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生命中的化学

生命中的化学

生命中的化学

生命中的化学范文第1篇

【摘 要】学生在成长的过程中,要通过家庭,社会,学校学习来认识生命的重要性,同时也要掌握一定的生存本领,从而在今后的人生中生活得更幸福,快乐。那么,我作为一名中学化学教师,在化学教学中对学生进行三生教育是我的职责和义务。让学生明白化学这门科学在人生中的重要作用,通过学习化学知识让自己的人生变得绚丽多彩。

关键词 化学教学;中学生;三部曲;三生教育;化学实验;化学与环境;化学与生活;化学与社会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学习化学,需要实验,但是并不代表学化学就是每堂课都是实验课,很多同事和一些学生家长认为,化学就是做实验,其实化学也渗透了人社会,生活,自然环境和谐发展的三生教育理念等知识。我们在实验教学的同时,也要注意化学与其他知识间的联系。那么在教学中如何将初中的化学知识渗透到学生的三生教育之中呢?

一、在化学实验中渗透三生教育

化学教学的第一堂课一般都是先演示几个实验来引起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随后要讲解实验中的一些注意事项,然后再介绍实验仪器的名称,性能。在教学中,我们自然会把学生的生命安全放在第一位,首先让学生明白生命的唯一性,独特性,脆弱性,重要性。其次让学生认识到化学实验中的趣味性,科学性,危险性。

同时也认识到化学知识来源于实验,有科学性,学习化学知识要严谨,来不得半点马虎,在完成实验的同时要注意生命安全。

二、在化学与环境中渗透三生教育

化学与我们的生存环境息息相关,化学的发展给人类带来了幸福,同时也会产生负面影响。如原材料的合成,肥料的生产,药物的合成给人们解决了衣食住行的问题,使我们的生活质量得到了大幅度的提高。是由于工业的发展,使得空气受到了严重的污染。

汽车工业的发展方便了我们的生活,同时产生的尾气也大大地污染了环境,让学生认识到事物的两面性。在这方面教学内容中,让学生知道产生这些有害物质的根源是化石燃料的大量使用,化石燃料的大量使用还使空气中二氧化碳含量增加,产生了温室效应使得全球气温上升,冰山融化,因此,教育学生不要随便乱烧垃圾。化学工业的发展除了污染空气,还会污染水源和土地,化学的发展虽然给环境造成一定的污染,但是我们化学有能力解决这方面的问题,激发学生思考,要解决上述污染问题,要从源头上解决能源问题,即开发新能源,也可以用化学反应将尾气转化为无害气体再排出。

水源的污染除了工业发展之外。还有农业,生活废水的排放和垃圾的随便丢弃。都使水资源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因此教育学生要保护水资源,具体做法是珍惜每一滴水,不要向水源中丢垃圾和倒废水。生活中的废水可以排到污水处理厂集中净化处理后再排放。

通过对环境方面的教学让学生知道,化学并不可怕,它是很有魅力的,化学给环境惹得祸,化学自己能解决。也启发学生遇到了问题要知道解决,学会生存。

三、在化学与生活中渗透三生教育

化学很神奇,能将生活中本身就存在的物质转变为不存在的物质,如,自然界本来没有塑料,但是通过化学就合成了各种塑料,而且塑料制品的使用范围很广。不过塑料废弃物会污染环境,也称为白色污染,这种污染的危害性最大,因为塑料不易腐烂,有些有毒,交给学生一些简单的辨别有毒塑料和无毒塑料的方法。告诉学生塑料制品的优缺点,在生活中少使用塑料袋。化学还会使一些物质美化,如,现在很多女学生都把头发尖烫卷了,这样他们觉得时尚美观,有些学生的头发为自然卷。他们又去把头发拉直了,无论烫还是拉,美发师都用了化学产品。这些产品都有一定的致癌性,我们在教学中也会渗透这些知识,让学生知道这样追求时尚和美观对健康的影响。现在的染色馒头,豆瓣酱中的苏丹红等都是美化物质的产品,各种化妆品,他们虽然让物质或者人变漂亮了,同时也使人向死亡多走了一小步。化学让人对生活充满诱惑,各类烧烤,油炸食品,烟熏食品,腌制食品让人越吃越想吃。但是这些食品中含有很多不同类型的致癌物,经常吃容易患食道癌,肠癌,胃癌等癌症,各种糕点中含有膨化剂,小孩食多了会早熟。向学生渗透这些相关的知识,也就是养让学生学会生活,那些东西该用,那些不该用,那些应该少用;那些食品该吃,那些不该吃,那些要少吃,从而提高生活质量。

