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环境整治方案策划

环境整治方案策划

环境整治方案策划

环境整治方案策划范文第1篇

关键词:土地整治;规划方案;评价大纲;监测跟踪

中图分类号:DF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土地整治作为解决我国当前土地利用问题的主要手段之一,其本质是在时间和空间上对区域内的土地整治活动进行安排与协调。对土地整治规划进行环境影响评价,是土地利用相关规划体系自身不断完善的客观要求,也是贯彻落实环评法、规划环评条例和国家对保护生态环境这一国策的需要。土地整治活动的开展对区域土地利用状况必然会造成一定影响,进而影响到区域内环境状况。

1土地整治规划环境影响评价

程序规划的编制过程是一个较规范的决策过程,可以从规范决策过程的角度来分析规划的编制过程。在决策过程中贯穿规划的相关评价活动,这样才能协调规划环评的程序。规范性决策学要求按科学的程序规范和方法规范来制定决策,决策的制定过程分为确定问题所在,提出决策的目标、发现、探索和拟定各种可能的备选方案和从各种备选方案中选出最合适的方案3个阶段。确定决策目标是决策的前提,拟定备选方案是决策的基础,方案的选择则是决策的关键[1]。根据上述理论,可将土地整治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程序分为4 个阶段:制定评价大纲、评价实施、评价总结和监测跟踪。

1.1 制定评价大纲

1.1.1 规划方案的初步分析

包括对土地整治规划的层次性、目标、作用对象、涉及领域、实施区域与时段等进行初步研究。

1.1.2 规划区域内基础资料的收集与现场调查

收集规划区内以及可能影响到区域内的自然、社会、经济等基础资料,需要时进行现场调查。1.1.3相关规划的类比与分析 包括该规划的编制与实施所依据的法律、法规、政策等相关内容,了解该规划编制的目标、背景等情况。

1.1.4 环境影响识别

为了确定土地整治规划对未来造成的环境影响,是进行环境影响预测和评价的前期性基础,也是保证环境影响评价可行性和有效性的关键环节。包括识别规划目标、指标、方案的主要环境问题和环境影响,并且主要有两方面的内容:①确定所有预期的环境影响或相关的环境影响因子与规划之间的关系;②识别出较为关键的环境影响。

1.1.5 确定环境目标,选择评价标准

以环境影响识别为基础,结合调查的情况以及涉及部门或区域的环境保护目标,借鉴相关研究成果,通过理论分析、专家咨询、公众参与等多种形式,初步确定环境指标,并在后续工作中补充、完善和调整。根据现行的环境标准值、区域环境背景值,通过上述各种方式,确定评价标准。

1.2 评价实施

1.2.1 采集评价信息

根据初步确定的环境目标、评价标准,利用多种调查手段,全面收集相关资料。

1.2.2 环境影响的分析、预测和评价 该部分是整个影响评价的核心。预测内容主要有土地整治结构与规划调整、土地整治空间布局调整和重点项目实施的直接或间接的环境影响及其规划方案影响下的可持续发展能力。预测方法一般有类比分析法、投入产出数学模型法、系统动力学法、情景分析法等[2-3]。同时,对土地整治规划方案的主要环境影响进行分析与评价,可采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法,一般有加权比较法、对比评价法、层次分析法、费用效益分析法和环境承载力分析法等。

1.2.3 评价结论

按照下列形式中的 1 项给出评价结论:可以接受这一规划;修正本方案或制定补救措施;接受 1 个或几个替代方案;否定该规划。

1.3 评价总结

1.3.1编制报告书

报告书既是对整个评价工作过程的总结,又是其成果的体现,应该全面、客观、概括地反映评价的全部工作。

1.3.2 编制工作总结

由于土地整治规划环境影响评价工作在我国刚刚起步,因此每次评价工作完成后的总结对于检验评价方法,完善评价的理论体系和指导以后的工作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该项工作主要是对评价活动的成功经验、不足之处以及有待探索的一些问题等方面进行总结。

1.4监测跟踪

首先利用现有环境标准和监测系统,监测土地整治规划实施后对环境的影响,并通过专家咨询和公众参与等方式,监督规划实施后的环境影响。然后,在此基础上,评价规划实施后的实际环境影响,其评价内容主要有环境影响评价及其建议的减缓措施是否得到了贯彻实施,同时确定为进一步提高规划的环境效益所需的改进措施并总结该规划环境影响评价中得到的经验和教训。

