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智能建造优势

智能建造优势

智能建造优势

智能建造优势范文第1篇

关键词:高校;智库;广佛智城;“互联网+”

在上海社会科学院智库研究中心的《2013年中国智库报告――影响力排名与政策建议》中我们可以发现,在综合影响力排名前十名的智库中,而高校智库仅占三所。教育部副部长李卫红曾经指出:“我国高校聚集了80%以上的社科力量、近半数的两院院士、60%的‘’入选者,以及规模庞大的研究生本科生队伍,研究实力雄厚、信息资料丰富、对外交流广泛,是新型智库建设的重要力量。”因此,我们必须充分意识到建设高校智库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一、佛山高校智库建设的优势

1、人才的优势。在佛山有佛山科学技术学院、华南师范大学(南海校区)、广东轻工职业技术学院、佛山职业技术学院、广东职业技术学院等高校,而佛山的高端人才大多集中在这些高校里面。高校高端人才具有高学历、高职称、多学科、国际化等特点,这给高校智库建设提供了庞大而又扎实的人力资源基础。一方面,学校自身建设中就有一批专业带头人、“骨干教师”。另外,高校在发展建设中,借助政府政策引进高端人才。比如,佛山科学技术学院,它作为“”重点建设高校,有利于引进战略科学家和学科领军人物,围绕国家发展战略目标,结合佛山经济社会发展及产业结构调整的需要,发展高新技术产业。

2、学科的优势。与其他智库相比,高校智库具有跨学科的优势。高校在学科建设方面的专业建设方面越来越强,综合能力也越来越强。高校在学科专业建设具有重点学科的高精尖人才外,它的学科类别比较多、比较齐全的特点,有助于解决交叉学科研究的疑难问题,为基础研究提供了强大的研究保障。

3、硬件的优势。与其他智库相比,高校智库在场地、研究器材等方面具有优势。高校在发展建设的过程中,在实验室建设方面投入了大量专业的人力物力。在佛山各大高校,都有专门的学科的实验室,比如轻化类专业有轻化专业学科所需的实验器材和实验室;机电类专业有机电类专业学科所需的实验器材和实验室。特别是近年来,校企合作的兴起,学校资源已经“外延”到企业,这给学科专业研究提供了强有力的硬件支撑。

二、佛山高校智库建设的“短板”

1、智库平台建设局限。虽然佛山各高校都有建设研究所,比如:佛山科学技术学院的哲学研究所,广东职业技术学院的纺织服装研究所等等。这些研究所校、政、产、学、研协同创新的平台,建立学术共同体,面向佛山市委政府的决策需求、面向佛山产业行业发展需求、致力于文化与科技融合,文化与产业、城市的融合,获得良好经济效益和自我造血式发展。但这些智库的研究人员大多是学校教职工在智库兼职。这种“狭义”上的智库显得不是那么的“专业”,其智库功能的发挥也是有限的。

2、优势效能发挥不足。确实,佛山的高校智库拥有上述所说的优势,但是在实际操作过程中,这些优势的“合力”如何发挥到最大效能,这是我们应该考虑和解决的问题。比如:高校虽然有大量的高端人才,但是教职工的大部分的时间都用于教学,真正用于科研的时间相对比较少。另外,高端人才就职于不同的单位(部门),如何将他们聚集在一起加入智库,也是需要我们去思考和解决的问题。

三、佛山高校智库建设的几点建议

1、建设佛山“扩大化”高校智库。充分利用“广佛智城”建设,发展广佛高校智库。随着广佛地铁的建设和广佛智城项目的逐渐成熟,佛山在高校智库建设方面,可以充分利用佛山周边的高校资源。比如,与广州的中山大学、华南理工大学、暨南大学、华南师范大学等高校进行智库建设的合作与交流,或者直接在广州大学城区域内建设佛山智库的“办事处”,充分与高校群进行“亲密”合作,从而达到资源的共享和智库效能作用发挥的最大化。

智能建造优势范文第2篇

20多年来,江苏广电网络经历了由各市、县分散建设运营向实施全省广电网络整合,组建江苏有线,“全省一张网”统一规划、统一建设、统一管理、统一运营的转变,由模拟向数字、有线电视专网向综合信息业务网的转型,正呈现出渠道多元化、终端多样化、收视互动化、应用跨屏化、操作智能化的趋势。基于“互联网+”的大背景,进行SWOT分析,可以归纳出江苏有线的五大优势、四大不足、三大机遇、三大威胁。

