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高等学校教学管理

高等学校教学管理

高等学校教学管理

高等学校教学管理范文第1篇

【关键词】教学教务管理;人才建设;探索

当前,高校教学管理队伍的基本任务是组织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科技的不断发展和提高使得高等本科教育的大众化、普及化、多样化,需要教育工作者不断应对变化多样的教学任务,转变传统的教学理念,加强科学的教学理念的学习等等,使得教学管理工作越来越严峻而富有挑战性,对教学管理者各方面素质要求也越来越高,教学教务管理工作者的压力也越来越大。

一、高校教学管理队伍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一)教学管理队伍结构不合理。我国高校教学管理普遍存在着重教学、轻管理的客观事实。对高等学校教学教务管理者在高等学校管理的过程中的定位也比较模糊,甚至可以说没有明确的定义,在过去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认为教学管理就是简单的教学或者是学生事务管理的工作,谁都可以调到这个岗位上,甚至可能还存在“可有可无”的思想,因而忽视了教学管理人员科学有效的培训,教学管理人员的绩效评价模式也趋于陈旧,职称评定与职务晋升体系也不具体,与现代高等学校的发展需求不协调,打击了高校教学管理工作者的工作积极性。因此,一些有资历,有经验的教学工作者不愿意去参与教学教务管理,因为,他们担心这些定义不明确的教学教务工作影响他们的教学工作,分散他们的教学精力,耽误他们研究课教学规律的时间,认为这是得不偿失的。

(二)业务素质不够稳定,缺乏创新意识。由于高等学校缺乏对教学教务工作的明确定义,缺乏对教学教务管理工作客观规律的学习和实战经验,学校的人事部门在调配教学管理人员时没有注意不同岗位不同的素质要求等等要素。这样使得部分不了解高等教育管理基本原理和高校工作运行规律和特点的人走上高校教学教务管理的岗位,成为教学管理人员,甚至还成为教学管理队伍中的“领导”。危害之大、影响至深不言而喻。因此,相当一部分教学管理人员缺乏系统的、科学的教学教务管理专业知识和技能的训练。较多的琐碎事务、较少的系统进修、薄弱的教学管理理论基础、真正的教学教务管理工作的实践经缺乏,导致他们没有更多的精力投入到教学管理的调研与学习,创新意识和开拓进取精神更无从培养。

二、高等学校本科教学管理工作者应具备的素质

(一)具有良好的政治思想素质和职业道德素质。高等学校本科教学管理工作者必须坚持坚持社会主义教育的根本方向、加强自身的政治理论学习、关注社会百态、关注国家时事,树立社会主义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道德观,树立全心全意为师生和学校教学管理服务的思想,并做到爱岗敬业,在职业的生涯中不断的加强自己的理论学习并敢于在实践中推行自己的主张,勇于革新,坚持“以人为本、以管理育人、以服务教人”的现代高校教学教务管理新概念,并积极的向这一目标靠拢。

(二)具有良好的科学文化素养。高等学校本科教学管理工作者的科学文化素养,是指管理者在从事管理的过程中经常起作用的先天气质和经过后天学习、锻炼和教育而形成的内在因素,即管理者为适应管理工作而在德、才、学、识、体等方面应具备的基本条件。管理者的素质主要是后天形成的,而且是不断动态变化的发展过程。管理者可以通过学习和实践不断提高和完善自身素质,也可能由于放松自我约束而丧失原来较好的素质。

(三)具备较强的组织管理能力。组织管理就是通过建立良好的组织结构,规定组织各个成员的职务和权责,明确责权关系,以使组织中的成员互相协作配合、共同劳动,提高组织目标的执行效率,有效实现组织目标。组织管理是管理活动的一部分,也称组织职能。在这样的组织环境中,个体的沟通能力、教学策划能力、教学设计能力、使用现代化教学手段的技术能力、教学管理的实施能力、业务能力才能得到协调的发展和进步。

组织管理能力也是一个人的科学知识、文化素质等基础条件的外在的综合表现。现代社会是一个庞大的、错综复杂的系统,社会运作更呈现出复杂的态势。因此,分工协作在工作中显得更加的重要,所以,从某种角度讲,每一个人都是组织中的管理者,承担着一定的组织管理的任务,只有每个人发挥了自己应有的才智,才能使团队工作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提高高校教学管理水平的若干思考

