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物业管理专业知识培训

物业管理专业知识培训

物业管理专业知识培训

物业管理专业知识培训范文第1篇

1.专业人才少,高校毕业生资源有限物业管理引入中国时间较短,行业缺少大量的专业人才,尤其是高层次的管理人才。物业管理涉及的知识范围很广,涵盖了经济、管理、财务、建筑工程、法律、心理学、治安消防等多学科专业的知识。能够系统学习物业管理知识的重要渠道就是高等教育,但是中国高校开设物业管理专业的时间不过十几年,且以大专为主,具有本科层次物业管理专业的学校全国仅16所(2012年招生情况)。同时,物业管理工作具有较强的实践性,只有将理论与实践很好的结合才能发挥高效的管理功能。近年来物业纠纷不断,物业企业与业主之间的矛盾也时常激化,不能很好化解纠纷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物业从业人员的专业知识与实践经验不足。因此,培养高素质的物业管理人才,在加强高校理论知识教育的同时,更要加强从业人员实践能力的培养。2.来源构成复杂,整体素质偏低目前从事物业管理行业的人员构成,大概包括如下几个层面。首先是相关专业转行而来,例如管理类、工程类专业的人员经过实践和摸索逐步开始从事物业管理工作,这类人员具有一定的工作经验,但对物业管理的系统性知识掌握不够。其次是物业管理专业的毕业生,包括中专层次、大专层次以及少量的本科层次。如前文所述,由于专业教育起步较晚,规模有限,这类人员数量较少,年龄比较年轻,他们掌握一定的理论知识,但缺少实践经验,还需要在实际岗位上进行锻炼。最后,还有大量的城市下岗职工、农村剩余劳动力、转业军人以及其他行业人员进入物业管理行业,从事一般的体力劳动与简单的服务管理工作。整个行业从业人员总体上学历水平偏低,职称结构中无技术职称以及初级职称的占据了绝大部分比例,在岗人员的整体结构制约了行业的健康发展,整体提高从业人员的素质刻不容缓。3.社会认知度有限,从业人员流动性大作为服务行业,社会对其的认知度有待提高。很多居民认识到物业管理的重要性,但关于物业公司的权、责、利并不清楚,加上媒体对于物业服务的一些负面报道,更加深了社会公众对物业管理行业的偏见。物业行业的服务性质以及现阶段发展的不规范,导致从事物业行业通常不被他人重视。同时,行业的整体收入水平偏低,尤其是大量的中小型物业企业,由于缺乏规模效应,盈利能力有限,难以提供良好的薪酬待遇,对人才缺乏吸引力,物业从业人员的流动性很大。4.优秀的职业经理人匮乏,企业文化建设有待加强物业服务的主要工作涵盖了房屋与设备设施维修保养、保洁、绿化、治安、车辆管理、社区文化建设等一系列内容,需要一个团结高效的团队来共同完成。而能够组建、带动一个团队的核心人物,就是优秀的管理者———职业经理人。由于物业管理行业发展时间较短,人才培养并没有跟上经济社会发展的速度,优秀的职业经理人严重匮乏。在很多物业企业,管理者重干轻学,把物业管理行业看做简单的劳动密集型产业,不重视服务理念与企业文化的建设,导致企业没有明确的发展方向与发展战略,企业员工也没有共同的价值观,团队缺乏凝聚力,服务的效率和效果大打折扣。5.地域性差异巨大,东南沿海先进理念值得借鉴物业管理从中国深圳引入,伴随着东南沿海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物业管理行业也逐渐发展完善。目前,不论企业规模、管理模式、管理理念还是发展战略等,东南沿海城市走在了前列,北方整体上落后于南方。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快,不论从企业的长远发展,还是从业人员的快速补充,都需要大量高素质的专业人才。因此,除了增强高校的人才教育,北方地区更需要学习南方的先进理念和管理方法,加强对管理者与普通从业人员的培训,以快速提升在岗人员的素质,提升行业服务品质,促进物业行业的可持续发展。

二、构建“四位一体”的物业行业培训体系

为了提高不同层面物业企业从业人员的素质,进而提高服务品质,获得业主的认可,以及加强对物业管理常识的宣传,提升全民物业意识,建立完善的培训体系势在必行。1.高级职业经理人培训随着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职业经理人成为了企业的核心。物业管理行业发展过程中,高级管理人才紧缺,进一步推进职业经理人队伍建设,培养大批职业化、专业化的管理人才,是提升物业企业竞争力,促进物业管理行业健康发展的重要手段。由于物业管理行业的特殊性,目前在岗的物业企业管理者,很多并非专业的物业管理人员,对于这类人员,需要加强物业管理专业知识的培训,系统地补充相关专业理论知识,在性质上属于“补课型”的培训。而针对专业的物业管理者,则应该继续强化其专业理论知识与核心能力训练,重点加强职业道德、企业战略管理、团队管理、创新管理等方面的能力,在性质上属于“发展型”的培训,让物业职业经理人全面提升管理水平,引领行业发展。2.注册物业管理师培训物业管理师资格考试的目的是测试从业人员对物业管理的作用、内容、特征以及《物业管理条例》核心内容的掌握程度,对中国物业管理的产生、发展和制度建设的熟悉程度,是属于国家设定的准入性考试,也是最具权威的物业管理人员职业资格考试。从事物业管理的相关负责人原则上应具备物业管理师资格。只有通过系统的学习并通过了注册物业管理师资格考试,才能说明对物业管理工作具有一定的管理和控制能力。因此,为了鼓励更多的从业人员获得注册物业管理师资格,行业内应该遵循国家规定,围绕行业发展实践,积极开展相应的培训工作,大幅度提升行业从业人员的整体素质。3.普通员工培训由于物业从业人员来自于社会各个阶层、各个领域,尤其是普通员工,素质和能力差异很大,服务质量也参差不齐。为了提高物业企业的服务质量,必须把员工的培训工作放在首要位置。只有提高员工的专业技能与整体素质,服务质量才能上水平上层次。员工培训是一项高回报的投资,是企业持续发展的力量源泉。从新员工的入职培训开始,不断学习应伴随着员工的整个职业生涯。培训的模式既可以“以老带新”,也可以聘请专家集中学习,通过灵活多样的培训方式不断提升员工的业务能力与团队意识,打造学习型的物业管理团队。4.业主代表培训鉴于社会上仍存在对物业行业的认识有限,甚至存在偏见的现状,应该加大宣传力度,让居民普遍认识物业管理,了解物业管理。可以通过采取公益讲座等形式,以业主代表为突破点,普及物业管理常识,让业主明白物业公司的权、责、利有哪些,通过业主代表的进一步宣传,协助解决物业纠纷以及提升促进物业管理工作的正常运行。

