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阅读教学中思维品质的培养

阅读教学中思维品质的培养

阅读教学中思维品质的培养

阅读教学中思维品质的培养范文第1篇

关键词:阅读教学 阅读能力 思维品质 教学策略

一、 引言

中学英语阅读教学在我国英语教学中一直占据重要地位,广大教师已经总结了丰富的经验,学者们也结合阅读理论提出了许多教学策略。在多年的英语阅读教学中笔者却发现一种现象:部分语言基础知识相对较好的学生却苦恼于自己的阅读水平始终没有大的突破。究其原因,发现他们在词汇量、长难句的分析等制约阅读水平的主要因素方面均没有问题。通过具体的错题分析,清晰地反映出思维品质方面的问题,但他们自己却浑然不知。其实,每个人的思维都表现出不同的特点:有的人思维内涵深刻;有的人思维灵活;有的人思维广阔。但很少有学生知道思维品质也是制约阅读理解能力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这也与传统教育模式有关。教师在阅读课教学中重视语言基础知识、词汇量、阅读技巧等方面的传授,而忽视了思维品质方面的训练。可以说当前的阅读教学突出的是认知、记忆型的教育,而不是思维、创造型的教育。

二、 思维品质在学生阅读能力中的反映

阅读是通过读者原有知识、篇章信息及文本信息的动态互动建构意义的过程。许多教师在阅读教学中努力探索发展学生思维的可行办法和有效途径,力求将阅读训练和思维训练结合起来,以期达到发展学生思维、培养学生能力的目的。众所周知,人的思维品质表现为思维的深刻性、灵活性、敏捷性、独创性和批判性。鉴于此,关于教师如何在阅读课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良好思维品质,本人结合自身的教学实践谈几点感悟:

1. 抽丝剥茧,培养思维的深刻性

思维的深刻性即思维活动的抽象程度和逻辑水平。涉及思维活动的广度、深度和难度。集中表现为在智力活动中深入思考问题,善于概括分类和抓住事物的本质及规律,能够在感性材料的基础上去伪存真,进而抓住事物的本质与内在联系,认识事物的规律性。如2010年北京高考卷阅读理解题B是封写给编辑的信。作者通过写这封信希望编辑知道记者到底需要的是什么?其中第3题是道推理判断题。根据选项和作者的说话口吻, B项和C项可排除。但误选D项的错误率很高。通览全文,没有任何一处明确的细节来确定作者的身份。主要依靠全文的最后一段来判断。从表面上看,这段文字只是一般性的表述,实际上作者已从人称代词our的措辞上有意识地透露了自己的身份是一位编辑。学生在此题的失误说明了一个重要的问题:高中生不擅长在整体语篇的基础上去探究掩盖在语言表层下面的深层信息。

2. 变换角度,培养思维的灵活性

思维的灵活性即思维的灵活程度,指遇到困难或障碍时善于打破陈规,灵活地改变思路,对一个问题能从不同角度和方面进行思考分析,能将学到的方法较好地进行学习的迁移和应用。如2011年广东高考卷阅读理解题A是篇阐明在动物界存在着弱肉强食、人类也不例外的议论文。文章通过引申、对比和举例论证的手法阐明了弱点往往会使人表现出仁慈的一面,从而助人为乐。其中第5题: Which of the following is the best title of this passage? A. A Wheelchair Experience. B. Weakness and Kindness. C. Weakness and Strength. D. A Driving Experience. 学生感到难度较大,错误率也较高。这类题型笔者常常教学生采用逆向思维的方法来解题,即假设四个选项为四篇文章的标题,你会怎么写?如此这般,学生的思路常常会豁然开朗。本题的选项A和D如果为标题,那文章必定是叙事的记叙文。而选项B和C的区别在于Kindness和Strength这两个关键词。在结合首段的主题句But I have found that my weakness Bring out the kindness in people. 就可以清晰地抓住全文的主旨:弱点往往会使人表现出仁慈的一面。

3. 一目十行,培养思维的敏捷性

思维敏捷性即思维活动的速度。它是以思维的深刻性和灵活性为前提,在处理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能够适应变化的情况来积极地思维并正确地判断。众所周知,阅读速度是阅读能力的重要组成。因此,针对不同体裁的文章,伴随着研究如何提升阅读速度的同时,也不能忽视思维的敏捷性能力的培养。否则就会带来答题正确率的下降。

