然后重点介绍一些环境类检索期刊,让学生自己独立查阅和理解资料,要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并按要求在文献调研后,写出课题综述,并开始设计实验方案,提出课题的初步研究目标、路径和方法,包括实验材料、试剂、仪器设备等。然后师生一起讨论实验方案,根据具体情况进行修改和完善,可行后再进入实验阶段,完成实验目标。由于实验室同时要承担低年级本科专业课程实验教学,易发生相互冲突。因此,必须要加强实验室管理工作,协调好两者之间关系,合理利用现有实验室资源。第一、要求学生必须遵守实验室相关管理规定,在学生进入实验室之前,指导教师应组织学生讲解相关实验室守则及制度,提出实验工作的具体要求,注意事项,并介绍仪器设备的功能特点和试剂存放的位置和方法,要求学生要有勤俭节约精神,爱惜各种仪器设备,学会保养维护方法,尽量减少仪器的故障和损耗。同时要求同学维护实验室清洁并养成良好的工作习惯。第二、毕业论文实验环节有别于专业课程实验教学,学生科研实验相对独立性较强,这就要求制定毕业论文实验管理办法来规范学生行为,建立实验仪器、药剂领取及使用的指导教师责任制,指导教师和学生除了遵守原有的实验室规章外,还应严格规范实验室作息时间等方面管理,既杜绝浪费、损坏,又要保障毕业论文实验的正常进行,同时还不能妨碍专业课程实验教学的开展,教学、实验室管理部门要加强沟通,共同研究制定新方法新规定,规范实验室管理。第三、指导教师应全程指导并参与实验,及时了解学生工作进展和困难,及时总结、发现问题,以现场指导、例会等形式督促学生认真研究,对存在的问题及时解决,并根据实际情况调整实验方案,以保证实验结果的科学性和准确性。

3毕业论文的撰写和答辩

学生在经历查阅资料、方案讨论与确定、实验室试验、实验总结、数据分析等环节之后,就进入做后的撰写论文和答辩阶段。对于多数学生来说,撰写毕业论文有一定难度,指导教师需精心指导,耐心修改,提高学生毕业论文撰写和答辩的能力。在此期间,指导教师要向学生讲解科研论文的写作方法,以科研论为范本,让学生掌握毕业论文的写作格式、方法和技巧。指导步骤一般是:拟写提纲,定提纲,写初稿,反复修改,最后定稿。毕业论文的修改一般要经历5、6次以上,才能最终定稿,每次教师都要指出学生论文的错误及问题所在,并提出具体的修改意见,这些步骤都是必不可少的。作为指导教师要切实把好关,严格按照步骤来指导论文。

环境科学导论范文第2篇

海南大学“地球科学导论”作为环境科学专业的基础课,安排于大一的第一个学期讲授,3个学分,共68学时,其中理论讲授56学时(第7-21周),实践教学12学时(第10-13周)。按照教育教学改革的要求,根据学校和教研组的实际情况,在深入分析课程特点和学生背景的基础上,结合以往的授课情况,借鉴国内外著名院校的先进经验,对实践教学环节的安排与设计等进行了多次讨论、修改和补充,形成了一整套行之有效的创新实践教学模式。

一、课程特点和受众情况分析

“地球科学导论”有着鲜明的特点:一方面,内容极为丰富,涉及领域众多,天文、地理、生物几乎无所不包,充分适应了当今以地球为研究对象的各学科间的相互渗透、相互促进的发展趋势。[3]但同时,又存在过多的理论,特别是一些较为艰深的假说、学说等,对抽象思维要求较高,加深了理解的难度。

本门课程的教授对象是环境科学本科专业的大一新生,按照教学计划,在入学之初,军训刚一结束就开始授课。一方面,作为刚进入大学校门的新生,受多年应试教育的影响,缺乏相关地理、气象学基础,接受相关理论有一定难度。另一方面,作为“90后”的年轻人,对于高新技术、社会热点有着本能的兴趣,而对于过多的概念、理论,易产生抵触情绪,同时,又缺乏必要的地球科学实验技能,这些都是实践教学体系中应特别注意的问题。

二、实践教学原则

根据“地球科学导论”的课程特点和受众对象的具体情况,我们确定了实践教学的以下授课原则:第一是系统性原则,通过实践教学,特别是实习课程的精心设计,将各学科、各章节的知识有机地组成一个整体,并注意在逻辑结构和知识基础上的前后衔接,严格强调系统性和逻辑性;第二是实践性原则,强调与实践的关联性,安排一些与时代脉搏共通的内容,诸如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可再生能源等社会舆论关注的焦点,让学生感觉到“地球科学导论”并非只是一些晦涩难懂的理论,而与自己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并启迪学生将相关知识应用到日常生活中;第三是先进性原则,将基础知识与当前国内外学术热点、学术前沿紧密联系在一起,并融科学性、趣味性于一体,以激励学生的热情和科学探索精神;第四是可操作性原则,由于学生缺乏深厚的地球科学背景和实验技能,故在安排实验时,尽可能利用一些常用、简易的地球科学仪器和设备,让学生从基础的实验技能入手,培养勤于动手、积极思考、严谨求实的科研作风。

