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生命与非生命

生命与非生命

生命与非生命范文第1篇

【关键词】数学教学;课程资源;质量;策略

一、引言

数学教学中,诸多课程资源共同作用对数学课程实施和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但是,教学实践中,我们由于过多强调对教师、学生等课程资源的开发而造成其他非生命课程资源的荒废问题,因此,关注数学教学中非生命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有其必要性.

二、教材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数学教材是经过专家多方论证、反复斟酌而最终定稿的,其科学性、合理性不言而喻,但是如何利用好教材开展教学工作,则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我们认为,教师对于教材的运用要体现忠实于教材而又不拘泥于教材的思想,即,以教材为基础进行教学的同时,要通过一定的策略,创新教学思路,提高教学实效,例如,数学教材中的例题无疑都是教材中的精品,其典型性、代表性不容怀疑,夯实教材基础、抓好例题教学,尤其做好对教材例题的探究和剖析,不但可以实现学生对概念、定理、公式等基础知识的理解,而且还可以激发学生问题意识,发展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教师对于教材中例题资源的开发有着重要的意义,而开发教材例题资源的重要途径在于运用“变题”策略,即,教师在围绕课堂教学重点、难点前提下,改变原题中的某些条件使其成为又一新题挑战学生的思维,从而达到教学效果举一反三,教师变题策略的运用符合新课程标准关于对教材内容进行延伸和发展的基本指导思想,诚然,教师只有树立教材只是数学教学的一种媒介的思想就不会受教材的束缚而一筹莫展,当然,教师对于教材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必须建立在自己理解教材、把握教材的基础上进行,教师只有反复推敲、科学确定,才能避免率性而行、随意拔高情形的发生.

三、学具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数学教学中,学具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可以对数学教学产生两个方面的积极影响,首先,有助于激活学生思维,达成学生获取数学知识行为与发展的目的,实现学生将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的效果,例如,在数学概念教学中,学生被动听讲、无奈记忆的情形并不少见,他们很少主动探究数学概念的形成与发展过程,导致概念学得肤浅、用得机械,而数学学具资源的开发与利用,能调动学生各种感官主动参与概念的学习,使学生获得与概念相关知识的感知,帮助学生形成知识表象,之后,学生再通过操作学具从表象中概括并获得科学的概念,显然,学具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对学生概念知识的形成符合感知、表象到概念的基本规律,体现着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的发展过程.其次,有利于变复杂的数学问题简单化、将抽象的数学知识具体化,从而在一定程度上解决学生对数学学习偏颇认识的问题,例如,几何教学对学生空间想象力和逻辑推理能力都提出了较高要求,学生学习过程中思维不能紧跟教师教学节奏情形客观存在,这对学生理解教学内容带来了一定的障碍,而学具资源以其可见、可摸的特点使学生可以真正感悟线与线、线与面、面与面的关系,实现学生把空间问题转化为平面问题的效果,促成了学生空间想象力的形成与发展,弥补了学生思维的不连贯情形.

四、多媒体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随着数学教学内容的增加,学习难度的提高,学生对数学学习的认知逐渐趋于实际,尤其学生对数学学科抽象性和严密性特征的体会更加深刻,基于此,有些学生对数学学习的惧怕心理更加根深蒂固,显然,优化课堂教学过程,营造和谐教学氛围,重拾学生数学学习信心刻不容缓.以计算机为主要载体的现代多媒体技术辅助教学以其丰富的表现手段,可以为学生营造一个声像同步的课堂教学氛围,为数学教学创设宽松教学情境,从而增强课堂教学活力,例如,在集合概念内容教学中,为了避免传统照本宣科的教学弊端,教师可以首先通过多媒体技术向学生演示一位渔公收网时网罗了诸多的鱼、蟹、虾等动画情景,然后利用外面的渔网和网内的众多鱼、蟹、虾等物种诠释集合的概念,这样不仅形象生动,而且通俗易懂,学生的课堂参与程度自然不言而喻.诚然,数学学科的教学特点使得多媒体资源在本课程教学中有着巨大的发挥潜力,数学教学中的诸多教学内容,包括正、余弦函数之间的图象变换,包括数列极限的有关应用,包括球的表面积公式探索,包括多面体与旋转体截面问题等教学内容都可以因为多媒体技术的介入而精彩,因此,数学教学中,我们教师要有效结合课堂教学内容,合理实现数学教学与多媒体技术的有机整合.

五、校本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数学校本课程是指教师通过对本校数学教情和学情科学评估前提下,合理利用学校课程资源开发并提供学生自主选择的文字课程,数学校本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作为一种教学观念无论对教师的教,还是学生的学都有重要的影响,因此,教师校本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应该把握两个基本原则,首先,保持数学校本资源的原生态特征,即,数学校本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应该保持其独创性,要避免校本资源成为数学教材的附属,成为教师强化数学教学目的的又一手段,从而导致数学校本资源开发与利用的功利主义色彩;其次,确保数学校本资源的可读性特征,即数学校本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应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的思想,凸显数学文化价值,诸如,学生通过校本课程的学习能够了解数学的发展历史和数学领域所取得的巨大成就;学生通过校本课程的学习能够领悟数学与其他学科之间的相互关联,从而达到拓宽学生学习视野,培养学生数学应用意识;学生通过校本课程的学习能够知晓数学与生产、生活的紧密联系,从而激发学生的数学学习热情.鉴于上述原则,我们教师必须加强数学理论知识的学习与研究,准确把握数学思想,体现对校本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时的科学认识和正确判断能力,真正把培养学生数学学习兴趣作为衡量校本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成败的关键.