(一)遵循科学发展观。怎样建立一支科学的、合理的并且适应现代化教学的高质量的、高素质的教学管理者队伍,根本问题还在于高校的教学管理者对自我的认识以及对高等教育管理本身的元研究,在元研究的过程中是否真正理解高等教学管理是一门科学这一涵义。当然,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才能是这种科学的管理理念发挥其真正的作用,所以,作为高校的教学管理者应当并主动培养自己科学管理的理念,加强科学管理手段的学习的同时不断将这种理念贯彻到高校的教学管理之中。而梳理科学的管理理念是加强教学管理队伍的建设的“入口”,因此在教学管理的过程中要积极引入市场竞争机制,提高教学管理队伍的质量,而不是强调数量上的充裕。在教学管理人员聘任与培养、晋升与激励方面制定科学的、合理的、可行的政策与措施,使他们能够有更多的精力来认真从事眼前的管理工作,并自觉钻研管理,逐步培养自己的科学的、系统的、完善的高等教学管理思想并成为该领域的“大家”。

(二)坚持以人为本,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以人为本的摹本内容有四点:一是人本,即把以人为中心作为根本着眼点;二是全面;三是协调;四是可持续。其中人本是核心,全面、协调、可持续由人本派生。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发展的目的和归宿。因此,只有尊重教师,站在高校教学教务管理者的立场思考问题,才能做到以教师的发展为本,树立人本主义的现代教育管理理念,进行民主管理。

参考文献

[1] 黎莉,林新宏,邢方敏.以科学发展观指导高校发展与建设的几点思考[J].西北医学教育,2008.

高等学校教学管理范文第2篇

在传统实验教学中,实验教师一般要进行详细讲解,甚至操作示范,学生的主动性较差。在改革了实验教学方法之后,教师不再是填鸭式的灌输知识,而只需提供实验时的要求和实验材料,具体实验方案、步骤及 操作均由学生自己完成。教师的作用由“教”转变成“导”。也就是说,教师在整个过程中起到了一个积极引导的作用。而学生由此成为学习的“主体”。这一素质教育和创新教育的思想确立,使得学生在实验中不再过分依赖于教师的“指导”,而是被给予了更多独立思考的空间,进而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才能落到实处。与教师“教授”不同,学生在自我探索的过程中将会遇到更多的理论问题、方法问题、操作问题,这也加大了教师“引导”的难度。如何能够及时的帮助学生找出问题根源和解决办法,这就要求我们的教师能够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具备坚实的理论功底和熟练的操作技能。因此,高校要重视实验教师的选拔聘用和岗位培训,不断优化实验教师队伍结构、培养适应院校实验教学发展需要的高素质专业人才队伍。

一、从学生自身角度看,高校教学实践管理对学生各方面都有极其重要的作用

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1.高校实践教学管理是帮助学生积累实践经验的堡垒

高校实践教学管理是对实践课程、实践活动等进行统一的规划和管理,其工作的性质主要是对高校开展实践教学活动进行管理。学生积累实践经验不仅仅是依靠自己的主动性,更多的是依靠学校的计划和组织。在众多学生的意识里,要积极参加学校组织的实践活动才能更好地帮助自己积累更多的丰富的实践经验,因此,可以说高校实践教学管理是学生培养实践能力的主要方式。

2.高校实践教学管理是提高学生实践能力的必要条件

实践教学管理具有独立性、实践性、踏实性等特点,是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有效方法。如果高校依然墨守陈规的把学生束缚在理论的课堂上,那么学生是不可能提高自己的实践能力。众所周知,当代的大学生几乎都是独生子女,因此,已经养成了饭来张口,衣来伸手的习惯,在寻找工作时没有任何社会经验和职业技能。而自高校开始实施实践教学管理已经使这一现象有了很大的改善,可见,高校实践教学管理对提高学生实践能力有很大的帮助,也是促进学生在实践中成长的必要条件。

3.高校实践教学管理是帮助学生实现自主能力的催化剂

目前,我国高校为了帮助学生培养其自主能力,陆续的开展了很多行之有效的实践教学课,例如高校每年组织的实习,将学生们分组分别派往各大企业进行实习,通过实际操练,让学生切身体会到生产的过程和规律,学会将理论知识运用到实际的生产中。可见,只有学校多组织这样的实践活动,才能帮助学生更好、更快地提升自己的实践能力。