三、创新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

(一)课程实习设计

实习教学环节在环境科学课程教学体系中有着重要而独特的作用。[4]根据大一新生入校不久,对环境科学专业的认识还比较模糊,同时处于从高中-大学学习生活的过渡期,面对丰富而紧张的大学生活无所适从的现状,结合“地球科学导论”的理论教学内容,将课程实习定位为环境科学专业进行的初次系统的认识性实习,即“综合环境实习”,其意义在于使大一新生结合所学课程内容,有一次接触环境、认识环境问题的机会,除增加对本课程的理解,激发专业热情外,还可为后续的专业课和高年级的生产实习奠定基础。[5]

1. “热带典型生态工程的原理与实践”――美万生态村考察

目的是使学生亲身体验在课堂上所学的地球科学导论(生态工程部分)的基本理论、方法和技术在我国新农村建设中的具体应用,进一步理解和掌握相关理论,同时也有助于开阔学生的视野,培养其对专业的兴趣,激发其创新思维。主要内容是由教师及当地技术人员实地讲解,并与参观海南典型文明生态村相结合。本次实践教学要求学生了解农林生态工程的基本原理、方法和技术,深入理解“山顶种树,山腰种胶,平地种果,水面养鸭,水底养鱼”等模式的环境生态学原理;对常用生态农业技术,如沼气、太阳能利用等有初步的了解,并对海南生态文明村的进一步建设提出建议。

2. “热带典型生态系统的结构与功能”――野外实习考察

实习路线是由海南大学苗圃-果园-植物园-热带牧草种植资源圃-国家热带农业高新科技园区,通过步行,沿途可仔细观察农田、森林、草地等各类典型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并可实地讲解溪流、集水区、湖泊等地球科学的相关概念。通过本次实习,学生对理论知识有了一个直观的认识,加深了理解,效果良好。

(二)实验课程设计

考虑到地球科学导论的课程进度和大一新生的实际情况,实验教学环节分为两个方面:其一是代表学科前沿且操作简便的先进地球科学仪器的原理和操作,以“卫星定位系统(GPS)的原理与应用”为例。其二是注重对经典环境生态仪器的运用,以及基本实验设计、动手能力和初步的统计分析技能的培养,这部分以“不同生态系统不同深度土壤含水率的测定(铝盒法)”为例。

1. “卫星定位系统(GPS)的原理与应用”――现代设备的使用

通过课堂理论讲解、图片展示和资料片播放,使学生了解卫星定位系统(GPS)的原理、系统组成、应用领域、使用精度、局限条件以及在环境科学中的应用。同时,通过操作示范和野外实践,要求学生熟练掌握GPS的基本操作技巧。在实验中分别选择与学生日常学习生活密切相关的实验楼、课室、宿舍、食堂、植物园、云月湖,测定其地理坐标,描绘运动轨迹,并分别选择林内、空地、大楼前进行GPS测定,比较其地理坐标以及信号强弱。在本实验中除在理论层面GPS的一般知识外,还着重介绍了最新的发展动态:我国北极星系统的研制和进展及其背景,让学生在社会、经济、国防层面更为广阔的背景下对学科的发展和应用加深理解。

2. “生态系统不同深度土壤含水率的测定(铝盒法)” ――经典仪器的应用

通过课堂理论讲解、实验室操作示范,使学生了解土壤含水率的概念、用途,掌握土壤含水率的测定方法,掌握土壤取样的技巧以及烘箱、天平的使用方法,培养初步的科研能力、实验操作能力和严谨的科研精神。主要仪器包括烘箱、铝盒、天平等常用地球科学仪器设备。 要求学生掌握土壤含水率的定义和意义,说明土壤含水率的测定方法有哪些,并简述其优缺点,分别测定不同生态系统(农田、草坪、橡胶林)、不同深度(0-5cm; 10-15cm; 20-40cm)以及不同坡位(上坡、下坡、中坡)土壤的含水率,要求学生分析生态系统不同层次、不同坡位土壤含水率的差别,说明其原因。同时,根据测定的情况,说明土壤含水率的测定过程中应该注意的问题。在实验讲评过程中,教师综合各小组的研究结果,作出图表进行分析,就学生自己的实验作为案例,生动形象地说明实验设计的基本方法和技巧,取得了较为满意的教学效果。

四、结语

当前关于实践教学的研究,往往着重于整个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或毕业实习等单一实践环节,而对某一具体课程的实践教学体系则缺乏深入的研究。我们在“地球科学导论”的实践教学中,力图准确把握课程特点,深入分析学生知识背景、心理状况等特点,因地制宜,有针对性地安排了综合环境实习和实验课,各环节之间目的明确,紧密衔接,形成了一个有机的创新实践教学体系,并在具体应用中收到了良好的效果。教育教学改革是个系统的工程,这里仅仅是一个探索,希望能对相关学科、相近课程提供一个参考,以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参考文献]

[1]李顺兴,陈智熠,陈涣林,等. 环境科学与工程类本科专业就业分析及培养模式探讨[J]. 环境保护, 2005(4):35-39.

[2]李顺兴,邓南圣. 环境科学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讨[J]. 漳州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2(4):92-96.

[3]翼国盛. 简评《地球科学导论》[J]. 中国大学教学,2001(6):46.

