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人际传播在新闻扩散中的作用

人际传播在新闻扩散中的作用

人际传播在新闻扩散中的作用

人际传播在新闻扩散中的作用范文第1篇

关键词 新闻传播;微博客;作用;功能

中图分类号G20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674-6708(2013)91-0011-02

微博客(MicroBlog)简称微博,是在互联网发展基础之上,基于用户关系的信息传播平台。微博客的用户可以通过WEB、WAP以及手机等客户端组件,以140字以内的文字进行信息,并实现实时分享、转播和扩散。微博客始于美国2006年3月推出的twitter,它是利用无线网络、有线网络和通信技术进行的即时通讯,是当今世界最著名的微博客,也是微博客在互联网的典型应用。2007年,饭否网成为我国第一家带有微博色彩的网站,然而我国真正意义上的微博客最早是2009年8月新浪网推出的“新浪微博”内测版。2010年国内微博客迎来春天,四大门户网站均开设微博客,微博客正式进入中文上网主流人群视野。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报告显示,截止2012年6月我国微博用户已达到3亿之多。

1 微博客信息传播的特点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微博客就是一种草根信息平台。而且可在电脑桌面、浏览器、移动终端等多种平台载体上广泛应用。总体来说,有以下传播优势。

1.1信息简单

与传统的博客相比,微博把字数界定在140字以内,既让者不用费神费力地组织文字,也让受众能简单明了地了解传播内容。转发功能的出现,让一些哪怕是一个字也不想写的人,也能实现一键转发。同时,微博客的关注功能,也让人们通过简单的添加,实现了对自己所想了解的对象状态的关注。

1.2信息互动

相对来说,微博客就是一个圈子,用户不仅能通过微博客信息,还可以在上面迅速发表评论和感想。既可以随心所欲地发表自己的看法,对自己感兴趣的话题进行评论;也可以与感兴趣的对象进行私下交流;同一个圈子的人还可以组织起来,就某个话题进行集体讨论等等。

1.3信息真实

手机等开通微博客功能,使得随时随地信息成为可能。正是这一功能,使得受众可以通过博主实时的消息,并通过互动等,真实了解事发现场的情况,有如身临其境之感。加上图文并茂,实现微博客的实效性和现场感。尤其是当一些突发性的新闻在微博客上后,参与者你一言我一语像聊天一样,犹如在现场观看对话。

1.4信息裂变

在微博客上,信息传播不再是传统媒体条件下单向的线性传播模式,而是实现了双向甚至多向互动,在网络上实现了“裂变式传播”,表现为裂变式聚集与扩散,为信息传播加速。信息聚焦,即当某些有价值的信息,通过微博客传播,在一定的人际关系网络中,纷纷传向某个受众或者某部分受众群体时,就实现了信息的聚焦。另一方面,当某个受众的某些信息,通过微博客传播,通过人际关系向外实现传播时,让更多的受众获取这一信息,这就实现了信息的扩散。与普通的网民传播相比,公众人物一旦参与到这种信息的传播中,其裂变效果就更为明显。而且因为微博客信息传播速度非常快,这种裂变后的传播效率就更高。

2 微博客在新闻传播中的作用

微博客在传递出的信息量、信息分享、传播乃至获取都具有十分明显的作用。再加上微博客本身便捷、原创、经济等明显的特点,使得微博客兴起的短短几年,就在现代新闻传播领域中取得一席之地,并且表现出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2.1极大地丰富了新闻传播的渠道

在网络媒体兴起之前,主流的新闻传播渠道是通过报纸、广播、电视实现的,当然也有口头播散的途径。网络兴起,虽说可以通过网络平台进行新闻,但普通群众是没法参与其中的。从某种程度说,这种新闻传播的权力是高度“垄断”的,是一种有组织、有规模、有渠道的、精英化的媒介组织的活动。这种信息,都是通过层层筛选把关,并精心安排,有选择性地进行和传播的。当博客兴起后,这种传播形式得到一定的改善,但不彻底,毕竟,博客对的内容、字数、排版等要求也比较高。

微博客的出现,迅速实现了这一改变。实现这种改变,是因为微博客的操作对用户的要求比较低,基本上会打字就可以进行微博。微博客实现了一键式操作,信息对内容字数限制也较少,用户只需要即兴进行碎片式的内容,受众也能明白其中的含意。不需要像博客那样,要进行大量的文字录入、排版、校对工作。

微博客能参与新闻传播,实质上是技术与时代结合的产物,是适应社会发展的必然。随着微博客的发展,更多的文娱明星、政府官员、公司企业、名人等都能参与其中,实时向外界自身关注的新闻话题,并实现与普通网民互动与平等交流,适应了普遍大众对新闻传播的参与性。

