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管理方法艺术论文

管理方法艺术论文

管理方法艺术论文

管理方法艺术论文范文第1篇

在我国,艺术管理作为一门新兴专业,在2000年之前尚处于空白状态。而作为一门学科,虽然早在上世纪80年代就有人提出建立,但由于“气候”不宜,囿于纸上谈兵较多。除了艺术管理学本身作为新兴综合学科的复杂性外,由于与人的内在文化心理和外在文化生态相关,故其复杂性程度均在一般管理学之上。该学科的不成熟性,既造成了艺术管理实践的盲目性,也给了我们当下构建这一学科留下了待拓的空间。本文就该学科的综合构建,拟从理论与实践两个维面,做点理性思考。

一、艺术管理学的理论构建

笔者认为,艺术管理学的综合构建,首先是一种理论构建,这种理论构建应体现学科建设的几个理性原则。这些原则是:

1.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的统一

哲学家黑格尔有一句至理名言:凡是合理的,就是现实的;凡是现实的,就是合理的。”这里我们撇开其唯心主义因素不论,他所讲的合理性和现实性,其实就是在讲一种理论的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所谓合规律性,就是指理论必须反映事物发展的规律,它是一种主观逻辑与客观逻辑的统一。提出综合构建艺术管理学科,一方面它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艺术事业发展的客观要求,另一方面它也是市场经济条件下艺术生产内在规律的要求。艺术管理发展的客观规律已经昭示要求我们用主观逻辑去反映它,去揭示它的真理,这就要求我们要以十分审慎的学理态度去思考。所谓合目的性,就是理论本身对人而言有何用处,符不符合人民根本利益的目的。艺术管理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理论,是一种实用理性,所以它的目的性很明确。建立这门学科,不是要满足某种理论兴趣,而是要让它为日益丰富的文化艺术生活服务。衡量艺术管理学是不是真正的科学,除了合规律性外,其学科的合目的性是一个十分重要的考量标准。作为大学中的一门人文学科,艺术管理学学科的目的性,首先必须为文化艺术市场提供正确的价值导向,所设立的课程既要涵容浓郁的人文精神,又要有实践可操作性;所培养的人才必须有较高的理论人文素养,又要有实践操作能力。

2.继承性和创新性的统一

正如有的学者所言,马克思主义艺术理论宝库中有着丰富的艺术管理思想,对这份遗产我们过去没有很好地总结。如马克思关于艺术生产的特殊性、艺术生产和物质生产发展的不平衡性、艺术与商品关系等论述中涉及到的艺术管理思想,可以作为我们建立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艺术管理学的理论基础。列宁在第一个无产阶级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明确提出:我们应该经常把工人和农民放在眼前。为了他们,我们必须学会管理、学会打算。这在艺术和文化方面也不例外。”毛泽东、周恩来同志等我国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关于艺术问题的谈话有很多方面是涉及到艺术管理的。对这些思想我们既要认真总结、研究和继承,但更要超越与创新。因为传统的文化艺术管理理论,从建立基础来看,是计划经济体制的产物;从价值导向来看,具有较浓的政治倾向;从管理主体来看,基本上属于非专业人员管理。笔者以为,要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艺术管理学理论,必须从市场经济需要的现实出发,既要以马克思主义艺术生产理论为指导,又要以市场经济条件下艺术管理实践规律为依据;既要学习西方先进的艺术管理理论,又要总结我国解放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艺术管理经验。在处理继承和创新的实践过程中,在防止理论僵化的同时,也要注意防止离开中国特色,完全照搬西方艺术管理模式的倾向。

3.人文性与学科性的统一

艺术管理学到底是人文科学还是社会科学?我把它归为人文科学。事实上,艺术管理学作为人文科学,它包含两个不同而相关的内容:即它的人文性和学科性。人文性强调的是“理想”人性;而学科性是为了培养这种理想的人(性)所设置的学科和课程。前一方面的意思往往与“人性”等同,后一方面的意思往往与“人文学科”等同。值得注意的是,这两方面的意思总是有着内在的关联:学科意义上的人文总是服务于理想人性意义上的人文,或相辅相成。在西方,经典的管理学理论是把管理学当作纯科学看待的,只强调管理学的科学性,而否定了管理学的人文性。泰罗制”作为早期的科学管理模式,曾极大地提高了劳动生产。但也充分暴露资本主义剥削的非人性一面。对于这两面性,正如列宁所分析的:一方面是资产阶级剥削的最巧妙的残酷手段,另一方面是一系列的最丰富的科学成就,即按科学来分析人在劳动中的机械动作,省去多余的笨拙的动作,制定最精确的工作方法,实行最完善的计算和监督制等等。”这一管理模式的确对提高劳动效率有很大推动作用,但由于它的出发点是把人当作资本主义获得最大利润的机器,因而其反人性或人文性的一面十分明显。对学科性质的定位直接影响学科的建立,笔者以为,把艺术管理学科定位在人文学科,既不是为了简单否定西方经典管理理论,也并非无条件接受行为学管理理论,而是既要根据人性发展一般规律,也要根据中国艺术管理实践需要所为。

