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生命教育的方法

生命教育的方法

生命教育的方法

生命教育的方法范文第1篇

关键词:生命教育;青少年;学校教育

引言

在我国最早提出“生命教育”的是台湾地区。台湾地区从20世纪90年代末就开始进行生命教育的探索,将生命教育的理念纳入了由小学到大学16年的学校教育体系中,建立了全球生命教育网站和相关人才资料库,发行了宣传广告影片,成立了资源中心学校,举办了生命教育博览会,开发了生命教育教材,而且还成立了生命教育委员会,并确定2001年为“生命教育年”,使生命教育获得一贯化、完整化、全程化的体现,在生命教育的理论构建和实践探索方面都做出了有益的尝试。

一、我国中小学生命教育的缺失

美、英等西方发达国家和日本及台湾地区如火如荼地推行生命教育,而我国教育界则反应冷淡,仅少数教育工作者发出呼吁应关注生命教育,尤其是青少年的生命教育。不断见诸报端的校园青少年自杀、他杀及误杀案,让我们的心灵一次次受到强烈震撼。青少年时期是人的生理、心理剧烈变化的时期,是人生观、世界观形成的关键时期,是青少年从幼稚走向成熟的阶段。处于此阶段青年的自我意识尚未形成,对生命全无意识或意识不明确。青少年极易受不良习气影响,心灵空虚迷茫,缺乏正确的生命价值观:有些人会走向平庸,沉湎于感官的享受,寻求无聊的刺激,对生命不负责任,整天无所事事。据不完全统计教,全国每年约有1.6万名小学生非正常死亡,相当于每天消失一个班。有研究者对一些重点中小学生进行一次有关生命教育的问卷调查,所调查的200名学生能够记起学校对他们进行过生命教育的很少。教育是培养人的活动,它最关注的是人的成长与发展。生命是个体存在的意义介体,因此教育理应关注人的生命。让每个个体都能强烈地感受到生命的意义,热爱生命,学会生存并努力提升自己的生命价值,这是社会赋予教育的神圣使命。然而,现实的教育却忽视其神圣使命,淡化了对生命价值的关注,在以升学为唯一办学思想的指导下,我们的教育强调知识本位、技术至上,忽略情感的培养,其结果是情感的迷失和人性的脆弱。现在的学生大多为独生子女,物质生活虽然丰富了,但有些家长对他们的精神成长却缺乏必要的关心,关心更多的只是他们的学习成绩,不能以科学的态度帮助他们正确看待得与失,帮助他们建立起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我国中小学教师体罚学生的行为十分严重。大量研究发现,教师体罚学生行为多种多样,大体可分为三类:第一类,直接伤害学生身体,比如下跪、打耳光、罚站、留堂饿饭等;第二类,侮辱学生人格,如讥讽、谩骂、威胁等;第三类,变相体罚,如罚抄写作业、罚劳动、冷眼相待等。从生命视角看,教师对学生的体罚是一种漠视生命、无视存在、反教育的行为,在这种环境下成长的学生情感脆弱,害怕失败,也不敢失败。因为,失败意味着被否定,意味着受责备。因此,一旦面对失败和挫折,加之孩子们生活经验少,心理不成熟,不理解生命真正的含义,甚至以为死了就像睡着一样,他们就无法跨越心中那道‘坎’,轻则产生心理问题,或逃避或消沉;重则走向自我毁灭或报复他人,以致封杀自己或他人的生命。加之,传统教育模式的理想化和说教方式,使青少年忘却了生命的原始意义,个人主义取代了集体主义,现实主义取代了理想主义,他们关注的不再是社会价值的实现,而是更多的追求自我价值的彰显。传统教育仅仅从“生”的角度谈人生理想、信仰、义务等已显得空泛,也不容易被孩子们所接受。面对如火如荼地推行生命教育的世界潮流,在我国实施生命教育成为当今教育刻不容缓的环节。诚然,我国有自己特殊的国情,不能照搬照抄其他国家和地区的生命教育,但可以借鉴其经验,并与我国实际情况相结合,找出适合我国国情的生命教育实施方法与形式。

二、我国中小学实施生命教育的途径

1.以思想教育课为主体,在学科中渗透生命教育生命教育在台湾小学是渗透式的,中学是单独开设生命教育课程。而我们中小学生的课业负担重,对生命教育的内容,我们倡导以思想教育课为主体的全方位课程渗透。在小学,《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等课是实施生命教育的主体,设置“我和我同学”“我安全回家”“我的成长与家庭”等主体单元,教会学生正确地认识自我,学会保护自我,正确地与老师、同学、家人进行交流,学会生活。中学则以体悟生命的意义,确立正确的人生观,陶冶健全的人格为主。理想和未来是中学生最关切的事情,生命教育要围绕理想的选择,帮助学生构建生命的远景,引导学生树立远大志向,彩绘亮丽的人生。

2.实施分享与体验的教学,使生命教育触及灵魂真正的生命教育是触及心灵的教育,是感染灵魂的教育,而主要不是传授知识、技能的教育。所以,生命教育必须通过体验教学来实施。所谓体验教学是通过戏剧、角色扮演、模拟情景等各种方式的体验活动,让学生直接参与表演,分别感受“真实情景”中人物的各种情绪,体会其中的喜、怒、哀、乐,然后经过彼此分享,在有实际体验的情景下,更能理解别人的需求和处境,进而学会体谅别人,学会与人共处。

