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生命与责任

生命与责任

生命与责任

生命与责任范文第1篇

关键词:健康促进;生命教育;个人与社会责任

中图分类号:G807.0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7413(2016)01-0069-05

伴随医疗科技进步、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及寿命的延长,健康已成为普世性的价值追求。健康首要是对生命的探索、价值的尊重与呵护,实现生命价值、体现生命品质的新时代已来临。而现实社会中青少年表现出无聊厌烦、挫折承受低、抗诱惑力弱、迷失生命的目标与价值,身处“存在空虚”的行为表征,及不重权威、失去对人与对己的热情及关怀,服务他人、奉献社会等责任缺失现象普遍发生,诱发这种种道德困境的根源也是因意义感的丧失,生活没有意义,缺少方向感与确定性。生命教育融入是道德培育的重要环节,健康、生命和责任就成为了公民培育或全人教育的核心内涵。由此,要解决当今社会人文迷失、功利取向、价值混淆、责任缺失等道德脱离现象,唤起青年一代对健康的重视、生命的尊重、社会的认可将是教育研究的重要议题。

1健康促进

1.1健康是人类最重要的生命价值之一

随时代变迁,健康的概念已有疾病观趋向整体观,由生理层面走向多元健康概念。健康是生理、心理、社会、情绪、灵性和社会结构各层面的安适状态。随着人们对健康的重视与世界对健康这一社会问题的关注,自1986年11月加拿大渥太华第一届国际健康促进大会的召开,“健康促进”就成为公共卫生和社会发展的重要问题。健康促进是种趋近行为,以自我实现为导向,引导个人增进或维持健康,自我实现与满足肯定的态度,并显现个人积极主动建立新的行为模式(Pender,1982)。健康促进的目的在于建立个体与群体健康认知的观念,使其态度改变以致产生行为变化,达到生理、心理与社会完好的和谐状态。健康促进的行为包括运动休闲、适当营养、健康责任、压力处置、发展社会支持和自我实现等内涵。Pender的健康促进模式是研究健康促进行为最常使用的模式之一,健康促进行为的因素分为个人特质及经验(生理、心理和社会文化因素)、特殊的认知和影响(知觉利益与阻碍、自我效能、社会环境与人际支持)、行为结果(行为计划与承诺、竞争性需求和爱好、健康促进行为)。青少年健康促进有两次重要转向:由早期疾病治疗的辅助手段向提倡积极健康的生活方式,由制定健康公共政策的理论探索转向推行行动计划的实施。国外青少年体育健康促进的成功范例有:“总统挑战杯”“动起来”、“5-2-1-0计划”、健康公民计划、体育振兴基本计划、体育创新计划、健康改造计划、“塑造全新的你”“运动是良药”、欧洲健康促进学校网络计划以及“传递的足球”等。这些优秀的体育健康促进行动计划具有非政府组织积极参与、促进对象全面覆盖和区域发展不平衡等特点。我国青少年体育健康促进的推广政策主要有《学校体育工作条例(1990)》《中华人民共和国体育法(1995)》《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青少年体育增强青少年体质的意见(2007)》《全国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工作规划纲要(2005—2010)》、《全民健身条例(2009)》等[1]。健康促进的策略有健康促进学校的实施与推广、身体干预、心理调试和营养膳食的多维发展格局,学校、家庭、社区的联动发展策略及建立与完善现代信息技术的监测、评价、管理等多维监管机制等(汪晓赞,2014)。健康促进是一种社会教育[2],需通过学校体育的重视、家庭体育的普及和社区体育的广泛参与,不断落实体育的生活化,成为每个人生活方式的内容才得以实现。

1.2健康促进与学校体育的关系

健康促进干预是指通过有计划、有组织地开展一系列活动,创造有利于健康的环境,以此改变人们的行为与生活方式,降低健康风险因素水平,预防疾病,促进健康,提高生活质量。[3]这与以人体活动为手段,增进人们健康,提高生活质量的体育之本质形同一体。并且健康促进的目标是改变人的日常行为方式,形成健康促进行为(合理营养、规律运动、戒烟限酒、心情舒畅),其中运动是健康促进最直接有效且简便的实现方式,体育生活方式的养成即是健康促进的最佳路径。学校体育是健康促进实施的重要领域,是健康促进干预的有效手段。学校体育的重要作用就是通过各种学校体育文化活动,改善学校的体育物质与健康教育环境,增强个人健康技能,培养健康行为方式与习惯。所以健康促进又是学校体育发展的最重要目标之一。

2生命教育

2.1生命教育内涵及研究梳理

生命意义感是个人对自己生命意义与目的的知觉与感受程度[4],是个体在生活中以积极正向的人生态度与行为表现,以负责的态度自我超越,不断对生命意义的探索并肯定自我的价值,进而完成人生的责任,而让个体感受其存在的意义。因立意不同,研究者对生命意义感的定义各异,基本归纳为:生命意义感是能够给予个体存在有方向感和价值感的目标,藉此目标的实现过程让个体可以获得成为一个有价值的人的认同感[5](Crumbaugh,1973)、是个人存在的理由[6]、是生命的目标与存在价值[7]、是个体存在应尽的责任[8]。生命意义的内涵有生命热忱、生活目标、自主感、困境省思、未来期待(郑宛君,2011)。生命意义感具主观性和独特性,因人、因时、因地而随时改变,年龄、身份、宗教、健康状况都会使之转变。促进生命意义感最重要手段之一,即是生命教育。生命教育(Lifeeducation)的概念于1974年始见于澳洲,是为了要解决当地青少年严重的嗑药问题而拟定的教育与研究计划,生命教育中心已经隶属于联合国,是一个国际性的机构。生命教育的意义在于除感受自我存在的意义外,还要感受别人存在的价值以及万事万物应有的价值。并协助青少年建立正确的人生观,追求生命的理想,择善固执和具备世界公民的素养。生命教育的内涵在于深化人生观、内化价值观、知情意行整合、发展多元智慧与潜能、生死智慧与尊严,涵盖人与己、与他、与环境、与宇宙四个向度。目前生命教育的研究大致归纳为:1)生命教育的概念、目的、内涵、课程设计、教学方法、教学评量的研究;2)各宗教生命教育的研究,宗教是人类最早的生命教育系统,是经由信仰来教导人们认识生命与体验生命。如佛教以佛性或真心引导人内在觉性的启发,如陈木子(2001)[9]从佛教基本教理、佛教生活规范及佛教修行分析佛教生命教育。道教依知与行之配合有人生目标来达成生命的自我实现、与道合一;基督教则是以身心灵达到天人之际的境界;3)生命教育的成效研究,如对生命意义感、自我概念、人际、生活压力、生活适应、忧郁、依附关系的影响。生命意义明确的人,自我接受、幸福感、情绪稳定性、自信心及自我控制较佳。

