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医养结合的内涵

医养结合的内涵

医养结合的内涵

医养结合的内涵范文第1篇

关键词:高等教育;高等医学教育;内涵发展;价值属性;路径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0717(2017)01-0015-06

在世界高等教育发展的大潮中,1990年代的高等教育爆炸式扩招使各国高等教育由传统的精英教育向大众化教育转变,不仅使高等教育陷入严峻的财政压力,给各国高等教育带来日趋激烈的教育资源和生源之争,而且使世界各国的高等教育均不同程度地陷入了发展困境,高等教育质量存在不同程度的下降。同样,随着扩招政策的实施,我国经历了多年的外延式发展以后,众多有识之士充分认识到高等教育从精英化向大众化转变带来的弊端。在经历多年的努力与呼吁之后,党的十再次提出“大力推进高等教育内涵发展”,这不仅是对今后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具体要求,也为高等医学教育指明了发展方向。高等医学教育作为普通高等教育的一种,既具有高等教育的共性,也具有其自身发展的特殊属性。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进入新常态和国家全面深化改革,高等医学教育迎来新一轮发展机遇。如何抓住高等医学教育自身的特殊性和发展规律,探索高等医学教育内涵发展的价值属性,并从实践层面构建促进高等医学教育内涵发展的基本路径,最终实现高等医学教育内涵式发展的根本目的,是当今医学教育界一个值得深入思考和不断探索的重大课题。

一、高等医学教育内涵发展研究评述

高等教育一直承担着人才培养、知识创新、文化传承和服务社会的重要任务,国内外理论界对高等教育内涵发展的研究与探索从未停止过,对高等医学教育内涵发展的研究同样如此。总体而言,西方医学高等教育在20世纪六七十年代和八九十年代经历过两次较大规模的调整,给高等医学教育内涵发展带来根本性的影响。而支撑这两次大规模调整的理论基础主要是西方研究者提出的“教育过度说”[1-2]与“大众高等教育说”[3-4]。“教育过度说”对高等教育的扩张持否定态度,其实质是坚持医学教育的精英性,它强调过度的扩张教育规模是对教育资源的极大浪费,容易造成求职者的资质高于实际的任职要求,医学教育的发展与经济需求不匹配;而“大众高等教育说”乃是基于描述性的角度考察高等医学教育的大众化对于社会发展和经济增长中所扮演的角色和产生的影响,强调高等医学教育是属于全社会的公共服务部门,高等医学教育的大众化是社会发展的需要。目前,经过不断摸索与总结后,西方国家在高等医学教育方面坚持走内涵发展之路,对高等医学人才的培养要求十分严格。

我国高等医学教育内涵式发展经历了两个阶段,从20世纪80年代主要通过学校内部扩招发展到始于90年代末的内涵式发展模式。在这一时期,内涵发展从最初的思想理念逐渐转变为一种发展模式和国家战略,高等医学教育内涵发展的理念内涵也不断丰富。许多研究者从不同角度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如于光从科学发展的系统观念解释了内涵式发展,将内涵式发展看作为注重规模、质量、结构和效益协调的科学发展模式[5];刘朝马则从高校的角度解释内涵式发展,强调高校通过挖掘自身的资源和潜力来实现内涵式发展的效益和质量[6];谢晓青则在刘朝马的基础上补充了大学精神和大学文化教育对于内涵式教育的核心作用[7];刘振天从哲学的角度指出,内涵式发展体现了科学的高等教育本质观和价值观,也是高等教育本质论、价值论和方法论的统一[8]。与外延发展强调数量和规模的增长的观点相比,内涵式发展则更加注重质量和效益的提升[9-11],也抓住了高等教育的本质属性,强调教育应从“量”的发展逐步回归到“质”的上升。两相比较,以往的外延式发展主要是以成本――效益为出发点来看待教育的发展过程,更确切地说,人们把外延式的发展解释为一个经济学问题,这在我国改革开放初期到90年代经济快速发展对高等教育人才的旺盛需求的事实中得以体现。然而,如果从教育学的角度而言,应该看到,医学高等教育的内涵式发展并不应被视作一个技术操作问题,抑或仅仅将学校作为实现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的工具。界定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的标准应该是,这种教育本身是否遵循了其内在发展规律,或者说内涵式发展的内在价值和外在目标是否能够统一,因为只有如此,才能实现医学高等教育内涵发展的最终目的。如果仅仅以外在目标为导向,那么往往容易造成高等教育内在价值受制于外在目标的外延式发展。

二、内涵发展与高等医学教育的逻辑关系

长期以来,高等教育与经济社会发展直接紧密关联,人们往往将高等教育视为社会的生产力,大学精神与独立人格对人才的成长有着不可替代的意义和价值。美国著名教育家杜威曾说过,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生长,教育即经验的不断改造[12]。事实上,o论是知识的传承还是教育本身,都必须坚持主体的自由和独立。高等医学教育的内涵式发展正好体现了杜威的这一论断,即医学高等教育自身主体的发展与其内在逻辑形成了统一。

1. 内涵发展的大学精神与高等医学教育的人道精神的统一。内涵发展强调追求高等教育内在价值和目的的统一,在某种意义上,也可理解为发扬大学精神来实现高等教育的内涵发展,这与高等医学教育中的人道主义精神一脉相承。何谓大学精神,陈寅恪曾以“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来概括。独立精神体现了学术批判和传承,是一种科学精神,而自由精神则保障了以人为本、尊重个体的人文关怀。大学精神的实现意味着政府不再垄断和支配高等教育的一切资源与活动,也不再以行政权力凌驾于学术权力之上。同样,高等医学教育从学术上而言,需要保持学术的独立批判性,从思想上而言,更要发扬博爱、济世的人道主义精神。因此,医学院校要致力于成为传承和弘扬博爱仁爱精神的地方,办成崇真、向善、求美的地方,始终致力于“照亮人性的美”。这不仅可以促进医学学科在学术上的繁荣与进步,更能体现高等医学教育的初衷,它是对人类躯体健康和心理健康的关怀,也是对人类生命的一种终极关怀。

