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阅读课程总结

阅读课程总结

阅读课程总结

阅读课程总结范文第1篇

【关键词】初中英语;阅读策略;阅读能力培养

英语阅读能力是学生英语综合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教师在初中英语教学活动中需要重点教学的内容。在初中阶段的教学实践中,教师应提高英语阅读方式的丰富性,从而促进学生阅读素养的提升,使学生能够在学习过程中更好地掌握英语知识。从当前学生学习的实际情况来看,由于缺乏真实的学习环境,以及教师在课程教学活动中采用的阅读教学策略不当,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所以,应总结出学生英语阅读过程中存在的弊端和漏洞,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制定有效的策略。

一、初中英语阅读策略应用中存在的不足

(一)学生的阅读习惯有待改进

学生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效果呈正相关,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能够更好地进行英语阅读。但大多数学生在阅读习惯上均存在问题,主要表现如下:一是学生的阅读速度相对较慢。初中阶段学生接触的英语阅读材料大多篇幅较长,只有具备相应的阅读速度,才能更好地进行英语阅读。但实际上大多数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只将注意力放在语言形式上,在阅读时往往会逐字逐句进行阅读,往往读会前句忘了后句,导致学生会反复阅读,极大地增加了学生的阅读时间。部分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将注意力放在生词上,这种阅读策略会导致学生在阅读过程中抓不住全篇文章的中心思想。二是学生的理解能力相对较弱。主要表现为学生在阅读过程中针对阅读内容缺乏段落大意上的理解,无法从宏观上把握文章,在阅读过程中不能掌握文章的基本意思,无法形成对文章的总体把握。三是学生在阅读过程中缺乏较强的耐心。学生在看到较长的阅读篇幅后便会失去阅读兴趣,在遇到较难的阅读材料时,便难以坚持阅读,而依赖教师的讲解,由于学生自己缺乏思维活动的参与,极大地影响了阅读的效果。

(二)阅读活动中未能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

一是教师在阅读教学活动中没能关注到学生的主体地位。在讲解英语阅读内容过程中,教师只是结合教学设计进行灌输式讲解,这种教学方法导致学生在阅读过程中缺乏参与感,使学生难以利用相应的阅读策略进行阅读。二是学生与教师在课堂上缺乏有效的互动。在阅读教学活动中,只有采取有效的师生互动,才能在课堂上营造良好的阅读氛围,更好地筛选阅读素材,从而扩展知识范围,增强阅读的体验感。三是在进行阅读教学过程中忽视了对学生兴趣的培养。在进行阅读教学活动中教师对阅读材料的选择,没有从学生的学习兴趣出发,导致阅读课程枯燥无味。另一方面在阅读教学活动中,未能从学生的身心特点出发选择相应的阅读教学策略,对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造成一定难度。

二、初中英语阅读教学策略运用的难点探讨

(一)学生自身阅读水平的影响

英语作为一门外来语言,其在词汇、语言习惯和语法结构方面都和汉语有较强的差异性,由于初中阶段的学生知识储备有限,对于枯燥的英语知识,学生在学习的初期,面临着较高的难度。同时,受身心发展规律的影响,学生在进行阅读的过程中容易受到其他因素的影响,无法将精力和注意力集中于课堂,导致学生在阅读活动中难以进行高质量的阅读。

(二)学生对于英语学习的接受程度不高

大多数学生在进行英语阅读过程中,对英语阅读活动缺乏积极性和主动性,也缺乏对英语阅读的热情,使学生对英语阅读产生一定的抵触心理和畏难情绪。大多数学生在英语阅读的过程中不会主动进行阅读,往往是在教师的被动引导下才会进行英语阅读,由于学生在阅读过程中缺乏主动性和积极性,在英语学习中处于被动地位,对英语存在抵触情绪,使得学生缺乏对英语学科的热爱与良好的学习品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学生的阅读能力培养。