2.2体育教学生命价值的复归

体育与健康课程与生命延续有关,生命教育与健康教育内涵有重叠部分。生命教育是从爱惜自己的生命到尊重他人的生命、从提高挫折承受力到运用技巧因应环境、从了解生命的意义到充分的白我实现;从使个体成为身心健康的人做起,进而推己及人,肯定、爱惜并尊重他人。学校体育是以人的生命为对象的,旨在提升人的生命活力和生命质量的教育活动[10],生命教育的主体性、互动性和体验性与体育与健康课程目标“身心健康、品德培养、全人教育”不谋而合。人是自然生命、社会生命和精神生命三重生命具体而完整的存在,体育教学是生命教育的内在需求。人们对强筋骨、益体肤、延生命等身体发展的自然生命的需求是体育教学的直接目的;体育教学又为人们提供社会生活的行为期望与规范,在人的社会化过程中教化与修养品格,直接或间接关系着人的社会化进程,是人社会生命的需要;体育教学中提倡尊重、努力、合作等精神品质,又是人精神生命的需求。体育教学是生命提升的路径,体育教学作为一种身心融合发展的教育活动,既是对自身进行改造,使其形态结构与生理机能统一,又是对学生心理健康的关照。其目的是促进个体生命的可持续与协调发展。体育是滋生智慧,孕育精神、人格,提升生命意义和价值,生命发展的有价值的资源。[11]现代全人教育理念和“以人为本”的人文体育发展观,使体育教学向引导学生生命发展的完整性维度转变。倡导生命化体育教学,以生命教育为核心概念体育课程的新设,除了可以活化体育与健康课程的学习内容,对解决体育的异化和工具性体育等问题大有帮助,是体育教育对个体生命完整性的弘扬和敬畏。冉学东(2012)也强调生命教育是新时期学校体育改革的热点问题,要以自然生命作为学校体育的逻辑起点;以精神生命作为学校体育的价值追求;以社会生命作为学校体育的意义追求[12]。

3责任培养

责任是应尽的义务和应承担的过失。责任是一个人对自我、对群体和社会应尽义务的自觉状态,是社会成员自觉承担社会要求和任务的选择。是公民教育和品德培育的重要内涵。品德教育是人内在品质和行为规范的形塑或矫正,因其内容空乏性和教育实践的宽泛性,一直是教学实践的难点。

3.1道德脱离:为体育教学发展品德教育的课程模式,赋予更扎实的学理基础

道德脱离指学生或运动员在体育课或运动竞赛中所产生的非道德行为。如目无师长,团结意识不强,意志品质薄弱。Boardly&Kavussanu(2009b)[13]则进一步将运动道德脱离定义为“个体在运动情境中,藉由改变认知的方式,为非道德行为辩护的心理机制”。Bandura(1999)具体描述了道德脱离的8项类别。1)道德辩护:改变自己的认知,将不当行为视为众人可接受的,甚至视为达成重要目标的合理手段。2)委婉标签:以不具有伤害性的言语来修饰自己的不当行为。例如,只是发泄情绪而已。3)利己比较:将不当行为与更严重的行为比较,使其看似相较轻微。4)责任转移:认为不当行为是他人或社会压力所驱使的。5)责任分散,将不当行为的责任分散给团队中的众人。例如,大家都这么做,我只是其中之一而已。6)后果忽视或扭曲:缩小不当行为所造成的负面后果。7)去人性化:将不当行为归因于对方的非人性。例如,如是为对付对手的粗暴行为。8)责备归因,认为自己的不当行为是起因于对方先前的不当行为。例如,这是为了报复对方之前的侵略行为。学生在体育课中表现故意违规、干扰他人、不尊重他人练习的权利、难以合作、不尊重师长等道德脱离情形,会影响其在日常生活中社会行为表现。这也为通过体育课现实活动的体验,感知、改变及产生品德行为提出可视化的途径。品格教育的教学策略有实践、体验和省思,品德即生活,做中学是品格教育的有效途径。美国波士顿大学的伦理与品格促进中心,提出品格教育的六E:1)榜样(example)要以身作则,身教、言教。福禄贝尔提到“教育无它,唯爱与榜样”。2)解释(explanation)认识良善,与学生真诚对话,解释疑惑及启发道德认知。3)勤勉(exhortation)品格教育可发挥规劝与引导功效,从情感上激励学生良善动机和道德勇气。4)环境(environment)强调环境教育的重要,教师要营造尊重与合作的学习环境。5)体验(experience)做中学是品格教育的有效途径,在亲身体验或与别人交流中道德成长。6)追求卓越(expectationofexcel-lence):道德不是媚俗或外塑的行为,而是不断自我提升的历程,品格上设定标准,让学生知善、爱善、行善并止于至善。这些方法为品德教育的实践提供有效手段,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责任意识、合作行为和道德反省。而体育教学既有良好师德和体育明星等榜样的力量,又能通过意识谈话,师生共情倾听,解释良知。并且以身体活动参与为主要方式,以营造互尊、努力与合作教学情景为前提,体育课程成为品德教育成长的肥沃土壤。