2. 内涵发展的以人为本与高等医学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的统一。内涵式发展要求切实提升高校人才培养质量,办人民群众满意的高等教育,真正实现以人为本的内在要求。马克思曾指出,以人为本就是要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具体包括人的劳动活动、人的能力、人的社会关系及人的自由个性四个部分。而在高等医学教育的人才培养上同样也是以人为本为最终目的,注重培养医学生的道德品质、责任担当、实践能力及创新思想。第一,医学生的职业道德教育直接关系着病人的安危,这反映出人通过劳动既改造客观世界也改造自己,人在劳动的发展中获得自身的发展这一哲学观点;第二,医学生的社会担当观念象征着一种“济世”精神,这反映了人的社会关系决定了一个人能发展到什么程度,个人的全面发展就是其社会关系的全面发展;第三,医学生的实践能力体现在人的全面发展能力中,包括独立思考能力、分析能力、批评能力和发现解决问题的能力;第四,医学生的创新思想体现在人的自由个性的全面发展中,包括独立自主性、自觉能动性和独特创造性,其中创造性是个性的最高表现,医学生在学术和实践上的创新就源于这种人的创造性。

3. 群发展的特色打造与高等医学教育办学优势的统一。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应当是一种自主性的发展、创新性的发展、有个性的发展。面对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多样化、高质量的高等教育需求,不同的高校应该科学分析自身的历史和现状,通过合理的战略规划,凝练打造本校内涵式发展的办学方向,最终形成自己的发展特色。内涵式发展的特色打造同样适用于高等医学教育的办学优势。医学是一门门类庞大且复杂的系统学科,知识结构体系庞杂,不同民族和地区的医学体系都不相同。这要求各医学院校从实际出发,寻找适合自身发展的医学教育办学方式,尽量发挥自身有特色的专业领域的优势。如浙江大学医学院的生物医学、四川大学医学院的口腔医学、北京大学医学院的药学等,之所以能够在业界赢得盛誉,就是其自身优势与内涵发展相统一的结果。

三、高等医学教育内涵发展的价值属性

无论是在国内还是国际,教育与医疗一直是支撑社会公共服务的两大支柱,而医学教育集两大公共服务于一体,更加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高等医学教育一方面是医疗人才培养的载体,另一方面它也关系到医学学科的学术发展水平,从这一意义而言,高等医学教育内涵式发展充分体现出不同于普通高等教育的特殊价值属性。

1. 高等医学教育内涵发展的公共价值属性。医学是以治疗预防生理疾病和提高人体生理机体健康为目的的一门科学,以具体的人为研究对象,这是医学传统的生理科学属性使然。然而,现代医学不仅需要保障人类的生理健康,也需要对人类社会新出现的各种心理疾病和流行病予以密切关注,如高强度压力下产生的个体心理焦虑、SARS和禽流感等各种流行病的出现都标志着医学的社会化趋势正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演化愈加凸显,越来越多的医学科学技术成就阐明了社会文化、道德、心理等因素对健康与疾病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医学模式从传统的生物医学模式转变为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与此相适应的医疗卫生服务已向四个方面扩大,即从单纯治疗扩大到预防保健,从生理扩大到心理,从医院服务扩大到家庭和社区服务,从单纯的医疗技术措施扩大到综合的社会服务。同理,医学的社会化趋势从侧面证明了医学伦理的人道主义精神,高等医学教育的内涵发展更要彰显医学发展对于人类身心健康的关切,体现医学教育与社会共同发展的社会公共价值。必须认识到,医学教育不同于一般专业,是与人民群众利益密切相关的民生事业,医学教育必须体现人道主义精神,最终以医疗人才的社会责任为归依。因此,我国发展内涵式高等医学教育,一方面必须认识现代医学的发展规律来提高医学学术水平,另一方面必须充分发扬高等医学教育的道德责任感,把好内涵式医学人才培养的德育关。

2. 高等医学教育内涵发展的精英价值属性。作为一门历史悠久的学科,医学的发展与人类健康息息相关。尽管医学的公共价值属性使高等医学知识量极为丰富,不仅有中医西医,各地区和民族也有不同的医学体系,而且还有通识教育、医学基础教育、临床培训、住院医师培训和专科医师培训等类型之分。然而,由于医学人才在实践中必须承担救死扶伤的崇高使命,自古以来人们对医学人才就具有较高的期望,使得医学教育历来注重人才培养的质量,医学人才培养周期也相对较长,医学教育成本也较高。这充分体现了高等医学教育对于人才资质的甄选要求比较高,使高等医学教育具有精英价值属性。以我国临床医学教育为例,虽然在2001年就已开始实施本硕博连续的8年制教学模式,但由于各个学校对于基础教育和专业教育的目标要求不一,在不同培养阶段投入的教育资源也不均等,最终培养出来的医学生尽管具有博士学位,但并不一定能成为一名合格的医生。因此,高等医学教育内涵发展应该摒弃单方面的实用主义或学术能力导向,科学规划和运用医学教育资源,以时间换质量,培养出真正的高等医学精英。

3. 高等医学教育内涵发展的实践价值属性。高等医学教育内涵发展离不开临床的实践,实践教学是高等医学教育内涵发展中无法替代的重要环节。然而长久以来,人们将医学仅视为一门纯粹的自然科学,医疗实践更多地是作为医学的基础,停留在技术操作层面,并没有看到医学伦理实践的关键性作用。同时,快速发展的现代医疗体系不自觉地淡化了医学实践的人文性,人的主体性和情感性被医疗技术的工具性和逻辑性所代替,医学伦理教育实践极度匮乏,医学生难以将医学知识内化为内在道德品质。为了改变医学研究与医疗实践间的脱节,必须将医生的职业道德真正贯彻到医疗实践中来,这样才能真正体现医学教育的社会公共服务作用。只有经过较长时间的医疗实践,医学生才能看到医患关系的特殊性质,平等地与患者进行交流沟通,了解他们的生活状况、经济能力、内心情感等情况,真正培养出医学生悲天悯人的医学情怀,深刻体验到医学伦理对于提高医术和促进医学进步的巨大意义。可见,医疗实践的出发点并不仅仅是提高医学生的实际操作水平,而更多的是从医生职业道德方面来考量。在美国,住院医师培训和专科医师培训都为3年,而临床阶段的学习几乎无一例外地发生在教学医院的病房或在社区门诊,学生必须在有经验的医生指导下,观察和参与病人的治疗。正是基于此,医学高等教育内涵发展充分重视医疗实践的价值,许多国家都是建立全国统一的培训体系和平台,通过全国统一考试来选择人才和安排就业,这样足以从制度上保证高等医学教育内涵发展最终的质量和效益。

