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水路运输安全性

水路运输安全性

水路运输安全性

水路运输安全性范文第1篇

关键词:铁路运输;安全管理;策略探讨

1加强铁路运输安全管理的重要性

铁路运输以及其运输过程中的安全性一直是社会关注的焦点,近些年时常出现关于铁路运输事故的国内外新闻报道,每一次都引发极大的社会舆论,可见铁路运输安全已经成为了社会公众最迫切希望解决的事项。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铁路交通布局日臻完善,铁路网贯穿全国主要区域,铁路运输也成为了我国交通运输体系中的重要组成,无论是对支撑国民经济发展还是对我国的战略布局都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其运输安全不仅关乎财物安全更关乎到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更关乎到社会稳定和国家安全,所以加强铁路运输安全管理也是我国政府及铁路运输企业的重要社会责任。

2影响我国铁路运输安全的主要因素

大量的铁路运输事故显示,影响铁路运输安全的因素是多方面的,主要涉及人为因素、环境因素以及技术设备等因素,具体体现如下。

2.1人为因素

所谓人为因素即是指人的主观因素,在铁路运输中具体指运输管理人员和操作人员缺乏安全责任意识,忽略运输安全管理工作。首先铁路运输企业内部安全运输管理制度不完善,管理工作没有落实到位,职工的操作不规范,主动安全意识不强,没有对相关运输风险项进行提前防控,如运输前的列车安全检查、运输中的安全状态监测,运输后的技术保养和维护等。其次缺乏有效的运输安全监督考核,对铁路运输职工的职业约束性不强。另外不重视对职工进行运输安全教育和职业技术培训,管理人员的安全管理水平不足,应急处置能力较差,无法规避运输过程中的安全风险。

2.2铁路运输设备因素

铁路运输设备包括列车、轨道、路线、站点等内容,这些设备设施如果存在故障或设计不合理都会影响到铁路运输的安全性。近年来我国加大铁路运输建设力度,新修和整改贯通了多个铁路运输线,形成了一个全覆盖的铁路运输网,同时列车也逐步更新换代。但是铁路安全防护、运输过程管理、沿线风险监控与处置等工作的难度也随之增大,容易出现停运、晚点、瘫痪甚至是出轨等事故。

2.3自然环境因素

铁路运输虽然具有全天候、开放性、高稳定性、低成本等特点,但其运输作业也会多受自然条件的影响,包括天气情况、地形环境等,尤其是极端天气或地质灾害导致的暴雪、冰冻、地震、隧道坍塌等都会严重影响正常运输工作和运输安全性。

3铁路运输安全管理的主要措施

3.1提高铁路运输调度水平

运输调度是对铁路运输资源的科学规划和合理安排,是铁路运输安全管理中的关键内容。我国人口基数大,选择铁路出行的群众众多,目前我国铁路运输存在的一个主要问题便是运输需求不平衡,运输资源分配不合理,某些线路长期处于高负荷或严重超负荷的工作状态,运输安全性不高,而某些线路处于低运输状态,这就造成铁路资源的极大浪费和整体运输安全水平低下的问题,而改变现状的关键在于提升运力和科学调度。首先,要持续加强铁路建设,补齐运输短板,加强线路之间的联结和通达性,提高铁路的运输能力;其次,以专业团队进行运输调度管理,对铁路运输中的各类信息进行科学分析,合理规划和安排运输资源,提升调度管理的应急能力,加强控制管理的水平,以确保实现铁路运输的快速运转。

3.2强化内部管理机制

铁路运输安全除了与设施设备管理等客观因素有关外,还和管理人员、操作人员的职业能力和专业技术等有极大的关系,加强内部管理重点在于加强人员管理,需要做好几个方面:第一提升职工的安全责任意识,需要定期组织运输安全知识培训和职业道德教育,让运输操作人员和管理人员都树立高度的责任意识,自觉加强安全管理;第二加强铁路运输企业的内部调整,铁路运输企业属于国有性质,为防止行政过度干预运输业务,管理中应做到政企分离,进一步提升铁路运输管理的独立性和及时性。同时加强对运输过程中的监督管理,要求运输人员严格执行安全管理规章制度,严格按照安全运输的技术规范来开展工作,发现风险苗头要及时处理并上报,切实履行好自身职责。组建专门的安全检查和督导小组,对铁路运输全线进行抽查和巡查,对于安全意识低下且屡教不改者予以严肃惩处。第三,全面提高员工的综合素质。当前铁路改革逐步深入,铁路运输大面积提速,各类先进技术装备投入使用,铁路安全运输也面临着新的考验,所以既要重视铁路运输职工的思政教育,又要加强其职业技术培训。铁路运输企业应积极搭建各种职业技术培训平台,创造各类培训教育机会,尽快让职工掌握新技术、新设备的操作和使用,提高技术业务素质,更好地适应新的铁路运输环境和安全运输要求。