三、结语

物业管理专业知识培训范文第2篇

【关键词】物流管理 信息化环境 实训教学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7)02B-0038-02

近几年,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我国物流行业得到了迅速发展,对物流专业人才的需求量也越来越大。目前,我国开设物流管理专业的中职学校非常多。长期以来,中职学校物流管理专业的教育目标是培养面向企业一线操作、管理的物流专业人才。物流管理专业是一门注重实践的课程,因此在整个物流管理专业的教学中,实训教学是非常重要的。在一份对我国中职学校物流人才培养状况的调研报告中显示,有九成以上的学校希望能够得到物流专业的实训设备。随着信息技术水平的不断上升,我国中职学校中的物流管理专业实训教学受到信息化环境的影响越来越大,信息技术被较为广泛而深入地应用到教学当中。但即便如此,我国中职学校目前所培养出的物流专业人才水平还远远不能满足社会的需求。面对信息化环境,我国中职学校物流管理专业实训教学应如何应对?

一、信息化教学内涵及物流人才需求发展趋势

(一)信息化教学内涵

信息化教学是一种新型的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利用信息化教学手段为学生构建一个吸收信息的学习环境。在这样的学习环境当中,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能够得到充分发挥,学生能更好地获取知识,完成学习任务。在信息化教学中,教师主要发挥的作用是引导和提示,与我国现在所推行的素质教育的要求相一致。目前,信息化教学主要有三种类别,分别为:虚拟实验、计算机辅助教学以及教学虚拟训练。在物流管理专业的实训教学当中,充分使用信息化教学,可以有利推动学生学习知识的积极性,更快地实现教学目标。

(二)物流人才需求发展趋势

随着我国物流行业的迅速发展,市场对物流人才的需求也在增大。但是我国国土辽阔,各个地区经济发展、社会层次、地理状况不同,造成不同地区不同市场不同企业对物流人才的需求也是各有各的特点。从整体来看,目前我国市场上对物流专业人才的需求主要可以分为三类,分别为:技能操作型物流人才、战略型物流管理人才以及管理运营型物流人才。其中对技能操作型物流人才的需求量最大。由此可以看出,目前,我国物流人才需求发展趋势逐渐向实际操作能力强、具有良好的沟通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的物流专业人才发展。根据这一需求可以知道实训教学在我国物流管理专业教学中的地位。

二、信息化环境下物流实训教学存在的问题

(一)信息化环境下,物流实训教师无法适应新型实训教学要求

有效地构建培养物流人才的实训平台对中职物流管理专业实训教学来说,是目前最好的选择,但是在实践的过程中还不能取得满意的效果。究其原因,主要存在两方面的问题,分别为:教师无法适应新型的实训教学模式和在信息化环境下进行的高要求教学。其中存在教师无法适应新型的训教学模式的原因,主要是因为,在过去很长的一段时间内,物流管理专业的教学模式都是以传统课堂教学为主,在那段时间,教师在教学活动中所发挥的作用为主导作用,而不是引导作用,与新教学模式完全不同。新型实训教学模式的开展是以信息技术为基础,教师需要具有良好的信息技术能力,才能上好新型实训课。如果教师不具有完善的信息技术能力,那么就无法驾驭新型实训教学模式。因此这一教学模式对于教师来说反而成了一项挑战,一道阻碍实训教学的障碍。与此同时,信息化环境下实训教学设备已经跟传统的教学设备不同,它更多的是在依靠计算机技术的支持下的数字设备和软件,这要求教师要进行知识更新,更加深入地了解和掌握信息技术,并娴熟地运用信息技术和教学设备。目前不少教师还无法适应新型实训教学要求。