4.管理艺术性和科学性的统一

如果说人文性主要代表一种善的理念的话,那么,艺术性和科学性则代表美和真的理念。管理的艺术性和科学性的统一就是美和真的统一。艺术性和科学性是管理的二重本性。但是,二者在管理中的地位却有所不同:科学性是体,艺术性是用,科学性制约着艺术性的方向,艺术性必须以科学性为基础。管理的艺术性是指由于管理中所包含的矛盾的复杂性,特别是人的心理和人际关系的复杂性,决定了解决这些矛盾的方法可以而且应该是灵活多样的。但是,作为一门科学,管理具有自身的本质特征、运动规律,如系统性、组织经营运行规律等。这些是我们在管理实践中所必须遵守而不能背离的。所以说管理的艺术性必须以管理的科学性为本离开管理的科学性而奢谈管理的艺术性是舍本逐末,好比无舵之舟,失去了方向,必难扬帆远航。构建艺术管理学,不应该把两者割开,要注意它们的互渗性或互溶性。

5.学科对象性和方法性的统一

构建一门新兴学科,首先必须搞清楚学科的对象,只有对象清楚,才能找准方法的切入点。因为方法的性质是由对象的性质决定的。早在上世纪80年代,原文化部副部长高占祥同志就提出建立我国文化管理学的构想,他的《文化管理学论纲》为开创新学科“文化管理学”提供了完整的理论体系,北京大学据此专门设立了“文化管理系”。而后来有学者提出艺术管理学的建构,则是一种高蹈的眼光,可惜由于我国处在体制的转型期,其学科对象的不确定性,直接影响了这一学科的建立。尽管艺术界和管理学界力图用新方法来构建这一学科,然而这种致思的努力由于缺乏对象的依持而变得抽象乏力。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渐完善,艺术市场的日臻成熟,艺术管理学研究的对象也就变得越来越明确。这就需要我们根据艺术实践的新对象、新特点,重新确立方法视域。笔者认为,艺术管理学研究的方法视域应该包括三个不同层面:一是哲学的层面,既要用马克思主义哲学方法作为指导方法来建构艺术管理学,也要运用西方现当代哲学方法如现象学、解释学、心灵哲学等来研究;二是横断科学方法如信息科学、系统科学、控制论科学以及耗散结构论和突变论等方法;三是边缘学科或特殊学科方法。因为:批判性吸收现当代哲学研究成果,能为我们认识艺术管理实践规律的提供一般方法、智慧和重要的理论价值资源;横断科学方法能为我们提供特殊的新思路、新方法,为艺术管理学的发展拓开新路;而边缘学科方法作为比较具体的学科方法对艺术管理学的建立和发展具有具体指导意义。只有实现这些不同学科方法的综合或整合,才能使艺术管理学建立在可靠的理论基础上。

二、艺术管理学的实践构建

艺术管理学的学科综合构建不仅是一种理论构建,也是一种实践构建。理论构建只具有逻辑上的合理性和前瞻性,而要把这种合理性和前瞻性一步步变成现实性,必须要以艺术管理学专业的实践构建的可行性为支撑。

有鉴于西方发达国家和我国近年来几所艺术院校办学的经验,笔者以为,艺术管理专业办学的实践理念应作如下选择。

1.牢固确立办学的基本理念

艺术管理专业办学的基本理念定位为“一体二用”即以人文、通识教育为体,以艺术和管理为用。这一理念是由这一学科的人文性、交叉综合性和实用性的特点决定的。以为,艺术管理人才的培养首先是做人的培养,要培养学生的人性意识、生命意识和人格意识,使学生树立对事业的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而这些恰恰是我们当代大学生所严重缺失的。这种缺失使得当今的大学生只有专业而无事业,只是某种技术的复制品,而不是艺术的能动的创造者,只是金钱的附庸,而非真正有健康生命意识和人性化的人,这是我们当代教育值得反省的。现在很多艺术院校的学生除了懂得一点艺术专业知识外,其它知识少得可怜。艺术管理专业是一个综合性很强的专业,这就要求对学生进行通识教育。对于通识教育,我国高等教育的先驱早就有很好的见识和倡导。蔡元培先生提倡大学本科要“融通文理两科之界限”,梅贻琦认为大学教育应以“通识为本,专识为末”。可惜的是,这些遗训早已被我们忘得干干净净。我们提出“一体二用”的理念就是教育先驱遗训的继承和发展。在国外这种通识教育已有百年历史,国外通识教育的经验是值得我们借鉴的。因此,我认为:艺术管理专业的课程设置,应突出人文和通识教育的的特点。开设一些属于这两种教育内容的基础课程,如英语、计算机、写作、数学、统计、哲学、美学、心理学等。同时,还应从“用”或“末”的层面,利用必修课与选修课等形式,合理的设置艺术学和管理学的课程以及与之相关的边缘课程。如:在专业基础课程方面,包括有艺术门类基础(如艺术概论、艺术鉴赏、艺术社会学、艺术传播学、艺术技能等)和管理学方面的基础知识(如艺术管理学、文化政策与法规、艺人经纪、艺术市场营销等)两大类专业基础课程。在专业课程方面,包括有多媒体应用、艺术项目策划与运作、音乐编辑与发行、影视制片与发行、剧场与舞台管理、艺术产业、艺术中介及信息服务、语言艺术、媒体公关与交际礼仪、艺术管理案例讲座、艺术管理实践等等。通过这些课程的开设,为学生的综合素质的提高奠定坚实的学科基础。

