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关于校园暴力的建议

关于校园暴力的建议

关于校园暴力的建议

关于校园暴力的建议范文第1篇

校园暴力有低龄化趋势

日前,一则发生在陕西洛南的校园暴力视频在网上引起广泛关注。视频中,一名女生被逼靠在厕所墙角,外套被扒下并被几个女孩轮流扇耳光、踢踹。而施暴原因是被打女生与打人女生之一“撞衫”。警方通报称,打人的5名女孩中2人在校、3人辍学,5人均为未成年。

而就在不久前,山东日照一中学,也发生过一男生因被同学起外号等产生不满,对同学暴力相向,连续踢踹并打脸。有围观者嬉笑着说“再来一遍”,还有围观学生要被打同学舔干净鞋上秽物。

事实上,类似的校园欺凌事件近期在多地发生。据不完全统计,今年上半年以来,被媒体曝光的校园暴力事件多达20起。4月在京的《中国教育发展报告(2016)》指出,近年来校园欺凌发生的地域范围广泛,覆盖了绝大多数省份,频次密集,数量很大。日前在中国政法大学举办的相关论坛上,有专家分析指出,当下校园暴力有“炫暴”现象、低龄化趋势等特点。

针对校园暴力问题,国务院教育督导委员会办公室向各地印发了《关于开展校园欺凌专项治理的通知》,要求4-7月各校开展治理,9~12月开展专项督查。

通知涵盖专题教育、安全教育、法制教育、校园欺凌事件预防和处理、公布学生救助和欺凌治理电话号码等多项要求。并强调在专项治理期间仍发生校园欺凌事件,造成恶劣影响的,将予以通报、追责问责并督促整改。

“更多触碰到深层次原因”

中央层面针对校园欺凌展开专项治理及督查,无疑体现了管理部门根除这一问题的决心。“治理+督查”的模式,也能一定程度上加强工作效果。然而,专项治理期间,各地频频爆出的校园暴力事件也让不少人担忧:一纸通知能否让治理校园欺凌“一劳永逸”?

“这是教育督导部门下发的一个工作部署,不是法律法规。”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研究员储朝晖指出,此次通知是“在一个特定时期内的行政工作安排,包括检查监督”,治标更要治本,消除校园欺凌还需要“更多触碰到深层次原因”。

在储朝晖看来,“深层次原因”之一在于学生自主管理模式及理念在大部分地区得不到实践。“学生不能自主管理,就缺乏承担责任的意识,不懂协商、礼让、制定与遵守规则,反映到行为上,就可能欺凌。”

还有专家认为,互联网时代,暴力文化和暴力社会环境对未成年人的不良影响不可低估。目前市面、网络上的大量小说和游戏都包含色情、暴力情节,处于青春期的学生对这些内容非常感兴趣。

专家建议追责监护人

校园暴力,并非虚空之恶;治理欺凌,绝不仅是校园里的问题。“社会大环境是校园欺凌滋生的土壤。遇事不协商、不遵守规则、通过暴力方式解决,这种态度具有一定的社会基础,会传播到孩子身上。”储朝晖说,社会道德风尚的树立十分关键。

针对互联网暴力信息传播问题,全国人大代表、律师秦希燕认为,在完善学校管理工作之余,还要强化校园法制教育,加强对青少年接触网络的引导,惩治暴力信息的传播。

另外,储朝晖告诉记者,在对校园欺凌问题进行调研中,他发现大多数施暴的孩子都有类似的家庭环境,例如曾被父母暴力对待、家境优越通过金钱“收买”同学、父母有权有势等。“很大程度上,校园欺凌根子在家庭”。

由此,储朝晖、秦希燕等专家建议,在相关制度中,除学校外,应将监护人的教育、追责纳入其中。

秦希燕还建议,应建立健全校园暴力事件定性和责任追究常态机制,建立符合未成年人的惩治制度,加大对青少年行为矫正的执行力度,社区矫正法应尽快出台,建立未成年人特殊教育体系。另外,应建立健全专门学校教育制度,对不被、被判非监禁刑、尚未完成义务教育的未成年人,送入专门学校进行教育矫治。

关于校园暴力的建议范文第2篇

当前媒体报道的各类校园暴力事件情节恶劣,令人震惊。一些施暴者为了炫耀或其他原因,还将视频传到网络上。违法者的嚣张令我们深思,校园暴力伤害为什么频繁发生?