2 不同类型土地整治规划对环境的影响

土地整治包括开发未利用土地、调整用地结构、提高土地集约利用率、归并农村居民点、恢复利用废弃土地和道路、沟渠、林网等综合建设等方面内容,可以分为农用地整治、农村建设用地整治、未利用地整治和土地复垦等类型。土地整治对社会、经济和生态等环境都有影响。在评价过程中的特异性和对社会、经济和生态环境影响的指标构建,是土地整治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的关键环节[4]。

2.1 农用地和农村建设用地整治可能引起的环境影响

零星土地的归并、村庄的搬迁合并和道路渠林的规划可改善农村生活环境,增加土地利用率,提高经济产出,也可能导致农村景观异质性减少,破碎度减小,破坏自然生态系统的连贯性,导致生态环境恶化;土地利用结构的调整,可能引起系统中气候因素、水资源、水文及地质变化;以改良土壤、农膜使用、喷施农药、化肥、灌溉为措施的提高耕地生产效率的手段,易引发耕地污染、地下水体污染及地力下降等环境及耕地质量问题。

2.2 未利用地整治可能引发的环境影响

提高经济产出,可能导致土地本身的沙化、水土流失及土壤的盐渍化问题,影响并导致周围外部环境问题,诸如自然淡水体减少、环境质量恶化、水质富营养化、泥沙含量加大和淤积、水生物减少、水文环境恶化、洪涝灾害频发或海洋环境恶化等。

2.3 土地复垦可能引发的环境影响

改善当地环境,提高经济产出,可能导致矿山废弃地复垦,如使用污染的客土可能引起耕地二次污染[5];灾害地复垦可能引起当地抗灾害能力减弱;建设施工破坏地复垦可能引起土地的污染及地力下降等问题。

3土地整治规划对环境影响的评价指标的建立

3.1 社会环境影响指标

在获得经济及生态环境影响的基础上,从社会角度看,为实现社会发展目标所作贡献与影响的程度(表1)。

3.2 经济环境影响指标

从投资者的角度,可以用投资综合效益(静态)指标法和投资综合效益(动态)指标法进行分析。其中投资综合效益(静态)指标法的主要衡量指标包括投资效益率和投资回收期;投资综合效益(动态)指标法主要衡量指标包括内部报酬率、净现值、益本比和动态投资回收期。从农户的角度,主要用耕地整治面积的产投比提高量来判断土地整治后的经济环境效益[6]

3.3 生态环境影响指标表现为整理后自然生态系统中各构成要素的组合、相互关系等(表 2)。

4结语

分析、预算和评价不同规划方案的环境影响,选定最优方案拟定相关对策和措施,有利于对土地整治对象的环境保护、生物多样性的保护和加强后续管理等相关政策和措施。通过分析规划实施可能对相关区域环境产生的影响,提出预防或者减轻不良环境影响的对策和措施,可得出土地整治环境影响评价的结论。随着社会经济、土地整治工作的不断发展和相关法律、法规等的完善,土地整治规划环境影响评价也将深入开展,文中提出的土地整治规划环境影响评价内容、程序和相关指标还需根据实际工作的开展进一步探索完善。

参考文献:

[1] 罗明,张惠远. 土地整理及其生态环境影响综述[J]. 资源科学,2002(2):29.

[2]卞正富,路云阁.论土地规划的环境影响评价[J].中国土地科学,2004,18(2):21- 28.

[3]杨海泉,张健,杨在贵.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07,35(24):7569- 7570,7592.

[4]杨晓燕.环境视角下的土地整理:土地开发整理规划的战略环境影响评价[M].上海:上海远东出版社,2009.

环境整治方案策划范文第2篇

    论文关键词:区域环境评价;新经济开发;REIA;污染物预防

    一、区域环境评价的概念

    从1979年中国实施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制度至今,其相关制度在保护自然环境、防治污染、协调开发建设和环境保护方面就一直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经济建设的迅猛发展,带动了众多区域性开发建设项目的发展,例如经济开发区、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旅游度假区及边贸开发区等,使多个建设项目在相同地区,相近时间陆续开展。届时,如果对各建设项目进行逐个环境影响评价(EIA),就不能准确预测最终的环境变化,不能显示区域开发的总体环境影响,进而导致无法采取合理的环境保护对策,使环境质量目标的实现落空。故而,应当将这类开发建设项目看作一个整体,综合考虑全部区域开发的建设行为,开展区域开发环境影响评价,即区域环境影响评价(REIA)。从理论上说,REIA可归入战略性环境影响评价(SEIA或SEA)的范畴。

    二、区域环境影响评价的类型

    为了达到即定的目标和要求,依照评价的性质、行政区划、区域类型、环境要素等,可以把REIA划分成多种类型,与开发建设项目息息相关的常见类型有:

