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儿童营养保健知识

儿童营养保健知识

儿童营养保健知识

儿童营养保健知识范文第1篇

【关键词】健康教育;农村;儿童

儿童生长发育精力多个时期,这一段时间是人一生中发育最显著的阶段,其生理和心理都会发生极大变化,且不同阶段也存在一定的差异性,比如零到三岁是儿童早期发育的关键时期,是意识形成阶段。所以目前社会各界都比较关注儿童的早期综合发展,且比较注重母亲的教育。本课题过临沂市沂南县3个乡镇的3岁以下的儿童进行儿童健康教育的家长问卷调查,来探讨农村儿童早期发展在健康教育方面可能存在的不足与完善的策略,促进农村儿童早期的健康发展。

1对象和方法

1.1调查对象

在临沂市沂南县的2个乡镇,采用单纯随机抽样方法抽取3岁以下儿童养护人作为调查对象。

1.2方法亲自设计《农村乡镇3岁以下儿童养育知识和行为家长调查问卷》,并派专业人员去调查家庭发放,由养护人现场填写,然后收回。

1.3统计学分析SPSS10.0分析软件。

2结果

2.1一般情况本次调查一共发放问卷200份,收回有效问卷172份,有效率为86%。儿童养护人中母亲占了84.6%,祖父母占了12.8%,其余的占了2.6%。

2.2营养及喂养知识统计数据得知,农村家长比较清楚知道儿童早期发展中合理营养是非常重要的。

2.3疾病识别与护理知识对儿童一些常见的疾病如营养不良、贫血、佝偻病等的临床表现,对于多发病如扁桃体炎、肺炎等知识的掌握情况,养护人多表示“部分知道”,如营养不良表现,91.8%部分知道,全部知道仅为4.6%;贫血表现,87.5%表示部分知道,全部知道仅为7%;肺炎的识别知识,80%标示部分知道,全部知道为13%。

2.4儿童早期教育知识怀孕期间实施过胎教的占75%,认为早期教育“不重要,可有可无”的占19.1%,每天与孩子一起玩耍超过2小时的占36.5%,2小时以下占63.5%;给孩子买书和买玩具超过10件的占6%和19.5%。

3讨论

3.1农村儿童早期发展健康教育存在的问题

3.1.1缺乏儿童营养保健知识当前我国儿童的营养状况报告显示,导致0-6个月婴幼儿营养不良、生长发育迟缓的原因主要是母乳喂养率低,添加辅食不正确。尽管很多家长知道添加辅食很重要,但是并不知道该如何正确添加。辅食添加多少,添加什么食物能保证孩子的营养,这些直接关系到婴幼儿的营养和发育,如果缺乏相应的诸如此类的保健知识,就会导致农村4个月后的婴幼儿营养状况不佳,长期会导致很不健康的生活行为与方式,比如儿童挑食、偏食、长期食用高能量或精制食品。

3.1.2缺乏有关疾病识别与护理的知识我国农村儿童养护人在相关疾病的识别与护理方面还是有待进一步提升和丰富的。儿童是比较脆弱的群体,如果家长不能具有强的防病意识和疾病护理能力,是很难保障儿童健康生长和生存。现下我国农村儿童普遍存在着营养不良、腹泻、贫血、肺炎等常见疾病,发病率较高,原因一个是家长对这些常见病的早期临床表现不知情,未能及时发现并就医,另一个是由于喂养、护理方式不科学造成。

3.1.3早期发展的健康教育投入不足家长每天与孩子玩耍时间较短,给孩子提供的玩具、图书数量较少。我国农村儿童健康教育资源不足,妇幼卫生三级保健网尚不完善,人才缺乏,政策法规有待健全,新的心理及社会适应方面(如农村“留守儿童”及“艾滋孤儿”心理健康)的问题相继出现等。

3.2农村儿童早期发展的健康教育策略开展健康教育,增强农村家庭人员的健康意识,从孩子儿童时期就紧抓健康,全面关注孩子的身心发展。为此,国家应该加大对儿童早期发展教育的关注与投资,制定一项适应农村的儿童早期健康方案,不断增强农村家长的育儿知识与育儿技能,创造最为适宜儿童早期健康发展的环境。