四、在化学与社会中渗透三生教育

1.化学还与社会相联系,煤,石油,天然气等自然资源是人类利用的重要能源,学生已经知道了这类燃料对环境的影响,而且这类资源是不可再生资源,因此我们要合理开采自然资源,要保护好自然资源,另一方面要开发新能源。燃料的不完全燃烧还会浪费能源,产生更多的有毒气体,使环境遭到更大程度的污染,让学生知道燃料完全燃烧的重要性。

2.让学生了解一些药物或者是保健品中含的钙,铁,锌,硒等元素对人体健康的重要性,食物中各类维生素对人体健康的重要作用等。知道六大营养物质对人类生命活动的关系,做到合理膳食,改变过去偏食,挑食,没有好菜不吃饭的坏习惯。

3.从房屋的装修,向学生介绍甲醛,笨等有毒化学物质对人体的危害,从而引导培养学生在今后选择装饰材料中应该注意的一些基本问题。

4.从物质的酸性,碱性对人的生命活动和农作物生长的影响,人体是酸性就会多病,应该多食碱性食物,如白菜,柿子,黄瓜,胡萝卜,板栗,生菜等,少食甜食。不同的农作物应该在不同的土壤中生长,柑橘要在酸性土壤中生长,大豆要在碱性土壤中生长,不同的土壤给农作物施的肥料也不一样。让学生知道当好一位农民也不容易,一要有丰富的知识。因而有些农民一年收入不够吃,有些农民很富裕。

生命中的化学范文第2篇

论文摘要:教育的本质是促进人的发展,以人为本,而人类最珍贵的莫过于生命。生命教育是一种真正充满生命活力的人的教育,是引导人生走向美好和完美的教育。因此,作为一名一线工作的化学教师,如何把生命教育渗透到我们的日常化学课堂教学中去,如何不断地探索与完善生命教育的方式和途径,将是我们有待解决的问题。

高中化学学科的特点:一是对学生掌握知识的方式和过程要求高;二是实验性的科学探索过程多;三是阅读材料和思想素材都从人文方面引导学生。鉴于化学学科本身蕴含生命教育的素材十分丰富,因此在培养学生身心健康、珍爱生命及环保意识等方面具有直接的作用和显著的优势。高中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它作为一门基础科学课程,在新课程改革过程中时时刻刻关注生命科学的发展,及时更新教学内容,同时又与人文学科沟通、融合,顺应社会、学科、学生发展的需要,因此在化学课堂教学中进行生命教育较其他学科有着明显的优势,如何充分挖掘教材中所蕴含的人文教育素材、充分利用这些优势在化学课堂教学中实施生命教育,这是一个非常值得探索的问题。

一、化学课堂教学中实施生命教育的必要性

对教育的概念进行界定联系生命教育的概念界定提出生命教育的学者是美国的杰·唐纳·华特士,他出版的《生命教育》一书中明确提出了“教育并不只是训练能够谋得职业,或者从事知识上的追求,而是引导人们充分去体悟人生的意义;生命只是活着的一种历程,既然活着,就不妨活得好,让身、心、灵兼备的生命态度,成为未来教育的新元素。”上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实施了素质教育,倡导一切以人为本,尊重、关心、理解和信任每一个人。事实这在某种程度上来说也就是开展生命教育。生命教育的最终目的是:帮助学生认识生命、尊重生命、珍爱生命,促进学生主动、积极、健康地发展生命,提升生命质量,实现生命的意义和价值。生命教育是教育链条上一个不可缺失的环节。开展生命教育是教育的本质追求,是社会发展、学科发展、学生发展的需要,是时代对当代教育的呼唤。

