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产品管理论文

产品管理论文

产品管理论文

产品管理论文范文第1篇

GMP思想应用在生产管理中,能够不断提升药品企业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可确保药品生产过程中的有序性、规范性和稳定性;在改善企业药品生产中生产环境方面效果好,可提升药品生产企业员工的工作热情和工作积极性;在提升员工整体素质的提升方面效果显著。

2GMP思想运用于生产管理中的不足

现今,药品生产也在推动药品GMP认证工作开展时,还明显存在着GMP执行困难现象,很多药品生产企业内部都制定了较为冗长的、繁琐的GMP文件,所制定出的文件内容执行起来却有一定的困难,很多职工头脑内一直认为所谓的GMP即是添硬件、写记录、背制度、搞卫生,或将药品企业的认证达标作为其主要考核内容,很多药品生产企业内部仅重视编制、执行,企业生产管理过程中还存在着严重的形式主义现象。针对此类问题,均应引起高度重视。

3GMP思想在生产管理中的运用

在生产过程中要实践好GMP会涉及到方方面面的工作,包括,机构与人员、厂房与设施、设备等等,并且每一方面都非常重要。可是要实施好GMP,核心还是要靠高素质的人员来执行。这里着重谈一下如何培养、提高操作人员GMP素养问题。我们学习的GMP是由具体条款而组成的规范,但同时应该明白每一条款后面都是具有指导思想的。生产车间的每一个岗位也会有操作规程,但也应该让操作人员明白操作规程背后的指导思想也是防污染、防差错、防混淆之一或其全部[1]。

3.1生产工艺规程、标准操作程序方面GDP在生产工艺规程、标准操作程序的制作等属于产品生产管理GMP软件建设的重要内容,药品生产企业还应根据实际生产经营情况制定与完善相应的工艺规程,标准操作规程等各种文件制度,并逐条清楚表明在生产过程中应严格遵守的操作规程,让员工明白自己在生产过程中应怎样做,如何做,何时做,可有效避免自行其事。在药品生产过程中可能会有这样的案例,GMP规定“操作人员应当避免裸手直接接触药品、与药品直接接触的包装材料和设备表面”,这体现在具体的操作规程中就是要求操作人员在该项操作时要戴上手套。这里要求操作人员戴手套的目的在于防止通过裸手直接接触药品而污染药品。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可能会出现这样的情况,这名操作人员在该岗位上无论做什么都戴上手套。例如,去操作设备或者清洁卫生也会戴上手套,并且事后没有对手套进行相应的处理又去直接接触药品,这样也会给药品造成污染[2]。造成这样的情况可能有以下两方面的原因,一是该名操作工人存在主观上的故意,明知这样做不对还这样进行操作,这样的问题需要通过加强管理来达到目的;二是该名工人不知道这样操作是不对的,只是在教条、机械的执行操作规程的规定,这需要通过加强培训来达到目的[3]。

产品管理论文范文第2篇

人通过这种有意识的活动改造了自然,并使自己获得人类的灵气。自然界就被赋予人的意义,出现反映人的意向和活动的世界,"文化"也就开始了它的一发而不可止歇的生命运动。一块天然的岩石不具备文化意蕴,但经过人工打磨,便注入了人的价值观念,进入"文化"范畴。人类适应环境、改造环境并改造自身的过程与产物就是文化。人打磨石器的过程,人在打磨石器的过程中知识和技能的提高,在打磨石器中人与人结成的相互关系,以及最后成就的这件包蕴着人的价值取向的石器,都是文化现象。

文化是指在人类社会的历史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是人类为了以一定的方式来满足自身需要而进行的创造性活动"。"社会的人是动物长期发展的产物。但是,只有当人不满足于坐享大自然的赐予,而开始亲自生产他所需要的消费品时,人类的文化史才开始了。"这种文化诞生于人类最初的"造物"活动之中,可以称之为"造物文化"。只是到了后来,生产力发展了,人的需要丰富了,文化的内涵就由简而繁、由单一到多样,文化的概念也随着文化学研究的深入而被赋予越来越复杂的内涵。但有一点,即人类文化是由一元向多元发展的,没有改变。

一部人类的文化史,无论哪个地区和民族,可说都是从制造生产工具和生活用品开始的。人类在打制第一件石器作为工具的时候,并不是出于"艺术"和"审美"的考虑,而完全是出于"劳动",利于"生存"的实用目的。也就是俄国普列汉诺夫(1856-1918)提出的"实用先于审美"。因此,从最早的意义上讲,造物活动是综合的、笼统的、实用的。但是,一般的人造物只要一旦作为物质出现,就会具有一定的实用功能;作为物质的存在,就会对人产生精神的影响。在"劳动"、"生存"的实用目的达到以后,就开始了附加上"艺术"和"审美"的考虑,一般的人造物就上升为造物艺术。在长期的历史中,随着人类进行"艺术"和"审美"考虑的越来越丰富,人造物作为它原来的载体已不能充分满足了,便逐渐从中派生出、分离出现在所谓的"纯艺术",由此形成艺术文化,譬如独立欣赏的绘画。以致出现了"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分野。然而,造物文化作为原发性的"母型"并没有被解体,而是沿着自身的轨迹发展。而此时的造物文化也就是造物艺术文化。

人类的造物活动,是以人类自身的创造性获取一种自然界中本来所没有的功能形式,求得在自然中的主动生存的开始,是最本质的文化现象。造物文化就是一种在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之间或之上未经分解的文化,带有原发性和综合性。张道一教授在造物艺术论中把这种兼具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而不可分离的文化称为"本元文化"。并在《跨世纪的造物艺术》一文中说:

"……一般的人造物,按照通常的说法,多称作为''''物质文化'''';它是相对于''''精神文化''''而言的。……严格地说,这方面的''''人造物'''',不能算作纯''''物质文化'''',而是带有文化的综合性,我称之谓''''本元文化''''。即在文化分为多元之前,一种最早的文化形态。随着社会的和生产的分工,文化由一元而分作多元,本元文化并没有被解体,而是同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并行发展。而且由于它同科技的发展同步,又合着生活的脉搏,一直保持着旺盛的生命力。如以陶瓷为例,从它的历史演变中不难看出,尽管技术变了,生活方式变了,它的制作、式样、用途也随之变化,而且能够看出各代陶瓷和品类式样上的风格差异,成为实用与审美的统一物,但上万年来并没有中断。由文化上的综合性,决定了它在艺术上和美学上的综合性。我们所要研究的''''造物艺术''''及其设计,正是指这一类的文化。"

作为本元文化的造物文化从其出现的时候就具有了实用和审美的双重社会功能。实用功能的发挥是个体的,而审美功能的发挥是整体的。

而造物艺术文化从它形成起就具有了造物文化的性质。前苏联学者卡冈认为,艺术文化从文化形态上是不同于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特殊文化,由此,他将整个文化分为物质文化、精神文化、艺术文化三部分。物质文化是指从自然向文化的转化,包括物质生产的产品和方式;精神文化是指由精神生产创造的意识形态方面的文化,两者是互为的。而艺术文化则是这两种文化有机互融的结果。他认为:"人的艺术活动的这种特殊的精神--物质完整性导致了:定形于艺术活动周围的艺术文化不能纳入精神文化的界限内,它在文化的空间中既区别于精神文化,又区别于物质文化,具有相对的独立性。而这就是说,艺术文化的内部结构具有特殊性,既区别于精神文化的结构,又区别于物质文化的结构,因为它由艺术活动本身的特性所决定。"这里卡冈所说的"艺术文化"就是造物艺术文化。

人类文化的发展,如今已是丰富多样,绚丽多彩。高尔基把大自然看成是"第一自然界",而人类创造的文化是"第二个自然界"。他说:"学者观察着,研究着一切存在在''''第一自然界''''里的现象,教人用这''''第一个''''的力量去创造''''第二个'''',教人关心自己的健康,延长自己的生命。艺术家观察着人的内心世界--心理。"他认为"三个人是创造文化的:学者、艺术家和工人。"艺术是文化的一个重要方面,它的品类更是错综复杂,几乎无法从同一个角度进行分类。一般的艺术,是"纯然"的意识形态,作用于人们的精神,起着认识、教育和审美的社会作用,是易于辨别的。但是也有的艺术门类,并不纯是意识形态,它以物质形态出现,同时又影响着人的精神,这就是造物艺术。造物艺术直接关系到人们的衣食住行,它既是物质文化又是精神文化,是适应着物质生产而发展起来的一种表现的艺术。造物艺术也就兼具了造物文化和艺术文化的特征。

大千世界中,多样的造物艺术已是司空见惯。然而,当我们生活在一切需用之物齐全的环境里,对这些无时无刻不接触的造物艺术的存在以为都是天经地义的。于是便视而不见、熟视无睹了,对这些人造物的"母型"地位也就漠视了,把这种造物文化简单化地归入"物质文化",斥为工匠之作,并排除在艺术与美学之外。特别是我国自先秦以来,奉行形而上之道,以形而下之器为不齿。造物属于形而下的范畴,由此它从思想观念上和社会实践上都被纳入了世俗末流之中,这种思想影响于历代。正是我国这种传统的"重道轻器"思想的沿袭,在实践上强烈的社会需求促使工艺及产品大量介入人的生活,成为一种左右社会和人们心态的物质力量;而在人们观念上却又鄙视这种工肆之人的艺术劳动,不仅大批艺人、工匠得不到应有的经济地位和社会地位,造物活动作为一项文化也没有在整体意义上得到相应的承认和重视。中国古代文人士大夫们甚至"坐而论道":"虽小道,必有可观者焉;致远恐泥,是以君子不为也。"这种"君子不为",不知影响了多少人。

马克思指出:"直接的物质的生活资料的生产,因而一个民族或一个时代的一定的经济发展阶段,便构成为基础,人们的国家制度、法的观点、艺术以至宗教观念,就是从这个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因而,也必须由这个基础来解释,而不是像过去那样做得相反。"我们不能否认造物艺术文化的本质。造物艺术文化是艺术文化的基础和根源,又是艺术文化的一种特殊形态,是视觉艺术语言,是艺术语言的一种表现形式。两者相辅相成、相得益彰。造物艺术文化的不断积累,才将人类的艺术文化逐渐充实丰满,才将人类的文明高高托起。

我们知道,人类是自然的一部分。因为自然是一切生命存在的基础条件,人也不能离开自然而完全独立生存。人类的祖先就是这样作为自然的一部分而生活于自然之中。在这种状况下,人类的生存受到当时人们的意志难以改变的、复杂的法则的支配。在自然中固定着自己的位置,不能从自然的循环中摆脱出来。当时,人们依kao树木的果实、优裕的自然而维持生命,遇上严酷异常的自然灾害时,只有冻死、饿死。这样,自然对于人类的存在来说,是绝对的条件,同时,有时也威胁着人类的生存。为此,人类便开始努力,尽可能逃避不利的自然环境,创造出有利的环境以便更容易生存。人类变得有意志和自然相对抗了。拒绝由自然来摆布本身生存的一切,开始作用于自然而又改造自然,对此,人类在人和自然之间,创造出了应称为第二自然的人工环境,借此,从自然的直接的异动中逃避出来,开始调整人类和自然的关系,把自己生存的某部分掌握在人类自己手中。因为"动物仅仅利用外部自然界,单纯地以自己的存在来使自然界改变;而人则通过他所作的改变来使自然界为自己的目的服务,来支配自然界。"