(二)中职物流管理专业实训教学不足

与中职学校大部分专业相同,物流管理专业也是综合类专业中的一种,这也就说明物流管理专业具有较强的实践性。从调查情况来看,该专业的学生在毕业之后所面向的工作岗位较多,且不同的物流岗位对专业人才的知识、技能等方面的要求各不相同,因此,要想满足我国物流专业对人才的需求,学校在培养专业人才方面,要结合社会、企业的需求进行教学,开展不同形式的实训活动,培养学生不同的专业技能,为此对实训要求也更高。我们知道,实训教学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使用相关专业工作项目中的真实案例,尽可能地模拟实际工作环境,在理论教学过程中结合实践的一种教学方式,实训教学所强调的是参与式学习。有效的实训教学,能够帮助学生在较短的时间内学会相关专业技能,积累一定的实践经验、工作方法,提升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提高学生的职业素质,满足企业对相关人才的需求,帮助学生就业。但目前中职学校的物流管理专业采用的教学模式仍然是传统的教学模式,教师基本上照搬书本上的知识来进行讲解,没有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也没有将实训案例与课本知识相结合,实训教学明显不足。因此无法满足学生与社会的需求,无法体现出教学的有效性。例如,大多数中职学校仅在第三年才安排学生实训或实习,在前两年,学校基本不安排学生进行实训和实习,加之学校与企业之间的合作也少,学生根本得不到有效的技术训练。

三、信息化环境下物流实训教学的对策

(一)提高物流管理专业教师信息技术能力

针对教师无法适应新型的实训教学模式这一问题,在物流人才培养平台构建的过程中,学校应该加强对学校教师在信息技术能力方面的培训,提高教师的相关能力,此外,教师也应该不断进行自主学习和提高,加强自身信息技术的能力。随着信息化的发展,人才市场对物流管理专业学生需求的条件越来越高,因此必须提高学生的能力,来满足社会的需要。但要想提高物流管理专业学生的专业水平,专业教师首先要提高自身的教学水平,及时采取相关措施,适应信息化教学要求。例如,学校可以安排物流管理专业教师参加校外培训,或者聘请信息技术水平较高的专业人员来到学校对教师进行培训,或者安排本校信息技术专业教师来对物流老师进行培训,使物流教师掌握信息管理技术。比如说,物流当中的仓储环节,就是将每一件物品打包之后运输到仓库中存储。在这个过程中,其所包含的物品非常多,而且这些物品的种类又是多种多样。面对如此大数量的物品,如果没有进行科学的分类和存放,那么就无法对整个仓储数量和种类进行有效管理。以前用的是人工管理方式,需要大量的人员,且工作量大。现在利用信息技术建立系统管理平台,在每一件物品入库之前,都已经将它的信息输入到系统当中,并在传送过程对它进行全程跟踪,这样就能很好地管理每一件物品。通过这样的例子,使物流管理专业教师及时了解和掌握信息技术在物流管理中的应用,也知道信息技术的重要性,并由此促进教师不断地接受新知识和新技术,不断提高自己的信息技术能力。此外,学校还可以定期或不定期地召开物流管理专业的教学交流会,增进教师与教师之间的交流,互相弥补对方的不足,更好地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二)加强物流管理专业的实训教学

在信息化环境下,提高物流专业人才培养质量是目前中职学校物流人才培养的主要教学目标。而要想有效地提高物流人才培养质量,就需要构建培养物流人才的实训平台,这是非常重要的。物流人才培养实训平台主要是有三部分组成,其分别为:技术层、内容层和展现层。

技术层所指的是物流专业教学平台的技术支撑,它是支撑整个物流人才培养实训平台的重要力量,实训教学平台通常以云平台的形式展现。内容层所指的是整个物流人才培养平台中的物流教学资源建设,这些教学资源可以是物流教学的材料、师资、场所以及教具,等等。利用内容层来有效地对学生进行专业能力培养,帮助学生达到相关工作岗位的要求。展现层所指的是物流人才培养平台当中的物流实操实训室和物流仿真实训室。这部分是整个实训平台中最重要的一部分,也是整个物流管理专业实训教育中最重要的一部分。其中物流实操实训室把整个物流过程进行模拟再现,包括仓储、运输、物流信息技术和相关设备,等等。学生在物流实操实训室中,能够得到亲身体验和训练,并在训练的过程中对在内容层中所获得的理论知识进行进一步验证。物流实操实训室设立的主要原因是:物流专业人才在工作的过程中一般是不允许出现犯错的,如果没有物流实操实训室或者是类似实训室,让学生在工作之前有机会进行亲身操作,那么学生在实际的工作中就可能会犯错,造成损失,并负担相关的经济责任。为此,学生可以利用物流实操实训室进行模拟训练,检验自己掌握知识的情况,并进一步巩固和提高自己的专业技能。而物流仿真实训室所指的是物流管理专业的实验室,与物流实操实训室不同的是,物流仿真实训室的设立是为了让学生完成各个物流实验、课程设计、毕业设计等教学任务。通常情况下,物流仿真实训室是由物流成本管理系统、生产物流系统、国际物流系统、仓储管理系统等组成,学生可以利用物流仿真实训室来模拟物流供应链的完整流程。

在教学中,教师要安排更多的时间让学生利用实训平台开展实践活动,训练学生掌握相关物流专业技能,切实地掌握物流理论知识,并把理论知识有效地运用到具体的实训活动当中。把实训教W当作教学中的重中之重,加强实训教学的工作,更好地培养学生的物流专业素养,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技术能力,为就业和创业做好准备。

物业管理专业知识培训范文第3篇

关键词:分类别;多层次;多渠道;多方向;多途径;“双师”队伍建设

高职教育以培养生产、建设、服务、管理的第一线高技应用型人才为主要目标。要培养技能型的学生,首先得有技能型的“双师型”教师。建立一支“双师型”师资队伍,是提高教学质量、实现培养目标、彰显高职教育特色的关键。尽管对于“双师型”教师概念的内涵和外延有不同的讨论,但笔者认为,“双证”、“双职称”只是外在条件,真正的内涵是教师具备独立开展系统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的能力。