3.2个人与社会责任模式(TPSR):品德教育在体育教学中的显性化

责任是建立在道德情感基础上的,是通过交往与合作实现的。美国伊利诺大学教授DonHellison在1995年发展出个人与社会责任教学模式(TPSR),提供学生一个渐进式学习目标,在实际活动参与中协助学生学习责任,藉由自我决定责任改变行为,增加责任的培养。Hellison认为人都有或多或少基本的责任,程度高低主要取决于个人成长背景和教育环境。该模式将责任的发展分为五个层级:尊重、努力与合作、自我导向、关怀与帮助他人、迁移。其中尊重和努力为起始阶段,是为建立积极的学习环境,属于基本性责任;自我导向和帮助他人为进阶阶段,是为实现和扩展自我成功的学习经验;迁移是高级阶段,是学习经验的迁移和应用,将责任表现到现实生活中。目前对该模式的研究尚处于推动阶段,主要集中于课程模式的介入过程与成效研究。大多研究结果认为TPSR教学模式具有实际效能和正面效果,能营造积极正向的学习环境[14],减少偏差行为[15],且获得更多的责任行为[16](DeBusk&Hellison,1989)。在研究方法上多采用访谈、观察、田野、个案研究等质性研究,从学生课堂、日常生活行为表现来评估学生的责任成长情况。自Li(2008)、Watson等人发展PSRQ问卷,为检验TPSR教学效果提供量化工具,从而使研究深度大大增加。该模式在体育活动中融入责任内涵,经过行动体验将责任认知内化,然后迁移至生活中表现出责任。较契合Kolb(1984)的体验学习理论,符合由体验、反应、归纳及应用与实施循环的学习圈模式。

4健康促进、生命教育与责任培育三者关系的梳理

缺乏生命意义感会造成“存在的空虚”,生命意义来源受到社会期望、传统观念、宗教与生活经验的影响。与生命意义感关系密切[17],当愈虔诚,生命意义得分越高(Burbank,P.M.1992)。此外,生命意义感也可以从日常生活中去发掘和达成,其中健康促进(饮食、习惯、休闲)作为生活方式行为与生命意义间的关系不容小觑,是从普遍性的生活细节处处为生命负责,研究证实,自觉健康状况与生命意义有正相关[18],健康状况越好,生命意义越佳[19]。因此,健康促进可提升青少年生命意义感,反之,生命意义感较强者会愈加关注自我、重视健康和发展自我。虽然生命意义具个人化与独特性,但意义是来自于个体所处的文化所提供的价值及信念,而后再经由个人的经验及选择而产生。因而,影响着人的决定与行动。即生命意义感影响着人的现实生活行为。生命意义感能预测利社会行为,生命意义感较强者,会表现更多的利社会行为(黄文玲,2006)。叶怡欣在当生命遇见融合:幼儿园实施人与社会向度生命教育之行动研究中发现,人与社会向度生命教育课程融入对幼儿人际互动有正向影响。[20]生命教育可提升学生尊重与关怀能力,能够认识与肯定自我,容忍、接纳与尊重、关怀他人[21]。三者是互通相长的关系。健康是人类最重要的生命价值之一,重视健康能促进生命意义,尊重生命亦能增进健康,健康和生命意义的提升引发个体表现对自我及社会的责任行为。1)目标统一:健康促进是以自我实现为导向,促使个体为维护或增进健康所采取行动;生命教育的目标在于正确处理人与自己、与他人、与环境、与宇宙间的关系,认识自我,充实社会技能、认识生存环境、尊重生命,最高目标是自我实现,即珍爱生命、发展生涯与自我实现;责任培养第三层级为自我导向,为己负责;第四层级为尊重与关怀,其最终目标也是追求个体价值的存在。三者在发展目标上保持一致性,以实现自我生命价值为宗旨。2)内涵相通:生命态度内涵包括生命发展、成长、自由选择、责任、宽恕、爱与关怀、生活经验等认知与感受;健康促进则是对饮食、睡眠、运动休闲、压力等日常生活的管理与负责,对自我身心的关照;个人与社会责任的发展有尊重、努力与合作、自我导向、关怀与帮助、迁移五个阶段。三者共通的内涵为对健康的重视、生命的尊重、社会的认可。3)教育策略一致:品格教育的教学策略有实践、体验和省思;健康促进为体验、改变与行动;责任教育是融入、自省、迁移。三者都需要在生活实践中完成,以感受、体验方式认识价值,改变行为。

5结论

生命与责任范文第2篇

关键词:大学生;生命;责任;风险;价值

近年来,“夺命自拍”、跳楼自尽、坐车被禁……无不警示牙塔里面大学生的安全素质亟待提升,树立正确的生命观、安全观已成为大学生基础文明素质的基本要求,培养大学生的责任意识和命运共同体是大学生基础文明素质教育的基本内容。

一、大学生的责任应然

人不是动物,人不是工具,人之所以是人,因为人在社会实践中承担了责任。马克思认为:“作为确定的人,现实的人,你就有规定,就有使命,就有任务。”大学是人生的重要阶段,大学生是整个社会最富有朝气、最具积极性和创造性的群体,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大学生的健康成长和全面成才是家庭、学校、社会的共同期盼。大学生更要学会担当,时刻准备着祖国和人民的召唤,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生命不息、奋斗不止。

梁启超曾在1900年2月的《清议报》中指出:“人生于天地间各有责任”,“自放弃责任,则是自放弃其所以为人之具也……一国之人各放弃其责任,则国必亡。”所以,党的十报告指出“全面提高公民道德素质。这是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基本任务。要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教育,弘扬中华传统美德,弘扬时代新风。推进公民道德建设工程,弘扬真善美、贬斥假恶丑,引导人们自觉履行法定义务、社会责任、家庭责任,营造劳动光荣、创造伟大的社会氛围,培育知荣辱、讲正气、作奉献、促和谐的良好风尚。”

那么什么是责任?在《现代汉语词典》中,责任有两层涵义:一为“份内应做的事”;二为“没有做好份内应做的事,因而应当承担的过失”[1]。从责任的类型看,对当代青年而言,有对自我的责任、对家庭的责任、对他人的责任、对集体的责任、对国家、社会的责任以及对人类的责任。青年大学生之所以是早晨八九点钟的太阳,就要挑起祖国未来的责任,对民族的未来负责,未来就是当代大学生的命运共同体。

但纵观当前的校园和社会,不少青年学生已经没有了生命的幸福感、责任的自豪感和集体的归属感。有的人表现为“鱼”与“熊掌”兼得而累,要富裕、要权力、要学历、还要美丽和帅气!有的表现为莫名其妙的烦:不缺吃的,缺胃口;不缺亲人,却缺心上人;穿则时尚,带则名表,视力等健康却日落西山!还有的表现为冷漠:如有的大学生知道吸烟有害健康,却吸就吸了;甚至还有学生,明明知法伤人性命犯罪,杀人会处死刑,却犯就犯了,死就死了!