首先,法制不健全,青少年校园暴力犯罪成本低是首要原因。我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存在部分条款滞后、在实施过程中操作性较差等缺陷。对校园暴力的制约过于落后,打击偏轻,未成年人受到侵害缺乏快速有效的举报和救助途径,缺少有效的预防、发现、报告和处置的一整套制度。缺少可操作的有关侵害未成年人犯罪的惩罚条款,对于伤害未成年人的许多行为,没有明确定罪,导致绝大部分校园暴力的施暴者得不到应有的制裁。根据法制网舆情中心的调查,1-5月媒体报道的事件中,只有不到三成的涉事者负刑事责任。

其次,在社会发生飞速变化的背景下,崇尚权力、武力,崇拜金钱的一些观念对青少年的价值观产生了不良影响。网络、影视、书籍中的暴力手段被包装和美化,很多学生欣赏暴力并沉溺于暴力游戏,模仿影视作品中的帮派行为,在校园内为非作歹。甚至有一些施暴者看到网络上的校园暴力视频后产生了炫耀和攀比心理,导致校园暴力升级。

第三,学校教育过度重视智育,在管理中对校园暴力缺乏足够重视。在应试教育的背景下,很多学校忽视德育、情感教育和法制教育,导致学生法制观念淡薄,价值取向容易产生偏差。加之沉重的课业负担使得学生压力较大,一些学业上存在困难的学生容易在压力下产生对校园和同学的对立情绪,在行为上更易出现攻击性。也有一些学校管理混乱,校风校纪涣散,学生容易染上吸烟喝酒、打架斗殴的恶习;一些学校将校园暴力看作学生之间的普通摩擦,重视不足,从而导致其愈演愈烈。

为此,我们建议:加强法制建设、净化社会风气和改进学校教育三管齐下,有效遏制校园暴力伤害事件发生。

第一,增强法律中关于校园暴力伤害的条文的可操作性。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美国校园暴力猖獗,各州通过修法对参与校园暴力的青少年加强了刑事惩罚,特别是为打击群体犯罪,所有参与者都要“连坐”判罪。即使涉及校园暴力案件的青少年未满18周岁,如果后果严重并且有前科,也可以当作成年人刑事案件审理,按成人犯罪定案、量刑,从而有效遏制了校园暴力。建议参考这一做法,修订《未成年人保护法》、《刑法》等相关法律,对校园安全的内容予以明确具体化,把遏制校园暴力纳入校园安全范畴;对校园侵害情节恶劣者依法判处严刑,对于轻微的违法犯罪行为,法律也要做出更细化的规定,便于各地司法机关在惩治该类行为时有统一标准;适当提前刑事责任年龄;同时加大校园法制宣传,加强中小学教师法律知识培训与考核,编织未成年人免遭校园暴力侵害的安全防护网。

第二,净化社会风气,加强对社会正能量的宣传和报道。全面实行影视作品和网络游戏分级制度,严禁在面向未成年人的作品和游戏中出现暴力情节。对暴力等不良社会现象的报道要实施严格审查制度,严禁过分曝光暴力细节。

关于校园暴力的建议范文第3篇

关键词:校园冷暴力;关怀型教师;关怀教育

随着微信、微博等传播媒介的大众化,校园霸凌事件频频成为新闻热点,“中关村小学事件”“三里小学推搡”等短时间内引发强烈争议,成为舆论焦点。拳加的暴力视频刺痛着每个人的内心:我们的孩子在校园里遭遇着什么?我们的教育怎么了?然而,审视青少年暴力预防研究,在校园里还存在这样一些孩子,他们的身体没有遭受暴力侵袭,但他们的心理承受着巨大的压力,周围人以歧视、嘲讽、侮辱等方式对他们的心理进行猛烈的攻击,造成他们严重的精神伤害,这是一种特殊形式的校园暴力:校园冷暴力。究其原因,教师人文关怀的缺失占很大比重。所以,从做关怀型教师出发,减少直至杜绝校园冷暴力事件的发生,具有重要意义。

一、“心理霸凌”:校园冷暴力的概述

(一)校园冷暴力的概念界定

校园冷暴力是指在学校教育中优势主体以非暴力手段对弱势客体进行心理惩罚的作为或不作为,亦有学者将校园冷暴力定义为指不采用传统的殴打等暴力形式解决问题,而是以冷淡、轻视、放任、疏远和漠不关心等态度致使他人心理上和精神上受到侵犯和伤害。侵害者一般占据心理优势,有发言权与威望如班主任、班长等。被侵害者以内向自卑、成绩较差者居多,不受欢迎,没有朋友甚至各种侮辱性“外号”是他们的“校园标签”。在近来争议不断的“中关村小学事件”中,以“学生问打闹不构成伤害欺凌”为代表的言论以及事发后各方面的不作为最终引发热议。这种息事宁人的漠视心理,无论是出于校方或是社会,都是校园冷暴力。在集美大学心理咨询中心联合相关单位共同举办的“向暴力说不”的论坛上公布的一份有关“校园冷暴力”的社会问卷调查,900份有效问卷中,有300份专门面向厦门的中学生。调查发现,300名厦门中学生中,27%的学生遇到过教师的“冷暴力”现象并分析了校园冷暴力成因。

(二)校园冷暴力的表现形式

校园冷暴力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学校教育教学过程中,由教师体现出来的对学生的非暴力手段的隐形惩罚。此类案例不胜枚举,如山东烟台的某老师在“调皮”的孩子校服上盖章以示惩罚,这种贴标签式的处罚方式在校园内屡见不鲜,小学尤甚;此外语言暴力也是一种常见的教师冷暴力,“这么简单的题目你都不会做!”“考不好以后只能去捡破烂”“你要是我儿子,早就一巴掌下去了”。相信许多教师都可以在校园冷暴力的话语中找到自己的影子。这些案例都体现出部分教师素质低下,缺乏关怀意识和关怀能力。