2.明确办学的目标理念

艺术管理专业办学的目标明确为:培养具有一定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和人文科学知识,有较浓郁的人文底蕴和人文关怀,掌握艺术管理专业相关的基本理论、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具备在各级文化管理机构、演出团体、演出场所、演出公司、音像出版社、艺术院校、电台、电视台及各种传媒机构从事艺术管理、艺术策划、艺术传播、艺术经纪、艺术营销等方面工作的既懂艺术又会管理的复合型专业人才。实际上,这一目标可以分解为四个不同的层次:一是人文精神,二是人文知识和理论修养,三是能力,四是复合型专业。这是“四位一体”的具有内在联系的互动层次,缺乏任何一个层次都不能构成办学的真正目标,人文精神是思想层面的目标,理论修养和人文科学知识是文化层面的目标。培养的人才如果仅仅有人文精神,而没有相应支撑这一精神的理论文化修养,这种精神亦是空的。而这种支撑力不仅来源于理论文化知识,更来源于能力素质。一个人如果缺乏动手和动脑的能力素质,他所具有的人文精神和理论文化知识就不能得到应有的发挥,这样培养出来的人才,只能是次品。如果前面三个层次都具备,而没有一定的专业特长,或仅仅懂一点专业而其它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所知寥寥,这样的人才只能算作赝品。只有以上四个层次都能达到的人才,才是优质品。我们把培养的目标定位为四个层次,因为它既是理想的层次,也十分现实。说它理想,是因为它带有超越性和前瞻性,说它现实,是因为它的实现就在我们的脚下,我们可以通过一步一步地努力逼近这个目标。

3.紧紧抓住办学的核心理念

办学的核心理念是学校用于指导教育教学行为与管理经营活动的最高价值标准,是一切办学的逻辑起点和灵魂。作为专业办学,也离不开这个起点和灵魂。把“以引导和服务社会为宗旨,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学生就业为目的”作为艺术管理专业办学的核心理念,就是这个逻辑起点和灵魂的表现。因为它既反映了大学办学的一般核心理念,也反映了作为艺术院校艺术管理专业办学的特殊理念。从一般理念看,一方面,它是对大学的批判意识、超越精神以及社会使命感和责任感的一种担待,另一方面,也体现了邓小平同志所说的“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精神。从特殊理念看,它突出了艺术管理专业综合交叉性与实用性的特点。随着中国改革开放全面深入地开展,市场经济的不断成熟,艺术管理的面临的任务和竞争压力也会越来越大,因此,我们的办学必须立足于满足现代社会艺术市场对艺术管理人才的需要。无论是国内艺术市场还是国际艺术市场,对艺术管理人才的需求会越来越多,其要求也会越来越高。特别是随着我国通过WTO与国际社会全面接轨,国外艺术市场向我国渗透,其竞争会越来越激烈,高层次的艺术经营和艺术管理人才将会变得更紧俏。要建立有序的艺术市场,必须有相应的艺术管理,艺术管理的状况如何,决定着艺术市场的发育和发展前景。我们必须以艺术市场有效需求为导向,紧紧握住这只“看不见的手”。如果离开了市场有效需求,而盲目的培养人才,不仅不能引导和服务社会,而且还会为社会増加更多的负担。从广东艺术市场的现状看,仅就音响市场而言,据统计近几年要占全国音响市场份额的70%这么大的市场需求,就是没有满足这一需求的管理人才,因而使这一市场显得有点混乱。因此,我们要顺应这一要求,培养更多更好的艺术管理人才。