这种消极情绪的产生,是基础文明素质教育的缺失,是青年大学生生命观的缺位,是风险社会转型的疼痛。

二、大学生应对的风险

有责任,必有风险。伴随着科技进步和经济全球化,人类已经悄然进入风险社会。校园风险已经取代校园危险成为安全的对立面,过去的大学生是“我饿”,现在的大学生是“我怕”,即使在过去号称为象牙塔的校园,安全也已经发展成为首要的需求和基本的价值观。就是在把安全工作始终放在第一位的各类高校,还是防不胜防,伤害、溺水、跳楼、车祸等恶性事故时有发生。

在社会也是一样,出现了“现代性”、“文明性”自杀:吃动物有激素,吃植物有毒素,喝饮料有色素,能吃不能吃一概都没数!还有扶不起的老人,熟悉的陌生人,广东佛山一名少女在铁路旁的玫瑰花田自拍,因太靠近铁轨被火车撞亡而“夺命自拍”……对当前大学生来说,风险来源非常多,有自身的,有心理的,有社会的,有不可预测的。

风险不可怕,怕的是没准备。党的十报告指出:“面对人民的信任和重托,面对新的历史条件和考验,全党必须增强忧患意识,谦虚谨慎,戒骄戒躁,始终保持清醒头脑”,在新形势下“精神懈怠危险、能力不足危险、脱离群众危险、消极腐败危险更加尖锐地摆在全党面前。”只要我们树立风险意识,强化风险思维,培养风险能力,那风险就是鞭策、就是动力,促成青年大学生从“斗争之学”走向“和谐之学”,从“知识论”走向“生命论”。

知识就是力量,在当下,特别对大学生来说,不完全对,有知识而没有抗风险能力的“学者”,还是“贫困的哲学”,培养大学生的基础文明素质,就是要培养大学生学会生存、且能够更好生存和发展。2010年3月29日,教育部长袁贵仁在第十五个“全国中小学安全教育日”发表讲话中指出:生命不保,何谈教育,这是我们应当必须共同遵循的教育准则。一个没有安全保障的学校,绝对是一所不合格的学校,一个不具备安全意识的老师,绝对是一个不称职的老师[2]。由此类推,一个没有安全意识的大学生,绝对不是一个合格的大学生。

三、大学生要有正确的生命观

人活着,到底为了什么?“难道我死了还不行吗?”这是大多数跳楼者、杀人者作出常人不可理解的行动之前的最后思考。不用说,这种思想是极其错误的,是大学教育的悲哀,是父母养育的失败。

生命价值论告诉我们,一个人,除了身体生命,即我们讲的肉体,还有政治生命、社会生命、文化生命、精神生命、智慧生命等多个维度,从这个意义上说,人是动物的说法不科学,动物死了,影响不大,人死了,地球确实依旧照样转,但能一了百了吗?父母怎么办?身边的人怎么办?更重要的,家庭责任、社会责任谁来承担?要知道,人,特别是大学生,要承担学生、子女、同学、朋友、社会人、未来社会的建设者等多种角色。革命尚未成功,青春怎能放弃?

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有些人为什么放弃,就在于其生命观的偏失。当今,有些人片面理解了“知识就是力量”,他们上学追求知识,不是为了发展自我的生命,而是把知识当作工具,用知识去征服自然,甚至征服他人,在疯狂的占有中,迷失了自我,结果把自己也变成了工具,成为金钱的奴隶、他人的奴隶,从而失去了生命的价值。所以说醉生梦死的生命观,自私自利的生命观要不得。

四、大学生要珍惜生命的价值

美国前总统富兰克林在其《自传》中引用奥斯特洛夫斯基的《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的名句说:“人最宝贵的是生命。生命属于我们只有一次。一个人的一生应当这样度过:当他回首往事的时候,他不会因为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会因为碌碌无为而羞耻。这样,在临死的时候,他就能够说:‘我的整个生命和全部精力,都献给了世界上最壮丽的事业――为人类的解放而斗争。’”

作为青年大学生,面对挫折,面对风险,要学会风险生存,充分认识当前社会风险的存在及其本质,树立风险理念,不断培养健康的体魄和良好的心态,积极学习安全知识、掌握安全技能。要促进风险发展,主动突破风险社会发展的困境,大胆创新,勇于迎接现实生活中的困难和挑战,化劣势为优势,促进自我实现。

作为教育工作者,对青年大学生不能“恨铁不成钢”,恨不会产生真善美,有生命的地方,不怕没柴烧,教育也要包容。其次,安全教育不是阻止“不出事”,更不是忙于“救火”,而是要不断提高学生的安全素质,训练学生的安全技能,培养学生的风险思维,这才是安全基础文明素质教育的真谛。在中小学阶段,应试教育更是要不得。学会生存是人才成长中不可或缺的阶段。

最后,人的社会属性和社会责任告诉我们,在日常生活中,要学会聆听、学会对话,所有问题,纠结就是心结,自闭就是自杀。“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南西北风。”真诚的交流,就没有过不去的坎。生命在敞开心扉中春暖花开。

珍惜生命,担当责任,是当代青年大学生应具备的基层文明素质,是义不容辞的使命,一定要“担当起党和人民赋予的历史重任,在激扬青春、开拓人生、奉献社会的进程中书写无愧于时代的壮丽篇章![3]”

参考文献:

[1] 现代汉语词典.商务印书馆2002年增补版[M].1574

[2] 袁贵仁.加强疏散演练 确保学生平安[N].中国教育报,2010-03-30:1

生命与责任范文第3篇

责任,能升华生命,呵护生命。生命与责任的关系,犹如鱼与水的关系,两者是不可分开的。可以说,责任是生命的依托,如果丧失了责任感,生命就会成为枯枝败叶,没有一点鲜活的生气和价值。其实,人从母体中哇哇坠地开始,就有了责任,童年时代的责任是健康成长,学生时代的责任是学习,工作后的责任便是对职业岗位负责。人,作为生命体的存在,一生中有很多责任,抚育后代是责任,敬老养老是责任,遵守社会公德是责任,不同的职业岗位,具有不同的责任标准和责任要求范围。职务越高,肩负的责任也会更大。一个人最崇高的责任是从自己的一言一行做起,对最广大人民负责。