3.启发教师的生命关怀和生命智慧,实施生命化的教育教师是学生成长过程中的领路人,对于学生的身心发展会产生重大的影响。实施生命教育,必须培养教师的生命情怀,让其在教学实践中实施生命化的教育方式。要求教师提升自己的意识,热爱学生,关怀学生,赏识学生,创造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创造温馨、和谐和充满生命活力的学生成长环境。

4.遵循青少年学生的天性,关注他们的生活生命的教育,必须遵循生命发展的规律。人的生命在精神层面上具有自由性,自主是生命发展的灵魂。青少年发展的自主性要求我们高度尊重他们,遵循他们身心发展的内在本性,而不是用成人的世界、成人的眼光去过滤他们的生活,使他们被迫服从。实施生命教育,就是要把青少年身上失落的东西)))主体性还给他们,把精神生命发展主动权还给青少年,使他们拥有自我选择和自我决定的权利。只有在自由的环境下,青少年的生命才能够真正获得一种自由、舒展的发展。

三、打造了生命力高效课堂

课堂是师生学校生活的主要组成方面,是构建中学生命教育实践模式中不可缺少的最重要的内容。构建充满生命力的课堂,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倡导自主探究和合作学习。生命力高效课堂的创建符合目前新课程改革理念。在课堂上,学生个体生命得到了尊重、个性差异得到了肯定和认同。学生热爱课堂生活,人格得到完善,综合素质得以提高。

1.理念引领回归教育本质:课题组认为成功的课堂应该属于学生,学生的生命应该得到尊重,学生人人参与,主动性能够得到发挥。为此,课题组提出了“两导一点”课堂教学理念,“学生能讲的让学生讲,学生能做的让学生做。教师做导演,设计问题一系列;学生去演绎,解决方法一大片。”“教师来导航,指示目标引航向;学生去行舟,乘风破浪达彼岸。学生当明星,自主合作展个性;教师去点拨,精讲赞赏促后生。”

2.课堂演绎展示生命活力:采取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分组讨论、学习、共享,使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实现自主探究合作的学习方式,激发学生的内在学习动力,给学生搭建展示精彩的舞台。在任何一个课堂上,你都可以看到,课堂的主人是学生,他们在讲台上激情飞扬地展示所在小组的学习成果,提出问题,引发讨论和思考。在这个过程中,不光促进了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团体意识,更促进他们表达能力和语言组织能力及换位思考等能力的提升。这样的课堂,虽然教师的站位更高了,负担更重了,但是是深受学生喜爱的,充满了生命气息的。打破了传统“填鸭式”课堂忽视学生个体生命存在的弊端。

3生命导师陪伴学生成长:在全校范围内推行“全员导师制”和“全员育人制”,关注每一个学生的生命成长,每一名教师都是某些学生的“生命导师”,每一名学生都有自己的“生命导师”,导师是学生成长的知心人、领路人和同伴,帮助学生解决学习、生活方面的困惑和问题,帮助学生规划生涯、应对挫折、实现自我

综上所述,通过进行生命教育,美化生命,表达对生命状态的关怀,对生命情调的追求,使人更好地体验和感悟生命的意义,促进肉体生命的强健和精神生命的形成。生命教育能帮助青少年从小开始探索与认识生命的意义、珍惜生命的可贵,实现每个人的独特的生命价值,从而让自己的生命与自然、社会建立美好、和谐的关系。

参考文献:

生命教育的方法范文第2篇

目前,在我国非法律类高校中,法制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不可分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法制教育把法律意识融入到大学生的道德观念中,将其内化为大学生自身的观念,使法律至上的意识升华为大学生更深层次的道德要求。而实际上,法制教育的价值在于倡导法制精神,造就大批具有良好基本法律素质的人才,以满足其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高校的教育理念必须与时俱进,并紧紧围绕依法治国的要求,有效提高大学生的法律素质,并将其作为人才培养的一项重要衡量标准和一个必不可少的教育内容。改变单纯“为学法制而讲法制”的教学观念,将生命教育的意义融进法制教育的全过程,进而构建完善合理的法制教育体系,彰显生命的价值,凸显法制教育的真谛。

二、高校法制教育的现状

(一)高校法制教育的基本情况。调研分析结果显示,目前我国非法律类高校的法制教育主渠道为公共必修课中的《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和公共任选课。而多数高校的《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教师是非法律专业的,因而教师只讲授书上列举的有关内容;又因课时有限,法制教育不可能占据更多的课时,也就不可能进行深入讲解。在与有关教师座谈时,很多教师认为,生命教育是属于心理学层面的,在法律和道德讲课内容中不会涉及到。在心理健康教育必修课里,也不会有老师会将生命教育与法制教育联系到一起来进行阐述,理由是两者属于不同的学科范畴。(二)高校大学生法制学习的特点。法制教育的价值在于倡导法制精神,造就大批具有良好法律素质的人才,以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调查问卷显示,大学生(非法律专业)自主开展法律理论学习与钻研的人数微乎其微。课堂上学习的有关法律内容多是以普法教育形式呈现,相对抽象,缺乏生动性,对大学生的吸引力不强,课后的法律理论强化学习几乎没有。一些高校的法律实践教学没有深入开展,导致大学生法制教育在更大程度上依赖于课堂教学质量。(三)高校法制教育缺乏实效的表现。近年来,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不断发展,一些高校开始扩招,随之将越来越多的大学生输送到社会中来。在我国,除法律类高校外,其他高校进行的法制教育,只是停留在法制理论讲解的层面,对于学生的实践需求远远没有达到。实地走访和问卷调查中发现,一方面,一些大学生在遇到法律问题时,不但不运用法律知识来维护自身合法权益,多数大学生反而采取了“走极端”、“托关系”或“能忍自安”等方式来解决,有时,适得其反,问题没有解决,反而使事态向着更糟的方向发展了……更严重的是,这样的处理方式,进一步助长了违法者的嚣张气焰,行为方式上又违背了依法治国的理念。另一方面,还有极少数大学生以身试法的情况发生,有知法犯法的,也有抱有侥幸心理的“法盲”。如:有大学生认为拿了同寝室的人的钱物,不能算盗窃,都是熟人,至少不应该有严重的后果———这样的想法确实令人担心,连法律条文的字面意思都不能正确理解。

