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谈谈自己对语文教育的理解

谈谈自己对语文教育的理解

谈谈自己对语文教育的理解

谈谈自己对语文教育的理解范文第1篇

幼儿语言教育目标从纵向角度来看具有层次结构,一般可以分解为总目标、年龄阶段目标和活动目标三个不同的层次。语言教育总目标只是为教育工作者提供了一个指导,指导教育理念、教育内容等,但是并没有说明具体的方式方法。这就需要教师根据本地、本园的具体情况,根据本班幼儿的年龄阶段,寻找最佳的教育内容和教育方法,将语言教育总目标中的内容在不同年龄的幼儿身上分解为不同的教育要求,在教育活动中循序渐进地达成学前儿童语言教育总目标。

所谓年龄阶段目标,即幼儿在不同年龄阶段的不同教育目标。将语言教育目标分解为不同的要求,形成对每一年龄阶段幼儿逐步提高要求的具体目标,是年龄阶段目标的一个特点。

语言教育总目标为幼儿语言方面的发展指明了方向,在每一年龄阶段的目标中,语言教育总目标可根据不同类型的语言教育内容开展相应的活动而得到体现。如:“乐意与人交谈,讲话礼貌”主要在谈话活动中发展;“注意倾听对方谈话,能理解日常用语”可以在谈话活动与讲述活动中发展;“能清楚地说出自己想说的事”同样可以在谈话活动和讲述活动中得到发展;

“喜欢听故事、看图书”可以在文学作品学习活动和早期阅读活动中得到发展;“能听懂和会说普通话”则体现在各种类型的语言教育活动中。因此,根据不同类型语言教育活动的具体要求,我们将学前儿童语言教育总目标具体分解到每一个年龄阶段。