有责任,不等于说就尽到了责任。职务的本质是责任,岗位的本质也是责任。有职务和岗位的责任使命,而不能尽职尽责者,就叫失职失责。不少事故、灾祸、悲剧的产生,并非天灾,而是人祸。人祸往往是因人的责任感的丧失而引发的。

近来,责任事故频发的一系列悲剧,十分令人震惊和忧虑。责任事故,顾名思义,都与人的责任意识、责任行为有关。凡与人为因素有关,凡丧失了责任而导致的一切事故,都属于责任事故的范围。工作粗心大意、得过且过、害怕艰苦、不爱学习、专业生疏,业务不熟、工作不深不细等行为和作风,其实都是没有责任感的表现。责任感来自于高尚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来自于崇高的使命感和无私奉献精神,来自于对最广大人民群众深深地爱。

有了责任感,就有了干好工作的紧迫感和认真细心的工作态度;就能自觉地用工作的高标准严格要求自己;就不会作表面文章;就会科学、务实、深入地对待每一道工作环节;就会随时牢记以人为本的原则,把关爱生命放在十分重要的地位;就会勤奋地深钻苦学专业知识和技术,全面掌握干好本职工作的本领。

生命与责任范文第4篇

关键词: 高职院校责任教育 责任品质 优化内容

高等教育的首要目标是培养高素质的毕业生与负责任的公民。高职院校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必然要加强对学生的责任教育,以提升学生的全面素质,使学生负责任地生活。而高职院校应该对高职学生进行哪些责任教育呢?高职学生应该具备哪些责任品质呢?

一、生命责任教育

生命是神圣的,至高无上的。2008年5月的汶川大地震,见证了它的神奇与伟大,而生命的伟大值得我们为之付出、为之努力、为之负责。生命责任教育有三个层次:

1.生命认识的教育。生命责任教育首先要了解和认识生命本身,认识生命的意义和价值。生命的意义在于为理想而活,不是简单地为生存而活。生命是一种责任,生命的价值在于奉献,在于负责,承担和履行这种责任的过程,就是生命价值实现的过程。生命是一切的基础,而健康又是生命的基础。生命的健康包括身体的健康和心理的健康。而健康的身心源自健康的生活方式和积极的心态,来自意志的坚强,来自对人生坚定理想的支撑和追求。

2.生命责任的教育。如前所述,生命健康是一切的基础。一方面,学校生命责任的教育要教育学生珍惜自己的生命,善待自己的生命,培养学生的自爱之心,对生命的“敬畏”之念,对自我的生命负责。《孝经・开宗明义章》:“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珍惜自己的生命既是对自己负责,又是对父母负责,是对家庭的负责。对自己的生命负责就要消除不健康的生活方式,有节奏、有规律地生活,有健康地饮食,不抽烟、不酗酒;合理安排时间,不沉迷网络游戏,有充足的睡眠;有适量的运动,科学的减压方法,和谐的人际关系和坚定的理想与人生目标。另一方面,学校生命责任的教育要教育学生尊重他人的生命,关爱他人的生命,对他人的生命负责。一个珍爱生命的人,会对自己的生命负责,也会对他人的生命负责,由关爱自己到关爱家人、朋友及所有人,进而关爱自然,自觉地履行对他人、集体、社会的责任。

3.生命规划的教育。高职学生大多缺乏自信心,没有自己的人生目标和理想,不好好学习,虚度光阴。学校的生命责任教育就要使学生明白生命的意义在于为理想而活,碌碌无为、虚度光阴是对生命的不负责任。人的生命只有一次,“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作为青年人的高职学生正处在求知欲最旺盛的时期,要科学合理地规划自己的人生轨迹,有目标引领,有理想信念支撑,不虚度光阴,不浪费生命,发挥生命的价值,让这朵生命之花开得更加鲜艳,这是对生命的负责。

二、诚信责任教育

诚实守信是立人之本,是人与人交往的基本准则,也是市场交易的基本原则。我们建设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既是法制经济,更是信用经济,是道德经济。一个充满诚信的社会,其人际交往是和谐的,经济交易是安全与高效的,社会发展是健康有序的。高职学生是将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的重要力量,其诚信品格的确立直接关系到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和我国和谐社会的有序构建,而目前高职学生普遍存在的不诚信行为和现象令人担忧。因此,高职院校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和社会主义荣辱观为指导来教育、引导高职学生树立诚信的做人品格,广泛营造诚信的校园氛围,开展诚信实践活动,加强诚信责任教育。

1.树立诚信道德模范,发挥道德模范的表率作用。每年我院都举行一次师德模范评选活动,教师的诚信为人和学术诚信是师德模范评选的重要内容。通过加强师德师风建设,以诚信立教,发挥学校教职员工言传身教的率先垂范作用。同时更多开展学生诚信道德模范评选和宣传活动。我在讲授构建高职和谐校园专题时,以如何建设诚信校园为例组织学生开展讨论,学生建议学院多利用校内宣传网络,通过校内广播、宣传栏、校报等途径宣传和表扬诚信的同学,树立学生自己的诚信道德模范,拉近学生间的心理距离,易于学生接受与学习。

2.加强诚信监督,尤其发挥学生相互监督的作用。以前对学生诚信品德的评价主要是由教师主观评价,其随意性较大,缺少学生主体的积极参与,缺乏全面、真实、客观的了解,也就缺乏客观性和公正性。学生们天天在一起学习、生活,他们彼此之间是最了解对方的,因而高职院校应充分发挥学生的监督主体作用,从学生上课出勤、作业完成、考试、就业求职履历材料制作、助学贫困证明材料提供等基本行为入手,广泛听取学生的意见,同时加强与家庭、社会的联系,收集各方面信息,对学生的诚信情况进行全面、客观的了解,加强监督。