深圳职业技术学院物流管理专业2006-2009年是国家示范建设专业带动的专业群,2007-2010年是广东省高职教育示范建设专业,2011年开始成为中央财政支持高等职业学校提升专业服务产业发展能力项目的重点建设专业,在多年的不同层次的专业建设中,师资队伍建设取得显著成效,呈现出高学历、高职称、高技能证书、梯队合理、专业分布合理的良好态势,形成了分类别、多层次、多渠道、多方向、多途径培养“双师”队伍的特色。

一、分类培养

1.按照教师来源,针对性地分类培养

从高校毕业分配来校工作的应届毕业老师,如果一直从校门到校门就会缺乏物流行业实际工作经验,因此,对他们一般通过外出技能培训、下企业顶岗锻炼提升实践能力。

从事教学工作多年同时又常在各种横纵向项目中承担任务的教师,因已具备较高的专业素养,同时教学经验非常丰富,一般重点加强新知识、新思想、新教育技术的培训,并有意识地给项目、压担子,促使其向专业带头人的方向发展。

从科研院所、物流企业引进的高素质的科技人员因通常都具备相应的专业理论知识和实际工程能力,但教育教学经验缺乏,一般重点从教育理论、高职教育特色、教育技术等方面去培养。

从其它院校引进的教师,分别归入上面三类中,有针对性地进行培养。

2.根据教师任课的类型,针对性地分类培养

物流管理专业的课程可以分为专业基础课、专业理论课和职业实践课,与此相适应,物流管理专业的教师也可以分为三类。

专业基础课包括经济学、管理学、电子商务实务、会计基础、沟通与谈判等,其内容以满足专业课程的需要和符合学生可持续发展为基本原则,以掌握概念、强化应用为教学重点,需要在教学方法上更注重于理论与实际的联系。对于这类教师,如经济师、创业指导师、项目管理员、电子商务师等,鼓励他们去考取对应的职业资格证书,但不必硬性规定。

专业理论课的要求是能充分满足物流所面向的职业或职业群的实际需要,具有较强的针对性和实用性,需要授课教师既传授实际知识和经验,也能现身示范技能操作。职业实践课包括专业认知实习、综合实训、顶岗实习、毕业设计等,其内容以形成职业技能为目标,尤其注重智力技能和创造能力的培养。因此,专业理论课教师和职业实践课教师,必须是“双师型”教师,要同时具备教师证和职业资格证。

3.根据教师综合素质和成长潜力,有针对性地分类培养

一些有师范教育背景和企业工作经历且高学历、高职称、高技能的教师,教学科研实习强、综合素质和成长潜力大,可以通过积极利用学校平台、社会资源,在教师成长上给予重点支持,筑平台、给经费、行方便,帮助形成行业影响,抬升社会地位。

对于单项素质好的教师,鼓励他们在学历、职称、职业资格证书上逐渐进步,在教学、科研、指导大赛等方面形成特色,在顶岗锻炼、进修、访学、学习考察、会议培训等方面提供必要的支持,鼓励他们把自己的优势转化为特长,并从单项优势向多项优势、综合优势努力。

二、分层培养

1.按照综合实力的分层培养

物流管理专业将整个教师队伍分为顶层、中间层、基层三层进行培养。当然,所谓的顶层、中间层、基层只是相对的,也是动态变化的。

顶层是校内“双师型”专业带头人。专业带头人应对高职教育特点和规律有深刻的理解,熟悉物流专业各教学环节,有深厚的专业基础和较强的专业科研能力,了解本专业的发展动态,把握物流发展的基本情况。

中间层则由物流专业“双师型”骨干教师、各课程负责人组成。这是教师团队的中坚力量。“双师型”骨干教师、课程负责人应具备较好的专业理论知识基础及较强的学习能力,具有一定的专业实践技能水平,能独自承担专业核心课程的建设,能够满足学生实践课程所需的知识储备,并能及时应对实践需要的转变。

基层则是由青年教师组成,这部分教师能在专业带头人的带动、中间层教师的指导下,顺利开展日常的教学和实训指导工作。对于基层的专任教师,应着重从提高他们的教学能力、增加实践经验方面进行培养。

2.按照领导能力的分层培养

按照专业教师在工作中表现出的领导潜力和能力的大小,分摊专业责任和任务,进行项目培养、课程培养、岗位培养。具体做法是:将教师分别任命为项目领导、课程负责人、专业领导,优秀的教师可以通过竞聘成为院系领导,在领导力的提升中不断提升自己的理论水平和实践能力。

3.按照影响力的分层培养

高职院校的老师,影响力可以通过两个方面展开:一是在职业院校同行中的影响力,二是在行业中的影响力。从影响的范围看,主要是地方和全国。因此,优秀的教师可以沿着地方职教界有影响的专家、全国职教界有影响的专家或地方行业内有影响的专家、全国行业中有影响的专家的路线成长,也可以先扩大在地方职教界的影响,进而成为地方行业内有影响的专家,再成为全国职教界有影响的专家。

三、多渠道培养

利用国内外两种资源,依托校内培训基地、校外实训基地、教育部师资培训基地、国外培训基地四个培养基地,多渠道培养物流管理专业师资。

1.利用校内培训基地培养教师

(1)实施“青蓝”工程。青年教师进校后,专业充分利用人才资源,发挥骨干教师、学科带头人的作用,指定导师进行师徒结对,实现从实习到转正、长期发展的帮代,全面辅导青年教师的教学、科研、专业实践能力提升,促进新教师成长。专业对所有结对新教师进行达标验收,并评定“教学新人奖”,对获得“教学新人奖”新教师的指导教师颁发优秀指导教师证书,对不达标的新教师延长一年结对期。