2.2极大地提高了新闻传播的速度

新闻信息传播的时效性这一特征,在微博客迅速传播方面得到了极好的体现。

传统媒体尤其是纸媒类的报刊,其信息过程比较漫长,除了包括新闻信息线索收集、记者采访、稿件组织、后期编排印刷外,后期的发行也是一个复杂而漫长的过程。从新闻信息收集开始,到把信息传播给受众,少则十小时,多则数天;而微博客的传播,从新闻事件发生,到传递给受众,则可以以秒来计算,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同步、“秒”播。正是这种基于网络平台的微博客,方便、快捷才得到了真正的体现。

另一方面,由于微博客是基于一种人际关系的,同一圈子的受众对话题的兴趣更高,内容相对精准,转发也更快,传播更迅速。即便是现代新传播媒体中的传统网络速度都要比微博慢一拍,更谈不上传统的电视、广告及报刊传播了,这也使得微博更适应现代信息社会信息量大、信息传播快的特点。而且受众主动参与、主动传播,可实现直接向粉丝,转发相关信息,直接点对点发送到某一受众,更加明确信息源头,也使得传播更为精确,充分体现了现代传播的要求。

2.3极大地降低了对主流媒体的依赖

传统意义上的新闻传播媒介,需要层层审批和把关,需要种种资质限制,这对信息社会来说,是对信息传播的极大限制。微博客新闻信息的传播,对传统新闻传播方式也产生了极大冲击,使得受众极大地降低了对传统媒体和主流媒体的依赖。

客观地讲,并不是所有经过严格控制的信息,都是受众所感兴趣的,一旦受众不感兴趣,就根本谈不上信息的再次发散。

全面、客观、真实的信息,需要多重源头,而微博客源头的多种表现形式,可以使得受众能进一步进行分析和鉴别,在获得相关信息的自的同时,摆脱了被动接受信息的受众身份。看似微博客信息的无主体性,反而因为多主体的源头信息,使得用户在评论中进一步得到对当前新闻解读的深度。微博用户成为新闻信息的主体,在这一信息传播平台中,受众可以自由选择并接收相关信息,微博上不同用户的不同声音是多角度地解读当前新闻信息,这就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了对一些主流媒体的依赖,扩大了信息透明度。

2.4极大地增加了新闻传播的信息量

与其他网络平台一样,微博客在提供可供用户简短、便捷、自由个人言论的平台的同时,也使得网民之间在互动中引发更多深层次的新闻话题。

一些随手记录的话题,可能会引发更多人的共鸣,同时,这些随手的话题,也可能会增加更大的新闻信息量。特别是在微博客中,通过标签“tag”,对发送信息进行主题限定,聚合了更多网民的相关信息,就有可能实现从量变到质量的过程,从而成为大家关注的热门话题,使得原本边缘化的微小信息也就从边缘走向中心,提升了它本身的价值。而这些话题,无形中增加了新闻传播的信息量。

特别是那些看似无主题的新闻,通过分享转播扩散,在微博客上传递给一个个受众,形成一种开放、民主、自由、平等的氛围,受众参与更多,话题更多,信息量也就更大。

2.5极大地扩散新闻传播的广度

新闻信息的传播要素包括传播者、传播内容和传播模式,而微博客在这三个方面都有着极强的优势。特别是当突发事件发生时,能迅速通过普通网民把事实的真相传播到网站,而这种传播,不再是媒体记者的“专利”,传播者更多的是事发现场的普通个人。原本在新闻传播中不受人关注的草根,可能会因为身在事件现场,而成为事件的主角,成为事件的权威。参与其中的普通受众,则可以通过转发、评论等,对新闻本身进行深度参与,实时编织一张新闻网,使得新闻传播的速度、深度、广度和真实度都得到极大提高。

微博客平台,以技术优势介入,前所未有地结合起手机终端、网络社区和人际传播的传播特性,史无前例地创造出了一个全新的信息传播模式。在微博客上,就算一条仅有一句话的消息,只要一开始有一个受众认为有价值,并进行转发分享,就有可能激活这条信息,并且不断复制,在普通网民中间进行无限制地传播和扩散,这也就是所说的“病毒式传播”,其效果可想而知。

2.6大众对微博客也要擦亮眼睛

当然,任何事物的出现,都具有两面性。在看到微博客优势的同时,我们也必须要清楚地看清微博客的不足。其中最大的不足就是在海量的信息中,为谣言、谎言提供了滋生的温床,为社会的和谐稳定和伦理道德带来不稳定的因素。其具体表现为:一是某些内容失真,导致谣言四起;二是出现了大量的无用信息和垃圾广告;三是为犯罪分子提供了可乘之机等。

3 微博客的发展前景

微博客的迅速兴起,缘于科学技术的发达,但正是因为突飞猛进的科学技术,使得微博客的发展前景并不明朗。此前的博客,兴起非常快,没落也非常快。那么,未来会有一种什么样的新闻传播手段来取代微博客呢,目前还不得而知。