环境科学导论范文第3篇

“环境学导论”是环境工程专业的第一门专业基础课程,也是一门可持续发展的课程。教学方法的改革与更新对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与对环境学的兴趣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本论文通过教学实践探讨了多种教学方法和途径,注重案例教学与科学前沿,实践与学生的参与性、优化考核等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以达预期的教学目标。

关键词:

环境学;教学方法;改革;实践

环境学导论是临沂大学环境工程专业的首门专业基础课,具有导引性,对于学生专业思想的培养、学科发展历程和前沿动态概述、环境科学理论与方法系统学习具有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为后续专业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通过学习该课程使学生了解当前世界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污染控制方法和环境评价、管理等理论,该课程涉及的知识贯穿于整个环境工程专业课程,是环境工程的学科基础[1]。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环境学导论的课程内容也随应不断更新;与此同时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也越来越高,如何通过该门课程的教学,使学生能够在学习环境学的基本知识和理论的基础上,同时较全面的认识环境工程专业,并激发学生对后续环境工程专业课的学习热情,是环境学任课教师面临的首要问题[2]。本文结合我校环境工程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专业特点以及教学实践,对《环境学导论》课程教学提出了几点具体的改革实施方法与思考,与从事相关课程教学的同行们交流。

一课程定位

环境学是环境工程专业的第一门专业基础课程,具有导引性,对于学生专业思想的培养、学科发展历程和前沿动态概述、环境科学理论与方法系统学习具有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为后续专业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概要了解环境科学理论体系的基础上,掌握基础理论和关键知识点。包括环境科学发展历程,环境科学主要研究内容及其分支学科,现代环境科学发展趋势,学科前沿和环境热点问题;现代环境科学的基本理论和方法。为后续课程的学习提供必要的参考信息和技术支持。利用一切可能的资源在有限的课堂教学外,为学生提供丰富、有益的接触学科前沿和发展动态,培养学生的知识面和国际视角,培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科研素质,努力提升学生科学研究和创新能力。

二明确教学目标

临沂大学以“全国知名、区域特色鲜明的创新创业型大学”为奋斗目标。人才培养目标是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基础理论扎实,富有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具有沂蒙精神特质和国际视野,系统掌握专业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概要了解环境科学理论体系的基础上,掌握基础理论和关键知识点。包括环境科学发展历程,环境科学主要研究内容及其分支学科,现代环境科学发展趋势,学科前沿和环境热点问题;现代环境科学的基本理论和方法。为后续课程的学习提供必要的参考信息和技术支持。

三教学方法改革与实践

(一)案例分析法

以案例分析的形式导入理论和知识的讲授本门课程的内容围绕着环境热点问题,因此在讲授理论内容之前,我们先从身边或历史上公认的环境问题入手,引导学生进行分析、讨论,提高学生学习的热情很高,此时再导入理论讲授,所讲内容既有针对性又不显得枯燥,也能激发学生对环境科学理论和知识的探讨兴趣,并在有些章节中要求学生自己制作环境问题案例和讲课,培养他们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3]。例如在学习“煤烟型”污染的相关知识时,结合著名的“伦敦烟雾”事件,向学生介绍英国治理雾霾的经验,提出结合我们国家实际状况,提出治理雾霾的相关建议,并以课程论文的形式形成书面作业,提高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基础知识教学与学科前沿讲座相结合

课堂教学中紧密结合学科前沿进展进行介绍。本专业教师多数都承担部级研究项目,结合教师的科学研究成果,向学生介绍最新环境学领域的研究进展;同时组织学生参加国内外专家学者来学校开展的各种相关的讲座,以便学生掌握学科的前沿动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组织学生开展学习讨论或辩论,提高学生学习热情,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例如“气候变化”这一全球环境问题,可以从土地利用、生物多样性等多角度去分析该问题。此外,要积极关注国家政策,及时向同学传递信息并鼓励他们做一些政策宣传,提高自身与公众的环保意识。另外,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学习兴趣参与教师的科研项目,活跃学生的思维,丰富学生的知识体系。

(三)现代教学技术的运用

采用多媒体教学手段,进行课件设计与制作。按照培养目标、教学大纲要求认真组织教案,经过近几年的课程建设,理论课教案均制成电子教案演示,教学内容达到图、文、声并茂。采用多媒体音像教学条件播放电影、电视、VCD\DVD环境问题资料片;采用PPT电子教案,更新内容、应用最新资料容易、方便,实现无纸化,节约了资源。构建网络教学手段,促进学生的自学能力。随着学校数字化校园的建立,环境学导论课程构建了网络教学交流平台。一是通过班级QQ群的方式在网上组织学生讨论;二是教师采用提供大量参考资料或者资料名称和搜索途径给学生的方式,由学生自行查找,再组织课堂讨论的方式扩充教学内容。目前,环境学课程已经建立了课程网站以提供丰富的学生学习资源,让更多学生共享教育资源。拓展了学生的学习空间,增强了环境学导论课程学习的开放性。