一、谈话活动

1.小班发展目标

(1)喜欢听悦耳、和谐的声音,乐意听别人说话。

(2)喜欢与同伴交谈,愿意在集体面前讲话。

(3)围绕主题谈话中,能在教师的引导下,用短句表达自己的意思。

(4)初步学习常见的交往语言和礼貌用语。

(5)能听懂普通话。

2.中班发展目标

(1)能集中注意力,耐心、安静地听,不随便打断。

(2)乐意与同伴交流,能大方地在集体面前说话。

(3)学会围绕一定的话题谈话,会用轮流的方式交谈,不跑题。

(4)继续学习交往语言,提高语言交往能力。

(5)会说普通话,能较连贯地表达自己的意思。

3.大班发展目标

(1)能迅速掌握别人谈话的主要内容,并从中获取有用的信息。

(2)能主动地用普通话与同伴交流,眼睛注视对方。

(3)能用恰当的语言表达自己的情感,与同伴分享感受。

(4)逐步学会用修补的方法延续谈话,进一步提高语言交往水平。

(5)能用普通话明白、修饰地表达自己的意思。

二、讲述活动

1.小班发展目标

(1)能有兴趣地运用各种感官,理解内容简单、特征鲜明的实物、图片和情境。

(2)愿意在集体面前讲述自己感兴趣的事件。

(3)准确地说出讲述内容的主要特征或主要事件。

(4)安静地听教师或同伴讲述,并用眼睛注视讲述者。

2.中班发展目标

(1)能仔细观察。

(2)学习按照一定的顺序讲述实物、图片和情境的内容。

(3)能声音响亮、句式完整地在集体面前讲述。

(4)能积极地倾听同伴的讲述,从中学习好的讲述方法。

3.大班发展目标

(1)能通过观察,理解图片、情境中蕴涵的主要人物关系,并有自己的思想感情倾向。

(2)能有重点地讲述实物、图片和情境的内容,突出讲述的重点。

(3)能根据场合的需要调节自己讲话的音量和语速。

(4)语言表达流畅,用词造句较为准确。

三、文学作品学习活动

1.小班发展目标

(1)喜欢听故事和儿歌,对文学作品的语言感兴趣。

(2)初步感受和学习作品的语言美。

(3)能理解文学作品的情节内容或画面情节。

(4)能在文学作品原有基础上扩展想象。

2.中班发展目标

(1)能理解故事、诗歌的内容,记住作品的主要情节。

(2)在理解作品的基础上,能初步归纳主题。

(3)理解文学作品的人物形象,感受作品的情感基调,能运用较恰当的语言、动作、绘画形式表现自己的理解。

(4)根据作品提供的线索,可以进行模仿创编。

3.大班发展目标

(1)乐意欣赏不同体裁、不同风格的文学作品,并尝试在适当场合参与文学活动。

(2)在教师的帮助下,能分析作品的特殊表现手法,理解作品的主题或感受作品的情感脉络。

(3)能理解作品的不同体裁及其构成,开始接触文学作品的艺术语言构成方式。

(4)能联系个人已有经验扩展想象,并创造性地进行表述。

四、早期阅读活动

1.小班发展目标

(1)喜欢看书,对文字感兴趣。

(2)学习看书的基本方法,会一页一页地翻书,能看出画面的主要变化。

(3)喜欢听成人讲述和朗读图画书的内容。

(4)对文字感兴趣,能在成人的启发下认读最简单的文字。

(5)爱护图书。

2.中班发展目标

(1)知道图书的构成,有兴趣模仿制作图画书。

(2)初少了解汉宁的由来和简单的汉字认渎规律,井有主动探索汉宁的愿望。

(3)喜欢描画简单的图形,能有序地书写图案符号,保持正确的写字姿势。

(4)能集中注意力倾听成人讲述和朗读图书内容,理解书面语言。

3.大班发展目标

(1)对阅读文字感兴趣,主动学认常见的文字。

(2)喜欢按一定规则画出图形,写简单的字,握笔姿势正确。

(3)知道图画书中的画面与文字的对应关系,开始有兴趣阅读图画书中简单的文字。

(4)会用规范的笔顺书写自己的名字。

五、听说游戏活动

1.小班发展目标

(1)乐意参加游戏活动,在游戏活动中大胆地说话。

(2)发准某些难发的音,初步掌握方位词及人称代词,学习正确运用动词。

(3)能在游戏活动中尝试按照规则运用简单句说话。

(4)养成在集体活动中倾听别人讲话的习惯,能听懂、理解语言游戏的简单规则。

2.中班发展目标

(1)巩固发音,正确运用代词、方位词、副词、动词、连词和介词等。

(2)会说简单而完整的合成句。

(3)能听懂并理解多重游戏规则。

(4)学习迅速地理解并执行游戏活动中的语言规则。

3.大班发展目标

(1)学习运用反义词、量词和连词等,并能说完整的合成句。

(2)养成积极倾听的习惯,迅速地掌握和理解游戏活动中较复杂的多重指令。

(3)不断提高倾听的精确程度,准确地掌握和传递有细微差别的信息。

谈谈自己对语文教育的理解范文第2篇

【关键词】生活语文教育;语文能力; 语文课程标准

能力,是生存的能力,是生活的能力,想要提高能力的前提是了解生活中需要何种能力,然后才谈到提高能力的方法,否则真是南辕北辙。因此首先要改变的是我们对于教育与生活关系的认识:教育应该使受教育者的生活更具张力,使受教育者的生活更美好。所以教育应更关注生活的层面,而非局限于狭义的学习知识本身。

一、“生活语文教育”的意义

生活中,我们经常会有这样的疑问:会背三字经的孩子是否在自己的生活中践行着尊老爱幼,熟读《岳阳楼记》的学生是否在课余饭后心忧天下。“语文能力”是否异化为了“学习语文的能力”而与生活背道而驰?这一问题不是今时今日才被关注,从赫尔巴特到杜威,再到加德纳,教育理念进步的过程正是各种人的因素,日常生活下的人的因素,对教育的渗入的过程。我国的方明生博士,从作文教育的角度对语文学科内的“生活语文教育”问题进行了研究。通过与日本的比较,方明生博士进行了这样的总结:“今天,日本正在推进国家主义、竞争能力主义的教育改革,这一进程带来了‘考试学力’的过渡膨胀及‘竞争失败者’的持续增加,它使教育脱离了对人的成长起着重要作用的,现实的、生动的生活、生产活动,以‘竞争中取胜的能力’和‘安于自己的能力的程度而适应生活的能力’的区分法,推进使国民稳定的教育,造成阶层分化的激化。”这也是我国教育现状的真实写照。因此,方明生博士指出,在这样的状态中“真正应该培养的生存能力是需要在认识现实的种种矛盾,提高批判能力的同时,主体地确立自身特有的生存方式,形成面向未来、自主生活的力量。作为培养这样能力的教育,生活作文教育有着重大的价值。”推而广之,“生活语文教育”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二、韩国高中语文课程标准中“生活语文教育”观的体现