截至目前,各营运商也没有找到一个恰当的微博客的盈利模式,而这种只见投入不见产出的活动,持续时间过长,就会使得微博客的技术方面受到发展限制,只有建立在一定数量的用户群之上,外加一个适当的盈利模式,实现微博客的发展良性互动,才有可能使得微博客健康发展。

以新兴微博客为例,盈利模式大概有这么几种:.运用名人效应,大量积攒用户,增加流量,流量有了,广告就来了,钱就来了;推广相关应用,绑定用户,增加用户粘度;实行付费会员制;增加更多更好的付费应用;为某些企业做推广,收取相应的费用,但这点盈利远不足以支持其运行费用。

微博客不仅为现代新闻传播提供了新的渠道,更提高了其传播速度,实现了新闻的时效性。与此同时,微博客还降低了对主流媒体的依赖,使得新闻传播中的垄断现象消失。当然,微博客之于现代新闻传播的作用不仅仅在于此,更在于它实现了新闻传播的重要命题:追求事实真相。在传统媒体中,追求真相的路途似乎显得艰难而漫长,这不能不说是一个缺陷,而微博虽然因为真假难辨的信息为人所诟病,然而其传播方式本身就是信息不断被求证的过程,也就是说传统媒体如若较好地利用这一特性,微博客则可以更好地在新闻传播过程中追求事实真相。相信随着相关技术的不断发展,现代新闻传播的迅速发展也是指日可待的。

参考文献

[1]周宁.Twitter 模式,下一个web2.0 创业热点[J].广告大观综合版,2009(7).

[2]黄燕.媒体与掌声Twitte:的价值和中国版叽歪[J].三联生活周,2007-6-11.

[3]刘兴亮.简约却不简单的微博[J].通讯世界,2010,1.

人际传播在新闻扩散中的作用范文第2篇

目前中国已经进入“突发事件”高发的年代。而突发事件一旦被网络媒体或网民报道,短时间内会引起网民关注,相关报道被重复转载、迅速传播,形成突发事件网络舆情。社会性突发事件发生并发展成突发事件舆情,是各种因素量变的积累在极短时间内发生质的改变。与传统网络媒体相比,微博在网络突发事件和舆情发展中所产生的影响力是空前巨大的,通过微博及其所引导的媒介力量,很多微不足道的事件极短时间内成为席卷整个媒介生态系统的舆情。

从人际关系的角度讲,微博是社会,微博反映社会现象,是一种社会网络;同时微博也是一种传播现象,一种媒体,一种新媒体,需要考察传播机理和互动机制。现有研究较多关注微博的传播模式、传播效果等,很少从理论深度分析微博的传播学、社会学理论基础,分析突发事件从单一微小事件中迅速放大扩展成社会舆情,本研究试图从理论上对此进行探讨。

一、微博的“扩音效用”

已经有学者在研究危机情势下媒体的传播效应时,提及了媒体的“扩音作用”,认为媒体能使本来不起眼的议题扩大成巨大的杂音。也有学者用“雪崩效应”来形容媒体的这种作用,认为媒体容易将极小的扰动效果不停放大、扩散、甚至演变成为全球性的更大的危机。从网络层面上来分析,微博传播过程涉及的是关系而不是属性。关系不是一个个体的特征,而是发生在两个人或更多人之间的互动关系特征。基于社会网络的方法使我们能有效描述微博信息传播过程,相互作用和影响,洞察传播模式的动态演化。我们对微博的放大作用和扩音效用进行了实证。我们对2012年4月份由微博的社会性事件,最终发展成突发事件,并迅速扩散的一些著名案例进行了统计,这些事件案例包括“山西空饷副县长”事件、“湘潭90后副局长事件”、“吴英案”、“毒胶囊”等。我们通过跟踪分析这些典型事件的扩散时间和规模,发现的确存在信息的爆炸式、病毒式传播特征:通常由某个微博受到若干转发,突然,短期内受到大量fellows关注,相关信息开始被更多微博,即时性地被旧、新fellows关注和转发,然后其它网络媒体跟进、传统媒体跟进,微博上新信息、议题更多,于是突发事件舆情形成。上述效应很像电路学中的信号处理器的功能——信号的输出或由于放大器的关闭被消除,或由于正反馈被不停扩大,并且,这些被扩大了的信号常常伴随很多噪音,为了提高个体的信息说服力,这导致个体会提高声音,即提供更有说服力、更耸人听闻的信息,来对抗噪音,而这最终使得所有的声音都会放大。而对于微博,特指公众和媒介依据某些事件期内受众的意愿或情绪,对某事件不停增强有关信息的报道。由于微博媒介下,传统媒介把关人不复存在,人人都可成为媒体,因而信息会持续扩散。