4.高校实践教学管理是促进学生成功就业的重要手段

当前大学生的就业形势是非常严峻的,科技的先进,社会的进步对大学生的实践能力要求越来越高,社会上也流传着“毕业等于失业”的口号,面对每年失业大学生的一些相关数据,无疑这句话就是现在大学生就业的真实写照。为了改善这一严峻的形式,我国的高校开始积极进行实践教学管理,积极开展多种实践教学活动,让学生在毕业之前多培养自己的实践能力,就目前来看,这样的教学管理模式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二、从学校角度看,实施高校实践教学管理对高校的自身建设也产生很大的促进作用

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1.高校实践教学管理可以促进学校的规章制度更加规范化

高校实践教学并不是随意开展的,而是学校根据自己的专业特点和学术的特色进行组织的,同时,这些教学活动是具有一定的目的性和影响性。以往学校的制度仅仅把学生束缚在理论教学的课堂上,枯燥乏味的理论知识让学生对学习毫无兴趣,就出现了逃课等现象,这严重影响到了学校的正常教学秩序。自高校开始组织实践教学管理(认知实习,综合性创新性实验等),逃课的现象减少了,这主要是因为学生通过实践真正明白了要想在实践中有所收获,必须先学好理论知识,这在一定的程度上促进了学校的制度更加规范。

2.高校实践教学管理是高校进行现代化教学模式的重要方法

现代化教学模式是通过现代化技术和手段,将传统的教学方法进行改良,使课堂变得灵活多样。随着计算机网络的发展,多媒体教学也成为了高校实施理论和实践教学的重要手段。实践教学离不开这样的先进教学技术,它也恰好把这些现代化的教学思想带到了理论课堂中去,以此来融合那些传统的教学模式,使高校能够及时地采用现代化教学模式,来适应教育发展的需要。

三、从社会角度看,高校实施实践教学管理对社会的进步和发展也有着一定的影响

主要通过三个方面表现出来:

1.可以为众多企业提供真正的高素质人才

随着企业的进步和发展,对吸纳人才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在高校还没有正式开展实践教学时,很多企业家表示只会书本知识的高校人才并不是企业最需要的,因为这些学生的工作思路完全被书本和理论知识所束缚,这样的人才只能成为书呆子。而这些企业需要的是懂理论、实践经验丰富的高校人才。因此,高校为了帮助学生改善就业情况,不断地组织创新的实践活动,学生在实践中学会创新,在实践中明白责任的重要性。因此,近几年通过实践教学开展,高校培养出了很多有经验的毕业生,为众多企业提供了更多的真正的高素质人才。

2.可以为社会的发展创造出更多的优秀人才资源

社会的发展和进步,标志着人们的生活水平等各方面都会得到发展和改善,那么人们的自身素养和职业技能也要有所提高,才能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目前,我国高校通过实践教学管理培养出了很多的优秀毕业生,这些学生在思想、道德品质、职业素养等方面都得到了提升,因此他们在步入社会后非常容易地成为了社会发展的有生力量。可见高校通过实践教学的努力为社会提供了很多人才。

高等学校教学管理范文第3篇

论文摘要:在高等学校教学管理改革中,教学质量评价是一项常规又重要的工作。目前,各高校已形成了规范且有效的教学质量评价体系,为更好完善教学质量监控体系、注重实效,本文提出在教学管理中使用目标管理方法,建立可修改的目标体系,使教学质量有一个更科学的量化方法对其进行管理与提高,达到强化教学管理、保证教学质量的目的。 

 

目前,高等学校正处于重要的变革时期,《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确定了改革的方向。为适应这一改革需要,教学管理人员必须改变原有的工作思路,积极探索改善高等学校教学工作的各种有效途径,其中实现目标管理是极为有效的一个环节。 

1目标管理的特点 

目标管理大多应用于企业管理当中,特别是在宏观管理当中发挥着巨大的作用。但其应用于高等学校的教学管理工作较少,我们有必要去探讨。 

所谓目标管理,就是将一个部门的目的和任务转化为目标,并以此为中心,建立目标系统。目标是由部门员工共同参与制定的具体、可行且能够客观衡量效果的目标。它把总目标层层分解,在实现各层次目标时,控制行为过程并进行自我控制,同时激发有关人员的责任心和创造性,最终实现工作目标。目标管理是评价效果的一种管理方法,其应用到教学管理工作中有以下几个特点: 