1.教育目标

韩国课程标准中,多次出现“养成”意思的动词,而我国课程标准中多次出现用学习修饰的偏正短语。可以看出韩国课程标准没有刻意强化学习这一行为,而是更多的关注了像“养成”这样潜移默化的教育理念。潜移默化的理念与生活中的自然成长是相符合的,教学一线的老师也有这样的体会“我们总是用培养,开发,熏陶,这些使学习者被动接受的词语来限定语文教学的目的和意义,基本上忽略了学习者的主题地位,更忽视了学习者得自身生命运动。”

韩国课程标准教育目标内容体系的划分及标准的设定也值得我们深思。它分为“谈话、阅读、作文、语法、文学”五项内容。这里的“谈话”与“语法”;“阅读”与“文学”可以看作是知识与能力(生活能力)的相辅相成,而“作文”则是知识与能力在生活中的综合运用。

每项内容的能力要求又分三个方面。其中,“谈话”一项的能力要求是:“①理解对话的原则,能够根据对象和情况有礼貌地交谈。②学会聆听,能够通过沟通与妥协来解决问题。③认识到否定性语言的危害,养成用积极的语言进行对话的习惯。”这三项要求无一不围绕日常生活展开。与人交谈是每个人一生中最基本也最重要的活动之一,而我们的语文教育是否恰恰忽视了这一点呢?语法知识的学习是正常交谈的基础,但是不能代替谈话能力的培养。“阅读”一项的能力要求是:“①从文章结构方式体现的思考过程的角度认识阅读的特点。②能够根据具体情况选择适合的阅读方法。③养成自主选择阅读种类的意识,通过成功的阅读经验充实自己的人生。”同样,文学知识对于阅读活动来书必不可少,但是它也绝对不能代替阅读能力的培养。

2.教育方法

这一部分中,出现频率最高的词语是“情况、经验。”如多次提到要注意收集和传播“学生成功的学习经验”, “关注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的学习状况”。教授方法的指导并不宏观,而是针对教学实际中的问题提出建议,或者对教育目标中的一些要求提出针对性的培养方法。比如,强调“让学生通过谈话方面的练习,为自己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鼓励用自主开发的材料学习等。”并且强调重视学生的个体差异。不仅指导知识性的教学,认知能力的培养,同时关注培养元认知能力的方法,关注学生在日常生活中问题出现较多的细节,虽然显得零散逻辑性不强,但是的确能对实际教学给予很大帮助。

3.评价

这一部分中,强调要从“教授,学习的过程,一体化”的角度来设立评价标准,从语言的实际使用情况角度出发来进行评价。

通过以上分析不难看出,从生活实际出发制定的课程标准才有可能达到让学生学以致用的效果,能力来自于生活。从“生活语文教育”的视角来接近语文教育,便可以有的放矢的看到语文学科的“有用之处”,并且让学生用得起来。

参考文献:

[1]黄荣华.生命体验与语文学习[M].复旦大学出版社.

谈谈自己对语文教育的理解范文第3篇

关键词:心理咨询面谈技术;辅导员;谈心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812—2485(2012)09—006—03

随着经济和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大学生的思想观念、思维方式也发生着巨大的变化,这使得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面临着许多新的问题和挑战。高校辅导员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日常教育管理的直接组织者和实施者,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与在校大学生交流谈心是高校辅导员做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主要途径。

在传统的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中,辅导员主要运用说服教育、榜样示范和实践锻炼等方法来提高学生的思想认识。这些虽然不失为重要的方法,但过分强调外在力量的作用,忽视了学生主体能动性的发挥,学生被动的接受说教,心理上难以与教育者建立良好的沟通机制。以人为本,关注人的发展已经成为高等教育的主要价值取向。心理咨询面谈即临床面谈,它是面谈者在与来访者建立了职业关系的基础上,使用主动倾听技巧理解来访者并与之沟通.评估来访者并帮助来访者减轻或消除个人痛苦。辅导员有必要借鉴心理咨询方法,结合思想政治教育的实际要求开展有效的谈心工作。这对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适应时展、更好地服务当代大学生意义重大。

1 心理咨询和辅导员谈心工作的联系

首先,心理咨询和辅导员的谈心工作在很多情况下面对的是相同的问题。当学生面临人际关系的敏感、学习生活环境的不适应、感情问题的困惑等,可能会选择找心理咨询师咨询,也可能选择找辅导员老师谈心。这些问题实际上也都属于两者工作内容,通过两者不同的方式也都可能很好地解决。

其次,心理咨询和思想政治教育的谈心同样遵循尊重、引导的原则。尊重无论对于心理咨询还是辅导员的谈心都是取得成功的关键所在,只有谈话中的双方互相尊重,敞开心扉,增进信任才有可能实现两者的共同目标。无论心理咨询还是思想政治教育的谈心,其作用最终还是要通过来访者自身认识的改变来实现,心理咨询师或是辅导员在谈话中更多的是起到引导的作用。