四、高等医学教育内涵发展的路径选择

高等医学教育承担着维护人类健康和培养医药卫生人才的重要使命,高等医学教育内涵发展必须顺应高等教育改革的发展趋势,发挥好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和科研创新的四大功能。然而,由于高等医学教育具有投入高、学制长、规模小、生源优的精英教育特征,同时现代医学知识更新速度快,生物医药技术发展迅猛,因此,高等医学教育必须不断探究内涵式发展路径,对未来发展趋势做出自身应有的价值判断。

1. 全面深化医学教育体制改革是推动高等医学教育内涵发展的动力。百年大计,教育为本。长期以来,教育体制改革一直是教育内涵发展绕不过的重要话题,高等医学教育的内涵发展同样如此。党的十报告对教育内涵发展提出了明确要求,指出要继续深化教育领域的综合改革,重视教育体制改革的综合性、整体性和协调性。高等医学教育内涵发展同样需要全面深化改革,以改革来促进高等医学教育的内涵发展。全面深化医学教育体制改革的目的在于有效整合医学院校的整体资源,发挥各自优势,推动医学院校与附属医院的对接合作,为高等医学教育群发展提供不竭动力。首先,全面深化医学教育体制改革必须进一步解放思想。随着科技的迅猛发展,全球性问题不断涌现,生态环境持续恶化,各种传染疾病层出不穷,世界医学的发展面临诸多难题。正是在这种困境下,未来高等医学教育必须不断解放思想,开拓创新,主动参与到世界医学发展的潮流中去。其次,要将全面深化医学教育体制改革落到实处。实施医学教育体制改革要树立“院校一体”的改革思路,坚持在理念和目标一致的前提下积极推进教学、科研、学科建设、人才培养、干部人事制度、管理体制机制、工作作风等方面的综合改革。再次,医学教育体制改革还要协调好医学院校与附属医院之间的关系,构建良好的沟通协调机制,既要突出医学院校的整体改革,又要发挥附属医院和学院的积极性,保持附属医院业务上的独立性。

2. 大力培养医学科研创新能力是引领高等医学教育内涵发展的龙头。科研创新能力是高校真实学术水平的最佳体现,也是引领高等医学教育教学质量和办学实力的龙头。作为高等医学教育产学结合的结论性环节,没有能代表学科发展的高质量科研创新成果,就不可能培养出高素质创新人才。首先,高等医学教育科研创新能力的培养,必须建立在现有优势学科基础上,必须积极推动科研的国际国内交流与合作,通过培育协同创新体系和平台,在一些特高发疾病、流行性疾病及结合医学等方面实现技术突破。其次,高等医学院校要从我国的社会经济发展的具体实际出发,对接国家和区域发展的战略需求,鼓励科研团队自觉深入社会实践,实现科研领域的新突破,承接亟需解决的实践项目,解决临床医学中的实际问题。再次,要充分发挥医学院校的整体优势,加强医学院校与附属医院之间的合作,形成基础医学与临床医学共同发展、协同创新的良好机制。最后,要完善医学院校的科研管理体系,建立健全科研项目的过程管理机制和创新考核评价机制,逐步形成科研创新的统筹运行机制,以科学化的管理和人性化的服务推动医学高等教育科研创新能力不断发展。

3. 积极实施人文素质教育是实现高等医学教育内涵发展的核心。医学学科和医生职业的特殊性,决定了医学教育必须承载更多的教育内容,医学院校必须承担更加重要的使命和责任,医学院校的人才培养应有更高的标准和要求。高等医学教育内涵发展必须加强人文素质教育,大力培育医学生的职业道德和社会责任感。积极实施人文素质教育,等同于在医学生心中播撒和平与友爱的种子,为可能存在的医患关系的解决奠定良好的思想基础,是实现高等医学教育内涵发展的核心。高等医学教育人文素质教育是一个全方位的系统工程,首先,医学院校要构建连贯的人文素质教育课程体系,设立相应的医学人文素质课程,如医学心理学、医学伦理学等,以塑造学生的人格;其次,要从人文教育的观念入手,制定实施科学合理的医学素质教育的工作方法和措施,通过汲取我国传统文化精华,将“以病人为中心”的人本理念贯穿在专业课程教学过程中,以确定医学人文教育的发展方向,充实医学人文教育的理论内涵;再次,要充分营造医学院校良好的校园环境,以浓郁的人文氛围熏陶学生道德情操;最后,要通过开展具有医学特色的校园活动将我国中医的“医乃仁术”传统和西方的创新精神有机结合起来,使之成为升华医学人文精神的有效载体。

4. 统筹协调医学教育布局是高等医学教育内涵发展的手段。目前,尽管西方国家高等教育已经进入大众化的时代,但医学教育在全世界范围内的标准与要求仍然十分严格,依然属于长学制、小规模的精英教育,因此,统筹协调医学教育结构、层次与布局对高等医学教育内涵发展十分重要。虽然我国临床医学8年制教育的培养已历经15年时间,但高等医学教育在学制方面仍然存在“多、乱、短”以及在层次方面仍然存在本科教育与研究生教育定位不清等现象与问题。正是基于上述原因,我国尤其需要对高等医学教育内涵发展作出统筹协调安排。首先,应逐步优化高等医学教育的层次与结构,做到压缩和调整专科教育、稳步发展本科教育、加速发展研究生教育;其次,要统筹高等医学教育的布局,充分平衡高等医学教育的短期目标与长远发展的需要,既需要适当拓宽本科阶段的广度,增强本科教育的社会适用性,也需要加深研究生教育的深度,提高临床医学专业人才的培养质量;再次,应从我国基本国情出发来规划医学院校的发展布局,优化配置我国医学教育资源,调整高等医学教育招生规模,确保医学教育资源得到充分利用。