二、化学课堂教学中实施生命教育的途径

1.树立生命教育的教学理念

21世纪是一个“知识经济”时代,人类社会的各个方面已经发生巨大的变化,同时引起人们诸多理念的变化。在素质教育贯彻落实的今天,我们新时代教师必须更新教育教学理念,在化学课堂教学过程中渗透生命教学教育理念,从而适应教育教学的发展。

2.挖掘化学课程丰富的生命教育资源

教师要充分认识化学学科在生命教育中的优势,在充分备课的基础上,潜心钻研,挖掘出教材中的生命教育素材,在教学中有机地渗透生命教育。

【教学案例1】:在讲授《配合物的应用》一课时,运用所学配合物的知识来解释日常生活中的一些实例,如重金属盐中毒时,为什么往往可以灌蛋清解毒?

这是因为重金属进入人体后,能与人体中的蛋白质形成配合物,导致蛋白质变性或替换酶的中心原子,使酶失去生物活性,蛋清中含有的蛋白质是自由蛋白质,结构相对松散,而人体中的蛋白质是结合态的,与重金属离子形成配合物要困难些,由蛋清代替人体中的蛋白质与重金属离子形成配合物可以解毒。

【教学案例2】:在讲授《弱电解质的电离平衡》时,运用所学电离平衡知识解释现象时,学生通过学习,对自身的了解、对生命的认识,可以从容应对。

健康人血液的ph在一定范围变化(7.351-7.45),这是因为在肺、血液中存在如下平衡,医学上称之为血液酸碱平衡。试解答下列问题:

(1)在健康的人体血浆中,c(hco3-)约为c(h2co3)的20倍。如果c(hco3-)/c(h2co3)<15时,立即发生酸中毒。此实例说明无机盐的重要生理功能之一是(b)。

a.调节细胞的渗透压b.调节细胞的ph值

c.细胞结构的重要成分d.维护细胞的正常形态

(2)不正常的呼吸可导致血液中酸碱不平衡,引起呼吸酸中毒或呼吸碱中毒。试解释太快而太深的过度呼吸会导致呼吸碱中毒,太慢而太浅的呼吸会导致呼吸酸中毒的原因。

(3)蚊虫、蚂蚁等昆虫叮咬人时常先人体血液内注入一种称为蚁酸(主要成分为hcooh)的有机物。hcooh是一种有机弱酸。写出hcooh在溶液中电离的方程式。

(4)当人受到蚁虫叮咬时,皮肤上常起小疙瘩,这是因为人体血液中酸碱平衡被破坏所致,若不看医生治疗,过一段时间小疙瘩也会自行痊愈——这是由于血液中又恢复了原先的酸碱平衡。试用平衡移动的原理解释上述事实。

通过在化学课堂教学中《化学平衡原理》知识的学习,学生能够自如地回答上述问题:太快而太深的呼吸使呼出co2的量增大,上述平衡体系向左移动,导致c(h+)减小,ph增大,引起呼吸碱中毒。由于血液中存在如下平衡h2co3、h++hco3- 当注入hcooh后上述平衡体系中c(h+)增大,平衡逆向移动,因为hcooh是弱电解质,h2co3电离出的h+抑制了hcooh的电离,故血液的ph变小后,由于h2co3 /hco3-相互调节平衡移动,过一段时间后小疙瘩自行痊愈。

3.尊重学生,构建富有生命活力的课堂

长期以来,我们的化学课堂教学往往忽视师生生命的成长。课堂成了机器生产的工厂车间,学生成了被动接受知识的容器,考试考什么,教师就教什么,学生就学什么。于是,课堂便演变成为学生苦读苦学的场所,为分数激烈竞争的战场,学生的主体地位和个性差异被严重忽视。这种课堂教学是不利于师生生命成长的,富有生命力的课堂才是师生共同生活、共同成长的精神乐园。在化学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关注学生在学习中的情感状态,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的意识,通过学生之间,学生与教师之间的积极交流,促进彼此之间情感的培养与发展。教师要善于选择教学材料,创设新颖的问题情境,激发学生质疑探究的欲望,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以及热爱化学,热爱生活。同时,学生作为一个活生生的生命个体,其情感的表达和认识是有差异性的,教师必须善于运用多种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在教学中教师要把自己对学生的热爱及情感与教学结合起来,要特别注意学生的情感体验、情感震撼,适时适度地发挥教师示范、熏陶、引导、提示、升华与启发的作用,尽量使学生在教师引导下不断塑造具有个性的、崇高的、独立的精神家园,使化学课堂成为生命教育的天堂。