三、 教学策略

1. 将思维能力的培养列为阅读课教学的主要目标之一

首先要注重问题设计。现代学习非常强调问题在学习活动中的重要性,强调课堂教学要出“事”、要有矛盾冲突。就阅读教学而言,要特别注意通过问题来进行学习,把问题看作是学习的动力、起点和贯穿学习过程中的主线并引导学生通过学习来生成问题,使学生的学习过程成为发现、提出、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过程。因此,阅读训练材料中一定要重视问题的设计。其次要强调适当的体验。从阅读教学角度讲,强调体验性,就是要鼓励学生在理论学习的指导下自主地选择阅读材料进行训练,有意识地通过大量题目的分析进行自我解读和理解。对由于思维品质方面的问题而导致的错误自主地进行分析、归纳、总结,从而自我提升思维品质。最后要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育如果不能想方设法使学生产生情绪高昂和智力振奋的内心状态而只是不动感情的脑力劳动,就会带来疲倦。”作为一名教师若能引导学生深入思考,潜在的创新思维就会被激发出来。因此要注意多角度、多方位地选择阅读材料,对阅读材料进行适当的拓展。精心设计问题使学生不单单停留在浅层信息的理解上,而是引导学生对阅读材料进行再造想象,培养创新思维,发展学生横向、逆向、联想等思维。语言表达能力是一种带有创造性的能力。启发和引导并给学生以足够的思维和思考空间并体现在阅读课的多种教学活动之中。

2. 思维能力的培养应成为阅读练习讲评课的主要目标

阅读练习讲评的目标除了解决陈述性和程序性知识及解题技巧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外,还应包含解题能力,特别是解题中的思维能力的培养。首先要通过归纳总结培养思维的深刻性。注意从个别的题例中概括出一般性的特征,以利学生举一反三;注意从个别的题例中归纳出共性的方法,使学生对常规问题形成基本的解题思路和方法,做到“解一题,会一类”。其次要通过变式拓展,培养学生思维的敏捷性。变式练习的实质就是把握住知识的本质特征不变,而适当变化知识的非本质特征。变式的常见角度有:对基本概念进行变式、对知识的使用条件(即语境)进行变式、对结论(题目的备选项)进行变式、对答题的思路方法进行变式和对题型进行变式等。最后要通过分析对比,培养学生思维的严密性。在评讲到典型题例时,可启发学生思考以下五个方面的内容:如何着手分析?为什么这么做?为何想到这样做?还有什么题也可以用这种方法做及该题还可以怎么变?从而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讲评疑难试题时,可展示学生共性的、典型的错误,让他们分析指导他们自查和自纠。通过这样的环节,力求使学生明白:错在哪里?错为何因?如何纠正?

四、 结语

影响阅读效率的因素有多种,而思维品质对其所产生的影响往往具有一定的隐蔽性,学生自我认识不足。这就有赖于教师有目的和有计划的指导。同时,每个人的思维具有不同的特点,有着不同的思维品质。因此,教师要正确地认识学生思维品质的个体差异性,在阅读训练的过程中指导学生扬长避短,让学生明白良好的思维品质是可以通过训练培养起来的。

参考文献:

1. Anthory, H. M, Person, P.D & Raphael, T.E. (1993) Reading Comprehension: A selected review. In L.M.Cleary & M.D. Linn (Eds), Linguistics for Teachers. New York: McGraw Hill.

2. 杜学增.英语阅读的方法和技能[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7.

3. 刘丹丹.中国英语学习者的阅读策略研究[J].外语界,2002(6).

阅读教学中思维品质的培养范文第2篇

一、语文阅读教学中学生批判性思维能力发展现状

当前我国学生的问题意识缺失,思维极缺逻辑性和求证性,忽视思维工具的运用,创造性思维更是无从谈起。在阅读中表现在对文本的观点解读单一,批判性思维和发散性思维举步维艰。这源于课堂教学中教学目标的迷失和教学模式的僵化,传统的注入式教学模式过于关注字词句篇的知识性、技巧性,过于强调教材、教师的权威,忽略了学生对文本解读、自主建构的可能性。