5. 持续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是促进高等医学教育内涵发展的保障。高质量的医学师资队伍是高等医学教育的战略资源,也是确保高等医学教育内涵发展的保障,对医学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有着直接的影响和决定性的作用。党的十报告强调指出:要“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高师德水平和业务能力,增强教师教书育人的荣誉感和责任感”,高等医学教育内涵发展必须持续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打造一支优良的教师队伍。首先,要大力加强师德师风建设,以教师为模范来影响和感化学生,通过制定一系列师德考评制度,将师德表现作为教师职称评审、岗位聘用、工作考核的第一标准;其次,应打造高等医学教育人才梯队,精心培养具有高素质的青年教师,大力提升青年教师教学水平与科研能力。再次,要建立师资队伍培养机制,实施青年教师导师制,加强青年教师与中老年教师的联系交流,促成青年教师的快速成长;最后,要设立重大人才的引进计划,在加大对已有创新人才培养支持力度的同时,积极引进国内外高层次人才,着力打造良好的人才发展环境。

参考文献

[1] Freeman R B.The Overeducated American[M].New York:Academic Press.2006.188-198.

[2] Wirz A,Atukeren E.An analysis of perceived over qualification in the Swiss labor market [J].Economics Bulletin,2005,(2):1―13.

[3] Trow M.From mass higher education to universal access:the American advantage [A].Research and Occasional Paper Series,CSHE[C].University of California,Berkeley,Spring,2009:1―16.

[4] Row M.From mass higher education to universal access:the American advantage [J].Minerva,2010,(37):1―26.

[5] 于光.提升高校实力 促进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0(6):63-64.

[6] 刘朝马.高校内涵式发展战略研究――以浙江理工大学为个案[J].浙江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6):932-935.

[7] 谢晓青.关于高校内涵建设的理性思考与对策[J].江苏高教,2012(1):56-58.

[8] 刘振天.从外延式发展到内涵式发展――转型时代中国高等教育价值革命[J].高等教育研究,2014(9):1-7.

[9] 余蓝,刘丽.我国高等教育实现内涵式发展的三条路径[J].教育发展研究,2013(7):21-27.

[10] 杜玉波.全面推动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J].中国高等教育,2013(1):4-10.

医养结合的内涵范文第2篇

全科医学人才的严重匮乏和质量偏低成为制约我国现阶段社区卫生服务可持续发展的一大瓶颈,社区卫生服务的利用率不高,“看病难、看病贵”的矛盾非常突出。因此,加快全科医生培养、提高培养质量是当务之急,对我国卫生事业的健康发展至关重要。

我国的全科医学教育起步较迟,缺乏训练有素的全科医学师资,成为影响教学效果的重要因素。教师多由专兼职教师组成,不具备全科医学理念,对基层社区卫生服务的实际情况缺乏了解,专职教师缺乏临床经验,兼职教师理论基础相对薄弱的问题亟待解决。教育评价系统尚不完善,未建立科学的综合评价指标体系。

1加强全科医师理论培训基地的内涵建设

1.1通过文献分析法,对国内外全科医生培训现状进行调查和分析。

1.2访问国内已有的全科医师培训基地及已开展全科医学教育的高校,学习先进经验。

1.3通过定量问卷调查法对豫西南六地区基层卫生服务人员的现状、培训需求、对课程设置的要求展开调查。通过定性问卷调查法,选择一定比例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主任及资深全科医生进行个人访谈,深入了解全科医师基本情况,知识结构及需求现状,以及影响全科医学的发展面临的主要困难。

1.4通过学习、培训、调研,更新教育理念找准培养目标。随着现代医学模式的转变,社区卫生服务是融预防、医疗、保健、康复、健康教育、计划生育技术指导等六位一体的服务体系。通过加强全科医师培训基地的内涵建设,使全科医师具备临床基本技能和社区综合服务能力,具有创新意识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课程设置

以基层“六位一体”的卫生医疗技术应用能力培养为导向,以全科医疗临床思维、全科诊疗模式为原则,合理优化课程结构,打造知识、能力、职业素养有机统一的课程体系。

3利用现代教学手段改进教学方法

3.1通过调研——实践——反馈问题——修订方案——再实践的方式,促进培训基地的内涵建设及健康发展,为调整社区卫生政策、提高决策的科学性、措施的合理性、管理的准确性、服务的有效性提供科学依据。

3.2基层卫生服务人员在职转岗培训是暂时缓解基层和社区全科医生不足的权宜之计,未来的全科医生培养必定要逐步规范为本科层次“5+3”模式及专科层次的“3+2”模式。医学院校要增设全科医学专业,并为全科医学专业建设提供有效的指导。

3.3深入分析全科医师岗位职责、工作任务与职业能力,利用培训基地的人才优势和资源优势,建立基地对口帮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制度,切实为群众的健康提供有效保障,降低医疗费用。

4预期达到的目标

4.1通过提高基层卫生服务人员的素质、能力和技能,培养真正“下得去、用得上、留得住”的具备“六位一体”能力的基层全科医生。

4.2通过强化全科医生理论培训基地的内涵建设,不断积累经验,为培养高水平的全科医生奠定基础。

4.3通过加强全科医生培养基地的内涵建设,为全科医学教育教学改革提供经验和参考。

医养结合的内涵范文第3篇

【关键词】 中医药院校;校园文化;精神文化

【中图分类号】R-05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1007-8517(2015)22-0160-02

大学精神是展现学校教育理念和特色的重要标志,大学校园文化建设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对于推进高校改革发展,全面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中医药院校肩负着弘扬中医药文化,培养中医药薪火接班人的重任,中医药院校的校园文化建设因之具有与中医文化相关的特质。而作为校园文化建设的核心,精神文化建设显得尤为重要。以下试就中医药院校校园精神文化建设谈几点粗浅的认识。