三、初中英语阅读策略运用与阅读能力的培养方法与路径选择

(一)初中英语阅读教学策略的运用分析

1.布置好课前阅读任务由于大多数初中阶段的学生不能很好地形成对阅读的正确认识,所以,在培养学生阅读能力的过程中教师可以用适当的制度对学生进行约束,引导学生逐渐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具体来说,教师首先要在英语阅读开始前,为学生布置明确的自主学习任务,并且要求学生通过自主阅读完成基础知识的学习,将不懂的内容进行勾画,在课堂上集中解决,通过这样的引导,使学生会逐步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更好地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同时,教师也可以将学生分成学习小组。在预习中,通过小组组长将学生遇到的问题进行汇总,从而集中反映给教师。而教师可以对同类问题进行分类合并,从而给予集中解决。这种模式能大大减少教师的工作量,提升学生的预习效果。2.课堂阅读策略的运用对于初中阶段的学生来说,学生在熟悉了英语阅读文本后,教师便可以结合阅读材料讲解阅读技巧和阅读方法。让学生在接下来的英语阅读活动中进行运用,使学生在长期锻炼的过程中,学会针对不同的文章内容选择相应的阅读策略,强化阅读效果,在提高阅读质量和效率的同时,更好地引导学生进行阅读内容的探索,使学生在长期摸索与总结的过程中,形成良好的英语阅读能力。有效的阅读策略能让学生的英语阅读有事半功倍的效果,而教师应该加强英语阅读策略的针对性。因不同学生在英语的阅读能力和认知基础上存在不同,所以,教师需制定个性化的阅读策略,比如,对于阅读基础较差的学生,教师可以着重加强对其语法、词汇的训练,让其能自主理解阅读文章的大意。而对于阅读能力较好的学生,教师要加强对其“深层次阅读”的教学,让学生能够通过精读文章,深刻理解文章内涵,与作者产生情感共鸣。3.加强课后的反馈与总结在培养学生英语阅读能力的过程中,教师在阅读结束后,要深入了解学生对课堂知识吸收的情况,观察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表现出的优势与长处。在此基础上根据学生的学习特点以及学生的个性特征不断地对阅读策略进行优化,运用更加科学合理的阅读策略提高学生的英语阅读能力。英语阅读并不仅局限于课堂阅读的过程,而应加强对学生英语阅读的评价、反馈和总结。即使在阅读课堂上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但其中也必然存在阅读中的问题。因此,教师必须对课堂中的不足进行总结,对学生学习状况进行评价,并给出针对性的解决策略,帮助学生发现阅读中存在的问题,从而提升学生的英语阅读能力。