另一方面表现在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人际交往过程中,一些不涉及身体伤害,但是却更直接伤害到心灵的那种歧视或者刻意疏远,冷漠对待。比如笔者接触到的某小学班级中,一位先天性心长病儿童偶尔出现短时抽搐等现象,这并不会影响他人,但班级上没有孩子愿意与其同位,更可怕的是班主任收到学生联名要求其转班的申请。这种形式的校园冷暴力原因很多,可能是父母教育不当、学生个性缺陷、不良社会风气的影响等。但很大程度上,学生之间的冷暴力也受到教师的影响,教师对学生施加冷暴力的行为可能无形中向学生传递了错误的价值观念,造成学生的无知模仿,如案例中心脏病儿童最先是某位教师在课堂上训斥挖苦,继而学生效仿。另外,师生沟通缺失、教师缺乏对学生的深入关注也是滋养学生间冷暴力的温床。

二、“关怀先行”:关怀型教师的概述

(一)关怀型教师的提出背景

关怀伦理学兴起于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的美国,经过20多年的发展,已成为汇聚众多学者和著作的重要伦理学流派,其中,理论最具深度和最为系统的当推美国教育家内尔・诺丁斯的以关怀为核心的道德教育理论。该理论提出了关怀型教师这个全新的概念。在传统的教育理论与实践中,教师的角色主要是知识的传授者,很少有教师把精力放在关注学生独特的心理需要和真实的利益需要上,而关怀学派教育理论认为,教师首要的角色是关怀者,是一个并非以教育者身份出现的关怀者,他必须具备关怀素质和关怀能力。

(二)诺丁斯道德教育理论的特点

与传统的道德教育相比,诺丁斯的道德教育理论具有这样四个特点。第一,对学生生命的尊重。关怀型教师能够深刻理解多元智能,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并满足他们的个性需求。更关心学生健康长远的发展,而不会强求学生掌握自己并不感兴趣的冷冰冰的学科知识。第二,强调教师的榜样作用。关怀型教师的榜样作用是学生学会关怀的无言向导和动力之源。知识是无情感的,而教师讲述知识时伴有的热情会传递给学生,使知识带上感彩,进而影响到学生与知识及学科的关系。第三,重视学生的体验和感受。师生间关怀关系的顺畅流动需要教师时刻关注学生的状态而不是一意孤行。关怀型教师会根据学生的情绪及行为做出准确的判断,适当调整自己的言行,提供恰当的反馈,从而促进新一轮关怀关系的建立。第四,突出道德教育的实践性特征。任何学科的教师都负有关怀学生的责任,只有在师生间建立起一种真正的关怀型的教育关系,才能使学生在被关怀的感受中学会关怀他人,因而关键在于,教师是通过“行”道德而不是“讲”道德模塑学生的道德品质。

三、“道德使者”:向关怀型教师成长,杜绝冷暴力

在很多德育工作者眼中,对于培养学生的道德认知、情感、意识、实践了如指掌,相关理论知识倒背如流。然而他们往往忽略了关怀――更重要的东西。道德教育相对于学科知识的传授来说,更需要师生间情感的交流,苏霍姆林斯基指出:“教育首先是关怀备至的,小心翼翼触及年轻的心灵。”作为一名优秀教师,他不仅仅是知识的重播者、课堂的管理者,还应当是学生心理的关怀者。教师在道德教育中应该谨言慎行,时刻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更应该与学生形成良好的关怀互动,让学生体会到更加实际的温暖。

(一)关注学生需要,学会关怀

“真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动,唯独从心里发出来的,才能打到心的深处。”陶行知先生对于教育的箴言启示我们关注学生应当从自己和学生的内心出发。站在教师的角度还是学生的角度去理解关怀至关重要,这意味着教师对于学生的关注是一种投射性的还是接受性的。比如激将法是教师针对学习成绩不稳定的学生经常使用的方法,而这其中的问题在于,教师没有正确判断学生的需求,或许激将法对一些学生有用,但这些行为更多的是伤害了学生的自尊心而非有效激发。有的学困生可能需要老师的关心、帮助,有的可能家庭发生变故、情绪受到干扰,有的可能兴趣点并不在此,正如西谚所言:一个人的美味在另一个人却可能是毒药。所以,做关怀型教师,应首先学会对学生投以接受性关注,深入了解学生,方能对症下药。 在分析了解学生的需要之后,教师应当通过“共情”与“动机转移”手段使学生感受到来自教师的关怀。在德育工作中曾经遇到过这样一个案例:

某班一名女生学习刻苦但经常旷课,批评教育后其辅导教师偶然了解到她的家庭情况,原来她出自一个贫困家庭,母亲由于生病使生活压力完全落在她的身上,她不得不偶尔旷课以担起照顾母亲的重任,随后教师决定找个机会和其聊聊。在一次体育课上,教师要求与其一起在操场上走走,她感到有些意外,不过也很爽快地答应了。聊到了她的家庭,刚开始她不愿触碰痛处,到最后才谈及她的妈妈,没有教师想象的难过,她很平淡,只是笑笑。教师说希望她有问题可以随时来找我,她也只是淡淡地笑笑。教师意识到这是一个不善言谈、内心平静的孩子!后来教师经常私下找她谈心,用温和的言语、真诚的交流去舒缓她的情绪,倾听她的诉说,站在她的立场给她具有实践价值的意见,帮助她战胜内心的恐慌,承担起生活与学习的责任。最终得到关注的女孩以优异的成绩毕业,有了美好的前程。可见,如果心理问题得到良好的解决,那么,学习上的问题必能迎刃而解。这是关怀型教师妥善解决此类事件的过程,而对于唯分数是从的老师来f,这过程中就很可能伴随着冷暴力事件的发生。教师可能不分青红皂白地批评打击这个学生,学生在承受巨大心理压力的同时受到如此攻击,可能从此一蹶不振。另外,学生的心理受家庭影响产生了扭曲,会常表现出易怒、烦躁、冷漠的情绪,由此,可能受到其他同学的排挤,如此恶性循环,后果不堪设想。 学生在体验到教师对自己的关怀后,会通过“认可和回应”来予以反馈。当然,这种认可和回应是以学生自己的方式表达出来的。比如例中学生在与老师的沟通中,打开了心结,但由于生性腼腆,并没有直接向老师表达谢意,但以更端正的态度和饱满的热情投身到学习中,取得了优异的成绩,这也是对老师的认可和回应。 可见,通过与学生建立关怀关系,能有效避免诸多冷暴力事件的发生,形成师生问热烈的情感交流。

(二)关怀教育的路径 做一个合格的关怀型教师,从根本上杜绝校园冷暴力,在具体的教育教学实践中存在一些具体的方法。诺丁斯从长期的以关怀为核心的道德教育实践中提炼出四种方法。

关于校园暴力的建议范文第4篇

拒绝校园暴力做文明中学生演讲稿篇【1】校园,是培养人的地方,本该是一方净土,文明的殿堂。然而,近年来,常常看到发生在中小学校园的暴力事件,轻的恶语伤人,重的还会出现人命。有老师打学生的,有学生打老师的,有学生打学生的,也有校外人员进入校园行凶闹事的,给宁静的校园蒙上了一层阴影。党中央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大战略思想,学校作为社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没有和谐的校园,就不会有和谐的社会。

校园暴力不仅给学生造成了身体上的伤害,更给他们的心灵烙下了深深的伤痕。面对同学们恐惧、无助的眼神,我们究竟能做些什么?作为中学生的我们更应积极行动起来,以创建和谐校园为契机,学习远离校园暴力相关知识和要求,增强自我保护意识,提高道德修养,争做文明学生,健康成长。

一、校园暴力的主要表现形式

校园暴力主要是指在校学生之间、学生与社会其他人员之间、师生之间发生在校园内及校园周边的具有敌意的欺凌、体罚、伤害等性质的暴力行为。通过对近几年我们学校出现的暴力事件分析,其主要形式有以下几种:

一是索要钱物,不给就拳脚相加,威逼利诱。此类事件比较多见,多发生在校外。往往是由一些上网成瘾的学生和辍学者向在校生索要上网费用或收取“保护费”等引起,学生受害时间较长,危害性很大。如我市某校初二三班一位同学张某某,被他小学时的同学(没上初中)索要钱达230多元用于上网吧玩,时间长达半年以上。

二是以大欺小,以众欺寡。此类事件,往往以高年级欺压低年级、男学生欺压女学生较多。

三是为了一点小事,大打出手,伤害他人身体。此类事件,在同年级同班、同宿舍的学生中较易发生。常常因“鸡毛蒜皮”的小纠纷,由口语辱骂升级到拳脚相加。

四是同学之间因“义气”之争,用暴力手段争长论短。此类事件,往往由个人与个人之间,升级到群体。如我市某校初一七班学生李某与李某某因搬错凳子引起口角,事后李某同乡以帮其出气为由教训李某某,李某某被3个学生围攻,身体受伤住院治疗。

五是不堪长期受辱,以暴制暴。一些原本个性较为软弱的同学,由于长期忍受软暴力(冷落、嘲讽)或者硬暴力(殴打、辱骂),当这种欺负达到受害者的最大忍受限度时,便采用极端方式来彻底解决问题,由“受害者”变成“施暴者”。如某些长期受“问题少年”欺侮的学生的反抗、少数“差生”对班主任老师的报复等,这类事件,电视报纸报道的例子很多,造成的后果很严重,甚至出现人命。比如20xx年11月xx日第三节下晚自习后21:xx至21:14左右,某校高一三班学生李骁被前一天新来该班的学生莫琅诚在教室外用刀刺伤胸部后逃逸。事发后学校在组织抢救的同时通知120,并及时给1xx报警,120赶到现场后确认伤情严重无法抢救,学生李骁于当晚21:20左右死亡。