1 精神文化建设是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核心

大学校园文化是学校在长期的办学过程中培育形成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总和[1]。它包括价值观念、校园精神、行为准则,以及蕴含在学校规章制度和学校环境之中的文化特色[2]。校园文化从本质上来说就是一种人才培养环境,校园文化建设从本质上来说就是一种人才培养环境的建设,作为一种环境教育力量,校园文化对学生的素质提高、人格塑造、道德熏陶等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般来说,校园文化包括制度文化、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和行为文化四个层面。而其中,精神文化是校园文化的核心,它渗透于学校管理及教育、教学活动的各个层面,外化为校风、学风及师生心理状态及群体精神风貌,是校园文化的灵魂及价值核心。大学之大,不在于建筑,而在于精神。儒家重要教育论著《大学》开篇即有“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的论述。爱因斯坦也曾这样描述大学的使命:“一个年轻人在离开大学的时候,应该是有自我辨别力和自我学习力的和谐发展的人,而不是一只受过专业训练的狗。”这些都强调的是精神文化对学生的影响。的确,大学的魅力就在于其特有的传统和精神。这种精神长期以来沉淀为特定的文化氛围和环境熏陶,它对学生的影响是潜在而深远的。因此,精神文化建设是大学校园文化建设的重中之重,这一点是不言而喻的。

2 中医药院校精神文化建设重在弘扬中医文化,培养中医人文精神[BT)]

任何学校的校园文化建设应突出其文化特质。中医药院校最与众不同之处是“中医药”三个字所赋予的厚重的历史积淀及丰富的文化内涵。中医文化是中医学的根基和灵魂,它浓缩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精华,集中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理念与思维方式。对高等中医药院校来说,中医药文化丰富的内涵使其不仅成为一种宝贵的文化资源,而且更是一种独特的教育资源,是中医药院校校园文化建设的精髓与核心。因此,中医药院校的校园文化建设重在弘扬中医文化,尤其是在精神文化建设上,要彰显中医文化特质,散发独特的中医药的精神与气质,培养中医药优秀人才,传承和创新中医药文化。

此外,中医药具有丰富的人文内涵。中医药是文化型的科技,又是科技型的文化,更是中华传统文化瑰宝的重要组成部分,蕴含丰富的人文精神。而优秀的人文修养健全完善的人格是人全面发展的底蕴,更是中医药人才成长的基础。而中医学具有的以“科技―人文”双重内涵为核心的完备的理论形态作为其整个学科支撑点的特点也使得弘扬中医人文精神一直以来成为中医学得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

第三,现代医学模式已由传统的生物医学模式转变为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现代医学模式把人的身体、心理、行为、社会环境、自然环境作为一个相互作用的统一整体,在重视人的生物性与自然因素的同时,也重视从社会、心理因素方面去研究其对人体健康的影响极其规律,并运用它们预防和治疗疾病。而与此同时,现代医学模式的转变也使得医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越来越受到重视。巧合的是,中医人文文化对医学模式的认识是“天人合一,形神合一”,这种人与自然的统一,形(身)与神(心)的统一,可以说具有现代医学模式的雏形[3]。

总而言之,中医药院校的校园文化建设应重在弘扬中医文化,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校园精神文化建设更应以此为核心。

3 中医药院校校园精神文化内涵

高等中医药院校应培养什么样的人才?在当前“立德树人”作为教育根本任务的前提下,中医药院校除了培养学生具备现代文明修养,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之外,还应结合中医学的学科性质和学科特点,从弘扬中医文化及中医人文精神出发,注重挖掘丰富的中医文化内涵资源,作为校园精神文化建设的基本依据,结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要求,以此创设一种继承和创新结合的氛围,陶冶学生情操,构建学生健康人格,真正达到培养中医药薪火传承人的目的。笔者认为,中医药院校校园精神文化内涵与中医药文化的核心价值紧密相关,具体来说是以人为本、医乃仁术、天人合一、调和致中、大医精诚等理念的集中反映。

3.1 “和”的精神 中医文化的核心价值理念是天人合一,阴阳平衡的整体和谐观。这种理念认为,人与宇宙万物有相互依赖,相互制约,相互变化的复杂联系。人从生到死的自然过程中,生存的条件就是和谐。因此,在考察人的生理、病理、病机及其防治疾病时不能脱离天、地、人相互关系的大环境。这种整体思维的方式体现了中医崇尚和谐的价值取向。也正因为如此,中医文化历来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上提倡天人合一的整体观,在人体自身的关系上提倡阴阳平衡的健康观,在治疗方法上提倡调和致中的治疗观,而在医患关系上则提倡医患信合、同道谦和的伦理观。“和”作为中医文化的根本原则,与构建“和谐社会”的理念正好相契合,是中医药院校校园精神文化的重要内涵和时代特征。

3.2 “仁”的精神 以人为本,尊重生命是中医文化最突出的人文特质,而“仁”则是对中医医德最贴切的概括。每一部中医典籍无不是对“医乃仁术”的解读[4]。如孙思邈《备急千金方・大医精诚》提出了医德标准与具体内容:慈悲为怀,急病人之所急;思想纯正,不贪图钱财;严肃认真,不随意调笑;谦虚为上,不炫耀功名;以己度人,形儒家忠恕之道[5]。中医名师大家也将医学定位为“仁术”,赋予医学以仁慈至善的精神内涵。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说:“医之为道,若子用之以卫生,而推之以济世。故称‘仁术’。”由此可见,医学的宗旨与本质体现在两个方面:即“仁”和“术”。“仁”是“术”的前提,“术”是“仁”的体现。中医经典中蕴藏的仁爱之情及以病人为中心的理念,正是中医文化的特质,也是中医药院校校园精神文化建设的一大内涵。把“仁”的思想融入校园文化建设中,通过校园文化潜移默化的熏陶,不仅能使中医药院校的学生立足于“医乃仁术”的医德根本,而且可以引导学生热心投入为家人、为他人、为社会、为国家的践行中,努力在立德、立言、立功上做出成就,这已经远远超出了做一名“仁医”的意义了。

3.3 “精”的精神 前文谈到,中医学本身是一门“科技―人文”双重性质的学科,这就决定了科学精神也是中医文化不可忽略的价值核心。仁慈之心固然重要,但高超精湛的医术也是治病救人的关键。具体来说,它要求习医者精勤治学,精研医道,追求精湛的医术。孙思邈指出,医道是“至精至微之事”,习医之人必须“博极医源,精勤不倦,不得道听途说,而言医道已了[6]。”学医者必须不断学习,精益求精。对于中医药院校的精神文化建设而言,这不仅指专业上的精,它实际上是做人为医的一种态度,在校园精神文化建设中贯彻“精”的精神,将会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而有价值的影响。