(二)初中英语阅读能力的培养方法分析

1.拓展学生的词汇量英语词汇量是学生阅读的基础,所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结合初中阶段学生的实际情况采取相应的教学策略,加强对学生的词汇教学,提高学生对词汇的掌握。而且,由于初中英语的词汇相对丰富,因此,教师应制定科学的记忆方法,帮助学生提高单位时间内记忆单词的数量,比如,教师可以引入思维导图的单词记忆法或词根式记忆法。总而言之,充足的词汇量是提高英语阅读能力的必要条件。另外,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选择符合初中阶段学生的文学类或者科技类英语阅读素材,让学生在日常阅读的过程中加强词汇的总结,帮助学生不断拓展词汇量,为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奠定坚实的基础。2.帮助学生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良好的阅读习惯是学生更好地进行英语阅读的基础,使学生在坚持阅读的过程中养成良好的阅读能力。详细来讲,第一,要培养学生英语阅读的基本技巧。比如,可以让学生在阅读中通读全文,在遇到生字词时进行勾画,在阅读结束后进行查阅。或者,让学生根据上下文进行文章词意的猜测,能够增强学生的英语语感,培养学生联系上下文的能力,从而提高阅读的效果。同时,也要认识到习惯的养成并不是一朝一夕、一蹴而就的,而是需要时间的积累。这就需要学生具备较强的自控能力。教师可以每周抽出一节课,作为专门的英语阅读课,让学生在课堂上开展阅读习惯的培养。此外,教师还可以为学生布置一些课外阅读任务,并对学生的完成状况进行详细考核。只有发挥教师的有效作用,积极引导学生,才能为学生阅读习惯的养成提供积极因素。3.培养学生对英语阅读的兴趣通俗而言,“兴趣是最好的教师”。只有对课程充满兴趣,才能获得继续学习的强大动力。只有学生对英语阅读充满兴趣,才会在坚持阅读的过程中养成良好的自主阅读习惯。所以,教师应针对性地改进阅读教学策略,积极地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在课堂教学中,通过教学情境的创设、师生之间的互动等多种方式不断地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欲望,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集中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能够主动地进行阅读与探索。教师在开展情境教学时,可以高频率地应用信息技术教学,让信息技术和情境教学结合起来。比如,教师可以让学生观看有关的英语学习电影,组织英语话剧互动,为学生分配不同的角色,让学生从情境中感受不同人物的语言特色。此外,教师要加强与学生之间的互动,及时与学生进行沟通,对学生在阅读中遇到的问题进行解答,同时,在和学生的沟通中要充满“爱心”和耐心,赢得学生的信任,缩短师生之间的“心理距离”。在良好的教学策略下,使学生可以进行自主性、深层次的阅读,从而提高英语阅读的核心素养。总之,初中学生在英语阅读方面仍然存在一定的问题。所以,教师应总结问题,深入探究阅读教学策略,积极分析学生在英语阅读中存在的问题,结合初中学生的学习特点以及实际学习情况制定有效的策略,通过对学生的长期引导,使学生在阅读过程中掌握正确的阅读策略,并且不断地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本文对初中学生在英语阅读方面存在的不足之处和面临的阅读难点进行了总结,比如学生在英语阅读中存在兴趣不足、没有阅读习惯、学生的阅读能力薄弱等问题。笔者进而提出了针对性的解决策略,比如,拓展学生的词汇量、培养学生的英语阅读习惯和兴趣等。只有做好上述几点,初中学生的英语阅读能力才能得到有效提高。希望本文的研究能为初中学生英语阅读能力的提高提供一定的参考和借鉴。

【参考文献】

[1]张鹏雁.浅谈初中英语阅读策略的运用[J].甘肃教育,2017(4):345.

[2]冯建明.初中英语阅读策略运用与阅读能力的培养探析[J].才智,2016(12):189.

[3]滕雅莉.探究初中英语阅读策略的运用与阅读能力的培养[J].新课程,2017(4):194.

[4]樊川湘.基于核心素养培养的初中英语阅读教学策略[J].英语广场,2018(11):129-131.

阅读课程总结范文第2篇

教会;课后;提高

〔中图分类号〕 G633.8〔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 1004―0463(2008)

09(B)―0060―02

化学阅读能力是指学生通过阅读化学资料,获取化学知识,并应用这些知识解决化学问题的能力。如何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化学阅读能力呢?笔者想就课前、课堂、课后三个环节谈谈自己在这方面的做法。

一、课前阅读,重在培养阅读习惯

对于预习,我们绝大多数化学教师都非常重视。然而,在实际的教学工作中,却往往由于学生缺乏良好的阅读习惯而难以落实。为此,我们教师应格外重视对学生课前阅读的指导,有计划、有步骤地培养学生进行阅读,使其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1.创设情境,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如在给学生布置阅读作业时,可结合课文,先给学生讲一个故事、提几个有吸引力的问题或做几个现象十分明显的实验,从而创设一种情境,使学生在心理上对要阅读的课文产生兴趣,并形成强烈的求知欲望。例如,教师在布置学生阅读《氨气》一节时,可给学生观察一瓶氨气,并做喷泉实验,从而使学生对学习氨气产生浓厚的兴趣。学生有了兴趣,在课前就会积极主动地阅读课文。

2.循序渐进,不断地提高阅读要求。阅读要求要明确具体,不仅要使学生明确阅读范围,更要让他们明确通过阅读要解决什么问题。在开始阶段,教师可将这些要求编成具体的问题并印成讲义发给学生,要求学生通过阅读完成。一段时间后,可将讲义缩简成阅读提纲,写在小黑板上布置给学生。等学生有了一定的阅读基础,便可逐步要求学生通过归纳课文的“段落大意”、“中心思想”,自己提炼出阅读提纲了。