2 心理咨询面谈技术在辅导员谈话工作中的具体应用

心理咨询中有助于积极关系建立和有效谈话的技术有很多,不同的理论流派也有不同的侧重,这里结合辅导员开展谈心工作的实际,总结一些可借用的、易掌握的、易使用的技术。

2.1 运用倾听技术,全面了解学生信息

倾听是个体心理咨询技术之一,积极、认真地倾听,并借助语言的引导,能够真正“听”出来访者所讲述的事实、所体验的感受和所经历的心路历程。倾听不仅仅是用耳朵去听,更重要地是用心去听,要对来访者的话给予积极关注,并做出即时的反应,必要的时候可以对来访者含混不清的地方进行澄清。

在谈心工作中,倾听是辅导员与学生沟通的第一步,是建立双方良好关系的基本要求。辅导员要改变以往在谈话中占据主动地位,学生处于从属地位,教师谈的多、听的少的现象,要认真听取学生的陈述,并不断启发学生,使学生在诉说中表明自己的观点或宣泄自己的情绪[2]。这样既能让学生感觉自己受到尊重,又能将一些不良情绪发泄出来,最重要的是辅导员可以通过学生的言语、非言语行为,听出学生在交谈中没有表达出来的内容。倾听的习惯和态度比倾听的技术更重要。因为在现实生活中,有很多人愿意说不愿意听,习惯于说不习惯听。因此,辅导员和学生谈话中的倾听应注意以下技术:

在倾听时,让你的身体稍微向前倾,保持与学生良好的目光接触,全神贯注的状态就是对学生最大鼓励;在听的过程中,留心观察学生的非言语行为,诸如肢体行为、面部表情、生理反应等,这些非言语行为有时可以传达重要的信息,辅导员要尽量去领悟隐藏在学生非言语背后的感受及想法;对学生的谈话及时地做出反馈,有效的反馈是通过直接重复学生的话,或是肢体语言的回应,点头、微笑等方式强化交谈的内容,使学生不断地发表言论。这些积极的反馈在无形中表达了对学生的关注,增加了学生对辅导员的信任。

2.2 运用共情技术,走进学生内心

共情也叫同感,是指咨询师设身处地体会来访者的心理和情绪感受。共情主要包括四要素:放下自己的主观参照标准;进行有效地倾听;感受来访者的情绪;通过语言把自己对来访者的感受有效传达给对方。共情有助于帮助咨询师与来访者建立一种信任的、平等的、互相尊重的关系,是心理咨询工作能够取得成功的关键。

正如莫里斯·比格所说:“为了有效地对待学生,教师必须考虑:‘如果我在这个学生的年龄并有他的心理环境和有同他相似的顿悟和价值的体系,那么,我将做些什么?我为什么这样做?’”在谈心工作中,辅导员要做到共情就是对学生不做任何道德的评价、判断,有能力从观察、倾听过程中充分体会学生的感受、信念和态度,并有效地将这些感受传达给学生。即使学生犯了严重的错误,也不要板起面孔责怪和鄙视学生,让学生感觉到老师对他的尊重和理解,从而愿意打开心扉,并接受老师的意见或者建议。值得注意的是,共情并不是要辅导员完全放弃正确的价值观,而是要暂时抛开传统的判断标准,走进学生的内心世界,追溯问题的根源,最后通过科学的方法帮助学生解决问题,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2.3 运用自我暴露技术,建立相互信任的关系

谈谈自己对语文教育的理解范文第4篇

随着课程改革的逐步深入,教师的教学观念、教学方式都在发生着变化。大家欣喜地看到教师的观念在逐渐更新,教师的角色在悄悄变化,学生的主体地位在慢慢凸显。以培养学生“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三个维度为目标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正逐步走向教学前台。但是,从笔者所听过、看过的教学观摩课中,也产生了一些疑惑,就此,谈谈自己的看法。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学反思;方法

对于教师来说,“反思教学”就是教师自觉地把自己的课堂教学实践,作为认识对象而进行全面而深入的冷静思考和总结,它是一种用来提高自身的业务,改进教学实践的学习方式,不断对自己的教育实践深入反思,积极探索与解决教育实践中的一系列问题。进一步充实自己,优化教学,并使自己逐渐成长为一名称职的人类灵魂工程师。简单地说,教学反思就是研究自己如何教,自己如何学。教中学,学中教。