(2)实施“如何成为教学能手”计划。针对青年教师、从企业新引进教师上不好课的问题,为进一步提高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在借鉴加拿大NAIT的经验的基础上,学校2010年推出了由学校名师共同开出的系列课程——“如何成为教学能手”。主讲人包括学校历届金牌教师、部级教学团队带头人、国家精品课程主持人、赴德培训回国教师等。内容包括高职教育与师资培训、如何成为一名合格的高职教师、如何教好一门课、教学方法探讨、课堂管理、教学评价、课程开发、人才培养方案设计、教学研究。

(3)教师岗前培训工程。针对新入校的教师,学校每年暑假举办岗前培训班。该培训由两部分组成,一是高等教育学、高等教育心理学、教师职业道德修养、高等教育法规四门课程的系统学习,二是校本培训,主要包括中外高职教育发展概况、高职教育的特点、深职院概况、电工实训等。

(4)青年教师技能大比武。从2011年开始,学校每年举办青年教师技能大比武,全面检阅青年教师的动手操作能力。以此为契机,现在专业内举办“物流设备操作竞赛”,要求专业教师实施专业技能达标,提高教师的技能水平和参赛热情。

(5)各种培训、考评基地的培训、考核。物流管理专业是深圳国际货代从业人员考试培训基地、物流职业资格证书考评基地、集装箱港口从业人员职业资格证书培训基地,物流考评基地需要每年由劳动部门专业考评员对专业相关教师进行专业技能考试,国际货代从业人员考试培训和装箱港口从业人员职业资格证书培训需要教师竞聘上岗,这些措施也有力地促进了教师理论水平和操作技能的提升。

(6)实施教师下实训室工程。专业建有港航与供应链一体化实训室,面积384平方米,硬件设备共150件(台),设备价值额为172.7686万元,软件26套,价值286.16万元,教学仪器设备先进,能够开展港航、国际商务、物流管理通识技能的训练,以及航运业务操作、货代业务操作、公路运输管理、供应链管理等能力模块的校内实训、生产性实训需要,成为青年教师培训、成长的校内基地。

2.依托社区活动和企业实习基地培养教师

(1)开展多种形式的为社区居民服务活动。根据学院的《社会公共服务工作量计算办法》,物流管理专业每年需要完成100小时的社会公共服务工作量,包括开展物流服务咨询、开展物流专题讲座和培训课等。

(2)到企业、行业协会、学会兼职。积极鼓励专业教师到企业、行业学会、技术部门兼职,把专业教师掌握的知识技能与社会需求紧密结合起来。

(3)依托企业实习基地挂职锻炼。根据学校的要求,专业坚持每年安排教师至少有15天时间到合作办学的企业实习基地挂职锻炼,了解企业管理知识,学习专业发展新知识、新技术、新动态,新进的年轻教师在两年内必须下企业锻炼半年。专业负责给每位挂职锻炼的教师聘请一位企业师傅,锻炼结束由企业方对锻炼教师进行工作态度和工作能力的鉴定。

3.依托学校师资培训基地进行继续教育学习

深圳职业技术学院是教育部师资培训基地,2008年至2011年,经济管理学院先后举办了与物流相关的“基于行动导向的经管类课程开发”、“现代物流技术应用”、“港航与国际货运专题”5次专题培训,邀请了国内知名职教专家、行业专家和物流管理专业资深教师主讲,9名专业教师参加培训或旁听,6位教师获得教育部师资培训基地颁发的“‘双师型’骨干教师证书”。

4.依托国外培训基地再提高

为了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增强专业带头人的实力,学校实施了“国际化”工程,每年设立200万元的国际化基金、200万的干部培训基金,支持教师、干部出国培训进修。学校与国外及港台地区80所高校签订了校际合作协议,建立了80个国外培训基地,合作开展教师培训。这种国外基地培训分为三种:

(1)香港培训。专业教师只要到校3年,就可以申请到香港进行为期1周至半月的香港职业教育考察培训,到香港职业训练局下属的各职业院校学校学习,学校为每位教师全额支付相关费用。

(2)国外培训基地的培训。专业教师可以申请国际化基金、干部可以申请干部培训基金,到国外基地培训进行培训。此外,物流管理专业利用国家示范建设专业群、广东省高职教育示范建设专业、中央财政支持高等职业学校提升专业服务产业发展能力项目建设经费以及教师自己的科研经费,前往港台地区或国外考察学习。

(3)在专业的国外培训基地培训。物流管理专业2012年与美国西雅图城市大学建立了国际合作关系,美国西雅图城市大学管理学院成为物流管理专业的海外培训基地,专业自2012年起每年可以派团前往学习,2012年有3名教师前往培训。

四、多方向、多方法培养

培养的多方向和对应的方法见表1。

表1 师资培养的多方向和对应的方法

五、多途径引进与培养

引进人才:从高校、企业引进理论功底好、实践经验丰富的毕业生或技术、管理人员进入专业,壮大专业教师队伍。

聘请兼职:聘请本行业的专家、企业家担任专业专家团队专家、客座教授,聘请企业中层管理人员来校进行专题讲座或进行企业现场授课,聘请企业技术人员讲授实践性强的专业课程,聘请企业人员做兼职教师,指导学生顶岗实习、做毕业设计,聘请企业人员担任物流技能大赛的指导教师或评委。