3.加强检查,使学生逐步养成阅读习惯。为了使学生能在课前认真阅读并达到预期效果,教师的严格检查是必不可少的。开始时,教师必须亲自一个一个地检查,不让任何一位没有完成阅读要求的学生蒙混过关。一段时间后,教师可通过同学相互检查、教师抽查的方式检查学生的阅读情况。等学生有了一定的阅读习惯后,教师便可采用学生自我检查、教师不定期抽查的方式检查学生的课本及阅读笔记,也可通过课堂提问的方式检查学生的阅读情况了。这样,经过一个时期的严格要求,学生的阅读习惯就会逐渐养成了。

二、课堂阅读,重在教会阅读方法

课堂教学是学校教学工作的中心环节,也是提高学生阅读水平的关键一环。在课堂阅读教学中我们应怎样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真正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和教师的主导作用呢?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在课堂上必须格外重视对学生阅读方法的指导。

1.重视文字叙述,更要重视表格、插图。不少同学在阅读化学课本时,往往对课本中的文字叙述十分重视,能仔细阅读,但对其中的表格、插图就不太重视了,眼光往往是一扫而过。实际上,化学课本中的表格是十分重要的,它给我们提供了大量的数据、材料,而这些数据、材料通常是说明化学概念、原理的重要依据。化学课本中的插图由于简单明了,能突出重点,比起实物来往往能使人一目了然,从而使人更容易理解所学的化学知识。所以,我们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一定要指导学生认真阅读课本中的各种表格、插图。

2.重视普遍性,更要重视特殊性。在课堂阅读指导中,我们教师还要重视让学生通过阅读认识事物的规律。例如,在学习有机化合物的物理性质时,可指导学生通过阅读找出“同一类有机物的密度随着碳原子数的增多而增大”这一规律。这就是规律的普遍性,而对于事物规律的特殊性,则由于学生在阅读时不是太注意,所以,我们教师在阅读指导中更应要求学生引起重视。例如,在上面的例子中,卤代烃的密度变化就不符合上面讲的一般规律,它的密度是随着分子中碳原子数的增多而减小的。在阅读指导中,针对学生容易忽视的特殊性,教师可以要求学生学会使用比较的方法,即对同类事物不仅要比较它们的相似之处、联系之处,更要比较它们的不同之处、特殊之处。

3.重视结果,更要重视过程。许多学生在阅读化学教材时,十分重视结果而忽视过程。这主要表现在对化学概念、化学原理能熟记,但对它们的引出过程、推导过程却不太清楚;对化学实验的结果能熟记,但对化学实验的操作过程及操作原理记不清楚等。所以,我们教师在阅读指导中,还必须要求学生重视对化学过程的正确理解,因为看书不仅要知道结果,更要知道过程。

三、课后阅读,重在提高阅读能力

课后阅读是课堂阅读的延伸,也是培养和提高学生阅读能力的重要阶段。

1.归纳总结。学生课后阅读的第一关是对已学化学知识的归纳总结。一般情况下,学生在上完一节新课后必须在课后认真阅读课文,并对本节课的知识点进行归纳总结,力求牢固掌握本节的知识重点、难点。在学完一章后,必须对全章知识进行由点到线、由线到面的总结,从而使知识条理化、网络化。要注意的是,我们教师在布置学生做这样的阅读作业时,应不再布置其他书面练习,要让学生有充分的时间阅读、思考、归纳。教师对学生归纳总结的作业本要认真批阅并写出评语,对总结得好的同学要及时表扬和鼓励,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阅读课程总结范文第3篇

关键词 高中生 化学阅读能力

化学阅读能力是指学生通过阅读化学资料,获取化学知识,并应用这些知识解决化学问题的能力。那么,如何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化学阅读能力呢?以下就课前、课堂、课后三个环节谈谈自己在培养和提高学生化学阅读能力方面的一些做法。

一、课前阅读,重在培养阅读习惯

课前阅读,就是我们通常讲的预习。对于预习,我们绝大多数化学教师都非常重视。然而,在实际教学工作中,则往往由于学生缺乏良好的阅读习惯而难以落实。为此,我们教师必须十分重视对学生课前阅读的指导,有计划有步骤地培养学生进行阅读,使其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首先,要创设情境,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我们在给学生布置阅读作业时,可结合课文,先给学生讲一个故事、提几个有吸引力的问题或做几个现象十分明显的实验,从而创设一种情境,使学生在心理上对要阅读的课文产生兴趣,并形成强烈的求知欲望。