生命与非生命范文第2篇

关键词:问题导引 合作 方法

学生自我学习能力、与人合作能力的培养已成为现行教育的核心之一,是新课改重点培养的能力之一,也是现代中学生适应爆炸式的信息、日新月异的社会变化必备的个人能力。数学是一种理论严谨、逻辑性很强的经验性学科,学生本来就不易学懂,那么在数学课中用什么方式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呢?问题导引是一种不错的教学方法。

“问题导引”课堂教学模式的教学流程:

教师预设问题学生自己或合作探究、教师合理引导问题解决归纳整理学习方法新的问题。

创设问题主要方式:(1)预习问题设置;(2)联系预习引入问题;(3)新知识探究问题;(4)应用与实践问题;(5)技能培养问题;(6)巩固与归纳问题等。

常用引导方式:(1)对于比较简单的问题,可以让学生独立完成,使学生体会到运用数学思想方法解决问题的快乐。(2)对于有一定难度的问题,应该让学生有充足的时间独立思考,再加上教师引导,尝试解决,或小组合作解决。(3)对于思维力度较大的问题,应在学生独立思考、小组讨论和全班交流的基础上,通过教师合理引导合作共同解决。

常用练习形式:(1)例题变式。(2)让学生进行错解剖析。

常用总结方式:(1)在概念学习后,以辨析、类比等方式进行小结。(2)对解题过程进行反思。(3)从数学知识、数学思想、学习的启示三个层面进行课堂小结。(4)布置阅读、练习和实践等不同形式的课外数学活动。

教学中的尝试:

在四种命题间的相互关系这一课时中,结合学校配发的全优设计,首先给学生布置如下任务:结合课本完成四种命题概念的学习,并完成预习交流及活动与探究。

课堂实践如下:

1.学生互相检查对四种命题概念的认识及理解。

具体做法:首先让同桌的学生互相回答四种命题概念,然后以“若P则q”的形式为原命题,写出其他三种命题的形式。教师进行抽查。

2.小组间相互协作,完成活动与探究。

具体做法:由各小组共同协作,结合刚写出的四种命题的形式,完成活动与探究1的三个小题,然后由小组中选出一个成员来宣读本组的结果,由全体学生共同纠正不完善的地方。

3.教师出示(或写出)四种命题的形式,引导学生观察相互之间的关系。

具体做法:

(1)教师引导学生观察“若p则q”与“若非p则非q”之间的关系和“若q则p”与“若非q则非p”之间的关系。学生相互之间交流自己的结论,教师指定学生回答,然后让学生补充,并归纳得出结论互为否命题。其过程中发生与预想的误差,教师及时引导学生回顾互为否命题的概念。

(2)教师引导学生观察“若p则q”与“若q则p”和“若非p则非q”与“若非q则p”之间的关系(过程与前面相同)。得出结论:互为逆命题。

(3)教师引导学生观察“若p则q”与“若非q则非p”和“若q则p”与“若非p则非q”之间的关系(过程与前面相同)。得出结论:互为逆否命题。并引导学生完成下面的关系图:

4.学生合作完成以下命题的真假判断,并观察四种命题间真假的关系。

具体做法:(1)第一小组共同完成课本第6页的思考题。第二小组完成:写出命题“相等的角是对顶角”的其他三种命题,并判断真假。第三小组完成:写出命题“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的其他三种命题,并判断真假。然后由各小组推选一名同学宣布结果,由全体同学共同订正。教师将各组命题真假的结果写到黑板上。(2)由各小组观察相互间的真假关系,尤其是互为逆否命题的两个命题之间的真假关系。并得出结论:互为互逆命题的两个命题同真同假,而命题与其逆命题或与其否命题真假无关。(3)学生合作完成课本例题1及例题2,然后由教师指定学生来回答,并由同组同学补充。

5.学生自主完成课本设置的课内练习题,并要求独立完成课后作业。

课堂小结由学生尝试后由教师作补充和归纳完成。

生命与非生命范文第3篇

生命的意义

生命的意义在于什么?有的人会说:“生命的意义在于能否健康长寿?”有的人还会说:“生命的意义在于能否拥有金钱和权力?”还有一些人会回答:“生命的意义在于能否过上幸福、奢侈的生活。”生命的意义到底在于什么呢?我可以郑重地回答:生命的意义在于奉献。

2003年,一场没有硝烟的战斗打响了。这是生命与疾病的抗争,在充满生命危险的病区里,那些可亲可敬的白衣战士,面对病魔,前赴后继,用自己的生命换来了千百个病人的康复,谱写了一曲生命之歌,他们不顾自己的安危,一次又一次与病魔抗争,与死神博斗,尽一切力量,从死神那里夺回病人的生命。

“白衣战士”钟南山,一位为抗击非典而倒下的老人,一位感动中国十亿人的老人,是他最先提出非典性肺炎的概念,是他第一个提出把最严重的病人送到我这来。在那寒冷的天气里,钟南山要听诊器捂热了才能给病人使用,而这时,他却不幸被感染上了非典性肺炎,当他快要倒下时,他依然没有忘记自己是一名医生。“白衣天使”叶欣忘我地在自己的岗位上协同医生与非典博斗,为了抢救病人,她不幸被染上了非典,永远地倒在了自己的岗位上,多么尽心尽职的“白衣战士”,多么感天动地的“白衣天使”。人民感谢你们!祖国感谢你们!