优势。一是政治优势。广电网络具有政治属性和公益属性,是新闻宣传的主要载体、公共文化产品服务的主要渠道,各级党委、政府高度关注、支持。二是用户优势。江苏有线拥有2000多万户用户,为全国第一大广电网络,服务质量用户认可度高,互联网入口价值高。三是网络优势。网络覆盖全省城乡,城市管网资源丰富,网络可管、可控、可信、可扩展,安全性高。四是视频业务优势。网络适合传输视频,高清、超高清视频传输相对竞争对手有比较优势。五是资本优势。江苏有线2015年4月28日在上交所成功上市,运用资本市场直接融资,公司资本充裕、负债率低,市值位居广电网络上市公司第一。

劣势。一是战略规划不足。长期开展有线电视专网业务,与互联网深度融合的规划缺乏,发展方向不是很明晰。二是市场运营能力不足。市场营销、产品设计、品牌管理等价值链各环节均需要加强,尚未形成新业态新业务规模化发展的运营模式。三是人才支撑不足。视频技术类业务人才相对竞争对手较为丰富,但高层次互联网技术人才、复合型管理人才、专业型经营人才紧缺。四综合业务支撑能力不足。互联网出口受制于电信运营商,无线覆盖能力不足。

机遇。一是市场空间大幅提升。随着“互联网+”、“三网融合”的推进,潜在市场空间大幅提升,业务发展方向多元化,文化娱乐及信息消费持续增长,大市场前景向好。二是宏观政策环境不断完善。江苏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文化事业产业发展,出台《关于推动文化建设迈上新台阶的意见》,为广电网络加快发展提供政策支持和发展空间。三是产业整合机会显现。随着技术演进不断加快,正在形成“互联网+”的“云”(云计算、大数据)、“网”(互联网、物联网)、“端”(用户终端)新基础设施,广电网络由“网”向“云”、“端”实施前向或后向整合的机会显现,可通过拓展产业链做大做强。

威胁。一是强大竞争对手介入。“互联网+”、“三网融合”使各运营商之间面临着更为直接的竞争,电信运营商在网络运营管理、有线无线综合覆盖等方面有一定优势。二是替代品抢占市场。在基础电视业务方面,IPTV和OTT服务提供商与有线电视运营商展开竞争,形成对电视客户的分流。三是市场增长率下降。传统电视业务对用户群体特别是年轻用户群体的粘度在下降,电视开机率下降,用户流失加剧。

综合上述分析,在“互联网+”全面推进的大背景下,江苏有线要抓住机遇,充分发挥核心能力,调整优化资源配置,发现和弥补能力缺口,加快推进转型升级,努力做先进文化的传播者、智能电视的主导者、新内容新产业的开拓者、综合信息平台的提供者、改革创新的践行者。

一、以打造绿色安全网络平台为着力点,做先进文化的传播者。广电网络发展的最终落脚点在服务于党委政府的中心工作,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多层次、多方面的精神文化需求。要按照“营造安全网络环境,提升公共服务水平”和“努力构筑思想文化建设高地、道德风尚建设高地”的要求,紧紧围绕切实做好党委政府宣传载体的要求、先进文化传播载体的要求,在推进广电网与互联网深度融合的进程中,充分发挥好主渠道、主阵地、主战线的作用,大力打造绿色安全网络平台。要提升提供公共文化服务产品的能力,加强对融合业务内容的审核、智能终端的管理,确保广大用户享受积极健康向上的文化娱乐及信息服务。要健全完善安全播出保障体系,将网络安全作为广电网络融合发展的前提和基础,加强网络监测监管、安全防护等方面关键技术和系统的研发应用,建立广电网络智能化安全监管平台,切实保障信息安全、技术安全、渠道安全、应用安全。

二、以提供多样化专业极致的视频服务为核心,做智能电视的主导者。视频服务是广电网络的核心服务,入户率及用户认可度高,相对其他运营商有较大优势。要突出主业,发挥优势,加快推进“高清江苏”工程,普及推广高清互动终端,努力使高清互动终端达到千万级规模,强化4K超高清等视听内容汇集,完成超过10万小时的超高清内容引入。同时,顺应信息服务多样化的趋势,提供上网浏览、信息咨询、上传下载、家居控制等服务,通过大数据分析,为用户提供准确、及时、个性化服务,使数字电视成为人民群众信息文化消费的首要选择,真正成为家庭的娱乐中心、信息中心和控制中心。