    (一)新经济开发区环境影响评价

    实行对外开放政策以来,我国在沿海省市开辟了一系列新经济开发区。这些经济区一般都有各自的经济发展规划,有的制定了区域环境规划,因此,应该开展相应的区域环境影响评价。

    (二)现有城市发展的环境影响评价

    我国发展经济的特点之一是:依托现有工业基地,以骨干企业为主体,利用它们的经济基础和技术优势进行新建、扩建和技术改造,以扩大再生产,从而形成了许多以大型企业为主的老工业开发区(如东北老工业基地)。这些开发区的建设普遍都需制定相应的环境规划,做好区域环境影响评价。

    三、区域环境影响评价的作用

    (一)区域环境影响评价是环保部门进行区域发展综合决策的有效途径

    进行区域环境影响评价,就是在制定区域开发建设决策之前,对区域资源开发利用的合理性、自然环境、生态系统的现状和目标、区域环境承载力、区域废弃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度以及污染防治措施等方面进行论证和评估。按区域可持续发展要求,调整区域的总体发展规划,为产业的合理布局和环境功能的科学规划提供有效依据,为区域经济建设持续、健康、快速的发展提供保障,真正将环境保护做为区域开发综合决策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区域环境影响评价是实现污染物排放总量有效控制的重要保证

    单一建设项目的EIA,使合理确定区域污染物总量控制目标成为空谈;因为评价范围小,导致许多单项环评无法对区域大气和地表水环境容量进行估算。而区域环评却能对确定的区域,着眼于整体,根据区域环境规划与保护目标、功能区的划分、区域环境质量和区域污染源状况来研究区域环境容量和环境承载能力,较准确地制定区域污染物总量控制计划,为实现总量控制奠定基础。

    (三)区域环境影响评价为污染物有效集中控制创造了条件

    对污染物进行集中控制和综合治理是兼经济合理性和技术可行性为一体的污染综合防治措施。单项建设项目环评虽说能把拟建项目的环境污染防治措施的技术经济可行性充分的诠释,但对区域环境综合治理和污染集中控制只能提出宏观建议。在这方面,区域环境影响评价有其优越性,即可根据区域产业结构、工业布局和总量控制目标,对区域开发建设活动进行有效的整体规划,应用“工业生态原理”,在循环经济理念的指导下,使一个项目排出的废物成为另一个项目的原料,实现区域内资源的充分利用;在上述基础上,再提出统筹治理和基础设施规划方案(包括污染集中控制方案),为区域污水集中处理与资源化、以及推行集中供气供热工程创造条件。

    (四)有利于识别不良的累积效应并在区域范围采取对策

    单个建设项目的EIA难以从整体上分析其与区域过去、现在和将来的开发建设所产生的累积效应。REIA有可能比较确切和全面地分辨区域各时段的开发对资源、生态系统和人类生活可能产生的恶性累积反应,进而提出针对性对策,加以预防和消除。

    四、区域环境影响评价的目的和意义

    一般而言,区域环境影响评价是在区域开发规划纲要制定之后和区域开发规划方案实施之前。实际上,区域开发规划设计方案的制定和环境影响报告书(EIS)的制定是一个同期,互补的过程,环境影响评价随着区域开发规划的启动就同时介入了,以区域环境特征等因素为基准,综合区域开发性质、布局和规划,进而编制出区域开发规划方案,评价每一个方案,并提出修改意见,分析修改后的方案的环境影响度,最终达到协助形成区域经济发展与区域环境保护协调的区域开发规划和区域环境管理规划的目标,促进整个区域可持续性开发。

    区域环境影响评价在区域开发规划与区域环境管理中的地位和作用,决定了区域开发活动的环境影响评价的重要意义:

    (一)从宏观角度上说,区域环境影响评价对区域开发活动的选址、规模、性质的经济技术可行性进行的考虑分析可以避免决策的重大失误,尽可能的减少对区域自然生态资源和环境的损害。