二、校园暴力产生的原因

校园暴力的产生原因比较复杂,受多方面的影响。有家庭原因,有社会因素,也与教育工作者和学校管理有关。调查中发现,仅从施暴者自身来看,主要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学习压力大,无法通过正常渠道排解。

在竞争激烈的社会中,学业、就业带来的无形压力日益增大。中考、高考、就业,一道道门坎横在面前,家庭、社会及舆论的压力,使学生不得不背负起沉重的心理压力。一些青少年在压力面前心理失衡,有些甚至产生了极端的暴力行为,对自己和他人都造成了不可弥补的伤害。总体而言:一方面,许多家长“望子成龙”、“望女成凤”,为了以后能让孩子考上重点高中、大学而对子女的学习成绩要求很高;另一方面,学校、老师也为了取得好的“名次”对学生进行施压。如我市某校初三一班有一位成绩平常很好的学生,在一次摸底考试中没有取得好名次,受到家长和班主任的批评导致其与班主任发生顶撞事件。像这种情况造成厌学、逃学的事例很多。

第二,心理不健康,精神空虚。

中小学生正是从儿童到成年的过渡阶段,最渴望获得同辈群体的认同,而现在的中小学生以独生子女居多,在家中比较孤独,在学校朋友较少。由于种种原因,同学与父母、老师间的交流也不多,导致学生处于一种生理和心理的苦恼状态。有的在网络中寻找宣泄的渠道,痴迷网络不能自拔;有的自我封闭,形成孤僻怪异的性格;有的胆小怕事,一味地容忍、迁就;有的自尊心极强,时时炫耀自己;有的心理脆弱,自我的控制能力很差;有的性格偏激,心理不平衡,逆 3

反心理和报复心理较强。这些学生由于心理方面的不健全,极易受到侵害或侵害他人。另一方面,家长、老师粗暴的管理方式和家庭不和睦都会造成学生性格偏激。不少有暴力倾向的学生,家庭生活都不幸福,他们要么从小失去父母关爱,要么家庭生活不正常(如争吵,家庭暴力等),造成性格极端,形成 “攻击性人格”。

第三,传媒渲染(网络、电视、电影、广播、报刊等),社会暴力文化的影响。

当前在校园里,花花绿绿的“口袋书”琳琅满目,庸俗的“灰色校园歌谣”到处传唱;社会文化生活中,灰色文学、暴力游戏、强权政治与黑恶势力题材的影视剧泛滥成灾。正是传媒对暴力现象的过多渲染,对于喜欢模仿的青少年来说,毒害很深。不仅给一些学生的健康成长造成不利的影响,也导致校园暴力事件不断发生。

三、如何防范花季暴力产生

针对当前校园暴力应如何防范,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我们认为防范当前校园暴力应从社会、学校、家庭和学生自身四个方面入手,齐心协力。

1.学校方面

在学校、班级内部,一是建立宽松和谐的学习氛围。教师加强与学生交流沟通,多关注些性格孤僻的学生,对问题少年及时开导和劝解。二是开展各种教育与活动。如:进行思想道德教育,培养学生自立自强的品德素质;加强法制教育,让学生知法、懂法,学会用法律保护自己;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让同学们形成健康而阳光的心态;开展各种文体活动,远离不良文化。三是创建平安和谐校园。学校加强管理与巡防,对于出现在校园周边的可疑或者游离人员严加防范。加强警方与学校的合作,对周边不良文化(比如非法网吧等)进行清理;加强对校园暴力的打击力度等等。

2.社会方面

全社会都关注青少年的成长,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如:媒体应对一些是非观念进行正确引导,减少暴力恐怖的情节等。治安机关加强学校周边巡逻,在上学、放学的时间里进行“钟点式保安”等;警察还要提高办案效率,加大打击不法分子的力度。另外,有关部门要对涉暴、涉黄的电影、报刊、网吧进行清理整顿。

3.家庭方面

家长要营造和谐的家庭环境,注重与同学进行平等的交流。要有良好的教育方式,不能粗暴简单地打、骂;对同学的教育不能停留在形式和口头的说教上,应身教重于言教。

4.学生方面

一是提高自我保护意识。遇事不要一个人忍着不吭声,首先要做的就是告诉家长或者老师;尽量不要一个人呆着,如果不得不一个人的话,尽量呆在人多的地方;身上尽量不携带太多的钱物;在易出现暴力的地方,要当心,尽量远离;受到暴力侵害时,采取灵活的应急措施,不刺激他,事后及时报案。

二是提高社会交往能力。正确处理好自己的人际关系,交友要谨慎,少与行为不端的人联系,不过早与社会上的人交朋友,不要上网 交友,更不要网恋;少去情况复杂的公共场所,出外办事不能单独行动;规范自己的言行,做事不能太冲动或意气用事,说话不能盛气凌人或目空一切。

三是培养自己良好的心态。加强自己的道德修养,多看多学些健康的读物;文明、宽容待人,得饶人处且饶人,凡事都要考虑后果,不能以暴制暴;洁身自好、不与人结仇、不干坏事、心理不适时,找心理医生解决;锻炼好身体提高自卫能力。

总之,只有良好的家庭教育、人文化的校园教育、良好的社会风气、学生自己的努力四者合一才能杜绝校园暴力发生。

拒绝校园暴力做文明中学生演讲稿篇【2】校园暴力已经变成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拒绝校园暴力迫在眉睫。2xx6年的春天,社会各界向各大中小学、师生、家长发出倡议和呼吁:

1、校园小霸王们,请停止你们的暴力行为!请停止威胁恐吓等语音攻击和拳打脚踢等暴力行为,暴力并不能赢得尊重!校园暴力,害人害己!若想赢得同学们的敬佩,不如从小霸王变成小学霸!