二、微博“扩音效用”的理论基础

(一)新闻虫洞理论。1982年,美国社会预测学家约翰·奈斯比特首次提出了“新闻洞(news hole)”概念。“新闻洞“是指各种大众媒介总体会聚而成的一个封闭系统,这个封闭系统选择性地反映了社会整体面貌及其变动。但是,微博是典型的渠道革命,大众传媒时代,大多数人主要做的是生产革命(即制造内容);但在网络及微博时代,大多数人可以同时做生产和扩散的革命(即既制造内容又传播内容),这打破了以前所有的方式和方法。传统媒体,例如报纸,其版面是有限的,电视,其画面和播出时间也是有限的,但在网络及微博时代,不存在版面限制,也不存在工具限制。它可以是成千上万者共同参与的,就好像无数人自己挖洞。量子力学中有个“虫洞”的概念,它的含义是在某一特定的时空中,例如一个苹果中,虫子们可以挖出无限条隧道,制造出无数个虫洞,不受苹果大小的限制。微博所造成的“新闻洞”,就类似这种,我们称之为“新闻虫洞”,人人都可挖洞、随时随处挖洞。人们可以对同一主题不同看法,可以提出各种独立活着相抵触的无限个观点,可以从他人的信息虫洞上深挖或新挖分支,也可以自说自话。微博完全体现了媒介即信息的含义,这这样一种情境下,考虑到微博的庞大基数,在很短时间内,“新闻虫洞”将遍布事件“苹果”的整个内部,几乎可以无限穷尽事件的方方面面。

(二)弱连接理论。弱连接理论由美国社会学家格拉诺维特于1974年提出。格兰诺维特指出:在传统社会,每个人接触最频繁的是自己的亲人、同学、朋友、同事……这是一种十分稳定的然而传播范围有限的社会认知,这是一种“强连接”(Strong Ties)现象;同时,还存在另外一类相对于前一种社会关系更为广泛的,然而却是肤浅的社会认知。例如一个被人无意间被人提到或者打开收音机偶然听到的一个人……格兰诺维特把后者称为“弱连接”(Weak Ties)。研究发现:其实与一个人的工作和事业关系最密切的社会关系并不是“强连接”,而常常是“弱连接”。“弱连接”虽然不如“强连接”那样坚固,却有着极快的、低成本和高效能的传播效率。微博上大多数人与人之间是一种临时关系,彼此之间关系微弱。你其实根本不知道那人是谁,但是对他的某一条微博有兴趣;而你follow的人则大多数是弱连接的关系(weak tie),大家并不相识,萍水相逢,只为关注同一个话题而连接,“相逢开口笑,过后不思量”,很少会有强连接的关系。然而由于微博信息量巨大,临时连接和弱连接随时随地就可以建立,例如,twitter推出“列表(list)”功能,让人们可以不用follow别人,也能及时跟踪他们的推,也就是说让我可以和临时连接关系的人们用另一种方式交互,同时这些list还是公开的,可以让别人follow,也就是说让更多的人去建立这种临时连接的交互关系。本质上,微博上的话题大多是基于临时连接而来。弱连接产生微动力,这种连接力量并不大,然而却胜在随机产生且数量庞大,从而导致信息像病毒式扩展开来。

(三)微循环理论。微博就像是个具有自组织能力的有机体在不断新陈代谢,微虫洞产生弱信息,弱连接产生弱动力,弱信息和弱动力就使得微博不断演化、增长和扩散。由微博导致的微循环所带来的新闻制造和信息传播,其循环周期是非常短暂和快捷的,微博甚至导致传统的7*24新闻模式完全不能满足需求,可能变成7*24*3600,以秒为单位来计算,或完全变成所谓的real time。这种媒介和信息循环模式既是内容呈现上的革命,还是空间弥漫性上的革命。微博的这种快捷信息循环模式是分享和信息相互求证的过程,在不断地的信息交锋、信息挖掘中循环发展,最终会无限逼近真相,压迫信息产出,并最终导致重大舆情甚至国家政策调整。根据微循环理论,当传播网络规模无限增大时,无标度网络(服从幂律分布)的信息扩散临界值趋于零,这意味着即使是很微小的传染源——谣言、小道消息也足以在庞大的网络中蔓延;人际关系构成的社会网络形成了自组织现象,这表明任何一个似乎微不足道的事件开端,可能导致舆情的发生和突变,因此微博上的个体传播行为,往往会影响到与其相关的整个社会网络,并有可能导致整个社会网络呈现复杂性的整体行为发生。