【教学案例3】:生命分子中的氢键——没有氢键,就没有生命

生命体内许多大分子中存在氢键。氢键对维持生物大分子的空间构型和生理活性具有重要意义。例如,生物的遗传基因本质就是dna(脱氧核糖核酸)分子中的碱基顺序,而dna的双螺旋结构是由两条dna大分子的碱基通过氢键形成配对的。dna分子中的氢键在遗传信息的编码和复制等遗传机制中也扮演着相当重要的角色。所以说,没有氢键就没有生命。通过学习,学生对于生命就会更加珍惜。

总之,在新课程背景下,中学化学教师应该重新反思我们的教学,在化学教学中引导学生热爱生命,建立生命与自我、生命与自然、生命与社会的和谐关系,让学生学会关心自我、关心他人、关心自然、关心社会,理解生命的意义,提高生命的质量,并不断创造生命的价值。教师在化学课堂教学过程中应切实把握好生命教育的结合点和切入点,使两者相互促进,相得益彰,使化学课堂教学真正成为生命教育的重要渠道。

【参考文献】

[1]刘晓宇.《中学历史教学中关爱生命教育之初探》[j].教学与管理.2005,(11).

[2]麻洪友.《历史教学应着力渗透生命教育》[j].历史教学.2006,(03).

生命中的化学范文第3篇

随着社会的发展,食品安全问题、室内装修问题、生态环境恶化问题等对人们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构成的威胁和伤害屡见不鲜,人类自身漠视生命现象的问题比比皆是,自杀、暴力、犯罪等现象频繁发生。以上诸多现象,促使人们开始重视生命与教育的关系。化学作为一门基础学科,同时又兼具人文学科的特点,其与生命研究息息相关,与人类的生活密切相关。如何在化学教育中实现生命教育已成为一个必要而迫切的研究课题。

一、生命教育的内涵

生命教育理论最初由美国的詹姆斯·唐纳德·华特士(james donald walters)提出。他认为生命教育即追求生命“成熟”,成熟不仅指身体的,还指个人与自然、他人、社会建立和谐关系的能力,生命教育旨在实现个人的完善。英国把生命教育理解为一种全人教育,通过生命教育培养积极主动的公民,促进国家经济与政治上的进步,提升社会的文化、道德及社会风气。20世纪末,台湾为了解决日益严重的青少年问题,把生命教育确定为“从观察与分享对生、老、病、死之感受的过程中,体会生命的意义及存在的价值进而培养尊重和珍惜自己与他人生命的情愫。”其后逐步扩展到对生命价值、人生意义、人际关系,以及人与大自然的关系的讨论,以构建一个天人合一的和谐社会。

我国大陆的生命教育直到90年代末才开始受到关注,目前相关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人们对“生命教育”内涵的认识尚未达成一致。综观研究者们对生命教育所做的界定,可以分为以下几类:一是将“生命”定位为“教育的内容”,认为生命教育即有关生命的教育。二是将“生命”定位为“教育的目的”,认为生命教育是服务于生命个体的成长、融会于学校教育的全过程。三是将“生命”定位为“教育的主体或对象”,认为生命教育的内涵既是教育“生命”——教育青少年尊重生命,又是“生命”教育——具有生命意识的教育。四是将“生命”定位为“教育的基础”。五是认为“生命与教育”间是多重关系,“生命”可以同时是“教育的内容、目的、主体(对象),以及基础”。另有研究者认为,生命教育就是要尊重生命主体,为其创建生动活泼、充实丰富的环境和条件,以促进生命主体全面、和谐、主动、健康发展的教育。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生命教育主要是通过让学生认识生命,引发对生命的思考,意识到生命的珍贵,从而懂得尊重生命和爱护生命,并且通过与现实生活密切相关的教学内容,使学生得到亲身的体验,增强学生对生命的感悟。