(1)以教学成果为重点,自上而下地建立目标体系。目标体系中的目标,都是要经过垂直的沟通,横向的协调,做到整和一致,且围绕总体目标。 

(2)对管理的过程倾斜于宏观管理,宏观管理的核心是不断的研究和调整政策,以及及时进行检查监督,以便更充分的激发部门中个人的作用。 

(3)制定考核目标管理成果的准则。有了准则才能鉴定管理目标实施的过程,也就是说应使管理目标为可鉴定的目标。 

(4)目标管理中明确制定了达到目标的时间和目的。这就要求每个管理者要围绕着目标,集中精力去实现目标。 

2目标管理的过程 

通常分为三个阶段,即目标的确定,目标的过程管理和成果的鉴定。 

2.1目标的确定 

(1)制定目标的原则。 

目标的制定是目标管理中关键的一个环节,它应遵循以下原则: 

① 明确的目标。有了明确的目标才能形成各个管理层次分明的目标体系。下层目标是实行上层目标的手段,上层目标是下层目标的成果。 

② 可行性的目标。制定目标是为了实现目标,目标如果目标不可行就无法实现目标。 

③ 可鉴定的目标。目标是否达到要有鉴定的标准。这就要求有定量的方法,对于难以量化的问题,可用间接量化方法。 

(2)建立目标体系。 

高等学校教学工作的目标是为社会培养高质量的合格专业人才。必须建立教学工作的目标体系。教学工作的目标体系,可按纵向、横向和整体划分,均可建立不同的目标体系。 

2.2 实现目标的过程管理 

过程管理的核心问题是优化地实施目标,因此必须激发各级管理部门工作人员的积极性、创造性和主动性,为实现目标而献计献策。最重要的是以下几个方面: 

(1)研究政策政策的实施与目标的实现应是一致的,二者不能分离。一旦出现不可预知的新问题就要紧跟时代的变化,随时调整。而且政策应是开放的,有奖有惩,以达到预期的目标。 

    (2)检查监督检查监督的目的是进一步使管理工作向目标方向推进,因此一个明确的可鉴定的目标,就是我们进行检查监督的最终目的。 

(3)完善机构目标管理要求机构是封闭式的,有独立的监督、反馈机构,既报喜也报优,保证目标管理的顺利实施。, 

2.3 成果的鉴定 

根据预先拟订的鉴定目标成果的标准,对所要达到的成果进行客观的评价,是不可缺少的一项工作。 

(1)确定目标标准的原则。 

教学工作是培养人才的工作,与物质生产不同,它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有不确定的一面;但一所学校的教学工作是客观存在的,总可以逐步的探索出比较科学的目标标准。只要我们思想方法正确,不去过分地追求目标标准的完美性,就可以达到预期的目的。确定目标标准应遵循以下原则: 

① 推动性原则。确定教学工作的目标标准,一般来说,既要着重考虑目标的最后成果,又要注意监督工作的全过程,可以有所侧重。无论侧重哪一方,其目的都有一个,就是推动教学工作的进程。 

② 可行性原则。确定目标标准不是越精越细越好,只是追求它的完美性,反而会弄巧成拙,给评价工作带来不利的因素。正确的做法应该是关注主要工作,忽略次要工作的评价,这对激活教学工作和形成自己的特色是有益的,同时简单明了,便于实施,受到实现目标管理者的认可。 

③ 可比性原则。有比较才有鉴别,确定目标标准也要遵循这条原则。主要是善于从繁杂的事物中抽出共性的一部分, 以便在时间、横向、纵向上都能加以比较。 

④ 量化性原则。确定目标标准要有可量化性,即对能量化的工作一定要量化,对不能量化的工作可以采用定性和定量的两种方法,先定性,后定量。 

(2)评价成果的分析。 

对教学成果的分析,既要认真,又要灵活。同时还应注意以下两点: 

① 达到满意程度即可。对成果的评价,当然是希望达到目标标准的理想效果,但这不符合客观实际情况。因为确定目标和实施目标必定要受到主观条件和客观条件的制约,在工作的过程中,完全做到一点不偏离目标是不可能的。所以我们对达到目标标准程度的要求要符合实际情况,达到目标标准的满意程度即可。 

② 多进行综合分析。如果是单一的目标,对其成果的评价比较容易,但这种情况并不多见。如果是两个以上的目标,那么评价其成果就困难了。因此,既要对每个目标达到的目标标准程度做出逐一的分析,又要做全面的综合分析,后者更为重要,并以此结果作出最后的评价。 