2、漠视校园暴力的同学们,请放下冷漠,用力所能及的力量,保护他人就是保护自己!冷漠围观、消极观望并不能自保:忍气吞声、缩首躲避也不是长久之计。向校园暴力说不,需要智慧和勇气。请对身边的校园暴力受害者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施以援助之手。祖国的未来需要你们从小学会担当。

3、还在欺凌其他学生的小霸王,请收起你的巴掌、收回你的谩骂!冷嘲热讽、侮辱人格并不能彰显自己的实力:强行索要他人财物、任意殴打他人,肆无忌惮的欺凌同学迟早会得到应有的惩罚。若想得到同学们的拥护和信任,就要献出真情、帮助身边的同学

4、校方管理者们,请立即做出行动!长期忽视、掩盖问题并不能解决校园暴力。请加强学校管理,构建校园安全网络,同时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安全的校园,文明的校风,需要校方有力的监管和行动!

5、与校园暴力息息相关的家长老师们,请不要纵容溺爱!太多校园施暴者都是从家长宠爱中滋生源头。纵容溺爱不是爱,面对校园

暴力,也不要错误引导孩子消极自保或以暴制暴。孩子的“有所谓有所不为”,需要你们首当其责。

6、呼吁全社会共同关注校园暴力。希望国家有关部门尽快推进设立反对校园暴力相关法律法规,加强依法惩治,让肆意施暴者受到相应的处罚,让身处七零环境的孩子知道他们可以有所求助,有所庇护。

7、建议我国设立“反对校园暴力日”,让全社会时刻警醒,警惕校园暴力隐患,让所有的孩子都能健康成长。

8每一位在校生同学,请从我做起,鉴定勇敢的向校园暴力说不,用统一的决心,反对校园暴力! 提示:学生间有了矛盾纠纷必须告诉老师,由老师处理。自己采取暴力手段解决的,一律严肃处理。

拒绝校园暴力做文明中学生演讲稿篇【3】校园本是静美之所,然而这片静土也染上了血腥。

20xx年12月,山西襄汾县的古城中学发生一起稀释硫酸惨剧,致使20人受伤、13人被毁容;20xx年1月3日,陕西铜川15岁的初中学生余某与一四川打工者,向同班同学李某勒索钱财,后又劫持李某到市保育场打电话向李父母敲诈钱财,因涉嫌绑架被警方拘捕;20xx年贵州省兴义市一中学生抢劫团伙近日落入法网,其50多名成员均是11—17岁无业青年和在校学生。两年间,他们劫掠xx0多名中小学生,非法敛财1.6万元,打伤5人。同年1月19日,一名13岁少年在其就读的广东省南海市盐步第三中学的厕所内,被突然闯入的两名男生狂砍致严重受伤。造成右手残废,20xx年,武汉新洲区李集镇李集中学初三(4)班学生张俊杰猝死在校内。这名xx岁少年的死在当地引起了轩然大波。

2xx0年4月28日15时,制造南平校园惨案的凶手郑民生(砍杀8名小学生至死亡)刚被依法执行枪决不到6小时,广东省雷州市雷城第一小学就又一次发生校园凶杀案了。从3月23日发生在福建南平的血案,到4月30日发生在山东潍坊校园血案,在不到40天的时间内全国就发生了5起重特大校园血案惨剧。也许不知什么时候昨天还欢笑的脸,今天就已消失不见,昨天还充满活力的身影,今天就只剩下冰冷的躯壳,昨天还怦怦搏动的心,今天就已经停止跳动。生命是如此沉重,沉重得让我不敢正视。这些孩子,在花季的岁月里失去了生命,给家人留下无穷的悲痛。生命无价,每个人只有一次。我们在保护自己的生命同时懂得爱惜他人的生命。

我常常看到有些同学摧残一些生命。比如把一些小草连根拔起来,遇到什么小虫子都要把他们折磨一番后,才让它们死去。记得有个男孩找到一只蝴蝶,先把它长长的吸管扯下来,然后是触角、翅膀,最后把它放在桌子上,饶有兴趣地看着它那动又动不了的惨状。直到看烦了,才把它送到西天去。现在回想起来,那是多么的残忍,那个幼小的生命,就葬身在男孩的手里,虽然它是一只害虫,可它毕竟也是一个生命呀! 那么作为中学生的我们应该如何避免校园暴力呢? 在此,我倡议我们在校园内不做以下不良行为;