朋友,请珍惜生命吧,生命是宝贵的,是用金钱换不来的,所以从现在开始,我们一定要珍惜、热爱生命,使生命不会白白流失,让有限的生命体现出无限的价值。

生命与非生命范文第4篇

[关键词]公选课 生命科学概论 非生物专业教学方法

[中图分类号] G642.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4)01-0143-03

21世纪被公认为是生命科学的世纪,掌握一定的生命科学知识是21世纪高素质、有创新精神的复合型人才知识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高等教育的任务之一。[1]《生命科学概论》是高校为深化教学改革、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满足社会对复合型人才的需求而开设的一门跨学科公共选修课。中国民航大学从2006年开始对非生物专业的本科生开设了《生命科学概论》公共选修课,本文就民航院校非生物专业开设《生命科学概论》公选课的教学进行探讨。

一、非生物专业开设《生命科学概论》公选课的必要性

知识经济社会期待的大学毕业生应该是在一定的专业训练的基础上,具有更为全面的知识结构,更为积极的应付挑战的能力以及向多个方向发展的潜力。[2]目前大学生中所存在的问题已经暴露学校在人才培养结构上的缺陷或不足,专业细分化,过于强调专业化培养,使学生知识面过窄,已经很不适应当前社会发展所需要的宽口径、厚基础、创造性、复合型人才培养要求。[3]2012年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12]4号)》中将“鼓励因校制宜,探索科学基础、实践能力和人文素养融合发展的人才培养模式”作为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重要内容。[4]21世纪被公认为是生命科学的世纪,生命科学在农业可持续发展、能源开发、人类健康、生态平衡等领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5]近年来生命科学成为科学大系统里最有竞争力的带头学科,引领着世界科技经济的快速发展。因此,世界主要国家都把发展生物科学和生物技术作为基本国策。21世纪世界各国在高科技领域的竞争归根到底是高素质人才的争夺和竞争,在这一历史时期,高校非生物专业开设生命科学课程是新世纪高等教育发展的需要,是历史的必然。作为21世纪的大学生,如果不懂得一点生物学的知识,成为所谓的“生物盲”,将无法适应以生命科学和信息科学为特征的知识经济飞速发展的要求。加强生命科学教育,普及生命科学知识,有利于个人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有利于树立良好的健康观念,提高环保意识,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促进社会的发展与稳定。[6]因此,在民航院校开设《生命科学概论》对民航人才的培养模式具有重要意义。

高等教育应该是在更高层次上的以整体素质教育为主,有一定专业方向的高层次整体素质教育。《生命科学概论》是一门融合基础知识与前沿进展相结合的综合性课程,是当今高校进行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世界著名大学,如哈佛、剑桥和斯坦福等,早在20世纪80年代就在全校开设类似生物学课程,1995年以来,清华、北大、上海交大等重点理工科大学也陆续把《生命科学概论》列为非生物类专业的限选或必修课程,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和南京航空航天大学近年来也面向非生物专业开设《生命科学导论》的公修课。随着航空航天事业的飞速发展,生命科学技术在航空航天领域的应用越来越广泛。为发挥航空器整个系统的效率,提高其安全性和可靠性,利用生命科学技术开展航空人因工程研究,开展在航空环境下飞行员的行为及作业工效研究,弄清飞行员与航空器在航空飞行环境下的相互作用与相互关系,提出航空器飞行器的适人性设计要求、安全救生与防护措施、评价方法以及人员的选拔与训练方法等,使人、航空器及其所处的飞行环境有机协调与配合,探讨航空环境对航空人员健康的影响机制及对抗措施,为航空工程提供理论基础和技术支撑,这些将大大促进民航事业的快速发展。

因此,在民航院校开设《生命科学概论》,增加了学生对生命科学知识的了解,尤其是对人体自身的了解,将有利于学生发展仿生的设计思路,落实“以人为本”的根本原则;有利于拓宽学生知识面,改善知识结构,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将来更好地为民航服务。

二、非生物专业开设《生命科学概论》公选课的教学内容

中国民航大学是一所以工为主,理工结合,集管理学、经济学和法学等学科全面发展的综合性行业院校,在校学生均为非生物专业。学校利用航空医学研究所的师资力量从2006年开始给全校本科生开设自然科学类公共选修课《生命科学概论》,深受学生欢迎,每学年选课人数达到800人。向非生物学专业学生开设《生命科学概论》课程的教学内容定位于“基础性、系统性、趣味性和学科交叉性”,从介绍生命科学基础知识的物质基础入门,衍射到生命活动的基本单位——细胞,从细胞到细胞工程;从生物物质代谢深入到生物遗传的本质——基因,从基因到基因工程,直至现代的分子生物学技术,从分子水平上阐述生物的奥秘;同时还从动物、植物、微生物等不同的生物类群上描述生物的多样性以及生物与环境的关系,通过科学性、趣味性、学科交叉性和贴近生活性的内容介绍生命科学领域的最新进展以及与我们人类自身生存和健康方面的相关知识,使学生的生命科学素质得到提高。讲授内容在注重系统性的基础上包含了最新的科技前沿、最广泛运用的生物学技术手段、最热点的人类疾病、最新的交叉学科等等。我们密切关注科技最新动态,把其中反映生命科学和生物技术最新进展的内容及时移植到我们的教学中去。例如:在“遗传”部分介绍癌症、糖尿病、高血压等现代慢性疾病在遗传方面的研究近况;在“病毒”部分介绍SARS、H7N9等疾病的致病机理、防治途径和治疗方法;在“免疫系统”介绍艾滋病的基本知识及预防;在“环境”部分介绍日本福岛第一核电站泄漏等。这些“时尚”新内容很受学生欢迎,让学生了解生命科学,激发对生命科学的兴趣。

三、非生物专业开设《生命科学概论》公选课的教学方法

1.采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加强学生的感性认识

《生命科学概论》教学内容庞杂、信息量大、知识难点多。所谓“百闻不如一见”,直观的东西更易于接受、理解和记忆。利用多媒体教学,通过图文声像并茂的组合方式讲授课程,将书本知识化静为动,化虚为实,化抽象为直观,不仅增加了课堂的教学信息量,提高了学生学习效率,而且增强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及方法的运用。[7]另外,可在课堂上利用多媒体设备播放一些生物学相关影像资料,给学生更为直接的视觉感受。例如播放科教片《人类消失之后》,让学生充分理解人类和大自然和谐相处的重要性。