4.努力探索办学的实践理念模式

在办学模式上,我们应立足于人才培养目标,结合办学实际,努力探索体现自己办学特点的办学模式,具体可归纳为12个字:厚基础、宽口径、重实践、活教学”。在教学方面,既要重视理论基础,也要关注实践环节。首先,学生要掌握一整套“厚基础、宽口径”的艺术管理学理论知识,它包括:艺术门类(可根据教学资源优势选择包括音乐、美术、戏剧、舞蹈、影视等艺术门类中的一种为主,其它兼顾)基础知识和管理学方面知识。我们要提倡“教学为社会服务,社会为教学服务”的良性循环模式。在实践方面,我们要树立“重实践、活教学”的指导思想,重视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实现从学到用的跨越,适应艺术管理、艺术策划、艺术传播、艺术商务、艺术经纪、艺术营销、艺术宣传的社会需要。所以,我们要加强建设校内外艺术管理实验基地,让每一名学生在学期间都有参加艺术管理实践的机会和经历。同时,我们还要以学生为本通过学生会、团组织和一些社团的牵头组织,提供给每个学生参加校园内公共事务管理、艺术实践活动策划和模拟创业等锻炼机会,从管理校园生活入手提高组织、策划、管理的能力。培养学生成为既有理论水平、又有实践经验的艺术管理实用型人才,在未来进行双向选择的就业竞争中获取主动。

管理方法艺术论文范文第2篇

管理是科学性与艺术性的统一 论文摘要:管理是以反映管理客观规律的管理理论和方法为指导,有一套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科学的方法论,它具有科学性;管理也是指利用系统化的知识和技术并根据实际情况激发灵感、发挥创造性的技巧和诀窍,它同时具有艺术性。在理解了管理的科学性与艺术性之内涵的基础上,我们发现管理的科学性是艺术性的前提和基础,艺术性是科学性的突破和创新,管理的科学性和艺术性是互为条件、互相转化的有机统一体,有着各自发挥作用的场合和时机。既有科学又有艺术的管理才是成功的管理。 论文关键词:管理;科学性;艺术性;基础;创新;转化。 “成功的管理,靠科学还是靠艺术?”———这曾是一个颇具争议的话题。出现这一争论,主要是因为言论双方所站角度或立场的差异造成的。强调管理是科学,是言者重视事实知识与原理知识的结果;认为管理是艺术,是论者重视技能知识与人际知识的结果。现在,人们都已承认管理既是科学,又是艺术,一个成功的管理者必须具备这两方面的知识。正如罗斯·韦伯所说:“没有管理艺术的管理科学是危险而无用的,没有管理科学的管理艺术则只是梦想。” 1 管理的科学性与管理的艺术性的内涵。 1.1 管理是一门科学,它是以反映管理客观规律的管理理论和方法为指导,有一套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科学的方法论。 管理作为一个活动过程,在各种组织当中是纷纭复杂,别具特色的,但其中仍存在共通之处,存在着规律性。大量学者和实业家经过无数次的失败和成功,通过从实践中收集、归纳、检测数据,提出假设,验证假设,从中抽象总结出一系列反映管理活动过程中客观规律的管理理论和一般方法,好让其他人在面对同样问题的时候,有矩可循,有据可依,提高成功率和可行性,不至于盲目和被动。人们利用这些理论和方法来指导自己的管理实践,又以管理活动的结果来衡量管理过程中所使用的理论和方法是否正确,是否行之有效,从而使管理的科学理论和方法在实践中得到不断的验证、丰富和发展。因此说,管理学是科学的,具备科学的特征。 科学性是管理必不可少的基础, 管理者如果没有科学的管理知识和相关知识,就象哈罗德·孔茨认为的那样:“医生不掌握科学,几乎跟巫医一样了。高级管理人员不掌握管理科学,则只能是碰运气,凭直觉,或用老经验。”;而有了系统化的科学的管理知识,他们就有可能在严谨、量化、合乎逻辑的科学归纳基础上,对组织中存在的管理问题提出可行的、正确的解决办法。因为科学的管理注重自然规律、客观数据、分析结论、程序化、规范、规则、惯例、理性体验、同一性和经验运用。科学性是一种行为的严谨,为组织带来平衡和稳定,犹如骨架和躯干的作用。管理者学好管理学,能减少因违背管理的基本科学规律而造成的低效率和失误。 但是在现实中,我们又时常看到一些饱读管理经书的学者,在管理实践中却屡遭败绩。为什么呢?因为他们片面强调了科学性,盲目照搬国外的管理理论;将书本上的管理原理当作教条;而管理的科学性对现实的要求过分理想化和理性化,它并不能为管理者提供解决一切问题的标准答案,它要求管理者以管理理论和基本方法为基础,结合实际,具体情况具体分析,以求得问题的解决,实现组织的目标。因此,管理又具有艺术性。 管理是科学性与艺术性的统一 论文摘要:管理是以反映管理客观规律的管理理论和方法为指导,有一套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科学的方法论,它具有科学性;管理也是指利用系统化的知识和技术并根据实际情况激发灵感、发挥创造性的技巧和诀窍,它同时具有艺术性。在理解了管理的科学性与艺术性之内涵的基础上,我们发现管理的科学性是艺术性的前提和基础,艺术性是科学性的突破和创新,管理的科学性和艺术性是互为条件、互相转化的有机统一体,有着各自发挥作用的场合和时机。既有科学又有艺术的管理才是成功的管理。 论文关键词:管理;科学性;艺术性;基础;创新;转化。 “成功的管理,靠科学还是靠艺术?”———这曾是一个颇具争议的话题。出现这一争论,主要是因