    (二)区域环境影响评价是区域开发各功能的合理布局、入区项目的优化选择等决策的有效依据。

环境整治方案策划范文第3篇

为进一步加大环保工作力度,推进环保工作重点从污染控制转向全面治理,集聚人力、财力、物力重点解决群众反映强烈、污染严重的突出环境问题,不断改善环境质量,促进经济、社会与环境协调发展。汕头市人民政府于近日颁布实施了《汕头市治污保洁工程实施方案》,计划到2010年,全市投资52.25亿元建设包括污水处理、流域综合整治等37个治污保洁重点工程项目。方案确立了近远期目标,即:到20*年,全市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基本得到控制,环境综合指数达到80分以上;环境质量基本达到相应环境功能区标准,空气污染指数小于100,全市酸雨频率降低到35%以内,地表水水质达标率95%以上,饮用水源水质达标率98%以上,声环境质量进一步好转;城市生活污水集中处理率达到60%以上;妥善处理医疗废物、危险废物和生活垃圾,城镇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80%以上,医疗危险废物集中达标处置率达90%,工业危险废物安全处置率100%;全市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削减10%;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35%;中心市区的创模成果得到巩固和提高,新建市区各项创模指标如期达标。到2010年,城市环境基础设施完善,城市生活污水集中处理率达70%以上,城镇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100%,80%以上县(区)建成生态县(区),全市建成国家生态市。为确保目标的实现,方案明确了市环保、经贸、林业、建设城管、水利、海事、宣传、发展计划、科技、公安、财政、规划国土、物价等部门的责职和分工,要求市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把治污保洁工程纳入当地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年度计划,制定有利于环境保护的经济政策,实现环保投入的多元化。方案同时确立了重大决策环境影响评价、环境与发展联席会议、环境与发展科学咨询、重大决策监督与责任追究制度,要求市各级政府结合环境保护责任考核加强对治污保洁工作的监督检查。

全面启动练江流域环境综合整治——“治污保洁方案”报道一

练江流域的整治是本次治污保洁工程的重头戏,汕头市治污保洁方案对此做了详细规划,制定五项措施推进整治:一是严格控制工业污染。限制印染、造纸等行业的发展和流域内新建水污染型项目,取缔“十五小”和“新六小”企业。实行污染物总量控制,推行污染物全面达标工作和重污染企业停产治理。二是狠抓城镇污水处理设施建设。至20*年底,建成潮阳棉城、和平污水处理厂一期工程和潮南峡山、两英污水处理厂的一期工程等污水处理设施,增加污水处理能力15.1万吨/日;至2010年底,建成以上4座污水处理设施二期工程及谷饶、贵屿、铜盂、沙陇、井都、成田、田心、司马浦、陈店、仙城、胪岗等地11座新建污水处理厂,增加污水处理能力28.77万吨/日。三是推进城镇生活垃圾处理设施建设步伐,实现农村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至20*年底,建成潮阳、潮南两个区级生活垃圾卫生填埋场,垃圾处理能力达700吨/日;至20*年底,建成13个镇级生活垃圾集中填埋场,全面实现垃圾的安全处置。四是实施河道整治。改造练江截洪工程为可调控分洪水利设施,利用海门湾桥闸外潮水清污;对练江河道进行清淤清障,加大江水流量、流速,定期清理江面水浮莲,恢复练江的自净能力,逐步改变污染面貌。五是深化贵屿镇环境污染整治。加大“三个禁止”力度,严把固体废物进口关,取缔无证经营,实施固体废物集中经营加工,拆解污染集中治理,大力发展无污染或少污染产业。

环境整治方案策划范文第4篇

[关键词]环境与发展,综合决策,内涵特征,现状意义

一、环境与发展综合决策的内涵

(一)环境与发展综合决策的概念

决策是现代管理学的一个重要概念。决策,就是决定政策、策略和办法;它是在若干可供选择的方案中作出选择。它是为了实现某一特定目标,借助一定的科学手段和方法,从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可行方案中,选择一个最优方案并组织实施的全部行为过程。本文探讨的环境与发展综合决策主要是是行政决策。行政决策是指行政机关及其领导人员针对所要解决的问题,依据政策和法律,对未来活动的方向、目标、原则以及程序、途径、措施所作出的选择决定。

环境与发展综合决策就是在决策中,正确处理环境与发展决策,贯彻可持续发展战略,把经济规律和生态规律结合起来,对经济发展、社会发展和环境保护统筹规划,合理安排,全面考虑,实现最佳的经济效益、社会效应和环境效益。环境与发展综合决策,是指在决策过程中对环境、经济和社会发展进行统筹兼顾、综合平衡,科学决策。

环境与发展综合决策的制度是环境、经济、社会这三方面可持续发展和协调发展原则在决策上的制度化、程序化、具体化、科学化、法制化。

综合决策制度是对经济利益、社会利益和环境利益的协调,是尽可能地保持和维护最佳的综合利益和效益,是代内公平和代际公平的结合,即是对代内人类利益和代际人类利益的兼顾。