(四)实践教学法

在教学过程中,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各种环保实践活动,让学生观察分析身边的环境问题,收集分析资料结合课堂讲授的问题确定研究题目,分析环境问题产生的根源,并提出相关的解决办法,最后形成调查报告。让学生留意垃圾运输车收集垃圾的路线、垃圾箱的设置是否合理、组织学生参观当地的垃圾填埋场,观察整个垃圾处理流程。结合调查、参观,再进行对比分析,通过这种灵活的学习形式,基本上能让学生对相关知识有着较全面了解。

(五)优化教学评价与考核

以健全学生课外学习体系作为突破口,以改革作业内容和形式作为基本点。一是强化预习性作业。教师精心设计预习性作业,并在教学组织前布置给学生。二是提高实践性作业比重。实践性作业一般包括实习、观摩、调查等形式,教师根据课堂的性质、特点及学生的实际需要科学确定实践性作业,并通实习报告、调研报告等形式进行检查督促。三是增加巩固提高性作业的数量。健全课外学习体系,增加巩固提高性作业的数量,使学生进一步巩固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同时,增加以研究、拓展为主要内容的提高性作业数量,通过练习题、读书笔记、论文、实习报告等形式进行检查督促[4]。(六)其他环境学导论课程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在课程内容的构建与改革中不能脱离本课程培养人才的目标与要求,因此,我们积极吸收行业专家参与课程内容和课程体系的构建与改革。聘请了临沂首创水务有限公司、临沂市环保局环境监测站、临沂市垃圾处理厂的工程师为课程兼职教师,他们主要参与学生的实践教学,满足了对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要求[5,6]。

四结语

环境学是一门可持续发展的学科,其教育理念也在不断地变化、更新和完善。此外,我们构建了两个“内外”结合的课程教学模式:即课内与课外结合(课内讲授课后练习与复习,课外预习与学习加课内讲练)、校内与校外结合(校内学习加校外实习,校内教师加校外实践指导教师),拓展学生对环境学课程学习的时间和空间,取得了良好的学习效果。使学生既能在理论知识的创新上更进一步,更能应对当前的环境问题,成为新时代的专业环保人才。

参考文献:

[1]何强,井文涌,王翊亭.环境学导论[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

[2]左玉辉.环境学(第二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

[3]杨迎春,刘盛余.环境科学与工程导论课程教学改革研究[J].中国电力教育,2013(10):146-147.

[4]罗斯,雷鸣,彭亮,曾清如.关于《环境科学导论》课程教学改革的几点思考[J].教育教学论坛,2015,28:189-190.

[5]黄飞,章家恩,蔡昆争.“环境学”课程的教学实践与思考[J].大学教育,2015,9:144-145.

环境科学导论范文第4篇

教材首先提出了一个新的设计理念――“环境信息传达设计”。在广义上,环境信息传达设计包含导向设计、城市标志性人工构筑物设计、商业环境设计等;狭义的则主要是指视觉、听觉和嗅觉为媒介的城市导向设计、建筑内外环境导向设计等。环境信息传达设计专业在发达国家早已是一个很成熟的设计学科,国外许多高等艺术院校都开设这门课程。然而,我国设计教育界对这一课题的研究尚未及深入,相关的研究成果凤毛麟角,几近于无。

针对当前国内学术界在该课题研究上的缺失,赵先生大作的出版,在一定程度上填补了国内环境艺术设计学科领域的空白,具有重大的学术价值和现实意义。赵郧安先生在这部教材中,开宗明义,明确指出编写本教材的三个目的:“提议在我国设计学术界创建环境信息传达设计这个学科,建立与国际同类学科相对应的学术体制,发展学科建设,促进本学科的国际交流;促进在高等院校艺术设计教育界内设立环境信息传达设计专业科目,并在学术界、社会专业团体中展开高层次的学术研究;在学术上积极开展对残疾人环境信息支援的研究,促进提高各级政府机关、各社会团体对残疾人环境信息支援事业的关注,在硬件和软件两个方面建立和完善残疾人的环境信息无障碍社会体制。”

为了达成上述三个目的,在广泛收集利用国内外学术界、尤其是日本国内相关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本书的编写力求以教材的形式出现,适应了艺术设计教育的基本特点,精选环境信息传达设计学科的主要教学内容,以信息论为基本方法论,图文结合,论述精辟,是环境设计相关专业学生和艺术设计、环境设计相关人员使用的理想教材。

首先,本教材所研究的是空间信息环境,书中围绕这个核心问题展开论述,结构安排合理得当,框架清晰明了。环境信息传达设计(Sign Design)是为人的空间移动等生活行为提供信息支援的学科,导向设计是本学科的主要内容之一。本书在第一章中论述了现代社会与城市空间信息环境,着重介绍环境信息传达设计的概念和意义,在此基础上推衍探讨现代城市空间信息环境、城市空间信息环境与Sign、Sign的生物学意义以及Sign的功能;第二章详细列举了sign信息的四大载体和三大分类标准;第三章是本书的重中之重,提出了sign的设计方法与表现方式,做到理论分析和案例展示相结合,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第四章从人与环境的角度,论述了人与sign认知环境的关系,特别关注残、智、障及老年人的sign设计,体现了作者深切的人文关怀;第五章主要研究了信息论的sign设计。教材在附录中还特别对日本的声音信息传达(Sound Sign)作了介绍,并附以大量的Sign优秀作品,图文并茂,使人在美的赏析中受到感染和教育。