三、法制教育与生命教育的关系

大学生法律意识薄弱是法制教育效果不明显的直接体现,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生命教育。法律意识的弱化直接导致法制观念的缺失,使人不能把生命放在法律角度去审视其庄严与神圣。法律虽未以明文规定的方式来调整自杀、自残等行为,但法律是保护生命安全、生命健康的,法律精神实质是绝对不鼓励人自杀、自残的。法律意识的弱化导致人对生命的漠视和不尊重,由此或将对他人生命进行伤害,这极有可能上升为故意伤害或故意杀人行为。而生命教育将更加直接地影响法制教育的成效,如:生命教育成功将使人倍感生命的可贵,更加珍惜现有的生活,不会去以身试法导致故意伤害生命。法制教育的匮乏是限制生命教育发展的原因之一,反之生命教育没有达到法制教育所需要的高度,也不可能促进个体法律素养的提升。因而,法制教育中要融入生命教育的内容,这样才能进一步彰显生命、生存、生活的意义!

四、高校法制教育中的生命教育内容的提炼与概括

当前加强生命教育,将生命教育融入法制教育之中,引导学生理解生命的意义,建立正确的生命价值观,从而使尊重、热爱并珍视生命成为大学生的迫切需要。近年来,我国各高校已经开始积极关注生命教育。生命教育的缺失与和谐社会的基本理念是相悖的,生命教育和法制教育都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一)高校加强法制教育中的生命教育的必要性。开展法制教育的过程中,要不断加强生命教育,旨在使大学生明确:生命教育的重要意义在于使其意识到生命是其拥有的最宝贵的财富,而这笔财富是父母给予的。父母不仅给予其生命,而且倾一切力量给予其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所以大学生没有理由不感激生命、勇于接纳自我,保护自我,进而不伤害他人。这样,法制教育的成效才能得到最大限度的强化,使得法制教育中加强生命教育成为可能。(二)法制教育中的生命教育内容的提炼。法制教育的宗旨是保护公民的合法权益。生命权是最重要的一项人身权利,它包含着两层含义:一是全力捍卫生命安全;二是绝不伤害生命!这里的生命的主体是指自己或他人,也就是说,我们作为个体,保护生命既是一项权利又是一项义务。当今时代,社会在高速发展,来自各个方面的压力对大学生造成的影响会在越来越多的领域出现,内容也越来越复杂,而当个体以有限的精力无法把握如此之快的生活节奏时,压力感就会与日俱增。当压力增大到个体无法承受的限度时,有部分大学生个体会选择有悖于法制教育和生命教育宗旨的“非正常”方式方法来解决。毋庸置疑,这时又必将涉及到生命教育的内容。“非正常”方式解决问题在违背法律的同时,势必伤害了生命。有的甚至选择了极其残忍的方式对待自己或他人。法制教育中的法律思维方式的培养需要生命教育中的抗挫折教育的配合。法律思维必须以权利义务的分析作为思考问题的基本逻辑主线,达到合法性优于客观性的最低标准。现在教育最重要的事是要培养学生的三个敬畏之心:敬畏生命,敬畏家长,敬畏知识!而敬畏生命被排在首位,就是说:这件事没有做好,其他事情将无从谈起!(三)法制教育中生命教育缺失的个案例证。大学生不珍爱自己或他人的生命已不是偶然现象,我们不能将此仅看作是心理问题的表现,更应从生命意识缺失、生命教育与法制教育脱离的角度来认识到问题的严重性及其症结所在。如:马加爵案件、药家鑫案件、复旦投毒案件等等。当这类大学校园中的案件发生后,来自社会各方面的评论多为主犯心理严重扭曲,家庭教养方式不够科学,成长环境不够健康等,一时间,心理学范畴的评论铺天盖地;或者单方面直接认为是法制教育的缺失、漠视法律的结果等等。但是,归根溯源,是法制教育中的生命教育没有奏效所致。有理由相信在上面提及个案中的家长,他们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也和其他父母一样会全心全意地对孩子进行了教育,只是教育效果在个体身上发挥的作用不同罢了……个案中的大学生甚至研究生,他们在高校接受着正规的高等教育,由于自身道德的沦丧、法制教育的缺失,对生命的漠视……最终导致了悲剧的发生。这不仅仅是几个家庭之痛,也是高校之痛,更是社会之痛!