管理方法艺术论文范文第3篇

文化产业管理专业学生毕业后大都从事某一具体艺术行业的管理和组织工作,因此艺术通识教育对实现人才培养目标、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有着直接的影响。但在实际教育过程中,艺术通识教育并没有受到切实的重视。在笔者看来,艺术通识教育的必要性和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

第一,艺术通识教育是文化产业管理专业的专业培养与职业能力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从高等教育的一般目的和人的基本发展来看,艺术通识教育都应该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对于文化产业专业来说,艺术通识教育能使受教者在专业技能与未来职业之间实现高效的链接。如果在文化产业管理中只强调了学科核心——管理方面的内容,而不重视艺术方面的教育,那么所培养的人才就难以突出学科特点,这必然会影响到文化产业专业人才培养的质量。

第二,艺术通识教育是让文化产业管理人才从艺术产业旁观式的管理者向主动式的参与者转变的重要手段。

文化产业所涉及者,不外乎美术、影视、音乐、戏剧、舞台等领域。文化产业管理人才根本的任务是推动文化产业的发展,如果对具体的艺术规律、艺术特点没有感性和较系统的认识,那么他们就会倾向单纯的管理者,而非热爱者。艺术不同于工业产品,它是高度人文化的产物,往往体现着人类个体与集体文化基因的沉淀与交融,同时也映衬着时代的风潮,并体现出较突出唯一性和个性。艺术通识教育可以增强文化产业管理的受教者对艺术的热爱。所谓好之者不好乐之者,任何职业,从业者所取得的成绩往往与他们对该职业的热爱程度密切相关。如果说工业产品是为改善人类的生活质量,那么艺术作品往往具有心灵的作用。

第三,艺术通识教育是提高文化产业管理人才艺术品鉴能力的重要途径。

与工业作品所强调的技术进步不同,艺术作品强调的是个性与独特性。作为文化产业管理者,辨别文化产品的质量就是一项基本能力,并是其职业生源中核心能力之一。只有具备较高的文化产品辨别力,才能在在繁多的文化产品中慧眼识珠,才能成为推动文化产业发展的积极因素。而较高的文化产品辨别能力的获得必须通过系统的艺术通识教育。

二、当前文化产业管理学科中艺术通识教育的主要问题

在我国设立文化产业管理专业的高校中,已经开始重视艺术通识教育,也开设了相关的课程。但也存在着课程边际比较模糊、课程名目比较杂乱、教学模式较为落后等问题。总体看来,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比较突出。

第一,艺术通识教育类课程的开设比较随意。

由于缺乏系统的艺术类课程建设,很多院校往往是依据院校本身的特点开设一些所谓的特色艺术课程。除常见的音乐类、美术类、影视类、动漫类、舞台艺术外,还有茶道、插花艺术这样的课程。虽然这些课程不同程度起到了艺术通识教育的作用,但总体较为随意,无法形成较为系统的艺术通识教育。

第二,艺术通识教育缺乏宏观、鸟瞰式的系统性内容。

许多学校开设了课程的开设了合唱、艺术欣赏、水彩画等艺术课程。但由于课时所限,往往草草结束。既无法让学生掌握具体的艺术技能,从而获得较深刻的艺术体验,也不能从较宏观的层面掌握艺术发展的规律的特点。

第三,艺术通识教育的教学与文化产业管理学科缺乏有机融合。

有些院校开设课程忽视了其与文化产业专业产生有机的联系,既增加了学生的负担,却对提高学生艺术修养的作用不显著。

第四,艺术通识教育课程过于侧重于知识教育。

有些学校开设的艺术通识教育课程过于理论化,比如全部是艺术史、艺术评论等课程。这样一方面使艺术通识教育过于枯燥,也不利于学生直接感受艺术的魅力。另外,艺术通识教育的任课教师大都是外系外校的教师兼任。这使得课程的教学质量参差不齐,缺乏连贯性,容易忽视所教课程与文化产业管理专业的有机融合。