其次,本教材的写作体现了著者精湛的理论深度。作者力争运用信息论等手法来发掘教材的理论深度。如在讨论我国城市信息环境问题――城市导向设施不足问题时,教材认为,一个城市导向信息的缺失,实际上就形成了城市环境中信息的“熵”,因为在信息论中,“熵是一个系统失去信息的度量”(玻尔兹曼Baltzmann),是信息系统无秩序、无组织的指标。所以如果要消除城市环境中的熵现象,最有效的办法就是增加城市的必要导向信息,完善和优化城市导向系统的建设。在谈到视觉类标志的视认问题时教材提示:人是在移动过程和全天候条件下视认标志的,所以标志设计要便于人的快速解读。而解决快速解读问题的有效途径就是对信息论的冗余信息理论的应用,也就是要在标志设计中正确处理冗余信息与必要信息之间的关系,要最大限度的减少必要信息的量,增加冗余信息的量,这样才能有效的增强标志的视认性。教材还认为,汉字的造型具有比其他语言文字更多的冗余信息量,所以汉字有着最优秀的视认性,特别适合作为标志文字使用。

再次,本教材还给我们提示了科学有效的城市和建筑导向设计的方法。例如教材提出了建筑导向系统的基本种类,诱导方式的基本型和它的衍生类型,为我们认识导向设计的本质特征、分析研究城市与建筑空间提供了科学有效的帮助。在标志用材方面,教材强调要根据原材料的尺寸制定科学合理的“模数”关系,并通过模数关系来确定标志表示面的尺寸,这一方面可以方便地取得标志外形的统一性,更重要的是可以充分使用原材料,避免不必要的材耗。在标志表示面的构图设计上,教材还介绍了一个国外通用的方便快捷的方格构图法(Grid System)。

最后,以教材编写为导向是本书写作的最大特色。为帮助学生比较系统地学习和把握教材的精髓,本教材适应艺术设计教育的基本特点,在内容上突出主干和重点,行到案例展示有理论基础,理论分析有实例佐证,在叙述风格上力求生动简洁、通俗易懂,着力突出环境信息传达设计的社会背景、理论基础、设计方法与应用等主要教学内容。

总之,本教材涉及的领域和揭示的问题甚广。书中提出了在高等院校创设环境信息传达设计学科的建议;指出现代城市导向设计的脏、乱、差等不足之处;以及现在设计存在不规范,并呼吁对残疾人环境信息支援事业的关注。书名虽然是《环境信息传达设计―sign design》,却几乎触及了当今我国城市环境设计中存在的各种问题。这些新问题的提出及解决,都有赖于我国环境信息传达设计学科的创立与发展。因此,本书的出版,不仅反映出我国设计教育界对创建环境信息传达设计学科的迫切需求,也必将成为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精品教材之一,不得不说这是赵先生对该领域的突出贡献。事实上,《环境信息传达设计―sign design》一书已经获得了高教出版社重点推广的书籍称呼,对这样一部高水准的学术专著来说可谓名副其实。

环境科学导论范文第5篇

一、基本情况

一个多月以来,我局按照省委的要求,主要做了以下几方面工作:

(一)加强组织领导,精心安排部署。

一是加强领导,完善机构。成立了以党组书记、局长刘向东为组长,局其他党组成员和领导班子成员为副组长的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领导组。领导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主任由党组成员、纪检组长阎安虹兼任,副主任由党组成员、副局长张广勇兼任。领导组办公室由综合组、材料组、宣传组、指导检查组组成,并配备了相关人员。局机关和直属单位的13个党支部也成立了由一把手担任组长的学习实践活动领导机构。

二是建章立制,落实责任。明确规定局党组书记为第一责任人,分管领导为直接责任人,各党支部书记为具体责任人,形成一把手负总责,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工作格局。为加强对各直属单位学习实践活动的指导,带动全局的学习实践活动,局6名党组成员和党员领导干部共建立了12个学习实践活动联系点。局机关和各支部、各单位都制定了《实施方案》,明确了学习实践活动的指导思想、目标要求、范围对象、方法步骤以及各阶段的主要任务和要求,制定了一系列保障措施,使学习实践活动有章可循。局学习实践活动领导组办公室还制定了详细的《学习培训计划》,对学习培训的时间、地点、内容到方式、方法以及都提出明确要求,做到学习时间、地点、内容和效果“四落实”,为学习实践活动持续、健康发展奠定了基础。

三是群策群力,找准主题载体。在确定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的主题载体时,我局先后召开两次党组扩大会议和三次领导组办公室会议,认真学习中央和省委的文件精神,结合*环保工作实际,反复酝酿,几经推敲,将我局学习实践活动的主题载体确定为:全面推进环境保护的“三个历史性转变”,积极推进污染减排、蓝天碧水工程,努力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让人民群众喝上干净的水,呼吸清洁的空气,吃上放心的食品,在良好的环境中生产生活。这一主题载体充分体现了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的要求,把省委确定的“转型发展、安全发展、和谐发展,建设新基地新*”主题载体具体化、形象化,同时还生动形象地指明了环保工作的目标和任务,受到省委领导组和指导检查组的高度肯定。