1.不追逐打闹,不大声喧哗,不乱丢果皮纸屑,不说脏话,使用不文明语言;

2.不破坏环境卫生,不破坏公物;

3.不欺负同学,搞小帮派,不与社会不良青年打交道;

4.不染头发,不烫头发,不穿奇装异服,不戴首饰;

关于校园暴力的建议范文第5篇

关键词:校园欺凌;成因;对策建议;学校社会工作

中小学时期的青少年心智尚未成熟,容易受到外界不良因素的诱导而发生一些不正当的行为,而受到欺凌的学生也容易产生焦虑感和严重的心理问题,影响身心的健康发育。频发的校园欺凌事件,大量的研究数据表明欺凌事件的发生并非只是个别学生的过失,为了更好地预防和应对校园欺凌事件,探究校园欺凌现象的成因就显得尤为重要了。

一、概念界定

(一)校园欺凌行为的定义

许多年来,有很多人为欺凌行为做出定义,其中欺凌行为研究领域的杰出先驱Dan Olweus教授对欺凌的定义是:当一个人反复地暴露在一个或更多他人的负面行为中,他就是遭受欺凌。而苏格兰则在法律中定义:欺凌是一个人或一群人对一个在真实情况下无法自我保护的人施以长期的暴力,不论是在精神上还是肢体上。

综上我们对校园欺凌行为作出定义:校园欺凌行为是指在校园内发生的强势方长期地单方面地对弱势方进行身体、心理上的攻击,使弱势方感到痛苦的行为。校园欺凌行为是一个过程,受害者在这个过程里会受到多方面的暴力和打压。欺凌行为具有攻击力,受害者不会得到任何益出,而他的自信心与自尊会受到摧毁,最终会导致严重且长久的生理和心理上的伤害。

通过了解欺凌的定义,我们不难理解所谓的校园欺凌行为就是在校园内发生的施暴者对受害者施以毫无正当理由的甚至是蓄意的精神或肢体的暴力的行为。一般来说,区别校园欺凌行为与其他形式的攻击行为主要在于校园欺凌行为强调施暴过程中存在力量的不平衡和重复性。年龄和肢体力量或社会力量差不多的人偶尔发生争执与打架并不能称之为欺凌行为。虽然单一的攻击事件不会纳入欺凌行为,但对当事人造成长期持续感到强烈威胁和不安的恐吓行为也可以称之为欺凌行为。

中小学是校园欺凌行为发生的高发期,此时不论是强势施暴者还是弱势受害者都处于是非分辨能力不强、心智发展尚不成熟的青少年成长期,校园欺凌行为不仅伤害学生的身体健康,对学生的心理发展也有很大的影响。欺凌行为的发生是在学校这个大环境中,除了欺凌者外还包括起哄或围观的旁观者,因此校园欺凌行为的伤害是受害人无法摆脱的。

(二)校园欺凌行为的类型

传统上提及欺凌行为,人们的第一印象就是肢体冲突。这是一种很片面的看法,肢体冲突只能涵盖校园内发生的欺凌行为的一小部分。根据校园欺凌行为的表现形式我们可以将欺凌行为分类为直接欺凌行为和间接欺凌行为。

1.直接欺凌

直接欺凌是指公开的攻击行为,主要表现为发生在学生间的语言欺凌、肢体欺凌、敲诈勒索、威胁恐吓与网络欺凌等。网络欺凌是指通过互联网平台如微博、QQ、论坛等对受暴者进行攻击。

2.间接欺凌

间接欺凌是指隐晦的、有计划有目的的、通过操控受暴者的社交关系来孤立受暴者的攻击行为,主要表现为故意忽略或诱导他人对受暴者进行孤立、传播蓄意伤人的谣言、对同学名誉和权利的侵犯等。

二、校园欺凌行为的成因分析

(一)个人原因

1.性格、人际关系、家庭情况和经济状况、身材、长相、学习成绩等因素都有可能成为诱发校园欺凌的成因。有的学生性格内向、孤僻,不善与人交流,容易成为被攻击的对象,加之其性格原因往往选择对欺凌行为逆来顺受不反抗,这会加剧此类学生被欺凌的程度。

2.随着改革开放经济转型,人民生活水平逐渐提高,现如今普遍是小康富裕家庭。且独生子女现象的出现,家长的过分宠爱使孩子“集万千宠爱于一身”的同时容易让形成了唯我独尊、以自我为中心的扭曲价值观。这样的孩子往往性格暴躁蛮横,在与他人的交往中会强制别人听信自己,服从自己的管理。所以当这些孩子身处校园大环境中,就容易与其他孩子产生冲突,他们通常会欺凌比自己弱小的孩子来彰显自己权威。

3.青少年正处在身心都飞速发展的时期,身体的成长使他们有充沛的精力,而心理相较身体往往发展缓慢。心智发育的不健全、自制力薄弱、青春期的反叛逆反心理等都使得他们容易受到不良行为的诱惑和影响。随着学习压力打逆反心理的加剧,他们急需一种接近成年人的解决方式,各种“黑社会暴力”、“江湖帮派”题材的影视和文学、绘画作品的出现恰好提供了一种不正确的示范,学生们效仿这些方式来解决人际交往关系。