因此,不管自然环境如何多变,随着创造出适应多种情况的人工环境,人类便可以在地球上的任何地方生存。人类创造了制服猎取物的武器,创造了满足各种生活所必需的工具。最初是kao手,尽管所用的材料也往往是原封不动地搬用自然的材料,但已经深深地刻上了人类的痕迹。在保留着打击痕迹的人类第一件工具的石器中,却能看出,人类经过漫长的岁月制造出了最顺手的和最能发挥功能的造物艺术。"可以把一切意识性的、物象化的、符合某种目的的物品都称为产品设计。若一般通俗地说明的话,即,把具有目的,由人类创造出来的所有实体都可称为产品设计"。这些造物艺术都是手工产品,因此,也可以笼统地称为工业产品设计。

可是,随着时代的发展,技巧的熟练,所使用的材料既有取自自然的,也有人工制造的。譬如说,制陶术的发明,是人造物由物理的性质向化学的性质扩延的一次大的成功。人类从此不仅能改变天然物的形态,而且能利用火对粘土的烧结,改变材料的性质。这是中国科技史上的一大发明。这一发明,是烧制出规整、饱满的陶器。从而开扩了工业产品设计的领域和及其性质,艺术的手段可以轻而易举的被体现,只不过当时的工业概念仍然是手工业。

在人类社会文明高度发展的过程中,工业革命开始以后,造物艺术伴随着大工业生产技术和艺术文化的不断融合,并在20世纪初凝聚成为工业设计,并作为一门独立完整的现代学科得以确立,工业产品设计才成其真正意义。

工业产品设计就是对工业产品的功能、材料、构造、工艺、形态、色彩、表面处理、装饰等诸因素从社会、经济、技术等方面进行综合处理,既要符合人们对产品物质功能的要求,又要满足人们审美情趣的需求。

也就是在对工业产品进行外观设计时,不仅要研究工业产品制造的可能性、操作时的可kao性、经济上的合理性、形态表现的艺术性等,同时还要研究工业产品对社会的价值,对环境的影响,对人的生理和心理的作用。这里的"艺术性"是一种综合性的概念,它不仅包括产品的造型处理、色彩处理、纹饰处理与视觉效果相关的结构处理、纹理效果处理,还包括人的触觉、听觉等综合感觉效果的处理。

工业产品设计也是人类创造的物化形态、是一种造物艺术的同时,它已经成为一种综合艺术语言。作为人类造物活动的延续和发展,同样是一种艺术文化。在技术手段上,它拥有以往任何一个时代都无可比拟的现代工业文明;在审美精神上,它又是传承不断的人类创造力与文化传统的延伸与发展。于是,工业产品设计将人类完善自己制造产品的努力从个人性的劳动转变为专业化的社会性劳动,变为运用社会的宏观力量控制和优化人类生活与生存环境的浩大工程。这意味着,人类已不满足于将生产力的发展仅用于从自然中获取财富;人类已觉悟到、并有意识地运用现代工业技术和艺术手段去拓展文化生活中的精神空间,以求得人类自身的不断完善。

产品管理论文范文第3篇

著名经济学家JosephSchumpeter于1911年在其名著《经济发展理论》中最早提出了“企业创新”的观点,并指出,“企业创新”是把一些崭新的生产要素的“新组合”引入到生产体系中,其目的是实现超额利润。企业创新的内涵将根据技术的发展和时代的变迁而有所不同。在目前的经济环境中,主要包括观念、制度、管理、技术、经营、市场等方面的内容。所有这些方面的创新,都以企业产品的创新为最终目的,产品是所有创新成果的集成者,也是实现利润的载体。

一种产品是否具有市场竞争力,主要包括以下要素:功能、价格、周期、服务、营销和消费者心理接受程度,这些因素大部分都在产品的设计阶段确定。20世纪80~90年代的研究表明,制造业产品成本中的70%~80%是在设计阶段决定的,而这一阶段的花费却只占到了总成本的5%。在目前追求个性化的时代中,消费者对产品的心理接受程度显得异常重要,其影响因素主要来自于设计。产品创新设计不但能增强企业在竞争中的优势,甚至可以带动消费者的消费习惯、消费文化和相应的购买力,从而创造新的市场,拉动整个行业和经济的发展。

当前,世界先进的制造业企业已经走过了以产量和质量占领市场的两个阶段,进入到了以创新占领市场的崭新阶段。美国凭借其强大的经济后盾,支持、激励和推进现代产品设计的创新发展,从审美、使用、技术、材料、工艺、装备、管理等方面进行设计创新,通过创新设计巩固其经济地位,把其占据优势的高新科技转变为新的全球市场。日本在战后把设计作为国策之一,从政治、经济、文化、国家建设一系列重大问题上引入“设计先导”的理念,强化设计教育,提倡创造学。韩国借1988年的汉城奥运会提出“设计立国”口号,经过20多年的发展,目前在许多领域中的水平已接近日本。1997年,英国首相布莱尔上任不久就制定了激励设计产业的政策,认为英国的设计产业对经济发展非常重要,曾在19世纪被誉为世界工厂的英国正期望成为21世纪的世界设计工作室。

相比之下,我国企业的产品“创新能力”远低于“生产能力”。产品创新已成为我国从“制造大国”走向“制造强国”的关键。解决产品的产量之大和创新能力之低的矛盾,已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当务之急。大力开发新产品,努力把高技术、高质量、最具发展前途的新产品推向市场是我国企业迫切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之一,也是我国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和区域经济发展所提出的亟待解决的问题。