(二)强化学习培训,提高思想认识。

1、广泛动员,搞好思想发动。我局于10月14日召开了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动员大会,局党组书记、局长刘向东同志作动员报告,对全局学习实践活动进行了安排部署。

全局动员大会召开后,局属13个支部和单位分别召开动员会和讨论会,继续引深思想发动。通过持续深入的思想动员,使全局系统256名党员干部充分认识到开展学习实践活动的重大意义,进一步明确中央和省委的部署要求,明确本部门本单位的具体安排,明确努力方向和着力点,迅速进入状态,积极行动起来,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实践活动中来。

2、精心安排,强化学习培训。局学习实践活动领导组办公室和各支部、各单位都制定了具体的学习培训计划,在个人自学的基础上,采取集中培训、专题培训、专题辅导、集体研讨等形式,先后举办了8次处级以上领导干部集中学习活动,两次党组理论学习中心组专题学习交流活动,认真学习党的十七大精神、《邓小平论科学发展》和《科学发展观重要论述摘编》,学习等中央领导同志一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县处级以上党员领导干部还认真学习《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领导干部学习文件选编》。

3、主动宣传,营造浓厚氛围。局学习实践领导组宣传组主动与新闻媒体加强联系,利用新闻通稿制度优势,先后在*日报、中国环境报、*电视台、国家环保网站等媒介上刊发播发新闻稿件和理论文章40多篇条。利用简报、板报等形式,宣传开展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的重大意义,宣传党组织的部署要求,宣传推广活动中的好观点、好思路、好做法,共编发简报20期,其中有3期内容被省委领导组《简报》选用;制作4块大型宣传版面,在全局营造了浓厚的活动氛围。

(三)找准突出问题,认真调查研究。

1、广泛征求意见建议。共向社会各界发放意见表252份,收回72份。设置意见箱2个,召开座谈会13次,累计参加人数138人,其中包括党代表1人、人大代表1人、政协委员1人;走访群众100余人次,拜访老同志、老党员38人次。共收集意见建议97项。

2、查找确定突出问题。在充分征求社会各界意见的基础上,确定了要解决的四个方面的突出问题:一是着力解决党员干部学习科学发展观不深入、实践科学发展观不自觉的问题;二是着力解决影响*形象、影响群众生活质量和投资发展的突出环境问题;三是着力解决环保机制体制方面不符合科学发展的问题;四是着力解决环保系统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思想观念、领导能力和作风建设上与科学发展观要求不适应不符合的问题。

3、深入进行专题调研。6名党组成员和领导班子成员分别领题带队开展专题调研,共深入各自的联系点32次,到85个基层单位调研60余次,就环保资金使用效率、建设项目环境管理、环保执法、生态保护、重点区域环境综合整治、污染减排等重点工作,形成了6份高质量的专题调研报告,针对性地提出实现环保工作科学发展的思路对策22条。各支部、各单位领导班子成员也结合各自职能和业务工作开展专题调研,撰写调研材料,在支部范围内进行研讨交流,深化对科学发展观的认识和实践探索。

(四)开展专题讨论,理清工作思路。

按照科学发展观的新要求和举全局之力推进环保工作历史性转变的时代需要,以“继续解放思想、推进科学发展”为主题,先后举办了两次大讨论活动。第一次是10月29日召开的处以上党员干部学习体会交流会,有22名处级干部进行了交流发言;第二次是党组成员结合调研情况进行的专题研讨,5名局党组成员和1名局领导班子成员分别发言。这两次大讨论活动,局党组成员和党员领导干部都积极参加,并认真准备发言提纲,踊跃发言,为其他党员干部作出了表率。各支部和单位也组织党员干部开展了大讨论活动,最终形成了全局解放思想讨论的具体成果。

二、主要做法

学习提高、调查研究阶段是整个学习实践活动取得成效的前提和基础。为保证这一阶段的工作扎实开展,我局积极探索出一套符合实际的工作思路,概括起来就是:贯穿“一根主线”,坚持“两个原则”,严把“三个环节”,搞好“四个结合”,形成“五个共识”。

贯穿“一根主线”,就是把“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环境保护工作科学发展”贯穿学习实践活动始终。一是用科学发展观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把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变成全体党员干部的共同意志。二是用科学发展观检验环保工作,认真总结环保工作的经验教训,对符合科学发展观的做法要坚定不移地发扬光大,对不符合、不适应科学发展观要求的问题,进行反思、整改。三是用科学发展观推动环保工作,真正达到“党员干部受教育,科学发展上水平,人民群众得实惠”的目的。

坚持“两项原则”,一是坚持主要领导带头原则,二是坚持突出实践特色原则。

领导带头主要表现在主要领导切实担负起组织实施、带头示范、分工协调、督促检查等具体责任,带头学习、带头宣讲、带头调研、带头参加解放思想大讨论。局党组书记、局长刘向东带头先学一步,学深一步,并亲自备课,撰写了上万字的学习辅导报告,为全体党员干部上了第一节学习辅导课。在*日报、*经济日报发表理论文章,大力宣讲学习实践活动的重要意义,对环保工作如何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进行深入思考和探索。所有党组成员和领导班子成员都亲自领题调研,深入基层问计于民。在思想大讨论活动中,局主要领导都结合调研报告认真组织发言报告,围绕调研主题展开热烈讨论,真正起到了表率带头作用。