一、在情感共鸣中学习语文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学校里的学习,不是毫无热情地把知识从一个头脑里装进另一个头脑里,而是师生之间每时每刻都在进行心灵的接触。”教学当中的“情”犹如教与学双边活动的“催化剂”,有了它,学生才会在教师的点拨下进入课文佳境。例如《怀念母亲》一课,作者通过介绍自己对两位母亲――生身母亲和祖国母亲“同样怀着崇高的敬意和同样真挚的爱慕”,充分表达了对亲生母亲永久的悔恨和对祖国母亲不变的爱意。在教学中,为了让学生与作者在情感上产生共鸣,我设计了一段充满激情的导语:“你喜欢自己的母亲吗?谁能列举一件小事谈一谈自己与母亲之间的深厚感情?”简短的一句话,开启了学生感情的闸门,学生纷纷发言。正如“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在简单的交流中,学生对自己母亲的热爱,如涓涓细流源源不断地流了出来。正是基于对自己母亲的热爱,学生才渐渐走进了作者的心灵,与作者产生了强烈的情感共鸣,对理解课文起到了强有力的推动作用。

如涓涓细流源源不断地流了出来。正是基于对自己母亲的热爱,学生才渐渐走进了作者的心灵,与作者产生了强烈的情感共鸣,对理解课文起到了强有力的推动作用。

二、对课堂学习方式的反思

1.“自主”与“自流”。

“你喜欢学哪一段?”“你想先学什么?”“你想怎么学?”让学生自读课文、自定学习内容、自选学习方法已是当今阅读课上的“流行曲”。的确,它能高扬学生的主体精神,是物本向人本的提升,是认识活动到生命活动的提升。

2. 合作学习“拉郎配”。

“合作学习”目前被教师视为培养学生学会交往、学会合作的最有效方式,风靡小语课堂。但是我们在听课中发现,教师在组织合作学习时,对内容的设计、要求的提出、呈现的方式、活动的展开、合作的组织等有些主观随意。只要教师觉得该合作学习了,即使学生没有进入状态,毫无探究欲望,也必须迅速加入学习小组;教师觉得该汇报成果了,即使学生正在进行激烈的思想交锋、正处于欲罢不能的探究状态,合作学习也必须戛然而止??合作学习成了变相的“拉郎配”,成了许多教师落实新课标、新理念的一种装饰。

三、走出课堂,让学生自觉地走向社会生活

语文植根于生活,服务于生活。但是目前小学语文教学与学生的生活之间联系较少,学生参与课余实践活动不多,使得学生的目光与思维被束缚在教室里,拘泥在课堂上。生活中丰富多彩的语文教学资源,学生无法接触,更谈不上应用。

我认为要改变这种现状需做好以下几点:

首先,教师要在立足课堂教学的基础上,善于寻找课文内容与学生生活实际的最佳结合点,找准课堂生成资源中与学生生活相关联的切入点,尽可能让语文课堂教学贴近学生的生活。如六年级《我最好的老师》一文,作者从老师的一次不可思议的教学活动中,感悟到怀特森老师是一位最好的老师。教师可以根据学生实际,布置学生课外对任教自己学科的老师进行评教,感受不同的老师对自己的点滴关爱。

其次,教师要将学生从教室带入大自然,去采撷大自然中的美妙诗篇,去感受大自然的神奇与伟大,激活思维与语言的潜能。如春天来了,教师可引导学生从课本中对春天的感知,延伸至走到大自然中去实地体验与感悟春的美好。只有这样,学生才能真正从课堂走向他们向往的生活。

第三,教师要引导学生学会积累和运用语文知识,逐步养成在平时生活中培养自己语文能力的良好习惯。如可以布置学生每天看看新闻等课余活动。

四、对语文课堂学习内容的反思

语文教学有其自身的特点。《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然而,在实际教学中,语文学科在课程特性上出现了异化、变质现象,具体表现在课堂教学内容的呈现上。

有的课堂热热闹闹、唱歌跳舞,学生的活动形式多,唯独读书不多,语文教学变成了艺术教学。

我们不能否认,绘画、唱歌、表演走进语文课堂可以使语文课更轻松、更活泼,可以带给学生欢乐,使语文学习更快乐;增强课堂结构的综合性,学科间加强“整合”,可以开阔视野,使语文学习效率更高,更能体现大语文观。但艺术究竟该在什么时机走进语文课堂,学科之间究竟以什么方式整合,应以语文学习目标为依据,应为“指导学生正确的理解和运用语文,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服务,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和发展”。如果为追求气氛而“艺术”,为整合而“凑合”,结果只能是语文学科丢失本性,异化本质。