产品创新设计的内涵

现代的产品创新设计与传统的设计过程的最大不同在于增加了数字设计和人机设计。而正是计算机技术等高新技术的发展,使数字设计和人机设计成为了必要和可能。

德国学者GerhardPahl和WolfgangBeitz在其1984年出版的《EngineerDesign》一书中,把传统的产品设计分为明确任务、概念设计、技术设计和施工设计四个阶段。明确任务是分析市场需求,确定新产品的定位;概念设计包括功能、原理、结构、布局和外形五个方面,它确定了产品的大部分消费者可认知特性,是产品设计中的关键阶段,也是可塑性最强的一环,是体现产品设计创新性的关键,尤其是外形设计最能发挥设计师的创造性;技术设计为概念设计的要求服务,是传统意义上的技术创新的发挥阶段。市场需求及与之对应的产品定位可以驱动概念设计的创新,并带动技术创新,反之也有促进作用。根据当前社会发展和产品设计的新特点,笔者认为,需要在传统的设计过程增加或突出两部分内容,首先是增加数字设计内容,以适应目前产品数字化浪潮的特点;其次是增加人机设计阶段,因为随着商品的丰富和生活水准的提高,产品的智能性、舒适性显得尤其重要。由于以计算机技术为代表的高新技术的发展,使数字设计和人机设计成为必要和可能。

广义而言,产品创新设计涵盖了产品生命周期中所有具有创造性的活动,根据目前产品设计的时代特性,可以总结出产品创新设计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从企业角度观察,能为产品创造高附加值;

从市场角度观察,能保持强劲的吸引力,不断刺激消费者的消费欲望;

从消费者角度观察,能不断获得新产品,满足物质和精神生活的需要;

从设计师角度观察,能不断迸发灵感进行创造;

从经济发展宏观角度观察,使整个国家的经济呈现出强劲的竞争力。

从设计方法论的角度看,产品创新的关键在于实现市场、科研和生产三类信息的获取和碰撞(如图1所示)。

就某一个产品设计而言,其一般设计流程包括产品策划、概念设计、造型设计、视觉设计和结构设计。上述过程中的每一个环节都可能出现直接或间接与外界进行各种信息与能量交换、传递的现象。基于这种思路,我们认为,产品创新设计是在多种因素的不断“碰撞”、“整合”中诞生的(如图2所示),每一个“碰撞点”都是刺激设计不断向新目标前进的动因。产品创新在这些“碰撞点”的协调与促进下不断地“新陈代谢”,通过整合以完成其生命周期。导致设计创新的这些“碰撞点”可能是技术的进步、用户需求的变化、新材料的出现、流行趋势的变化、设计工具的变更,也可能是设计师自身思想、观点的变化,或者是一些看似毫无联系但实际上却起着重要作用的事物的出现。

产品的创新设计就是在这样一个动态的、不断与外界交流的过程中从设计初始状态走向设计目标状态。不管是哪一种思想,哪一种风格,哪一种因素,都是设计过程中的一个碰撞点,它们都对产品创新设计起着不同程度的作用与影响。

产品创新设计趋势

经济的发展和市场的变化,使产品创新设计正从效用型创新向知识型创新转变。

美国的DeaneRichardson将世界近现代产品开发设计的主要趋势归纳为三个阶段:20世纪50~60年代为摸索时代,商品便宜就是好,设计并不重要;70~80年代为经济的标准化时期,将消费者的爱好、差别统一起来,进行标准化设计;90年代后,重视消费者的个别趣味,产品设计出现差别化,商品则表现得更有情趣和多样。因此,在企业制造技术水平相差不大的情况下,产品设计显得尤为重要。根据经济发展和市场情况,产品设计总体呈现出从效用型创新向知识型创新转变的趋势,具体表现如下:

对市场的快速反应

随着市场竞争的日益激烈,产品创新的速度也越来越快。企业需要加快产品创新的速度以满足和带动消费者不断变化的需求,达到提高产品竞争力的目的。企业的信息收集机构不断地分析市场信息并迅速反映给决策者,决策者根据这些信息对产品的创新方向提出构想,并在设计师的协同下进行产品设计,最后技术部门进行实际产品的现实转化。整个过程都需要在较短的时间内完成。在2000年,一辆汽车从概念创意到可展示产品的时间仅为24个月,而1990年时,这个周期是其2倍,即48个月。

高新技术大量应用

在知识经济中,创新的作用更趋明显,并从效用型转向知识型。首先,高新技术产业蓬勃发展,其产品设计中采用了大量新技术;其次,高新技术在传统工业中的广泛应用极大地改造和促进了传统产业的发展,在传统产品设计中也融入了大量的高新技术;第三,CAD等技术在设计过程中的应用提高了产品设计的质量和速度。

多功能集成化

随着微电子、新材料、新能源的发展和应用,完成单个产品功能所需要的材料的体积、重量和成本都在下降,使多功能集成成为可能。多功能集成化的产品设计是人类需求、技术发展和市场规律的必然结果。目前市场上高新技术产品尤其是电子产品的功能集成化趋势就十分明显。

突出以人为本

传统的工业产品以实现功能为目的,而后产品设计开始突出易用性,并实现了从人适应产品到产品适应人的观念转变。目前,人性化的内涵也更加丰富,传统的人性化概念一般包括人的安全性、舒适性和环境融洽性等比较直接可见的因素,而现在人性化更加突出了消费者的心理因素,消费者不但能安全舒适地使用产品,而且能从产品的使用中获得心理享受,所产生的愉悦感包括安全感、自信感、荣誉感、兴奋感和满足感等。在高新技术广泛应用的背景下,如何使技术复杂的产品以人性化的形象展现给消费者,是产品设计中的一个重要课题。