三、以延伸拓展产业价值领域为抓手,做新内容新产业的开拓者。紧紧围绕“互联网+”行动,不断突破广电网络发展边界,丰富产业内涵,延伸产业价值,拓展产业领域。深入研究“互联网+”11项重点行动,积极寻找产业发展机遇。聚焦智慧城市、智慧社区和智慧家庭工程,加快建设高带宽、集中管控、智能调度、差异化服务的骨干网,以有线接入为主、无线接入为辅,通过技术创新,打造智慧城市、智慧社区和智慧家庭“三位一体”的“智慧江苏”创新服务新模式,重点建设“智慧江苏”广电创新服务示范平台和省、市、县三级广电智慧云服务中心,积极打造多个智能行业示范应用,规模化推进智慧城市、智慧社区和智慧家庭发展。

四、以全面推广云媒体电视为重点,做综合信息平台的提供者。树立业务开发合作共赢理念,从以自我开发为主逐步转向专注提供开放的、低门槛的开发平台和环境,汇聚社会资源共同开发。建设完善云媒体电视平台,建成具备提供200套高清(含3D、4K)、500套标清电视节目接收处理和大容量信息交换、分发能力的全业务智能云媒体平台,完成云媒体平台省、市、县三级部署,推进持续创新,实现云媒体电视内容及业务的跨区域、跨网络、跨终端的传输运行和跨行业的综合应用,建立全省统一的云媒体电视业务体系和产品品牌。

智能建造优势范文第3篇

关键词:装备;制造业;市场;分析

1概述

智能装备制造业作为国民经济发展和国防建设的基础,其具有产业关联度高、社会需求弹性大、技术密集和资金密集等特点,是国家及地区的战略性产业,是国家竞争力的重要体现和国家安全的重要保障。相比20纪70年代就已经发力智能制造的发达国家,中国智能制造发展起步已经晚了几十年。但经过多年的发展,中国在智能制造领域已经取得了一些成就,掌握如机器人技术、感知技术、复杂制造系统、智能信息处理技术等,同时建设了一批相关的部级研发基地。宜宾市经过多年发展,机械装备制造业已形成了一定的基础和特色。

2宜宾建设智能装备制造业符合全省的发展布局

党的十六大、十七大都提出要大力发展装备制造业,《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和《国务院关于加快振兴装备制造业的若干意见》都把装备制造业放在十分重要的位置。宜宾独特的区位,有独持的区位优势,处于国家“五纵七横”交通规划中南北干线、成渝经济区及攀西-六盘水地区与长江“黄金水道”的重要交汇点。2008年四川省出台的《2008-2012年四川省承接产业转移工作方案》中,明确提出打造“六带、一链、四集群”的构想,把宜宾规划为“成-德-资-自-宜装备制造产业带”上的重要节点,宜宾建设智能装备制造业符合全省的发展布局。

3具有一定的产业规模

宜宾现已有一批初具规模的机械制造企业,如:普什集团、三江机械、岷江机械、天工机械、惊雷科技等,装备制造业整体呈上升趋势,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率较快。随着宜宾志诚港的开工建设,为港口建设、基地建设与设备运输提供了良性互动。因此,宜宾打造装备制造业基地符合宜宾目前加快发展临港经济的现实选择。据2016年1-7月宜宾主要经济指标运行统计数据可知,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9.4%,增速居全省第12位,比全省高1.6个百分点,从“六大基地”看,战略性新兴产业基地领跑,增长11.9%,拉动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1.7个百分点。在固定投资方面,全市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859.61亿元,总量居全省第4位,同比增长11.8%,增速居全省第11位,比全省高0.5个百分点。这些都为宜宾建设智能装备制造业提供了良好的经济与政策支撑。

4环境分析

4.1国家及省市大力支持机械装备制造业发展

大力振兴装备制造业是党的十六大、十七大提出的一项重要战略任务。国务院陆续出台的十大工业领域调整和振兴规划,包括了装备制造业、汽车、船舶等行业振兴规划,其中《装备制造业调整和振兴规划》中,特别提出要提升大型铸锻件、基础部件、加工辅具、特种原材料等四大配套产品水平,夯实产业发展基础,这对宜宾以基础部件产品为特色的装备制造业发展将是一个良好的契机。四川省也相继了《关于加快重大技术装备制造业发展的意见》、《四川省关于加快振兴装备制造业的意见》等文件,多个方面对振兴机械装备制造业给予政策支持。同时,宜宾市地处的川南地区,是四川省老工业地区,具有的产业基础、区位优势和资源禀赋,这些都为宜宾智能装备制造业的发展提供了契机。