三、微博“扩音效用”理论的应用

微博的理论基础来源于社会关系网络、拥有关系资源“背书”、能够实现“点对面”的实时互动和传播,它会产生病毒式的扩散和规模效应,突发事件一旦突破关键多数,就往往很快形成突发舆情。因此,作为典型的社会媒介,微博的出现弥补了传统媒体在公共事务领域社会表达功能的缺失,提升了整个社会信息透明度和意见表达的均衡性和多元化,建构了对真相追逐的公共空间,促进了社会民主开放和健康平衡发展。以理解、支持和开放包容的心态来接纳它、引导它,积极、主动、平等地参与到与网民及社会公众的良性互动中,微博和网络就不再是洪水猛兽,而可变成执政为民的新平台,变成帮助开阔视野、畅通民意的“贤内助”,变成引导我们服务群众、治国理政的方向标。云南的孟连事件、广东的乌坎事件,青岛的植树事件等等,就是信息高度透明、政府正面引导,复杂的突发事件和谐处理的典型案例,而且保持了后续跟进和解决深层次问题的长效机制。政府的公开应对和有错即纠的政治勇气、善于担当的政治智慧、娴熟的信息捕捉和网络沟通能力,使得“谣言止于知者”,使得舆情由不利转向理性,政府逐步在信息传播中把握了主动权,成了“粉丝”们自愿接受的“意见领袖”,问题也就自然迎刃而解了。这些重大事件带来的舆论影响力非常巨大,对未来地方舆情格局产生了积极而深远的影响。

面对突发事件,微博的作用早已总所周知。本质上,每当一个突发事件发生之后,公众产生强烈的信息需求,这种需求一定需要得到满足,这是微博及所有其他媒体信息报道的原动力。然而,微博更凸显个体满足这种需求的动机,通过微博,个体满足这种信息需求的主观能动性大大提高,众多个体能够充分利用微博和网络构建的社会关系网络来收取信息并表达自己的观点。本文试图从社会科学角度和传播基本理论来分析微博的“扩音”效应,并且提出未来关于微博的研究,应当着重关注“关系”中的人相互作用和影响,考察微博网络如何影响人的态度和行为;强调微博互动所带来微群特征,关注网络结构对人的互动影响;要强调权力、控制、利益、把关人、群体动力、强弱链接、小群体,凝聚力,结构洞等现象。互联网络和通讯信息网络的拓扑结构影响人的态度和行为,但网络结构的演化也会影响人们的信息传播机制。未来研究将可从此角度切入。(来源:《今传媒》杂志 作者简介:张淑华,郑州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副教授,新闻学博士,中国传媒大学新闻传播学博士后,主要从事网络传播、新闻实务研究;徐艳,天津外国语大学讲师,新闻学博士,主要从事新闻学、传播理论研究。编选:)

参考文献

[1]杨晓茹.传播学视域中的微博研究[J].当代传播,2010(2).

人际传播在新闻扩散中的作用范文第3篇

信息技术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新媒体的发展与壮大,使其迅速进入了新闻传播领域的历史性改革。传统新闻媒体,在此次改革浪潮中受到了一定程度的影响,网络与新闻并存的发展形势成为了主要的发展方向。各个网站或媒体机构逐渐开始报道新闻事件,使新闻的传播范围进一步扩大,事件本身的新闻价值也更易被曲解,形成恶意的网络舆论,对新闻传播的实际价值造成了严重的影响。

一、基于新闻传播学视阈下关于网络舆论的问题分析

(一)对新闻媒体的冲击

网络传播的时效性与公开性,使新闻媒体对新闻事件报道的效用性大大降低。新闻媒体在新闻传播过程中,出于这也规范,需要对新闻真实性、可传播性进行全面的考虑,并需要对新闻报道的方式注重分析,实现新闻报道的引导价值。在新闻媒体报道前的准备过程中,网络舆论已经形成,其时效性降低了新闻媒体报道的效用性,人们先入为主的思想,会使其更容易记住网络舆论当中的内容,很多人利用网络舆论的这一特点,恶意扭曲新闻事件的真实性,甚至恶意散播谣言或虚假消息,危害社??的和谐稳定,降低新闻媒体在社会公众当中的公信力。

(二)网络媒体之间的恶性竞争

由于信息技术的发展,是网络媒体的构建成本大幅度降低,进而使媒体数量呈现爆发式增长的趋势,各个媒体之间的竞争形势日趋激烈。在这种竞争环境下,存在一些网络媒体,由于职业道德缺失,采用一些底下的新闻传播手段,如为附和民众的主观心理,在新闻传播过程中表现出明显的指向性批判;或通过无底线、不真实的标题吸引民众;甚至自己制造新闻话题恶意传播。网络媒体之间的恶性竞争,助长了网络舆论的消极作用,且违背了新闻传播者的职业道德[1]。

(三)监管机制缺失

信息技术促使新闻媒体的发展过于迅速,而相应的监管机制,却未能跟上新闻媒体的发展步伐。网络舆论的恶性传播,监管机制的缺失是很大一个部分原因,针对明显的虚假新闻或恶意的网络舆论,没有相应的审查机制,者也不会因此受到任何实质性的惩罚或教训,使其无法认识到自身错误,助长这类群体的嚣张气焰。

二、基于新闻传播学视阈下关于网络舆论的净化策略分析

(一)强化媒体自身责任意识

在新闻传播学中的新闻宣传,是指通过带有一定目的性与说服意愿的语言或文字,借助相关新闻事件进行正确价值观传递的一个过程。在新闻媒体信息化与数据化的发展形势下,媒体自身的责任意识需要全面提升。网络舆论的恶性发展,是在个别网络媒体以及新闻媒体的推动下形成的,因此,若想正确引导网络舆论的未来发展,需要从媒体本身上出发,强化其责任意识。