3.2.1健康教育内容丰富并结合实际儿童早期健康发展依赖于农村家长的健康教育知识面,知识面越广,健康教育进行越顺利。因此要向广大的农村家长宣传讲解关于母乳喂养、幼儿添加辅食、儿童常见疾病与护理,儿童早期教知识育、计划免疫、意外伤害预防等方面的基础保健知识。对于农村家庭健康教育,要促使家庭保持良好的卫生习惯与饮食习惯,培养儿童在语言、运动、品德与人际关系方面的良好素质。特别要强调母亲对于儿童早期健康发展的重要性,丰富母亲的健康教育知识面,结合农村实际,帮助农村儿童有一个健康快乐的早期发展。

3.2.2力开展技能培训农村儿童早期发展需要农村家长具备相应的专业知识与技能,这些知识与技能依赖于宣传和培训。因此乡镇妇幼保健人员应该首先提高自身的专业基础知识与技能,积极服务广大农村家庭;其次要像农村儿童的养护人进行知识宣传与教育培训,更新他们的知识面,拓展专业技能,让他们自身具备能力做好儿童早期发展的健康教育。具体笔者认为可以采取以下办法:构建县(区)、乡镇、村三级的妇幼保健网络,政府出资对其妇幼保健服务人员进行与儿童早期健康教育内容相关的知识与技能培训,每年开设2-3次培训班,进行短期的专题培训,并进行专业知识和技能比赛,提高各级妇幼保健人员对健康教育的认知与学习积极性,提高为农村儿童服务的质量与能力。

4结论

我国农村儿童早期发展的健康教育离实际的需求还有相当长的距离,但是,我们有充分的理由相信,在我们国家和政府以及全民的共同努力下,只要为农村提供更多的健康教育资源,为农村儿童养护人主要是母亲普及传播早期发展需要的营养保健知识、疾病识别和护理知识等,农村儿童早期一定会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1]戴耀华,关宏岩.儿童早期综合发展[J].中国儿童保健杂志,2005(4).

儿童营养保健知识范文第2篇

关键词 集居儿童 健康状况 调查

我们于2009年9月对华池县城区3所幼儿园的儿童健康状况进行了调查。

资料与方法

县城区3所幼儿园的在园儿童1069人。

方法:以普查的形式进行,按照临床常规检查方法,对内科、外科、五官科和血、便常规进行检查,统计检查结果。

结 果

县城区三所幼儿园共有3~5岁儿童1112人,实际检查1069人,检查率96.1%。统计结果,见表1。

查出患病例数559人,患病儿童477人,患病率44.62%。患病情况统计结果,见表2。

讨 论

国民的营养状况与体质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和社会文明程度。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的国民经济实现了持续快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得到明显改善。国家和各级政府的积极扶持政策和巨大的科技投入使农业生产水平不断提高,市场上的食物供给数量充足和品种日益丰富,人们的食物消费行为和膳食模式也发生了明显变化。与此同时,儿童的营养与健康状况也越来越得到全社会的广泛关注,儿童的生存条件和营养以及健康状况得到明显改善。但是我们目前还必须面对儿童营养工作中存在的营养不良与过剩的双重挑战。多次全国性营养调查及地方性调查均显示,我国儿童无机营养素的补充不足是普遍存在的问题。儿童钙与锌的实际摄入量明显低于推荐量。有数据表明,不论城市与农村,中小学生的日均摄入钙的数量明显不足,仅达到供给量标准的40%~50%。婴儿在出生4个月以后,血液中由母体储存的含铁量已基本耗尽,婴儿开始成为缺铁性贫血的高危人群。无机营养素是婴幼儿生长发育过程中必不可少的营养物质,也是最容易缺乏的营养素,特别是钙、铁、锌的缺乏,对儿童,尤其对快速成长的婴幼儿影响非常大。儿童血钙降低会引发手足抽搐、惊厥,长期摄取钙过低会导致佝偻病。铁摄入量不足或利用不良除了会出现贫血外,还会导致学习障碍。据联合国儿童基金会的报告,缺铁性贫血的儿童其智商较正常儿童平均低9个评分点。锌缺乏可引起食欲减退、认知行为改变,影响智力发展,导致成熟延迟、免疫功能减低,容易发生感染。