三、加强艺术通识教育的具体措施

基于艺术通识教育的重要作用以及目前存在的问题,笔者认为要加强专业建设应该着重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1)重视艺术通识教育的地位与作用,把艺术通识教育作为其学科群的重要组成部分;(2)梳理艺术学科的体系与文化产业之间的关系,慎重编写艺术教学的大纲与教材;(3)打通不同艺术形式之间的鸿沟,构建跨越具体门类的艺术通识教育知识体系;(4)要突破传统艺术通识教育窠臼,探索符合学科特点的教学方法和思路;(5)发展课堂教学与田野参与并重的教学模式;(6)加强艺术通识教育师资建设,注重艺术通识教育的质量与成效。基于以上原则,笔者认为文化产业专业艺术通识教育课程可以分为五个部分,即艺术美学与史类课程、艺术欣赏类课程、艺术实践类课程、艺术评论类课程和特色类课程。前三类为基础,应占据较大的权重,后两类则根据学校的特点进行开设。下面对这几类课程的设置进行简要的说明。

第一,艺术美学与艺术史类课程。

这类课程属于艺术通识教育知识体系中系统论的部分,有利于学生对艺术形成宏观的历时共时认识,是提高学生艺术理论和艺术知识重要的方式。这类课程最好由专业对口的专任教师担任,编写或采用具有与学科相关联的教材,并强调理论与实践的结合。

第二,艺术欣赏类课程。

这类课程是学生接触具体艺术作品、形成感性认识、提高艺术感知和品鉴力的重要途径。艺术欣赏是文化产业专业学生系统接触高水平艺术作品的唯一方式。艺术理论课和艺术实践课都无法取代艺术欣赏课的作用。

第三,艺术实践类课程。

如果从提高艺术感知力和辨别力来看,最有效率的方法莫过于让学生进行具体的艺术实践。比如会画画的人通常对画作的认识比不会画画的人另全面、深入。但由于课时的限制,这类课程通常无法深入,建议在授课的以了解具体艺术形式的特点为主,并加入史学、美学的内容。

第四,艺术评论类课程。

如果说前三类课程主要是对艺术知识的输入,那么艺术评论则是受教者对艺术通识教育成效的输出。评论侧重于受教者表达艺术作品基于知识和技能基础上的主观认识。

第五,特色艺术类课程。

这类课程主要是根据每个高校自身的学校资源所开课。可根据优势学科资源,直接与业态对接,为学生提供一些高质量的精品课程,在培养文化产业应用型人才上有的放矢,创建各高校的自身品牌。有的学校会把文化产业专业再细分为若干个方向,有的学校会根据自身条件培养偏重研究型人才、应用型人才或研究应用型复合人才等,都可以根据培养目标在以上的框架内对具体课程进行调整。

四、结语

管理方法艺术论文范文第4篇

关键词:管理;科学性;艺术性;基础;创新;转化。

“成功的管理,靠科学还是靠艺术?”———这曾是一个颇具争议的话题。出现这一争论,主要是因为言论双方所站角度或立场的差异造成的。强调管理是科学,是言者重视事实知识与原理知识的结果;认为管理是艺术,是论者重视技能知识与人际知识的结果。现在,人们都已承认管理既是科学,又是艺术,一个成功的管理者必须具备这两方面的知识。正如罗斯·韦伯所说:“没有管理艺术的管理科学是危险而无用的,没有管理科学的管理艺术则只是梦想。”

1管理的科学性与管理的艺术性的内涵。

1.1管理是一门科学,它是以反映管理客观规律的管理理论和方法为指导,有一套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科学的方法论。

管理作为一个活动过程,在各种组织当中是纷纭复杂,别具特色的,但其中仍存在共通之处,存在着规律性。大量学者和实业家经过无数次的失败和成功,通过从实践中收集、归纳、检测数据,提出假设,验证假设,从中抽象总结出一系列反映管理活动过程中客观规律的管理理论和一般方法,好让其他人在面对同样问题的时候,有矩可循,有据可依,提高成功率和可行性,不至于盲目和被动。人们利用这些理论和方法来指导自己的管理实践,又以管理活动的结果来衡量管理过程中所使用的理论和方法是否正确,是否行之有效,从而使管理的科学理论和方法在实践中得到不断的验证、丰富和发展。因此说,管理学是科学的,具备科学的特征。

科学性是管理必不可少的基础,管理者如果没有科学的管理知识和相关知识,就象哈罗德·孔茨认为的那样:“医生不掌握科学,几乎跟巫医一样了。高级管理人员不掌握管理科学,则只能是碰运气,凭直觉,或用老经验。”;而有了系统化的科学的管理知识,他们就有可能在严谨、量化、合乎逻辑的科学归纳基础上,对组织中存在的管理问题提出可行的、正确的解决办法。因为科学的管理注重自然规律、客观数据、分析结论、程序化、规范、规则、惯例、理性体验、同一性和经验运用。科学性是一种行为的严谨,为组织带来平衡和稳定,犹如骨架和躯干的作用。管理者学好管理学,能减少因违背管理的基本科学规律而造成的低效率和失误。