(二)实施环境与发展综合决策的内在要求

环境保护是实现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实施环境与发展综合决策要求各级领导干部必须把环境保护意识贯穿于领导决策的全过程。在重大决策时一定要充分考虑环境与资源的承载能力,既要遵循经济规律,又要考虑生态规律,预防因产业结构或规划布局不合理造成新的环境问题。实施该项制度,要求兼顾国家、集体和个人利益,正确处理眼前利益、局部利益与长远、整体利益,照顾、调整各个方面的权益。在制定区域开发和资源开发、城市发展、行业发展等宏观规划,调整产业结构、制定产业政策、进行生产力布局和资源优化配置等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政策和计划时,应当考虑环境和资源的承载能力。环境与发展综合决策的内在要求是:

1.要求坚持经济社会发展与环境资源保护相协调,把经济建设、城乡建设和环境建设同步规划、同步实施、同步发展,统一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力争最佳综合效益。

可持续发展已涉及到各级立法、政策制定和在决策中对环境保护和发展的综合考虑。在统一的市场经济体制下,环境保护与经济、社会发展是一个统一联系的整体。经济建设、城乡建设和环境建设相互关联、相互促进、相互制约。要对经济建设、城乡建设、环境建设等各项工作进行统筹安排、全面部署,通过计划的综合平衡,保证环境保护与其他工作的比例适当,协调发展。环境与发展综合决策的重要目的就是经济建设、城乡建设、环境建设同步规划、同步实施、同步发展,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环境效益的统一与最大化。强调综合决策和综合平衡,要求各级政府在进行经济、社会发展重大决策过程中,必须对环境保护与经济、社会发展加以全面考虑,统筹兼顾、综合平衡、科学决策。

2.各级领导干部和综合决策部门应该认真贯彻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遵循经济、社会与环境协调发展原则,遵循生态规律和自然规律、以及防治结合、综合整治的原则。应该将综合决策与环境计划、规划、区域综合开发整治、城市环境综合整治结合起来,将人口、资源与环境结合起来,将经济建设、城乡建设和环境建设结合起来。

将环境资源的开发、利用与保护与改善结合起来,认真搞好规划工作、计划综合平衡工作,生产力布局等全局性工作。为了保障环境与发展的综合决策,应坚持综合考察、综合评估、综合开发、综合利用、综合整治的方针。在一个行政区或自然区,应该对该区域内的所有社会和自然资源进行综合考虑。

3.要把环境保护作为计划工作的一个指导思想,把环境保护切实纳入国民经济发展计划,并加强计划管理。

坚持将环境保护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实施国家指导下的宏观调控与管理,逐步增加对环境保护的投入,使环境保护与各项建设事业统筹兼顾,协调发展。在制定国土总体规划时,要统一、综合考虑其开发、利用、保护、治理、管理等问题,应对国土资源开发利用,保护治理做出合理安排,使社会经济的发展同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

要制定科学的合理开发资源、能源的规划、保护环境的规划、节约资源能源的规划和综合治理环境污染与环境破坏的方案,制定有利于保护环境的产业结构、资源利用、产品开发、区域建设、财政税收、能源分配、商品交换等各项政策。

4.要建立健全的环境政策体系、环境法规体系和环境资源管理制度体系。规划、开发、利用、保护、改善环境资源管理体制,强化环境资源的考察、调查、评价、信息、统计、监测、登记许可、现场检查等各种监督管理制度,加强行政监督管理和执法,从行政管理组织和法律制度上保障综合决策的实施。

5.建立完善综合决策的法律保障机制。颁布完善环境保护的法律法规,把环境保护建立在法制的基础上,不断完善环境法律体系,严格执法程序,加大执法力度,保证环境法律法规的有效实施。为了搞好综合决策,各级人民政府应该建立重大决策的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决策科学咨询制度、决策的部门会审制度、决策的公众参与制度、决策的监督与责任追究制度、决策的教育培训制度等有关的综合决策制度。

二、环境与发展综合决策的特征

“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和社会问题的日趋复杂,使得社会对决策科学化、民主化的追求成为时代的要求。在这种潮流的冲击下,决策体制、方法和过程都在不断地发生变化,出现了个人决策向群体决策发展、定性决策向定量决策发展、单目标决策向多目标决策发展、决策者管理者研究制定政策向政策研究机构研究论证政策发展等现象。”环境与发展综合决策集中体现现代行政决策的发展趋势。

(1)环境与发展综合决策具有多学科、多领域、多政策、交叉性、渗透性、综合性的特征综合决策涉及到许多领域,有政治的、经济的、民族的、法律的、环境的等各个领域的问题。