突出实践特色就是自始至终坚持学以致用,边学边改,边查边改,在解决突出问题上下工夫。

近段时间以来,针对环保工作中存在的机制体制不完善、污染减排任务艰巨、政风行风、煤焦领域反腐败等问题,我局先后推出一系列针对性很强的措施。比如在加强环保机制体制方面提出六措施:一是建立公众参与环保的信息平台、建立管理部门与企业的服务平台,以及群众、企业与管理部门的衔接平台。二是按照“谁开发谁保护、谁破坏谁恢复、谁排污谁付费、谁治理谁受益”的原则,抓紧制定有利于污染减排的经济政策。三是建立能够反映污染治理成本的排污价格和收费机制,全面实施城镇污水处理和生活垃圾处理的收费政策,逐步提高工业企业排污收费标准,促进企业自觉减少排放和保护环境。四是完善环境监管体制,建立有关部门环境保护综合治理机制,强化环保目标责任制,落实地方政府领导和企业法人的环保责任。五是建立长效机制,把短期集中整治与长期有效监管紧密结合起来,在全面实施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的基础上,重点要加强在线监控系统建设,不断提高环境保护的层次和水平。六是强化环境法治,不断完善环境法律法规体系,对于法律够不着、经济难见效、技术用不上的环保问题,要研究通过行政手段加以解决的新办法。

在推进污染减排方面,决定从加快工业企业全面达标、加快城市污水处理厂和配套管网建设、加快焦炉煤气脱硫工程建设、加大淘汰关停力度、强化重点减排工程运行监管和严格考核问责等六个方面实现突破。最近,又提请省政府出台政策,明确提出,对完不成污染减排任务的地方政府主要领导和分管领导进行问责,进一步加大了各级政府落实污染减排工作的力度。

严把“三个环节”,一是理论学习要学深学透。主要特点有领导带头学、带着问题学、精心组织学、联系实际学、创新形式学等。我局先后安排了8次集中学习培训活动,其中有4次专题辅导报告会。刘向东局长等局领导都以身作则,带头学习。为了给大家自学提供方便,我们首先在学习内容的组织上下工夫。为让大家深刻理解党的十七大报告和《邓小平论科学发展》《可持续发展观重要论述》等重要文献精神实质,我们组织专人加班加点,编辑出版了“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专刊”,分发给全局每一个党员干部,其中的内容既有中央领导、国家环保部领导、省委领导关于开展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的重要讲话,又有相关环保专家的理论思考文章,还有人民日报、中国环境报、*日报的评论员文章,为大家提供了一份内容丰富的好教材。

在组织集中培训上,我们注重讲求实效。把集中学习地点选择在局办公楼内的大会议室,要求大家都按时集中学习,如果需要接待基层单位办事人员,向领导组办公室请假后下去接待,办完事后再到会议室继续学习。这样安排,既能保证学习效果,又不至于因为学习影响正常的工作,真正做到学习、工作两不误、两兼顾。

在确定专题辅导的题目上,我们广泛征求大家的意见,选择大家关注程度最高的问题进行针对性辅导,让大家带着问题学。比如:污染减排和蓝天碧水工程是影响我省经济社会实现又好又快发展的重大任务,也是环保部门的头等任务,我们第一次辅导课就以污染减排和蓝天碧水工程为核心内容,并由局党组书记、局长刘向东亲自辅导;为了让大家充分认识省委提出的转型发展、安全发展、和谐发展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我们邀请省委党校教授张路同志到我局开展专题讲座。由于张教授的选题新颖,紧贴*实际,满足了广大党员干部的求知欲,讲座受到大家的高度肯定。在学习的基础上,我们围绕环保工作如何实现跨越发展,组织党员领导干部开展了热烈的讨论,参加讨论会的每个党员干部都结合各自工作实际认真地准备了发言稿,提出了许多合理化建议。

二是调查研究要求真求细。主要体现在“三个深入三个实”。从10月15日开始,我们通过广泛征求各方面意见,把影响环保工作开展的6大问题分成6个专题,由局领导分别领题,带领相关人员进行专题调研。在调研中,局领导坚持深入基层听实话、深入一线摸实情,深入实际促实干,把工作重心低位前移,为提供高质量的调研报告奠定了坚实基础。

三是存在问题要找准找实。主要采取了“两上两下”的办法。先是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将各调研组收集到的意见建议进行汇总,分类梳理、甄别,上报局学习实践领导组。局学习实践领导组研究讨论形成意见后,印发全局干部职工讨论、修改。在吸纳群众意见的基础上,形成最后的意见上报局党组会议研究决定,作为全局学习实践活动要解决的突出问题,向全体干部职工通报。“两上两下”的办法,既有利于把问题找准找实,又充分体现了民主集中制的原则。

搞好“四个结合”,即通过层层递进,环环相扣,实现学习理论与联系实际有机结合;学习提高和专题调研有机结合;专题调研和解决问题有机结合;调研汇报和解放思想大讨论有机结合。