根据检查结果分析,我县城区集居儿童的发病率较高,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①喂养不当:部分儿童出生后由于父母亲外出打工等原因,没有正确地实施母乳喂养,好多家长缺乏科学育儿知识,望子心切,盲目的补充营养品,喂养单一,导致孩子偏食、挑食、长期喂饮料等,造成儿童不良饮食习惯及体内营养成分失衡。②不合格食品的摄入:由于市场管理不善,幼儿园周围的无证小摊贩经营的食品均无合格证,不符合卫生要求,致使孩子每天在小摊点买不卫生的食品,对孩子的健康受到严重影响。③大多数孩子未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个人卫生差,饭前便后不洗手,不注意口腔卫生,增大了病从口入的机会,使蛔虫症和龋齿发病率较高。④学校对儿童的健康情况重视不够,3所幼儿园均没有配备专职卫生保健医生和保健老师,缺乏必要的卫生设施,没有把卫生保健知识列入幼儿教育的必备内容之中,特别是对入园儿童的计划免疫接种证查验制度不完善,使儿童的健康安全存在隐患。

建议:①开展健康教育:向广大群众宣传儿童保健知识,科学育儿知识,大力宣传母乳喂养的好处,掌握育儿方法,及时添加辅食,保证儿童发育所需的各种营养成分,改变儿童不良的饮食习惯,不挑食、偏食,少吃零食等。②加强对幼儿园的卫生保健管理,幼儿园应该建立健全卫生保健制度,配备专职卫生保健人员,开设卫生保健课程,进行卫生知识健康教育,培养儿童良好的卫生习惯。严格落实入园儿童预防接种证查验制度,未进行接种的儿童要到疾病控制部门进行补种,防止各类传染性疾病在幼儿园发生传染或流行。③工商、食品监督等部门应加强市场监管,取缔无证经营小摊贩,严禁不合格食品上市,净化食品市场,保证食品质量。④加强儿童系统保健管理,定期进行健康检查,做好常见病、多发病的防治,发现疾病及时治疗。加强体格锻炼,提高抗病能力,指导家长做好儿童的家庭保健管理。

表1 华池县城区3所幼儿园集居儿童健康检查情况统计

儿童营养保健知识范文第3篇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于2009年4~7月对本市区内38所托幼机构在园4250名儿童进行血红蛋白含量测定,其中男童2087人,女童2163人,公立2547人,私立1703人。

1.2 方法采取被检儿童左手无名指部位的末梢血样,所用仪器为~1002血红蛋白仪,采用氰化高铁血红蛋白光电比色法。上机前做质控校正,所用标准质控为美国COULTER4CACT,以保证结果的精确性。诊断标准根据世界卫生组织标准,6个月~6岁者Hb

1.3 统计学处理采用SPSS10.0统计软件,利用x2检验进行统计分析。

2 结 果

荣成市区园所儿童血红蛋白水平及贫血情况 4250份血红蛋白样本总体进行统计描述,其偏度为0.222,峰度为1.131,呈偏正态分布,中位数124.0g/L,众数135.0g/L,最大值187g/L。最小值98g/L,血红蛋白均值为134.67g/L,标准差9.81g/L.贫血共41人,患病率为0.965%,无中或重度贫血。

4250名园所儿童的血红蛋白水平各年龄组间差异有显著性(P

不同年龄组集居儿童血红蛋白水平及贫血患病情况不同性别集居儿童血红蛋白水平及贫血患病情况男童血红蛋白水平为(134.85±9.56)g/L,女童为(134.56±9.55)g/L,差异无显著性(P>0.05);女童贫血患病率0.971%略高于男童患病率0.952%,差异无显著性(P>0.05),不同性质办学的园所儿童血红蛋白水平及贫血情况:私立园所儿童血红蛋白水平为128.34±9.43g/L,低于公立儿童 138.85±9.56g/L,差异有显著性(P