3.3建立铁路安全运输预警管理系统

首先,加强对自然灾害进行监测与预报。无论是列车还是线路都会受到自然环境的巨大影响,某些线路建在地形较复杂的区域,运输中列车要穿越气候恶劣地带,这些复杂地形和恶劣气候都会直接影响到铁路运输的安全性。建立安全运输预警系统,与气象部门和地质管理部门以及交通管理部门相连通,可对铁路沿线的环境状况有一个全面掌控,便于根据实际情况安排运输调运工作,从而有效规避自然灾害给运输带来的损失。其次,加强对列车运行状态及治安环境的监控预警。一方面,铁路运输中列车高速行驶,如果列车某一系统出现严重的机械或电器故障,则可能导致列车停摆、运行不稳甚至失控出轨等,会带来不同程度的安全风险和事故损失。基于此为了保障铁路运输安全,除了要对在运列车提前进行技术安全检查和定期保养维护等工作外,还必须要对列车运行过程中的安全动态进行实时监管,要借助先进的安全自检系统中心和预警预报系统对列车各系统功能的工作状态进行监测管理,一旦发现故障信息,须及时予以处置,将风险损失降到最小。另一方面,因铁路运输客流量大、运输线路长,尤其是重大节庆时,铁路运输压力巨大,所以难免存在各种治安问题,如盗窃抢劫问题、拥挤踩踏问题、黄牛票问题、危险品运输问题等,这些因素都会影响到旅客的出行质量和生命安全。通过建立完善的铁路安全管理系统,将铁路运输系统内各职能机构和各个环节连接成一个体系,实现全天候、全角度监控管理,有效防控和及时处置各类违法犯罪、公共突发性事件,从而确保运输安全。

水路运输安全性范文第2篇

关键词:科技创新 交通运输 安全发展

交通运输安全是安全工作的重中之重,领导关切、社会关注、群众关心。交通运输部党组高度重视交通运输安全工作,明确提出了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要集中力量加快推进“四个交通”发展,并指出要把安全发展理念贯穿于各领域、全过程,强化安全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建设,提高交通运输安全发展的防、管、控能力。如何切实发挥科技创新对交通运输安全工作的支撑和引领作用,是摆在每一位科技工作者面前的重大课题。

科技创新是提高安全发展水平的必然选择

现代科学技术为交通运输安全发展提供了很大的空间,特别是随着信息化和智能化技术的飞速发展,为在一定经济投入条件下,依靠科技创新提升交通运输安全管理水平提供了可能。美国、瑞典等西方发达国家在交通运输发展到一定阶段后,都先后提出了依靠科技创新和管理创新追求“零死亡”的交通运输安全发展战略。通过安全发展战略的实施,美国2011年实现了公路死亡率降至1人/亿车・英里的预期目标。欧美等西方发达国家的经验表明,科技创新是提高安全发展水平的必然选择。多年来,交通运输行业始终将促进安全发展作为科技创新的主攻方向,开展了一系列重大科研攻关,通过新技术、新工艺和新材料的科研攻关和推广应用,交通运输安全保障的能力和水平显著提升,安全生产形势持续稳定好转。当前,迫切需要深化对安全理论的认识,强化创新驱动安全发展上升到新的水平。

风险管理是提升安全治理能力的必然要求

安全是交通运输永恒的主题,是交通行业发展的基础,体现了以人为本、安全至上的价值追求。要用红线、底线思维来看待平安交通在“四个交通”中的重要位置。在一定的经济社会条件下,安全水平受到技术水平、经济投入、管理能力三个因素限制。而技术对提升安全水平有根本性作用,可在一定的经济投入下,大幅提升安全水平,还可对提升安全管理能力起到促进作用。