4.2西部大开发提供巨大的市场空间

随着西部大开发的不断深入,一大批重点工程建设将陆续开工,随着国家西部大开发战略的逐步实施,西部地区,特别是工业基础较好的四川地区进一步加快开放,基础设施条件日趋完善,承接东部和境外产业转移的能力大幅增强。目前,东部发达地区受资源、劳动力成本、环境、市场等因素影响,以及资本向外扩张的需求强烈,长三角、珠三角、闽南地区大批产业已开始梯度转移,东部产业向中西部转移渐成气候,这些新特点将给机械装备制造业的振兴带来发展机遇。2008年5月出台的《四川省承接产业转移工作方案》(2008-2012年)明确将宜宾纳入全省重点发展的成-德-资-自-宜装备制造产业带,在承接机械装备制造业产业转移方面宜宾将得到四川省的大力支持。

5区位分析

宜宾是国家“五纵七横”交通规划中南北干线、成渝经济区及攀西-六盘水地区与长江“黄金水道”的重要交汇点。独特的地理位置和区位优势使宜宾成为沟通东西、连接南北的重要枢纽和战略据点,是四川沿江开放和成渝经济区连结南贵昆经济区走向东南亚的重要门户,是长江产业带向西延生理想的生长点。宜宾沿江地区岸线稳定,地势平坦,地质条件好,水域宽阔,水深条件良好,非常适合布局大件、重件运输站场和发展现代临港工业园区。根据《四川宜宾港总体规划》,到2012年、2020年和2030年,宜宾港集装箱吞吐能力将分别达到100万标箱、200万标箱和400万标箱。近期以志城大型综合作业为重点,分期建设23个1000吨级泊位,建成后该作业区年吞吐能力可达300万标箱。“出厂就是出海”,水路运输在运价上占有明显优势,宜宾港的建设,将为宜宾机械装备制造业发展及积极接纳产业转移提供了便利的运输条件。宜宾在产业优势上,具有模具制造、铸造、驱动设备、工程机械、金属复合材料及压力容器等优势产业,具有代表性的企业有普什集团、四川惊雷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岷江集团等。因此,宜宾打造智能装备制造业符合宜宾目前加快发展的现实选择。

6结论

我国机械装备制造业在过去几年的高速增长,使得在高速发展的背后存在着产能“过剩”与“短缺”并存的状况,存在产能过剩的行业大部分是劳动密集型、技术附加值低的一般装备制造,而先进智能装备市场需求依然很大。宜宾具有良好的政策支持与区位优势,这些都为宜宾智能装备制造业的发展提供了契机。

参考文献

[1]金江军.发展智能制造构建智慧企业[J].装备制造,2012(1):98-99.

[2]朱森第.我国智能制造与智能制造装备的发展[J].冶金管理,2015(9):9-17.

智能建造优势范文第4篇

一、河南省构建大数据试验区面临重大机遇

(一)国内外竞相发展大数据的大格局已经形成

新一代信息技术革命不断加快产业革命,网络化、数字化、智能化成为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的强大动力,大数据成为国家和区域之间竞相发展的制高点。美、欧、日等发达经济体纷纷推出了“数据驱动的经济”战略,推动大数据应用,拉动产业升级发展。未来全球大数据市场规模将达万亿美元规模。我国加快实施信息化战略、网络强国战略、大数据战略、“互联网+”行动计划,中央密集出台大数据发展指导意见、行动纲要、发展规划和配套政策,“十三五”计划在全国建设10~15个大数据综合试验区,大数据产业年均增长30%以上。阿里巴巴、腾讯、百度、华为等龙头企业全球领先,未来我国大数据产业将走在世界前列。全国各地竞相发展大数据的格局基本形成。2016年2月,批准建设首个国家大数据(贵州)综合试验区, 10月批准建设京津冀、珠江三角洲、上海市、河南省、重庆市、沈阳市、内蒙古等7个国家大数据综合试验区。截至2016年年底,全国已有21个省、市出台了大数据规划,8个省成立了大数据管理局,14个省、市搭建政府数据开放平台和交易平台。贵州省大数据产业在全国居领先地位,为经济落后地区实现经济赶超提供了可能。