3 讨 论

市区园所儿童贫血情况 本组资料显示,市区园所儿童的血红蛋白水平134.67±9.81 g/L,贫血患病率为0.965%,明显低于全国水平12.3%[3],可能与荣成市区生活水平高于其它地区,幼儿园注重膳食中铁的摄入和营养素的平衡。贫血患病率无性别差异,与2000年的国家食物与营养监测研究结果乡一致[4]。

从表1年龄分布可见,随年龄增长儿童血红蛋白水平逐渐升高,6岁之前各年龄组贫血患病率逐渐下降,其中2岁组儿童贫血患病率较高1.442%,5岁组最低0.580%,这也符合婴幼儿期发病最高。但6岁组儿童患病率最高1.091%,这可能与儿童贫血标准6岁前后的不同有关,是否还可能存在其他的原因,有待进一步探讨与研究。

从表2可见,公私立幼儿园贫血患病存在较大的差异,私立幼儿园儿童贫血患病率明显高于公立幼儿园,这一方面是可能与私立幼儿园招收的多数为家庭经济收入较低,进城打工农民和外来流动人口的子女,由于其家长文化程度相对低,卫生保健和营养知识水平低,另一方面可能与私立幼儿园没有专职保健医生,对膳食营养和管理知识相对缺乏,而膳食营养计算基本没有掌握,制定食谱出现结构不合理等有关。

加强托幼机构卫生保健管理,尤其是私立幼儿园,一是加强托幼机构保健医生培训,学习儿童营养基础知识,膳食营养计算和分析合理食谱的制定等,提高保健医生的营养知识水平。二是根据在园儿童的不同年龄段制定合理食谱,实行带量食谱。膳食制作上注意各类食物的合理搭配,如豆类制品,动物肝脏,肉类,蛋黄,奶制品,蔬菜,水果等食物添加。三是开展家长学校,加强对家长预防贫血,平衡营养,食物合理搭配知识宣教,提高家长自我保健意识能力。四是提倡私立托幼机构实行大豆行动计划,提高儿童优质蛋白质和铁,钙,锌的摄入,保证儿童健康,活泼,快乐成长。

加强健康教育在预防贫血方面,应加强健康教育工作,普及营养知识,提高家长的保健意识,重点放在改善膳食结构上,提倡科学,合理的饮食结构。一是可以通过报纸,电视,举办讲座,健康咨询,健康手册及各类宣传资料等各种各样的形式,提高社会和家长对儿童贫血的认识,进行预防贫血知识的宣教。二是注意膳食合理搭配,添加含铁丰富的且吸收率较高的食物,如精肉,血,肝脏,鱼类,豆类等,三是从小培养儿童养成良好的生活,行为,卫生习惯,避免挑食,偏食,促进儿童的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1] 胡亚美,姜载芳.诸福棠实用儿科学[M].第7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12-14.

[2] 刘湘云.儿童保健学[M].第3版.南京:江苏科技出版社,2006:394-400.

儿童营养保健知识范文第4篇

【关键词】 营养;母乳;辅食;喂养

国务院颁布的《中国儿童发展纲要(2001~2010年)》,提出了我国儿童发展的目标。其中5 岁以下儿童中、重度营养不良率,低出生体重发生率,婴幼儿家长科学喂养知识普及率,婴儿母乳喂养率以及适时、合理添加辅食等都列入了目标中。为进一步贯彻实施《中国儿童发展纲要(2001~2010)》,制定《婴幼儿喂养策略》,落实婴幼儿营养改善措施,以实现预期目标。

据统计,全球每年死亡的1000 多万5 岁以下儿童中有50%左右直接或间接与营养不良有关。婴幼儿时期的营养问题可能会导致儿童不可逆转的生长和认知发育迟缓,以及近期和远期的不良后果。近期表现为体格和智力发育迟缓、患病率和死亡率增加;远期为影响儿童智力潜能的发挥、学习和工作能力下降、生殖能力及患慢性病的危险性增加。