结语:

在新课改下,我们语文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注重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独立思考、独立创新的能力,要针对自己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不断地进行反思,从而改进教学方法,适应教学工作的需要,找到解决问题的途径。首先,教师要充分认识进行小学语文教学反思的重要性;其次,小学语文教师应如何进行教学反思;第三,有关小学语文教学反思策略的探索。小学语文教学反思对于语文教师的成长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它是语文教师实现自我发展的有效途径,也提高教学质量的新尝试。在这纷繁的课改大潮中,作为一线教师,面对先进的教育理念,瞻前顾后不好,裹足不前不好,邯郸学步也不好。拥有可贵的灵魂思想,善于去伪存真,学会吸取精髓,才能在学习借鉴的同时,减少在左右摇摆中的机械追随与模仿,潜心提炼,才能教出自己的特色。

参考文献:

[1] 周家翠. 语文作业设计:一方待精耕的沃土[J]. 语文教学之友. 2011(02)

[2] 王绍平. 谈谈语文课后练习的处理[J]. 石油教育. 2009(01)

[3] 陆青春. 例谈课程改革下的语文练习[J]. 中国教育学刊. 2008(01)

[4] 杨海棠. 教师应该进行“反思的反思”[J]. 小学语文教学. 2009(04)

[5] 顾丽丽. 试谈教师素质要求[J]. 新作文(教育教学研究). 2008(16)

[6] 周峥嵘. 反对我自己――《晚春》一课的教学反思[J]. 湖北教育(教学版). 2005(12)

[7] 陈娟. 试论提高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途径[J]. 吉林教育. 2010(17)

谈谈自己对语文教育的理解范文第5篇

一、中国英语课堂教学的“一言谈”

先看这么一个例子:有一个中国英语教师上的一节英语课。他刚走进教室,全班学生起立:“Good morning, teacher!”.老师说:“Sit down, please!”开始上课,教师见学生个个挺胸拔背,全神贯注,认真听讲,教室里异常安静更是欣喜非常,教师很高兴,笑着说:“Ok, today we’ll learn the new lesson.”于是老师就开始了他的上课艺术,学生就开始了他们的一堂课笔记工作,教室里仍然是“Be quiet!”,老师在讲台上,认真板书,学生认真做他们的笔记。临近下课时候,老师忙说:“Today, we learn so many ideas. After class you must remember all. Now the homework is ………”1这便是典型的中国“一言谈”课堂:由教师一人侃侃而谈,学生埋头做笔记,很少提出什么问题。

(一)与“一言谈”有关的课堂气氛

中国英语教师注重“为人师表”, 教师授课内容仅限于课本及考纲要求,对于一些与考纲相距较远的知识,因时间和考试限制,总是爱莫能言,对于知识点总是有条不稳的罗列在黑板上,让学生按步就搬。老师上课往往着装整洁,神情严肃,一般端立于讲台或跺步于班内。

课堂中,因为课堂教学量的问题,也较少长时间让学生思考一两个问题;对于学生提的问题也只作简短回答;做为英语老师本应让学生多参与课堂的表演,往往不得不化为课后去完成;往往教师上课时会出现一些拖堂,占用课余时间等现象。而且,学生也只是一个劲的抄老师写在黑板上的板书,如果老师不板书就不知道要干什么。常常老师讲得满头大汉,学生抄得筋疲力尽。

总之,中国教师上课大都属稳重型。他们认认真真备课,逐条逐点解释,课堂不说与课文无关的话(许多学校将这一条写进了“教师守则” ),讲究课堂秩序,打手势等非言语表达方式,只作为教学的辅助手段,掌握得比较“有分寸”,极少有什么夸张动作,也就是说,原定的计划要比一时的灵活性发挥重要得多2。没办法中高考的指挥棒牵引着我们。

对于中国学生而言,因为考试成绩作为主要的学习评价和升学依据,报考英语专业的同学,英语成绩要好。学生只能针对考试而学习,上课只能跟着教师围着考纲转,认真听教师讲一些英语语法等内容,仔细做好有关课本知识的笔记。极少花时间去考虑教师讲的是否正确,课本知识是否已经过时等一些与考试无关的问题。