二、在化学教育中实施生命教育的必要性

在化学教育中渗透生命教育,通过化学与生命的密切关系使化学成为进行生命教育的显性课程,利用化学与生命相关的丰富资源,可以让学生认识生命,提升对生命的理解,进而珍惜和爱护生命。

在化学教育中渗透生命教育,为学生提供了一个认识生命物质基础的科学视角,用科学的方法探究生命,让学生从了解物质的生命入手,引导他们思考生命的意义,从而提升他们对生命的情感,丰富他们的精神生命。

在化学教育中渗透生命教育,可以摆脱单纯德育的说教,与学生自身和日常生活相联系,从学生感兴趣的东西入手,在学习化学知识的同时思考与生命有关的问题,既对化学学习本身起到促进作用,又促进了学生的世界观的形成和发展,达到了双赢的目的。

从化学的角度阐述与生命有关的现象,不仅能让学生体会到生命的神奇与珍贵,而且能使学生懂得尊重生命,珍惜生命,以化学的知识和技能爱护生命,更健康地生活。

三、在化学教育中实施生命教育的路径

在化学教育中实施生命教育,就是将生命教育的基本内容融入到化学课程中,使生命教育成为日常化学教学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成为学生的日常学习行为。根据化学教学的特点,在化学教育中实施生命教育的途径主要有以下三种。

1.课堂渗透——化学知识学习过程的渗透

课堂教学是教学的最主要形式,通过化学课堂教学实施生命教育是在化学教育中实施生命教育的主要路径。教师在具体的授课过程中,可以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设计适合的课堂教学,把生命教育渗透到相关知识内容中,让学生在学习有关化学科学知识的同时,了解到化学与生命的关系,懂得欣赏和尊重生命,养成健康的行为习惯,并逐渐引导学生从爱惜自己的生命开始,扩展到关爱自然,关爱他人,关爱社会。

比如,在化学元素的教学中,通过适当的教学设计,让学生明白生命是由化学元素和化学物质组成的,引导学生联想到生命的起源可能是自然界的各种元素在一定条件下相互结合而形成的。在氨基酸的教学中,可以给学生介绍证明生命起源的经典实验——米勒实验,使学生明白在模拟原始自然条件下氨基酸形成的过程,从而使学生感受到生命的神奇,培养学生敬畏生命的态度,激发尊重生命的意识。

又如,在讲解能量时,可以提到生命的过程是新陈代谢的过程,从化学的视角看,人体内每一次生理活动的调节,都涉及成千上万次的化学反应,并伴随着能量的转换。如以人体体温的调节来说,“人体体温的调节”将人体视为一个热力学系统,人体从外部摄取的食物中储存能量,通过中枢神经调节皮层下血液的流速、皮肤、肌肉的收缩等生理、生化的过程来实现对体温的调节。由此展示生命过程的复杂和神奇,揭示了新陈代谢过程可以看做是一系列复杂的化学反应过程,这样就把化学与生命自然地联系起来,既能满足化学学科的教学要求,又能有针对性地进行生命教育。

2.活动渗透——通过研究性学习实践体验

化学学习中需要学生进行一定的探究,通过探究学习,学生能够更好地掌握所学内容。在实施生命教育的学习中,可以借助化学本身的探究活动,让学生体验生命。

转贴于

比如,可以从“化学与生命起源”、“化学与生命过程”、“化学与生命保护”三个方面引入主题,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搜集各自有关的材料、文献,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并设计相应的方案,通过设计可行的实验,并操作来完成各个小组的任务,并根据实验的结果来展开讨论,得出相应的结论。

教师在整个活动过程中,对学生的整个活动给予相应的指导,既要保证资料查阅的充足与准确性,又要保证实验设计的可行性,在学生遇到疑点或难点的时候,给予必要的指导,使得试验能够顺利地进行,引导学生根据实验结果进行讨论,得出合理的结论,在整个过程中,教师要不时地给学生展开生命的教育,让学生能够通过活动受到启发,引导学生在实验中深化,通过化学提高对生命规律的认识,提高学生对生命的认知、情感态度和行为。