根据调查资料,我们发现大部分3 岁以下的儿童营养不良是由于家长缺乏科学喂养知识或喂养不当造成的,这种情况在农村尤其严重。因此,必须通过广泛深入细致地开展农村社区健康教育,向3 岁以下儿童的家长宣传婴幼儿科学喂养的知识,帮助他们掌握科学的喂养方法,减少因喂养不当造成的儿童营养不良,促进儿童的健康成长。结合我所在地的实际情况,在儿童保健的过程中给家长宣传儿童喂养的基本知识和方法,得到家长们的认同。

我院为当地最大型综合性医院,在儿童保健中我们发现农村婴幼儿存在营养不良、多病、喂养困难等严重情况。

在2006 年~2009 年期间,我们统计农村婴幼儿有3755 例是轻度~重度营养不良,他们共同存在喂养问题,在儿童保健期间我针对不同的儿童给出了相应的具体解决策略,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在和家长沟通中也发现一些问题,针对这些问题也找到了一些解决方法。

1 母乳喂养问题

婴幼儿喂养,尤其是母乳喂养,是儿童营养的重要基础。由于婴儿刚出生,母亲初乳分泌量较少,而新生儿喂哺次数较频繁,家长认为母乳不足,很快就添加配方奶,由于配方奶比母乳在吸允的时候要容易一些,婴儿对奶嘴和乳头的感觉不同,造成新生儿对乳头吸允错觉,从而使喂养奶量、方式混乱,同时也造成母乳的分泌不足,为日后喂养困难埋下伏笔,久而久之就会发生营养不良。一般情况下,母亲初乳分泌量不大时,不必急于用配方奶来代替母乳,可以让新生儿多次的吸允,多次少量也可以满足新生儿的营养,经过多次的吸允母乳会逐渐增多,以至于最后完全满足婴儿的喂养。

2 添加辅食的问题

婴幼儿营养不良的发生与不科学的喂养方式有着密切的关系。研究表明,我国儿童出生体重及6 个月内体重的增长与发达国家儿童相比无明显差异,而6 个月后差距逐渐增大,其主要原因是由于家长缺乏科学喂养知识,使许多婴儿在6 个月后不能及时和合理的添加辅助食品,影响婴儿生长发育。 在农村,添加辅食的时间、辅食的营养成分等方面都难以做到及时、合理、安全和符合营养要求。6~24 个月婴幼儿的辅食添加数量和质量严重不足,婴幼儿存在的过早或过晚添加辅食以及添加食物质量差、品种单一和数量不够等问题,普遍使用的婴幼儿辅食是稀粥、汤,从而导致6 个月以后的婴幼儿微量营养素不足、生长发育迟缓,营养性贫血发生率和死亡率明显高于城市儿童。

母乳喂养和合理的添加辅助食品是预防儿童营养不良的重要措施。相当多的家长不知道如何科学地给孩子制作和添加辅食。我们认为,营养成分(合理膳食)、营养行为(喂养行为、进餐习惯等)、营养环境(食品制作、营养氛围)共同影响营养结局。有效的营养干预应该从孕期就开始了,要为孩子提供生长发育所需的营养,出生后坚持母乳喂养,6 个月后及时、合理地添加辅食。家长要学会如何为婴幼儿制作适合的辅食,从小培养良好的进餐习惯,让孩子在愉快的氛围中进餐,等等。喂养人常常因婴儿对食物的表情或未掌握吞咽辅食技巧吐出来而停止继续给予新食物,由于不能坚持让婴儿接受,反而认为婴儿偏食、挑食,转为给予其他新食物出现的新拒绝又常使父母家人感到困惑和焦虑,强迫进食造成的冲突又会加重婴儿的挑食,导致营养不良。