五、法制教育中的生命教育的几个误区

(一)家庭对相关教育引导的不恰当。家庭是个体成长的摇篮,在强化生命教育的同时,势必渗透法制教育。个体进入社会,是要服从社会的各项规则的。例如:父母在孩子小时候就会进行“安全教育”,教育其什么事可以做、什么事不能做。虽然不是按法律的逻辑来进行系统教育的,但也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潜移默化地进行了基本社会规范的普及。父母对孩子的日常呵护更多的是避免、预防孩子受到伤害,无疑,是在用朴实的方式普及着生命教育的内容。值得一提的是,父母在对孩子呵护有加的同时,并没有教育孩子:在保全自己的同时,切勿伤及无辜的他人!更不能无视法律规范的存在,故意甚至恶意伤害他人!尤其是后者方面的教育,不乏有些家长在孩子小时候就因怕孩子吃亏,恨不得替孩子把每一次“挨欺负”都“骂回去”、“打回去”……这样不恰当的家庭教育,会直接导致孩子在成长过程中形成过度以自我为中心的发展模式,以至于他们会无视规矩、法理的存在。有些大学生在违法、犯罪之后,他自己是对行为后果有预见的,甚至是正确的预见,但是“怕吃亏”的心理在其成长过程中就已经根深蒂固了,导致更为恶劣的后果发生……(二)大学阶段对相关教育的不重视。从义务教育开始,即中小学生就开始接受有关法制教育,形式多是听讲座,有些中小学在青春期教育中开设了生命教育讲座。但是,到了大学阶段,我国非法律专业的大学不再开设法律类必修课程,所有的法制教育集中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中的法治观教育部分进行。这样大学生系统地接受法律教育的课时是极其有限的,授课教师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多是以大课形式进行的,教学效果是可想而知的。大学阶段更应该开展系统的法制教育,这个阶段大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已经基本形成,正值青春韶华,踌躇满志,他们会有正确的判断力:即使是在大学校园中,发生了违法犯罪案件,也不会因为犯罪的主体是大学生而有所区别!法律是通过必要的惩戒,使违法者改过自新,不再以身试法。所有法律的惩戒中,最严重的一种便是死刑,即剥夺犯罪分子的生命,换句话讲,就是达到了罪无可赦的地步。其实,任何一种处罚都是使得违法者的权利受到影响或自由受到限制,其生活质量势必受到影响,进而影响生命质量!更不用说被“剥夺生命”了!(三)大学生对相关教育认知的不清晰。虽然法制教育和生命教育分别属于法律和心理学不同的学科范畴,但是大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要清晰地认识到二者是有着一定的联系的。甚至有一部分大学生认为这些知识不一定能够用到,或者根本不会用到,因而没有学习的动力了。调查中发现,大学生普遍认为违反法律的事离自己比较遥远,并且自己一定会珍惜生命的!所以学校或者家长教育与否都没有关系。也有部分大学生认为,学习法律很重要,但是自己不是法律专业的学生,了解就好了。鉴于现状,高校更应该旗帜鲜明地开展法制教育的同时,加强生命教育!众所周知,法律行为可以分为:可为、应为和勿为,不难理解,从类别上划分了哪些行为可以为(可以不为)、哪些行为应该为(不可以不为)、哪些行为不可以为(一定不能为)。最后一个类别就是法律的禁止性条款所规定的,是不可触碰的红线。大学生所做伤及生命的所有行为都是禁止,即一定不能做!伤害他人即违反法律,伤害自己也是法律不支持的,因其所带来的伤害远远不止对当事者一个人!

六、加强法制教育中生命教育的建议

针对高等教育的特点,高校在开展法制教育的过程中融入多种形式的生命教育。既可以通过传统的课堂教学形式进行,也可以利用校园文化的强大育人功能进行,还可以通过互联网+时代的诸多优势,达到期待的教育效果。(一)开设法制教育必修课。通过开设法制教育必修课,传授大学生应知应会的基本法律知识。可以是大学生法律实务、也可以是大学生综合法律读本等,占据课堂教育主阵地。同时,利用思想政治理论课“法制观”教育部分在课堂上进行法理念的制宣传教育,在引用案例的时候,挑选带有生命教育内容的案例,使生命教育融入到法制教育的过程中,进而让生命教育更具有说服力。(二)开展法制教育中的生命教育实践。利用法制教育的“第二课堂”形成生命教育与法制教育的合力。请法官、检察官、律师和法律工作者等来学院开设以生命教育为核心的法律讲座,在剖析典型案例的同时,进一步强化生命的意义,并利用发生在身边的典型案例对大学生进行生动、直观的法制教育,使学生学以致用,提高守法的自觉性,维护生命的尊严、理解生存的价值、提高生命的质量。(三)家校联系关爱学生成长。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强调“以人为本”,而生命教育正是“以人为本”的现代教育,只有实现人生命的和谐,才能实现整个社会的和谐。意大利教育家蒙台梭利曾经指出:“教育的目的在于帮助生命力的正常发展,教育就是助长生命力发展的一切作为。”而离开生命教育的教育是无力的:即教育失去了本位的载体!没有本位的承载,对个体实施的任何教育都成了一纸空文。从法律上讲,从产生犯罪动机、确定犯罪目标、到实施犯罪需要一个心路历程。从心理学上讲,自我伤害的个体,也有一个艰难的心路变化过程,直到压倒其最后一根稻草的出现。家庭和学校在实施教育的过程中,要给教育中赋予“爱”。学校从校园环境的层次、民主法治管理层次、人文素养的培养层次上提升生命教育的含金量,上好“感恩”教育课。做到:依法治校,以理服人,以情感人!———学校是生命教育的绿色载体,着力培养学生对法律的敬畏、对生命的爱惜。

七、结语

随着近年来大学生生命意识淡薄现象的日益严重化,生命教育已成为一个教育热点。高校要本着对学生负责,对家长负责,对社会负责的态度,通过和谐校园的构建活动改善当今高校生命教育的现状。建设和谐校园离不开法律的保驾护航,因此在法制教育中加强生命教育的意义深远。特别是在我国构建和谐社会视野下,生命教育的提出具有重要意义。同时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又要求依法治国,民主法治是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在法制教育中加强和融入生命教育,才能更好地描绘和谐社会的图景。