但是在现实中,我们又时常看到一些饱读管理经书的学者,在管理实践中却屡遭败绩。为什么呢?因为他们片面强调了科学性,盲目照搬国外的管理理论;将书本上的管理原理当作教条;而管理的科学性对现实的要求过分理想化和理性化,它并不能为管理者提供解决一切问题的标准答案,它要求管理者以管理理论和基本方法为基础,结合实际,具体情况具体分析,以求得问题的解决,实现组织的目标。因此,管理又具有艺术性。

1.2管理是一门艺术,它是指利用系统化的知识和技术并根据实际情况激发灵感、发挥创造性的技巧和诀窍。

艺术,就其本义而言,是指用形象反映现实并比现实典型的社会意识形态。一般意义上的艺术,是指那些富有创造性的方式、方法。管理艺术,则是表现为灵活高超的管理才能和艺术化的管理方法,是打开管理活动奥妙的钥匙。

由于管理对象分别处于不同环境、不同行业、不同的产出要求、不同的资源供给条件等状况下,这就导致了对每一具体管理对象的管理没有一种惟一的完全有章可循的模式,特别对那些非程序性的、全新的管理对象,则更是如此,从而造成了管理活动的成效与管理者对管理技巧的发挥具有很大的相关性。事实上管理者对这种管理技巧的运用与发挥,体现了管理者设计和操作管理活动的艺术性。另一方面由于在达成资源有效配置的目标与责任的过程中可供选择的管理方式、手段多种多样,因此在众多可选择的管理方式中选择一种合适的用于现实的管理之中,这也是管理者进行管理的一种艺术性技能。

管理属于软科学,没有最优解,只有满意解。如何更好地管理,受天时地利人和的影响,更受管理者本身的价值观、风格和偏好的影响。如果仅凭停留在书本上的管理理论,或背诵原理和公式来进行管理活动是不能保证其成功的。管理者必须在管理实践中发挥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因地制宜、审时度势地将管理知识与具体管理活动相结合,才能进行有效的管理。艺术的管理注重的是灵活多变、逆向思维、创新创造、情感认知和审美感悟。艺术性是一种思维的升华,带来活跃与发展,如同流动的思想、气质和血液。艺术性是管理变化创新的灵魂。

2管理的科学性与艺术性并不相互排斥,而是相互补充,相辅相成的。所以,管理是科学性与艺术性的有机统一。

2.1管理的科学性是艺术性的前提和基础。

从管理的科学性与艺术性的内涵可知,卓有成效的管理艺术是以对它所依据的管理理论的理解为基础的。管理的科学性决定了管理活动必须接受管理理论的指导,以管理的基本规律为行动指南。对一个管理者而言,具备扎实的理论基础是十分重要的,管理的专业训练不可能培训出“成品”的管理者,但却是为通过实践进一步培训管理者创造了一个良好的开端,为培养出色的管理者在理论知识方面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2.2管理的艺术性是科学性的突破和创新。

管理的理论价值,有别于其他学科,比如工程技术。在工程技术应用上,只要遵循它自身的科学性和规律性,通常都能够得到相同的效果,例如用同样的技术手段生产出来的飞机,一般都能飞得起来,一般无需对每一架飞机作个别的特殊处理。但在管理上则并非如此。由于每一个被管理者的性格、心理不同,不同的阶段情绪也不一样,以及每一种管理情景也有所差别,导致了同一种管理手段和技术,在管理效果上必然存在差异性。所以,仅靠“背诵原理”来进行管理活动,必然是脱离或忽视现实情况的无效活动。管理者必须懂得如何在变化着的管理实践中对管理理论加以灵活运用;懂得针对现实及管理与被管理对象的特点对科学规律进行巧妙运用,不断求新求变,才能够取得更好的效果。这正是管理者艺术水平高低的体现。

2.3管理的科学性与艺术性可以相互转化。

管理理论体系的发展过程就是艺术化管理知识与科学化管理知识不断互相转化的过程。艺术化的管理知识要不断地转化为科学化的管理知识,作为管理知识体系中规范的一部分,才能更好地指导自己的管理实践;反过来,也只有对科学化的管理知识进行艺术化的运用,边运作边探讨,才能形成有效的管理活动。我们必须重视一线管理者的直觉、悟性或经验,从中感悟和提炼科学化的管理规律。没有他们的直觉、悟性或经验,也就在很大程度上失去了创新的源泉。

2.4管理的科学性和艺术性各有自己发挥作用的场合和时机。

由于管理的科学性决定了其理论体系相对严密,而管理的艺术性决定了其在处理实际问题时相对灵活,所以两种属性在作用的发挥上各有侧重点。科学性侧重喻管理理论的学习、研究方面,艺术性侧重于管理实践的应用方面;科学性借以提高管理效率,艺术性借以提高准确性、管理适应能力;科学性主要体现在程序化和逻辑化,艺术性主要体现在非程序化和非逻辑化。管理劳动密集型企业会较注重科学性,借鉴一些成功的管理模式和制度;而管理知识密集型企业则可能较注重艺术性,要靠管理者更高层次的技巧去激发人才的主观能动性。在企业成长的不同阶段,管理的艺术性与科学性比例也可能是变化的。在企业创业阶段,艺术管理可能更为需要;在发展阶段,科学管理可能更为重要,而到成熟阶段,艺术性可能又上升到较重要的位置。管理的科学规律为企业实现目标指明了一条最短路径,但在实施过程中如何避免危机或使危机最小化讲究的就是管理艺术。