2.开展课堂主题演讲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为了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提高课堂教学的参与度,了解生命科学的研究进展,我们组织开展了课堂专题演讲的研究性学习活动。教师初步确定当前生命科学重要前沿问题的题目,如生物芯片、基因工程、干细胞、生态与环境可持续发展、转基因食品等,把学生按5~6人一组分组,每组确定一个主题,学生通过网络和图书馆查阅相关文献资料,小组讨论写成小论文,并做成幻灯片在班上交流演讲。这样增强了同学之间以及同学与老师的沟通交流,活跃了课堂气氛,充分锻炼了学生的文献检索利用、团队协作、论文写作和口头表达等综合能力,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3.引入社会热点问题,开展辩论赛,提高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科技是一把双刃剑,生物高科技的发展给人们的生活带来舒适快乐,同时也给人们带来了很多的困惑甚至危机。人们在开发利用生物技术时,有可能出现意想不到的安全问题,生物技术的误用以及生物技术的非道德应用也可能带来很大的安全隐患。[8]这些与生命科学有关的热点问题具有鲜明的时代性和综合性,学生对这些热点问题的探讨有利于增强他们的科学敏感性和社会责任感,以培养他们捕捉信息、分析事物的能力。首先,教师初步确定当前生命科学具有争议性的热点社会问题,如食品添加剂的利与弊、克隆人的利与弊、转基因食品的利与弊、垃圾焚烧的利与弊、安乐死是否应该合法化等。学生通过分组每10个人一组,每2组自由选择一个辩论主题作为正方和反方进行辩论,每个班级推举一名主持人来主持辩论赛。通过辩论赛,增强了学生之间的团结、合作、竞争、进取的意识,为学生提供了一个思考和展现自我的平台,并让学生对科学研究有了更进一步的认识,大大提高了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4.多元化的考核方式

学生的课程成绩由平时成绩和考试成绩组成,其计算方式为:最终成绩=平时成绩(占30%)+期末开卷考试成绩(占70%),其中平时成绩的考核主要由课堂出勤(占10%)、课后作业(占10%)以及课堂小论文(占10%)三部分内容构成,期末考试成绩采用撰写课程论文和期末理论考试相结合的方式。这种多元化考核方式不但评价了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态度、完成作业的质量,又考查了学生对知识的了解和掌握程度,同时多元化的考试方式也增加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减轻了学生的思想压力,且避免了少数学生平时不学习,通过考前突击准备获得较高分数,导致课程成绩不合理的情况发生。[9]

四、思考与建议

目前我校开出《生命科学概论》公选课以来,已有7年的教学实践,选课人数每学年达到了800人,每个班级限200人。由于选课人数多,且学生来自不同专业、不同年级,管理起来难度较大。部分学生是为满足学分而选课,因此迟到、早退、旷课现象时有发生;加上不同专业基础知识差异较大,课程内容多但课时少,难以满足部分学生的需要;随着科学技术日星月异地发展,生命科学知识更新速度很快,现有教材也很难满足课程的需要。

通过对《生命科学概论》课程教学的探索,我们清楚地认识到在今后的教学中要进一步增强课程的知识性和趣味性,加强教学管理和教材建设,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创新意识,从而增强学生的科学素质。

[ 参 考 文 献 ]

[1] 李娜,毛永强.“生命科学导论”公选课的教学改革初探[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2011(10):120-121.

[2] 蔡克勇.建设创新型国家,大力培养创新人才[J].民办高等教育研究.2006(4):1-7.

[3] 宋怡玲,杨军.“生命科学导论”课程体系建设与创新人才培养[J].高等理科教育,2006(6):37-39.

[4] 郑丽沙,李德玉,荣龙等.面向非生物专业本科生的“生命科学导论教学改革初步探索”[J].重庆工商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7):112-114.

[5] 黄国琼,罗长坤.生命科学前沿的特征与意义[J].医学与哲学(人文社会医学版),2007(1):1-4.

[6] 晏琼,何金生,侯玲玲,等.研究型生命科学教学在非生物专业理工科创新人才培养中的探索与实践[J].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2013(1):83-85.

[7] 王伟章,郑敏.生命科学前沿公共选修课教学探讨[J].山西医科大学学报(基础医学教育版),2010(2):131-132.

生命与非生命范文第5篇

关键词:先秦道家;列子;庄子;文子;天命

作者简介:张海英,四川大学道教与宗教文化研究所博士后,湖南大学期刊社副编审,哲学博士(四川 成都 610064)

“天命”是先秦哲学研究中一个很重要的范畴。研究者对儒墨甚至法家的天命思想都研究得比较充分,但对先秦道家的天命思想却向来少有探讨。零星的成果有:罗安宪分析了道家对天命所持的一种自然的无可奈何的态度,①张海英、张松辉探讨了老子的天命鬼神思想。②究其原因,主要是不少研究者认为道家是不相信天命的,道家所说的天是自然义的天,并不包括天的神性义。但事实上道家是承认天命、相信天命的,笔者曾撰文仔细证明过这一点。③在这篇文章中,笔者拟探讨先秦道家天命思想的特点。本文认为,在道家看来,天命具有强大的权威,具有极大的偶然性和不可知性,而当道家的命论和“时”结合在一起的时候就具有了一种消极悲观的意味。

一、天命具有强大的权威

先秦道家基本上都相信天命的存在,并且认为天命具有强大的权威。老子说:“天网恢恢,疏而不失。”④认为冥冥之中有张广大无边、疏而不漏的网,善恶必报。这张代表了天意的天网,是令人敬畏的。但老子所言之天,却并不令人恐惧,因为其行为方式遵循着某种规则,所谓“天道无亲,常与善人”⑤,赏善罚恶,丝毫不爽。老子的这种思想是西周时期典型的天命神学思想,也是对三代以来天命思想的继承。如《尚书》云:“皇天无亲,惟德是辅。”⑥“天矜于民,民之所欲,天必从之。”⑦不过在道家大多数人物看来,天命虽具有极大的权威,但其行为方式却并不一定遵循赏善罚恶的原则,列子是持这一思想的典型代表。