新闻媒体是信息传播的重要媒介,摒弃不利于媒体行业以及社会发展的部分,全面开展组织结构的优化与升级,是培养媒体责任意识的基础。利用媒体自身的传播功能,由媒体行业中的重要企业,发挥其引导作用,鼓励媒体从业者坚守职业底线进行新闻传播与企业发展。在网络科技的发展下,以严格遵守媒体自身职业道德为基础,向新媒体形式转型,提升新闻传播是时效性,保证新闻事件的正式性,进而提升社会公众对新闻媒体的信心,并有效维护媒体行业的社会公信力。在新闻传播过程中,媒体应该充分认识到自己在新闻传播过程中的社会引导价值,依据具体的新闻事件,结合权威认识的相应观点,控制舆论导向,在增强新闻吸引力的同时,提升说服力。此外,媒体自身还应严厉禁止谣言的与传播,杜绝恐慌以及消极的网络舆论蔓延,影响社会的和谐与稳定。

(二)增强公民辨别意识

公民即是新闻传播的受众,网络舆论的恶性传播,其中也存在由于公民辨别意识薄弱,帮助舆论传播,进而导致网络舆论的影响范围进一步扩大。在现实生活中,许多不实新闻报道正是通过公民进一步扩散的,就如娱乐圈内的众多老艺术家“被去世”,这些事件只需通过对者的身份进行求证,就能打破谣言,但由于公众的辨别意识缺乏,造成了谣言的进一步扩散[2]。增强民众的辨别意识,引导民众对新闻事件的求证态度,才能有效遏制谣言等舆论的扩散。

(三)完善管理与监管机制

管理与监管机制的完善,应该同步进行,以管理机制处理网络舆论方面的问题,以监管机制监督管理工作。具体而言,两项工作均可以采取层次结构进行。

所谓层次结构,是对工作的细化,也是为了便于责任的落实。以管理为例,现阶段网络管理主要由网络监察人员负责,但由于网民数量庞大、超过7亿,只依靠网络监察力有不及,在下一步工作中,可以建立三层结构,第一层是监察层,在现有基础上,进一步增加监察人员,负责对网络舆论进行监察,发现问题及时上报给中层管理层;中层管理层的职责是汇总各类不良舆论,了解其类型、传播途径以及目的,形成汇总文件,上报给高层决策层;高层决策层的职责是了解中层工作,并根据中层工作结果思索有效的管理方式。例如不良舆论在微博中传播较多,就可以针对性的加强对微博的管理。

监管机制主要是监督管理工作,也应建立对应的层次结构,与管理工作一一对应,对于懈怠的人员及时督促,对没有被发现的不良网络舆论及时指出,并上报、汇总,使管理工作在一定压力下更为有效的进行。

人际传播在新闻扩散中的作用范文第4篇

关键词:媒介技术:专业新闻

引言

在当前新媒介快速发展的技术背景下,新型的新闻传播方式从某种意义上解构了传统的新闻专业主义,造成了一系列的困境。首先是专业新闻与非专业新闻的边界消弭,一系列新兴传播渠道带来的权利扩散,撼动了新闻传媒机构;新媒体技术支撑下,传统“受众”的便捷接近权将“受众”变为“用户”,传受界限被消弭,造成的是新闻从业人员职业身份的深层焦虑。新闻制作权的泛化和信息的扩容让新闻的边界发生位移,可形成有效传播的内容越来越多,各行业内部分化出信息传达人才,形成独立闭合圈探讨模式。广告模式迎来寒潮,互联网免费模式冲击传统收费新闻结构,低收入促使了新闻人的远去。

一、专业与非专业离得有多远

在过去,专业新闻机构为新闻生产的自主性、独立性和专业性提供了平台和机制的保障。专门化机构的设置使得新闻的传播不再受到政治机构和利益集团的摆布,独立的话语发声体是专业新闻机构得以生存的重要保障。在不断的实践中,新闻实现了模式化的生产,标准和惯例的存在极大提升了新闻生产的效率和质量。媒体之所以与媒介相区分开来,归根到底是他掌握了话语传播的“公器”,形成了一定的传播规模和影响力。

在新媒体技术的支持下,新闻生产的传播渠道被更多的力量介入甚至是开辟,最为典型的就是目前被津津乐道为“第五媒体”的手机,作为移动传播领域的佼佼者,客户端、门户网、公众号、微博传播,更便捷的收看方式、免费化的运作、包罗万象的信息资源、更迅速、更个性化、更优秀的参与感、更自由的表达方式。人人皆可为记者的时代已经到来,人们对于单纯信息化的接收要求中,专业新闻机构的渠道、消息优势已经不复存在。即使是在议程的设置上,传统机构的力量也呈现出逐渐式微的态势。舆论主战场从生发到评论皆为线上时代的产物,传统媒体在舆论大潮过后才迟迟介入。总之,当前专业新闻机构与非职业化组织和个人的并存构成了新的传媒生态,专业传媒机构垄断式的新闻生产神话被粉粹,基于内容生产、发行和广告的运作模式也被打破。