3.主题渗透——社会热点问题的专题讨论渗透

让学生在社会生活或日常生活中获取信息,开展专题研究或主题讨论,从而使学生关注生活,关注社会,提升自己对生命的理解,形成一定的社会责任意识。

生命中的化学范文第4篇

一、 创设情境,增加课堂的趣味性。

我国著名的教育家孔子说过“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乐知者。”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求知的向导,是学习的动力。学生的学习兴趣越浓,学习的积极性就会越高,学习的知识也就越来越牢固。面对一些深奥或枯燥的知识,如果运用拟人化的手法,让学生们在学习中感受快乐,在快乐中不断学习。如《七大营养素的作用》的教学时,模拟2009年春节联欢晚会的火爆相声《新五官争功》,编写蛋白质、糖类等七大营养素的功劳并请七位学生自选一个角色进行相声表演,寓教于乐,在尽情的玩乐中学习知识,在浓浓的兴趣牵引下,极大激发了学生探究的欲望,挖掘学生的潜能,启发学生思维的发展。如:《植物体中物质的运输》的教学时,教师模拟导游,引领着水分子从植物的根植物的茎植物的叶,一路走来,领略了根、茎、叶中截然不同的风光,愉悦了学生的情操,让他们懂得生命的无处不在,学会珍惜并善待每一个生命。

二、采用平等的理念,打造民主、合作的课堂

生命需要在宽松和谐的氛围中沟通、体验才能快乐成长。而师生间平等、和谐的合作关系正是“快乐成长”的源泉。泰戈尔说:“不是锤的打击,而是水的载歌载舞,才使鹅卵石臻于完美的。”生命化理念下的“平等、和谐”,要求师生彼此敞开心扉,沟通吸纳,平等互动。

1、为学生创设民主、和谐的学习氛围

教师站到学生中间,与学生平等对话与交流,共同发展真诚和激情。德国教育家戈特福尔德·海纳特提出:’’“教师凡欲促进他的学生创新力,就必须在班级倡导一种合作、民主的教学氛围,这也有利于集体创新力的发挥”。因此,发展学生的综合能力,实现生命化的课堂,教师应先坚持民主教学,在课堂内营造一个民主、平等、信任的教学氛围,让学生说这个道那个,毫无顾忌地表达自己的想法与创意。如在教《化肥》一节时,要想合理施肥,尽量减少土壤的污染,学生们必须先记住农作物缺乏某种肥料时出现的症状,才能对症下药,而这些内容记起来又比较容易混淆,我动员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联想,运用形象记忆法。当农作物缺氮时,往往出现植株矮小,叶片发黄等症状,我们该如何记住这一特征呢?一位平时较调皮的学生突然喊出了“蛋黄”两个字,引起全班哄堂大笑,还有个别口快的同学马上批评:“你就想着吃!”笑过、说过之后,我给予这位调皮的学困生极高的评价:他能从缺氮时叶片发黄联想到“蛋黄”,无论从色彩上,还是从谐音上无不体现出这位同学极高的聪明才智及敏锐的反应能力,老师相信他在学习上一定能找到新的突破口!在以后的课堂中,我多次在适当的时候提及此事来反复表扬这位由于兴趣不浓而形成的学困生,并以他为榜样鞭策其他同学,这大大激发了他学习的兴趣,增强了他的自信,成绩也有了稳步的提升。

2、大胆放手,让学生自主

大胆放手,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学习,给学生充足的时间,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角,成为知识的主动探索者,并且经常告诉学生:“课堂是你们的,学习任务是你们的,老师是你们的引路人与助手。”如在《凸透镜成像规律》的教学中,我提供给每个学习小组相应的蜡烛、凸透镜、有刻度的光具座、光屏等器材,还帮他们测出每一枚凸透镜的焦距,让他们共同讨论、动手实验,完成表格。

在实验的过程中,学生会碰到许多的困难,比如:不知道移动蜡烛还是移动光屏才能更快地找到像;许多学生只要光屏上一出现像,不管是否已经是最清晰,就急忙记录数据,填写表格,此时,教师应不停地在教室里走动,及时给予指导,帮助有困难的小组找出一次清晰的像,填出一组数据,然后引导他们继续实验探究。最后把各组的探究成果展示、评比。让学生在平等中相互帮助,在竞争中相互切磋,在奉献中共同提高,在展示中张扬个性,在成长中学会自信、学会欣赏、学会激励,使每个学生的思想在感悟中不断升华,从而最终得到锻炼和发展。从这个角度来看,在交流和展示知识的背后是思想的交换、感情的交流、理性的升华,而所有这一切,无不彰示着“生命”的存在。