(二)产生“一言谈”的主要原因

首先,英语是时代的产物,我们直到70年代才把它引入国内课堂,才成为我们教学的要求。它在中国产生就是一个很短的时间,它的发展缓慢。当然不可能一下子成为教学的主流。做为承担这一使命的中国英语教师,生长在中国,毕业与中国学校,他们的思想受中国传统的教育很深,何况中国的传统教育是“传道授业解惑”。这一使命自然地把教师摆在了居高临下,无所不知的地位3。再加上中国向来尊崇孔孟之道,“师道尊严”、“子曰诗云”“一日为师,终身为父”、“天地君亲师”等几千年的教义更是确立了教师在教育教学的主导性、权威性地位。这种地位使教师可以掌握课堂的气氛、控制学习的方向。而学生只能带着尊敬的神情去聆听父亲的教诲。这样,师生之间不是平等讨论者的关系,而是演讲者与听众的关系。这必然导致中国英语课堂教学的“一言谈”局面。

其次,在中国几千年的教育发展史中,不仅教育家,包括国家统治者,在谈及教育问题时,都倾向于按照统治阶级的意志办教育。他们不是不重视教育,而是更多地强调了教育者对受教育者的影响。现代教育界对教育理解仍与教育史上对教育的理解相似。《教育大辞典》中注释教育一词:“广义的教育:泛指影响人们知识、技能、身心健康、思想品德的形成与发展的各种活动。狭义的教育:学校教育,根据一定社会(或阶级)所需要的人的活动。”4这一理解不仅影响了中国几千年的教育模式,还影响到我们现在的教育模式。其中狭义的教育定义的“教育者施加影响”说法就为以教师为中心的“一言谈”的教育模式提供了理论基础。

再次,中国教学的“一言谈”不仅有以上的传统因素,也有现实需要。在许多人心目中,英语是一本很重要的科目。升学率历来是衡量学校及个人的尺寸,考试本身又是一个指挥棒,为考试而教,为考试而学,成为一条习惯老路,非走不可。大学生也要通过英语四级考试才能顺利毕业,而考试类型大都要死记硬背一大堆事实材料才能对付过去。听课、记笔记、背笔记,而后才能“过五关,斩六将”,哪有时间搞“群言谈”?5

(三)中国“一言谈”的教学效果

中国“一言谈”英语课堂教学不仅具有知识容量大,对学生要求高等特点,而且在教学的严谨性、严肃性方面都是无懈可击的。这样,在知识上给学生打下了系统扎实的基础,也培养了学生一定的自学能力,对学生的词汇,语法,阅读,以及外语听、说、读、写能力都有很好的帮助。我们也常常听说,华人在各种各样的英语比赛中都数一数二。这些都说明:“一言谈”教育出来的中国学生具有基础知识扎实,学习刻苦,学习目标明确等优势。正是这些优势,使中国人在一些专业性较强的工作中所表现出来的能力得到全世界的公认。

但因为“一言谈”的教学方式,中国英语教师习惯“满堂灌”,使学生养成了只知道被动地记,不爱提问的习惯。从而使他们在学习中习惯于过多地依赖教师和课本,自主学习能力较差。有这么一个笑话,话说一个大专生在一次旅游中,想叫一位“foreigner”照相,不懂得说,尽然用手势比画半天,才让他明白。还有很多类似的话题,有的学生学到中学毕业,最基本的口语都不会,这不能不引起我们英语同行的思考6。

而且“一言谈”还带来了课堂不活跃,老师讲得多,学生思考得少、活动得少的弊端,学生背的功夫好,演讲、表达和动手能力较差。同时也造成学生阅读面不广,查找资料,做课题困难等问题7。最明显的事实,中国学生实际操作水平就不好。

二、美国课堂教学的“群言谈”

也先看下面一个例子:美国中学的一节英语课中,美国教师一进教室,即向全班学生开宗明义“ Today, we’ll learn a story about Mark Twin. Now you may ask each other. Answer my questions. 1.Who is Mark Twin? What did he do? 2.What about the story? 3…”每四个同学一组。学生纷纷聚成小组,有上网查资料的,有七嘴八舌议论的,还有两个小组干脆举行辩论赛,老师也参与讨论,课堂气氛异常热烈。下课铃响了,学生们还在议论Mark Twin的话题,听课的人们觉得纳闷,问老师:“这节课你并没有告诉学生结论啊?”老师答:“我也不知道如何告诉学生?让他们各说其是吧。” 这便是美国课堂教学的“群言谈”。伴随“群言谈”有以下一些课堂氛围:

(二)与“群言谈”有关的课堂氛围

英美教师,尤其是美国教师,上课的风格颇具戏剧性。课堂总体气氛比较随便,学生上课可以吃东西,翘二朗腿,有的教师讲课时嘴里还嚼着口香糖。8有一些美国教师,如前面所举的一个美国教师,讲课到兴致处,竟坐到讲台上去,讲得有声有色,全无中国人所看重的课堂仪表。外国教师讲课缺乏系统性,一个问题尚未解释清楚,又跌到另一个问题,有时爱讲与课文内容无关的事。9

美国教师鼓励学生提问,对于学生提问多多益善。提问内容可以是课内的,也可以是课外的。他们认为学生问的每一个问题都是好的、有意义的。他们一贯倡导“没有错误的问题,只有不完善的答案”。由此美国学生很好问,有位北京教师到美国去上课,一节课学生一直问着有关中国的问题,他就整节课回答着问题,备好的教案一点也没用10。美国学生除了好问,他们还积极参与发言,陈述自己的观点。美国学者认为:学生参与发言越多,说明教师上的课就越成功。所以那位北京教师的课虽然简单,但在他们眼里却是成功的。当美国教师遇到无法回答的问题时,总是诚挚地说:“Sorry,I don’t know. Let’s discuss it .”不施瞒天过海之计,必定使学生的思想穿越时空,联想无限11。

总之,英美学校强调学生应多思考,多提问题,鼓励学生难倒教师,乃至超过教师12。

(二)产生“群言谈”的主要原因

第一、这是由美国教育家对教育的理解决定的。翻开教育的历史,我们不难发现,教育一词,英语为Education,原语由拉丁这Educare而来,意为引出。言引导儿童之固有性能,使之完全发展也。这是西方教育对教育的最早理解,这种理解使得他们在实施教育的时候,更注意教育的引导作用。在西方教育史上,许多教育家在论及教育问题时,都提倡要适应人的自然发展。从古希腊的亚里士多德,到20世纪的杜威,教育的引导功能被他们发挥到了极致13。

第二,“群言谈”是美国特殊历史的产物。美国于18世纪独立,它是个多种族、多民族、多文化的移民国家,工业起步早,没有经历过封建社会,是个“没有婴幼儿时代,只有青年时代”的国家,因此文化的背景致使其社会多元化14。反映在学校教育中,必然形成课堂教学中建立一种民主、平等的关系。这种关系自然就为师生间的平等的课堂讨论奠定了基础。

第三,美国的国情培育了“群言谈”。美国人口少,学校多,只要交得起学费,每个人都有机会上大学,况且他们不存在统招统配问题,学生完全按社会需要和个人兴趣来选择专业。中途辍学,然后又返回这学校,念完规定的课程,修满规定的学分,这也是司空见惯的。文科考试题型,具有需要学生发挥想象,自由创造的论文测试。所以教师上课重启发、重讨论、重形象、重生动,一句话,重“表演” 15。

(三) 美国“群言谈”的教学效果

美国教师上课时,常常把很多时间留给学生来发表意见,并启发学生提出自己的各种设想,最后由老师和学生一起来总结。这样,学生对学习的印象很深刻,而且也提高了他们对学习的兴趣。美国学生学习灵活,业余爱好多,课外活动多,思想活跃,走上社会后,不断“跳槽”(job-hopping),社会适应性强16。

课堂中,美国教师给学生充分时间去思考问题,给他们足够空间去展开想象,给他们足够机会去提出质疑,也放手让他们自己动手去解决问题。故学生自学能力,及他们查阅资料以完成作业,运用资料以进行课题研究,进行社会实践,自己动手的能力都相对较强。

美国的“群言谈”的教学方式采用一对一或随时质疑的对话和讨论等形式,激发了学生的求知和探究本性,使学生在对话与讨论中学会协作,学会聆听别人的意见、发表自己的见解。在这块沃土里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得以滋长。尤其可贵的是,教师时常为学生提供对同一问题用多种不同观点进行观察比较和分析综合的机会,而不求有统一的标准答案。学生从中不仅深化理解了问题并掌握了大量知识,而且提高了自己的认知能力17。

当然,因为“群言谈”课堂教学的不严谨性及其缺乏系统性,再加上课堂教学内容简单、要求较低,所以美国学生会有基础知识不够扎实,有些学生结业后仍不具备起码的阅读和计算能力。再者课堂教学中由于教师给了学生较多的自由,一些学生也易养成缺乏纪律、自由泛散等不良习惯。在各种英语比赛中,中国学生一再走在外国学生的前面。

三、中国的“一言谈”和美国的“群言谈”应相互借鉴、取长补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