二、新闻人的身份焦虑

在传播学领域,我们将信息的接受者称作“受众”,而今,在新的媒介技术的影响下,从“受众”变为“用户”已经成为共识,在传播框架上,用户的地位正在逐渐上升,变成一股具备主导性力量的人群。在人人拥有传播渠道的电子媒介时代,任何人都可以自由出入新闻传播领域,扮演不同的传播角色,新媒体为这些人逾越单纯的受众身份而变身传者准备了条件。传统的“中心边缘扩散”模式被颠覆,取而代之的是网络时代“去中心化”的特征开始彰显。简而言之,新闻人在一定程度、一定领域上,失去了话语“公器”,这样一方面扩大了新闻生产的主题范围,一方面也确实对职业新闻人地位构成了冲击。传统意义上作为“把关人”的职业新闻人遭遇到了前所未有的身份危机。公众不仅有权力自己采制新闻,更有通过门户网站转载和传播的能力,专业新闻机构的不能再设置好抵达人群,影响力的大小正在被公众的意思左右。

三、新闻边界的位移

迈克尔・舒德森曾经提出过一个“泛新闻工作者”的概念,公关公司、公共信息主管以及各种组织的推广人员,他们曾经需要通过与新闻从业人员的接触和互动来影响新闻报道。对一些专业性较强的领域,试图获得媒体的关注才能达到更广层面上的引动和交流。但是现在,更简单更便捷、更青睐碎片化的交流传播方式让行业内的传播变得更加广泛。诸如医药行业、冶金机械、生物科技、天文物理行业等等,公众号像雨后春笋一样出现,这些自发性的探讨是新闻人很难做得更好的领域。即使是在民生生活上,手持自媒介的普通民众拥有比专业新闻记者更广的活动范围,他们深入生活,凭借自己的个人理解采集新闻、制作新闻、新闻。在当前对新闻的具体界定不甚明晰,边界被极大泛化、外延不断扩大的情况下,自发的新闻在接近性、生活化的审美倾向和高参与性、高互动性方面迎合了大量需求。

四、商业模式的迷茫

新闻的采编、作品的发行,实际上是一个成本很高的活动。新闻机构之所以能拥有独立的话语权,脱离开强力机构的控制很大程度上依靠的是基于平面广告和发行的收入。传统的收费模式已经成为了媒体提供更多新闻资源的动力,而互联网的一个重要特性就是低廉的价格表现,与之相对的新闻采编呈现出入不敷出的状况,阅读量发行量的下降随之而来的就是广告的缩减,广告的缩减又必会带来采编经费的不足,恶性循环之下,传统媒体如果找不到一个更好的商业模式,就只能被动承受互联网带来的冲击浪潮。

五、寒冬还是重生?

人际传播在新闻扩散中的作用范文第5篇

网络新闻会是近几年来出现的新的类型,把传统的新闻与先进的互联网技术相结合,通过网络形成虚拟会场,把新闻者和分散于不同地点的记者集中在一起,使信息在相当广的范围内实现有效传播。2000年3月20日,由国务院新闻办公室批准,北京艺百网络举办了“中国首次网上新闻会”。

网上新闻会一般分“线上+线下”和“纯线上”两种形式。所谓“线上+线下”,就是在现场新闻的同时,进行网上直播,并接受网上提问,如联想签约F4“数码大使”的新闻会。而美格万人试机新闻会等则采用了“纯线上”形式,即没有实际的会场,只是通过互联网络形成一种虚拟会场,发言人和记者、公众均通过网络进行新闻和交流。

目前,随着技术的进步,网上系统可以实现登记注册、资料发放、视频音频播放、现场提问、项目展示、电子名片交换、精彩回放等多种功能。网上参会代表不仅可以得到与地面参会代表相同的服务,而且还极大地节约了时间成本和经费投入。

网络新闻会的特性

网络新闻会是在一个虚拟的新闻现场,通过网络将无限分散的与会者组织起来,完成信息初始及交流探讨的传播活动。理论上说,它不受时空的限制,基本上等同于现场直播,直接参与人数、信息数量也基本不受限制。

提高新闻时效,扩大新闻的地域和影响。互联网的出现,使信息可以24小时不间断运转。无论何时发生的事件,都可以在第一时间传递给媒体和受众,大大提高了新闻的时效。而且,由于互联网的传播特点,不需要像报纸要有纸质媒介,也不需要像广播、电视的传播受信号传播的地域限制,网上新闻打破了地域界限,传播影响空前的扩大。