3.设置学生个人诚信记录卡片,构建学生个人诚信档案,并将学生诚信档案社会化。诚信记录卡片内容涉及学生的学习、生活、工作、择业等各个方面的诚信表现,全程记录学生的大学学习生活过程,是一份写实的纪录。这份信用档案将来可并入全社会个人信用体系系统中,为学生将来工作、信贷等提供信用证明,使学生深刻认识到坚守诚信的必要性和重要意义,促进学生时刻注意自己的行为,增强实践诚信道德的内驱动力,切实提高自己的诚信度。

三、自我发展责任教育

1.学业规划与职业规划教育。学习方面,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科学合理地规划自己的学业和职业,树立学业目标和职业目标,并付诸行动,勤奋学习,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和学习,认真参加实训,密切关注社会的就业形势,了解相关行业的发展动态和相关岗位职责要求,根据岗位要求的变化及时调整自己的规划,认真执行规划,严格要求自己,为今后的就业和长远发展打好基础。

2.增强学生的生活自理能力和独立能力。“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一个生活上缺乏独立能力和自理能力的人,是不能够肩负起重任的。高职学生已经是成年人,理应有较强的生活独立能力和自理能力。高职院校可以通过公寓文化大赛、星级宿舍卫生评比等活动,引导高职学生勤俭节约、合理消费,提高学生的生活自理能力。同时高职学院也可以为学生创设更多勤工俭学的岗位,鼓励学生参与校园创业项目,培养学生自强、自立精神,提高学生的独立能力。

3.培养情感理智,处理好学业与情感的关系。情感问题是高职学生这个年龄段不可避免的问题,却又是其难以处理好的问题。部分高职学生在恋爱情感上表现出明显的主观性与随意性,难以掌握好度,在处理感情纠纷上缺少理智,容易产生情感的迷茫和纠纷,不会恰当地处理学业与情感的关系,造成学业的荒废,严重影响到自我的进步和发展。因而高职院校应正确面对高职学生的情感问题,针对不同学生的不同情况加以疏导和引导,培养学生的情感理智,促进学生的情感健康发展和学业的不断进步。

四、职业责任教育

高等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是为社会经济发展培养面向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高级技术应用型人才。此类人才最明显的特点就是深入生产第一线。而目前多数高职学生缺乏吃苦耐劳的品质,对一线职业岗位缺乏认同,认为一线工作又苦又累,待遇低,还低人一等,很没有面子,因而不愿到企业的生产一线工作。毕业后进入一线岗位工作,缺乏吃苦精神、敬业精神和实干精神,不肯脚踏实地地从小事做起、从基层做起,职业责任认识比较模糊,频繁毁约跳槽。

1.职业认同感和敬业精神教育。俗话说:“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第一线基层工作并不低人一等,做任何事情,从事任何职业、任何岗位工作都要从小事做起,从基层做起,踏踏实实,勤奋努力,一点一滴地积累才能不断进步,不断提升,逐渐成长成才。以全国劳模、蓝领精英和高职学生的楷模邓建军同志为例,一位出身职业中专院校的一线技术工人,十几年来在一线岗位上兢兢业业,吃苦耐劳,勤奋钻研,不畏艰难,勇于创新,克服了重重困难,攻克了一个又一个技术难关,创造了一项又一项世界级领先的技术发明。邓建军的成功不是神话,他的成功也绝不是偶然,而是那份对职业的执着、对职业理想的不懈追求和高度的职业责任感给了他信念、力量和支持,推动着他为职业而不懈地努力着、奋斗。高度的职业责任感成就了他自己,成就了一个企业,成就了职业本身,甚至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我们被这样的职业责任感而感动着、激励着和鼓舞着,我们要用这样的职业责任感去激励、鼓舞和带动高职学生,培养他们对职业的认同、对职业的忠诚和对职业的奉献精神,让他们明白,职业无贵贱之分,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但没有人能随随便便成功。只有热爱自己的职业,忠实于自己的职业,脚踏实地地在工作岗位上从小事做起、从基层做起,不畏艰难,勤奋钻研,勇于创新,才能在职业奉献中实现自身的价值和履行对国家、对社会的责任。高等职业教育培养的多数是工科类服务生产一线的应用型技术人才,而技术型的工作岗位要求从业者具有更高的敬业精神和责任心,否则一点较小的差错就可能造成巨大的损失,因而高职院校更要对学生进行敬业精神教育,提高学生的职业责任感。

2.职业技术伦理与环境道德责任教育。随着工业文明的发展,在利益的驱逐下,人类对科技滥加利用,科技与道德日益背离,人们越来越深刻地感受到科技带来的负面影响,如化学污染,温室效应,核威胁,基因技术、生物技术的泛滥使用危及人类生存。同时,近代以来,由于机器生产的发展,人类与自然之间的直接消费和间接消费的关系被征服自然界的关系所取代,从而导致人类尽其所能地扩大对自然资源的开发。尤其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急剧提高了社会的生产能力,同时急剧扩大了对自然资源的利用,加剧了对自然环境的压力,给人类自身的生存发展造成了障碍。面对人类这种带有粗放型、功利性、掠夺性和征服性的生产生活方式,恩格斯说:“到目前为止的一切生产方式,都仅仅以取得劳动的最近的、最直接的效益为目的。那些只是在晚些时候才显现出来的、通过逐渐的重复和积累才产生效应的较远的结果,则完全被忽视了。”①恩格斯还指出:“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报复了我们。”②因此,在当今人类生存危机背景下,高职院校要承担培养学生职业技术伦理与环境道德责任的重任,引导其以高度的职业责任感积极参与环境的保护和改善工作,促进人与自然环境的协调发展。

五、家庭、社会责任教育

高职学生基本上已经成年,在法律上是独立的个体,具有独立的权利能力和行为能力,即独立地享有法律赋予的权利和独立地承担责任。高职学生作为法律上独立的个体,作为家庭的成员,理应尽自己的能力承担起对家庭的责任。高职院校应教育学生懂得体恤父母的艰辛、勤俭节约、勤奋学习,尽自己的努力勤工俭学,减轻家庭负担,增强自立能力,用自己的行动承担起对家庭的责任。同时,我们每个人既是家庭的成员,更是社会的成员。国家、社会是每个人成长、成才的大舞台,是坚强的后盾,为学生提供了良好的学习机会和安全稳定的生活环境。尤其高等职业教育作为一种新的类型教育,近十年来获得了国家、社会在资金、政策等方面的大力支持和扶持。国家大力发展高等职业教育,为高职学生提供了良好的学习和生活环境。高职学生要有感恩之心,努力学习,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提高各方面素质,使自己成为对社会、对国家有用的人,将个人理想和社会发展需要结合起来,增强职业责任感,爱岗敬业、勇于创新,为和谐社会的建设和祖国的繁荣昌盛而努力奋斗。