涉及到政治学、经济学、社会学、管理学、决策学、法学、环境学等许多学科领域。不是像传统的决策凭着领导人个人的知识、经验、才智就可以解决问题的,不能凭单一学科就能解决问题。而需要集众家所长,要融会多学科的知识,提供全方位的视角,作出科学的系统的论证才能做出科学的决策。

(2)它具有更大的信息吞吐量

决策不能靠经验所能胜任,做好综合决策,要大量获取新知识、掌握新理论。对环境与发展的各种因素和条件加以考虑,把握事物发展的来龙去脉,影响环境的各种制约关系。复杂环境问题具有多因子、全方位,既有眼前问题,又有未来问题,既有现时损害,又有潜伏性、长期性损害,既有局部损害、又有全局损害,必须根据大量的材料知识、信息进行综合分析、判断、选择最优方案。

(3)具有多目标多功能综合决策的性质

传统的决策许多是一个目标、一种功能的决策,而环境与发展综合决策具有多目标决策的特点,如三峡工程,有防洪、防旱、发电、航运、水产、旅游等多种目标、多因素和多功能,有利与弊、优与劣的权衡。有当代利益又有后代利益,有环境问题、也有经济、政治、文化问题,还有移民问题,许多因素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相互制约的。还得考虑国力负担、经济上是否合理、技术上是否可行、如何解决战时防护、对生态环境的影响、能否找到另一种替代解决方案等一系列重大政策问题。

例如,对三峡工程的决策就是环境与发展综合决策的范例。1986年原水电部集中全国各方面专家412人,分14个专题进行论证。经过三年努力,14个专家组完成专题论证报告,1991年8月国务院三峡工程审查委员会召开全体会议,通过了三峡工程可行性报告的审查意见,认为三峡工程建设是必要的,技术是可行的,经济是合理的,对环境生态保护也采取了相应措施。1992年1月国务院审议了审查委员会的审查意见,同意兴建三峡工程。1992年4月3日,第七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通过了《关于兴建长江三峡工程的决议》。最后确定采用三斗坪段方案,水库正常蓄水位175米,坝顶高185米和一级开发、一次建设、分期蓄水、连续移民的建设方案。

(4)着眼于更加广阔的背景

环境与发展综合决策面临广阔的背景,有地理环境、国土资源、经济发展、地域风情、旅游文化等,涉及到人们的眼前利益、长远利益,要考虑当代利益、更要考虑子孙后代利益,既要考虑代内公平、又要考虑代际公平,要面向现在,更要面向遥远的未来。如南水北调工程、西气东输工程、淮河流域综合整治工程、西部大开发战略等涉及到政治、经济、文化、民族等广阔的社会背景,关系到地区利益、民族利益和国家利益,眼前利益、长远利益,经济利益和生态利益;当代利益和后代利益。牵一发而动全身,必须权衡利益,通盘考虑,综合平衡,统筹兼顾。更需要战略眼光,高瞻远瞩,高屋建瓴,面向未来。

(5)强调公众参与性和决策民主化、科学化

自然资源、生态环境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本条件、前提和基础,它涉及到各家各户和全体人民的切身利益。环境保护事业的成功也有赖于公众的积极参与、监督。公众参与也是公民维护自己环境权益的重要保证和手段,它是环境民主原则的体现和落实。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公众对环境的质量越来越高,要求环境清洁优美、舒适宜人,公众参与环境活动、环境决策、监督的热情会高涨,呼唤决策更加民主化、科学化。

决策的民主化、科学化程度是社会文明进步的标志,也是世界进步的潮流,必须顺应时代潮流,增加决策的透明度,保障公民的环境知情权、参政议政权。

三、环境与发展综合决策的适用范围

强调综合决策和综合平衡,要求各级政府在进行经济、社会发展重大决策过程中,必须对环境保护与经济、社会发展加以全面考虑、统筹兼顾、综合平衡、科学决策。

1996年8月国务院《关于环境保护若干问题的决定》规定:“各级政府在进行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决策中,必须对环境保护与经济、社会发展加以全面考虑、统筹兼顾、综合平衡、科学决策。在制定区域开发和资源开发、城市发展、行业发展等宏观规划,调整产业结构、调整产品结构、制定产业政策、进行生产力布局和资源优化配置等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政策和计划时,应考虑环境和资源的承载能力。”

(一)立法上:制定、修改完善环境与发展的综合决策相关的法律、法规、部门规章、地方性法规、地方规章及其他规范性文件应该考虑环境因素、环境影响。

制定有效的法律法规框架,使环境与发展政策成为行动的重要手段。如建议制定《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与发展综合决策条例》,或《关于加强环境与发展综合决策的办法》等。