新闻的形式、内容更丰富。由于互联网具有内容丰富、数据库完善和多媒体的特点,网上新闻的形式和内容更加丰富。在内容上,它可以做到图文并茂,音频、视频、图片、文字并举,充分提供与新闻主题相关的新闻背景、链接。在形式上,可以单独举行网上新闻,也可以在现场新闻的同时进行网上直播,并在新闻会后在网上组织专家和嘉宾访谈,呼应和解释新闻的某些重要内容等。利用互联网的优势,丰富新闻内容的表达,使公众更容易知晓和理解新闻的内容。如新华网、人民网、千龙网等众多网络媒体都分别设置了直播频道,在新闻的同时,进行图片、文字、音视频等全方位的展示,大大提高了新闻的成效。

受众面广,反馈更直接,大大拓展了双方的交流时空。网上新闻会上,采访者可以多人同时提问,也可以在相对延长的时段内随时提问和回答,大大拓展了双方的交流时空。2004年8月19日,上海市政府新闻会首次“搬”到了网上,除了新闻稿“挂”在了市政府门户网站以及东方网外,媒体和普通市民还可以通过东方网的“嘉宾聊天室”向相关部门的负责人提问。一个小时内,海内外各大媒体记者和网民共提出84个问题,两位相关委办领导回答了28个提问,比传统新闻会提问面更广,提问量也更多。

避免繁杂的组织工作,节约会议成本。与传统会相比,网上新闻会不用再租用会场,免去接待、安排、布置会场等程序,所有资料都可以全部放到网上备查,免去传真和邮寄的工作,以较少的费用将新闻传递给记者。记者也不用专门赶到特定的场所,大大节省了双方的时间和资金,提高会议效率。

网络新闻会的操作

由于互联网的特性,网上新闻会不同于传统新闻会。因此,在操作中不能照搬传统新闻会的形式与程序,要注意掌握互联网特性,以便更全面地利用好网上新闻的优势。

加强舆情调查,更加强调时效性、针对性。互联网信息的迅捷性,使网上信息和舆论处于不断更新的状态。不管是关系国计民生的重大新闻,还是突如其来的突发事件,都很快会在网上有所反应。因此,网上新闻要加强舆论监控,更加强调时效性,在舆论的端倪阶段,就尽早予以回应,以免谣言的出现。

网络新闻会上,发言人不仅接受媒体的采访,还要回答来自天南海北的网民的提问。提问的面更广,问题内容也与传统新闻会不同。如上海市首次网上新闻会上,媒体记者的重点是围绕“科教兴市”战略的宏观政策,而“临时记者”们则多涉及百姓实际利益的政策落实。在网络上,什么问题都有可能出现。因此,要扩大舆情调查范围,对公众和媒体关心的问题都进行充分地准备,以便更好地解答提问。

根据内容,选择该地域最能影响受众的网络媒体。虽然互联网的传播无地域之分,但是,受众对新闻内容和网络媒体的选择,是有地域区分的。如北京网民会关注“千龙网”,而上海的网民则更关注“东方网”。所以,网上新闻是传播的无地域性和内容的有地域性的统一。新闻工作要充分发挥互联网在传播上较少受地域限制的优势,增强声音,扩大影响,同时也要注重内容的区域性,选择好的网络媒体,加强针对性。有关国内外有影响的新闻事件,可选择在国内有影响的网络媒体,而涉及到地方重要事件的,则要慎重选择合适的地方性网络媒体。

掌握网络特性,合理安排程序,多安排几个发言人。网上新闻具有网络空间大的优点,可容纳更多的内容和资料。因此,在新闻时,可根据具体情况,把相关资料都做成背景文件供记者阅读,直接进入问、答阶段,节省时间。

网络的特点在于网络空间大、即时性强,信息者有充分的空间,记者和网民也有充分的提问时间。传统新闻会上,记者提问和发言人回答是一对一的,一唱一和,有先有后。而网络新闻会上,记者和网民会瞬间提出几十个问题,发言人所面对的提问成倍增长,如果发言人安排的少,要做到及时回答非常困难。

因此,在网上新闻时,要注意掌握网上的特点,多安排几个与主题有相关背景的新闻发言人,灵活迅速地根据现场情况,进行解答和信息。

注意网络安全和技术特性,技术保障要过硬。网上新闻的安全性非常重要,因为网上的内容在线的网民都能看见,内容不当可能会引发政治和法律问题。

因此,办好网络新闻会需要有良好的技术保证,维护好系统运行,不要在新闻时出现系统崩溃的局面。在技术细节上,也要根据网络特性多加考虑。如在用户进入直播界面时,要分别设置多媒体直播、图文直播、音视频直播等多种模式,让用户根据自己的硬件设施和阅读需要进行选择;在新闻页面刷新速度上,也最好设置成自动、手动两档,让用户根据情况自己设置、调节。否则,可能给会双方带来极大不便,影响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