作者:董敏杰 单位:浙江建设职业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生命教育的方法范文第3篇

关键词:高校;生命教育;课程实施

20世纪人类凭借高度发达的科学技术创造了辉煌的工业文明,为人类提供了极为丰富的物质生活。但是由于科学技术的不恰当使用和滥用,给人类自身带来了种种危机,引发了人类对自身的许多反思。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时期,社会价值取向出现多元化,人们在各种价值标准的抉择中很容易陷入困惑和迷茫之中。我国的教育也出现了种种漠视生命的现象,很多大学生陷入了生命困惑之中。大学生自杀现象、校园暴力的增多、啃老族的出现等现象凸显当代大学生对生命、生命价值和生命价值教育的认识还不够深刻、不够准确。甚至有失偏颇等等。2l世纪是生命意识凸显的世纪,关注人的生命,尊重人的生命,提升人的生命价值和意义已经成为时代的主旋律。我们应该奉行“以人为本”的价值理念,积极推动生命教育在高校中的开展。

高校中生命教育课程的设计主要有渗透课程和单一课程两种方式。渗透课程是将生命教育的基本内容融入到各门课程中通过各门课程的教学活动来开展生命教育。在现行各科教学中渗透生命教育理念,将会得到显著的效果。例如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思想品德修养》课中增设有关生命教育的内容,通过学习使学生正确认识生命的起源,体验迎接新生命的喜悦,意识到随意处置生命,是轻贱生命,没有意义,更没有尊严,从中学会珍爱一切生命。“意识到死,才会儿争朝夕,充实自我,奋斗尽责,让生命焕发耀眼光彩,提升生命的价值,把对生命的追问作为对生命意义的特别解读。”再如,将生命教育内容融入心理健康教育选修课中。引导学生解读认知、情感、意志等各个方面,构成一种旨在改善生命质量的综合性视角,使相关的内容融入已有的心理健康教育内容中,从而促使学生在认知、情感、意志等方面的共同发展。

单一课程是将生命教育的基本内容编制为专门的深程,对学生进行比较系统的生命知识的教育。为生命教育设置专门的科目和课时,可以使学习内容更加系统和集中,降低实施的难度。一些国家和我国的台湾地区对生命教育较为重视,并设有单独的生命教育课程。目前,国内大陆地区高校将生命课程纳入教学计划的仅属少有,即使已经开设也是刚刚起步且于试用阶段。我们要认真学习他们开展生命教育的成功经验,结合我国的实际,尽快编写生命教育教材,以使我国的生命教育更加具有系统性、科学性。就当前国内实际情况来看,单一生命教育课程更能引起人们对生命教育的重视,也更有利于落实生命教育的基本理念。所以,单一生命教育课程是我国目前开展生命教育比较理想的选择。

在开展生命教育的过程中,要根据课程特点改变或调整教育方法。生命教育有一个突出的特点,是在现实生活中主要不是通过语言或理论,而大都是通过行为举动表现出来,给人以心灵的震撼和人格的陶冶,影响人的成长和发展。因而,生命教育是一种身教重于言教的教育,以具体的行为或举动教育人,才能真正影响人、感化人。因此,要注意到教师的身教、言教、境教、教学方法、师生互动等对有效实施生命教育的影响。

在生命教育课程内容的选择上,要贴近学生的真实生活,在开设生命教育课程的方式、方法上要灵活多样,设置一些具体化的情景,引导学生积极讨论。对大学生直接开展有关生命知识的教育,着重点在于让他们懂得珍惜生命,大学生的生命教育理论应该深刻一些,主要从心理学、伦理学、社会学等角度开展教育,传授给大学生有用的心理知识、伦理规范、交往技巧、应对挫折的策略等等,从而使大学生能够积极主动的应对挫折,体会到自己生命意义和提升自己的生命价值。一般来说生命教育课程的实施方式包括:随机教育、欣赏讨论、模拟想象(价值澄清、角色扮演)、亲身体验(参观)、生命叙事法等。

1、随机教学

当生活上或社会中出现有关生命或者生死的突发事件时(如身边人的死亡、如突发性灾难如汶川地震等),结合这个契机对学生进行相关的生命教育知识、生命意义和人生价值的教育学习,灵活运用生命教育主题。

2、欣赏讨论

欣赏讨论法包括团体讨论和小组讨论方法,前者由教师以问答方式进行,后者在学生问探讨相关生命主题。而其方式可以透过各种教学视听媒体、如幻灯片、影片、音乐、文学和艺术作品,以及报刊杂志等的欣赏和讨论。

3、模拟法

模拟法包括价值澄清、角色扮演、情境模拟想象等,价值澄清法是给学生呈现一个价值两难选择的故事,分析不同选择的后果及做出这种选择的初衷及原因,协助检视及澄清个人的价选择,修正自己的价值判断,发展自己的价值体系。角色扮演是用把自己扮成另外一个人物(比如口叼笔作画体验残疾人士的艰辛),情景模拟想象是把假设放进一个突发或者陌生的情景下,在这种想象的氛围中经历生命的特殊体验,比如突发灾害下的逃生演习等。