三、活用教材资源,促进课堂的生成。

生命中的化学范文第5篇

关键词: 生命化 留学生 本土学生 融合机制建设

教育是人类为了提高生命质量而进行的社会活动,生命化教育正是一项最能体现生命关怀的事业,因为“生命化”既是教育的逻辑起点,又是教育的终极追求,教育活动就是促使人成为“人”的活动。

美国学者杰・唐纳・华特士(WaterJ.Donald)于1968年首次提出“生命化”,他提倡:“学校教育不应该只是训练学生谋取职业或获取知识,还应该引导他们体验人生的意义,帮助他们做好准备,迎接人生的挑战。这一教育目标只能通过‘为了生命的教育’来实现。”[1]台湾国立大学动植物关系学院于1928年开设生命科学教育学科,开启了我国关注“生命化”的先河。并于1987年建立了生命科学研究部门,专注研究生命化。教育家叶澜于1997年在《教育研究》杂志上发表的《让课堂焕发生命活力――论中小学教学改革的深化》一文,将“生命化”传入中国大陆。同时,叶澜表示:“在一定意义上,教育是直面人的生命、通过人的生命、为了人的生命质量的提高而进行的社会活动,是以人为本的社会中最体现生命关怀的一种事业。”[2]《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于2010年首次把“生命化”纳入国民教育的重大主题。

留学生的管理不应是一种简单给予和被动接受,管理者不应仅仅是对留学生发号施令,甚至是把留学生作为一种对象去操纵、控制和灌输,而应营造一种氛围,使管理者和留学生双方在相互尊重和平等信任的状态下交流。衣俊卿曾指出:“个体的主体性和自我意识的生成走向自觉……是全部现代文化精神的基础和载体。”[3]这就是个人主体性在现代性进程中的凸显,是自觉、理性化人本和法治精神的体现,随之而来的便是自由主义、个人主义的张扬。本文所指的生命化,就是一种倡导关注生命完整性的教育理念,肯定留学生的自然生命价值,尊重留学生的精神生命追求,促进留学生的社会生命提升。本文从自然生命、精神生命和社会生命三方面探索留学生与本土学生融合的机制建设问题。

1.关怀自然生命,感悟生命魅力

自然生命是留学生存在的基础,管理者必然须以关怀自然生命的生长规律为前提。在传统的留学生管理机制中,管理者对留学生实施单独管理的政策。理论上,这是依据留学生的特点或要求进行针对性管理;事实上,这种管理机制将留学生与周边环境隔离,未能关怀留学生的身心健康,未能以平等民主的姿态呵护留学生的心灵成长,往往将留学生视为学习客体进行培养,弱化了留学生全面融入所处环境的权利,使留学生不能真正积极主动地投入学习,造成很多留学生喜欢学习,但缺乏学习热情。要关怀留学生的自然生命,就要考虑留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

管理者可以组织本土学生参与留学生的学习和日常生活,创造留学生与本土学生的交流,尤其是学习知识方面的融合。在这一点上,我校管理者的做法是成功的范例,即允许留学生选修与本土学生一样的课程。课程的选修必然促使留学生与本土学生的融合,留学生与本土学生通过共同选修的课程相识,通过共同选修课程上的接触有了初步了解,也为留学生和本土学生的进一步交流创造了良好机会。当然,管理者也可以安排留学生与本土学生“一对一结对子”。虽然这种做法有一定的强硬性和任务性,但是经验显示,建立在管理者匹配过的“一对一结对子”具有友谊的长久性。这不仅便于双方很快地进行相互交流与沟通,而且能让双方在互助的过程中取长补短,共同完成学习任务。从而,留学生能尽快完成跨文化适应过程,顺利融入校园生活,同时体会到交往带来的乐趣和成功的喜悦,能珍惜生命、感悟生命、热爱生命。