总之,高职院校责任教育的实质就是教育学生如何做人。根据高职学生特点和高职教育培养目标,高职学生应有的责任品质包括生命责任、诚信责任、自我发展责任、职业责任和家庭、社会责任。高职学生应有的这些责任品质涵盖了对自己负责、对他人负责、对家庭负责、对社会负责、对国家负责的各个方面,是学生成长成才所必须具备的人格品质,是现代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对大学生提出的要求,却又是当前高职学生所缺乏的。因此,高职院校责任教育优化内容,提高针对性和实效性,使学生学会负责,这既是推进素质教育,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现实需要,又是建设和谐社会的需要。

注释:

①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385.

②恩格斯.自然辩证法.人民出版社,1971:158.

参考文献:

[1]丁志强.高职生自我责任意识培养刍议[J].职业教育研究,2007,(5).

生命与责任范文第5篇

关键词:大学生 生命意识 自杀态度

生命意识淡薄是一种特殊的心理危机,也是一种异常的心理现象。研究表明,自杀与各种类型的心理障碍有关。从多起大学生自杀案例可以看出,心理障碍一直伴随大学生自杀行为发生前一段时间。自杀态度是指个体对自杀行为和自杀者所持有的一种持久性与一致性的倾向。一定的社会群体的自杀率高低与该群体的自杀态度有着密切的关系。Dneiel Stein等人在对青少年所做的自杀态度的心理社会背景的研究中发现,增高的自杀风险和对自杀的积极态度有显著的正相关。因此,大学生生命意识特征及对自杀态度的影响对我们预防大学生自杀行为的发生和有针对性开展大学生生命教育有着重要的作用。

1、问题提出

人们对生命意识的研究开始于对生命教育的探索。1979年在澳洲悉尼成立的“生命教育中心”(life education center LES)奠定了“生命教育”的基础。1996年我国台湾地区校园一再发生暴力与自杀案件,引起台湾当局教育部门的高度重视,并开始在学校开设生命教育课程,香港受到英国的影响,对生命教育也较早给予了极大关注,对青年学生的生命意识教育主要贯穿于其公民教育中。目前,国内有关大学生生命意识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台湾地区。

我国生命意识的研究伴随生命教育的发展而开始探索。国内学者章坤认为,生命意识是个体基于自身体验形成的对生命的体认和理解,直接影响大学生对待生命的态度和行为,制约大学生的生命存在和生命质量。大学生的生命意识包括生命认知、生命情感、生命意志、生命意义、生命责任和死亡认知。许海元学者从生命存在意识、自杀行为认知、生命价值感、自我生命体验、对安乐死的态度5个维度对大学生生命意识进行调查,并认为生命教育要贯穿大学教育的全过程,引导建立正确生活目标,积极探索生命价值,提升生命价值感。

目前我国心理学者对生命意识的研究仍处于理论论述阶段,研究量表稀少及缺乏大规模数据的支撑,对大学生的生命意识的实证研究很缺乏。笔者针对目前许海元等学者编制的大学生生命意识调查表的基础上,根据生命意识五个维度进一步丰富和修订,探讨大学生生命意识的特征及对自杀态度的影响,以期为大学生开展生命教育提供理论依据和实践指导。

2、研究设计

2.1 研究对象

我们从福州大学城8所高校一至四年级的学生中随机调查了568人(剔除无效问卷后)。调查对象所学专业涵盖了经济、管理、法学、文学、理学、工学六个学科门类,8所高校包括了师范与非师范高校,重点高校、一般高校和独立学院,既考虑地域因素,也考虑办学层次因素,保证样本取样的代表性和广泛性。样本中男生320人,女生248人,农村343人,城镇225人。

2.2 工具

在编制大学生生命意识量表时,笔者根据大学生生命意识的解构,于文献探讨时,将有关生命意识的研究加以归纳整理,并根据生命意识五个部分的特点,确定生命意识的五维理论结构,既生死观、生命情感、生命意志、生命意义和生命责任。

对访谈收集到的材料进行规类、整理、选取其中有代表性、普遍性的内容,共包括48个项目。量表分为五个维度:生死观,包含10个项目;生命情感,包含10个项目;生命意志10题,包含10个项目;生命意义,包含9个项目;生命责任,包含9个项目。量表采用5点自评式量表,从1“完全不符合”至5“完全符合”五等级计分制。反向叙述题则反向计分。以各个项目分数的总分作为各维度的得分。《大学生生命意识调查量表》的内部一致性系数为0.91,各维度内部一致性信度在0.65-0.77之间。两个月后,进行了重测,重测信度为0.90。五个分量表与总量表之间的相关均达到显著性。说明该问卷具有较好的信度和效度,可作为研究的有效工具。《自杀态度调查问卷》(QSA)量表分为四个维度:对自杀行为性质的认识,包含9个项目;对自杀者的态度,包含10个项;自杀行为倾向性,包含9个项目;研究还同时对大学生进行结构式访谈搜集资料。

2.3 程序

2.3.1 访谈:每个年级随机选取6名学生(男女生人数相等)进行结构式访谈,深入了解大学生生命意识。访谈以个别的方式进行,对被试的回答进行笔录。访谈结束后,由两名心理学研究生对结果进行分析。两人的一致性程度较高。

2.3.2 问卷调查:采取调查人员讲解指导语、单个施测,然后填写问卷,当场回收问卷的方式。测试之前,由主试进行讲解,学生自评。采用spss11.5对数据进行分析处理。分析主要包括:多元方差分析,并用LSD法进行事后多重比较。