从现代安全理论来看,安全是相对的,风险是绝对的,安全和风险是一对互为存在前提的术语。安全是一种可接受的风险状态,而风险是事故发生的可能性和严重程度的组合。纵观国际上安全管理方式大致有四种类型,即事故理论支持的事后型安全管理方式、隐患理论支持的缺陷型安全管理方式、风险管理理论支持的风险型管理方式、系统原理支持的目标管理方式。风险管理理论支持的风险型管理方式,其管理的对象是风险,可事前通过加强管理、提高技术、加大投入对风险实施综合管理,克服缺乏定量分析、系统科学性有限、往往抓不住重点、控制效果难有保障等不足。当前,国外发达国家交通运输和国内如民航、电力等行业大多实行以风险为对象的安全管理方式。公路、水路行业在工程建设和造船等领域也已开始采用安全风险管理理论。依靠科技创新,加快构建起交通运输安全风险管理技术体系,全面将风险管理理论引入到交通运输各领域,是提升安全治理能力的必然要求。

扎实推进交通运输安全科技创新

要立足于交通运输行业特点,紧跟国际科技发展前沿,按照“以需求为导向、以应用为根本、以创新为核心”的要求,依靠科技创新,通过完善交通运输安全风险管理技术体系、攻克核心关键技术、推广先进适用科技成果并开展典型示范应用,加快将风险管理理念全面引入到公路、水路和城市交通运输安全管理中。

一是从典型案例分析入手,加快构建起交通运输安全风险管理技术体系。重点针对当前交通运输安全生产形势突出的领域,如在役长大桥梁和隧道运营、城市综合客运枢纽运营、城市轨道交通运营、跨海客运渡轮班线运营、跨省道路危险品运输、跨省长途客运班线运营等,依托典型工程和重点路线,深入“解剖麻雀”,开展案例分析,系统开展可能造成人员伤害、财产损失和环境生态破坏的安全风险辨识,开展安全风险定性和定量评估、安全风险防控和应急处置等,编制形成典型案例的安全风险辨识手册、风险评估技术指南和应急预案操作手册,逐步将风险管理理念引入到公路、水路和城市交通运输安全管理相关领域中,为形成可供行业复制推广的安全风险管理积累经验。之后,再将典型案例实施经验推广应用到其他类似工程和路线,从而构建起交通运输安全风险的管理技术体系。

二是着力突破核心技术,全面提升交通运输风险防控技术水平。围绕交通运输安全发展总体战略与目标,结合我国交通运输科技发展现状及国外最新发展趋势,通过协同创新、开放创新,集中全国优势科研资源,重点针对制约公路、水路和城市交通运输安全发展中的关键技术难题,从系统安全、设施安全、运输安全、应急保障四个方面,加强科技需求梳理,凝练重大科研任务,集中攻克交通运输安全科技创新中基础性、战略性、前沿性科学问题和共性技术难题,切实为提高交通运输安全应急处置能力提供技术支撑。

三是开展试点示范,加快形成交通运输安全风险防控典型示范效应。开展典型试点示范,将有利于调动地方政府和企业依靠科技创新提升交通运输安全管理水平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促进科技成果尽快转化为现实生产力。通过以点带面、点上突破、面上拓展,进一步巩固和深化交通运输安全科技创新成果的转化应用。遴选有代表性的项目、企业和区域开展科技示范,形成典型示范效应,为在全行业全面推广风险防控理论打下基础。

四是加强基地建设和人才培养,全面提高交通运输安全科技创新能力。科技创新基地是创新活动和人才培养的重要载体,要充分利用和整合现有资源,重点在系统安全、设施安全、运输安全和应急保障等四个领域,加强研发平台建设,促进产学研协同创新。同时,积极推动项目、基地和人才三位一体创新机制建立,强化交通运输安全科技创新领军人才和创新型团队培养,形成人才核心竞争力,为转变交通运输发展方式,加快推进“四个交通”发展,构建具有交通运输行业特色的安全科技创新体系打下基础。

水路运输安全性范文第3篇

《国内水路运输管理条例》(D2T简称“新水条”)已经2012年9月26日国务院第218次常务会议通过,国务院令第625号公布。根据“新水条”第46条规定,该行政法规于2013年1月1日起施行,同时1987年5月12日国务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水路运输管理条例》(以下简称“旧水条”)废止。