(二)河南省具备五大优势条件

当前河南省构建大数据试验区、发展大数据产业具备如下五大特色优势条件:一是数据资源优势和市场优势。河南省是全国第一人口大省、农业大省、新兴工业大省、重要的经济大省,处于一带一路核心,为国际综合交通枢纽和国际物流中心,数据资源丰富多样,传统产业升级需要大数据发挥先导带动作用。二是信息技术网络基础支撑优势。河南省是全国七大互联网信源集聚地、全国数据中心建设布局二类地区,郑州是全国10大互联网骨干枢纽之一,河南省已成为全国重要的信息网络中心。三是大数据平台集聚优势。郑州国家跨境电商综合试验区产业集聚规模居全国前列。中国联通、中国移动、中国电信、奇虎360先后在河南布局建设大型数据中心,中原云、工业云、豫教云、健康云、旅游云等一批行业云及大数据平_加快建设;鲜易网、世界工厂网、中华粮网等一批本土互联网企业快速崛起;全国首个北斗(河南)信息综合服务平台正式启动。四是大数据关联产业集聚优势。河南省移动智能终端产业集聚规模位居全国前列,2016年手机产量2.6亿部,智能手机产量1.7亿部,约占全国12%;互联网领军企业加速集聚,阿里巴巴、腾讯、百度、京东、IBM、惠普等国内外互联网领军企业加快在河南布局。五是国家区域战略叠加优势。中原经济区、郑州航空港综合实验区、粮食生产核心区、中原城市群、郑州国家中心城市、自贸区、自创区、跨境电商试验区等国家区域战略陆续实施,与大数据战略形成叠加效应。

(三)河南省存在四个短板

当前河南省大数据产业存在如下四个短板:一是规划引导滞后,二是数据资源开放、共享、应用程度低,三是产业集聚程度低,四是高端人才匮乏。

当前,尽管河南省大数据产业发展面临区域竞争加剧的挑战,但是机遇更加难得,机遇大于挑战。

二、瞄准世界一流水平,提升战略目标定位,优化战略路径

(一)确立“两中心、三区、三型”战略功能定位

河南省应着力打造世界一流的国家大数据产业中心、大数据双创中心、“大数据+”应用先导区、大数据制度创新先行区、大数据开放发展示范区,成为引领中部、辐射全球、特色鲜明的集群型、创新型、开放型国家大数据综合试验区。力争2020年大数据产业总产值达到10000亿元,增加值3000亿元,产业规模进入全国前5位,移动智能终端产业进入全国前3位。

(二)优化“六条”战略路径

一是坚持创新驱动。形成双创载体、双创主体、双创金融、双创人才、双创政策、双创服务等配套完善的国内一流双创生态体系。二是坚持开放带动。优化环境,筑巢引凤,突出项目抓手,强化项目招商,承接产业转移,打造平台,引进行业龙头,构筑开放型的大数据产业发展体制和体系。三是坚持战略协同、融合发展。打造国家大数据综合试验区应与各项国家区域战略紧密结合,形成叠加联动协同放大效应。四是坚持政府引导、市场主导、企业主体、合作共赢。围绕网络强省和大数据强省建设大目标,强化组织领导,优化协同推进机制,强化规划和政策引导,激活市场主体,推广PPP模式,形成发展合力,构建推动大数据产业快速发展的新体制。五是坚持突出特色、重点突破、打造优势、差异化发展。要坚持有限目标,重点突破,以点带面,力争在产业、企业、品牌及创新上形成特色竞争优势。六是坚持园区集聚、集群发展。打造园区发展载体,促进集中集聚集群化发展。

三、实施“4111”战略,推进重点突破

实施“4111”战略,即打造四大主导大数据产业集群,建设10大特色大数据产业园,建设10大双创孵化器或双创综合体,引进培育100家行业龙头企业,构筑世界一流的大数据产业体系、创新体系、企业梯队、产业基地。

智能建造优势范文第5篇

当前,推动两化深度融合要突出六大重点:一是以智能制造为主攻方向,加快推进两化深度融合。二是实施“互联网+”先进制造行动计划,促进业务模式创新和产业转型升级。三是完善国家制造业创新体系。四是完善中小企业信息化服务体系。五是建设下一代国家信息基础设施。六是加快建立现代信息通信技术产业体系。