选送深造:选拔从企业引进的实践应用能力强,但专业理论相对薄弱的部分专业教师到重点院校的物流及相关专业进行深造。

游学访学:专业选派英语基础好的优秀教师到国外进行游学访学,学习先进的专业建设、科学研究、校企合作的经验,2009-2010年,专业2名教师分别到美国两所大学物流相关专业做访问学者。

担任兼职:推举专业优秀教师,兼任各种教职委、行业指导委员会、协会、学会的社会职务,服务社会,指导行业发展。

参加会议:选派部分专业教师,参加各种研讨会、沙龙、论坛,开阔视野,结交同行,扩大影响。

接受培训:选派部分专业教师,参加各种培训,提高理论水平和实践技能。

出任考官:推举专业优秀教师,担任各种职业资格证书培训的培训师、考评员、考官,跟踪职业资格证书培训、考证的最新动态,保持技能水平。

走访企业:每个专业教师每年要走访企业至少4家,至少与2家企业签署校企合作协议。走访企业要带回人员招聘、员工培训、横向课题、行业动态、课程建设等方面的有用信息。

顶岗实习:让部分缺乏实践经验的教师下到物流企业、政府物流管理部门、行业协会(包括校外实习、实训基地)顶岗锻炼,专业要求企业指派担任管理职务的企业领导担任实习导师,在实干中提高青年教师的实际知识和能力。

跟随导师:新来的青年教师,专业确定一名高职称、实践经验丰富的教师,帮助其在教学、科研、实践能力方面全面进步。

以老带新:根据课程建设、团队建设,实行以老带新、以强带弱、专业搭配的传帮带,定期对中青年教师有针对性地进行全面培训。

建设基地:分配部分青年教师,在调研的基础上,形成校内实训室的建设规划、方案,并跟进采购、装修、运行、维护,通过实训室建设提升自己的实践技能。

建设课程:作为课程负责人或课程建设成员,按照“工学结合”的要求,进行课程建设。

开发证书:联合行业协会或政府机构,开发职业能力标准、职业资格证书。

开设讲座:部分优秀的教师,应根据专业需要,总结课程开发、师资队伍建设、校企合作、专业建设、社会培训、行业新趋势等方面的经验,为教师、学生、企业人员进行培训。

开展咨询:利用自己的专业知识,为企业、协会、同行进行专业建设咨询、行业发展问题咨询。

融入教改:参加各种教学改革、教学研究活动,身体力行,进行教学改革,提高教学技能。

研究项目:参与或带领团队,进行各种横向、纵向的教学课题、专业课题研究,在研究中学习新知识,把握新趋势,提高实战能力。

参与工程:选派具有一定科研和工程实战能力的教师,参与各种物流工程的设计、施工,参与企业的新产品研发、流程改造、管理升级,解决生产经营中的技术问题,或将科研成果产业化。

物业管理专业知识培训范文第4篇

关键词 物流企业、培训、方案设计

我国自上世纪90年代后期引入物流概念,开始注重系统运作,物流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有所提高,但与国际相比,我国物流业还处于起步阶段,物流管理体制分散,整个社会的物流成本较高,特别是物流人才匮乏,物流规划人员、物流管理人员全面紧缺,已成为我国物流行业发展的制约因素之一。尽管目前社会上有许多种类的物流资质认证,但这些培训远达不到物流企业对于人员的要求,因此,物流企业在外培的基础上,应加强培训方案的总体设计,针对企业不同岗位设计多样式的培训方式,以满足物流企业人才需求。

物流企业人员的特点

物流企业的人员具有以下特点:

1,物流是跨行业、跨部门的复合性产业,同时又是劳动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相结合的产业。物流的各个环节都需要大量的人员进行操作,物流企业中75%~85%的人员在从事操作岗位的工作。随着信息技术、自动仓储技术、包装技术、装卸搬运技术及相应设备的应用,以及对于物流服务质量的要求日益提高,对物流操作人员的素质要求也在迅速提升。因此。现代物流企业的员工不仅要具备一定的文化水平,还应具备相应的物流操作技能。

2,随着物流行业的发展,现代物流企业已发展为集物流方案的设计策划、信息化管理、具有现代化功能的硬件设施、物流服务增值的研发及设计等综合的现代化管理模式,发展成为供应链基础下的物流管理,因此,物流企业管理人员不仅要具备专业知识及管理能力,还应具备供应链管理优化能力。

3,物流企业的服务涉及多个领域,如家电、汽车、烟草、药品、小商品、食品、超市配送等,不同领域的物流服务流程及要求有所不同。需要物流企业根据不同企业的性质提供物流规划、资源整合、方案设计、业务流程重组、供应链优化、物流信息化等方面的服务。要求物流企业的人员不仅要了解物流管理的知识,同时还要了解其他行业的产品知识及特点。

4,物流企业作为服务行业,涉及的地域十分广阔,因此,具有工作区域分散、流动性强的特点。

物流企业培训现状分析

现代物流企业大部分由原运输、仓储企业延续而来,企业对于员工的培训还处于相对薄弱的环节,不同物流企业的培训状况也有所不同。

1,大部分物流操作从业人员来源于搬运、装卸等岗位的人员及农民工,很少接受系统的物流操作培训,对操作原理、各业务环节的衔接、作业流程、行业标准、服务规范、现代信息技术等知之甚少。