3 结束语 

总之,实现目标管理并非一般常规的管理方法,它是一般管理手段所不能达到的,是高等学校教学管理工作当中不可缺少的一项内容。 

 

参考文献: 

高等学校教学管理范文第4篇

关键词:高等教育;教育管理制度;问题及对策

培养人才越来越成为我国高等学校教育管理中的重要任务。高等学校教育管理制度的发展和完善也要围绕着人才培养这一重要任务来展开。而当前正确看待高等学校教育管理制度中的问题以及提出正确的解决方法就成了首要任务。

一、高等学校教育管理制度存在的问题

高等学校教育管理制度中主要包含四个方面:教师管理制度、学生管理制度、课程管理制度以及教学设施管理制度。因此在高等学校教学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也就主要从以上四个方面展开。1.教师管理制度严重损害了教师教学的积极性。教师在学校的教学活动中占据主导地位。因此充分发挥教师在教学中的积极性就成了提高课堂效率,健全和完善高校教育管理制度的重中之重。在当前,大部分高校对于教师教学积极性的调动明显力量不足,相应的教师在教学研究和教学方法改革方面的动力也就不足,其中最突出的就是教师教学工作量计算方法以及教师职称评定方面。教师的教学工作量是现阶段我国高等学校教师收入的最主要的组成部分。教师教学的工作量是指凡进入课程表的课程(包括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且每节按规定课时(40-45分钟)授课,教师实际每上一节课,计算一课时工作量。因此教师的课时量的多少就关系到教师的切身利益。以这种方法计算教师收入,教师在整个学期的教学过程中,授课周数越多,每周的实数越多,收入也就越多,但也会因此导致给学校压缩教学实数,调整课程结构造成很多的困难。学校的课程弹性少,不能够及时融入跟随社会变化产生的一些新课程,课程对于学生的选择性也会变小,难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以及学生多样化发展的需要,也会对我国高等学校教学改革、我国高等教育制度的发展产生阻碍。高等学校教师职称的评定也是关系到教师自身利益的一个方面。一般的职称评定,主要包括教学质量和科研成果两个方面。教学评定的硬性指标是课时量,其中虽然对教学质量也有相应的要求,但高校对于教学质量评价方面的制度并不健全。因此教师就会把大部分精力用在科研方面,而对于怎样能够提高课堂效率,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教师反而不会投入大量的精力。2.课程管理过于微观。课程管理在广义上讲包括课程产生过程和课程实施两个方面,而在狭义上讲主要是课程产生过程方面,也就是课程的编制。由于高等学校课程管理的自主性不大,也就导致了课程编制缺乏弹性,不利于学生自主性和主体性的发展。我国高等学校制定课程主要是根据国家对高等学校公共课程设置标准来安排的。在国家的总体安排下,高等学校根据培养目标来确定学生的培养方案。国家对课程进行全面、具体的规定,其中有公共基础课程,包括大学英语,思想政治教育以及公共计算机课程,还有专业课的种类以及课程时数。只有部分专业课程由学校自行开设。这就导致我国高等学校课程开设的较为单一。3.教学设施管理无法为教学管理提供充分的条件。高等学校对教学设施的管理主要集中在以下几方面,包括教室的管理、物资的管理、实验器材以及实验材料的管理、图书馆资源的管理等。管理方式也主要有两种:一是学校全部负责对各种资源的管理与分配;二是学校负责一部分,另一部分实行社会承包制。但是不管是哪种管理方式,在学校教室资源、实验室资源以及学校的财务制度都是由学校自身来管理的。目前我国的这种管理方式出发点都是便于学校的管理,而对于人才的培养方面是不涉及的。高等学校的管理,大多是从自身发展和便于管理等方面出发的,但是在其中忽略了对于学生自身的发展问题,对教学活动的有效进行考虑的也并不全面。首先,在高校建设中,大教室的数量明显多于小教室。这样有利于学校上课方面的安排,但却对学生造成了诸多不便。而且教室的桌椅一般都是固定化的,也不利于形成一个良好的课堂氛围。其次,在校园环境中也是更多地考虑学校整体的环境,而并没有考虑给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适合学习交流的环境。最后,在学校的图书馆中,实行的也是正常的工作时间制度,这样就不能满足学生在课余时间去图书馆学习的需求,使学生的活动受到了限制。