列子是个命定论者,在他看来,人的寿夭、穷达、贵贱、贫富都是命中注定的,万物皆有命,万事皆由命,命能制人穷达贵贱,寿夭生死,而人力无所施。

首先,列子认为一个人的穷达贵贱完全是命中注定,人力不能起任何作用。《力命》中,北宫子和西门子两人世族、年貌、言行相差无几,北宫子造事而穷,西门子造事而达。列子借东郭先生之口指出北宫子和西门子二人穷达不同,非关人力、非关智愚,皆是天命如此,并且命好命坏没有任何自身德行方面的原因,一个人的品德不再影响到一个人的命,命让谁穷、让谁达纯粹是偶然的、随意的,没有任何标准和根据。

在肯定了命对人的穷达贵贱的巨大控制作用时,列子便完全否定了人力在天命面前的任何主观能动性。譬如在谈到管仲和鲍叔牙善交、齐桓公善用人时,列子就认为,召忽之死,鲍叔举贤,小白用贤,这些表面上看来是人力的事,其实都与人力无关,而是由背后的天命所决定的。如张湛注云:“此冥中自相驱使,非人力所制也。”⑧管仲与鲍叔交好,自称“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鲍叔也”⑨,却在向齐桓公推荐国相时否定了鲍叔而荐举了隰朋,列子也否定了其中人力的作用,认为鲍叔没有相位,是鲍叔的命决定的。

命不但决定人的穷达贵贱,命也能决定人的寿夭生死。列子说:“生非贵之所能存,身非爱之所能厚;生亦非贱之所能夭,身亦非轻之所能薄。故贵之或不生,贱之或不死;爱之或不厚,轻之或不薄。此似反也,非反也;此自生自死,自厚自薄。”⑩人的寿夭生死与人力无关,或生或死,或厚或薄,都是命中如此。

不但生死是由命,在列子看来,那些该生而不能生、该死却不能死的种种情况,也是受天命所制的。《列子・力命》说:

可以生而生,天福也;可以死而死,天福也。可以生而不生,天罚也;可以死而不死,天罚也。可以生,可以死,得生得死有矣;不可以生,不可以死,或死或生,有矣。然而生生死死,非物非我,皆命也。智之所无奈何。11

表面看来,求生得生,好像是由于仁德与智力,求死得死,也好像是多行不义必自毙,所谓“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12,是个人行为所引起的一种必然结果。但列子认为求生能得生、求死能得死实际上都不是因为人力,而是天命注定如此。如果不是天命如此,一个人根本得不到求死就能死的好福气,因为还有很多求死都不能死的人。卢重玄举了一个极端的例子,如汉高祖死后,戚姬被吕后百般折磨,“断戚夫人手足,去眼,耳,饮药,使居厕中,命曰‘人彘’”13,当此之时,生不如死,却求死而不能,这便是“天罚”,而这种求死不得的境遇,也是一种天命,是天对她的处罚。

因此,在列子眼里的天命就具有了至高无上的权威,在天命的笼罩下,大如天地、贤如圣智、神如鬼神,都不能发挥任何作用,所谓“窈然无际,天道自会;漠然无分,天道自运。天地不能犯,圣智不能干,鬼魅不能欺”14,人只能匍匐在天命的脚下,任其肆其。列子此处所言的命,和西周时期的“天命”虽有名称上的相异,然性质却很相似,并且西周时期的天命,是一个具体的有意志的天神,人们可以通过献祭和祈祷,求得他的欢心,尚有些微可以发挥人力的地方,而此处的命,却更加抽象,而所管理的范围,又似乎更加无所不至。因其抽象,因其无所不至,人便失去了通过祈祷和献祭而改变神意、求得神的眷顾的机会,因而在命的面前,人便更加束手无策,只能一切顺从,万事委之于命。

庄子也是一个命定论者,他认为人生的一切遭遇都是天命决定了的,“性不可易,命不可变,时不可止,道不可雍”15,人所能做的,就是通达情理,顺任自然,乐天安命。“无以人灭天,无以故灭命”16,对于天命的强大力量,庄子是有深刻认同的,我们可以归纳出他有一个严密的三段论:

饥渴寒暑,穷桎不行,天地之行也,运物之泄也,言与之偕逝之谓也。为人臣者,不敢去之。执臣之道犹若是,而况乎所以待天乎?17

天下有大戒二:其一,命也;其一,义也。子之爱亲,命也,不可解于心;臣之事君,义也,无适而非君也,无所逃于天地之间。是之谓大戒。是以夫事其亲者,不择地而安之,孝之至也;夫事其君者,不择事而安之,忠之盛也。18

父母于子,东西南北,唯命之从。阴阳于人,不翅于父母,彼近吾死而我不听,我则悍矣。19

庄子认为,天下有两个最不能违背的法则:一是命,一是义。父母和子女的关系,是命中注定。子女对于父母的命令,不能违背。天地虽大,没有无君之国,所以人臣与君主的关系,叫做“义”,为臣者有忠于君主的义务,所以君命所指,也别无选择。但在庄子看来,无论是对父母还是对君主的顺从程度,都远远不能与对天、对阴阳的顺从相比。所谓“违亲之教,世或有焉;拒于阴阳,未之有也”20。阴阳,即造化,其实也是指天。庄子在这里,构造了一个很严密的三段论:父母之命,君主之命不可违天命远远高于父母、君主之命天命更加不可违。所以对天命,人们应该采取一种更加顺从的态度。

《黄帝四经》也认为天命具有强大的权威,天下的万事万物都是由天决定的,如果违逆天意,就会遭到天的惩罚。《经法・国次》说:

国失其次,则社稷大匡。夺而无予,国不遂亡。不尽天极,衰者复昌。诛禁不当,反受其央(殃)。禁伐当罪当亡,必虚(墟)其国,兼之而勿擅,是胃(谓)天功。天地无私,四时不息。天地立(位),圣人故载。过极失当,天将降央(殃)。人强朕(胜)天,慎辟(避)勿当。天反朕(胜)人,因与俱行。先屈后信(伸),必尽天极,而毋擅天功。21