2.唤醒精神生命,提升生命价值

留学生的学习时间应该是一个整体,而不应该仅仅是局限在有限的课堂学习时间内――课堂学习基本上都是以理论学习为主导。管理者若能促进留学生充有效地利用课余时间,则必定能强化留学生的学习效果,提升留学生的精神生命质量,让留学生表现出健全、积极的人格,促进生命价值的提升。

管理者安排留学生与本土学生“一对一结对子”,这一方式以留学生与本土学生的知识学习为基础,但随着双方个人交流的增多,必然会延伸到日常生活交流等方面。这些交流必然会丰富留学生的精神生命。但管理者对于这种“一对一结对子”的交流要进行监督和疏导,因为毕竟留学生与本土学生之间存在必然的文化差异,很可能在双方的交流过程中产生不必要的误会。若管理者能在误会产生过程中予以及时疏导,误会消除后能加深双方进一步的了解,更能使双方友谊进一步升华。但若没有管理者的监督和疏导,那么这种误会可能会升级为留学生与本土学生之间不可调和的矛盾。

管理者若能安排一些社团活动,就能让留学生扩大交流空间,丰富课余生活。社团活动在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引导学生适应社会、促进学生成才就业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是新形势下有效凝聚学生、开展教育的重要组织动员方式[4]。正因为如此,管理者可以创建一些适合于留学生的社团,这不仅可以丰富留学生的学习生活,而且可以丰富整个校园的文化生活。比如,可以邀请不同领域的专家学者举行一些讲座,组织留学生参加汉语诗词朗诵比赛、汉字听写大赛等各类学习活动,组织留学生参加书画展览、文艺演出等各类文化活动,组织留学生参加球类联赛、运动会、马拉松等体育活动。

3.关注社会生命,激发生命潜能

个体的生命存在于社会关系之中,而非孤立存在,其发展离不开社会环境。留学生在与所处环境融合的过程中,必须遵循人与人之间所达成的社会规范。这就意味着,留学生与社会环境的融合是必然的,这能激发留学生的生命潜能,促进留学生社会生命的提升。管理者应该关注留学生的社会生命,针对留学生与本土学生的融合机制,应该不仅达到留学生在知识能力方面的提高,而且促使留学生获得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在与本土学生的友好相处工程中,学会遵守社会规范、学会尊重他人,从而形成积极健康的人生观、价值观。

管理者可以有意识地组织留学生访问一些知名企业、考察一些自然景观、参观历史遗迹,等等,让留学生在旅游文化资源中不知不觉地增进对所处环境的了解。在信息资源的了解过程中意识到所处环境的种种优势,在条条正能量信息的刺激下促进对所处环境的热爱,激发生命潜能的发挥。同时,依据不同的学校特点和条件,管理者可以考虑让留学生更多地融合社会:本土学生充当导游,带领留学生感受地地道道的本土文化;留学生充当义工,和本土学生一起为所处环境贡献一份力量;留学生与本土学生一起在可能的情况下勤工俭学,在能力提高的同时收获一定的物质回报。在这一点上,我校管理者的成功做法是,依托我校地处佘山风景区的优势,组织留学生与本土学生一起为前来佘山参观的游客免费服务:为游客指路、介绍、导游及提供一些必要的帮助,等等。在这种免费服务的过程中,留学生与本土学生的旅游及文化知识方面有了提高,与生活环境的融合方面有了加深,同时得到了社会生命的提升。

人类社会的历史就是通过不断发展与创新的文化不断提升人类的生存价值,从而不断提高社会的文明程度。人类生存价值的提升和社会文明程度的提高促使人类成为一种具有崇高境界的真正全面自由发展的主体。若管理者能够遵从留学生的生命发展规律,注重从自然生命、精神生命、社会生命的角度思考,安排留学生和本土学生的合理、有效融合,则必定能够最终实现留学生生命意义的提升,为育人之路打下坚实基础。

参考文献:

[1]郑晓江.生命困顿与生命教育[J].南昌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2(2):48.

[2]叶澜.“教育的生命基础”之内涵[J].山西教育,2004(6).

[3]衣俊卿.现代性的维度及其当代命运[J].中国社会科学,2004(4):13-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