4.以升学考试为目的的应试教育只注重学生的智育发展,忽略了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有的学生从进入小学开始就被要求学习超出自己能力范围的知识以应付各种考试,人际交往方面的教育缺失使得很多孩子并不知道如何正确地与同龄人交往。学校和家长过分关注成绩导致了学生成长过程中性格与行为的弱点被忽视,没有人来管教和约束学生的行为是否规范,纵容了校园欺凌行为的发生。

(二)家庭原因

1.家长是孩子的第一学习源,家庭是孩子道德社会化的第一场所,家庭对孩子各方面的影响都是巨大的。现如今,人们追逐物质需求而忽略精神需求。部分家长过于市侩、虚荣、功利,他们忽略了对孩子的言传身教,没有做到以身作则。只重视分数使得家长只要求孩子成绩好,其他方面的教导都被忽视,当发现孩子的不良行为时也没有及时制止和劝导。

2.良好的家庭环境和氛围能使人乐观、积极、充满正能量,反之则会使人消极、偏激、暴怒。不良的家庭环境和不正确的教养使得孩子长期没有正确的道德示范和行为标准,长期得到不到关心和爱护的孩子容易形成畸形的心理,不利于孩子的健康成长,终将成为诱发欺凌行为的不确定因素。

预防政策是指降低校园欺凌行为再次发生的可能性而制定的政策,主要以预防监控为主。预防政策包括:加强校园法治文化建设,构建和谐校园,将校园欺凌行为的惩戒措施和后果编入学生守则;学校定期在校内开展相关的宣传,加强德育建设;教师加强对学生关系的关注度,提高对校园欺凌行为的察觉力;教师应定期开展班级活动,调节班级学生的关系,促进学生彼此间的了解。

(四)社会层面

1.提供社工服务和心理咨询辅导

社工可以为学生提供相关的社工服务如暴力危机介入、协助和支持受害者的服务、创后压力恢复等,通过专业的工作方法和技巧帮助涉事学生走出困境。社工可以使用个案工作方法发掘个案或学校转介案主开展服务,也可以通过小组的形式将有同样经历的学生聚集起来一起辅导。无论是欺凌者还是受害者,都需要社工的帮助。社工通过充分的需求评估与调查分析,确定辅导的目标,制定出合理可行计划和方案,在服务对象的积极配合下完成计划和方案,最终达到预防、制止、消除欺凌行为的发生,改善校园环境,促使学生健康成长的目的。

此外,社工还可以提供心理咨询辅导服务。心理咨询辅导能发掘学生潜在的能力,改变原有的行为模式和认知习惯,提高对周围环境的适应能力,燃起对生活和学习的希望。为受到欺凌的学生进行心理辅导与纠正,能尽可能地将欺凌事件对学生造成的伤害降到最低,确保学生不受欺凌事件的影响,健康成长;心理咨询辅导还能够有效缓解学生的学习压力,放松心情,教导学生学会尊重他人,加强对学生的德育,对欺凌行为起到了预防作用。

2.提供社交技巧训练

学校和家长过多地关注学生的成绩,忽略了对学生社交技巧的训练,导致学生人际交往方面的缺失,从而容易与其他学生发生冲突。这是现在青少年群体普遍存在的一个现象。学校社会工作者是学生行为和情绪的辅导者,协助学生了解自己的感受,解决成长过程中遇到的行为和情绪问题。社工可以提供给学生拒绝欺凌行为的动机和必要技巧,通过加强学生社会技巧的训练和人际交往技巧的训练,能够使学生学会同理心和尊重多元文化的差异,尊重每一个个体的独特性;让学生学会合理控制情绪和发泄精力的方法,加深同学之间的友谊。欺凌行为的导火索是学生之间的冲突,从根本上杜绝了交往冲突的产生,是预防校园欺凌发生的最好的办法。

四、结语

青少年时期是人生的关键期,人在学校中完成一部分社会化,在这个时期中受到的影响可能会伴随人的一生。青少年是民族的希望,祖国的未来,他们的发展关系到一个国家的前途和命运。当校园欺凌发生时,对学生造成的伤害不止是躯体上的,心理上的伤害影响之深更是不可估量。本文通过对广西壮族自治区H市某高中的高中生群体的观察和该校校园欺凌发生情况的调查,秉承着社会工作专业价值观,在查阅相关文献的基础上,采用定量研究范式下的参与式观察和问卷调查法,对校园欺凌行为发生的成因进行了分析,并结合学校社会工作者的角度从不同层面提出的相应的对策建议。但由于笔者能力有限,所提建议并不能涵盖所有的欺凌行为发生情况,仅针对所得数据呈现的校园欺凌现象。我国已经开始重视校园欺凌这一事件,国务院教学督导委员会已经引发相关文件,相信在不久的将来,会有相关的法律法规出现,我国的校园欺凌发生率能得到有效的控制。

参考文献:

[1]丁一杰.青少年校园欺凌现象及应对策略研究[J].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15(15):33-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