(二)在制定国民经济、社会发展战略规划、方针上实行综合决策,把环境保护和维护生态平衡纳入经济发展总体战略和总体规划中,从宏观上实行环境与发展综合决策,全面贯彻可持续发展战略。在重大计划决策中,把环境保护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之中。

2000年11月国务院发《全国生态环境保护纲要》在“建立生态环境保护综合决策机制”中,要求“要把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规划纳入各级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长远规划和年度计划,保证各级政府对生态环境保护的投入。”要建立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的审计制度,确保投入与产出的合理性和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统一。

十六大报告指出:“必须把可持续发展放在十分突出的地位,坚持计划生育、保护环境和保护资源的基本国策。稳定低生育水平。合理开发和节约使用各种自然资源。抓紧解决部分地区水资源短缺问题,兴建南水北调工程。实施海洋开发,搞好国土资源综合整治。树立全民环保意识,搞好生态保护和建设。”

(三)在政策、规划和管理的各个层次上对环境与发展问题进行综合决策

制定政策、规划和管理的各个层次,对中央政府来讲,应根据本国的国情和规划能力,制定全面、科学、可行的规划,将环境资源工作作为国家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一个战略问题和重要任务,加强国家计划的宏观调控,制定和执行宏观调控政策,发挥规划的统筹安排、协调平衡、引导和约束功能。

《中国21世纪议程》指出:“我国现有的发展战略、政策、规划和管理机制难以满足可持续发展的要求,需要在制定总体发展战略、目标和采取重大行动中,充分体现可持续发展思想,实现人口、经济、社会、生态和环境协调发展。”

(四)编制国土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城市总体规划、城市化规划、区域开发、开发区建设、流域规划等实行综合决策。例如,编制城市总体规划,调整城市功能布局。依据《环境保护法》第22条规定:“制定城市规划,应当确定保护改善环境的目标和任务。”《城市规划法》规定,在编制城市总体规划时,把保护和改善城市生态环境、防治污染和其他公害等环境保护内容纳入城市总体规划。许多城市根据总体规划的要求,在老区改造和新区开发中,按照城市功能分区,调整工业布局,加大工业污染防治力度,改变工厂和居民混杂状况,从生产和生活两个方面控制城市环境污染,建成一大批布局合理、社会服务功能齐全的住宅小区。

(五)在制定工业、农业、林业、水利、牧业、交通、旅游、能源、城乡建设等部门或专项规划、计划、办法中贯彻综合决策。

(六)在制定产业政策、经济结构调整等重大经济、技术政策中实行综合决策。在制定产业政策和进行产业结构调整时,要把各种产业、各种产品的资源消耗和环境影响作为重要的因素考虑,发展质量效益型、科技先导型和资源节约型产业。

(七)在开展对外经济技术合作、引进外资的重大项目时实行综合决策

(八)可能对环境发展有重大影响的其他决策。如推广重大新技术、新能源、新材料、新产品、发展核电等对环境有重大的重大事项。重大基础设施建设、新建、改建、扩建重大对环境有影响的项目。

2002年6月通过,2003年1月施行的我国《清洁生产促进法》第18条规定:新建、改建和扩建项目应该进行环境影响评价,对原料使用、资源、消耗、资源综合利用以主污染物产生与处置等进行分析论证,优先采用资源利用率高以及污染物产生量少的清洁生产技术、工艺和设备。

在决策中,使用有效的经济手段,促进环境与发展相协调。合理定价资源,建立环境与经济综合核算制度,将环境和自然资源纳入国民经济核算体系,征收环境税费、资源补偿费、排污收费,要将环境成本纳入各项经济分析决策过程,使有关统计指标和价格反映经济活动所造成的资源和环境价值,以便综合反映发展的可持续性。改变过去无偿使用环境并将环境成本转嫁给社会的做法。

要扩展和完善现行的国民经济核算体系,以便在国民经济中综合考虑环境与社会因素等。在决策要使经济政策要与环境政策相协调,应将环境社会效益纳入经济活动的成本-效益的评估之中。经济发展部门应充分考虑到社会环境成本。在评估经济成就、政绩时,应考虑付出的环境和资源的代价。要从激励机制与约束机制上解决“短期经济行为。”

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指导方针中“坚持经济和社会协调发展。”高度重视人口、资源、生态和环境问题,抓紧解决好粮食、水、石油等战略资源问题,把贯彻可持续发展战略提高到一个新水平。

环境整治方案策划范文第5篇

一、总体要求

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在乡党委、政府的统一领导、上级部门的指导和干部群众的共同努力下,群策群力,用两到三年的时间内,将集镇打造成设施配套齐全、街面整洁靓丽、河道水流清澈、人居环境优美的山区特色集镇。