设计师分工专业化

产品设计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加之产品创新设计具有快速化、集成化、高科技化和个性化的特点,这决定了设计师必须十分专业,才能有高质量的作品。

产品智能化

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为产品的智能化提供了必要的技术基础。智能技术与传统产品相结合形成的智能产品,其功能上比传统产品更具优势,更容易打开市场。同时,产品的智能化使产品和人的距离大大拉近,符合产品个性化的趋势。例如,三星最近推出的智能吸尘器VC-RP30W,能自动扫描周围场景,避开障碍物,分辨出垃圾和日常用品,具有相当的智能性。

绿色和环保

绿色产品设计首先要符合整个社会的环保要求,其次要符合广大消费者普遍接受的环保意识,并为企业节约成本、提高效益。绿色设计提出了4R原则,即减量(Reduce)、重复(Reuse)、回收(Recycle)和再生(Regenerate),着眼于全人类未来的总体生存和发展。

计算机辅助的创新产品设计

产品创新设计的这些趋势是经济和技术发展的自然规律,为了能够把握机遇,健康快速地发展经济,增强产品竞争力,我们需要整套的产品创新设计支撑环境,其中信息技术尤其是计算机辅助技术和系统的应用是这个支撑环境的关键部分。

目前,CAD系统已得到广泛应用。在产品设计领域,以CAD概念为核心,已经发展出计算机辅助工业设计(CAID)、计算机辅助概念设计(CACD)、计算机辅助工艺设计(CAPP)等一系列相关的CAD技术和系统。国内的一些高校、研究机构和企业也相继推出了一批三维的CAD软件,取得了很好的效果。CAD系统几何造型技术从二维起步,走过了实体化、参数化到变量化的历程,并出现了并行工程、虚拟产品设计等新的CAD技术。但如何使传统意义上的CAD系统支持产品的创新设计是企业界关心的焦点,也是学术界研究的热点问题。

我们认为,在技术路线上,计算机辅助产品创新技术需要将CAD、人工智能、图形图像和工业设计等多种学科加以融合,在整体上形成新的技术交叉、革新和突破。在系统实现方面,计算机辅助产品创新系统需要一个新的能够支持产品全生命周期和集成化的产品创新设计系统,它所支持的产品创新的各个环节都应该源于市场,又走向市场,彼此连成一个环(如图3所示)。

目前,就我国产品开发的现状而言,计算机辅助产品创新设计技术的研究应着重解决以下5个方面的关键问题:

如何实现产品的创新产品创新的关键是概念设计的创新,其本质是要实现市场、科技和生产三类信息的获取、碰撞和综合。

如何使产品的创新面向市场各种计算机辅助产品设计软件系统应集成打通,彼此联成环,源于市场,又走向市场。

如何适应当代产品信息化的趋势要集计算机辅助机械设计、电子设计、外形设计三种功能为一体,以适应当代产品机电一体化、数字化、智能化的趋势。

如何适应产品设计个性化的要求要研究适应中国人特点的人机工程、模拟技术,能从视觉、触觉、人体力学、舒适度等多角度分析与模拟产品的使用。

如何适应区域块状经济的创新要求既要研究网上协作技术,又要研发针对轻纺、电子、机械的特殊计算机辅助技术。

·实例·

产品创新设计系统

浙江大学在原国家计委产业化前期关键技术项目等的支持下,联合清华大学、西安交通大学等单位,开展了计算机辅助产品设计的相关研究工作。在将人工智能、CAD、多媒体、工业设计、计算机网络等多项技术交叉融合的基础上,突破传统CAD的局限,强调面向市场、基于网络、支持新产品全生命周期开发的产品创新设计。通过关键技术的自主开发、外购软件上的二次开发以及系统集成等手段,成功地研制了支持产品创新设计的计算机辅助集成系统平台。

该系统平台围绕新产品开发,提出了计算机辅助新产品创意技术、计算机辅助工业设计的智能化技术、基于图形图像融合的计算机辅助轻纺产品创新技术、基于多功能模型的计算机辅助机电产品创新技术以及集成网上知识的计算机辅助产品创新技术。沿着产品创新的不同发展阶段,提供功能不同的通用计算机辅助产品创新设计技术平台,并面向特定行业开发了专用设计平台。该系统能够支撑新产品的整个开发生命周期,包括市场分析、创新方案构思、外形设计、数字电路设计、面向产品类的特定设计、人机工程分析和评价、制造规划、包装设计、市场营销和反馈等。