天意决定着天下的万事万物,一个国家是否应该讨伐,这也是由天决定的,人只不过是替天行道。人如果违背天意,讨伐了不应当讨伐的国家,就会受到天的惩罚,所谓“诛禁不当,反受其央(殃)”,相反,如果该讨伐的不去讨伐,或者讨伐时没有达到(或者超过)天所要求的标准,也不行,亦即所谓“过极失当,天将降央(殃)”。总之是一切都要按天的意志行事,并且在顺应天道大功告成之后,不能擅自居功,要把一切成功归之于天。只有成功而不归功于己,才不会招来祸患。如下文所言:

故圣人之伐(也),兼人之国,隋()其城郭,棼(焚)其钟鼓,布其资财,散其子女,列(裂)其地土,以封贤者,是胃(谓)天功。功成不废,后不奉(逢)央(殃)。22

征伐了别的国家之后,一定要把这功劳归之于天,只有这样才能免除天的惩罚,由此可见天命的强大力量和人在天命笼罩下的战战兢兢、小心翼翼。

儒家相信天命,孔子说:“不知命,无以为君子也。”23但儒家也重力行,“知其不可而为之”24,“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25,最多也只是尽人事而知天命。墨子却是全然的“非命”,不承认人有什么先天注定的命。道家却大多承认天命的强大力量,并且认为人事不能影响天命,因而取一种顺天安命的态度。

二、天命是必然性和偶然性的统一

道家所言的天命是必然性和偶然性的统一。天命是早就注定的,人力所无可改变,人的一生都无法逃离天命的安排。庄子说:“天下有大戒二:其一,命也;其一,义也。”26所谓大戒,就是指最大的不可违背的法则,而排在最前面的就是命。“死生,命也,其有夜旦之常,天也”27,人的生和死,也是早已由天命规定好了的,就像天有白天黑夜的变化一样,是一种规律,一种无法改变的必然。不但生死,其余人生的贫富穷达也都是注定了的:“死生存亡,穷达贫富,贤与不肖毁誉,饥渴寒暑,是事之变,命之行也。”28

但如果具体到个人,则一个人的命好命坏又完全是一种偶然性,如申徒嘉所说:“游于羿之彀中,中央者,中地也;然而不中者,命也。”29身处乱世,人人自危,生活在人间世就像处在百发百中的神箭手羿的射程之内。碰上命好的几率是极低的,如《庄子・德充符》说:

受命于地,唯松柏独也正,在冬夏青青;受命于天,唯尧舜独也正,在万物之首。30

天地之间,阴阳之气氤氲,人和万物禀天地阴阳之气而生,可是谁能独禀其中的正气,却是极具偶然性。庄子于此,其实指出了事物和人的命运的偶然性。不仅如此,我们还可以推测出得到好运的概率是极低的:地育万物,花草树木,不计其数,可得其正气者只有松柏;天生众人,五湖四海,不可以亿万计,可得天气之正者,唯有尧舜。

刘笑敢曾说:“庄子不仅抹煞了人的主观能动性,而且抹煞了一切偶然。……必然统治一切,偶然没有立足之地。”31其实不然,庄子看到了事物的偶然性。庄子也认为一个人的命是受制于偶然性的。在《德充符》里,庄子借申徒嘉之口指出命就是一种无法言说、不可捉摸的偶然性,与品德无关,而人所能做的,就是对着人力无可奈何的命运安之若素,好像本来如此,自古如此,不要埋怨也不要欣喜。

不过庄子在思想上是一个消极者,他认为身处乱世,遭逢不幸是必然的,绝对的,而幸运通达不过是事之偶然。在《列御寇》中庄子讲了一个故事:

人有见宋王者,锡车十乘,以其十乘骄庄子。庄子曰:“河上有家贫恃纬萧而食者,其子没于渊,得千金之珠。其父谓其子曰:‘取石来锻之!夫千金之珠,必在九重之渊而骊龙颔下,子能得珠者,必遭其睡也。使骊龙而寤,子尚奚微之有哉!’今宋国之深,非直九重之渊也;宋王之猛,非直骊龙也;子能得车者,必遭其睡也。使宋王而寤,子为齑粉夫!”32

庄子用这个寓言来讽刺一个不知天高地厚的小人。这个人去拜见宋王,得到了十辆车子的赏赐,沾沾自喜,到处炫耀。但庄子却认为这个人就像得到珠宝的贫家之子一样,只不过偶然碰上了好运气,其凶险却数倍于贫家子,倘若不是正遭宋王“睡觉”,恐怕要身为齑粉。小人不谙世情凶险,视概率极小的偶然为必然,使庄子不胜感慨。

列子也很重视偶然性。在列子看来,命好命坏已经没有了一定的标准,那命与偶然性的联姻就是不可避免的了。因此,列子认为命不受主观意志的影响和支配,也没有任何客观固定的根据和标准,是一种异己力量的盲目的运动,具有极大的偶然性。任继愈说:“《列子》一面驱除了神学目的论和唯意志论,另一方面又引进了不可知论和命定论。”33其实不可知论是就命而言的,是命具有不可知性,并非还有另外的一个什么不可知论。《列子・说符》记载:

虞氏者,梁之富人也,家充殷盛,钱帛无量,财货无訾。登高楼,临大路,设乐陈酒,击博楼上。侠客相随而行。楼上博者射,明琼张中,反两木翕鱼而笑。飞鸢适坠其腐鼠而中之。侠客相与言曰:“虞氏富乐之日久矣,而常有轻易人之志。吾不侵犯之,而乃辱我以腐鼠。此而不报,无以立于天下。请与若等戮力一志,率徒属必灭其家为等伦。”皆许诺。至期日之夜,聚众积兵以攻虞氏,大灭其家。34