4、亲身体验法

人的体验的生成是基于人的生命活动、生命实践的不断展开而实现的,因此,生命教育要重视大学生生命活动的拓展,鼓励大学生到实践活动中去体验生命的存在与意义,培养生命情感。生命教育是一种实践教育,可以通过多种形式的实践活动,使大学生在实践中掌握生命知识,形成正确的生命态度、生命意识。透过直接的参观访问活动进行生命教育,针对不同年级大学生的特点进行相关实践活动,如让他们参加亲友的追悼仪式,体会永远失去亲人的悲痛:开展“生命的旋律”教学,让学生参观产房、观看孕妇分娩的影视材料或实际过程,参观婴儿室、手术室、安宁病房等,使他们了解生命的起源,体验生命的喜悦,清楚生命孕育的艰难:深入孤儿院、敬老院等福利机构,最终使他们认识到草率轻生的后果及连动效应,教育他们要珍惜生命,不因一时的失落、冲动造成无法挽回的损失。

5、生命叙事法

生命教育的方法范文第4篇

【关键词】生命安全教育背景与意义 教育方法 教育效果

生命教育源于20世纪初,西方兴起的死亡学和死亡教育、生死教育。西方国家的生命教育研究趋于身心健康取向、生死取向、伦理取向、宗教取向、社会取向等。我国生命教育取向于生存技能、生活技能、健全人格、提高公民素质为目标。

时展日新月异,生活节奏越来越快,人们承受着各种压力,排解压力,保持健康的身心是现时代要解决的难题。随着生活条件的改善,国家越来越关注民生和人文,到处可见“生命至上、安全第一”标志。提升国民素质,归根结底是提升人的自然生命、精神生命、社会生命。提升人的生命质量,实现人的生命价值是创建和谐社会的主旋律。生命教育应该从小开始,生命教育应该渗透到课堂教学过程中,生命教育应该在实践活动中展开。青少年时期是学知识、长本领的黄金时期,也是生命安全教育的最佳时期,学科渗透生命安全教育是学校安全教育的最佳途径。

学科教学中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渗透生命教育,可以引导学生珍爱生命、注重生命质量,学会生存、学会生活,搭建为实现生命价值而努力的舞台,创建和谐社会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通过学科教学渗透生命教育研究,挖掘学生渗透生命教育资源、找出学科渗透生命教育途径、研究学科渗透生命教育方法,实现有效渗透生命教育的目的。

1.挖掘学科渗透生命教育资源,扩大生命教育领域

首先、开发学科渗透生命教育资源,扩大生命安全教育领域。政治学科教学中加强法制安全教育,增强法律观念,学会用法律武器,保护人身生命安全的能力。生物学科教学中增强保健意识,提高保健能力。地理教学中学会保护自然,保持生态平衡的意识。理化教学中丰富环保知识,学会废弃物处理方法,养成节水节电习惯。体育教学中学会正确的锻炼方法,增强体质,培养毅力。音乐教学中学会合作、学会和谐,使学生更加热爱生活,提升生命质量。语文教学中学会做人的道理和办事的原则,使学生更加珍惜生命,追求生命的质量。历史教学中,通过人类发展史,树立积极的人生观、科学的世界观、正确的价值观,提升生命的质量。

其次、丰富学科渗透生命教育理论,增强生命安全教育意识。通过学科渗透生命教育过程,丰富保健知识、心理健康知识、环保知识、控烟知识、传染病知识、交通安全知识、防电知识、防火知识、防水知识、防雷知识、防震知识,掌握安全技能,增强生命意识、开发生命潜能、关注生命质量、实现生命价值。

再次、参与学科渗透生命教育实践,提高生命安全教育质量。通过垃圾分类处理方法、回收垃圾制作手工制作、清理白色垃圾、争做环保使者等实践活动,使学生学会生活、学会生存、学会合作。通过学科渗透生命教育的研究,培养爱护人类家园、保护生态环境,做到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和谐相处的有责任、有爱心的文明公民。

2.拓展学科渗透生命安全教育途径,增强生命安全意识

首先,班会课,认真贯彻生命安全教育。在学校校长是安全第一负责人、主管安全的领导是主要负责人、而班主任是班级学生管理的直接负责人。所以对学生的安全教育离不开班主任,班主任要加强安全教育的最佳时间应该是班会课。利用班会、有计划地对学生实施《中小学公共安全教育指导纲要》中的阶段目标,有效实施安全教育,不但能科学掌握安全知识,还能提高安全教育质量。

其次,团队课,养成积极心理品质。中国共青团是中国青年的先进组织,参加团课学习与活动,能够树立健康的信仰和伟大的志向,培养团结、向上、奉献的高尚品质和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使学生更加关注生命的质量。

再次,心理健康课,培养良好的心理品质。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学习、生活环境的复杂,增强了青少年的心理压力,再加上学生早熟不断引起教育界的困惑,所以学校教育必须认真实施心理健康教育。要做到有教师、有教案、有教研、有心理咨询室,还得建立心理健康档案。通过一系列的教育活动,维护学生的心理健康,学生的心理得以正常发展,心理困惑得到疏导,不良心理与行为得到矫治,学生对自我的认识不断提高,自立、自律、自学能力增强,个性得到健康发展,表现出良好的心理素质,能够适应学校、社会的要求,完善自我。

此外,利用信息技术课,加强网络安全教育。网络为我们提供了丰富的信息资源的同时,也面临网络安全威胁。如:个人隐私盗用、网络病毒、黑客攻击、不良文化传播等现象。所以信息技术课教学中要加强网络知识科普教育,树立正确的网络观,引导学生善用网络资源,学会如何分辨有害信息,增强网络安全道德意识。