产品管理论文范文第4篇

内容 摘要: 旅游 产品是旅游吸引及其提供过程综合作用的复合体。本文通过对旅游产品本身及其质量管理特性的 分析 ,以期对我国旅游 企业 提供针对性的改进方案。 关键词:旅游产品 特性 质量管理 一般来讲,产品是用来满足人们某种需求或欲望的消费品,分为有形产品和无形产品。旅游业由于涵盖范围较广,旅游产品体现为多种特点,不同于传统意义上的产品概念。 旅游产品概念及特性 从旅游者角度看,在旅游过程中购买并消费的旅游产品大部分是接待服务和导游服务,所购回的除了少量有形物质产品之外,总体上是一次完整的经历,而不是一件实物;旅游企业要为游客提供包括行、购、娱、食、住等各个方面的一揽子产品,旅行过程中的所有片断共同构成游客的旅游经历。因此,旅游产品是旅游吸引物及其提供过程综合作用的复合体,包含实现一次全程旅游活动所需要的各种服务组合。在旅游过程中,各个环节的质量都同等重要,在产品质量趋同的情况下,优质服务成为企业战胜对手的重要手段。由于服务具有不同质性,旅游产品质量不单依靠产品本身,只有一部分可由供应者自主评定,其余部分必须由旅游者亲身实践并依据自身感受来评价其质量和价值,因此游客的感受和评判标准异常重要,但是涉及主观心理因素,旅游者出游动机各不相同,难以对产品质量进行客观评判, 目前 采取的办法是通过外部检验标准对服务进行评价,一般由政府或行业组织对该行业质量制定相应标准,使服务规范化和体系化成为优质服务的保证,旅游企业也在尝试引入一套完整的适合本身行业特点的服务质量管理制度。 旅游产品质量管理 旅游产品的独特性 旅游活动是旅游者利用自己的时间和金钱来参与一系列自己选择的环境和背景下发生的活动,目的是得到不同的精神收益。不同于一般消费者,旅游者更多地把旅游看作是一种经历,而不仅仅是一种产品和服务。由于旅游经历由多种复杂的行为构成,服务质量的评判只能建立在个人理解和感知的基础之上。 游客自始至终直接参与到服务生产系统, 不仅对最终产品进行比较和评价,而且对“生产”过程进行评价,由于服务的生产过程与消费存在同时性, 使服务质量不可能预先“把关”,发生质量 问题 也难以“返修”,使顾客行为、顾客预期和感知、产品组合等变得较为重要。 旅游产品质量特性 迄今为止,学术界对服务产品质量的概念没有统一界定,这在某种程度上反映了衡量顾客满意度和确定服务质量标准方面面临的困难。通常地, 理论 界将服务质量分成客观质量和主观质量:客观质量是对有形因素进行客观评价;主观质量是指对无形因素进行主观评价,无形因素的服务质量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员工技能及其服务态度等。 作为旅游企业,以服务为核心竞争力的旅游产品的质量差异,不仅与产品和服务本身有关,还与提供产品,增进顾客经历有关,在竞争态势、消费需求和消费行为以及技术等要素挤压下,旅游产品质量主要体现在无形要素方面,例如品牌、企业管理模式、销售 网络 等。对旅游产品来说,企业不仅对服务质量中的硬性指标负责,还要对服务的消费感受负责,而且功能性质量远比技术质量重要得多,为了更好地完善产品质量,旅游企业应当有自己的服务评价体系,将其与可感知服务质量评价体系结合在一起,共同在评价旅游产品质量的过程中发挥作用。 旅游产品质量管理特性 随着市场竞争日益激烈和 经济 全球化进程的加快,旅游者的各种经历和体验被不断商品化,旅行社、航空铁路 交通 以及旅游目的地和管理部门之间的关系更加密切。旅游企业管理不仅是简单地提供旅游活动或设施,以常规方式进行管理,还应把质量管理放在企业管理的重要位置,进行柔性管理,承认顾客和员工之间的相互作用是旅游服务管理质量的基础。不仅如此,专业人员应当在特定旅游环境中给游客提供方便,并给予引导,旅游管理人员还应深入了解游客的消费行为和服务管理的特点。 旅游者对产品质量的评判 消费者评价服务产品质量标准 一般来讲,顾客对服务的评价取决于对所接受服务的感受与事先期望之间的比较,当顾客对服务的感知等于或超过了对服务的预期时,就会感到满足;如果低于顾客预期,就会认为是低质量的。导致这种差异的因素主要来源于以下五个方面:

产品管理论文范文第5篇

(一)农产品安全危机事件的界定

近年来,从三鹿事件引发的牛奶中添加三聚氰胺,到广元的桔子,我国各个省市频繁暴发农产品安全问题,这对我国各地政府的农产品安全应急处理机制提出了考验,因此,我们必须准确界定农产品安全危机事件,以便政府针对该类事件做好预警和应急处理措施,如果界定不准确,对不是安全危机的事件采取了不当的预警和应急处理措施,不仅是对资源的一种浪费,更甚者会延误了事件的处理或者起到反作用,令危机事件造成更大的危害。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产品质量安全法》和《国家重大农产品安全事故应急预案》的内容,食品安全危机事件又称为“农产品安全事故”,是指对公众健康造成严重损害的重大农产品安全事故或涉及人数较多的群体性食物中毒或者出现死亡病历的突发性重大事件。

(二)危机管理与应急处理

为了更好的预防上述介绍的农产品安全危机事件的发生以及有效的减少农产品安全危机事件所带来的损失,必须要构建有效的危机管理体系和应急处理体系,下面我们就来讨论如何建立这两种体系。

1.危机管理体系的构建

构建危机管理体系,就是要建立一个可以恰当处理危机、最大限度地避开或减少损失的采取有效措施和解决对策的流程。既然这种体系是一个流程,就必然包括事前、事中、事后三个过程,因此,构建危机管理体系,也就是构建一个从来源、范围、影响等方面最大限度地避免危机的发生的事前预警体系,构建一个及时进行应对和处置危机发生时出现的各种突发事件的应急处理体系,构建一个完善和修复管理体制,解决危机中暴露的问题,减轻危机损害的事后修复体系。

2.应急处理机制的构建

通过上述对危机管理体系的诠释,我们可以看出,危机管理体系的事前、事中、事后阶段实际上就是预防预控阶段、应急处理阶段、治本处理阶段,实际上应急处理阶段是在政府事前预控预防阶段的工作没有有效防止危机事件发生的情况下,政府根据事先制定的应急预案采取应急行动,控制或者消灭正在发生的危机事件,减轻灾害危害,保护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刚才我们已经介绍过,安全危机事件具有突发性,多样性的特点,通常都来势凶猛,速度极快,当预防措施没有发挥作用的时候,在应急处理阶段必须对该事件作出快速有效的反应,在极短时间内消灭或者减轻危害,因此是政府危机管理的核心。