高等学校教学管理范文第5篇

教育管理的信息化程度在高等教育领域里,已经逐步成为衡量一所院校综合水平的重要标准。随着我国高等院校的逐步发展,教育信息化已经成为了社会信息化的必然要求,数字时代是我国高等教育管理信息化的主要背景,从本质上来说,信息化是时代给高等院校提出的具有时代特征的要求。人类随着社会的发展、科学技术的进步已经逐步迈入信息社会,人们的思维方式、生活方式、工作方式还有教育管理方式也势必要随着信息化社会的来临而逐步改变。国家在当今世界,信息化已经成为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的发展趋势,衡量一个国家综合国力和现代化的信息化水平的重要指标之一。作为社会信息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教育管理信息是社会信息化的灵魂,也可以认识到社会信息化的关键,实现教育管理信息化程度直接影响社会信息化的顺利发展。教育管理信息是社会信息化和螺旋桨的基础。与此同时,教育的发展,我们必须跟上社会信息化的步伐,现代信息技术的使用,全球信息化浪潮的抓住机遇,积极发展教育管理信息化。想要进一步提高高等院校的教育管理水平就必须进行教育管理信息话建设,据有关部门调查统计,高等院校的教育从1999年高校扩招以来,发展势头良好,一直保持着较快的增长模式,高校教育普及的过程逐渐加速,如何确保高等学校教育水平已成为共同关注的焦点。高等学校教育管理信息化建设可以利用教育资源尽可能多的信息,实现培养目标,在整个生产过程中高等学校教育过程的跟踪和审计,分析高等教育机构的学生管理、教学现状,并作出科学而有效的决策,积极有效的探索符合高校学生培训体系和培训模式,高校学生教育管理方法做进一步的更新,提高工作效率和管理水平,以实现。正因为如此,我们必须加强高等学校教育管理信息化,为教育现代化贡献自己的力量,使用信息技术的方法,改变传统的教育管理模式,这是不可避免的趋势,高校教育管理的发展,是唯一的方法来提高高校教育管理的水平。进一步提升我国高等院校的国际化竞争力是我国教育管理信息化建设的重要保障,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高等教育信息化整体水平普遍较差,然而,随着我国改革开放水平和国际化水平的日益提高,我国的高等院校的教育也势必要按照国际规则和惯例向世界开放市场,这对我国高等教育来说,可以是把双刃剑,运用得好,可以促进我国高等院校教育水平的发展,运用的不好,可能会阻碍我国高等教育的进一步发展。着眼未来,我国高等教育对信息技术革命浪潮的冲击已经引起了我国高等教育教育国际化的竞争,为我国高等教育的进一步发展开拓出了拥有巨大潜力的市场,高等教育管理面对新世的历史使命,如何将自己的国际竞争力提升上来,快速投身到国际竞争当中去,都是我国高等教育必须、应当面对、解决的问题,其中加快研究生高等院校教育管理信息化进程是解决上述问题的重要保障。

二、实现高等院校远程教育是我国教育管理信息化建设的开端。

我国部分高等院校于2000年实现了高等院校远程教育,对于高等院校教育来说,他是实现高等教育管理信息化建设非常重要的、不可或缺的一个重要举措,其主要原因是它能够实现教育的跨时间、跨区域的教育模式,实现高等院校教育资源的有效利用。我只想说,高校的远程教育是高等学校的发展历史上的一场革命,是教育管理信息的良好的开端。高校远程教育是一种新的工作,因此还需要工人高质量,它还涉及到高等学校教育管理信息化,必须提高员工的质量。所以高等学校教育管理信息化必须将高等院校人员的素质提升上来,根本性问题就是水平提高与人员的培训。专业人员的创造能力和技术能力是非常重要的,但是高等院校的全体工作人员的素质更为重要,当然解决这一问题并不能一蹴而就,它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需要全体工作人员持之以恒,坚持不懈。想做一份好工作在高等学校教育管理信息化,我们必须创建一个既懂业务又懂信息技术团队,然而,培养这样一个团队可以是短期的时间。因此,学校应该建立机制相关工作机制,注重培训和维护能力强,技术团队,快速提升相关工作人员的计算机水平和开发能力,使其适应信息化发展的需要。总而言之,进行高等院校信息化建设是一项长期的、艰苦的工作,需要更等院校的所有工作人员一起努力,需要庞大的初始投资作为资本基础。

三、推进高校信息化管理水平,有赖于政府政策导航的作用,在高等院校信息化建设中一定要加大政府的政策导航作用,在教育管理信息化建设中设立指导性条文及其相关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