“新水条”与“旧水条”相比,有哪些新变化是业内外关心的热点。

立法目的的变化

立法目的是一部行政法规的方向,也是其终极目标,实质是行政法规的价值体现。“新水条”第1条规定:“为了规范国内水路运输经营行为,维护国内水路运输市场秩序,保障国内水路运输安全,促进国内水路运输业健康发展,制定本条例”与原“旧水条”第1条规定:“为加强水路运输管理,维护运输秩序,提高运输效益,特制定本条例”相比,其主要变化为:一是新增加了“保障国内水路运输安全”的内容,体现了政府公共安全保障的基本职能;二是取消了“提高运输效益”的内容,改为“促进国内水路运输业健康发展”,这显然是给政府在市场的角色定位为裁判,而不是运动员;三是将“加强水路运输管理”,改为“规范国内水路运输经营行为”,表现出政府从“管理型”向“服务型”政府转变。

调整范围和行政许可事项的变化

“旧水条”制定于1987年,当时水运市场刚刚形成且很不成熟,因此其调整范围较宽,表现为行政许可事项较多:设立水路运输企业、水路运输服务企业(包括从事代办运输手续、代办货物中转、代为组织货源的企业)以及水路运输企业以外的单位和个人从事营业性运输,均要行政许可,这在当时历史背景下是必要的。但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育,特别是2004年7月1日行政许可法实施,要求设定行政许可的事项为:直接涉及国家安全、公共安全、经济宏观调控、生态环境保护以及直接关系人身健康、生命财产安全等特定活动,需要按照法定条件予以批准的事项;有限自然资源开发利用、公共资源配置以及直接关系公共利益的特定行业的市场准入等,需要赋予特定权利的事项;提供公众服务并且直接关系公共利益的职业、行业,需要确定具备特殊信誉、特殊条件或者特殊技能等资格、资质的事项;直接关系公共安全、人身健康、生命财产安全的重要设备、设施、产品、物品,需要按照技术标准、技术规范,通过检验、检测、检疫等方式进行审定的事项;企业或者其他组织的设立等,需要确定主体资格的事项;要求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能够自主决定的;市场竞争机制能够有效调节的;行业组织或者中介机构能够自律管理的;行政机关采用事后监督等其他行政管理方式能够解决的,不设行政许可。

在此背景下,减少行政许可事项,重新界定水路运输法规调整范围显得十分必要。

2012年9月23日国发[2012]52号文《国务院关于第六批取消和调整行政审批项目的决定》公布,其附件1中取消了行政审批项目171项,其中第32项取消了国内水运货运、船舶审批。因此“新水条”第2条的调整范围虽然确定为:经营国内水路运输即始发港、挂靠港和目的港均在中华人民共和国管辖的通航水域内的经营性旅客运输和货物运输;经营水路运输辅助业务即为水路运输提供服务的船舶管理、船舶、水路旅客运输和水路货物运输等经营活动。但相应行政许可事项为:经营性旅客运输和货物运输;经营船舶管理。船舶、水路旅客运输业务改为备案管理。

水路运输管理部门法律地位的变化

“旧水条”第4条第2款“各地交通主管部门可以根据水路运输管理业务的实际情况,设置航运管理机构。”的规定,对航运管理机构的设置采取授权部门设置机构的立法方法。各地根据这一规定,陆续设立了事业性质的航运管理机构。“新水条”第4条第2款“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交通运输主管部门主管本行政区域的水路运输管理工作。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负责水路运输管理的部门或者机构(以下统称负责水路运输管理的部门)承担本条例规定的水路运输管理工作”的规定,其中“承担”是对水路运输管理部门的授权。之所以进行授权,主要是三个方面的原因。

一是上位法律的变化提出了要求。1996年10月1日《行政处罚法》实施,行政处罚法规定,事业单位实施行政处罚的主体资格要求是:法律、法规授权的具有管理公共事务职能的组织可以以自己的名义实施;如果没有法律、法规授权,只能采用委托实施的方式,即交通主管部门委托可以在法定权限内委托事业组织实施行政处罚,受委托组织在委托范围内,以委托行政机关名义实施行政处罚;不得再委托其他任何组织或者个人实施行政处罚。根据这些要求,各地交通主管部门开始委托航运管理机构实施行政处罚。2004年7月1日《行政许可法》实施,行政许可法取消了委托事业单位实施行政许可,只能采用行政机关委托行政机关实施的方法。根据这一要求,有的交通主管部门也开始取消委托航运管理机构实施行政许可,有的开始积极争取地方人大通过地方法规对航运管理机构进行授权为行政主体的实施方法。2012年1月1日《行政强制法》实施,行政强制法不再承认地方法规对事业单位行政强制主体地位。因此要求行政法规授权水路运输管理部门成为十分必要且紧迫的任务。