综上所述,对农产品安全危机事件的应急处理是危机管理中的核心环节,与其他阶段是密不可分,相辅相成的,不同于没有准备、没有预防、没有监控的单纯的“应急行动”,但是由于时间和篇幅的关系,本文不能对整体三个阶段一一进行研究,下文仅在如下前提下的应急处理阶段展开具体讨论和研究,即在对食品安全危机充分预防和准备的基础上,政府及其相关部门在时间十分紧迫、不确定性很高的情况下,根据所制定的危机应对预案,对严重威胁人民群众的生命、健康、社会秩序、经济发展和政府形象的食品安全突发性紧急事件作出的有效应对和处理。

二、农产品安全危机事件应急处理典型案例

在我们了解了界定农产品安全危机事件的理论后,下面选取稷山县农产品安全危机的典型案例,通过分析稷山县在质监预防失控的情况下对农产品安全危机事件的处理,对政府在农产品安全危机事件的有效应急处理中应当发挥的作用进行讨论。

(一)稷山猪肉安全危机事件应急处理背景

正是由于上述原因致使稷山县农产品质量状况仍不乐观,猪肉瘦肉精残留超标率时高时低,波动很大,二级中毒现象时有发生,加上广东省范围内猪感染甲型H1N1疫情迅速扩散,一度导致了猪肉安全隐患,人们对于市场上的猪肉质量普遍存在不信任感,据调查,稷山县消费者对猪肉供应链安全风险的关注在对所有农产品的关注中程度最高,对猪肉副食品的安全问题关注度,在所有食品中也为最高,一时间人心惶惶,猪肉市场存在有价无市的局面,不仅对猪肉的生产、销售、再生产环节造成了破坏性的打击,而且对全市人民的身体健康埋下了隐患,在这种情况下,稷山县农业局提出了农业局瘦肉精等违禁药品中毒事件以及猪感染甲型H1N1流感应急处理措施,在解决上述问题和消除人民心理恐慌方面颇有成效。下面我们就以稷山县农业局对瘦肉精中毒事件的应急处理为例,来对政府建立农产品安全应急处理机制的方法进行思考。

(二)稷山县农业局对瘦肉精等违禁药品中毒事件的应急处理方案

1.制定并执行有效的安全危机事件应急措施

(1)建立并加强对应急处理组织机构的管理

猪肉安全危机事件一发生,稷山县农业局就成立了应急指挥部,由主管饲料兽药的局领导任总指挥,成员由饲料兽药科、市场信息科、畜牧科、兽医科、法规科、农业应急管理办、动物卫生监督所、农检中心等科室和单位负责人组成,指挥部办公室设在饲料兽药科(市饲料工业办),来处理一级和二级中毒事件,同时要求下属事件发生地各农业主管部门也必须在事件发生时成立应急指挥部,以便配合上级,在各自的职责范围内负责做好应急的有关工作

(2)及时向主管部门报告危机事件

当地农业(畜牧兽医)主管部门一旦发现食用养殖产品后出现肌肉震颤、心慌、头痛、恶心、呕吐等食物中毒症状的病人,并经卫生部门确认是违禁药品引发的中毒,或接到相关报告后,必须立即派员对中毒人员进行调查核实,确认是养殖产品引发中毒的,县(市、区)级农业(畜牧兽医)主管部门应在2小时内上报同级人民政府和稷山县农业局,稷山县农业局在接到报告后2小时内上报市人民政府和省农业厅。

(3)制定切实可行的应急处理措施

一旦发现中毒事件,要快速调查引发中毒的养殖产品和饲料,严格控制有毒饲料和养殖产品的扩散,通过分析毒源做到及时控制毒源、防止安全危机继续扩大;对引发中毒的饲料和相关产品进行紧急检测防止安全危机事件持续造成破坏,通过拉网式检测对有毒饲料产品进行严格地无害化处理,确保其他上市养殖产品的安全;通过及时向卫生部门和公安部门通报中毒事件调查、检测结果,尽快消灭已上市的有毒食品和制造违禁药品的窝点。

(4)采取保障措施确保应急处理工作顺利进行

稷山县农业局采取将瘦肉精等违禁药品中毒事件应急所需经费纳入各级财政预算以及要求各级农业(畜牧兽医)主管部门储备相应足量的应急物资等办法,从财政物资上确保应急处理工作的顺利进行。此外,还制定了如下保障措施:

首先,在市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督检验测试中心和动物卫生监督所开展违禁药品速测方法研究,提高违禁药品检测速度和准确性。

其次,加强应急培训工作,提高农业(畜牧兽医)行政管理人员和检测人员的快速反应能力和工作水平。

再起,加强打击瘦肉精等违禁药品的法规和科普知识的宣传,提高广大群众的防范意识和防护能力,营造群防群控的社会氛围。

通过上述应急处理措施,稷山县农业局处理猪肉瘦肉精中毒事件的工作取得了有效进展,控制住了该中毒事件的进一步扩散。

2.建立完善的监管、投诉机制

稷山县农业局在采取应急处理措施控制住了瘦肉精中毒事件之后,为了保障农民及农业企业的合法权益,同时也是为了强化今后的农产品安全预警机制,开通了24小时来电留言录音的“三农”热线,实行上班时间人工服务、电话语音查询、农业专家在线解答的运作方式。从此,稷山县各地农民群众只要通过手机或固话拨打(0751)12316,就可进行投诉举报、农业信息咨询,不仅从保障农民权益的角度出发加强了农产品安全预警,更重要的是推进了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