3.4 “诚”的精神 “诚”体现了中医人格修养的至高境界,要求医者要诚心救人,即有高尚的道德情操。“见彼苦恼,若己有之”,只有怀着感同身受的心,才能引发“大慈恻隐之心”[7],能抛开贵贱、美丑,心中时刻关切病人的疾苦,这就是为医者的最高修德。在中医药院校校园文化建设中,“诚”一直作为一种大修为和大精神,成为不可忽视的精神文化内涵,且它对学生素质提高,人格塑造和道德熏陶方面的意义也远超其初衷了。

4 中医药院校校园精神文化建设途径

4.1 以制度文化为导向和保障 在高等中医药院校校园文化建设中,精神文化是目的,制度文化是实现目的的重要保障,是推进学校文化建设的必要前提。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发展的经验证明,要使校园文化建设持续、健康发展,仅靠道德引导和约束是不够的,只有不断完善各项规章制度,才能解决校园文化建设的根本问题。因之,中医药院校校园精神文化建设必须以制度文化为导向和保障。要确立科学与人文相契合的校园文化建设思路。此外,在课程设置上进行优化,在强化专业课的基础上,科学合理地安排有利于提高学生人文素质的课程。

4.2 以物质文化为基础和依托 中医药院校的校园精神文化建设要以物质文化建设为基础,彰显中医药文化氛围。在校园总体规划、校园景观、建筑风格上,要体现中医药文化特色,把中医药文化渗透于校园环境建设中,凸显中医文化内涵及人文精神,为师生营造良好的中医文化氛围。正所谓一砖一瓦彰显大学气质,一草一木尽表师生情怀。让学生在古朴浓郁的中医药文化氛围中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对传统中医文化的精神内涵有更深的感受和体会。要进一步做好校训、校歌的征集凝练和宣传教育工作,使之最终成为体现学校历史和特色,弘扬中医文化并集中体现师生思想情感及价值体认的群体文化,丰富中医文化的现代内涵。此外,在传播手段和媒介上,加强互联网络建设,利用网络平台和新媒体手段传承优秀的中医文化,开展深层次的中医药文化交流,充分发挥校园社团、报纸、杂志、板报、橱窗等文化载体在传播中医药文化中的重要作用。

4.3 以行为文化为成果表现 《学院――美国本科生教育的经验》一书中曾提到:“大学本科教育是否成功与校园生活的质量有关系,它与学生在校园内度过的光阴和参加的活动质量有直接关系[8]。”校园精神文化建设的成果如何,直接表现在学生的校园生活中。校园文化活动是培养学生价值观念和精神气质的主要阵地和重要途径。学校应秉承中医人文精神,大力开展具有中医药特质的校园文化活动,以文化人,通过中医药学术精品活动、社团文化活动,系列人文讲座,传统文化节日等一系列文化活动,引领健康的学术和学习风气,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和人文素养,使学生的“仁、和、精、诚”的修养得以展现并得到检验。

5 小结

党的十指出,提升文化软实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就高等中医院校而言,文化是精髓是灵魂,是激发中医院校活力的重要源泉。“大学精神”的力量深深地熔铸在中医药院校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影响力中,是一种不可或缺的软实力。建设具有浓郁的中医药特色和学校特色的校园文化,使中医药院校成为中医药文化的自然博物馆,培养出具备仁、和、精、诚等大学精神品质的高素质中医药人才,是中医药院校精神文化建设的使命及终极目标。

参考文献

[1]李隽.高等中医药院校加强校园文化建设的实践与思考[J].中医教育,2011,3:30.

[2]徐超伍.中医药院校校园文化建设刍议[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06,12:43.

[3]李顺民.加强中医文化建设,弘扬中医人文精神[J].中医药管理杂志,2009,17.

[4]张玲丽.论挖掘中医文化内涵,构建中医院校人文精神的要素[J].贵阳中医学院学报,2011,33(6):160.

[5]黄海波.中国传统文化与中医[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7,8.

[6][7]吴少祯.中医非物质文化遗产临床经典名著――备急千金要方[J].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11,8.

医养结合的内涵范文第4篇

医学生职业艺术教育的内涵,体现在其德育规范、职业特性、创新要求等方面。

1.医学生艺术教育具有德育规范性。在我国传统文化中,传统道德教育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党的教育方针历来把德育放在第一位的。党的十七大指出:“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实施素质教育,提高教育现代化水平,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中央16号文件从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角度强调,要把思想道德建设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基础。国家教育部也明确要求所有普通高等学校,均要普遍开设艺术类选修和限定性选修课程,并将其逐步纳人教学计划,计入学分。可见,高校开展大学生艺术教育工作,是实现党的教育方针和育人目标、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与成长成才的重要保证。医学生的职业去向是医疗卫生服务单位,他们的职业与生命相关,因此,救死扶伤、关爱他人生命的人道主义精神应成为其职业道德规范的核心。新时期新任务赋予了医学生职业道德教育新的内涵,这也要求医学生艺术教育的内涵、体系、目标,必须站在医学生职业道德要求的高起点上。

2.医学生艺术教育具有职业特殊性。医学生艺术教育作为大学艺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鉴于医学生职业的特殊性,要求医学生的艺术教育必须注重和突出其职业特殊性。医学生未来从事的职业的特殊性,要求其职业艺术素质具备多元性,这要求他们必须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素质、职业技能素质、语言交流素质、仪态仪容素质等。高等医学教育专业要求医学生艺术教育内容体现全面性,在普及大众艺术教育的前提下,强调医学生艺术教育的特殊教育内容。因教育对象对艺术教育有着不同的需求,因此对医学生应做出不同的艺术教育方案,因材施教。医学生艺术教育的实施,可通过校园文化氛围建设、专业艺术技能教育、综合性艺术文化素质教育等途径来实现,同时它广泛渗透在大学生学习生活和实践活动之中,相互穿插、相互依托,构成医学生艺术教育的主要框架。