二是交通运输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提出了要求。2008年国家行政管理体制改革,交通运输行业开始实施大部门体制,城市交通、邮政、民用航空等与水路、公路运输开始陆续进入交通运输行业管理范围。根据决策执行监督三分离的要求,交通运输主管部门主要承担行政决策职能,其他运输方式由管理机构承担行政执行职能。因此要求行政法规授权水路运输管理部门成为行政公路体制改革的任务之一。

三是事业单位改革提出了要求。2011年3月23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分类推进事业单位改革的指导意见》,要求事业单位2015年之前分类改革,即在清理规范基础上,按照社会功能将现有事业单位划分为承担行政职能、从事生产经营活动和从事公益服务三个类别。对承担行政职能的,逐步将其行政职能划归行政机构或转为行政机构;对从事生产经营活动的,逐步将其转为企业;对从事公益服务的,继续将其保留在事业单位序列、强化其公益属性。今后,不再批准设立承担行政职能的事业单位和从事生产经营活动的事业单位。各地水路运输管理部门多数为事业单位、行政职能,因此属于承担行政职的事业单位,因此要求法律行政法规授权是改革的必要条件。

基本原则的变化

基本原则是一部行政法规的灵魂和统帅,其他条文都是这些基本原则的具体体现。“旧水条”第5条:“水路运输在国家计划指导下,实行地区、行业、部门多家经营的方针。保护正当竞争,制止非法经营。”和第6条:“从事水路运输和水路运输服务的单位和工人,必须遵守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及交通部的水路运输规章。”的规定,确定了“计划经济”、“保护正当竞争”、“守法”的基本原则,显然这是上个世纪八十年代的时代特征。

“新水条”第3条:“国家鼓励和保护水路运输市场的公平竞争,禁止垄断和不正当竞争行为。国家运用经济、技术政策等措施,支持和鼓励水路运输经营者实行规模化、集约化经营,促进水路运输行业结构调整;支持和鼓励水路运输经营者采用先进适用的水路运输设备和技术,保障运输安全,促进节约能源,减少污染物排放。国家保护水路运输经营者、旅客和货主的合法权益。”;第5条:“经营水路运输及其辅助业务,应当遵守法律、法规,诚实守信”的规定,基本原则改为:“三个鼓励”即鼓励保护公平竞争;鼓励规模化、集约化;鼓励科技,与过去基本原则相比突出了国家鼓励支持的方向;“两个促进”即促进水路运输行业结构调整;促进节约能源,与过去基本原则相比突出了节能减排;“一个保障”和“一个保护”即保障安全和保护合法权益,与过去基本原则相比突出了保障安全,保护旅客、货主合法权益。

结构体系的变化

依据国务院2011年10月27日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白皮书,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通过的法律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主干。解决的是国家发展中带有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和长期性的问题,是国家法制的基础,行政法规和地方性法规不得与法律相抵触。国务院的行政法规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行政法规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中具有重要地位,是将法律规定的相关制度具体化,是对法律的细化和补充。

“新水条”是国务院的,在国家法律体系中属于行政法规。由于目前水路运输的立法在法律层面尚属于空白,“新水条”要为水路运输的“法律”制定积累经验,因此“新水条”具有过渡性,这表现在:

一是“新水条”和《国际海运条例》共同调整水路运输关系。“旧水条”的全称为《中华人民共和国水路运输管理条例》,实际上“旧水条”第31条同时规定:“本条例不适用于国际航线水路运输和以排筏作为运输工具的水路运输。”这使得“旧水条”的名称涵盖范围大打折扣。这次“新水条”的全称为《国内水路运输管理条例》,其名称涵盖的是“国内水路运输”,这使“新水条”和《国际海运条例》的调整范围或者分工更清晰,两部行政法规共同调整水路运输关系。等条件成熟后,两部行政法规就可以合并为法律即《水路运输法》。