然而新课改浪潮下语文阅读教学改革形势下,一些语文阅读教学矫枉过正,结果滑向了 “僵化”的对立面――思维的“泛化”,导致批判性思维缺失,这一点尚未引起人们足够的重视。批判性思维培养学生在阅读中树立深思熟虑的思考态度,尤其是理智的怀疑和反思态度,它强调从实践和具体分析中产生知识和能力,反对空洞、单调、抽象的思想和讨论方式。有些教师把阅读课上成是教师的演讲课或是学生的“自由交谈课”,学生在课堂上的讨论信口开河,无的放失,这种脱离文本主旨,游离文本语境的天马行空式的“独特体验”,就是对文本的误读,也是对批判性思维的误解,它不仅严重偏离、曲解了文本原意和科学本质,而且还有可能出现价值观的偏离,从根本上扭曲了教学的方向和实质。这种现象,貌似鼓励学生进行批判性思维,实则使批判性思维走入误区,不利于学生智力和人格的全面发展。

二、语文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能力的必要性

在学习型社会,批判性思维是学生学会如何学习的必备素质。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可以有效增强学生对各种信息的辨别与区分能力,从而增强学生对新时代的适应性能力和社会竞争力。在语文阅读教学中培养批判性思维能力是引导学生对所学知识主动质疑,学生形成了较强的问题意识,具备了批判性思维能力才能辩证剖析问题。

批判性思维能力不仅是一种智力特征,更是一种人格特征和精神状态以及综合素质的体现,而语文教育具有工具性与人文性相统一的特点,语文阅读教学关注的是学生精神世界的建构,其中包括学生的人格发展、心理变化和精神塑造。学会批判与创新的过程,也是每个人自我完善的过程或者说是自我超越的过程。批判性思维除了提问、讨论、探究之外,还有追求知识、建构价值并进行评价的积极建构过程,最终从根本上铸造学生批判性思维的倾向和能力,培养学生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与理性精神。知识随着时间流逝可能被遗忘,但思维品质的培养会影响学生的一生。在语文阅读教学中培养批判性思维能力,这种能力和思维品质的发展同时又能积极作用于学生的学习过程,因此,思维品质的培养是教育的价值得以真正实现的理想途径。

三、基于批判性思维能力培养的语文阅读教学

1、遵循教学原则实施批判性思维训练

依据学生的心理特点和思维特点,语文阅读教学中实施批判性思维训练中应遵循三大原则,分别是:可控性原则、适度性原则和有效性原则。语文教师对整个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以及课堂气氛有一种熟练的掌握和控制,使思维的培育自始至终都在科学的理论指导之下而进行。此外,不能把批判性思维等同于简单的反弹琵琶或标新立异。在教学过程中,应鼓励学生超越习惯性的认识模式,综合运用语言知识和经验,超越自我,鼓励创新,敢于发表自己独到的见解,提高敏感的捕捉力和批判性思维能力。批判性思维也不只是局限于课堂学习上,而要把这种思维品质应用于实际生活和问题处理上,这样才发挥了这种思维品质的最大意义。

2、更新教学理念促进学生批判性思维能力的培养

为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能力,要求教师自身具有良好的自我认知能力,以及在认知水平基础上的不断自我完善、学习和自我提高,在教学上充分考虑学生的接受水平,运用批判性思维进行阅读教学,学生受到潜移默化的熏陶,就会逐渐形成批判性思维的习惯。阅读教学要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从观念转变上,需纠正阅读取向的偏失和创设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在内容选择上需选好切入点。在阅读教学过程中通过质疑、辨析、想象、比较等具体的方法策略来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的能力,使课堂教学达到预期的设计效果。然而,无论哪种教学方法的应用,都不应该偏离以学生为主体地位的指导思想,只有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承认,学生的个性才能得到尊重,学习动机才能被激发。

3、重塑语文阅读教学中思维培养的教学目标

根据美国教育家布卢姆等人对目标的分类法,语文阅读教学的目标应该包括“认知、情感、技能”三个层面。教学中要尊重学生在阅读过程中的独特体验,引导学生感悟和思考。指导学生不轻易地接受任何成见,养成把每一个结论都看作是一个值得反思的问题的习惯。语文阅读教学的目的不仅在于指导学生知道读什么,为什么读,怎么读,还要跳出阅读材料之外对阅读材料各方面,运用学生自己的眼光进行冷静思考与鉴赏,发表独立见解,尤其是带有批判、创造性的建立自己的独特感悟。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实现“阅读期待”,真正地提高阅读素养,培养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拓展思维空间,进而批判地阅读人生和社会,追求更加自由、独立的思想境界。当学生形成了一定的批判性思维的习惯、具备了一定批判性思维能力后,对文本具备了批判鉴赏能力,就能在阅读中做出正确评价,进而提高阅读教学质量。