过早用米粉喂婴儿,农村家长由于母乳不足,往往过早地给婴儿喂米粉,原因是家长认为孩子使用配方奶后大便两三天甚至更长时间一次,而且湿疹较多,眼分泌物较多,属“热气”(燥热火气)的表现。可是,米粉缺乏蛋白质,长期食用会导致婴儿贫血、虚胖,机体免疫力降低。并且在使用配方奶时不懂如何让孩子适应饮用白开水,而以凉茶取代,更使消化功能紊乱,造成吸收障碍,营养不良、贫血发生率加剧。

3 辅食制作的问题

在保健过程中,我们发现很多家长在制作辅食时,根据自己的喜好去制作辅食,我们提出“不要以大人的口味给孩子做辅食”。我们不但通过健康教育让家长了解有关知识,还办起了宝宝餐桌,现场制作和展示婴儿过渡期食品,包括婴幼儿在各个阶段需要添加的流汁、半流汁、泥糊状、颗粒状、碎块等形态的食物,具体到加多少盐、多少糖、用什么材料、什么方法等,并让宝宝当场品尝,家长亲身学习。经过一段时间的观察,医生们发现,家长参加了系统培训的,孩子的营养状况明显优于普通孩子,如贫血的发生率低、身高和体重达标情况较好。如牛奶和鸡蛋搭配。现在也有不少农村家长为了给孩子增加营养,每天用牛奶加鸡蛋做早餐。

殊不知,这种搭配,是蛋白质+蛋白质,身体很难吸收,应该有适当的谷物,比如稀饭、面包等,否则长期下去,会造成孩子营养不良,身材矮小。这种辅食的制作只是注重了营养方面,而忽略了材料之间的营养均衡问题,这些都需要我们在保健过程中所强调的问题。

综上所述,在农村地区广泛地开着儿童保健知识的宣传是一项任重道远的工作,生动活泼的健康教育方式是搞好营养缺乏病防治健康教育的前提,生动、形象、适时、有针对性的健康教育可激发群众对营养知识的浓厚兴趣,提高儿童营养喂养意识,为进一步加强儿童健康教育打下坚实基础,从而改变在儿童喂养中不科学的行为和旧习,提高营养缺乏病防治效果,多层次、采渠道、多形式、多方位的儿童健康教育是营养缺乏病防治的基础,在采取讲座、培训班、座谈等多种形式的同时,还要通过广电、报刊等多种渠道对农民特别是妇女进行广泛深入持久的健康教育活动,以巩固和提高防治效果。

参考文献

儿童营养保健知识范文第5篇

【关键词】儿童 营养 护理 指导

中图分类号:R473.72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5-0515(2011)4-159-01

营养不良是指因缺乏能量和(或)蛋白质引起的一种营养缺乏症,多见于3岁以下的婴幼儿,婴幼儿营养供给量的基本要求是满足生长、避免营养素缺乏。儿童营养不良开始表现为体重不增或体重减轻,如不改善,身高也低于正常值,并出现皮下脂肪减少和皮下水肿、精神萎靡、食欲缺乏等表现。

1 护理指导时间、对象

调查2009年10月~2010年9月这个时限中我市5岁以下儿童体重检查情况,随机抽查32个社区地段、43个集体园所,查看5岁以下儿童生长发育监测情况。

2 护理指导方法

通过《儿童保健手册》及相关登记,电话随访儿童家长,了解社区地段的护理人员及集体园所保健人员定期为儿童进行身高(身长)的测量、评价和登记情况,针对儿童具体情况进行护理和对家长的指导情况。

3 护理指导内容

3.1 营养不良发生的高危因素

3.1.1 摄入不足 儿童处于生长发育阶段,对营养素尤其是蛋白质的需要相对较多,喂养不当是导致营养不良的重要原因,如母乳不足、未及时添加辅食、辅食添加不当等。

3.1.2 养育中形成不良的饮食习惯,如偏食、挑食、吃零食过多、不吃早餐等引起。

3.1.3 消化吸收障碍,如消化系统解剖或功能上的异常如唇裂、腭裂、幽门梗阻、迁延性腹泻、过敏性肠炎、肠吸收不良综合征等均可影响食物的消化吸收。

3.1.4 需要量增加,一些急慢性疾病的恢复期、生长发育快速阶段等,因需要量增多而造成营养相对缺乏;先天不足和生理功能低下如早产、双胎因追赶生长而需要量增加可引起营养不良。