3.丰富生命安全教育方式,增强安全教育针对性

3.1 丰富生命安全宣传方式。定期利用板报、手抄报、广播、国旗下演讲、示板、专栏、视频,宣传生命安全知识,使安全教育常规化、系列化、实效化,使学生足够引起重视。

3.2 定期开展安全教育活动。每学期组织一次法制安全讲座、控烟讲座、传染病预防讲座、饮食安全知识讲座课,还严密组织防震、防火疏散演练,增强生命安全预防意识,提高生命安全事故预防能力。

3.3 开展生命安全技能培训活动。每学年开展一次食物中毒应急技巧、公共卫生事故应急处理方法、自然灾害应急方法、校园暴力应急处理方法的培训,使学生掌握意外事故应急技巧,提高保护生命安全的能力。

生命教育的方法范文第5篇

[关键词]校园暴力 生命教育 生命意识 缺失

近年来,中小学的校园暴力愈来愈严重。笔者认为,在校园暴力的背后,是生命教育的缺失!对青少年进行生命教育,使其在人格上获得健全发展,养成尊重生命、爱护生命、敬畏生命的意识,让生命悲剧不再重演,已迫在眉睫。

一、校园暴力与生命教育的关系

(一)生命教育(life education)的含义

在对生命教育的内涵理解上,刘济良教授认为,生命教育就是“指导学生正确认识人的价值、人的生命、理解生活的真正意义;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培养学生对终极信仰的追求,养成学生的关爱情怀,使他们学会过现代文明生活”。也有学者从人本位和教育的最终目的出发,认为“教育的过程实质上是不断提高个体生命质量的过程”,“生命教育包括生命意识、生存能力和生命价值升华教育三个层次”。台湾教育界人士对生命教育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和细致的实施,他们认为,生命教育的内涵包括从肯定、珍惜个人自我生命价值,到他人、社会乃至自然、宇宙生命的互动与伦理关系等大生命的反省思考,并涉及生死尊严、信仰的探讨,范围颇广。上海也在颁布的《上海市中小学生命教育指导纲要(试行)》认为,生命教育是旨在帮助学生认识生命、珍惜生命、尊重生命、热爱生命,提高生存技能,提升生命质量的一种教育活动。

综合上述观点,我们认为,生命教育就是通过各种途径帮助学生认识自己的生命与尊重他人的生命,进而能珍惜人类所共同生存的环境,能主动地去思索生命的意义,找出自己存在的价值与定位,进一步将自己所学回馈社会,造福更多的生命,即:立足生命,发展生命,完善生命,提升生命质量与意义,实现生命全面、和谐、自由发展的教育。

(二)生命教育的缺失是校园暴力频发的重要原因

近些年来,以学生为施暴主体的校园暴力案件一直居高不下,低龄化趋势也日益明显。导致校园暴力的原因是多方面的,2004年4月《海峡都市报》等部门曾就“校园暴力状况”进行问卷调查,认为,“促使校园暴力事件产生的因素”有:家庭背景(23%)、传媒渲染(22%)、社会暴力文化的影响(22%)、学生自身(17%)、校风(13%)、个别教师辅导不当(3%)。由此可见,家庭、社会、学校教育中存在的问题,是造成校园暴力的最主要的因素。

孩子世界中的暴力倾向很大程度上是现实世界的投影,孩子缺乏应有的生命意识,归根结底是孩子所处的环境(家庭、学校、社会)缺乏生命意识的教育。生命意识,不仅包括生命知识,更重要的是对生命的体验、生命态度(对生命的珍爱与敬畏)、生命的尊严感和价值感。虽然素质教育、新课改都提出要把人当做一个全面发展的生命体看待,但由于长期以来对科学理性及科学实证主义盲目崇拜的惯性,当前的学校教育依然是片面强调教育的社会性、工具性,而恰恰忽视了教育的生命性。在一切以升学率、成绩为重的功利倾向驱使下,学校教育依然是“只见分数不见人”的“目中无人”的教育,教育、管理工作缺失人性、人情和个性。为应付升学考试的压力,个别老师甚至会对“问题孩子”采取不理睬、疏远或讽刺体罚等伤害的行为。这种反人性、反生命的教育将会极大地伤害孩子的自信和自尊,轻则导致他们厌学、自我放弃,重则会影响到他们的心理健康,使他们极易成为校园暴力的施暴者。

家庭环境和家长的教育方式也会直接影响到孩子的人格形成。有大量的事实和数据表明,父母离异、家庭生活的不和谐或家庭暴力、简单粗暴的家庭教育方式等很容易使孩子感到缺少尊重、关爱和安全感,从而形成“攻击性^格”。在家庭暴力发生较多的家庭中长大的孩子,实施暴力犯罪的可能性更大。他们往往采用暴力去解决问题,一方面释放压抑,获取一种心理上的平衡,另一方面还可借此在同学中树立“威信”。但现在家庭教育更多的问题则是对孩子的过分溺爱和放任,这表面上看是对孩子生命的珍视,而实质上却是对孩子生命的一种不负责任,使孩子在成长过程中无法形成是非以及价值的基本判断,以致唯我独尊、任性妄为。从而形成骄纵或暴力人格,或者社会适应性差,抗挫折能力低,遇到困难和挫折易走极端。