推动两化深度融合面临的新形势

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蓄势待发,各国围绕抢占新一轮产业竞争制高点、打造国家竞争新优势的竞争日趋激烈。要准确把握当前两化深度融合发展面临的新形势,推动发展方式转变,重塑国际竞争优势。

一是信息通信技术处于加速发展和跨界融合的爆发期,成为引领新一轮科技革命的主导力量。信息通信技术在新一轮科技革命中创新最活跃、交叉最密集、渗透性最强,以无线、宽带、移动、泛在为特征的网络建设和应用推动着群体性技术突破。信息通信技术创新步伐不断加快,技术创新活力和应用潜能裂变式释放。信息通信技术与制造、能源、材料、生物等技术加速交叉融合,引领新一轮科技革命。

二是新一代信息通信技术与制造业加速融合,推动生产方式持续变革。新一代信息通信技术与制造业融合发展,是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主线,是德国工业4.0、美国工业互联网的核心。智能制造正成为新一轮产业竞争的制高点。消费互联网持续扩张,工业互联网快速兴起。互联网日益成为创新驱动发展的先导力量。

三是围绕数字竞争力的全球战略布局全面升级,塑造国家长期发展新优势的国际竞争加剧。信息已经成为与能源、材料同等重要的战略资源,成为重要生产要素和社会财富,不断强化信息化背景下经济社会发展的主导权,是国际社会的共同选择。打造未来网络强国成为全球主要大国的共识。构建线上国家综合优势已成各国网络空间国家战略的优先选项。网络安全形势更趋严峻。

推动两化深度融合的工作重点

推动两化深度融合,重点是围绕落实《中国制造2025》,加紧制定“1+X”实施方案和规划体系,组织实施国家制造业创新中心建设、智能制造、工业强基等重大工程,努力在若干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取得实质性突破。

――以智能制造为主攻方向,加快推进两化深度融合

以实现重大产品和成套装备的智能化为突破口,以推广普及智能工厂为切入点,以抢占智能制造生态系统主导权为核心目标,加快提升制造业产品、装备及生产、管理、服务的智能化水平。

一是推动重大产品和成套装备的智能化。组织实施智能制造工程,研究制定重点工业行业智能制造单元、智能生产线、智能工厂核心技术和装备自主发展路线图,坚持需求牵引、系统推进、示范引领、梯次突破的思路,抢占成套装备、工业机器人、高档数控机床、增材制造装备等战略制高点。

二是构建自主可控的智能制造生态系统。加强科技重大专项组织实施,完善智能制造综合标准化体系,推动建立产业联盟,加快机械、航空、船舶、汽车、轻工、纺织、电子等行业生产设备的智能化改造,在钢铁、石化、有色、建材等行业推广普及智能工厂、数字化车间,推动核心软硬件、网络设备、智能装备等核心技术与产品的深度应用和产业化发展,打造开放有序、富有竞争力的智能制造生态系统。

三是推广普及两化融合管理体系。推进两化融合管理体系标准的研制、和国际化,组织开展两化融合管理体系标准贯彻和评定试点,积极培育第三方咨询、评定和培训服务机构。

――实施“互联网+”先进制造行动计划

充分发挥我国互联网先发优势,在工业领域加快实施“互联网+”先进制造行动计划,培育基于互联网的新产品、新业态、新模式。

一是加速培育工业互联网新产品。开展面向重点领域的工业云、工业大数据、物联网创新应用试点,培育基于互联网的个性化定制、众包设计、云制造等新型制造模式,推动形成基于消费需求动态感知的研发、制造、服务新方式。鼓励和支持行业企业间(B2B)电子商务平台、综合物流服务平台发展,推广普及移动电子商务。加快构建“大数据、大支撑、大安全”安全生产平台,推动安全生产监管监察动态化、实时化,以及事故预判和风险防控自动化、智能化。

二是加速制造业服务化转型。研究制定服务型制造发展的指导意见,支持企业积极发展在线监控诊断、远程维护、融资租赁、全生命周期管理等新业务。支持合同能源管理、排污权交易、碳交易等专业服务发展。

三是加强工业互联网基础设施体系建设。研究制定工业互联网整体网络架构方案,超前部署面向智能制造单元、智能工厂的低延时、高可靠、广覆盖的工业互联网。搭建连接多地、多方参与、安全可靠的工业互联网试验网络,为工业互联网领域基础研究、技术创新、应用创新提供验证服务。