综上所述,管理是科学性与艺术性的统一,既有规律又不拘泥于成法,它为管理者指明了一个行动方向,又给他们留下了想象和发挥的广大空间。认识管理的两重属性,对组织和管理者具有重要指导意义,只有将两者有效地结合,管理者才能运筹帷幄,组织才能有长足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杨杜。我眼中的管理。中外管理研究,2001,11.

[2]熊鹭。论管理的科学性与艺术性之间的关系。清华管理评论,2001,10.

[3]。管理与用人。特区文化论文"target="_blank">企业文化,1996,2.

管理方法艺术论文范文第5篇

关键字:艺术管理;高校;教学方式;课程;作用

中图分类号:J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2)21-0255-01

作为一名学习艺术管理专业的学生,从我刚踏入大学接触它到深入学习两年,从始至终我都带着一丝迷茫和憧憬。迷茫是因为不清楚艺术管理专业到底能学到些什么,憧憬的正是它那份神秘的色彩感。

艺术管理专业作为一个刚兴起的学科正在全国高校掀起一阵又一阵狂潮。对于这一专业,目前国内还没有一个统一的理解和看法,对这个学科的教学方式更是没有科学的理论,各个高校艺术管理专业的教学也是差异颇大,作为艺术管理专业的我们,也陷入一种未知的迷茫,当然其培养出来的学生也更是千差万别。因此,我们首先需要在理论和实践上探讨该学科所面临的各种问题,只有对这些问题有了很好的了解和解决方法,相信艺术管理这个学科会蓬勃发展。

对于艺术管理这个学科,我们必须承认的是艺术管理学科自在我国创立以来,它的教学模式就有其明显的局限性。艺术管理作为一门新兴学科,它所要学的东西涉及非常广泛,包括经济学、管理学、广告学、新闻传播学、市场营销还有艺术课程等等,所以这就要求所学者有很宽的知识面和很好的艺术修养。

艺术管理专业不是一个单一的专业,它既属于管理,也属于艺术。虽然有人说如果艺术要强调管理性的话,就很可能对艺术造成很大的伤害,因为艺术是需要轻松的氛围和释放的情感。但是我们要全面的看待这个问题,艺术管理是对艺术进行管理的学科,它不是单纯的为了管理而管理,而是通过所学的知识和实践经验对艺术行业进行科学的管理。

下面列举某高校艺术管理专业的课程:公共课:英语、语文、思修、毛概、马哲、体育。专业课:经济学、管理学、新闻传播学、艺术品拍卖、网络传媒、商务表演与策划、音乐厅管理、艺术概论、视唱练耳、中西方音乐史、大型演唱会运作、影视艺术等等。

从这个课程表我们可以清晰的看出,现在艺术管理所开设的课程只是将艺术和管理纯粹的分开,这就势必会导致学生只是的零散,分散。这样就很难真正培养出艺术管理的人才,而只是对管理和艺术都有一定了解的人而已。我们不否认艺术管理的课程是艺术课程和管理课程的结合,但是我们要的是两者真正的融合贯通,只有这样,艺术管理专业才能走向真正的成熟。

对于艺术管理学科的专业实践,现在大多高校都没有完全做到恰到好处。现在大部分高校对艺术管理学科的实践就是让学生自行组织策划活动。虽然这样能让学生得到一定的锻炼,但是这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专业实践。艺术管理是对艺术进行管理的学科,所以它的实践势必要通过管理的手段对艺术进行一定的整合。这就要求学校和外界文化传播公司或者电视台合作,一起来培养艺术管理学生的实践能力。

在现在艺术管理专业还不完善的情况下,老师学生的自主摸索探寻十分重要。艺术的领域涉及方方面面,管理所能接触的范围也就非常宽泛了。我们可以用自己所学的管理知识,在艺术领域加以实践。或者跟随老师做一些课题调查,和实地调研。以此来丰富艺术管理知识。在艺术管理学生的就业方面,学生应该自主选择自己感兴趣的艺术领域,而不应该盲目的跟随时代的潮流。

在艺术市场相当混乱的现在来说,专业的艺术管理显得尤为重要而迫切了。艺术管理的作用是在艺术家、艺术作品和观众之间建立一定的审美联系,使得尽可能多的观众从艺术中获得最大限度的愉悦和益处。艺术管理的兴起,将很好的整顿艺术市场,使之交易公平有序化,竞争公正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