社会风气和媒体文化对学生暴力行为带来的影响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社会不良风气侵蚀青少年尤其是大众传媒过度宣扬暴力、凶杀,助长了校园暴力的滋生。据一些省、市未成年犯管教所反映,少年犯中有70%以上受到过不良文化的影响;暴力型和奸淫型少年犯中,90%以上看过凶杀、暴力、淫秽录像和黄色书刊。在暴力文化熏陶下的孩子,往往冷酷残忍,缺乏同情心和怜悯心。血腥暴力的背后实际上是对生命的漠视和掠杀。

此外,青少年的心理素质差、人格缺陷、心理压力过重、应对方式不良等,也可能导致他们通过暴力的方式来舒解压力。从上面的分析我们发现,我们的教育本身缺乏对生命的真正的尊重、珍视和关怀。因此,解决校园暴力需要从家庭、学校、社会各方面着手,从小对学生进行生命教育。

二、防范和减少校园暴力的生命教育措施

如何解决校园暴力问题,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一是内容上更多的是从道德、心理健康、法制的角度对学生进行教育,而忽略了生命教育;二是防范策略上缺乏具体的操作性分析。要从根本上防范和减少校园暴力,就必须从多个层面有效地开展生命教育。

(一)提高对校园暴力和生命教育的重视和理解

首先应该提高整个社会对此问题的重视和理解。生命教育至少可理解为两个层面,一是关于生命本质的教育,即让学生认识生命、敬畏生命、尊重生命、爱护生命、升华生命;二是教育过程的生命化,即教育要以人为本,做到人性化、人性化、个性化。为此,无论是家庭、学校还是社会,都需要转变教育价值观,改变“重智轻德”、反生命的社会现象,使教育能够真正以生命的发展为本真,在教育理念、教育内容、教育方法、教育过程以及教育结果等都要关注生命,通过教育引导人认识生命的意义、发现生命的价值、体验生命的多彩。

其次,要通过多种途径来提高整个社会对校园暴力与生命教育的认识,包括相关法规、政策、制度的制定与落实,各种媒介的宣传等,其中,学校教育的作用不可替代。教师在生命教育的实施工程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学生生命意识的强弱以及价值取向,更多的是在学校和教师的引导下形成的。教师对学生生命意识的影响,主要表现在教师自身生命意识表现出来的示范效应和对生命意识相关知识、态度和价值观的传授和引导。教师自身对生命理解,对生命教育资源的开发、利用以及教育方法等直接影响到生命教育的效果。因而,加强中小学生命教育师资的培训,配套激励教师开展生命教育的相关措施,成了生命教育实施的首要任务。

(二)加强生命教育的针对性

目前,国内一些省市已陆续开展生命教育,但效果不够理想,其原因是多方面的,笔者认为,加强生命教育的针对性,有利于防范和减少校园暴力,提高生命教育的实效。国内外的相关研究指出,13、14岁到17、18岁是校园暴力的重点年龄层。这一阶段的青少年学生正处于心理断乳期,随着第二性征的出现,他们的自我意识逐渐增强,言行举止趋同于成人,喜欢表现自己,渴望得到别人认同。当他们内心郁积的困惑或愤怒无法释放时,在感情的冲动下,就可能会通过暴力达到目的。这就要求生命教育无论从对象还是内容、方法上都要有针对性。

1,教育对象的针对性。在对全体学生进行普遍教育的基础上,要特别关注那些易冲动、易产生暴力与攻击行为的少数“问题孩子”及受欺侮者。教师要关心学生的情绪表现,注意发现学生的消极情绪和受拒斥现象,要积极寻找原因,而不应让受欺侮者忽略、忍耐或者自己解决遇到的问题。

2,内容的针对性。社会交往能力和自我调控能力是生命适应能力的重要体现,缺乏正确的社会交往能力的人,容易造成与同龄群体的隔离而产生社会交往能力障碍,严重时可能导致情绪失控而引发暴力与攻击。因此,应该着力培养中小学生的社会交往能力和驾驭自我、调控情绪的能力,帮助学生适应与处理人生几个重要的关系。

3,具体方法的针对性。针对校园暴力的生命教育方法有不少,笔者在实践中发现,这些方法行之有效:一是学校可以将一些符合生命关怀的、行之有效的方法概括成规章,要以规章的形式表明,教师在解决暴力问题时应该采取何种恰当的反应。二是针对学生的攻击性行为,教师应掌握一些辅导策略,如:了解学生在何种情境下最可能表现出攻击性行为,如何避免此种情境出现;尽可能强化他们的非攻击性行为,以培养积极的行为,抵制攻击性行为的发生。避免惩罚性行为,以爱的情感冲淡他们对他人的紧张、敌对情绪等等。三是通过建立同伴关系调节团体,帮助受害者。四是强化自我防范和自我保护,教育学生识别暴力的危险信号。向学生介绍一些反校园暴力的成功案例,使学生明白在受到暴力侵害时,哪些反应是有效的,提高学生的自我维权意识。

(三)实现生命教育的有效渗透

鉴于目前学生学习负担过重的现实情况和生命教育的特点,笔者不赞成将生命教育列为专门的课程,而主张通过教学渗透和适时的专题教育活动相结合的方式,充分发挥学科教学、专题教育、课外活动三大载体的作用,进行生命教育。这种渗透与融入不仅包括融入课程之中,也包括融入教育教学生活之中;不仅以内容的方式融入,也包括在方式方法上体现生命关怀。通过充分发挥各学科课程的功能来挖掘生命教育的内涵,并有机渗透在各门学科、各个环节、各个方面;突出重点,利用课内课外相结合等方式开展形式多样的专题教育;坚持以实践体验为主,以活动为载体,开展丰富多彩的生命教育活动。

(四)启动立体化生命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