其次,要循序渐进,不断地提高阅读要求。阅读要求要十分明确具体,不仅要使学生明确阅读范围,更要使学生明确通过阅读要解决什么问题。在开始阶段,可将这些要求编成具体的问题并印成讲义发给学生,要求学生通过阅读完成。一段时间后,可将讲义缩简成阅读提纲,写在小黑板上布置给学生。等学生有了一定的阅读基础,就不必再发讲义和布置阅读提纲,可逐步要求学生通过归纳课文的“段落大意”、“中心思想”,从而自己提炼出阅读提纲。

再次,要加强检查,使学生逐步养成阅读习惯。为了使学生在课前能认真阅读并达到预期效果,教师的严格检查是必不可少的。开始时,教师必须亲自一个一个地检查,不让任何一位没有完成阅读要求的学生蒙混过关。一段时间后,教师可通过同学相互检查、教师抽查的方式检查学生的阅读情况。等学生有了一定的阅读习惯后,教师可采用学生自我检查、教师不定期抽查的方式检查学生的课本及阅读笔记,也可通过课堂提问的方式检查学生的阅读情况。这样,经过一个时期的严格要求,学生的阅读习惯就会逐渐养成。

二、课堂阅读,重在教会阅读方法

课堂教学是学校教学工作的中心环节,也是提高学生阅读水平的关键一环。在课堂教学中,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思想已广泛地被我们广大教师所接受。

1.要重视文字叙述,但更要重视表格、插图。

不少同学在阅读化学课本时,往往对课本中的文字叙述十分重视,能仔细阅读,但对课本中的表格、插图就不太重视,眼光一扫而过。而实际上,化学课本中的表格却十分重要,它给我们提供了大量的数据、材料,而这些数据、材料往往是说明化学概念、原理的重要依据。化学课本中的插图则由于简单明了,突出重点,比起实物来往往更能使人一目了然,从而更能使人容易理解所学的化学知识。所以,我们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一定要指导学生认真阅读课本中的各种表格、插图。

2.要重视普遍性,但更要重视特殊性。

在课堂阅读指导中,我们教师要十分重视让学生通过阅读认识事物的规律。例如:①在学习有机化合物的物理性质时,可指导学生通过阅读找出同一类有机物的密度随着碳原子数的增多而增大这一规律;②在学习卤族元素时,可指导学生找出可用金属卤化物与浓硫酸共热反应来制取气体的一些规律。找出事物的普遍性规律十分重要,然而,对事物的一些特殊性,由于学生在阅读时常常不十分注意,所以,我们教师在阅读指导中更应要求学生引起重视。

3.要重视结果,但更要重视过程。

许多学生在阅读化学教材时,十分重视结果而忽视过程。主要表现在对化学概念、化学原理能熟记,但对化学概念、化学原理的引出过程、推导过程不清楚;对化学实验的结果(但对化学实验的操作过程及操作原理记不清楚等。我们教师在阅读指导中,必须要求学生十分重视对化学过程的正确理解,看书不仅要知道结果,更重要的是要知道过程。

三、课后阅读,重在提高阅读能力

一是归纳总结关。学生课后阅读的第一关是对已学化学知识的归纳总结。在一般情况下,学生在上完一节新课后都必须在课后认真阅读课文,并对本节课文的知识点进行归纳总结,从而非常牢固地掌握好本节课文的知识重点、难点。在学完一章后,必须对全章知识进行由点到线、再由线到面的总结,从而使知识条理化、网络化。教师对学生归纳总结的作业本要认真批阅并写出评语,对总结得好的同学要及时表扬和鼓励,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二是发散思维关。学生课后阅读指导的第二关是培养他们的发散思维能力。这可从以下两方面加以指导。一是指导学生在阅读中提出疑点、发现问题。例如,稀有气体元素的原子半径为什么在同周期中不是最小?为什么碳碳双键的键能不是碳碳单键的两倍?对学生发现提出的问题,老师应引导学生通过查阅资料、独立思考、集体讨论等方式解决。二是指导学生在阅读中要多联想、多角度思考。