阅读教学中思维品质的培养范文第3篇

阅读是理解和探寻作品的主旨和内容,即作品所传达出的所有信息,阅读的全过程是一个主体经客体(作品)达至另一个主体的过程。我们不难把阅读分为两个层面:1.理解过程。文字是一个符号系统,理解过程就是通过眼睛对文字的注视,输入大脑,再经过大脑对文字这一符号系统进行解码,还原为意义系统的过程。2.内化过程。理解不等于被阅读者所内化,即“建构”,这涉及作者对其所理解的内容的认同程度、感知程度等。

阅读时时刻刻离不开思维,科学研究也证明了思维在阅读中所起的决定性作用。美国人M.A.汀克尔在他的研究成果中说:“在极大多数情况下,阅读时用于眼睛移动的时间仅有5%,其余的时间都用于思维。”不难理解,思维本身便是伴随着人类语言的出现和发展而出现和发展的,因为文字的出现,更需要人类进行识记、想象和推理等一系列思维活动,而文字要达到它所承载的功用,只能通过阅读来实现。于是,我们不难看出,阅读涉及思维的每一个层面。

思维是一个认知过程,其目的是把握客观事物,并实现不同程度的内化。思维根据所达到的不同深度,可以分为这样几个步骤:感觉、知觉、表象、想象、推理、归纳、理解和情感。在具体思维过程中,这些步骤并不都是相互衔接的,甚至不是每个步骤都会出现,有些步骤是伴随着另外一些步骤同时出现的。例如情感过程就可以伴随着思维的整个过程;形象思维自始至终伴随着表象等等。可以看出,思维过程是一个复杂的心理过程,而阅读过程就是一个不断思考的过程,涉及各种思维方式,与思维相关的过程也都与阅读有关,同时,个体的思维品质也决定着阅读能力的高低。现以阅读过程的进展为序分析一下阅读与思维的关系:

一、对文字及其内容的感知

文字是阅读的对象,对文字的感知是阅读行为和过程的开始。“阅读时,随着视点的游移,从字到词,从词到句,文字符号被感知而变为语言的信息输入大脑。经过大脑第二信号系统语言机制的辨识、翻译和读解,便获得了对语言文字表层意义的理解。”在这一过程中,主体对文字的认识仅仅是感性的,甚至是片面的和残缺的。主体与文字接触,通过大脑,将文字进行“解密”,“解密”的过程就是与生活中已有的经验和形象相对应的过程。不难看出,对文字感知的过程对阅读具有决定性意义,这一过程的完成水平也将决定整个阅读过程效率的高低。如果这一过程完成得出色,就不仅仅是对文字及其内容的感知,而已经伴随着理性思维的展开。

二、对文字内容的理解

阅读的目的不在于对文字及其内容的感性认识,而在于内化。要达到内化,首先要做到对文字及其内容的理解,理解的过程便是一个完整和典型意义上的思维过程。要达到理解,通常情况下会经过概括、推理、分析、反应等步骤,理解过程中的这几个步骤并非线性呈现的,阅读能力强、具有丰富阅读经验的阅读者,有时可能会省略概括过程;有的阅读者在阅读文字时,其推理和分析,甚至反应过程都是同步进行的。

三、对文学作品的审美性理解

语文教学的独特性和艰巨性就体现在它所承载的大量教学任务,例如具体到文学作品的阅读上便表现为,不仅要对学生的一般思维能力进行培养,还要对学生进行审美思维能力的培养。审美功能是文学作品最重要的功能,对文学作品的美感把握程度体现了阅读者对文学作品的理解程度。审美过程包括审美感知、审美想象、审美情感和审美判断。而审美判断的任务是针对作品的美感分析,这是审美活动中较为高级的过程。

阅读教学中包含了任务繁重的思维训练,面对如此繁重的任务,教育者往往不知所措,如何在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最重要的一点是,教育者必须在理念上高度重视在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具体来说,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一、明确阅读与思维的关系