在学习提高阶段,强调带着问题学,联系环保实际学,认真思考科学发展观和环保工作的内在联系。在专题调研阶段,我们着重用科学理论衡量、检验环保工作,认真查找环保工作中存在的不符合、不适应科学发展观的问题,坚持边学边改,边调研边改,能立即整改的立即整改,需要提请省政府决定的,立即上报政府。在解放思想大讨论中,我们把专题调研情况的汇报作为主要内容,和广大党员干部见面交流,为下一步分析检查工作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形成“五个共识”:一是在“科学发展观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科学理论”上形成共识。大家普遍认识到,科学发展观是对党的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关于发展的重要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是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联系当前全球金融危机,大家更加感觉到,科学发展观内涵丰富,寓意深远,博大精深,不仅对我国,对整个人类社会的健康发展都具有极大的指导意义,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科学理论。

二是在“每一个党员干部都应该把科学发展观作为政治信仰来追求,作为科学真理来把握,作为行动指南来践行”上形成共识。大家一致认为,科学发展观的政治信仰性,是我们以坚定的政治信念对科学发展观的一种信服和尊崇,是我们依托现实、憧憬未来的坚定信心,是当代中国共产党人的灵魂和方向。科学发展观之所以能凝聚人心、鼓舞斗志、指导实践,关键在于它的真理性。把科学发展观作为真理来坚持,就应当自觉转变不适应不符合科学发展观的思想观念,按照事物本来面目认识事物,从而让科学发展观的理念、内涵和要求在头脑中深深扎根。把科学发展观作为行动指南,重在落实,贵在执行。

三是在“科学发展观是指导和推动环保事业的强大思想武器和动力源泉”上形成共识。科学发展观确立了以人为本的核心理念,设定了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基本要求,提供了统筹兼顾的根本方法,是环保工作必须遵循的基本准则,为环保工作指明了方向,同时也为环保工作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为探索环保新道路提供了强大的思想武器和实践动力。

四是在“环境保护工作在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中大有可为”上形成共识。大家普遍认识到,生态文明建设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一样,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环保部门在生态文明建设中大有可为。一是要努力形成符合生态文明建设要求的生产方式和消费模式,主动选择低消耗、少污染、高效率的生产生活方式,努力把经济开发活动控制在环境可承载的范围内,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二是要大力推进可持续发展的体制建设,健全和落实资源有偿使用制度、生态环境补偿机制和严格的环境保护目标责任制,完善有利于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法律和政策。三要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加大对节能产业和环保产业的投入,开发先进适用技术,提高能源资源利用率。四是重点搞好重点流域区域环境治理,加快改善环境质量。

五是在“推进解决环境保护工作中存在的不符合、不适应科学发展观问题”上形成共识。针对环保工作中存在的四方面的问题,决定从10个方面着手解决。一、面对科学发展的迫切需要,如何把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落到环保工作的实处。二、面对传统的“重经济增长轻环境保护”的思维格局,如何在更新思想观念、转变思维方式上下功夫,如何正确处理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的关系。三、面对我省资源结构型污染,如何在促进转型发展中发挥好环境保护的促进作用。四、面对当前国家扩大内需加强生态环境建设的有利机遇,如何推动环境保护取得新成效。五、面对后“十一五”减排压力,如何确保污染减排目标的完成。六、面对仍属全国环境污染最严重省份的严峻形势,如何在稳定和提高环境质量上取得新突破。七、面对人民群众日益关注的环境权益,如何建立全社会共同承担环保责任的新体制。八、面对环保投入严重不足等问题,如何进一步完善环境经济新机制加快污染治理市场化进程。九、面对环保工作地位的日益提高,如何强化环保队伍党风廉政建设。十、面对目前繁重的环保工作任务,如何统筹省局机关工作的协调性提高工作效率和工作质量。

三、下阶段工作重点

分析检查阶段是承前启后、把学习实践活动引向深入的重要阶段。这一阶段的主要任务是征求意见、找准问题、分析原因、理清思路、明确方向,主要工作包括召开领导班子专题民主生活会、形成领导班子分析检查报告和组织群众评议三个环节。

在分析检查阶段要着力抓好以下工作:

一要在深化学习上继续下功夫。在读懂弄通《邓小平论科学发展》、《科学发展观重要论述摘编》和《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领导干部学习文件选编》的同时,重点学习好中央有关文件,认真领会中央领导同志关于搞好学习实践活动和应对当前经济形势的重要讲话精神,学习张宝顺、王君等省委领导同志在省委中心组学习时的讲话,要紧密联系实际,进一步增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自觉性和坚定性,提高推动环境保护历史性转变的能力和水平,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中央关于学习实践活动的部署要求上来,统一到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决策部署上来。

二要抓好四个环节,查找突出问题。从召开民主生活会、形成分析检查报告、通报分析检查情况、组织群众评议等四个环节入手,认真做好分析检查阶段的各项工作。认真撰写领导班子分析检查报告,开好领导班子专题民主生活会,组织好群众评议。

三要切实加强领导,狠抓工作落实。主要领导要亲自抓民主生活会、领导班子分析检查报告、通报分析检查情况、组织群众评议和各项工作的推进。要认真细化各环节的工作,精心组织实施,完成好各项规定动作,创新自选动作,突出实践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