三是分析应用关。学生课后阅读的第三关是分析应用关,让学生从知识的掌握过程逐渐过渡到知识的应用过程。在这个阶段,我们仍要十分重视循序渐进。一般情况下,应先让学生独立完成课本上的习题,然后再利用有关课外阅读材料及信息给予题来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特别是信息给予题,由于题目给出的信息往往是学生在课本中没有学过的,如化学科技最新成果、化工生产原理、某些联系生产和生活实际的内容等等。配合有关教材内容,让学生阅读、练习这类题目,不仅可以拓宽学生的知识面,让学生开阔眼界,更重要的是学生通过对这些题的求解,进行了一系列的分析、判断、推理等心理活动,从而提高了对所学知识的应用能力。

阅读课程总结范文第4篇

新课程改革对初中英语阅读教学提出了更高要求,传统教育理念以及教育方式已经无法满足实际教学需求,新课程改革不仅要求学生了解英语阅读的大致内容,还需要充分掌握生词实际含义,对提升学生阅读能力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在传统英语阅读教学过程中,英语教师往往过于关注知识点的教学,忽视了学生对阅读材料的实际掌握情况,利用思维导图不仅能够提升学生的英语阅读能力,还有利于提升课堂教学质量。

二、初中英语阅读教学存在的问题

1.阅读语言教学缺失

从目前的教学来看,初中英语阅读材料中存在着大量的词汇以及短语,教师在进行讲解过程中,往往更加关注知识点教学,但是对总体内容却缺乏讲解以及把握,致使学生并没有全面理解阅读知识,知识接收方面也存在不完整性。总之,由于过于严重的语言形式问题,促使学生花费大量的时间在语句练习以及词组练习中,阅读知识掌握得不牢固,缺乏系统的理解,不利于提升学生的英语阅读理解能力。

2.阅读材料记忆过于机械化

传统英语教学中,学生往往采用死记硬背的记忆方式,教师在学生掌握词汇之后或者是完成阅读教学之后,要求学生对阅读材料进行全篇性记忆和背诵,虽然学生已经掌握了词汇、短语等知识结构,但是往往只是掌握了表层含义,并未深入理解课文内容,导致学生逐渐养成死记硬背的学习习惯,英语学习效果并不是非常理想。

3.不重视培养学生英语阅读能力

初中英语阅读教学中,教师将教学重点放在词语理解、短句分析以及句子释义方面,但是并没有认识到培养学生阅读技能的重要作用,导致学生阅读能力不高,阅读水平非常有限,无法进行深层次发展。如果学生缺乏阅读能力,就无法有效了解阅读知识, 不利于提升个人阅读技能,致使教师阅读教学效果并不是非常理想,学生阅读理解停留在表面,无法了解阅读材料的深层次含义,缺乏判断能力,无法养成批判性阅读技巧。

三、思维导图在初中英语阅读教学中的应用对策

1.将思维导图应用到课前预习环节中

英语教师在进行英语阅读教学之前,首先需要做好阅读材料研究工作,掌握教学重点和教学难点,并且根据教学内容来绘制思维导图,进而引导学生利用思维导图来有针对性地预习教学内容,促使学生通过预习来初步掌握新知识。同时还可以根据教学内容来总结关键词以及知识点,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为新课程教学打下良好的基础。例如,在进行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在深入分析教学内容基础上,利用思维导图来展示教学重点、教学目标、教学难点等,促使学生能够更加直观地掌握教学结构,进而提升预习的有效性。教师在讲解之前,可以让学生快速阅读文章内容,进而掌握文章大致含义,这样能够在其头脑中形成一个初步印象。教师可以结合学生预习情况来提出与教学内容相关的问题,鼓励学生通过小组讨论的方式来分析教材内容,促使学生明确文章结构。同时,可以引导学生根据教师提出的问题来自行绘制思维导图,教师根据学生在学习中存在的问题来进行有针对性、侧重性的讲解,增加学生在实际学习过程中的成就感,激发学生英语阅读学习兴趣,提升初中英语阅读教学的有效性。