二、基本原则

(一)坚持规划先行原则。在服从集镇总体规划前提下,据乡党委、政府确定的工程项目,委托专业公司进行规划设计,制定初步设计方案。

(二)坚持民主决策原则。对每个具体实施项目,广泛征求集镇居民、干部群众的意见,按照成熟一个实施一个的原则进行整治或建设。

(三)坚持阳光操作原则。严格按上级要求,坚持公开、公平、公正,确定施工单位。同时,加强工程监理,强化社会监督,确保工程建设质量。

(四)坚持量力而行原则。结合集镇现状和财力水平,实事求是,不贪大求洋,只求美观适用,力争化小钱办大事,建设群众满意工程。

(五)坚持稳步实施原则。按照先急后缓的方针,排定具体实施项目,制定建设时间表,稳步推进,有序实施,确保成效。

三、工程项目

集镇综合整治大致范围:沿224县道,从零公里起至中学入口处止。按照净化、绿化、亮化、美化的要求,主要实施以下五大工程:

(一)街面整治工程。主要是拆除临街违章商棚和建筑,统一规划临街商牌。具体实施方案另行制定。

(二)街道整修工程。主要是布置下水道,整修人行道,改造道路,划出标线,设置路牌,添置路灯和消防栓,设置垃圾箱,进行街道绿化,建设公共绿化带。具体实施方案另行制定。

(三)河道整治工程。主要是整修河堤,疏浚河道,分段构筑拦水小坝,使集镇内河道形成水面,形成“小桥流水”的意境。具体实施方案另行制定。

(四)设施配套工程。主要是配套建设1个公共停车场、1个公汽候车场、1个农副产品交易市场、3个公共厕所、1个污水处理厂、1个垃圾集并房、1个垃圾填埋场。具体方案另行制定。

(五)环境管护工程。集镇垃圾实行袋装化,禁止乱丢乱扔和向河道倾倒。通过公开招标确定环卫保洁清运机构,每天对街道垃圾进行清扫,收集居民垃圾,转运单位垃圾,将垃圾清运到填埋场,对河道水面进行管护。具体方案另行制定。

四、实施步骤

集镇环境整治涉及面广,工作量大,任务繁重。要一项一项抓落实,一个问题一个问题解决,通过干部群众的共同努力,使集镇面貌得到彻底改观,与全乡经济社会发展要求相适应,与人民群众期望相一致。

(一)动员准备阶段(2011年11月1日至17日)。乡党委、政府成立集镇环境综合整治工作领导小组,印发集镇环境综合整治方案,明确整治工作目标、内容、步骤和工作要求,召开动员大会,安排部署综合整治工作。加强环境卫生宣传,设立镇容环卫宣传公益广告牌,利用宣传栏、黑板报、宣传单等形式宣传环境卫生、交通安全等知识,营造重视环卫、维护环境的社会氛围。

(二)组织实施阶段(2011年11月18日至2013年6月30日)。分项目制定实施方案或设计方案,组织力量,按照方案的内容、要求,全面开展整治工作。2011年11月20日至12月30日,拆除临街违章商棚和建筑,统一规划布置临街商牌;通过公开招标确定环卫保洁清运机构,每天对街道垃圾进行清扫,定时定点收集居民垃圾,转运单位垃圾,清运集镇垃圾。2012年上半年,实施街道整修工程。2011年12月至2012年12月,实施河道整治工程,配套建设公共停车场、公汽候车场、农产品交易市场、公共厕所和垃圾填埋场。2013年上半年建设污水处理厂。

(三)完善提高阶段(2013年下半年)。乡政府成立检查工作专班,按照相关标准要求,全面检查综合整治方案落实情况,建章立制,形成长效工作机制。

五、工作措施

(一)统一思想,提高认识。整治好集镇环境,是建设富裕、文明、和谐社会的内在要求,既有利于改善人居环境、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又有利于改变落后形象、展示乡的崭新风貌。集镇所在村、社区和乡直单位要充分认清开展这项工作的重要意义,把集镇环境综合整治作为新一届党委、政府的重点实事工程和民心工程,切实抓紧抓实抓好。

(二)广泛宣传,营造氛围。要充分发挥广播、宣传栏等媒体作用,全方位、多渠道地宣传开展集镇环境综合整治的目的、意义和实施办法,宣传新农村建设的有关法律法规和政策,激发广大居民群众积极支持、自觉参与环境综合整治,营造良好的环境综合整治工作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