教育者只有在明确了思维在阅读过程中所起的主导作用,才能重视在阅读教学中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在传统的语文阅读教学中,阅读教学最为重视的往往是知识的传输,包括语言学知识及与阅读内容相关的知识。当然这在语文教学中是必要的,但如果阅读教学只剩下这些,就会变成死水一潭。教育的一个功能就在于发掘学生的潜能,如果将某一具有多种发展倾向的领域演变为某种单一模式,教育就起了反作用,这是相当危险的,对于学生来说更是灾难。传统的语文阅读教学的另一个倾向是对文本的模式化分析,例如过分重视段落的划分、中心思想的归纳等。表面上看,这是在对学生进行思维能力的培养(比如归纳能力),事实上教育者在这一过程中并没有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主观意识。因为学生的思维过程是复杂的,不是机械的,模式化的思维训练方法只能使学生的思维僵化,对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是极其危险的陷阱。因而,只有教育者正确认识思维与阅读的关系,才会在阅读教学中把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提高到一个准确的高度。

二、全面理解阅读中的思维过程

教育者必须全面而深刻地理解阅读过程中的思维,不能将培养思维能力仅仅理解为理性思维能力的培养,将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过程简化为培养学生的归纳和推理能力。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不仅仅要着眼于思维能力培养的操作过程,还必须着眼于与思维相关的心理过程,例如学生专注的品质及其培养等等。只有教育者对阅读中的思维达到了全面而深刻的理解,才能在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过程中没有偏废,抵达阅读的最佳状态。

三、心系学生个体

教育者在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思维时,要考虑不同的学生个体思维能力和发展水平的差异,从而做到因材施教,为每个学生提供公平的发展机遇。不同学生的思维方式是不同的,例如在小学高年级我们就会发现这样一个现象:男生大都善于逻辑思维,而女生相对善于形象思维。因而在阅读中教育者要尽量考虑到这种个体差异,不善形象思维者多让他们作描述性叙述,不善理性思维者多引导他们将问题引向深入。同样,不同的学生在思维发展水平上也是有差异的,教育者要根据不同个体的思维发展水平和潜力,使用不同的教学方法。

四、把握能力培养重点

教育者必须通过梳理学生整体的思维水平,明确在阅读中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重点。由于传统语文阅读教学的惯性,阅读教学中早已承担了过多的理性思维培养的目标。因而,在现今的语文阅读教学中,要将学生的形象思维、灵感思维、审美思维提高到一个新的高度。

参考资料:

阅读教学中思维品质的培养范文第4篇

“思维是能力的核心”。小学生在语文阅读活动中所形成的阅读能力,集中表现在敏捷性、灵活性、深刻性、独创性四种思维品质中。由于思维深刻性品质在培养上存在突变期,又是思维品质的基础,所以在阅读教学中抓住学生思维品质深刻性的培养,是提高阅读能力的突破口,也是“四、四式”模式构建的理论前提。

二、目标

该模式旨在教师指导下,通过小学生独立的阅读过程来发展思维能力,尤其是思维深刻性品质,掌握自能阅读的方法。

三、结构序列

1、表意理解阶段:粗读感知模仿训练。强调教师范读与学生仿读及有要求的默读。用电教媒体创设情境,激感,调动思维。

2、内涵理解阶段:细读生疑变式训练。要求学生在默读或朗读中不断生疑,开展讨论。用电教媒体突破教学重难点。

3、整体理解阶段:评读概括综合训练。指导学生边读边议,边议边听,边听边评。概括全文中心。用电教媒体培养思维的抽象和概括能力。

4、创新理解阶段:点读拓思引申训练。挖掘可发散思维点或在有争议处引导学生拓宽思路,产生新意。用电教媒体引导学生定向思维、逆向思维、求异思维,把握文章整体,深入理解内容。

“四读”和“四练”构成了阅读教学课程,故称“四、四式”阅读电化教学模式。

四、实现条件

1、该模式适用于小学中高年级的语文阅读学习。2、教师要因材施教、因人施教。3、教师需事先设计有一定深度和指导意义的问题,并鼓励学生在阅读中质疑。4借助电教媒体的直观性和形象性。

5、师生处于协作关系。

五、特点

1、该模式对学生的阅读明确提出了内涵、整体、创新三种较高的理解水平作为学习和教学目标,教师指向明确,学生的学习构成梯度。

2、该模式强调电教媒体对学生思维培养的作用。

阅读教学中思维品质的培养范文第5篇

目前,高中英语课程改革的热点是“核心素养”,核心素养已经成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时刻注意的问题。英语课堂的核心素养主要包括以下四个方面分别是:学习能力、思维品质、语言能力和文化意识。学习英语的前提是具有语言能力,目的是培养学生学习能力,培养学生的价值取向是文化品格,培养学生的心智特征是思维品质。高中英语阅读教学过程中有助于提高学生语言交流和运用能力,能提高学生思维品质和思维能力。