2.将思维导图应用到课堂教学中

初中英语教师在英语阅读教学过程中,需要结合新课程改革要求砜展教学,尊重学生在课堂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利用思维导图教学方式能够促使学生独立阅读英语材料,进而根据自身理解来制作思维导图,之后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在班级进行展示汇报,给予学生评价思维导图的机会,这样能够促使学生更好地完成教师布置的学习任务,同时还能够促使学生明确自身学习中的优势以及存在的问题,进而逐渐完善思维导图制作思维,提升制作能力。英语教师可以结合思维导图来开展阅读教学,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学习,分析课堂教学重点和课堂教学难点,深入了解思维导图的作用和内涵,纠正学生存在的错误观点。

当学生在实际的学习过程中存在知识点理解不足时,教师需要结合教学内容以及学生实际学习情况来给予其正确的指导,这样能够促使学生能够更好地掌握阅读内容。例如,在进行阅读的过程中,涉及非常多的时间描述、地点描述、事件描述以及任务描述等,教师可以根据阅读内容来设计图表,利用图表来展示观点、事件、任务,等等,这样能够促使学生一目了然地掌握文章之间隐藏的关系,初步了解文章内容。之后教师鼓励学生默读课文,逐渐归纳总结教学内容,利用思维导图促使学生清晰掌握文章框架以及文章内容,为学生回答问题提供便利,引导学生掌握正确的阅读思路,提升实际阅读效率。

3.将思维导图应用到课后巩固中

在完成阅读教学之后,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巧妙运用思维导图来回忆课堂教学内容,不断回忆以及总结教学知识点,完善英语阅读教学体系。利用发散性思维以及延展性思维能够促使学生在原来的框架体系基础上丰富知识分支,将已学知识与新知识之间建立联系,进而构建完整的阅读思维框架体系。

教师还需要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进而构建思维导图体系,促使学生进行自我完善,进而构建更加符合个性特点的思维导图,在不断完善的过程中完善思维导图体系,促使学生能够复习知识以及总结知识,提升学生的知识理解程度以及知识掌握程度。总之,思维导图不仅对课前预习以及课中教学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还对课后复习具有非常重要的影响。利用思维导图能够促使学生更好地开展课外阅读,进行英语知识点的查缺补漏,通过深层次阅读以及延伸性阅读来提升自身阅读理解能力。此外,教师还可以根据实际情况来为学生恰当布置家庭作业,例如,寻找与课堂阅读教学内容相关的文章或者是题材相似的文章,学生可以根据课堂教学思维导图来制作思维导图,进而逐渐巩固教学知识点,提升学生英语阅读能力以及创新思维能力。

四、结语

升学上的巨大压力促使初中英语阅读教学仍然坚持传统教学方式,在初中英语阅读教学中应用思维导图能够引导学生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激发学生英语学习动力,满足新课程改革需求。利用思维导图能够促使学生有效掌握知识要点,进而逐渐强化英语知识内容,对构建学生英语知识体系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教师需要给予学生足够的时间和空间,鼓励学生自己参与制作思维导图,促使学生深入理解阅读内容,进而厘清材料中的关系,循序渐进地提升学生的语篇理解能力,培养学生发散性思维能力,提升学生创造力。

参考文献:

阅读课程总结范文第5篇

一、大胆联想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

“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在阅读教学中,想象思维是经常用到的思维方式之一,想象能力也是语文能力的重要内涵。学生的阅读过程,实际上是学生通过作者的语言再创造一个新形象的过程,这个过程的推进是离不开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学生的想象力一丰富,对作品的阅读理解也丰富。因此,教师在阅读教学中要善于采用多种方法培养学生的想象力,比如人物形象的再塑造,故事情节的续写,读歌意境的再现,填补艺术的空白等方式去培养学生的想象力,丰富学生的想象力,锻炼学生的想象力,从而提高学生的创造能力。例如:在教学《皇帝的新装》一文时,我让学生对课文结尾进行续写。有的学生写到皇帝一时恼怒,最后把小孩及其家人残酷地处死了;还有的学生写到皇帝经过这一次游行大典后,感到痛心疾首,从此改邪归正,治理朝政,最后成为一名人人拥戴的好国王。多么富于合理的想象。