水路运输安全性范文第4篇

【关键词】输配电;运行;管理

作为电力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输配电线路分布范围非常广泛,所年地形地貌、环境气候复杂多样。随着现代电力系统功能日趋完善,系统结构日益复杂,自动化程度越来越高,而且现代电力系统正在向更高的电压等级、更远的输电距离和更大的容量等方向发展,这就对输配电线路运行的稳定性和可靠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提高输配电线路运行的稳定性,加强输配电线路的日常维护,提高输配电线路的管理水平就显得尤为重要。

1.输配电线路的特点和运行维护的难点

随着现代电力系统的不断发展,输配电线路的运行工况也越来越复杂,其运行特点可以归纳为如下几点:

(1)输配电线路涵盖区域广,气候条件复杂,既有高寒、高海拔地区,又有冬季严寒、夏季酷热、昼夜温差大的气候恶劣的地区,从设计、建设到维护管理难度都很大;

(2)现代输配电线路中所使用的塔架和杆塔很高、很宽,导致所占空间和占地面积都很大,而随着输电电压等级的不断升高,所用的绝缘子串越来越长,绝缘子片不仅数量越来越多,而且吨位也越来越大,直接增加了运行维护工作量;

(3)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对输配电系统的依赖程度越来越高,对输配电系统的运行可靠性提出了更高的标准;

(4)随着电力新材料、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的不断更新,对输配电线路维护管理人员的技术水平提出新的要求。

正是由于现代输配电线路有着诸多的特殊性,导致其在运行管理过程中存在着很多技术和管理上的难点,主要包括:

(1)随着输配电线路高度、宽度以及档距的增加,其发生雷击和绕击的可能性显著增加,因此防雷工作是现代输配电线路运行管理中需要引起高度重视的难点之一;

(2)对处于湿陷性场地的输配电线路而言,如突发大雨或河水冲刷,很有可能发生防沉土下陷进而导致散水坡损坏、塔架基础破损、地面下陷和基面不平等情况,给线路运行埋下隐患,加大了输配电线路的日常维护和管理的工作量;

(3)现代输配电线路塔架高度增加,而空气中液态水分含量随着高度的增加而升高,使得单位时间内向线路上输送的冷却水滴过多,线路经过重冰区的长度越长,覆冰就越严重,如2008年发生的南方雪灾冰冻天气对电力输配电线路造成的严重危害就足以说明了这一点,这也对线路日常运行维护和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2.提高输配电线路运行维护和管理水平的措施

从对现代输配电线路运行维护的特点和难点的介绍中不难看出,提高线路运行维护和管理水平是实现输配电线路稳定可靠运行的有力保证。具体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

(1)运行管理单位应积极参与输配电线路工程的规划和设计审查工作,并根据本地区的特点、运行经验提出相应的要求和建议;在输配电线路施工过程中,运行管理单位应选派经验丰富的维护和管理人员负责施工过程中的检查和验收工作,根据相关的施工和验收规定严把质量关。对于覆冰严重地段,线路必须严格按照相关规定设计,合理选择档距,对于容易发生舞动的路段应加装防舞动装置,以保证不留隐患。在新线路投入运行前,线路维护和管理单位应做好相应的准备工作,应根据规定配齐专业维护管理人员、专用交通工具、通讯设施、仪器仪表等装备;在新线路投入运行后的试运行期间,应加强巡视和检测,针对发现的问题应及时和设计、施工单位认真协同分析,积极处理。

(2)对运行中的输配电线路要按规定定期巡视,巡视过程中要走到位,不留检查死点,加强特定环境下导线腐蚀、抛股、断股的检查。对输配电线路巡视检中的金具、绝缘子串和其他各类辅助设施中不合格、老化的相关设备应当做好设备缺陷记录,及时汇报,并根据设备缺陷的严重程度进行分类,提出相应的处理意见,严格按照缺陷流程进行管理和更换,不留隐患。

对于近期内不会影响线路安全运行的一般设备缺陷,可列入正常的阶段性计划中安排处理;对于情况虽然比较严重使得线路处于不安全条件下运行但在一定时期内仍然可以维持线路运行的设备缺陷,应当在短期内消除,并加强巡视;对于随时都有可能导致事故发生使得线路处于非常不安全运行的设备缺陷,则要求尽快消除或者采用临时安全技术措施加以处理。需要指出的是,在导线振动的地方,金具容易发生因受振动而自行脱落的事故,在日常巡视过程中应仔细检查金具各个部件接触是否良好,同时对于大型的输配电线路,为提高维护和管理的效率,可采用红外、紫外检测以及热成像检测等先进技术,此类技术具有不停电、不取样、安全可靠、快速高效等特点,可极大地降低巡检人员的工作强度,同时提高线路维护和管理的效率。