3.2 营养不良的危害

婴幼儿营养不良临床上以体重明显减轻、皮下脂肪减少和皮下水肿为特征,常伴各器官系统的功能紊乱,例如由于消化液和酶的分泌减少、酶活力降低,肠蠕动减弱,菌群失调,致消化功能低下,易发生腹泻;免疫功能低下,患儿极易并发各种感染。急性发病者常伴有水、电解质紊乱,慢性者常有多种营养素缺乏;长期营养不良还表现精神抑郁或烦躁不安、表情淡漠、反应迟钝,影响婴幼儿智能发育。

3.3 营养不良的护理

3.3.1 合理饮食管理,根据营养不良的程度、消化吸收能力和病情,逐渐增加,不可急于求成。对于轻度营养不良小儿,开始每日供给能量250-330KJ/kg,以后逐渐增加。当能量供给达每日585KJ/kg时,体重一般可获满意增长。对于中重度营养不良小儿,能量供给从每日165-230KJ/kg开始,逐步少量增加;若消化吸收能力较好,可逐渐增加到每日500-727KJ/kg,并按实际体重计算所需能量。蛋白质摄入量从每日1.5-2.0g/kg开始,逐步增加到每日3.0-4.5g/kg,如过早给予高蛋白质食物,可引起腹胀和肝肿大。食物中应含有丰富的维生素及矿物质,鼓励母乳喂养,建立良好的饮食习惯。

3.3.2 促进消化,改善食欲,遵医嘱给予各种消化酶和B族维生素口服,以助消化。

3.3.3预防感染,保持皮肤清洁、干燥,防止皮肤破损;做好口腔护理,保持生活环境舒适卫生,做好保护性隔离防止交叉感染。

3.3.4提供舒适环境,合理安排生活,减少不良刺激,保证患儿精神愉快和有充足的随眠。

3.3.5 健康教育,向患儿家长解释导致营养不良的原因,介绍科学育儿知识,指导喂养的具体执行方法。

4 结果

根据2010年妇幼卫生统计年报显示,全市共为名5岁以下散居及集体儿童进行体重检测,营养不良患病率为0.71%,但从实际的指导情况看,护理保健人员缺乏相应的基础知识和识别营养不良的能力,疏漏了一些营养不良的儿童,使这些儿童未能得到及时的治疗、护理管理和保健。

5 结论

营养不良的预后取决于发生年龄、持续时间及其程度,尤其以发病年龄最重要,年龄越小远期影响越大,尤其是认知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易发生缺陷,所以社区地段和集体园所护理保健人员要提高业务知识,及早识别营养不良,做好儿童家长健康教育工作,为切实降低营养不良发生率要做到以下指导工作:

5.1 合理喂养,大力提倡母乳喂养,对母乳不足或不宜母乳喂养者应及时给予指导,采用混合喂养或配方奶喂养并及时合理添加辅食。

4.2 合理安排生活作息制度,坚持户外活动,多晒太阳,保证充足睡眠,纠正不良卫生习惯,减少感染性疾病,减少营养不良的发生。

5.3 按时进行儿童系统保健工作,连续进行生长发育监测,定期测量体重,及时评价,如发现体重增长缓慢或不增,寻找原因及时予以纠正。

5.4 对家长进行科学育儿方法指导,帮助家长学会对营养不良患儿的日常护理。可从辅食添加、饮食习惯、食欲状况及疾病等方面进行分析,指导家长合理喂养,有条件者可进行膳食评估及营养计算。

5.5 对感染所致儿童,针对感染病因及时治疗;对照顾不当所致的营养不良儿童,要采取综合措施,宣传育儿知识和有关常识,尽可能给孩子创造一个良好的生活环境和条件。

参考文献

[1]崔焱主编.儿科护理学.第4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 136~1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