2,规模较小的物流企业在培训体系的建立方面相对落后,对于高端物流人才的需求基本上采用外聘方式,企业中其他岗位的人员大都未经培训,或只采用简单的内训方式。

3,大中型物流企业已越来越重视人员培训,并且建立了相应的人员培训体系。如中远拥有系统的培训方案,采用多种培训方式相结合的培训方法,为企业的快速发展提供了充足的人员保障。但也有很多物流企业只注重培训是否实施,而在培训需求分析、培训内容及如何选择有效的培训方式等方面尚未进行深入分析,选择的培训方法不适合员工岗位,造成培训成本过高、培训完成率低、培训的有效性低等现象。

企业应在建立有效的培训方案的前提下,依据企业现状及人员特点,合理设计培训方法,采用多种培训方式相结合,提高培训的有效性,并降低培训费用。

物流企业培训方法的选择

企业培训可以按照组织层级划分为管理层员工培训、中层管理员工培训、基层管理员工培训、基层操作员工培训。在培训I方案设计时,要特别注意对每一类人员的培训需求进行分析,同时,培训的内容、方法、时间的设计也是应关注的重点。只有认真细致地分析物流企业各类人员培训需求,做好培训内容的设计,同时依据各类人员的不同特点及工作性质设计好培训的方法和时间,才能达到好的培训效果。

以下就培训方法的选择进行分析。

1管理层员工的培训

管理层员工是企业管理层的核心人员,对他们的培训应偏重于公司战略、行业发展趋势、领导管理能力、不同领域专业知识及综合策划等方面,可采取在职进修(如参加委员会和各种研讨会、不同领域产品会及研讨会、参加高层管理层碰头会、文件筐培训等)和外派培训(如海外物流情况调查及考察、大学院校专业深造等)。在进行培训设计时需关注几点:

(1)由于外训方式成本高,所以在策划培训内容时要考虑提升培训的品质,选择培训内容要有针对性。

(2)管理层员工往往是企业其他内训的教授者,所以要关注内训的结果评估,这也是管理层员工培训是否有效的最好体现。

(3)管理层员工往往工作很忙,培训时间设计要有灵活性。

2中层管理人员的培训

中层管理人员包括各部门经理、分公司/子公司经理及主要负责人,需要对专项业务、综合管理能力、处理分析能力进行培训,可采取外派培训(如中级物流师职业资格认证)、不同领域的专项业务培训(汽车、烟草、医药、食品、家电、化工等领域)、专题讲座和研讨会、大学专业深造等,也可采用购买课件、部门经理研究会、岗位轮换等方式进行培训。在培训设计时要注意几点:

(1)分公司、子公司经理及主要负责人大部分分散在各个地区,在设计培训时间时要考虑培训的成本,可采用物流公司定期集中开会的时间进行培训。

(2)在平时就做好此部分人员的管理技能水平分析,以便有针对性地进行培训。

3基层管理人员的培训

基层管理人员的培训主要侧重于行业知识、团队管理、沟通技巧等基础培训课程,同时加入部分中层管理培训内容的知识进行学习。对于基层管理人员的培训不需要向中层管理人员培训那样采用外购的形式,内部培训足以满足需求。可采取集中内训、网络培训、自学等方式,也可专门设计一些提高技能的培训,如角色扮演法、敏感性训练、管理者训练、管理案例研究等,以提高他们的综合解决能力、管理能力、沟通能力。

4基层操作人员的培训

基层操作员工的培训可采取内部培训,也可在岗位工作中进行培训。主要方式包括集中教授、分发资料和光盘、读专业书、工作指导等。要关注几点:

(1)对于物流专业知识或相关岗位要求较高的岗位,要侧重物流知识及技能知识的培训,如鼓励员工参加相关技能资质认证考试,对得到证书的员工可部分或全部报销培训费用,以激励员工补充新的知识。

(2)对于一些特殊岗位,如理赔员、经营分析员、报关员、质量控制员、统计员等,在采用内训的同时,也要有针对性地选择一些外部培训,以提高他们的专业知识水平。

(3)对于从事相对简单操作的人员要加强岗位操作培训、服务意识培训、职业道德培训等。同时要充分考虑这些人员的知识水平,编写适合基层操作培训使用的培训教材。培训教材应以图像为主。文字及语音的描述尽量简单清楚,以便学员领悟理解。

(4)可结合岗位特点开展读专业书的活动,把读书、岗位培训与员工绩效挂钩。

在设计培训方法时还应关注以下几点:

第一,由于物流企业具有分散性、区域性等特点,可采用其他培训方式。如,对于分公司及分散在不同地域的各事业部员工,可先让学员自学,而后每季度由培训师亲临学员所在地,就本季度所学课程进行现场交流指导。

物业管理专业知识培训范文第5篇

doi:10.3969/j.issn.1004-7484(s).2014.05.480文章编号:1004-7484(2014)-05-2775-02医院内感染是全球关注的问题,它关系到医院人群的健康和病人的康复问题,也是当代卫生学、临床医学、微生物学、护理学和管理学等学科面临的综合课[1],目前国际医院感染控制的理念是对医院感染要“零宽容(Zero Tolerance)”医院感染管理质量的保障和提升,关键在于有一支业务精、知识广、董管理、敬业奉献、执行力强的专业人才队伍,切实保障医疗安全。因此,加强医院感染质量管理与控制和对医院全员职工进行感染管理知识培训显得极为重要,医院管理者应增强意识,运用计划、组织控制与协调的只能,加大医院感染管理制度的落实和奖惩力度,充分调动科室感控小组职能作用和发挥临床医务人员的积极性。我院在感染管理知识培训工作中不断探索,提高集中培训,重点科室针对性培训、现场指导针对性培训、医院感染管理通讯等信息平台培训、岗前培训、模拟演练培训、实习生培训等多元化培训路径加强对医务人员感染管理知识的培训,以提高全员参与医院感染管理意识,从而满足现代医院感染管理的需求,现总结如下:

1一般资料

从2006年开始陆续对本院新上岗人员及在岗职工进行全员感染管理知识岗位培训,累计培训1074人次。其中:大夫360人次、护师319人次、工勤人员98人次、药械人员83人次、进修实习生126人次、保洁人员88人次。

2培训内容

有关医院感染的法律法规、制度、医院感染管理知识、医院感染诊断标准、消毒灭菌技术及隔离知识、标准预防、手卫生、医院感染突发事件应急处理预案,重点科室医院感染管理、抗菌药物的合理使用、多重耐药菌相关知识、医疗废物的分类管理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等。

3培训方法

3.1制定培训计划每年底制定明年的培训计划,培训内容、培训对象要求等。然后制成课程表发到各科室。感染管理科专职人员精心准备课件,将培训内容制作成幻灯教材,直观易懂。

3.2岗前培训目前感染管理在各大院校还没有独立的专业课程,所以,每年对新员工、进修、实习生上岗之前的感染管理知识培训显得尤为重要。通过介绍医院感况、医德规范、职业道德守则、仪表仪容要求,学习《医院感染管理办法》、《医院消毒技术规范》、《医疗废物管理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医院内感染诊断标准》等等,帮助新员工及进修实习生转变角色、树立爱岗敬业的思想。从专业素质上要求具备医院感染知识的基本理论与技术,培训应不少于3学时,培训结束考试合格方能上岗。

3.3监控小组成员培训各临床监控小组成员由科主任、护士长,中级职称以上医师、护师组成。首先有计划的对各临床科室监控小组成员进行培训。科室再对科员进行有针对性的强化培训,科主任或护士长主讲,对科室感染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和薄弱环节进行晨会讲评,每月有针对性的组织全科人员学习感染控制知识、本科室耐药菌普等等,强化医院感染防控意识,增强医务人员对医院感染的预防和控制能力。

3.4全员集中培训《医院感染管理办法》[2]规定:“医疗机构应当制定对本机构工作人员的培训计划,对全体工作人员进行医院感染相关法律法规、医院感染管理相关工作规范和标准、职业技术知识的培训”。医院感染涉及临床、医技、后勤、等多个部门,医院感染的防控需要全体医务人员共同参与才能完成,因此医院感染管理知识的培训应普及每一个工作人员。我们规定医务人员全年感染管理知识培训不得少于6学时,每年1-2次举办培训班,要求各临床科室参加率不低于90%,工勤人员参加率不低于80%。利用每季度医院感染管理通讯的信息平台强化培训。传递信息、新观念。新知识,反馈督查信息,与临床互动。提高医务人员医院感染防范意识,自觉执行各项规章制度、诊疗规范将医院感染预防和控制工作始终贯穿于诊疗活动中。

3.5专职人员的培训医院感染管理专职人员素质的高低直接关系到医院感染管理工作开展的好坏。感染管理科人员首先必须熟悉相关法律法规、诊疗规范、具备丰富的专业知识、较强的管理能力,不断学习新知识理论。要求感染管理专职人员每年参加感染管理培训班和学术交流活动,专业理论学习不少于15学时,学习了解国外新的感染管理信息,避免知识老化,造成管理工作滞后或缺陷,并定期选送医院感染管理小组骨干到省及以上医院感染管理基地参加培训。

3.6重点科室针对性的培训对手术室、产房、供应室、ICU、血透室内镜室等科室专职人员及全员进行相关知识的培训。内容涉及专科知识、职业防护、多重耐药菌感染的预防和控制目标监测等等,专职人员定期到科室对存在的问题进行现场指导如多重耐药菌的消毒隔离、双向防护、手卫生宣教、抗菌药物的规范应用、规范诊疗措施,使这些部门的医院感染管理步入规范化管理轨道。从而降低这些科室的医院感染发生率。

3.7应对突发事件得模拟演练,我院自2003年收治SARS病人以来,消毒隔离技术及应对突发事件能力有了很大的提高。面对禽流感、地震、职业暴露,我们模拟从120接诊、预检分诊、发热门诊的检测、问诊、体格检查、转运、诊断治疗、会诊、个人防护转诊传染病上报、消毒隔离等方面进行模拟演练,经过多次演练医生护士的应急能力和业务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

3.8对保洁人员的培训保洁人员担负着医疗环境的保洁医疗垃圾的清洁转运等工作,是与病原微生物接触最多的工作者之一,对这一群体的感染管理培训,尤为重要。由感染管理科专职人员进行专门培训,要求参加率100%。培训内容涉及传染病的传播途径,职业防护、医疗废物的分类收集、正确转运、常用消毒药械正确使用、手卫生的重要性等。

3.9重视手卫生在医院医疗护理工作中,正确的手部卫生工作对于减少感染和耐药性病原体的交叉感染的作用均已得到了共识。并且,据文献记载不正确的手部卫生工作方法是引起许多感染爆发的重要因素。所以手卫生知识的培训和手卫生依从性的督查至关重要。医务人员应注重手卫生,相互监督,自觉把手卫生贯穿在对病人的各项医疗护理操作中。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