3、结果

3.1大学生生命意识总体较好,各维度发展不均衡

《大学生生命意识量表》调查显示:量表总分均分为2.31+0.44(得分越高说明该因子水平越低),这表明大学生的生命意识水平总体处于中等偏上水平,生命意识教育有待进一步加强和深化。生命意识五个维度的得分不均衡,水平从高到低依次为生命责任、生命意志、生死观、生命意义和生命情感。(见表1)

表1 大学生生命意识与自杀态度各因子及总体的平均值与标准差(N=568)

调查结果表明,大多数大学生重视自己的生命责任,有较坚强的生命意志,和较正确的生死观,而生命意义和生命情感相对缺乏。大学生抽象思维得到充分发展,对生与死有了较为明确的认识,负有责任感和坚强的生命意志。当今社会竞争加剧,大学生面对的压力剧增,出现生命意义和生命情感降低的现象,需要引起我们的广泛关注。我们培养大学生良好的生命意识,就是要使“大学生能够正确看待生命现象,既能认识到生命的伟大与崇高,又能认识到生命的脆弱与无助;既能了解人类生命的价值,又能自然界中其他生命的意义。教育大学生以平等的眼光看待世间万物,以敬畏的心情善待一切生命,以负责任的态度关爱自己和他人的生命”。

3.2大学生生命意志呈现一定的阶段性特征

大学生在大学的各个阶段除了生命意志有差异显著,其他维度均无显著差异。大学生的生命意识呈现一定的阶段性特点:大一新生生命意志水平明显低于四年级学生,四年级学生明显低于二、三年级学生。生命意志是维护生命存在和追求生命价值时,沿着确定的目标,克服困难以实现生命价值的心理过程。我们认为新生刚入学心理方面不是很成熟,处于目标终止和新目标找寻阶段,容易产生空虚感,因此生命意志在大一阶段处于低点。到了大学四年级,大学生又重新处于一个人生的交叉口,大学即将毕业和面临走上新的工作岗位的过渡期,给心理造成一定不稳定感,生命意志又重新降落到低点。因此,大学生生命意志的发展呈倒U型发展结构。

3.3大学生生命责任与生命意志对自杀态度起着重要的作用

《大学生生命意识量表》调查显示,生命意识各维度对自杀态度影响在0.69-0.83之间且呈相关显著,其中生命责任对自杀态度影响最大,为0.83。生命意志与生命情感次之,均为0.77,生死观对自杀态度的影响最小。生命意识与自杀行为的倾向性之间的相关达0.44,而生命责任与生命意志对自杀行为倾向性之间的相关也分别达到0.63与0.54。生死观、生命情感与生命意义则相对较弱。

有研究表明,自杀与各种类型的心理障碍有关,尽管自杀态度是否影响人们采取自杀行为尚存在争议,但跨文化研究表明,自杀意念明显受到自杀态度的影响。大学生连续的负性生活事件的累加往往成为引爆自杀的导火索。生命意识水平的高低影响着大学生个体对负性时间认知的价值取向和采取极端行为前心理压力阈值的高低。调查结果显示,大学生的生命意识与自杀态度之间呈现显著相关,对我们开展生命教育,预防大学生自杀行为的发生有着重要的启发作用,我们要增强大学生生命责任感和生命意志,特别是对一些处于心理危机预警期的,低生命责任感和低生命意志的学生应该引起我们高度的重视。

4、启发与思考

4.1生命教育要注重生命与社会的和谐

每一个人都是人类生命的一分子,是社会关系网中的一个点。人一生的成长、发展、成功、幸福,都与同他人的交往和关系密切联系的。大学生的生命教育要侧重的开展人际交往教育和社会道德教育,让大学生掌握交往的规则,学会尊重,学会关爱,学会宽容,学会共同生活;同时,要注重培养大学生的人文关怀、社会关怀,学会接纳他人,欣赏他人,与他人、世界共融共在。让大学生成为既自我尊重,也尊重他人;既悦纳自己,也悦纳他人;既肯定自我,又成全他人;既能全力服务社会,又能得到社会充分肯定的人。

4.2生命意志教育阶段性和持续性的统一

调查研究结果显示,大学生大学阶段生命意志呈倒U型发展状态,并且生命意志对自杀态度起着一定的重要作用。大一新生及大四毕业生是心理危机高发群体,处于目标终止和新目标找寻阶段,短暂目标的缺失往往导致心理危机的发生,加强对大学生生命意志教育,增强抗挫折能力以及新目标的确定对预防大学生心理问题的产生将起到明显的效果。因此,在开展大学生生命教育过程中,要注重阶段性与持续性的统一,一方面要侧重塑造大学生高尚的心灵,让他们学会正确地认识和评价自己。另一方面,要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符合实际的人生目标,同时要让他们学会管理自己和自我调节,能够充分感受到自己存在的价值和意义。

4.3大学生责任感教育应贯穿生命教育全过程

责任感不是与生俱来的素质,它是一种个性品质和心理习惯,是一个长期形成的过程。大学生生命责任感的形成是在家庭生活中,在参与集体和社会活动中,在人家交往的基础上,在主、客观多种因素的共同作用下形成起来的。生命责任感的形成需要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在学校教育中要坚持社会主义的意识形态,对大学生进行正确的引导,并通过丰富的第二课堂活动等有效手段对大学生进行健康价值观引导。其次,鼓励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活动。生命责任感在实践中以具体行为表现出来,并慢慢的形成一种稳定的行为特征。

最后,开展多种形式的献爱心活动。生命责任感需要爱来支撑。如果对周围的人或物产生爱心,多了一份情感,生命的责任感便油然而生,就会尽心尽责,无怨无悔。让大学生多关注社会,把自己当做社会的一份子,另一方面也让学生在享受生活的同时懂得生活的不容易和认识自己的幸福。

参考文献:

[1] 季建林.(2007).自杀预防与危机干预.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431-432.

[2] 李涛,郑晓边.(2004).青少年自残行为及干预.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8(10),723-734.

[3] 唐勇,周亮,徐慧兰.(2005).中国心理卫生协会危机干预专业委员会第六届危机干预暨自杀预防全国学术纪要.中国心理卫生杂志,19(2):134-135.

[4] 王军,葛小緢,胡健等. (2005).大学生自杀态度,自杀意念与心理健康状况调查分析[J].中国行为医学科学,9,831-8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