3.医学生艺术教育具有创新延展性。医学高校面对着与中小学艺术教育的衔接断裂,面对着艺术水平参差不齐的大学生群体,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科学发展,以促进医学生创新性艺术才质的培育。医学职业的“救死扶伤、人道主义”等职业内涵的特殊性、内容的宽泛性,对医学院校开展艺术教育提出更高的要求,因此它具有创新延展性。医学生在未来从事的医疗卫生事业中,从事的是关乎人的生命、与以病人为主的人群打交道的工作,不仅体现在以过硬的医术来救死扶伤,而更多地在于通过医疗服务、语言沟通、行为引导,使病人从身理上调理、心理上激励、精神上鼓舞,最大限度地战胜疾病,这更加严格地要求医学生在校期间就要加强语言艺术、心理引导艺术、行为示范艺术,甚至包括外科手术所关联的创伤救治艺术等艺术修养,从而努力适应医学生艺术教育创新发展的新要求,提高审美能力和鉴赏能力,拓展艺术思想领域,升华艺术修养境界,强化综合艺术素质。

二、医学生艺术教育的实施路径

医学生艺术教育因其未来从事职业的特殊性,而对艺术教育有着更高的要求。加强医学生艺术教育的方法是多样的,在坚持课堂教育主渠道的同时,要引导医学生进行多样的自主艺术教育,在多样的艺术实践活动中提升自身的综合艺术才能。

1.大力加强校风建设,正确引领医学生艺术教育的方向。校风是一个高校生存发展的原动力,是大学校园文化的精髓和统领,校风最集中的体现就是师风和学风。师风建设是校风建设的基础。教师对学生的教育,不仅言传更要身教,身教重于言教。因此,教师要自觉加强思想品德和学术道德建设,在政治思想、道德品质、人格魅力、学识学风等方面以身作则,做到“志存高远、为人师表、教书育人、严谨笃学、与时俱进”。学风建设是校风建设的核心。在进行学风建设时,要以培养和造就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为目标,培养大学生崇尚真理、追求卓越、勇于开拓的进取精神,诚实守信、团结互助、无私奉献的牺牲精神,敬重师长、诚恳礼貌、遵纪守规的传统精神等。大力加强校风建设,要与当前正在开展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相结合,进一步弘扬主弦律、高唱正气歌,引领医学生艺术教育的方向。

2.努力加强课堂教育主渠道建设,培育医学生艺术价值观。课堂教育始终是学校教育的主渠道。高校应当加强艺术教育的投入,全面畅通课堂教育主渠道,做到艺术教育有专用教育场所、专用教育设备、专用教育师资,建立专用艺术教育教室、展览厅(室)、阅览室、多功能礼堂等。教育有人管、学生有人教、效果有人评,通过建设强大的主渠道来引领大学生的高尚艺术情操和正确的艺术价值观,使艺术教育成效最佳化。作为非专业教育,医学生的艺术教育一般都是限定选修课或参考选修课,但也都属于课堂教育教学的范畴。因此,医学高校应当高度重视课堂艺术教育,应将其纳入医学生职业教育的统一规划中,领导机关统筹安排,老师认真备课,把有限的课堂教育教学安排好、作用发挥好,培育医学生正确的艺术价值观。

3.着力加强个体道德素质修养,升华医学生的艺术情操。良好的道德修养基础对提升个体艺术情操具有重要的正向作用,反之亦然。医学生的职业特性要求医学生的道德素质必须是优秀的,因此,培养医学生良好的艺术情操,也应从加强其职业操守教育入手,从培养其良好的学风考风医德医风等思想作风开始。只有具备了良好的从业道德修养基础,医学生的艺术修养才有得以正确培育的动力源。

4.倾力加强校园文化建设,丰富医学生艺术教育的文化内涵。大学校园文化建设包括软件建设和硬件建设两个方面,软件建设主要指精神层面的,包括精神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等方面,主要涵盖学校的历史文化传统、大学精神、校训校歌、校风教风学风及学校形象标识等内涵建设。硬件建设主要指器物文化,包括设施设备的建设和校园景观建设,科学规划山水路桥、楼馆堂舍、花草林树等,使形象直观的物化校园文化建设成为传递精神文化、提升行为文化的有效载体。因此,医学院校在利用校园标志性建筑、文化墙、文化橱窗、校报、学报、校园电视台、广播站等载体时,应使其体现出高格调的文化品味,高水平地展示学校文化软实力,使医学生在形象直观的校园艺术氛围中得到文化熏陶,提升审美能力、欣赏能力,既愉悦身心又发挥文化熏陶作用。丰富医学生艺术教育的文化内涵,不仅需要校园的软文化充实,也需要校园的硬文化支持,软文化可以提升学校文化内涵、彰显学校软实力,硬文化可以彰显学校文化深刻内涵,软文化与硬文化共同发展,有利于提升医学生艺术教育成效。

5.合力加强大学生社团建设,引导医学生自主提高艺术才华。大学生社团活动是开展艺术教育的助推器,其多样的形式、多彩内容,对培育大学生健康向上的精神风貌、提升艺术教育内涵等有重要作用。社团活动的主体是大学生,他们是策划者、组织者、参与者,在活动中不仅可以培养个人的领导艺术、组织艺术、团结艺术,还可以展示大学生的艺术才质,扩展艺术教育的影响力、渗透力。医学生可以社团为单位,利用节假日、业余时间等到医疗服务单位去见习、实习,在聆听医学职业从业者的艺术教诲和与病人接触的过程中实践对艺术的感悟,提升自身艺术才华。

医养结合的内涵范文第5篇

【摘要】探索有效教育模式和途径,应遵循医学生医学职业精神培养规律。课堂教学、基地建设、校园文化、社会实践是医学生职业精神养成教育的有效模式。

【关键词】医学职业精神医学生培养

医学院校在加强信仰信念教育的同时,要结合行业实际加强医学生医学职业精神培养,努力提高医学生医学职业道德水平。医学生的职业精神培养对医学人才培养意义重大,职业精神养成教育贯穿于医学生培养过程中,要建构医学生职业精神养成教育的模式,探索实效性的途径和方法。