梁国的富人虞氏因为猫头鹰没叨稳一只死老鼠而招致灭门之祸,这完全是一件极偶然、极凑巧的事,并无多大的必然性,如果要深层地追究起来,就只有命中注定可以解释了。

三、道家之命的不可知性

道家认为命是神秘的,不可预知也无法言说。《庄子・田子方》说:“知命不能规乎其前。”35《庄子・达生》也借一游于吕梁之水的丈夫说:“吾生于陵而安于陵,故也;长于水而安于水,性也;不知吾所以然而然,命也。”36对于个体而言,命是与生俱来而个体又不知其为何如此的东西,是一种超越人的认知能力范围而神秘莫测的存在。正如孟子所言:“莫之为而为者,天也;莫之致而至者,命也。”37命是不可捉摸,无法把握的,因此庄子借仲尼之口说:“死生存亡,穷达贫富,贤与不肖毁誉,饥渴寒暑,是事之变,命之行也;日夜相代乎前,而知不能规乎其始者也。”38仕途的穷通,品性的贤愚,名声的毁誉,包括生死存亡,一切都是事物的变化,天命的流行,而即使最高的智慧都无法预测命运的发展。《应帝王》篇说“郑有神巫曰季咸,知人之死生存亡,祸福寿夭,期以岁月旬日,若神。郑人见之,皆弃而走”39,末后却让神巫为列子的老师壶子吓跑,使一切预知天命的谎言不攻自破,这也证实命是非人力可知的。

命不但不可知,命也不可解。很多人认为殷商时期的天帝是喜怒无常的,他的赏罚并无一定的标准,但到了西周时期,人们认为“天命靡常,惟德是辅”,天以一个人是否有德来行使他的赏罚,人只要秉德而行,就不会遭到天命的惩罚。但庄子所说的天命,虽然好像没有意志,但在它的行事无常、神秘莫测这一性质上似乎又退回到了殷商时期。庄子所言的天命已没有任何行事的标准,这主要表现在即使完全顺从天命也会遭到祸患和不测。“备物以将形,藏不虞以生心,敬中以达彼,若是而万恶至者,皆天也,而非人也。”40一切都已经服从天命了,可是仍然有“万恶至”,这虽然非关人力,但也说明天命的极其不可把握。《徐无鬼》中子綦的儿子就是典型的例子:子綦与他的儿子邀乐于天,邀食于地,完全顺遂天地的自然之道,无事无谋,不求非分之福,一切顺物而为,可说是极大地尽了人事了,可是,他的儿子却依然遭遇刖足之祸,子綦于是说:“凡有怪征者,必有怪行,殆乎,非我与吾子之罪,几天与之也!吾是以泣也。”41郭象注曰:“今无怪行而有怪征,故知其天命也。”42成玄英疏曰:“夫有怪异之行者,必有怪异之征祥也。今吾子示有怪行而有怪征,必遭殆者,斯乃近是天降之灾,非吾子之罪。罪若由人,庶其修改,既关天命,是以泣也。”43郭注成疏均注天为“天命”,这种天命无关人事,并且是人无论怎样尽力都无法改变的。子綦和他儿子的祸患是天命的安排,是上天给予的,人力对此无可奈何。这种不可预知又具有强大力量的命,仍然是宗教意义上的天命。

四、道家之命与“时”有密切关系

“时”的本义为四时或日之行走,在先秦文献里,“时”具有顺时而动、因时制宜等思想,《易经》的时观,充分发挥了个体的主观能动性与创造性,其所揭示的“时中”理念更具有一种与时推移、不拘泥于事物、开朗豁达的处事智慧。道家也很重视“时”,道家的“命”与“时”有莫大的关系。《文子・符言》说:“时之行,动以从,不知道者福为祸。”44是说人应该掌握时运的到来,又说:“得在时,不在争,治在道,不在圣”45。认为得在时会,不在力争。

文子确实很重视“时”的观念。《文子・九守》说:“若然者,血脉无郁滞,五藏无积气,祸福不能矫滑,非誉不能尘垢,非有其世,孰能济焉,有其才,不遇其时,身犹不能脱,又况无道乎?”46文子强调了时的重要性,认为时不论对谁都很重要,如果不遇其时,那么无论怎样修养自身,都难免于灾难祸患。这与儒家的看法似有不同。儒家提倡仁义,认为仁义忠信之士无论在哪里都能得到别人的认可,所谓“言忠信,行笃敬,虽蛮貊之邦行矣;言不忠信,行不笃敬,虽州里行乎哉”47,但文子却认为仁义之士如果不合于“时”,那么即使个人品行最好,也难免身死国灭的下场,“仁者人之所慕也,义者人之所高也,为人所慕,为人所高,或身死国亡,不周于时也”48。如果不遇其时,个人的仁义道德等品行无助于自身的成功。

不但仁义者行事要合于时,掌握时才能成功;就是圣人,如果不遇其时,也不能实现他的理想。所谓“圣人和愉宁静,生也;志得道行,命也,故生遭命而后能行,命得时而后能明,必有其世而后有其人”49。圣人和愉宁静的品性在主观条件上已足以使他们志得道行,但真正能否志得道行,却只能归之于命。而有命又还得有时,所谓“有其世”,也就是“得其时”。

文子还说:“故生所受于天也,命所遭于时也,有其才不遇其世,天也,求之有道,得之在命。君子能为善不能必得其福,不忍而为非,而未必免于祸。”50人的生命是上天给予的,命运则是时世决定的。虽有贤才但没能遇上好时世,这是上天的安排,非人力所能决定。追求得志有一定的办法,但能否得志却完全是由命运决定。君子为善却不一定能得福,不忍为非却不一定能免祸,祸福之间,人力所能发挥的作用实在太小,所以君子能做的,就是安命而已。正如孟子说:“求则得之,舍则失之,是求有益于得也,求在我者也。求之有道,得之有命,是求无益于得也。求在外者也。”51由人自己能决定控制的那一部分就去追求,由命控制的那一部分人力不能决定就听天由命。