二、把阅读与写作有机结合起来

正在使用的新教材采用阅读与写作、口语交际双线结构,但以读促写,以写助读的思维很明晰;在阅读的过程中安排片断作文,在写作指导的同时又顾及课文。编者意图是很明鲜。因此,在教学的过程中应注意用读写结合的方法来促读促写。“写”对“读”有着重要意义,无论是模仿性的写还是创造性的写,它的前提都是认真审读原文、段,弄清原文的所用的表现形式与主旨意图,之后才能加以仿写。例如,学了朱自清的《春》,就写《夏》《秋》《冬》等,这样的仿写,能有助于把握总-分-总的行文结构。与此同时,仿写还能引发学生对作者写作心态和运思的揣摩,促进对课文和写作两方面的感悟。以续写为例,学了《我的叔叔于勒》之后,就续写《于勒叔叔回来啦》等,续到自然而巧妙,则是源于对原文主题、情节、语言风格等的悉心揣摩和定位,在续写的过程中这种认识往往会在得以继续发展。因此,续写的过程实际上就是对原文的阅读理解进一步深化的过程,也是学生认识再提高的过程。因此写的进一步提高,自然促进了阅读能力的提高;而阅读能力的提高,自然而然有力地促进了写的能力的进一步加强。

三、训练学生对生活概括提炼能力

教学中,培养学生对课本知识进行概括的同时,不可忽视对生活知识的概括。现实生活丰富多彩,是写作的源泉。所以一定要在日常生活中培养学生勤于观察、善于总结的好习惯。

要求学生注意观察日常生活的人和事,注意一些细节,比如一个动作、一个表情,在不同性格的人身上有不同的表现,即使是同一个人,在不同的情况下也会有不一样的反应,从而去体会课内所学的人物形象特征。这样学生分析作品时就可以通过自己的亲身体会,更好地理解作品,又能在体会人物形象特征的同时丰富自己对人生的认识,从而丰富自己的人生经历。认真地观察生活、仔细地体会,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社会、理解人生。不断对自己的所见所闻做出恰当的总结概括,然后用这些从生活中总结的哲理去品味作品的内容,理解作品的内涵。

四、培养学生自主阅读的习惯

根据新课标“培养学生良好阅读习惯,教会他们阅读方法,使其具有终身学习的技能”这一要求,从七年级开始我始终致力于养成学生良好阅读习惯,树立“读书就必动笔,不动笔不读书”的意识。为使学生养成良好的预习习惯和“自学式预习”习惯打基础。七年级上期着重以教师指导阅读,指导归纳、总结阅读某一文体的方法、步骤和知识要点为主。从七年级下期开始要求学生预习,由老师安排预习的内容,可采用布置预习作业、上课检查的方法指导预习。同时,对前面已出现过的文体,可先引导学生回忆学习这类文体的步骤、方法和侧重点,明确阅读时该做些什么,怎样做;然后再指导学生探究,最后归纳总结及比较同类文章。八年级逐步脱离预习指导,要求学生根据以前预习课文的方法及内容自己预习,上课时检查预习情况,将学生中未解决的问题,提交小组或集体讨论解决。但新接触的文体,仍需老师切实指导,循序渐进地使学生掌握阅读这类文体的步骤、方法和知识点。九年级除个别课文外,一般采用“明确意识――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归纳总结”这种“总分总”的课堂结构形式。其中,“明确意识”就是使学生明确文章的体裁与阅读这类文章的侧重点、步骤、方法,“归纳总结”的目的是尽量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这种形式能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其逐步养成自学的习惯和意识,最终达到一看材料就知道是哪一类文体,随即就知道阅读的步骤、方法和侧重点,从而有意识按其步骤和方法去读。这也是充分贯彻循序渐进和“自主、合作、探究方式”的重要途径和方法。

五、加强对学生课外阅读的指导

在当今世界,学环境巨变的情况下,作为学生不能只拘泥于对课本知识的掌握。因此要求学生广泛阅读一些他们本来应涉猎的好书,扩大阅读量,以扩大其知识面,提高其阅读能力,当然这要在教师的指导下有序地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