三、建立有效的政府应急处理机制

在对稷山县政府的整个应急处理过程进行分析后,笔者展开了深刻的思考,认为要建立有效的政府应急处理机制,就必须在一个高度负责的机构领导下,既要科学合理的开展应急处理工作,又要加强日常监管力度,才能消除农产品安全危机的隐患,消除或减少安全危机事件造成的损失。

(一)建立高度负责的应急处理体系

重大危机事件应急处理工作的有序开展,需要权威、高效的决策组织作保障。首先,政府要建立一个有高度责任心的机构作为安全危机事件应急处理的决策组织;其次,要建立一个由卫生行政部门牵头的农产品安全危机事件应急指挥机构,在遇到食品安全危机事件时能最大限度地调集各方面力量,协调各部门统一行动,提高政府应变能力,以保证食品安全危机事件的应对更及时、有效。

稷山县农业局正是在安全危机事件发生时建立了应急指挥部,通过制定及时报告的制度,随时向主管部门汇报情况,保证了主管部门及时作出应急处理的决策。

(二)高效、合理、科学地开展应急处理工作

在建立了高度负责的应急处理体系之后,就要在该体系的领导下高效、合理、科学地开展处理工作,如果仅有好的领导,而不能把工作有效的落实到实处,应急处理工作进行的不合理、不科学,一样会延误安全危机事件的处理,使安全危机造成更大的破坏。笔者认为,应急工作要想开展的高效、合理、科学,就必须做好以下三个方面工作:

1.建立安全危机事件的危机预警机制

农产品安全危机事件的预警是应急处理的基础,建立有效的预警机制,首先要做的就是要提高各级监管部门的风险隐患防范意识,让他们把及时发现农产品安全隐患列为监管工作的首要职责,经常对农产品进行抽检,了解情况,一旦发现农产品安全隐患应及时预警;其次,要健全食品安全危机事件报告制度,确保各级监管部门在发现农产品安全隐患时,能够严格执行农产品安全危机事件的报告,做到“四不”,即不迟报、不谎报、不瞒报和不漏报,确保归口管理部门及各地政府在最短的时间内合理决策消除隐患;最后,除了隐患发生地的基层部门积极监管、上报和整治外,上一级政府部门在收到农产品安全隐患报告之后,不仅要保证及时处理隐患,同时还要对基层政府的监管行为应进行相应的监督,一方面,上级政府部门应当在业务上对基层部门予以指导,帮助其及时制止安全隐患;另一方面,上级部门应对基层政府是否及时、正确的行驶权力、履行监管职责等方面进行监督和约束,从而确保食品安全隐患及时得到控制。

2.建立科学的应急处理工作流程

建立规范化的应急处理程序是有序、高效应急处理的前提和保障,一个规范化的应急处理程序必须遵循如下流程:首先,一旦出现农产品安全危机事件,相关部门要在第一时间采取措施积极开展事件调查,在专业机构的帮助下,准确地查明农产品安全危机的起因、来源、以及可能造成危害的程度,以便有针对性的开展后面的工作;其次,及时通知消费者,召回存在安全隐患的农产品,采取更换、赔偿等积极有效的补救措施,以消除或降低存在风险的农产品所带来的危害;再次,要及时对存在安全隐患农产品的企业责令其停业整顿,及时制止更多不合格的农产品流入市场造成危害,防止安全危机事件的进一步扩大。最后,要对发现不合格农产品的地区及时采取医疗救治工作,力争筛查、诊断、治疗、宣传全覆盖,确保患者能够就近及时发现、及时诊断、及时治疗,尽量防止不合格农产品造成食物中毒事件或者将该危害降到最低。

3.制定合理的应急处理工作制度

制定合理的应急处理工作制度,往往起到决定成败的关键作用,一个合理的应急处理工作制度要包括良好的应急处理联络沟通制度,快速透明、具有权威性的信息制度,及时健全的应急处理预案备案制度。只有确保这三方面制度的有效建立,才能够确保农产品安全危机的信息及时传递到上级主管部门,并且通过具有权威性的信息制度,不仅可以保证上级政府及时为各级相关部门提供指导,对错误的、不合理、不利于应急处理工作的地方加以指正,还可以保证危机发生后,上级政府能够按照预案给予更及时、大力的帮助和支持。

(三)加大对农产品安全日常监管的力度

加强对农产品安全日常监管的力度,是确保政府应急处理机制有效开展的重要环节,日常监管工作做好了,将会极大的降低发生农产品安全危机事件的几率,同时也有利于帮助相关部门对可能发生的农产品安全危机事件做好应急处理准备。

1.完善农产品安全应急法律

政府应当利用法律的规范、约束与保护作用来确保在农产品安全危机事件处理中更好的行使权力以及确保消费者的权益受到保护。实践证明,将危机管理纳入法制化的轨道,有利于保证突发事件应急措施的正当性和高效性。因此,要加快我国《紧急状态法》的制定以及完善农产品日常监管的法律体系,使相关部门在日常监管中和遇到突发性农产品安全危机事件时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从而确保日常监管能够发挥应有的作用。

2.通过媒体建立社会监管体系

由于当农产品安全危机到来时,一方面社会公众往往会出现不必要的恐慌和忧虑,比平常更加迫切地关注媒体,希望通过媒体获得更多的最新信息;另一方面,危机可能引致社会愤怒,需要通过媒体加以纾解和引导。因此,我们要充分发挥媒体引导社会舆论、保障信息通畅、沟通社会群众、增加舆论压力的作用,平静群众的心理,建立社会监管体系,配合相关部门的监管工作。

3.健全农产品安全监管部门的日常应急职能和机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