庄子也看到了时和命的紧密关系,在《庄子・秋水》中他借孔子之口说:“我讳穷久矣,而不免,命也;求通久矣,而不得,时也。当尧舜而天下无穷人,非知得也;当桀纣而天下无通人,非知失也;时势适然。夫水行不避蛟龙者,渔父之勇也;陆行不避兕虎者,猎夫之勇也;白刃交于前,视死若生者,烈士之勇也;知穷之有命,知通之有时,临大难而不惧者,圣人之勇也”52。时对于个人来说太重要了,即使天生睿智,如果碰上了桀纣统治的时代,那也只能困厄终身;即使资质平平,但如果是尧舜时期,也不会穷困不通。圣人在屡遭不顺、历经坎坷而仍然前途渺茫、其道难行时,能看到“时命如此”,“知穷之有命,知通之有时”,这一方面是庄子所谓的“圣人之勇”,另一方面也是圣人的无可奈何。庄子看到了个人在这种乖谬的时命下的困窘无奈和保全自身的不易,他说:“古之所谓隐士者,非伏其身而弗见也,非闭其言而不出也,非藏其知而不发也,时命大谬也。当时命而大行乎天下,则反一无迹;不当时命而大穷乎天下,则深根宁极而待;此存身之道也”53。时难遇,命难知,时命乖谬之世,连圣人也得千方百计才能保全自身,庄子对此是深感绝望和悲怆的。

《黄帝四经・十大经・观》也说:“散流相成,圣人之事。圣人不朽,时反是守。”54强调圣人也得守时才能获得成功。

《冠子・环流》说:“命者,自然者也。命之所立,贤不必得,不肖不必失。命者,挈己之文(父)者也。故有一日之命,有一年之命,有一时之命,有终身之命。终身之命,无时成者也。故命无所不在,无所不施,无所不及。”55命是不由自己选择也不由自己决定的,命决定个人的一切,它无所不在,无所不及。命之得失,或在一日,或在一年,或在一时,或在终身之后而没有一定的时期。

在道家看来,命和时还是缺一不可的,一个人必须得有命又得时才能得到成功。如果没有得到时,即使有命也不能得到好命,“既有时有命,引其声,合之名,其得时者成,命日调。引其声,合之名,其失时者精、神俱亡,命日乖。时、命者,唯圣人而后能决之”56。

因为时命能决定个人的成败得失,所以个人的素质并不影响到个人的存亡得失,如《冠子・备知》所言:“昔汤用伊尹,周用太公,秦用百里,楚用申,齐用管子。此数大夫之所以高世者,皆亡国之忠臣所以死也。由是观之,非其智能难与也,乃其时命者不可及也。”57冠子认为伊尹太公等人之所以建立丰功伟业,得到世人崇敬并不是由于他们才智卓绝,智慧超群,只是因为他们得时又得命;亡国之忠臣之所以死,是因为他们失了时命。所以,“时有所至而求,时有所至而辞。命有所至而阖,命有所至而辟。贤不必得时也,不肖不必失命也”。58好命所赋予的不一定是贤人,不肖者也一样能遇上好的时命,只要遇上了好的时命,不肖者也一样能成就大业,所以决定个人成败得失的主要原因就不在于个体,而是外在于个体的命和时。

可见,道家的命论和“时”结合在一起的时候就更加具有了一种消极悲观的意味,个人的穷达遭逢已完全无关乎个人的品德智慧和好学努力,皆受制于外在的人不能掌握和控制的命和时,并且是此二者缺一不可,这就给人生带来一种深沉的绝望感和悲剧感,也就必然导致道家的安命思想。

注释:

①罗安宪:《道家天命论的精神追求》,《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7年第3期。

②张海英、张松辉:《老子的天命鬼神观》,《齐鲁学刊》2013年第2期。

③详细的论证见张海英博士论文《先秦道家天命鬼神思想研究》(湖南大学岳麓书院2012年),同时参考张海英、张松辉论文《老子的天命鬼神观》,《齐鲁学刊》2013年第2期。因为作者曾撰文探讨过老子的天命鬼神思想,所得出的结论与本文并不矛盾,为避免重复,本文所涉及的先秦道家主要以庄子、列子、文子等为主。

④⑤(魏)王弼:《老子道德经注校释》,楼宇烈校释,北京:中华书局,2008年,第182页,第188页。

⑥⑦(汉)孔安国传,(唐)孔颖达正义:《十三经注疏・尚书正义》,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年,第662页,第406页。

⑧(晋)张湛:《列子注》,《诸子集成》(卷三),北京:中华书局,1954年,第70页。

⑨⑩111434杨伯峻:《列子集释》,北京:中华书局,1979年,第198页,第205页,第202-203页,第203页,第262-263页。

1225(宋)朱熹:《周易本义》,廖名春点校,北京:中华书局,2009年,第47页,第33页。

13(汉)司马迁:《史记・吕太后本纪》,北京:中华书局,1986年,第280页。

151617181920262728293235363839404142435253(清)郭庆藩:《庄子集释》,王孝鱼点校,北京:中华书局,1961年,第532页,第590-591页,第691页,第155页,第262页,第263页,第155页,第241页,第212页,第199页,第1061-1062页,第707页,第658页,第212页,第297页,第792-793页,第858页,第859页,第859-860页,第596页,第555页。

212254陈鼓应:《黄帝四经今注今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7年,35-36页,第45页,第229页。

232447(宋)朱熹:《四书章句集注・论语集注》,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第195页,第158页,第162页。

30陈鼓应:《庄子今注今译》,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第160页。

31刘笑敢:《庄子哲学及其演变》,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7年,第146页。

33任继愈:《中国哲学发展史(魏晋南北朝)》,北京:人民出版社,1988年,第269页。

3751(清)焦循:《孟子正义》,北京:中华书局,1987年,第649页,第882页。