――完善国家制造业创新体系

适应当前全球科技创新交叉集成、跨界融合、集群突破新趋势,加快构建面向制造业重大共性需求的国家制造业创新体系。

一是提高制造业创新能力。组织实施制造业创新中心(工业技术研究基地)建设工程,充分利用现有科技资源,采取政府与社会合作、政产学研用产业创新战略联盟等新机制,形成一批制造业创新中心(工业技术研究基地)。建设重点领域制造业工程数据中心,为企业提供创新知识和工程数据的开放共享服务。

二是强化工业基础能力。做好科技重大专项、工业转型升级、工业强基工程等已有专项的部署,利用现有资源建立关键共性基础工艺研究机构,以政产学研用联合攻关的方式突破关键基础材料、核心基础零部件的工程化、产业化瓶颈。

三是打造富有活力的创业创新生态系统。完善人才、资本、园区、税收等政策环境,以互联网推动创业创新要素平台化、集聚化和生态化,培育低门槛、广覆盖、有活力的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生态系统。发展市场化与专业化结合、线上与线下互动、孵化与投资衔接的各类创客空间,积极发展众创、众包、众筹等综合服务平台,营造创业创新环境。

――完善中小企业信息化服务体系

把信息化作为中小企业拓展市场空间、提高发展质量、增强创新活力、促进集群发展的重要途径。

一是提升中小企业信息化公共服务水平。继续实施中小企业信息化专项计划,支持中小企业信息化服务平台建设,打造一批运作规范、功能完备、服务高效、信誉良好的信息化服务机构和应用集成服务商。

二是加快培育面向中小企业的工业云平台。继续实施工业云创新服务试点,建设一批工业云体验中心,打造一批集软件工具、设计素材、知识管理、标准规范、培训教育等于一体的高质量工业云服务平台,引导中小企业探索制造业发展新模式。

三是探索以互联网金融缓解小微企业融资难的新渠道。深入研究互联网金融发展趋势,营造互联网金融健康发展的政策环境,发展基于互联网的中小企业融资新模式,有效缓解小微企业融资难。

――建设下一代国家信息基础设施

统筹规划、整合资源、超前布局,推动网络长期演进和技术升级,为两化深度融合提供坚实支撑。

一是加快高速宽带网络建设。深入推进“宽带中国”战略实施,基本建成覆盖城乡、服务便捷、高速畅通、技术先进的宽带网络基础设施。不断加强第四代移动通信技术(4G)网络建设,加快第五代移动通信技术(5G)研发和标准化,开展商用试点。完善宽带普遍服务,实施宽带乡村工程,加大农村和中西部地区宽带网络建设力度。

二是促进应用基础设施发展。加强全国数据中心建设的统筹规划,引导大型云计算数据中心合理布局。引导基础电信企业和互联网企业建设部署内容分发网络,提升中小网站、政府和公共服务网站的应用水平。推进物联网感知设施的统一规划和集约部署,实现数据的统一采集管理和开发利用。

三是推进新型网络架构升级,推动网络关键资源国际共治。加快网络、数据中心、商业类网站等升级改造,支持IPv6(互联网协议第6版)部署。加强部级未来网络架构的顶层设计,整合构建未来网络创新试验平台。

――加快建立现代信息通信技术产业体系

进一步完善技术、产业、应用、安全互动发展的协调机制,加快建立技术领先、产业先进、安全可靠、自主可控的信息通信技术产业体系。

一是打造国际先进、自主可控的技术产业生态,构筑体系化发展新优势。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对战略必争领域抓住不放,加强科技重大专项组织实施,加快建立感知、网络、计算、通信等核心技术体系,形成智能感知、高速互联、高端存储、先进计算等领域的自主产业生态。加快构建智能穿戴、服务机器人、智能汽车等自主产业体系。

二是系统布局产业创新链,实现集成电路、操作系统及工业软件等核心环节的重点突破。加强《国家集成电路产业发展推进纲要》的组织实施,发挥产业投资基金支撑引领作用,以整机和系统为牵引,强化设计业龙头地位,实现设计、制造、封测、装备、材料的联动发展、配套发展和自主发展。开展大型CAD(计算机辅助设计)系统等高端工业软件研发应用,提升对两化深度融合的服务支撑能力。发展信息安全技术及产业,深化对两化深度融合的安全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