一、正确理解医学职业精神的基本内涵及现实意义

医学职业精神是指在医学领域医务人员应确立的全心全意为患者服务的理想和信仰,即在医疗实践整个过程中,在任何情况下,医务人员要始终坚持的医学职业道德和专业精神。2005年12月由ACP-ASM基金、ABM基金和欧洲内科学联盟倡议的《新世纪的医师专业精神——医师宣言》指出:“医师专业精神是医学与社会达成承诺的基础。它要求将患者利益置于医师利益之上,要求制定并维护关于能力和正直的标准,还要求就健康问题向社会提供专业意见,医学界和社会必须清楚了解医师专业精神的这此原则和责任。医学与社会达成承诺的本质是公众对医师的信任,这种信任是建立在医师个人以及全行业的正直基础上。”[1] 宣言提出了医师必须将患者利益放在首位、患者自主、社会公平三大基本原则和提高业务能力、提高医疗质量、对患者诚实等十种职业责任。

我国古今医学家十分重视对从医人员医学职业精神,从思想品德和医学技术对医学职业精神的内涵进行了精辟的概述。唐代著名医学家孙思邈在《大医精诚》中说 “凡大医治病,必当安神定志,无欲无求,先发大慈恻隐之心,誓愿普求含灵之苦……勿避险希、昼夜、寒暑、饥渴、疲劳,一心赴救,无作功夫形迹之心,如此可为苍生大医。”宋代医学家林逋在《省心录·论医》中说:“无恒德者,不可以作医。”[2]等等,都对从医者提出了很高的医学职业道德培养要求。中国工程院院士、著名的“非典”治疗研究专家钟南山教授是我国医学界具有崇高职业精神的典范,是医务人必须树立崇高职业精神道德积极倡导者。他在《简论医德内涵》一文中指出:“医生要有爱心、良心和责任心,要想方设法为病人看好病,想方设法是指对病人负责的态度,看好病是指医生具有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对技术精益求精的追求。”[3]这正是我国新时代医学职业精神的体现。

《医师宣言》及我国医学家从思想道德、社会、伦理、人性和人文关怀等方面都对医学职业精神的基本内涵进行了高度概括,即 “医德高尚,医术精湛,服务病人”。 医德高尚与医术精湛的有机结合是医学生职业精神的内核,两者不可分割,而服务病人则是终极目标。这与现阶段我国开展的以病人为中心,崇尚医德,对医学技术精益求精职业精神是一致的。

二、医学生职业精神培养教育应遵循医学生医学职业精神培养规律。医学职业精神培养要结合医学专业教育和当代大学生的特点,认真研究其规律性,把它建立在理论探索和遵循规律的实践基础之上。

第一,医学生职业精神培养要注重培养医学生自我认知与主动实践能力相结合。考察学生通过培养教育是否能主动自觉地践行职业精神,既要看学生在校期间的品行,关键的更是要看学生毕业走向社会成为医务工作者之后的敬业精神、工作态度和对医学事业的贡献,这是职业精神培养的终极目标。把医学生职业精神的培养仅仅理解为理论知识的灌输和传授,停留在课堂授课和理论讲解上,脱离实践、不注重将来的实际表现,就会出现实际效果会与预期目标相差很远。因此,紧密结合医学实际培养医学生的职业精神,是对自我认知与实践有机结合要求的充分体现。

第二,医学生职业精神培养要注重医学专业教育与人文素质教育相结合。医学生职业精神培养是一个系统工程,要贯穿高校医学专业教育、人文素质教育全过程。医学生职业精神培养要体现在基础课教学、医学专业课教学、实习教学、和日常思想政治道德教育管理之中,专业课教师和人文课教师、学生辅导员、行政管理人员要相互配合,形成全员育人共同培养医学生职业精神的育人系统。

第三,医学生职业精神培养要注重教师引导与学生自我教育相结合。职业精神培养的终极目的是将职业精神内化为学医生的品质,物化为医学生的自觉行为,培育出医学生践行国家、社会和职业要求的自觉精神和人生态度。具有崇高职业精神和人格魅力的教师,能够感召学生,被学生自觉效仿,对学生的职业精神培养和成才起着巨大的示范带动作用。同时职业精神培养必须把着力点要放在医学生的自我教育上,要为医学生营造浓郁的职业精神教育氛围,用医学事业的崇高,用医学先辈和教师的伟大人格,用身边榜样的示范深深打动学生的心灵,激励学生,深化对医学职业精神的认识。引导学生自觉地投身医学实践,服务社会、服务病人。

三、医学生职业精神培养的模式及途径

医学职业精神的培养教育即离不开传统的教育模式,又必须结合当前我国医学教育和医学行业实际在传统模式上进行创新,要探索实际效果显著的教育途径。课堂理论教学、校园文化、基地建设、社会实践“四位一体”的医学生职业精神培养模式,是对医学院校多年来教育实践过程的不断探索的总结,是医学生职业精神培养最重要和最有效果的教育模式。

(一)落实以“五个结合”为主要形式的课堂教学

医学职业精神的培育教育是从课堂开始的。医学职业精神的理论和内涵要在课堂教学中讲解,著名医学家的高尚道德境界、医德高尚先进人物的先进事迹和事例要在课堂上传达,因此课堂教学是医学生职业精神培养的起点和基础环节。

提升课堂教学效果最重要的是开展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必须在课堂教学中贯彻理论联系实际的“五个结合”,即:医学职业精神教育与医学的优良传统相结合、与当代医学发展的特点相结合、与现实生活别是学生身边的优秀医务工作者的先进事迹相结合、与社会热点问题相结合、与学生思想实际相结合。教师在课堂中要用大量具体、生动的案例,讲中外医学的道德传统,讲医学史上著名医学家的高尚道德境界,讲医学模式转变与医学道德进步的内在要求,讲循证医学的道德内涵,讲学生身边优秀医务工作者的事迹。要用医学伦理学的观点分析医学行业社会热点问题,解答学生关心和思考的医患关系问题。要传授贯穿在医学发展历史中的科学精神,传授科学思维对医学家成就的指导作用,传授做出突出贡献的中外、古今医学大家严谨的科学态度、扎实苦干锲而不舍的钻研精神。要让学生在教师准确、清晰、生动的讲述中,心悦诚服地接受医学职业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