(3)建立现代输配电预警系统,监测输配电线路周围大气环境污染值,气象参数值以及绝缘子表面的盐密值,塔架上的风速风向、雨量、风偏角、风偏间隙等,通过综合分析,使其在达到临界状态时能够先期报警。

(4)加强对输配电线路的信息收集,这是开展输配电线路维护和管理的基础。根据在线检测装置提供的线路运行参数,同时结合其他先进的检测手段可以方便地收集线路的运行信息,国内某些电力企业已经开始采用直升飞机进行信息的收集和巡视,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5)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做好工作票、消防、安全警示设施和安全工器具的管理工作。开展经常性、多样化的安全学习、宣传教育和岗位练兵活动,使得职工熟练掌握各自岗位的安全操作技术和安全作业标准,不断提高职工的安全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如开展安全日活动、开展自查自纠活动,坚持开展安全例会活动,定期反事故演习以及开展事故调查活动等。加强人员技能培训,结合实际,采取多种形式,开展有针对性的培训工作,如岗位练兵、定期技术问答、短期讲座、反事故演习、线路故障调查统计分析等活动,提高专业管理水平。开展电力宣传活动,加强对沿线群众的宣传和教导,提高其保护输配电线路的意识。

水路运输安全性范文第5篇

关键词:输电线路;运行故障;防治

中图分类号:TM621文献标识码: A

引言:输电线路属于电网系统的重要部分,由于所处环境比较特殊,经常出现运行故障,输电线路一旦发生运行故障,即会对电网系统造成运行负担,引发一系列的经济损失,严重时还会造成安全事故,无法快速恢复正常供电,制约电力系统正常运营。电力企业为确保输电线路的正常运行,积极规划输电线路运行中的故障,提出有效的防止措施,营造稳定、安全的输电环境,满足社会用电需求。

一、输电运行中存在的问题

1、电力输电线路跨越乡村民房的影响

在过去的几十年里,我国对跨越居民的输电线路管理严格,只有220kV及以下的线路才被允许跨接,并且对安全高度也有严格的管理。如今高楼大厦林立,跨接幅度加大,却没有同时提高输电线路的高度,存在安全隐患,影响输电的正常运行。

2、电力输电线路清障困难

改革开放之前的几十年,由于科技水平的落后、资金的匮乏与限制,与发达国家相比,输电线路设计上也有着很大的差距,并受到了严重限制,尤其在广大的农村、山区、林区,输电线路的杆塔高度受到限制,随着时间的流逝,林区和山区等地的树木高度已经增高,已经对输电线路的安全产生了严重的影响。

3、巡视难度非常大

我国幅员辽阔,国土面积世界第三,高海拔地区、山区、林地众多,因此,在高山密林等环境恶劣地区,铺设输电线路的难度和巡视难度也相应的增强,与欧美等发达国家采用直升机巡视工作的水平相比,我国现有的电力巡视水平还远远达不到,产生清障困难的原因主要有三点体现:(1)国家相关的法律法规对环境保护方面有着严格的规定,任何集体和个人不得随意砍伐树木;(2)气候环境恶劣;(3)杆塔经常设立在越山跨水地形险恶的地区;这些现状都影响了输电线路的巡视工作。

4、外力破坏的影响

近年来输电线路的安全事故愈来愈多,对电网的正常运行和维护工作产生了威胁,主要有天气的恶劣、气候的变换和人为因素三点。其中自然因素包括物理性、机械性的冲击;人为因素包括无意、故意两种。

二、输电线路运行故障的防治措施

电力企业根据输电线路的运行故障,提出有效的防治措施,以此提高输电线路的运行效率,满足社会用电需求。

2.1 防治雷击影响

电力企业根据输电线路实际的运行环境,提出有效的防治措施。首先电力企业规划雷击多发地带,分析以往输电线路遭受雷击影响的地点,明确定位雷击地点,熟悉雷击与输电线路的关系,合理划分雷击防治区域,根据雷击频率以及雷击影响规模,实行对应的防雷处理;然后运用现代先进的防雷措施,保护输电线路的运行安全,常见的避雷方式有:布设避雷线、安装避雷针,还可实行地线防雷,增加地面电阻,有效分流雷击干扰,电力企业利用可靠的防雷措施,构建防雷网,确保输电线路的运行安全;最后电力企业定期安排人员检查防雷网的效益,维护防雷网的全面性,提高防雷能力,有效解决雷击破坏,避免出现线路故障。