1. 教师可以采用创设情境教学模式,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教师可以根据英语阅读的有关内容,有针对性地创设教学情境,在情境中让学生学习到新知识,训练他们语言交流能力,在交流过程中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从而有助于提高学生语言交流能力和学习能力。教师在阅读教学过程中为了纠正学生英语语调和语音可以采用蚓缃萄У哪J剑让学生通过英语阅读了解文章中的内容,针对文章内容教师可以组织学生扮演不同的角色,对人物有一个全面的认识和了解,只有这样才能理解剧本的主题思想。教师可以创设戏剧的框架,但是里面的内容需要学生进行填充,并让学生扮演一些角色。表演之后对自己的角色进行客观的评价。戏剧表演过程中可以锻炼学生团结意识和合作能力。在戏剧表演的过程中可以增加一些独白或者对舞台的说明以此来加深学生印象。表演结束后,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继续发挥想象力续写故事,不仅可以让他们充分了解戏剧中的故事情节,而且也可以培养他们的创造和思维能力。

2. 教师可以采用思维引领的方法,培养学生思维品质

教师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过程中,扮演引领者,组织者的角色,一定要对学生思想领域的引导工作。教师在开展英语阅读教学过程中,教师向学生提问问题时,在学生不能回答上来的情况下,教师不能直接告诉学生正确答案,而是需要耐心引导学生,引导学生思维,让他们知道解题思路。在英语阅读中如果遇到感性的内容,可以采用诗歌的教学模式,它有助于培养学生想象力。学生可以利用自己优美的嗓音进行朗诵英文文章,通过描述一个特定场景、一件事情,来激发学生无限的想象力。例如:教师在讲解《Summer》时可以和学生互动,向他们提问“Whether the writer likes summer or not and why?”让学生体会作者的感受,让他们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在自己的脑海里勾画一个场景,深刻领会作者想要表达的情感。

3. 教师可以采用情感体验的方法,培养学生文化意识

情感体验就是在开展英语阅读的过程中挑选一些适合学生学习的英文阅读材料,提高学生的核心素养,这些素材能和自己的生活经验结合起来,以便于对这些素材进行全方面的讲解,而且鼓励学生将这些内在的东西通过语言表达出来,以便于向大家展示自己的感受,让自己对一事物的理解在教师的指导下得以升华,逐渐形成自己的文化意识。教师在开展英语阅读教学过程中可以向学生讲解不同背景下的文化,让学生感受到不同文化之间的区别,有助于培养学生文化意识。教师在开展阅读教学过程中可以设计一些有意义的教学环节,例如:内心独白,夸张渲染等等,以便于引起学生兴趣,培养他们自主学习意识和能力。

4. 教师通过问题导学来提高学生语言运用能力

问题导学就是教师培养学生核心素养时,可以采用一系列的教学方式,例如:回答问题、思考问题、提出问题、评价问题等等。例如:在英语阅读里面有些是有关诗歌朗诵的部分,通过寥寥数字来展现作者的心理感受和当时的意境。在讲解《Summer》过程中,教师可以向学生发起提问,提问学生“What does the writer think of his brother? What does the writer think of summer?”有些学生回答 “His brother is his friend and enemy.” 每个学生面对这个问题都有不同的理解,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可以做好引导工作,要鼓励学生进行多方面理解,对于不同的理解教师不能打击学生,应该充分给予他们尊重和指导,引导他们详细观察并且分析cinquain的特征。

5. 结语

高中学校开展英语阅读教学的最终目的是为了让学生掌握知识,以便于他们更好地发展。英语教学的最终价值是为了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思维品质。教师在开展阅读教学过程中可以训练和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核心素养的精神应该贯穿于英语阅读教学的始终,在教学过程中提高学生的语言能力和文化品格、思维能力,让他们成为社会上有用的人才。

[1] 冀小婷. 英语学科核心素养培养的实现途径[J]. 天津师范大学学报(基础教育版), 2016(09).

[2] 李明远, 彭华清. 英语阅读教学中学生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J]. 教学与管理, 2013(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