2.2 防治覆冰影响

电力企业结合覆冰影响,提出科学的解决措施[3]。如:(1)电力企业设计分布比较安全的输电线路,特别是在覆冰破坏强度高的地区,更是应该加强线路设计,降低覆冰影响,同时在覆冰季节初期,做好全面保护的工作,解决输电线路中的缺陷问题,形成稳定的保护系统,严谨防治覆冰,因为覆冰容易产生不均衡的受力,所以电力人员调整杆塔位置,促使其处于受力平衡的位置,避免载荷过度拉断输电线路;(2)电力企业采用先进的除冰技术,针对覆冰明显的输电线路,实行除冰处理,加快覆冰的熔化速度,排除覆冰影响,降低输电线路的故障发生率,目前,除冰技术的效果较为明显,各个地区加强除冰技术的应用力度,以此满足输电线路覆冰防治的需求;(3)电力企业安排人员在覆冰季节,制定覆冰防治方案,结合覆冰防御与治理,规划科学的处理方式,优化输电线路的运行环境。

2.3 防治外力影响

针对鸟类影响,电力企业可以在输电线路上安装惊鸟器、防鸟针等设备,保护输电线路的周边环境,尽量减少鸟类的活动频率,电力企业重点对输电线路的特殊部分进行保护,杜绝鸟类对输电线路的干扰,还可安排相关人员定期检查线路环境,如果发现鸟类筑巢,立即做妥善处理,既不要影响输电线路的运行,也不要对鸟类生存造成破坏。大风对输电线路的破坏力度较大,电力企业可采用加固措施处理,深入研究地区风向与风力,在风害地带实行强化保护,例如:某电力公司在风害多发部位,设置防风线,根据风向随时调整防风线,稳固杆塔地基,避免风向力度过大,破坏输电线路,引发一系列的线路故障。电力企业防治人力破坏,需加强巡视和立法,制止不法行为,严格禁止偷盗电缆的不法行为,保护输电线路的完整性。

三、输电线路的维护

为了输电线路能够正常运行,需要对其进行定期的维护和管理。其中,防雷击问题需要先对防雷技术进行深入研究,增加防雷击的措施,降低输电线路遭受雷击的可能性,进而减少跳闸事故的发生。同时,需要通过统计分析,明确雷击多发时间和多发地点,对雷电多发区域的线路进行重点维护。输电线路的维护原则是从实际出发,不能停留在简单的规章制度上,要落实维护输电线、进行线路检修工作,这也是提高输电线路管理水平的基础性工作,例如增加线路的巡视频率,定期清理线路周边过多的树枝等。对输电线路进行维护也是降低输电过程中无效能耗的重要手段。因为在输电线路中,会有一些输电装置由于绝缘性不良而出现漏电的现象。这种问题较为普遍,在输电线路中会发生无效的能源损耗,所以,只能通过对输电线进行维护,及时发现问题,降低漏电现象发生的概率。维护工作主要包括对线路的定期清理、变压器和断路器等设备的绝缘子和绝缘套的问题等。

将整个输电线路作为一个系统的工程进行分析,全面考虑整个输电系统的运行情况,根据输电线路经过区域的不同地势和不同气候环境,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尽最大可能减少输电线路周边的不良因素,同时,加装线路避雷器和接地电阻监测等,以降低雷电天气对输电线路造成的危害,从而降低雷击造成的永久性故障和跳闸率,以保证电力输送和设备运行情况良好。

结束语:

电力企业深入分析输电线路出现运行故障的原因,利用科学的防治措施,保障输电线路的安全运行,以此提升电网系统的整体水平。近几年,社会用电规模逐渐扩大,增加输电线路的供配电负担,电力企业只能通过有效的防治措施,才可优化输电线路的实际运行,避免出现线路故障,干扰电网系统的供配电,稳定电力市场,保障电力企业的经济效益。

参考文献:

[1] 刘维杰.探讨当前 输电线 路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中国新技术新产品,2011(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